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4639A - 电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刀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34639A CN110934639A CN201911203134.2A CN201911203134A CN110934639A CN 110934639 A CN110934639 A CN 110934639A CN 201911203134 A CN201911203134 A CN 201911203134A CN 110934639 A CN110934639 A CN 1109346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anchor head
- sheath
- tube
- cold anch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02—Probes for open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541—Lung or bronchi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77—Abl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7—Coagulation and cutting with the same instru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05—Electrodes having a specific shape
- A61B2018/1412—Blad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定位准确,治疗手段多样,治疗过程可控,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刀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肺部疾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大泡(pulmonary bulla)等。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COPD通常的特征为气流阻塞,尤其限制患者在呼气期间的通气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具有慢性咳嗽,伴有痰生成,导致呼气阻塞。在患有肺气肿的患者中,肺实质的破坏可以导致失去弹性回弹、气道范围减小、呼气阻塞、以及咳嗽。肺大泡(pulmonarybulla,也作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
在临床治疗中,外科手术是常见的选择,但是如若通过手术去除肺的患病部分,手术通常导致约15-30%的肺部有效量减少,其可能不足以引起肺功能的明显提高。同时对于年龄较大、体质偏弱、心肺功能较差或者存在并发症等情况肺癌患者,他们并不适合或者不耐受常规的手术切除疗法。
因此,微创手术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例如肿瘤微创消融等许多局部治疗方法。肺部的肿瘤微创消融包括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其中只有射频消融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引列入。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应用频率小于30MHz(通常在460~480kHz)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使得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在射频消融治疗中,使用的器械为电刀,其远端的电极经皮穿刺后能够将射频能传递给刺入部位周围的细胞组织。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电刀的电极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通过穿刺点穿刺入靶肿瘤中。中性电极也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它贴附在患者身体合适部位。当射频发生器上的脚踏开关踩下时,电刀的电极与中性电极之间在人体组织之间建立回路连通,高频电流作用在两者之间的人体组织上,使电刀远端的电极接触到的肿瘤细胞凝固、变性、坏死。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用于肺部的电刀在工作时,现有的射频消融操作即使在B超或CT的引导下,也不能有效判断射频消融导管的前端电极的准确位置。CT图片是X线扫描出来的有限数量的断面图像,在某些角度下,看起来前端电极放置到了目标部位,但实际的位置也可能是不对了,仅仅是在投影方向上重叠而已,因此前端电极的位置难以判断,定位精度不够。
在一些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对病灶或周围组织牵拉,相关技术中的方案一般无法完成该动作。因为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因此现有的治疗手段存在将堵塞的部位打通后,病灶区在术后会再次堵塞的问题,治疗的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
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
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
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热交换腔在冷锚头近端侧开口,所述输送管对接在该开口部位。
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套设固定在所述冷锚头近端侧。
可选的,所述冷锚头为筒状且远端封闭,筒状内部为所述热交换腔,所述输送管对接连通至筒状近端。
可选的,所述冷锚头具有朝向远端的第一工作面,以及处于筒状外周的第二工作面,各工作面表面光滑。
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在所述内管中提供第一通道,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间隙中提供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热交换腔交汇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热交换腔形成冷却介质回路。
可选的,所述外管密封套设在冷锚头近端侧,所述内管的端头延伸进入所述热交换腔。
可选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冷锚头两者对接部位的外周面相互平齐。
可选的,所述内管的远端为坡口结构。
可选的,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了两个相互隔离的转接腔,各转接腔还连通用于对接外部管路的转接头。
可选的,所述各转接腔直接开设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壳体内设有一转接件,所述各转接腔开设于所述转接件内。
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连通至对应的一个转接腔。
可选的,所述两个转接腔之间带有一部分公共腔壁,所述外管和内管穿入其中一转接腔,仅所述内管穿过所述公共腔壁进入另一转接腔。
可选的,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与转接腔相应部位的腔壁固定,使得所述外管和内管保持轴向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内还穿设有牵引丝,牵引丝远端连接至所述冷锚头用以调节冷锚头姿态;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上设有与牵引丝近端联动的控制部件。
本申请通过带有热交换腔的冷锚头实现对电极的定位,方便消融、消凝以及电切等治疗过程的实施,治疗过程中定位准确,治疗手段多样,治疗过程可控,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刀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刀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1中第一电极和鞘管配合示意图;
图4b为图1中第一电极和鞘管配合关系透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电刀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鞘管配合示意图;
图10a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
图10b为图10中锚定芯和锚定头示意图;
图11a为图10中鞘管沿着锚定芯前行示意图;
