CN111051229B -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229B
CN111051229B CN201880051406.9A CN201880051406A CN111051229B CN 111051229 B CN111051229 B CN 111051229B CN 201880051406 A CN201880051406 A CN 201880051406A CN 111051229 B CN111051229 B CN 111051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bbin
fiber bundle
support shaft
roll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14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229A (zh
Inventor
谷川元洋
鱼住忠司
松浦哲也
和田浩孝
西田达彦
池崎秀
中村大五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1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18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rotate
    • B65H49/20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 B65H49/32Stands or framewor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1/00Method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covering or wrapping cores by wind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H81/06Covering or wrapping elongated cores
    • B65H81/08Covering or wrapping elongated cores by feeding material obliquely to the axis of the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29C53/60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internal forming surfaces, e.g. mandrels
    • B29C53/62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internal forming surfaces, e.g. mandrels rotatable about the winding axis
    • B29C53/64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internal forming surfaces, e.g. mandrels rotatable about the winding axis and moving 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29C53/60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internal forming surfaces, e.g. mandrels
    • B29C53/602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internal forming surfaces, e.g. mandrels for tubular articles having closed or nearly closed ends, e.g. vessels, tanks,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8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53/8008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nding and joining
    • B29C53/8016Storing, feeding or applying winding materials, e.g. reels, thread guides, tensio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spent cores or receptacles and replacing by supply packages at paying-out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即便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卷绕于多个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作业。长丝络纱装置(1)具备:在套筒(L)上卷绕纤维束(F)的螺旋卷绕单元(40);将正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的筒管(B1)和不同于筒管(B1)的筒管(B2)以卷绕于筒管(B1)的纤维束(F)的卷取开始端部和卷绕于筒管(B2)的纤维束(F)的卷取终端部相连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筒管支承轴;以及纤维束贮存部(50)。纤维束贮存部(50)具有能够在正进行由纤维束贮存部(50)执行的纤维束(F)的贮存的贮存状态、与由纤维束贮存部(50)执行的纤维束(F)的贮存被解除且正从纤维束贮存部(50)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的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纤维束贮存部(50)的状态的止挡件(54)。

Description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纤维束卷绕于套筒的长丝络纱装置、以及长丝络纱装置中的筒管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含浸有树脂的碳纤维卷绕于套筒等筒状体的长丝络纱装置。长丝络纱装置具备:相对于套筒进行螺旋卷绕的螺旋卷绕单元;以及对螺旋卷绕单元供给碳纤维的纤维供给单元。更详细地说,纤维供给单元具备将纤维供给用的2个筒管排列地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筒管轴,卷绕于一方的筒管的碳纤维被朝螺旋卷绕单元供给。
此处,卷绕于另一方的筒管的碳纤维的纤维卷取终端部(筒管的径向的外侧端部)与卷绕于上述一方的筒管的碳纤维的纤维卷取开始端部(筒管的径向的内侧端部)被接合固定。因此,即便在一方的筒管变空后,也能够从另一方的筒管将碳纤维朝螺旋卷绕单元继续供给。另外,变空的筒管被更换为新的满筒的筒管,且卷绕于新的筒管的碳纤维的端部与卷绕于碳纤维供给中的筒管的碳纤维的端部被接合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11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卷绕于2个筒管的碳纤维的端部彼此接合固定时,需要使2个筒管的旋转停止。即、在进行接合固定的作业时,需要暂时停止从筒管朝螺旋卷绕单元的碳纤维的供给。因此,当产生了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等、欲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接合固定的作业的状况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长丝络纱装置中,存在无法进行上述作业的问题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即便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将卷绕于多个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彼此相连的作业。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卷绕单元,在套筒上卷绕纤维束;筒管支承轴,将正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供给筒管和与上述供给筒管不同的预备筒管以卷绕于上述供给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纤维束贮存部,在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筒管支承轴与上述卷绕单元之间,暂时贮存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的纤维束,上述纤维束贮存部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能够在正进行由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执行的纤维束的贮存的贮存状态、与由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执行的纤维束的贮存被解除且正从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供给筒管以及预备筒管由筒管支承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供给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供给筒管的径向内侧的纤维束的端部)与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预备筒管的径向外侧的纤维束的端部)相连,由此,即便在供给筒管变空后,也能够从预备筒管朝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
在如上述那样供给筒管变空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将变空的筒管更换为满筒状态的新的筒管(新筒管)的更换作业、以及将供给纤维束中的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与新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相连的连接作业。此处,一边使筒管旋转一边进行连接作业极其困难,因此,至少在连接作业时,需要使预备筒管以及新筒管的旋转停止。在本发明中,借助切换部,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当无需使供给纤维束中的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时,纤维束贮存部被维持在贮存状态,由此能够将纤维束贮存在纤维束贮存部。另一方面,当产生了进行连接作业的需要时,纤维束贮存部被切换至贮存解除状态,由此,即便在使预备筒管和新筒管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将贮存在纤维束贮存部的纤维束朝卷绕单元供给的同时进行连接作业。因而,即便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连接作业。
