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0134B -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0134B
CN110870134B CN201880046038.9A CN201880046038A CN110870134B CN 110870134 B CN110870134 B CN 110870134B CN 201880046038 A CN201880046038 A CN 201880046038A CN 110870134 B CN110870134 B CN 110870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pole
radiator
wing
signal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0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0134A (zh
Inventor
D·弗莱恩库
A·福尔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10870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0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0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0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6Turnstile or like antennas comprising arrangements of three or more elongated elements disposed radially and symmetrically in a horizontal plane about a common cent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0Two collinear substantially straight active elements; Substantially straight single a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8Conical, cylindrical, cage, strip, gauze, or like elements having an extended radiating surface; Elements comprising two conical surfaces having collinear axes and adjacent apices and fed by two-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08Combination of a dipole with a plane reflecting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包括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3)。每个偶极子辐射器(2、3)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2a、2b、3a、3b),所述偶极子半部分别具有接地端子载体(4、8)、信号端子载体(6、10)、偶极子接地翼(5、9)和偶极子信号翼(7、11)。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平行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伸展,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平行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伸展。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沿相反的方向伸展。相同的情况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每个偶极子半部(2a、20 2b、3a、3b)都构造成一体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下方下沉穿过,或者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

Description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一种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偶极子辐射器例如由在先公开文献的DE19722742A和DE19627015A中已知。这种偶极子辐射器在此可以具有常见的偶极子结构,或者例如可以由交叉偶极子或方形偶极子等构成。
通常这样给这种偶极子辐射器馈电,使得偶极子半部或辐射器半部直流电式(即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即电磁地)与外导体连接,与此相对,同轴的连接电缆的内导体流电式(即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即电磁地)式地与第二偶极子半部或辐射器半部连接。这里,分别在偶极子半部或辐射器半部的相互指向的端部区域处进行馈电。
这例如可以从DE102015007504A中得出,该文献示出偶极子状的辐射器布置结构。所述辐射器布置结构包括四个彼此隔开间距的、不重叠的偶极子翼,所述偶极子翼通过载体与反射器隔开间距地设置。通过相应的馈电线或电路板进行馈电,所述馈电线或电路板以电流或电容式地耦合到这里的翼上。在此,不同的偶极子辐射器的所述馈电线彼此交叉。
这种常规的结构也在WO2014/132254A1中再次给出。各个偶极子翼不重叠地彼此隔开间距地设置。所述偶极子翼同样通过相应的载体与反射器隔开间距地设置。馈电线,如电缆或微带线从反射器朝相应的偶极子翼的方向沿载体向上分布,并且在将其与相应的偶极子翼电焊接之前,所述馈电线在上部的端部区域中彼此交叉。
这里,不利的一方面是,需要非常多的构件。所述构件涉及带有偶极子翼和馈电线的单个载体。
此外,现有技术的交叉偶极子的缺点是,制造耗费和由此产生的成本很高。此外还带来增大的重量,这使得,所述交叉偶极子不能用SMD装配工艺自动定位在基体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可以比目前为止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交叉偶极子更简单地和更低成本地构造,同时至少应实现类似的电气特性。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具有至少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来实现。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给出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有利的改进方案,而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含天线装置的改进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包括第一偶极子辐射器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设置成相对于彼此转过90°,从而所述交叉偶极子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中发送和/或接收。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分别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偶极子半部包括接地端子载体和偶极子接地翼。所述偶极子接地翼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一端部连接,其中,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可以设置在至少一个基体上并且可以与接地基准连接。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二偶极子半部包括信号端子载体和偶极子信号翼。偶极子信号翼以其第一端部与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一端部连接。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偶极子半部和第二偶极子半部。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伸展。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和偶极子接地翼沿相反的方向伸展,它们尤其是在俯视图中相互错开180°。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和偶极子接地翼。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偶极子半部优选构造成一体的。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二偶极子半部。
这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沉入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下方。相反地,当然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接地翼也可以沉入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接地翼下方。也可能的是,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接地翼5沉入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下方,或者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沉入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接地翼下方。
换句话说,这里,特别是刚好一次,一个偶极子辐射器的恰好一个翼沉入另一个偶极子辐射器的恰好一个翼下方。
对于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特别有利的是,相应的偶极子半部构造成一体的。因此,相应的偶极子接地翼与其接地端子载体构造成一体的,而偶极子信号翼与其信号端子载体构造成一体的。由此明显简化了结构,因为不再需要将波导的信号线或接地线向上引导和交叉,所述信号线或接地线必须电流或电容地与各偶极子翼连接。接地端子载体仅优选在其第二端部处与接地基准连接,而信号端子载体优选在其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置)处与第一或第二高频线连接并由此被馈电。
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尤其是由金属板件形成,所述金属板件的厚度优选小于1mm、小于0.9mm、0.8mm、0.7mm、0.6mm、0.5mm,但是优选大于0.3mm、0.5mm、0.7mm。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优选由金属板冲压件和/或金属板切割件(例如激光切割件)形成。因此,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尤其用金属板冲压工艺和/或金属板切割工艺制造,所述金属板切割工艺包括激光切割工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同样优选或补充地由金属板弯曲件和/或金属板边缘件(Kantteil)形成,即以与这种部件相对应的工艺制成。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的每个偶极子半部也可以由柔性的电路板一体地制成。
另外优选的是,双极化交叉偶极子也可以由电路板或者借助3D打印方法制成。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和/或偶极子接地翼在其大部分长度上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或位于不同的平面中,所述共同的平面或不同的平面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尤其所述平行于至少一个基体(例如反射器)设置,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设置在所述基体上。这里,相应的偶极子信号翼或偶极子接地翼的较大的表面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伸展。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和偶极子接地翼在其主要长度上或在其整个长度上通过分离缝隙被分成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两个翼段,每个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翼段具有不同的长度。因此,这两个偶极子辐射器可以在不同的频带中进行发送和接收。两个翼段的电流连接仅在第一端部处进行,通过所述第一端部将所述翼段与相应的接地端子载体或信号端子载体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实施形式中,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和/或偶极子接地翼分别分成至少两个区段,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分别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区段相互连接。由此产生阶梯状的走势,由此可以更容易地引导相应的偶极子信号翼或相应的偶极子接地翼相互穿过。
相应更靠近信号端子载体或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一端部设置的区段与信号端子载体或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一端部相比可以朝所述至少一个基体的方向更靠近地设置,因此相应的偶极子信号翼或偶极子接地翼至少在该区段的区域中具有U形的走势。
在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在其第二端部处导电地相互连接并且总体上构造成一体的。这意味着,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偶极子半部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第一偶极子半部由共同的元件、尤其是共同的金属板件形成。这里,相应的接地端子载体优选仅在其第二端部处相互连接。所述接地端子载体这里从第二端部起朝其第一端部的方向通过纵向缝隙彼此电流分离。尤其是在其第一端部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优选彼此隔开间距地设置。
在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改进方案中,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在其第二端部处具有开口,平行于接地端子载体设置的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以其第二端部被引导穿过该开口,第一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以及第一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都终止于或能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的相同侧面上。这使得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可以SMD(贴片)焊接,即构造成SMD构件。此时,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具有大于0.3g、0.5g、1g、2g、3g,但是优选小于2.9g、1.9g、0.9g的重量,或者如果其设计成用于3GHz至4GHz的频率范围并且由铝制成,那么其重量小于0.4g。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将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套插到所述至少一个基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伸出于、即突出于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此时所述至少一个基体可以由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穿过。
在交叉偶极子的一个改进方案中,所述交叉偶极子包括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由介电材料构成或者包括介电材料,并且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相应的接地端子载体和信号端子载体之间。第一或第二保持装置包括多个保持机构,这些保持机构既与相应的偶极子辐射器的接地端子载体接合,也与信号端子载体接合,从而防止接地端子载体和信号端子载体相对于彼此移位。
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优选可以由共同的元件形成,即构造成一体的,并且优选用塑料注塑法来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并且优选还包括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此外,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基体,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设置在所述基体上。所述至少一个基体例如可以是电路板和/或反射器。两个交叉偶极子的信号端子载体这里优选如下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通过第一连接部(高频线)与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电流连接。相反,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通过第二连接部(高频线)与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电流连接。因此,第一和第二高频信号可以非常简单地经由信号端子载体的第二端部输送给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第一或高频信号优选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中心处耦合输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或者从其中耦合输出。这种天线装置还可以包括另外的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所述天线装置也可以称为移动无线电天线。所述天线装置优选还被壳体包围,所述壳体对于第一和第二高频信号是可透过的或仅具有低的衰减。
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在非常宽的带宽下工作并且可以在100MHz至6GHz或直至10GHz的频率下使用。在约2.6GHz和3.5GHz的频率下可获得特别好的结果。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示例性地描述本发明的不同的实施例。相同的对象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中的相应图示具体示出:
图1A、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图示;
图2A、2B、3A、3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偶极子半部的不同立体图;
