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5892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5892A
CN110995892A CN201911055985.7A CN201911055985A CN110995892A CN 110995892 A CN110995892 A CN 110995892A CN 201911055985 A CN201911055985 A CN 201911055985A CN 110995892 A CN110995892 A CN 110995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hinge
arc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559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5892B (zh
Inventor
盛建清
于卫东
徐治效
毛维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5598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958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9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589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11208 priority patent/WO2021082678A1/zh
Priority to EP20882542.2A priority patent/EP4040762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5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5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铰链、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支撑件;柔性屏包括第一平整部、弯折部和第二平整部,弯折部连接第一平整部与第二平整部;铰链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连接,铰链通过机构运动实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二壳体具有主体外观面;第一平整部固定于第一壳体;支撑件收容于第二壳体内;支撑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与铰链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壳体远离铰链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平整部固定于支撑件背离主体外观面的一面;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彼此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相对第一壳体转动,第一端带动第二平整部靠近主体外观面。本申请能减小柔性屏的弯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屏手机是当前的研发热点。常规的折叠屏手机在折叠时柔性屏弯折较严重,容易导致柔性屏可靠性降低,甚至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减小柔性屏的弯折,提升柔性屏的可靠性,避免柔性屏损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铰链、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支撑件;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平整部、弯折部和第二平整部,所述弯折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平整部与所述第二平整部之间;所述铰链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铰链用于通过机构运动实现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主体外观面;所述第一平整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支撑件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支撑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铰链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平整部固定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主体外观面的一面;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彼此靠拢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相对第一壳体转动,且所述第一端带动所述第二平整部靠近所述主体外观面。
本申请中的连接(等同于相连)指部件之间相互接触,部件之间存在作用力。该连接可以包括固定连接与活动连接。固定连接指部件连成一体,部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活动连接指部件之间可以有相对运动,活动连接包括但不限于滑动连接、转动连接等。本申请中,铰链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支架的连接可以为固定连接,支撑件的第一端与铰链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支撑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的连接为活动连接。
铰链能够形变,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合拢或展开,合拢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层叠,二者无间隙贴合或保持一定间隔,展开可以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展开形成一定弯折角或完全展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合拢时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展开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铰链可以包括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及封盖件。其中,支架具有支架内腔,支架内腔具有开口,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均安装在支架内腔中,封盖件封盖支架内腔的开口,以将第一转轴、第一传动件、第二转轴、第二传动件及第一传动件封装在支架内部。此能使铰链的结构完整紧凑,并增强铰链的结构强度。
第一转轴作为第一壳体的转动轴。第一传动件的一端绕第一转轴转动,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由此,第一壳体能够通过第一传动件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二转轴作为第二壳体的转动轴。第二传动件的一端绕第二转轴转动,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由此,第二壳体能够通过第二传动件绕第一转轴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可以平行且沿轴向错位布置,二者可以形成转动配合并反向转动,以实现转矩传递。第二传动件连接第二壳体的一端,与第一传动件连接第一壳体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转轴或第一转轴的两侧。由此,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能够同步反向转动,进而使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也能够同步反向转动。此种同步转动设计能够加快电子设备折叠与展开的速度,使用户能快速折叠与展开电子设备,减少等待时间。并且,当用户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施力以展开或折叠电子设备时,该同步转动设计使得用户只需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任一侧进行操作即可,无需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双侧均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简化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支撑件可以设在第二壳体的内侧,该内侧为电子设备折叠时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侧。支撑件的第一端与铰链接触并固定相连或活动相连,支撑件的第二端约束在第二壳体远离铰链的一端。支撑件能够在第二壳体的带动下相对第一壳体转动,支撑件相对第一壳体转动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壳体相较第一壳体转动的转动轴线不共线。由于支撑件与铰链及第二壳体具有上述连接关系,在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的第一端会靠近第二壳体的主体外观面。最终当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靠拢时,第一端与主体外观面的间距最小。在支撑件相对第一壳体的转动行程中,第一端与主体外观面的间距可以逐渐减小;或者,在该转动行程中的某些位置,第一端与主体外观面的间距也可以不是依次递减,例如可以出现往复,但总体呈减小趋势。
本申请的方案中,在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中,支撑件将朝远离第一平整部的方向拉动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的结合部位,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减小,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从而减小柔性屏的弯折,避免柔性屏过度弯折导致损坏,因此提升了柔性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屏的寿命。
本申请的方案中,通过合理设计电子设备中相应部件的结构尺寸,可以使柔性屏处于电子设备的中性层位置。位于该中性层位置的柔性屏在弯折过程中可以保持长度基本不变,应力极小。这能确保柔性屏在弯折过程中具有确定的轨迹,极大地减小折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铰链包括基座和第三传动件,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三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三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形成滑动连接和转动连接。
基座可以为支架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结构,基座的局部表面内凹形成弧形滑槽,该弧形滑槽的内壁为圆弧面,该弧形滑槽的中心线与第二转轴的转动轴线不共线。第三传动件具有与弧形滑槽的内壁相适配的一端,该端可沿弧形滑槽的内壁滑动,因此支撑件的第一端绕弧形滑槽的中心线转动。支撑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既滑动配合又转动配合,第二端可相对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既滑动又转动。
由于支撑件的第一端能相对基座转动,第二端能相对第二壳体滑动和转动,在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会靠近主体外观面,以将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的结合部位朝远离第一平整部的方向拉动,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减小,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从而减小柔性屏的弯折,避免柔性屏过度弯折导致损坏,因此提升了柔性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屏的寿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具有导槽,所述第二端具有导柱,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槽配合,所述导柱能相对所述导槽滑动和转动。通过导槽与导柱的配合能实现支撑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间的滑动配合和转动配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铰链包括基座和第三传动件,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三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三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转动连接。
基座可以为支架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结构,基座的局部表面内凹形成弧形滑槽,该弧形滑槽的内壁为圆弧面,该弧形滑槽的中心线与第二转轴的转动轴线不共线。第三传动件具有与弧形滑槽的内壁相适配的一端,该端可沿弧形滑槽的内壁滑动,因此支撑件的第一端做复合运动,既绕弧形滑槽的中心线转动,又相对第三传动件滑动。
