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3888B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33888B CN110933888B CN201911307855.8A CN201911307855A CN110933888B CN 110933888 B CN110933888 B CN 110933888B CN 201911307855 A CN201911307855 A CN 201911307855A CN 110933888 B CN110933888 B CN 1109338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ransparent
- area
- window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43—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透明壳体和电致变色层,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电致变色层设置在透明壳体的内表面,电致变色层在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视窗区,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在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视窗区与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第二区域和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通过在对应视窗区的位置设置电致变色层,使得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视窗区与非视窗区颜色一致,实现壳体组件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同时第二区域和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进一步提升了壳体组件外观表现力。本申请还提供了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在熄屏状态下呈灰黑色,与周围黑色油墨具有颜色差异,影响熄屏状态下显示面板的一体化效果。因此,针对熄屏状态下的显示面板一体化效果有许多设计方案,但还未有实现电子设备其他外观件一体化效果的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的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其中,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电致变色层,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得到壳体组件,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和摄像头模组,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其中,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一侧,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视窗区对应设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和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在对应透明壳体视窗区的位置设置电致变色层,使得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视窗区与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等于1,即视窗区与非视窗区颜色一致,第一区域呈现一体化,实现壳体组件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同时由于第二区域与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即为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具有视觉差异,使得壳体组件外观具有多种视觉效果,提升了壳体组件外观表现力。本申请还提供电子设备,通过壳体组件与摄像头模组配合使用,在摄像头模组无需工作时,通过将电致变色层调至着色态,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呈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实现壳体组件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同时第二区域与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壳体组件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提高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壳体组件的正视图,其中,图14中(a)为摄像头模组工作时的示意图,图14中(b)为摄像头模组不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1中光学膜层以及光学膜层和第二遮光层叠加的反射率曲线图。
附图说明:
透明壳体-10,第一区域-11,第二区域-12,视窗区-111,非视窗区112,电致变色层-20,第一透明导电层-21,第二透明导电层-22,电致变色材料层-23,胶框-231,容置腔-232,离子储存层-233,电解质层-234,电致变色薄膜-235,第一遮光层-30,第二遮光层-40,光学胶层-50,修饰层-60,抗指纹层-70,底漆层-80,增透膜-90,壳体组件-100,摄像头模组-2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壳体组件100包括透明壳体10和电致变色层20,透明壳体10包括第一区域11和与第一区域11相邻接的第二区域12,第一区域11包括视窗区111和与视窗区111相邻接的非视窗区112,电致变色层2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视窗区111,电致变色层20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其中,在电致变色层20为着色态时,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通过将电致变色层20设置在视窗区111,使得电致变色层20为着色态时,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ΔE小于或等于1,即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颜色一致,肉眼无法区分颜色的差异,第一区域11呈一体化,实现壳体组件100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同时,由于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即为电致变色层20为透明态时,视窗区111、非视窗区112和第二区域12均具有视觉差异,电致变色层20为着色态时的第一区域11与第二区域12具有视觉差异,相比于全部一体化的设计,本申请的方案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提升了壳体组件100外观表现力,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可以理解的,Lab颜色模型是一种设备无关的颜色模型,也是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由L、a和b三个要素组成。L用于表示像素的亮度,取值范围是[0,100],表示从纯黑到纯白;a表示从绿色到红色的范围,取值范围是[-128,127];b表示从蓝色到黄色的范围,取值范围是[-128,127]。每种颜色具有一个Lab值,两种颜色的差异(色差值)用ΔE表示。例如,第一种颜色的L值为L1,a值为a1,b值为b1,第二种颜色的L值为L2,a值为a2,b值为b2,则两种颜色的明度差异ΔL=│L1-L2│,红/绿差异Δa=│a1-a2│,黄/蓝差异Δb=│b1-b2│,两种颜色的色差值ΔE=(ΔL2+Δa2+Δb2)1/2。当Lab值的差异,即ΔE小于或等于1时,肉眼无法区别两种颜色。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ΔE小于或等于1,即ΔE≤1,使得第一区域11呈现一体化的效果。进一步的,设置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ΔE小于或等于0.5,即ΔE≤0.5,使得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颜色更佳一致,一体化效果更佳显著。更进一步的,设置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ΔE小于或等于0.3,即ΔE≤0.3,使得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颜色极其一致,一体化效果尤其显著。Lab颜色模型中也比较了L值的差异,因此,检测的色差值包括了光泽上的差异程度。在一实施例中,Lab值测色仪在SCE模式下进行测量。SCE模式指排除镜面反射光,这种测量方式得到的结果最接近肉眼真实看到的颜色,也叫做SPEX模式。在另一实施例中,Lab值测色仪在SCI模式下进行测量。SCI模式指包括了物体的所有表面反射光,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与物体表面的结构、粗糙程度无关,测量结果可以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颜色,也叫做SPIN模式。
