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2834A -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2834A
CN110932834A CN201911198291.9A CN201911198291A CN110932834A CN 110932834 A CN110932834 A CN 110932834A CN 201911198291 A CN201911198291 A CN 201911198291A CN 110932834 A CN110932834 A CN 110932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verage enhancement
offset
enhancement mode
puc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982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32834B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高驰
铃木秀俊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to CN2019111982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328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32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2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32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2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该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基于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单元,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本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Description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6月24日、申请号为201480079671.X、发明名称为“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
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有时称为eNB)使用预先确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CH:Synchronization Channel)和广播信号(BCH:BroadcastChannel)。然后,终端(以下,有时被称为UE:User Equipment)首先捕捉SCH,从而确保与基站之间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而获取基站特定的参数(例如,频率带宽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3)。
另外,终端在获取到基站特定的参数之后,通过对基站进行连接请求,建立与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对建立了通信的终端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blind)判定”。即,控制信息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中被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掩蔽。因此,在终端通过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掩蔽之前,无法判定上述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掩蔽的结果CRC运算为OK,那么判定为该控制信息为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
另外,在LTE中,对从基站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也就是说,终端向基站反馈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各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肯定响应(ACK: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向基站反馈,若CRC=NG(有差错),则将否定响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向基站反馈。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使用物理上行线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如上所述,PDCCH用于该控制信息的发送。PDCCH由一个或多个L1/L2控制信道(L1/L2 CCH:L1/L2Control Channel)构成。各L1/L2 CCH由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元素(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构成。即,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1个L1/L2CCH由多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 CCH分配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 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 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上而发送该控制信息。
另外,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以下称为“PUCCH资源”)一对一地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 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 CCH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并使用该PUCCH资源向基站发送ACK/NACK信号。但是,在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分别与多个CCE对应的多个PUCCH资源中的一个资源(例如,与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将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
另外,如图1所示,来自终端的PUCCH中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定时为,从接收到PDCCH信号以及被该接收到的PDDCH信号分配了数据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信号的子帧(图1中为子帧n)起,为K子帧后(例如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中K=4)的子帧(图1中为子帧n+K)。
如图2所示,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ACK/NACK信号使用在时间轴上具有零自相关特性的零自相关(ZAC:Zero Auto Correlation)序列、沃什(Walsh)序列、以及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2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
如图2所示,在终端中,ACK/NACK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乘以由复数表示的ACK/NACK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以及作为参照信号的ZAC序列分别通过沃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和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2))进行二次扩频。即,对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或者作为参照信号的ZAC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或者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转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进而,对IFFT后的信号的每一个附加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PUCCH在频率轴上配置于系统带宽的两端。另外,在PUCCH中,以子帧单位对各终端分配无线资源。另外,1子帧由2个时隙构成,PUCCH在前1个时隙和后1个时隙之间跳频(时隙间跳频)。
来自不同终端的ACK/NACK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循环位移量(Cyclic ShiftIndex:循环位移索引)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序列号(OC Index:正交覆盖索引)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合。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被称为分块扩频码(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序列。因此,基站通过使用现有的解扩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ACK/NACK信号(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图3表示由正交码序列的序列号(OC index:0~2)和ZAC序列的循环位移量(Cyclic shiftIndex:0~11)定义的PUCCH资源。在使用序列长度为4的沃什序列和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时,一个副载波中最多包含3*12=36个PUCCH资源。但是,36个PUCCH资源不一定全部可用。例如,图3表示可用18个PUCCH资源(#0~#17)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支持今后的信息社会的机构,近年来,无需用户的判断而是通过设备间的自主通信来实现服务的M2M(M2M:Machine-to-Machine,机对机)通信作为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备受期待。智能电网是M2M系统的一个具体应用案例。智能电网是高效供给电能或燃气等生命线的基础设施,在各个家庭或建筑物所配备的智能电表与中央服务器之间执行M2M通信,自主且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需求平衡。作为M2M通信系统的其他应用案例,可举出用于物品管理或远程医疗等的监控系统、自动售货机的库存或计费管理的远程管理等。
在M2M通信系统中,支持大范围通信区域的蜂窝系统的利用受到了特别关注。在3GPP中,以设备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为名称开展在LTE和LTE的演进(LTE-Advanced)的标准化中以蜂窝网络为前提的M2M的研究。特别是,正在研究进一步扩大通信区域的“覆盖增强(Coverage Enhancement)”,以支持在现有的通信区域中于不可用的场所配置MTC通信设备的情况,如建筑物的地下的智能电表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5)。
特别是,在MTC覆盖增强中,多次重复发送相同信号的“重复”被认为是扩大通信区域的重要技术。具体而言,预期在PDCCH、PDSCH、以及PUCCH等各信道中,进行重复发送。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1.5.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1.4.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1.5.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 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2009IEEE 69th Vehicular 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09-Spring),April 2009
非专利文献5:3GPP TR 36.888V12.0.0,“Study on provision of low-cost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TC)User Equipments(UEs)based on LTE”June 201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进行重复发送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尚未充分研究。特别是,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与普通模式的终端(不进行重复发送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系统需要被设计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所使用的PUCCH资源不与普通模式的终端所使用的PUCCH资源冲突。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不降低PDCCH资源的频率利用效率并且不增加调度的复杂度就能够避免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单元,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单元,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接收工序,终端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所述终端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工序,所述终端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控制工序中,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接收工序,终端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所述终端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工序,所述终端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控制工序中,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接收处理,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处理,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处理,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控制工序中,在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接收处理,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处理,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发送处理,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控制处理中,在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包括: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单元,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包括: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单元,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发送工序,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工序,所述基站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发送工序,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工序,所述基站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发送处理,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处理,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发送处理,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处理,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采用以下结构,包括:接收单元,其接收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单元,其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是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是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采用以下结构,包括:发送单元,其发送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接收单元,其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接收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接收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接收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接收工序,接收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基于所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工序,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发送工序中,在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中,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发送工序中,在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中,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收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发送工序,发送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基于所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接收工序,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接收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接收工序中,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接收工序中,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不降低PDCCH资源的频率利用效率并且不增加调度的复杂度就能够避免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各信道的送信定时的图。