由于支撑件的第一端能相对基座转动且相对第三传动件滑动,第二端能相对第二壳体转动,在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会靠近主体外观面,以将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的结合部位朝远离第一平整部的方向拉动,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减小,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从而减小柔性屏的弯折,避免柔性屏过度弯折导致损坏,因此提升了柔性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屏的寿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承载部与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承载部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所述第三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第一配合部滑动连接。支撑件的此种结构,能够实现支撑件的第一端相对基座转动且相对第三传动件滑动,第二端相对第二壳体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铰链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一端能沿所述弧形滑槽的圆周向相对所述弧形滑槽滑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转动连接。
基座可以为支架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结构,基座的局部表面内凹形成弧形滑槽,该弧形滑槽的内壁为圆弧面,该弧形滑槽的中心线与第二转轴的转动轴线不共线。支撑件的第一端可以直接接触弧形滑槽,并在弧形滑槽内沿弧形滑槽的圆周向滑动;或者,第一端可以通过与弧形滑槽滑动配合的中间部件相对弧形滑槽滑动,相对滑动的方向为弧形滑槽的圆周向。支撑件的第一端做复合运动,既绕第二端转动又相对弧形滑槽滑动。
由于支撑件的第一端能相对弧形滑槽沿弧形滑槽的圆周向滑动,且相对第二端转动,第二端能相对第二壳体转动,在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会靠近主体外观面,以将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的结合部位朝远离第一平整部的方向拉动,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的曲率变化减小,使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以及第一平整部与弯折部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从而减小柔性屏的弯折,避免柔性屏过度弯折导致损坏,因此提升了柔性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屏的寿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件的第一端直接接触所述弧形滑槽,第一端具有与弧形滑槽相适配的形状,第一端与弧形滑槽滑动配合。
在另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铰链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转接件滑动配合。转接件设在支撑件的第一端与弧形滑槽之间,转接件可具有与弧形滑槽的内壁相适配的形状,转接件接触弧形滑槽的内壁并可沿弧形滑槽的内壁滑动。第一端与转接件接触并相对滑动。通过转接件,支撑件的第一端能相对弧形滑槽沿弧形滑槽的圆周向滑动。
第一端相对弧形滑槽的总滑动行程=第一端相对弧形空腔的滑动行程+转接件相对弧形滑槽的滑动行程。该总滑动行程能满足电子设备的折叠与展平,是根据实际产品需要确定的设计值。转接件相对弧形滑槽的滑动行程取决于弧形滑槽的长度,弧形滑槽的长度又可以影响基座的轮廓尺寸,进而影响支架的宽度,而支架的宽度决定了电子设备折叠时的最大厚度。由上述数学关系式可知,转接件相对弧形滑槽的滑动行程<该总滑动行程,即实现该总滑动行程,只需要使转接件相对弧形滑槽产生较小的滑动行程即可。因此通过设计转接件,能够在保证总滑动行程一定的前提下,将弧形滑槽的长度做短,减小支架的宽度,从而减小电子设备折叠时的最大厚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件具有弧形空腔,所述弧形空腔与所述弧形滑槽仿形,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弧形空腔滑动配合。转接件的此种结构能使支撑件的第一端沿弧形滑槽的圆周向相对转接件滑动,进而沿该圆周向相对弧形滑槽滑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配合部、第二承载部及转动部,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转动部之间,所述第二配合部远离所述第二承载部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端,所述转动部作为所述第二端。支撑件的此种结构能够实现第一端既绕第二端转动又相对弧形滑槽滑动,第二端相对第二壳体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连接部与配合柱,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承载部与所述配合柱之间,所述配合柱作为所述第一端。第二配合部的此种结构能实现第一端沿弧形滑槽的圆周向相对弧形滑槽滑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靠拢时,所述电子设备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电子设备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
第二壳体的厚度可以连续平滑的渐变,即第二壳体的厚度变化率可以基本恒定,若将第二壳体各个位置的坐标与对应的厚度作为变量构造一厚度曲线,该厚度曲线基本为一斜直线。电子设备折叠时的厚度也可以连续平滑的渐变,该连续平滑的渐变的含义同上。或者,第二壳体的厚度可以突变,第二壳体的厚度曲线可以为非直线。电子设备折叠时的的厚度也可以突变,该突变的含义同上。
从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到远离铰链的一端,第一壳体的厚度可以基本不变,或者连续平滑的减小,或者厚度总体呈递减趋势但存在突变。或者从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到远离铰链的一端,第一壳体的厚度可以连续平滑的增大,或者厚度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存在突变。以上各种方式都满足前提:电子设备折叠时,电子设备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电子设备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
电子设备的最大厚度受制于整机中较厚的部件,如摄像头模组、铰链等,这些较厚的部件较难做薄,而常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靠近铰链的一端与远离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基本一致,这导致常规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较大。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折叠时近铰链的一端厚度较大,这一端可与常规电子设备基本等厚;本电子设备折叠时远离铰链的一端进行了厚度减薄,相较于常规电子设备,本电子设备在视觉上会显得更薄,也更加轻巧,同时用户的持握感也更好。特别的,当该本电子设备的厚度呈现连续平滑渐变时,整机线条比较流畅,外观体验得到提升。并且,本实现方式的方案在产品易于做薄的一端进行厚度削减,使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可行性较高,量产性较好。
在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中,在支撑件的带动下第二平整部将跟随支撑件转动,以使弯折部弯折形变,并且第二平整部与弯折部的结合部位也靠近第二壳体。最终当电子设备折叠时,第二平整部和大部分弯折部将会收容在第二壳体内。由于此时支撑件的位置可以与第二壳体的形状相适应,因此第二平整部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二壳体的形状相适应,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第二壳体的内部空间收容第二平整部。因此,本电子设备还能使第二平整部在折叠状态下的位置能与第二壳体的外观形态匹配,使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设计性和量产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体部和盖板,所述壳体部连接在所述铰链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部固定连接;所述主体外观面包括所述壳体部的第一主体外观面,以及所述盖板的第二主体外观面。通过将第二壳体拆成壳体部与盖板,能够制造出独特新颖的产品外观。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外观面与所述第一主体外观面之间具有段差。通过设置段差,能进一步减薄第二壳体,使电子设备更为轻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和第一功能器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平整部覆盖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
可以将全部电子器件均布置在第一壳体内。由此,第一功能器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走线可以仅布置在第一壳体内,无需穿出第一壳体、穿过铰链并延伸到第二壳体内,这样能够规避走线在壳体与铰链之间穿行导致难以对走线进行密封防护的缺陷,从而减小整机的密封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平整部内集成有第二功能器件,所述第二功能器件通过所述柔性屏的走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由于无需对第二功能器件额外增设走线,可以简化器件堆叠,降低组装难度。同时第二功能器件能依靠柔性屏的封装获得良好的密封,避免对第二功能器件额外增设走线后,该走线需穿至第一壳体内与电路板电连接所导致的密封难题。并且由于第二功能器件设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内,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7是图6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电子设备的第二壳体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第二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的电子设备的第二壳体的另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第二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铰链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铰链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的铰链的另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的铰链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0中的铰链中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0中的铰链中的第一传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0中的铰链中的第二传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0中的铰链中的第三传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6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4a-图34c是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支撑件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关系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35是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件与第三传动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9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37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2a-图42c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支撑件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关系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43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43中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件与第二壳体及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45中K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7a-图47c是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支撑件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关系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4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件与第二壳体及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48中M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0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1是第四实施方式中与转接件滑动配合的基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是具有柔性屏的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车载设备等。