图11b为图10中鞘管沿着锚定芯后退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锚定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图13中输送管、冷锚头以及冷锚头控制柄示意图;
图14b为图13中转接件、输送管以及冷锚头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电刀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冷锚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中冷锚头操作柄内部示意图;
图18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牵引丝近端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牵引丝远端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鞘管;111、第一导线;1111、第一导线远端;1112、第一导线护套;1113、第一导线通孔;112、第二导线;1121、第二导线远端;113、第三导线;
12、手柄;121、第一接线端子;
13、第一电极;131、切割工作部;132、连接部;1321、通孔;
14、管接头;15、第二电极;151、隔热环;161、第一开关;162、第二开关;
17、锚定头;171、圆柱段;172、圆锥段;173、第一安装槽;174、第二安装槽;
18、锚定芯;181、锚定头控制柄;182、第三接线端子;
19、冷锚头;191、热交换腔;192、第一工作面;193、第二工作面;
20、输送管;21、内管;211、坡口结构;22、外管;221、牵引槽;23、冷锚头控制柄;230、转接件;231、壳体;2311、导向槽;232、转接腔;233、转接头;234、公共腔壁;235、转接通孔;
24、牵引丝;241、牵引丝拉头;242,、延伸通道;
25、控制部件;251、锁定件;252、操作部;253、牵引部;2531、第一收容腔;2532、第二收容腔;2533、牵引丝通孔;254、传动件;2541、抵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至2,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
电刀装置通过鞘管11将第一电极13送入人体内并靠近靶向组织,通过第一电极13对靶向组织释放射频能实现对靶向组织的切割、消融、电凝等一系列治疗过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优选为筒状结构,与鞘管11常见的结构类似,方便在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设置连接部132,从而实现与鞘管11的稳定连接。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的切割工作部131用于直接与靶向组织电接触,从而释放射频能,实现功能。第一电极13的筒状结构能够为切割工作部131提供多种功能。例如,当用于切割等治疗过程时,切割工作部131可以通过筒状结构的底面靠近靶向组织,利用筒状结构祭较薄的侧壁形成较小的接触面积,便于切割;当用于消融等等治疗过程时,切割工作部131可以通过筒状结构的周面靠近靶向组织,从而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实现先电切后电凝的治疗过程,减少病灶复发的可能。具体操作中,可以选择首先电切形成贯通的通道,并通过负压真空抽吸取切割的组织,其次电凝、结痂,实现避免术后愈合再次堵塞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鞘管11近端贯穿且固定于手柄12,鞘管11穿出手柄12的部分安装有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管接头14。
在实际复杂的治疗过程中,在不同的治疗阶段,电刀装置常常需要连接多种外部设备以实现不同的治疗功能。因此管接头14的设计能够方便外部设备的接入,减少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让操作人员等更集中于治疗过程,改善体验。
管接头14的设计形式有多种,能够更具不同使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调整,也可以采用本领域中较为通用的接口以提高通用性,例如鲁尔接头等。
参照图1至5,在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其中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为周向封闭结构。
周向封闭结构所指的是存在一条首尾相接环绕第一电极13外周面一周的路径,并且在第一电极13外周面上不存在大面积的镂空,该设计能够为第一电极13提供较好的机械强度,避免在人体内发生破损,掉落部件等意外情况;并且人体内的组织也不容易与第一电极13发生阻滞的干涉,从而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在具体的设计上,周向封闭结构能够按需调整,例如开设避让某些实体的开孔等,因此周向封闭结构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完全封闭,只是在某些实施例中,需要满足用于切割靶向组织的线接触和用于消融、电凝的面接触。当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在周向上完全封闭,即没有任何镂空部位。
根据不同的病灶和情况,切割工作部131端部的形状可以按需调整,在一实施例中,切割工作部131端部为平头或尖头。
切割工作部131端部是与靶向组织直接接触的部分。一般在切割等治疗过程,切割工作部131端部是直接作用于靶向组织的部分,当切割工作部131端部形状发生变化时,会带来一些附带的技术优点,例如当切割工作部131端部为尖头时,能够提供更小的与靶向组织的接触面积,方便对体积较小的靶向阻止进行治疗。不同结构的不同技术优点,也是按需选择不同结构的原因。
当切割工作部131端部为平头时,结合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切割工作部131则通过筒状结构的侧壁实现对靶向组织的切割;当切割工作部131端部为尖头时(图未示),切割工作部131能够通过尖头的尖部实现对靶向组织的切割。
切割工作部131的轴向长度决定两个指标,一是第一电极13能切割靶向组织的最大深度,二是能与靶向组织接触的的最大接触面积。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治疗的过程开展和治疗的效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轴向长度为4~6mm。
当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长度过短,则切割深度较小,当靶向组织较厚时,不方便操作;当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长度过长,则不利于介入过程的实施,较长的第一电极13在人体内行进时较为不便。因此,将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轴向长度优选为4~6mm。
相较于鞘管11的柔性,第一电极13是刚性的,不易在人体内弯曲,因此为了方便介入过程的实施,第一电极13在轴向上的总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切割工作部131和连接部132的长度比例需要调整。实际电刀装置工作的过程是由切割工作部131实现的,因此从功能角度来说,切割工作部131越长,可用的部分也就越多;但是第一电极13的固定是由连接部132实现的,介入人体内的第一电极13会受到人体组织的挤压,牵拉等外力作用,没有稳定的连接会造成部件连接失效,轻则治疗过程终止,重则在人体内遗留部件造成新的问题,因此切割工作部131和连接部132都对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与连接部132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0.3~3。
在不同的场景中,切割工作部131与连接部132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0.3~3。相应的,当连接部132长度变短时,需要设计相应结构或者技术手段确保连接效果。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3的切割工作部131与连接部132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0.5~2。
在电刀装置使用过程中,第一电极13始终和鞘管11保持在一起,因此没有分开的使用需求。鞘管11一般为塑性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将第一电极13与鞘管11成型为一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的连接部132带有镂空区域,该镂空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嵌入并固定于鞘管11的管壁内。
