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7152A -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7152A
CN110967152A CN201911410964.2A CN201911410964A CN110967152A CN 110967152 A CN110967152 A CN 110967152A CN 201911410964 A CN201911410964 A CN 201911410964A CN 110967152 A CN110967152 A CN 110967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hannel
gas
air
lea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109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琦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Long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Long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Long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Long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109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71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7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7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G01M3/3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 G01M3/3227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包括检漏仪、真空箱、充气机构、抽气机构、气源通道、检测通道和箱体通道;所述真空箱用于容纳换热器,所述箱体通道连通至所述真空箱内部;所述气源通道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充气机构与所述气源通道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向所述气源通道充入气体;所述检测通道与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检漏仪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所述抽气机构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本发明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多个机构相互配合从而对换热器的不同状况漏率进行检测,检测效果全面,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各种换热器中,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结构紧凑,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家用空调及空气能热水器系统中,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使用。微通道换热器由集流管、多孔扁管和波纹型百叶窗翅片组成,其中多元平流式微通道的集流管中有隔片隔断,隔板的作用是将集流管按比热容梯度进行分段,以保证制冷剂在冷凝后半段时仍保持较高的流速和换热系数。
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待换热流体从第一接口进去,经过与多孔扁管换热后从换热器第二接口流出。换热器在出厂前需要进行检漏操作,市场上尚未有专用的检漏装置,因此检漏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包括检漏仪、真空箱、充气机构、抽气机构、气源通道、检测通道和箱体通道;所述真空箱用于容纳换热器,所述箱体通道连通至所述真空箱内部;所述气源通道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充气机构与所述气源通道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向所述气源通道充入气体;所述检测通道与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检漏仪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所述抽气机构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真空计,所述真空计设置在所述气源通道处。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气体回收机构,所述气体回收机构与所述气源通道连接。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源通道处设置有放气阀。
本发明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多个机构相互配合从而对换热器的不同状况漏率进行检测,检测效果全面,效率较高。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换热器放入至真空箱内;S2)检测换热器是否堵塞;S3)检测换热器是否存在大漏气;若换热器存在大漏气,则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从真空箱取出。若换热器不存在大漏气,则进入下一步骤;S4)检测换热器是否微漏;若换热器存在微漏,则回收换热器内的氦气,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从真空箱取出;若换热器不存在微漏,则进入下一步骤;S5)检测换热器是否存在内漏。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向换热器内通入气体,检测换热器内的气体流量,根据通入换热器的流量和换热器内的气体流量判断换热器内是否堵塞。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中,向换热器通入氮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达到设定值,停止通入氮气,在设定时间内检测换热器内气压变化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大漏气。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4中,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对真空箱和换热器抽真空,直至达到设定真空度,向换热器内通入标识气体,利用检漏仪对真空箱内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微漏。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5中,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从换热器第一接口通入标识气体,检漏仪对换热器第二接口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内漏。
本发明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步骤简单,检测全面,效率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换热器检漏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其包括检漏仪100、真空箱200、充气机构320、抽气机构310、气源通道410、检测通道420和箱体通道430;所述真空箱200用于容纳换热器500,所述箱体通道430连通至所述真空箱200内部;所述气源通道410与所述换热器500的第一接口510连接,所述充气机构320与所述气源通道410连接,所述充气机构320用于向所述气源通道410充入气体;所述检测通道420与换热器500的第二接口520连接;所述检漏仪100与所述检测通道420和所述箱体通道430连接;所述抽气机构310与所述检测通道420和所述箱体通道430连接。
