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9826A - 多层层叠薄膜 - Google Patents

多层层叠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9826A
CN110869826A CN201880045324.3A CN201880045324A CN110869826A CN 110869826 A CN110869826 A CN 110869826A CN 201880045324 A CN201880045324 A CN 201880045324A CN 110869826 A CN110869826 A CN 110869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ickness
region
multilayer laminated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53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69826B (zh
Inventor
广瀬周
东條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yang Textile Film Solu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yang Textile Film Solu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yang Textile Film Solu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69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69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2Alternating layers, e.g. ABAB(C), AABBAABB(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多层层叠薄膜,其具有:包含第1树脂的第1层和包含第2树脂的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结构、及与该多层层叠结构接触的厚膜层,前述多层层叠结构具有:以具有1个第1层和1个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计的层厚度分布,该层厚度分布具有厚度单调增加区域和薄层区域,前述薄层区域为如下区域:具有至少3个重复单元,将薄层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设为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L2/L1为0.85以下,并且将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设为A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A2/L1为0.70以下,前述薄层区域位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的一侧,而且以与厚膜层接触的方式存在。

Description

多层层叠薄膜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多层层叠薄膜。
背景技术
将折射率低的层(低折射率层)和高的层(高折射率层)交替多个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薄膜能够制成通过层间的结构的光干涉而选择性地将特定波长的光反射或透射的光学干涉薄膜。
对于这样的多层层叠薄膜,通过使各层的膜厚沿厚度方向逐渐变化、或贴合具有不同反射峰的薄膜,能够遍及宽波长范围而反射或透射光,也能够得到与使用了金属的薄膜同等高的反射率,也可以作为金属光泽薄膜、反射镜使用。进而已知,通过对这样的多层层叠薄膜在1个方向进行拉伸,也能够作为仅将特定的偏光成分反射的反射偏光薄膜使用,能够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亮度改善构件等(专利文献1~4等)。
例如发现了,将专利文献2等中记载的聚乙烯-2,6-萘二羧酸酯(以下,有时称为2,6-PEN。)用于高折射率层,将热塑性弹性体、对苯二甲酸进行30mol%共聚而成的PEN用于低折射率层的多层层叠薄膜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单轴拉伸方向的层间的折射率差从而提高P偏光(与包括单轴拉伸方向的入射面平行的偏光)的反射率,另一方面减小在薄膜面内方向与前述单轴拉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层间的折射率差从而提高S偏光(与包括单轴拉伸方向的入射面垂直的偏光)的透射率,由此表现了一定水平的偏光性能。
另外,对于这样的多层层叠薄膜,为了使薄膜的厚度为处理性良好的厚度等,有时具有厚膜层(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685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9-5068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9-506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01/4771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2516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以往研究的多层层叠薄膜,有时层间的密合性不充分,例如存在如下问题:在进行后加工等时因施加应力等原因而在层间发生剥离。
关于所述剥离,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具有厚膜层的情况下,多层结构部分与厚膜层容易发生剥离,从而着眼于此。
因此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层间密合性得以改善的多层层叠薄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反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多层结构部分中的单调增加区域的、膜厚较厚的一侧和较薄的一侧,层间密合性不同,并着眼于应力缓和功能,发现,在层间密合性差的一侧,通过使应力缓和容易,从而层间密合性也改善,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包括以下方案。
1.一种多层层叠薄膜,其具有:包含第1树脂的第1层和包含第2树脂的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结构、及与该多层层叠结构接触的厚膜层,
前述多层层叠结构具有:以具有1个第1层和1个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计的层厚度分布,该层厚度分布具有厚度单调增加区域和薄层区域,
前述薄层区域为如下区域:具有至少3个重复单元,将薄层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设为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L2/L1为0.85以下,并且将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设为A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A2/L1为0.70以下,
前述薄层区域位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的一侧,而且以与厚膜层接触的方式存在。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其中,上述薄层区域的最大厚度L2与上述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小厚度S1的比L2/S1超过1.0。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其中,上述第1层为双折射性,上述第2层为各向同性,通过所述层的光学干涉,能反射波长处于380~780nm的光。
4.一种亮度改善构件,其使用了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