本实施例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电极13为电导材料,而鞘管11为绝缘材料,材料的差异会使得第一电极13和鞘管11之间的配合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原本紧密的配合关系可能因为膨胀系数的不同造成连接失效。部件之间的稳固连接在介入领域非常重要,因为部件脱落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镂空区域的作用是将两种材料之间通过摩擦力限位改变为通过一部分结构相抵实现限位。在本实施例中,鞘管11的塑性材料在成型时会进入镂空区域,从而与镂空区域的边界相抵,从而阻止第一电极13与鞘管11的相对移动。在技术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镂空区域的形式可能出现变形,例如第一电极13的部分材料突出自身外周面,鞘管11成型时会包裹第一电极13的凸起,从而阻止阻止第一电极13与鞘管11的相对移动。
因为在介入领域中,第一电极13与人体组织直接作用,可能会发生扭转,粘连,牵拉等多种情况,第一电极13需要能够在各种方向的应力下保持与鞘管11的稳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镂空区域包括多个通孔1321,各通孔1321沿第一电极13的周向分布。
周向布置的通孔1321能够在周向上限制第一电极13与鞘管11的相对移动。该设计在介入领域非常重要,因此通孔1321的周向布置能够大大提高第一电极13与鞘管11的连接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通孔1321分为两至四组,各组之间沿第一电极13的轴向依次排布,同组通孔1321沿第一电极13的周向分布。
通孔1321分布有多组后在第一电极13的连接部132的外周面上形成阵列式的镂空区域,能够有效提高鞘管11和第一电极13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电刀装置的稳定性。在第一电极13受到作用力的时候,位于第一电极13轴向上不同位置的通孔1321所受的应力不一定一致。例如当第一电极13受到沿着自身轴向的拉力或者推力时,各通孔1321所受应力方向均沿着第一电极13的周向;当第一电极13受到产生扭转的应力时,位于不同布置的通孔1321会受到方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应力。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组之间的通孔1321在第一电极13的周向上相互对正。每个通孔1321实际上都起到了一个固定点的作用,因此在相互对正布置的通孔1321实际上提供了更多的固定点,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极13对自身轴向上的稳定性,对该方向上的应力抗性更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邻组之间的通孔1321在第一电极13的周向上错位布置。错位布置的通孔1321实现了通孔1321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更密集的固定点,因此第一电极13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按需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同组通孔1321的数量为1、2、3、4、5或6个。
通孔1321数量上的增加能够带来更稳定的连接效果,但是通孔1321在设置时会对第一电极13本身的结构强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控制通孔1321的总面积,不能因为开设通孔1321而降低第一电极13的结构强度,总体来说通孔1321的数量和单个通孔1321的截面积成负相关,并且每个通孔1321的截面积相差不大。
在一实施例中,各通孔1321的形状相同,针对其中一通孔1321,其内缘为多边形或内缘为光滑曲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通孔1321的形状还可以不同。
通孔1321的截面形状也会影响连接部132的连接效果。例如当通孔1321截面形状为存在尖锐夹角的形状时,在夹角位置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部分,此时鞘管11和通孔1321可以会产生相互切割的效果,造成连接失效的可能,需要通过通孔1321数量上的增加和布置位置的优化来克服。因此各通孔1321的形状优选为多边形或内缘为光滑曲线
在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通孔1321为矩形。
例如当通孔1321截面形状为矩形时,鞘管11和单个通孔1321的相抵部分的第一电极13的轴向和周向上作用面积较大,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矩形时生产过程中较为方便生产的结构,对于精度控制较为容易,因此选用矩形截面的通孔1321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设计兼顾了连接的有效性和生产工艺的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鞘管11的管壁内埋设有第一导线111,第一导线111近端延伸至手柄12,第一导线远端1111与第一电极13电连接。
第一导线111的作用在于在射频源和第一电极13之间建立电连接,用于向第一电极13输送射频能。第一导线111埋设在鞘管11内,跟随鞘管11在人体内穿行。一般情况下,第一导线111与鞘管11保持固定连接,即不能发生相对位移,该设计主要通过生产过程中第一导线111与鞘管11成型为一体结构实现。鞘管11能为第一导线111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的气、液、固体等杂质影响第一导线111的功能。第一导线111可以为外层为绝缘材料内层为导电材料的复合结构,也可以为单独的导电材料,因为鞘管11本身能为第一导线111提供屏蔽和保护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鞘管11上开设有供第一导线111穿设的第一导线通孔1113,第一导线11通过第一导线护套1112穿设在该第一导线通孔1113内。第一导线护套1112和鞘管11共同保护第一导线111。
第一导线111需要通过与第一电极13电连接才能实现电刀装置功能,因此第一电极13上可以设计多种结构固定第一导线111,例如在第一电极13上设有用于夹持第一导线111的夹持部件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线远端1111焊接固定于第一电极13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焊接所指代的是稳定的电连接,具体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通过第三方焊接介质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再例如通过第一导线111的部分导电材料或者第一电极13的部分融化来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该连接固定的方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稳定的电连接,能够为第一电极13输送射频能;二较高强度的物理连接,需要在第一电极13收到外力作用时不会轻易失效;三较高的惰性,不会与其他物质反应,在人体内时,该位置暴露于人体的内部环境中,焊接位置如果存在多种金属材料,加上电流和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电化学反应,因此材料惰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情况。
电刀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病灶的不同情况可能有多种使用方式,因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更具不同情况灵活组合实现功能。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2上安装有第一接线端子121,第一导线111近端与该第一接线端子121电连接。
第一接线端子121能够为第一电极13提供一个标准接口,方便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电刀装置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存在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各部件的工作状态会产生差异。例如当第一电极13没有靠近靶向组织时,第一电极13处于待机状态,不释放射频能以免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当第一电极13到位后需要开始释放射频能。在一实施例中,在鞘管11的近端侧设有控制第一导线111电路通断的第一开关161(如图6所示),该第一开关161直接设置在手柄12上或固定在鞘管11上。
第一开关161能够精准控制第一电极13的工作状态,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但是在一些情况中,第一开关161无法设置设置在手柄12上或固定在鞘管11上。例如图1所展示的技术方案中,未展示出第一开关161,现实情况中可能因为设备的差异,病灶的差异,手术的需要等多种情况,可能将第一开关161设置在外部设备或其他部位。下文中的第二开关162同理。
参照图6至9,在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电刀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电极13间隔布置的第二电极15,第二电极15处在第一电极13的近端侧。
