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43932B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43932B
CN110843932B CN201810956650.1A CN201810956650A CN110843932B CN 110843932 B CN110843932 B CN 110843932B CN 201810956650 A CN201810956650 A CN 201810956650A CN 110843932 B CN110843932 B CN 110843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ar wheel
plate body
wheel hous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566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43932A (zh
Inventor
罗来龙
许志华
张勤涛
马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566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439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43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3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43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39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其中,车身结构包括:后地板结构、后轮罩结构,设置在后地板结构上;第一加强板结构,设置在后轮罩结构上,并且其的第一端与后地板结构连接,其第二端朝向远离后地板结构的方向延伸。第一加强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设置在后地板结构上,第二端远离后地板结构设置;第二板体相对于第一板体倾斜设置,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设置在后地板结构上并与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间隔设置,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远离后地板结构设置;第三板体设置在第一板体的中部和第二板体的中部之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强度较低,后部碰撞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面对未来更加严格的碰撞安全标准,汽车车身刚度也是越做越大的趋势。为了减轻汽车碰撞时乘员的伤亡,一些车型在设计车身时着重加固乘客舱部分,削弱了汽车前部和后部。但是对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三排座车型,却不能采用这种削弱后部的设计。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车身具有以下问题:1、车身后部结构偏软,当发生后部碰撞时,车身不能快速的将力传递分散掉,且溃缩变形大,侵占了第三排乘员的生存空间,对乘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2、车身后部轮罩薄板大面,且结构比较空洞,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严重影响第三排乘客乘坐舒适性。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存在以上的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车身扭转刚度低,NVH性能低,后部碰撞安全存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强度较低,后部碰撞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后地板结构;后轮罩结构,设置在后地板结构上;第一加强板结构,设置在后轮罩结构上,并且第一加强板结构的第一端与后地板结构连接,第一加强板结构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后地板结构的方向延伸,第一加强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设置在后轮罩结构和后地板结构的连接处,第一板体的第二端远离后轮罩结构和后地板结构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板体,第二板体相对于第一板体倾斜设置,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设置在后轮罩结构和后地板结构的连接处并与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间隔设置,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远离后轮罩结构和后地板结构的连接处设置;第三板体,设置在后轮罩结构上并连接在第一板体的中部和第二板体的中部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板结构连接在后轮罩结构上或者与后轮罩结构一体成型设置,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板体上。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结构连接在后轮罩结构上或者与后轮罩结构一体成型设置,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结构,第二加强板结构设置在后轮罩结构上,并且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一端与第一加强板结构连接,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第一加强板结构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板体上,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板体的中部。
进一步地,第二板体为弯曲结构,第二板体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第一板体的方向设置并与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连接在后轮罩结构的前侧,第一板体的第二端与C柱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车身结构还包括D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连接在后轮罩结构的后侧,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二端与D柱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连接在后轮罩结构的第一侧,第一板体的第二端与C柱加强板连接,D柱加强板连接在后轮罩结构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第二加强板结构的第二端与D柱加强板连接,后轮罩结构包括互相连接的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外板连接在后地板结构的边缘,后轮罩内板连接在后轮罩外板的内表面和后地板结构的内表面之间,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均连接在后轮罩外板上,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结构包括互相连接的第六板段和第七板段,其中,第六板段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并与第二板体连接,第七板段设置在后轮罩外板上并与D柱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后地板结构包括后纵梁,第一板体的下端和/或第二板体的下端与后纵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结构,车身结构上述的车身结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沿着后地板结构、第一加强板结构向外分散。第一加强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布置方向不同,也能够使碰撞力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传导,并增加车身结构的后部的结构强度。