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7181A - 多層層合薄膜 - Google Patents

多層層合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7181A
TW201907181A TW107123427A TW107123427A TW201907181A TW 201907181 A TW201907181 A TW 201907181A TW 107123427 A TW107123427 A TW 107123427A TW 107123427 A TW107123427 A TW 107123427A TW 201907181 A TW201907181 A TW 2019071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ickness
region
multilayer laminated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2454B (zh
Inventor
廣瀬周
東條光峰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帝人薄膜解決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帝人薄膜解決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帝人薄膜解決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7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7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4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2Alternating layers, e.g. ABAB(C), AABBAABB(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種多層層合薄膜,其具有:交替層合有包含第1樹脂的第1層與包含第2樹脂的第2層之多層層合構造,與相接於其之厚膜層,前述多層層合構造擁有具有1個第1層與1個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層厚度輪廓,該層厚度輪廓具有厚度單調增加區域與薄層區域,前述薄層區域係具有至少3個重複單位,將薄層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當作L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L2/L1為0.85以下,且將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當作A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A2/L1為0.70以下之區域,前述薄層區域係在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而且以與厚膜層相接之方式存在。

Description

多層層合薄膜
本揭示係關於多層層合薄膜。
交替地多數層合有折射率低的層(低折射率層)與高的層(高折射率層)之多層層合薄膜,係可成為藉由層間之構造的光干涉而選擇地反射或穿透特定波長的光之光學干涉薄膜。
如此的多層層合薄膜係藉由使各層的膜厚沿著厚度方向而徐徐地變化,或貼合具有不同反射峰的薄膜,而可在廣泛之波長範圍中使光反射或穿透,亦可得到與使用金屬的薄膜同等之高反射率,也可作為金屬光澤薄膜或反射鏡使用。再者,已知藉由使如此的多層層合薄膜在1方向中延伸,亦可作為僅將特定的偏光成分反射之反射偏光薄膜使用,可使用於液晶顯示器等的亮度提升構件等(專利文獻1~4等)。
例如,於將專利文獻2等中記載的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以下,亦稱為2,6-PEN)使用於高折射率層,將熱塑性彈性體或共聚合有30mol%的對苯二甲酸之PEN使用於低折射率層之多層層合薄膜的情況,增大單軸延伸方向的層間之折射率差,提高P偏光(平行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的入射面之偏光者)之反射率,另一方面於薄膜面內方向中,減小與前述單軸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之層間的折射率差,提高S偏光(垂直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的入射面之偏光者)之穿透率,而展現一定水準的偏光性能。
又,於如此的多層層合薄膜中,為了使薄膜的厚度成為操作性良好的厚度等,有具有厚膜層之情況(專利文獻5)。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4-2685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平9-50683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平9-506984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01/47711號小冊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3-25167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然而,於如以往檢討的多層層合薄膜中,有時層間之密著性不充分,例如於進行後加工等時施加應力者等成為原因,而有在層間剝離之問題。
關於如此的剝離,依照本發明者們之檢討,發現尤其當具有厚膜層時,多層構造部分與厚膜層係容易剝離,而著眼於此。
因此,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目的為提供層間密著性經改善之多層層合薄膜。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者們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重複專心致力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多層構造部分中的單調增加區域之膜厚為厚之側與薄之側,層間密著性係不同,著眼於應力緩和機能,由於在層間密著性差之側亦容易進行應力緩和,而層間密著性升高,終於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包含以下之態樣。   1.一種多層層合薄膜,其具有:交替層合有包含第1樹脂的第1層與包含第2樹脂的第2層之多層層合構造,與相接於其之厚膜層,   前述多層層合構造擁有具有1個第1層與1個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層厚度輪廓,該層厚度輪廓具有厚度單調增加區域與薄層區域,   前述薄層區域係具有至少3個重複單位,將薄層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當作L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L2/L1為0.85以下,且將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當作A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A2/L1為0.70以下之區域,   前述薄層區域係在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而且以與厚膜層相接之方式存在。   2.如上述1記載之多層層合薄膜,其中上述薄層區域之最大厚度L2與上述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之最小厚度S1之比L2/S1超過1.0。   3.如上述1或2記載之多層層合薄膜,其中上述第1層係雙折射性,上述第2層係等向性,藉由此等層的光學干涉而能反射波長380~780nm的光。   4.一種亮度提升構件,其使用如上述1~3中任一項記載之多層層合薄膜。   5.一種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其使用如上述1~3中任一項記載之多層層合薄膜。 發明的效果
