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3515A -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3515A
CN110863515A CN201911305071.1A CN201911305071A CN110863515A CN 110863515 A CN110863515 A CN 110863515A CN 201911305071 A CN201911305071 A CN 201911305071A CN 110863515 A CN110863515 A CN 110863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ackfill
blocking wall
wall
laye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50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登辉
杨程
李文涛
黄佩吉
陈世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ix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2nd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ix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2nd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ix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2nd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0507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635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63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35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45Underground structures, e.g. tunnels or galleries, built in the open air or by methods involving disturbance of the ground surface all along the location line; Methods of making the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18Making embankments, e.g. dikes, dam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明挖隧道群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中,回填结构包括空腔,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一封堵墙,另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二封堵墙,空腔内设置有顶部回填层结构和底部回填层结构,顶部回填层结构和底部回填层结构共同充满空腔,顶部回填层结构为自密实材料填,底部回填层结构上具有第一顶面,第一顶面与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空腔顶部还设置有入口。本申请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Description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明挖隧道群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明挖隧道群的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普遍为,以最下方的隧道底部为基坑底部基准,来开挖基坑,然后在基坑内进行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同时,填充相应的回填区域.
在此过程中,由于施工位置有限,故相邻隧道常常采用共墙设计,以节约空间,同时节省施工成本,但当相邻隧道之间内空高度相差较大时,为避免其中较矮隧道上部承压过重,故设计时普遍将较矮隧道底板相对于旁侧隧道底板抬高设计,此时,较矮隧道底板下方即会形成由较矮隧道底板、基坑底部和共用侧墙围成的空腔。
如图1所示,较矮隧道5与旁侧隧道6之间设置有共用侧墙61,当较矮隧道5与旁侧隧道6之间内空高度相差较大时,矮隧道底板51下方即会形成由较矮隧道底板51、基坑底部8和共用侧墙61围成的空腔1。
为避免空腔1因渗水形成水囊,其内水压造成矮隧道底板51或者共用侧墙61变形,进而影响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小型快速运输系统)通道及旁侧隧道6防水或使用的情况发生,故施工时,需要将所述空腔1填满。
而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进度及施工方便,普遍先通过回填机械将填充物填入空腔1内,再进行较矮隧道底板51结构的施工,并将较矮隧道底板51与共用侧墙61相连接,使之成为一体,之后再向上延伸共用侧墙61,将其作为较矮隧道侧墙52使用。
但在上述施工中,存在以下缺点:
1、如图2所示,空腔1回填施工时,共用侧墙61处于悬臂状态,若采用回填机械进行回填作业,回填机械会挤压已填好的填充物,造成已填好的填充物侧移,对共用侧墙61侧面施加挤压力,极易造成共墙开裂甚至折断;若采用人工填充,施工工期太长,施工成本很高,方案不现实。
2、由于较矮隧道底板51与共用侧墙61不能同时一体施工,导致其交界处的防水性能较差,增大了较矮隧道5和旁侧隧道6在后期使用时漏水的安全隐患。
3、该方案需等到空腔1填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较矮隧道5主体结构的施工,此举会延长整个隧道群主体结构的施工工期,从而延后主体结构后期内部装饰以及电务等施工作业的工期,造成整体施工工期较长。
如果选择先进行较矮隧道5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1的填充,其能够大大降低共墙开裂甚至折断的概率,且能够保证较矮隧道底板51与共用侧墙61交界处的防水性能,但在该方案无法通过回填机械将空腔1填满,施工难度大,且不能保证施工工期要求。
所以,基于上述,目前凾需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其无法通过回填机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大,且不能保证施工工期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包括空腔,所述空腔具有内顶面,所述空腔的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一封堵墙,所述空腔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二封堵墙,所述空腔内由上而下设置有顶部回填层结构和底部回填层结构,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和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共同充满所述空腔,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为自密实材料填充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上具有与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相接触的第一顶面,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空腔顶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入口,所述入口用于将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填入所述空腔。
所述自密实材料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动捣实,即可满足填充要求的填充材料,自密实材料包括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等。
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而本发明中的回填机械包括用于运输填充物的运输机械。
运输机械具体为:推土机、运土车。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较矮隧道与旁侧隧道之间设置有共用侧墙,当较矮隧道与旁侧隧道之间内空高度相差较大时,矮隧道底板下方即会形成由较矮隧道底板、基坑底部和共用侧墙围成的空腔。
在空腔回填施工时,先在所述空腔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并将所述第一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端部密封连接,从而将空腔的一端封闭;
之后,在所述空腔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尽可能与第一间隙相适配,在保证回填机械通过第二封堵墙上方进入空腔的同时,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尽可能靠近所述内顶面;
之后,利用回填机械将填充物运入空腔,并填至空腔底面,最终形成底部回填层结构,此时,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能够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而在实际工作中,第一顶面至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此时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至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基本相等;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一端密封连接;
之后,通过空腔顶部与空腔相连通的入口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空腔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最终形成顶部回填层结构,回填完成,而自密实材料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只需在空腔顶部开设若干个入口,在不影响主体框架整体强度的情况下即可简单、有效地实现填充满所述空腔的目的,其中,在上述所有工序施工的同时或者之前,均可在所述空腔顶部钻挖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入口。