本实施例中,本换热器500检漏装置还包括真空计340、气体回收机构330和放气阀350。所述真空计340设置在所述气源通道410处,所述放气阀350设置在所述气源通道410处,所述气体回收机构330与所述气源通道410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箱200设置有箱门,所述真空箱200的侧壁设置有气源通道410接口、检测通道420接口和箱体通道430接口,检测前,使用者打开真空箱200的箱门,将换热器500放置到真空箱200内,并且将换热器500的第一接口510与气源通道410接口连接,换热器500的第二接口520与检测通道420接口连接,真空箱200内部与箱体通道430接口连通,换热器500内部与真空箱200内部之间相互独立不连通。
所述充气机构320可以向所述换热器500充入空气、氮气或氦气等气体,以满足不同步骤的充气需求。所述气体回收机构330可以通过抽气泵从换热器500内抽取标识气体,以降低检测成本。所述放气阀350打开时,使得外部空气从所述气源通道410进入至换热器500内,从而让换热器500内部的气压恢复至大气压。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为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500检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换热器500放入至真空箱200内;S2)检测换热器500是否堵塞,向换热器500内通入气体,检测换热器500内的气体流量,根据通入换热器500的流量和换热器500内的气体流量判断换热器500内是否堵塞;S3)检测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大漏气,向换热器500通入氮气,直至换热器500内气压达到设定值,停止通入氮气,在设定时间内检测换热器500内气压变化以判断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大漏气;若换热器500存在大漏气,则将换热器500放气,直至换热器500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500从真空箱200取出。若换热器500不存在大漏气,则进入下一步骤;S4)检测换热器500是否微漏,将换热器500放气,直至换热器500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对真空箱200和换热器500抽真空,直至达到设定真空度,向换热器500内通入标识气体,利用检漏仪100对真空箱200内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500是否微漏;若换热器500存在微漏,则回收换热器500内的氦气,将换热器500放气,直至换热器500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500从真空箱200取出;若换热器500不存在微漏,则进入下一步骤;S5)检测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内漏,将换热器500放气,直至换热器500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从换热器500第一接口510通入标识气体,检漏仪100对换热器500第二接口520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内漏,漏孔存在时,标识气体优先由漏孔处通过,换热器内部流导增大,换热器出口处检测到标识气体时间更早,单位时间检测到标识气体分子量增大,检漏仪显示漏率值增大。氮气或者压缩空气用于大漏检测,通过一定时间内被检空间内压强的变化来检测是否漏气,而在微漏内漏检测需要用到检测仪的时候,需要用标识气体,即氦气或氢气等;与之对应,检漏仪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氦气检漏仪或氢气检漏仪等。
所述换热器500的大漏气是指换热器500侧壁存在较大的孔隙或裂缝,使得换热器500内的气体大量流出至换热器500外。所述换热器500的微漏是指换热器500侧壁存在较小的孔隙或裂缝,只能通过示踪气体从换热器500内泄漏至换热器500外才能比较方便地检测出来。所述换热器500的内漏是指换热器500内隔板处存在缝隙,使得气体可以从隔板穿过。
检漏开始前,系统中管路均处于关闭状态。将被检换热器500放入真空箱200内,按图连接;氮气(或压缩空气)气源经气源通道410向被检换热器500中通入氮气(或压缩空气);检测被检换热器500流量,判断被检换热器500内部是否存在堵塞,同时起到清洁被检换热器500内部的作用;通入氮气直到被检换热器500内气压达到设定值,关闭气源通道410,在设定时间内通过测量被检换热器500内压强变化判断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大漏。
若被检换热器500存在大漏,则系统提示“大漏”,被检换热器500放气,待被检换热器500内气压回升至大气压,箱门打开,取出被检换热器500,检漏结束;若被检换热器500不存在大漏,则系统进行下一步检漏。
被检换热器500放气,待被检换热器500内气压回升至大气压,打开抽空泵组分别对真空箱200和被检换热器500进行抽空,达到指定真空度后,关闭抽空泵组,经气源通道410向被检换热器500内充注标识气体,检漏仪100由箱体通道430检测被检换热器500外部是否存在微漏。
若被检换热器500存在外部微漏,则系统提示“外漏”并显示漏率,回收装置经气源通道410回收被检换热器500内标识气体;完成回收后,系统放气,待真空箱200和换热器500内气压回升至大气压,箱门打开,取出换热器500,检漏结束;若被检换热器500不存在外漏,则系统进行下一步检漏。
回收装置经气源通道410回收被检换热器500内标识气体;完成回收后,经气源通道410向被检换热器500内充注标识气体,检漏仪100由检测通道420检测被检换热器500是否存在内漏。检测时,气源通道410处的进气电磁阀打开,标识气体可以顺着通道进入至换热器500内,所述充气机构320通过流量调节阀向所述气源通道410充入一定流量标识气体,标识气体进入至换热器500内并沿着换热器500内部通道扩散,直至扩散至换热器500的第二接口520。本实施例中,在充气前利用所述抽气机构310对换热器500进行一定程度的抽真空操作,使得标识气体在换热器500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检漏仪100的漏率检测单元对检测通道420处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进行检测,并通过计算充入标识气体的时间和检漏仪100采集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等参数,由漏孔是否存在对换热器500内标识气体流通方式及流导的影响,确定换热器500的漏率。
若被检换热器500存在内漏,则系统提示“内漏”并显示漏率;若被检换热器500不存在内漏,则系统提示“合格”。回收装置经气源通道410回收被检换热器500内标识气体;完成回收后,系统放气,待真空箱200和被检换热器500内气压回升至大气压,箱门打开,取出被检换热器500,检漏结束。
本发明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多个机构相互配合从而对换热器的不同状况漏率进行检测,检测效果全面,效率较高。
本发明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步骤简单,检测全面,效率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漏仪、真空箱、充气机构、抽气机构、气源通道、检测通道和箱体通道;所述真空箱用于容纳换热器,所述箱体通道连通至所述真空箱内部;所述气源通道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充气机构与所述气源通道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向所述气源通道充入气体;所述检测通道与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检漏仪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所述抽气机构与所述检测通道和所述箱体通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真空计,所述真空计设置在所述气源通道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回收机构,所述气体回收机构与所述气源通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通道处设置有放气阀。