在本申请中,透明壳体10包括第一区域11和与第一区域11相邻接的第二区域12,第一区域11包括视窗区111和与视窗区111相邻接的非视窗区112。可以理解的,透明壳体10具有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即壳体组件100具有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可以理解的,相邻接可以为围绕设置,也可以为在一侧设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围绕第一区域11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围绕第二区域12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位于第二区域12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非视窗区112围绕视窗区111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视窗区111围绕非视窗区112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非视窗区112位于视窗区111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视窗区111包括一个或多个可视区。当视窗区111包括多个可视区时,多个可视区间隔设置。在本申请中,对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形状不作限定,可以但不限于为腰圆形、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环形、不规则形状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呈腰圆形,提高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腰圆形是指过圆心将一个圆平分成两个半圆弧且相互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半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在本申请中,腰圆形同样指两个圆弧弧心相对且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可以理解的,透明壳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内表面和外表面是以透明壳体10的使用状态为参照,在一实施例中,透明壳体10应用于电子设备,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一面为内表面,朝向电子设备外部的一面为外表面。具体的,透明壳体10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子设备的后壳和/或中框。可以理解的,透明壳体10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可选的,透明壳体1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0%。其中,光学透过率为在380nm-780nm波段下光线的透过率。具体的,当壳体组件100与采光器件或发光器件配合使用时,视窗区111对应采光器件或发光器件,采光器件或发光器件需要从透明壳体10的可视区收集或发射光线。透明壳体1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0%可以使光线以最大程度穿过透明壳体10,减小光散射、光吸收和光反射,保证透光量。进一步的,透明壳体1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1%。在本申请中,透明壳体10具体形状和尺寸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透明壳体10的形状可以为2D形状、2.5D形状或3D形状。具体的,当透明壳体10为2.5D形状或3D形状时,可以提高壳体组件100整体的外观表现力,使壳体组件100更具有立体感。可选的,透明壳体10的材质包括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可选的,透明壳体10的材质包括蓝宝石、塑胶、玻璃、陶瓷和复合板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透明壳体10的材质为玻璃,提高透明壳体10的光滑性,同时有利于电磁信号穿透。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丝印图案、文字等,具体的,可以丝印商标图案(Logo)等,提高壳体组件100的视觉效果。
在本申请中,电致变色层20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层结构,也就是说,电致变色层20具有透明态和着色态。外加电场的电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但不限于为0.9V。可以理解的,通过对电致变色层20材质、厚度的选择,进而改变电致变色层20透明态和着色态的光学透过率。可选的,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大于85%,在着色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小于20%。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态时光学透过率越大,使得穿过壳体组件100的光线越多,有利于壳体组件100的应用。进一步的,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大于88%。更进一步的,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0%。电致变色层20在着色态时的光学透过率越小,在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对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遮盖力越强。具体的,电致变色层20在着色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小于18%。具体的,电致变色层20在着色态时的光学透过率可以但不限于为15%。
请参阅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层20的结构示意图,电致变色层20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21、第二透明导电层22以及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第一透明导电层21设置在靠近透明壳体10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表面。具体的,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可以但不限于为氧化铟锡(ITO)薄膜、纳米银线薄膜、金属网格膜、石墨烯薄膜或导电聚合物薄膜。在本申请中,对电致变色层20以及第一透明导电层21、第二透明导电层22和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厚度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可选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厚度小于150μm。进一步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厚度为10μm-120μm。具体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20μm、50μm、75μm或90μm。可选的,第一透明导电层21的厚度为70μm-150μm,第二透明导电层22的厚度为70μm-150μm。具体的,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75μm、90μm、112μm或135μm。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致变色材料层23包括胶框231和电致变色材料溶液,胶框231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之间,以使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之间形成容置腔232,电致变色材料溶液设置在容置腔232中,此时电致变色层20为溶液型电致变色层20,同时,胶框231具有绝缘性。可选的,电致变色材料溶液的溶质包括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电致变色溶液中的溶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具体的,电致变色材料溶液中的溶剂可以包括二甲基甲酰胺、碳酸二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二甲基亚砜、水、乙腈、丙腈、苯腈、N-甲基吡咯啶酮和环丁砜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电致变色材料溶液的浓度为0.2mol/L-1mol/L,有利于电致变色层20更好地工作。进一步的,电致变色材料溶液中还包括电解质,电解质包括过氯酸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硅酸钠中的至少一种。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层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2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电致变色材料层2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储存层233、电解质层234和电致变色薄膜235。在本申请中,电致变色薄膜235的材质包括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过渡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氢氧化物,卤族、氧族、氮族、碱土族的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氢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过渡元素包括钪副族、钛副族、铬副族、锰副族、铁系、铜副族、锌副族或铂系。具体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氯化亚铁、三氯化铁、三氯化钛、四氯化钛、氯化铋或氯化铜。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和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亚甲蓝、紫精化合物、二苯胺磺酸钠、聚苯胺、蒽醌、聚乙炔、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聚呋喃、聚苯硫醚、聚苯乙炔中的至少一种。在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材料溶液包括聚苯胺和紫精,聚苯胺和紫精的浓度比为1.5:1,电致变色材料溶液浓度为0.25mol/L。在本申请中,可以根据电致变色材料层23的具体组成,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组装制得电致变色层20。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层2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视窗区111。即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或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大于视窗区111,通过控制电致变色层20为着色态时,视窗区111与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进而使第一区域11呈现一体化的效果。请参阅图1,其中,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此时,需要控制电致变色层20的尺寸,以使其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电致变色层20中电致变色材料层23包括离子储存层233、电解质层234和电致变色薄膜235。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区域11内,可以节省电致变色层20材料的使用,减少成本。
