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9943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9943A
CN110969943A CN201911178221.7A CN201911178221A CN110969943A CN 110969943 A CN110969943 A CN 110969943A CN 201911178221 A CN201911178221 A CN 201911178221A CN 110969943 A CN110969943 A CN 110969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lines
gating unit
switches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82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利丰
黄建才
许育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782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99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9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99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数据线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和第四数据线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数据线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数据线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1/Q1=(M2/N1)×(N1/Q2)=M3/Q3,M1、M2、M3、N1、Q1、Q2和Q3为正整数。本发明有效减小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透明区域处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地利用丰富的视觉信息,因而显示技术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技术正在朝着全屏显示的方向快速迈进。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通常在显示面板中显示区域中设置透光区,用于放置摄像头、听筒等配件。因此,显示面板中的包括数据线在内的信号线就需要绕开透光区进行设置,不仅导致透光区周围的走线密集,容易出现信号干扰,而且也增大了透光区处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有效减小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透明区域处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围绕透光区的第一非显示区、围绕第一非显示区的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第二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M2条第二数据线、M3条第三数据线和N1条第四数据线,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第三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均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第一数据线和第三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沿第二方向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一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选通单元和N1条第一连接线;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2条第二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N1条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和第四数据线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第四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二选通单元、第三选通单元、第四选通单元、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Q2条第二输入信号线和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且其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靠近第四数据线的一侧;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信号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其中,M1/Q1=(M2/N1)×(N1/Q2)=M3/Q3,M1、M2、M3、N1、Q1、Q2和Q3均为正整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围绕透光区的第一非显示区、围绕第一非显示区的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第二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M2条第二数据线、M3条第三数据线和N1条第四数据线,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第三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均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数据线和第三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1条第一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3条第三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和第四选通单元均采用多路分用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输入信号线给第三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通过较少的第三输入信号线给第四选通单元提供数据信号,有利于减小第二非显示区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沿第二方向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2条第二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N1条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和第四数据线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第四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通过较少的第一连接线将透光区的两侧的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连接起来,第一选通单元和N1条第一连接线均位于第一非显示区,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之间的第一连接线避开透光区设置,也能有效减少第一非显示区中第一连接线的数量,使透光区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较小,使显示面板中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像素,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并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减小透光区的周围的走线数量,也能缓解由于走线数量较多,走线排布较密所引起的走线之间的信号耦合现象,从而提高第一连接线上传递的信号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二输入信号线给第四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进一步减小第二非显示区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且M1/Q1=(M2/N1)×(N1/Q2)=M3/Q3,即第二选通单元和第四选通单元的选通比例相同,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同时有利于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第一非显示区中只设置有一个第一选通单元,有效避免过多的选通单元的设置造成透光区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较小,第一选通单元和第三选通单元相配合所形成的选通比例与第二选通单元、第四选通单元的选通比例均相同,进一步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选通单元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10、围绕透光区10的第一非显示区NA1、围绕第一非显示区NA1的显示区AA、以及围绕显示区AA的第二非显示区NA2;
显示区AA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D1、M2条第二数据线D2、M3条第三数据线D3和N1条第四数据线D4,第一数据线D1、第二数据线D2、第三数据线D3和第四数据线D4均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第一数据线D1和第三数据线D3沿第一方向X分别位于透光区10的两侧,第二数据线D2和第四数据线D4沿第二方向Y位于透光区10的两侧;
第一非显示区NA1包括第一选通单元21和N1条第一连接线31;
第一选通单元21的输出端与M2条第二数据线D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21的输入端与N1条第一连接线3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31和第四数据线D4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线31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第四数据线D4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非显示区NA2包括第二选通单元22、第三选通单元23、第四选通单元24、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41、Q2条第二输入信号线42和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43,且其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NA2靠近第四数据线D4的一侧;
第二选通单元22的输出端与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22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信号线41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三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D4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42电连接;
第四选通单元24的输出端与第三数据线D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24的输入端与第三输入信号线43电连接;其中,
M1/Q1=(M2/N1)×(N1/Q2)=M3/Q3,M1、M2、M3、N1、Q1、Q2和Q3均为正整数。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10、围绕透光区10的第一非显示区NA1、围绕第一非显示区NA1的显示区AA、以及围绕显示区AA的第二非显示区NA2,显示区AA具有显示功能。显示终端中透光区所在的区域为可用于放置摄像头或听筒等配件,不用于显示,图1中,仅以显示面板中包括一个透光区10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以上的透光区10,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透光区10可以是贯穿显示装置厚度方向上的通孔,还可以是不挖孔的情况,比如,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对应透光区10的位置不挖孔,即透光区10为盲孔,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制。