图2是表示响应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PUCCH资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重复发送时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的图。
图5是表示PUCCH资源的冲突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PUCCH资源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PUCCH资源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PUCCH资源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CCE与PUCCH资源关联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CCE与PUCCH资源关联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213 控制单元
102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03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
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
105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
106 数据编码单元
107 重发控制单元
108 数据调制单元
109 信号分配单元
110、218 IFFT单元
111、219 CP附加单元
112、220 发送单元
113 天线
114、202 接收单元
115、203 CP去除单元
116 PUCCH提取单元
117 序列控制单元
118 解扩单元
119 相关处理单元
120、209 判定单元
204 FFT单元
205 提取单元
206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
207 控制信号解调单元
208 控制信号解码部
210 数据解调单元
211 数据解码单元
212 CRC单元
214 ACK/NACK生成单元
215 调制单元
216 一次扩频单元
217 二次扩频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4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设想的MTC覆盖增强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在图4中,将PDCCH的重复等级(重复次数或重复因子)设为NPDCCH、将PDS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DSCH、将PUC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UCCH。另外,如图4所示,在MTC覆盖增强中,先进行PDCCH的重复发送,然后进行被该PDCCH分配了数据的PDSCH的重复发送。从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PUCCH)的发送定时为,从完成PDSCH的接收的子帧起,为KMTC子帧后。
在同一基站所覆盖的区域中,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进行重复发送的终端)与普通模式的终端(不进行重复发送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若对上述终端分别设置不同的下行线路控制信号用的控制信道,则频率的利用效率降低。因此,考虑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相同频率设定下行线路控制信道(PDCCH)。
在该设定下,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发送ACK/NACK信号的子帧(进行PUCCH的重复发送的第一个子帧)与发送包含与用于ACK/NACK信号的发送的PUCCH资源关联的CCE的PDCCH的子帧(进行PDCCH的重复发送的最后的子帧)的时间间隔不同。因此,两者的终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信号时,与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关联的CCE号、和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关联的CCE号可能会重叠。该情况下,两者的终端使用同一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图5是表示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冲突的情况的一例。在图5中,将发生PUCCH资源的冲突的子帧设为n。
该情况下,在子帧n-K中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另外,在同一子帧n-K中,发送被该PDCCH分配的PDSCH。另一方面,在子帧n-KMTC-NPDSCH-NPDCCH至n-KMTC-NPDSCH-1中,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另外,在子帧n-KMTC-NPDSCH至n-KMTC-1中,发送被该PDCCH分配的PDSCH。
在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的子帧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的子帧重叠的情况下,以防止两者的终端使用同一CCE发送PDCCH的方式进行调度。但是,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图5的情况),对于对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DCCH发送和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DCCH重复发送,可使用同一CCE。例如在图5中,CCE#0至CCE#3用于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该终端使用与CCE#0(CCE#0至CCE#3中的最小索引)对应的PUCCH资源。另外,在图5中,CCE#0,CCE#1用于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PDCCH,该终端使用与CCE#0(CCE#0、CCE#1中较小的索引)对应的PUCCH资源。
其结果,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引起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
也可以在基站侧控制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DCCH分配(不将在前面的子帧中用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CCE分配给普通模式的终端),以防止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发生冲突。但是,该情况下,存在PDCCH资源的频率利用效率降低或者调度的复杂度增加等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通信系统的概要]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FDD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例如是与LTE-Advanced对应的系统,具备基站100和终端200。
对终端200设定普通模式或MTC覆盖增强模式。例如在终端200中,在适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发送PDCCH、PDSCH、或者PUCCH时,在多个子帧内适用重复发送。即,终端200在规定的重复等级连续的子帧中,重复发送同一信号。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6所示的基站100中,发送单元112发送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PDCCH信号)和下行线路数据(PDSCH信号),控制单元101基于上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上述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ACK/NACK信号的接收单元(PUCCH提取单元116、解扩单元118、相关处理单元119)使用所决定的资源接收ACK/NACK信号。这里,上述接收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PUCCH资源区域)中的资源接收从对上述控制信息、下行线路数据、以及ACK/NACK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发送的ACK/NACK信号,使用与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PUCCH资源区域)中的资源从不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发送的ACK/NACK信号。
另外,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7所示的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2接收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213基于上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ACK/NACK信号的发送单元(一次扩频单元216、二次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使用所决定的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这里,在本终端是对控制信息、下行线路数据、以及ACK/NACK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的情况下,上述发送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在本终端是不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的情况下,上述发送单元使用与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实施方式1)
[基站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8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数据编码单元106、重发控制单元107、数据调制单元108、信号分配单元109、IFFT单元110、CP附加单元111、发送单元112、天线113、接收单元114、CP去除单元115、PUCCH提取单元116、序列控制单元117、解扩单元118、相关处理单元119、以及判定单元120。
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包含于该控制信息中的、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发送数据)的下行资源(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在与PDCCH或EPDCCH(Enhanced PDCCH,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同一子帧内有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分别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不同的资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与上述的L1/L2 CCH是同等的。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另外,如上所述,在PUCCH使用CCE暗示(Implicit)地通知时,各CCE与上行线路控制信道区域(PUCCH区域)的PUCCH资源关联。
控制单元101确定与包含控制信息的PDCCH所占用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和用于一次扩频/二次扩频的码)。控制单元101将与ZAC序列和正交码序列(即,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到序列控制单元117,该ZAC序列和正交码序列可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PUCCH信号(ACK/NACK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扩频,将与频率相关的信息输出到PUCCH提取单元116。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并将所决定的编码率输出到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使用的编码率,并将所决定的编码率输出到数据编码单元106。
应予说明,根据决定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不同,因此,控制单元101分配包含可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控制单元101对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和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另外,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将与相对于该终端200的各信道(PDCCH、PDSCH、或者PUCCH)的重复等级(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和数据编码单元106。
另外,控制单元101对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进行指示,以使基于预先对每个基站决定的参数生成广播信号。
另外,控制单元101生成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并输出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例如是,用于确定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中使用的PUCCH资源的参数。应予说明,可以将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作为指示小区固有值的广播信息通知终端200,也可以作为高层的信令通知终端200。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使用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信息(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与PUCCH的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或者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生成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在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为多个的情况下,为了区分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彼此,在控制信号中包含发送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例如,在控制信号中包含被发送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掩蔽的CRC比特。另外,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与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生成重复信号。即,在PDCCH的重复等级大于1时,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遍及与重复等级对应的连续的多个子帧,将相同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编码率,对从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接收的控制信号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对从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接收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01的指示,生成广播信号,并将广播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应予说明,在广播信号中,例如包含与系统带宽、或者PUCCH资源相关的信号等。另外,也可以对广播信号实施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
