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6805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6805A
CN110966805A CN201811155651.2A CN201811155651A CN110966805A CN 110966805 A CN110966805 A CN 110966805A CN 201811155651 A CN201811155651 A CN 201811155651A CN 110966805 A CN110966805 A CN 110966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vity
heat exchange
distribution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5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6805B (zh
Inventor
高强
蒋建龙
黄宁杰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556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680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9050 priority patent/WO2020063966A1/zh
Priority to EP19866072.2A priority patent/EP3859263B1/en
Publication of CN110966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6805A/zh
Priority to US17/329,142 priority patent/US1189225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6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6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隔板和换热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本发明的换热器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集流管的内腔设置隔板以将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集流管的管壁、第一腔体和隔板插入第二腔体,从流体进口进入集流管的第二腔体的冷媒可均匀地向多个换热管分配,由此,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具有多个插孔,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隔板具有多个沿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隔板的槽孔,多个所述槽孔与多个所述插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槽孔插入所述第二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闭且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可开设在所述分配管的沿所述分配管的周向的任意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水平放置且长度大于250mm,所述集流管为圆管,所述集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外周面,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具有多个插孔,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隔板具有多个沿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隔板的槽孔,多个所述槽孔与多个所述插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槽孔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2mm,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相连;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内腔和外周面,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闭且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分配管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中的长度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大体一致,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具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所述通孔可开设在所述分配管的在所述分配管的周向上的任意位置;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撑件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在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在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在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在图1中的B-B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流管1,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换热管2,换热管的第一端21,换热管的第一端的端面211,分配管3,通孔31,支撑组件4,第一支撑件41,第二支撑件42,翅片5,隔板6,槽孔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多个换热管2和隔板6,集流管1具有管壁和内腔,集流管1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即集流管1为圆管。
隔板6设在集流管1的内腔,隔板6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以将集流管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换言之,集流管1的内腔包括均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
换热管2具有多个,多个换热管2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相互间隔开。可选地,多个换热管2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即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相等。
每个换热管2具有第一端21和内腔,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依次穿过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腔体101和隔板6插入第二腔体102,且换热管2的内腔与第二腔体102连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集流管1的内腔设置隔板6以将集流管1分隔成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依次穿过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腔体101和隔板6插入第二腔体102,从流体进口进入第二腔体102的冷媒可均匀地向多个换热管2分配,提高了换热效率。
换热管2可以为扁管,业内也称微通道扁管,扁管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空调的重量、减小空调的尺寸。其中,扁管通常内部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通道彼此隔离。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扁管的长度方向即由扁管内的所述通道所确定的冷媒流动方向。扁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是直线型或折线型或弯曲型等。这里所说的扁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通道可不完全隔离。又比如,所有的通道可以排成两列,只要其宽度仍大于厚度即可。
可选地,集流管1水平放置且长度大于250mm,换热管2竖直放置,集流管1的直径大于换热管2的宽度,以便换热管2的第一端21的宽度可完全位于集流管1的内腔。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沿左右方向,换热管2的长度定义为换热管2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0-5mm。可选地,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0-2mm。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换热管2的第一端21的端面211(图1所示的换热管2的上端面)和隔板6的邻近第二腔体102的表面(图1所示的隔板6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换热管2的第一端伸入第二腔体102的深度为0-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翅片5,翅片5设在相邻换热管2之间,由此通过翅片5和换热管2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具体地,多个换热管2彼此间隔开,翅片5设在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间隙中,且翅片5至少部分与换热管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管1的管壁具有多个贯穿集流管1的管壁的插孔,多个插孔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布置,且相邻插孔相互间隔开,隔板6具有多个沿隔板6的厚度方向贯穿隔板6的槽孔61,多个槽孔61沿隔板6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布置,且多个槽孔61与多个插孔一一对应,即一个槽孔61对准一个插孔,槽孔61连通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换热管2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插孔、第一腔体101和槽孔61插入第二腔体102。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槽孔61上采用冲压的方式沿从第二腔体102朝向第一腔体101的方向(图1、3所示的从上向下的方向)进行翻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管3,分配管3具有第一端(图1所示的分配管3的左端)和第二端(图1所示的分配管3的右端),集流管1具有第一端(图1所示的集流管1的左端)和第二端(图1所示的集流管1的右端),分配管3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以便于冷媒流入分配管3内,分配管3的第二端封闭且从集流管1的第一端伸入第二腔体102。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顺利分配冷媒,分配管3位于换热管2上方。可选地,分配管3与换热管2的第一端21间隔开一定距离。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配管3与换热管2的第一端至少部分相接触。