图4A、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偶极子半部的不同侧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A、6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偶极子半部的不同侧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A、8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三实施例的不同偶极子半部的不同侧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示出立体图,所述立体图表明,交叉偶极子构造成SMD构件;
图11A、1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不同立体图,所述立体图示出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
图12示出图11A和11B中的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的放大的立体图;
图13A、13B示出交叉偶极子的关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相互的电匹配和绝缘的不同实施例的概览图;
图14示出具有至少两个交叉偶极子的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15A、15B、15C、15D、15E、15F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四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16A、16B、16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17A、17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18A、18B、18C、18D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所述交叉偶极子由电路板构成;
图19A、19B、19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20A、20B、20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第五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21A、21B、2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22A、22B、22C示出具有至少两个交叉偶极子的另一个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不同立体图;
图23示出具有多个不同规格以便可以覆盖不同的频率范围的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不同的实施例。图1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B示出该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包括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例如,在图4A中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在图4B中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2a、2b。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同样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3a、3b。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例如在图2A中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在图3B中示出。在图2A中可以看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3a,而在图3A中可以看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在图2B中分别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包括接地端子载体4和偶极子接地翼5。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端部5a电流地和机械地与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一端部4a连接。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可以设置在至少一个基体15上。所述基体15例如在图4A和4B中示出。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包括信号端子载体6和偶极子信号翼7,所述信号端子载体具有第一端部6a和相对置的第二端部6b,偶极子信号翼7的第一端部7a电流和机械地与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连接。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3a包括接地端子载体8和偶极子接地翼9。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第一端部9a电流和机械地与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连接。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能设置或已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包括信号端子载体10,所述信号端子载体具有第一端部10a和相对置的第二端部10b。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此外还包括偶极子信号翼11,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第一端部11a电流和机械地与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连接。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伸展。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伸展。表述“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是指,在接地端子载体4、8与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之间也形成小于45°的角度。但所述角度优选小于40°,更优选小于35°、30°、25°、20°、15°、10°、5°。
在接地端子载体4、8与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之间的间距优选选择成,使得形成波导并且优选形成带状线。在设计尺寸时要注意的是,在信号线和接地线之间是否存在空气或电介质。
如果将所述间距设计成微带线,则对于空气微带线,在接地端子载体4、8与相应信号端子载体6、10之间的间距小于5mm、4mm、3mm、2mm、1mm、0.8mm、0.6mm或0.2mm,且更优选大于0.3mm、0.5mm、0.7mm、0.9mm、1.1mm、2.1mm、3.1mm、4.1mm或5.1mm。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沿相反的方向伸展。这表示:在俯视图(图1B)中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之间形成约180°的角度。表述“约”是指,该表述也包括小于10°、8°、7°、5°、3°、1°的偏差。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所述偶极子信号翼和偶极子接地翼同样沿相反的方向伸展。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构造成一体的,并且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同样构造成一体的。参考图2A,这是指,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由共同的(金属板)部件形成。参考图2B和3B,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所述偶极子信号翼和信号端子载体也构造成一体的并且由单一的(金属板)部件构成。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3a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第一偶极子半部3a例如在图2A中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构造成一体的并且由一个共同的(金属板)部件单一地构成。参考图2B和3A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构造成一体的并且由单一的共同的(金属板)部件构成。
此外,参考图1A和图2B还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无接触地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下方下沉穿过,即伸展穿过所述偶极子信号翼。两个偶极子信号翼7、11在电流上是彼此分开的。
原则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也可以无接触地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2a、2b由单一的(共同的)(金属板)部件形成。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2a、2b尤其是由金属板冲压件和/或金属板切割件形成。金属板切割部件是指利用激光和/或刀具切割的金属板。金属板这里由导电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构成。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2a、2b也可以备选地或附加地由金属板弯曲件和/或金属板边缘件形成,由此实现确定的造型。
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3a、3b。
此外,在图2A和2B中还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由总共恰好三个彼此不同地构成的金属件形成,其中优选至少两个金属件利用相同的工具制成。
在图1B中,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相互以约90°的角度伸展。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此外,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设置成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错开约90°的角度。表述“约”是指,适用于包括与90°有小于5°、4°、3°、2°、1°的偏差的情况。
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该偶极子接地翼同样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以约90°的角度伸展。
图1A和1B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和偶极子信号翼7、11的定向。所述偶极子接地翼和偶极子信号翼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不是竖起地设置,而是平放设置。偶极子接地翼5、9和偶极子信号翼7、11的横截面是矩形的。所述矩形的较长的边这里平行于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伸展,而所述矩形的较短的边垂直于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伸展。这是指,在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俯视图(图1B)中,与图4A和4B的侧视图相比,偶极子接地翼5、9和偶极子信号翼7、11可见的表面更大。
在图1B中同样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具有相同的长度。所述偶极子接地翼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在图1B中的实施例中,它们同样具有相同的长度。但它们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在仔细观察时可以确定,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具有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相同的长度。这里也可设想的是,至少一个偶极子信号翼7、11或者两个偶极子信号翼7、11比一个或两个偶极子接地翼5、9更长或更短。
还可设想的是,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或偶极子接地翼5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加宽部。参见图1B,对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就是这种情况,所述偶极子信号翼在其第一端部7a处较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优选在主体长度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
在图2A中还可以看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在它们的第二端部4b、8b处相互导电连接并且总体上构造成一体的。因此,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由单一的(共同的)(金属板)部件形成。两个接地端子载体4、8在其第二端部4b、8b处包括支撑面13或支脚。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可以通过支撑面13设置在基体15上。所述支撑面13还可以具有附加的腹板13a,所述腹板向外突出,以便尤其当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构造成SMD构件时,避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倾翻。然而,这种支撑面13不是强制性必要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也可以插入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中。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优选仅在其第二端部4b、8b处相互导电连接。这是指,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在其第二端部4b、8b与第一端部4a、8a之间通过纵向缝隙14彼此在电流上分开。
此外,在图1A中可以看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沿其整个长度比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更宽。相对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10,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则上,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也可以至少沿一个部分长度比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更宽。
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包括电路板和/或反射器。这里,所述反射器也可以在电路板的一侧上构造成导电层。
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也可以是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组成部分。
对于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电相位中心和机械(例如,旋转/重量)中心彼此错开地设置。这是指,这些中心穿过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不同的区域。这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分别具有自己的电相位中心。两个电相位中心彼此错开地设置。通过这种结构,在交叉偶极子1的足点(Fuβpunkt)处实现了至少-20dB、-30dB、-40dB的非常高的绝缘值。
图4A和图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1的不同偶极子半部2a、2b或3a、3b的不同侧(剖)视图。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在其整个长度上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所述平面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定向。原则上,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也可以至少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位于共同的平面中。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或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优选至少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或者在其纵向延伸的整个部分上位于共同的平面中或者位于至少两个彼此平行地设置的不同平面中。
在图4A、4B中用箭头绘出E场(电场)的场分布。所述分布主体上是对称的并且尤其在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相应的接地端子载体4、8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之间的E场到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相应的偶极子接地翼5、9和偶极子信号翼7、11的过渡部中存在高度对称性。
在图4A和4B中还给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或偶极子接地翼5、9大致的尺寸数据。此外还给出了高度,即偶极子信号翼7、11或偶极子接地翼5、9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间距。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的长度优选是0.25λ,其中λ是可通过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发送或接收的第一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允许存在±0.15λ的偏差。在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之间的间距同样优选为0.25λ,这里也允许存在±0.15λ的偏差。
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所述偶极子信号翼和偶极子接地翼同样具有大约等于0.25λ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λ是可以通过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发射或接收的第二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之间的间距同样约为0.25λ。这里也允许存在±0.15λ的偏差。