第二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纤维束贮存部具有:第一辊,供纤维束卷挂;第二辊,同样供纤维束卷挂,且在上述行进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一辊之间贮存纤维束;以及第三辊,在上述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辊与上述第二辊之间,能够在与连结上述第一辊的中心和上述第二辊的中心的直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移动,上述切换部通过将上述第三辊的位置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维持在预定的贮存位置而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设为上述贮存状态,通过使得位于上述贮存位置的上述第三辊能够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朝相比上述贮存位置靠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的一侧移动而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设为上述贮存解除状态。
在本发明中,切换部通过将第三辊维持在贮存位置而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状态,通过使得第三辊能够朝相比贮存位置靠近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的一侧移动而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解除状态。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切换贮存状态和贮存解除状态。
第三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切换部具有止挡件,该止挡件能够禁止以及允许上述第三辊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
在本发明中,当第三辊位于上述的贮存位置时,通过利用止挡件禁止第三辊在交叉方向上接近第一辊以及第二辊,能够维持纤维束贮存部的贮存状态。并且,当为了进行连接作业而使2个筒管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允许第三辊在交叉方向上接近第一辊以及第二辊,能够使第三辊移动而使贮存在纤维束贮存部的纤维束变短(即、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解除状态)。这样,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贮存状态,并且能够将纤维束贮存部从贮存状态切换为贮存解除状态。
第四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发明中,上述止挡件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能够将上述第三辊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朝从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离开的一侧按压,上述按压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通过按压上述第三辊而将上述第三辊维持在上述贮存位置,该第二位置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相比上述第一位置接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
在本发明中,当止挡件的按压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辊被维持在贮存位置,纤维束贮存部被维持在贮存状态。通过按压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由此允许第三辊的移动,纤维束贮存部被切换至贮存解除状态。并且,通过按压部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动,由此第三辊借助按压部返回贮存位置,纤维束贮存部返回贮存状态。这样,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纤维束贮存部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第五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四发明的任一个发明中,具备使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的停止部。
在本发明中,即便在卷绕单元正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解除状态、且利用停止部使供给筒管以及预备筒管的旋转强制性地停止,也能够在任意的定时进行连接作业。并且,能够利用停止部防止当在卷绕单元的动作中进行连接作业时供给筒管以及预备筒管意料之外地旋转,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
第六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五发明的任一个发明中,上述筒管支承轴能够将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在上述筒管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地支承,且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一体旋转。
在本发明中,供给筒管与预备筒管在轴向上排列(即、同轴)地被支承、且能够与筒管支承轴一体旋转,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供给筒管的旋转速度与预备筒管的旋转速度相等。因而,在2个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防止该端部扭转等。
第七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发明中,上述筒管支承轴具有:第一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一方一体旋转;第二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意另一方一体旋转;以及连结部,在上述轴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以及解除连结。
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由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一体旋转,供给筒管与预备筒管以相等的旋转速度旋转。并且,在供给筒管变空而从预备筒管朝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的连结,能够仅使空的筒管(旧供给筒管)停止旋转。因此,能够在从预备筒管朝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的同时(即、并不解除由纤维束贮存部执行的纤维束的贮存)进行空的筒管的更换作业。即、在更换作业时无需解除纤维束的贮存,仅在连接作业时为了使2个筒管的旋转停止而解除纤维束的贮存即可。因而,能够抑制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解除状态的时间变长,能够使得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的纤维束难以用尽。
第八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七发明中,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以及上述第二支承轴的上述轴向上的与上述连结部相反侧的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支承部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被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相互离开。
在进行筒管的更换作业时,需要使筒管沿轴向移动而相对于筒管支承轴进行装卸。因此,例如若筒管支承轴被悬臂支承(即、仅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中的任一方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则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即、当在基端侧的筒管变空而从前端侧的筒管朝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同时将基端侧的空筒管更换为新筒管的情况下,对于将空筒管从前端侧拔出的作业,由于前端侧的筒管与空筒管干涉,因此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具有用于将基端侧的筒管在基端侧拔出的结构,存在装置的构造复杂化的顾虑。在本发明中,支承部将第一支承轴以及第二支承轴的轴向上的与连结部相反侧的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换言之,支承部对筒管支承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进一步,第一支承轴以及第二支承轴在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相互离开。因此,在进行更换作业时,通过使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相互离开,能够装卸筒管。因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构造的复杂化。
