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5258A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5258A
CN111035258A CN201911416147.8A CN201911416147A CN111035258A CN 111035258 A CN111035258 A CN 111035258A CN 201911416147 A CN201911416147 A CN 201911416147A CN 111035258 A CN111035258 A CN 111035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cooking
heat source
transfer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161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志文
邓洋
陈茂顺
唐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Witol Vacuum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Witol Vacuum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Witol Vacuum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161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352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35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5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腔体和加热装置,腔体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散热件,以将空腔划分为烹饪腔和热源腔,热源腔内设有传热介质,加热装置设在热源腔外,且位于热源腔的远离烹饪腔的一侧,加热装置用于对热源腔内的传热介质加热。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例如蒸烤箱等大多采用石英或金属加热管作为热源,这种加热方式导致温度分布不均,食物受热均匀性较差。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食物受热均匀性,在加热管周围设置旋转叶轮以带动气流扩散,以利用热风循环方式加热。然而,这种方式对食物受热均匀性的提升有限,且加热效率低,而且,为匹配加热管的形状、设置位置等,需要对上述旋转叶轮进行设计,同时在旋转叶轮附近增设一个与加热管匹配的热风罩,导致烹饪器具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成本高,难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散热件,以将所述空腔划分为烹饪腔和热源腔,所述热源腔内设有传热介质;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热源腔外,且位于所述热源腔的远离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热源腔内的所述传热介质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热源腔和加热装置,使得加热装置通过对热源腔内传热介质的加热实现对烹饪腔内食物的加热,有效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且使得烹饪器具采用温度分布均匀的面加热方式进行烹饪,有效提升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源腔形成为真空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腔的腔壁上具有毛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腔位于所述烹饪腔的下侧,所述毛细结构形成在所述真空腔的侧腔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源腔位于所述烹饪腔的下侧,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热源腔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形成为散热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介质为制冷剂、或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腔的外周具有保温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所述烹饪腔和所述热源腔,所述烹饪腔的一侧具有敞口;门体,所述门体可运动地设在所述敞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腔体上的散热风道对应设置,以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形成在所述本体上;和/或,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门体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传热介质在传热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热源腔中传热介质的传热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100、
腔体1、空腔10、
烹饪腔10a、敞口10b、热源腔10c、真空腔10d、毛细结构10e、侧腔壁10f、
冷凝段10g、蒸发段10h、绝热段10i、
本体11、第一散热风道110、
第一进风口110a、第一出风口110b、第一子风道110c、第二子风道110d、
散热件111、散热板112、
门体12、第二散热风道120、
第二进风口120a、第二出风口120b、第三子风道120c、第四子风道120d、
散热风道13、
加热装置2、
传热介质3、液态传热介质30a、气态传热介质30b、
保温层4、
风机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其中,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烤箱、蒸烤箱,但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腔体1,腔体1内部具有空腔10,空腔10内设有散热件111,以将空腔10划分为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则散热件111的一部分表面可以形成为烹饪腔10a的腔壁,散热件111的其余表面的一部分表面可以形成为热源腔10c的腔壁。其中,烹饪腔10a内适于放置待烹饪食物,热源腔10c内设有传热介质3,传热介质3可以将热量传递至散热件111,散热件111可以用于对烹饪腔10a内的待烹饪食物进行烹饪。
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装置2,加热装置2设在热源腔10c外,且加热装置2位于热源腔10c的远离烹饪腔10a的一侧,即加热装置2位于热源腔10c的远离散热件111的一侧,热源腔10c可以位于加热装置2和烹饪腔10a之间,加热装置2用于对热源腔10c内的传热介质3加热,从而传热介质3接收加热装置2的热量后,传热介质3的温度升高,并至少将传热介质3的显热均匀传递给散热件111,散热件111对烹饪腔10a内的待烹饪食物进行加热。