请参阅图1,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一遮光层30,第一遮光层3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第一遮光层3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非视窗区112。可以理解的,第一遮光层3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以界定第一区域11的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3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非视窗区112完全重合,不影响视窗区111和第二区域12的结构设置。第一遮光层30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满足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可选的,第一遮光层30的厚度小于15μm。进一步的,第一遮光层30的厚度为5μm-12μm。在本申请中,第一遮光层30可以用于使非视窗区112呈现一定的颜色。可选的,第一遮光层30的光学透过率小于20%,以使透明壳体10形成非视窗区112。进一步的,第一遮光层30的光学透过率小于10%。当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一遮光层30可以对与其对应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起到遮挡作用。第一遮光层30的颜色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满足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灰色、黑色等。由此,可以选择任意不同的颜色,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具体的,当壳体组件100应用于手机时,第一遮光层30的颜色可以为灰色,也可以为灰黑色。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30为油墨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形成。例如,通过将油墨丝网印刷形成第一遮光层30,该方法可以适用多种类型的油墨,墨层覆盖力强,不受承印物表面形状的限制及面积大小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当非视窗区112具有第一遮光层30时,通过控制调整第一遮光层30的材质,以使其与着色态的电致变色层20的色差值不大于1,来保证第一区域11一体化的视觉效果。
请参阅图1,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二遮光层40,第二遮光层4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第二遮光层4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区域12。可以理解的,第二遮光层4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以界定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4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区域12完全重合,不影响第一区域11的结构设置。第二遮光层40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可选的,第二遮光层40的厚度不大于20μm。进一步的,第二遮光层40的厚度为10μm-15μm。在本申请中,第二遮光层40可以用于使第二区域12呈现一定的颜色。第二遮光层40的颜色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满足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灰色、黑色等。由此,可以选择任意不同的颜色,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40和第一遮光层30具有颜色差异,使得壳体组件100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提高外观表现力。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具有第二遮光层40,非视窗区112具有第一遮光层30时,第一遮光层30和第二遮光层40的颜色不同,进而使得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具有色差,使壳体组件100具有撞色的视觉效果,提高外观表现力,更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当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二遮光层40可以对与其对应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起到遮挡作用。可选的,第二遮光层40的光学透过率小于20%。进一步的,第二遮光层40的光学透过率小于10%。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40为油墨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形成。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过丝网印刷或喷涂油墨形成第二遮光层40。具体的,可以通过丝印可以在平板状的透明壳体10上成型第二遮光层40;还可以通过喷涂可以在平板状或曲面状的透明壳体10上成型第二遮光层40。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1提供的壳体组件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光学胶层50,光学胶层50设置在透明壳体10和电致变色层20之间,用于连接透明壳体10和电致变色层20。在本申请中,光学胶层50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涂覆光学胶(OCA)或光学液态胶(OCR),经固化制得。OCA和OCR是用于胶结光学元件的胶粘剂,一般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有固化收缩小等特点。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学胶层5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当光学胶层5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时,光学胶层5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与第一遮光层3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齐平。此时,仅将光学胶层50设置在视窗区111对应的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有利于在涂覆时控制光学胶或光学液态胶,防止光学胶或光学液态胶在固化之前流动至其他层结构中影响壳体组件100整体质量。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光学胶层5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视窗区111,且与第一遮光层3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也就是说,光学胶层50部分设置在视窗区111对应的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上,部分设置在第一遮光层3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进而更好地连接电致变色层20。此时,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或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大于视窗区111。当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大于视窗区111时,电致变色层2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重叠、包含,或落入光学胶层5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此时,只需制备能够覆盖视窗区111的电致变色层20,无需特定控制电致变色层20的尺寸,更加方便;此外,当电致变色层20为溶液型电致变色层20时,需要使得容置电致变色材料溶液的容置腔232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覆盖视窗区111,避免胶框231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落入视窗区111,防止视窗区111内颜色不一致,有利于实现第一区域11一体化的效果。在本申请中,光学胶层5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可选的,光学胶层50的厚度为6μm-15μm。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4提供的壳体组件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修饰层60,修饰层60设置在透明壳体10和第二遮光层40之间,修饰层6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区域12。