5.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换热器放入至真空箱内;S2)检测换热器是否堵塞;S3)检测换热器是否存在大漏气;若换热器存在大漏气,则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从真空箱取出。若换热器不存在大漏气,则进入下一步骤;S4)检测换热器是否微漏;若换热器存在微漏,则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再将换热器从真空箱取出;若换热器不存在微漏,则进入下一步骤;S5)检测换热器是否存在内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向换热器内通入气体,检测换热器内的气体流量,根据通入换热器的流量和换热器内的气体流量判断换热器内是否堵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向换热器通入氮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达到设定值,停止通入氮气,在设定时间内检测换热器内气压变化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大漏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对真空箱和换热器抽真空,直至达到设定真空度,向换热器内通入标识气体,利用检漏仪对真空箱内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微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将换热器放气,直至换热器内气压恢复至大气压,从换热器第一接口通入标识气体,检漏仪对换热器第二接口检测单位时间内标识气体分子量,以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内漏。
CN201911410964.2A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Pending CN1109671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0964.2A CN110967152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0964.2A CN110967152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7152A true CN110967152A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37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10964.2A Pending CN110967152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715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5353A (zh) * 2021-05-17 2021-08-24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的气检方法及气检装置
CN114323504A (zh) * 2022-01-13 2022-04-12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换热器水检的保压方法及系统
CN114878111A (zh) * 2022-05-05 2022-08-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器的检漏方法及检漏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5353A (zh) * 2021-05-17 2021-08-24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的气检方法及气检装置
CN114323504A (zh) * 2022-01-13 2022-04-12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换热器水检的保压方法及系统
CN114878111A (zh) * 2022-05-05 2022-08-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器的检漏方法及检漏装置
CN114878111B (zh) * 2022-05-05 2023-08-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器的检漏方法及检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7152A (zh)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检漏方法
CN104040317B (zh) 尺寸稳定/松弛包装的没有附加的测量气体的快速泄漏检测
EP369041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possible loss of integrity of a flexible bag for biopharmaceutical product
US2022026044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possible loss of integrity of a flexible bag for biopharmaceutical product
CN211452766U (zh) 一种换热器检漏装置
WO2020224632A1 (zh) 一种航天复合材料构件在低温环境下的渗漏性测试方法
CN106525683A (zh) 一种薄膜渗透率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JP3348147B2 (ja) 温度式膨張弁の感温制御部の気密検査機
CN112213045A (zh) 换热器单管氦检漏充氦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6358808B (zh) 气密性测试方法及气密性测试装置
CN211452752U (zh) 一种换热器隔板检漏装置
CN114878111B (zh) 空调换热器的检漏方法及检漏装置
CN214407932U (zh) 一种城镇管网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11060260A (zh) 一种换热器隔板检漏装置和一种换热器隔板检漏方法
CN218180175U (zh) 一种蓄冷器压降测试装置
CN111060361A (zh) 一种燃油系统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US20170102015A1 (en) Fluid tes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testing a pressurized fluid for dissolved and/or entrained gasses
JPH055581A (ja) 冷媒回収充填装置
CN220508365U (zh) 一种换热器两工位高压气密性检漏仪
CN220170467U (zh) 一种保温管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3301591U (zh) 一种储液器泄漏检测用集气罩法检漏系统
CN114646432B (zh) 一种构件分区检漏箱体组件、联合组件、检漏系统、检漏方法
CN219694464U (zh) 一种零件密封检测装置
CN216433418U (zh) 一种波纹管的氦质谱检漏装置
CN220982594U (zh) 测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