第一和第二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在图4B中同样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弯曲的走势。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分为至少两个区段111和112,这些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但这些区段111、11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隔开不同的间距)。所述区段111、112通过中间区段113电流和机械地相互连接。与第二区段112相比,第一区段111设置成更靠近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并且由此更靠近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第一区段111也邻接于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此外,与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相比,所述第一区段更靠近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因此,偶极子信号翼11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尤其是在第一区段111的长度上具有U形走势(下降的和上升的走势)。
如后面还将说明的那样,对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其他偶极子信号翼7和/或对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也是可以采用这种走势。
此外,在图4A和4B中还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突出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由此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可以是能引入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相应的容纳口中的,或者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可以穿过所述基体15。在这种情况下,对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的馈电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第二侧面出发进行,即从与上侧、即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第一侧面相对置的侧面出发进行,接地端子载体4、8以其第二端部4b、8b设置或固定在所述第一侧面上(上侧)。
原则上,两个同轴电缆的每个内导体都可以分别通过插接连接、螺纹连接和/或焊接连接与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之一电流连接,而所述同轴电缆的相应的外导体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另一个接地面(例如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间接地与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电流连接。
在图2A中,在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的支撑面13或两个第二端部4b、8b中构成两个开口17、18。这里,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上构成第一开口17。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上构成第二开口18。参考图4A和4B,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穿过两个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中的所述开口17、18。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这里无接触地设置,即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6在电流上分开地设置。
对于这种情况,参考图10中的另一个实施例。图10示出,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构造成SMD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17、18(也)在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上侧向延伸出来,从而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以其第二端部6b、10b被引导(弯曲地)穿过相应的开口17、18,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可以终止于相同的平面中,并且尤其是可以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相同侧面上。
因此,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和两个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是可SMD焊接的。这种焊接过程可以用回熔法进行。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第二实施例。这里示出的交叉偶极子1基本上与参考第一实施例说明的那样构成,对此参考这部分内容。下面仅还着重说明所存在的较小区别。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偶极子信号翼7、11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偶极子接地翼5、9至少部分地具有弯曲的或阶梯状的走势。图6A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和第二偶极子半部2a、2b的侧(剖)视图,而图6B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和第二偶极子半部3a、3b的侧(剖)视图。
参考图6A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分为至少两个区段71和72。两个区段71、72彼此平行地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这里,所述区段71、7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区段73电流和机械地相互连接。由此形成图6A中示出的阶梯状的走势。
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所述偶极子接地翼也分成两个区段51、52,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设置。所述区段51、52这里在不同的平面中伸展,并且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区段53电流和机械地相互连接。由此这里也形成阶梯状的走势。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构造成相同的或近似相同的。图5示出,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第一区段71的宽度小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区段51的宽度。这是因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上方伸展,并且通过这个于较小的宽度避免了,这两个偶极子信号翼7、11电流地相互接触或电容地(强)耦合。
原则上,偶极子信号翼7或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区段71或51也可以朝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方向延伸,由此特别是在第一区段51、71的区域内实现了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或偶极子接地翼5的U形走势。
对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在图6B中示出这种U形走势。如已经参考偶极子信号翼11说明的那样,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也具有U形走势。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也分成至少两个区段91、92,这些区段平行地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91、9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至少通过中间区段93相互连接。由此首先形成阶梯状的走势。但由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邻接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的第一区段91比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更靠近地朝向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即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设置,首先形成偶极子接地翼9下降的走势并且随后通过连接区段93形成再次升高的走势,从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至少在第一区段91的区域中具有U形走势。
原则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可以仅具有阶梯状走势,这里表述“阶梯状走势”是指,偶极子信号翼11或偶极子接地翼9的第一区段111或91设置成不比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10或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更靠近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从而尤其是实现了朝向偶极子信号翼11或偶极子接地翼9的相应的第二端部11b或9b的方向不断升高的走势。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第三实施例。图8A和8B示出该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不同偶极子半部2a、2b或3a、3b的不同侧(剖)视图。
图7、8A、8B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基本上按照前面的实施例构成,对此参考这部分内容。
图8B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彼此对称地构成。由此,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接地端子载体4之间的E场到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的过渡部中存在高度对称性。E场在翼5、7的馈电区域中的基本分布在图8B中通过箭头示出。
在图8A中示出,只有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具有阶梯状走势。这意味着,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设置成比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更靠近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因此,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第一端部11a与偶极子接地翼9的第一端部9a之间存在高度差。在图4B中的交叉偶极子中,在E场中实现了微带线(信号端子载体10或接地端子载体8)对称的扩展,与这种情况相比,所述高度差引起略微不对称的电场分布,但是仍带来几乎相同的S参数和几乎相同的远场。
在图13A中对比了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前三个实施例的一些电特性。第一实施例(V001)在图1A至4B中示出,而第二实施例(V002)在图5至6B中示出,并且第三实施例(V003)在图7至8B中示出。图13A示出的电参数值对于三个实施例中的每个实施例给出在从3GHz到4GHz的频率范围内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相互间的电绝缘。第一实施例(V001)用实线示出,而第二实施例(V002)用虚线示出,并且第三实施例(V003)用点线示出。除了频率以外还绘制了S参数,这里,对信号端子载体6或10的第二端部6b或10b进行馈电,并且对另一信号端子载体10或6的第二端部10b或6b进行关于信号电平的测量。第三实施例(V003)虽然在各个偶极子辐射器2、3之间具有最低的绝缘强度,但具有最为恒定的走势。在第一实施例(V001)中实现了最高的绝缘强度,第二实施例(V002)更适用于较低的频率。第一实施例(V001)还表现出最宽的频带适配性,因为第一实施例在史密斯图表中具有最紧凑的曲线。对此参见图13B。因为后面优选将两个交叉偶极子1连接在一起,因此,在史密斯图表中,阻抗曲线在理想情况下在实轴上在约100欧姆处应是非常紧凑的。总体上可以看出,各个偶极子接地翼5、9相对于相应的相反伸展的偶极子信号翼7、11的对称结构是期望的,并且尤其是U形走势提供了良好的结果。对于U形走势确保了,彼此平行伸展的接地端子载体4、8和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一端部4a、6a或8a、10a终止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方)。从这个共同的高度起,偶极子信号翼11然后才在另一个偶极子信号翼7下方下沉穿过。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或者沿其整个长度分别由分离缝隙20分成彼此隔开间距的两个翼段5’、5”和7’、7”。所述翼段5’、5”和7’、7”隔开间距地伸展,即彼此在电流上是分离的。这里,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优选具有不同的长度。相同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
相同的情况优选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或者沿其整个长度同样分别由分离缝隙20分为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两个翼段9’、9”或11’、11”。所述翼段9’、9”或11’、11”隔开间距地伸展,即彼此在电流上是分离的并且优选具有不同的长度。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具有不同的长度,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优选也是不同长度的。
通过翼段5’、5”、7'、7”、9’、9”、11’、11”的类似的长度,例如可以提高交叉偶极子1的谐振频率范围。由于翼段5’、5”、7'、7”、9’、9”、11’、11”的不同的长度,例如可以产生至少一个另外的谐振频率范围。这里,优选分别将回流衰减好于6dB、优选好于10dB并且更优选为好于14dB的连续范围定义为交叉偶极子1的谐振频率范围。
此外可以设想的是,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和/或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在其长度的一部分上或在其主要长度上彼此不平行地伸展,而是以大于10°、20°、30°、40°、50°、60°、70°或80°的角度伸展。相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和/或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尤其,翼段5’、5”、7'、7”、9’、9”、11’、11”因此也可以形成方形偶极子和/或超宽带(UWB)偶极子。
已经发现,如在前面的段落和附图中所述,一个简单的交叉偶极子1也可以表现出双频带特性或多频带特性。通过正交于基体15的最大的偶极子延展尺寸(偶极子的高度)以及接地端子载体4、8与相应的信号端子载体6、10之间的波导的长度以及平行于基体15的最大偶极子延展尺寸(翼段5、7、9、11的长度)的配合作用,可以扩展交叉偶极子1的谐振频率范围,和/或可以产生至少两个谐振频率范围。交叉偶极子1的高度和/或波导的例如可以通过曲折的走势改变的长度因此同样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发现,翼段5’、5”、7'、7”、9’、9”、11’、11”可以具有任意的设计方案,并且可以使这些设计方案适配于电要求和制造方法。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各个翼段5’、5”优选仅在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端部5a处相互电流连接,并且机械地设置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上。相同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所述翼段同样优选地仅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第一端部7a处彼此电流连接,并且尤其是设置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上。
相同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
原则上,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或偶极子接地翼5可以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7b和5b处具有弯曲的部段,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7a和5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部段这里弯曲远离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并且优选(向上)延伸远离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由此增大了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高度。
在图9中,所述弯曲部段设置在两个翼段5’、5”或7’、7”之一上,从而各翼段5’、5”或7’、7”具有不同的长度。
这种弯曲部段同样可以存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中。弯曲部段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或偶极子接地翼5的其余区域、尤其是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伸展的区域之间的角度优选大于90°且小于180°。所述角度优选大于100°、110°、120°、130°、140°、150°、160°、170°,并且进一步优选小于165°、155°、145°、135°、125°、115°、105°或95°。
这里,所述角度是在弯曲部段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或偶极子接地翼5的其余部分之间的最小角度。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
在图9中还示出,支撑面13的腹板13a向下,即朝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方向弯曲。所述腹板13a这里同样可以嵌入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开口中或者甚至穿过所述基体,如已经参考信号端子载体6或10的第二端部6b或10b说明的那样。