第九发明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八发明中,上述第一支承轴以及上述第二支承轴中的至少一方在被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至少能够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在进行筒管的更换作业时,需要使筒管在轴向移动。即、为了装卸筒管,在筒管支承轴的轴向上的延长线上,至少需要与筒管的长度相当的量的空间。因此,在第八发明的结构中,当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仅能够在轴向离开的情况下,需要使二者相互离开与筒管的轴向的长度相当的量,不得不在轴向上确保较宽的用于更换作业的空间,存在装置大型化的顾虑。在本发明中,第一支承轴与第二支承轴至少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第一支承轴的轴心与第二支承轴的轴心相互错开。由此,对于装配于第一支承轴的筒管,能够利用轴向上的第二支承轴侧的空间进行装卸。同样,对于装配于第二支承轴的筒管,能够利用轴向上的第一支承轴侧的空间进行装卸。因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第十发明的筒管更换方法是长丝络纱装置中的筒管更换方法,上述长丝络纱装置具备:卷绕单元,在套筒上卷绕纤维束;筒管支承轴,将正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供给筒管和与上述供给筒管不同的预备筒管以卷绕于上述供给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该长丝络纱装置中,当在正利用上述卷绕单元在上述套筒上卷绕纤维束的过程中上述供给筒管变空的情况下,一边从上述预备筒管朝上述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一边将空筒管更换为新筒管,上述筒管更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更换工序,在使上述空筒管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将上述空筒管从上述筒管支承轴取下,并将上述新筒管装配于上述筒管支承轴;连接工序,在上述更换工序后,在使上述新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将卷绕于上述新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以及旋转重启工序,在上述连接工序后,解除上述新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状态,上述长丝络纱装置还具备纤维束贮存部,该纤维束贮存部能够在将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的纤维束暂时贮存的贮存状态和解除上述贮存状态的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状态,至少直至上述更换工序前为止,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上述贮存状态,在使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前,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从上述贮存状态切换为上述贮存解除状态,进一步,在上述旋转重启工序后,使上述纤维束贮存部从上述贮存解除状态返回上述贮存状态。
在本发明中,当供给筒管变空的情况下,一边从预备筒管朝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一边将空筒管更换为新筒管。在本发明中,在使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前,将纤维束贮存部从贮存状态切换为贮存解除状态。因此,即便在使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后也能够在从纤维束贮存部朝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同时执行连接工序。并且,通过在旋转重启工序后将纤维束贮存部从贮存解除状态切换为贮存状态,能够再次贮存纤维束。通过像上面这样做,即便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执行连接工序。
第十一发明的筒管更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十发明中,在上述更换工序中,不使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上述贮存状态。
在本发明中,在更换工序中将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贮存状态。因此,即便在更换工序的期间也能够将从预备筒管供给的纤维束贮存在纤维束贮存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将纤维束贮存部设为贮存解除状态的时间。因而,能够使得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的纤维束难以用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丝络纱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卷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长丝络纱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纤维束的行进路径的示意图。
图5是纤维束贮存部的示意图。
图6是筒管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7是筒管支承部的主视图。
图8是筒管支承部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筒管支承部的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筒管支承部的停止部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筒管更换作业的一系列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筒管更换时的筒管支承部以及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筒管更换时的筒管支承部以及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筒管更换时的筒管支承部以及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纤维束贮存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图1所示的方向设为前后左右方向。并且,将与前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重力所作用的上下方向(本发明的交叉方向)。
(长丝络纱装置的简要结构)
首先,使用图1对长丝络纱装置1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长丝络纱装置1具备卷绕装置2、筒子架3、控制面板4。
卷绕装置2是用于在套筒L卷绕纤维束的装置。纤维束是在例如碳纤维等纤维材料中含浸有热固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的纤维束。套筒L例如是用于制造压力罐的部件,由高强度铝等形成,具有圆筒部和形成在圆筒部的两侧的拱顶部。另外,卷绕装置2的详细情况后述。
筒子架3是用于朝后述的螺旋卷绕单元40(本发明的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部件。筒子架3具有支承框架11和由支承框架11支承的多个筒管支承部60(本发明的支承部)。支承框架11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在支承框架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供卷绕装置2的一部分配设的配设空间12(另外,关于配设空间12内的详细情况省略图示)。在多个筒管支承部60,卷绕有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的纤维束的筒管B分别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各筒管支承部60能够分别支承2个筒管B。筒管支承部60的详细情况后述。
控制面板4具有控制装置5、显示部6、操作部7。控制装置5控制卷绕装置2的各部的动作。显示部6显示由卷绕装置2执行的朝套筒L的纤维束的卷绕的卷绕条件等。操作部7是操作人员用于将由卷绕装置2执行的卷绕的卷绕条件等输入至控制装置5的部件。
(卷绕装置的结构)
接着,使用图2以及图3对卷绕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卷绕装置2具备基台15、支承单元20(第一支承单元21以及第二支承单元22)、环向卷绕单元30、螺旋卷绕单元40。
基台15是用于支承支承单元20、环向卷绕单元30、以及螺旋卷绕单元40(本发明的卷绕单元)的部件。基台15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基台15上,从前侧起,按照第一支承单元21、环向卷绕单元30、螺旋卷绕单元40、第二支承单元22的顺序,在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在基台15的上表面配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导轨16。支承单元20以及环向卷绕单元30配置在导轨16上,且构成为能够沿着导轨16在前后方向移动。螺旋卷绕单元40在筒子架3的配设空间12的前端部被固定于基台15(参照图1)。
支承单元20具有:配置在相比环向卷绕单元30靠前侧的位置的第一支承单元21;以及配置在相比螺旋卷绕单元40靠后侧的位置的第二支承单元22。支承单元20将套筒L支承为能够以沿套筒L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23为中心旋转。支承单元20具有:用于使支承单元20沿着导轨16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用马达24;以及用于使套筒L旋转的旋转用马达25(参照图3)。移动用马达24以及旋转用马达25由控制装置5进行驱动控制。
环向卷绕单元30是用于相对于套筒L将纤维束进行环向卷绕(在相对于套筒L的轴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卷绕纤维束)的部件。环向卷绕单元30具有主体部31和旋转部件32。主体部31配置在导轨16上,且将旋转部件32支承为能够绕套筒L的轴旋转。旋转部件32是具有圆板形状的部件。在旋转部件32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套筒L能够通过的圆形的通过孔34。在环向卷绕单元30安装有分别供纤维束卷绕的多个筒管33。多个筒管33在旋转部件32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环向卷绕单元30如图3所示具有:用于使环向卷绕单元30沿着导轨16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用马达35;以及用于使旋转部件32旋转的旋转用马达36。移动用马达35以及旋转用马达36由控制装置5进行驱动控制。控制装置5一边使环向卷绕单元30沿着导轨16往复移动以使得套筒L相对地通过通过孔34,一边使旋转部件32旋转。由此,多个筒管33绕套筒L的轴公转,且多个纤维束被从多个筒管33拉出。被拉出后的多个纤维束一齐环向卷绕于套筒L的表面。
螺旋卷绕单元40是用于相对于套筒L将纤维束进行螺旋卷绕(在相对于套筒L的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卷绕纤维束)的部件。螺旋卷绕单元40具有主体部41、多个引导件42、多个喷嘴43。主体部41在基台15固定地立设配置。在主体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套筒L能够沿前后方向通过的圆形的通过孔44。多个引导件42以及多个喷嘴43沿着通过孔44的周向配置。从配置于筒子架3的多个筒管B拉出的多个纤维束经由多个引导件42通到多个喷嘴43。喷嘴43沿着套筒L的径向延伸,从该径向上的外侧朝内侧引导纤维束F。喷嘴43具有以同轴的方式呈嵌套状地配置的直径不同的多个管状部件,构成为能够在径向伸缩。