在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区域12完全重合。可以理解的,修饰层60用于对第二区域12进行修饰作用。可选的,修饰层60包括光学膜层、颜色层和纹理层中的至少一层,使第二区域12具有多样的光线色泽、颜色、纹理变化,以使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具有视觉差异,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包括光学膜层。可以理解的,光学膜层是一种通过其界面传播光线的光学介质材料层,可以改变穿过光学膜层的光线的反射、折射等,使得第二区域12呈现一定的光泽变化,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同颜色光泽,带来金属质感等;可以通过改变光学膜层的材质、厚度和层数等来可以改变光学膜层的反射率、折射率和透光率,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要求。在本申请中,光学膜层的材质选自能够使光学膜层具有一定光学效果的物质,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使光学膜层具有一定的折射率、透过率、反射率等。光学膜层的材质可以为无机物,也可以为有机物。可选的,无机物包括金属单质、无机氧化物和无机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有机物包括聚醚、聚酯、氟代聚合物和含硅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当光学膜层的材质为有机物时,光学膜层柔性好,可弯曲性好,能够进行剪裁得到所需尺寸的光学膜层。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学膜层的材质包括金属单质、无机氧化物和无机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无机氧化物包括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金属单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铝、钇、锗等,无机氧化物可以但不限于为二氧化钛、五氧化三钛、二氧化硅、一氧化硅、二氧化锆、三氧化二铝、五氧化二钽、一氧化铌,无机氟化物可以但不限于为氟化镁、氟化钙等。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学膜层的厚度为20nm-500nm,通过设置纳米级厚度的光学膜层,既可为壳体组件100带来一定的光学效果,又不会影响壳体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的,光学膜层的厚度为50nm-420nm。具体的,光学膜层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80nm、95nm、180nm、250nm、300nm、360nm、400nm等。在本申请中,光学膜层可以为单层膜结构,也可以为多层膜结构。当光学膜层为多层膜结构时,可以通过控制每一层的材质和厚度,以及各层之间的配合,以达到所需的功能。可选的,光学膜层由至少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光学薄膜交替层叠形成。也就是说,光学膜层由多个光学薄膜组成时,相邻的光学薄膜的折射率不同。进一步的,光学膜层由至少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薄膜周期性地交替层叠形成。多个光学薄膜的材质、厚度可以相同,可以不同。多个光学薄膜的光学性质不同,光线通过多个光学薄膜后,每个光线薄膜表面均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产生更加丰富的外观效果。可选的,光学薄膜的厚度为3nm-200nm。具体的,光学膜层可以但不限于包括2层、3层、4层、5层、6层、7层或8层光学薄膜。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膜层由三层二氧化硅光学薄膜和三层二氧化钛光学薄膜交替层叠形成。可选的,二氧化硅光学薄膜的厚度为3nm-40nm,二氧化钛光学薄膜的厚度为3nm-70nm。具体的,二氧化硅光学薄膜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3nm-10nm、10nm-30nm或20nm-40nm。具体的,二氧化钛光学薄膜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3nm-10nm、5nm-20nm或50nm-70n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光学膜层由5nm二氧化硅光学薄膜、4.5nm二氧化钛光学薄膜、28.9nm二氧化硅光学薄膜、10.2nm二氧化钛光学薄膜、20nm二氧化硅光学薄膜和58nm二氧化钛光学薄膜依次层叠形成。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二氧化硅光学薄膜和一氧化铌光学薄膜层叠形成100nm的光学膜层。当具有光学膜层时,壳体组件100在第二区域12的外观可以在不同角度下反射出不同颜色的色泽,提高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包括颜色层。可以理解的,颜色层用于对第二区域12进行着色,使第二区域12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可选的,颜色层的厚度为50nm-500nm。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丝印、喷涂颜色油墨,在第二区域12形成颜色层。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电致变色薄膜对第二区域进行着色。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包括纹理层。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纹理层使壳体组件100的外观面呈现出多种外形表现方式,例如,呈现出线条、纹理或花纹等图案效果。可选的,纹理层的厚度为100nm-1000nm。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通过UV转印光学纹理处理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形成纹理层。可选的,通过高抗刮型UV转印胶、高硬度型UV转印胶、高弹性型UV转印胶或通用型UV转印胶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形成纹理层。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包括光学膜层、颜色层和纹理层中的至少两层或三层,以提高第二区域12的外观效果。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光学膜层和颜色层叠加可以使得颜色表现力更加显著,同时在不同角度的色泽不同;光学膜层和纹理层叠加可以使得纹理层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同时在不同角度的色泽不同;颜色层和纹理层叠加可以呈现出具有色彩的纹理;光学膜层、颜色层和纹理层叠加呈现出具有色彩的纹理,同时在不同角度的色泽不同。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壳体组件100具有第二遮光层40和修饰层60,非视窗区112具有第一遮光层30时,修饰层60与第二遮光层40叠加的颜色与第一遮光层30具有视觉差异,进而使得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形成撞色的效果,使壳体组件100的外观效果更加丰富。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大于5,以产生明显的撞色,提升外观表现力。具体可以但不限于为,通过控制第一遮光层30、第二遮光层40和修饰层60中的至少一层,包括材质、厚度、膜层组成等,进而使得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大于5。
在本申请中,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可以理解的,视觉差异包括但不限于为颜色、纹理、反射率等,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通过颜色、纹理、反射率等外观表现的不同,使得两个区域具有视觉差异,即肉眼可以区分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可以理解的,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是指在同一光线、同一观测角度下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即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在任一光线和任一观测角度下均具有视觉差异,或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在一种光线和观测角度下具有视觉差异即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的颜色不同,进而实现了撞色的视觉效果。可选的,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大于5,具有明显的颜色差异,实现显著的撞色效果。在本申请中,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设置第一遮光层30、第二遮光层40和修饰层60中的至少一层,以使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壳体组件100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通过设置不同种类的层结构、不同厚度的层结构、不同叠加顺序的层结构等方式,实现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的视觉差异。