在上述方案中,使用现有的混凝土输送泵等机械即可完成对自密实材料的填充作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借助现场检查口或者塔机等施工机械拆卸时遗留的开口来当做入口,从而减少钻挖入口的数量,降低施工成本。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先通过回填机械填充底部回填层结构,后通过从空腔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来填充顶部回填层结构,以达到填充满空腔的目的,在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施工难度底,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
现有的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为3.3m。
优选地,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其中一层所述回填区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在施工时,先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以保证大型回填机械能够第二封堵墙的上方进入空腔,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大型回填机械指其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方通过,并向所述空腔内运入填充物,并将填充物填入并填至空腔底面,最终形成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以保证小型回填机械能够从第二封堵墙上方进入空腔,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小型回填机械为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且小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方,并将填充物运入并填至已填充的回填区的上方,最终使所有回填区共同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此时,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
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小型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大型回填机械的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
优选地,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为土石材料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优选地,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为混凝土材料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优选地,所有所述入口均设置在较矮隧道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为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填充制成的结构件。
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为优选的自密实材料,其相比较其他的自密实材料来说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从而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形成本申请所述的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在所述空腔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所述第一封堵墙将所述空腔的一端封闭;
S2.在所述空腔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之后从所述第二封堵墙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此时,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S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将与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一端封闭;
S4.通过所述入口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所述空腔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
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
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上方进入空腔内。
本发明所述的采用本申请所述的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在空腔回填施工时,先在所述空腔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并将所述第一封堵墙与所述空腔密封连接,从而将空腔的一端封闭;
之后,在所述空腔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尽可能与第一间隙相适配,在保证回填机械通过第二封堵墙上方进入空腔的同时,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尽可能靠近所述内顶面;
之后,利用回填机械将填充物运入空腔,并填至空腔底面,最终形成底部回填层结构,此时,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能够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而在实际工作中,第一顶面至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此时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至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基本相等;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一端密封连接;
之后,通过空腔顶部与空腔相连通的入口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空腔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最终形成顶部回填层结构,回填完成。
而自密实材料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故只需在空腔顶部开设若干个入口,在不影响主体框架整体强度的情况下即可简单、有效地实现填充满所述空腔的目的,其中,在上述所有工序施工的同时或者之前,均可在所述空腔顶部钻挖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入口。
在上述方案中,使用现有的混凝土输送泵等机械即可完成对自密实材料的填充作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借助现场检查口或者塔机等施工机械拆卸时遗留的开口来当做入口,从而减少钻挖入口的数量,降低施工成本。
综上所述,先通过回填机械从空腔侧面将填充物填入空腔,后通过从空腔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以达到填充满空腔的目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优选地,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21、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2、利用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直至形成至少一层回填区,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将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
S24、利用小型回填机械继续朝向所述空腔内运入填充物,并填充剩余所述回填区,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
大型回填机械为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在施工时,先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以保证大型回填机械能够第二封堵墙的上方进入空腔,且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大型回填机械指其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方通过,并向所述空腔内运入填充物,并将填充物填入并填至空腔底面,最终形成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以保证小型回填机械能够从第二封堵墙上方进入空腔,所述第二封堵墙与所述空腔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小型回填机械为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且小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上方,并将填充物运入并填至已填充的回填区的上方,最终使所有回填区共同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此时,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
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小型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大型回填机械的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在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之后,在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两侧分别修筑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第二封堵墙共同形成梯形结构件。
在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之后,在所述第二封堵墙的两侧分别修筑斜坡,使得回填机械可以很方便地从第二封堵墙的上方通过。
优选地,所述梯形结构件的坡度小于30°
优选地,在进行步骤S1-S3任意一项时均可进行步骤S4施工。
优选地,在步骤S1之前,在所述空腔(1)的内表面上进行防水施工,以防止空腔内的水反涌进入较矮隧道与旁侧隧道内。