在图9中同样还示出第一和第二保持装置25、26。参考图11A、11B和12来详细说明两个保持装置25、26。所述保持装置都由介电材料构成。第一保持装置25设置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之间。第一保持装置25包括多个保持机构25a、25b、25c、25d,所述保持机构既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接合,也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接合,并且防止接地端子载体4和信号端子载体6相对于彼此移动。
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保持装置26。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也包括多个保持机构26a、26b、26c和26d。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这里设置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之间。
原则上,两个保持装置25、26也可以由单一的、即共同的(塑料注塑的)部件形成。
图12示出,第一保持装置25包括中央体27,该中央体具有前侧和后侧。在所述前侧和后侧上分别设置有锁定销形式的保持机构25a、25b。锁定销从中心体27突出并且分别沉入到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中的和在信号端子载体6中的开口中,由此防止沿延伸穿过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纵轴线移动。所述锁定销还可以包括卡锁机构,使得难以接地端子载体4或信号端子载体6拉出或者防止其被拉出。
此外,在前侧和后侧上,还设有锁定指形式的其它保持机构25C、25D,所述保持机构从中心体27出发朝接地端子载体4和信号端子载体6的方向突出。所述锁定指这里既从后部接合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也从后面接合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由此防止接地端子载体4和信号端子载体6之间的间距增大。所述锁定指这里优选至少部分地构造成弹性的。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保持装置26,所述第二保持装置同样具有中心体28。这里也存在锁定销形式的保持机构26a、26b和锁定指形式的多个保持机构26c、26d,它们用于将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固定在信号端子载体10上。第二保持装置26的结构这里对应于第一保持装置25的结构。
在图15A至15C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1的其它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以根据图9的交叉偶极子1的第四实施例为基础。
在图15A中,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或者沿其整个长度通过分离缝隙20分别分为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两个翼段5’、5”或7’、7”。所述翼段5’、5”或7’、7”隔开间距地伸展,即彼此在电流上是分离的。这里,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具有不同的长度。相同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并且适用于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
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偶极子接地翼5、9的翼段5’、9’在其敞开的端部5b、9b处是倾斜的,由此交叉偶极子1的总高度增加。这里,优选远离交叉偶极子1的支撑面13地实现所述倾斜(升高的倾斜)。所述倾斜也可以朝交叉偶极子1的支撑面13的方向伸展(降低的倾斜),即朝未示出的反射器或基体15的方向伸展。在图15A中,所述倾斜大约为90°。也可以与90°有小于40°、30°、20°、15°、10°、5°的偏差。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11的翼段7’和11’。
在图15B和15C中,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偶极子信号翼7的至少一个翼段5’、5”、7’、7”或所有翼段5’、5”、7’、7”分成至少两个彼此以一定角度伸展的部段,这些部段优选分别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在图15B和15C中,翼段5’、5”的各个部段彼此平行地伸展。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翼段7’、7”的部段。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9’、9”、11’、11”。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的各个翼段5’、5”、7’、7”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9’、9”、11’、11”。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偶极子信号翼7的至少一个翼段5’、5”、7’、7”的横截面形状在翼段5’、5”、7’、7”的长度上是恒定的。所述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变化的。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9’、9”、11’、11”。
在图15D、15E、15F中示出交叉偶极子1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以尤其是90°(并且小于+-10°或+-5°)的角度相互发散。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并且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
图16A至16C中示出交叉偶极子1的另一个实施例。这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也再次分别包括两个翼段5’、5”、9’、9”。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但在该实施例中仍然存在连接部段40。所述连接部段件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的敞开的端部7b电流连接。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可选地,连接部段40还突出于至少一个翼段7'、7”、11’、11”,如例如在图16A中示出的那样。表述“电流连接”也可以理解为短路。
备选地或补充地,这也可以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
还示出了,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的敞开的端部5b包括L形延长部,所述L形延长部设置在与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的主要部分相同的平面中。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的敞开的端部9b。这也可以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的敞开的端部7b并且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11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的敞开的端部1lb。代替L形的延长部,也可设想采用T形的延长部或尤其是朝敞开的端部5b、9b、7b、11b的方向的锥形的加宽部。
在图16C中还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的邻接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的第一区段91比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更远离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设置,由此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U形走势,所述U形走势朝未示出的反射器的方向敞开。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翼段9”。如果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没有分为两成翼段9’、9”,则这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偶极子接地翼9本身。相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这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
在图16A至16C中适用的是,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设置成比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更靠近交叉偶极子1的中心。如果偶极子接地翼5、9彼此交叉,则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可以更容易地安装,因为所述第二偶极子半部只是从外部固定(例如卡夹或卡扣)在相应的保持装置25、26上。
在图17A中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7b、5b处构造成T形的。所述第二端部7b、5b与其第一端部7a、5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接地端子载体4连接。代替T形的构成方案,它们也可以构造成L形的。相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
在图17B中示出,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7b、5b处具有加宽部。在俯视图中,所述加宽部是三角形或锥形的。第二端部7b、5b的宽度优选是第一端部7a、5a的两倍以上。所述加宽部优选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和偶极子接地翼5的长度的小于60%、50%、40%、30%、20%上伸展。所述加宽部线形地或阶梯状地伸展。相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和偶极子接地翼9。
对于图16A和16B的交叉偶极子1,在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与第二端部5b、7b、9b、11b不变(例如图1A)的交叉偶极子1相比,可以实现更大的带宽,其中所述交叉偶极子1的。如果带宽应是相同的,则对于图16A和16B的交叉偶极子1可以实现更紧凑的结构形式。
在图19A中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设置成比两个信号端子载体6、10更靠近交叉偶极子1的中心。如果偶极子接地翼5、9彼此交叉,则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可以更容易地安装,因为所述第二偶极子半部只是从外部固定(例如卡夹或卡扣)在相应的保持装置25、26上。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具有不同的宽度,从而在较薄的区域中(较窄的宽度)以其保持机构25c、25d、26c、26d包围(包持)信号端子载体6、10的所述保持装置25、26不会朝较厚的区域(较厚的宽度)的方向滑落。
图19B再次示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如何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在图19B中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这两个第一偶极子半部由共同的金属件构成。
图19C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的结构。所述第二偶极子半部构造成相同的(相同的尺寸),以简化制造。
对于图19A、19B、19C的交叉偶极子1适用的是,安装更简单地进行,因为仅需要两个不同的金属件。第一金属件包括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而第二金属件包括偶极子辐射器2、3的各一个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所述安装更简单的原因也在于,两个相同的金属件(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从外部卡扣到构造成一体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上。这里不存在混淆风险。
图20A至20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1的第五实施例。根据图20C,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在其第一端部6a、10a上彼此导电连接或短接,并且整体上构造成一体的。由此简化了安装,因为需要更少的零件。然而,电参数值较差。特别是在馈电点处、即在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6b、10b处的绝缘值较差(>10dB、>15dB和<20dB)。但所述绝缘值通常对于例如大规模MIMO和/或SmallCell和/或汽车等应用场合是足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和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恰好由一个金属件构成。
这里,第一或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或偶极子接地翼5、9没有在另一个偶极子信号翼7、11或偶极子接地翼5、9下方下沉穿过。
图20B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以其接地端子载体4、8在接地端子载体4、8的第二端部4b、8b的区域中在横截面中包括L形形状或C形形状或者包括两个以一角度会聚的区段。这里不存在支脚13。接地端子载体4、8在第二端部4b、8b的区域中优选插入基体中。
在图20A中示出至少一个保持装置25,所述保持装置包括介电材料或者由这种介电材料构成。至少一个保持装置25构造成滑动保持器,所述滑动保持器包括中心体,所述中心体被多个容纳缝隙穿过,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信号端子载体6、10从其第二端部6b、10b、4b、8b开始能插入或以插入所述容纳缝隙中。所述滑动保持器这里至少可以沿一个部分长度沿着接地端子载体4、8和信号端子载体6、10移动。备选地,至少一个保持装置25也可以构造成包封注塑件,所述包封注塑件通过用塑料包封注塑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信号端子载体6、10而形成。
图21A至2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交叉偶极子1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在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下方下沉穿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设置成到交叉偶极子1的中心有不同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固定在偶极子辐射器2、3的相应的接地端子载体4、8上的不同侧面上(一个在外侧,还有一个在内侧)。
在图21C中示出,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构造成彼此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两个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可以尤其利用相同的工具和以相同的制造方法制成,由此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生产。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也构造成一体的(图21B)并且尤其是由恰好一个第一金属件构成。此外,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还包括恰好两个第二金属件,这两个第二金属件优选构造成彼此相同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每个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均由一个这种第二金属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交叉偶极子1仅由(恰好)两个不同的金属件构成。所述交叉偶极子也可以由(恰好)三个不同的金属件构成。这在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由不同的金属件构成时适用。
交叉偶极子1可以包括每个所示出的保持装置25(卡扣保持器、滑动保持器、包封注塑等)。
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指出的是,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也可以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30的立体图,所述天线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1b。
原则上,所述天线装置1也可以具有仅一个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
天线装置30在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第一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1b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b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电流连接。相反适用的是,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通过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b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电流连接。这里,两个连接部32在电流上是分离的。
这里,第一高频信号可以耦合输入到第一连接部31中或在第一连接部处耦合输出,而第二高频信号可以耦合输入到第二连接部32中或者在第二连接部处耦合输出。
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1b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与第一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相反适用的是,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1b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与第二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连接。
第一和/或第二高频信号的耦合输入优选在第一连接部31或第二连接部32的中点进行。