由于散热件111将空腔10划分为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使得散热件111的一部分表面形成为烹饪腔10a的腔壁,则散热件111的上述部分表面对待烹饪食物进行加热,以实现热量传递,从而使得散热件111可以形成为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源,则烹饪器具100采用面加热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提升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且由于传热介质3可以将热量均匀传递给散热件11,便于散热件111对烹饪腔10a加热的加热面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进一步有利于提升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设置热源腔10c和加热装置2,使得加热装置2通过对热源腔10c内传热介质3的加热实现对烹饪腔10a内食物的加热,有效简化了烹饪器具100的结构,且使得烹饪器具100采用温度分布均匀的面加热方式进行烹饪,有效提升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相对于相关技术中,采用与加热管相匹配的旋转叶轮和热风罩的方式,本申请的烹饪器具100结构简单,设计灵活且设计成本低,便于实现标准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空腔10、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六面体结构;散热件111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不限于图1和图1中所示的板状结构。此外,加热装置2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只需保证加热装置2可以对热源腔10c内的传热介质3进行加热即可。
可选地,热源腔10c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加热装置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热源腔10c可以与加热装置2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热源腔10c均对应一个加热装置2,或者,一个热源腔10c可以对应多个加热装置2,或者,多个热源腔10c均对应同一个加热装置2。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热源腔10c为一个,且加热装置2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热源腔10c形成为真空腔10d,使得热源腔10c内相对于大气压形成负压,有利于降低传热介质3的沸点,使得传热介质3易蒸发,有利于提升传热介质3的传热效率,且便于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响应速度,且加热装置2运行,传热介质3受热后易发生蒸发相变,例如可以使得传热介质3易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此时气态传热介质30b在微小的压差作用下流向散热件111;在气态传热介质30b遇到散热件111时,气态传热介质30b可以将热量均匀传递给散热件111,且凝结为液态传热介质30a,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至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远离烹饪腔10a的一侧,即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至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例如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流回至热源腔10c的底部,完成热量的传递,液态传热介质30a再次受热;如此循环。
其中,在上述热量传递过程中,传热介质3可以发生相变实现热量传递,则传热介质3与散热件111之间不仅实现了显热传递,而且实现了潜热传递,也就是说,传热介质3将加热装置2的功率不仅以显热形式均匀传递至散热件111,还利用传热介质3的相变潜热,以将加热装置2的功率以潜热形式均匀传递至散热件111,热阻较小,便于使得传热介质3传递至散热件111的总热量远高于传热介质3传递至散热件111的显热,从而有效提升了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同时有效提升了对食物的烹饪速度。
由此,热源腔10c及热源腔10c内的传热介质3可以大致形成为热管结构,热管结构的热响应速度快,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提升了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便于提升加热装置2的热量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真空腔10d”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真空度的腔室,真空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烹饪器具100的热量传递过程中,传热介质3还可以不发生蒸发相变,则加热装置2对传热介质3加热后,使得传热介质3的温度升高,且传热介质3并未发生相变,例如传热介质3始终为液态,此时传热介质3可以将传热介质3的显热均匀传递给散热件111,实现烹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真空腔10d的腔壁上具有毛细结构10e,毛细结构10e可以对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产生毛细力,使得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远离烹饪腔10a的一侧,即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在自身重力和毛细力的共同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以再次受热。由此,液态传热介质30a受到的毛细力可以克服传热介质3在传热过程中出现了黏性现象和携带现象等,避免液态传热介质30a由于黏性而无法正常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同时也避免了液态传热介质30a由于气态传热介质30b的携带作用而无法正常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提升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合理设置毛细结构10e的具体结构,使得毛细结构10e对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产生合理的毛细力,保证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毛细结构10e可以为吸液芯。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真空腔10d的腔壁上还可以不具有毛细结构10e,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仅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此时热源腔10c可以设在烹饪腔10a的下侧,加热装置2设在热源腔10c的下方,保证烹饪器具100热量的正常传递。