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0777A -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20777A
CN110920777A CN201911303894.0A CN201911303894A CN110920777A CN 110920777 A CN110920777 A CN 110920777A CN 201911303894 A CN201911303894 A CN 201911303894A CN 110920777 A CN110920777 A CN 110920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state
matching
suppor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38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海洋
张强
袁玉斌
韦永存
寇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038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207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20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20777A/zh
Priority to CN202011281265.5A priority patent/CN112977678B/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支撑装置包括:本体;支撑件,与所述本体铰接;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能够与所述支撑件配合;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通过驱动组件能够自动地驱动支撑件转动而实现支撑所述支撑装置,不需要操作者推动支撑件,操作省力。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背景技术
支撑装置是行驶设备中常见的支撑结构,行驶设备一般通过支撑装置的支撑件支撑行驶设备。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需要操作者来推动支撑装置的支撑件来实现支撑行驶设备,操作费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本体;
支撑件,与所述本体铰接;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支撑件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或,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由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支撑件由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支撑件的状态;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还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三配合面和第四配合面;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一抵接槽,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相对;
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一抵接凸起,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二抵接凸起,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三抵接凸起,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所述第三抵接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二抵接凸起抵接;其中,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相对;
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四抵接凸起,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所述第四抵接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本体连接,用于维持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的位置关系;
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变形力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动力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具有驱动轴;
配合件,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上,与所述支撑件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轴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配合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以第一轴线转动,所述驱动轴能够以第二轴线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重合。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末端具有限位孔;所述驱动轴的末端插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所述支撑件套设于第一连接件的外侧,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转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条形部,所述条形部的端面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
申请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支撑件配合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所述支撑件处于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支撑件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通过驱动组件能够自动地驱动支撑件转动而实现支撑所述支撑装置,不需要操作者推动支撑件,操作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第一配合面;102、第二配合面;103、第三配合面;104、第四配合面;110、本体;120、支撑件;121、第一抵接凸起;122、第三抵接凸起;123、第二抵接槽;1231、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232、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24、条形部;130、驱动组件;131、第一抵接槽;1311、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312、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32、第二抵接凸起;133、第四抵接凸起;134、动力件;1341、驱动轴;135、配合件;136、固定板;140、弹性件;150、检测装置;161、第一连接件;1611、限位孔;16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结合图1至图18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支撑装置包括:本体110、支撑件120和驱动组件130。支撑件120与所述本体110铰接,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能够转动;驱动组件130设置于所述本体110上,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120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通过驱动组件130能够自动地驱动支撑件120转动而实现支撑所述支撑装置,不需要操作者推动支撑件120,操作省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1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本体110可以为行驶设备的车架。又例如,本体110可以为行驶设备的车架上的结构件。作为一示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10为支撑架体,支撑架体能够固定于行驶设备的车架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件1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件120可以包括:条形部124,所述条形部124的端面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
这里,承载面为承载支撑装置的面。例如,承载面可以为地面。
这里,支撑件120与本体110铰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支撑件120与本体110可以通过转轴件铰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件120与本体110通过第一连接件161铰接,这里,第一连接件161可以固定于本体110上,支撑件120的一端能够套设于第一连接件161的外侧,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61能够转动。
这里,第一连接件16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161可以为螺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具有配合抵接状态,且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即可。
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可以包括:动力件134和配合件135,动力件134与所述本体110固定连接,动力件134具有驱动轴1341;配合件135固定于所述驱动轴1341上,配合件135与所述支撑件120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轴1341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配合件135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
这里,动力件134与所述本体110固定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动力件134可以通过固定板136和第二连接件162与所述本体110固定连接。固定板136可以与本体1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162分别与所述固定板136和所述动力件134连接。
这里,第二连接件16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162可以为螺钉。
这里,动力件134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动力件134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马达。
这里,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具有配合抵接状态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可以通过面与面抵接而实现具有配合抵接状态。
这里,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能够以第一轴线转动,所述驱动轴1341能够以第二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可以重合;以便驱动轴1341和支撑件120能够同轴转动。
