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8791A -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8791A
CN111048791A CN201811183466.4A CN201811183466A CN111048791A CN 111048791 A CN111048791 A CN 111048791A CN 201811183466 A CN201811183466 A CN 201811183466A CN 111048791 A CN111048791 A CN 111048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electrode member
layer
insulating bas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834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成都
张子格
薛庆瑞
李伟
李静
王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834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8791A/zh
Priority to CN202110446847.2A priority patent/CN113224316B/zh
Priority to PL19153878T priority patent/PL3637515T3/pl
Priority to EP19153878.4A priority patent/EP3637515B1/en
Priority to US16/268,364 priority patent/US11101493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048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87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2Gr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59Cells or batteries with folded separator between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电极构件包括绝缘基体、第一导电层以及活性物质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基体的表面,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的远离绝缘基体的一侧;第一导电层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所述条形凹槽用于释放第一导电层的应力。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电极构件。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通常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一些电极构件选择一种多层结构的集流体,参照图1至图3,所述集流体包括绝缘基体11和连接于绝缘基体11表面的导电层12,而活性物质层13涂覆于导电层12的表面。
在电极构件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辊压活性物质层13,以将活性物质层13压薄,提高能量密度。绝缘基体11为一种较软的材质(例如PET塑料),而导电层12通常为金属材质,绝缘基体11的弹性模量小于导电层12的弹性模量,因此绝缘基体11的延展性高于导电层12的延展性。在绝缘基体11延展的过程中,绝缘基体11会对导电层12施加作用力,而由于绝缘基体11和导电层12之间的连接力较小,因此,当导电层12延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造成导电层12从绝缘基体11的表面脱落,从而影响电极构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其能降低应力集中,减小导电层脱落的风险,保证电极构件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电极构件包括绝缘基体、第一导电层以及活性物质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基体的表面,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的远离绝缘基体的一侧;第一导电层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
电极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具有位于条形凹槽内的第一部分。
第二导电层还包括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设置于第一导电层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且与第一部分连接,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导电层的表面。
第一导电层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延伸的突部,主体部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突部未涂覆活性物质层。条形凹槽包括形成于突部的第一凹槽,且第二部分至少部分位于突部的远离绝缘基体的表面。
条形凹槽还包括形成于主体部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连通。
电极构件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于第二部分的远离突部的表面且连接于活性物质层,第一凹槽不超出保护层。
第二导电层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的刚度。
条形凹槽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与绝缘基体连接。
条形凹槽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条形凹槽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电极构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本申请中,第一导电层上形成有条形凹槽,而条形凹槽能够有效地释放第一导电层上的作用力,降低应力集中,有效地减小第一导电层从绝缘基体表面脱落的风险,保证电极构件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极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极构件在辊压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电极构件的绝缘基体和导电层在辊压前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电极构件的绝缘基体和导电层在辊压后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断面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
图9为图7的电极构件在成型过程中的一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电极构件在成型过程中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第一导电层在辊压后的示意图。
图12为图7的电极构件在成型过程中的又一示意图。
