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151A -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151A
CN111033151A CN201880051318.9A CN201880051318A CN111033151A CN 111033151 A CN111033151 A CN 111033151A CN 201880051318 A CN201880051318 A CN 201880051318A CN 111033151 A CN111033151 A CN 111033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frigerant
indoor
unit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13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拓郎
本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705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366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2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4512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3192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49746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033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1Preventing leaks from develo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抑制成本及施工性降低。空调系统(100)具备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以及配置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并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截止阀(84)。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与室内单元(40)连通的多个第二连接管(82)、与多个第二连接管(82)连通的第一连接管(81)、以及连接多个第二连接管(82)及第一连接管(81)的分支管(83)。第一连接管(81)形成经由第二连接管(82)从室外单元(10)侧向室内单元(40)侧流动的制冷剂及从室内单元(40)向室外单元(10)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截止阀(84)配置在第一连接管(81)上。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存在由于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设备的损坏或者设置不当等引起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泄漏的可能性,因此,需要一种用于确保制冷剂发生泄漏时的安全性的对策。特别是近来,从提高节能性、减少环境负荷的观点来看,使用了例如像R32这样的微燃性制冷剂(虽然燃烧性不大、但由于浓度达到规定值(燃烧下限浓度)以上而具有燃烧特性的制冷剂),对该对策的要求不断增加。
目前,作为涉及制冷剂泄漏的对策,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18720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已提出一种如下的方法:在检测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在制冷剂回路中将规定控制阀(电磁阀或电动阀等可控制开度的阀)控制为关闭状态(最小开度),阻碍制冷剂向室内单元的流动,抑制制冷剂进一步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空间(人们出入的居住空间或库内空间等)泄漏。在专利文献1中,在同一制冷剂系统中包括多个室内单元的空调系统中,在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间的连通配管上,每个室内单元配置一对控制阀,当制冷剂发生泄漏时,将对应的控制阀控制为关闭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高楼、工厂等大规模设施中应用的空调系统中,根据设施的大小进行施工的室内单元的台数会变得很多。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对每个室内单元配置一对控制阀的情况下,与室内单元的台数相应地成本显著增加。
另外,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的连通配管通常是在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进行施工。在这方面,像专利文献1那样,对每个室内单元配置控制阀的情况下,随着室内单元的台数增加,需要在连通配管上设置许多控制阀,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显著增加,施工性差。
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抑制成本并抑制施工性的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在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其具备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制冷剂连通配管以及控制阀。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控制阀配置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控制阀阻碍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室内侧配管、室外侧配管以及分支部。室内侧配管与对应的室内单元连通。室外侧配管在室外单元侧与对应的多个室内侧配管连通。分支部连接室内侧配管组和室外侧配管。室内侧配管组是由两个以上的室内侧配管构成的配管组。室外侧配管形成经由对应的室内侧配管从室外单元侧向室内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对应的室内侧配管从室内单元向室外单元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控制阀配置在室外侧配管上。
在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在室外侧配管上配置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流动的控制阀,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与室内单元的台数相应地增加。即,通过在比室内侧配管组更靠室外单元侧配置控制阀,能够在制冷剂泄漏时阻碍制冷剂从室外侧配管(室外单元侧)向对应的室内侧配管组(多个室内单元)流动。因此,没有必要为了确保与制冷剂泄漏相关的安全性而在每个室内单元配置控制阀,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与室内单元的台数相应地增加。
另外,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的制冷剂连通配管通常是在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内进行施工,但是由于可抑制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的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所以也可抑制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
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促进抑制成本及施工性的提高。
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一种在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其具备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制冷剂连通配管以及控制阀。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控制阀配置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控制阀阻碍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室内侧配管、室外侧配管以及分支部。室内侧配管与对应的室内单元连通。室外侧配管在室外单元侧与对应的多个室内侧配管连通。分支部连接室内侧配管组和室外侧配管。室内侧配管组是由两个以上的室内侧配管构成的配管组。室外侧配管形成经由对应的室内侧配管从室外单元侧向室内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对应的室内侧配管从室内单元向室外单元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控制阀配置在对应的室内侧配管上。
在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中,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与室内单元的台数相应地增加。即,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流动的控制阀配置在室内侧配管上,该室内侧配管配置在比这些室内单元更靠室外单元侧,由此,能够在制冷剂泄漏时阻碍制冷剂从室外侧配管(室外单元侧)向这些室内单元流动。因此,没有必要为了确保与制冷剂泄漏相关的安全性而对每个室内单元配置控制阀,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与室内单元的台数相应地增加。
另外,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的制冷剂连通配管通常是在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内进行施工,但是由于可抑制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的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所以也可抑制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另外,通过将控制阀配置在室内侧配管上,与将控制阀配置在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尺寸较小的控制阀。与此同时可促进紧凑化,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也可抑制作业性的降低。
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促进抑制成本及施工性的提高。
第三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一个室外侧配管、一个分支部以及室内侧配管组的部分。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部分第一部分中的室外侧配管上。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部分第一部分中的室内侧配管上。
在此,在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只在特定的第一部分(例如最靠近室外单元的第一部分)配置控制阀而在其他第一部分中省略控制阀,也能够阻碍制冷剂从室外单元侧向各室内单元侧流动。因此,在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的情况下,通过只在部分第一部分配置控制阀,可确保与制冷剂泄漏相关的安全性并且抑制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以该思想为基础。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进一步促进抑制成本及施工性的提高。
第四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空调系统,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气体侧连通配管和液体侧连通配管。气体侧连通配管是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液体侧连通配管是供高压或中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气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外侧配管上。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气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内侧配管上。
在此,在室外单元或室内单元中,通常在与液体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制冷剂流路上配置有对制冷剂减压的电子膨胀阀。在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将该电子膨胀阀控制为最小开度,能够阻碍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从室外单元流入室内单元的流动。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在与气体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制冷剂流路中不配置类似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阀,因此为了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重要的是阻碍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配管向室内单元侧的流动。
在第四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将控制阀配置在气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外侧配管或室内侧配管上,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并且可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第五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四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液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外侧配管上。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液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内侧配管上。
在第五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将控制阀配置在液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室外侧配管或室内侧配管上,可进一步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第六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室内单元包括电动阀。电动阀在运转期间,根据开度对制冷剂减压。当制冷剂发生泄漏时,电动阀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流入室内单元。
在第六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中,在室内单元中配置有在制冷剂发生了泄漏时通过被控制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电动阀,由此,能够在制冷剂泄漏时更可靠地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向室内单元的流动。因此,可进一步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第七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以下的A、B及C中的任意一个/所有室外侧配管上。控制阀在配置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以下的D、E及F中的任意一个/所有室内侧配管上。
A:配置在总容量为第一阈值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的室外侧配管;
B:配置在总台数为第二阈值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的室外侧配管;
C:位于室内单元侧的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总容量为第三阈值以下的室外侧配管;
D:配置在总容量为第四阈值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的室内侧配管;
E:配置在总台数为第五阈值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的室内侧配管;
F:位于室内单元侧的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总容量为第六阈值以下的室内侧配管。
由此,能够根据设置有空调系统的设施的规模或环境,在鉴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性(例如燃烧下限浓度等)而需要阻止制冷剂的部分(室外侧配管)准确地配置控制阀。因此,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并且进一步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第八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七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所述第四阈值、所述第五阈值及所述第六阈值基于设置有室内单元并且进行空气调节的任意一个对象空间的大小而设定。
由此,可进一步促进根据设置有空调系统的设施的规模或环境,在鉴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性而需要阻止制冷剂的部分(室外侧配管)精确地配置控制阀。即,能够基于根据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对象空间(例如最狭窄的对象空间)的大小确定的危险值(燃烧下限浓度或缺氧浓度等),设定在确定控制阀的配置位置时成为基准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第五阈值和/或第六阈值。因此,可抑制控制阀的数量的增加,并且进一步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第九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室外侧配管和/或室内侧配管与分支部及控制阀一体构成。由此,控制阀的设置变得容易,可进一步抑制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进一步促进施工性的提高。
第十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九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分支管单元。分支管单元被预先组装,并在施工现场与其他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包括一体构成的室外侧配管和/或室内侧配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
由此,控制阀的设置变得非常容易,可进一步抑制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由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进一步促进施工性的提高。
第十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配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阀中的任意一个具有液封抑制结构。另外,代替它/与它一起,在制冷剂回路中配置有液封抑制机构。液封抑制结构是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的结构。液封抑制机构是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由此,在制冷剂发生泄漏且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可抑制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
此外,液封抑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结构即可。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也可以在阀上形成在关闭状态下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的微小的流路。另外,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阀也可以构成为:即使在关闭状态下,当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压力时,也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
另外,液封抑制机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即可。例如,在制冷剂回路中,也可以配置形成旁通回路的配管作为液封抑制机构,该旁通回路使制冷剂从控制阀的一端侧的流路旁通到另一端侧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液封抑制机构也可以包括配置在旁通回路上的止回阀或开闭阀等,该止回阀只允许制冷剂沿一个方向流动,该开闭阀切换旁通回路的开通及关闭。
本发明的第十二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在(具有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的室外单元和多个室内单元,且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与对应的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和在室外单元侧与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室外侧连通配管的)空调系统中,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制冷剂分支单元具备第一连接管、多个第二连接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第一连接管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多个第二连接管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分支部使第一连接管和多个第二连接管连通。控制阀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控制阀连接于第一连接管。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具备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多个第二连接管、使第一连接管和多个第二连接管连通的分支部、以及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并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控制阀。由此,能够在第一连接管、多个第二连接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被预先组装的状态下,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施工。在这方面,由于施工时在现场接合控制阀和分支管,虽然工序数量会增加,但是通过本制冷剂分支单元可减轻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因此,在空调系统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抑制施工性降低。
本发明的第十三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在(具有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的室外单元和多个室内单元,且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与对应的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和在室外单元侧与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室外侧连通配管的)空调系统中,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制冷剂分支单元具备第一连接管、多个第二连接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第一连接管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多个第二连接管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分支部使第一连接管和多个第二连接管连通。控制阀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控制阀连接到对应的第二连接管。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具备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多个第二连接管、使第一连接管和多个第二连接管连通的分支部、以及连接到对应的第二连接管并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控制阀。由此,能够在第一连接管、多个第二连接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被预先组装的状态下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施工。在这方面,由于施工时是在现场接合控制阀和分支管,所以工序数量会增加,但是通过本制冷剂分支单元可减轻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因此,在空调系统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抑制施工性降低。