第二电极15能为电刀装置提供更为丰富的功能。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分割对电极形状有不同要求的治疗过程,将单个电极设计为更符合某个特定治疗过程的形状和特性。例如第一电极13用于切割,设计为尖头的小接触面积,长度较长方便实现深度较大的切割,第二电极15用于消融、电凝等,周向面积较大,方便实现与靶向组织的大面积接触。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的具体形状和特性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按需调整。
为了避免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产生干涉,间隔布置是合理的选择。间隔布置具体是指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之间保持电绝缘,在具体的结构上,拥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轴向依次排布,中间设有保持绝缘的隔离环;再例如,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至少有一部分相互套设,两者套设的部分夹持有保持绝缘的隔离环;等等。
为了方便在人体内穿设,第二电极15有降低整体装置的尺寸的设计需求,以方便操作。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5为筒状,套设固定在鞘管11的外周。
鞘管11在一般设计中为空心的圆柱形,第二电极15为了实现更大的与靶向组织的接触面积,套设在鞘管11外周是合理的优选,因此筒状的第二电极15能有效降低整体装置的尺寸,改善操作人员的体验。
在实际的选择中,第二电极15可以选择在自身上形成部分镂空,方便实现与鞘管11的固定,镂空主要作用在于方便鞘管11的部分材料进入第二电极15内部,实现固定,提高连接强度。
在电刀装置实施治疗过程中,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可能针对不同的治疗过程发生作用,因此可能工作上存在时间差,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5的远端侧和/或近端侧还设有固定于鞘管11外周的隔热环151。
隔热环151能够消除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之间的影响,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能够布置的更为紧凑,方便介入过程的实施和后续操作。
隔热环151的轴向长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之间的间隙。在一实施例中,隔热环151的轴向长度为0.5~2mm。
当隔热环151的轴向长度过小时,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可能会出现间隙过小的情况,在人体内较为潮湿的环境下,可能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当隔热环151的轴向长度过大时,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的间距较大,电刀装置在介入人体时不太方便操作,尤其是肺部区域,因此隔热环151的轴向长度优选为0.5~2mm
相较于鞘管11的柔性,第二电极15是刚性的,不易在人体内弯曲,因此为了方便介入过程的实施,第二电极15在轴向上的总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为5~12mm。
从原理上说,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远端,越有利于介入过程的实施,但是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直接决定了第二电极15和靶向组织的接触面积,因此综合考虑介入实施的过程和治疗效果的考虑下,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优选为5~12mm。
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均位于鞘管11位于远端的一侧,总体的轴向长度越长越不利与介入过程的实施,但是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又直接影响和靶向组织的直接接触面积,因此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的轴向长度比例需要经过设计,在一实施例中,
第二电极15与第一电极13轴向长度的比值为5/6~2。
在保证两者总体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病灶情况调整。当第一电极13的工作更重要或者需要较长的长度时,第二电极15的长度可以适当缩短;当第二电极15的工作更重要或者需要较长的长度时,第一电极13的长度可以适当缩短,以此来实现不影响介入过程的前提下提高治疗效果的技术目的。
第二电极15与第一电极13在轴向上的间距直接影响第二电极15与第一电极13的绝缘性能,也影响隔热环151的布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5与第一电极13在轴向上的间距为0.5~4mm。
若间距过小,在人体内较为潮湿的环境下,可能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当间距过大时,电刀装置在介入人体时不太方便操作,尤其是肺部区域,因此第二电极15与第一电极13在轴向上的间距优选为0.5~4mm。
第二导线112
为了向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5分别供电,在一实施例中,鞘管11的管壁内还埋设有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
第一导线111近端延伸至手柄12,第一导线远端1111与第一电极13电连接;
第二导线112近端延伸至手柄12,第二导线远端1121与第二电极15电连接。
第一导线111的作用在于在射频源和第一电极13之间建立电连接,用于向第一电极13输送射频能。第二导线112的作用在于在射频源和第二电极15之间建立电连接,用于向第二电极15输送射频能。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埋设在鞘管11内,鞘管11运动时可跟随鞘管11在人体内穿行。一般情况下,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与鞘管11保持固定连接,即不能发生相对位移,该设计主要通过生产过程中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与鞘管11成型为一体结构实现。鞘管11能为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的气、液、固体等杂质影响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的功能。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可以为外层为绝缘材料内层为导电材料的复合结构,也可以为单独的导电材料,因为鞘管11本身能为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提供屏蔽和保护的作用。
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两者近端分别延伸至手柄12后,可分别配置相应的电连接件,方便与外部线路连接,电连接件的形式并没有严格限制,至少可以提供良好的电路导通,和必要的连接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线远端1111焊接固定于第一电极13的内壁;第二导线远端1121焊接固定于第二电极15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焊接所指代的是稳定的电连接,具体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通过第三方焊接介质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再例如通过第一导线111的部分导电材料或者第一电极13的部分融化来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该连接固定的方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稳定的电连接,能够为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5输送射频能;二较高强度的物理连接,需要在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5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轻易失效;三较高的惰性,不会与其他物质反应,在人体内时,该位置暴露于人体的内部环境中,焊接位置如果存在多种金属材料,加上电流和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电化学反应,因此材料惰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情况。