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真空腔10d位于烹饪腔10a的下侧,毛细结构10e形成在真空腔10d的侧腔壁10f上,从而在保证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正常流回至热源腔10c的靠近加热装置2的一侧的前提下,简化了热源腔10c的结构,便于热源腔10c的腔壁的加工。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散热件111设在烹饪腔10a的底部,真空腔10d位于烹饪腔10a的下侧,毛细结构10e可以形成在真空腔10d的前侧腔壁、后侧腔壁、左侧腔壁和右侧腔壁中的至少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热源腔10c位于烹饪腔10a的下侧,加热装置2设在热源腔10c的下方,则传热介质3在烹饪器具100不工作的情况下为液态时,便于传热介质3的贮存,而且当传热介质3在受热过程中发生相变例如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再由气态凝结为液态时,有利于凝结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底部以再次受热。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散热件111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可以形成为烹饪腔10a的至少部分底侧腔壁,第二表面可以形成为热源腔10c的整个上侧腔壁,便于保证烹饪腔10a具有较大的受热面积,保证烹饪效率。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热源腔10c还可以位于烹饪腔10a的上侧、后侧、左侧、或右侧,便于实现热源腔10c的灵活设计,实现烹饪器具100的多样化结构设计。可以理解的是,当热源腔10c为多个时,多个热源腔10c可以位于烹饪腔10a的同侧或异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件111形成为散热板112,使得散热件111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当然,散热件111还可以形成为其他结构,而不限于板状结构。
可选地,散热板112可以形成为平板或曲面板。散热板112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需要保证散热件111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保证将传热介质3的热量有效传递至烹饪腔10a内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介质3为制冷剂,例如传热介质3可以为潜热较大、其气化的制冷剂,有利于提升烹饪器具100的热响应速度,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或者,传热介质3为水,便于降低烹饪器具100的成本。
当然,传热介质3不限于此,例如传热介质3还可以为酒精。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烹饪腔10a的外周具有保温层4,则保温层4可以包裹腔体1的至少部分外周,以防止烹饪腔10a内热量的流失,提升热量利用率,保证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同时保温层4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避免烹饪器具100外表面温度过高而易烫伤用户,保证了用户的安全使用。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加热装置2设在腔体1的底部,腔体1的顶侧、左侧、右侧以及后侧均设有保温层4,以有效保证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腔体1的底侧可以设有保温层4、也可以不设置保温层4;当腔体1的侧壁设置保温层4时,腔体1底侧的保温层4可以设在加热装置2的外侧,即腔体1底侧的保温层4可以设在加热装置2的远离烹饪腔10a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腔体1包括本体11和门体12,本体11内具有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烹饪腔10a的一侧具有敞口10b,用户可以通过敞口10b向烹饪腔10a内放置待烹饪食物、也可以通过敞口10b将烹饪腔10a内的食物取出;门体12可运动地设在敞口10b处,以打开或关闭敞口10b。由此,腔体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其中,门体12可以相对于本体11可移动和/或转动,以便于用户操作。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烹饪腔10a的前侧具有敞口10b,门体12可转动地设在敞口10b处。其中,门体12的下边沿可以与本体11转动相连,或者门体12的左边沿或右边沿与本体11转动相连,以更好地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但不限于此。
当然,敞口10b还可以位于烹饪腔10a的顶侧。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风机5,风机5与腔体1上的散热风道13对应设置,以用于驱动散热风道13内的气流流动,使得气流可以及时带走腔体1的部分热量,避免腔体1烫伤用户。
可选地,如图1所示,散热风道13包括第一散热风道110,第一散热风道110形成在本体11上,当风机5运行时,风机5可以驱动第一散热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动,使得气流可以及时带走本体11的部分热量,避免本体11外表面温度过高而易烫伤用户。
可选地,如图1所示,散热风道13包括第二散热风道120,第二散热风道120的至少部分形成在门体12上,则第二散热风道120整体形成在门体12上,或者第二散热风道120的一部分形成在门体12上;当风机5运行时,风机5可以驱动第二散热风道120内的气流流动,使得气流可以及时带走门体12的部分热量,避免门体12外表面温度过高而易烫伤用户。
在图1的示例中,第二散热风道120的一部分形成在门体12上,第二散热风道120的另一部分形成在本体11上。
可选地,如图1所示,散热风道13包括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第一散热风道110形成在本体11上,第二散热风道120的至少部分形成在门体12上,当风机5运行时,风机5可以驱动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内的气流流动,使得气流可以及时带走本体11和门体12的部分热量,避免腔体1外表面温度过高而烫伤用户,保证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安全。
