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3710A - 分配管和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分配管和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3710A
CN112013710A CN201910468897.3A CN201910468897A CN112013710A CN 112013710 A CN112013710 A CN 112013710A CN 201910468897 A CN201910468897 A CN 201910468897A CN 112013710 A CN112013710 A CN 112013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pipe
pipe
heat exchange
cavity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88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玉娇
祁照岗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688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37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0060 priority patent/WO20202379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3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3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配管和换热器,所述分配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设有通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包括弧形壁和底壁,所述弧形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底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底壁大体呈平直状,所述弧形壁的第一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一侧边沿相连,所述弧形壁的第二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二侧边沿相连。本发明的分配管应用于换热器可相对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分配管和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分配管和具有该分配管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中的分配管的横截面为圆形,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分配管,将该分配管应用于换热器可相对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分配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设有通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包括弧形壁和底壁,所述底壁大体呈平直状,所述弧形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底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弧形壁的第一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一侧边沿相连,所述弧形壁的第二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二侧边沿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配管,通过将分配管的管壁设计成弧形壁和底壁相连的结构,且底壁大体呈平直状,即分配管的横截面大体为D形,能够使得冷媒通过该分配管均匀地向集流管的内腔和多个换热管分配,即将该分配管应用于换热器可相对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配管的横截面大体为半圆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孔设在所述底壁,所述通孔布置成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的多排,每一排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配管的内腔包括沿所述分配管的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错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相同。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分配管,所述分配管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冷媒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插入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包括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二腔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换热器还包括挡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通过所述挡板间隔开,所述挡板设有开孔以便所述分配管穿过,所述挡板的外周轮廓包括第一弧形段、第一连接段、第二弧形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弧形段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段所在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弧形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弧形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分配管的内腔分割成两个腔体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换热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分配管的内腔分割成三个腔体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换热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分配管的内腔分割成四个腔体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换热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底壁宽度设置为小于换热管宽度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底壁宽度设置为等于换热管宽度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底壁宽度设置为大于换热管宽度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通孔设置在弧形壁上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通孔设置在分配管底壁上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分配均匀分配在底壁上的换热器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相邻组通孔在底壁宽度上交错布置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