这里,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重合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161,所述第一连接件161固定于本体110上;所述第一连接件161的末端具有限位孔1611;所述驱动轴1341的末端插设于所述限位孔1611内;所述支撑件120套设于第一连接件161的外侧,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61能够转动,以便所述驱动轴1341和支撑件12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61上的限位孔1611保证同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之间具有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或,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由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支撑件120由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外力可以为操作者施加的力,以便既能够通过驱动组件130驱动支撑件120转动,又能够通过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控制支撑件120转动的方式更多,使用更灵活;且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支撑件120由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也即,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支撑件120之间没有作用力,此时,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过程中不会影响驱动组件130,能够提高驱动组件130的安全性;实现了驱动组件130驱动支撑件120转动和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互不干扰。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下,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能够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所述驱动组件130既能够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支撑状态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或,所述外力也能够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支撑状态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以便通过驱动组件130转动即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之间的转换,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方式之间切换方便。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能够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所述驱动组件130既能够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收置状态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也能够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从所述收置状态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以便通过驱动组件130转动即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之间的转换,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方式之间切换方便。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逆时针方向。作为一示例,第一方向为如图7所示的F1方向,第二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F2方向。
这里,第一夹角的值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
这里,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装置150和处理器。检测装置150用于检测所述支撑件120的状态;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检测装置150和所述驱动组件130电连接,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130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150检测到所述支撑件120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130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以便驱动组件130能够再次直接驱动支撑件120从收置状态转化为支撑状态;处理器还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130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150检测到所述支撑件120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130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以便驱动组件130能够再次直接驱动支撑件120从支撑状态转化为收置状态。
这里,检测装置150检测所述支撑件120的转动状态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检测装置150可以包括角度传感器,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转动角度来确定支撑件120的状态。这里,角度传感器可以为光电角度传感器,磁电角度传感器,磁阻角度传感器,霍尔角度传感器。又例如,检测装置150可以包括位置传感器,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位置来确定支撑件120的状态。再例如,检测装置15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当支撑件120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能够与压力传感器抵接,以便通过压力传感器确定支撑件120的状态。
这里,处理器确定所述驱动组件130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可以通过处理器收到控制驱动组件130转动的信号,即确定所述驱动组件130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
这里,所述驱动组件130与所述支撑件120之间具有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示例一,所述驱动组件130可以具有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所述支撑件120可以具有第三配合面103和第四配合面104;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在示例一中,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
在示例一中,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如图5所示;以便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101驱动支撑件120转动。
这里,第二夹角为所述支撑件120从支撑状态转动至收置状态所转动过的夹角。当然,第二夹角也为所述支撑件120从收置状态转动至支撑状态所转动过的夹角。第二夹角的值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例如,第二夹角的范围可以为90度至120度。作为一示例,第二夹角为100度。
在示例一中,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以便外力直接驱动支撑件120转动;且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过程中不会影响驱动组件130,能够提高驱动组件130的安全性;实现了驱动组件130驱动支撑件120转动和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互不干扰。
在示例一中,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如图7所示;以便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102驱动支撑件120转动。
在示例一中,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以便外力直接驱动支撑件120转动;且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过程中不会影响驱动组件130,能够提高驱动组件130的安全性;实现了驱动组件130驱动支撑件120转动和外力驱动支撑件120转动互不干扰。
在示例一中,第一配合面101、第二配合面102、第三配合面103和第四配合面104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驱动组件130包括配合件135时,配合件135具有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
例如,所述驱动组件130具有第一抵接槽131,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311的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101,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312的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102;所述支撑件120具有第一抵接凸起121,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插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311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312之间;所述驱动组件130以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130以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这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311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312的表面相对;也即,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相对。
这里,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第二表面相反;也即,第三配合面103和第四配合面104相反。
这里,第一抵接槽131可以设置于配合件135上,配合件135和第一抵接凸起121的位置关系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至图7所示,配合件135和第一抵接凸起121相邻设置。又例如,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配合件135位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121的通孔内。
又例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驱动组件130具有第二抵接凸起132,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101,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102;所述支撑件120具有第三抵接凸起122,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能够与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抵接;所述驱动组件130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130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这里,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凸起132的第二表面相反;也即,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相反。
这里,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抵接凸起122的第二表面相反;也即,第三配合面103和第四配合面104相反。
再例如,所述支撑件120具有第二抵接槽123,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231的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103,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232的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104;所述驱动组件130具有第四抵接凸起133,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101,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102,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插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231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232之间;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231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130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232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120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这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1231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1232的表面相对;也即,第三配合面103和第四配合面104相对。
这里,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抵接凸起133的第二表面相反;也即,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相反。