鞘管11在人体内蜿蜒穿行时,会对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产生扭转的趋势,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之间可能出现物理上的干涉,摩擦以及电学上的射频能干涉;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布置在鞘管11轴线的相对两侧。即两者至少在周向上是间隔布置的,就但就某一者而言,在鞘管内的延伸路径可以是沿鞘管轴向,还可以是有所偏移甚至略带螺旋的方式,可以在鞘管弯曲时提供必要的长度补偿。
在生产时将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尽可能分开布置,能够有效提高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的稳定性。
电刀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病灶的不同情况可能有多种使用方式,因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更具不同情况灵活组合实现功能。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2上安装有第二接线端子,第二导线112近端与该第二接线端子电连接。
第二接线端子能够为第二电极15提供一个标准接口,方便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线端子内置于第一接线端子121内,共用一个对外的接口,能够简化整体装置的接口数量,减少误操作,提升操作感受和稳定性。
电刀装置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存在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各部件的工作状态会产生差异。在一实施例中,在鞘管11的近端侧设有控制第二导线112电路通断的第二开关162,该第二开关162直接设置在手柄12上或固定在鞘管11上。
例如当第二电极15没有靠近靶向组织时,第二电极15处于待机状态,不释放射频能以免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当第二电极15到位后需要开始释放射频能,因此第二开关162能够精准控制第二电极15的工作状态,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第二开关162还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集中布置一控制面板,同理该控制面板上还可以集成安装用于开闭其他设备(例如下文中的负压装置等)的开关。
参考图10a至12,在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
本实施例中电刀装置还包括锚定头17、以及与锚定头17相连的锚定芯18,使用状态下锚定芯18限定一穿引路径,鞘管11滑动套设于锚定芯18并可沿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锚定芯18的作用在以自身轴向限定穿引路径,从而引导鞘管11运动,同时因为第一电极13以及其他部件固定在鞘管11上,因此能够实现第一电极13以及其他部件在穿引路径上的运动。该设计主要为了克服第一电极13的定位问题。在介入领域中,如何准确的治疗设备定位到靶向组织附近并进行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空间状态调整一直是一个难题。锚定头17能够在治疗过程开始前,先在人体组织上形成一个锚定点,从而方便配合近端的调整来实现人体内部件的部件的空间状态调整。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锚定头17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防止脱出的倒钩形,对定位精度不明感的球形等等。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锚定头17的远端侧逐渐收敛形成尖端。
锚定对定位精度非常敏感,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收敛成尖端的锚定头17能够准确的实现对人体组织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在现有的介入领域配合手段中,例如B超,CT等,形状是较为容易观察到的特征,因此能有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对其进行准确的操作。
锚定头17的作用在于形成一个锚定点,具体实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通过负压形成对人体组织的吸附效果的吸盘等。但是常见设计多存在需要单独建立管路、对人体内部环境影响较大等弊端。
在一实施例中,锚定头17的至少一部分为采用导电材料的工作部,锚定芯18内穿设有与工作部电连接的第三导线113。
工作部实际上形成了电极的效果,能够对人体组织释放射频能,从而实现切割,消融,电凝等工作过程。不过在锚定头17上实施时,其主要目的不是治疗,而是形成锚定点,从而方便后续的治疗过程。第三导线113用于向工作部输送射频能。
锚定头17通电后可在预期的组织部位消融形成小孔,再利用其尖端的引导穿过小孔,锚定头17相对于锚定芯18整体上膨大,径向上有明显的突变,锚定头17置入消融形成的小孔后,会被限位容留在小孔内,实现定位。
锚定头17在形态上的选择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一实施例中,锚定头17包括近端侧的圆柱段171和远端侧的圆锥段172;第三导线113穿过圆柱段171连接至圆锥段172。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圆锥段172和圆柱段171一同发挥作用,用于形成锚定点,在与锚定点的锚定过程中,圆锥段172的锥面能够形成导向作用,方便实施定位;圆柱段171能够起到防脱的作用,将锚定头17保持在锚定点内,从而为电刀装置提供稳定的锚定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锚定头17整体上为导电材料即作为导电部。
导电材料能够实现电极的工作效果,对人体组织释放射频能。在具体的设计中,锚定头17可以不全部是导电材料,例如外周面上为用于释放电磁能的导电材料,内部为用于实现其他功能的其他材料,具体材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况进行选择。
第三导线113在穿设过程中可以选择穿设在鞘管11内。该方案的优点在于便于生产。但是鞘管11本身能够相对锚定芯18运动,因此可能会出现鞘管11对第三导线113的磨损。
在一实施例中,锚定芯18为管状,管内部为第三导线113的穿引通道;
锚定头17的近端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73,锚定芯18远端插设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73内,且锚定头17的近端与锚定芯18之间有径向尺寸的突变。。
锚定芯18的外周面用于引导鞘管11的运动,内部用于穿设第三导线113,实际上第三导线113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自由活动在锚定芯18内部,也可以固定在锚定芯18内部,也可以穿设在锚定芯18的管壁上,等等。锚定芯18能为第三导线113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的气、液、固体等杂质影响第三导线113的功能。第三导线113可以为外层为绝缘材料内层为导电材料的复合结构,也可以为单独的导电材料,因为锚定芯18本身能为第三导线113提供屏蔽和保护的作用。锚定头17与锚定芯18之间径向尺寸的突变有利于组织截留定位锚定头17。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73的槽底部位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74,第三导线113远端焊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74内。
本实施例中焊接所指代的是稳定的电连接,具体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通过第三方焊接介质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再例如通过第三导线113的部分导电材料或者锚定头17的部分融化来实现电连接并物理固定。该连接固定的方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稳定的电连接,能够为锚定头17输送射频能;二较高强度的物理连接,需要在锚定头17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轻易失效;三较高的惰性,不会与其他物质反应,在人体内时,该位置暴露于人体的内部环境中,焊接位置如果存在多种金属材料,加上电流和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电化学反应,因此材料惰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情况。
电刀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病灶的不同情况可能有多种使用方式,因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更具不同情况灵活组合实现功能。在一实施例中,锚定芯18的近端安装有锚定头控制柄181,锚定头控制柄181上安装有第三接线端子182,第三导线113近端与该第三接线端子182电连接。