集流管11,腔室111,第一腔室1111,第二腔室1112,
分配管12,弧形壁121,底壁122,腔体123,第一腔体1231,第二腔体1232,
隔板13,
换热管14,第一换热管141,第二换热管142,
挡板15,第一弧形段151,第二弧形段152,第一连接段153,第二连接段154,
通孔16,第一通孔161,第二通孔162,
翅片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1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1包括集流管11、分配管12和多个换热管14。集流管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分配管12具有第一端(图1所示的分配管12的左端)和第二端(图1所示的分配管12的右端),分配管12的第一端为冷媒进口,分配管12的第二端从集流管11的第一端伸入集流管11的内腔。
多个换热管14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布置。可选地,如图1所示,多个换热管14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即相邻换热管14之间的距离相等。
每个换热管14具有第一端(图1所示的换热管14的上端)和内腔,换热管14的第一端穿过集流管11的管壁插入集流管11的内腔,换热管14的内腔与集流管11的内腔连通。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配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配管12具有管壁和内腔,分配管12的管壁设有连通集流管11的内腔和分配管12的内腔的通孔16。
分配管12的管壁包括弧形壁121和底壁122,弧形壁121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底壁122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且底壁122大体呈平直状。如图1-3所示,底壁122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
弧形壁121的第一侧边沿和底壁122的第一侧边沿相连,弧形壁121的第二侧边沿和底壁122的第二侧边沿相连,以使弧形壁121和底壁122相连,且弧形壁121的内表面和底壁122的内表面围出分配管12的内腔。换言之,分配管12的横截面大体呈D形。
在换热器1的工作过程中,冷媒可以通过分配管12的第一端进入到分配管12的内腔中,冷媒在分配管12内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流动,冷媒可通过分配管12管壁上的通孔16进入到集流管11的内腔中。多个换热管14的第一端均穿过集流管11的管壁,换热管14的第一端设有开口,以使换热管14的内腔与集流管11的内腔相互连通,集流管11中的冷媒可以通过换热管14的第一端进入换热管14的内腔,并且冷媒可以在换热管14的内腔中进行换热。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弧形壁121可以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分配管12的横截面中,弧形壁121为一段圆弧,如图3所示,且底壁122的一端与弧形壁121的一端相连,底部122的另一端与弧形壁121的另一端相连。底壁122与弧形壁12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底壁122可以构造为沿分配管12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板。其中,底壁122在其宽度方向上正对的两个侧边沿分别为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弧形壁121在分配管12周向上正对的两个侧边沿分别为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底壁122的第一侧边沿与弧形壁121的第一侧边沿相连,底壁122的第二侧边沿与弧形壁121的第二侧边沿相连。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配管12,分配管12设置为弧形壁121和底壁122相连的上述结构,且底壁122大体呈平直状,即分配管12的横截面大体为D形,能够使得冷媒经该分配管12均匀地进入换热器的集流管11的内腔和多个换热管14。由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配管12,可相对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而且,分配管12在集流管11中占用更少的体积,为换热管14的布置预留出了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分配管12的内腔与集流管11的内腔连通,冷媒经过分配管12进入到集流管11中,通过设置多个换热管14的一端伸入到集流管11中,冷媒在集流管11的内腔中可以均匀地进入到每个换热管14的第一端,冷媒在集流管11中进行均匀分配,每个换热管14中冷媒的流量大致相同,使冷媒在各个换热管14中的分配更加均匀。
分配管12的横截面大体为D形,即分配管12的横截面构造为近似字母“D”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将分配管12的截面构造为大体为“D”形,可以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并减小分配管12在集流管11中所占用的空间,换热管14的一端可以更靠近分配管12设置,为换热管14的布置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弧形壁121的横截面大体呈半圆形。换言之,弧形壁121在分配管12的横截面上,弧形壁121构造为半圆形。由此,可以提高分配管12的横截面积,在分配管具有相同的流量情况下,将分配管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可以减少分配管12管壁的周长。
在集流管11中,多个换热管14的第一端的高度相同,多个换热管14第一端的连线可以与分配管12的底壁122平行设置,将弧形壁121的截面构造为半圆弧,特别是通孔16如图11中所示设置在弧形壁121的最上端时,冷媒更加均匀地通过分配管12管壁上的通孔16进入到集流管11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将分配管12的内腔与集流管11内腔连通的通孔16可以设置在分配管12的弧形壁121和底壁122中的至少一个上。换言之,通孔16可设在弧形壁121的任意位置,也可开设在底壁122的任意位置。
进一步地,通孔16的开口方向任意。在具有通孔16的分配管12的横截面上,通孔16的中心与底壁122中心的连线与底壁122的宽度方向的夹角α,且夹角α为0°<α<180°。
如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通孔16设置为多个,相邻通孔16之间具有间距,多个通孔16将分配管12与集流管11连通,分配管12内腔中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通孔16进入到集流管11的内腔中,多个通孔16可以使分配管12中的冷媒快速且均匀地流入到集流管11中,以提高冷媒在分配管12在集流管11的流通速度。