显示区AA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D1、M2条第二数据线D2、M3条第三数据线D3和N1条第四数据线D4,第一数据线D1、第二数据线D2、第三数据线D3和第四数据线D4均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数据线D1和第三数据线D3沿第一方向X分别位于透光区10的两侧,第二选通单元22的输出端与M1条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22的输入端与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4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24的输出端与M3条第三数据线D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24的输入端与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43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22和第四选通单元24均采用多路分用(demux)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输入信号线41给第三数据线D3提供数据信号,通过较少的第三输入信号线43给第四选通单元24提供数据信号,有利于减小第二非显示区NA2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第二数据线D2和第四数据线D4沿第二方向Y位于透光区10的两侧,第一选通单元21的输出端与M2条第二数据线D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21的输入端与N1条第一连接线3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31和第四数据线D4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线31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第四数据线D4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21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通过较少的第一连接线31将透光区10的两侧的第二数据线D2和第四数据线D4连接起来,第一选通单元21和N1条第一连接线31均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数据线D2和第四数据线D4之间的第一连接线31避开透光区10设置,也能有效减少第一非显示区NA1中第一连接线31的数量,使透光区10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NA1的尺寸较小,使显示面板中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像素,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并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减小透光区10的周围的走线数量,也能缓解由于走线数量较多,走线排布较密所引起的走线之间的信号耦合现象,从而提高第一连接线31上传递的信号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第三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D4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42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23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二输入信号线42给第四数据线D4提供数据信号,进一步减小第二非显示区NA2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且M1/Q1=(M2/N1)×(N1/Q2)=M3/Q3,即第二选通单元22和第四选通单元24的选通比例相同,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同时有利于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第一非显示区NA1中只设置有一个第一选通单元21,有效避免过多的选通单元的设置造成透光区10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NA1的尺寸较小,第一选通单元21和第三选通单元23相配合所形成的选通比例与第二选通单元22、第四选通单元24的选通比例均相同,进一步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选通单元41的选通比例为3,第三选通单元23的选通比例为2,第二选通单元42和第四选通单元24的选通比例均为6,即M1/Q1=(M2/N1)×(N1/Q2)=M3/Q3=6,M2/N1=3,N1/Q2=2。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选通单元21、第三选通单元23、第二选通单元22和第四选通单元24的选通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赘述。考虑到图示画面的简洁,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是以M1/Q1=(M2/N1)×(N1/Q2)=M3/Q3=6,M2/N1=3,N1/Q2=2为例进行的说明。
继续参考图1,可选的,通过第一选通单元21的设置,第二数据线D2的数量大于第一连接线31的数量,第一选通单元21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靠近第二数据线D2的一侧,有效减少第二数据线D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减小透光区10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NA1的尺寸。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选通单元的等效电路图,图3为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图3,可选的,其中,第一选通单元21包括:
M2/N1条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
N1组第一开关组K1,每组第一开关组K1包括M2/N1个第一开关K11,其中,不同条第一开关K11的第一端与不同条第二数据线D2电连接,同一组第一开关组K1中的第一开关K11的第二端与同一条第一连接线31电连接,不同组第一开关组K1中的第一开关K11的第二端与不同条第一连接线31电连接,同一组第一开关组K1中的第一开关K11的控制端与不同条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电连接;
第三选通单元23包括:
N1/Q2条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
Q2组第二开关组K2,每组第二开关组K2包括N1/Q2个第二开关K21,其中,不同条第二开关K21的第一端与不同条第四数据线D4电连接,同一组第二开关组K2中的第二开关K21的第二端与同一条第二输入信号线42电连接,不同组第二开关组K2中的第二开关K21的第二端与不同条第二输入信号线42电连接,同一组第二开关组K2中的第二开关K21的控制端与不同条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电连接;
第二选通单元22包括:
M1/Q1条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
Q1组第三开关组K3,每组第三开关组K3包括M1/Q1个第三开关K31,其中,第三开关K31的第一端与不同条第一数据线D1电连接,同一组第三开关组K3中的第三开关K31的第二端与同一条第一输入信号线41电连接,不同组第三开关组K3中的第三开关K31的第二端与不同条第一输入信号线41电连接,同一组第三开关组K3中的第三开关K31的控制端与不同条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电连接;
第四选通单元24包括:
M3/Q3条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
Q3组第四开关组K4,每组第四开关组K4包括M3/Q3个第四开关K41,其中,第四开关K41的第一端与不同条第三数据线D3电连接,同一组第四开关组K4中的第四开关K41的第二端与同一条第三输入信号线43电连接,不同组第四开关组K4中的第四开关K41的第二端与不同条第三输入信号线43电连接,同一组第四开关组K4中的第四开关K41的控制端与不同条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电连接。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图3,第一选通单元21包括M2/N1条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和N1组第一开关组K1,每组第一开关组K1包括M2/N1个第一开关K11,通过向不同条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分时输入使同一组第一开关组K1中的第一开关K11分时导通,使得第一连接线31通过分时导通的第一开关K11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二数据线D2。
第三选通单元23包括N1/Q2条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和Q2组第二开关组K2,每组第二开关组K2包括N1/Q2个第二开关K21,通过向不同条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分时输入使同一组第二开关组K2中的第二开关K21分时导通,使得第二输入信号线42通过分时导通的第二开关K21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一连接线31。
第二选通单元22包括M1/Q1条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Q1组第三开关组K3,每组第三开关组K3包括M1/Q1个第三开关K31,通过向不同条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分时输入使同一组第三开关组K3中的第三开关K31分时导通,使得第一输入信号线41通过分时导通的第三开关K31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一数据线D1。
第四选通单元24包括M3/Q3条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和Q3组第四开关组K4,每组第四开关组K4包括M3/Q3个第四开关K41,通过向不同条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分时输入使同一组第四开关组K4中的第四开关K41分时导通,使得第三输入信号线43通过分时导通的第四开关K41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二数据线D2。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可选的,其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一一对应,且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与其对应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电连接。