这里,第二抵接槽123的结构作限定。例如,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抵接槽123可以通过两个凸起结构形成。又例如,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第二抵接槽123可以通过凹陷结构形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弹性件140,弹性件140分别与所述支撑件120和所述本体110连接,弹性件140用于维持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位置关系;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克服所述弹性件140的变形力驱动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以便通过弹性件140保证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位置固定,防止支撑件120在收置状态而下落。
这里,弹性件14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弹性件140可以橡胶条。又例如,如图1至图18所示,弹性件140可以为弹簧。
本请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120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120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通过驱动组件130能够自动地驱动支撑件120转动而实现支撑所述支撑装置,不需要操作者推动支撑件120,操作省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以便通过支撑装置的支撑件120支撑行驶设备。
这里,行驶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行驶设备可以为自行车,也可以为摩托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本体;
支撑件,与所述本体铰接;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支撑件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第一配合抵接状态和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或,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支撑状态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由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收置状态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支撑件由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
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以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夹角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支撑件的状态;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配合抵接状态;还用于确定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以及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配合抵接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三配合面和第四配合面;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支撑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收置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抵接,以及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收置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或,所述外力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以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夹角而处于所述支撑状态,所述外力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由抵接状态转化为断开抵接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一抵接槽,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相对;
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一抵接凸起,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所述第一抵接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抵接槽的第二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二抵接凸起,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三抵接凸起,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所述第三抵接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二抵接凸起抵接;其中,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以所述第二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为所述第四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相对;
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四抵接凸起,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配合面,所述第四抵接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一侧壁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一配合抵接状态;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四抵接凸起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接槽的第二侧壁的表面抵接而与所述支撑件处于第二配合抵接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本体连接,用于维持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的位置关系;
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变形力驱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至收置状态或支撑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动力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具有驱动轴;
配合件,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上,与所述支撑件具有配合抵接状态;在所述配合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轴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配合件驱动所述支撑件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以第一轴线转动,所述驱动轴能够以第二轴线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末端具有限位孔;所述驱动轴的末端插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所述支撑件套设于第一连接件的外侧,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条形部,所述条形部的端面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支撑装置。
15.一种行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所述支撑装置。
CN201911303894.0A 2019-12-17 2019-12-17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Pending CN1109207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3894.0A CN110920777A (zh) 2019-12-17 2019-12-17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CN202011281265.5A CN112977678B (zh) 2019-12-17 2020-11-16 支撑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支撑装置的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3894.0A CN110920777A (zh) 2019-12-17 2019-12-17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20777A true CN110920777A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41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3894.0A Pending CN110920777A (zh) 2019-12-17 2019-12-17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CN202011281265.5A Active CN112977678B (zh) 2019-12-17 2020-11-16 支撑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支撑装置的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1265.5A Active CN112977678B (zh) 2019-12-17 2020-11-16 支撑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支撑装置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092077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1681B (zh) * 2012-09-26 2016-12-21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用在电动车中的可控支撑装置及相应的电动车
CN208683028U (zh) * 2018-05-08 2019-04-02 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装置及平衡车
CN208429198U (zh) * 2018-05-10 2019-01-25 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及平衡车
CN209553412U (zh) * 2018-12-05 2019-10-29 九号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7678B (zh) 2023-03-28
CN112977678A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28652B (zh) 腰部旋转结构以及机器人
JPH07104896A (ja) 電子機器
AU2017100935A4 (en) A foldable arm structure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5698948A (zh) 用于电动机、尤其用于机动车的电动机的温度传感器单元
EP3184245A1 (en) Fastening tool
CN101740732A (zh) 电池固定装置
CN212074263U (zh)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US20040241014A1 (en) Two-way mounting mode air pump
CN103770091A (zh) 手持式工具机装置
WO2014112361A1 (ja) センサ組込回転コネクタ
CN110920777A (zh)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CN111204442A (zh) 一种可拆卸式机臂及无人机
JP5579283B2 (ja) センサ組込回転コネクタ
CN208231836U (zh) 一种机器人头部旋转锁定装置
CN211106990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电池模组固定结构
US20170338066A1 (en) Single throw battery switch with improved contact dome
JP7412187B2 (ja) グラインダ
CN114347077A (zh) 一种船舶装配夹持机械手
CN211549168U (zh) 无源锁芯及锁具
CN214626109U (zh) 电缆中心自定位装置
JP5579282B2 (ja) センサ組込回転コネクタ
CN208760794U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转动连接装置
CN213637844U (zh) 一种手机主板锁罩板装置
CN206022203U (zh) 隔离开关的操作装置
CN213521431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