数据编码单元106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编码率,对每个发送目的地终端的发送数据(比特序列,即下行线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7。另外,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数据编码单元106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与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生成重复信号。即,在PDSCH的重复等级大于1时,数据编码单元106遍及与重复等级对应的连续的多个子帧,将相同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7。
重发控制单元107在初次发送时保持从数据编码单元106接收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数据调制单元108。重发控制单元107按每个发送目的地终端保持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另外,若重发控制单元107从下述的判定单元120接收相对于已发送的数据信号的NACK,则将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数据调制单元108。若重发控制单元107接收相对于已发送的数据信号的ACK,则删除对应的保持数据。
数据调制单元108对从重发控制单元107接收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将数据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信号分配单元109将从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接收的控制信号、从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接收的广播信号、以及从数据调制单元108接收的数据调制信号映射到下行资源(下行线路数据信号分配资源、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上,并将映射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0。具体而言,信号分配单元109将控制信号映射到由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表示的资源上,并将数据调制信号映射到由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所表示的资源上。另外,信号分配单元109将广播信号映射到预先设定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上。
IFFT单元110通过对从信号分配单元109接收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频域信号变更为时域信号。IFFT单元110将时域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111。
CP附加单元111对从IFFT单元110接收的信号附加CP,将附加CP后的信号(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112。
发送单元112对从CP附加单元111接收的OFDM信号进行D/A(Digital-to-Analog,数字/模拟)变换、上变频等RF(Radio Frequency,射频)处理,通过天线113向终端200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114对通过天线113接收的来自终端200的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或者A/D(Analog-to-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等RF处理,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5。
CP去除单元115将对从接收单元114接收的接收信号附加的CP去除,并将去除CP后的信号输出到PUCCH提取单元116。
PUCCH提取单元116基于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信息,从接收自CP去除单元115的信号中提取上行控制信道信号(PUCCH),并将提取的PUCCH输出到解扩单元118。另外,在存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200的情况下,PUCCH提取单元116对遍及多个子帧重复发送的PUCCH实施同相合成,以提取PUCCH(合成信号)。
序列控制单元117基于与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ZAC序列和正交码序列相关的信息,生成ZAC序列和正交码序列,该ZAC序列和正交码序列可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ACK/NACK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扩频。序列控制单元117将正交码序列输出到解扩单元118,并将ZAC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9。
解扩单元118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7接收的正交码序列(终端200应在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正交码序列),对从PUCCH提取单元116接收的信号中与ACK/NACK信号相当的部分的信号进行解扩,并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9。
相关处理单元119求出从序列控制单元117输入的ZAC序列(终端200在一次扩频中可使用的ZAC序列)与从解扩单元118输入的信号之间的相关值,并将其输出到判定单元120。
判定单元120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9接收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200发送的ACK/NACK信号是对被发送的数据指示ACK还是NACK。判定单元120将判定結果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7。
[终端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9中,终端200包括天线201、接收单元202、CP去除单元203、FFT(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单元204、提取单元205、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判定单元209、数据解调单元210、数据解码单元211、CRC单元212、控制单元213、ACK/NACK生成单元214、调制单元215、一次扩频单元216、二次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CP附加单元219、以及发送单元220。
接收单元202对通过天线201接收的、来自基站100的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或A/D变换等RF处理,获得基带的OFDM信号。接收单元202将OFDM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3。
CP去除单元203将对从接收单元202接收的OFDM信号附加的CP去除,并将去除CP后的信号输出到FFT单元204。
FFT单元204通过对从CP去除单元203接收的信号进行FFT处理,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FFT单元204将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提取单元205从接收自FFT单元204的信号中提取广播信号,并将广播信号输出到接收单元206。这里,映射有广播信号的资源是预先决定的,因此,提取单元205通过提取映射到该资源上的信息,获得广播信号。提取的广播信号例如包含与系统带宽或PUCCH资源相关的信号等。
另外,提取单元205从接收自FFT单元204的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另外,提取单元205基于从判定单元209接收的、与发往本终端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从接收自FFT单元204的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PDSCH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数据解调单元210。PDCCH信号例如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与PUCCH的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或者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等。
另外,在对本装置设定MTC覆盖增强模式、重复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提取单元205对遍及多个子帧重复发送的PDCCH信号进行同相合成,以提取PDCCH信号。同样地,在重复发送下行线路数据(PDSCH信号)的情况下,提取单元205对遍及多个子帧重复发送的PDSCH信号进行同相合成,以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从接收自提取单元205的广播信号,获得与系统带宽、或者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等。在广播信号被实施了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的情况下,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对其实施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将获得的广播信号输出到判定单元209或控制单元213。
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对从提取单元205接收的PDCCH信号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
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对从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接收的PDC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9。
判定单元209对从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接收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9利用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解掩蔽,将结果为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9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5。另外,判定单元209确定映射有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CCE,并将确定的CCE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13。
数据解调单元210对从提取单元205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数据解码单元211。
数据解码单元211对从数据解调单元210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使用CRC对从数据解码单元211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并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4。另外,CRC单元212将差错检测的结果判定为无差错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控制单元213预先保持通过广播信号、PDCCH信号、或者高层信令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的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以及与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
控制单元213使用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和从判定单元209接收的CCE的识别信息,确定与CCE的识别信息所表示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以及用于一次扩频/二次扩频的码)。即,控制单元213基于CCE的识别信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13生成与应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ZAC序列,同时基于设定的循环位移量,决定应使用的循环位移量,并将ZAC序列和循环位移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13将与应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7。另外,控制单元213将与应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频率资源(副载波)输出到IFFT单元218。
另外,在本终端是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13将与PUCCH的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4。
ACK/NACK生成单元214基于从CRC单元212接收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ACK/NACK信号。具体而言,ACK/NACK生成单元214在检测出差错时,生成NACK,在没有检测出差错时,生成ACK。ACK/NACK生成单元214将生成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5。另外,在本终端是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ACK/NACK生成单元214根据从控制单元213接收的与重复等级相关的信息,发送重复信号。即,在PUCCH的重复等级大于1时,ACK/NACK生成单元214遍及与重复等级对应的连续多个子帧,将相同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5。
调制单元215对从ACK/NACK生成单元214接收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6。
一次扩频单元216使用由控制单元213设定的ZAC序列和循环位移量,对参照信号和从调制单元215接收的ACK/NACK信号进行一次扩频,并将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和参照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7。
二次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13设定的正交码序列,对ACK/NACK信号和参照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并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8。
IFFT单元218通过使用由控制单元213设定的频率资源,对从二次扩频单元217接收的ACK/NACK信号和参照信号进行到副载波上的映射和IFFT处理,生成时域信号。IFFT单元218将生成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9。
CP附加单元219对从IFFT单元218接收的信号附加CP,并将附加CP后的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220。
发送单元220对从CP附加单元219接收的信号进行D/A变换、上变频等RF处理,并通过天线201向基站100发送无线信号。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以下,对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在基站100的小区内共存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预先对各终端200通知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例如是与根据CCE号确定PUCCH号时使用的偏移值、以及对配置于各PUCCH区域的每1RB(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进行码复用的PUCCH资源的最大数相关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独立地设定上述偏移值。
具体而言,在接收到下行线路分配控制信息(PDCCH或EPDCCH)的情况下,普通模式的终端根据下述式,决定发送相对于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PDSCH)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
nPUCCH=nCCE+NPUCCH (1)式(1)
在式(1)中,nCCE表示PDCCH占用的CCE号(0以上的整数)。具体而言,在PDCCH只占用一个CCE的情况下,nCCE是该CCE的号。另外,在PUCCH占用多个CCE的情况下,nCCE是最小的CCE号。
另外,在式(1)中,NPUCCH (1)表示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例如,在3GPP Release 11中,NPUCCH (1)表示为SPS/SR(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chedulingRequest,半静态调度/调度请求)用资源确保的PUCCH资源数。NPUCCH (1)例如是小区内共通(common)的値,通过广播信号或高层信令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
普通模式的终端基于所决定的PUCCH资源号nPUCCH,决定实际使用的OC index和循环位移量。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下行线路分配控制信息(PDCCH或EPDCCH)的情况下,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根据下述式,决定发送相对于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PDSCH)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_MTC