分配管3具有管壁和内腔,分配管3的管壁具有通孔31,通孔31连通第二腔体102和分配管3的内腔。换言之,如图1所示,分配管3的左端在集流管1左侧,分配管3的右端从集流管1的左端伸入第二腔体102,且分配管3的右端封闭,通孔31贯穿分配管3的管壁的壁厚,通孔31连通分配管3的内腔和第二腔体102,分配管3在上下方向上高于换热管2的第一端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分配管3的第一端流入分配管3的冷媒流向分配管2的第二端,且分配管3内的冷媒经通孔31流入第二腔体102。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可选地,分配管3在第二腔体102中的长度与集流管1的长度大体一致。具体地,分配管3的第二端从集流管1的第一端伸入第二腔体102且延伸至集流管1的第二端,如图1所示,分配管3的右端从集流管1的左端伸入第二腔体102内且向右延伸并延伸至集流管1的右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孔31可开设在分配管3的沿分配管3的周向的任意位置,即沿分配管3的周向旋转一圈的任意位置均可开设通孔31。换言之,如图4所示,在具有通孔31的分配管3的横截面上,定义分配管3的水平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水平线,通孔31可位于水平线上方,且通孔31的中心与分配管3的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0°<α<180°,通孔31也可位于水平线下方,且通孔31的中心与分配管3的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0°<α<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31设有多个,多个通孔31沿分配管3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分配管3的管壁上设置多个沿分配管3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通孔31,可以使分配管3内的冷媒均匀地流入第二腔体10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通孔31沿从分配管3的第一端朝向分配管3的第二端的方向(图1所示的从左向右的方向)依次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n-1通孔和第n通孔,其中第i+1通孔和第i通孔之间的距离为:
di=αiL0,i=1,2,……n-1,α=0.618,L0为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
例如,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为:d1=α1L0,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为:d2=α2L0。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通孔是分配管3上最邻近流体进口的一个通孔31,如图1所示,第一通孔为最左侧的通孔31。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2沿从分配管3的第一端朝向分配管3的第二端的方向(图1所示的从左向右的方向)依次为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第一通孔位于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之间。这里,第一换热管是最邻近流体进口的一个换热管2,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管为最左侧的换热管2,换言之,最邻近流体进口的一个通孔31开设在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之间。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从集流管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集流管1的左端)到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之间,分配管3上具有多个通孔31,多个通孔31沿分配管3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且相邻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d=2.5L0,L0为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从集流管1的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到集流管1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集流管1的右端)之间,分配管3上具有多个通孔31,多个通孔31沿从集流管1的中间位置朝向集流管1的第二端的方向依次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n-1通孔和第n通孔,其中第i+1通孔和第i通孔之间的距离为:
di=2.5αiL0,i=1,2,……n-1,α=0.618,L0为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通孔31为圆孔,若di<D0,则di=D0+2,D0为通孔31的直径。具体地,1mm<D0<3mm。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即为集流管1的1/2长度处,如图1所示的B-B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换热器还包括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第一支撑件41具有第一端(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下端)和第二端(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上端),分配管3具有外周面,第一支撑件41的第一端与集流管1连接,第一支撑件41的第二端位于分配管3下方且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由此,通过第一支撑件41支撑分配管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41的设置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1的第二端还可以位于分配管3下方且与分配管3相连。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1可以位于分配管3的上方,且第一支撑件41的上端与集流管1连接,第一支撑件41的下端与分配管1相连。
具体地,第一支撑件41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41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相互间隔布置,由此,通过多个第一支撑件41共同支撑分配管3。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支撑件41还可以仅有一个,一个第一支撑件41位于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1的第一端(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下端)与集流管1的外周面相连,第一支撑件41的第二端(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上端)从集流管1的外周面依次穿过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腔体101和隔板6伸入第二腔体102,且第一支撑件41的第二端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41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且彼此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段贴设在集流管1的外周面上,第二段在集流管1的内腔且从下向上穿过隔板6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二支撑件42从集流管1的右端伸入第二腔体102,且第二支撑件42的上表面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以支撑分配管3。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4还包括第二支撑件42,第二支撑件42从集流管1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集流管1的右端)伸入第二腔体102,第二支撑件42位于分配管3下方且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件42的设置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42位于分配管下方且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连。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42位于分配管3上方且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连。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分配管3的第二端焊接在集流管1的内腔的第二端时,支撑组件4可以不设置第二支撑件42。
下面参考附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多个换热管2、分配管3、支撑组件4、翅片5和隔板6。集流管1水平放置即沿左右方向延伸,且长度大于250mm,集流管1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即集流管1为圆管。集流管1的管壁具有多个沿集流管1的管壁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贯穿集流管1的管壁的插孔,多个插孔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相互间隔布置,且相邻插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隔板6设在集流管1的内腔,隔板6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以将集流管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隔板6具有多个沿隔板6的厚度方向贯穿隔板6的槽孔61,多个槽孔61沿隔板6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布置,且多个槽孔61与多个插孔一一对应,即一个槽孔61对准一个插孔,槽孔61连通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具体地,在槽孔61上采用冲压的方式沿从第二腔体102朝向第一腔体101的方向(图1、3所示的从上向下的方向)进行翻边。