该电子设备可以折叠和展开。具体的,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及连接在弯折部分的相对两侧的平直部分。弯折部分可发生弯折形变,以使其两侧的平直部分相向转动或背向转动。当弯折部分两侧的平直部分相向转动至相互层叠时(层叠指平直部分可以无间隙贴合,或者间隔相对),此时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反之,当弯折部分两侧的平直部分由相互层叠状态起,背向转动直至极限位置(即无法继续背向转动时),此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弯折部分两侧的平直部分可以完全展平,或展开形成一定弯折角或弧度。
本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可折叠成“两层”,即电子设备包括一个弯折部分和两个平直部分,该两个平直部分可相向转动至相互层叠,使电子设备呈两层的形态。对于可折叠为“两层”的电子设备,“展开”指该两个平直部分展平,或展开形成一定弯折角或弧度。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折叠成“多层”,即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弯折部分和至少三个平直部分,每相邻的两个平直部分之间通过一个弯折部分连接,每相邻的两个平直部分可相向转动至相互层叠,使电子设备呈至少两层的形态(例如,该电子设备包括两个弯折部分和三个平直部分,折叠后两侧的两个平直部分并排层叠于中间的平直部分上,此时该电子设备呈两层形态。或者,折叠后两侧的两个平直部分中的第一个层叠于中间的平直部分上,第二个层叠于第一个上,此时该电子设备呈三层形态)。对于可折叠成“多层”的电子设备,只要至少三个平直部分中的其中两个展平,或展开形成一定弯折角或弧度,即可称为“展开”。下文将以该电子设备可折叠成“两层”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折叠装置11和柔性屏16,折叠装置11用于承载和驱动柔性屏16,折叠装置11能够折叠和展开,以带动柔性屏16弯折或展开。
柔性屏16包括但不限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屏。如图2所示,柔性屏16包括第一平整部161、弯折部162和第二平整部163,弯折部162连接在第一平整部161与第二平整部163之间。第一平整部161与第二平整部163在柔性屏16弯折或展开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形变。第二平整部163可相对第一平整部161转动,使得弯折部162发生形变。
如图2和图3所示,折叠装置11可以包括铰链14、第一壳体13、第二壳体12及支撑件15。其中,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通过铰链14转动连接,铰链14可以是由若干部件构成的机构,铰链14能够产生机构运动,使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实现相对转动。当第二壳体12朝向第一壳体13转动并与第一壳体13合拢时,折叠装置11处于折叠状态,即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当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至极限位置时,折叠装置11处于展开状态,即电子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折叠装置11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6被弯折收容在折叠装置11内部,即该电子设备10为内折屏电子设备。
如图1所示,当折叠装置11折叠时,下方的为第一壳体13,上方的为第二壳体12,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实际上,也可以是上方的为第一壳体13,在下方的为第二壳体12。示例性的,折叠装置11折叠时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可以基本无间隙贴合,折叠装置11展开时(即处于展开状态时,下同)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可以展平。
如图2所示,柔性屏16的第一平整部161固定在第一壳体13上。例如在一种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3可以具有第一安装槽131,第一平整部16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31内,第一安装槽131的槽壁能够对第一平整部161进行限位及防护。第一安装槽131的槽壁的第一顶面132(第一顶面132为折叠装置11折叠时,第一壳体13朝向第二壳体12的表面,第一顶面132围在第一平整部161的周缘)可以为平面,第一平整部161的显示面(朝向用户并显示画面的表面)可以与第一顶面132基本平齐,例如该显示面可以相对第一顶面132共面或下陷一较小尺寸。或者在另一种方式中,第一壳体13也可以不设第一安装槽131,第一平整部161直接铺设在第一壳体13上的第一安装面,该第一安装面的周缘未设环绕第一平整部161的壁。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15收容在第二壳体12内。例如在一种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12可以具有第二安装槽121,第二安装槽121用于收容支撑件15。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壁具有第二顶面122,第二顶面122围在支撑件15的周缘,第二顶面122可以为平面。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靠拢时,第二顶面122可与第一顶面132基本贴合。或者对于第一壳体13具有第一安装面的方案,第二顶面122可与该第一安装面的周缘区域基本贴合,该周缘区域未覆盖第一平整部161。
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放置在水平面且第一壳体13接触该水平面时,在展开与折叠状态下,第一壳体13上的第一平整部161的显示面可以平行于水平面。可以第一平整部161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作为厚度方向,以位于该厚度方向的相对两端的两个表面作为厚度基准,分别确定第一壳体13、第二壳体12及电子设备10折叠时的厚度。
具体如图6和图7所示,一种方式中,第一壳体13还可以具有背面133,第一顶面132与背面133分别位于该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背面133是第一壳体13背离第一平整部161的一侧的外表面。例如当第一壳体13放置在水平面上并保持第一平整部161平行于水平面时,背面133将接触该水平面。背面133可以是平面,或者包括平面区域与曲面区域。在该厚度方向上,第一顶面132上的某位置到背面133上的对应位置的距离,可以称为第一壳体13在该位置的厚度。对于背面133为平面的情况,从靠近铰链14的一端到远离铰链14的一端,第一壳体13的各个位置可以具有基本一致的厚度(即电子设备10放置在水平面时,背面133与水平面基本贴合)。或者,对于背面133包括平面区域与曲面区域的情况,第一壳体13中该平面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具有基本一致的厚度(即电子设备10放置在水平面时,该平面区域与水平面基本贴合)。该平面区域的相对两侧可以均与一个曲面区域连接,两个该曲面区域可以基本对称分布在该平面区域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壳体13靠近铰链14的一端的某位置与远离铰链14的一端的对称位置的厚度基本一致。当然,该平面区域也可以仅有一侧连接该曲面区域,第一壳体13中该曲面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具有可变的厚度。
在另一方式中,对于第一壳体13不设第一安装槽131、第一平整部161直接铺设在第一壳体13上的第一安装面的方案,在该厚度方向上,该第一安装面上的某位置到背面133上的对应位置的距离,可以称为第一壳体13在该位置的厚度。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除第一壳体13的一个厚度基准为该第一安装面外,影响厚度的其他因素与上述实施方式描述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一种方式中,第二壳体12还可以具有主体外观面123,主体外观面123与第二顶面122分别位于该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主体外观面123是电子设备10折叠时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一侧的外表面。在电子设备10折叠时,主体外观面123与第一平整部161相对。当电子设备10折叠放置在台面上,且第一壳体的背面133朝下并接触该台面时,主体外观面123朝上。主体外观面123可以是平面。在该厚度方向上,第二顶面122上的某位置到主体外观面123上的对应位置的距离,可以称为第二壳体12在该位置的厚度。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靠近铰链14的一端厚度大于其远离铰链14的一端的厚度,从靠近铰链14的一端到远离铰链14的一端,第二壳体12各个位置的厚度可以连续平滑地渐变。其中,第二壳体12的厚度变化率可以基本恒定,若将第二壳体12各个位置的坐标与对应的厚度作为变量构造一厚度曲线,该厚度曲线基本为一斜直线。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的厚度可以突变,第二壳体12的厚度曲线可以为非直线。如图8所示,一种方式中,电子设备20的第二壳体22包括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的厚度均呈渐变形式,第一部分221与第二部分222邻接处的厚度发生突变,厚度变化率基本不变。或者如图9所示,另一种方式中,电子设备30的第二壳体32包括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第一部分321的厚度基本恒定,第二部分322的厚度呈渐变形式,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邻接处的厚度与厚度变化率均发生突变(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的厚度变化率分别为零和非零)。或者如图10所示,另一种方式中,电子设备40的第二壳体42包括第一部分421和第二部分422,第一部分421的厚度呈渐变形式,第二部分422的厚度基本恒定,第一部分421和第二部分422邻接处的厚度变化率发生突变(第一部分421和第二部分422的厚度变化率分别为非零和零)。或者如图11所示,另一种方式中,电子设备50的第二壳体52包括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的厚度均可以基本恒定,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邻接处的厚度发生突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将第二壳体设置成具有段差的两部分结构,进一步地使第二壳体变薄。
具体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60的第二壳体62可以包括相连的壳体部622和盖板621。例如在一种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壳体部622可以包括本体结构6222与框体结构6221,本体结构6222与框体结构6221之间具有段差。该框体结构6221可以包括底壁6221a和围设在底壁6221a的周缘的边框6221b,该边框6221b的一侧与该本体结构6222连接,该底壁6221a可以局部镂空或不镂空,盖板621安装在该底壁6221a上,边框6221b围绕在盖板621的外周。或者在另一种方式中,该框体结构可以不含底壁,而是由若干边框首尾相接围成,盖板621“镶嵌”在该框体结构中,该框体结构的边框围绕在盖板621的外周。或者在另一种方式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壳体部622可以包括本体结构6222与承载台6223,本体结构6222与承载台6223之间具有段差。该承载台6223的一侧与该本体结构6222连接,盖板621安装在该承载台6223上。当然,壳体部622与盖板6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