优选地,较矮隧道底板、基坑底部和共用侧墙围成所述空腔,所有所述入口均设置在较矮隧道底板上。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先通过回填机械从空腔侧面将填充物填入空腔,后通过从空腔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以达到填充满空腔的目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2、本申请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3、本申请的一种用于形成所述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先通过回填机械从空腔侧面将填充物填入空腔,后通过从空腔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以达到填充满空腔的目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4、本申请的一种用于形成所述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共墙隧道群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共墙隧道群下方空腔回填施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形成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施工剖面示意图(填充回填区);
图5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形成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施工剖面示意图(填充底部回填层结构);
图6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形成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施工剖面示意图(填充顶部回填层结构);
图7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形成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施工横截面示意图(填充顶部回填层结构);
图中标记:1-空腔,11-内顶面,12-入口,2-第一封堵墙,3-底部回填层结构,31-回填区,311-上表面,312-第一顶面,4-第二封堵墙,5-较矮隧道,51-较矮隧道底板,52-较矮隧道侧墙,6-旁侧隧道,61-共用侧墙,7-顶部回填层结构,8-基坑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4-6所示,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包括空腔1,所述空腔1具有内顶面11,所述空腔1的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一封堵墙2,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二封堵墙4,所述空腔1内由上而下设置有顶部回填层结构7和底部回填层结构3,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和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共同充满所述空腔1,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为自密实材料填充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上具有与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相接触的第一顶面312,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所述空腔1顶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所述入口12用于将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填入所述空腔1。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包括管道型隧道、上部敞口的隧道或者侧部敞口的的隧道。
所述自密实材料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动捣实,即可满足填充要求的填充材料,自密实材料包括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等。
所述第一阈值为回填机械施工的最小作业高度,而本发明中的回填机械包括用于运输填充物的运输机械。
运输机械具体为:推土机、运土车。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较矮隧道5与旁侧隧道6之间设置有共用侧墙61,当较矮隧道5与旁侧隧道6之间内空高度相差较大时,矮隧道底板51下方即会形成由较矮隧道底板51、基坑底部8和共用侧墙61围成的空腔1。
在空腔1回填施工时,先在所述空腔1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2,并将所述第一封堵墙2与所述空腔1的端部密封连接,从而将空腔1的一端封闭;
之后,在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尽与第一间隙相适配,在保证回填机械通过第二封堵墙4上方进入空腔1的同时,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尽可能靠近所述内顶面11;
之后,利用回填机械将填充物运入空腔1,并填至空腔1底面,最终形成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能够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而在实际工作中,第一顶面312至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此时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至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基本相等;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一端密封连接;
之后,通过空腔1顶部与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空腔1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1,最终形成顶部回填层结构7,回填完成,而自密实材料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只需在空腔1顶部开设若干个入口12,在不影响主体框架整体强度的情况下即可简单、有效地实现填充满所述空腔1的目的,其中,在上述所有工序施工的同时或者之前,均可在所述空腔1顶部钻挖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
在上述方案中,使用现有的混凝土输送泵等机械即可完成对自密实材料的填充作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借助现场检查口或者塔机等施工机械拆卸时遗留的开口来当做入口12,从而减少钻挖入口12的数量,降低施工成本。
综上所述,先通过回填机械从空腔1侧面将填充物填入空腔1,后通过从空腔1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以达到填充满空腔1的目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底,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
现有的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为3.3m。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31,其中一层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第二阈值为大型回填机械施工的最小作业高度,所述大型回填机械为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在施工时,先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以保证大型回填机械能够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进入空腔1,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修筑用于大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斜坡,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大型回填机械指其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通过,并向所述空腔1内运入填充物,并将填充物填入并填至空腔1底面,最终形成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31,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
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以保证小型回填机械能够从第二封堵墙4上方进入空腔1,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修筑用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斜坡,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小型回填机械为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且小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并将填充物运入并填至已填充的回填区31的上方,最终使所有回填区31共同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
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小型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大型回填机械的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为土石材料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31为混凝土材料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有所述入口12均设置在较矮隧道底板51上。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为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填充制成的结构件。
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为优选的自密实材料,其相比较其他的自密实材料来说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从而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实施例2