在图22A、22B和22C中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30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天线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a、1b。
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连同其第一连接部31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所述部件是单一的结构体。
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连同其第二连接部32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所述部件是单一的结构体。
馈电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进行。
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通过第三连接部33彼此电流连接并且连同所述第三连接部33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所述部件是单一的结构体。
下面再次简短地专门说明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最重要的各点。对相应信号端子载体6或10的馈电仅在其第二端部6b或10b处进行。接地端子载体4和8上的接地也仅在其第二端部4b、8b处进行。表述“端部”是指小于总长度的30%或20%或10%或5%的长度。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构造为无电缆的。这意味着,没有连接电缆从接地端子载体4或8的或信号端子载体6或10的第二端部4b、6b、8b、10b朝相应的偶极子信号翼7或11的方向或朝偶极子接地翼5或9的方向延伸。
此外,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没有任何附加的焊接的电连接件(例如,附加的连接板),所述电连接件将偶极子半部2a、2b或3a、3b的不同的部分与另一个或相同的偶极子半部2a、2b或3a、3b的其它部分导电连接。每个偶极子半部2a、2b或3a、3b都构造成一体的。原则上,这里,第一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和3a可以由一体的(金属板)部件一起形成。一体的构成方案尤其不应理解为借助于钎焊连接拼装在一起的两个不同的元件。
通过这些特征明显简化了结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这里尤其是构造成无焊点的。唯一的焊点用于将第二端部4b、8b或6b、10b连接到相应的信号接地或接地基准或相应的第一或第二高频信号上。
通过这种结构,在交叉偶极子1的脚点(支脚13)处实现非常高的至少为-20dB、-30dB、-40dB的绝缘值。此外,在成组布置中,对于不同的偶极子辐射器2、3之间解耦实现了进一步的自由度,因为电相位中心和机械中心伸展穿过不同的区域。
这里,在俯视图中,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可以具有λ/2×λ/2的尺寸,而在偶极子信号翼7、11或偶极子接地翼5或9之间的间距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相比大约为λ/4。表述“大约”应理解为,同时也包括优选小于+/-25%、10%、5%的偏差。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具有例如λ×λ的尺寸。这里优选将所述交叉偶极子1运行的中心频率称为λ。
在图18A中示出,交叉偶极子1由电路板50、51、52构成。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也可以构造成第一电路板50相对置的不同侧面上的导体线路50a。导体线路50a尤其是铜面,所述铜面设置在电介质上并且通过电介质彼此分开。
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也可以构造成第二电路板51相对置的不同侧面上的导体线路51a。
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可以构造成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的导体线路52a、52b。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5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也构造成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的导体线路52c、52d。
但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也可以构造成第三电路板52的第二侧面52”上的导体线路52c、52d。
第一电路板50垂直于第三电路板52伸展。第二电路板51垂直于第三电路板52伸展。第一电路板50尤其是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与第三电路板52焊接或电磁耦合,从而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连接,并且使得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连接。
第二电路板51尤其是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二侧面52”上与第三电路板52焊接或电磁耦合,从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连接,以及从而第二电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与第二电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电流地或电容式或感应式地连接。如在图18B中所示,第二电路板51也可以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与其焊接或电磁耦合。
从图18B中可以看出,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例如,这可以这样来实现,即,例如偶极子接地翼9在与偶极子接地翼5的重叠区域中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二侧面52”上伸展,而偶极子接地翼5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伸展。相反,在图18B中,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接地翼5、9的导体线路52a、52c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的导体线路52b、52d与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的和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相应的导体线路50a、51a在第三电路板52的侧面52’、52”上,尤其是在第一侧面52’上焊接。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导体线路52c借助于金属化通孔(Durchkontaktierung)53被引导到第三电路板52的相对置的侧面52”、52’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导体线路52c从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52’变换到第二侧面52”上(以后它可以变换返回)。在这个区域中,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导体线路52a继续在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伸展。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导体线路52c在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导体线路52a下方下沉穿过。在图18C中再次单独示出这个情况。
第三电路板52优选具有接合口,第一和第二电路板50、51可通过所述接合口插入。由此还实现了交叉偶极子1更高的稳定性。
在图18D中示出图18A至18C中的交叉偶极子1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至少在第三电路板52的两个侧面52’、52’'的部分长度上伸展。多个另外的金属化通孔54将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两个导体线路52a相互连接。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偶极子信号翼7、11。
所有上述实施方案同样适用于具有电路板的布置形式。
在图23中还描述了天线装置30,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多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可以根据前述示例之一构成。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在至少两个列60中并排设置,并且在相应的列60中还彼此相叠地设置。在该实施例中示出八个列60。在每个列60中还设置多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列60中设置八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优选在每个列60中设置与列60数量一样多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在这种情况下,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棋盘状地设置(按列60和行61)。除了八个列60以外,这里也存在八个行61。但这个数量可以任意变化。列60可以比行61多或者行61可以比列60多。
在天线装置30的安装位置中,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在一个列60中竖直地(上下相叠地)设置,而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在一个行61中水平地(并排)设置。
在第一列60内的一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与在同一列60中的与其相邻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间距优选等于在另一个列60中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与在相同的另一个列60中与其相邻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间距。在每个列60中的所有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优选与其相邻的偶极子隔开相同的间距。相同的情况优选也适用于在不同行61中的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
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这种布置形式允许天线装置30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运行。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优选就其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其偶极子接地翼5、9而言是相同地定向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偶极子接地翼5、9尤其是相对于列60(天线装置30的竖直轴线)和行61(天线装置30的水平轴线)转动约45°。各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偶极子地翼5、9与基体15的间距优选是相同的。
所示出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尤其构造成用于在第一频率范围(例如高频带)中运行。
此外还存在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同样可以根据前述示例之一构成。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在第二频率范围(例如低频带)中工作。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低于第一频率范围。第二频率范围的中心频率尤其是低于第一频率范围的中心频率。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根据图15D中的示例构成,对此参考这部分内容。相应的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大于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的尺寸优选大于其两倍或三倍。这尤其适用于相应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偶极子接地翼5、9的长度。所述偶极子信号翼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在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中比在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中相应地更长(多于2倍或多于3倍)。此时,在所示出的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中,这适用于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的各个翼段5’、5”、7’、7”,并且适用于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各个翼段9’、9”、11’、11”。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设置在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两列60之间和两行61之间。因此,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都与相邻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错开设置。
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的各个翼段5’、5”、7’、7”以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各个翼段9’、9”、11’、11”优选平行于或垂直于列60(天线装置30的竖直轴线)或者说平行于或垂直于行61(天线装置30的水平轴线)伸展。
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的各个翼段5’、5”、7’、7”以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各个翼段9’、9”、11’、11”优选在位于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之间的间距空间(在两行或两列之间)中伸展。
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的各个翼段5’、5”、7’、7”以及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的各个翼段9’、9”、11’、11”到基体15之间的间距优选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偶极子接地翼5、9到基体15的间距。
如果图23中的天线装置30不具有根据图15D的(其它)交叉偶极子62,而是具有没有翼段5’、5”、7’、7”或9’、9”、11’、11”的其它的交叉偶极子,则使这些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转动,使得偶极子信号翼7、11和偶极子接地翼5、9平行于或垂直于列60(天线装置30的竖直轴线)或者说平行于或垂直于行61(天线装置30的水平轴线)延伸。
两个相邻的(水平相邻和竖直相邻的)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之间的间距大于在两个相邻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之间的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存在两个具有不同的交叉偶极子62的列,在每个列中设置两个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因此这里可以说存在两个行。但也可以存在更多的具有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列和/或行。
在列60和/或行61中的所有其它交叉偶极子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接地端子载体4、8可选地通过连接部彼此电流连接,并且连同所述连接部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
相同的情况可选地也适用于至少在一个列60中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10。
这也可以适用于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在这种情况下,对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共同地进行供电。
这也可以可选地适用于至少在一个列60中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在这种情况下,对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共同地进行馈电。
优选的是,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不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
此外优选的是,为每个偶极子信号翼7、11设有恰好一个信号端子载体6、10。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与偶极子信号翼7、11一样多的信号端子载体6、10。相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每个偶极子接地翼5、9。
这里,偶极子信号翼7、11优选仅与其恰好一个信号端子载体6、10接触。它们也可以与其它偶极子辐射器2、3的信号端子载体6、10接触。当信号端子载体6、10一体地构成时这才适用。这也可以适用于接地端子载体4、8和偶极子接地翼5、9。
这里,偶极子信号翼7、11没有其它端子。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偶极子接地翼5、9。没有设置用于馈电或与接地的附加的端子。
优选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分别仅包括恰好一个接地端子载体4、8以及分别仅包括恰好一个信号端子载体6、10。
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端部5a仅与恰好一个另外的元件(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一端部4a)连接。偶极子信号翼7的第一端部7a仅与一个另外的元件(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连接。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
在信号端子载体6和接地端子载体4之间的电场沿与偶极子接地翼5和偶极子信号翼7之间的电场相同的方向伸展。
信号端子载体10和接地端子载体8之间的电场沿与偶极子接地翼9和偶极子信号翼11之间的电场相同的方向伸展。
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所有描述和/或绘制的特征可以任意地相互组合。

Claims (39)

1.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具有以下特征:
- 设有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和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2a/2b),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也包括两个偶极子半部(3a、3b);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包括接地端子载体(4)和偶极子接地翼(5),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第一端部(5a)与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一端部(4a)连接,并且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与所述第一端部(4a)相对置的第二端部(4b)能够设置在至少一个基体(15)上;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包括具有第一端部(6a)和相对置的第二端部(6b)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偶极子信号翼(7),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第一端部(7a)与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连接;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3a)包括接地端子载体(8)和偶极子接地翼(9),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第一端部(9a)与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连接,并且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与所述第一端部(8a)相对置的第二端部(8b)能够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包括具有第一端部(10a)和相对置的第二端部(10b)的信号端子载体(10)和偶极子信号翼(11),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第一端部(11a)与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连接;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伸展,并且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伸展;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沿相反的方向伸展;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沿相反的方向伸展;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下方下沉穿过;或者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或者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下方下沉穿过,或者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
其中,相应的偶极子信号翼或偶极子接地翼的较大的表面平行于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伸展;和/或偶极子信号翼没有其它端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和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和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和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和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和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和/或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7b、5b)处构造成L形或T形的或者包括加宽部,所述第二端部(7b、5b)与其第一端部(7a、5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和接地端子载体(4)连接;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或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11b、9b)处构造成L形或T形的或者包括加宽部,所述第二端部(11b、9b)与其第一端部(11a、9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和接地端子载体(8)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偶极子半部(2a)构造成一体的,并且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二偶极子半部(2b)构造成一体的;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偶极子半部(3a)构造成一体的,并且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二偶极子半部(3b)构造成一体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2a、2b):
a)由金属板冲压件和/或金属板切割件形成;和/或由金属板弯曲件和/或金属板边缘件形成;和/或
b)由柔性的电路板形成;
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第一和/或第二偶极子半部(3a、3b):
a)由金属板冲压件和/或金属板切割件形成;和/或由金属板弯曲件和/或金属板边缘件形成;和/或
b)由柔性的电路板形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相互约以90°的角度伸展;和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相互约以90°的角度伸展。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或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至少以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或者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平面中,所述不同的平面彼此平行地设置;和/或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或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在横截面中是矩形的,所述矩形的较长的边平行于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伸展,并且所述矩形的较短的边垂直于或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伸展。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是等长或不等长的;和/或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是等长或不等长的;
和/或
- 至少一个偶极子信号翼(7、11)或两个偶极子信号翼(7、11)与一个或两个偶极子接地翼是等长的或者比一个或两个偶极子接地翼(5、9)更长或更短。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加宽部;和/或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加宽部;
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7b、5b)处分别具有在一个部分长度上伸展的弯曲部段,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7a、5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和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连接,所述部段弯曲远离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和/或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11b、9b)处分别具有在一个部分长度上伸展的弯曲部段,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11a、9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和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连接,所述部段弯曲远离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其纵向延伸的绝大部分上或者在其整个长度上通过分离缝隙(20)分别分成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两个翼段(7’、7’’、5’、5’’),分别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翼段(7’、7’’、5’、5’’)是等长的或不等长的;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在其纵向延伸的大部分上或者在其整个长度上通过分离缝隙(20)分别分成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两个翼段(11’、11’’、9’、9’’),分别彼此隔开间距地伸展的翼段(11’、11’’、9’、9’’)是相等长的或不等长的。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5’、7’)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5b、7b)处分别具有在一个部分长度上伸展的升高或降低的倾斜部段,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5a、7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或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连接;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和/或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11’)在其敞开的第二端部(9b、11b)处分别具有在一个部分长度上伸展的升高或降低的倾斜部段,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9a、9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或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至少一个翼段(5’、5’’、7’、7’’)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翼段(5’、5’’、7’、7’’)的长度上是恒定的或变化的;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和/或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至少一个翼段(9’、9’’、11’、11’’)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翼段(9’、9’’、11’、11’’)的长度上是恒定的或变化的。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和/或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至少一个翼段(5’、5’’、7’、7’’)或所有翼段(5’、5’’、7’、7’’)被分为至少两个以一角度相对于彼此伸展的部段,这些部段分别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和/或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至少一个翼段(9’、9’’、11’、11’’)或所有翼段(9’、9’’、11’、11’’)被分为至少两个以一角度相对于彼此伸展的部段,这些部段分别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翼段(5’、5’’)以角度相互发散;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翼段(7’、7’’)以角度相互发散;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翼段(9’、9’’)以角度相互发散;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翼段(11’、11’’)以角度相互发散。
15.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两个翼段(5’、5’’)在其相应的敞开的第二端部(5b)处具有共同的连接部段,所述连接部段将两个第二端部(5b)相互电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5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连接;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两个翼段(7’、7’’)在其相应的敞开的第二端部(7b)处具有共同的连接部段(40),所述连接部段将两个第二端部(7b)相互电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7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连接;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两个翼段(9’、9’’)在其相应的敞开的第二端部(9b)处具有共同的连接部段,所述连接部段将两个第二端部(9b)相互电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9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连接;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两个翼段(11’、11’’)在其相应的敞开的第二端部(11b)处具有共同的连接部段(40),所述连接部段将两个第二端部(11b)相互电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11a)相对置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分成至少两个区段(71、72),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71、7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经由至少一个中间区段(73)相互连接,由此产生阶梯状的走势;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分成至少两个区段(51、52),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51、5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经由至少一个中间区段(53)相互连接,由此产生阶梯状的走势;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分成至少两个区段(111、112),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111、11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经由至少一个中间区段(113)相互连接,由此产生阶梯状的走势;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分成至少两个区段(91、92),所述区段彼此平行地或者以一个分量主体上彼此平行地伸展,所述区段(91、92)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中并且经由至少一个中间区段(93)相互连接,由此产生阶梯状的走势。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的邻接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的第一区段(71)与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一端部(6a)相比更靠近或更远离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由此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U形的走势;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的邻接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一端部(4a)的第一区段(51)与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一端部(4a)相比更靠近或更远离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由此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U形的走势;和/或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的邻接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的第一区段(111)与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一端部(10a)相比更靠近或更远离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由此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U形的走势;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的邻接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的第一区段(91)与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一端部(8a)相比更靠近或更远离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由此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在一个部分长度上具有U形的走势。