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4的壳体组件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抗指纹层70,抗指纹层70覆盖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抗指纹层70具有防污、防指纹附着的作用,抗指纹层70覆盖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防止指纹或各种污染物附着在透明壳体10的表面。可选的,抗指纹层70完全覆盖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可选的,抗指纹层70的材质包括含氟抗指纹剂。具体的,抗指纹层70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全氟聚醚类、聚四氟乙烯、氟烷基醚-硅氧烷、氟化镁铝氧等。具体的,抗指纹层70表面的接触角可以但不限于为大于105°,有利于提高防指纹、污染物附着表面的能力。可选的,防指纹层6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0%,不影响光线的穿过。具体的,抗指纹层70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5nm-20nm。
请参阅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1中的壳体组件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底漆层80,底漆层80设置在第二遮光层4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底漆层80的表面张力大于36mN/m。此时,底漆层80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即具有较高的达因值,可以在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中时,有利于壳体组件100与其他层结构之间的连接。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有利于背胶和壳体组件100的连接。进一步的,底漆层80的表面张力大于40mN/m。可选的,底漆层80的厚度小于第一遮光层30的厚度。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将哑光油墨涂覆至第二遮光层4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固化形成底漆层80。
请参阅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1的壳体组件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增透膜90,增透膜90设置在视窗区111。在一实施例中,增透膜90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增透膜9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覆盖视窗区111。增透膜90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在膜的前表面与后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从而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改变透射区的光强,以提高视窗区111的光学透过率。在一实施例中,增透膜90完全覆盖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增透膜9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视窗区111完全重合。在本申请中,增透膜90的材质与光学膜层的材质、制备方法的选择范围相同。可选的,增透膜90由至少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光学薄膜交替层叠形成。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增透膜90的厚度为100nm-800nm,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可选的,增透膜9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3%,有利于光线透过。进一步的增透膜9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4.5%,进一步有利于光线透过。在本申请中,可以通过控制增透膜90的材质、厚度,制备所需透过率的增透膜9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操作101:提供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在操作101中,透明壳体10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对其形状、尺寸、材质等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一实施例中,透明壳体10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0%,提高穿过透明壳体10的光量,有利于壳体组件100的应用。在一实施例中,操作101还包括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丝印图案。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丝印商标图案(Logo)、文字等,提高壳体组件100的视觉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丝印Logo,Logo位于非视窗区112的中央。
操作102: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电致变色层,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得到壳体组件,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
在操作102中,电致变色层20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21、第二透明导电层22以及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靠近第二透明导电层22的表面边缘设置胶框231,以使第一透明导电层2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之间可以形成容置腔232,将电致变色材料溶液封装于容置腔232中,得到溶液型电致变色层20。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上依次层叠设置离子储存层233、电解质层234、电致变色薄膜235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形成电致变色层20。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各层之间发生离子迁移,进而使电致变色层20实现着色态和透明态的可逆变化。具体的,离子储存层233可以直接成型后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1贴合设置,或将离子储存层233材料直接沉积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1,形成离子储存层233。离子储存层233材料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一实施例中,离子储存层233的厚度为纳米级别。可选的,离子储存层233的厚度为200nm-800nm。在一实施例中,电解质层234通过涂覆凝胶状电解质,经固化形成。具体的,凝胶状电解质可以但不限于为有机锂离子凝胶。可选的,固化温度为50℃-200℃。凝胶状电解质与液态电解质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避免漏液、鼓泡等不良现场的发生,提高电致变色层20的使用寿命。在一实施例中,通过磁控溅射、电化学沉积、旋涂或喷涂电致变色材料以形成电致变色层20。在一实施例中,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成型电致变色层20之前还包括: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涂覆光学胶,经固化形成光学胶层50,以连接透明壳体10和电致变色层20,提高电致变色层20与壳体组件100之间的结合力。可选的,光学胶为紫外光固化胶。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在累计光量3000-4500mJ/cm2下固化成膜。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电致变色层20,进而调节第一区域11的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的色差值,实现壳体组件100第一区域11的一体化视觉效果,同时第二区域12与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操作11:提供所述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在操作11中,在透明壳体10上预先划分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其中,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形状和范围不作限定,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形状和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分别呈腰圆形、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环形、不规则形状等。
操作12: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区域。
在操作12中,通过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30,以在透明壳体10上界定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后固化的方式,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30。可选的,固化为在100℃-150℃处理30min-60min。可选的,第一遮光层30的光学透过率小于20%,以使透明壳体10外观呈现不可视效果。在本申请中,第一遮光层30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具有一定的颜色,用于使覆盖有第一遮光层30的区域呈现颜色。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30在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区域11完全重合,以避免影响第二区域12上各层结构的设置。
操作13: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