如图12所示,壳体部622的一端与铰链14连接。通过铰链14,壳体部622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3折叠或展开。盖板621与壳体部622远离铰链14的一端固定连接,盖板621可随壳体部622运动。盖板621远离壳体部622的一端的厚度,可以小于盖板621与壳体部622邻接的一端的厚度,盖板621两端的厚度可以连续平滑地渐变,并可与壳体部622的厚度变化率一致(类似图5所示)。或者,盖板621各个位置的厚度也可以基本一致(类似图8所示)。盖板621远离壳体部622的一端可与第一壳体13基本对齐。
如图12所示,第二壳体62的主体外观面包括盖板621所具有的第二主体外观面6211,以及壳体部622所具有的第一主体外观面6221。第二主体外观面6211与第一主体外观面6221的定义与上文类似,此处不再重复。
如图12所示,第二主体外观面6211与第一主体外观面6221之间形成段差,即盖板621可以相较壳体部622朝靠近第一壳体13的方向下陷。由此,第二壳体62被划分为厚度不同的两部分,下陷的盖板621可以令第二壳体62的端部变薄,在视觉上使第二壳体62更为轻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62无需具有此种段差结构,第二主体外观面6211与第一主体外观面6221之间无段差。此种方案通过设置分体式的第二壳体62,能够制造出新颖的产品外观。或者,第二壳体为一体式,不含盖板。
对于电子设备而言,本第一实施方式讨论其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例如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10折叠时,主体外观面123与背面133分别位于该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在该厚度方向上,主体外观面123上的某位置到背面133上的对应位置的距离,可以称为电子设备10在该位置的厚度。与第二壳体12一致,电子设备10靠近铰链14的一端厚度大于其远离铰链14的一端的厚度。从远离铰链14的一端的到靠近铰链14的一端,电子设备10各个位置的厚度可以连续平滑地渐变,或者可以发生突变。“连续平滑地渐变”与“突变”的含义同上文,此处不再重复。
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的至少部分的厚度基本恒定。第二壳体较厚的一端对应电子设备较厚的一端(,第二壳体较薄的一端对应电子设备较薄的一端,第二壳体与电子设备形成厚-厚、薄-薄的对应关系。由此,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好,外观体验较佳。
电子设备的最大厚度受制于整机中较厚的部件,如摄像头模组、铰链等,这些较厚的部件较难做薄,而常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靠近铰链的一端与远离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基本一致,这导致常规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较大。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折叠时近铰链的一端厚度较大,这一端可与常规电子设备基本等厚;该电子设备折叠时远离铰链14的一端进行了厚度减薄(例如可以通过设置较薄或较少的部件实现厚度减薄),相较于常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在视觉上会显得更薄,也更加轻巧,同时用户的持握感也更好。特别的,当该电子设备10的厚度呈现连续平滑渐变时,整机线条比较流畅,外观体验得到提升。并且,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案在产品易于做薄的一端进行厚度削减,使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可行性较高,量产性较好。
下文将以上述的电子设备10为例,继续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图20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铰链14可以包括支架147、第一转轴143、第二转轴144、第一传动件142、第二传动件145、第三传动件146及封盖件141。
如图21和图22所示,支架147可以包括相背设置的外表面F2及内表面,外表面F2可以近似呈U形或C形,在电子设备10折叠时外表面F2可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观面。内表面形成若干收容腔,如收容腔1472、收容腔1475,内表面还形成若干基座,如基座1473、基座1476、基座1478。收容腔相对基座朝外表面F2的方向凹陷,基座相对收容腔朝背离外表面F2的方向凸起。基座背离收容腔的腔壁的表面可形成配合槽。内表面围成支架内腔F1,支架内腔F1具有开口V,第一转轴143、第二转轴144、第一传动件142、第二传动件145及第三传动件146可从开口V装入支架内腔F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支架147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文所述。
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143作为第一壳体13的转动轴。如图23所示,第一转轴143可以为齿轮轴,第一转轴1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轴1431、第一齿轮1432、第二轴1433、第二齿轮1434及第三轴1435。结合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轴1431支承在基座1476的配合槽内,第一齿轮1432收容在收容腔1475内,第二齿轮1434收容在基座1473的配合槽内,第三轴1435支承在基座1473的配合槽内。其中,第一齿轮1432与第一传动件142啮合,以使第一传动件142绕第一轴1431转动;第二齿轮1434与第二转轴144啮合(下文将继续描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可以仅包括一个与第一传动件142啮合的齿轮,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144没有配合;或者第一转轴可以不限于齿轮轴,第一转轴与第一传动件142配合,第一转轴第二转轴144相配合或者没有配合。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传动件142的一端可以呈条状板1421,该条状板1421与第一壳体13固定连接。第一传动件142的另一端可以呈弧形板1422(本申请中的弧形均指圆弧形,下同)并具有内齿1423,该弧形板1422与第一转轴143的第一齿轮1432位于同一收容腔1475内,且该内齿1423与该第一齿轮1432相啮合。通过啮合传动,第一传动件142能够绕第一轴1431转动,进而使第一壳体13能绕第一轴1431转动。
为了使第一传动件142与第一转轴143的第一齿轮1432稳定啮合,可以将第一传动件142限位在收容腔1475中并对其进行导向。例如如图22所示,收容腔1475的内表面可形成弧形导轨1474,该弧形导轨1474具有与第一传动件142配合的弧形表面,该弧形导轨1474可环绕第一轴1431。该弧形导轨147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弧形导轨1474为至少两个时,该至少两个弧形导轨1474可沿第一轴1431间隔分布。相应的,如图25所示,第一传动件142与收容腔1475配合的表面(第一传动件142中与内齿1423背离的表面)可形成弧形导槽1424,弧形导槽1424与弧形导轨1474配合。由此,第一传动件142能够在收容腔1475内滑动,同时与第一转轴143的第一齿轮1432啮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的结构不限于上文,只要第一传动件能绕第一轴转动并实现第一壳体13的转动即可。例如,当第一转轴仅包括轴而不设齿轮时,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转轴配合的一端可以为套筒,该套筒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一转轴的外周面。
第二转轴144作为第二壳体12的转动轴。如图23所示,第二转轴144与第一转轴143的结构可以相同,二者可以平行且沿轴向错位布置。其中,第二转轴144的第三齿轮1442与第一转轴143的第二齿轮1434位于同一个基座1473的配合槽中,第三齿轮1442与第二齿轮1434相啮合,由此实现两个转轴间的转矩传递。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收容在收容腔1472中并与第二传动件145啮合(下文将继续描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转轴可以仅包括一个与第二传动件145啮合的齿轮,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143没有配合,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143之间不存在转矩传递;或者第二转轴可以不限于齿轮轴,第二转轴与第二传动件145配合,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143相配合或者没有配合。
如图26所示,第二传动件145的一端可以呈平板1454,与第二壳体12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件145的另一端可以呈弧形板1451并具有内齿1453,该弧形板1453与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位于同一收容腔1472内,且该内齿1453与该第四齿轮1444相啮合。第二传动件145连接第二壳体12的平板1454,与第一传动件142连接第一壳体13的条状板1421分别位于第二转轴144(或第一转轴143)的两侧。通过啮合传动,第二传动件145能够绕第二转轴144转动,进而使第二壳体12能绕第二转轴144转动。
为了使第二传动件145能与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稳定啮合,可以将第二传动件145限位在收容腔1472中并对其进行导向。例如,收容腔1472的内表面可形成弧形导轨1471,该弧形导轨1471具有与第二传动件145配合的弧形表面,该弧形导轨1471可围绕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该弧形导轨147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弧形导轨1471为至少两个时,该至少两个弧形导轨1471可沿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间隔分布。相应的,第二传动件145与收容腔1472配合的表面(第二传动件145中与内齿1453背离的表面)可形成弧形导槽1452,弧形导槽1452与弧形导轨1471配合。由此,第二传动件145能够在收容腔1472内滑动,同时与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啮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件的结构不限于上文,只要第二传动件能绕第二转轴144转动并实现第二壳体12的转动即可。例如,当第二转轴仅包括轴时,第二传动件与第二转轴配合的一端可以为套筒,该套筒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二转轴的外周面,第二传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固定连接。
如图27所示,第三传动件146的一端可以呈平板1463,与支撑件15固定连接(下文将继续描述)。第三传动件146的另一端可以呈弧形板1462,与基座1478中的弧形的配合槽1477(可称为弧形滑槽1477,该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与第一转轴143及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平行,该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与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不共线)形成滑动配合。通过该滑动配合,第三传动件146能相对基座1478转动,第三传动件146的转动轴线与第一传动件142及第二传动件145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三传动件146的转动轴线为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因此,与第三传动件146固定连接的支撑件15能相对基座1478转动,且支撑件15的转动轴线为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下文将继续描述支撑件15的运动设计)。
为了对第三传动件146进行导向和限位,使其能在弧形滑槽1477内稳定滑动,如图22所示,弧形滑槽1477的内表面可形成弧形导轨1479,该弧形导轨1479具有与第三传动件146配合的弧形表面,该弧形导轨1479可围绕第三传动件146的转动轴线。该弧形导轨1479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弧形导轨1479为至少两个时,该至少两个弧形导轨1479可沿第三传动件146的转动轴线间隔分布。相应的,第三传动件146与弧形滑槽1477配合的表面可形成弧形导槽1464,弧形导槽1464与弧形导轨1479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传动件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第三传动件能相对基座1478转动即可。
如图20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折叠装置11能稳定转动,第一转轴143与第二转轴144均可以为若干个(例如为两个),若干第一转轴143共线间隔布置,若干第二转轴144共线间隔布置,一个第一转轴143与一个第二转轴144对应配合。
相应的,如图20所示,第二传动件145也可以为若干个(例如为两个),若干个第二传动件145间隔布置,一个第二传动件145与一个第二转轴144对应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件也可以是与若干第二转轴144配合的一体式结构,第二传动件包括呈长条状的一端,该端从第二壳体12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该端连接有若干个(例如为两个)具有内齿的弧形板,若干个弧形板间隔分布,一个弧形板的内齿与一个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啮合。