1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信号翼(7)具有这样的长度和/或相对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具有这样的间距,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大于0.10λ、0.15λ、0.20λ、0.25λ、0.30λ、0.35λ或0.40λ,并且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小于0.45λ、0.40λ、0.35λ、0.30λ、0.25λ、0.20λ、0.15λ或0.15λ,其中λ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发出的第一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偶极子接地翼(5)具有这样的长度和/或相对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具有这样的间距,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大于0.10λ、0.15λ、0.20λ、0.25λ、0.30λ、0.35λ或0.40λ,并且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小于0.45λ、0.40λ、0.35λ、0.30λ、0.25λ、0.20λ、0.15λ或0.15λ,其中λ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发出的第一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信号翼(11)具有这样的长度和/或相对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具有这样的间距,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大于0.10λ、0.15λ、0.20λ、0.25λ、0.30λ、0.35λ或0.40λ,并且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小于0.45λ、0.40λ、0.35λ、0.30λ、0.25λ、0.20λ、0.15λ或0.15λ,其中λ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发出的第二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偶极子接地翼(9)具有这样的长度和/或相对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具有这样的间距,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大于0.10λ、0.15λ、0.20λ、0.25λ、0.30λ、0.35λ或0.40λ,并且所述长度和/或间距小于0.45λ、0.40λ、0.35λ、0.30λ、0.25λ、0.20λ、0.15λ或0.15λ,其中λ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发出的第二高频信号的中心频率。
1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在其第二端部(4b、8b)上相互导电连接并且整体上构造成一体的;和/或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在其第一端部(6a、10a)上相互导电连接并且总体上构造成一体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仅在其相应的第二端部(4b、8b)上相互导电连接,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在其第二端部(4b、8b)和所述第一端部(4a、8a)之间通过纵向缝隙(14)在电流上相互分离。
2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包括恰好一个第一金属件,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由所述第一金属件形成;和
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包括恰好两个第二金属件,这两个第二金属件构造成彼此相同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每个所述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由一个第二金属件形成;
- 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第一偶极子半部(2a、3a)和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第二偶极子半部(2b、3b)由恰好三个金属件形成,这些金属件构造成彼此不同的,其中至少两个金属件借助相同的工具制成。
2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至少沿一个部分长度或沿整个长度宽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和/或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至少沿一个部分长度或沿整个长度宽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接地端子载体(4)在其第二端部(4b)上具有开口(17);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以其第二端部(6b)被引导穿过所述开口(17),使得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以及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终止于相同的平面中并且能够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相同侧面上;和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接地端子载体(8)在其第二端部(8b)上具有开口(18);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以其第二端部(10b)被引导穿过所述开口(18),使得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以及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终止于相同的平面中并且能够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相同侧面上,由此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构造成SMD构件。
2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突出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从而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能够被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穿过;和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突出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能够被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穿过。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设有第一保持装置(25),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包括介电材料或者由介电材料构成;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25)设置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之间;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25)包括多个保持机构(25a、25b、25c、25d),所述保持机构既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接合,也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接合,并且防止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相对于彼此移动;
- 设有第二保持装置(26),所述第二保持装置包括介电材料或者由介电材料构成;
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设置在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之间;
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包括多个保持机构(26a、26b、26c、26d),所述保持机构既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接合,也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接合,并且防止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相对于彼此移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25)包括中心体(27),所述中心体具有前侧和后侧,在所述前侧和后侧上:
a)分别设置有一个锁定销形式的保持机构(25a、25b),所述保持机构从所述中心体(27)中突出并且分别沉入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中的和在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中的开口中,由此防止沿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纵轴线的移动;和/或
b)设置有多个锁定指形式的保持机构(25c、25d),所述保持机构从所述中心体(27)出发朝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方向突出,并且从后面接合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以及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由此防止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之间的间距增大;和
- 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包括中心体(28),所述中心体具有前侧和后侧,在所述前侧和后侧上:
a)分别设置有一个锁定销形式的保持机构(26a、26b),所述保持机构从所述中心体(28)突出并且分别沉入在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中的和在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中的开口中,由此防止沿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纵轴线的移动;和/或
b)设置有多个锁定指形式的保持机构(26c、26d),所述保持机构从所述中心体(28)出发朝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的方向突出,并且从后面接合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以及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由此防止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之间的间距增大。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25)和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相互连接并且由此构造成一体的;和/或
-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25)和所述第二保持装置(26)由塑料注塑件形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设有至少一个保持装置(25),所述保持装置包括介电材料或者由介电材料构成;
所述至少一个保持装置(25):
a)构造成滑动保持器,所述滑动保持器包括中心体,所述中心体由多个容纳缝隙穿过,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能插入或已插入所述容纳缝隙中,并且所述滑动保持器能够至少沿一个部分长度沿着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移动;
b)构造成包封注塑件,所述包封注塑件通过用塑料注塑包封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形成。
2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所述第二端部(4b)能够与第一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连接;和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所述第二端部(8b)能够与第二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包括电路板和/或反射器。
3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电相位中心和机械中心伸展通过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的不同区域;和/或
- 对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的馈电仅在其第二端部(6b、10b)上进行;和/或
- 除了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的和/或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10)的第二端部(4a、6a、8a、10a),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没有焊接部位和/或电缆。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构造成第一电路板(50)的相对置的不同侧面上的导体线路(50a);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构造成第二电路板(51)的相对置的不同侧面上的导体线路(51a);
- 所述第一偶极子反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和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构造成第三电路板(52a、52b)的第一侧面(52’)上的导体线路(52a、52b),并且与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和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焊接或电磁耦合;
- 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和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构造成第三电路板(52)的第一侧面52’上和/或第二侧面52’上的导体线路(52c、52d)并且与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和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焊接或电磁耦合。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第三电路板(52)包括金属化通孔(53),由此
a)使得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能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下方下沉穿过,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所述导体线路(52d)在所述第三电路板(52)的与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的导体线路(52b)不同的侧面(52’、52’’)上分布;或
b)使得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能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所述偶极子接地翼(9)的所述导体线路(52c)在所述第三电路板(52)的与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导体线路(52a)不同的侧面(52’、52’’)上分布;或
c)使得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能在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下方下沉穿过,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所述导体线路(52a)在所述第三电路板(52)的与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导体线路(52d)不同的侧面(52’、52’’)上分布;或
d)使得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能在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下方下沉穿过,所述偶极子信号翼(11)的所述导体线路(52d)在所述第三电路板(52)的与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的导体线路(52a)不同的侧面(52’、52’’)上分布。
34.天线装置(30),所述天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1b),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根据权利要求1至33之一构成,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设有至少一个基体(15);
-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1b)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
- 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电流连接;
- 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10b)通过第二连接部(32)与所述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信号端子载体(10)的第二端部(6b)电流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天线装置(30),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中耦合输入或耦合输出或者能够耦合输入或能够耦合输出第一高频信号;
-向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中耦合输入或耦合输出或者能够耦合输入或能够耦合输出第二高频信号;
- 所述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1b)的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的第二端部(4b)与第一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连接;
- 所述第一和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1b)的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8)的第二端部(8b)与第二高频信号的信号接地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的接地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连接。
36. 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天线装置(30),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和所述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与其第一连接部(31)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和/或