第三板体设置在第一板体的中部和第二板体的中部之间,为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提供支撑,优化了加强结构、改善了传力路径,能够避免车身后部发生过多的变形,为第三排乘员保留更多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被动安全,进一步提高NVH性能,增强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加强了后轮罩结构的结构强度,在提高了车身后部的NVH性能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车身后部产生的噪音,使第三排乘客乘坐更舒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身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车身结构的后轮罩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车身结构的C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结构和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车身结构的后轮罩外板、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车身结构的后地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车身结构的后纵梁和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身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7中车身结构的后轮罩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后地板结构;11、后纵梁;20、后轮罩结构;21、后轮罩内板;22、后轮罩外板;30、C柱加强板;40、D柱加强板;41、上段;42、中段;43、下段;50、第一加强板结构;51、第一板体;511、第一板段;512、第二板段;513、第三板段;52、第二板体;521、第四板段;522、第五板段;53、第三板体;60、第二加强板结构;61、第六板段;62、第七板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实施例一的车身结构包括后地板结构10、后轮罩结构20和第一加强板结构50,后轮罩结构20设置在后地板结构10上,第一加强板结构50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上。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一端与后地板结构10连接,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后地板结构10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加强板结构50包括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和第三板体53。第一板体51的第一端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和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远离后轮罩结构20和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板体52相对于第一板体51倾斜设置,第二板体52的第一端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和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并与第一板体5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远离后轮罩结构20和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设置。第三板体53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上并连接在第一板体51的中部和第二板体52的中部之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沿着后地板结构10、第一加强板结构50向外分散。第一加强板结构50包括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和第三板体53,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的布置方向不同,也能够使碰撞力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传导,并增加车身结构的后部的结构强度。第三板体53设置在第一板体51的中部和第二板体52的中部之间,为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提供支撑,优化了加强结构、改善了后轮罩结构20上的传力路径,能够避免车身后部发生过多的变形,为第三排乘员保留更多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被动安全,进一步提高NVH性能,增强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和第三板体53加强了后轮罩结构20的结构强度,在提高了车身后部的NVH性能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车身后部产生的噪音,使第三排乘客乘坐更舒适。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强度较低,后部碰撞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结构50可以通过紧固件、焊接技术或者紧固件和焊接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固定连接在后轮罩结构20上,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板结构50也可以和后轮罩结构20一体成型的设置。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30和D柱加强板40,其中,C柱加强板30连接在后轮罩结构20的第一侧,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与C柱加强板30连接。从图1可以看到,上述“后轮罩结构20的一侧”指的是后轮罩结构20的沿水平方向的一个侧边。具体地,C柱加强板30连接在图1中后轮罩结构20的右侧边上,即车身朝向车头的前侧。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二端,也即图1中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上端连接在C柱加强板30上。当车辆后侧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沿着第一加强板结构50传递至C柱加强板30并最终传导至车身的C柱上,最终起到分散碰撞力的效果。
D柱加强板连接在后轮罩结构2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与D柱加强板40连接。上述的“后轮罩结构2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指的是后轮罩结构20中沿水平方向的另一个侧边。从图1可以看到,后轮罩结构20的第二侧指的是左侧的边沿,即车身朝向车尾的后侧。也即D柱加强板40和C柱加强板30是相对地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的左右两侧。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连接在D柱加强板40上。上述结构使得当车身结构后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能够沿着第一加强板结构50、第二加强板结构60传递至D柱加强板40上,并最终传递至车身的D柱上。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得知,本申请的车身结构可以将后部的碰撞力传递至车身的C柱和D柱上,从而提高了车身结构的结构刚度,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51近似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板体51的第一端与后地板结构10连接,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与C柱加强板30连接。第二板体52相对于第一板体51倾斜设置,第二板体52的第一端与后地板结构10连接,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板体51上。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形成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结构,再加上设置在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之间的第三板体53,三者形成形似“A”的加强结构,优化其传力路径,从而为第三排的乘客留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进一步地,上述的沿竖直方向设置是指,沿着车身结构的上下方向。倾斜设置是指,相对于车身结构的上下方向倾斜设置,也即第一加强板结构50相对于车身结构的上下方向呈角度。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51包括由上自下设置的第一板段511、第二板段512和第三板段513,第一板段511和第二板段512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上,第三板段513设置在后地板结构10上,第一板段511与C柱加强板30连接,第二板体52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板段512上。具体地,第三板段513即为第一板体51的下端,第三板段513固定设置在后地板结构10上。第二板段512为第一板体51的中间板段,其长度要大于第一板段511和第三板段513。第二板段512通过焊接固定在后轮罩结构20上。第一板段511为第一板体51的上端,其与C柱加强板连接。