nPUCCH_MTC=nCCE+NPUCCH_MTC (1)式(2)
在式(2)中,NPUCCH_MTC (1)表示用于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即,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偏移NPUCCH (1)不同的独立的偏移值NPUCCH_MTC (1)。NPUCCH_MTC (1)例如可以是取决于终端200的固有(UE specific)的值,也可以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共通的值。
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基于决定的PUCCH资源号nPUCCH_MTC,决定实际使用的OCindex和循环位移量。
图10表示相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一例。
在图10中,与图3同样地,对于每1RB(PRB(Physical RB,物理资源块)),最大为36个的PUCCH资源中的18个PUCCH资源可用。在图10中,对整个3RB可用的54个PUCCH资源分别赋予PUCCH资源号(#0~#53)。
在图10中,相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偏移值NPUCCH (1)=6,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偏移值NPUCCH_MTC (1)=30。
即,普通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nCCE+6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_MTC=nCCE+30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即,在本终端是普通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中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在本终端是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使用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不同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中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外,同样地,基站100使用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使用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不同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的ACK/NACK信号。
由此,如图10所示,对PDCCH信号、PDSCH信号、以及ACK/NACK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用于ACK/NACK信号的发送的PUCCH资源组,与不适用重复发送的普通模式的终端可用于ACK/NACK信号的发送的PUCCH资源组不同。即,通过使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不同,分割相对于两种终端的PUCCH资源区域。
应予说明,在图10中,表示使可用于各模式的终端200的CCE数为24个的情况。但是,可用于各模式的终端200的CCE数不限于24个,也可以是其他值,根据可使用的CCE数,以分割相对于各模式的终端200的PUCCH资源区域的方式设定偏移值NPUCCH (1)和NPUCCH_MTC (1)即可。
这里,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对与用于在同一子帧中发送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对应的CCE号为CCE#0的情况(即,nCCE=0)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普通模式的终端根据式(1),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6(=0+6)的PUCCH资源。
另一方面,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根据式(2),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_MTC=30(=0+30)的PUCCH资源。
即,在本终端是普通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终端200(控制单元213)对PDCCH所使用的CCE的索引nCCE加上偏移值NPUCCH (1),来计算实际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另外,在本终端是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终端200对PDCCH所使用的CCE的索引nCCE加上偏移值NPUCCH_MTC (1),来计算实际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但是,偏移值NPUCCH (1)与偏移值NPUCCH_MTC (1)不同。
由此,在两种终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即使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所关联的CCE号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所关联的CCE号是相同的CCE#0,两者所使用的PUCCH资源也不同。
即,在两种终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即使对应的PDCCH所使用的CCE号(最小索引)相同,也能够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避免PUCCH资源的冲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分别对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不同的偏移值,决定PUCCH资源。这样一来,普通模式的终端可使用的PUCCH资源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使用的PUCCH资源被分离。由此,即使与在同一子帧中发送的ACK/NACK信号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所使用的PDCCH占用的CCE相同,也可以使用于ACK/NACK信号PUCCH资源不同。由此,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使用于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不同来避免PUCCH资源的冲突,因此,不需要追加任何关于PDCCH资源的分配的制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PDCCH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会降低并且调度的复杂度不会增加。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降低PDCCH资源的频率利用效率并且不增加调度的复杂度就能够避免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并且,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例如,参照式(1))已经在LTE系统中进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配PUCCH资源时单独使用的偏移值NPUCCH_MTC (1)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重新通知即可。因此,对现有系统的动作影响较小。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8(基站100)和图9(终端200)进行说明。
以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在基站100的小区内共存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预先对各终端200通知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例如是与根据CCE号确定PUCCH号时使用的偏移值、以及对配置于各PUCCH区域的每1RB进行码复用的PUCCH资源的最大数相关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共同设定上述偏移值。但是,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CCE号与PUCCH资源号的关联不同。
具体而言,普通模式的终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根据式(1)决定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决定实际使用的OC index和循环位移量。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下行线路分配控制信息(PDCCH或EPDCCH)的情况下,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根据下述式,决定发送相对于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PDSCH)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_MTC
nPUCCH_MTC=NPUCCH (1)-1-nCCE(3)
在式(3)中,NPUCCH (1)是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时使用的偏移值,是式(1)中也包含的值。即,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偏移值NPUCCH (1)相同的偏移值NPUCCH (1)。例如可以通过广播信号或高层信令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NPUCCH (1)
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基于决定的PUCCH资源号nPUCCH_MTC,决定实际使用的OCindex和循环位移量。
即,在本终端是普通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终端200(控制单元213)对用于PDCCH的CCE的索引nCCE加上偏移值NPUCCH (1),计算实际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另一方面,在本终端是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终端200从偏移值NPUCCH_MTC (1)中减去用于PDCCH的CCE的索引nCCE,计算实际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
图11表示相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一例。
在图11中,与图10同样地,对于每1RB,最大为36个的PUCCH资源中的18个PUCCH资源可用。在图11中,对整个3RB可用的54个PUCCH资源分别赋予PUCCH资源号(#0~#53)。
另外,在图11中,相对于各终端200的偏移值NPUCCH (1)=30。
即,普通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nCCE+30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_MTC=30-1-nCCE(=29-nCCE)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即,如图11所示,将PUCCH资源号#29与#30之间作为界限,将#30以上的号的PUCCH资源设定为普通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区域,将#29以下的号的PUCCH资源设定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区域。
由此,如图11所示,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设定不同的PUCCH资源区域。即,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通过使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关联(式(1)和式(3))不同,分割相对于两种终端的PUCCH资源区域。
这里,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对与在同一子帧中发送的ACK/NACK信号所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CCE号为CCE#0的情况(即,nCCE=0)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根据式(1),普通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30(=0+30)的PUCCH资源。
另一方面,根据式(3),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号nPUCCH_MTC=29(=29-0)的PUCCH资源。
即,在两种终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即使与普通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关联的CCE号和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关联的CCE号为相同的CCE#0,在两者中所使用的PUCCH资源也不同。
即,在两种终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即使对应的PDCCH所使用的CCE号(最小索引)相同,也能够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避免PUCCH资源的冲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使用不同的与CCE的关联,决定PUCCH资源。这样一来,普通模式的终端可使用的PUCCH资源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使用的PUCCH资源被分离。由此,即使与在同一子帧中发送的ACK/NACK信号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所使用的PDCCH占用的CCE相同,也可以使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不同。由此,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使用于确定PUCCH资源号的关联不同来避免PUCCH资源的冲突,因此,不需要追加任何关于PDCCH资源的分配的制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PDCCH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会降低并且调度的复杂度不会增加。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降低PDCCH资源的频率利用效率并且不增加调度的复杂度就能够避免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并且,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例如,参照式(1))已经在LTE系统中进行。另外,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中也使用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相同的参数(偏移值NPUCCH (1))。由此,没有应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新追加的参数。由此,对现有系统的动作没有影响。
应予说明,在普通模式和MTC覆盖增强模式之间,将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关联反过来也可。即,也可以是普通模式的终端使用式(3)决定PUCCH资源号,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式(1)决定PUCCH资源号。可假设在MTC中,终端不进行如此频繁的通信,因此,假设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区域的使用频率低。另外,在上行线路中,PUSCH区域(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配置在系统带宽的中心,PUCCH区域配置在两端,以从上述PUCCH区域的外侧朝向内侧升序的顺序对PUCCH资源(例如,参照图11)赋予PUCCH资源号。由此,根据式(1)关联的、使用频率低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区域配置在上行线路的内侧的频率带宽,因此,可以使其与上行线路数据用的频率带宽连续。这样一来,可以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不使用PUCCH资源的情况下,将该资源用于上行线路数据(PUSCH)。另外,由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区域与PUSCH区域连续,从而可以将连续多个副载波一同分配给特定的终端,抑制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的增加。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8(基站100)和图9(终端200)进行说明。
以下,对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在基站100的小区内共存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预先对各终端200通知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例如是与在PUCCH资源(例如,参照图3)的一个正交序列中相邻的可用的PUCCH资源之间的循环位移量的差、以及对配置于各PUCCH区域的每1RB进行码复用的PUCCH资源的最大数相关的信息。