本发明的第十四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二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控制阀包括:阀主体、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或室外侧连通配管连接。第二端部与分支部或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端部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的情况下,其连接于分支部,在第一端部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接的情况下,其连接于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第二端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端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第二端部在设置状态下以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分支部或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
在此,在施工时,制冷剂分支单元在各第二连接管中分别与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但是在施工现场,室内侧连通配管通常主要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这方面,结合控制阀的形状(例如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正交的L字状),在难以设置为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管与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时,需要使室内侧连通配管弯曲的作业或接头,施工变得繁杂。
在本发明的第十四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控制阀的第二端部在设置状态下以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与分支部或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由此,无论控制阀是怎样的形状,都能够使第二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室内侧连通配管的延伸方向(水平方向)一致,两配管的连接变得容易。因此,施工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此的“沿着水平方向”不仅是指严格地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也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具体地说,在设置状态下,从侧面观察,如果各第二连接管与水平线的角度为0°以上30°以内,则可解释为“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可解释为“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的其他说明中也同样。)。
本发明的第十五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三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控制阀包括阀主体、第三端部以及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或分支部连接。第四端部与室内侧连通配管或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更具体地说,在第三端部连接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情况下,其连接于室内侧连通配管,在第三端部连接于分支部的情况下,其连接于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第四端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三端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第四端部在设置状态下,以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室内侧连通配管或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
在此,在施工时,制冷剂分支单元在各第二连接管中分别与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但是在施工现场,室内侧连通配管通常主要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这方面,结合控制阀的形状,在难以设置成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管与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时,需要使室内侧连通配管弯曲的作业或接头,施工变得繁杂。
在本发明的第十五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控制阀的第四端部在设置状态下,以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室内侧连通配管或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由此无论控制阀是怎样的形状,都能够使第二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室内侧连通配管的延伸方向(水平方向)一致,两配管的连接变得容易。由此,施工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此的“沿着水平方向”不仅是指严格地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也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具体地说,在设置状态下,从侧面观察,如果各第二连接管与水平线的角度为0°以上30°以内,则可解释为“各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可解释为“各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的其他说明中也同样。)。
本发明的第十六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二观点至第十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第一连接管、多个第二连接管、分支部以及控制阀包括在第一部件中。制冷剂分支单元还具备第二部件和电线。第二部件包括基板。基板安装有用于对控制阀的状态进行控制的电气部件。电线连接控制阀和基板。第二部件独立于第一部件而设置,以便可相对于第一部件自由移动。
由此,在施工时,第二部件可相对于第一部件移动自由地设置。因此,在现场施工时的自由度提高,可促进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十七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六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第二部件具有收容基板的壳体。由此,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施工也变得更容易,施工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十八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六观点或第十七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电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在1m以上。由此,能够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隔开1m以上来设置,现场施工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由此,施工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十九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是第十二观点至第十八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制冷剂分支单元,配置有液封抑制机构,该液封抑制机构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形成液封回路。另外,代替它/与它一起,控制阀具有液封抑制结构,该液封抑制结构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形成液封回路。液封抑制结构是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的结构。液封抑制机构是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由此,当发生制冷剂泄漏且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
此外,液封抑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结构即可。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也可以在控制阀中形成在变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的微小的流路。另外,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控制阀也可以构成为:即使在变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当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压力时,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
另外,液封抑制机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即可。例如,在制冷剂分支单元中,也可以配置形成旁通回路的配管作为液封抑制机构,该旁通回路使制冷剂从控制阀的一端侧的流路旁通到另一端侧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液封抑制机构也可以包括配置在旁通回路上的止回阀或开闭阀等,该止回阀只允许制冷剂沿一个方向流动,该开闭阀切换旁通回路的开通及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分支管单元中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分支管单元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概略表示控制器和与控制器连接的各部的框图;
图5是表示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7是变形例9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变形例10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9是表示具有变形例10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分支管单元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变形例11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1是变形例12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2是变形例13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3是变形例14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4是变形例15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5是变形例16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6是变形例16所涉及的另一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7是变形例17所涉及的主体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18是变形例18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及分支管单元50(制冷剂分支单元)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具体例,并不限定技术范围,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变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液体制冷剂”不仅是指饱和液状态的液体制冷剂,还包括气液两相状态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另外,“关闭状态”是指阀可以打开的最小的开度(包括完全关闭),“打开状态”是指比最小的开度大的开度。
(1)空调系统100
图1是空调系统100的概略构成图。空调系统100是一种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进行对象空间(居住空间、储藏库内、低温仓库内或运输集装箱内等空间)的冷却或加热等空气调节的冷冻装置。空调系统100主要具有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40a、40b)、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多个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60a、60b)、多个遥控器65(65a、65b)、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控制器70。另外,空调系统100具有作为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要件的多个分支管单元50。此外,虽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分支管单元50作为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要件进行说明,但是对于各分支管单元50,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要件进行解释。
在空调系统100中,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40经由(包括分支管单元5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RC。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下述冷冻循环:在制冷剂回路RC中,制冷剂在被压缩、冷却或冷凝、减压、加热或蒸发后,被再次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回路RC中,作为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填充有微燃性的R32。
在制冷剂回路RC中,主要包括:在室外单元10内构成的室外侧回路RC1、在各室内单元40中分别构成的室内侧回路RC2、以及连通室外侧回路RC1及各室内侧回路RC2的连通回路RC3。另外,在连通回路RC3中,包括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和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该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作为在室外单元10与室内单元40之间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流路发挥作用,该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作为在室外单元10与室内单元40之间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发挥作用。
(1-1)室外单元10
室外单元10配置在室外。室外单元10经由(包括分支管单元50)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与多个室内单元4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室外侧回路RC1)。
室外单元10作为构成室外侧回路RC1的设备,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一配管P1-第十一配管P11)、压缩机11、蓄能器12、四通切换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电动阀16、室外第二电动阀17、液体侧关闭阀19以及气体侧关闭阀20。
第一配管P1连接气体侧关闭阀20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一端口。第二配管P2连接蓄能器12的入口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二端口。第三配管P3连接蓄能器12的出口端口和压缩机11的吸入端口。第四配管P4连接压缩机11的排出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三端口。第五配管P5连接四通切换阀13的第四端口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第六配管P6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和室外第一电动阀16的一端。第七配管P7连接室外第一电动阀16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一端。第八配管P8连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另一端和液体侧关闭阀19的一端。第九配管P9连接第六配管P6的两端之间的部分和室外第二电动阀17的一端。第十配管P10连接室外第二电动阀17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一端。第十一配管P11连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另一端和第一配管P1的两端之间的部分。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P11)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的配管构成,也可以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压缩机11是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1具有密闭式结构,在该密闭式结构中,回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要件由压缩机马达(省略图示)驱动旋转。另外,在此,压缩机马达可以通过变频器控制运转频率,由此,能够控制压缩机11的容量。
蓄能器12是用于抑制液体制冷剂被过度地吸入压缩机11的容器。根据制冷剂回路RC中填充的制冷剂量,蓄能器12具有规定容积。
四通切换阀13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流路切换阀。四通切换阀13切换正循环状态和反循环状态。当变为正循环状态时,四通切换阀13使第一端口(第一配管P1)和第二端口(第二配管P2)连通,并且,使第三端口(第四配管P4)和第四端口(第五配管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实线)。四通切换阀13当变为反循环状态时,使第一端口(第一配管P1)和第三端口(第四配管P4)连通,并且,使第二端口(第二配管P2)和第四端口(第五配管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14是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正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正循环状态的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反循环状态的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14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风扇(省略图示)。室外热交换器14构成为,在传热管中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风扇的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外侧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过冷却器15是使流入的制冷剂变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热交换器。过冷却器15例如是双管热交换器,在过冷却器15中构成有主流路151和子流路152。过冷却器15构成为,在主流路151及子流路1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外第一电动阀16是开度能控制的电动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外第一电动阀16能够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室外第一电动阀16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之间。
室外第二电动阀17是开度能控制的电动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外第二电动阀17能够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室外第二电动阀17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之间。
液体侧关闭阀19是配置在第八配管P8和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液体侧关闭阀19的一端连接于第八配管P8,另一端连接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
气体侧关闭阀20是配置在第一配管P1和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气体侧关闭阀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配管P1,另一端连接于气体侧连通配管Ga。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室外风扇25,该室外风扇25生成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侧空气流。室外风扇25是将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侧空气流供应到室外热交换器14的送风机。室外风扇25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室外风扇电机(省略图示),根据情况适当地控制启动/停止及转速。
另外,在室外单元1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多个室外侧传感器26(参照图4)。室外侧传感器26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在室外侧传感器26中,例如包括检测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即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检测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以及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控制室外单元1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的动作和状态的室外单元控制部30。室外单元控制部30包括具有CPU或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外单元控制部30与室外单元1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11、13、16、17、25等)、室外侧传感器26电连接,互相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另外,室外单元控制部30经由通信线cb分别与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后述)和遥控器65单独地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2)室内单元40
各室内单元40经由(包括分支管单元5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与室外单元10连接。各室内单元40相对于室外单元10,与其他室内单元40并联配置。各室内单元40配置在对象空间,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室内侧回路RC2)。各室内单元40作为构成室内侧回路RC2的设备,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十七配管P17-第十八配管P18)、室内膨胀阀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动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
第十七配管P17连接液体侧连通配管La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制冷剂出入口。第十八配管P18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制冷剂出入口和气体侧连通配管Ga。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7―P18)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的配管构成,也可以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室内膨胀阀41是开度能控制的电动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内膨胀阀41能够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室内膨胀阀41配置在第十七配管P17上,位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与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