优选地,第一板段511、第二板段512和第三板段513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板段511为后排安全带收卷器安装支架,第二板段512为后排座椅靠背固定加强板。也即本身中的第一板体51即作为加强结构,也能够提供额外的安装位置。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板体51上,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板体52包括互相连接的第四板段521和第五板段522。第四板段521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上,第五板段522设置在后地板结构10上,第四板段521的端部与第二板段512连接,第二加强板结构60连接在第四板段521上。具体地,第五板段522为第二板体52的下段,第五板段522固定设置在后地板结构10上。第四板段521为第二板体52的上端,其长度要大于第五板段522的长度。第四板段521和第五板段52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第四板段521的上端连接在第二板段512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四板段521为沿后轮罩结构20轮廓的弯折状或者弯曲状,并且第四板段521朝向上方方向凸出。上述结构使得在车身结构后部受到撞击时第四板段521能够溃缩变形,从而吸收撞击能量,并使车辆的安全性能更好。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结构60,第二加强板结构60设置在后轮罩结构20上,并且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与第一加强板结构50连接,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方向延伸。当车辆后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还可以沿着第二加强板结构60向外分散。同时,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二端和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不同,也能够使碰撞力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传导,并增加车身结构的后部的结构强度,提高NVH性能,增强车辆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板体52的中部。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加强板结构60包括互相连接的第六板段61和第七板段62,其中,第六板段61设置在后轮罩内板21上并与第二板体52连接,第七板段62设置在后轮罩外板22上并与D柱加强板40连接。具体地,第七板段62的长度大于第六板段61的长度,第六板段61和第七板段6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优选地,从图5可以看到,第六板段61和第七板段62延伸方向与第四板段521的下部弯折段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设置。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D柱加强板40具有上段41、中段42和下段43,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连接在中段42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轮罩结构20包括互相连接的后轮罩内板21和后轮罩外板22,后轮罩外板22连接在后地板结构10的边缘,后轮罩内板21连接在后轮罩外板22的内表面和后地板结构10的内表面之间,C柱加强板30和D柱加强板40均连接在后轮罩外板22上,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均设置在后轮罩内板21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后地板结构10包括后纵梁11,第一板体51的下端和/或第二板体52的下端与后纵梁11连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51的下端和第二板体52的下端均与后纵梁11连接,也即第三板段513和第五板段522均与后纵梁11连接。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第一板体51的下端或者仅第二板体52的下端与后纵梁11连接,也即仅第三板段513或者仅第五板段522与后纵梁11连接。
如图7所示,根据实施例二的车身结构,第二板体52为弯曲结构,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第一板体51的方向设置并与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连接。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二板体52的第四板段521朝向第二加强板结构60弯曲并与第六板段61连接。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和第三板体53形成形似“H”的加强结构,使车身结构受到的力沿更优的路径传递,保证乘员的安全。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三中,第二板体既具有与第一板体相连的一端,也具有与第二加强板结构相连的一端。上述结构进一步丰富了车身结构的传力路径,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结构,车身结构为上述的车身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本申请的车身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面对未来更加严格的碰撞安全标准,车身刚度也是越做越大的趋势,有些做的好的车型扭转刚度已经达到40000牛米/度。本申请就是针对三排座车型,对车身后部扭转的一种加强梁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车身的扭转刚度,也提高了车身后部的NVH性能,降低噪声,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后部碰撞安全。通过加强梁结构将后部碰撞的力传递到上部车身的C柱和D柱,优化了传力路径,提高了后部碰撞安全性能。
本申请重新设计了车身后部结构,在后轮罩后部增加3个加强梁,这样在后轮罩内侧局部就形成了近似“A”的梁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或者近似“H”的梁架结构形式(如图8所示)。在后侧围增加1个加强梁,该加强梁与D柱、后轮罩加强梁,斜向形成形似“H”的梁结构形式(如图3所示)。在后地板后部增加1个加强板,与后轮罩加强梁、后纵梁形成“人”字型梁架结构形式(如图6所示)。该优化加强梁结构有以下优点:
1、优化结构,改善传力路径,避免发生后碰时车身后部发生过多的变形,提高了被动安全,能更好的保护第三排乘员安全。
2、对后部轮罩的薄板大面结构进行了加强,大大提高了车身后部的NVH性能,降低噪声,使第三排乘客乘坐更舒适。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地板结构(10);
后轮罩结构(20),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结构(10)上;
第一加强板结构(50),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上,并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一端与所述后地板结构(10)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包括:
第一板体(51),所述第一板体(51)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和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后轮罩结构(20)和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设置;
第二板体(52),所述第二板体(52)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51)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板体(52)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和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一板体(5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后轮罩结构(20)和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连接处设置;
第三板体(53),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上并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5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板体(52)的中部之间;
第二加强板结构(60),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上,并且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的方向延伸;