另外,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设定不同的PUCCH资源区域。在下述说明中,对作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与CCE号关联并进行暗示(Implicit)地通知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也可以用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的方法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PUCCH资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也可以使用高层信令等从基站100向终端200明示(Explicit)地通知PUCCH资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独立地设定上述循环位移量的差。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相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一例。在图12中,2个RB的共计72个PUCCH资源中,确保12个PUCCH资源为SPS/SR用,对普通模式的终端确保48个PUCCH资源,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确保剩余的12个PUCCH资源。
如上所述,根据正交码序列(OC index)与ZAC序列的循环位移量(Cyclic shiftIndex)的组合定义图12表示的PUCCH资源。
对普通模式的终端设定在定义PUCCH资源的一个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可用资源之间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例如,在图12中,设定Δshift PUCCH=2。即,对一个正交码序列可取的12个循环位移量(Cyclic Shift Index=0~11)中,与每隔一个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PUCCH资源可用。由此,对于每1RB,最大为36个的PUCCH资源中的18个PUCCH资源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可用。
在图12中,在接收到下行线路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普通模式的终端也可以根据式(1)决定发送相对于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其中,NPUCCH (1)=6)。
在图12中,以PUCCH资源#0为起点,在对与各正交码序列中每隔一个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资源赋予号的PUCCH资源中,PUCCH资源号#6~#29的24个PUCCH资源为普通模式的终端可用的PUCCH资源。
另一方面,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在定义PUCCH资源的一个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可用资源之间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 _ MTC。例如,在图12中,设定Δshift PUCCH _ MTC=1。即,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互不相同的参数作为可用的PUCCH资源之间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具体而言,Δshift PUCCH _ MTC比Δshift PUCCH小。
即,在一个正交码序列可取的12个循环位移量(Cyclic Shift Index=0~11)中,与所有的连续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PUCCH资源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用。
在图12中,在接收到下行线路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也可以根据式(2)决定发送相对于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资源号nPUCCH_MTC(其中,NPUCCH_MTC (1)=60)。
在图12中,以PUCCH资源#0为起点,在对与各正交码序列中连续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资源赋予号的PUCCH资源中,PUCCH资源号#60~#71的12个PUCCH资源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用的PUCCH资源。
应予说明,终端200基于PUCCH资源号,决定实际使用的OC index和循环位移量。PUCCH资源号、OC index、以及循环位移量之间的关联取决于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根据PUCCH资源号确定实际使用的OC index和循环位移量的关联不同。具体而言,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将表示根据现有的系统中的PUCCH资源号确定实际使用的OC index和循环位移量的关联的数式(未表示)中的Δshift PUCCH替换为Δshift PUCCH _ MTC进行动作即可。
在现有的系统(例如,3GPP Release 11)中,确保了相对于上述的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对此,如图12所示,在存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200的情况下,除了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之外,还追加设定了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
这里,如图12所示,根据可取的循环位移量中可用的循环位移量的数确定在各RB内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具体而言,根据作为PUCCH资源每隔几个循环位移量可用(即,Δshift PUCCH和Δshift PUCCH _ MTC)来确定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独立地设定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循环位移量的差)。具体而言,在定义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的各资源的、正交码序列与循环位移量的组合中的相同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 _ MTC,比在定义为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组的各资源的、正交码序列与循环位移量的组合中的相同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小。
因此,与普通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区域相比,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区域中,相对于每个PUCCH资源区域整体的可用的PUCCH资源的比例高。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普通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区域中,48个PUCCH资源中,24个PUCCH资源可用。对此,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区域中,12个PUCCH资源全部可用。即,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达到最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的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比普通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中的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多,可以增加可用的PUCCH资源数,从而将PUCCH资源的开销抑制在最小限度。
例如,为了使12个PUCCH资源可用,在Δshift PUCCH _ MTC=2的情况下,需要确保24个PUCCH资源,与此相对,在Δshift PUCCH _ MTC=1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只需要确保12个PUCCH资源即可。因此,与使Δshift PUCCH _ MTC与对普通模式的终端设定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相等的情况相比,通过使Δshift PUCCH _ MTC比Δshift PUCCH小,能够将PUCCH资源的开销抑制在最小限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RB内的PUCCH资源中,没有被用于码复用的PUCCH资源由于由码扩频带来的码间干扰抑制效果而有助于码间干扰的减少。例如,如图12所示,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可用的PUCCH资源#6~#29的相邻的资源之间存在没有被利用的PUCCH资源(没有被用于码复用的PUCCH资源),该PUCCH资源有助于码间干扰的减少。
对此,如图12所示,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不存在没有被用于码复用的PUCCH资源。
但是,考虑到MTC的流量特性,可假设在MTC的终端不进行频繁的通信。即,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的使用频率随机地低下。因此,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中,即使增加相同RB中的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由于同时进行码复用的终端数较少,所以同时使用与相同序列的相邻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资源的可能性较低。即,由于同时使用与相邻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资源而发生码间干扰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不易发生ACK/NACK信号的传输特性的降低。
另外,考虑到MTC的通信环境,可假设将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设定得较低,构成PDCCH的L1/L2 CCH的CCE的占用数较多。因此,例如,如上所述,在通过CCE号将PUCCH资源号暗示(Implicit)地通知到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号相邻的CCE被相同的终端使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号相邻的PUCCH资源(与相邻的循环位移量对应的资源)同时被使用的可能性较低。
这样,即使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与普通模式的情况相比较小的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由于在使相同RB中的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增加的PUCCH资源区域的实际的使用可能性较低,所以实际上不会发生因使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增加而引起的ACK/NACK信号的性能降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分别使用不同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即,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PUCCH资源。由此,在普通模式的终端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共存的系统中,能够将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
并且,相对于普通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已经在LTE系统中进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配PUCCH资源时独立地使用的循环位移量的差Δshift PUCCH _ MTC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重新通知即可。因此,对现有系统的动作影响较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于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不同,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对分别使用不同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即,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对普通模式的终端(不进行重复的终端)和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进行重复的终端)设定PUCCH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即,可进行码复用的最大数)对相同小区内的每个终端组(例如,相同小区内的宏基站从属的终端和远程天线站从属的终端等)设定PUCCH资源。
(实施方式4)
如上所述,在现有系统中,将CCE号与PUCCH资源号一对一地关联。即,分别对M个CCE关联与CCE数相同的M个PUCCH资源。例如,在图12中,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关联CCE#0与PUCCH#60、CCE#1与PUCCH#61、CCE#2与PUCCH#62等。
另外,可假设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为了抑制控制信息的错误率特性的恶化,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被设定得较低。即,可假设构成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DCCH的L1/L2 CCH的CCE的占用数相对较多。例如,可假设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作为CCE的占用数(也称为“聚合级”)可取的值(例如,1、2、4、8)中更大的值(4、8)。
如上所述,在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DCCH中,L1/L2 CCH占用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使用与多个CCE中的一个CCE(最小索引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因此,与对应于用于ACK/NACK信号的发送的PUCCH资源的CCE以外的其他CCE相对应的PUCCH资源没有被使用而浪费。例如,在图12中,在构成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DCCH的L1/L2 CCH占用CCE#0~CCE#3的4个CCE的情况下,该终端仅使用与4个CCE中最小索引的CCE#0对应的PUCCH#60发送ACK/NACK信号。即,与CCE#1~CCE#3对应的PUCCH#61~PUCCH#63的物理资源没有被使用而浪费。
另外,考虑到MTC的流量特性,假设在MTC的终端不进行频繁的通信。即,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PUCCH资源的使用频率随机地低。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不是对M个CCE个一对一地关联M个PUCCH资源,而是对M个CCE关联小于M个的PUCCH资源。换言之,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对一个PUCCH资源关联多个CCE。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8(基站100)和图9(终端200)进行说明。
基站100和终端200预先保持本实施方式的CCE与PUCCH资源的关联。
以下,分别对本实施方式的关联CCE与PUCCH资源的方法1和方法2进行说明。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2所示,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别设定不同的PUCCH资源区域。例如,也可以用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的方法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PUCCH资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等从基站100向终端200明示(Explicit)地通知PUCCH资源作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PUCCH资源的分配。另外,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将可用的PUCCH资源之间的循环位移量的差设为1(Δshift PUCCH _ MTC=1)。
以下,着眼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60~#71)。
<方法1(图13)>
方法1是使CCE号与PUCCH资源的关联为N对1的方法。
例如,图13表示使N=4时的CCE号与PUCCH资源号的关联的一例。
如图13所示,使CCE#0~CCE#3的4个CCE与PUCCH#60关联,使CCE#4~CCE#7的4个CCE与PUCCH#61关联,使CCE#8~CCE#11的4个CCE与PUCCH#62关联。
例如,在占用构成发往本终端的PDCCH的L1/L2 CCH的CCE中最小索引的CCE为CCE#0~CCE#3中任意一者的情况下,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60发送ACK/NACK信号。同样地,在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配的CCE中最小索引的CCE为CCE#4~CCE#7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61进行ACK/NACK信号的发送,在最小索引的CCE为CCE#8~CCE#11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62进行ACK/NACK信号的发送。
例如,根据下述式决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的PUCCH资源号nPUCCH _ MTC
nPUCCH_MTC=floor(nCCE/N)+NPUCCH_MTC (1)(4)