如图24所示,考虑到简化组装和减小组装误差,可将第一传动件142的条状板1421设置从第一壳体13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条状板1421连接有若干个(例如为两个)具有内齿1423的弧形板1422,若干个弧形板1422间隔分布,一个弧形板1422的内齿1423与一个第一转轴143的第一齿轮1432啮合,即第一传动件142为与若干第一转轴143配合的一体式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也可以是间隔布置的若干个(例如为两个),每个第一传动件均包括相连的条状板和弧形板,一个第一传动件与一个第一转轴对应配合。
如图20所示,第三传动件146可以为若干个(例如为两个),若干个第三传动件146间隔布置,一个第三传动件146与一个基座1478的弧形滑槽1477对应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传动件也可以是与若干基座1478的弧形滑槽1477配合的一体式结构,第三传动件包括呈长条平板状的一端,该端从支撑件15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该端连接有若干个(例如为两个)具有弧形板,若干个弧形板间隔分布,一个弧形板与一个弧形滑槽配合。
如图18和图21所示,封盖件141封盖支架内腔F1的开口,以将第一转轴143、第一传动件142、第二转轴144、第二传动件145及第三传动件146封装在支架内腔F1,使铰链14的结构完整和紧凑,并增强铰链14的结构强度。封盖件141与柔性屏16的弯折部162位置对应,封盖件141还能将弯折部162与支架147内安装的上述部件隔开,避免二者可能产生的互相干扰。
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传动件142与第一转轴143的第一齿轮1432发生啮合传动时,第一转轴143的第二齿轮1434将与第二转轴144的第三齿轮1442发生啮合传动,第二转轴144的第四齿轮1444又会与第二传动件145发生啮合传动,从而使得第一传动件142与第二传动件145同步反向转动,进而使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也能够同步反向转动。此种同步转动设计能够加快折叠装置11折叠与展开的速度,使用户能快速折叠与展开电子设备10,减少等待时间。并且,当用户对第一壳体13或第二壳体12施力以展开或折叠电子设备10时,该同步转动设计使得用户只需在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中的任一侧进行操作即可,无需在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双侧均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简化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支撑件15设于第二壳体12的内侧(折叠装置11折叠时第二壳体12朝向第一壳体13的一侧),并与第二壳体12的主体外观面123相对。在折叠装置11折叠时,支撑件15隐藏于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之间,并收容在第二壳体12的第二安装槽121内。支撑件15可以近似呈板状,支撑件15背离主体外观面123的一面用于固定柔性屏16的第二平整部16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可以具有其他与第二平整部163相匹配的结构,以能固定和承载第二平整部163为准。例如,电子设备包括若干呈条状的支撑件,若干支撑件间隔排布,每个支撑件固定第二平整部163的一部分,若干个支撑件共同承载第二平整部163。
如图28所示,支撑件15具有第一端151(近铰链14的一端)及与第一端151相对的第二端152(远离铰链14的一端)。第一端151与第二壳体12相间隔,并与第三传动件146呈平板1463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三传动件146,支撑件15能相对基座1478转动,且支撑件15的转动轴线为基座1478的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第二端152与第二壳体12远离铰链14的一端形成既滑动又转动的连接。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12的第二安装槽121的内侧壁1211可以开设有导槽。结合图28和图29所示,第二端152与内侧壁1211对应的位置可以凸设有导柱153,该导柱153限位在该导槽内,并可相对该导槽滑动和转动。为保证配合稳定,该第二安装槽121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导槽、该第二端152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导柱153,一个导柱153与一个导槽对应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槽与导柱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导槽开设在第二端152,而导柱凸设在第二安装槽121的内侧壁。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结构实现该滑动+转动连接,例如采用导柱与导轨的配合结构。
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件15的第二端152约束在第二壳体12远离铰链14的一端,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能相对铰链14转动,在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支撑件15的第二端152对支撑件15施加转矩,使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带动第三传动件146在弧形滑槽1477内滑动,实现支撑件15绕基座1478转动。在支撑件15转动的同时,第二端152的导柱153相对导槽滑动和转动。在第二壳体12从展平位置转动到设定位置(未到达折叠位置)的过程中,导柱153相对导槽朝远离铰链14的方向移动;在第二壳体12从设定位置转动到折叠位置的过程中,导柱153相对导槽朝靠近铰链14的方向移动,即导柱153可以做往复移动。
结合图30和图31所示,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展平时,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到第二壳体12的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L1。由于第一端151可相对铰链14转动,第二端152与第二壳体12形成滑动+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151会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结合图32和图33所示,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靠拢时,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间距为L3,L3为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最小间距,此时支撑件15的位置可以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应,例如支撑件15可以与第二壳体12基本平行。
反之,在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支撑件15的第二端152对支撑件15施加反向转矩,使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带动第三传动件146在弧形滑槽内反向滑动,实现支撑件15相对基座反向转动。在支撑件15反向转动的同时,第二端152的导柱153相对导槽滑动和转动。导柱153同样可以做往复移动,在第二壳体12从折叠位置转动到设定位置(未到达展平位置)的过程中,导柱153相对导槽朝远离铰链14的方向移动;在第二壳体12从设定位置转动到展平位置的过程中,导柱153相对导槽朝靠近铰链14的方向移动。在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端151会逐渐远离第二壳体12。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展平时,第一端151与第二壳体12的间距最大,此时支撑件15可以与第一壳体13基本共面。
以下将结合机构运动简图,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15的相对运动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描述。
图34a-图34c是根据机械领域中机构运动简图的表达方式,将第二壳体12、支撑件15及第三传动件146这三个构件用线条表示(支撑件15与第三传动件146固定连接,可视为一个构件,因此用同一线条表示),将第二转轴144和基座1478用机架符号表示,将第二壳体12与第二转轴144的连接关系、支撑件15与基座1478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15的连接关系用运动副符号表示,得到的机构运动简图。其中,第二壳体12近第二转轴144的一端绕第二转轴144转动,第二壳体12的该端与第二转轴144形成转动副。第二壳体12远离第二转轴144的一端与支撑件15的第二端152既相对滑动又相对转动,因此形成移动副+转动副的复合运动副。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相当于绕基座1478的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转动,因此第一端151与基座1478可等效形成转动副。
从图34a-图34c可以反映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其中,图34a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展平位置时,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L1;图34b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设定位置时(未到达折叠位置),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L2;图34c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L3。由图34a-图34c可知,L1-L3依次递减,即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逐渐靠近第二壳体1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减,而是在支撑件1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减小趋势。
反之,从图34c-图34a则反映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分离的过程中,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容易得知L3-L1依次递增,即支撑件15第一端151逐渐远离第二壳体1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分离的过程中,第一端15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增,而是在支撑件1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增大趋势。
结合图30-图33所示,在折叠装置11的折叠过程中,在支撑件15的带动下,第二平整部163跟随支撑件15转动以使弯折部162逐渐弯折形变,并且第二平整部163与弯折部162的结合部位也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最终当折叠装置11折叠时,第二平整部163和大部分弯折部162将会收容在第二壳体12内(也即至少大部分柔性屏16将会收容在第二壳体12内)。由于此时支撑件15的位置可以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应,因此第二平整部163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相应的,第一平整部161以及与第一平整部161连接的其余部分弯折部162将会收容在第一壳体13内。当然,可以通过相应的结构设计(例如合理设计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相对第二壳体12的最大运动距离),使第二平整部163和全部弯折部162均收容在第二壳体12内,第一壳体13内仅收容第一平整部161。
反之,在折叠装置11的展开过程中,在支撑件15的带动下,第二平整部163跟随支撑件15转动以使弯折部162逐渐展开,第二平整部163与弯折部162的结合部位逐渐远离主体外观面123。最终当折叠装置11展开时,支撑件15可以与第一壳体13基本共面,使得第二平整部163与第一平整部161可以基本共面,便于用户观看。