在操作13中,通过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40,使得第二区域12的呈现一定的视觉效果,例如可以但不限于使第二区域12着色。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丝印或喷墨打印后固化的方式成型第二遮光层40。可选的,固化为在100℃-150℃处理30min-60min。具体的,通过丝印亮光黑色油墨,固化形成第二遮光层40。在本申请中,成型第二遮光层40时,可以仅在第二区域12内成型第二遮光层40,节省材料的使用;也可以在透明壳体10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均成型第二遮光层40,第一区域11中第一遮光层30的存在,会阻挡第二遮光层40在第一区域11外表面的视觉呈现,此时可以更加方便的成型第二遮光层40,无需控制第二遮光层40的成型范围,工艺更加简单。通过在第二区域12设置第二遮光层40,在非视窗区112设置第一遮光层30,以使第二区域12和非视窗区112具有视觉差异。
操作14:镭雕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所述非视窗区。
在操作14中,镭雕指激光雕刻加工,是数控技术,以激光为加工媒介的雕刻工艺。可以理解的,通过控制镭雕工艺参数,如镭雕速度、镭雕强度,进而镭雕效果。在一实施例中,镭雕速度为600mm/s-2200mm/s,功率可以为35W-110W。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镭雕工艺参数。通过镭雕第一遮光层30,去除覆盖在第一区域11的部分第一遮光层30,使得第一区域11形成没有覆盖第一遮光层30的视窗区111和覆盖有第一遮光层30的非视窗区11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呈腰圆形,设定腰圆形中两个圆弧的方向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延两圆弧弧心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视窗区111靠近第一端,且延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区域11中央。可选的,视窗区111呈腰圆形。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呈腰圆形,视窗区111呈腰圆形,连接第一区域11圆弧端点的直线与相邻的连接视窗区111圆弧端点的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2nm-0.4nm。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操作21:提供所述透明壳体,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
在操作21中,可以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直接成型第二遮光层40,无需精确控制第二遮光层40的范围,工艺更加简单。
操作22:镭雕所述第二遮光层,以在所述透明壳体上形成所述第一区域和设置有所述第二遮光层的所述第二区域。
在操作22中,镭雕第二遮光层40,进而形成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
操作23: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区域。
在操作23中,成型第一遮光层30时,可以仅在第一区域11内成型第二遮光层40,节省材料的使用;也可以在透明壳体10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均成型第一遮光层30,第二区域12中第二遮光层40的存在,会阻挡第一遮光层30在第二区域12外表面的视觉呈现,此时可以更加方便的成型第一遮光层30,无需控制第一遮光层30的成型范围,工艺更加简单。
操作24:镭雕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设置有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所述非视窗区。
在操作24中,通过镭雕第一遮光层30,在第一区域11形成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操作101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操作31:提供所述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在操作31中,在透明壳体10上预先划分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
操作32: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设置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所述非视窗区。
在操作32中,在透明壳体10上可以通过丝印、喷涂等方式成型第一遮光层30,第一遮光层30界定第一区域11的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在一实施例中,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的最近距离为0.2mm-0.4mm。
操作33: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设置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区域内,且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
在操作33中,通过设置阻挡层,对视窗区111进行保护,使得后续成型的层结构不会在视窗区111成型,因此,减少了镭雕工艺,避免镭雕强度过大对透明壳体10造成的损伤。可选的,阻挡层通过粘接的方式设置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设置阻挡层,使得后续无需进行退镀等复杂工艺去除阻挡层,操作更加方便。具体的,阻挡层可以但不限于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聚氨酯(PU)薄膜、聚氯乙烯(PVC)薄膜、聚碳酸酯(PC)薄膜等。在一实施例中,阻挡层为PET膜。
操作34: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
在操作34中,由于设置有第一遮光层30和阻挡层,第二遮光层40成型在第一区域11内不会影响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的效果,因此,第二遮光层40的成型范围选择更加宽松,工艺更加简单。
操作35:去除所述阻挡层。
在操作35中,通过去除阻挡层,露出视窗区111。在一实施例中,当阻挡层粘接设置在透明壳体10上时,直接揭掉即可去除阻挡层,操作十分简单。
在上述方法中,通过直接成型第一遮光层30,界定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减少了通过镭雕界定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的步骤,操作更加简单,同时,直接成型第一遮光层30,可以对视窗区111的位置进行选择和确定,无需在通过镭雕进行控制,可以使得视窗区111的位置与预设位置更加接近。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中,在成型第二遮光层40前还包括: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成型修饰层60,修饰层6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区域12。在一实施例中,修饰层6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区域12完全重合。可选的,修饰层60包括光学膜层、颜色层和纹理层中的至少一层,使第二区域12具有多样的光线色泽、颜色、纹理变化,以使非视窗区112和第二区域12具有视觉差异,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外观表现力。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真空蒸镀、磁控溅射、离子镀、电镀、涂覆法、流延法或热塑法成型修饰层60。可选的,在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直接沉积、电镀、涂覆或流延以形成修饰层60。可选的,在衬底上沉积、电镀、涂覆或流延形成修饰层60后剥离,并将修饰层60与透明壳体10的内表面贴合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当修饰层6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覆盖视窗区111时,为了使视窗区111的光学透过率增加,可以但不限于对对应于视窗区111的修饰层60进行退镀处理。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退镀处理可以但不限于为刻蚀、激光雕刻。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质量分数为5%-15%的五水偏硅酸钠和质量分数为1%-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溶液进行退镀处理。可选的,退镀处理的温度为50℃-75℃,时间为10min-20min。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中,在成型第二遮光层40后还包括:将哑光油墨涂覆至第二遮光层4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固化形成底漆层80,其中,底漆层80的表面张力大于36mN/m。在第二遮光层4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成型底漆层80,其中底漆层80具有优异的表面张力,即具有较高的达因值,可以在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中时,有利于壳体组件100与其他层结构之间的连接。具体的,可以但不限于为有利于背胶和壳体组件100的连接。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成型抗指纹层70,抗指纹层70覆盖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抗指纹层70具有防污、防指纹附着的作用,可以防止指纹或各种污染物附着在透明壳体10的表面。具体的,可以将抗指纹层70直接与透明壳体10外表面贴合设置,或通过沉积、涂覆等方式在透明壳体10上成型抗指纹层70。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透明壳体10的外表面成型增透膜90,增透膜90在透明壳体10上的正投影覆盖视窗区111。