螺旋卷绕单元40如图3所示具有用于使多个喷嘴43伸缩的喷嘴用马达45。喷嘴用马达45由控制装置5进行驱动控制。控制装置5一边使支承单元20沿着导轨16往复移动以使得套筒L通过通过孔44,一边使多个喷嘴43根据套筒L的外形伸缩。由此,从多个喷嘴43拉出的多个纤维束F一齐螺旋卷绕于套筒L的表面。
在利用卷绕装置2开始朝套筒L的纤维束的卷绕动作时,首先,例如操作人员将纤维束的纱头用胶带等固定于套筒L。或者,也可以设置用于自动地进行纤维束的纱头的固定等的装置。在纤维束的纱头被固定于套筒L后,控制装置5对各马达24、25、35、36、45(参照图3)进行驱动控制,由此,相对于由支承单元20支承的套筒L,能够利用环向卷绕单元30实施环向卷绕,且能够利用螺旋卷绕单元40实施螺旋卷绕。
此处,如上所述,用于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的多个筒管支承部60分别构成为能够支承2个筒管B(参照图1)。卷绕于2个筒管B中的一方的纤维束被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并且,卷绕于另一方的筒管B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筒管径向的外侧端部)与卷绕于一方的筒管B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筒管径向的内侧端部)被接合固定(即、形成有接缝部分Fc。参照图1)。由此,即便在一方的筒管B变空后,也能够从另一方的筒管B将纤维束朝螺旋卷绕单元40继续供给。另外,在一方的筒管B变空后,需要将空筒管更换为新的满筒的筒管,并将卷绕于新的筒管的纤维束的端部与卷绕于供给纤维束的过程中的筒管B的纤维束的端部接合固定。
在将卷绕于2个筒管B的纤维束的端部彼此接合固定时,需要使2个筒管B的旋转停止。即、在进行接合固定的作业时,使从筒管B朝螺旋卷绕单元40的纤维束的供给暂时停止。因此,当产生了在正进行纤维束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等、欲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接合固定的作业的状况的情况下,在以往的结构中,存在无法进行该作业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长丝络纱装置1在纤维束的行进路径上具备以下的结构。
(纤维束的行进路径上的结构)
图4是示出纤维束的行进路径上的长丝络纱装置1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以下仅称为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有筒管支承部60、纤维束贮存部50、螺旋卷绕单元40。以下,首先,对纤维束贮存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筒管支承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
(纤维束贮存部)
使用图4以及图5对纤维束贮存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将图5所示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纤维束贮存部50是用于暂时贮存从筒管B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的纤维束F的部件。纤维束贮存部50具有第一辊51、第二辊52、第三辊53、止挡件54(本发明的切换部)等。
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第一辊51、第三辊53、第二辊52,在各辊51、52、53卷挂有纤维束F。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的位置被固定。后面即将叙述,在行进方向上,在第一辊51与第二辊52之间贮存有纤维束F。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辊51与第二辊52大致水平地排列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第三辊53具有辊主体53a和被按压部53b。第三辊53由弹簧55(参照图5)朝下方施力。在辊主体53a的周面卷挂有从上游侧的第一辊51引导来的纤维束F,且被朝下游侧的第二辊52引导。被按压部53b是由后述的止挡件54按压的部分。第三辊53构成为能够在与连结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的直线101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4的块状箭头102)。
止挡件54是用于在以下叙述的贮存状态和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纤维束贮存部50的状态的部件。贮存状态是指进行由纤维束贮存部50执行的纤维束F的贮存的状态。贮存解除状态是指由纤维束贮存部50执行的纤维束F的贮存被解除、且从纤维束贮存部50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的状态。止挡件54更具体地说是用于使得能够禁止以及允许第三辊53的上下移动的部件。止挡件54具有可动部54a和按压部54b。
可动部54a构成为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轴56上下移动。在可动部54a形成有内螺纹(未图示),在轴56形成有外螺纹(未图示)。可动部54a的内螺纹与轴56的外螺纹相互螺合。轴56能够由止挡件用马达57(参照图3、图4)进行旋转驱动,伴随着轴56的旋转,可动部54a能够上下移动(参照图4的块状箭头103)。
按压部54b是用于通过从上方与第三辊53的被按压部53b接触而将被按压部53b朝下方按压的部件。按压部54b被固定于可动部54a。按压部54b能够在上下方向在被按压部53b移动的轨道上与可动部54a一体地移动。具体地说,按压部54b能够在将第三辊53朝下方压下的第一位置(参照图4的实线)和相比第一位置靠近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的第二位置(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之间移动。
在按压部54b与被按压部53b接触的状态下,若可动部54a朝下方移动,则第三辊53被按压部54b按压而朝下方移动。在按压部54b位于第一位置而按压被按压部53b的状态下,禁止第三辊53的朝上方的移动(即、在上下方向上接近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侧)。另一方面,在按压部54b位于第二位置而不与被按压部53b接触的状态下,允许第三辊53的上下移动。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纤维束贮存部50中,当止挡件54的按压部54b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辊51与第二辊52之间的纤维束F的贮存量最多。此时的第三辊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贮存位置。通过止挡件54将第三辊53维持在贮存位置,纤维束贮存部50被维持在贮存状态。并且,当止挡件54的按压部54b位于第二位置、允许第三辊53的朝上方的移动时,能够从纤维束贮存部50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此时,纤维束贮存部50为贮存解除状态。这样,止挡件54能够将纤维束贮存部50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筒管支承部)
接着,对筒管支承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6~图8对筒管支承部60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筒管支承部60的立体图。图7的(a)、(b)是筒管支承部60的主视图。另外,将图6以及图7所示的方向称为轴向。该轴向是指后述的固定轴63、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的轴向。
筒管支承部60是用于将2个筒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如图6~图8所示,筒管支承部60具有第一筒管支承部61、第二筒管支承部62、固定轴63。
第一筒管支承部61是用于将一方的筒管B(筒管B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第二筒管支承部62是用于将另一方的筒管B(筒管B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第一筒管支承部61和第二筒管支承部62在轴向排列配置,且在轴向相互大致对称地构成。固定轴63是沿轴向延伸的部件。固定轴63的轴向中央部经由未图示的止动件安装于支承框架(参照图1)。在固定轴63的轴向上的一方侧部分(图7的纸面右侧部分)安装有第一筒管支承部61,在轴向上的另一方侧部分(图7的纸面左侧部分)安装有第二筒管支承部62。固定轴63将第一筒管支承部61以及第二筒管支承部62分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且能够绕固定轴63转动。在固定轴63的轴向两端部装配有2个弹簧64(参照图7。详细情况后述)。
接着,使用图6~图10对第一筒管支承部61以及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8的(a)是从箭头VIII(a)的方向观察图7的(a)的筒管支承部60的侧视图。图8的(b)是从箭头VIII(b)的方向观察图7的(b)的筒管支承部60的侧视图。图9的(a)是从轴向观察后述的连结部74的图。图9的(b)是第一筒管支承部61的连结部74以及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连结部94的主视图。图9的(c)是示出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由连结部74、84连结的状态的图。图10的(a)是示出后述的停止部75允许筒管B的旋转的状态的图。图10的(b)是示出停止部75使筒管B的旋转停止的状态的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筒管支承部61具有供筒管B(筒管B1)装配的第一支承轴71、臂72、可动部73、连结部74等。第一筒管支承部61形成为第一支承轴71经由臂72连结于可动部73的结构。可动部73构成为能够沿着固定轴63在轴向移动、且能够绕固定轴63转动,由此,第一支承轴71也能够在轴向移动、且能够绕固定轴63转动。第二筒管支承部62具有供筒管B(筒管B2)装配的第二支承轴91、臂92、可动部93、连结部94等。第二筒管支承部62形成为与第一筒管支承部61同样的结构,且构成为关于通过固定轴63的轴向中心的正交面而与第一筒管支承部61对称。第一筒管支承部61与第二筒管支承部62构成为能够经由连结部74、94相互连结以及解除连结。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组合而成的部件相当于本发明的筒管支承轴。另外,如上所述,第一筒管支承部61与第二筒管支承部62构成为在轴向相互大致对称,因此,以下主要对第一筒管支承部61进行说明,且根据需要也对第二筒管支承部62进行说明。