图13为图7的电极构件在卷绕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沿线B-B作出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中绝缘基体和第一导电层的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沿线C-C作出的剖视图。
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沿线D-D作出的剖视图。
图21为图19的电极构件的第一导电层的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沿线E-E作出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2的电极构件的第一导电层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极构件 5壳体
11绝缘基体 6顶盖板
12第一导电层 7电极端子
121主体部 8转接片
122突部 9辊轮
13活性物质层 G条形凹槽
14第二导电层 G1第一凹槽
141第一部分 G2第二凹槽
142第二部分 G3第三凹槽
15保护层 G4第四凹槽
16导电结构 P电引导部
2正极构件 X宽度方向
3负极构件 Y厚度方向
4隔膜 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参照图6,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构件2、负极构件3以及隔膜4,隔膜4设置于正极构件2和负极构件3之间。正极构件2、隔膜4及负极构件3堆叠并卷绕成扁平状。电极组件为二次电池实现充放电功能的核心部件。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可为软包电池,正极构件2、隔膜4和负极构件3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直接封装在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可为铝塑膜。
当然,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也可为硬壳电池。具体地,参照图5,二次电池主要包括电极组件、壳体5、顶盖板6、电极端子7及转接片8。
壳体5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壳体5内部形成空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壳体5在一端形成开口,而电极组件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5的收容腔。壳体5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也可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
顶盖板6设置于壳体5并覆盖壳体5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5内。电极端子7设置于顶盖板6,电极端子7的上端突出到顶盖板6上侧,下端可穿过顶盖板6并延伸到壳体5内。转接片8设置于壳体5内并固定于电极端子7。电极端子7和转接片8均为两个,正极构件2经由一个转接片8与一个电极端子7电连接,负极构件3经由另一个转接片8与另一个电极端子7电连接。
在二次电池中,正极构件2和负极构件3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后述的电极构件1。
图7至图13为本发明的电极构件1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7和图8,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1、第一导电层12以及活性物质层13。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绝缘基体11的两个表面,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
绝缘基体11材质可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PP(聚丙烯)膜。
第一导电层12的材料选自金属导电材料、碳基导电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导电材料优选铝、铜、镍、钛、银、镍铜合金、铝锆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基导电材料优选石墨、乙炔黑、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导电层12可通过气相沉积法(vapor deposition)、化学镀(electrolessplating)中的至少一种形成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其中,气相沉积法优选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例如热蒸发法(Thermal Evaporation Deposition)。
活性物质层13也可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可将活性材料(例如锰酸锂、磷酸铁锂)、粘结剂、导电剂及溶剂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布在两个第一导电层12的外表面,浆料固化后形成活性物质层13。
参照图9,第一导电层12设有条形凹槽G,条形凹槽G大体沿高度方向Z延伸且用于释放第一导电层12的应力。条形凹槽G沿宽度方向X的长度为0.001mm~1mm,且远小于条形凹槽G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长度。条形凹槽G可为直线状或曲线状,从整体上看,条形凹槽G只要近似沿高度方向Z延伸即可;也就是说,条形凹槽G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Z之间可存在较小的夹角(例如,所述夹角可小于10°)。
绝缘基体11的厚度可为1μm~20μm,第一导电层12的厚度可为0.1μm~10μm。由于第一导电层12较薄,所以在裁切电极构件1的过程中,第一导电层12产生的毛刺较小,很难刺破十几微米的隔膜4,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另外,当异物刺穿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1时,由于第一导电层12厚度较小,因此第一导电层12在被异物刺穿的部位产生的毛刺较小,很难刺破隔膜4,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
第一导电层12包括主体部121和从主体部121延伸的突部122,主体部121涂覆有活性物质层13覆盖,突部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3。其中,活性物质层13可直接涂覆于主体部121的表面,当然,可替代地,主体部121和活性物质层13之间也可设置其它物质。
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和突部122形成电引导部P。电引导部P可为多个并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参照图13,当电极构件1卷绕成型后,所述多个电引导部P沿厚度方向Y层叠布置。
电极构件1还包括保护层15,保护层15设置于突部12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且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3。