通过在对应视窗区111的透明壳体10外表面设置增透膜90,以提高穿过透明壳体10的光量,有利于壳体组件100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提高进入电子设备内的光量,以满足电子设备工作需要。具体的,可以将增透膜90直接与透明壳体10外表面贴合设置,或通过沉积、涂覆等方式在透明壳体10上成型增透膜9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其中,电子设备中包含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设置在壳体组件100的内表面,且与视窗区111对应设置。在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的工作时,将电致变色层20调至透明态,以允许光线穿过壳体组件100,使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正常工作;在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的无需工作时,将电致变色层20调至着色态,使得透明壳体10的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颜色一致,实现壳体组件100第一区域11一体化的视觉效果,进而对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产生遮挡作用,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局部一体化的视觉效果,也可以不限于为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其他需要进行遮挡和显示切换的电子元器件也适用。具体的,用于不同场景、不同需求下可以实现一体黑、一体灰等一体化视觉效果。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表、MP3、MP4、GPS导航仪、数码相机等。下面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100和摄像头模组200,壳体组件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摄像头模组200设置在壳体组件100的内表面一侧,且与视窗区111对应设置。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13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壳体组件的正视图,其中,图14中(a)为摄像头模组工作时的示意图,图14中(b)为摄像头模组不工作时的示意图。当摄像头模组200工作时,同时将电致变色层20调至透明态,以允许光线穿过视窗区111,保证摄像头模组200的正常工作;当摄像头模组200无需工作时,同时将电致变色层20调至着色态,对摄像头模组200进行遮挡,使得透明壳体10的视窗区111和非视窗区112颜色一致,壳体组件100第一区域11呈现一体化的视觉效果,使得电子设备呈现局部一体化的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第一遮光层30、第二遮光层40、修饰层60等,使第二区域12具有多样的视觉效果,使得电子设备具有更加丰富的外观表现力。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采光器件和/或发光器件,例如光线传感器等,也可以与视窗区111对应设置,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局部一体化视觉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电致变色层20远离透明壳体10的表面上设置图案层,以实现对图案层的遮挡和显示,具体的,图案层可以包括Logo、文字等。
实施例1
提供包括聚苯胺和紫精的电致变色材料溶液,其中,聚苯胺和紫精的浓度比为1.5:1,电致变色材料溶液浓度为0.25mol/L。提供0.15mm的第一透明导电基板和第二透明导电基板,通过胶框将电致变色材料溶液封装在第一透明导电基板和第二透明导电基板之间,其中,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50μm。在0.9V外加电场下时电致变色层由透明态转变为着色态,着色态的电致变色层的光学透过率为11%-16%,透明态的电致变色层的光学透过率为86%-88%。经检测,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的Lab值为L:21.01,a:-0.16,b:-1.22。
提供透明玻璃,根据电致变色层的Lab值,选择油墨并对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油墨的Lab值为L:21.09,a:-0.19,b:-1.1,与着色态的电致变色层的色差值ΔE为0.147。在透明玻璃内表面丝印或喷涂油墨,形成第一遮光层,以界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呈腰圆形。
在真空度下(约2×10-4Pa左右),把镀膜材料溅射到透明玻璃内表面,形成光学膜层,其结构为二氧化硅薄膜和氧化铌薄膜的多层组合。在光学膜层表面丝印底色亮光黑色油墨,在150℃固烤35min,形成第二遮光层,第二遮光层约为15μm。在第二遮光层表面喷涂底色哑光黑色油墨,在150℃固烤40min,形成底漆层,底漆层的表面张力约为37mN/m。
对透明玻璃内表面第一区域进行镭雕处理,去除油墨,形成腰圆形的视窗区。
在透明玻璃的外表面蒸镀全氟聚醚类抗指纹层,厚度约为10nm,水接触角大于105°。
通过光学胶,将上述电致变色层对应视窗区设置,在累计光量3200J/cm2下使光学胶固化,即可得到壳体组件。
将电致变色层调整为着色态,利用d/8°测色仪在SCE模式下对视窗区和非视窗区的Lab值进行检测,并计算色差值ΔE。经检测,色差值ΔE小于0.5,肉眼无法区别视窗区和非视窗区的色差,第一区域呈现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同时检测光学膜层、以及光学膜层和第二遮光层叠加的反射率曲线,结果如图15所示,可以看出两者的反射率曲线具有一定的差异,光学膜层的存在改变了第二遮光层的反射率,仅存在第二遮光层时,第二区域呈现黑色效果,而存在光学膜层和第二遮光层时,第二区域呈现陶瓷黑的视觉效果,外观表现力更加丰富。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其中,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非视窗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修饰层,所述修饰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和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所述修饰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所述修饰层包括光学膜层、颜色层和纹理层中的至少一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由至少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光学薄膜交替层叠形成,所述光学薄膜的材质包括金属单质、无机氧化物和无机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大于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指纹层,所述抗指纹层覆盖所述透明壳体的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用于连接所述透明壳体和所述电致变色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呈腰圆形、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环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呈腰圆形。
12.一种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电致变色层,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得到壳体组件,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透明壳体包括:
提供所述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区域;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
镭雕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所述非视窗区。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透明壳体包括:
提供所述透明壳体,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
镭雕所述第二遮光层,以在所述透明壳体上形成所述第一区域和设置有所述第二遮光层的所述第二区域;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区域;
镭雕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设置有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所述非视窗区。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透明壳体包括:
提供所述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一遮光层,以在所述第一区域形成所述视窗区和设置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所述非视窗区;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设置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区域内,且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
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成型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
