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0790A - 管路对接握持器 - Google Patents

管路对接握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0790A
CN110960790A CN201811140559.9A CN201811140559A CN110960790A CN 110960790 A CN110960790 A CN 110960790A CN 201811140559 A CN201811140559 A CN 201811140559A CN 110960790 A CN110960790 A CN 110960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or
cap
holder
cl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405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0790B (zh
Inventor
林颂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1405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07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0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0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0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0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10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路对接握持器,包含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第一连接器支架包含可相对开启及闭合的两壳体,两壳体闭合时,围绕出第一容置空间,以供固定输液短管的部分第一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支架包含可相对开启及闭合的基体与盖体,基体包含第一内壳体及第一外壳体,盖体包含第二内壳体及第二外壳体,当盖体与基体闭合时,第一内壳体及第二内壳体围绕界定出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固定透析液管的部分第二连接器组件,又第一内壳体与第一外壳体之间、以及第二内壳体与第二外壳体之间构成连通的导引空间,以供闭合后的两壳体的插设对接。

Description

管路对接握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路对接握持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腹膜透析的输液短管与透析液管的对接的管路对接握持器。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常规肾脏血液透析的替代方法,可由患者在家进行。要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需先通过外科手术在体内置入一根输液短管,输液短管的其中一端部位于患者体外,通过将输液短管与透析溶液交换袋的透析液管对接即可进行腹膜透析。
在进行腹膜透析时,患者必须遵守严格的卫生规定以避免感染,例如,输液短管与透析液管对接时,须避免碰触对接部位,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及细菌进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然而,此种将输液短管与透析液管对接且不轻易碰触到对接部位的动作,对于视力减退患者或手颤等身体局限性患者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路对接握持器,以辅助完成腹膜透析的输液短管与透析液管的对接和断开,并降低对接及断开污染的可能性。
本发明所提供的管路对接握持器,适用于腹膜透析的输液短管与透析液管的对接,其中输液短管的一端置入患者体内,输液短管的另一端位于患者体外且接设有第一连接器组件,透析液管的一端连接于双连袋管组,透析液管的另一端接设有第二连接器组件,管路对接握持器包含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第一连接器支架包含下壳体与上壳体,且上壳体相对于下壳体开启及闭合,上壳体与下壳体闭合时,围绕界定出第一容置空间,以供固定部分第一连接器组件及部分第二连接器组件的其中一者;第二连接器支架包含基体与盖体,盖体相对于基体开启及闭合,基体包含第一内壳体及第一外壳体,第一内壳体及第一外壳体之间构成第一导引空间,盖体包含第二内壳体及第二外壳体,第二内壳体及第二外壳体之间构成第二导引空间,当盖体与基体闭合时,第一内壳体及第二内壳体围绕界定出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固定部分第一连接器组件及部分该第二连接器组件的其中另一者,且第一导引空间及第二导引空间连通,以供闭合后的下壳体与上壳体的插设对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端及第二开口端,下壳体及上壳体的邻近第二开口端的一端分别设置一固定部,第一连接器组件包含第一连接器本体,第一连接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部,下壳体及上壳体的固定部可供夹固部分第一连接器本体,使部分第一连接器本体及第一端部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中,第一端部朝向第一开口端,输液短管露于第二开口端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更包含一帽套,其内部设置两夹持部,帽套可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以覆盖第一开口端,又第一连接器组件更包含一帽盖,帽盖螺设于第一连接器本体,且覆盖第一端部,其中帽套的两夹持部可供置入第一容置空间且夹持帽盖,并借由帽套的作动将帽盖与第一连接器本体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帽套的两夹持部可供夹设一帽盖,帽套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以覆盖第一开口端,且两夹持部置入第一容置空间,并借由帽套的作动将两夹持部所夹设的帽盖螺设于第一连接器本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个固定部的内侧表面形成一防呆凹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