5.一种液晶显示器用偏光板,其使用了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层间密合性得以改善的多层层叠薄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如用作要求偏光性能的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等的情况下,不易因与其他构件的贴合、向液晶显示器的组装、使用时等施加的外力而发生层间剥离,因此能提供可靠性更高的亮度改善构件、液晶显示器用偏光板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层叠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多层层叠结构的层厚度分布的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构成进行详细叙述。
[多层层叠薄膜]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具有:主要由第1树脂形成的第1层和主要由第2树脂形成的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结构。在本公开中,“主要由……形成”是指在各层中包含树脂。具体而言,是指树脂相对于各层的总质量占70质量%以上,优选占80质量%以上、更优选占90质量%以上。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表现由第1层和第2层带来的光的干涉效果那样的方式,可以采用在任意波长区域能反射的方式。该情况下,优选使第1层为双折射性、使第2层为各向同性。另外,在干涉效果表现方面,层叠数合计优选设为30层以上。
为了设为这样的反射特性,多层层叠结构优选具有如下结构:主要由第1树脂形成且膜厚为10~1000nm的双折射性的第1层与主要由第2树脂形成且膜厚为10~1000nm的各向同性的第2层以合计30层以上沿厚度方向交替层叠而成的结构。另外,该情况下,对于构成各层的树脂,在后面叙述详细情况,只要能形成双折射性的层及各向同性的层,就没有特别限制。从容易制造薄膜的观点出发,均优选热塑性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对于纵向、横向、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将最大与最小的差为0.1以上者记为双折射性,将不足0.1者记为各向同性。
进而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具有与前述多层层叠结构接触的厚膜层。多层层叠结构中,由于各层的厚度影响光学特性,因此存在要求光学特性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地变更各层的厚度。因此,通过具有厚膜层,能够增厚作为多层层叠薄膜的整体的厚度、例如改善处理性等。
图1示出本发明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层叠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中,多层层叠结构3与厚膜层1、2接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通过具有各种各样的光学厚度的第1层及第2层,从而能反射宽波长范围的光。这是因为:反射波长起因于构成多层层叠薄膜的各层的光学厚度。通常多层层叠薄膜的反射波长由下述(式1)表示。
λ=2(n1×d1+n2×d2) (式1)
上式中,λ表示反射波长(nm),n1、n2各自表示第1层、第2层的折射率,d1、d2各自表示第1层、第2层的物理厚度(nm)。
鉴于上述,可以形成能广泛地反射波长处于380~780nm的光的层厚度分布。例如,可以以增加单调增加区域中的厚度范围从而反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方式来设计,也可以以在所述单调增加区域反射特定波长范围的光、在其他区域反射除所述特定波长范围以外的光从而作为整体反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方式来设计。
对于增加单调增加区域中的厚度范围,例如,可以将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以物理厚度计的最小厚度设为约130nm以下,优选设为约128nm以下,优选约80~约130nm、优选约86~约128nm,将最大厚度设为约240nm以上,优选约245nm以上、优选约240~约320nm、优选约245~约314nm。
在本公开中,能反射是指,在至少薄膜面内的任意一个方向,与所述方向平行的偏光的法线入射下的平均反射率为50%以上。对于所述反射,各波长范围下的平均反射率只要为50%以上即可,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
在本公开中,平均反射率为,使用偏光薄膜测定装置(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VAP7070S”)求出的、从100中减去波长380~780nm下的平均透射率所得的值。
[层厚度分布]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层层叠结构的层厚度分布为特定的方式,从而能够改善层间密合性。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多层层叠结构具有:以具有1个第1层和1个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计的层厚度分布,该层厚度分布具有厚度单调增加区域和薄层区域。该薄层区域为如下区域:具有至少3个重复单元,将薄层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膜厚设为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L2/L1为0.85以下,并且将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设为A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A2/L1为0.70以下。而且,前述薄层区域位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的一侧,以与厚膜层接触的方式构成。
图2示出本发明中的多层层叠结构的层厚度分布的一例的示意图。此处,重复单元编号1~133为厚度单调增加区域,重复单元编号134~138为薄层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对1个重复单元(这是具有1个第1层和1个第2层的重复单元)标记1个编号。另外,在该图中,编号大者是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的一侧。而且,在重复单元编号138的重复单元的编号进一步大的一侧,与其接触地具有厚膜层。在单调增加区域与薄层区域之间可以具有其他区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后述那样通过加倍(doubling)等来增加层数,这样的情况下,观看关于1个包(packet)的层厚度分布即可,该1个包可以为多层层叠薄膜。对于包而言,观察多层层叠薄膜的整体的层厚度分布时,例如,有多个相同的层厚度分布的部分时,各自被视为包,被中间层等划分的各个多层结构部分被视为不同的包。
[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
在本公开中,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由下述(式2)表示。
dp=d1+d2 (式2)
上式中,dp表示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d1、d2各自表示构成该重复单元的第1层、第2层的物理厚度(nm)。
此处的物理厚度可以采用根据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照片求出的值。
[厚度单调增加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优选的是:在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全部中,较厚侧的重复单元比较薄侧的重复单元更厚,但不限定于此,整体上观察可看到从厚度较薄侧向较厚侧有厚度增加的倾向即可。更具体而言,从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较薄侧向较厚侧对重复单元标记编号,将其作为横轴,在纵轴上绘制各重复单元的以物理厚度计的膜厚时,将在膜厚显示出增加倾向的范围内的重复单元数5等分,沿膜厚变厚的方向,被等分的各区域中的膜厚的平均值单调增加的情况下,记为单调增加,不是那样的情况下,则不是单调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厚度单调增加区域可以为在多层层叠结构中以重复单元数计占据80%以上、优选90%以上、更优选95%以上的部分的方式。
