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87020A -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87020A
CN110887020A CN201811042126.XA CN201811042126A CN110887020A CN 110887020 A CN110887020 A CN 110887020A CN 201811042126 A CN201811042126 A CN 201811042126A CN 110887020 A CN110887020 A CN 110887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ens
light
lens
emitting device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421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美正
许文钦
姚亚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uf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uf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uf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uf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4212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870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87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870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包括具有形状相对于中心光轴对称的球面透镜部的透镜,球面透镜部包括设于透镜的顶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一凹部,以及设于光学透镜的底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二凹部,其中第二凹部由基于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在第一凹部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基于顶表面内凹的第一条形槽,将其经过第一条形槽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通过在出光面上设计第一条形槽的方式增加出光面对光线的折射交叉率,从而提高了射出光线的分布均匀程度,提高了光线的最终显示亮度以及显示颜色的均匀程度,解决了现有的发光装置折射后光线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光的亮度和颜色也不显示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和LED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发光装置中,作为透镜罩杯上设置一个钟形形状的入光面以使得从发光器件上发射出来的光线从点射变成面射,具体是光线先通过入光面的第一次折射发散后,再通过透镜罩杯的出光面折射进行第二次的发散折射从而实现点光源的光线的面扩散,但是,现有的透镜罩杯的的出光面都是采用弧面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使得光线与光线之间夹角会随着弧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器其变化会导致光线的扩散折射后并不是很均匀,从而导致了光线射到接受面上后显示出来的光线颜色较为黑暗,整体亮度也不是很亮,所以仅需一种能够既能实现点光源的面射又能保证光线折射后的均匀分布的透镜结构来解决,现有的透镜中在折射光线后,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显示区域中的光亮度和显示颜色较暗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发光装置在对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折射过程中光线分布会不均匀,从而导致光线亮度和显示颜色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透镜,包括:形状相对于中心光轴对称的球面透镜部,以及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上用以支撑所述光学透镜的支撑柱;
所述球面透镜部包括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顶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一凹部,以及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部由基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基于顶表面内凹的第一条形槽,在所述第一条形槽的作用下,将经过所述第一条形槽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凹部的顶部中心位置上还设有第一凸部,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到所述第一凸部后,在所述第一凸部的作用下进行多次混光后折射至所述顶表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凹部上靠近与所述第一凸部的一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向顶表面的方向内凹的第二条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槽和/或第二条形槽为V形槽,且所述V形槽的底部夹角大于90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二凹部的形状为U形,并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在所述光学透镜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的横截面半径大于所述发光器件的横截面半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深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厚度的比率取值在0.08至0.12的范围内;
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2至0.4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与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6至0.75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深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厚度的比率取值在0.65至0.9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18至0.3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光学透镜的侧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漫射层,所述第一漫射层的高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高度的比例取值在0.2至0.6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漫射层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漫射层与所述光学透镜的侧表面一体成形。
进一步地,在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漫射层,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是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一体成形。
进一步地,所述漫射格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基准光轴的平行方向的正交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或方形或半圆形状;所述漫射格为正方格或三角格或六角格形状。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包括PCB板、至少一个设于所述PCB板上的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如上所述光学透镜;所述光学透镜将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罩住固定于所述PCB板上,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散射。