第三接线端子182能够为锚定头17提供一个标准接口,方便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参考图13至17,在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
电刀装置还包括冷锚头19、用于向冷锚头19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19温度的输送管20;使用状态下限定一穿引路径,鞘管11滑动套设于输送管20并可沿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输送管20的作用在以自身轴向限定穿引路径,从而引导鞘管11运动,同时因为第一电极13以及其他部件固定在鞘管11上,因此能够实现第一电极13以及其他部件在穿引路径上的运动。该设计主要为了克服第一电极13的定位问题。在介入领域中,如何准确的治疗设备定位到靶向组织附近并进行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空间状态调整一直是一个难题。冷锚头19能够在治疗过程开始前,通过温度变化先在人体组织上形成一个锚定点,从而方便配合近端的调整来实现人体内部件的部件的空间位置或状态的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冷锚头19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191,输送管20连通至热交换腔191。
输送管20通过向热交换腔191输送冷却介质来实现冷锚头19的稳定调整,当冷却介质较多时,冷锚头19的温度较低,当降低至某一温度下时,冷锚头19能够与人体组织实现锚定;当冷却介质较少时,冷锚头19温度收人体组织影响温度上升,当上升至某一温度以上时,冷锚头19与人体组织脱离。
冷锚头19在原则上选用导热系数较好的材料,方便通过冷却介质实现冷锚头19的温度调节,从而实现锚定和脱离的转化。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腔191在冷锚头19近端侧开口,输送管20对接在该开口部位。
具体的,冷锚头19的与人体组织的接触面积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足够的接触面积能实现较好的锚定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管20套设固定在冷锚头19近端侧。
套设的连接方式便于安装,但是需要保证连接的强度和密封性。冷却介质可能对人体组织产生影响,应尽量封闭在冷锚头19内部。同时输送管20的管径也有一定的要求,用于向冷锚头19输送足够的冷却介质。
在一实施例中,冷锚头19为筒状且远端封闭,筒状内部为热交换腔191,输送管20对接连通至筒状近端。
冷锚头19整体上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筒状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得冷却介质充盈整个热交换腔191,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冷锚头19锚定效率,同时筒状的外周面面积较大,能够与人体组织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确保锚定的效果。
在锚定过程中,冷锚头19的温度变化较为剧烈,并且锚定后可能对人体组织牵拉施加作用力。在一实施例中,冷锚头19具有朝向远端的第一工作面192,以及处于筒状外周的第二工作面193,各工作面表面光滑。
光滑的表面能够减少对人体组织的伤害。第一工作面192和第二工作面193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中分别运用,降低了冷锚头19对人体组织的定位精度需求。
关于输送管20的设置,主要为了用于实现输送冷却介质,形成冷却介质来回的通路,因此输送管20在实际选择上至少包括一来一回两条通路减少冷却介质的拥堵和工作前、后的冷却介质之间干涉。具体的可以选择一条管路中间隔断形成两条独立通路,但是该设计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随着输送管20的弯曲可能会造成一条通路闭塞。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管20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22和内管21,在内管21中提供第一通道,在外管22和内管21的间隙中提供第二通道;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热交换腔191交汇连通;
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热交换腔191形成冷却介质回路。
因为人体组织具有恒温的特性,在锚定过程中需要向冷锚头19持续输入足量的冷却介质才能保证锚定效果。因此冷却介质回路能够保证冷却介质流通的顺畅性,避免了回路拥堵造成的锚定失效的情况。在具体的选择上,新的冷却介质进入热交换腔191时应尽量靠近热交换腔191的侧壁以带走冷锚头19的热量,吸取了热交换腔191的热量的冷却介质离开热交换腔191以避让新的冷却介质。
在一实施例中,外管22密封套设在冷锚头19近端侧,内管21的端头延伸进入热交换腔191。
外管22的密封套设有利于将冷却介质封闭在冷锚头19内,减少冷却介质对人体组织的影响,内管21端头延伸进入热交换腔191内,能够在热交换腔191内形成一个稳定的冷却介质通路,提高冷却介质流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冷锚头19的锚定效果。
外管22需要与冷锚头19实现密封连接,在常见技术手段中,一侧为大口,另一侧为小口的插接形式能保证密封的有效性。
在一实施例中,外管22与冷锚头19两者对接部位的外周面相互平齐。
外管22构成了实际形成鞘管11的穿引路径,鞘管11沿着外管22的外周面进行周向运动,因此在一些情况中,鞘管11可能会有一部分运动至冷锚头19部分上,此时外管22与冷锚头19相互齐平的外周面不会干涉鞘管11的运动,从而扩展了电刀装置的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齐平外周面的外管22与冷锚头19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从而提高密封连接的稳定性,减少了泄漏冷却介质的可能。
内管21的具体形态能够影响冷却介质的流向和流速。在具体的选择上,内管21的远端侧可以选择为截面为直线的斜切口形状,也可选择截面为连续变化曲线的异形坡口;也可以选择平口等多种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内管21的远端为坡口结构211。
坡口结构211能够具体是指内管21的直径方向的两端在轴向上的长度不一致,该设计能够控制冷却介质的流向和流速。实际工作中,套设在内管21外的外管22会提供围绕内管21外周面的冷却介质通路,但是内管21的远端为坡口,因此会有一部分冷却介质先通过内管21,另一部分冷却介质需要运行更远的距离才能通过内管21。因此坡口结构211能够实现对冷却介质流向和流速的控制。
外管22和内管21实现冷却介质进出热交换腔191,因此外管22和内管21需要分别接通外部设备以实现冷却介质的稳定流通。较为不便。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管20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23,冷锚头控制柄23包括壳体231,壳体231内限定了两个相互隔离的转接腔232,各转接腔232还连通用于对接外部管路的转接头233。
外部的冷却介质输送源通过近端的冷锚头控制柄23来实现与内管21和外管22的连通,通过隔离的转接腔232来控制冷却介质的流向,结构简单稳定,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在现场连接、控制以及操作,提高整体电刀装置的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各转接腔232直接开设于壳体231内,或壳体231内设有一转接件230,各转接腔232开设于转接件230内。
转接腔232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冷却介质导向进入不同的管体内,该设计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稳定控制冷却介质的流速、流向等特性,从而为冷锚头19提供稳定的冷却介质,优化锚定效果。转接件230能够实现冷锚头控制柄23和输送管20分开制造,后期在将转接件230组装进入冷锚头控制柄23即可,大大降低了生成成本和加工要求。
在实现该实施方式时,冷锚头控制柄23可以为半开放式的包裹转接件230,也可以全封闭式的收容转接件230。在封闭的部件较多时,为了方便外部设备与转接件230的连接,冷锚头控制柄23在本实施例中开设有转接通孔235,转接件230由内至外贯穿转接通孔235,并与外部设备连接。转接通孔235同时能为转接件230提供限位,避免周向自转和轴向位移,提高了转接件230和冷锚头控制柄23安装稳定性。
关于输送管20的设置,主要为了用于实现输送冷却介质,形成冷却介质来回的通路,因此输送管20在实际选择上至少包括一来一回两条通路减少冷却介质的拥堵和工作前、后的冷却介质之间干涉。具体的可以选择一条管路中间隔断形成两条独立通路,但是该设计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随着输送管20的弯曲可能会造成一条通路闭塞。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管20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22和内管21,外管22和内管21分别连通至对应的一个转接腔232。