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可提供層間密著性經改善之多層層合薄膜。
又,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例如於作為要求偏光性能的亮度提升構件、反射型偏光板等使用時,不易因與其他構件之貼合、向液晶顯示器之組裝、使用時等所施加的外力而發生層間剝離,因此可提供可靠性更高的亮度提升構件、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等。
實施發明的最佳形態
以下詳述本發明之各構成。
[多層層合薄膜]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具有:由第1樹脂為主的第1層與由第2樹脂為主的第2層之多層層合構造。於本揭示中,所謂的「為主」,就是意指在各層中包含樹脂。具體而言,指樹脂係相對於各層之總質量而言佔70質量%以上,較佳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作為展現第1層與第2層的光之干涉效果的態樣,可成為在任意之波長區域中能反射的態樣。此時,第1層較佳為雙折射性,第2層較佳為等向性。又,於干涉效果展現中,層合數較佳為合計30層以上。
為了如此的反射特性,多層層合構造較佳為具有由第1樹脂為主且膜厚為10~1000nm之雙折射性的第1層,與由第2樹脂為主且膜厚為10~1000nm之等向性的第2層,以合計30層以上在厚度方向中交替層合之構造。又,此時,關於構成各層的樹脂,詳細係如後述,但只要是能形成雙折射性的層及等向性的層者,則沒有特別的限制。從容易製造薄膜之觀點來看,皆較佳為熱塑性樹脂。還有,於本揭示中,關於縱向、橫向、厚度方向之折射率,將最大與最小之差為0.1以上者當作雙折射性,將未達0.1者當作等向性。
再者,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具有相接於前述多層層合構造之厚膜層。於多層層合構造中,由於各層之厚度影響光學特性,因此於具有所要求的光學特性時,無法隨便地變更各層之厚度。因此,藉由具有厚膜層,可增厚多層層合薄膜全體之厚度,例如可提高操作性等。
圖1中顯示本發明之多層層合薄膜的層合構造之一例的模型圖。圖1中,多層層合構造3係與厚膜層1、2相接。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由於具有各式各樣的光學厚度之第1層及第2層,而可反射廣泛的波長範圍之光。此係因為反射波長為起因於構成多層層合薄膜的各層之光學厚度。一般而言,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波長係以下述(式1)表示。
l=2(n1´d1+n2´d2) (式1)   上式中,λ表示反射波長(nm),n1、n2各自表示第1層、第2層之折射率,d1、d2各自表示第1層、第2層之物理厚度(nm)。
鑒於上述者,可成為能廣泛地反射波長380~780nm的光之層厚度輪廓。例如,亦可以增廣單調增加區域中的厚度範圍,反射廣泛的波長範圍之光的方式設計,也可以在該單調增加區域中反射特定的波長範圍之光,在其他區域中反射該特定的波長範圍以外之光,以全體反射廣泛的波長範圍之光的方式設計。
增廣單調增加區域中的厚度範圍者,例如可將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最小厚度設為約130nm以下,較佳為約128nm以下,更佳為約80~約130nm,尤佳為約86~約128nm,將最大厚度設為約240nm以上,較佳為約245nm以上,更佳為約240~約320nm,尤佳為約245~約314nm。
於本揭示中,所謂的能反射,就是指至少在薄膜面內的任意一方向中,與該方向呈平行的偏光之法線入射的平均反射率為50%以上者。如此的反射係以各波長範圍的平均反射率表示,只要是50%以上即可,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
於本揭示中,所謂的平均反射率,就是使用偏光薄膜測定裝置(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VAP7070S」)求出,從100扣除在波長380~780nm的平均穿透率後之值。
[層厚度輪廓]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藉由使多層層合構造的層厚度輪廓成為特定之態樣,可改善層間密著性。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構造擁有具有1個第1層與1個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層厚度輪廓,該層厚度輪廓具有厚度單調增加區域與薄層區域。該薄層區域係具有至少3個重複單位,將薄層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膜厚當作L2,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L2/L1為0.85以下,且將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當作A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A2/L1為0.70以下之區域。而且,前述薄層區域係在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以與厚膜層相接之方式構成。
圖2中顯示本發明中的多層層合構造之層厚度輪廓的一例之模型圖。於此,重複單位編號1~133為厚度單調增加區域,重複單位編號134~138為薄層區域。再者,在1個重複單位(此為具有1個第1層與1個第2層者)附上1個編號。又,於該圖中,編號大者為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而且,於重複單位編號138的重複單位之編號更大之側,相接於其而具有厚膜層。於單調增加區域與薄層區域之間,亦可具有其他的區域。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如後述地亦可藉由倍增(doubling)等增加層數,但於如此的情況中,只要能看見1個封包的層厚度輪廓即可,該1個封包係可成為多層層合薄膜。封包係在看見多層層合薄膜的全體之層厚度輪廓時,例如只要相同的層厚度輪廓之部分為複數,則各自係被視為封包,經中間層等所隔開的各自之多層構造部分係被視為不同的封包。
[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   於本揭示中,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係以下述(式2)表示。
dp=d1+d2 (式2)   上式中,dp表示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d1、d2各自表示構成該重複單位的第1層、第2層之物理厚度(nm)。
此處之物理厚度係可採用從使用穿透型電子顯微鏡所拍攝的照片中所求出者。