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装置11,通过设置可相对第二壳体12活动的支撑件15,在折叠过程中使支撑件15的第一端151在折叠过程中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能够将第二平整部163与弯折部162的结合部位逐渐拉入第二壳体12内部,最终将第二平整部163布置到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应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第二壳体12的内部空间收容第二平整部163。因此,本折叠装置11不仅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0折叠状态下的厚度减薄,并且使第二平整部163在折叠状态下的位置能与第二壳体12的外观形态匹配,使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设计性和量产性。并且在折叠过程中,支撑件15朝远离第一平整部161的方向拉动第二平整部163与弯折部162的结合部位,使得柔性屏16在折叠状态下第二平整部163与弯折部162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例如基本相切)、第一平整部161与弯折部162之间尽量平滑过渡(例如基本相切),此能减小柔性屏16的弯折,避免柔性屏16过度弯折导致损坏,从而提升柔性屏16的可靠性,延长柔性屏16的寿命。反之,如图35所示,传统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并未设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件15,在折叠过程中柔性屏的第二平整部163’与第一平整部161’将相向靠近并最终基本贴合,导致弯折部162’到第一平整部161’、弯折部162’到第二平整部163’的曲率变化较大,极易导致柔性屏过弯而折损。
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合理设计折叠装置11中相应部件的结构尺寸,可以使柔性屏16处于折叠装置11的中性层位置。位于该中性层位置的柔性屏16,在弯折过程中可以保持长度基本不变,应力极小。这能确保柔性屏16在弯折过程中具有确定的轨迹,极大地减小折损。
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壳体12进行了厚度减薄,第一壳体13相较第二壳体12内部空间比较充足,可以将全部电子器件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
如图36所示,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电子器件17,电子器件17可以包括电路板171和第一功能器件172,第一功能器件172与电路板171电连接,第一功能器件包括但不限于芯片、连接器、传感器、开关、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呼吸灯、听筒、扬声器、马达、电池等中的至少一个。电子器件17安装在第一壳体13内,第一平整部161覆盖电子器件17。
由于电子器件仅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第一功能器件与电路板171之间的走线可以仅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无需穿出第一壳体13、穿过铰链14并延伸到第二壳体12内。由于壳体与铰链14存在转动配合,二者之间通常较难做密封,若有走线穿过二者之间,就无法对走线进行良好的密封防护。但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案将走线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只要对第一壳体13进行密封(对第一壳体13进行密封较为容易)即可对走线进行良好的密封防护,规避了走线在壳体与铰链14之间穿行导致难以对走线进行密封防护的缺陷,从而减小了整机的密封难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2内均可以布置电子器件。其中,第二壳体12内的电子器件可以是电路板与功能器件中的至少一个。
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平整部163内也可以集成第二功能器件,如指纹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第二功能器件可通过柔性屏1613本身的走线与第一壳体13内的电路板171电连接,无需额外增设走线,这样可以简化器件堆叠,降低组装难度。同时第二功能器件能依靠柔性屏16的封装获得良好的密封,避免对第二功能器件额外增设走线后,该走线需穿至第一壳体13内与电路板电连接所导致的密封难题。并且,由于第二功能器件设在电子设备10的显示区内,电子设备10的非显示区无需为第二功能器件预留位置,因此非显示区可以做小,从而提升了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平整部163内的第二功能器件可通过柔性屏16本身的走线与第二壳体12内的电路板电连接,或者第二平整部163内也可以不集成第二功能器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第三传动件呈平板状的一端滑动连接,支撑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远离铰链14的一端转动连接。
如图37和图3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5可以包括第一承载部251与第一配合部252。第一承载部251可以近似呈板状,其背离第二壳体12的一面用于固定柔性屏16的第二平整部163,第一端2511为第一承载部251靠近第三传动件的一端,第二端2512为第一承载部251远离铰链14的一端。第一配合部252设于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一端2511朝向第二壳体12的一面(可将该面称为基面2511a),第一配合部252例如可以是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的相对两端均与基面2511a连接,该板状结构与基面2511a之间形成滑动腔Q,该滑动腔Q具有相对的两个开口。
如图39和图40所示,第三传动件246的一端可以为平板2463,另一端可以为弧形板2462。平板2463从一个开口插入该滑动腔Q,并与该滑动腔Q的腔壁滑动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动腔Q也可以仅有一个开口,该滑动腔Q为槽。或者,支撑件可以具有其他与第三传动件246滑动配合的结构,例如第一承载部的第一端的侧面(该侧面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承载部的厚度方向)可以开设配合槽,第三传动件246一端的平板2463插入该配合槽,并与该配合槽形成滑动配合。
结合图5、图37和图4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的第二安装槽121的内侧壁1211可以开设有盲孔,第二端2512与该内侧壁1211侧壁对应的位置可以凸设有转动销25121,该转动销25121插入该盲孔,并与该盲孔形成转动配合。为保证配合稳定,该第二安装槽121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盲孔、该第二端2512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转动销25121,一个转动销25121与一个盲孔对应配合。当然,盲孔与转动销25121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盲孔开设在第二端2512,而转动销25121凸设在第二安装槽121的侧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结构实现该转动配合。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二端2512对第一承载部251施加转矩,使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一端2511带动第三传动件246在弧形滑槽1477内滑动,实现第一承载部251相对基座1478转动。在第三传动件246与第一承载部251转动的同时,第三传动件246也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滑动,在第二壳体12从展平位置转动到设定位置(未到达折叠位置)的过程中,第三传动件246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朝远离支架147的方向滑动;在第二壳体12从设定位置转动到折叠位置的过程中,第三传动件246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朝靠近支架147的方向滑动,即第三传动件246可做往复移动。
由于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一端2511可相对铰链14转动并与第三传动件246滑动连接,第二端2512与第二壳体12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2511会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靠拢时,第一端2511与主体外观面123的间距最小。此时第一承载部251的位置可以与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应,例如第一承载部251可以与第二壳体12基本平行。
反之,在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二端2512对支撑件25施加反向转矩,使第一承载部251的第一端2511带动第三传动件246在弧形滑槽1477内反向滑动,实现第一承载部251相对基座1478反向转动。在第一承载部251反向转动的同时,第三传动件246也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滑动。第三传动件246同样可以相对第一配合部252做往复移动,在第二壳体12从折叠位置转动到设定位置(未到达展平位置)的过程中,第三传动件246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朝远离支架147的方向滑动;在第二壳体12从设定位置转动到展平位置的过程中,第三传动件246相对第一配合部252朝靠近支架147的方向滑动。在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端2511会逐渐远离第二壳体12。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展平时,第一端2511与第二壳体12的间距最大,此时第一承载部251可以与第一壳体13基本共面。
以下将结合机构运动示意图,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25的相对运动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描述。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42a-图42c是根据机械领域中机构运动简图的表达方式,将第二壳体12、支撑件25及第三传动件246这三个构件用线条表示,将第二转轴144和基座1478用机架符号表示,将第二壳体12与第二转轴144的连接关系、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25的连接关系、支撑件25与第三传动件246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三传动件246与基座1478的连接关系用运动副符号表示。其中,第二壳体12近第二转轴144的一端绕第二转轴144转动,第二壳体12的该端与第二转轴144形成转动副。第二壳体12远离第二转轴144的一端与支撑件25的第二端2512与形成转动副,支撑件25的第一端2511与第三传动件246远离基座1478的一端形成移动副。第三传动件246近基座1478的一端相当于绕基座1478的弧形滑槽1477的中心线转动,因此第三传动件246近基座1478的一端与基座1478可等效形成转动副。
从图42a到图42c可以反映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25的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其中,图42a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展平位置时,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D1;图42b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设定位置时(未到达折叠位置),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D2;图42c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D3。由图42a-图42c可知,D1-D3依次递减,即第一端2511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25的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减,而是在支撑件2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减小趋势。
反之,从图42c到图42a则反映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分离的过程中,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容易得知D3-D1依次递增,即支撑件25第一端2511逐渐远离第二壳体1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25的第一端2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增,而是在支撑件2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增大趋势。
本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0折叠时的厚度减薄;使第二平整部163在折叠状态下的位置能与第二壳体12的外观形态匹配,使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设计性和量产性;能够减小柔性屏16的弯折,避免柔性屏16过度弯折导致损坏;便于将电子器件全部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减小整机的密封防护难度。上述技术效果的推导过程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折叠装置11并未设置第三传动件246,支撑件的第一端直接在基座的弧形滑槽内滑动,支撑件相对基座转动,但支撑件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二端,与弧形滑槽的中心线不重合。