- 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和所述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所述第二偶极子辐射器(3)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10)与其第二连接部(32)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和/或
- 所述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和所述第二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b)的两个偶极子辐射器(2、3)的所述接地端子载体(4、8)通过第三连接部(33)电流地或电容式地或感应式地相互连接并且与其第三连接部(33)一起一体地由共同的弯曲件和/或冲压件和/或激光加工件和/或边缘件形成。
37.天线装置(30),所述天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所述双极化交叉偶极子根据权利要求1至33之一构成,所述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特性:
- 设有至少一个基体(15);
-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双极化交叉偶极子(1、1a)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基体(15)上;
-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双极化偶极子(1、1a)的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与第一连接部(31)电流连接,由此能够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双极化偶极子(1、1a)的所述第一偶极子辐射器(2)的所述信号端子载体(6)的第二端部(6b)中耦合输入或耦合输出第一高频信号。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天线装置(30),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 设有多个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这些交叉偶极子按列(60)和行(61)彼此隔开间距地设置在所述基体(15)上;
- 在每个列(60)中设置有多个交叉偶极子(1);
- 附加地设有多个其它交叉偶极子(62),这些交叉偶极子同样按列和行彼此隔开间距地设置在所述基体(15)上;
-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小于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
- 在相同的列(60)中两个相邻的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之间的间距小于在相同的列中两个相邻的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之间的间距;
-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构造成用于在第一频率范围中运行,并且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1)构造成用于在第二频率范围中运行,所述第一频率范围高于所述第二频率范围。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天线装置(30),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相对于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错开45°;和/或
- 所述其它的交叉偶极子(62)的所述偶极子信号翼(7、11)和所述偶极子接地翼(5、9)在所述另外的交叉偶极子(1)的两列(61)之间或在两行(62)之间的间距空间中伸展。
CN201880046038.9A 2017-06-09 2018-06-08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Active CN110870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2811 2017-06-09
DE102017112811.5 2017-06-09
DE102017116920.2A DE102017116920A1 (de) 2017-06-09 2017-07-26 Dual-polarisierter Kreuzdipol und Antennenanordnung mit zwei solchen dual-polarisierten Kreuzdipolen
DE102017116920.2 2017-07-26
PCT/EP2018/065207 WO2018224666A1 (de) 2017-06-09 2018-06-08 Dual-polarisierter kreuzdipol und antennenanordnung mit zwei solchen dual-polarisierten kreuzdipol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0134A CN110870134A (zh) 2020-03-06
CN110870134B true CN110870134B (zh) 2021-09-28

Family

ID=64332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038.9A Active CN110870134B (zh) 2017-06-09 2018-06-08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7905B2 (zh)
EP (1) EP3635814B1 (zh)
KR (1) KR20200013770A (zh)
CN (1) CN110870134B (zh)
DE (1) DE102017116920A1 (zh)
WO (1) WO20182246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3645B (zh) * 2017-07-07 2021-11-23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超宽带宽低频带辐射元件
DE102018120612A1 (de) 2018-02-23 2019-08-29 Kathrein Se Multibandantennenanordnung für Mobilfunkanwendungen
DE102019108901A1 (de) 2019-03-22 2020-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tennenanordnung für Mobilfunksysteme mit zumindest einem dual-polarisierten Kreuzdipol
EP3949013A2 (en) * 2019-03-26 2022-02-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rasera antenna radiator (far) for 5g array antennas
FI130874B1 (fi) * 2019-05-07 2024-05-02 Teknologian Tutkimuskeskus Vtt Oy Antennielementti ja antennijärjestelmä langattomaan tiedonsiirtoon
WO2021000176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振子
KR20210158218A (ko) * 2020-06-23 2021-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안테나 구조
US11329385B2 (en) * 2020-08-07 2022-05-10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Tripod radiating element
US11936119B2 (en) * 2021-01-29 2024-03-19 KYOCERA AVX Components (San Diego), Inc. Isolated magnetic dipole antennas having angled edges for improved tuning
US11962102B2 (en) 2021-06-17 2024-04-16 Neptune Technology Group Inc. Multi-band stamped sheet metal antenna
WO2023117096A1 (en) 2021-12-22 2023-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tenna with dual polarized radiators
WO2023117097A1 (en) 2021-12-22 2023-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tenna and cell site
WO2024030810A1 (en) * 2022-08-05 2024-02-0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Low-cost ultra-wideband cross-dipole radiating elements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s including arrays of such radiating element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976A (zh) * 2013-02-26 2015-11-11 盖尔创尼克斯有限公司 双极化偶极天线及其十字耦合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38809B4 (de) * 1994-10-31 2004-11-04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Dipolspeiseanordnung
DE19627015C2 (de) 1996-07-04 2000-07-13 Kathrein Werke Kg Antennenfeld
DE19722742C2 (de) 1997-05-30 2002-07-18 Kathrein Werke Kg Dualpolarisierte Antennenanordnung
US6072439A (en) * 1998-01-15 2000-06-06 Andrew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for dual polarization
JP3725415B2 (ja) * 2000-10-19 2005-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チアンテナ装置
US6597324B2 (en) * 2001-05-03 2003-07-22 Radiovector U.S.A. Llc Single piece element for a dual polarized antenna
KR100563118B1 (ko) * 2003-08-21 2006-03-27 주식회사 굿텔 유전체 기판을 이용한 다이폴 안테나
US7616168B2 (en) * 2005-08-26 2009-11-10 Andrew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creasing the iso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a crossed dipole pair dual polarized antenna
CN2879454Y (zh) * 2005-09-09 2007-03-14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
DE202005015708U1 (de) * 2005-10-06 2005-12-29 Kathrein-Werke Kg Dual polarisierte Dipolstrahler
KR100826115B1 (ko) * 2006-09-26 2008-04-29 (주)에이스안테나 빔폭 편차를 개선시킨 절곡된 폴디드 다이폴 안테나
WO2008148569A2 (en) * 2007-06-06 2008-12-11 Fractus, S.A. Dual-polarized radiating element, dual-band dual-polarized antenna assembly and dual-polarized antenna array
CN201112567Y (zh) * 2007-10-31 2008-09-10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双极化天线阵子
FR2939569B1 (fr) * 2008-12-10 2011-08-26 Alcatel Lucent Element rayonnant a double polarisation pour antenne large bande.
US8558747B2 (en) * 2010-10-22 2013-10-15 Dielectric, Llc Broadband clover leaf dipole panel antenna
KR101711150B1 (ko) * 2011-01-31 2017-03-03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이동통신 기지국용 이중편파 안테나 및 이를 이용한 다중대역 안테나 시스템
CA2772517A1 (en) * 2011-03-25 2012-09-25 Pc-Tel, Inc. High isolation dual polarized dipole antenna elements and feed system
WO2012157796A1 (ko) * 2011-05-18 2012-11-22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슬롯 커플 방식 방사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US9966664B2 (en) * 2012-11-05 2018-05-08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Low band and high band dipole designs for triple band antenna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682678A (zh) 2013-12-03 2014-03-26 华南理工大学 具有y形馈电单元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DE102015007504B4 (de) * 2015-06-11 2019-03-28 Kathrein Se Dipolförmige Strahleranordnung
JP5885011B1 (ja) * 2015-08-20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機器
DE102015011426A1 (de) * 2015-09-01 2017-03-02 Kathrein-Werke Kg Dual-polarisierte Antenne
US20170085009A1 (en) 2015-09-18 2017-03-23 Paul Robert Watson Low-profile, broad-bandwidth, dual-polarization dipole radiating element
US10530068B2 (en) * 2017-07-18 2020-01-07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Dual-linear-polarized, highly-isolated, crossed-dipole antenna and antenna array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976A (zh) * 2013-02-26 2015-11-11 盖尔创尼克斯有限公司 双极化偶极天线及其十字耦合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5814A1 (de) 2020-04-15
WO2018224666A1 (de) 2018-12-13
EP3635814B1 (de) 2024-03-27
US11217905B2 (en) 2022-01-04
CN110870134A (zh) 2020-03-06
US20200106195A1 (en) 2020-04-02
DE102017116920A1 (de) 2018-12-13
KR20200013770A (ko) 2020-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0134B (zh) 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和具有两个这种双极化交叉偶极子的天线装置
US10523306B2 (en) Omnidirectional multiband symmetrical dipole antennas
US10581171B2 (en) Antenna element structure suitable for 5G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CN109792109B (zh) 天线元件
KR101056310B1 (ko) 일체형 공급 구조체를 갖는 단일 또는 이중 분극 몰딩된 쌍극 안테나
CN100566021C (zh) 天线装置
CN109314314B (zh) 阵列天线
US9466886B2 (en) Antenna device
US20050146471A1 (en) Ultra-wideband antenna having an isotropic radiation pattern
CN108134196B (zh) 微带天线和电视机
WO2022045946A1 (en) An antenna array
DE602004007773D1 (de) Mikrowellenverbinder, antenn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KR100805028B1 (ko) 패치 안테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7394377B (zh) 一种端射平面圆极化天线
KR101044136B1 (ko) 개방종단 폴디드 슬롯 안테나
CN108808253B (zh) 一种基于加载短路钉的基片集成波导的背腔式缝隙天线
CN108808254B (zh) 一种基于加载短路钉的基片集成波导的背腔式缝隙天线
US20230081591A1 (en) Notch antenna array
JP2005086658A (ja) 偏波共用アンテナ
US8928532B2 (en) Radiation component of miniature antenna
US8610639B2 (en) Surface-independent body mount conformal antenna
JP3776412B2 (ja) アンテナ
KR100858969B1 (ko) 향상된 대역저지 특성을 갖는 보우타이형 광대역 모노폴안테나
CN220856921U (zh) 偶极天线装置
CN110970708B (zh) 天线系统及其天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2

Address after: Stockholm, Sweden

Applicant after: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dress before: Stockholm, Sweden

Applicant before: Ericsson AB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2

Address after: Stockholm, Sweden

Applicant after: Ericsson AB

Address before: Rosenheim

Applicant before: KATHREIN-WERKE K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