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3795B -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3795B
CN111043795B CN201911379154.5A CN201911379154A CN111043795B CN 111043795 B CN111043795 B CN 111043795B CN 201911379154 A CN201911379154 A CN 201911379154A CN 111043795 B CN111043795 B CN 1110437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separator
exhaust port
communicated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91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43795A (zh
Inventor
汤奇雄
赵家强
高科科
方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791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37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43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3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43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3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6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其中,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一油分离器,第一油分离器的入口与第一排气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和/或第二油分离器,第二油分离器的入口与第二排气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其中,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或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油分离器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实现压缩机的回油,避免压缩机内缺油,也避免压缩机向与其连通的换热器输送大量润滑油而导致换热器换热效果变差。

Description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组件和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多排气压缩机考虑摩擦性、散热性及密封性等因素,其压缩过程一般含有大量的润滑油。目前主要是通过压缩机内部的电机的阻挡并冷却润滑油,使润滑油留在压缩机中,以避免润滑油进入制冷/热泵系统中的换热器。但多排气压缩机具有多个不同排气压力的排气口,单一的电机无法实现对润滑油的全部分离及回收,使得大量润滑油经排气口排出而导致压缩机内缺油严重,甚至烧损,而且也会造成大量润滑油进入与压缩机连通的换热器中,影响换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组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一油分离器,第一油分离器的入口与第一排气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和/或第二油分离器,第二油分离器的入口与第二排气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其中,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或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
本发明提出的压缩机组件,包括至少具有两个排气口的压缩机,具体地,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压力不同的气体,具体设计第一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实现压缩机的双排气功能。压缩机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油分离器,如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通过第一油分离器与压缩机的第一排气口连通,使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使得经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能够经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后,回到壳体的内腔,从而避免压缩机内部严重缺油,也有利于第一排气口经第一油分离器与换热器连通,而避免换热器内部留有大量润滑油,而降低换热效果。通过第二油分离器与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连通,使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使得经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能够经第二油分离器分离出后,回到壳体的内腔,从而避免压缩机内部严重缺油,也有利于第二排气口经第二油分离器与换热器连通,而避免换热器内部留有大量润滑油,而降低换热效果。与相关技术中,仅采用压缩机内部的电机来对润滑油进行阻挡和冷却相比,油分离器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实现压缩机的回油,避免压缩机内缺油,也避免与压缩机连通的换热器因留有大量润滑油而导致换热效果下降。
其中,在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内部呈中背压状态。可单独设置第一油分离器与第一排气口连通;也可单独设置第二油分离器与第二排气口连通,避免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压力较大而带出更多的润滑油;也可同时设置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组件的回油效果,保证与其连接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而在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内部的气体压力较高。可单独设置第一油分离器与第一排气口连通,此时可通过加压装置进行加压,以避免因压差的存在而无法将润滑油送回较高压力的壳体内;也可单独设置第二油分离器与第二排气口连通,避免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压力较大而带出更多的润滑油;也可同时设置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组件的回油效果,保证与其连接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连通为具有连通的状态,无需实时保持连通的状态。如第一油分离器与第一排气口连通,意味着第一油分离器与第一排气口之间能够连通,如两者之间通过管路连通,在管路上设置阀体控制管路的通断,便属于第一分油器与第一排气口具有能够连通的状态。壳体的内腔指壳体内部的空余空间,占用壳体内部空间的压缩机内形成的压缩腔不属于壳体的内腔,其他占用壳体内部空间的管道等部件中形成的腔体也不属于壳体的内腔。并且,各部件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如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只需满足与壳体内部的空余空间连通即可,不限制具体在壳体上的连通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压缩机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
进一步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喷射器,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第一喷射器的出口连通壳体的内腔。
在该设计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通过第一油分离器将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回油至壳体的内腔,通过第二油分离器将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回油至壳体的内腔,能够更好地实现压缩机的回油,避免压缩机内缺油,也避免与压缩机连通的换热器因留有大量润滑油而导致换热效果下降。
另外,通过使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喷射器,使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使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并使第一喷射器的出口连通壳体的内腔,使高压入口的润滑油引射来自低压入口的润滑油,可有效调节压缩机壳体内的油压与各油分离器出口油压之间的压差,从而有利于回油。尤其在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内的油压较低,而经第一喷射器喷出的油压较高,方便经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借助压差回到壳体内。