第1层和第2层交替进行多层层叠并形成多层层叠结构时,对于单调增加区域的范围,可以具有作为多层层叠结构通过光学干涉能反射波长380~780nm的光的范围。另外,对于单调增加区域的范围,可以具有超过在形成多层层叠结构时能反射波长380~780nm的光的范围的广度。
[薄层区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薄层区域”为不属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分布的部分,为存在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侧的、由至少3个重复单元构成的区域。
本发明人等发现,对于多层层叠薄膜的层间剥离而言,在厚膜层与多层层叠结构的边界界面处容易发生,而且,与厚度较厚的第1层和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区域相比,厚度比其更薄的第1层和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区域与厚膜层的密合性更高,并着眼于此。因此认为,虽然形成厚度单调增加区域较厚者、这即是形成厚度相对较厚的第1层和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区域,但通过在所述区域与厚膜层之间设计与之相比厚度相对较薄的区域即薄层区域,所述薄层区域为厚度相对较薄的第1层和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区域,因此能减小在与厚膜层的边界界面处产生的应力,改善层间密合性。
该薄层区域的最大厚度必需比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大厚度薄。具体而言,薄层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L2/L1为0.85以下。另外,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A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A2/L1为0.70以下。通过具有这样薄的薄层区域,从而发挥层间密合性改善的效果。从所述的观点出发,L2/L1优选为0.80以下、更优选为0.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0以下。另外,A2/L1优选为0.65以下、更优选为0.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5以下。
薄层区域的最大厚度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小厚度S1相同或比其薄的情况下,通常相对于单调增加区域,薄层区域整体上变得很薄,有难以精度良好地制造这样的薄膜的倾向,若未形成薄膜,则有层间密合性的改善效果变小的倾向。因此,薄层区域的最大厚度L2与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小厚度S1的厚度比L2/S1优选超过1.0的范围,更优选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特别优选为1.15以上。另外,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A2与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小厚度S1的厚度比A2/S1优选超过1.0的范围,更优选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特别优选为1.15以上。
薄层区域中的第1层和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数量为3以上,可以为4以上、5以上。重复单元数适度地多者,层间密合性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若过多,则变成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数减少的方向,变成难以进行遍及宽波长范围的反射的倾向,因此优选15以下、1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薄层区域中除了第1层和第2层的重复单元以外,还可以单独具有第1层或第2层。
具体而言,可以为以下这样的薄层区域。
·重复单元的数量为3、在所述范围中满足上述L2/L1、A2/L1、优选L2/S1、A2/S1的方式。
·重复单元的数量为4、在所述范围中满足上述L2/L1、A2/L1、优选L2/S1、A2/S1的方式。
·重复单元的数量为5、在所述范围中满足上述L2/L1、A2/L1、优选L2/S1、A2/S1的方式。
·重复单元的数量为6、在所述范围中满足上述L2/L1、A2/L1、优选L2/S1、A2/S1的方式。
同样地,可以为重复单元的数量为7、8、9、10、11、12、13、14、15的情况下,在各自的范围中满足上述L2/L1、A2/L1、优选L2/S1、A2/S1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重复单元的数量为4以上的情况下,优选自厚膜层起3个重复单元的范围中也满足A2/L1,但也可以不满足。这是因为,自厚膜层起第4个以及以后的重复单元也包括在内作为薄层区域整体而发挥密合性改善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以与厚膜层接触的方式具有处于适当的厚度范围的薄层区域,从而也提高多层层叠结构与厚膜层的密合性。
[多层层叠薄膜的构成]
对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层间密合性改善的效果,只要为具有多层层叠结构和与其接触的厚膜层的多层层叠薄膜,无论用途怎样都会发挥。
作为多层层叠薄膜的优选的用途,可列举出利用第1层与第2层的光学干涉的用途。以下,对适于利用这样的光学干涉的用途的多层层叠薄膜的优选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层]
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的第1层可以为双折射性的层,该情况下构成其的树脂(在本公开中,也称为第1树脂)可形成双折射性的层。因此,作为构成第1层的树脂,优选取向结晶性的树脂,作为所述取向结晶性的树脂,特别优选聚酯。对于该聚酯,以构成其的重复单元作为基准,以80摩尔%以上、100摩尔%以下的范围含有优选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和/或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更优选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时,容易制成更高的折射率的层,由此容易增大与第2层的折射率差,因此优选。此处树脂的组合使用的情况下,为合计的含量。
(第1层的聚酯)
作为第1层的优选的聚酯,含有萘二羧酸成分作为二羧酸成分,其含量以构成该聚酯的二羧酸成分为基准优选为8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作为所述萘二羧酸成分,可列举出2,6-萘二羧酸成分、2,7-萘二羧酸成分、或它们的组合所衍生出的成分、或它们的衍生物成分,特别优选可例示出2,6-萘二羧酸成分或其衍生物成分。萘二羧酸成分的含量优选为85摩尔%以上、更优选为90摩尔%以上,另外,优选不足100摩尔%、更优选为98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5摩尔%以下。
作为构成第1层的聚酯的二羧酸成分,除了萘二羧酸成分以外,还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含有对苯二甲酸成分、间苯二甲酸成分等,其中优选具有对苯二甲酸成分。含量优选为超过0摩尔%且为20摩尔%以下的范围。所述第2二羧酸成分的含量更优选为2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摩尔%以上,另外,更优选为15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摩尔%以下。