保护层15包括粘结剂和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和羟基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绝缘材料及溶剂混合在一起制备出浆料,所述浆料涂布在突部122的表面,并在固化后形成保护层15。保护层15的硬度大于突部122硬度。
电极构件1还包括导电结构16,导电结构16焊接于突部122的未被保护层15覆盖的区域。参照图7和图8,各电引导部P沿厚度方向Y的两侧均固定有导电结构16。参照图13,当电极构件1卷绕成型后,所有的导电结构16层叠设置并同时焊接到转接片8。参照图5,电极构件1中的电流可经由转接片8和电极端子7对外输出。
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构件1可按照下述步骤成型:
(一)通过气相沉积法或化学镀在绝缘基体11的表面形成第一导电层12,从而制备出一种复合带材;参照图9,在成型过程中,第一导电层12上预留出条形凹槽G。
(二)参照图10,在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上同时涂布活性物质层13和保护层15。
(三)辊压活性物质层13,以将活性物质层13压实,提高密度。
(四)参照图12,辊压完成后,在第一导电层12上焊接金属箔材(例如铝箔),然后,沿着图12中的虚线裁切出多个电引导部P和多个导电结构16,进而得到图7所示的电极构件1。
在步骤(一)中,第一导电层12可通过气相沉积法或化学镀形成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所以第一导电层12与绝缘基体11之间的连接力较小,在外力作用下,可能会造成第一导电层12容易从绝缘基体11的表面脱落。
由于绝缘基体11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导电层12的弹性模量,因此绝缘基体11的延展性高于第一导电层12的延展性。在步骤(三)中,绝缘基体11受压延展,由于绝缘基体11的延展性高,所以绝缘基体11会对第一导电层12施加作用力。在现有技术中,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无法释放,所以当第一导电层12延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会大于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之间的连接力,造成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相对滑移,以使第一导电层12从绝缘基体11的表面脱落,影响电极构件1的性能。
而在本申请中,第一导电层12上形成有条形凹槽G,而条形凹槽G能够有效地释放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降低应力集中,避免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过大,有效地减小第一导电层12从绝缘基体11表面脱落的风险,保证电极构件1的性能。
具体地,图11示出第一导电层12在辊压后的状态,其中虚线示出条形凹槽G在辊压前的状态。在步骤(三)的辊压过程中,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逐渐集中在条形凹槽G;当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偏大时,第一导电层12会在力的作用下沿着条形凹槽G裂开,从而及时释放应力,避免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大于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之间的连接力,减小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相对滑移的概率,保证电极构件1的性能。
在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活性物质层13产生的电流经由主体部121流动到突部122,也就是说,在第一导电层12上,电流大体沿高度方向Z流动,因此,第一导电层12的过流面积取决于第一导电层12的垂直于高度方向Z的横截面的面积。在本申请中,条形凹槽G大体沿高度方向Z延伸,其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很小,即条形凹槽G沿高度方向Z的尺寸大于条形凹槽G沿宽度方向X的尺寸。因此,当第一导电层12在辊压过程中沿条形凹槽G裂开时,条形凹槽G对第一导电层12的过流面积影响较小,进而保证第一导电层12的过流能力满足要求。
在步骤(三)中,随着辊压的进行,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会逐渐增大;参照图11,电极构件1沿宽度方向X辊压一定长度时,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会带动第一导电层12沿条形凹槽G裂开,从而及时释放应力。由于第一导电层12在宽度方向X上具有较大的长度,因此,优选地,条形凹槽G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条形凹槽G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所述多个条形凹槽G可以在辊压过程中分级释放应力,避免第一导电层12上的作用力大于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之间的连接力,减小绝缘基体11和第一导电层12相对滑移的概率,保证电极构件1的性能。
参照图8和图9,条形凹槽G沿厚度方向Y贯通第一导电层12,也就是说,沿厚度方向Y,条形凹槽G的深度等于第一导电层12的厚度。此时,第一导电层12在辊压过程中更容易沿条形凹槽G裂开,从而及时释放应力。
在步骤(二)中,活性物质层13可以填充到条形凹槽G中,因此,活性物质层13上的电流可以经过条形凹槽G的周壁流动到第一导电层12,从而提高第一导电层12的集流能力。在步骤(三)中,即使第一导电层12沿着条形凹槽G裂开,活性物质层13也会在辊压力的作用下填充到裂开的部位。
由于绝缘基体11的弹性模量较小,因此,在步骤(三)中,与主体部121对应的绝缘基体11会向突部122的下侧延展,导致突部122内侧的绝缘基体11鼓起变形,而突部122容易在绝缘基体11的作用力下变形,从而产生裂纹。而在本申请中,保护层15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在辊压电极构件1的过程中为突部122提供支撑力,限制突部122的变形,减小突部122产生裂纹的概率,改善电极构件1的过流能力。
在二次电池工作过程中,由于震动等因素可能会导致突部122脱落;因此,保护层15优选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3,这样可以将保护层15固定到活性物质层13,增大保护层15在电极构件1上的结合力,提高抗震能力,避免保护层15连同突部122一起脱落。同时,突部122最容易在靠近活性物质层13的根部(也就是突部122与主体部121的交界处)鼓起,所以,当保护层15与活性物质层13相连时,可以减小突部122的变形,降低产生裂纹的概率,从而改善电极构件1的过流能力。
下面对其它的四个实施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描述,以下仅主要介绍其它四个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
图14至图16为本发明电极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14和图16,沿厚度方向Y,条形凹槽G的深度小于第一导电层12的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层12的过流面积较大。条形凹槽G的截面可为U形或V形。
图17和图18为本发明电极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17和图18,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电极构件1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4,第二导电层14具有位于条形凹槽G内的第一部分141。第一部分141填充到条形凹槽G内,条形凹槽G周围的电流可以经过第一部分141传输;换句话说,第一部分141可以修复第一导电层12的导电网络,增大过流面积,保证电极构件1整体的过流能力。