其中,通孔16可以设在底壁122。通孔16布置成沿底壁122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多排。每一排通孔16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将通孔16沿底壁122的宽度方向均匀设置,使冷媒可以在分配管12的宽度上均匀地流入到集流管11中。而每一个排的通孔16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其中通孔16在长度上间隔的距离与多个换热管14在长度方向上间隔的距离一致,使得冷媒可以在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地流入到集流管11中。
如图3和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分配管14的内腔设有至少一个隔板13,隔板13设在分配管12的内腔且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将分配管12的内腔分割成多个独立的腔体123,多个腔体123所对应的分配管12的管壁均设有一组通孔16。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组”应作广义理解,并不限于多个通孔16作为一组的情况,即一个通孔16也可以作为一组。换言之,一组通孔16中可以包括一个通孔16,还可以包括两个或三个或是更多个通孔16。
其中,如图3和图5所示,隔板13的延伸方向与分配管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构造为长条形隔板13。隔板13同样可以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隔板13的第一侧边沿与底壁122的中心线相连,隔板13的第二侧边沿与弧形壁121的内表面相连。在分配管12的横截面中,隔板13可以将分配管12的内腔分割为多个沿分配管12的周向间隔布置的独立的腔体123,每个腔体123的第一端均为冷媒进口。
每个腔体123对应的管壁设置有与集流管11内腔连通的通孔16,以保证每个独立的腔体123可以与集流管11连通,各个腔体123内的冷媒均可以进入到集流管11中。
在分配管12的内腔中设置隔板13,将分配管12的内腔分割为多个独立的腔体123,各个腔体123之间不发生相互干涉,每个腔体123与集流管11独立连通,分配管12中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独立的腔体123进入到集流管11中,而各个腔体123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冷媒从分配管12的第一端的冷媒进口进入到各个腔体123中,冷媒再经过每个腔体123进入到集流管11中,使集流管11内的冷媒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分配管12对冷媒分配的均匀性,进入到多个换热管14中冷媒的均匀度也进一步提升,提高了换热器1的散热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分配管12的内腔包括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沿分配管12的周向通过隔板13间隔布置。通孔16包括第一通孔161和第二通孔162,第一通孔161至少为一个并形成一组通孔16,第二通孔162至少为一个并形成另一组通孔16。其中第一通孔161与第一腔体1231连通,第二通孔162与第二腔体1232连通。换言之,第一通孔161设在与第一腔体1231对应的分配管12的管壁上,第二通孔162设在与第二腔体1232对应的分配管12的管壁上。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每个腔体123的横截面成扇形。换言之,在分配管12的横截面上,弧形壁121构造为半圆形,分配管12的内腔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13,且隔板13构造为与分配管12长度相同的长条形,隔板13具有在宽度上正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隔板13的第一端与底壁122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连,隔板第二段与分配管12的弧形壁121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多个腔体123的横截面积相同。冷媒通过每个腔体123的第一端进入到每个腔体123中,通过每个腔体123向集流管11的内腔进行分配。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过多个横截面为扇形且横截面积大体相同的腔体123向集流管11的内腔分配,由于腔体123的横截面积大体相同,进入到各个腔体123内的冷媒的流量大致相同,从而改善了冷媒在各个不同腔体123之间的分配均匀度。可以理解的是,分配管12中多个腔体123的长度均与分配管12的长度相同时,多个分配管12的体积相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集流管11的内腔包括多个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腔室111。具体地,换热器还包括挡板15,相邻腔室111之间通过挡板15间隔开。挡板15设有开孔以便于分配管12穿过。
腔体123和腔室111的数量相同,多组通孔16分别设在多个腔室111所对应的分配管12的管壁,以使多个腔体123和多个腔室111一一对应地连通。换言之,与每个腔室111对应的分配管12的管壁设有一组通孔16,且该组通孔16开设在与一个腔体123相对应的位置,以便该腔室111通过该组通孔16与该腔体123连通。冷媒在分配管12的第一端进入到分配管12的各个腔体123中。各个腔体123中的冷媒经与其对应的一组通孔16进入到对应的腔室111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腔体123和多个腔室111对应地连通,是指一个腔体123与一个腔室111连通,每个腔体123均通过分配管12管壁上的相应的一组通孔16进入到相应的集流管11的腔室111内,保证一个腔体123内的冷媒仅能进入到其对应的腔室111中,使每个腔室111内所进入的冷媒量大致相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1中冷媒分配的均匀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分配管12的内腔包括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集流管11的内腔包括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第一通孔161连通第一腔室1111和第一腔体1231,第二通孔162连通第二腔室1112和第二腔体1232。换言之,第一通孔161开设在分配管12位于第一腔室1111的管壁上,第二通孔162开设在分配管12位于第二腔室1112的管壁上。由于第一通孔161与第一腔体1231对应,第二通孔162与第二腔体1232对应,且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沿分配管12的周向间隔布置,由此,第一通孔161和第二通孔162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错开布置,即第一通孔161和第二通孔162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不对齐。
进一步地,多组通孔16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换言之,相邻组通孔16之间的间距相同。此外,由于多个腔体123沿分配管12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腔室111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因此相邻组通孔16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错开布置。换言之,相邻组通孔16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不对齐。
