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3907A -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83907A CN110983907A CN201911312449.0A CN201911312449A CN110983907A CN 110983907 A CN110983907 A CN 110983907A CN 201911312449 A CN201911312449 A CN 201911312449A CN 110983907 A CN110983907 A CN 1109839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sidewalk
- pavement
- regular
- conv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1/00—Details of pavings
- E01C11/22—Gutters; Kerbs ; Surface drainage of streets, roads or like traffic areas
- E01C11/224—Surface drainage of streets
- E01C11/225—Pav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rough-the-surfacing drainage, e.g. perforated, porous; Preformed paving elements comprising, or adapted to form, passageways for carrying off drainag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5/00—Pav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otpaths, sidewalks or cycle track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5/00—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 E01C5/001—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on prefabricated supporting structures or prefabricated foundation elements except coverings made of layers of similar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5/00—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 E01C5/06—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made of units with cement or like bind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2201/00—Paving elements
- E01C2201/14—Puzzle-lik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包括铺装在路基上支撑底座和铺装在所述支撑底座上的路面砖,所述支撑底座的侧壁上开有埋管槽,所述埋管槽为半圆管状,多个所述支撑底座铺装后,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相接触的侧壁上的埋管槽对接形成一个圆管状的槽;所述埋管槽内铺设有软式透水管,所述软式透水管与位于人行道一旁的雨水井连通;所述路面砖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利用本发明能够快速排出人行道内的雨水,避免雨水聚集在人行道内后,雨水流入人行道基层甚至垫层的雨水并无法排出,在过往行人对人行道的竖向压力下而产生的孔隙水压力,避免因为这种压力直接导致的基层开裂,松散等现象,影响人行道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路面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背景技术
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基本上的城市道路两旁都设置了人行道,供非机动车和行人使用,避免人车争道。它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施工方法应用于人行道施工: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和路面标高,初步控制标高;并根据路面宽度放出人行道边桩,直线段拉水平线,人行道的土方使用挖掘机将原结构层挖除,用自卸车将土方运走。然后对人行道的土基顶进行平整,碾压,最后在道路两侧已经拉好的水平标高线,进行路缘石,平石的安装。接着进行面层的铺装,铺装前浇筑混凝土垫层,采用搅拌机搅和,用自卸车运输到现场,待其凝固达到强度,再铺上一层砂浆结合层设置纵横线控制纵横缝,配合水准仪控制其高程。铺设人行道板时,将砖沿定位挂线顺序平放,用橡胶锤敲打稳定,不得损伤边角,用直尺沿纵横和对角线方向检查安装是否平整和牢固,及时进行修整,修整应重新铺砌,不得采用向砖底部或支垫方法找平砖面。面板铺砌完成,经检验合格,即可进行灌缝,砖缝灌注后应在砖面上泼水,如若灌封料下沉,再灌料补足,直至缝内饱满为止。
现有的人行道在发挥其功能时有不足的地方,特别是人行道在排水,供行人来往通行时功能上的不足。针对人行道内部排水情况,现有的技术是在人行道面层铺设透水砖,雨水落在人行道上,大部分雨水会通过透水砖及砖与砖之间预留的2mm缝隙流入人行道的基层甚至垫层。在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流入人行道基层甚至垫层的雨水,无法排出,在过往行人对人行道的竖向压力下,容易产生孔隙水压力,这种压力会直接导致基层的开裂,松散等现象影响人行道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能够快速排出聚集在人行道内部的雨水,避免人行道路面砖内集满雨水而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对人行道路基层的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包括铺装在路基上支撑底座和铺装在所述支撑底座上的路面砖,所述支撑底座的侧壁上开有埋管槽,所述埋管槽为半圆管状,多个所述支撑底座铺装后,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相接触的侧壁上的埋管槽对接形成一个圆管状的槽;所述埋管槽内铺设有软式透水管,所述软式透水管与位于人行道一旁的雨水井连通;所述路面砖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砖铺装到所述支撑底座上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底座以及位于其上端的所述路面砖之间形成有一集水腔,所述软式透水管位于所述集水腔下端,所述路面砖上的水渗透经过所述路面砖后汇集到所述集水腔内,所述集水腔内的水再通过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之间的缝隙下渗进入到所述软式透水管内。