室内热交换器42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正循环运转期间,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循环运转期间,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2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风扇(省略图示)。室内热交换器42构成为,在传热管中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风扇的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内侧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室内风扇45,该室内风扇45用于在吸入对象空间中的空气并使其与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再次将其送入对象空间。室内风扇45配置在对象空间内。室内风扇45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电机(省略图示)。室内风扇45在驱动时,生成室内侧空气流,该室内侧空气流用作流经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
另外,在室内单元4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室内侧传感器46(参照图4)。室内侧传感器46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在室内侧传感器46中,例如包括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控制室内单元4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的动作和状态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室内单元控制部48具有包括CPU或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与室内单元40中所包括的设备(41、45)、室内侧传感器46电连接,互相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另外,室内单元控制部48经由通信线cb与室外单元控制部30、遥控器65连接,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3)液体侧连通配管La、气体侧连通配管Ga
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是连接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连通配管,在现场施工。关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配管长度、配管径,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选择。
(包括分支管单元5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构成液体侧的连通回路RC3(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是在运转期间供高压或中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液体侧连通配管La通过多个配管、接头等连接而构成。具体地说,液体侧连通配管La包括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及分支部分BP(液体侧分支部分BPa、更具体地说是第一分支管单元50a)。此外,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的配管构成,也可以经由接头等多个配管连接而构成。
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的一端连接于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关闭阀19,另一端连接于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更具体地说是后述的第一连接管81)。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配置在比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及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靠室外单元10侧。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在室外单元10侧与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连通,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外侧连通配管”。
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位于比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靠室内单元40侧。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的一端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连接,另一端与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更具体地说是后述的第二连接管8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对应于室内单元40a,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对应于室内单元40b。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分别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连通,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互相并联配置。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由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连接且连通。
气体侧连通配管Ga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构成气体侧的连通回路RC3(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是在运转期间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气体侧连通配管Ga由多个配管、接头等连接而构成。气体侧连通配管Ga包括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及分支部分BP(气体侧分支部分BPb,更具体地说是第二分支管单元50b)。此外,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的配管构成,也可以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位于比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及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靠室外单元10侧。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的一端连接于室外单元10的气体侧关闭阀20,另一端连接于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更具体地说是后述的第一连接管81)。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在室外单元10侧与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连通,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外侧连通配管”。
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位于比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靠室内单元40侧。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的一端与室内单元40连接,另一端与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更具体地说是后述的第二连接管8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对应于室内单元40a,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对应于室内单元40b。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分别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连通,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互相并联配置。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通过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连接且连通。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的一方或双方称为“制冷剂连通配管”。另外,将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及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中的一方或双方称为“室外侧连通配管”。另外,将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中的任意一个/所有称为“室内侧连通配管”。
制冷剂连通配管中所包括的分支部分BP(液体侧分支部分BPa、气体侧分支部分BPb)是使流经室外单元10侧(即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或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侧)的制冷剂分支的部分,另外,还是使流经室内单元40侧(即,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或者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或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或者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侧)的制冷剂合流的部分。
各分支部分BP(即分支管单元50)分别包括第一连接管81、多个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及截止阀84。第一连接管81和各第二连接管82经由分支管83与分支部分BP连接且连通。
第一连接管8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外侧配管”)位于比分支管83靠室外单元10侧,一端连接于室外侧连通配管,另一端连接于分支管83。
各第二连接管8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室内侧配管”)位于比分支管83靠室内单元40侧。各第二连接管82与任意一个室内侧连通配管一一对应,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
分支管8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分支部”)的一端侧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另一端侧分支为两叉并且在各分支顶端与任意一个第二连接管82连接。
截止阀8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控制阀”)是通过变为打开状态而允许制冷剂的流动并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止制冷剂的流动的阀。截止阀84配置在第一连接管8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截止阀84是通过供应规定的驱动电压来切换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的阀,是常用的电磁阀。截止阀84的动作(开闭)由电气设备单元52直接控制,由控制器70统一控制。
此外,在空调系统100中,分支部分BP由分支管单元50构成。具体地说,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由第一分支管单元50a构成,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由第二分支管单元50b构成。关于分支管单元50的细节将在后文中描述。
(1-4)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
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是用于检测配置有室内单元40的对象空间(更详细地说,室内单元40内)中的制冷剂泄漏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根据封入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类别使用公知的通用品。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配置在对象空间内。更详细地说,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与室内单元40一一对应,配置在对应的室内单元40内。
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连续或间歇地向控制器70输出与检测值对应的电气信号(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更详细地说,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输出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的电压根据由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检测的制冷剂的浓度而变化。换句话说,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以除了制冷剂回路RC中有无制冷剂泄漏以外还可特定设置有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的对象空间中的泄漏制冷剂的浓度(更详细地说,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所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浓度)的方式输出到控制器70。即,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相当于通过直接检测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的制冷剂(更详细地说是制冷剂的浓度)来检测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
(1-5)遥控器65
遥控器65是用于用户输入各种指令的输入装置,该各种指令是用于切换空调系统100的运转状态的指令。例如,遥控器65通过用户输入切换室内单元40的启动/停止、设定温度等的指令。
另外,遥控器65也作为用于向用户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发挥作用。例如,遥控器65显示室内单元40的运转状态(设定温度等)。另外,例如,当制冷剂泄漏时,遥控器65显示对管理者报知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事实及与之相关的相应处理等的信息(制冷剂泄漏报知信息)。
遥控器65经由通信线cb与控制器70(更详细地说是对应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连接,互相进行信号的收发。遥控器65经由通信线cb将由用户输入的指令发送到控制器70。另外,遥控器65根据经由通信线cb接收的指示显示信息。
(1-6)控制器70
控制器70是通过控制各设备的状态来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计算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0经由通信线cb连接室外单元控制部30和各室内单元40中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而构成。关于控制器70的细节将在后文中描述。
(2)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空调系统100中,主要进行正循环运转和反循环运转。在此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是指压缩机1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冷冻循环中的高压是指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压力)。
(2-1)正循环运转期间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等)期间,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正循环状态,填充至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主要按照室外侧回路RC1(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4、室外第一电动阀16及过冷却器15)、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和/或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侧回路RC2(室内膨胀阀41及室内热交换器42)、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和/或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当正循环运转时,在室外侧回路RC1中,在第六配管P6内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到第九配管P9,通过室外第二电动阀17及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后,返回压缩机11。
具体地说,当正循环运转开始时,在室外侧回路RC1中,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并在被压缩后排出。在压缩机11中,根据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所要求的热负荷控制容量。具体地说,吸入压力的目标值根据室内单元40所要求的热负荷来设定,控制压缩机11的运转频率使吸入压力达到目标值。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侧空气流进行热交换,散热冷凝。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在第六配管P6中流动的过程中分支。
在第六配管P6内流动的过程中分支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第一电动阀16,根据室外第一电动阀16的开度被减压或调节流量后,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中。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制冷剂与在子流路1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一步被冷却而变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从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流出,经由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侧回路RC2内。
在第六配管P6内流动的过程中所分支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第二电动阀17,根据室外第二电动阀17的开度被减压或调节流量后,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内。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制冷剂与在主流路15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经由第十一配管P11与在第一配管P1中流动的制冷剂合流。
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侧回路RC2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
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侧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蒸发变为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
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流入室外单元10。流入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在第一配管P1内流动,经由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蓄能器12。流入蓄能器12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内。
(2-2)反循环运转期间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反循环运转(制热运转等)期间,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反循环状态,填充在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主要按压缩机11、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室内热交换器42及室内膨胀阀41)、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电动阀16、室外热交换器14、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具体地说,当反循环运转开始时,在室外侧回路RC1中,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且在被压缩后排出。在压缩机11中,根据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所要求的热负荷控制容量。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四配管P4及第一配管P1从室外侧回路RC1流出,经由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侧回路RC2。
流入室内侧回路RC2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侧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并冷凝。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后,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
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流入室外侧回路RC1。流入室外侧回路RC1的制冷剂经由第八配管P8、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第七配管P7、室外第一电动阀16及第六配管P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侧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并蒸发。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配管P5、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蓄能器12。流入蓄能器12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中。
(3)分支管单元50的细节
分支管单元50是用于在连通回路RC3中构成分支部分BP(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部分”)的单元。另外,分支管单元50也可以是用于构成下述阻止部的单元,当在制冷剂回路RC(特别是室内侧回路RC2)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该阻止部阻止制冷剂在室外侧回路RC1及室内侧回路RC2之间的流动(主要是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侧向该室内侧回路RC2侧的流动)。
在制冷剂回路RC中,作为分支管单元50配置有:配置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的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和配置在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的第二分支管单元50b。