其中,多个腔体123的横截面积相同,且每个腔体123的长度与分配管12的长度一致,则多个腔体123的体积相同。进一步地,多个腔室111的体积相同。冷媒在分配管12的第一端均匀地分配进入到每个腔体123内,每个腔体123与对应的一个腔室111相连,腔体123内的冷媒在平均分配后,进入到腔室111,集流管11中各个腔室111内冷媒的流量相同,进一步提高冷媒分配均匀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5所示,挡板15的外周轮廓包括第一弧形段151、第一连接段153、第二弧形段152和第二连接段154,第一弧形段151所在圆的直径大于第二弧形段152所在圆的直径,且第一弧形段15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段153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连接段153的第二端与第二弧形段15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弧形端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段154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段154的第二端与第一弧形段151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挡板15的形状可以与集流管11的截面形状相同,挡板15的第一连接段153和第二连接段154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对应地,在集流管11上也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段153和第二连接段154止抵的支撑部,支撑部与挡板15上的第一连接段153和第二连接段154止抵,以对挡板15进行支撑,分配管12穿过多个挡板15上的开孔,分配管12与挡板15的重量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段153和第二连接段154传递至集流管11,通过第一连接段153和第二连接段154的设置,使集流管11可以有效地对挡板15进行支撑,保证了挡板15的稳定性,同时使分配管12的重量通过隔板13传递至集流管11的管壁,提高了分配管12的稳定性。
由于挡板15构造为非中心对称结构,因此将挡板15设置在集流管11中还可以防止挡板15的周向转动,将多个挡板15设置在集流管11的长度上,使多个挡板15可以有效地对分配管12支撑,减小分配管12在垂直于轴向上的位移,提高分配管12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管14布置成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每组中换热管14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组中换热管14的数量相同,且多组中换热管14和多个腔室111分别对应地连通。
每个腔室111对应的换热管14定义为一组换热管14,插入每个腔室111中的换热管14的数量相同,且换热管14伸入到集流管11内腔中的高度一致。由于分配管12各个腔体123进入各个腔室111的冷媒的流量相同,冷媒在腔室111进入与之对应的一组换热管14,使每个腔室111连通的各个换热管14中进入的冷媒的流量相同,在每个腔室111内的冷媒进一步进行平均分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1对冷媒分配的均匀性,以充分发挥换热管的散热面积,提高换热器1的散热效率。
如图8-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管14为扁管,业内也称微通道换热管或多通道换热管,扁管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空调的重量、减小空调的尺寸。其中,扁管通常内部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通道彼此隔离。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扁管的长度方向即由扁管内的所述通道所确定的冷媒流动方向。扁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是直线型或折线型或弯曲型等。这里所说的扁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通道可不完全隔离。又比如,所有的通道可以排成两列,只要其宽度仍大于厚度即可。
换热管14的宽度L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底壁122的宽度D。多个换热管14在沿分配管12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分配管12的延伸方向与换热管14的宽度方向垂直。分配管12设在多个换热管14的上方,换热管14的宽度不会受到分配管12底壁122宽度的影响。无论换热管14的宽度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底壁122的宽度,集流管11的中冷媒都能够均匀地进入到换热管14中。
在换热管14的宽度大于底壁122的宽度时,换热管14具有更大的宽度,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在换热管14的宽度等于底壁122的宽度时,分配管12与换热管14的底壁122正对,使得换热器1的形状更加规则,换热器1的布置方便。在换热管14的宽度小于底壁122的宽度时,可以减小换热器1所占用的体积,换热器1的布置更加灵活。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地实施例,隔板13为一个,该隔板13设在分配管12的内腔且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将分配管12的内腔分割为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隔板13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底壁122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连,隔板13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弧形壁121在分配管12周向上的中心相连,以使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的横截面均为扇形,且第一腔体1231的体积和第二腔体1232的体积相同。
分配管12伸入集流管11的内腔的长度大体等于集流管11的长度。挡板15为一个,该挡板15将集流管11的内腔分割为多个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第一腔体1231与第一腔室1111连通,第二腔体1232与第二腔室1112连通。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的体积相同。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231的体积和第二腔体1232的体积可以不相同,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的体积也不相同,但是冷媒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相变或压降等因素的因素,尽管上述体积的不同,但是最终冷媒分配均匀的效果能够达到。
第二腔体1232与第一腔体1231均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体积相同,因此第一腔体1231与第二腔体1232的截面积相同流量相同。冷媒通过分配管12的第一端进入第一腔体1231和第二腔体1232内。挡板15在将集流管11的内腔分割为体积相同的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其中第一腔室1111与第一腔体1231连通,第二腔室1112与第二腔体1232连通,可以保证通过第一腔体1231进入到第一腔室1111内的冷媒与通过第二腔体1232进入到第二腔室1112内的冷媒的流量相同。