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包括从下往上排布的正棱柱体和正棱台体,所述正棱台体下底面与所述正棱柱体的上底面重合;所述路面砖铺装在所述正棱台体的上端面上,从而所述正棱台体的侧面以及所述路面砖的下表面围成所述集水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凸柱,所述凸柱连接于所述正棱台体的上端,所述凸柱的中轴线与所述正棱台体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凸柱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正棱台体的上底的面积;所述路面砖铺装时嵌入所述凸柱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正棱柱体为正六棱柱,所述正棱台体为正六棱台;所述埋管槽水平周向布置在所述正棱柱体的侧壁上;所述支撑底座铺装后,所述正棱柱体的每一个侧壁的埋管槽分别对应安装一节所述软式透水管;三块相邻的所述支撑底座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位于每一个该交汇点处,通过一个三通套管将对应的三根所述软式透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为正六棱柱,所述路面砖为六棱柱,所述路面砖的底面包括三个长度相同的长边和三个长度相同的短边,且长边与短边间隔排布;所述路面砖的底面的短边的长度与所述凸柱的底面的边长相同,长边的长度等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凸柱相对的两个侧棱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三个所述凸柱之间嵌入安装一块所述路面砖,所述路面砖的高度等于所述凸柱的高度,安装后所述凸柱的上表面与所述路面状的上表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正棱柱体的其中三个侧壁上设有凸扣,另外三个侧壁上设有允许所述凸扣嵌入的凹槽,所述凸扣和所述凹槽的设置高度相同,且设有所述凸扣的三个侧壁为相邻的三个侧壁,设有所述凹槽的三个侧壁为三个相邻的侧壁;安装时,所述支撑底座所有带有凸扣的三个侧壁朝向相同,一个正棱柱体的任意一个凸扣可嵌入另一个正棱柱体的一个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凸扣位于所述埋管槽下侧。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井与人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所述路缘石内部设有多根软式透水管,路缘石内的软式透水管一端与支撑底座内的所述软式透水管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雨水井处。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的路面砖,当雨水落到人行道路面上时,雨水能够快速渗透经过路面砖流入到支撑底座层,由于在支撑底座层内预埋有软式透水管,进入到支撑底座层的雨水能够从各个支撑底座之间的间隙流入到软式透水管外表面,由于软式透水管的渗透特性,软式透水管外表面的雨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到软式透水管内,并通过软式透水管引出流到雨水井内,以此能够快速排出人行道内的雨水,避免雨水聚集在人行道内后,雨水流入人行道基层甚至垫层的雨水并无法排出,在过往行人对人行道的竖向压力下而产生孔隙水压力,避免因为这种压力直接导致的基层开裂,松散等现象,影响人行道的使用寿命。
(2)在铺装完路面砖后,路面砖地下形成有能够用于储存一定量的水的集水腔,以此能够使路面上的水顺利渗透经过路面砖进入到集水腔内,避免在降雨量过大时,人行道上的水不能顺利渗透进入地表面下而导致的路面积水等情况。
(3)利用支撑底座上端的凸柱与路面砖互相配合卡紧,能够提高装配后的人行道路面整体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在支撑底座的侧壁上设置凸扣和凹槽,安装后,相邻的支撑底座之间通过凸扣和凹槽的嵌入式配合,以此能够使得装配后整个人行道路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人行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人行道的部分结构纵剖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底座的纵剖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支撑底座铺装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支撑底座铺装后的纵剖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支撑底座铺装后其内部的软式透水管与路缘石内的软式透水管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路面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路面砖安装到支撑底座上后的纵剖示意图。
图中具体结构说明:1支撑底座、11正棱柱体、12正棱台体、13凸柱、14埋管槽、15凸扣、16凹槽、2路面砖、3集水腔、4软式透水管、5路缘石、6雨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2,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包括铺装在路基上支撑底座1和铺装在所述支撑底座1上的路面砖2,所述支撑底座1的侧壁上开有埋管槽14,所述埋管槽14为半圆管状,多个所述支撑底座1铺装后,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1相接触的侧壁上的埋管槽14对接形成一个圆管状的槽;所述埋管槽14内铺设有软式透水管4,所述软式透水管4与位于人行道一旁的雨水井6连通;所述路面砖2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采用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的路面砖2,当雨水落到人行道路面上时,雨水能够快速渗透经过路面砖2流入到支撑底座层,由于在支撑底座层内预埋有软式透水管4,进入到支撑底座层的雨水能够从各个支撑底座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软式透水管4外表面,由于软式透水管4的渗透特性,软式透水管4外表面的雨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到软式透水管4内,并通过软式透水管4引出流到雨水井6内,以此能够快速排出人行道内的雨水,避免雨水聚集在人行道内后,雨水流入人行道基层甚至垫层的雨水并无法排出,在过往行人对人行道的竖向压力下而产生孔隙水压力,避免因为这种压力直接导致的基层开裂,松散等现象,影响人行道的使用寿命。