当然,还可使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此时,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的润滑油引射来自低压入口的润滑油后,可缩短壳体的内腔与第一油分离器的出口处的压差,尤其在增设加压装置的情况下,加压装置可设置在第一喷射器的出口处,也可设置在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与第一油分离器之间,保证回油的有效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经第二油分离器分离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经第一喷射器喷射出的润滑油。
在该设计中,由于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高,经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的油温也较高,若润滑油循环后依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则润滑油进入壳体的内腔后,内腔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温度会较高而不利于上油润滑。通过第一油冷却器对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或对第二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或对第一喷射器喷射出的润滑油进行冷却,可有效降低预回流至壳体内腔的润滑油的温度,使得壳体的内腔底部的油池中润滑油温度不会很高,从而有利于润滑油上油润滑压缩机内部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油冷却器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内或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
在该设计中,第一油冷却器既可以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内,使得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在未流出之前便能够进行冷却降温,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以使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在流出第二油分离器后冷却降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油分离器。
进一步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经第二油分离器分离的润滑油。
在该设计中,第一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由于第一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低,经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在排出之前,能够经壳体内腔中的电机等部件冷却及阻挡,使得经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液混合物含油量较低,在回油方便的情况下,可免除第一油冷却器的设置。而通过设置第二油分离器,由于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高,第二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的油压也较高,能够利用压差进行回油,方便回油。
另外,通过设置第二油冷却器对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或对第二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冷却,可有效降低预回流至壳体内腔的润滑油的温度,使得壳体的内腔底部的油池中润滑油温度不会很高,从而避免润滑油因温度较高而不利于上油,不利于润滑压缩机内部其他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油冷却器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上或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
在该设计中,第二油冷却器既可以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内,使得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在未流出之前便能够进行冷却降温,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以使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在流出第二油分离器后冷却降温,保证进入壳体内的润滑油温度不会过高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与第一排气口连通,第一排气管道穿过第二油分离器的部分构造成第二油冷却器。
在该设计中,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通过第一排气管道连通第一排气口和换热器,以将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如制冷剂,运送到换热器中。通过使第一排气管道穿过第二油分离器,由于第一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低,其排出的气体的温度也较低,进而将第一排气管伸入第二油分离器的部分作为第二油冷却器,一方面能够对第二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免除设置额外的油冷却器,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进一步地,压缩组件还包括:加压装置,用于对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
在该设计中,在第二排气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高,则壳体的内腔中的气压也较高,而第一排气口的排气压力较低。通过设置加压装置来对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可有效避免因压差的存在而导致润滑油回油困难。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压装置为油泵,设置在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通过油泵对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并排出,有利于润滑油在油泵的推动下快速进入壳体的内腔中,保证回油效果,提高回油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压装置为第二喷射器,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压缩机的与第二排气口连通的压缩腔,第二喷射器的出口连通壳体的内腔,以连通第二排气口。
在该设计中,第二喷射器作为加压装置,通过使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并使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压缩机的一个压缩腔,该压缩腔与第二排气口连通,为压缩较高压气体的压缩腔,使得高压入口处的高压气体及其携带的润滑油能够引射低压入口处的润滑油,相较于低压入口处的油压,第二喷射器出口处的油压有所增加,而第二喷射器的出口连通壳体的内腔,有利于压缩腔排出的气体及其携带的润滑油,以及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均回流至壳体的内腔,有利于回油。而压缩腔内的气体及其携带的润滑油回流至壳体的内腔中后,可通过壳体内部的电机等部件对润滑油进行冷却及阻碍,之后气体再携带少量润滑油经第一排气口排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压装置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设置在壳体的外部,或设置在壳体上。
进一步地,在加压装置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该第二排气管道连通与第二排气口连通的压缩腔,加压装置设置在第二排气管道上。进而如第二排气管道位于壳体的内腔中,则加压装置也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如第二排气管道部分伸出壳体,则加压装置既可设置在第二排气管外露于壳体的部分上,又可设置在位于壳体内部的部分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挡油装置,设置在第一排气口处和/或第二排气口处。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排气口处和/或第二排气口处设置挡油装置,如过滤网等结构,避免大量润滑油随气体排出壳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压缩机组件还包括:回油阀,设置在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和/或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和/或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设置回油阀,有利于对是否回油进行控制,也有利于对回油路径进行选择。