下壳体及上壳体为弧形壳体,且闭合后的下壳体与上壳体构成中空圆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上壳体一侧枢接于下壳体,下壳体的外表面的侧缘设置第一卡槽,上壳体的一侧缘延设第一卡固部,当下壳体与上壳体闭合时,第一卡固部卡设于第一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内壳体、第二内壳体、第一外壳体及第二外壳体为弧形壳体,闭合后的第一内壳体及第二内壳体构成内圈壳,闭合后的第一外壳体及第二外壳体构成外圈壳,内圈壳及外圈壳具有相同的中心轴,且内圈壳的直径小于外圈壳的直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第三开口端及第四开口端,第一内壳体及第二内壳体的至少其中一的内表面设置一固定槽,第二连接器组件包含第二连接器本体,第二连接器本体具有第二端部,固定槽可供卡固部分第二连接器本体,使第二端部位于第二容置空间中,第二端部朝向第三开口端,透析液管露于第四开口端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盖体的一侧枢接于基体,基体的外表面的侧缘设置第二卡槽,盖体的一侧缘延设第二卡固部,当基体与盖体闭合时,第二卡固部卡设于第二卡槽。
本发明因采用可启闭的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供固设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及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组件,配合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可相互轴向对接,使得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与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对接时,其无菌端部被管路对接握持器包覆住而受到物理隔离,因此可避免端部接触灰尘或其他污染物,有助于减少输液短管及透析液管连接和断开时污染的可能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帽套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的开启状态以及输液短管及透析液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与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与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二连接器支架与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二连接器支架与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帽套套设于组装有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支架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对接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对接完成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分解示意图,管路对接握持器10包含第一连接器支架12、帽套14及第二连接器支架16。第一连接器支架12包含下壳体18与上壳体20,上壳体20的一侧缘枢接于下壳体18的一侧缘,且上壳体20可相对于下壳体18开启及闭合。上壳体20与下壳体18闭合时,可围绕界定出第一容置空间21(标示于后述的图3),第一容置空间21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端211及一第二开口端(未标号)。于一实施例中,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为弧形壳体,且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闭合后构成一中空圆柱状。又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的邻近第二开口端的一端分别设置一固定部181、201,于一实施例中,两固定部181、201呈半弧形,随着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的闭合,两固定部181、201亦闭合以围绕一夹固空间213,此夹固空间213连通第二开口端,且夹固空间213的内径小于第一容置空间21的内径。
如图1所示,帽套14的内部形状与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轮廓对应,帽套14的内部设置两夹持部22,两夹持部22略呈弧形且共构一夹持空间221。如图2所示,帽套14可供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第一开口端211,以覆盖第一开口端211(示于图1)且使两夹持部22(示于图1)置入第一容置空间21中(示于图3)。又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帽套14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支架12旋转。
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器支架包16含基体24与盖体26,盖体26的一侧缘枢接于基体24的一侧缘,且盖体26可相对于基体24开启及闭合。基体24包含第一内壳体241及第一外壳体242,第一内壳体241及第一外壳体242之间构成第一导引空间243,盖体26包含第二内壳体261及第二外壳体262,第二内壳体261及第二外壳体262之间构成第二导引空间263。当盖体26与基体24闭合时,第一内壳体241及第二内壳体261围绕界定出第二容置空间27,且第一导引空间243及第二导引空间263连通,以供上述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闭合后的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插设以轴向对接。又第二容置空间27具有相对的第三开口端271及第四开口端272(标示于后述的图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内壳体241、第二内壳体261、第一外壳体242及第二外壳体262为弧形壳体,闭合后的第一内壳体241及第二内壳体261构成内圈壳291,闭合后的第一外壳体242及第二外壳体262构成外圈壳292,于一实例中,内圈壳291及外圈壳29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且内圈壳291的内径小于外圈壳292的内径。