进一步地,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支撑柱相互配合的限位凹槽,通过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支撑柱的相互配合将所述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PCB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器件到所述第一凸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距离D1随着夹角α1的增大而减小,所述夹角α1为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中心光轴的夹角,0≤α1≤β1,β1≤α1<π/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该光学透镜包括具有形状相对于中心光轴对称的球面透镜部的光学透镜,所述球面透镜部包括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顶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一凹部,以及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部由基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基于顶表面内凹的第一条形槽,在所述第一条形槽的作用下,将其经过所述第一条形槽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通过在出光面上设计第一条形槽的方式增加出光面对光线的折射交叉率,从而提高了射出光线的分布均匀程度,提高了光线的最终显示亮度以及显示颜色的均匀程度,解决了现有的发光装置折射后光线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光的亮度和颜色也不显示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F部的放大图;
图5为第一条形槽的光线折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光线折射后的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另一种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发光装置包括PCB板11、至少一个发光器件12和光学透镜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器件12分别设置于所述PCB板11上,并且通过光学透镜10来实现对发光器件12发出的光线进行调整,所述光学透镜10与所述发光器件相互配合贴合固定于所述PCB板1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光学透镜10底表面上用以支撑所述透镜的支撑柱13,该支撑柱13为由与制造所述光学透镜10的材料制作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PCB板11上还设有与所述支撑住13相互配合的限位凹槽14,而所述光学透镜10通过所述限位凹槽14与所述支撑柱13的相互配合将所述光学透镜10固定于所述PCB板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PCB板11上还设置有电子线路和驱动电路的电路板,发光器件12设置在PCB板11上,且与PCB板11上的电子线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光学透镜10覆盖在发光器件12的上方,并覆盖着所述发光器件12,使得发光器件12射出的光线经过光学透镜10的折射后形成一个光线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透镜10与PCB板11之间的连接还可以通过胶水的方式进行固定,通过在所述光学透镜10上的支撑柱13与PCB板11之间涂有胶层,该涂层将光学透镜10固定在PCB板11上,该胶层可以是双面胶、粘性油漆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学透镜10包括形状相对于中心光轴对称的球面透镜部,该球面透镜部包括第一凹部1012a和第二凹部1013,其中所述第一凹部1012a设于所述光学透镜10的顶表面1012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第二凹部1013设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凹部1013由基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向顶表面1012方向上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凹部1013具有U形的表面,该表面即为发光装置的入光面1011。
其中,在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基于顶表面1012内凹的第一条形槽1014,在所述第一条形槽1014的作用下,将经过所述第一条形槽1014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向顶表面1012方向上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二凹部1013的形状为U形,并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在所述光学透镜10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的横截面半径大于所述发光器件12的横截面半径。
在实际应用中,该光学透镜10的具体结构采用如图2所述的透镜结构来实现,如图2所示,该光学透镜10包括球面透镜部101,所述球面光学透镜101部包括入光面1011和顶表面1012,所述入光面1011为由球面透镜部101的底面上向顶表面1012方向内凹形成的第二凹部1013,所述第二凹部1013用于在安装时罩住所述发光器件;所述顶表面1012设置于所述球面透镜部101的球面上,且在与所述第二凹部101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一凹部1012a;在所述第一凹部1012a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入光面1011的方向内凹的第一条形槽1014,在所述第一条形槽1014的作用下,将其经过所述第一条形槽1014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
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学透镜10还可以在所述球面光学透镜101的底面上设置柱形透镜部102,在所述柱形透镜部102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凹部1013相匹配的通孔1021。
该柱形透镜部102具有入光侧面和与入光侧面相对的出光侧面,在入光侧面和出光侧面之间设有垂直出光面,而所述球面透镜部101设置在出光侧面上,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柱形透镜部102和球面光学透镜101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离形成,然后在组装得到,优选的,选择一体成型。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柱形透镜部102为带有圆弧曲面的三棱柱透镜,该三棱柱形的透镜的垂直出光面上设计为圆弧曲面,而球面透镜部101在设置在出光侧面上时,该圆形弧面与柱形透镜部102相切,并且三个棱角部分会突出,这样在将该光学透镜10安装至发光器件上时,用户可以通过棱角的位置拿住光学透镜10。可选的,柱形透镜部102还可以设置为圆柱形透镜、多棱柱形透镜等等,球面透镜部101在设置在柱形透镜部102上时,柱形透镜部102和球面透镜部101之间为同心组装即可。
在实际应用中,该柱形透镜部102设计为柱形透镜主要对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起到向上偏转的作用,出射到柱形透镜部102的光线都是大角度光线,对光学效果影响较小,做成垂直的柱面方便加工,优选的,在加工柱形透镜部102与球面透镜部101时,两者的比例一般大于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光线的折射分布均匀程度,在所述顶表面1012上设有第一凹部1012a,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球面透镜部101的基准光轴Z(即是中心光轴)上。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入光面101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凸部1011a,所述出射光射到所述第一凸部1011a后,在所述第一凸部1011a的凹面的作用下进行多次混光后从所述顶表面1012射出。