[厚度單調增加區域]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厚度單調增加區域」較佳為在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之全部中,較厚側的重複單位係比較薄側的重複單位更厚,但不受其所限定,只要是觀看全體,見到厚度從較薄側到較厚側,有厚度增加之傾向即可。更具體而言,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從較薄側朝向較厚側,在重複單位附上編號,將其當作橫軸,將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膜厚繪在縱軸時,將膜厚顯示增加傾向的範圍內之重複單位數予以5等分,於膜厚變厚的方向中,經等分的各範圍之膜厚的平均值為單調地增加時,當作單調增加,不是其時為非單調增加。
再者,上述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係於多層層合構造中,可為重複單位數佔80%以上,較佳佔90%以上,更佳佔95%以上的部分之態樣。
交替地多層層合第1層與第2層而形成多層積構造時,單調增加區域之範圍係作為多層層合構造,可具有能因光學干涉而反射波長380~780nm的光之範圍。又,單調增加區域之範圍係在形成多層層合構造時,可具有超過能反射波長380~780nm的光之範圍的寬廣度。
[薄層區域]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薄層區域」係不屬於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輪廓之部分,為由於存在於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的至少3個重複單位所構成之區域。
本發明者們發現:多層層合薄膜之層間剝離係在厚膜層與多層層合構造之邊界界面容易發生,而且相較於厚度厚的第1層與第2層所交替層合之區域,比其厚度更薄的第1層與第2層所交替層合之區域者係與厚膜層之密著性較高,而著眼於此。因此,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之厚者,此即成為相對地厚度厚的第1層與第2層所交替層合之區域,但於該區域與厚膜層之間藉由設置比其更相對地厚度薄之區域的薄層區域,該薄層區域係相對地厚度薄的第1層與第2層所交替層合之區域,可減小在與厚膜層的邊界界面所發生的應力,認為可進行層間密著性之改善。
該薄層區域之最大厚度必須比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之最大厚度更薄。具體而言,薄層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L2/L1為0.85以下。又,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A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A2/L1為0.70以下。由於如此地具有薄的薄層區域,達成層間密著性提高之效果。從如此的觀點來看,L2/L1較佳為0.80以下,更佳為0.75以下,尤佳為0.70以下。又,A2/L1較佳為0.65以下,更佳為0.60以下,尤佳為0.55以下。
當薄層區域之最大厚度L2係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最小厚度S1相同或比其更薄時,通常相對於單調增加區域,薄層區域係全體變相當地薄,高精度地製造如此的薄膜者係有困難之傾向,若不形成薄膜,則有層間密著性的提高效果變小之傾向。因此,薄層區域之最大厚度L2與單調增加區域之最小厚度S1之厚度比L2/S1較佳為超過1.0之範圍,更佳為1.05以上,尤佳為1.10以上,特佳為1.15以上。又,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A2與單調增加區域之最小厚度S1之厚度比A2/S1較佳為超過1.0之範圍,更佳為1.05以上,尤佳為1.10以上,特佳為1.15以上。
薄層區域中的第1層與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數為3以上,也可為4以上或5以上。重複單位數適度地多者係進一步提高層間密著性。另一方面,若過多則有減低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數之傾向,由於廣泛的波長範圍中之反射有變困難之傾向,故較佳為15以下或10以下。再者,於薄層區域中,除了第1層與第2層之重複單位以外,還可單獨具有第1層或第2層。
具體而言,可為如以下之薄層區域。   ・重複單位之數為3,於如此的範圍中,滿足上述L2/L1、A2/L1,較佳L2/S1、A2/S1之態樣。   ・重複單位之數為4,於如此的範圍中,滿足上述L2/L1、A2/L1,較佳L2/S1、A2/S1之態樣。   ・重複單位之數為5,於如此的範圍中,滿足上述L2/L1、A2/L1,較佳L2/S1、A2/S1之態樣。   ・重複單位之數為6,於如此的範圍中,滿足上述L2/L1、A2/L1,較佳L2/S1、A2/S1之態樣。
同樣地,於重複單位之數為7、8、9、10、11、12、13、14、15之情況,在各自之範圍中,可為滿足上述L2/L1、A2/L1,較佳L2/S1、A2/S1之態樣。再者,於重複單位之數為4以上之情況,於從厚膜層起3個重複單位之範圍中,亦較佳為滿足A2/L1,但也可不滿足。此係因為亦包含從厚膜層起第4個以後的重複單位,作為薄層區域全體,可達成密著性提高之效果。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係如此地,由於以與厚膜層相接之方式,具有在適當厚度範圍的薄層區域,而提高多層層合構造與厚膜層之密著性。
[多層層合薄膜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層間密著性改善之效果,只要是具有多層層合構造與相接於其的厚膜層之多層層合薄膜,則不論用途為何而可達成。
作為多層層合薄膜之較佳用途,可舉出利用第1層與第2層之光學干涉的用途。以下,說明對於利用如此的光學干涉之用途,適合的多層層合薄膜之較佳構成。
[第1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構成多層層合薄膜之第1層係可為雙折射性層,此時構成此的樹脂(於本揭示中亦指第1樹脂)係能形成雙折射性層者。因此,作為構成第1層的樹脂,較佳為配向結晶性樹脂,作為該配向結晶性樹脂,特佳為聚酯。從容易成為更高折射率的層,因此而容易增大與第2層的折射率差來看,該聚酯係以構成其的重複單位作為基準,較佳為以8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之範圍含有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單元及/或萘二甲酸乙二酯單元,更佳含有萘二甲酸乙二酯單元。此處,於樹脂之併用時,為合計之含量。
(第1層的聚酯)   作為第1層的較佳聚酯,較佳為含有萘二羧酸成分作為二羧酸成分,以構成該聚酯的二羧酸成分為基準,其含量較佳為8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作為該萘二羧酸成分,可舉出2,6-萘二羧酸成分、2,7-萘二羧酸成分、或由此等之組合所衍生的成分,或彼等之衍生物成分,尤其可較佳地例示2,6-萘二羧酸成分或其衍生物成分。萘二羧酸成分之含量較佳為85莫耳%以上,更佳為90莫耳%以上,而且較佳為未達100莫耳%,更佳為98莫耳%以下,尤佳為95莫耳%以下。
作為構成第1層的聚酯之二羧酸成分,除了萘二羧酸成分以外,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亦可進一步含有對苯二甲酸成分、間苯二甲酸成分等,其中較佳為含有對苯二甲酸成分。含量較佳為超過0莫耳%,且為20莫耳%以下之範圍。該第2的二羧酸成分之含量更佳為2莫耳%以上,尤佳為5莫耳%以上,而且更佳為15莫耳%以下,尤佳為10莫耳%以下。