在式(4)中,函数“floor(X)”表示回归X以下的最大整数的floor函数。另外,nCCE表示PDCCH占用的CCE中最小的CCE号,N表示与一个PUCCH资源关联的CCE数(在图13中,N=4)。另外,NPUCCH_MTC (1)表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偏移值。例如,在图13中,NPUCCH_MTC (1)=60。
根据方法1,与将CCE号与PUCCH号一对一地关联的情况相比,用于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确保的PUCCH资源区域被削减到1/N。具体而言,在将CCE号与PUCCH号一对一地关联的情况下,需要对12个CCE确保12个PUCCH资源,与此相对,在方法1中,在图13的情况(N=4的情况)下,只需对12个CCE确保3个PUCCH资源即可。
<方法2>
方法2是将与一个PUCCH资源关联的CCE数设为作为CCE的占用数(聚合级)可取的值的方法。
例如,在方法2中,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设定CCE占用数N(>1)。
例如,图14表示使N=4时的CCE号与PUCCH资源的关联的一例。
如图14所示,使CCE#0~CCE#3的4个CCE与PUCCH#60关联,使CCE#4~CCE#7的4个CCE与PUCCH#61关联,使CCE#8~CCE#11的4个CCE与PUCCH#62关联。即,一个PUCCH资源与每CCE占用数N个的CCE关联。
以图14所示的4个CCE为单位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配CCE。例如,在占用构成发往本终端的PDCCH的L1/L2 CCH的CCE为CCE#0~CCE#3的情况下,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PUCCH资源#60发送ACK/NACK信号。同样地,在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分配CCE#4~CCE#7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61发送ACK/NACK信号,在分配CCE#8~CCE#11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62发送ACK/NACK信号。
例如,根据下述式决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的PUCCH资源号nPUCCH _ MTC
nPUCCH_MTC=nCCE/N+NPUCCH_MTC (1) (5)
在式(5)中,nCCE表示PDCCH占用的CCE中最小的CCE号,N表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CCE占用数(在图14中,N=4)。另外,NPUCCH_MTC (1)表示相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偏移值。例如,在图14中,NPUCCH_MTC (1)=60。
根据方法2,与将CCE号与PUCCH号一对一地关联的情况相比,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确保的PUCCH资源区域被削减到1/N。具体而言,在将CCE号与PUCCH号一对一地关联的情况下,需要对12个CCE确保12个PUCCH资源,与此相对,在方法2中,在图14的情况(N=4的情况)下,只需对12个CCE确保3个PUCCH资源即可。
另外,由于以各终端占用的CCE数的单位对各PUCCH资源关联CCE,因此,不能在多个终端之间同时使用与一个PUCCH资源关联的N个CCE。
以上,对方法1和方法2进行了说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对一个PUCCH资源关联多个CCE。由此,能够抑制作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确保的资源的增加。因此,即使是存在有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系统(追加设定有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的情况),也能够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对普通模式的终端和对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于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不同,从而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
(实施方式5)
在与现有的系统同样地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与CCE号关联地暗示(Implicit)地通知PUCCH资源号的情况下,会引起当存在PDCCH与PUCCH的重复等级不同的终端时,有时会使用相同的PUCCH资源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从而发生PUCCH资源的冲突。
图15表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冲突的情况的一例。在图15中,分别将终端1(UE#1)和终端2(UE#2)的PDCCH和PDS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DCCH、NPDSCH。另外,将终端1的PUC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UCCHPUCCH,将终端2的PUC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UCCH。即,终端1与终端2相比,NPDCCH、NPDSCH相同,PUCCH的重复等级比终端2大αPUCCH
另外,在图15中,使用CCE#0至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另一方面,从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使用CCE#0至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2。即,终端1和终端2两者使用与CCE#0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如图15所示,终端1在NPUCCHPUCCH子帧内发送ACK/NACK信号,终端2从终端1以NPUCCH子帧发送ACK/NACK之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遍及NPUCCH发送ACK/NACK信号。因此,如图15所示,在相当于终端1的PUCCH重复后半的αPUCCH子帧、以及终端2的PUCCH重复前半的αPUCCH子帧的子帧中,PUCCH资源在终端之间冲突。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避免发送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8(基站100)和图9(终端200)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PDCCH与PUCCH的重复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直到PUCCH重复中与PDCCH的重复等级对应的子帧数为止,终端200(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使用与CCE号(即,最小的CCE号)关联地暗示(Implicit)地通知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超过PDCCH的重复等级的子帧,终端200使用明示(Explicit)分配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该PUCCH资源被基站100预先通知到终端200。
图1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在图16中,与图15同样地,分别将终端1(UE#1)和终端2(UE#2)的PDCCH和PDS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DCCH、NPDSCH。另外,将终端1的PUC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UCCHPUCCH,将终端2的PUCCH的重复等级设为NPUCCH。另外,在图16中,NPUCCH与NPDCCH相同。
另外,在图16中,终端1使用CCE#0到CCE#3发送PDCCH。另一方面,终端2从终端1的PDCCH发送结束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使用CCE#0到CCE#3发送PDCCH。
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PUCCH重复中直到NPUCCHPUCCH子帧中的与NPDCCH数对应的NPUCCH子帧数为止,终端1使用与PDCCH所使用的CCE中具有最小索引的CCE#0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一方面,在NPUCCHPUCCH子帧中超过NPUCCH子帧的αPUCCH子帧之后,终端1使用明示(Explicit)通知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外,如图16所示,终端2在PUCCH重复中,从终端1以NPUCCH子帧发送ACK/NACK之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的NPUCCH子帧内使用与PDCCH所使用的CCE中具有最小索引的CCE#0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即,在图16中,在相当于与终端1的PUCCH重复后半的αPUCCH子帧、以及终端2的PUCCH重复前半的αPUCCH子帧的子帧中,终端1和终端2使用互不相同的PUCCH资源。因此,不发生终端1和终端2之间的PUCCH资源冲突。
这样,在进行ACK/NACK信号的重复发送的多个子帧中,对于PDCCH的重复等级以下的子帧,终端200使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用的PUCCH资源中、与PDCCH所使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对于超过PDCCH的重复等级的子帧,终端200使用预先设定的PUCCH资源的任意一个,发送ACK/NACK信号。
这样一来,在存在PDCCH与PUCCH的重复等级不同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的情况下,即使产生在使用相同的CCE发送了PDCCH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的子帧,也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在终端之间冲突。
应予说明,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4的动作组合。即,对避免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彼此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适用本实施方式,对避免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与普通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适用实施方式1~4的任意一个即可。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5中,对PDCCH与PUCCH的重复等级不同的终端进行了说明,对此,本实施方式对各终端的PDCCH与PUCCH的重复等级相同,但终端之间的重复等级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与现有的系统同样地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与CCE号关联地暗示(Implicit)地通知PUCCH资源号,有时会在终端之间使用相同的PUCCH资源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从而发生PUCCH资源的冲突。
图17表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冲突的情况的一例。在图17中,终端1(UE#1)的PDCCH、PDSCH、PUCCH的重复等级为8,终端2(UE#2)的PDCCH、PDSCH、PUCCH的重复等级为4。
另外,在图17中,使用CCE#0至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另一方面,从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使用CCE#0至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2。即,终端1和终端2两者使用与CCE#0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如图17所示,终端1在8个子帧内接收PDCCH,在下面的8个子帧内接收PDSCH。另一方面,终端2从终端1的PDCCH接收完了的下一个子帧开始在4个子帧内接收PDCCH,在下面的4个子帧内接收PDSCH。即,终端1与终端2的PDSCH的接收完了的定时(或者ACK/NACK信号的发送开始定时)相同。
该情况下,在相同定时中,终端1在8个子帧内发送ACK/NACK信号,终端2遍及4个子帧发送ACK/NACK信号。因此,如图17所示,在相当于终端1的PUCCH重复的前半的4个子帧、以及终端2的PUCCH重复的全部的4个子帧的子帧中,PUCCH资源在终端之间冲突。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避免重复等级互不相同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的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8(基站100)和图9(终端200)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终端200(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在PUCCH重复中,使用与PDCCH的发送所使用的CCE号(即,最小的CCE号)关联地暗示(Implicit)地通知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但是,终端200使用通过对每个设定的重复等级使用不同的偏移值而确定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例如,根据下述式决定重复等级为4时的PUCCH资源号nPUCCH_MTC_4、以及重复等级为8时的PUCCH资源号nPUCCH_MTC_8
nPUCCH_MTC_8=nCCE+NPUCCH_MTC_8 (1) (6)
nPUCCH_MTC_4=nCCE+NPUCCH_MTC_4 (1) (7)
在式(6)、(7)中,nCCE表示PDCCH占用的CCE号(0以上的整数)。另外,在式(6)、(7)中,NPUCCH_MTC_4 (1)表示重复等级为4时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NPUCCH_MTC_8 (1)表示重复等级为8时用于根据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的偏移值。
NPUCCH_MTC_4 (1)与NPUCCH_MTC_8 (1)被设定为不同的值。换言之,终端200可用的PUCCH资源至少被分割为重复等级为4时的PUCCH资源和重复等级为8时的PUCCH资源。即,终端200可用的PUCCH资源组由ACK/NACK信号的每个重复等级的多个子资源组构成。
应予说明,这里对重复等级为4、8的情况进行说明,但重复等级不限于4、8,在取其他值的情况下,对该值也用相同的方式设定偏移值。
图1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信道的发送定时。在图18中,与图17同样地,终端1(UE#1)的PDCCH、PDSCH、PUCCH的重复等级为8,终端2(UE#2)的PDCCH、PDSCH、PUCCH的重复等级为4。另外,在图18中,使用CCE#0到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另一方面,从将PDCCH发送至终端1后的下一个子帧开始,使用CCE#0到CCE#3将PDCCH发送至终端2。
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终端1在PUCCH重复中,根据式(6)使用NPUCCH_MTC_8 (1)+nCCE=NPUCCH_MTC_8 (1)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终端2在PUCCH重复中,根据式(7)使用NPUCCH_MTC_4 (1)+nCCE=NPUCCH_MTC_4 (1)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如上所述,NPUCCH_MTC_4 (1)与NPUCCH_MTC_8 (1)互不相同。因此,如图18所示,终端1和终端2使用与终端1的PUCCH重复前半的4个子帧、以及终端2的PUCCH重复全部4个子帧对应的子帧中,互不相同的PUCCH资源。因此,不发生终端1和终端2之间的PUCCH资源冲突。
这样一来,即使在重复等级不同的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之间,产生使用相同的CCE发送PDCCH并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的子帧,也能够避免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在终端之间冲突。
应予说明,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4的动作组合实施。即,对避免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彼此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适用本实施方式,对避免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与普通模式的终端之间的PUCCH资源的冲突的方法适用实施方式1~4的任意一个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应予说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它们可单独地一芯片化,也可一部分或是包括全部那样一芯片化。这里,虽然形成了LSI,而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超大LSI。
另外,在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局限于LSI,也可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利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