如图43和图4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5可以包括第二配合部351、第二承载部352及转动部353。第二承载部352连接在第二配合部351与转动部353之间。
第二承载部352可以基本呈板状,其背离第二壳体12的一面用于固定柔性屏16的第二平整部163。第二配合部351可与第二承载部352靠近铰链14的一侧连接。第二配合部351可以包括连接部3512与配合柱3511。连接部3512连接在配合柱3511与第二承载部352之间,并位于第二承载部352朝向第二壳体12的一面,连接部3512可以呈板状或条状。连接部3512可延伸至转动部353,由此连接部3512可作为形成在第二承载部352朝向第二壳体12一面的加强筋,起到增加第二承载部352结构强度的作用,这有利于对第二平整部163进行可靠承载。当然这并非必需的。该配合柱3511可以呈圆柱状,配合柱3511可作为支撑件35的第一端。
如图45和图46所示,配合柱3511与基座3478的弧形滑槽3477形成滑动配合。该弧形滑槽3477的中心线与第一转轴143及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平行,该弧形滑槽3477的中心线与第二转轴144的转动轴线不共线。转动部353可作为支撑件35的第二端,转动部353与第二壳体12远离铰链14的一端转动连接。例如,转动部353可以为铰接轴,第二壳体12对应铰接轴的位置形成铰接座,铰接轴插入铰接座中,二者形成转动配合。
为保证配合稳定,第二配合部351、铰接轴与铰接座均可以为若干个(例如为两个),一个第二配合部351与一个基座3478的弧形滑槽3477对应配合,一个铰接轴与一个铰接座对应配合。当然,铰接轴与铰接座的位置可以互换,即铰接轴位于第二壳体12远离铰链14的一端,而铰接座位于支撑件35的第二端。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结构实现该转动连接,例如采用销与孔的配合。
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转动部353处对支撑件35施加转矩,使配合柱3511在弧形滑槽3477内滑动,也使配合柱3511绕转动部353转动。并且,配合柱3511在滑动时将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即支撑件35的第一端3511会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靠拢时,第一端3511与主体外观面123的间距最小。此时第二承载部352可以与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适应,例如第二承载部352与第二壳体12基本平行。
反之,在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3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从转动部353处对支撑件35施加反向转矩,使配合柱3511在弧形滑槽3477内反向滑动,也使配合柱3511绕转动部353转动。并且,配合柱3511在滑动时将逐渐远离主体外观面123。最终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完全展平时,第一端3511与主体外观面123的间距最大。此时第二承载部352可以与第一壳体13基本共面。
以下将结合机构运动示意图,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35的相对运动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描述。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47a-图47c是根据机械领域中机构运动简图的表达方式,将第二壳体12和支撑件35这两个构件用线条表示,将第二转轴144和基座3478用机架符号表示,将第二壳体12与第二转轴144的连接关系、第二壳体12与支撑件35的连接关系,以及支撑件35与基座3478的连接关系用运动副符号表示,得到的机构运动示意图。其中,第二壳体12近第二转轴144的一端绕第二转轴144转动,第二壳体12的该端与第二转轴144形成转动副。支撑件35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远离第二转轴144的一端形成转动副,支撑件35的第一端3511与基座3478形成移动副。
从图47a到图47c可以反映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支撑件35的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其中,图47a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展平位置时,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S1;图47b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设定位置时(未到达折叠位置),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S2;图47c表示第二壳体12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为S3。由47a-图47c可知,S1-S3依次递减,即支撑件35的第一端3511逐渐靠近主体外观面12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向第一壳体13靠拢的过程中,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减,而是在支撑件3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减小趋势。
反之,从图47c到图47a则反映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分离的过程中,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变化。容易得知S3-S1依次递增,即第一端3511逐渐远离主体外观面12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3分离的过程中,支撑件35的第一端3511到主体外观面123的距离可以不依次递增,而是在支撑件35处于某些位置处,该距离出现往复,如后一位置处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前一位置处的距离。但该距离总体呈增大趋势。
本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0折叠时的厚度减薄;使第二平整部163在折叠状态下的位置能与第二壳体12的外观形态匹配,使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设计性和量产性;能够减小柔性屏16的弯折,避免柔性屏16过度弯折导致损坏;便于将电子器件全部布置在第一壳体13内,减小整机的密封防护难度。上述技术效果的推导过程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48-图50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铰链还可以包括转接件41,转接件41位于配合柱3511与弧形滑槽3477之间。转接件41例如可以呈套筒状,转接件41可以具有与弧形滑槽3477的槽壁仿形的弧形空腔413。转接件41设于弧形滑槽3477内,转接件41可以具有与弧形滑槽3477的槽壁适配的弧形表面412,该弧形表面412可贴合弧形滑槽3477的槽壁滑动。结合图51所示,为了对转接件41进行限位,弧形滑槽3477的局部槽壁可以内陷形成弧形滑道3479,转接件41的该弧形表面412可以凸设有滑块411,该滑块411可在该弧形滑道3479中滑动。该弧形滑道3479的至少一端可以封闭,以限定滑块411的极限滑动位置。转接件41及弧形滑道3479均可以为两个,两个转接件41平行间隔分布,两个弧形滑道3479平行间隔分布,一个转接件41与一个弧形滑道3479对应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接件的结构不限于上文,只要能与弧形滑槽3477滑动配合即可。
如图44、图49和图50所示,配合柱3511的相对两端可以均超出连接部3512,配合柱3511超出连接部3512的端部插入转接件41的弧形空腔413,并可沿该弧形空腔413的内壁滑动。配合柱3511超出连接部3512的两个端部与两个转接件41一对一配合。
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壳体12从转动部353处对支撑件15施加转矩时,配合柱3511将在转接件41的弧形空腔413内滑动(也即配合柱3511沿弧形滑槽3477的圆周向相对弧形滑槽3477滑动),转接件41也会沿弧形滑槽3477的滑道滑动。因此配合柱3511相对弧形滑槽3477的总滑动行程=配合柱3511相对弧形空腔413的滑动行程+转接件41相对弧形滑槽3477的滑动行程。该总滑动行程能满足折叠装置11的折叠与展平,是根据实际产品需要确定的设计值。转接件41相对弧形滑槽3477的滑动行程取决于弧形滑槽3477的长度(长度指弧形滑槽3477的圆周方向尺寸),弧形滑槽3477的长度又可以影响基座3478的轮廓尺寸,进而影响支架147的宽度(宽度指折叠装置11折叠时,支架147沿上述厚度方向的尺寸),而支架147的宽度决定了电子设备10折叠时的最大厚度。由上述数学关系式可知,转接件41相对弧形滑槽3477的滑动行程<该总滑动行程,即实现该总滑动行程,只需要使转接件41相对弧形滑槽3477产生较小的滑动行程即可。因此,本第三实施方式通过设计转接件41,能够在保证总滑动行程一定的前提下,将弧形滑槽3477的长度做短,减小支架147的宽度,从而减小电子设备10折叠时的最大厚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接件41的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屏、铰链、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支撑件;
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平整部、弯折部和第二平整部,所述弯折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平整部与所述第二平整部之间;
所述铰链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铰链用于通过机构运动实现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主体外观面;所述第一平整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支撑件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支撑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铰链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平整部固定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主体外观面的一面;
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彼此靠拢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相对第一壳体转动,且所述第一端带动所述第二平整部靠近所述主体外观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基座和传动件,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形成滑动连接和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具有导槽,所述第二端具有导柱,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槽配合,所述导柱能相对所述导槽滑动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基座和传动件,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承载部与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承载部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所述传动件的相对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第一配合部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一端能沿所述弧形滑槽的圆周向相对所述弧形滑槽滑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转接件滑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件具有弧形空腔,所述弧形空腔与所述弧形滑槽仿形,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弧形空腔滑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配合部、第二承载部及转动部,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转动部之间,所述第二配合部远离所述第二承载部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端,所述转动部作为所述第二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连接部与配合柱,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承载部与所述配合柱之间,所述配合柱作为所述第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靠拢时,所述电子设备靠近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电子设备远离所述铰链的一端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体部和盖板,所述壳体部连接在所述铰链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部固定连接;所述主体外观面包括所述壳体部的第一主体外观面,以及所述盖板的第二主体外观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体外观面与所述第一主体外观面之间具有段差。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和第一功能器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平整部覆盖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整部内集成有第二功能器件,所述第二功能器件通过所述柔性屏的走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CN201911055985.7A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9958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5985.7A CN110995892B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