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更多相互连通的腔室和腔体,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第三腔室和第三腔体,且第三腔体和第三腔室连通;如图6和图7所示,设置第四腔室和第四腔体,第四腔体与第四腔室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分配管12的管壁设有两组通孔16,一组通孔16与第一腔体1231和第一腔室1111对应,且该组通孔16可开设在底壁122,也可开设在弧形壁121上,只要与第一腔体1231和第一腔室1111对应即可。另一组通孔16与第二腔体1232和第二腔室1112对应,且该组通孔16可开设在底壁122,也可开设在弧形壁121上,只要与第二腔体1232和第二腔室1112对应即可。
如图14所示的一个实施例,底壁122包括沿分配管12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在第一腔室1111中,第二段在第二腔室1112中。通孔16包括多个第一通孔161和多个第二通孔162,多个第一通孔161形成一组通孔16,多个第二通孔162形成另一组通孔,其中,多个第一通孔161设在第一段以连通第一腔体1231和第一腔室1111,多个第二通孔162设在第二段以连通第二腔体1232和第二腔室1112。多个第一通孔161和多个第二通孔162沿底壁122的宽度方向错开布置。换言之,一组通孔16和另一组通孔16在底壁122的宽度方向上不对齐。
在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14包括多个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管141和多个沿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换热管142。第一换热管141的数量和第二换热管142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一腔室1111连通,多个第二换热管142和第二腔室11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11与第二腔室1112的体积相同、长度相同、截面相同,进入到第一腔体1231与第二腔体1232内的冷媒的量相同。因此在第一腔室1111与第二腔室1112内的冷媒的液面高度一致。而插入到第一腔室1111中的第一换热管141的数量与插入到第二腔室1112中的第二换热管142的数量相同,使得冷媒进入到换热管14中的速度也相同,进一步保证了每个换热管14中冷媒的流量相同。
同样地,在图4、图5的实施例中换热管14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在图6、图7的实施例中换热管14还可以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管。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器1还包括翅片17,翅片17设在相邻换热管14之间,翅片17的至少部分与换热管14连通,将翅片17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4之间,可以增大换热管14的换热面积,使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4之间的温度更加均匀,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系统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由于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系统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因此该换热系统的冷媒分配更加均匀,充分利用了换热器1中换热管14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同时,分配管12与集流管11之间的布置灵活,空间利用率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设有通孔,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包括弧形壁和底壁,所述弧形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底壁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底壁大体呈平直状,所述弧形壁的第一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一侧边沿相连,所述弧形壁的第二侧边沿和所述底壁的第二侧边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的横截面大体呈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在所述底壁,所述通孔布置成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的多排,每一排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的内腔包括沿所述分配管的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错开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相同。
7.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
分配管,所述分配管为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冷媒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插入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为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管,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包括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二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挡板间隔开,所述挡板设有开孔以便所述分配管穿过,所述挡板的外周轮廓包括第一弧形段、第一连接段、第二弧形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弧形段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段所在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弧形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弧形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相连。
CN201910468897.3A 2019-05-31 2019-05-31 分配管和换热器 Pending CN112013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8897.3A CN112013710A (zh) 2019-05-31 2019-05-31 分配管和换热器