具体的,第二选通单元42和第四选通单元24的选通比例相同,第二选通单元42中的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选通单元24中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一一对应,且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与其对应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电连接,即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可以复用为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不影响第一输入信号线41分时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一数据线D1,也不影响第三输入信号线43分时将数据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条第二数据线D2,有效减少开关控制线的数量,进一步减小第二非显示区NA2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可选的,其中,第二非显示区NA2包括驱动芯片50,第一输入信号线41、第二输入信号线42、第三输入信号线43、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均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连接线32,驱动芯片50通过第二连接线32与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电连接。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4,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50,通过驱动芯片50给第一输入信号线41、第二输入信号线42、第三输入信号线43、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提供信号。驱动芯片50通过第二连接线32与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电连接,通过驱动芯片50利用第二连接线32给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提供信号。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可选的,其中,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围绕透光区10设置,第二连接线32位于显示区AA的部分沿所第二方向Y延伸。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5,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且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围绕透光区10设置,第二连接线32位于显示区AA的部分沿所第二方向Y延伸,有效减少第二连接线32的排线难度,且减小第二连接线32对显示面板中扫描线的排线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4,可选的,其中,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线32位于显示区AA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
具体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线32位于显示区AA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有效减少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的长度,从而减小了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在第一非显示区NA1中所占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透光区10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NA1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直观的表明本发明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特征,图4和图5中仅示例性的示出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均为一条时的结构,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CKH2、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CKH3和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CKH4的数量均不止一条,本发明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的,上述第二连接线32的设置位置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和第二连接线32的数量为多条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CKH1和/或第二连接线32沿第一方向X均匀分布于透光区10的两侧,从而使得第一非显示区NA1和/或第二非显示区NA2中位于沿第一方向X均匀分布于透光区10的两侧的部分的尺寸趋于一致。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可选的,其中,显示区AA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61;
第一像素61与第一数据线D1、或第二数据线D2、或第三数据线D3电连接。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6,显示区AA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61,第一像素61与第一数据线D1、或第二数据线D2、或第三数据线D3电连接,通过第一数据线D1给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61提供数据信号,通过第二数据线D2给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61提供数据信号,通过第三数据线D3给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61提供数据信号。第一像素61除了与第一数据线D1、或第二数据线D2、或第三数据线D3电连接,还与至少一条扫描线G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直观的表明本发明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特征,图6中仅示例性的示出部分第一像素61,图6中并不对第一像素61的数量进行限定。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可选的,其中,显示区AA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62;
第二像素62与第四数据线D4电连接。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7,显示区AA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62,第二像素62与第四数据线D4电连接,通过第四数据线D4给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62提供数据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二像素62的尺寸大于第一像素61的尺寸,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第二像素62的尺寸还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像素61的尺寸,以匹配由于透光区10和第一非显示区NA1的设置造成的第四数据线D4所在区域的结构,减小由于透光区10和第一非显示区NA1的设置造成该区域的显示效果和显示区AA中其他区域的显示效果之间的差异。
继续参考图7,可选的,当第一非显示区NA1和设有驱动芯片50的第二非显示区NA2的一侧之间的距离较小时,显示区AA中不设置第二像素62,即第一非显示区NA1和设有驱动芯片50的第二非显示区NA2的一侧之间的区域不设置像素,不影响显示区AA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其中,透光区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矩形中的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例性的示出了透光区10的形状为圆形,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区10的形状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置为椭圆形、矩形等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请参考图8,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为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8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围绕透光区的第一非显示区、围绕第一非显示区的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第二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M2条第二数据线、M3条第三数据线和N1条第四数据线,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第三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均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数据线和第三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1条第一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3条第三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二选通单元和第四选通单元均采用多路分用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输入信号线给第三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通过较少的第三输入信号线给第四选通单元提供数据信号,有利于减小第二非显示区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沿第二方向位于透光区的两侧,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2条第二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N1条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和第四数据线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第四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选通单元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通过较少的第一连接线将透光区的两侧的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连接起来,第一选通单元和N1条第一连接线均位于第一非显示区,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数据线和第四数据线之间的第一连接线避开透光区设置,也能有效减少第一非显示区中第一连接线的数量,使透光区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较小,使显示面板中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像素,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并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减小透光区的周围的走线数量,也能缓解由于走线数量较多,走线排布较密所引起的走线之间的信号耦合现象,从而提高第一连接线上传递的信号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第四数据线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第三选通单元也采用多路分用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二输入信号线给第四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进一步减小第二非显示区的面积,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且M1/Q1=(M2/N1)×(N1/Q2)=M3/Q3,即第二选通单元和第四选通单元的选通比例相同,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同时有利于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第一非显示区中只设置有一个第一选通单元,有效避免过多的选通单元的设置造成透光区的周围的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较小,第一选通单元和第三选通单元相配合所形成的选通比例与第二选通单元、第四选通单元的选通比例均相同,进一步简化显示装置中驱动芯片对数据线进行驱动的设置难度。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区、围绕所述透光区的第一非显示区、围绕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显示区、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的第二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M1条第一数据线、M2条第二数据线、M3条第三数据线和N1条第四数据线,所述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三数据线和所述第四数据线均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三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两侧,所述第二数据线和所述第四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两侧;