在第一实施例中,活性物质层13填充到条形凹槽G内,因此,活性物质层13的分布并不均匀,也就是说,活性物质层13在条形凹槽G处的厚度要大于其它位置的厚度。在二次电池的工作过程中,活性物质层13可能会在与条形凹槽G对应的位置析锂。而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41填充在条形凹槽G内,从而保证第一导电层12的平整度,改善活性物质层13分布的均匀性,降低析锂风险。
第二导电层14还包括第二部分142,第二部分142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且与第一部分141连接,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第二部分142的远离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
第二导电层14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为了减小异物刺穿电极构件1时产生的毛刺,第二导电层14优选为不易产生毛刺的非金属材料。具体地,可先将导电碳、粘结剂及溶剂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布到第一导电层12上,浆料固化后形成第二导电层14。在涂布过程中,浆料填充到条形凹槽G内并形成第一部分141。
在步骤(二)中,可先将第二导电层14的浆料涂布到第一导电层12上,然后再将活性物质层13的浆料和保护层15的浆料涂布到第二导电层14的表面。
在步骤(三)中,即使第一导电层12沿着条形凹槽G裂开,第二部分142也会在辊压力的作用下填充到裂开的部位,从而即使修复第一导电层12的导电网络,增大过流面积,保证电极构件1整体的过流能力。
如果第二导电层14仅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那么第二导电层14的电流只能通过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传导到第一导电层12。在本申请中,第二导电层14的第一部分141嵌入第一导电层12上的条形凹槽G,因此,电流不仅可以通过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传导到第一导电层12,还可以通过条形凹槽G的周壁传导,从而增加多个传导路径,形成多点位的导电网络,改善电极构件1的导电性能,减小电极构件1和二次电池的极化,改善二次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第二部分142至少部分位于突部12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保护层15可设置于第二部分142的远离突部122的表面。导电结构16焊接于突部122的未被第二部分142覆盖的区域。
在步骤(三)中,主体部121在绝缘基体11的带动下延展,而突部122几乎无延展。主体部121和绝缘基体11在延展时向突部122施加作用力,而由于突部122较薄,所以在力的作用下,突部122会产生微裂纹。而在本申请中,第二部分142设置于突部122的表面,因此,即使突部122在辊压的过程中产生裂纹,裂纹处的电流也能够经由第二部分142向外传输,从而实现导电网络的修复,保证电极构件1整体的过流能力。
第二导电层14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12的刚度。也就是说,在受力时,第二导电层14更容易变形。当突部122变形时,第二部分142也会随着突部122变形;即使突部122因变形过大而裂开,第二部分142也不易出现断裂,从而保证电流的传输。
条形凹槽G沿厚度方向Y贯通第一导电层12,且第二导电层14的第一部分141与绝缘基体11连接。第一部分141嵌入到条形凹槽G内并粘接于绝缘基体11,从而增大第一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14及绝缘基体11的连接强度。
图19至图21为本发明电极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19至图21,与第三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条形凹槽G包括形成于突部122的第一凹槽G1。
在步骤(三)中,绝缘基体11的与主体部121对应的部分受压延展,绝缘基体11的与主体部121对应的部分会对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施加作用力,从而带动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延展。而突部122受到保护层15的限制,因此几乎不可延展;绝缘基体11的与突部122对应的部分在延展时会向突部122施加作用力,如果所述作用力大于绝缘基体11与突部122的连接力,突部122容易从绝缘基体11脱落。而在本申请中,第一凹槽G1可以有效地释放突部122上的作用力,降低应力集中,避免突部122上的作用力过大,有效地减小突部122脱落的概率,保证电极构件1的性能。
优选地,沿远离活性物质层13的方向,第一凹槽G1不超出保护层15。突部122的被保护层15覆盖的区域所受到的应力最大,因此,第一凹槽G1只需要设置在突部122的被保护层15覆盖的区域即可。而突部122的未被保护层15覆盖的区域所受的作用力较小,不存在脱落风险,如果第一凹槽G1延伸到突部122的未被保护层15覆盖的区域,反而会降低突部122的过流能力。
条形凹槽G还包括形成于主体部121的第二凹槽G2,第一凹槽G1与第二凹槽G2连通。
在步骤(三)中,主体部121在绝缘基体11施加的作用力下延展。由于突部122受到保护层15的限制,突部122几乎不可延展,因此,主体部121的靠近突部122的区域会受到突部122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主体部121的靠近突部122的区域同时承受绝缘基体11和突部122的作用力,因此,主体部121的靠近突部122的区域很容易从绝缘基体11脱落。而在本申请中,第二凹槽G2延伸到主体部121的靠近突部122的区域,从而有效地释放主体部121上的作用力,降低应力集中,有效地减小绝缘基体11和主体部121相对滑移的概率,保证电极构件1的性能。
条形凹槽G还包括多个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的第三凹槽G3,第三凹槽G3形成于主体部121。在宽度方向X上,各第三凹槽G3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凹槽G2之间;在高度方向Z上,第三凹槽G3和第二凹槽G2彼此错开。
图22至图24为本发明电极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22至图24,第五实施例的条形凹槽G包括形成于主体部121的第三凹槽G3和第四凹槽G4。第三凹槽G3为多个并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第四凹槽G4为多个并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
在宽度方向X上,各第三凹槽G3位于相邻的两个第四凹槽G4之间。在高度方向Z上,第三凹槽G3和第四凹槽G4彼此错开。第三凹槽G3和第四凹槽G4在宽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Z分散布置,可以改善应力释放效果,提高均匀性。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1)、第一导电层(12)以及活性物质层(13);
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绝缘基体(11)的表面,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一侧;