作为液晶显示器等中所用的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使用的情况下,优选第1层为比第2层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特性的层、第2层为比第1层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特性的层、另外沿单轴方向进行拉伸。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在本公开中,有时将单轴拉伸方向称为TD方向、将在薄膜面内与TD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MD方向(也称为非拉伸方向。)、将相对于薄膜面垂直的方向称为Z方向(也称为厚度方向。)。
通过该使第1层中使用如上所述那样含有萘二羧酸成分作为主成分的聚酯,从而若在TD方向显示高折射率,则同时能够实现单轴取向性高的双折射率特性,对于TD方向能够增大与第2层的折射率差,有助于高偏光度。另一方面,若萘二羧酸成分的含量低于下限值,则有非晶性的特性变大、TD方向的折射率nTD与MD方向的折射率nMD的差异变小的倾向,因此有如下倾向:对于在多层层叠薄膜中以薄膜面为反射面、被定义为相对于包括单轴拉伸方向(TD方向)的入射面平行的偏光成分的本发明中的P偏光成分,难以得到充分的反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S偏光成分被定义为如下的偏光成分:在多层层叠薄膜中,以薄膜面为反射面,相对于包括单轴拉伸方向(TD方向)的入射面垂直的偏光成分。
作为构成第1层的优选的聚酯的二醇成分,可以使用乙二醇成分,其含量以构成该聚酯的二醇成分为基准优选为8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为90摩尔%以上且98摩尔%以下。该二醇成分的比例低于下限值的情况下,有时前述的单轴取向性受损。
作为构成第1层的聚酯的二醇成分,除乙二醇成分以外,还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含有三亚甲基二醇成分、四亚甲基二醇成分、环己烷二甲醇成分、二乙二醇成分等。
(第1层的聚酯的特性)
第1层中所用的聚酯的熔点优选为220~290℃的范围、更优选为230~28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40~270℃的范围。熔点可以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进行测定来求出。若该聚酯的熔点超过上限值,则有时进行熔融挤出而成形时流动性差、排出等容易变得不均匀化。另一方面,若熔点低于下限值,则有如下倾向:虽然制膜性优异,但聚酯所具有的机械特性等容易受损,另外难以表现用作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时的折射率特性。
第1层中所用的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有时称为Tg。)处于优选80~120℃、更优选82~118℃、进一步优选85~118℃、特别优选100~115℃的范围。Tg处于该范围时,耐热性及尺寸稳定性优异、另外容易表现用作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时的折射率特性。所述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通过共聚成分的种类和共聚量、以及作为副产物的二乙二醇的控制等来调整。
对于第1层中所用的聚酯,使用邻氯苯酚溶液在35℃下测定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50~0.75dl/g、更优选为0.55~0.72dl/g、进一步优选为0.56~0.71dl/g。由此有变得容易具有适度的取向结晶性的倾向,有变得容易表现与第2层的折射率差的倾向。
[第2层]
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的第2层可以为各向同性的层,该情况下构成其的树脂(在本公开中,也称为第2树脂)可形成各向同性的层。因此,作为构成第2层的树脂,优选非晶性的树脂。其中优选非晶性的聚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非晶性”并不是将具有一点点的结晶性者排除,只要能够以发挥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的目标的功能的程度使第2层为各向同性即可。
(第2层的共聚聚酯)
作为构成第2层的树脂,优选共聚聚酯,特别优选使用包含萘二羧酸成分、乙二醇成分及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作为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萘二羧酸成分,可列举出2,6-萘二羧酸成分、2,7-萘二羧酸成分、或它们的组合所衍生出的成分、或它们的衍生物成分,特别优选可例示出2,6-萘二羧酸成分或其衍生物成分。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共聚成分是指构成聚酯的任意成分,不限定于作为次要成分(以共聚量计相对于全部酸成分或全部二醇成分不足50摩尔%的成分)的共聚成分,主要成分(以共聚量计相对于全部酸成分或全部二醇成分为50摩尔%以上的成分)也包括在内而使用。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优选使用以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为主成分的聚酯作为第2层的树脂,此时通过使用包含萘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作为第2层的树脂,从而有与第1层的相容性变高、与第1层的层间密合性改善的倾向,不易产生层间剥离,因此优选。
对于第2层的共聚聚酯,优选二醇成分包含乙二醇成分和三亚甲基二醇成分这样的至少2种成分。其中,从薄膜制膜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乙二醇成分作为主要的二醇成分。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层的共聚聚酯优选具有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作为二醇成分。通过含有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从而补充层结构的弹性、抑制层间剥离的效果提高。
萘二羧酸成分、优选2,6-萘二羧酸成分优选为构成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全部羧酸成分的3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30摩尔%以上且8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摩尔%以上且70摩尔%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第1层的密合性。若萘二羧酸成分的含量低于下限,则从相容性的观点出发,有时密合性降低。另外,萘二羧酸成分的含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但若过多,则有难以表现与第1层的折射率差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调整与第1层的折射率的关系,也可以使其他二羧酸成分共聚。
乙二醇成分优选为构成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全部二醇成分的50摩尔%以上且95摩尔%以下、更优选为50摩尔%以上且9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摩尔%以上且85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为50摩尔%以上且80摩尔%以下。由此有变得容易表现与第1层的折射率差的倾向。