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凹部1012a具体是设置在与第一凸部1011a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具体的,所述第一凹部1012a设置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基准光轴Z的位置上,且由所述基准光轴Z的位置对应的顶表面1012向入光面1011方向内凹形,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形状为锥形或半球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球面透镜部101具有设于其底部的用于安装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凹部1013,可选的,设置该第二凹部1013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数量的增加,也即是说,在同一个光学透镜10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凹部1013。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球面透镜部101是设置在柱形透镜部102的上方的,而在实际安装中,与发光器件接触的是柱形透镜部102,所以这里的第二凹部1013应当是从球面透明部101中延伸贯穿至柱形透镜部102底面上,而该方式便于光学透镜10的一体成型设置,当然也可以分开设置然后在组装,首先在柱形透镜部102中与第二凹部1013对应的位置上也是设置有与第二凹部1013相配合的通孔1021,该通孔1021是完全贯穿柱形透镜部102的,而发光器件是设置在该通孔1021上并向凹面1012射出光线。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折射光线的均匀分布律,在所述入光面1011上靠近与所述第一凸部1011a的一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向顶表面1012的方向内凹的第二条形槽1015。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光线经过第一条形槽1014和第二条形槽1015上的折射效果,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一条形槽和/或第二条形槽设置为V形槽,且所述V形槽的底部夹角E大于90度,具体如图4、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本发明提供的光学透镜10结构,其设置在光学透镜10内的光源到顶表面1012的距离和光源到入光面1011的距离变化具体如图4所示,在顶表面1012上,从D点到A点,其距离是随着光线与基准光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而在入光面1011上光源到入光面1011的距离变化是随着光线与基准光轴的夹角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入光面1011和顶表面1012靠近顶端的位置上设置了第一条形槽1014和第二条形槽1015,而该第一条形槽1014和第二条形槽1015的位置上会出现光线折射角度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现有的入光面原本的光线折射角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导致了入光面的光线射出规律的改变,并且是使得以基准光轴为中心的、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光线相互交叉混光,从而提高了中间区域光线的亮度,同时,在设置第一条形槽1014的位置上,还可以通过第一条形槽1014配合将光线向四周或者中间区域折射,从而实现光线的进一步交叉混合,提高了光线的显示效果和分布情况,具体的光线折射示意图,如图7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入光面1011的第一凸部1011a上的距离变化是随着光线与基准光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而在第一凸部1011a之外的距离变化是随着光线与基准光轴的夹角的增大而减小,进一步的改变可入光面1011的光线折射变化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入光面1011上的第一凸部1011a的设置,应当根据光学透镜10的实际大小进行综合考虑,不宜设置过大,因为该第一凸部1011a的主要作用是将以第一凸部1011a为中心的、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光线进行折射实现与以第一凸部1011a为中心的、一定距离范围之外的光线进行交叉混光,从而实现提高出射后的光线的亮度,所以当将第一凸部1011a设置过大会对发光器件的光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同理设置得过小的话,有解决不了光线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并且加工不容易做出来,一般要求凹点的深度大于0.02mm,对光效影响小,同时又能加工出来。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计光学透镜10时,具体为通过改变光学透镜10上的第一凹部1012a、第二凹部1013分别与光学透镜10的主体的比例,这里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是图2中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0所示,在设置第一凹部1012a在光学透镜10上的比例,具体是将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最大深度b与所述透镜的最大厚度h的比率取值在0.08至0.12的范围内,优选的,该比率取值设置为0.102时光线的变化会更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最大宽度a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设置在0.2至0.4的范围内,优选的,该比率取值设置为0.35时光线的变化会更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部1013的最大宽度c与第一凹部1012a的最大宽度a的比率取值设置在0.6至0.75的范围内,优选的,该比率取值设置为0.62时光线的变化会更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部1013的最大深度d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最大厚度h的比率取值设置在0.65至0.9的范围内,优选的,该比率取值设置为0.78时光线的变化会更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部1013的最大宽度c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设置在0.18至0.25的范围内,优选的,选择比率取值为0.21时光线处理更加。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了增加光线的均匀折射,在所述光学透镜10的侧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漫射层103,所述第一漫射层103的高度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最大高度的比例取值在0.2至0.6的范围内。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漫射层103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漫射层103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侧表面一体成形,所述漫射格与光学透镜的中心法线的垂直方向的正交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或方形或半圆形状;所述漫射格为正方格或三角格或六角格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在光学透镜10的侧表面上设置漫射层外,还可以在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上也设置一层,即是在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漫射层1011,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1011是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1011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底表面一体成形,具体如图6所示,该凸凹结构1011主要是用于将所述出光面反射的射出光进行扩散,可选的,所述凹凸结构1011设置为正四棱锥体,甚至还可以是半球形结构,只要能实现对从入光面1022或者顶表面1021上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扩散的结构均可以。。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漫射层103和第二漫射层1011可以是根据不同产品要求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来设置,如图12所示,我两者同时设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种结构的可以同时满足了底表面和侧表面散光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到所述第二凸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距离D1随着夹角α1的增大而减小,所述夹角α1为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中心光轴的夹角,0≤α1≤β1,β1≤α1<π/2;也即是说如图10中的透镜的基础点O到光出射面P点的距离D1,当0≤α1≤β1时,D1随着α1的增大而减小。当β1≤α1<π/2时,D1随着α1的增大而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顶表面1012上设置有第一凹部1012a,虽然该第一凹部1012a的设置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光线向四周的折射的分布均匀,但是可能会导致第一凹部1012a中间的光线较少,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实施例还在所述第一凹部1012a的中间位置上还设有凸点,所述凸点将折射到其折射面上的光线再次进行折射实现所述基准光轴两侧的光线的交叉混光,可选的,所述凸点为圆锥形凸点、半球形凸点、棱锥形凸点中的其中一种。