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的开启状态以及输液短管及透析液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其中一固定部181的内侧表面设置防呆凹槽182。又在下壳体18的外表面的侧缘设置有一第一卡槽183,上壳体20的一侧缘延设一第一卡固部203,当下壳体18与上壳体20闭合时,第一卡固部203卡设于第一卡槽183,以维持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的闭合。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在第二连接器支架16中,第一导引空间及243第二导引空间263邻近第三开口端271,而邻近第四开口端272的第一内壳体241与第一外壳体242之间、以及第二内壳体261与第二外壳体262之间为实心而无构成第一导引空间243及第二导引空间263。其中,基体24的第一内壳体241的内表面设置有固定槽244。又基体24的第一外壳体242的外表面侧缘设置第二卡槽245,盖体26的第二外壳体262的侧缘延设第二卡固部265,当基体24与盖体26闭合时,第二卡固部265卡设于第二卡槽245,以维持基体24及盖体26的闭合。又在其他实施例中,维持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的闭合或者维持基体24及盖体26的闭合并不限于使用上述卡设方式,亦可使用胶合方式等。
图3中并进一步揭示了一般输液短管30及一般透析液管40的部分结构,一般输液短管30的一端置入患者体内,另一端接设有第一连接器组件32,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组件32具有第一连接器本体36及帽盖34,第一连接器本体36的一端连接输液短管30,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端部361(示于后述的图11),又第一连接器本体36邻近第一端部361的外表面形成有螺纹363(示于后述的图11),帽盖34可螺设于第一连接器本体36的螺纹363,以包覆第一端部361,其中第一端部361需处于无菌状态,因此一般帽盖34内部设置有杀菌套(图中未示),借以在帽盖34螺设于第一连接器本体36时,可同时消毒第一端部361及螺纹363,其中帽盖34为一次性使用的元件。又一般透析液管40的一端连接于双连袋管组(图中未示),另一端接设有一第二连接器组件42,第二连接器组件42具有第二连接器本体46及拉环帽套44,第二连接器本体46的一端连接于透析液管40,另一端具有第二端部461(示于后述的图11),第二连接器组件42为一次性使用的元件,且未使用前,利用拉环帽套44覆盖第二端部461。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与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组装过程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一连接器支架与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连接器支架12与输液短管30的第一连接器组件32组装时,上壳体20相对于下壳体18为开启,且第一连接器组件32的部分第一连接器本体36置于其中一弧形的固定部181,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本体36的部分外表面设置有防呆凸起362,此防呆凸起362卡置于固定部181的防呆凹槽182(示于图3)内,当部分第一连接器本体36连同帽盖34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1后,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上壳体20相对于下壳体18闭合,且两固定部181、201所构成的夹固空间213(示于图1)紧密夹固第一连接器本体36。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二连接器支架与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组装过程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第二连接器支架与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本体46设置于基体24的固定槽244(示于图3),使得第二连接器本体46连同拉环帽套44位于第二容置空间中27,之后请同时参阅图7所示,盖体26相对于基体34闭合,且部分拉环帽套44露于第二连接器支架16的第三开口端271外,透析液管40露于第二连接器支架16的第四开口端272外。
当第一连接器组件32与第一连接器支架12完成组装,如图8所示,将帽套14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12,使帽套14的两夹持部22(示于图1)置入第一容置空间21中(示于图3)以夹持帽盖34(示于图4),并借由旋转帽套14带动帽盖34旋转,例如逆时针旋转,使帽盖34脱离原本所螺设的第一连接器本体36,当帽套14与第一连接器支架12分离时,帽盖34会同时被两夹持部22夹离第一连接器本体36,如图9所示,在帽盖34与第一连接器本体36以露出第一端部361(示于后述的图11)之前或者之后,亦用手指(图中未示)将组装于第二连接器支架16中的第二连接器组件42(示于图6)的拉环帽套44(示于图6)取下以露出第二端部461。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的对接完成示意图,图11是沿图10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插设入第二连接器支架16的第一导引空间243及第二导引空间263,使第一连接器支架12及第二连接器支架16轴向对接,于一实施例中,并可旋转第一连接器支架12,例如顺时针旋转,使第一连接器支架12牢固的旋紧对接在第二连接器支架16上。当完成对接时,如图11所示,第一端部361及第二端部461对应,以开始进行透析液更换过程。
其中,当第一连接器支架12的下壳体18及上壳体20插设入连通的第一导引空间243及第二导引空间263时,下壳体18与上壳体20仅会碰触到外圈壳292,而不会碰触到内圈壳291,因此下壳体18/上壳体20与外圈壳292之间因插设滑动或旋转所可能因相互摩擦所产生的落尘将仅会落入第一导引空间243及第二导引空间263内,而不致污染无菌的第一端部361及第二端部461。