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包括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此外,当将第一分支管单元50a解释为独立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要件时,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可以解释为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一起构成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配置在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与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之间,连接两者。即,第一分支管单元50a连接配置在室外单元10侧的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和配置在室内单元40侧的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中构成分支部分BP(液体侧分支部分BPa)。该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形成经由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从室外单元10侧向室内单元40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及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从室内单元40向室外单元10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
第二分支管单元50b包括在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此外,当将第二分支管单元50b解释为独立于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要件的情况下,第二分支管单元50b可以解释为与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一起构成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配置在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与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之间,连接两者。即,第二分支管单元50b连接配置在室外单元10侧的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和配置在室内单元40侧的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第二分支管单元50b在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中构成分支部分BP(气体侧分支部分BPb)。该第二分支管单元50b形成经由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从室外单元10侧向室内单元40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及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从室内单元40向室外单元10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
以下,对分支管单元5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各部的“接合”是指分别适当地选择与设置环境、设计规格相应的“接合方法”。该“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假设是钎焊连接、喇叭口连接或法兰连接等。另外,除非另有说明,以下的说明对第一分支管单元50a及第二分支管单元50b是共同的。
图2是主体单元51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表示分支管单元50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分支管单元50主要包括主体单元51、电气设备单元52及电线53。
(3-1)主体单元51
主体单元5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部件”)是在分支管单元50中构成连通回路RC3并且形成制冷剂的流路(分支部分BP)的部分。主体单元51以在工厂等中预先组装的状态搬入施工现场,与其他配管连接。主体单元51具有上述的第一连接管81、多个(此处为两个)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以及截止阀84。第一连接管81、各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以及截止阀84在主体单元51中一体构成。
(3-1-1)第一连接管81
第一连接管81是沿着规定延伸方向(图3中的x方向)延伸的管状部分。第一连接管8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形成制冷剂的流路。第一连接管81的一端(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与截止阀84接合,另一端(室内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与分支管83接合。
第一连接管81在连通回路RC3中形成经由第二连接管82从室外单元10侧向室内单元40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第二连接管82从室内单元40向室外单元10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管8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相同是铜制的。此外,关于第一连接管81的截面积、长度尺寸,可根据设计规格(例如,被连接的室外侧连通配管的直径等)、设置环境适当地选择。
(3-1-2)第二连接管82
各第二连接管82是大致与其他第二连接管82平行地延伸的管状部分。此外,在此的“大致平行”不仅包括各第二连接管82完全平行的情况,也包括各第二连接管82的延伸方向稍微(例如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在30度以内)不同的情况。关于本说明书中的其他部分,也同样解释。
各第二连接管82与任意一个室内侧连通配管一一对应,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形成制冷剂流路。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沿着与第一连接管81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向与第一连接管81相反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此的“大致相同”不仅包括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连接管81的长度方向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包括稍微(例如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在30度以内)不同的情况。关于本说明书中的其他部分,也同样地解释。
第二连接管82的一端(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与分支管83接合,另一端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管82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相同是铜制的。此外,关于各第二连接管82的截面积、长度尺寸,可根据设计规格(例如,被连接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的直径等)、设置环境单独选择。
(3-1-3)分支管83
分支管8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分支部”)位于第一连接管81与各第二连接管82之间,连接两者。分支管83使第一连接管81和对应的各第二连接管82单独连通。分支管83相当于使从第一连接管81侧流入的制冷剂分支并送入各第二连接管82的分支点、或使从各第二连接管82侧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送入第一连接管81的合流点。
在分支管83中设置有:分支管主体部830;接合第一连接管81的第一插入部831;接合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的多个(与第二连接管82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第二插入部832。
分支管主体部830是大致U字状(分叉形状)的管状部分。第一插入部831从分支管主体部830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起沿着第一连接管81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与第一连接管81连通的连通口。第二插入部832从分支管主体部830的一端或另一端起沿着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连通的连通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管83与所连接的第一连接管81及第二连接管82相同是铜制的。此外,关于分支管83(主体部分、第一插入部831、各第二插入部832)的截面积、长度尺寸,可根据设计规格(例如,被连接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的直径等)、设置环境单独选择。
(3-1-4)截止阀84
截止阀8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控制阀”)位于第一连接管8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之间,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截止阀84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的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换一种观点,也可以说截止阀84配置在第一连接管81上。
截止阀84主要包括阀主体部840、第一配管连接部841以及第二配管连接部842。
阀主体部84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阀主体”)是截止阀84的主体部分,包括阀体和线圈等。在阀主体部840的内部,形成有使第一配管连接部841和第二配管连接部842连通的制冷剂流路840a,当切换通电状态时,阀体阻塞该制冷剂流路840a,从而变为关闭状态。此外,在图2中,示意性示出处于关闭状态时的阀体N1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截止阀84中,阀体N1沿着z方向(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截止阀84呈大致L字状的外观,形成于内部的制冷剂流路840a也呈大致L字状。
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端部”)是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起沿着规定延伸方向(图2中的z方向)延伸的管状的部分。第一配管连接部841与阀主体部840中的制冷剂流路840a的一端连通。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在设置状态下,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另一端与室外侧连通配管接合。
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端部”)是从阀主体部840的底部起沿着规定延伸方向(图2中的x方向)延伸的管状的部分。如上所述,截止阀84呈大致L字状的外观,形成于内部的制冷剂流路840a也呈大致L字状。与此同时,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不同,是交叉的方向。更详细地说,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相差大致90度。在这方面,正循环运转期间,制冷剂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向第二配管连接部842流动,但是由于阀体N1沿着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可促进截止阀84被控制为关闭状态时的噪音的减轻。
此外,在此的“大致90度”不仅是指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相差整90度的情况,也包括在规定范围(例如30度以内)内相差90度左右的情况。
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阀主体部840中的制冷剂流路840a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的一端接合于阀主体部840的底部。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的另一端接合于第一连接管81的另一端(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更详细地说,在设置状态下,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以能够使各第二连接管82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的另一端。
(3-2)电气设备单元5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部件”)
电气设备单元52(参照图3)独立于主体单元51设置,以便在施工现场能够相对于主体单元51自由地移动并且提高施工性。在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单元52通过安装件90(参照图3)被固定。
电气设备单元52具有用于控制截止阀84的状态(开闭)的电气部件521(例如电磁继电器、开关元件等能够切换电流的流动的切换部、供应电源的连接端子、用于输入来自控制器70的信号的输入部等)。另外,电气设备单元52具有用于安装电气部件521的基板522。
另外,电气设备单元52具有收容电气部件521及基板522等的单元壳体523。单元壳体52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壳体”)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筐体,具有能收容电气部件521及基板522等的容积。在单元壳体523中,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件90的固定部524。单元壳体523由于假设设置在狭窄的空间,所以关于其高度尺寸,以小于设置部位(一般是天花板背面空间)的高度尺寸构成。
(3-3)电线53
电线53(参照图3)是用于向截止阀84供应驱动电压的导线。电线53将截止阀84和基板522(电气部件521)电连接。电线53是常见的通用品,被绝缘体包覆。
电线53构成为具有1m以上的尺寸,以便提高关于电气设备单元52在设置部位的配置的自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5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2m。
(3-4)分支管单元50的设置方式
在图3中,示出了分支管单元50设置于天花板背面空间SP(对象空间的天花板背后的空间)的情况。此外,图3中,示出了上、下、左、右各方向,左右方向与图2的x方向相对应,上下方向与图2的y方向相对应。在此,左右方向包括在水平方向内,上下方向包括在垂直方向内。另外,在图3中,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对应于图2的z方向且包括在水平方向内。
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分支管单元50与制冷剂连通配管设置在一起。天花板背面空间SP是形成于对象空间的天花板的上表面(天花板后底面C1)与屋顶或上层的地板(天花板后顶面C2)之间的狭窄空间。具体地说,天花板背面空间SP是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且垂直方向的尺寸小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单元51配置为使各第二连接管82在水平方向(在此是与延伸方向x交叉的z方向)上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管8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此虽然两者的方向不同,但两者的延伸方向都是水平方向)的姿势。与此同时,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即,在垂直方向的长度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主体单元51配置为使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的姿势。
此外,该姿势可以通过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及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第一连接管81及各第二连接管82的连接方式(在设置状态下,以能够使各第二连接管82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第一连接管81及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即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配管连接部84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第二配管连接部842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的另一端)实现。
室外侧连通配管沿着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图3的x方向)延伸后,在与主体单元51的连接部分(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跟前,朝向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方向(z方向)弯曲并与主体单元51接合。
主体单元51的各部(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及截止阀84)被防凝结用的绝热材料95包覆。
电气设备单元52与主体单元51分开设置。更详细地说,电气设备单元52在电连接主体单元51和电气设备单元52的电线53的长度尺寸的范围内,与主体单元51分开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设备单元52通过安装被固定于天花板后顶面C2的安装件90,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悬挂设置。
电气设备单元52在主体单元51的截止阀84与电气设备单元52的基板522(电气部件521)之间延伸,将两者电连接。此外,电线53在设置之前,预先与截止阀84及主体单元51中的一方连接,在现场与另一方连接。
(4)控制器70的细节
在空调系统100中,室外单元控制部30及室内单元控制部48用通信线cb连接,从而构成控制器70。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70和与控制器70连接的各部的框图。
控制器70具有多种控制模式,根据转换中的控制模式控制各设备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0具有在运转时(未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转换的通常运转模式和在制冷剂发生了泄漏时(更详细地说是检测到泄漏制冷剂时)转换的制冷剂泄漏模式作为控制模式。
控制器70与包括在空调系统100中的设备(具体地说,包括在室外单元10中的压缩机11、室外第一电动阀16、室外第二电动阀17、室外风扇25及室外侧传感器26;包括在各室内单元40中的室内膨胀阀41、室内风扇45及室内侧传感器46;各分支管单元50的电气部件521(截止阀84);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以及各遥控器65等)电连接。
控制器70主要具有存储部71、输入控制部72、模式控制部73、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设备控制部75、驱动信号输出部76以及显示控制部77。此外,控制器70内的这些各功能部通过室外单元控制部30和/或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中包括的CPU、存储器及各种电气/电子部件一起发挥作用来实现。
(4-1)存储部71
存储部71例如由ROM、RAM及闪存等构成,包括易失性存储区域和非易失性存储区域。在存储部71中,包括程序存储区域M1,该程序存储区域M1存储有定义了控制器70的各部中的处理的控制程序。
另外,存储部71包括用于存储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的检测值存储区域M2。在检测值存储区域M2中,例如存储有室外侧传感器26及室内侧传感器46的检测值(吸入压力、排出压力、排出温度、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制冷剂温度、或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温度等)。
另外,在存储部71中,包括用于存储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发送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的检测值)的传感器信号存储区域M3。传感器信号存储区域M3具有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的数量相应的存储区域,所接收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被存储在与发送源即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对应的区域。每当收到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输出的制冷剂泄漏信号时,存储于传感器信号存储区域M3的制冷剂泄漏信号就被更新。
另外,在存储部71中,包括用于存储被输入各遥控器65的指令的指令存储区域M4。
另外,在存储部71中,设置有具有规定比特数的多个标志。例如,在存储部71中,设置有控制器70能判别转换中的控制模式的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5。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5包括与控制模式的数量相应的比特数,创建与转换的控制模式相应的比特。
另外,在存储部71中,设置有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该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用于判别已经检测到对象空间中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更详细地说,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具有与室内单元40的设置数量对应的数量的比特数,创建与假设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室内单元40(制冷剂泄漏单元)对应的比特。即,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构成为,在室内侧回路RC2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判别在哪个室内单元40(室内侧回路RC2)发生了制冷剂泄漏。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由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切换。
(4-2)输入控制部72
输入控制部72是作为用于接受从连接到控制器70的各设备输出的信号的接口发挥作用的功能部。例如,输入控制部72接受从各传感器(26、46、60)、遥控器65输出的信号,并将其存储于存储部71的相应的存储区域或者创建规定标志。
(4-3)模式控制部73
模式控制部73是切换控制模式的功能部。在通常情况下(未创建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时),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在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被创建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切换为制冷剂泄漏模式。模式控制部73根据转换中的控制模式创建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5。
(4-4)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
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是判别在制冷剂回路RC(室内侧回路RC2)中是否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功能部。具体地说,当满足规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条件时,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判定为在制冷剂回路RC(室内侧回路RC2)中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并创建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传感器信号存储区域M3中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判定是否满足了制冷剂泄漏检测条件。具体地说,通过使与任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相关的电压值(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的检测值)在规定第一基准值以上的时间持续规定时间t1以上来满足制冷剂泄漏检测条件。第一基准值是假设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泄漏的值(制冷剂的浓度)。规定时间t1设定为能够判定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不是瞬时信号的时间。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基于满足了制冷剂泄漏检测条件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信号的发送源即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特定制冷剂泄漏单元(假设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室内单元40),在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中创建与制冷剂泄漏单元对应的比特。即,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与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60一起相当于分别检测各室内侧回路RC2的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