另外,在压缩机组件仅包括第一油分离器的情况下,回油阀设置在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在压缩机组件仅包括第二油分离器的情况下,回油阀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回油阀为电磁阀或毛细管或手动阀门等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压缩机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由于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压缩机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一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元件及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的入口连通第一排气口,在压缩机组件具有第一油分离器的情况下,第一冷凝器的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经第一节流元件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第一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第二冷凝器的入口连通第二排气口,在压缩机组件具有第二油分离器的情况下,第二冷凝器的入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经第二节流元件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第二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
由于压缩机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进而有利于制冷设备实现双冷凝温度和双蒸发温度,实现阶梯式加热和/或冷却。另外,通过采用第一油分离器和/或第二油分离器对压缩机进行回油,避免压缩机因缺油而出现损坏,也避免大量润滑油进入两个冷凝器、两个蒸发器中而影响冷凝及蒸发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压缩机,111壳体,112第一排气口,113第二排气口,120第一油分离器,121第一回油通道,130第二油分离器,131第二回油通道,140第一喷射器,141第三回油通道,150第一油冷却器,160第二油冷却器,161第一排气管道,170油泵,180第二喷射器,181第二排气管道,182第四回油通道,190挡油装置,210回油阀,300制冷设备,310第一冷凝器,320第一节流元件,330第一蒸发器,340第二冷凝器,350第二节流元件,360第二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及制冷设备。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110,压缩机110包括壳体111和位于壳体111上的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第一排气口112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液体出口经第一回油通道12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和/或第二油分离器130,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液体出口经第二回油通道13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其中,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或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
本发明提出的压缩机组件,包括至少具有两个排气口的压缩机110,具体地,压缩机110包括壳体111、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设置在壳体111上,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压力不同的气体,具体设计第一排气口112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实现压缩机110的双排气功能。压缩机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油分离器,如第一油分离器120和第二油分离器130,通过第一油分离器120与压缩机110的第一排气口112连通,使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液体出口经第一回油通道12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使得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能够经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后,经第一回油通道121回到壳体111的内腔,从而避免压缩机110内部严重缺油,也有利于第一排气口112经第一油分离器120与换热器连通,而避免换热器内部留有大量润滑油,而降低换热效果。通过第二油分离器130与压缩机110的第二排气口113连通,使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液体出口经第二回油通道13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使得经第二排气口113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能够经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后,经第二回油通道131回到壳体111的内腔,从而避免压缩机110内部严重缺油,也有利于第二排气口113经第二油分离器130与换热器连通,而避免换热器内部留有大量润滑油,而降低换热效果。与相关技术中,仅采用压缩机110内部的电机来对润滑油进行阻挡和冷却相比,油分离器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实现压缩机110的回油,避免压缩机110内缺油,也避免与压缩机110连通的换热器因留有大量润滑油而导致换热效果下降。
其中,在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111内部呈中背压状态。可单独设置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也可单独设置第二油分离器130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避免第二排气口113排出的气体压力较大而带出更多的润滑油;也可同时设置第一油分离器120和第二油分离器130,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组件的回油效果,保证与其连接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而在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111内部的气体压力较高。可单独设置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此时可通过加压装置进行加压,以避免因压差的存在而无法将润滑油送回较高压力的壳体111内;也可单独设置第二油分离器130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避免第二排气口113排出的气体压力较大而带出更多的润滑油;也可同时设置第一油分离器120和第二油分离器130,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组件的回油效果,保证与其连接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回油通道由管道构造而成,当然,也可通过其他结构,如板材等围合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连通为具有连通的状态,无需实时保持连通的状态。如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意味着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之间能够连通,如两者之间通过管路连通,在管路上设置阀体控制管路的通断,便属于第一分油器与第一排气口112具有能够连通的状态。壳体111的内腔指壳体111内部的空余空间,占用壳体111内部空间的压缩机110内形成的压缩腔不属于壳体111的内腔,其他占用壳体111内部空间的管道等部件中形成的腔体也不属于壳体111的内腔。并且,各部件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如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液体出口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只需满足与壳体111内部的空余空间连通即可,不限制具体在壳体111上的连通位置。
进一步地,在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油分离器130和油冷却器,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130内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的润滑油。油冷却器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130内,或者设置在第二回油通道131上。