第一支承轴7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轴76、基端侧圆板部件77、前端侧圆板部件78(参照图6)。在基端侧圆板部件77固定有多个轴76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轴向上的与第二支承轴91相反侧的端部)。前端侧圆板部件78被固定在多个轴76的另一方侧(轴向上的第二支承轴91侧的端部)的端部。通过筒管B1嵌装在轴76、基端侧圆板部件77以及前端侧圆板部件78,第一支承轴71与筒管B1能够一体旋转。第一支承轴71形成为伴随着筒管B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结构。在前端侧圆板部件78安装有连结部74。第二支承轴91也具有同样的结构,第二支承轴91与筒管B2能够一体旋转。
臂72是朝第一支承轴71的径向上的外侧延伸的部件。臂72将第一支承轴71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臂72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开口72a(参照图7的(a)以及图8的(a)),能够使固定轴63以及弹簧64(参照图7)通过。由此,后述的可动部73能够沿轴向移动。并且,在臂72的径向外侧部分固定有轴72b(参照图7的(a))。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臂92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可动部73具有转动轴73a与被施力部73b。转动轴73a是沿轴向延伸的部件,且游隙嵌合于固定轴63。由此,可动部73能够沿着固定轴63在轴向移动(参照图6的实线箭头110)、且能够绕固定轴63转动(参照图7的(b)的实线箭头112以及图8的(b)的实线箭头113)。被施力部73b是被固定于转动轴73a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的圆板状的部件。被施力部73b经由轴72b而与臂72连结。在被施力部73b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面固定有弹簧64的轴向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被施力部73b由弹簧64朝固定轴63的轴向中央侧施力。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可动部93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连结部74是用于使得能够将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连结以及解除连结的部件。连结部74如上所述安装于前端侧圆板部件78。如图9的(a)所示,连结部74作为一例具有第一连结部件81和第二连结部件82。
第一连结部件81如图9的(b)所示具有突起部81a、轴部81b、底部81c。第一连结部件81配置在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径向外侧部分。突起部81a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轴部81b被固定在突起部81a的前端侧圆板部件78侧的端面,且能够沿着形成在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开口78a移动(参照图9的(a)的实线箭头114)。底部81c被固定在轴部81b的与突起部81a相反侧的端部。另外,底部81c由弹簧83朝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径向外侧施力。由此,突起部81a的一部分相比前端侧圆板部件78朝上述径向外侧突出,由此防止嵌装于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筒管B在轴向脱出。在进行筒管B的装卸时,通过使第一连结部件81相比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周面朝径向内侧移动,突起部81a不与筒管B干涉,能够进行筒管B的装卸。第二连结部件82是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凹状的部件。第二连结部件82在前端侧圆板部件78的径向上配置在与第一连结部件81相反侧。在第二连结部件82形成有从轴向观察呈曲线状的切口82a。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连结部94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连结部74的第一连结部件81能够与连结部94的第二连结部件82嵌合。并且,连结部74的第二连结部件82能够与连结部94的第一连结部件81嵌合。由此,如图9的(c)所示,连结部74与连结部94能够以在轴向排列(即、筒管B1、B2排列配置)、且在周向相互错开180°的状态相互嵌合。通过2个连结部74、94相互嵌合,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相互连结并能够一体旋转。如上所述,第一支承轴71与筒管B1能够一体旋转、第二支承轴91与筒管B2能够一体旋转,因此,在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相互连结的状态下,筒管B1、B2能够一体旋转。另外,在该状态下,连结部74与连结部94由上述的2个弹簧64(参照图7)在轴向朝相互按压的方向施力,因此连结被可靠地维持。并且,在连结部74与连结部94在轴向相互离开的状态(参照图9的(b))下,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解除连结。在该状态下,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且能够绕固定轴63转动。
并且,第一筒管支承部61具有停止部75。停止部75是用于使筒管B的旋转停止的部件。停止部75设置在第一支承轴71的基端侧圆板部件77以及臂72。如图10所示,停止部75作为一例具有圆板85和卡合销86。圆板85在轴向上配置在基端侧圆板部件77与臂72之间。圆板85与基端侧圆板部件77被相互固定,且由臂7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圆板85的轴向上的臂72侧的端面形成有多个孔85a(参照图8以及图10)。卡合销86安装于臂72。卡合销86能够在轴向移动(参照图10的(b)的实线箭头115)、且能够与孔85a卡合。如图10的(a)所示,在卡合销86的前端部86a并未与孔85a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支承轴71能够旋转(即、筒管B1能够旋转)。如图10的(b)所示,在卡合销86在轴向上被朝圆板85侧压入、前端部86a与多个孔85a中的任一个卡合的状态下,圆板85的旋转停止,由此第一支承轴71的旋转停止。第二筒管支承部62也具有同样结构的停止部95。
返回图7,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筒管支承部60中,对在第一支承轴71装配有筒管B1、在第二支承轴91装配有筒管B2的状态进行说明。在图7的(a)中,在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被相互连结的状态下,卷绕于筒管B1的纤维束F被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侧供给。并且,卷绕于筒管B2的纤维束F的卷取终端部(筒管径向的外侧端部)与卷绕于筒管B1的纤维束F的卷取开始端部(筒管径向的内侧端部)被接合固定。由此,形成有接缝部分Fc。因此,即便在筒管B1变空后,也能够从筒管B2朝螺旋卷绕单元40继续供给纤维束F。
并且,如上所述,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能够以固定轴63为中心转动。因此,如图7的(b)以及图8的(b)所示,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在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相对移动,且能够相互离开。由此,能够使筒管B在轴向移动而进行装卸(参照图7的(b)的实线箭头111)。
(筒管更换方法)
接着,使用图11~图14对具有以上结构的长丝络纱装置1中的筒管更换方法进行说明。此处的筒管更换是指:当在正利用螺旋卷绕单元40朝套筒L卷绕纤维束F的过程中一方的筒管B变空的情况下,一边继续从另一方的筒管B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一边将空的筒管B更换为新的筒管B。图11是示出筒管更换作业的一系列的工序的流程图。图12~图14是依次示出筒管更换时的筒管支承部60的状态(各图的(a)、(c)、(e))、以及纤维束贮存部50的状态(各图的(b)、(d)、(f))的图。另外,一系列的作业由操作人员进行。
首先,作为初始状态,如图12的(a)所示,在筒管支承部60的第一支承轴71装配有筒管B1、在第二支承轴91装配有筒管B2,利用螺旋卷绕单元40(参照图4)在套筒L卷绕纤维束F。纤维束F被从筒管B1退绕,且经由纤维束贮存部50而被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参照图12的(a)的实线箭头121以及图12的(b)的实线箭头122)。在该情况下,筒管B1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筒管。并且,筒管B2相当于本发明的预备筒管。卷绕于筒管B1的纤维束F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筒管B2的纤维束F的卷取终端部相互被接合固定(即、形成有接缝部分Fc)。纤维束贮存部50处于贮存状态,第三辊53位于贮存位置(参照图12的(b))。
在卷绕于筒管B1的纤维束F全部退绕、筒管B1变空后(参照图12的(c)),使第一支承轴71在轴向移动而解除与第二支承轴91的连结(S201。参照图12的(e)的实线箭头131),此外,使第一支承轴71转动(参照图12的(e)的实线箭头132)。在该状态下,第一支承轴71以及变空的筒管B1(本发明的空筒管)的旋转停止。然后,使筒管B1在轴向移动而将其从第一支承轴71取下,并将筒管B3(本发明的新筒管)装配于第一支承轴71(S202。本发明的更换工序。参照图13的(a))。另外,在从筒管B1变空至筒管更换完毕为止的期间,不使筒管B2的旋转停止,将纤维束贮存部50维持在贮存状态。由此,纤维束F被从筒管B2继续退绕,且经由纤维束贮存部50而被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参照图12的(d)、(f)以及图13的(b)的实线箭头123)。
接着,在维持筒管B2旋转、从筒管B2将纤维束F退绕的状态的同时(参照图13的(c)),对轴56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止挡件54朝上方移动,使止挡件54从第三辊53离开(参照图13的(d)的块状箭头133)。由此,将纤维束贮存部50切换至贮存解除状态(S203)。另外,如上所述,第三辊53由弹簧55(参照图5)朝下方施力。因此,在刚刚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后,在继续进行从筒管B2朝螺旋卷绕单元40的纤维束F的供给的同时,能够抑制第三辊53立刻朝上方移动(即、纤维束F的贮存量减少)这一情况。
接着,将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停止部95的卡合销86压入孔85a(参照图10),使处于供给纤维束F的过程中的筒管B2的旋转强制性地停止(S204。参照图13的(e)的实线箭头134)。于是,朝螺旋卷绕单元40仅从纤维束贮存部50供给纤维束F(参照图13的(f)的实线箭头124)。因此,纤维束贮存部50的纤维束F的贮存量开始减少,第三辊53开始朝上方移动(参照图13的(f)的块状箭头135)。另外,由于卡合销86与孔85a卡合,因此能够防止筒管B2意料之外地旋转。并且,由于第一支承轴71的旋转已经停止,因此无需将第一筒管支承部61的停止部75的卡合销86压入。