换热管2为扁管,换热管2具有多个,多个换热管2沿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相互间隔开,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换热管2的第一端21(图1所示的上端)从下向上依次穿过插孔、第一腔体101和槽孔61插入第二腔体102,换热管2的内腔与第二腔体102连通,一个换热管2对应一个插孔,换热管2的第一端21的端面211与隔板6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2mm,即换热管2的第一端21伸入第二腔体的深度为0-2mm。
翅片5设在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间隙中,且翅片5至少部分与换热管2连接,以提高换热效率。
分配管3的左端为流体进口,以便于冷媒流入分配管3内,分配管3的右端伸入第二腔体102,分配管3的右端延伸至集流管1的右端且分配管3的右端封闭,分配管3的管壁具有贯穿分配管3的管壁的通孔31,通孔31为圆孔,通孔31的直径为D0为1mm<D0<3mm,通过通孔31连通分配管3的内腔与第二腔体102,即分配管3的内腔的冷媒通过通孔31可进入第二腔体102,并进一步进入各个换热管2内。分配管3的外周面与换热管2的第一端21的端面21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通孔31可开设在分配管3的沿分配管3的周向的任意位置。换言之,通孔31可开设在沿分配管3的周向旋转一圈的任意位置。
其中,从集流管1的左端到集流管1的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之间,分配管3上具有多个通孔31,多个通孔31沿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且相邻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d=2.5L0,L0为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
其中,从集流管1的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到集流管1的右端之间,分配管3上具有多个通孔31,多个通孔31沿从集流管1的中间位置朝向集流管1的第二端的方向依次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n-1通孔和第n通孔,其中第i+1通孔和第i通孔之间的距离为:
di=2.5αiL0,i=1,2,……n-1,α=0.618,L0为相邻换热管2之间的距离。
且若di<D0,则di=D0+2,D0为通孔31的直径。
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第一支撑件41的下端与集流管1的外周面相连,第一支撑件41的上端从集流管1的外周面依次穿过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腔体101和隔板6伸入第二腔体102,且第一支撑件41的上端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一支撑件41位于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以在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支撑分配管3,第二支撑件42从集流管1的右端伸入第二腔体102,且第二支撑件42的上表面与分配管3的外周面相接触,以在分配管3的右端支撑分配管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具有多个插孔,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隔板具有多个沿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隔板的槽孔,多个所述槽孔与多个所述插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槽孔插入所述第二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闭且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可开设在所述分配管的沿所述分配管的周向的任意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水平放置且长度大于250mm,所述集流管为圆管,所述集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外周面,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具有多个插孔,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隔板具有多个沿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隔板的槽孔,多个所述槽孔与多个所述插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槽孔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2mm,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翅片,所述翅片设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相连;
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内腔和外周面,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闭且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分配管伸入所述第二腔体的长度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大体一致,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具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所述通孔可开设在所述分配管的在所述分配管的周向上的任意位置;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撑件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CN201811155651.2A 2018-09-30 2018-09-30 换热器 Active CN1109668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5651.2A CN110966805B (zh) 2018-09-30 2018-09-30 换热器
PCT/CN2019/109050 WO2020063966A1 (zh) 2018-09-30 2019-09-29 换热器
EP19866072.2A EP3859263B1 (en) 2018-09-30 2019-09-29 Heat exchanger
US17/329,142 US11892251B2 (en) 2018-09-30 2021-05-25 Heat exchang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5651.2A CN110966805B (zh) 2018-09-30 2018-09-30 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6805A true CN110966805A (zh) 2020-04-07
CN110966805B CN110966805B (zh) 2021-09-10

Family

ID=70028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5651.2A Active CN110966805B (zh) 2018-09-30 2018-09-30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680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96365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s incorporating porous inserts
JP2012002475A (ja) * 2010-06-21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3743158A (zh) * 2014-01-06 2014-04-23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CN206055926U (zh) * 2016-09-23 2017-03-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180448U (zh) * 2017-07-12 2018-04-03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96365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s incorporating porous inserts
JP2012002475A (ja) * 2010-06-21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3743158A (zh) * 2014-01-06 2014-04-23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CN206055926U (zh) * 2016-09-23 2017-03-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180448U (zh) * 2017-07-12 2018-04-03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6805B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6804B (zh) 换热器
CN108266925B (zh) 换热器
CN101738128A (zh) 用于具有多排扁管的热交换器的集流管及热交换器
US20150000133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EP3301394B1 (en) Heat exchanger, header for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966805B (zh) 换热器
CN101655323A (zh) 交叉逆流热交换器组件
CN110966806B (zh) 换热器
CN110966803A (zh) 换热器
US11892251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5486116A (zh) 一种等腰三角形通孔顶角变化的换热器
CN112013710A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111895840B (zh)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14666186U (zh) 换热器
CN110849194B (zh) 换热管、热交换器、换热系统及换热管的制造方法
CN112013709A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112161506B (zh) 集流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WO2020237960A1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216482482U (zh) 一种集流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7764003U (zh) 分配器、换热器及空调
CN212858107U (zh) 换热器的加工装置
CN114623702A (zh) 换热器
CN111271999B (zh) 换热器
CN21893711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