PCT/CN2020/111208 WO2021082678A1 (zh) 2019-10-31 2020-08-26 电子设备
EP20882542.2A EP4040762B1 (en) 2019-10-31 2020-08-26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5985.7A CN110995892B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5892A true CN110995892A (zh) 2020-04-10
CN110995892B CN110995892B (zh) 2021-10-26

Family

ID=7008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55985.7A Active CN110995892B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040762B1 (zh)
CN (1) CN110995892B (zh)
WO (1) WO2021082678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278A (zh) * 2020-12-30 2021-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1082678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58659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机构、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5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4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
CN113645328A (zh) * 2020-04-27 2021-11-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1259340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484172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支架和终端设备组件
CN115666023A (zh) * 2022-10-31 2023-01-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EP4199482A4 (en) * 2020-08-21 2024-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 HINGE MODU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8639A (zh) * 2009-10-21 2012-07-1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铰链单元和便携式终端
CN105761615A (zh) * 2014-09-01 2016-07-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6157819A (zh) * 2016-09-26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632661A (zh) * 2016-07-19 2018-01-26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便携式信息设备
CN108076170A (zh) * 2016-11-17 2018-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US20190292827A1 (en) * 2018-03-21 2019-09-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Low-pressure friction hinge
CN209545627U (zh) * 2018-11-06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04349B2 (en) * 2012-10-19 2014-08-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KR102353760B1 (ko) * 2015-04-01 2022-01-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WO2019174223A1 (zh) * 2018-03-12 2019-09-19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CN208734722U (zh) * 2018-05-25 2019-04-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可弯曲显示模组及可弯曲终端
CN109495621B (zh) * 2018-12-17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0557481B (zh) * 2019-08-28 2021-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995892B (zh) * 2019-10-31 2021-10-2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8639A (zh) * 2009-10-21 2012-07-1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铰链单元和便携式终端
CN105761615A (zh) * 2014-09-01 2016-07-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7632661A (zh) * 2016-07-19 2018-01-26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便携式信息设备
CN106157819A (zh) * 2016-09-26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076170A (zh) * 2016-11-17 2018-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US20190292827A1 (en) * 2018-03-21 2019-09-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Low-pressure friction hinge
CN209545627U (zh) * 2018-11-06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678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645328A (zh) * 2020-04-27 2021-11-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645328B (zh) * 2020-04-27 2023-1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199638A (zh) * 2020-04-30 2022-10-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机构、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5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4A (zh) * 2020-04-30 2021-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
CN115059684B (zh) * 2020-04-30 2024-05-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4B (zh) * 2020-04-30 2022-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
CN113586595B (zh) * 2020-04-30 2022-08-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5059684A (zh) * 2020-04-30 2022-09-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套件、电子设备
CN115199638B (zh) * 2020-04-30 2024-02-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
WO2021259340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EP4199482A4 (en) * 2020-08-21 2024-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 HINGE MODULE
CN112648278B (zh) * 2020-12-30 2022-04-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2648278A (zh) * 2020-12-30 2021-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4484172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支架和终端设备组件
CN115666023A (zh) * 2022-10-31 2023-01-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4093710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40762A1 (en) 2022-08-10
EP4040762A4 (en) 2022-12-07
CN110995892B (zh) 2021-10-26
WO2021082678A1 (zh) 2021-05-06
EP4040762B1 (en) 202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5892B (zh) 电子设备
US11455017B2 (en) Hinge for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CN114779889B (zh)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1036730A1 (zh) 电子设备
JP4584717B2 (ja) 携帯電子装置の2つのパーツ間に接続される可撓性伝導体
CN111951684B (zh) 伸缩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7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1210540B1 (ko) 폴딩 방식의 휴대 단말기용 힌지 장치
WO2023273574A1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N113949757A (zh)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62813A (zh) 电子设备
CN113645328B (zh) 电子设备
CN115539490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685087A (zh) 移动终端及其折叠壳体
CN115325016B (zh) 一种摆臂组件、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WO2022206644A1 (zh) 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55591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6030709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4006961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7008532U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19831725U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CN111459231B (zh) 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18568304U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655079U (zh) 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