而在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油分离器120及第一喷射器140,第一喷射器140的高压入口与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液体出口连通的情况下,第一喷射器140的出口经第三回油通道141连通壳体111的内腔,油冷却器可设置在第三回油通道141上,用于冷却第一喷射器140喷射出的润滑油,进而实现对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的润滑油的冷却。
进一步地,在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壳体111的内腔中的气体压力较高。为保证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润滑油能够回油,设计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120和加压装置,通过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润滑油,再通过加压装置对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后,可减弱甚至消除壳体111的内腔中的气体压力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压缩机组件还可包括第二油分离器130。
进一步地,在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120、第二油分离器130和喷射器。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第二回油通道131,喷射器的出口经第三回油通道141连通壳体111的内腔。
进一步地,在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120、第二油分离器130、喷射器和加压装置。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第二回油通道131,喷射器的出口经另一个回油通道连通壳体111的内腔。加压装置设置在第一回油通道121上。
进一步地,在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油分离器120和喷射器。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压缩机110的一个压缩腔,该压缩腔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具体经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二排气口113,喷射器的出口连通壳体111的内腔。
进一步地,压缩机110还包括电机、曲轴、气缸组件及轴承组件等。气缸组件具有两个互不连通的压缩腔,其中一个压缩腔连通第一排气口112,另一个压缩腔连通第二排气口113。电机驱动曲轴转动,进而带动气缸组件内的活塞移动,实现压缩功能。
以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110、第一油分离器120、第二油分离器130、第一喷射器140和第一油冷却器150。压缩机110包括壳体111和位于壳体111上的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第一排气口112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液体出口经第一回油通道12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液体出口经第二回油通道13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一喷射器140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第一喷射器140的高压入口连通第二回油通道131,第一喷射器140的出口经第三回油通道141连通壳体111的内腔。第一油冷却器150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130内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经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的润滑油,或设置在第三回油通道141上,用于冷却经第一喷射器140喷射出的润滑油。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油分离器120将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回油至壳体111的内腔,通过第二油分离器130将第二排气口113排出的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回油至壳体111的内腔,能够更好地实现压缩机110的回油,避免压缩机110内缺油,也避免与压缩机110连通的换热器因留有大量润滑油而导致换热效果下降。而且,第一喷射器140的高压入口的润滑油引射来自低压入口的润滑油,可有效调节压缩机110壳体111内的油压与各油分离器出口油压之间的压差,从而有利于回油。
该压缩机组件的工作流程为: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含油气体为中压,第二排气口113排出的含油气体为高压。第二排气口113的高压高温含油气体经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润滑油,由于该油温较高,设置第一油冷却器150以降低油温;而第一排气口112的中压中温气体经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润滑油,制冷剂气体则进入制冷设备的循环系统;在第一喷射器140中,来自第二油分离器130的高压润滑油引射来自第一油分离器120的中压润滑油,喷射进入压缩机110壳体111底部油池,由于压缩机110壳体111为第一排气的中背压,第一喷射器140喷出的压力较高,两者形成油压差,从而使得压缩机组件能够稳定回油。
进一步地,第一回油通道121上设置回油阀210,第二回油通道131上设置回油阀210。回油阀210为电磁阀或毛细管或手动阀门等。
进一步地,第一油冷却器150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130内或第二回油通道131上或第三回油通道141上。例如设置在第二回油通道131上回油阀210前后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排气口112处和/或第二排气口113处设有挡油装置190,如滤网等结构,进一步避免大量油排出压缩机110,进入换热器而影响换热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110、第二油分离器130和第二油冷却器160。压缩机110包括壳体111和位于壳体111上的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第一排气口112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液体出口经第二回油通道13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二油冷却器160用于冷却第二油分离器130内的润滑油,或用于冷却经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的润滑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排气口112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由于第一排气口112的排气压力较低,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气体所携带的润滑油在排出之前,能够经壳体111内腔中的电机等部件冷却及阻挡,使得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气液混合物含油量较低,在回油方便的情况下,可免除第一油冷却器150的设置。而通过设置第二油分离器130,由于第二排气口113的排气压力较高,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的润滑油的油压也较高,能够利用压差进行回油,方便回油。另外,通过设置第二油冷却器160对第二油分离器130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或对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冷却,可有效降低预回流至壳体111内腔的润滑油的温度,使得壳体111的内腔底部的油池中润滑油温度不会很高,从而避免润滑油因温度较高而不利于上油,不利于润滑压缩机110内部其他部件。
该压缩机组件的工作流程为:由于压缩机110壳体111的内腔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其压力较第二排气口113处的压力低,为中背压方案,因此,从第二排气口113中排出的高温高压含油气体经第二油分离器130分离后,润滑油经第二油冷却器160冷却后通入壳体111内腔的底部油池位置,这样由于两者的压差即可稳定回油。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油冷却器160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130上或第二回油通道131上。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第二油冷却器160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130上的情况下,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161,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第一排气管道161穿过第二油分离器130的部分构造成第二油冷却器160。由于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是中温中压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管道161对第二油分离器130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免除设置额外的油冷却器,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回油通道131上设置回油阀210。回油阀210为电磁阀或毛细管或手动阀门等。