作為液晶顯示器等中所用的亮度提升構件或反射型偏光板使用時,第1層為比第2層更相對地具有高折射率特性之層,第2層為比第1層更相對地具有低折射率特性之層,而且較佳為在單軸方向中延伸。還有此時,於本揭示中,亦將單軸延伸方向稱為TD方向,將在薄膜面內與TD方向正交的方向稱為MD方向(亦稱為非延伸方向),將對於薄膜面呈垂直的方向稱為Z方向(亦稱為厚度方向)。
於第1層中,如上述地藉由使用含有萘二羧酸成分作為主成分的聚酯,可在TD方向中顯示高折射率,同時能實現單軸配向性高的雙折射率特性,可對於TD方向,增大與第2層之折射率差,有助於高偏光度。另一方面,若萘二羧酸成分之含量不滿下限值,則非晶性的特性變大,由於有TD方向的折射率nTD與MD方向的折射率nMD之差異變小之傾向,於多層層合薄膜中,將薄膜面當作反射面,對於定義為對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TD方向)的入射面,平行的偏光成分之本發明中的P偏光成分,有難以得到充分的反射性能之傾向。再者,本發明中所謂的S偏光成分,就是於多層層合薄膜中,將薄膜面當作反射面,定義為對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TD方向)的入射面,垂直的偏光成分。
作為構成第1層的較佳聚酯之二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成分,以構成該聚酯的二醇成分為基準,其含量較佳為8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更佳為85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尤佳為9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特佳為90莫耳%以上98莫耳%以下。該二醇成分之比例不滿下限值時,會損害前述的單軸配向性。
作為構成第1層的聚酯之二醇成分,除了乙二醇成分以外,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可進一步含有三亞甲基二醇成分、四亞甲基二醇成分、環己烷二甲醇成分、二乙二醇成分等。
(第1層的聚酯之特性)   第1層中所用的聚酯之熔點較佳為220~290℃之範圍,更佳為230~280℃之範圍,尤佳為240~270℃之範圍。熔點係可以示差掃描熱量計(DSC)測定而求出。若該聚酯之熔點超出上限值,則在熔融擠出而成形之際,流動性差,吐出等容易不均勻化。另一方面,若熔點不滿下限值,則雖然製膜性優異,但容易損害聚酯所具有機械特性等,而且作為液晶顯示器的亮度提升構件或反射型偏光板使用時,有難以展現折射率特性之傾向。
第1層中所用的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亦稱為Tg)較佳為80~120℃,更佳為82~118℃,尤佳為85~118℃,特佳在100~115℃之範圍。若Tg在此範圍,則耐熱性及尺寸安定性優異,而且作為液晶顯示器的亮度提升構件或反射型偏光板使用時,容易展現折射率特性。該熔點或玻璃轉移溫度係可藉由共聚合成分之種類與共聚合量、以及副產物的二乙二醇之控制等而調整。
第1層中所用的聚酯係使用鄰氯苯酚溶液,在35℃所測定的固有黏度較佳為0.50~0.75dl/g,更佳為0.55~0.72dl/g,尤佳為0.56~0.71dl/g。藉此,有容易具有適度的配向結晶性之傾向,有容易展現與第2層的折射率差之傾向。
[第2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構成多層層合薄膜之第2層係可為等向性層,此時構成此的樹脂(於本揭示中,亦指第2樹脂)係能形成等向性層者。因此,作為構成第2層的樹脂,較佳為非晶性樹脂。其中較佳為非晶性聚酯。還有,此處所謂的「非晶性」,不排除具有稍微的結晶性者,只要以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能達成目的機能之程度,使第2層成為等向性即可。
(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   作為構成第2層的樹脂,較佳為共聚合聚酯,特佳為使用包含萘二羧酸成分、乙二醇成分及三亞甲基二醇成分當作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酯。再者,作為該萘二羧酸成分,可舉出2,6-萘二羧酸成分、2,7-萘二羧酸成分、或此等之組合所衍生的成分,或彼等之衍生物成分,尤其可較佳地例示2,6-萘二羧酸成分或其衍生物成分。還有,本揭示中所謂的共聚合成分,就是意指構成聚酯的任一成分,不限定於作為次要成分(作為共聚合量,相對於全部酸成分或全部二醇成分,未達50莫耳%的成分)的共聚合成分,亦包含使用主成分(作為共聚合量,相對於全部酸成分或部全二醇成分,50莫耳%以上的成分)。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地作為第2層的樹脂,較佳為使用以萘二甲酸乙二酯單元為主成分之聚酯,當時,作為第2層的樹脂,由於使用包含萘二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而與第1層的相溶性變高,有與第1層的層間密著性升高之傾向,由於不易發生層間剝離而較宜。
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較佳為包含二醇成分是乙二醇成分與三亞甲基二醇成分的至少2成分。其中,從薄膜製膜性等之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乙二醇成分作為主要的二醇成分。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之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較佳為含有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作為二醇成分。由於含有三亞甲基二醇成分,而補充層構造的彈性,提高能抑制層間剝離的效果。
萘二羧酸成分,較佳2,6-萘二羧酸成分,較佳係構成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全部羧酸成分的3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更佳為30莫耳%以上80莫耳%以下,尤佳為40莫耳%以上70莫耳%以下。藉此,可更提高與第1層的密著性。若萘二羧酸成分之含量不滿下限,則從相溶性之觀點來看,密著性會降低。又,萘二羧酸成分之含量的上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制,但若過多,則有難以展現與第1層的折射率差之傾向。再者,為了調整與第1層的折射率之關係,亦可共聚合其他的二羧酸成分。
乙二醇成分較佳為構成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全部二醇成分的50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更佳為50莫耳%以上90莫耳%以下,尤佳為50莫耳%以上85莫耳%以下,特佳為50莫耳%以上80莫耳%以下。藉此,有容易展現與第1層的折射率差之傾向。