可以理解的是,当散热风道13包括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时,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可以串联设置、也可以并联设置;当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串联设置时,第一散热风道110可以设在第二散热风道120的上游或下游,例如第一散热风道110设在第二散热风道120的下游,则第一散热风道110上可以形成有进风口,第二散热风道120上可以形成有出风口,风机5运行时,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依次流经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并从出风口排出;当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并联设置时,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相互独立,第一散热风道110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0a和第一出风口110b,第二散热风道120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20a和第二出风口120b,风机5运行时,外界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10a流入第一散热风道110、并从第一出风口110b流出,外界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20a流入第二散热风道120、并从第二出风口120b流出,实现本体11和门体12的独立散热。
其中,风机5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例如,风机5可以设在散热风道13内,或者风机5还可以设在散热风道13的出风口(例如,前文所述的第一出风口110b、第二出风口120b)处,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和图2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具体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腔体1和加热装置2,腔体1包括本体11和门体12,本体11内具有空腔10,空腔1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结构(包括正方体结构),空腔10内设有散热件111,以将空腔10划分为上下排布的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烹饪腔10a的前侧具有敞口10b,烹饪腔10a的后侧、左侧、右侧以及顶侧均具有保温层4,门体12可转动地设在敞口10b处以打开或关闭敞口10b;热源腔10c位于烹饪腔10a的下侧,热源腔10c内设有传热介质3,散热件111形成为散热板112,散热板112为平板结构,则烹饪腔10a和热源腔10c均形成为长方体结构;加热装置2设在热源腔10c外,且加热装置2位于热源腔10c的下方,加热装置2用于对热源腔10c内的传热介质3加热。其中,传热介质3可以预先充注在热源腔10c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热源腔10c形成为真空腔10d,真空腔10d的侧腔壁10f上具有毛细结构10e,毛细结构10e为吸液芯,可以对凝结后的液态传热介质30a产生毛细力,使得凝结后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在自身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回至热源腔10c的底部。
如图1所示,腔体1上形成有散热风道13,散热风道13包括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第一散热风道110形成在本体11上,且第一散热风道110位于保温层4的外侧,第一散热风道110包括第一子风道110c和第二子风道110d,第二子风道110d连接在第一子风道110c的下游,第一子风道110c位于本体11的后侧,且第一子风道110c的上游端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0a,第二子风道110d位于本体11的顶侧,且第二子风道110d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10b;第二散热风道120包括第三子风道120c和第四子风道120d,第四子风道120d连接在第三子风道120c的下游,第三子风道120c形成在门体12上,且第三子风道120c的上游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20a,第四子风道120d形成在本体11的顶侧,且第四子风道120d与第二子风道110d上下间隔设置,第四子风道120d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20b。
其中,第一出风口110b和第二出风口120b上下间隔设置,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风机5,风机5设在第一出风口110b处且邻近第二出风口120b设置,从而风机5运行时,在第一出风口110b和第二出风口120b均产生负压,以驱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内的气流流动,实现腔体1的散热。
烹饪器具100运行时,加热装置2工作,对热源腔10c的底壁加热,实现对热源腔10c内传热介质3的加热,传热介质3受热后自液态传热介质30a转化为气态传热介质30b,气态传热介质30b在微小的压差作用下均匀向上流动;当气态传热介质30b遇到散热件111时,气态传热介质30b可以将热量均匀传递给散热件111,以释放显热和潜热,使得散热件111对烹饪腔10a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且气态传热介质30b凝结为液态传热介质30a,液态传热介质30a在自身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可以沿着热源腔10c的侧腔壁10f流回至热源腔10c的底部以与热源腔10d的底壁接触,以再次被加热装置2加热;如此循环。
因此,热源腔10c可以划分为从上向下依次布置的冷凝段10g、绝热段10i和蒸发段10h,散热件111位于冷凝段10g,加热装置2用于对蒸发段10h加热。加热装置2运行,热源腔10c内的液态传热介质30a受热蒸发转化为气态传热介质30b,并带走热量;气态传热介质30b向上经过绝热段10i流向冷凝段10g,并凝结为液态传热介质30a,同时放出热量;在毛细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液态传热介质30a可以沿侧腔壁10f回流到蒸发段10h;如此循环,以将大量热量从加热装置2传到烹饪腔10a,实现烹饪。其中,绝热段10i可以理解为该部分的热源腔10c的内外两侧几乎没有热量传递,以达到绝热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加热装置2的热量利用率。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绝热段10i,此时热源腔10c可以划分为冷凝段10g和蒸发段10h,同样可以将大量热量从加热装置2传到烹饪腔10a,实现烹饪。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结构简单,设计灵活,便于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设计,且有效提升了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提升了对食物的烹饪速度,同时保证了食物的受热均匀性,便于保证食物的口感。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散热件,以将所述空腔划分为烹饪腔和热源腔,所述热源腔内设有传热介质;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热源腔外,且位于所述热源腔的远离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热源腔内的所述传热介质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腔形成为真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的腔壁上具有毛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位于所述烹饪腔的下侧,所述毛细结构形成在所述真空腔的侧腔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腔位于所述烹饪腔的下侧,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热源腔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形成为散热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介质为制冷剂、或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的外周具有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所述烹饪腔和所述热源腔,所述烹饪腔的一侧具有敞口;