外管22和内管21相互嵌套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管体弯曲时的管体内径变化。在相互嵌套的内管21和外管22发生弯曲时,内管21和外管22之间的间隙朝向弯曲的一侧会变小,而背向弯曲的一侧会变大,从而使得内管21和外管22之间的间隙在弯曲的过程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冷却介质的流通,优化锚定的效果。
两个转接腔232在具体设计上可以为独立设计,但是该设计会造成冷锚头控制柄23内部空间的浪费,也不利于输送管20的布局。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转接腔232之间带有一部分公共腔壁234,外管22和内管21穿入其中一转接腔232,仅内管21穿过公共腔壁234进入另一转接腔232。
在实际的选择上,两个转接腔232在内管21和外管22的轴向上并排布置,通过在对应的转接腔232开放管体来实现连通能够很好的缩小冷锚头控制柄23的体积,实现小部件内的多条通路的建立,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的操作。在具体实施中,内管21穿过公共腔壁234时需要与公共腔壁234密封才能实现两个转接腔232的独立性。
为了实现外管22和内管21相对于转接腔232位置的固定,需要固定结构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一个固定部件来锁定外管22和内管21的轴向位置,以免在治疗过程中外力导致外管22和内管21的轴向位置发生变化导致的冷却介质回路失效,锚定失效。
在一实施例中,外管22和内管21分别与转接腔232相应部位的腔壁固定,使得外管22和内管21保持轴向的相对位置。
冷却介质的通路依靠外管22和内管21准确的在对应转接腔232开放来实现,因此外管22和内管21的轴向位置确定了冷却介质回路的稳定性。该涉及相较于其他设计而言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省去了独立的固定部件,让冷锚头控制柄23生产组装更为方便。
参考图18至20,在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包括鞘管11、连接于鞘管11近端的手柄12以及连接于鞘管11远端的第一电极13,第一电极13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131,第一电极13轴向的近端侧为与鞘管11相固定的连接部132。电刀装置还包括冷锚头19、用于向冷锚头19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19温度的输送管20;使用状态下输送管20限定一穿引路径,鞘管11滑动套设于输送管20并可沿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输送管20内还穿设有牵引丝24,牵引丝24远端连接至冷锚头19用以调节冷锚头19姿态;输送管20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23,冷锚头控制柄23上设有与牵引丝24近端联动的控制部件25。
牵引丝24用于对冷锚头19施加拉力,当冷锚头19位于人体内时,受到牵引丝24的拉力会产生扭转的运动趋势,从而调整冷锚头19的空间位置状态。冷锚头19空间位置状态的调整,可以实现更灵活和精度更高的锚定效果,从而为鞘管11提供更灵活的穿引路径,提高电刀装置的整体效果。
牵引丝24需要将作用力传递至冷锚头19才能实现调弯的功能。具体的可以选择在冷锚头19上设置一个夹持部件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牵引丝24远端焊接固定在冷锚头19的外壁。
本实施例中的焊接所指带的是强度较高的物理连接。牵引丝24用于向冷锚头19施加用于驱动冷锚头19扭转的力,需要通过焊接来实现传递。固定在冷锚头19的外壁能够增加牵引丝24对冷锚头19产生的扭力的力臂,方便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操作。在具体的设计上,为了方便牵引丝24与冷锚头19的连接,冷锚头19上还设有牵引槽221,牵引槽221在冷锚头19的轴向上设有多个以对应不同产品中的牵引丝24的位置。牵引槽221的设计使得安装完牵引丝24后的冷锚头19依旧能实现与输送管20的密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冷锚头控制柄23包括壳体231,控制部件25滑动或转动的安装在壳体231上,在壳体231与控制部件25之间还设有保持彼此相对位置的锁定件251。
控制部件25通过滑动或转动改变牵引丝24与壳体231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对冷锚头19施加牵引力实现冷锚头19空间位置的调整。在具体结构的设计上,一般会设置有方便单手操作的结构,例如当控制部件25为滑动安装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单手握持壳体231并通过手指驱动控制部件25滑动就能驱动牵引丝24;再例如当控制部件25为转动安装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单手握持壳体231并通过手指拨动控制部件25转动就可以驱动牵引丝24;该设计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231内限定了两个相互隔离的转接腔232,输送管20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22和内管21,外管22和内管21分别连通至对应的一个转接腔232;外管22的侧壁内开设有延伸通道242,牵引丝24穿引在该延伸通道242内。
外部的冷却介质输送源通过近端的冷锚头控制柄23来实现与内管21和外管22的连通,通过隔离的转接腔232来控制冷却介质的流向,结构简单稳定,有利于提高整体电刀装置的稳定性。牵引丝24穿设在外管22的侧壁内的延伸通道242,能够相对于外管22发生相对位移,外管22能够为牵引丝24提供保护,防止外界杂质影响牵引丝24的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231上开设有导向槽2311,控制部件25为沿导向槽2311运动的拨钮。拨钮的设计方便将操作人员施加的作用力直接传递至牵引丝24上,并且无需其他部件,就能实现操作人员对控制部件25的单手操作。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设计中,控制部件25包括:
操作部252,暴露在冷锚头控制柄23的壳体231外;
牵引部253,收容在冷锚头控制柄23的壳体231内并通过牵引丝拉头241与牵引丝24连接;
传动件254,滑动配合在导向槽2311内,且两端分别于操作部252和牵引部253连接。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牵引部253还设有第一收容腔2531,牵引丝拉头241固定在第一收容腔2531中,牵引丝24通过牵引丝通孔2533贯穿牵引部253的第一收容腔2531的侧壁。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在操作控制部件25时,首先解锁锁定件251,然后对操作部252施加作用力,在导向槽2311的引导下,作用力能够驱动传动件254沿着导向槽2311运动,从而带动牵引部253运动。牵引部253运动时通过第一收容腔2531的侧壁对牵引丝拉头241施加作用力,从而驱动牵引丝24动作,完成调弯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锁定件251为抵压在壳体231与控制部件25之间的压簧,壳体231与控制部件25之间通过压簧提供的张紧力保持彼此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设计中,锁定件251即压簧可以设置在牵引部253和传动件254之间,通过抵压致使传动件254和冷锚头控制柄23的壳体231之间摩擦力增大,从而实现锁定件251对控制部件25的锁紧。
在进一步优选中,牵引部253上设有用于收容锁定件251的第二收容腔2532。第二收容腔2532的形状与传动件254互补,能够起到引导传动件254远离或者靠近牵引部253的作用,从而提高锁定件251工作的稳定性。
在进一步优选中,传动件254朝向锁定件251的一侧还设有面积较大的抵压板2541,第二收容腔2532的形状与抵压板2541形状互补,能够有效提高锁定件251工作的稳定性。
在解锁过程中,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操作部252施加沿传动件254周向的驱动力,该驱动力会克服锁定件251的的弹力从而驱动牵引部253和传动件254相互靠近,此时传动件254与冷锚头控制柄23的壳体231相互远离,医护人员等操作人员就能实现控制部件25的自由运动。
压簧的张紧力能够保持壳体231与控制部件25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不影响操作人员的直接操作,简化了解锁和锁定的步骤,方便操作人员对冷锚头19的精准控制。本实施例中压簧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其他弹性件替代,例如可形变的橡胶块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