三亞甲基二醇成分較佳為構成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全部二醇成分的3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更佳為5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尤佳為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特佳為10莫耳%以上30莫耳%以下。藉此,可更提高與第1層的層間密著性。又,有容易展現與第1層的折射率差之傾向。若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之含量不滿下限,則有層間密著性之確保變難之傾向,若超過上限,則難以成為所欲的折射率與玻璃轉移溫度之樹脂。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的第2層,只要為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則以第2層的質量為基準,可以1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該共聚合聚酯以外的熱塑性樹脂作為第2聚合物成分。
(第2層的聚酯之特性)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較佳為具有85℃以上的玻璃轉移溫度,更佳為90℃以上150℃以下,尤佳為90℃以上120℃以下,特佳為93℃以上110℃以下。藉此,耐熱性更優異。又,有容易展現與第1層的折射率差之傾向。於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不滿下限時,會不充分地得到耐熱性,例如當包含90℃附近的熱處理等之步驟時,因第2層的結晶化或脆化而霧度上升,作為亮度提升構件或反射型偏光板使用時的偏光度之降低會伴隨。又,於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過高時,在延伸時會發生因第2層的聚酯亦延伸而造成的雙折射性,隨著其在延伸方向中與第1層的折射率差變小,反射性能會降低。
於上述的共聚合聚酯之中,從能極優異地抑制因90℃´1000小時的熱處理而結晶化所致的霧度上升之點來看,較佳為非晶性的共聚合聚酯。此處所言的非晶性,就是指於DSC中以升溫速度20℃/分鐘升溫時的結晶熔解熱量未達0.1mJ/mg者。
作為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之具體例,可舉出(1)包含2,6-萘二羧酸成分作為二羧酸成分,且包含乙二醇成分及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作為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2)包含2,6-萘二羧酸成分及對苯二甲酸成分作為二羧酸成分,且包含乙二醇成分及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作為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
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係使用鄰氯苯酚溶液在35℃測定的固有黏度較佳為0.50~0.70dl/g,更佳為0.55~0.65dl/g。於第2層中所用的共聚合聚酯具有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時,製膜性會降低,由於使該共聚合聚酯的固有黏度成為上述之範圍,可更提高製膜性。使用上述的共聚合聚酯作為第2層時之固有黏度,從製膜性之觀點來看,雖然愈高愈佳,但是超過上限之範圍時,與第2層的聚酯之熔融黏度差變大,各層的厚度會變不均勻。
[厚膜層]   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的厚膜層,可舉出下述記載之最外層或中間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係可在一側或兩側的表面上具有厚膜的最外層。此處所謂的厚膜,就是指光學的厚膜。該最外層係以樹脂為主。再者,此處所謂的「為主」,就是指在層中相對於層的總質量而言,樹脂佔70質量%以上,較佳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又,最外層較佳為等向性層,從製造上的容易性之觀點來看,可為與第2層相同的樹脂,可由上述第2層的共聚合聚酯所構成,如此的態樣為較佳。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係可具有中間層。該中間層在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有時稱為內部厚膜層等,但指存在於多層構造的內部之厚膜的層。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較宜使用在多層層合薄膜的製造之初期階段,於交替層合構成的兩側形成膜厚為厚的層(亦稱為厚度調整層、緩衝層),然後藉由倍增而增加層合數之方法,但當時變成2層層合該膜厚為厚的層彼此而形成中間層,形成在內部之厚膜的層係成為中間層,形成在外側之厚膜的層係成為最外層。
關於厚度,更具體而言,最外層例如層厚度較佳為超過1μm之範圍,更佳為3μm以上,尤佳為5μm以上,而且較佳為25μm以下,更佳為20μm以下之厚度。中間層例如層厚度較佳為5μm以上,而且較佳為100μm以下,更佳為50μm以下之厚度。於多層構造的一部分具有如此的最外層及/或中間層時,不影響偏光機能等的光學機能,容易均勻地調整構成第1層及第2層的各層厚度。最外層或中間層係可為與第1層、第2層的任一者相同的組成,或部分地包含此等組成之組成,由於層厚度為厚,沒有幫助反射特性。另一方面,由於會影響穿透特性,當在層中含有粒子時,只要考慮光線穿透率,選擇粒徑或粒子濃度即可。又,藉由最外層或中間層,可增厚薄膜的全體厚度,例如可提高操作性。
當最外層及/或中間層之厚度不滿下限時,於多層構造之層構成中會發紊亂,反射性能會降低。另一方面,當最外層及/或中間層的厚度超過上限時,多層層合薄膜全體之厚度變過厚,作為薄型液晶顯示器的反射型偏光板或亮度提升構件時,會難以省空間化。又,於多層層合薄膜之兩表層具有最外層時,或於層層合薄膜內包含複數的中間層時,各自之最外層及/或中間層的厚度較佳為上述各自之厚度範圍的下限以上,而且最外層之厚度的合計及/或中間層之厚度的合計較佳為上述各自之厚度範圍的上限以下。
最外層或中間層中所用的聚合物,只要使用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之製造方法,可使其存在於多層構造中,則亦可使用與第1層或第2層不同的樹脂,但從更提高層間密著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與第1層或第2層之任一者相同的組成,或部分地包含此等組成之組成。
最外層及中間層之形成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例如可在進行倍增之前的交替層合構成之兩側設置膜厚為厚的層,使用被稱為層倍增區塊的分歧區塊,將其在與交替層合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中2分割,將彼等在交替層合方向中再層合,而設置2層的最外層與1層的中間層。中間層亦可藉由加分割之數,或增加分割的次數,而更複數設置。
[其他層] (塗佈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係可在至少一表面具有塗佈層。作為如此的塗佈層,可舉出賦予滑動性用之易滑層或賦予與稜鏡層或擴散層等的接著性用之底漆層等。塗佈層包含黏結劑成分,為了賦予滑動性,例如亦可含有粒子。為了賦予接著性,可舉出使所用的黏結劑成分成為與所欲接著的層之成分化學上相近者。又,形成塗佈層用的塗佈液,從環境之觀點來看,較佳為以水作為溶劑的水系塗佈液,但尤其在如此的情況等中,以提高塗佈液對於多層層合薄膜的潤濕性為目的,可含有界面活性劑。另外,為了提高塗佈層的強度,可添加交聯劑等機能劑。