此外,规定时间t1根据封入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类别、各设备的规格或设置环境等适当地设定,在控制程序中定义。制冷剂泄漏判定部74构成为可测量规定时间t1。
另外,第一基准值根据封入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类别、设计规格及设置环境等适当地设定,在控制程序中定义。
(4-5)设备控制部75
设备控制部75按照控制程序并根据情况控制空调系统100中包括的各设备(例如11、13、16、17、25、41、45、84等)的动作。设备控制部75通过参照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5判别转换中的控制模式,并基于判别的控制模式控制各设备的动作。
例如,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设备控制部75实时控制压缩机11的运转容量、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5的转速、室外第一电动阀16的开度及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等,以便根据设定温度、各传感器的检测值等进行正循环运转或反循环运转。
在正循环运转期间,设备控制部75将四通切换阀13控制为正循环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且使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循环运转期间,设备控制部75将四通切换阀13控制为反循环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并且使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
另外,设备控制部75根据情况,执行如下的各种控制。此外,设备控制部75构成为可测量时间。
〈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
在假设对象空间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具体地说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被创建时),设备控制部75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设备控制部75在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中,将制冷剂泄漏单元(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膨胀阀41控制为关闭状态。由此,制冷剂向制冷剂泄漏单元的流入被抑制,进一步的制冷剂泄漏被抑制。即,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是用于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抑制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泄漏的控制,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室内膨胀阀41通过变为关闭状态来阻碍制冷剂流入室内单元40。
〈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
在假设对象空间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设备控制部75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在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使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风扇45以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用的转速(风量)运转。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是使室内风扇45以规定转速运转,以防止在对象空间中局部出现泄漏制冷剂的浓度大的区域的控制。
此外,对该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中的室内风扇45的转速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最大转速(即最大风量)。通过该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即使在对象空间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由室内风扇45生成的使用侧空气流对对象空间中的泄漏制冷剂进行搅拌,抑制在对象空间中出现泄漏制冷剂的浓度达到危险值的区域。
〈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
在假设对象空间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设备控制部75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在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将各分支部分BP(分支管单元50)的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以使室外侧回路RC1和各室内侧回路RC2分隔。即,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是如下的控制: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及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阻止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向泄漏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流动。
具体地说,在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通过经由电气部件521将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的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使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封闭。另外,在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通过经由电气部件521将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的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使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封闭。由此,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向室内侧回路RC2的流动在连通回路RC3被阻止,能够可靠地抑制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泄漏量。
(4-6)驱动信号输出部76
驱动信号输出部76根据设备控制部75的控制内容,向各设备(11、13、16、17、25、41、45、521(84)等)输出对应的驱动信号(驱动电压)。在驱动信号输出部76中,包括多个变频器(省略图示),从对应的变频器向特定的设备(例如压缩机11、室外风扇25、或各室内风扇45等)输出驱动信号。
(4-7)显示控制部77
显示控制部77是控制作为显示装置的遥控器65的动作的功能部。显示控制部77使规定信息输出到遥控器65,以向用户显示与运转状态、状况相关的信息。例如,在以通常模式运转期间,显示控制部77使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显示在遥控器65上。
另外,在创建了制冷剂泄漏检测标志M6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77使制冷剂泄漏报知信息显示在遥控器65上。由此,管理者能够掌握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事实并采取规定对策。
(5)控制器70的处理的流程
以下,参照图5对控制器70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控制器70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接通电源时,控制器70按图5的步骤S101至S110所示的流程进行处理。此外,图5所示的处理的流程是一例,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变更步骤的顺序,一部分步骤也可以与其他步骤并列执行,也可以新追加其他步骤。
在步骤S101中,在假设在室内侧回路RC2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即为YES时),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5。在假设在室内侧回路RC2中未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即为NO时),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在未输入运转开始指令时(即为NO时),控制器70返回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输入了运转开始指令时(即为YES时),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控制器70转换为通常运转模式(或维持通常运转模式)。之后,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控制器70根据输入的指令、设定温度及各传感器(26、46)的检测值等,通过实时地控制各设备的状态进行正循环运转。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控制器70使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显示在遥控器65上。之后,返回步骤S101。
在步骤S105中,控制器70转换为制冷剂泄漏模式。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控制器70使遥控器65输出制冷剂泄漏报知信息。由此,管理者可掌握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控制器70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具体地说,控制器70将制冷剂泄漏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控制为关闭状态。由此,阻碍制冷剂向制冷剂泄漏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的流动,抑制进一步的制冷剂泄漏。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控制器70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二控制。具体地说,控制器70以规定转速(例如最大转速)驱动室内风扇45。由此,在对象空间中,对泄漏制冷剂进行搅拌,可防止局部达到危险浓度。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控制器70执行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具体地说,控制器70通过将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一分支管单元50a)的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使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封闭。另外,在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通过将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第二分支管单元50b)的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使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封闭。由此,可抑制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向泄漏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流动,可抑制泄漏制冷剂量。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10。
在步骤S110中,控制器70使压缩机11停止。之后,控制器70待机,直至被管理者解除。
(6)特征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的截止阀84配置在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上,抑制了截止阀84的数量与室内单元40的数量相应地增加。即,在分支部分BP中,通过将截止阀84配置在比各第二连接管82(室内侧配管组)靠室外单元10侧,当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阻碍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81(室外单元10侧)向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因此,没有必要为了确保与制冷剂泄漏相关的安全性而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抑制了截止阀84的数量与室内单元40的数量相应地增加。
另外,虽然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的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是在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施工,但是由于可抑制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的截止阀84的数量的增加,因此对于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也得以抑制。
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促进抑制成本及施工性的提高。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包括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连通配管Ga和供高压或中压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截止阀84配置在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包括的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上。
在此,在室外单元10或室内单元40中,在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a连通的制冷剂流路上通常配置有对制冷剂减压的室内膨胀阀41(电子膨胀阀)。当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将室内膨胀阀41控制为最小开度,能够阻碍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a从室外单元10流入室内单元40。另一方面,由于在大多情况下,在与气体侧连通配管Ga连通的制冷剂流路上不配置类似室内膨胀阀41的控制阀,因此为了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重要的是阻碍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配管Ga向室内单元40侧的流动。
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将截止阀84配置在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包括的第一连接管81上,可抑制截止阀84的数量增加,并且可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截止阀84配置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包括的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上。这样,截止阀84也配置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包括的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上,从而可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室内单元40包括室内膨胀阀41,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流入室内单元40。这样,通过将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通过控制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室内膨胀阀41配置在室内单元40,当制冷剂泄漏时,能够更可靠地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0向室内单元40的流动。
(6-5)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与分支管83(分支部)及截止阀84一体构成。由此,截止阀84的设置变得容易,可抑制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促进施工性的提高。
(6-6)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包括分支管单元50,分支管单元50是预先组装的,在施工现场与其他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50包括一体构成的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分支管83(分支部)及截止阀84。
由此,截止阀84的设置变得特别容易,进一步抑制了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增加。因此,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促进施工性的提高。
(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支管单元50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L1、G1)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L2、L3、G2、G3),具有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81、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多个第二连接管82、使第一连接管81和多个第二连接管82连通的分支管83、与第一连接管81连接并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截止阀84。即,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制冷剂流路(连通回路RC3)根据室内单元40或其他设备的数量而分支,但是在分支管单元50中,构成为可在该制冷剂流路分支之前(分支部分BP的室外单元10侧)将截止阀84配置在分支管单元50。由此,为了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可以使多个室内单元40共用一个截止阀84。其结果是,即使不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当制冷剂泄漏时,也能够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0侧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因此,没有必要结合制冷剂泄漏对策在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从而可抑制在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上设置的截止阀84的数量的增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支管单元50中,能够在第一连接管81、多个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以及截止阀84被预先组装的状态下,在制冷剂连通配管(La、Ga)上施工,使得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也比以前减轻了。
另外,在构成将多个截止阀84集中成一体的截止阀84单元时,假设单元自身的大小与截止阀84的数量相应地增大,但是在分支管单元50中,结合在进行单元化时不易出现截止阀84的数量增加的事态,促进了紧凑化,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也抑制了作业性的降低。
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抑制了施工性的降低。
(6-8)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支管单元50中,在设置状态下,截止阀84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以使各第二连接管82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由此,无论截止阀84是怎样的形状,都能够使第二连接管82的延伸方向与室内侧连通配管(L2、L3、G2、G3)的主要延伸方向(水平方向)一致,两配管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与此同时,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施工也变得很容易。因此,施工性特别优异。
(6-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支管单元50的第一连接管81、多个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以及截止阀84包括在主体单元51(第一部件)中,分支管单元50与主体单元51分开具有包括安装了用于控制截止阀84的状态的电气部件521的基板522的电气设备单元52(第二部件)和连接截止阀84和基板522的电线53。而且,电气设备单元52以相对于主体单元51(第一部件)可自由地移动的方式独立于主体单元51设置。
由此,施工时,电气设备单元52设置为可相对于主体单元51自由移动。因此,现场施工的自由度提高,促进了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的降低。另外,通过将主体单元51和电气设备单元52单独设置,促进了主体单元51及电气设备单元52各自的紧凑化,进而可促进整个分支管单元50的紧凑化。与此同时,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中施工也变得容易。因此,施工性特别优异。
(6-10)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支管单元50中,电气设备单元52(第二部件)具有收容基板522的单元壳体523。由此,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施工也变得特别容易。
(6-11)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支管单元50中,电线5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m以上。由此,能够将主体单元51和电气设备单元52分开1m以上设置,特别提高了现场施工的自由度。
(7)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如以下的变形例所示,可以适当地变形。此外,在不矛盾的范围内,各变形例也可以与其他变形例组合应用。
(7-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及气体侧分支部分BPb分别配置有截止阀84。在这方面,为了实现当制冷剂泄漏时更可靠地阻止制冷剂从室外侧回路RC1向室内侧回路RC2流动以降低制冷剂泄漏量这样的效果,优选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及气体侧分支部分BPb双方配置截止阀84。但是,截止阀84并不一定必须配置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及气体侧分支部分BPb双方,也可以仅配置在一方上。
例如,当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将室内膨胀阀41控制为关闭状态,能够阻止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从室外侧回路RC1向室内侧回路RC2流动,因此配置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的截止阀84不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像图6所示的空调系统100’那样,液体侧分支部分BPa也可以由不包括截止阀84的分支管单元50’构成。
另外,例如,当制冷剂泄漏时,在能够阻止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从室外侧回路RC1向泄漏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流动的阀被单独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该阀控制为关闭状态,能够阻止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从室外侧回路RC1向室内侧回路RC2流动,因此在进行该控制的情况下,配置在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的截止阀84不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7-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截止阀84是能够切换打开和关闭状态的电磁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截止阀84并不一定必须是电磁阀,也可以是其他控制阀。例如,截止阀84也可以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单元51中的截止阀84的配置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7-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支部分BP由分支管单元50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分支部分BP并不一定必须由分支管单元50构成,关于分支管单元50可以适当地省略。即,分支部分BP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将单独搬入施工现场的配管、阀(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截止阀84)彼此连接而构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上述(6-1)中记载的作用效果等。