软式透水管4是一种具有倒滤透(排)水作用的新型管材,在本发明中,软式透水管4外壁的雨水能够渗透进入软式透水管4内部,并通过软式透水管4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砖2铺装到所述支撑底座1上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底座1以及位于其上端的所述路面砖2之间形成有一集水腔3,所述软式透水管位于所述集水腔3下端,所述路面砖2上的水渗透经过所述路面砖2后汇集到所述集水腔3内,所述集水腔3内的水再通过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1之间的缝隙下渗进入到所述软式透水管4内。路面砖2地下形成有能够用于储存一定量的水的集水腔3,以此能够使路面上的水顺利渗透经过路面砖2进入到集水腔3内,避免在降雨量过大时,人行道上的水不能顺利渗透进入地表面下而导致的路面积水等情况。
参照图3-5、图9,所述支撑底座1包括从下往上排布的正棱柱体11和正棱台体12,所述正棱台体12下底面与所述正棱柱体11的上底面重合;所述路面砖2铺装在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端面上,从而所述正棱台体12的侧面以及所述路面砖2的下表面围成所述集水腔3。以此设置,利用正棱台体12的上底面支撑路面砖2,以此能使路面砖2与支撑底座1之间形成所述集水腔3.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1还包括凸柱13,所述凸柱13连接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端,所述凸柱13的中轴线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凸柱13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底的面积;所述路面砖2铺装时嵌入所述凸柱1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整个支撑底座1在预制厂一体浇筑成型,运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即可。利用支撑底座1上端的凸柱15与路面砖2互相配合卡紧,能够提高装配后的人行道路面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正棱柱体11为正六棱柱,所述正棱台体12为正六棱台;所述埋管槽14水平周向布置在所述正棱柱体11的侧壁上;所述支撑底座1铺装后,所述正棱柱体11的每一个侧壁的埋管槽14分别对应安装一节所述软式透水管4;三块相邻的所述支撑底座1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位于每一个该交汇点处,通过一个三通套管将对应的三根所述软式透水管4连通。在正棱柱体11的每个侧壁都设置有软式透水管4,并将所有的软式透水管4利用三通套管进行连通,以此能够对整个路面下渗的水进行分散收集再汇总,提高集水效率,避免路面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13为正六棱柱,所述路面砖2为六棱柱,所述路面砖2的底面包括三个长度相同的长边和三个长度相同的短边,且长边与短边间隔排布;所述路面砖2的底面的短边的长度与所述凸柱13的底面的边长相同,长边的长度等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凸柱13相对的两个侧棱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三个所述凸柱13之间嵌入安装一块所述路面砖2,所述路面砖2的高度等于所述凸柱13的高度,安装后所述凸柱13的上表面与所述路面状2的上表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平面。
参照图5,所述正棱柱体11的其中三个侧壁上设有凸扣15,另外三个侧壁上设有允许所述凸扣15嵌入的凹槽16,所述凸扣15和所述凹槽16的设置高度相同,且设有所述凸扣15的三个侧壁为相邻的三个侧壁,设有所述凹槽16的三个侧壁为三个相邻的侧壁;安装时,所述支撑底座1所有带有凸扣15的三个侧壁朝向相同,一个正棱柱体11的任意一个凸扣15可嵌入另一个正棱柱体11的一个凹槽16内。通过在支撑底座1的侧壁上设置凸扣15和凹槽16,安装后,相邻的支撑底座1之间通过凸扣15和凹槽16的嵌入式配合,以此能够使得装配后整个人行道路面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凸扣15位于所述埋管槽14下侧。
参照图7,所述雨水井6与人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5,所述路缘石5内部设有多根软式透水管4,路缘石5内的软式透水管4一端与支撑底座1内的所述软式透水管4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雨水井6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包括铺装在路基上支撑底座(1)和铺装在所述支撑底座(1)上的路面砖(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的侧壁上开有埋管槽(14),所述埋管槽(14)为半圆管状,多个所述支撑底座(1)铺装后,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1)相接触的侧壁上的埋管槽(14)对接形成一个圆管状的槽;所述埋管槽(14)内铺设有软式透水管(4),所述软式透水管(4)与位于人行道一旁的雨水井(6)连通;所述路面砖(2)由透水混凝土预制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砖(2)铺装到所述支撑底座(1)上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底座(1)以及位于其上端的所述路面砖(2)之间形成有一集水腔(3),所述软式透水管位于所述集水腔(3)下端,所述路面砖(2)上的水渗透经过所述路面砖(2)后汇集到所述集水腔(3)内,所述集水腔(3)内的水再通过相邻的两个支撑底座(1)之间的缝隙下渗进入到所述软式透水管(4)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包括从下往上排布的正棱柱体(11)和正棱台体(12),所述正棱台体(12)下底面与所述正棱柱体(11)的上底面重合;所述路面砖(2)铺装在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端面上,从而所述正棱台体(12)的侧面以及所述路面砖(2)的下表面围成所述集水腔(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还包括凸柱(13),所述凸柱(13)连接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端,所述凸柱(13)的中轴线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凸柱(13)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正棱台体(12)的上底的面积;所述路面砖(2)铺装时嵌入所述凸柱(13)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棱柱体(11)为正六棱柱,所述正棱台体(12)为正六棱台;所述埋管槽(14)水平周向布置在所述正棱柱体(11)的侧壁上;所述支撑底座(1)铺装后,所述正棱柱体(11)的每一个侧壁的埋管槽(14)分别对应安装一节所述软式透水管(4);三块相邻的所述支撑底座(1)