门体,所述门体可运动地设在所述敞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敞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腔体上的散热风道对应设置,以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所述散热风道包括:
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形成在所述本体上;和/或,
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门体上。
CN201911416147.8A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器具 Pending CN1110352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6147.8A CN111035258A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6147.8A CN111035258A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5258A true CN111035258A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4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16147.8A Pending CN111035258A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5258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6331A (en) * 1994-01-15 1995-08-16 Harold Raymond Maylan An insulated kettle
CN1911148A (zh) * 2006-07-31 2007-02-14 白明军 真空电热容器胆体结构
KR20080008058A (ko) * 2006-07-19 2008-01-23 대덕대학산학협력단 예약 가열식 진공 보온병
CN201948835U (zh) * 2011-01-13 2011-08-31 周林斌 多功能烤锅
CN202051500U (zh) * 2011-02-15 2011-11-30 周林斌 旋转多功能炒锅
CN202112865U (zh) * 2011-06-15 2012-01-18 冯钻华 真空超导热锅体
CN202932744U (zh) * 2012-12-04 2013-05-15 娄底市安地亚斯电子陶瓷有限公司 一种厚膜陶瓷发热热水壶
CN203815208U (zh) * 2014-03-12 2014-09-10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杯体及使用该杯体的食品加工机
CN205433287U (zh) * 2015-12-29 2016-08-1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6331A (en) * 1994-01-15 1995-08-16 Harold Raymond Maylan An insulated kettle
KR20080008058A (ko) * 2006-07-19 2008-01-23 대덕대학산학협력단 예약 가열식 진공 보온병
CN1911148A (zh) * 2006-07-31 2007-02-14 白明军 真空电热容器胆体结构
CN201948835U (zh) * 2011-01-13 2011-08-31 周林斌 多功能烤锅
CN202051500U (zh) * 2011-02-15 2011-11-30 周林斌 旋转多功能炒锅
CN202112865U (zh) * 2011-06-15 2012-01-18 冯钻华 真空超导热锅体
CN202932744U (zh) * 2012-12-04 2013-05-15 娄底市安地亚斯电子陶瓷有限公司 一种厚膜陶瓷发热热水壶
CN203815208U (zh) * 2014-03-12 2014-09-10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杯体及使用该杯体的食品加工机
CN205433287U (zh) * 2015-12-29 2016-08-1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T1365673E (pt)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aquecimento rápido de um produto alimentar embalado
CN210121048U (zh) 可回收蒸汽的烹饪器具
CN2929592Y (zh) 一种多功能储藏设备
CN207428944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07299604U (zh) 冷热器和用于冷热器的杯子
CN111035258A (zh) 烹饪器具
CN210832609U (zh) 一种带通风散热的冷热可切换自助餐炉
CN106419619A (zh) 一种用于电烤箱上的聚能风导结构
CN102085068A (zh) 制冷电饭煲
CN215738389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
CN214804219U (zh) 一种带保温功能的空气炸锅
CN214208039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的冷凝回收系统
CN210382557U (zh) 一种空气热流加热设备
CN209090977U (zh) 家用面包机
US8567386B2 (en) Self-powered air circulating device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 radiant heat oven
CN113208419A (zh) 烹饪装置
CN207236988U (zh) 一种基于厚膜加热的立体加热消毒碗柜
CN104859957A (zh) 温度可控的食物储存箱
CN206403649U (zh) 一种导风散热式电烤炉
CN206630474U (zh) 一种用于电烤箱上的聚能风导结构
KR100675947B1 (ko) 전기온장고의 히팅구조
CN215738373U (zh) 烹饪装置
CN213309020U (zh) 烹饪器皿及蒸箱
CN110973445A (zh) 一种相变快速解冻装置
CN214433678U (zh) 即热即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