接着,使第一支承轴71转动,并使其在轴向上朝第二支承轴91侧移动(参照图14的(a)的实线箭头136、137),使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再次连结(S205)。进而,进行将筒管B2的纤维束F的卷取开始端部与筒管B3的纤维束F的卷取终端部通过热压接等而进行接合固定的连接作业,形成接缝部分Fc(S206。本发明的连接工序。参照图14的(c))。另外,在进行这些作业的期间,继续进行从纤维束贮存部50朝螺旋卷绕单元40的纤维束F的供给。因此,纤维束贮存部50的纤维束F的贮存量持续减少,第三辊53持续朝上方移动(参照图14的(b)的块状箭头138以及图14的(d)的块状箭头139)。另外,当所贮存的纤维束F在一系列的作业的中途快要用尽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对控制面板4进行操作而中断螺旋卷绕。
接着,将第二筒管支承部62的卡合销86从孔85a(参照图10)拔出(参照图14的(e)的实线箭头140),解除第二支承轴91的旋转停止状态(S207。本发明的旋转重启工序)。由此,重启从筒管B2朝螺旋卷绕单元40的纤维束F的供给。另外,由于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连结,因此在第二支承轴91的旋转停止状态解除的同时第一支承轴71的旋转停止状态也解除。
最后,通过使止挡件54朝下方移动而使第三辊53朝下方移动(参照图14的(f)的块状箭头141、142),使纤维束贮存部50返回贮存解除状态(S208)。通过以上动作,一系列的筒管更换的作业完毕。
如上,借助止挡件54,纤维束贮存部50的状态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当无需使筒管B的旋转停止时,纤维束贮存部50被维持在贮存状态,由此能够将纤维束F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50。另一方面,当产生了进行连接作业的需要时,纤维束贮存部50被切换至贮存解除状态,由此,即便在使2个筒管B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将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50的纤维束F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的同时进行连接作业。因而,即便在正进行借助螺旋卷绕单元40执行的纤维束F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连接作业。
并且,止挡件54通过将第三辊53维持在贮存位置而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状态,通过使得第三辊53能够朝相比贮存位置接近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的一侧移动而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切换贮存状态和贮存解除状态。
并且,当第三辊53位于贮存位置时,通过利用止挡件54禁止在上下方向上第三辊53接近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能够维持纤维束贮存部50的贮存状态。并且,当为了进行连接作业而使2个筒管B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上下方向上第三辊53接近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能够使第三辊53移动以使得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50的纤维束F变短(即、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纤维束贮存部50维持在贮存状态,并且能够将纤维束贮存部50从贮存状态切换为贮存解除状态。
并且,当止挡件54的按压部54b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辊53被维持在贮存位置,纤维束贮存部50被维持在贮存状态。通过按压部54b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允许第三辊53的移动,纤维束贮存部50被切换至贮存解除状态。并且,通过按压部54b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动,第三辊53借助按压部54b返回贮存位置,纤维束贮存部50返回贮存状态。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纤维束贮存部50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并且,即便在螺旋卷绕单元40正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且利用停止部75、95使筒管B的旋转强制性地停止,也能够在任意的定时进行连接作业。并且,当在螺旋卷绕单元40的动作中进行连接作业时,能够利用停止部75、95防止2个筒管B意料之外地旋转,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
并且,2个筒管B在轴向排列地被支承、且能够与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一体旋转,因此能够使2个筒管B的旋转速度可靠地相等。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在2个筒管B的纤维束F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状态下该端部扭转等。
并且,在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借助连结部74、94连结的状态下,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一体旋转,2个筒管B以相等的旋转速度旋转。并且,当一方的筒管B变空、从另一方的筒管B朝螺旋卷绕单元40继续供给纤维束F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的连结,能够仅使一方的筒管B停止旋转。因此,能够在从另一方的筒管B朝螺旋卷绕单元40继续供给纤维束F的同时(即、无需解除由纤维束贮存部50执行的纤维束F的贮存)进行空的筒管的更换作业。即、在更换作业时无需解除纤维束F的贮存,仅在连接作业时为了使2个筒管B停止旋转而解除纤维束F的贮存即可。因而,能够抑制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的时间变长,能够使得在纤维束贮存部50贮存的纤维束F难以用尽。
并且,筒管支承部60将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的轴向上的与连结部74、94相反侧的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在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能够相互离开。因此,在进行更换作业时,通过使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相互离开,能够装卸筒管。因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构造的复杂化。
并且,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至少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第一支承轴71的轴心与第二支承轴91的轴心相互错开。由此,关于装配于第一支承轴71的筒管B(筒管B1、B3),能够利用轴向上的第二支承轴91侧的空间进行装卸。同样,关于装配于第二支承轴91的筒管B(筒管B2),能够利用轴向上的第一支承轴71侧的空间进行装卸。因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并且,在使筒管B2的旋转停止前,将纤维束贮存部50从贮存状态切换为贮存解除状态。因此,即便在使筒管B2的旋转停止后,也能够在从纤维束贮存部50朝螺旋卷绕单元40供给纤维束F的同时执行连接工序。并且,通过在旋转重启工序后将纤维束贮存部50从贮存解除状态切换为贮存状态,能够再次贮存纤维束F。如上,即便在正进行纤维束F的卷绕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执行连接工序。
并且,由于在更换工序中将纤维束贮存部50维持在贮存状态,因此,即便在更换工序的期间也能够将从筒管B供给的纤维束F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50,因此能够缩短将纤维束贮存部50设为贮存解除状态的时间。因而,能够使得贮存于纤维束贮存部50的纤维束F难以用尽。
接着,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附加了变更的变形例。但是,关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的解除连结(S201)或更换工序(S202)时并不使筒管B2的旋转停止,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进行这些作业前使筒管B2的旋转停止。
(2)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工序(S206)中将筒管B2的纤维束F的卷取开始端部与筒管B3的纤维束F的卷取终端部通过热压接等接合固定,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将并未含浸有树脂的纤维束卷绕于套筒L的情况下,在将纤维束的端部彼此相连时,也使用捻接器或打结器等接头装置进行连接工序。
(3)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纤维束贮存部50的第三辊53能够沿与直线101垂直的方向移动,但并不限于此。即、第三辊53只要能够沿与直线101交叉的方向移动即可。
(4)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纤维束贮存部50的第三辊53由弹簧55朝下方施力,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三辊53也可以被朝下方以外的方向施力。或者,第三辊53也可以仅通过重力被施力。
(5)止挡件54用于进行上下移动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止挡件54也可以具有所谓的齿轮齿条副结构。或者,止挡件54也可以由气缸等上下驱动。或者,止挡件5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手动地移动。
(6)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止挡件54形成为能够上下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在纤维束贮存部50a中,止挡件5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仅以轴56a为中心旋转(参照双点划线的按压部54b)。在该情况下,按压部54b通过按压处于贮存位置的第三辊53的被按压部53b而禁止第三辊53的上下移动(贮存状态),通过旋转而从被按压部53b离开从而允许第三辊53的上下移动(贮存解除状态)。即、止挡件54具有将纤维束贮存部50a维持在贮存状态的功能和将处于贮存状态的纤维束贮存部50a切换为贮存解除状态的功能。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为了使允许移动而朝上方移动后的第三辊53再次朝下方返回,例如可以利用气缸99等驱动源将第三辊53压下,或者也可以操作人员手动地使第三辊53移动。