第一导电层(12)设有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条形凹槽(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电极构件(1)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4),第二导电层(14)具有位于条形凹槽(G)内的第一部分(1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层(14)还包括第二部分(142),第二部分(142)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且与第一部分(141)连接,活性物质层(13)设置于第二部分(142)的远离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电层(12)包括主体部(121)和从主体部(121)延伸的突部(122),主体部(121)涂覆有活性物质层(13),突部(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3);
条形凹槽(G)包括形成于突部(122)的第一凹槽(G1),且第二部分(142)至少部分位于突部(122)的远离绝缘基体(11)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条形凹槽(G)还包括形成于主体部(121)的第二凹槽(G2),第一凹槽(G1)与第二凹槽(G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电极构件(1)还包括保护层(15),保护层(15)设置于第二部分(142)的远离突部(122)的表面且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3),第一凹槽(G1)不超出保护层(1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层(14)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12)的刚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条形凹槽(G)沿厚度方向(Y)贯通第一导电层(12),且第二导电层(14)的第一部分(141)与绝缘基体(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1),其特征在于,条形凹槽(G)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条形凹槽(G)沿宽度方向(X)间隔布置。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构件(1)。
CN201811183466.4A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Pending CN1110487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3466.4A CN111048791A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2110446847.2A CN113224316B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PL19153878T PL3637515T3 (pl) 2018-10-11 2019-01-28 Akumulator i jego element elektrodowy
EP19153878.4A EP3637515B1 (en) 2018-10-11 2019-01-28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ember thereof
US16/268,364 US11101493B2 (en) 2018-10-11 2019-02-05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ember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3466.4A CN111048791A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6847.2A Division CN113224316B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8791A true CN111048791A (zh) 2020-04-21

Family

ID=6523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83466.4A Pending CN111048791A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2110446847.2A Active CN113224316B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6847.2A Active CN113224316B (zh) 2018-10-11 2018-10-11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1493B2 (zh)
EP (1) EP3637515B1 (zh)
CN (2) CN111048791A (zh)
PL (1) PL3637515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490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制造方法和系统、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8791A (zh) * 2018-10-11 2020-04-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TWI779502B (zh) * 2021-02-25 2022-10-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抑制電池膨脹之電子裝置及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683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Panasonic Corp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17059442A (ja) * 2015-09-17 2017-03-2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69207A (ja) * 2015-09-30 2017-04-0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847515A (zh) * 2012-04-04 2017-06-13 领英瑞典集团 包括复合基材的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
CN108428848A (zh) * 2017-11-22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CN108598491A (zh) * 2018-06-22 2018-09-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CN208955090U (zh) * 2018-09-27 2019-06-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8955108U (zh) * 2018-10-11 2019-06-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9401736U (zh) * 2019-01-28 2019-09-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10660956A (zh) * 2018-10-17 2020-01-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113224316A (zh) * 2018-10-11 2021-08-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05355B1 (ko) * 2010-03-26 2012-01-16 국립대학법인 울산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플렉서블한 전극용 집전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음극