当透析液更换过程结束后,旋转第一连接器支架12,例如逆时针旋转,使第一连接器支架12与第二连接器支架16分离;于未绘示的图式中,并利用帽套14夹持新的帽盖34,且再次将帽套14套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12,并借由旋转帽套14带动帽盖34旋转,例如顺时针旋转,使新的帽盖34螺设且旋紧于第一连接器本体36,以确保输液短管30的液体不会溢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支架具有由第一/第二内壳体及第一/第二外壳体所构成的导引空间,而第一连接器支架则为单层的壳体,因此在对接插设时,第一连接器支架插设于第二连接器支架的导引空间内,惟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使第一连接器支架具有由内壳体及外壳体所构成的导引空间,而第二连接器支架则为单层的壳体,因此在对接插设时,第二连接器支架插设于第一连接器支架的导引空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达到以下效果:
1)使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管路对接握持器,不需改变既有的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组件以及透析液管的第二连接器组件的结构,而可直接进行安装。
2)利用管路对接握持器夹住第一连接器组件及第二连接器组件,再进行轴向对接,可提供予视力衰退或手颤抖等身体局限性患者使用上的辅助,例如可在闭眼或者无须看清楚的情形下完成对接,或者避免患者手部颤抖而碰触连接器组件的无菌端部。
3)管路对接握持器可清洁并重新使用或是丢弃,管路对接握持器将连接器组件的无菌端部包覆住而提供物理隔离,以避免端部接触灰尘或其他污染物,有助于减少输液短管及透析液管连接和断开时污染的可能性。
4)管路对接握持器中无论是第一连接器支架或者第二连接器支架具有由内壳体及外壳体构成导引空间的双层壳体结构,皆可避免了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对接摩擦后落尘掉落至端部的机会,因此在第一连接器支架及第二连接器支架结合后,可大幅降低连接器本体的端部受到污染的机会。
5)利用帽套可以辅助将帽盖由第一连接器本体旋下或者将新的帽盖重新螺设于第一连接器本体,因此可在不碰触输液短管的第一连接器本体的无菌端部的前提下,完成与透析液管的对接与断开。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管路对接握持器,适用于腹膜透析的一输液短管与一透析液管的对接,其中该输液短管的一端置入患者体内,该输液短管的另一端位于该患者体外且接设有一第一连接器组件,该透析液管的一端连接于一双连袋管组,该透析液管的另一端接设有一第二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管路对接握持器包含:
一第一连接器支架,包含一下壳体与一上壳体,该上壳体相对于该下壳体开启及闭合,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闭合时,围绕界定出一第一容置空间,以供固定部分该第一连接器组件及部分该第二连接器组件的其中一者;以及一第二连接器支架,包含一基体与一盖体,该盖体相对于该基体开启及闭合,该基体包含一第一内壳体及一第一外壳体,该第一内壳体及该第一外壳体之间构成一第一导引空间,该盖体包含一第二内壳体及一第二外壳体,该第二内壳体及该第二外壳体之间构成一第二导引空间,当该盖体与该基体闭合时,该第一内壳体及该第二内壳体围绕界定出一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固定部分该第一连接器组件及部分该第二连接器组件的其中另一者,且该第一导引空间及该第二导引空间连通,以供闭合后的该下壳体与该上壳体的插设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开口端及一第二开口端,该下壳体及该上壳体的邻近该第二开口端的一端分别设置一固定部,该第一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一连接器本体,该第一连接器本体具有一第一端部,该两固定部可供夹固部分该第一连接器本体,使部分该第一连接器本体及该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端部朝向该第一开口端,该输液短管露于该第二开口端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管路对接握持器更包含一帽套,其内部设置两夹持部,该帽套套设于该第一连接器支架,以覆盖该第一开口端,该第一连接器组件更包含一帽盖,该帽盖螺设于该第一连接器本体,且覆盖该第一端部,其中该帽套的该两夹持部可供置入该第一容置空间且夹持该帽盖,并借由该帽套的作动将该帽盖与该第一连接器本体分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管路对接握持器更包含一帽套,其内部设置两夹持部,该帽套套设于该第一连接器支架,以覆盖该第一开口端,其中该两夹持部可供夹设一帽盖,该两夹持部置入该第一容置空间,并借由该帽套的作动将该两夹持部所夹设的该帽盖螺设于该第一连接器本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该固定部的内侧表面形成一防呆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及该上壳体为弧形壳体,且闭合后的该下壳体与该上壳体构成中空圆柱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一侧枢接于该下壳体,该下壳体的一外表面的侧缘设置一第一卡槽,该上壳体的一侧缘延设一第一卡固部,当该下壳体与该上壳体闭合时,该第一卡固部卡设于该第一卡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壳体、该第二内壳体、该第一外壳体及该第二外壳体为弧形壳体,闭合后的该第一内壳体及该第二内壳体构成一内圈壳,闭合后的该第一外壳体及该第二外壳体构成一外圈壳,该内圈壳及该外圈壳具有相同的中心轴,且该内圈壳的直径小于该外圈壳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一第三开口端及一第四开口端,该第一内壳体及该第二内壳体的至少其中一的内表面设置一固定槽,该第二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二连接器本体,该第二连接器本体具有一第二端部,该固定槽可供卡固部分该第二连接器本体,使该第二端部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中,该第二端部朝向该第三开口端,该透析液管露于该第四开口端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对接握持器,其特征在于,该盖体的一侧枢接于基体,该基体的一外表面的侧缘设置一第二卡槽,该盖体的一侧缘延设一第二卡固部,当该基体与该盖体闭合时,该第二卡固部卡设于该第二卡槽。
CN201811140559.9A 2018-09-28 2018-09-28 管路对接握持器 Active CN1109607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0559.9A CN110960790B (zh) 2018-09-28 2018-09-28 管路对接握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0559.9A CN110960790B (zh) 2018-09-28 2018-09-28 管路对接握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0790A true CN110960790A (zh) 2020-04-07