如图6、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光学透镜10在折射光线后的光学效果,在所述柱形透镜部102的底面上还设有有凹凸结构1022,该凹凸结构1022主要是用于将所述出光面反射的射出光进行扩散,可选的,所述凹凸结构1022设置为正四棱锥体,甚至还可以是半球形结构,只要能实现对从入光面1011或者顶表面1012上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扩散的结构均可以。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透镜部101设置为带有圆弧曲面的三菱柱透镜时,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光学透镜102与第一透镜部101组装后,会存在向外突出的三个凸台103,该凸台103的设置便于用户安装透镜。
在本实施例中,当将该光学透镜10安装到发光器件所在的电路板上覆盖住发光器件时,为了便于安装/组装,在柱形透镜部102的底面上还设有至少两个支撑柱13,该支撑柱13在组装时与电路板上的限位槽相互配合使用,即可实现对透镜的限位和固定安装,这样大大提高了组装的效率,也可以提高的透镜的重复使用利用率,可选的,选择设置三个支撑柱13,并且该三个支撑柱13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限位,还可以确定光学透镜的最佳安装方向,从而实现透镜的最大光学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透镜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乙烯基硅树脂、PC塑料、PMMA亚克力、玻璃中的至少一种材料自作而成。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透镜的尺寸设置一般都设置在10-23mm之间,该种尺寸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尺寸,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混光不均匀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学透镜还可以设置成整体尺寸为10mm-13.5mm之间的,这样的适应与更加小的安装环境,同时也提升透镜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可以为设备节省空间。
对于设置尺寸为10mm-13.5mm之间的透镜,其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与透镜之间的比例设置可以是:
第一凹部的最大深度b与透镜的主体最大厚度h的比率为0.085至0.11。
第二凹部的最大深度d与透镜的主体的最大厚度h的比率为0.7至0.9。
第二凹部的最大深度d与第一凹部的最大深度b比例为6.5-9.5。
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a与所述透镜的主体的最大宽度比率为0.25至0.38。
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c与透镜的主体的最大宽度比率为0.18-0.3。
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c与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a的比率为0.7-0.85。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透镜及其装置,通过在球面透镜部上的第一凹部中设置第一条形槽来控制光线的折射交叉混光,由于第一条形槽可以将射到其面上的广阿县折射至其他光线的传播方向上,从而实现光线之间的相互交叉,解决了现有的透镜存在光线分布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球面透镜部的第二凹部上也设置有与第一条形槽相同的第二条形槽和第一凸部,通过该第二条形槽和第一凸部可以将折射到此处的射出光折射至与其他射出光的轨道上进行混光,通过该第一凸部的折射后,进一步地解决了现有的发光装置在折射后光线分布不均以及中间区域的光线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光的亮度和颜色也不均匀的问题。
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LED可以应用于各种发光领域,例如其可以制作成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背光领域(可以是电视、显示器、手机等终端的背光模组)。此时可以将其应用于背光模组。除了可应用于显示背光领域外,还可应用于按键背光领域、拍摄领域、家用照明领域、医用照明领域、装饰领域、汽车领域、交通领域等。应用于按键背光领域时,可以作为手机、计算器、键盘等具有按键设备的按键背光光源;应用于拍摄领域时,可以制作成摄像头的闪光灯;应用于家用照明领域时,可以制作成落地灯、台灯、照明灯、吸顶灯、筒灯、投射灯等;应用于医用照明领域时,可以制作成手术灯、低电磁照明灯等;应用于装饰领域时可以制作成各种装饰灯,例如各种彩灯、景观照明灯、广告灯;应用于汽车领域时,可以制作成汽车车灯、汽车指示灯等;应用于交通领域时,可以制成各种交通灯,也可以制成各种路灯。上述应用仅仅是本实施例所示例的几种应用,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LED的应用并不限于上述示例的几种领域。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相对于中心光轴对称的球面透镜部,以及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上用以支撑所述光学透镜的支撑柱;
所述球面透镜部包括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顶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一凹部,以及设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部由基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基于顶表面内凹的第一条形槽,在所述第一条形槽的作用下,将经过所述第一条形槽上的光线折射至与其他光线进行混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凹部的顶部中心位置上还设有第一凸部,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到所述第一凸部后,在所述第一凸部的作用下进行多次混光后折射至所述顶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凹部上靠近与所述第一凸部的一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向顶表面的方向内凹的第二条形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槽和/或第二条形槽为V形槽,且所述V形槽的底部夹角大于90度。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向顶表面方向上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二凹部的形状为U形,并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在所述光学透镜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的横截面半径大于所述发光器件的横截面半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深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厚度的比率取值在0.08至0.12的范围内;