(7)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止挡件54形成为能够禁止以及允许第三辊53的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三辊53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借助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进行移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借助马达而将纤维束贮存部50在贮存状态与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8)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均形成为能够以固定轴63为中心转动,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任一方能够转动。通过至少一方能够转动,能够使第一支承轴71与第二支承轴91相互离开。
(9)作为用于装卸筒管B的结构,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也可以并不形成为能够转动,而可以形成为仅能够沿轴向移动。即、只要能够使筒管B沿轴向移动而能够确保用于进行装卸的空间即可。
(10)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并非必须构成为与筒管B一体旋转。并且,筒管支承部60也可以并不具有能够相互连结以及解除连结的第一支承轴71以及第二支承轴91。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由日本特开2014-231145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的筒管轴来支承2个筒管B。
(11)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筒管支承部60形成为具有停止部75、95,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筒管支承部并不具有停止部,而另行设置用于使筒管B的旋转停止的装置等。
(12)在至上述实施方式为止的实施方式中,螺旋卷绕单元40是本发明的卷绕单元,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环向卷绕单元30中应用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 长丝络纱装置
40 螺旋卷绕单元(卷绕单元)
50 纤维束贮存部
51 第一辊
52 第二辊
53 第三辊
53b 被按压部
54 止挡件(切换部)
54b 按压部
60 筒管支承部(支承部)
71 第一支承轴(筒管支承轴)
74 连结部
75 停止部
91 第二支承轴(筒管支承轴)
94 连结部
95 停止部
B1 筒管(供给筒管、空筒管)
B2 筒管(预备筒管)
B3 筒管(新筒管)
F 纤维束
L 套筒

Claims (9)

1.一种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单元,在套筒上卷绕纤维束;
筒管支承轴,将正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供给筒管和与上述供给筒管不同的预备筒管以卷绕于上述供给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纤维束贮存部,在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筒管支承轴与上述卷绕单元之间,暂时贮存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的纤维束,
上述纤维束贮存部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能够在正进行由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执行的纤维束的贮存的贮存状态、与由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执行的纤维束的贮存被解除且正从上述纤维束贮存部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的状态,
上述筒管支承轴能够将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在上述筒管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地支承,且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一体旋转,
上述筒管支承轴具有:
第一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意一方一体旋转;
第二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意另一方一体旋转;以及
连结部,在上述轴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以及解除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纤维束贮存部具有:
第一辊,供纤维束卷挂;
第二辊,同样供纤维束卷挂,且在上述行进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一辊之间贮存纤维束;以及
第三辊,在上述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辊与上述第二辊之间,能够在与连结上述第一辊的中心和上述第二辊的中心的直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移动,
上述切换部通过将上述第三辊的位置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维持在预定的贮存位置而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设为上述贮存状态,通过使得位于上述贮存位置的上述第三辊能够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朝相比上述贮存位置靠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的一侧移动而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设为上述贮存解除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部具有止挡件,该止挡件能够禁止以及允许上述第三辊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挡件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能够将上述第三辊在上述交叉方向上朝从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离开的一侧按压,
上述按压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通过按压上述第三辊而将上述第三辊维持在上述贮存位置,该第二位置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相比上述第一位置接近上述第一辊以及上述第二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的停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以及上述第二支承轴的上述轴向上的与上述连结部相反侧的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
上述支承部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被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相互离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长丝络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支承轴以及上述第二支承轴中的至少一方在被解除连结的状态下至少能够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8.一种筒管更换方法,是长丝络纱装置中的筒管更换方法,
上述长丝络纱装置具备:
卷绕单元,在套筒上卷绕纤维束;以及
筒管支承轴,将正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纤维束的供给筒管和与上述供给筒管不同的预备筒管以卷绕于上述供给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长丝络纱装置中,当在正利用上述卷绕单元在上述套筒上卷绕纤维束的过程中上述供给筒管变空的情况下,一边从上述预备筒管朝上述卷绕单元继续供给纤维束,一边将空筒管更换为新筒管,
上述筒管更换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筒管支承轴能够将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在上述筒管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地支承,且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一体旋转,
上述筒管支承轴具有:第一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意一方一体旋转;第二支承轴,能够与上述供给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中的任意另一方一体旋转;以及连结部,在上述轴向上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以及解除连结,
上述筒管更换方法具备:
更换工序,在上述空筒管装配于上述第一支承轴及上述第二支承轴中的一方时,在将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的连结解除且使上述空筒管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将上述空筒管从上述第一支承轴及上述第二支承轴中的上述一方取下,并将上述新筒管装配于上述第一支承轴及上述第二支承轴中的上述一方;
连接工序,在上述更换工序后,在使上述新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将卷绕于上述新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开始端部与卷绕于上述预备筒管的纤维束的卷取终端部相连;以及
旋转重启工序,在上述连接工序后,在上述第一支承轴与上述第二支承轴连结的状态下,解除上述新筒管以及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状态,