进而,若由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的不同技术而出现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使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并且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终端采用以下结构,包括:接收单元,其接收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控制信息,确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单元,其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是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本终端是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所述控制单元对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元素的索引加上第一偏移值,计算在所述第一资源组中用于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所述控制单元对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索引加上第二偏移值,计算在所述第二资源组中用于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所述第一偏移值与所述第二偏移值不同。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所述控制单元对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元素的索引加上偏移值,计算在所述第一资源组中用于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偏移值中减去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索引,计算在所述第二资源组中用于所述响应信号的资源。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通过正交码序列与循环位移量的组合来分别定义所述第一资源组和所述第二资源组的各资源,被定义为所述第一资源组的各资源的所述组合中的于同一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比被定义为所述第二资源组的各资源的所述组合中的于同一正交码序列中相邻的循环位移量的差小。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对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关联所述第一资源组的一个资源。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所述多个控制信道元素的个数是所述控制信息所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的个数。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在进行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重复发送的多个子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的重复发送次数以下的子帧中,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资源组中的与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元素关联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进行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重复发送的多个子帧中的、超过所述控制信息的重复次数的子帧中,所述发送单元使用预先设定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所述第一资源组由分别与所述响应信号的重复次数对应的多个子资源组构成。
本发明的基站包括:发送单元,其发送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控制信息,确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接收单元,其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接收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接收单元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所述接收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接收工序,接收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基于所述控制信息,确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工序,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发送工序中,在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中,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发送工序中,在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中,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接收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发送工序,发送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的控制信息和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控制工序,基于所述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以及接收工序,使用所述决定的资源接收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接收工序中,使用第一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对所述控制信息、所述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响应信号适用重复发送的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接收工序中,使用与所述第一资源组不同的第二资源组中的资源接收从不适用所述重复发送的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Claims (30)

1.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在本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2.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在本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在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
根据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和正交码序列之一与循环位移之一的组合的关联来决定所述正交码序列之一与循环位移之一的组合,
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的所述关联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所述关联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所述关联与相邻的循环位移之间的差相关,所述相邻的循环位移与正交码序列之一组合,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的所述差独立于在本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设定。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在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所述发送单元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在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所述发送单元在从接收到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最后一子帧起规定个数的子帧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所述第一偏移是终端固有的,所述第二偏移是小区内共通的。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所述第一偏移是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所共通的。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由高层设定的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偏移中的至少一个。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在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
12.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接收工序,终端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工序,所述终端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工序,所述终端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控制工序中,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3.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接收工序,终端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工序,所述终端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工序,所述终端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控制工序中,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4.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处理:
接收处理,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处理,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处理,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控制处理中,在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5.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处理:
接收处理,接收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
控制处理,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决定用于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以及
发送处理,使用所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控制处理中,在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接收到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6.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7.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发送单元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向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所述终端发送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
根据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和正交码序列之一与循环位移之一的组合的关联来决定所述正交码序列之一与循环位移之一的组合,
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的所述关联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所述关联不同。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所述关联与相邻的循环位移之间的差相关,所述相邻的循环位移与正交码序列之一组合,所述覆盖增强模式下的所述差独立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设定。
21.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从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
22.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接收单元在从发送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最后一子帧起规定个数的子帧后,从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所述终端接收所述响应信号。
23.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第一偏移是终端固有的,所述第二偏移是小区内共通的。
24.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第一偏移是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所共通的。
25.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由高层设定的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偏移中的至少一个。
26.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所述发送单元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向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所述终端发送所述下行线路数据。
27.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发送工序,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工序,所述基站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28.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发送工序,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工序,所述基站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29.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处理:
发送处理,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处理,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30.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处理:
发送处理,向终端发送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以及
接收处理,接收使用基于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而决定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从所述终端发送的、相对于所述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在所述终端被设定为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在被允许以跨越多个子帧的重复来发送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终端时,使用第一偏移来决定所述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资源,并且
与在所述终端未被设定为所述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是针对发送所述响应信号所用的重复等级中的每个等级而设定的。
CN201911198291.9A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109328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8291.9A CN110932834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8291.9A CN110932834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201480079671.XA CN106465355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PCT/CN2014/080628 WO2015196368A1 (en) 2014-06-24 2014-06-24 Terminal,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9671.XA Division CN106465355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2834A true CN110932834A (zh) 2020-03-27
CN110932834B CN110932834B (zh) 2022-03-15

Family

ID=5493644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9671.XA Active CN106465355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201911198832.8A Active CN110730061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201911198291.9A Active CN110932834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9671.XA Active CN106465355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201911198832.8A Active CN110730061B (zh) 2014-06-24 2014-06-24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5) US10652871B2 (zh)