如图3-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形成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在所述空腔1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2,所述第一封堵墙2将所述空腔1的一端封闭;
S2.在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上方进入空腔1内,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之后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1,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用于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
S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将与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一端封闭;
S4.通过所述入口12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所述空腔1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1。
所述第一阈值为回填机械施工的最小作业高度,而本发明中的回填机械包括用于运输填充物的运输机械。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采用本申请所述的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在空腔1回填施工时,先在所述空腔1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2,并将所述第一封堵墙2与所述空腔1的端部密封连接,从而将空腔1的一端封闭;
如图5所示,之后,在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尽与第一间隙相适配,在保证回填机械通过第二封堵墙4上方进入空腔1的同时,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尽可能靠近所述内顶面11;
如图5所示,之后,利用回填机械将填充物运入空腔1,并填至空腔1底面,最终形成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能够满足回填机械在其内作业施工,而在实际工作中,第一顶面312至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此时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至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基本相等;
如图6所示,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一端密封连接;
之后,通过空腔1顶部与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空腔1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1,最终形成顶部回填层结构7,回填完成。
而自密实材料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同时获得很好均质性,故只需在空腔1顶部开设若干个入口12,在不影响主体框架整体强度的情况下即可简单、有效地实现填充满所述空腔1的目的,其中,在上述所有工序施工的同时或者之前,均可在所述空腔1顶部钻挖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
在上述方案中,使用现有的混凝土输送泵等机械即可完成对自密实材料的填充作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借助现场检查口或者塔机等施工机械拆卸时遗留的开口来当做入口12,从而减少钻挖入口12的数量,降低施工成本。
综上所述,先通过回填机械从空腔1侧面将填充物填入空腔1,后通过从空腔1上端注入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以达到填充满空腔1的目的,先进行较矮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再进行空腔的填充施工时,能够方便地将空腔填满,施工难度低,同时全程均通过机械施工,能够保证施工工期。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31,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21、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2、利用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1,直至形成至少一层回填区31,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将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
S24、利用小型回填机械继续朝向所述空腔1内运入填充物,并填充剩余所述回填区31,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
大型回填机械施工的最小作业高度为6.6m,所述大型回填机械为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如图5所示,在施工时,先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以保证大型回填机械能够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进入空腔1,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修筑用于大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斜坡,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大型回填机械指其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通过,并向所述空腔1内运入填充物,并将填充物填入并填至空腔1底面,最终形成至少一层所述回填区31,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6.6m;
如图5所示,之后,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以保证小型回填机械能够从第二封堵墙4上方进入空腔1,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修筑用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斜坡,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其中,小型回填机械为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且小于6.6m的回填机械;
之后,小型回填机械通过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并将填充物运入并填至已填充的回填区31的上方,最终使所有回填区31共同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接近或者等于3.3m。
通过大型回填机械与小型回填机械相配合,使得在本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其施工机械利用至最优,更好地节约了回填时间,相比较均用小型回填机械回填作业来说缩短了工期。
小型回填机械的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3.3m;大型回填机械的其最小作业高度大于或者等于6.6m。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步骤S2中,在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之后,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分别修筑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第二封堵墙4共同形成梯形结构件。
在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之后,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分别修筑斜坡,使得回填机械可以很方便地从第二封堵墙4的上方通过。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梯形结构件的坡度小于30°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进行步骤S1-S3任意一项时均可进行步骤S4施工。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步骤S1之前,在所述空腔1的内表面上进行防水施工,以防止空腔1内的水反涌进入较矮隧道5与旁侧隧道6内。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较矮隧道底板51、基坑底部8和共用侧墙61围成所述空腔1,所有所述入口12均设置在较矮隧道底板51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包括空腔(1),所述空腔(1)具有内顶面(1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1)的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一封堵墙(2),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二封堵墙(4),所述空腔(1)内由上而下设置有顶部回填层结构(7)和底部回填层结构(3),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和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共同充满所述空腔(1),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为自密实材料填充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上具有与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相接触的第一顶面(312),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内顶面(11)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腔(1)相连通的入口(12),所述入口(12)用于将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填入所述空腔(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31),其中一层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为土石材料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7)为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填充制成的结构件。