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优选为构成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全部二醇成分的3摩尔%以上且5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摩尔%以上且4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0摩尔%以上且40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为10摩尔%以上且30摩尔%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第1层的层间密合性。另外,有变得容易表现与第1层的折射率差的倾向。三亚甲基二醇成分的含量低于下限时,有变得难以确保层间密合性的倾向,若超过上限,则变得难以制成期望的折射率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树脂。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层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可以在以第2层的质量为基准为1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含有除该共聚聚酯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第2聚合物成分。
(第2层的聚酯的特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2层的共聚聚酯优选具有85℃以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90℃以上且150℃以下、进一步优选90℃以上且120℃以下、特别优选93℃以上且110℃以下。由此耐热性更优异。另外,有变得容易表现与第1层的折射率差的倾向。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下限的情况下,有时不会充分得到耐热性,例如包括在90℃左右的热处理等工序时,有时因第2层的结晶化、脆化而雾度会上升,并伴着用作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时的偏光度的降低。另外,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的情况下,有时在拉伸时第2层的聚酯也会产生由拉伸带来的双折射性,有时随之在拉伸方向与第1层的折射率差变小、反射性能降低。
上述的共聚聚酯中,从能够极其优异地抑制90℃×1000小时的热处理中结晶化所引起的雾度上升的方面出发,优选为非晶性的共聚聚酯。此处所说的非晶性是指,在DSC中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升温时的结晶熔解热量不足0.1mJ/mg。
作为第2层的共聚聚酯的具体例,可列举出(1)包含2,6-萘二羧酸成分作为二羧酸成分、包含乙二醇成分及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作为二醇成分的共聚聚酯;(2)包含2,6-萘二羧酸成分及对苯二甲酸成分作为二羧酸成分、包含乙二醇成分及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作为二醇成分的共聚聚酯。
对于第2层的共聚聚酯,使用邻氯苯酚溶液在35℃下测定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50~0.70dl/g、进一步优选为0.55~0.65dl/g。第2层中所用的共聚聚酯具有三亚甲基二醇成分作为共聚成分的情况下,有时制膜性降低,通过将该共聚聚酯的特性粘度设为上述的范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制膜性。对于作为第2层使用上述的共聚聚酯的情况下的特性粘度而言,从制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更高者,但是超过上限的范围时,有时与第2层的聚酯的熔融粘度差变大,各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
[厚膜层]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厚膜层,可列举出下述中记载的最外层、中间层。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可以在一个或两个表面具有厚膜的最外层。此处厚膜是指光学上为厚膜。所述最外层主要由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主要……形成”是指在层中树脂相对于层的总质量占7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另外,最外层优选为各向同性的层,从制造上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可以为与第2层相同的树脂,可以由上述的第2层的共聚聚酯构成,优选这样的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可以具有中间层。该中间层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有时称为内部厚膜层等,但是是指存在于多层结构的内部的厚膜的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如下方法:在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的初期阶段在交替层叠构成的两侧形成膜厚较厚的层(有时称为厚度调整层、缓冲层。),然后通过加倍增加层叠数,该情况下,所述膜厚较厚的层彼此进行2层层叠而形成中间层,形成于内部的厚膜的层成为中间层,形成于外侧的厚膜的层成为最外层。
对于厚度,更具体而言,最外层优选的是,例如层厚度为优选超过1μm的范围、更优选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5μm以上、另外优选25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下的厚度。中间层优选的是,例如层厚度为优选5μm以上、另外优选100μm以下、更优选50μm以下的厚度。在多层结构的一部分具有这样的最外层和/或中间层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偏光功能等光学功能,变得容易对构成第1层及第2层的各层厚度进行均匀地调整。对于最外层、中间层,可以为与第1层、第2层中任意者相同的组成、或部分包含它们的组成的组成,由于层厚度厚,因此对反射特性没有贡献。另一方面,有时会影响透射特性,因此在层中包含颗粒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线透射率而对粒径、颗粒浓度进行选择。另外,利用最外层、中间层,能够增厚薄膜的整体厚度,例如能够提高处理性。
最外层和/或中间层的厚度低于下限的情况下,有时在多层结构的层构成产生紊乱,有时反射性能降低。另一方面,最外层和/或中间层的厚度超过上限的情况下,多层层叠薄膜整体的厚度变得过厚,用作薄型的液晶显示器的反射型偏光板、亮度改善构件的情况下,有时难以节省空间。另外,在多层层叠薄膜的两表层具有最外层的情况下、在多层层叠薄膜内包含多个中间层的情况下,各个最外层和/或中间层的厚度优选为上述各个厚度范围的下限以上,另外最外层的厚度的合计和/或中间层的厚度的合计优选为上述各个厚度范围的上限以下。
对于最外层、中间层中所用的聚合物,只要能够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并存在于多层结构中,就可以使用与第1层或第2层不同的树脂,从进一步提高层间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与第1层或第2层中任意者相同的组成、或部分包含这些组成的组成。
最外层及中间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进行加倍前的交替层叠构成的两侧设置膜厚较厚的层,将其用被称为层加倍块的分支块在与交替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2分割,将它们在交替层叠方向进行再层叠,由此设置2层最外层、设置1层中间层。对于中间层,也可以通过增加分割的数量、或增加分割的次数来进一步设置多个。
[其他层]
(涂布层)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可以在至少一个表面具有涂布层。作为所述涂布层,可列举出用于赋予润滑性的易滑层、用于赋予与棱镜层、扩散层等的粘接性的底漆层等。涂布层包含粘结剂成分,为了赋予润滑性,例如含有颗粒为宜。为了赋予粘接性,可列举出使利用的粘结剂成分与想要粘接的层的成分化学上接近。另外,对于用于涂布层的涂布液,从环境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以水为溶剂的水系涂布液,特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出于提高涂布液对多层层叠薄膜的润湿性的目的,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此外,为了提高涂布层的强度,可以添加交联剂等、添加功能剂。