上述长丝络纱装置还具备纤维束贮存部,该纤维束贮存部能够在将朝上述卷绕单元供给的纤维束暂时贮存的贮存状态和解除上述贮存状态的贮存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状态,
至少直至上述更换工序前为止,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上述贮存状态,在使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前,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从上述贮存状态切换为上述贮存解除状态,进一步,在上述旋转重启工序后,使上述纤维束贮存部从上述贮存解除状态返回上述贮存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筒管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更换工序中,不使上述预备筒管的旋转停止,将上述纤维束贮存部维持在上述贮存状态。
CN201880051406.9A 2017-09-15 2018-08-03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Active CN111051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7370 2017-09-15
JP2017177370 2017-09-15
PCT/JP2018/029286 WO2019054084A1 (ja) 2017-09-15 2018-08-03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及び、ボビン交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229A CN111051229A (zh) 2020-04-21
CN111051229B true CN111051229B (zh) 2021-09-14

Family

ID=65723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1406.9A Active CN111051229B (zh) 2017-09-15 2018-08-03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8661B2 (zh)
JP (1) JP6897780B2 (zh)
KR (1) KR102269787B1 (zh)
CN (1) CN111051229B (zh)
DE (1) DE112018005126T5 (zh)
WO (1) WO2019054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66814A1 (de) * 2019-07-16 2021-01-20 Komax Holding Ag Kabelzuführungseinrichtung, kabelverarbeit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zuführen eines kabels zu einer kabelverarbeitungsmaschine
KR102356207B1 (ko) * 2020-06-15 2022-01-27 권영진 테이프권취기의 테이프걸이와 롤테이프 보빈
KR102356197B1 (ko) * 2020-06-15 2022-01-27 권영진 배관파이프 테이프권취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9528A (en) * 1980-04-30 1983-04-12 Fmn Schuster Gmbh & Co. Kg Thread reeling apparatus
JPH0925060A (ja) * 1995-07-11 1997-01-28 Canon Inc 線を設ける装置におけるボビン交換方法
JP2009066917A (ja) * 2007-09-13 2009-04-02 Murata Mach Ltd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JP2013028470A (ja) * 2011-06-21 2013-02-07 Fujikura Ltd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CN103003176A (zh) * 2010-07-15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843Y2 (ja) * 1975-09-09 1983-02-0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レンゾクセンザイマキトリキニオケル センザイタンブノシヨリソウチ
JP3558466B2 (ja) * 1995-10-06 2004-08-25 有限会社五味製作所 ボビン装置
JP4314101B2 (ja) 2003-11-20 2009-08-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の給糸ユニット及び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並びに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WO2005115896A1 (de) * 2004-05-28 2005-12-08 Saurer Gmbh & Co. Kg Aufspulmaschine
KR101030347B1 (ko) * 2009-09-30 2011-04-20 동명기계 주식회사 용접와이어용 강판의 연속 권취장치
WO2012043342A1 (ja) 2010-09-28 2012-04-0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JP5986038B2 (ja) 2013-05-28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CN105151907A (zh) * 2015-09-02 2015-12-16 湖州南浔石淙盛艳丝绸有限公司 纱线收卷装置
CN204957982U (zh) * 2015-09-04 2016-01-13 无锡金利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收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9528A (en) * 1980-04-30 1983-04-12 Fmn Schuster Gmbh & Co. Kg Thread reeling apparatus
JPH0925060A (ja) * 1995-07-11 1997-01-28 Canon Inc 線を設ける装置におけるボビン交換方法
JP2009066917A (ja) * 2007-09-13 2009-04-02 Murata Mach Ltd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CN103003176A (zh) * 2010-07-15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JP2013028470A (ja) * 2011-06-21 2013-02-07 Fujikura Ltd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5126T5 (de) 2020-06-10
WO2019054084A1 (ja) 2019-03-21
KR20200007916A (ko) 2020-01-22
US11318661B2 (en) 2022-05-03
JP6897780B2 (ja) 2021-07-07
US20200307947A1 (en) 2020-10-01
JPWO2019054084A1 (ja) 2020-09-24
CN111051229A (zh) 2020-04-21
KR102269787B1 (ko) 2021-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229B (zh)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US823612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ontinuous fiber-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resin pellet
JP5809899B2 (ja) 繊維束供給装置
EP2905249A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US20170101287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extile Machine, and Textile Machine for Producing Rovings
JP2012086924A (ja)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JP2010174405A (ja) 糸端捕捉案内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紡績機
US11274015B2 (en) Filament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threading method in filament winding device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2014043348A (ja) 巻取り機の作業部において上糸と下糸とを糸継ぎする方法並びに巻取り機の作業部
EP2674378B1 (en)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device
JP6038728B2 (ja) 繊維供給装置および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CN101987706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
EP2876071A1 (en) Bobbin holding device,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JP5977205B2 (ja) タン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繊維巻付装置
TWI794594B (zh) 纖維機械以及教導方法
JP2013056766A (ja) 玉揚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
KR102252716B1 (ko) 필라멘트 와인딩 장치
JP2007290839A (ja) 巻き終わり糸の制御装置
JP2020203792A (ja) 糸結合装置用の摩擦ディスク
JP3600023B2 (ja) ホース誘導装置
US20210348306A1 (en) Textile machine and service cart for textile machines
CN113122976B (zh) 一种环锭纺纱机纱线搭接系统和方法及纱线的处理工具
JPH03174027A (ja) ボビン交換装置を具備する精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