[多層層合薄膜之製造方法]   詳述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之製造方法。再者於此,以下所示的製造方法為一例,本發明係不受此所限定。又,關於不同的態樣,亦可參照以下而得。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係可使用多層供料頭裝置,以熔融狀態交替地疊合構成第1層的聚合物與構成第2層的聚合物,例如作成合計為30層以上的交替層合構成,在其兩面設置緩衝層,然後使用被稱為層倍增的裝置,將具有該緩衝層的交替層合構成例如予以2~4分割,將具有該緩衝層的交替層合構成當作1區塊,以區塊的層合數(倍增數)成為2~4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之方法,增加層合數而得。藉由如此的方法,得到多層層合薄膜,其係在兩面具有於多層構造之內部由緩衝層彼此所2層層合的中間層與由緩衝層1層所構成的最外層。
如此的交替層合構成係以第1層與第2層的各層厚度具有所欲的傾斜構造之方式層合。此例如可藉由在多層供料頭裝置中,使狹縫的間隔或長度變化而得。例如,只要以具有形成單調增加區域的部分與形成薄層區域的部分之方式,調整狹縫的間隔或長度即可。
於以上述方法層合到所欲的層合數後,從模頭擠出,在澆鑄滾筒上冷卻,得到多層未延伸薄膜。多層未延伸薄膜較佳為在製膜機械軸方向(縱向,亦稱為長度方向或MD方向)或在薄膜面內正交於其的方向(橫向,亦稱為寬度向或TD方向)之至少單軸方向(該單軸方向係沿著薄膜面的方向)中延伸。延伸溫度較佳為在第1層聚合物的玻璃轉移點溫度(Tg)~(Tg+20)℃之範圍中進行。藉由在比往更低的溫度下進行延伸,可更高度地控制薄膜的配向特性。
延伸倍率較佳以2.0~7.0倍進行,更佳為4.5~6.5倍。於如此的範圍內延伸倍率愈大,第1層及第2層中的各個層之面方向的折射率之偏差係因延伸所致的薄層化而愈小,多層層合薄膜之光干涉係在面方向中均勻化,而且第1層與第2層的延伸方向之折射率差變大而較宜。此時的延伸方法係可使用棒狀加熱器的加熱延伸、輥加熱延伸、拉幅延伸等眾所周知之延伸方法,但從與輥之接觸所造成的損傷減低或延伸速度等之觀點來看,較佳為拉幅延伸。
又,於如此的延伸方向與在薄膜面內正交的方向(MD方向)亦施予延伸處理,進行雙軸延伸時,雖然亦取決於用途,但是欲具備反射偏光特性時,較佳為止於1.01~1.20倍左右的延伸倍率。若MD方向的延伸倍率高出其以上,則偏光性能會降低。
另外,於延伸後藉由進一步在(Tg)~(Tg+30)℃之溫度下進行熱定型,一邊以5~15%之範圍使其在延伸方向中前展(再延伸),可高度地控制所得之多層層合薄膜的配向特性。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設置上述的塗佈層時,向多層層合薄膜的塗佈係可在任意的階段中實施,但較佳為在薄膜的製造過程中實施,更佳為對於延伸前的薄膜進行塗佈。
如此地,得到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多層層合薄膜。
再者,當為金屬光澤薄膜或反射鏡之用途中使用的多層層合薄膜時,較佳成為雙軸延伸薄膜,此時可為逐次雙軸延伸法、同時雙軸延伸法之任一者。又,延伸倍率只要以第1層及第2層的各層之折射率及膜厚達成所欲的反射特性之方式調整即可,但例如若考慮構成此等層的樹脂之通常的折射率,則縱向及橫向皆為2.5~6.5倍左右即可。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不限制於以下所示的實施例。還有,實施例中之物性或特性係用下述之方法測定或評價。
(1)各層之厚度   於薄膜長度方向2mm、寬度方向2cm中切出多層層合薄膜,固定於包埋膠囊後,以環氧樹脂(REFINETEC(股)製Epomount)包埋。以切片機(LEICA製ULTRACUT UCT),將經包埋的樣品在寬度方向中垂直地切斷,成為50nm厚的薄膜切片。使用穿透型電子顯微鏡(日立S-4300),以加速電壓100kV觀察拍攝,從照片中測定各層的厚度(物理厚度)。
對於超過1μm的厚度之層,將存在於多層構造的內部者當作中間層,將存在於最表層者當作最外層,測定各自的厚度。
還有,第1層或第2層係可藉由折射率的態樣而判斷,但當其為困難時,亦可藉由NMR的解析或TEM的解析之電子狀態而判斷。又,各層的折射率亦可從與各層相同的單層薄膜求出。
(2)單調增加之判斷   以上述之方法算出各層的厚度,依照下述之式(2),求出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於將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輸入至縱軸,且在橫軸輸入重複單位的編號時之層厚度輪廓的任意區域中,將膜厚顯示增加傾向的範圍內之層數予以5等分,在膜厚變厚的方向中,經等分的各範圍之膜厚的平均值係單調地增加時,當作單調增加,不是其時為非單調增加。
dp=d1+d2 (式2)   上式中,dp表示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d1、d2各自表示構成該重複單位的第1層、第2層之物理厚度(nm)。
(3)層間密著性   對於多層層合薄膜之端面部,以針等給予衝擊等,作成經部分地層間剝離之樣品。然後,為了減小測定的偏差,將該樣品在溫度23℃、相對濕度50~60%RH之條件下放置1日,然後剪下寬度25mm、長度100mm的長條狀。於表面漂亮的厚度3mm之壓克力板上,以雙面膠帶黏貼樣品,直接以橡膠輥推壓而使其密著。此時,經層間剝離時,將厚度厚之側貼附於壓克力板。將此設置於拉伸試驗機(東洋精機(股)製Strograph),經層間剝離時,將厚度薄之側固定於夾頭,以拉伸速度300mm/分鐘進行90°剝離,測定強度。以此方法測定多層層合薄膜之MD方向、TD方向的各自強度,將其平均值當作層間密著力。
作為層間密著力,MD方向與TD方向對平均值較佳為100g/25mm以上,更佳為130g/25mm以上,尤佳為150g/25mm以上,特佳為170g/25mm以上,宜為高者。又,MD方向與TD方向皆較佳為100g/25mm以上,更佳為120g/25mm以上,尤佳為140g/25mm以上。
[製造例1]聚酯A   作為第1層用聚酯,將2,6-萘二羧酸二甲酯、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乙二醇,在四丁氧化鈦之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更接著進行聚縮合反應,準備:酸成分的95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的5莫耳%為對苯二甲酸成分,且二醇成分為乙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固有黏度0.64dl/g)(鄰氯苯酚,35℃,以下同樣)。
[製造例2]聚酯B   作為第2層用聚酯,將2,6-萘二羧酸二甲酯、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乙二醇與三亞甲基二醇,在四丁氧化鈦之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更接著進行聚縮合反應,準備:酸成分的50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的50莫耳%為對苯二甲酸成分,二醇成分的85莫耳%為乙二醇成分,且二醇成分的15莫耳%為三亞甲基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固有黏度0.63dl/g)。
[實施例1]   將第1層用聚酯A在170℃乾燥5小時後,將第2層用聚酯B在85℃乾燥8小時後,各自供給至第1、第2擠壓機,加熱到300℃而成為熔融狀態,使第1層用聚酯分歧成139層,使第2層用聚酯分歧成138層後,交替層合第1層與第2層,且使用具備成為如表1所示的層厚度輪廓之梳齒的多層供料頭裝置,形成總數277層的層合狀態之熔融體,將該層合狀態保持著,在其兩側,從第3擠壓機將與第2層用聚酯相同的聚酯導引至3層供料頭,於層數277層的層合狀態(兩表層為第1層)的熔融體之層合方向的兩側,進一步層合緩衝層。以兩側的緩衝層之合計成為全體的47%之方式,調整第3擠壓機的供給量。將其層合狀態進一步在層倍增區塊中,進行2分歧,以1:1之比率層合,製作在內部包含中間層、在最表層包含2個最外層的全部層數557層之未延伸多層層合薄膜。