[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叙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在以下所示的制造方法为一例,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另外,对于不同的方式,也可以参照以下而获得。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增加层叠数来获得:用多层供料块装置将构成第1层的聚合物和构成第2层的聚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交替重叠,例如,制作合计30层以上的交替层叠构成,在其两面设置缓冲层,然后使用被称为层加倍的装置将该具有缓冲层的交替层叠构成进行例如2~4分割,将该具有缓冲层的交替层叠构成作为1块以使块的层叠数(加倍数)成为2~4倍的方式进行再次层叠。根据所述方法,可以得到在多层结构的内部具有2层缓冲层彼此层叠而成的中间层、在两面具有包含1层缓冲层的最外层的多层层叠薄膜。
对于所述交替层叠构成,以第1层和第2层的各层的厚度具有期望的倾斜结构的方式层叠。这可以通过例如改变多层供料块装置中狭缝的间隔、长度来获得。例如,可以以具有形成单调增加区域的部分和形成薄层区域的部分的方式调整狭缝的间隔、长度。
通过上述的方法以期望的层叠数层叠后,利用模具进行挤出,在流延鼓上进行冷却,得到多层未拉伸薄膜。多层未拉伸薄膜优选在制膜机械轴方向(有时称为纵向、长度方向或MD方向。)、或与其在薄膜面内正交的方向(有时称为横向、宽度方向或TD方向)的至少单轴方向(所述单轴方向为沿薄膜面的方向。)进行拉伸。对于拉伸温度,优选在第1层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Tg+20)℃的范围进行。通过在比以往低的温度下进行拉伸,能够更高度地控制薄膜的取向特性。
对于拉伸倍率,优选以2.0~7.0倍进行,进一步优选为4.5~6.5倍。在所述范围内拉伸倍率越大,第1层及第2层中的各个层的面方向的折射率的波动越因基于拉伸的薄层化而变得越小,多层层叠薄膜的光干涉在面方向越均匀化,另外第1层与第2层的拉伸方向的折射率差变大,因此优选。此时的拉伸方法可以使用利用棒状加热器的加热拉伸、辊加热拉伸、拉幅机拉伸等公知的拉伸方法,从与辊的接触所带来的损伤的减少、拉伸速度等观点出发,优选拉幅机拉伸。
另外,在与所述拉伸方向在薄膜面内正交的方向(MD方向)也实施拉伸处理,进行双轴拉伸的情况下,根据用途而异,想要具备反射偏光特性时,优选止步于1.01~1.20倍左右的拉伸倍率。若使MD方向的拉伸倍率高且为其以上,则有时偏光性能降低。
另外,在拉伸后一边进而在(Tg)~(Tg+30)℃的温度下进行热固定,一边在5~15%的范围在拉伸方向进行再拉伸(トーアウト),由此能够高度地控制所得多层层叠薄膜的取向特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上述涂布层的情况下,对多层层叠薄膜的涂布可以在任意阶段实施,优选在薄膜的制造过程中实施,优选对拉伸前的薄膜进行涂布。
因此得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薄膜。
需要说明的是,为用于金属光泽薄膜、反射镜的用途的多层层叠薄膜的情况下,优选制成双轴拉伸薄膜,该情况下,可以为逐次双轴拉伸法、同时双轴拉伸法中任意者。另外,对于拉伸倍率,以第1层及第2层的各层的折射率及膜厚发挥期望的反射特性的方式进行调整即可,例如考虑构成这些层的树脂的通常的折射率时,纵向及横向可以均设为2.5~6.5倍左右。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中的物性、特性,根据下述的方法进行测定或评价。
(1)各层的厚度
将多层层叠薄膜切出为薄膜长度方向2mm、宽度方向2cm,固定于包埋胶囊后,用环氧树脂(Refine Tec Ltd.制Epomount)包埋。将经包埋的样品用切片机(LEICA制ULTRACUTUCT)在宽度方向垂直切断,制成50nm厚的薄膜切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日立S-4300)以加速电压100kV进行观察拍摄,根据照片测定各层的厚度(物理厚度)。
对超过1μm的厚度的层,将存在于多层结构的内部者作为中间层、将存在于最表层者作为最外层,测定各个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折射率的方式来判断是第1层还是第2层,其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基于NMR下的解析、TEM下的解析的电子状态来判断。另外,各层的折射率也可以根据与各层相同的单层薄膜来求出。
(2)单调增加的判断
通过上述的方法算出各层的厚度,根据下述式(2),求出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在纵轴中输入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横轴中输入重复单元的编号时的的层厚度分布的任意区域,将在膜厚显示增加倾向的范围内的层数5等分,沿膜厚变厚的方向,被等分的各区域中的膜厚的平均值单调增加的情况下,记为单调增加,不是那样的情况下,则不是单调增加。
dp=d1+d2 (式2)
上式中,dp表示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d1、d2各自表示构成所述重复单元的第1层、第2层的物理厚度(nm)。
(3)层间密合性
用针等对多层层叠薄膜的端面部赋予冲击等,制作部分发生层间剥离的样品。然后,为了减小测定的波动,将该样品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60%RH的条件下放置1天,然后,切取成宽度25mm、长度100mm的条状。用双面胶带将样品贴附于表面干净的厚度3mm的亚克力板,直接用橡胶辊按压使其密合。此时,将发生层间剥离时厚度较厚的一侧贴附于亚克力板。将其安装于拉伸试验机(东洋精机株式会社制STROGRAPH),将层间剥离时厚度较薄的一侧固定于卡盘,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进行90°剥离并测定强度。通过该方法测定多层层叠薄膜的MD方向、TD方向下的各个强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层间密合力。
作为层间密合力,优选以MD方向和TD方向的平均值计为100g/25mm以上、更优选为130g/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g/2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70g/25mm以上,优选高者。另外,MD方向和TD方向均优选为100g/25mm以上、更优选为120g/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0g/25mm以上。
[制造例1]聚酯A
作为第1层用聚酯,使2,6-萘二羧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乙二醇在钛酸四丁酯的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进而继续进行缩聚反应,准备酸成分的95摩尔%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的5摩尔%为对苯二甲酸成分、二醇成分为乙二醇成分的共聚聚酯(特性粘度0.64dl/g)(邻氯苯酚、35℃、以下同样)。
[制造例2]聚酯B
作为第2层用聚酯,使2,6-萘二羧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乙二醇和三亚甲基二醇在钛酸四丁酯的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进而继续进行缩聚反应,准备酸成分的50摩尔%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的50摩尔%为对苯二甲酸成分、二醇成分的85摩尔%为乙二醇成分、二醇成分的15摩尔%为三亚甲基二醇成分的共聚聚酯(特性粘度0.63dl/g)。
[实施例1]
将第1层用聚酯A在170℃下干燥5小时后,将第2层用聚酯B在85℃下干燥8小时后,各自供给至第1、第2挤出机,加热至300℃而形成熔融状态,使第1层用聚酯分支为139层、使第2层用聚酯分支为138层后,将第1层与第2层交替层叠,并且使用具备成为表1所示那样的层厚度分布的梳齿的多层供料块装置,形成总数277层的层叠状态的熔融体,保持该层叠状态,在其两侧从第3挤出机将与第2层用聚酯相同的聚酯导入到3层供料块,在层数277层的层叠状态(两表层为第1层)的熔融体的层叠方向的两侧进而层叠缓冲层。调整第3挤出机的供给量以使两侧的缓冲层的合计成为整体的47%。进而用层加倍块对该层叠状态进行2分支并以1:1的比率进行层叠,制作内部包含中间层、最表层包含2个最外层的全部层数为557层的未拉伸多层层叠薄膜。