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
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
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在冷锚头近端侧开口,所述输送管对接在该开口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套设固定在所述冷锚头近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锚头为筒状且远端封闭,筒状内部为所述热交换腔,所述输送管对接连通至筒状近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锚头具有朝向远端的第一工作面,以及处于筒状外周的第二工作面,各工作面表面光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在所述内管中提供第一通道,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间隙中提供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热交换腔交汇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热交换腔形成冷却介质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密封套设在冷锚头近端侧,所述内管的端头延伸进入所述热交换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冷锚头两者对接部位的外周面相互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远端为坡口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了两个相互隔离的转接腔,各转接腔还连通用于对接外部管路的转接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转接腔直接开设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壳体内设有一转接件,所述各转接腔开设于所述转接件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连通至对应的一个转接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转接腔之间带有一部分公共腔壁,所述外管和内管穿入其中一转接腔,仅所述内管穿过所述公共腔壁进入另一转接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与转接腔相应部位的腔壁固定,使得所述外管和内管保持轴向的相对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内还穿设有牵引丝,牵引丝远端连接至所述冷锚头用以调节冷锚头姿态;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上设有与牵引丝近端联动的控制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03134.2A CN110934639A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电刀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03134.2A CN110934639A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电刀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4639A true CN110934639A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9908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03134.2A Pending CN110934639A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电刀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3463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94429A (zh) * | 2020-09-17 | 2021-02-02 |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电刀 |
CN113952021A (zh) * | 2021-11-30 | 2022-01-21 | 北京阳光易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冻高频能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11203134.2A patent/CN11093463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94429A (zh) * | 2020-09-17 | 2021-02-02 |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电刀 |
CN112294429B (zh) * | 2020-09-17 | 2021-09-10 |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电刀 |
CN113952021A (zh) * | 2021-11-30 | 2022-01-21 | 北京阳光易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冻高频能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952021B (zh) * | 2021-11-30 | 2024-01-26 | 北京阳光易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冻高频能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851060B1 (en) |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catheter,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system for lungs | |
CN209826963U (zh) | 适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消融针组件及消融系统 | |
US9456733B2 (en) | Endoscopic instrument having a deflectable distal tool | |
US9463063B2 (en) | Electrosurgical device and system | |
US20180368913A1 (en) | Irriga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electrodes | |
US20050245920A1 (en) | Cell necrosis apparatus with cooled microwave antenna | |
EP2615990B1 (en) | Irriga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flexible electrodes | |
WO2011081687A1 (en) | Guide and flexible sleeve for use with catheters | |
EP4085859A1 (en) | Integrated ablation needle and ablation system | |
CN110897709A (zh) | 实施肺部神经消融的射频消融导管以及射频消融系统 | |
JP2020512156A (ja) | アブレーションプローブ | |
CN110934639A (zh) | 电刀装置 | |
KR20210093246A (ko) | 전기수술 발생기와 전기수술 기구를 연결하기 위한 인터페이스 조인트 | |
CN211674522U (zh) | 电刀装置 | |
CN105997234B (zh) | 用于支气管镜下治疗肺癌的磁导航射频消融导管 | |
CN112294429B (zh) | 电刀 | |
CN211934274U (zh) | 基于消融锚定的可调弯的电刀装置 | |
CN211934275U (zh) | 双电极的电刀装置 | |
KR20200045463A (ko) | 전기수술 장치를 위한 인터페이스 조인트 | |
CN216933439U (zh) | 消融控制手柄以及消融系统 | |
CN214128764U (zh) | 电刀 | |
CN116549097B (zh) | 适形消融组件、用于胰腺组织的消融组件、消融系统 | |
CN118453092A (zh) | 经尿道的前列腺组织消融系统 | |
AU2019398352A1 (en) | Introducer for use with an RF ablation probe and associated RF ablation probe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