(7-4)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分支部分BP中制冷剂流路分支为两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在分支部分BP中分支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分支部分BP中制冷剂流路也可以分支为三路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分支部分BP中配置与分支数量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并且在分支管83中形成与各第二连接管82的数量对应的端口即可。
(7-5)变形例5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RC的构成方式不限于图1所示的方式,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变更。例如,关于室外第一电动阀16,不一定是必需的,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例如,关于过冷却器15和室外第二电动阀17,不一定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在制冷剂回路RC中,也可以新追加图1中未示出的设备。
(7-6)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通信线cb连接室外单元控制部30和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构成了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控制器70。但是,控制器70的构成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变更。即,控制器70的构成方式没有特别限定,控制器70中所包括的要件的一部分或全部并不一定必须配置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中的任意一个上,也可以配置在其他装置上,也可以单独配置。
例如,也可以与室外单元控制部30及各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中的一方或双方一起/代替它们,由遥控器65、集中管理设备等其他装置构成控制器70。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其他装置,也可以配置在通过通信网络与室外单元10或室内单元40连接的远程地点。
另外,例如,也可以仅由室外单元控制部30构成控制器70。
(7-7)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R32作为在制冷剂回路RC中循环的制冷剂。但是,制冷剂回路RC中使用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制冷剂。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也可以使用R407C、R410A等HFC系制冷剂、CO2或氨气等。
(7-8)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应用于空调系统100。但是,不限于此,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的其他冷冻装置(例如,热水器、热泵冷水机组等)中。
(7-9)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应用于两台室内单元40通过连通配管(Ga、La)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10并联连接的空调系统10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用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的空调系统的构成方式未必限定于该方式。即,关于应用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的空调系统,对于室外单元10和/或室内单元40的台数及其连接方式,可以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适当地变更。
例如,在应用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的空调系统中,也可以串联或并联配置多个室外单元10。另外,也可以是三台以上的室内单元40与一台室外单元10连接。
例如,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像图7所示的空调系统200那样的、三台以上的室内单元40与一台室外单元10连接且各室内单元40与其他室内单元40串联或并联配置的空调系统。
图7是空调系统200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7中,为了简化图示,将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一并示出。
在空调系统200中,在室外单元10与各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各连通配管(La、Ga)通过分支为多路(在此是四大分支路),与配置在分支顶端的室内单元40相关地,构成有多个(四个)组(A-D)。在空调系统200中,各组A-D分别包括多台室内单元40。
在图7中,在位于各组A-D的始端侧(最靠室外单元10侧)的分支部分BP1配置有截止阀84。由此,在各组A-D中的任意一组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在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组对应的分支部分BP1中将截止阀84控制为关闭状态来抑制制冷剂泄漏量。即,由于制冷剂流路(连通回路RC3)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根据室内单元40或其他设备的数量而分支,所以空调系统200构成为,在该制冷剂流路分支前(分支部分BP的室外单元10侧)配置截止阀84,为了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可以使多个室内单元40共用一个截止阀84。其结果是,即使不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当制冷剂泄漏时,也能够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0侧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因此,没有必要结合制冷剂泄漏对策在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抑制了截止阀84的数量的增加。在像空调系统200那样室内单元40的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特别期待该效果。因此,在空调系统200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特别抑制施工性的降低。
另外,在空调系统200中,由于室内单元40的数量较多,所以施工时在现场接合截止阀84和分支管时,工序数量会显著增加,所以通过在现场施工组装成包括截止阀84的分支管单元50,可特别减轻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
另外,在空调系统200中,由于对每组都配置有截止阀84,所以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仅阻止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组,关于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组,可继续运转。
此外,在空调系统200中,在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分支部分BP2、分支部分BP2与分支部分BP1之间的分支部分BP3、及各组中的分支部分BP4-6中,未配置截止阀84。即,在空调系统200中,分支部分BP2及分支部分BP3由不具有截止阀84的分支管单元构成。
此外,在制冷剂回路RC中,关于配置截止阀84的位置(分支部分BP),可适当地变更。具体地说,截止阀84只要基于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假设的制冷剂泄漏量,为了确保安全性而配置在需要阻止的部分(例如,图7所示的分支部分BP1-6中的任意一个)即可。例如,关于配置截止阀84的位置(分支部分BP),也可以基于当制冷剂泄漏时为了确保安全性而需要由截止阀84阻止的室内单元40的总台数、总容量或室内侧连通配管的总容量来确定。或者,也可以对每个包括与其相当的制冷剂填充量的设备配置截止阀84。
即,关于截止阀84,也可以与以下的(a)、(b)及(c)中的任意一个/所有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连接。
(a):配置在总容量为第一阈值ΔTh1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40与室外单元10之间的第一连接管81
(b):配置在总台数为第二阈值ΔTh2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40与室外单元10之间的第一连接管81
(c):连通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的总容量为第三阈值ΔTh3以下的第一连接管81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设置有室内单元40且进行空气调节的任意一个对象空间(例如最狭窄的对象空间)的大小,并考虑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在该对象空间中泄漏制冷剂的浓度可能会达到危险值(燃烧下限浓度、缺氧极限浓度)来设定第一阈值ΔTh1、第二阈值ΔTh2和/或第三阈值ΔTh3即可。
例如,也可以以关于制冷剂量m(kg)、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G(kg/m3)、对象空间的建筑面积A(m2)以及泄漏高度hr(m),在满足以下条件1的范围内配置截止阀84的方式,设定第一阈值ΔTh1、第二阈值ΔTh2和/或第三阈值ΔTh3。在此的制冷剂量m是为了在制冷剂泄漏时确保对象空间中的安全性而能够在通过截止阀84与室外单元10切断的设备中填充的制冷剂量。另外,泄漏高度hr是假设在对象空间中泄漏制冷剂流出的部分的高度位置。
m≤G/4·A·hr…(条件1)
通过以这种方式确定截止阀84的配置位置,能够根据设置有空调系统的设施的规模或环境,在鉴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性(例如燃烧下限浓度、缺氧极限浓度等)而需要阻止制冷剂的部分准确地配置截止阀84。因此,可抑制截止阀84的数量增加,并且进一步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7-10)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分支管单元50的主体单元51以图2所示的方式构成,但并不一定限于该方式,可以适当地变更。即,关于主体单元51中包括的各部,为了实现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的作用效果,只要不产生矛盾,可以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变更其形状、尺寸、位置等构成方式,或者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图8所示的主体单元51a。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a,对其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8是主体单元51a的概略构成图。主体单元51a具有截止阀84a而非截止阀84。截止阀84a在以下方面与截止阀84a不同。
截止阀84a包括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而非第二配管连接部842。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端部”)是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沿着规定延伸方向(图6中的x方向)延伸的管状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截止阀84a呈大致T字形,在内部形成有大致I字形的制冷剂流路840a’。与此同时,在截止阀84a中,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在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即,虽然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与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是同一方向(x方向),但两者延伸的朝向相反。另外,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延伸方向是与阀体N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
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与阀主体部840中的制冷剂流路840a’的端部连通。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81的端部(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接合。更详细地说,在设置状态下,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以能够使各第二连接管82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
关于这种主体单元51a,例如,也可以以图9所示的方式配置。图9是表示具有主体单元51a的分支管单元50”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以下,在图9中,与图3的设置方式不同,截止阀84a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设置为在左右方向(x方向)上而并非前后方向(z方向)上延伸。与此同时,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即,在垂直方向的长度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主体单元51a以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的姿势配置。
在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a的分支管单元50”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7-11)变形例11
另外,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图10所示的主体单元51b。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b,对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0是主体单元51b的概略构成图。主体单元51b具有分支管83a而非分支管83。另外,主体单元51b具有三个第二连接管82。
分支管83a在下述方面与分支管83不同。分支管83a具有分支管主体部830a而非分支管主体部830。分支管主体部830a是大致I字形的集管。第一插入部831从分支管主体部830a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起沿着第一连接管81的延伸方向(图9中的x方向)延伸。各第二插入部832配置为,在分支管主体部830a的两端之间的第一连接管81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的部分,与其他第二插入部832隔开间隔沿着z方向排列。各第二插入部832沿着第一插入部831的延伸方向朝相反方向延伸,与其他第二插入部832大致平行配置。
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b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主体单元51b中,由于能够使各第二插入部832之间的距离比主体单元51小,所以即使在第二插入部832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紧凑地构成主体单元51b,与此同时可期待提高施工性。
(7-12)变形例12
另外,在主体单元51中,也可以适当地省略第一连接管81。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1所示的主体单元51c。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c,对其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1是主体单元51c的概略构成图。在主体单元51c中,省略了第一连接管81。因此,截止阀84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分支管83的第一插入部831接合(连接)。
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c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像主体单元51c那样,在省略第一连接管81,并且截止阀84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分支管83的第一插入部831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分支管83的第一插入部831解释为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一连接管”。另外,将截止阀84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解释为独立的要件,也可以解释为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一连接管”。
(7-13)变形例13
另外,在主体单元51中,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多个第二连接管82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2所示的主体单元51d。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d,对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2是主体单元51d的概略构成图。在主体单元51d中,省略了各第二连接管82。因此,在主体单元51d中,室内侧连通配管(L2、L3、G2、G3)与分支管83的第二插入部832接合。
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d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像主体单元51d那样,在省略任意一个第二连接管82,且室内侧连通配管与分支管83的第二插入部832接合的情况下,将分支管83的第二插入部832解释为独立的要件,也可以解释为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二连接管”。
(7-14)变形例14
另外,在主体单元51中,第一连接管81也可以与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接合。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3所示的主体单元51e。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e,对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主体单元51e的概略构成图。主体单元51e还具有另一个第一连接管81,该第一连接管81与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一端接合(连接)。而且,第一连接管81的另一端与室外侧连通配管(L1/G1)接合。
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e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如主体单元51e所示,在第一连接管81与截止阀84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像“变形例3”所涉及的主体单元51c那样,省略一个第一连接管81而使截止阀84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分支管83的第一插入部831接合(连接)。
(7-15)变形例15
另外,在主体单元51中,以阀体N1的延伸方向是z方向的方式构成了阀主体部840,但阀体N1的延伸方向不一定限于z方向。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4所示的主体单元51f。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f,对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4是主体单元51f的概略构成图。主体单元51f以阀体N1的延伸方向是x方向的方式构成阀主体部840’。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f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7-16)变形例16
另外,在主体单元51中,截止阀84位于第一连接管8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之间,与第一连接管81连接。但是,截止阀84的配置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为了实现本公开所涉及的思想的作用效果,只要不矛盾,截止阀84也可以与第二连接管82连接。
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5所示的主体单元51g。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g,对与主体单元5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5是主体单元51g的概略构成图。主体单元51g具有多个(与第二连接管82的数量相同)与主体单元51a同样的截止阀84a而非截止阀84。此外,如后所述,配置在主体单元51g的截止阀84a的尺寸小于配置在主体单元51a的截止阀的尺寸。
在主体单元51g中,各截止阀84a与任意一个第二连接管82一一对应。另外,与此同时,在主体单元51g中,各截止阀84a与任意一个室内侧连通配管(室内单元40)一一对应或一多对应。
在主体单元51g中,截止阀84a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三端部”)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的端部(室内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接合。
在主体单元51g中,截止阀84a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四端部”)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另一端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接合。更详细地说,在设置状态下,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以能够使各第二连接管82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与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
关于这种主体单元51g,例如,也可以以与图9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配置。即,主体单元51g也可以设置为截止阀84a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沿左右方向(x方向)而并非前后方向(z方向)延伸,与此同时,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也可以配置为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即,在垂直方向的长度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主体单元51g也可以以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的姿势配置。
在配置在主体单元51g的截止阀84a中,第一配管连接部841与内径小于第一连接管81的第二连接管82连接,并且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内径小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与此同时,配置在主体单元51g的截止阀84a的尺寸小于配置在主体单元51a的截止阀的尺寸。