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位于每一个该交汇点处,通过一个三通套管将对应的三根所述软式透水管(4)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13)为正六棱柱,所述路面砖(2)为六棱柱,所述路面砖(2)的底面包括三个长度相同的长边和三个长度相同的短边,且长边与短边间隔排布;所述路面砖(2)的底面的短边的长度与所述凸柱(13)的底面的边长相同,长边的长度等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凸柱(13)相对的两个侧棱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三个所述凸柱(13)之间嵌入安装一块所述路面砖(2),所述路面砖(2)的高度等于所述凸柱(13)的高度,安装后所述凸柱(13)的上表面与所述路面状(2)的上表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平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棱柱体(11)的其中三个侧壁上设有凸扣(15),另外三个侧壁上设有允许所述凸扣(15)嵌入的凹槽(16),所述凸扣(15)和所述凹槽(16)的设置高度相同,且设有所述凸扣(15)的三个侧壁为相邻的三个侧壁,设有所述凹槽(16)的三个侧壁为三个相邻的侧壁;安装时,所述支撑底座(1)所有带有凸扣(15)的三个侧壁朝向相同,一个正棱柱体(11)的任意一个凸扣(15)可嵌入另一个正棱柱体(11)的一个凹槽(16)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扣(15)位于所述埋管槽(14)下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6)与人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5),所述路缘石(5)内部设有多根软式透水管(4),路缘石(5)内的软式透水管(4)一端与支撑底座(1)内的所述软式透水管(4)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雨水井(6)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12449.0A CN110983907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12449.0A CN110983907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83907A true CN110983907A (zh) | 2020-04-10 |
Family
ID=70095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12449.0A Withdrawn CN110983907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83907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76755A (zh) * | 2020-06-17 | 2020-09-18 | 权正则 | 一种预制装配式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1749072A (zh) * | 2020-06-24 | 2020-10-09 | 重庆聚威节能建材有限公司 | 免粘接疏水路面砖 |
CN112681179A (zh) * | 2020-12-17 | 2021-04-20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颗粒结构的路面结构应力检测与养护预警方法 |
-
2019
- 2019-12-18 CN CN201911312449.0A patent/CN110983907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76755A (zh) * | 2020-06-17 | 2020-09-18 | 权正则 | 一种预制装配式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1749072A (zh) * | 2020-06-24 | 2020-10-09 | 重庆聚威节能建材有限公司 | 免粘接疏水路面砖 |
CN112681179A (zh) * | 2020-12-17 | 2021-04-20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颗粒结构的路面结构应力检测与养护预警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86047B (zh) | 一种透水砖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983907A (zh) | 一种装配式自排水人行道 | |
CN211256552U (zh) | 海绵型高渗透路面铺装结构 | |
CN105421571A (zh) | 下水井及雨水井施工工艺 | |
CN113605614B (zh) | 一种人行道路口坡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360570B (zh) | 沥青路面检查井升井施工方法 | |
CN206581379U (zh) | 一种园路道牙排水系统 | |
CN212895755U (zh) | 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道排水装置 | |
CN216474335U (zh) |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 |
CN213896619U (zh) | 一种路缘石、包含其的排水系统 | |
JP2003074008A (ja) | 排水性舗装用境界ブロック | |
CN206503213U (zh) | 用于公路中央分隔带的散集结合型防排水系统 | |
CN210766247U (zh) | 一种具备较高透水性的市政道路结构 | |
CN114016348B (zh) | 一种基坑临边用的拼装式导排水路面及施工方法 | |
CN214245208U (zh) | 一种带有排水通道的透水人行道铺装结构 | |
CN214271562U (zh) | 一种海绵城市用渗水系统 | |
CN108570904B (zh) | 一种人行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9924091U (zh) | 一种降低路基水位及排出路面的矩形边沟结构 | |
CN217438596U (zh) | 一种路面层间排水结构 | |
CN214460950U (zh) | 一种市政道路透水结构 | |
CN216838801U (zh) | 一种城市透水路面 | |
CN209873492U (zh) | 一种透水铺装结构 | |
CN214245207U (zh) | 一种新型耐腐蚀装配式透水人行道铺装结构 | |
CN216947695U (zh) | 装配式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 |
CN220827646U (zh) | 一种人行道雨水快速下透铺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