PCT/CN2019/110060 WO2020237960A1 (zh) 2019-05-31 2019-10-09 分配管和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8897.3A CN112013710A (zh) 2019-05-31 2019-05-31 分配管和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3710A true CN112013710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8897.3A Pending CN112013710A (zh) 2019-05-31 2019-05-31 分配管和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37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211777A1 (de) 2021-10-19 2023-04-20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übertrager zur wärmetechnischen Kopplung zweier Fluid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1907A (zh) * 2003-10-30 2005-05-0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集管内的制冷剂分配结构
CN101487669A (zh) * 2008-01-17 2009-07-22 开利公司 包括多管式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CN101558277A (zh) * 2006-10-13 2009-10-14 开利公司 具有带分配插件的返回歧管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CN102506523A (zh) * 2011-10-19 2012-06-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102767922A (zh) * 2012-08-10 2012-11-07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03132412U (zh) * 2013-03-19 2013-08-1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其分配组件
CN104913547A (zh) * 2015-06-10 2015-09-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带分液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US20160076822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distributor with intersecting streams
CN106574808A (zh) * 2014-08-19 2017-04-19 开利公司 低制冷剂充灌量微通道热交换器
JP2017211113A (ja) * 2016-05-24 2017-11-30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1907A (zh) * 2003-10-30 2005-05-0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集管内的制冷剂分配结构
CN101558277A (zh) * 2006-10-13 2009-10-14 开利公司 具有带分配插件的返回歧管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CN101487669A (zh) * 2008-01-17 2009-07-22 开利公司 包括多管式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CN102506523A (zh) * 2011-10-19 2012-06-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102767922A (zh) * 2012-08-10 2012-11-07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03132412U (zh) * 2013-03-19 2013-08-1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其分配组件
CN106574808A (zh) * 2014-08-19 2017-04-19 开利公司 低制冷剂充灌量微通道热交换器
US20160076822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distributor with intersecting streams
CN104913547A (zh) * 2015-06-10 2015-09-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带分液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JP2017211113A (ja) * 2016-05-24 2017-11-30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211777A1 (de) 2021-10-19 2023-04-20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übertrager zur wärmetechnischen Kopplung zweier Fluid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74482A (en) Laminated evaporator
CN110966804B (zh) 换热器
CN105605945B (zh) 一种底边长度不同的三角形通孔换热器
CN105571209A (zh) 一种连通孔面积变化的换热器
CN210128652U (zh) 多通道换热器及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105486116B (zh) 一种等腰三角形通孔顶角变化的换热器
CN112013710A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112303886B (zh)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US20210278148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013709A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105627789B (zh) 一种连通孔数量变化的换热器
CN105571348B (zh) 一种翅片管夹角逐渐变化的换热器
CN211204519U (zh) 冷凝器与制冷设备
WO2020237960A1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110966806B (zh) 换热器
CN110966805B (zh) 换热器
CN112161506B (zh) 集流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3258169A (zh) 电池冷却器及车辆
CN110966803A (zh) 换热器
CN21011914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8511526U (zh) 一种冷凝器
KR101543522B1 (ko) 열교환기용 납작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열교환기
CN218723478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上的分配结构
CN216482482U (zh) 一种集流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