CN110960790B CN110960790B (zh) 2022-04-01

Family

ID=7002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40559.9A Active CN110960790B (zh) 2018-09-28 2018-09-28 管路对接握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079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415A (en) * 1990-08-16 1993-01-05 Choksi Pradip V Taper fitting with protective skirt
US20050197646A1 (en) * 2002-02-11 2005-09-08 Brian Connell Dialysis connector with retention and feedback features
US20140100548A1 (en) * 2008-12-19 2014-04-10 Baxter Healthcare S.A. Catheter/fistula needle to bloodline connection assurance device
US20140207118A1 (en) * 2013-01-22 2014-07-24 Micrel Medical Devices S.A. Lock Connection Device for Medical Fluid Lines
US20140249486A1 (en) * 2012-06-15 2014-09-04 B. Braun Medical Inc. Self-priming, anti-free flow valve for infusion pumps
US20160129236A1 (en) * 2013-05-28 2016-05-12 Glomeria Therapeutics S.R.L. Connecting device
CN107847707A (zh) * 2015-06-24 2018-03-27 线性健康科学有限责任公司 导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415A (en) * 1990-08-16 1993-01-05 Choksi Pradip V Taper fitting with protective skirt
US20050197646A1 (en) * 2002-02-11 2005-09-08 Brian Connell Dialysis connector with retention and feedback features
US20140100548A1 (en) * 2008-12-19 2014-04-10 Baxter Healthcare S.A. Catheter/fistula needle to bloodline connection assurance device
US20140249486A1 (en) * 2012-06-15 2014-09-04 B. Braun Medical Inc. Self-priming, anti-free flow valve for infusion pumps
US20140207118A1 (en) * 2013-01-22 2014-07-24 Micrel Medical Devices S.A. Lock Connection Device for Medical Fluid Lines
US20160129236A1 (en) * 2013-05-28 2016-05-12 Glomeria Therapeutics S.R.L. Connecting device
CN107847707A (zh) * 2015-06-24 2018-03-27 线性健康科学有限责任公司 导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0790B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83161A (en) Method for using a connector cap and cover therefor
US20210268255A1 (en) Medical Fluid Line Connection Safety Shell
EP2175910B1 (e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 connection system
CA131605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gless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JP2016540618A (ja) 医療用ルアーコネクター
CN110960790B (zh) 管路对接握持器
US20100270225A1 (en) Retaining means for retaining an external functional means on a treatment apparatus, external functional means, and treatment apparatus
JP2758148B2 (ja) 血液浄化器用カプラ
US10912936B2 (en) Tube-docking holding device
TWI666035B (zh) 管路對接握持器
JPH08155025A (ja) 医療用コネクタ−
US20040034334A1 (en) Transfer set assembly for multiple lumen catheters
JP4963053B2 (ja) 体外循環モジュール用継手及び該継手を用いた医療用アダプタ
CN116348174B (zh) 旋转式腹膜透析互连装置
CN209848138U (zh) 鲁尔接头分离装置
JP2017131625A (ja) 一体化透析器カップリング付き透析機
CN209204256U (zh) 一种腹膜透析用换液辅助装置
JP3598859B2 (ja) 医療用コネクター装置
KR101226216B1 (ko) 외부 세균 침입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자동 차폐가 가능한 복막 투석용 원터치 커넥터
TWI781042B (zh) 用於醫療連接管組件之輔助對正裝置
CN213048578U (zh) 一种具有防污染功能的血液透析用保护盖
CN210750533U (zh) 一种用于肾内科耳挂式透析导管固定器
CN213554256U (zh) 一种血液净化a液瓶口包裹密封装置
CN213158281U (zh) 一种一次性外接静脉壶
CN218870943U (zh) 一种透析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