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2至0.4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与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6至0.75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深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厚度的比率取值在0.65至0.9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宽度的比率取值在0.18至0.3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透镜的侧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漫射层,所述第一漫射层的高度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最大高度的比例取值在0.2至0.6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漫射层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漫射层与所述光学透镜的侧表面一体成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射格与光学透镜的中心法线的垂直方向的正交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或方形或半圆形状;所述漫射格为正方格或三角格或六角格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漫射层,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是由多个不规则凸凹结构或多个漫射格组成;其中,所述第二漫射层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底表面一体成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射格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基准光轴的平行方向的正交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或方形或半圆形状;所述漫射格为正方格或三角格或六角格形状。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乙烯基硅树脂、PC塑料、PMMA亚克力、玻璃中的至少一种材料自作而成。
15.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括PCB板、至少一个设于所述PCB板上的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的所述光学透镜;所述光学透镜将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罩住固定于所述PCB板上,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散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光学透镜的支撑柱相互配合的限位凹槽,通过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支撑柱的相互配合将所述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PCB板上。
17.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到所述第一凸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距离D1随着夹角α1的增大而减小,所述夹角α1为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中心光轴的夹角,0≤α1≤β1,β1≤α1<π/2。
CN201811042126.XA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Pending CN1108870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42126.XA CN110887020A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42126.XA CN110887020A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87020A true CN110887020A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44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42126.XA Pending CN110887020A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87020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505A (zh) * 2012-03-19 2013-09-25 郎欢标 用于液晶显示背光系统的二次光学透镜
CN103511987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镜片及其光源装置
CN203893070U (zh) * 2014-04-09 2014-10-22 创高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二次光学透镜、平板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505A (zh) * 2012-03-19 2013-09-25 郎欢标 用于液晶显示背光系统的二次光学透镜
CN103511987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镜片及其光源装置
CN203893070U (zh) * 2014-04-09 2014-10-22 创高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二次光学透镜、平板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1359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differently configured dots
KR101561099B1 (ko) 광가이드 플레이트 및 엣지 라이트 백라이트 장치
US7810983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10887021A (zh)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US7740374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090016067A1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1426600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US8550668B2 (en) Light control member with intersecting groups of parallel prisms,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such member
US20060249742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for achieving uniform light distribution and backlight unit employing the same
US20140177235A1 (en) Optical lens and light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09301738A (ja) ライトボックス
KR20190021522A (ko) 도광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US20170284611A1 (en) Projection light source structure with bat-wing candle power distribution
CN102141647B (zh) 导光板及含有该导光板的led灯具
US7918599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180101061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476002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KR20090026671A (ko) 백라이트용 점광원 확산 렌즈
JP6390194B2 (ja) 光学素子及び面光源装置
US20090010005A1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10888188A (zh)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KR102060790B1 (ko) 광학 구조체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0887020A (zh) 一种光学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CN101354452A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0032003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