將此未延伸多層層合薄膜在130℃之溫度,於寬度方向中延伸至5.9倍。所得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的厚度為75μm。又,折射率測定之結果係第1層為雙折射性,第2層為等向性。
[實施例2~8、比較例1~4]   除了以成為表1、2所示的層厚度輪廓之方式,變更所用的多層供料頭裝置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
對於實施例1~8的多層層合薄膜,使用偏光薄膜測定裝置(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VAP7070S」),求出平均反射率。於波長380~780nm之範圍中取得5nm間隔的穿透率之平均值,將從100扣除平均穿透率後之值當作法線入射的反射軸之平均反射率,由於平均反射率為50%以上,判斷能反射該波長範圍之光。再者,測定係使用點徑調整用遮罩f1.4及偏角台,將測定光的入射角設定在0度,將以與正交尼科耳檢索(650nm)所規定的多層層合薄膜的穿透軸呈正交的軸當作反射軸。
實施例1~3、5、8係即使在從厚膜層起3個及4個重複單位之範圍中,也滿足A2/L1者。
實施例4、6係即使在從厚膜層起3個、4個及5個重複單位之範圍中,也滿足A2/L1者。
於實施例4、6中,由於編號132的重複單位具有相對於最大厚度L1而言超過0.85倍的厚度,將編號133以後的重複單位判斷為薄層區域。
於實施例5中,由於編號133的重複單位具有相對於最大厚度L1而言超過0.85倍的厚度,將編號134以後的重複單位判斷為薄層區域。
比較例1、2係在編號137的重複單位中顯示最大厚度L2,由於此係相對於最大厚度L1而言超過0.85倍的厚度,而成為沒有薄層區域者。因此,對於從與厚膜層相接之側起5個重複單位,進行觀測、評價。
於比較例3、4中,由於編號135的重複單位具有相對於最大厚度L1而言超過0.85倍的厚度,有編號136以後的重複單位為薄層區域之可能性。此處,由於編號136~138的3個重複單位之平均厚度A2係相對於最大厚度L1而言超過0.70倍的厚度,而成為沒有薄層區域者。因此,對於從與厚膜層相接之側起3個重複單位,進行觀測、評價。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本發明之多層層合薄膜係藉由適當地設計經交替層合的第1層與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之層厚度輪廓,而能實現多層層合構造與層膜層不易發生層間剝離的多層層合薄膜。因此,例如作為亮度提升構件、反射型偏光板等的光學構件使用時,不會因與其他構件之貼合、向液晶顯示器之組裝、使用時等所施加的外力而發生層間剝離,因此可提供可靠性更高的亮度提升構件、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等。
2017年7月7日申請的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第2017-133703號之揭示係其全體藉由參照而納入本說明書中。
本說明書中記載的全部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格係藉由參照各個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格而納入,以具體的且與各個記載的情況相同程度,在本說明書中藉由參照而納入。
1‧‧‧厚膜層(最外層)
2‧‧‧厚膜層(中間層)
3‧‧‧多層層合構造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多層層合薄膜的層合構造之一例的模型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中之多層層合構造的層厚度輪廓之一例的模型圖。

Claims (5)

  1. 一種多層層合薄膜,其具有:交替層合有包含第1樹脂的第1層與包含第2樹脂的第2層之多層層合構造,與相接於其之厚膜層,   前述多層層合構造擁有具有1個第1層與1個第2層的重複單位之物理厚度的層厚度輪廓,該層厚度輪廓具有厚度單調增加區域與薄層區域,   前述薄層區域係具有至少3個重複單位,將薄層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當作L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L2/L1為0.85以下,且將薄層區域之平均厚度當作A2,與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中的重複單位之最大厚度L1之比A2/L1為0.70以下之區域,   前述薄層區域係在厚度單調增加區域的厚度厚之側,而且以與厚膜層相接之方式存在。
  2. 如請求項1之多層層合薄膜,其中上述薄層區域之最大厚度L2與上述厚度單調增加區域之最小厚度S1之比L2/S1超過1.0。
  3. 如請求項1或2之多層層合薄膜,其中上述第1層係雙折射性,上述第2層係等向性,藉由此等層的光學干涉而能反射波長380~780nm的光。
  4. 一種亮度提升構件,其使用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多層層合薄膜。
  5. 一種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其使用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多層層合薄膜。
TW107123427A 2017-07-07 2018-07-06 多層層合薄膜 TWI772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3703 2017-07-07
JP2017-133703 2017-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7181A true TW201907181A (zh) 2019-02-16
TWI772454B TWI772454B (zh) 2022-08-01

Family

ID=6495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427A TWI772454B (zh) 2017-07-07 2018-07-06 多層層合薄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2209B2 (zh)
EP (1) EP3650893A4 (zh)
JP (2) JP7211363B2 (zh)
KR (1) KR102644128B1 (zh)
CN (1) CN110869826B (zh)
TW (1) TWI772454B (zh)
WO (1) WO20190093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4760A1 (en) * 2020-05-08 2021-11-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6949A (en)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US5389324A (en) * 1993-06-07 1995-02-14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Layer thickness gradient control in multilayer polymeric bodies
EP0736196B1 (en) 1993-12-21 2002-07-1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flective polarizer display