将该未拉伸多层层叠薄膜在130℃的温度下沿宽度方向以5.9倍拉伸。所得单轴拉伸多层层叠薄膜的厚度为75μm。另外,对于折射率测定的结果,第1层为双折射性、第2层为各向同性。
[实施例2~8、比较例1~4]
以成为表1、2所示的层厚度分布那样的方式变更使用的多层供料块装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单轴拉伸多层层叠薄膜。
对实施例1~8的多层层叠薄膜,使用偏光薄膜测定装置(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VAP7070S”)求出平均反射率。在波长380~780nm的范围中取5nm间隔下的透射率的平均值,将从100中减去平均透射率所得的值作为法线入射的反射轴的平均反射率,平均反射率为50%以上,因此判断为能反射所述波长范围的光。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测定,使用光斑直径调整用掩模Φ1.4、及偏角台,测定光的入射角设定为0度,将与由Cross Nicole搜索(クロスニコルサーチ)(650nm)确定的多层层叠薄膜的透射轴正交的轴作为反射轴。
对于实施例1~3、5、8,在自厚膜层起3个及4个重复单元的范围中,也满足A2/L1。
对于实施例4、6,在自厚膜层起3个、4个及5个重复单元的范围中,也满足A2/L1。
实施例4、6中,编号132的重复单元具有相对于最大厚度L1超过0.85倍的厚度,因此将编号133及以后的重复单元判断为薄层区域。
实施例5中,编号133的重复单元具有相对于最大厚度L1超过0.85倍的厚度,因此将编号134及以后的重复单元判断为薄层区域。
对于比较例1、2,编号137的重复单元中显示最大厚度L2,这是相对于最大厚度L1超过0.85倍的厚度,因此不具有薄层区域。因此,对自与厚膜层接触的一侧起5个的重复单元进行观测并进行评价。
比较例3、4中,编号135的重复单元具有相对于最大厚度L1超过0.85倍的厚度,因此有可能编号136及以后的重复单元为薄层区域。此处,编号136~138这个3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厚度A2为相对于最大厚度L1超过0.70倍的厚度,因此不具有薄层区域。因此,对自与厚膜层接触的一侧起3个重复单元进行观测并进行评价。
[表1]
Figure BDA0002357067180000241
[表2]
Figure BDA000235706718000025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多层层叠薄膜通过适当地设计以交替层叠的第1层和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计的层厚度分布,能够实现多层层叠结构与厚膜层的层间剥离不易发生的多层层叠薄膜。因此,例如用作亮度改善构件、反射型偏光板等光学构件的情况下,不会因与其他构件的贴合、向液晶显示器的组装、使用时等施加的外力而发生层间剥离,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亮度改善构件、液晶显示器用偏光板等。
2017年7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33703号的公开其整体通过参照被并入本说明书中。
对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而言,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而被并入是与具体的并且各个中记载的情况下同等程度地通过参照而并入到本说明书中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厚膜层(最外层)
2 厚膜层(中间层)
3 多层层叠结构

Claims (5)

1.一种多层层叠薄膜,其具有:包含第1树脂的第1层和包含第2树脂的第2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结构、及与该多层层叠结构接触的厚膜层,
所述多层层叠结构具有:以具有1个第1层和1个第2层的重复单元的物理厚度计的层厚度分布,该层厚度分布具有厚度单调增加区域和薄层区域,
所述薄层区域为如下区域:具有至少3个重复单元,将薄层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设为L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L2/L1为0.85以下,并且将薄层区域的平均厚度设为A2,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中的重复单元的最大厚度L1的比A2/L1为0.70以下,
所述薄层区域位于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厚度较厚的一侧,而且以与厚膜层接触的方式存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其中,所述薄层区域的最大厚度L2与所述厚度单调增加区域的最小厚度S1的比L2/S1超过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其中,所述第1层为双折射性,所述第2层为各向同性,通过所述层的光学干涉,能反射波长处于380~780nm的光。
4.一种亮度改善构件,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
5.一种液晶显示器用偏光板,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薄膜。
CN201880045324.3A 2017-07-07 2018-07-04 多层层叠薄膜 Active CN110869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3703 2017-07-07
JP2017-133703 2017-07-07
PCT/JP2018/025294 WO2019009316A1 (ja) 2017-07-07 2018-07-04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826A true CN110869826A (zh) 2020-03-06
CN110869826B CN110869826B (zh) 2022-09-06

Family

ID=6495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5324.3A Active CN110869826B (zh) 2017-07-07 2018-07-04 多层层叠薄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2209B2 (zh)
EP (1) EP3650893A4 (zh)
JP (2) JP7211363B2 (zh)
KR (1) KR102644128B1 (zh)
CN (1) CN110869826B (zh)
TW (1) TWI772454B (zh)
WO (1) WO20190093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24555A (ja) * 2020-05-08 2023-06-1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光学フィル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7405A (en) * 2006-12-21 2008-09-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Display includ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CN102066103A (zh) * 2008-06-16 2011-05-18 优泊公司 静电吸附片材
CN102762366A (zh) * 2009-12-24 2012-10-31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气体阻隔性层叠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6949A (en)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US5389324A (en) * 1993-06-07 1995-02-14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Layer thickness gradient control in multilayer polymeric bodies