在分支管单元50(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g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主体单元51g具备:连接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且与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81;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多个第二连接管82;使第一连接管81和多个第二连接管82连通的分支管83;以及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连接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的多个截止阀84a。即,制冷剂流路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根据室内单元40或其他设备的数量而分支,但是,即使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主体单元51g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制冷剂流路的分支前(更具体地说,比分支管83靠室外单元10侧,该分支管83位于比分支管83靠室内单元40侧)配置截止阀84a。由此,为了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能够使多个室内单元40共用一个截止阀84a。其结果是,即使不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a,当制冷剂泄漏时也能够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0侧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因此,没有必要结合制冷剂泄漏对策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a,可抑制设置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的截止阀84a的数量增加。
另外,主体单元51g能够在预先组装了第一连接管81、多个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以及多个截止阀84a的状态下,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施工。在这方面,施工时在现场接合多个截止阀84a和分支管时,工序数量增加,但是在分支管单元50具有主体单元51g的情况下,使得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减轻。
另外,在主体单元51g中,配置有多个截止阀84a,通过将截止阀84a连接于第二连接管82,与将截止阀84a连接于第一连接管81的情况相比,可使用尺寸小的截止阀84a。与此同时,在主体单元51g中,尽管配置有多个截止阀84a,也可以促进紧凑化,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也可抑制作业性的降低。
因此,在空调系统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抑制了施工性的降低。
此外,在主体单元51g中,第一连接管81不一定是必需的,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在主体单元51g中,一个截止阀84a(更详细地说,与室内侧连通配管(室内单元40)一一对应的截止阀84a不一定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另外,自不必说,主体单元51g也可以具有截止阀84而非截止阀84a。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单元51g也可以构成为图16所示的主体单元51g’。主体单元51g’具有分支管83’而非分支管83。分支管83’不像分支管83那样的大致U字形,而是构成大致T字形。与此同时,在分支管83’中,第二连接管82沿着z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在各截止阀84中,沿着z方向延伸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82连接,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与对应的室内侧连通配管连接。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在主体单元51g’中,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的长度方向交叉,但通过以各第二连接管82沿水平方向(在此是与延伸方向x交叉的z方向)排列,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管8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此是两者的朝向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延伸方向都在水平方向上)的姿势配置主体单元51g’,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垂直方向的长度狭窄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主体单元51g’也能够以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是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的姿势配置。
另外,在主体单元51g’中,通过使用大致T字形的分支管83’,与像主体单元51g那样使用大致U字形的分支管83的情况相比,主体单元51g’在x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更紧凑化。
(7-17)变形例17
另外,主体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7所示的主体单元51h。以下,关于主体单元51h,对与主体单元51g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7是主体单元51h的概略构成图。在主体单元51h中,截止阀84a的第一配管连接部8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三端部”)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另一端与分支管83接合。另外,在主体单元51g中,截止阀84a的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四端部”)的一端与阀主体部840的侧部接合,第二配管连接部842a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82的端部(室外侧连通配管侧的端部)接合。
在分支管单元50(50’)具有这种主体单元51h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分支管单元50具有主体单元51g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7-18)变形例18
另外,在分支管单元50(50’)具有主体单元51g(51g’)或主体单元51h的情况下,例如像图18所示的空调系统300那样,也可以应用于三台以上的室内单元40与一台室外单元10连接且各室内单元40与其他室内单元40串联或并联配置的空调系统中。图18是应用了具有主体单元51g(51g’)或主体单元51h的分支管单元50的空调系统300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18中,为了简化图示,一并示出了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
在空调系统300中,与空调系统200同样地,在室外单元10与各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各连通配管(La、Ga)通过分支为多路(在此是四大分支路),与配置在分支顶端的室内单元40相关地,构成有多个(四个)组(A-D)。在空调系统300中,各组A-D分别包括多台室内单元40。
在图18中,位于各组A-D的始端侧(最靠室外单元10侧)的分支部分BP1由具有主体单元51g或主体单元51h的分支管单元50构成。在图18中,一个截止阀84a与在组中位于最靠室外单元10侧的室内单元40一一对应,通过控制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向对应的室内单元40流动。另外,另一个截止阀84a与组内所包括的其他室内单元40一多对应,通过控制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向对应的室内单元40流动。即,在空调系统300中,为了阻止制冷剂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也使多个室内单元40共用一个截止阀84a。
在如图18所示的方式中,在构成分支管单元50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当各组A-D中的任意一组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在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组对应的分支部分BP1中将各截止阀84a控制为关闭状态,抑制了制冷剂泄漏量。其结果是,即使不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a,当制冷剂泄漏时,也能够阻止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0侧向多个室内单元40流动。因此,没有必要结合制冷剂泄漏对策对每个室内单元40配置截止阀84a,抑制了截止阀84a的数量增加。在像空调系统300那样在室内单元40的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特别期待该效果。因此,在空调系统300中,结合提高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可特别抑制施工性的降低。
另外,在空调系统300中,由于室内单元40的数量较多,所以施工时在现场接合控制阀和分支管时,工序数量显著增加,但是通过分支管单元50可减轻施工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劳力。
另外,在空调系统300中,由于对每组都配置有分支管单元50,所以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仅阻止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组,关于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组,可继续运转。
在空调系统300中,在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分支部分BP2、分支部分BP2与分支部分BP1之间的分支部分BP3、及各组中的分支部分BP4-6中,未配置截止阀84a。即,在空调系统300中,分支部分BP2及分支部分BP3由不具有截止阀84a的分支管单元50构成。
此外,在制冷剂回路RC中,关于配置截止阀84a的位置(分支部分BP),可适当地变更。具体地说,截止阀84a只要基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假设的制冷剂泄漏量,为了确保安全性而配置在需要阻止的部分(例如,图18所示的分支部分BP1-6中的任意一个)即可。例如,关于配置截止阀84a的位置(分支部分BP),也可以基于当制冷剂泄漏时为了确保安全性而需要由截止阀84a阻止的室内单元40的总台数、总容量或室内侧连通配管的总容量来确定。或者,也可以对每个包括与其相当的制冷剂填充量的设备配置截止阀84a。
即,关于截止阀84a,也可以与以下的(d)、(e)及(f)中的任意一个/所有第二连接管82(室内侧配管)连接。
(d):配置在总容量为第四阈值ΔTh4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40与室外单元10之间的第二连接管82
(e):配置在总数量为第五阈值ΔTh5以下的多个室内单元40与室外单元10之间的第二连接管82
(f):连通的室内侧连通配管的总容量在第六阈值ΔTh6以下的第二连接管82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设置有室内单元40且进行空气调节的任意一个对象空间(例如最狭窄的对象空间)的大小,并考虑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在该对象空间中泄漏制冷剂的浓度可能会达到危险值(燃烧下限浓度、缺氧极限浓度)来设定第四阈值ΔTh4、第五阈值ΔTh5和/或第六阈值ΔTh6即可。
例如,也可以以将截止阀84a配置在满足上述条件1(参照变形例9)的范围内的方式,设定第四阈值ΔTh4、第五阈值ΔTh5和/或第六阈值ΔTh6。
通过以这种方式确定截止阀84a的配置位置,能够根据设置有空调系统的设施的规模或环境,在鉴于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性(例如燃烧下限浓度、缺氧极限浓度等)而需要阻止制冷剂的部分准确地配置截止阀84a。因此,可抑制截止阀84a的数量增加,并且进一步促进确保针对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此外,在图18中,一个截止阀84a与在组中位于最靠室外单元10侧的室内单元40一一对应,但关于该截止阀84a,也可以与另一个截止阀84a同样地,也与室内单元40一多对应。另外,关于该截止阀84a,不一定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7-19)变形例19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主体单元5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和/或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以一体的状态搬入现场进行施工。即,主体单元51与室外侧连通配管和/或室内侧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工厂等中预先连接(接合)。
特别是在图3中,室外侧连通配管在与主体单元51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弯曲。这样,在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弯曲部分的情况下,通过在该弯曲部分预先与主体单元51一体构成的状态下施工,可特别减轻施工所需要的劳力。即,施工性提高。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与主体单元51一体化的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换一种观点,也可以解释为主体单元51的构成要件(例如第一连接管81和/或第二连接管82)。
(7-20)变形例2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未特别说明,但也可以在将主体单元51和绝热材料95形成一体的状态下搬入现场进行施工。即,也可以在工厂等中将主体单元51预先包覆绝热材料95。由此,可减轻施工所需要的劳力,施工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与主体单元51一体化的绝热材料95,换一种观点,也可以解释为主体单元51的构成要件。
此外,关于与其他配管连接的部分,在施工现场与其他配管连接之后,重新用绝热材料95包覆即可。
(7-21)变形例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气设备单元52中,电气部件521安装在基板522上。但是,电气部件521并不一定必须安装于基板522。例如,电气部件521也可以在单元壳体523内单独配置。
(7-22)变形例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53构成为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2m。但是,电线53并不一定必须以该方式构成,电线5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电线5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构成为1m,也可以构成为为2m。
另外,在施工现场,可以将主体单元51与电气设备单元52分开1m以上进行设置,从提高施工的自由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将电线53构成为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0m以上。但是,电线53的构成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长度方向的尺寸也可以小于1m。
(7-23)变形例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气设备单元52以相对于主体单元51自由地移动的方式,独立于主体单元51设置。在这方面,电气设备单元52相对于主体单元51独立地构成,在现场自由地移动电气设备单元52,从提高施工的自由度并且实现各单元的紧凑化的观点来看,电气设备单元52优选以该方式构成。但是,不一定限定于此,电气设备单元52也可以与主体单元51一体构成。
(7-24)变形例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主体单元51,对第一连接管81与分支管83接合,并且各第二连接管82与分支管83接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这方面,第一连接管81及各第二连接管82中的任意一个/所有也可以与分支管83一体成形。
(7-25)变形例2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主体单元51,对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及分支管83与室外侧连通配管相同是铜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分支管83及主体单元51的其他各部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也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单独地适当地选择。
(7-26)变形例2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体单元51具有一个第一连接管81和两个第二连接管8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主体单元51中的第一连接管81的数量及第二连接管82的数量不一定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连接管81。另外,主体单元51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二连接管82。即,主体单元51(分支部分BP)中的分支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7-27)变形例2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体单元51不是特别被收容在壳体等中进行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这方面,从促进紧凑化的观点来看,主体单元51优选以该方式设置。但是,主体单元51的设置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选择。例如,主体单元51也可以以收容于壳体内的状态进行设置。
(7-28)变形例2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电气设备单元52通过安装固定于天花板后顶面C2的安装件90而悬挂设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电气设备单元52的设置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变更。例如,电气设备单元52可以通过配置在天花板后底面C1或梁等上进行设置,也可以通过固定于支柱或墙壁等上进行设置。
(7-29)变形例2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分支管单元50中,第一连接管81(室外侧配管)、多个第二连接管82(室内侧配管组)、分支管83(分支部)以及截止阀84一体构成。但是,分支管单元50并并不一定必须以该方式构成,也可以构成为任意一个要件单独地构成,在现场与其他要件连接。
例如,关于多个第二连接管82(室内侧配管组),也可以不包括在分支管单元50中,而是构成为单独被搬入施工现场后与其他配管连接。
另外,例如,截止阀84并不一定必须与分支管单元50中包括的其他要件一体构成。即,截止阀84也可以构成为被单独地搬入施工现场后与其他配管连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上述(6-1)中记载的作用效果等。
(7-30)变形例30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回路RC中配置的阀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具有液封抑制结构,在截止阀84变为关闭状态时,该液封抑制结构抑制在制冷剂回路RC中形成液封回路。例如,室内膨胀阀41、截止阀84(或84a)及室外第一电动阀16中的任意一个/所有也可以具有液封抑制结构。此外,液封抑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结构即可。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也可以在阀中形成在关闭状态时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的微小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阀座或阀体等上形成缺口等,形成微小的流路。另外,例如,作为液封抑制结构,阀也可以构成为:即使在关闭状态下,当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压力时,也允许微量的制冷剂通过。
另外,也可以在代替配置/配置具有液封抑制结构的阀的同时,在制冷剂回路RC内配置液封抑制机构。液封抑制机构是在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此外,液封抑制机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抑制形成液封回路的机构即可。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也可以配置形成旁通回路的配管作为液封抑制机构,该旁通回路使制冷剂从截止阀84的一端侧的流路旁通到另一端侧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液封抑制机构也可以包括配置在旁通回路上的止回阀或开闭阀等,该止回阀只允许制冷剂沿一个方向流动,该开闭阀切换旁通回路的开通及关闭。具有液封抑制结构的阀和/或液封抑制机构也可以配置在分支管单元50。
由此,可抑制在制冷剂发生泄漏且截止阀84变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制冷剂回路RC中形成液封回路。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泄漏第一控制中,室内膨胀阀41被控制为关闭状态,并且在制冷剂泄漏第三控制中,截止阀84被控制为关闭状态。因此,在制冷剂回路RC中可形成液封回路。例如,在分支管单元50(50a或50b)的截止阀84与室内膨胀阀41之间可形成液封回路。另外,例如,在分支管单元50(50a)的截止阀84与室外第一电动阀16之间可形成液封回路。
但是,例如,通过使室内膨胀阀41、截止阀84及室外第一电动阀16中的任意一个/所有具有液封抑制结构,可抑制该液封回路的形成。另外,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作为液封抑制机构,通过配置形成使制冷剂从截止阀84与室内膨胀阀41之间的流路旁通到比截止阀84靠室外单元10侧的流路的旁通回路的制冷剂配管,可抑制该液封回路的形成。因此,当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形成液封回路可抑制设备的损坏。即,可抑制可靠性的降低。
(8)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宗旨及范围,可以对方式或细节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可应用于空调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外单元
16:室外第一电动阀
40、40a、40b:室内单元
41:室内膨胀阀(电动阀)
50、50’、50”:分支管单元(制冷剂分支单元)
50a:第一分支管单元(制冷剂分支单元)
50b:第二分支管单元(制冷剂分支单元)
51、51a-h:主体单元(第一部件)
52:电气设备单元(第二部件)
53:电线
60:制冷剂泄漏传感器
65:遥控器
70:控制器
81:第一连接管(室外侧配管)
82:第二连接管(室内侧配管)
83、83’、83a:分支管(分支部)
84、84a:截止阀(控制阀)
90:安装件
95:绝热材料
100、100’、200、300:空调系统
521:电气部件
522:基板
523:单元壳体(壳体)
524:固定部
830:分支管主体部
830a:分支管主体部
831:第一插入部
832:第二插入部
840、840’:阀主体部(阀主体)
841:第一配管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三端部)
842、842a:第二配管连接部(第二端部、第四端部)
A-D:组
BP、BP1-6:分支部分(第一部分)
BPa:液体侧分支部分(第一部分)
BPb:气体侧分支部分(第一部分)
C1:天花板后底面
C2:天花板后顶面
G1: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室外侧连通配管)
G2: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室内侧连通配管)
G3: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室内侧连通配管)
Ga:气体侧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L1: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室外侧连通配管)
L2: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室内侧连通配管)
L3: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室内侧连通配管)
La:液体侧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P1-P11:第一配管P1-第十一配管
P17-P18:第十七配管P17-第十八配管
RC:制冷剂回路
RC1:室外侧回路
RC2:室内侧回路
RC3:连通回路
RC3a:液体侧连通回路
RC3b:气体侧连通回路
SP:天花板背面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18720号公报

Claims (19)

1.一种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100、100’、200),具备:
室外单元(10);
多个室内单元(40);
制冷剂连通配管(Ga、La),其连接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室内单元;以及
控制阀(84、84a),其配置在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上,阻碍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
多个室内侧配管(82),其与对应的所述室内单元连通;
室外侧配管(81),其在所述室外单元侧与对应的多个所述室内侧配管连通;以及
分支部(83、83a),其连接由两个以上的所述室内侧配管构成的室内侧配管组(82)和所述室外侧配管,
所述室外侧配管形成经由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从所述室外单元侧向所述室内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从所述室内单元向所述室外单元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