去除所述阻挡层。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摄像头模组,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视窗区和与所述视窗区相邻接的非视窗区;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电致变色层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视窗区,所述电致变色层具有着色态和透明态,其中,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为着色态时,所述视窗区与所述非视窗区的色差值小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非视窗区具有视觉差异;
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一侧,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视窗区对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07855.8A CN110933888B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07855.8A CN110933888B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3888A CN110933888A (zh) | 2020-03-27 |
CN110933888B true CN110933888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9863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07855.8A Active CN110933888B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338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67148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致变色膜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3628571A (zh) * | 2020-05-07 | 2021-11-09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玻璃盖板显示屏一体黑显示方法 |
CN113653723B (zh) * | 2020-05-12 | 2022-10-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554829B (zh) * | 2020-05-15 | 2023-04-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oled显示装置 |
CN113763804A (zh) * | 2020-06-01 | 2021-12-07 |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屏幕、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1683485B (zh) * | 2020-06-29 | 2022-08-1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CN112251802B (zh) * | 2020-09-15 | 2022-01-25 | 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退镀方法以及退镀装置 |
CN112203458A (zh) * | 2020-10-15 | 2021-01-08 | 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4466537B (zh) * | 2020-11-09 | 2024-06-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N112652648B (zh) * | 2020-12-18 | 2023-06-27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061275B (zh) * | 2021-03-23 | 2021-11-02 | 惠州市纵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主电池盖喷涂板的生产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73919B2 (en) * | 2008-12-03 | 2013-02-12 |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n apodized aperture |
US9223167B2 (en) * | 2013-06-26 | 2015-12-29 | Apple Inc. | Liquid crystal switching barrier thermal control |
CN104155770A (zh) * | 2014-07-30 | 2014-11-19 | 安徽状元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致色差式3d眼镜 |
CN110730928B (zh) * | 2017-05-10 | 2022-05-17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 | 使用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90129205A1 (en) * | 2017-10-27 | 2019-05-02 | Htc Corporation |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CN110161767A (zh) * | 2018-02-11 | 2019-08-23 | 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透明导电层及均匀响应的大面积电致变色器件 |
CN108646494A (zh) * | 2018-06-14 | 2018-10-12 | 深圳市易快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
CN109116652A (zh) * | 2018-09-30 | 2019-0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N109327579A (zh) * | 2018-11-19 | 2019-02-12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盖板、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9699133A (zh) * | 2018-12-26 | 2019-04-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控制感光测试模组测试的方法、电子设备 |
CN109495622A (zh) * | 2018-12-28 | 2019-03-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保护盖板、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
CN109613780A (zh) * | 2018-12-28 | 2019-04-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10308602B (zh) * | 2019-05-30 | 2022-06-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变色介质材料 |
-
2019
- 2019-12-16 CN CN201911307855.8A patent/CN11093388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3888A (zh) | 2020-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33888B (zh)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0838262B (zh) | 盖板组件、盖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
JP4122010B2 (ja) | 赤外線受発光部 | |
KR101145590B1 (ko) | 전자기기의 디스플레이용 보호판 및 전자기기 | |
CN111989216B (zh) | 功能膜片、玻璃板和终端 | |
CN111049959B (zh)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
JP2009092913A (ja) | 光学薄膜積層体 | |
CN213338265U (zh) | 膜片、壳体及电子设备 | |
JP2008160115A (ja) | 赤外線受発光部 | |
CN209746324U (zh) | 电子装置 | |
CN112074131A (zh) |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 |
CN203427403U (zh) | 一种电子产品屏幕用的钢化玻璃防爆膜 | |
CN113136149B (zh) | 用于显示装置的亮度均匀性的保护膜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 |
CN107911981A (zh) | 一种可变色盖板及电子设备 | |
CN103770393B (zh) | 一种窗膜 | |
JP6186805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JP5941935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電極構造 | |
CN108337842A (zh) |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 |
CN113467148A (zh) | 电致变色膜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6848662U (zh) | 一种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 | |
CN113504685A (zh)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
CN214101466U (zh) | 盖板组件、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2180647A (zh) | 包含多彩薄膜结构的装置 | |
CN215219218U (zh) | 一体黑显示效果的膜片 | |
CN216531413U (zh) | 一种可变色多彩防偷窥防蓝光全贴合钢化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