JP3448626B2 (ja) 1993-12-21 2003-09-2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反射偏光子ディスプレイ
US5882774A (en) *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CA2177714C (en) 1993-12-21 2005-08-09 Andrew J. Ouderkirk Multilayered optical film
US5976424A (en) * 1996-07-31 1999-11-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having thin optical layers
US6207260B1 (en) * 1998-01-13 2001-03-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component optical body
US6157490A (en) 1998-01-13 2000-12-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with sharpened bandedge
JP3752410B2 (ja) 1999-12-24 2006-03-08 帝人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延伸フィルム
JP2003251675A (ja) 2002-02-28 2003-09-09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EP2581224B1 (en) * 2005-08-18 2014-12-17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 film and molded article
WO2009096298A1 (ja) * 2008-02-01 2009-08-06 Toray Industries, Inc.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体、反射体
EP2769250B1 (en) * 2011-10-20 2021-12-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TWI596385B (zh) * 2012-02-13 2017-08-2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膜
US9279921B2 (en) * 2013-04-19 2016-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stack with overlapping harmonics for wide visible-infrared coverage
SG11201601709WA (en) 2013-09-06 2016-04-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US10429558B2 (en) * 2013-09-30 2019-10-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lymeric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US9823395B2 (en) * 2014-10-17 2017-11-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having overlapping harmonics
EP3377936A4 (en) * 2015-11-16 2019-06-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AMMINATE WITH BIAXIAL DOUBLE-BREAK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FOR A SINGLE PACKAGE
JP6746319B2 (ja) 2016-01-25 2020-08-2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締結構造
KR102365801B1 (ko) 2016-11-30 2022-02-21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층 적층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가공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7405A (en) * 2006-12-21 2008-09-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Display includ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CN102066103A (zh) * 2008-06-16 2011-05-18 优泊公司 静电吸附片材
CN102762366A (zh) * 2009-12-24 2012-10-31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气体阻隔性层叠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9316A1 (ja) 2019-01-10
US20200132902A1 (en) 2020-04-30
EP3650893A4 (en) 2021-04-07
TWI772454B (zh) 2022-08-01
KR102644128B1 (ko) 2024-03-07
KR20200027968A (ko) 2020-03-13
TW201907181A (zh) 2019-02-16
CN110869826B (zh) 2022-09-06
JP7211363B2 (ja) 2023-01-24
EP3650893A1 (en) 2020-05-13
JPWO2019009316A1 (ja) 2020-05-07
JP2023052241A (ja) 2023-04-11
US11442209B2 (en)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00724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5782302B2 (ja) 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JP7400723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400725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CN111741845B (zh) 多层层叠膜
CN110446949B (zh) 多层层叠膜
JP7392344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2023052241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067027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7238946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2020042080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US12001040B2 (en) Multilayer laminate film
US12001041B2 (en) Multilayer laminate film
JP7238520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2016191828A (ja) 延伸多層積層反射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6101707A (ja) 積層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0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YOB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Dongyang textile film solutio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