所述控制阀配置在所述室外侧配管上。
2.一种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100、100’、300),具备:
室外单元(10);
多个室内单元(40);
制冷剂连通配管(Ga、La),其连接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室内单元;以及
控制阀(84、84a),其配置在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上,阻碍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
多个室内侧配管(82),其与对应的所述室内单元连通;
室外侧配管(81),其在所述室外单元侧与对应的多个所述室内侧配管连通;以及
分支部(83、83’、83a),其连接由两个以上的所述室内侧配管构成的室内侧配管组(82)和所述室外侧配管,
所述室外侧配管形成经由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从所述室外单元侧向所述室内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及经由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从所述室内单元向所述室外单元流动的制冷剂双方共用的制冷剂流路,
所述控制阀配置在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100’、200、300),其中,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BP),所述第一部分(BP)具有一个所述室外侧配管、一个所述分支部以及所述室内侧配管组,
所述控制阀在配置到所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部分所述第一部分(BPb、BP1)中的所述室外侧配管上,在配置到所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部分所述第一部分(BPb、BP1)中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连通配管(Ga)和供高压或中压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
所述控制阀当配置在所述室外侧配管上时,配置在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所述室外侧配管上,当配置在所述室内侧配管上时,配置在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所述控制阀当配置在所述室外侧配管上时,配置在所述液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所述室外侧配管上,当配置在所述室内侧配管上时,配置在所述液体侧连通配管中包括的所述室内侧配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所述室内单元包括电动阀(41),所述电动阀在运转期间根据开度对制冷剂减压,并且在制冷剂发生了泄漏时变为关闭状态,由此,阻碍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内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200、300),其中,
所述控制阀在配置到所述室外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以下的A、B及C中的任意一个/所有所述室外侧配管上,在配置到所述室内侧配管上的情况下,配置在以下的D、E及F中的任意一个/所有所述室内侧配管上,
A:配置在总容量为第一阈值以下的多个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的所述室外侧配管;
B:配置在总台数为第二阈值以下的多个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的所述室外侧配管;
C:位于所述室内单元侧的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总容量为第三阈值以下的所述室外侧配管;
D:配置在总容量为第四阈值以下的多个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的所述室内侧配管;
E:配置在总台数为第五阈值以下的多个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的所述室内侧配管;
F:位于所述室内单元侧的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总容量为第六阈值以下的所述室内侧配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200、300),其中,
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三阈值、所述第四阈值、所述第五阈值及所述第六阈值基于设置有所述室内单元并且进行空气调节的任意一个对象空间的大小而设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或所述室内侧配管与所述分支部及所述控制阀一体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被预先组装并在施工现场与其他配管(L1―L3、G1-G3)连接的分支管单元(50、50’、50”),
所述分支管单元包括一体构成的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或所述室内侧配管、所述分支部以及所述控制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200、300),其中,
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阀(84、84a、41、16)中的任意一个具有液封抑制结构,所述液封抑制结构在所述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和/或、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配置有液封抑制机构,所述液封抑制机构在所述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形成液封回路。
12.一种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在具有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Ga、La)连接的室外单元(10)和多个室内单元(40)、且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与对应的所述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L2、L3、G2、G3)和在所述室外单元侧与多个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室外侧连通配管(L1、G1)的空调系统(100、100’、200)中,连接所述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其中,所述制冷剂分支单元具备:
第一连接管(81),其与所述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
多个第二连接管(82),其与对应的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
分支部(83、83a),其使所述第一连接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以及
控制阀(84、84a),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并且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
13.一种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在具有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Ga、La)连接的室外单元(10)和多个室内单元(40)、且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包括与对应的所述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连通配管(L2、L3、G2、G3)和在所述室外单元侧与多个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的室外侧连通配管(L1、G1)的空调系统(100、100’、300)中,连接所述室外侧连通配管和多个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其中,所述制冷剂分支单元具备:
第一连接管(81),其与所述室外侧连通配管连通;
多个第二连接管(82),其与对应的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连通;
分支部(83、83’、83a),其使所述第一连接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以及
控制阀(84、84a),其通过变为关闭状态而阻碍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控制阀连接到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主体(840、840’);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或所述室外侧连通配管连接的第一端部(841);以及与所述分支部或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端部(842),
所述第二端部其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的长度方向交叉,且在设置状态下以各所述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分支部或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主体(840、840’);第三端部(841),其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或所述分支部连接;以及第四端部(842),其与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端部其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端部的长度方向交叉,且在设置状态下以各所述第二连接管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且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室内侧连通配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管、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分支部以及所述控制阀包括在第一部件(51、51a―h)中,所述制冷剂分支单元还具备:
第二部件(52),其包括安装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阀的状态的电气部件(521)的基板(522);以及
电线(53),其连接所述控制阀和所述基板,
所述第二部件独立于所述第一部件而设置,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自由地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所述第二元件具有收容所述基板的壳体(523)。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m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支单元(50、50’、50”),其中,
配置有液封抑制机构,所述液封抑制机构在所述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形成液封回路,和/或、
具有液封抑制结构,所述液封抑制结构在所述控制阀变为关闭状态时抑制形成液封回路。
CN201880051318.9A 2017-09-05 2018-08-29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Pending CN1110331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0529 2017-09-05
JP2017-170530 2017-09-05
JP2017170530A JP6536641B2 (ja) 2017-09-05 2017-09-05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17-170529 2017-09-05
JP2018-132596 2018-07-12
JP2018132596A JP2019045129A (ja) 2017-09-05 2018-07-12 空調システム
PCT/JP2018/031929 WO2019049746A1 (ja) 2017-09-05 2018-08-29 空調システム又は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151A true CN111033151A (zh) 2020-04-17

Family

ID=69805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1318.9A Pending CN111033151A (zh) 2017-09-05 2018-08-29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6619B2 (zh)
EP (1) EP3680583A4 (zh)
CN (1) CN111033151A (zh)
AU (3) AU2018329314B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438A (zh) * 2021-08-05 2021-10-26 海赛思人工环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制冷装置进行冷量调节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US11435124B2 (en) 2018-02-28 2022-09-06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leak detection
US11592215B2 (en)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203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60598A1 (ja) * 2011-05-23 2012-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114048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5008820A (zh) * 2013-03-12 2015-10-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6011782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5829806A (zh) * 2013-12-11 2016-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81569B2 (en) * 1986-06-06 1989-02-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ultiroom air conditioner
JPS6334459A (ja) * 1986-07-29 1988-02-15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GB2215867B (en) * 1988-02-09 1992-09-02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er system with control for optimum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JP2664740B2 (ja) * 1988-09-30 1997-10-22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H0336474A (ja) * 1989-07-03 1991-02-18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3236570A (ja) * 1990-02-14 1991-10-22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823297B2 (ja) * 1990-02-23 1998-11-11 東芝エー・ブイ・イー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162132B2 (ja) 1991-10-30 2001-04-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994824B2 (ja) 1991-11-27 1999-1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H09264592A (ja) 1996-03-27 1997-10-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3606732B2 (ja) 1997-07-04 2005-01-05 ユニオン空調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管用分岐継手
KR100432224B1 (ko) * 2002-05-01 2004-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냉매 누설 검출 방법
KR100437805B1 (ko) * 2002-06-12 2004-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447204B1 (ko) * 2002-08-22 2004-09-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463548B1 (ko) * 2003-01-13 2004-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제상장치
KR100504509B1 (ko) * 2003-01-16 2005-08-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단 가능한 다중 분배기를 갖는 냉난방 동시형멀티공기조화기
US6983889B2 (en) * 2003-03-21 2006-01-10 Home Comfort Zones, Inc. Forced-air zon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existing residential houses
WO2006051853A1 (ja) * 2004-11-10 2006-05-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JP4752765B2 (ja) * 2004-11-25 2011-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32286A (ja) 2006-03-01 2007-09-13 Higashio Mech Co Ltd 冷媒配管方法
KR20090014595A (ko) 2007-08-06 2009-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장치용 배관키트 및 이를 갖춘 에어핸들링유닛
US8406931B2 (en) * 2009-12-31 2013-03-26 Service Solutions U.S. Llc A/C service tool controller
WO2011141959A1 (ja) 2010-05-12 2011-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9459013B2 (en) * 2010-12-03 2016-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safety measure for ventilation of inflammable refrigerant from heat exchanger
WO2012098581A1 (ja) * 2011-01-20 2012-07-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05563B1 (en) * 2012-08-27 2021-09-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6138364B2 (ja) * 2014-05-30 2017-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417750B2 (ja) 2014-06-27 2018-11-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017643A1 (ja) * 2014-07-28 2016-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027096U (zh) * 2014-08-27 2014-12-17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分歧盒
JP6803651B2 (ja) * 2015-03-31 2020-12-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JP6868761B2 (ja) 2015-12-17 2021-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流体用開閉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456880B2 (ja) * 2016-07-11 2019-01-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切替集合ユニット
JP6278094B1 (ja) 2016-10-28 2018-02-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1131471B1 (en) * 2020-06-08 2021-09-28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203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60598A1 (ja) * 2011-05-23 2012-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008820A (zh) * 2013-03-12 2015-10-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5114048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5829806A (zh) * 2013-12-11 2016-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JP2016011782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438A (zh) * 2021-08-05 2021-10-26 海赛思人工环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制冷装置进行冷量调节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329314B2 (en) 2021-07-01
AU2021202984A1 (en) 2021-06-10
AU2018329314A1 (en) 2020-03-19
EP3680583A1 (en) 2020-07-15
EP3680583A4 (en) 2021-06-09
US11486619B2 (en) 2022-11-01
AU2021202984B2 (en) 2022-09-01
US20210071920A1 (en) 2021-03-11
AU2021202985B2 (en) 2022-09-01
AU2021202985A1 (en) 2021-06-10
AU2021202984B9 (en)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82361B2 (ja) 冷凍装置
JP6536641B2 (ja)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CN111033151A (zh)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JP53064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918951B1 (en) Air conditioner
EP2808621A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20140260387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803651B2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WO2020067041A1 (ja) 熱負荷処理システム
WO201409744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24009A (ja) 冷凍装置
US11333410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O2015083529A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904974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又は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CN113959018A (zh) 配管单元或空调系统
US1127486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6835058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9045129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164820B2 (ja)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20204464A5 (zh)
JP6699773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6944922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001923B2 (ja)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JP2015055381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