6.一种用于形成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在所述空腔(1)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2),所述第一封堵墙(2)将所述空腔(1)的一端封闭;
S2.在所述空腔(1)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之后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1),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312)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S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将与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一端封闭;
S4.通过所述入口(12)将自密实材料填充至所述空腔(1)内,直至充满所述空腔(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至少两层回填区(31),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21、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2、利用大型回填机械从所述第二封堵墙(4)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空腔(1),直至形成至少一层回填区(31),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回填区(31)的上表面(311)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6m;
S23、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上端面与所述内顶面(1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3m,将所述第二封堵墙(4)与所述空腔(1)的接触处密封设置;
S24、利用小型回填机械继续朝向所述空腔(1)内运入填充物,并填充剩余所述回填区(31),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在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4)之后,在所述第二封堵墙(4)的两侧分别修筑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第二封堵墙(4)共同形成梯形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之前,在所述空腔(1)的内表面上进行防水施工。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较矮隧道底板(51)、基坑底部(8)和共用侧墙(61)围成所述空腔(1),所有所述入口(12)均设置在较矮隧道底板(51)上。
CN201911305071.1A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08635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5071.1A CN110863515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5071.1A CN110863515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3515A true CN110863515A (zh) 2020-03-06

Family

ID=69659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5071.1A Pending CN110863515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63515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2497A1 (fr) * 1986-04-25 1987-10-28 S.A. Entreprises Koeckelberg Procédé pour la construction de tunnels
JPH0610597A (ja) * 1992-06-29 1994-01-18 Yoshiji Matsumoto トンネル覆工工法及びトンネル覆工体
JPH09279978A (ja) * 1996-04-17 1997-10-28 Shimizu Corp 大断面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JPH10220193A (ja) * 1997-02-12 1998-08-18 Shimizu Corp 大断面トンネルおよび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KR20000003270A (ko) * 1998-06-26 2000-01-15 유근무 토피가 얕은 지역의 터널구축방법
KR100656194B1 (ko) * 2006-05-03 2006-12-13 은산토건(주) 터널공법을 적용한 개착식 공법
JP2010121404A (ja) * 2008-11-21 2010-06-03 West Nippon Expressway Co Ltd 多連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および多連トンネル構造
CN207003483U (zh) * 2017-04-26 2018-02-13 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明挖隧道异型结构的基底加固体系
CN110424454A (zh) * 2019-07-10 2019-11-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综合管廊与地铁车站的共建方法及共建结构
CN212153449U (zh) * 2019-12-17 2020-12-15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2497A1 (fr) * 1986-04-25 1987-10-28 S.A. Entreprises Koeckelberg Procédé pour la construction de tunnels
JPH0610597A (ja) * 1992-06-29 1994-01-18 Yoshiji Matsumoto トンネル覆工工法及びトンネル覆工体
JPH09279978A (ja) * 1996-04-17 1997-10-28 Shimizu Corp 大断面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JPH10220193A (ja) * 1997-02-12 1998-08-18 Shimizu Corp 大断面トンネルおよび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KR20000003270A (ko) * 1998-06-26 2000-01-15 유근무 토피가 얕은 지역의 터널구축방법
KR100656194B1 (ko) * 2006-05-03 2006-12-13 은산토건(주) 터널공법을 적용한 개착식 공법
JP2010121404A (ja) * 2008-11-21 2010-06-03 West Nippon Expressway Co Ltd 多連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および多連トンネル構造
CN207003483U (zh) * 2017-04-26 2018-02-13 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明挖隧道异型结构的基底加固体系
CN110424454A (zh) * 2019-07-10 2019-11-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综合管廊与地铁车站的共建方法及共建结构
CN212153449U (zh) * 2019-12-17 2020-12-15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3042A (zh) 水力插板及使用方法
CN103422510B (zh) 钢管框架式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6121722A (zh) 一种快速构筑密闭墙的方法
CN206419017U (zh) 大断面浅埋隧道冻结暗挖施工结构
CN105888673A (zh) 松软富水围岩内深孔塑管高压注浆防爆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03899325B (zh) 混凝土箱体盾构进洞接收的施工方法
CN106640107A (zh) 无需坑外地基加固的泡沫土中顶管进洞工装及其施工方法
CN106638647A (zh) 一种沉井水下封底方法及沉井
CN202787334U (zh) 一种隧道施工中深井管的封闭结构
CN212153449U (zh)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
CN106089245B (zh) 一种用于单护盾tbm壁后延迟注浆方法
CN109853477A (zh) 廊道中化动水为静水的集中渗漏封堵结构及方法
CN113027519A (zh) 一种充填料自筑挡墙及构筑方法
CN105605335A (zh) 一种用于顶进施工的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CN110863515A (zh) 一种共墙隧道群的底部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603062U (zh) 廊道中化动水为静水的集中渗漏封堵结构
CN206457835U (zh) 一种沉井
CN107905815A (zh) 一种双液注浆加固隧道土质中岩柱施工方法
CN107191196A (zh) 贯穿大埋深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滑抗剪治理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944236A (zh) 树根桩主动循踪分层注浆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6942777U (zh) 一种隧道进洞结构
CN206397506U (zh) 无需坑外地基加固的泡沫土中顶管进洞工装
CN209687506U (zh) 穿河浅埋暗挖电力隧道施工结构
CN111577292B (zh) 局部富水砂层暗挖车站双支道施工方法
CN113718752A (zh) 地连墙复合式注浆方法及注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