JP2015011775A (ja) 2013-06-26 2015-01-19 株式会社東芝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008739B2 (en) * 2015-02-23 2018-06-26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with electrolyte
CN205303580U (zh) 2016-01-22 2016-06-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08155387B (zh) * 2016-12-06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电极极片和柔性锂离子电池
CN207542313U (zh) 2017-11-22 2018-06-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CN108417841B (zh) 2018-02-09 2021-08-03 深圳前海优容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电芯、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207818780U (zh) 2018-02-13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体、极片及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683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Panasonic Corp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06847515A (zh) * 2012-04-04 2017-06-13 领英瑞典集团 包括复合基材的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
JP2017059442A (ja) * 2015-09-17 2017-03-2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69207A (ja) * 2015-09-30 2017-04-0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428848A (zh) * 2017-11-22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CN108598491A (zh) * 2018-06-22 2018-09-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CN208955090U (zh) * 2018-09-27 2019-06-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8955108U (zh) * 2018-10-11 2019-06-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113224316A (zh) * 2018-10-11 2021-08-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110660956A (zh) * 2018-10-17 2020-01-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09401736U (zh) * 2019-01-28 2019-09-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490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制造方法和系统、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7515B1 (en) 2021-01-13
CN113224316B (zh) 2022-07-08
EP3637515A1 (en) 2020-04-15
US20200119389A1 (en) 2020-04-16
PL3637515T3 (pl) 2021-06-28
US11101493B2 (en) 2021-08-24
CN113224316A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73887A1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集流体的制造方法
CN108598491B (zh)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CN210535760U (zh)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JP5256589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が複数隣接して配置された組電池
US1144428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ember thereof capable of being decreased bending deformation after rolling
CN113224316B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US1119613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2310409A (zh)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JP200604087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05101545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current collector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 therefor
US1185530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230019440A (ko) 높은 에너지 밀도를 가진 리튬 이온 셀
CN210136952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KR100614353B1 (ko) 이차 전지
CN210403926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20753482U (zh) 集流单元、极片及电池
US20230163426A1 (en) Battery cell
CN218887230U (zh) 一种正极片结构及电芯及电池
CN219226548U (zh) 极片、电芯结构和锂离子电池
JP2022096396A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
KR20240058929A (ko) 에너지 저장 요소
CN116635965A (zh) 电气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