CN1046664C (zh) 1993-12-21 1999-11-24 美国3M公司 多层聚合物薄膜,其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US5882774A (en) *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US5976424A (en) * 1996-07-31 1999-11-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having thin optical layers
US6157490A (en) 1998-01-13 2000-12-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with sharpened bandedge
US6207260B1 (en) * 1998-01-13 2001-03-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component optical body
JP3752410B2 (ja) 1999-12-24 2006-03-08 帝人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延伸フィルム
JP2003251675A (ja) 2002-02-28 2003-09-09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5176319B2 (ja) * 2005-08-18 2013-04-03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体
US7791687B2 (en) * 2006-12-21 2010-09-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includ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EP2239136B1 (en) * 2008-02-01 2019-02-27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and molding and reflector
CN105632333A (zh) * 2008-06-16 2016-06-01 优泊公司 静电吸附片材
JP5668459B2 (ja) * 2009-12-24 2015-02-12 東洋紡株式会社 ガスバリア性積層フィルム
EP2769250B1 (en) 2011-10-20 2021-12-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TWI596385B (zh) * 2012-02-13 2017-08-2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膜
US9279921B2 (en) 2013-04-19 2016-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stack with overlapping harmonics for wide visible-infrared coverage
EP3041673A1 (en) 2013-09-06 2016-07-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WO2015048624A1 (en) 2013-09-30 2015-04-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lymeric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US9823395B2 (en) * 2014-10-17 2017-11-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having overlapping harmonics
TWI751123B (zh) * 2015-11-16 2022-01-01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具有單封包之雙軸雙折射反射偏振器的顯示器層壓體
JP6746319B2 (ja) 2016-01-25 2020-08-2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締結構造
WO2018101230A1 (ja) 2016-11-30 2018-06-07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工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2454B (zh) 2022-08-01
KR20200027968A (ko) 2020-03-13
US11442209B2 (en) 2022-09-13
JP7211363B2 (ja) 2023-01-24
WO2019009316A1 (ja) 2019-01-10
JPWO2019009316A1 (ja) 2020-05-07
KR102644128B1 (ko) 2024-03-07
EP3650893A4 (en) 2021-04-07
US20200132902A1 (en) 2020-04-30
CN110869826B (zh) 2022-09-06
JP2023052241A (ja) 2023-04-11
CN110869826A (zh) 2020-03-06
EP3650893A1 (en)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9086B2 (ja) 偏光反射体
JP7400724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400723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400725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CN111741845B (zh) 多层层叠膜
JP7392344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WO2018181841A1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6411736B2 (ja) 光線選択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用光線選択反射フィルム
JP2023052241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067027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7238946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2020042080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7238520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7342651B2 (ja) フィルム
JP6543964B2 (ja)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142603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