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30)和D柱加强板(40),所述C柱加强板(30)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30)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4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上或者与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5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50)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上或者与所述后轮罩结构(20)一体成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51)上,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板体(52)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52)为弯曲结构,所述第二板体(52)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体(51)的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板(30),所述C柱加强板(30)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的前侧,所述第一板体(51)的第二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3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D柱加强板(40),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结构(20)的后侧,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的第二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4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结构(20)包括互相连接的后轮罩内板(21)和后轮罩外板(22),所述后轮罩外板(22)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边缘,所述后轮罩内板(21)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外板(22)的内表面和所述后地板结构(10)的内表面之间,所述C柱加强板(30)和所述D柱加强板(40)均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外板(22)上,所述第一板体(51)和所述第二板体(52)均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2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60)包括互相连接的第六板段(61)和第七板段(62),其中,所述第六板段(61)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21)上并与所述第二板体(52)连接,所述第七板段(62)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外板(22)上并与所述D柱加强板(40)连接。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1810956650.1A 2018-08-21 2018-08-21 车身结构及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439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6650.1A CN110843932B (zh) 2018-08-21 2018-08-21 车身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6650.1A CN110843932B (zh) 2018-08-21 2018-08-21 车身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3932A CN110843932A (zh) 2020-02-28
CN110843932B true CN110843932B (zh) 2021-02-26

Family

ID=69594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665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43932B (zh) 2018-08-21 2018-08-21 车身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439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920A (zh) * 2020-08-13 2020-12-18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减震器激励载荷传导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25959B1 (ko) * 2008-08-06 2009-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리어 차체구조
JP5509842B2 (ja) * 2009-12-25 2014-06-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3693115B (zh) * 2013-12-30 2016-03-2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装置及汽车
CN104401402B (zh) * 2014-11-20 2017-02-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uv车型内板后部结构
CN107235082B (zh) * 2016-03-29 2020-02-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侧围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3932A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1769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9545950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 vehicle
KR100361299B1 (ko) 충격 분산기능을 갖는 차량의 전방실내구조
JP359932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US10407099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6347466B (zh) 车身组装结构
US8991907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6809286B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KR101856248B1 (ko) 측면충돌에 대한 보강부재를 구비한 2도어 또는 3도어 차량
JP201000615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520902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747294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O2013145232A1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820139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0843932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4852186B (zh) 一种汽车乘员舱壳体结构及汽车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JPH058755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3443016B (zh) 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CN205186312U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10843933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KR101092770B1 (ko) 프런트사이드멤버 보강구조
JP4958215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KR102251342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멤버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2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