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选通单元和N1条第一连接线;
所述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M2条所述第二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N1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四数据线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四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二选通单元、第三选通单元、第四选通单元、Q1条第一输入信号线、Q2条第二输入信号线和Q3条第三输入信号线,且其均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靠近所述第四数据线的一侧;
所述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数据线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数据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其中,
M1/Q1=(M2/N1)×(N1/Q2)=M3/Q3,M1、M2、M3、N1、Q1、Q2和Q3均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选通单元包括:
M2/N1条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
N1组第一开关组,每组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M2/N1个第一开关,其中,不同条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二数据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不同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选通单元包括:
N1/Q2条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
Q2组第二开关组,每组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N1/Q2个第二开关,其中,不同条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不同条所述第四数据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二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不同组所述第二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二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选通单元包括:
M1/Q1条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
Q1组第三开关组,每组所述第三开关组包括M1/Q1个第三开关,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三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不同组所述第三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三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四选通单元包括:
M3/Q3条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
Q3组第四开关组,每组所述第四开关组包括M3/Q3个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三数据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四开关组中的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不同组所述第四开关组中的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不同条所述第三输入信号线电连接,同一组所述第四开关组中的所述第四开关的控制端与不同条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和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驱动芯片,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所述第三输入信号线、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三开关控制信号线和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线均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连接线,所述驱动芯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围绕所述透光区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
所述第一像素与所述第一数据线、或所述第二数据线、或所述第三数据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
所述第二像素与所述第四数据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矩形中的一种。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911178221.7A 2019-11-27 2019-11-2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09699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78221.7A CN110969943A (zh) 2019-11-27 2019-11-2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78221.7A CN110969943A (zh) 2019-11-27 2019-11-2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9943A true CN110969943A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3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8221.7A Pending CN110969943A (zh) 2019-11-27 2019-11-2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9943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15091A1 (en) * 2008-12-24 2013-08-22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ft-lcd array substrat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206193729U (zh) * 2016-11-02 2017-05-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7039467A (zh) * 2017-05-15 2017-08-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6619376U (zh) * 2016-12-26 2017-11-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装置
CN108986667A (zh) * 2018-08-24 2018-1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9087590A (zh) * 2018-10-24 2018-12-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45A (zh) * 2018-09-13 2019-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166457A (zh) * 2018-09-30 2019-01-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92120A (zh) * 2018-09-27 2019-01-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15091A1 (en) * 2008-12-24 2013-08-22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ft-lcd array substrat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206193729U (zh) * 2016-11-02 2017-05-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06619376U (zh) * 2016-12-26 2017-11-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装置
CN107039467A (zh) * 2017-05-15 2017-08-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86667A (zh) * 2018-08-24 2018-1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43645A (zh) * 2018-09-13 2019-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192120A (zh) * 2018-09-27 2019-01-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66457A (zh) * 2018-09-30 2019-01-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087590A (zh) * 2018-10-24 2018-12-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495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732752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08759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4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7479763B (zh)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0365742B2 (en) Touch panel display
CN10880650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2751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8757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86534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85102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55465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U2017332966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847097B (zh)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6254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593707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1208601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2875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9930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989871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9394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68493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15874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09699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0002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