EP (3) EP3637920B1 (zh)
JP (1) JP6410112B2 (zh)
KR (1) KR102180646B1 (zh)
CN (3) CN106465355B (zh)
CA (1) CA2950636C (zh)
ES (2) ES2787896T3 (zh)
MX (1) MX359734B (zh)
MY (1) MY191807A (zh)
PL (2) PL3162139T3 (zh)
RU (1) RU2670775C9 (zh)
WO (1) WO2015196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64164B2 (en) * 2014-08-18 2018-08-28 Apple Inc.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with non-continuous and periodic PUSCH transmission
JP6386572B2 (ja) * 2014-09-25 2018-09-0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07113137B (zh) * 2014-10-30 2020-09-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通过mtc设备的pucch发送方法
CN107534460B (zh) * 2015-03-06 2020-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用于mtc ue的帧结构和频率跳变的方法和装置
CN111953453B (zh) 2015-03-30 2023-10-1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计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10728914B2 (en) 2015-05-15 2020-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el (PUCCH) configuration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KR102202325B1 (ko) 2015-11-04 2021-01-14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협대역 lte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프로시저
DE112017000007T5 (de) * 2016-02-05 2017-10-26 Sony Corporation Kommunikationsgeräte, infrastruktur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CN106357372A (zh) * 2016-11-15 2017-01-25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避免反馈消息资源冲突的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6507493B (zh) * 2016-11-22 2020-01-2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避免上行资源冲突的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11166262B2 (en) * 2017-01-05 2021-11-02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Lo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design for 5th generation (5G) new radio (NR)
KR20200012842A (ko) 2017-05-03 2020-02-05 아이디에이씨 홀딩스, 인크. 업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CN107317656A (zh) * 2017-06-22 2017-11-03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US11503609B2 (en) * 2019-09-27 2022-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CCH repetition before RRC connection setup
US20220124702A1 (en) * 2020-10-16 2022-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repetition for a control channel
AU2022322340A1 (en) * 2021-08-05 2024-02-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682A (zh) * 2009-03-16 2012-02-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区域设定方法
US20130142160A1 (en) * 2010-08-13 2013-06-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US20130188592A1 (en) * 2010-10-01 2013-07-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7836B2 (ja) 2007-09-25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応答信号拡散方法
JP5497656B2 (ja) * 2008-10-30 2014-05-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応答信号送信方法及び応答信号受信方法、並びに集積回路
CN101902782B (zh) * 2009-05-27 2012-08-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持续传送新传包的方法与装置
WO2011077743A1 (ja) * 2009-12-25 2011-06-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8964658B2 (en) * 2010-03-31 2015-02-24 Mediatek Inc. Methods of contention-based transmission
EP2557708B1 (en) * 2010-04-05 2016-10-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KR20110120808A (ko) 2010-04-29 2011-1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ack/nack 신호 전송방법 및 기지국과, 하향링크 ack/nack 신호 수신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JP2012080416A (ja) 2010-10-04 2012-04-19 Sony Corp 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
WO2012098827A1 (ja) 2011-01-21 2012-07-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GB2493143A (en) 2011-07-21 2013-01-30 Sca Ipla Holdings Inc Time multiplexed additional carrier for LTE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MTC)
KR102094890B1 (ko) 2011-08-19 2020-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수신방법 및 기지국
CN103095395B (zh) 2011-11-02 2017-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ucch的资源配置方法、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EP2603030B1 (en) * 2011-12-09 2014-12-24 Fujitsu Limi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2013197891A (ja) 2012-03-19 2013-09-30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
KR102040622B1 (ko) 2012-04-15 2019-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자원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상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전송 방법, 그리고 이들을 위한 장치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21-01-12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US9055569B2 (en) 2012-06-29 2015-06-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hybrid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TWI469718B (zh) * 2012-07-09 2015-01-11 Aopen Inc 電子裝置及其線材固定機構
US9807740B2 (en) 2012-08-02 2017-10-31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uplink respons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9327822B (zh) * 2012-10-05 2022-10-25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增强机器类型通信(mtc)设备覆盖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73215B (zh) * 2012-12-17 2017-12-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188051A (zh) * 2013-03-15 2013-07-03 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tc中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基站、用户设备
WO2014168336A1 (ko) * 2013-04-11 2014-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WO2014185748A1 (ko) * 2013-05-16 2014-1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커버리지 개선을 위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5012665A1 (ko) * 2013-07-26 2015-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tc를 위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142064B2 (en) * 2013-09-17 2018-11-27 Intel IP Corporation Techniques and configurations associated with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in enhanced coverage mode
US11291051B2 (en) * 2013-09-27 2022-03-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ndom access
US9961595B2 (en) * 2013-10-31 2018-05-01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coverage enhanc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667386B2 (en) * 2013-11-13 2017-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channel and data channels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s
EP3076577B1 (en) * 2013-12-04 2019-11-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erforming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CN104767595A (zh) * 2014-01-07 2015-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和基站
JP2017513260A (ja) 2014-01-29 2017-05-25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カバレッジ拡張されたワイヤレス送信のためのアクセスおよびリンクアダプテーションの方法
JP6159672B2 (ja) 2014-01-30 2017-07-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送信方法、移動局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JP6368028B2 (ja) * 2014-03-28 2018-08-01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の繰り返し回数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943016A1 (en) * 2014-05-08 2015-11-11 Fujitsu Limited Coverage exten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682A (zh) * 2009-03-16 2012-02-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区域设定方法
US20130142160A1 (en) * 2010-08-13 2013-06-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US20130188592A1 (en) * 2010-10-01 2013-07-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AMSUNG: "R1-121647 "HARQ-ACK PUCCH Resources in Response to E-PDCCH Detections"", 《3GPP TSG_RAN\WG1_RL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162139T3 (pl) 2020-10-19
BR112016028073A2 (pt) 2017-08-22
RU2670775C2 (ru) 2018-10-25
EP3998819A1 (en) 2022-05-18
CN106465355B (zh) 2019-12-31
CN110932834B (zh) 2022-03-15
ES2914358T3 (es) 2022-06-09
RU2016148175A (ru) 2018-07-24
KR102180646B1 (ko) 2020-11-19
US11606785B2 (en) 2023-03-14
MX2016015879A (es) 2017-03-20
EP3162139A4 (en) 2017-07-05
CN110730061A (zh) 2020-01-24
US20220086813A1 (en) 2022-03-17
KR20170020340A (ko) 2017-02-22
US20200236663A1 (en) 2020-07-23
CN106465355A (zh) 2017-02-22
RU2016148175A3 (zh) 2018-07-24
BR112016028073A8 (pt) 2017-12-26
CA2950636A1 (en) 2015-12-30
CN110730061B (zh) 2022-04-19
MY191807A (en) 2022-07-16
JP6410112B2 (ja) 2018-10-24
US20240049247A1 (en) 2024-02-08
US20170164335A1 (en) 2017-06-08
US11219012B2 (en) 2022-01-04
RU2670775C9 (ru) 2018-12-19
ES2787896T3 (es) 2020-10-19
EP3162139A1 (en) 2017-05-03
JP2017520129A (ja) 2017-07-20
MX359734B (es) 2018-10-09
EP3637920B1 (en) 2022-02-23
EP3162139B1 (en) 2020-02-12
US11838927B2 (en) 2023-12-05
US10652871B2 (en) 2020-05-12
WO2015196368A1 (en) 2015-12-30
US20230180257A1 (en) 2023-06-08
EP3637920A1 (en) 2020-04-15
CA2950636C (en) 2021-03-02
PL3637920T3 (pl) 2022-06-20
EP3998819B1 (en) 2024-04-24
WO2015196368A8 (en) 2016-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834B (zh)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1477768B2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JP7016047B2 (ja) 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799787B2 (ja)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590267B2 (ja) 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