进一步地,第一排气口112处和/或第二排气口113处设有挡油装置190,如滤网等结构,进一步避免大量油排出压缩机110,进入换热器而影响换热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110、第一油分离器120和加压装置。压缩机110包括壳体111和位于壳体111上的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第一排气口112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二排气口113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与第一排气口112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液体出口经第一回油通道121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加压装置,用于对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排气口113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排气口113的排气压力较高,则壳体111的内腔中的气压也较高,而第一排气口112的排气压力较低。通过设置加压装置来对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可有效避免因压差的存在而导致润滑油回油困难。而且,由于需要油分离器的是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的中压中温含油气体,而压缩机110中的背压及温度均较高,因此从第一油分离器120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可以无需冷却,直接通过加压装置加压后,送入壳体111内即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压装置为油泵170,设置在第一回油通道121上。通过油泵170对第一油分离器120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并排出,有利于润滑油在油泵170的推动下快速进入壳体111的内腔中,保证回油效果,提高回油速度。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加压装置为第二喷射器180,第二喷射器180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第二喷射器180的高压入口连通压缩机110的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的压缩腔,第二喷射器180的出口经第四回油通道182连通壳体111的内腔,以连通第二排气口113。
通过第二喷射器180作为加压装置,免除了采用油泵170所带来的成本过大问题。具体地,通过使第二喷射器180的低压入口连通第一回油通道121,并使第二喷射器180的高压入口连通压缩机110的一个压缩腔,该压缩腔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为压缩较高压气体的压缩腔,使得高压入口处的高压含油气体能够引射低压入口处的中压润滑油,相较于低压入口处的油压,第二喷射器180出口处的油压有所增加,而第二喷射器180的出口连通壳体111的内腔,有利于压缩腔排出的含油气体,以及第一回油通道121中的润滑油,均回流至壳体111的内腔,有利于回油。而压缩腔内的含油气体回流至壳体111的内腔中后,可通过壳体111内部的电机等部件对润滑油进行冷却及阻碍,之后气体再携带少量润滑油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喷射器180设置在壳体111的内部,或设置在壳体111的外部,或设置在壳体111上。
其中,如图7所示,在第二喷射器180设置在壳体111上的情况下,使第二喷射器180与壳体111一体化设计,使第二喷射器180的出口朝向壳体111的内腔,简化了第二喷射器180的出口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管路。而在第二喷射器180设置在壳体111的内部或外部的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181,该第二排气管道181连通与第二排气口113连通的压缩腔,第二喷射器180设置在第二排气管道181上。进而如第二排气管道181位于壳体111的内腔中,则第二喷射器180也设置在壳体111的内部,简化了第二喷射器180的出口与壳体111的内腔连通的管路,即第四回油通道182;再如第二排气管道181部分伸出壳体111,则第二喷射器180既可设置在第二排气管管道181外露于壳体111的部分上,又可设置在位于壳体111内部的部分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3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压缩机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300,由于具有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压缩机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制冷设备300还包括第一冷凝器310、第一节流元件320、第一蒸发器330、第二冷凝器340、第二节流元件350及第二蒸发器360。第一冷凝器310的入口连通第一排气口112,在压缩机组件具有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情况下,第一冷凝器310的入口连通第一油分离器120的气体出口,第一冷凝器310的出口经第一节流元件320连通第一蒸发器330的入口,第一蒸发器330的出口连通压缩机110的吸气口。第二冷凝器340的入口连通第二排气口113,在压缩机组件具有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情况下,第二冷凝器340的入口连通第二油分离器130的气体出口,第二冷凝器340的出口经第二节流元件350连通第二蒸发器360的入口,第二蒸发器360的出口连通压缩机110的吸气口。
由于压缩机110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112和第二排气口113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进而有利于制冷设备300实现双冷凝温度和双蒸发温度,实现阶梯式加热和/或冷却。另外,通过采用第一油分离器120和/或第二油分离器130对压缩机110进行回油,避免压缩机110因缺油而出现损坏,也避免大量润滑油进入两个冷凝器、两个蒸发器中而影响冷凝及蒸发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小于所述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的气体的压力;
第一油分离器,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和/或
第二油分离器,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
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油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第一喷射器,所述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所述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所述第一喷射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壳体的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第一油冷却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分离器内,或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所述第二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第二油冷却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分离器上,或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第一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穿过所述第二油分离器的部分构造成所述第二油冷却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油分离器,所述压缩组件还包括:
加压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进行加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装置为油泵,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装置为第二喷射器,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所述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的压缩腔,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壳体的内腔,以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或外部;或
所述加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挡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处和/或所述第二排气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油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回油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之间,和/或设置在第二油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壳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油阀为电磁阀或毛细管或手动阀门。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CN201911379154.5A 2019-12-27 2019-12-27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1110437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9154.5A CN111043795B (zh) 2019-12-27 2019-12-27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9154.5A CN111043795B (zh) 2019-12-27 2019-12-27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3795A CN111043795A (zh) 2020-04-21
CN111043795B true CN111043795B (zh) 2021-08-20

Family

ID=70240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9154.5A Active CN111043795B (zh) 2019-12-27 2019-12-27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437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4272A (zh) * 2020-04-28 2021-11-16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2186C (zh) * 2005-08-04 2007-10-10 上海交通大学 压缩/喷射混合循环制冷机组
JP2007057156A (ja) * 2005-08-24 2007-03-08 Calsonic Kansei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DE102007003989A1 (de) * 2007-01-26 2008-07-31 Grasso Gmbh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2-Kälteanlage mit ölüberfluteten Schraubenverdichtern in zweistufiger Anordnung
JP2010210133A (ja) * 2009-03-10 2010-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588254A (zh) * 2012-02-22 2012-07-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混合室外置式单机双级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CN203642548U (zh) * 2013-10-23 2014-06-11 宁夏宝塔石化科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跑油的双级制冷压缩机组装置
CN105917178B (zh) * 2014-05-15 2018-0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204373252U (zh) * 2014-12-09 2015-06-03 天津城建大学 转换式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JP2016161190A (ja) * 2015-02-27 2016-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
CN204730505U (zh) * 2015-04-29 2015-10-28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新型三级压缩超低温制冷装置
JP6621017B2 (ja) * 2016-02-02 2019-12-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206377875U (zh) * 2016-12-12 2017-08-04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利用喷射器回油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06969519B (zh) * 2017-03-07 2019-08-0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206944519U (zh) * 2017-06-30 2018-01-30 多路发环境净化技术(福建)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变量冷媒系统
CN107576090B (zh) * 2017-08-21 2023-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CN107842486B (zh) * 2017-11-24 2024-01-26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8444138A (zh) * 2018-04-17 2018-08-24 山东美琳达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双级压缩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3795A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97185A (en) Oil atomizing compressor working fluid cooling system for gas/vapor/helical screw rotary compressors
US8187370B2 (en) Horizontal bulk oil separator
EP3183514B1 (en) Chiller system
EP1782002A1 (en) Oil separator for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compressor
CN103967581B (zh) 发动机盖板
US20070186581A1 (en) Compressor cooling system
CN111043795B (zh) 压缩机组件和制冷设备
CN105736377A (zh) 一种压缩机结构
CN104879942A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KR200344422Y1 (ko) 공기조절 및 엔진의 온도강하를 위한 냉매식냉각시스템
CN108072198B (zh) 压缩机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制冷/制热系统
CN106014939B (zh) 一种气缸、压缩机及制冷或制热系统
JP2009063234A (ja) 圧縮機潤滑システム
CN110219803A (zh) 压缩机、空调器
KR20180131409A (ko) 분리된 오일 순환계를 갖춘 냉각 장치
JP2010053765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冷媒用往復動型圧縮機
US20150086392A1 (en) Dry running compressor for creating compressed air
JP5553628B2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を具えてなる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TW202214960A (zh) 壓縮機及壓縮機系統
CN111059801B (zh) 冷凝器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回油组件及空调器
KR100776075B1 (ko) 오일분리기 일체형 응축기
KR20030066044A (ko) 압축기 내장형 오일 분리기
RU2238486C2 (ru)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CN210509588U (zh) 压缩机、空调器
US20200370799A1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us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