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17278A -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17278A
CN110817278A CN201910996122.3A CN201910996122A CN110817278A CN 110817278 A CN110817278 A CN 110817278A CN 201910996122 A CN201910996122 A CN 201910996122A CN 110817278 A CN110817278 A CN 110817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ide plate
shaft
heavy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961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健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961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172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17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172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44Belt or chai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支架的转轴以及绕设在转轴上的传送带;支架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平行;转轴包括传动轴与辊筒,传动轴横置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辊筒包括辊筒芯轴与辊轴,滚轴套设于辊筒芯轴;辊筒包括第一辊筒、第二辊筒,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分别横置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两端;支架装设有斜向卡槽,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支架装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带动传动轴驱动传送带绕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运动。本发明设有多个斜向卡槽,方便拆装辊筒,且抵消辊筒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向心力,提高本地辊重载运输线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输送设备中,正常的驱动马达都设置于支架一侧,驱动传送带保持绷紧状态,绕转轴运动。传统的辊筒通常是通过螺丝或者竖直卡槽固定于地辊支架上。但在地辊重载运输设备中,运输的货物较重,传送带工作的过程中,会对辊筒产生较大的压力。辊筒与支架连接处的螺丝或竖直卡槽被压力的长时间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甚至断裂,导致传送带无法正常工作。另外,当辊筒需要更换时,需要拆卸螺丝或将辊筒沿竖直方向从竖直卡槽中移除,较为繁琐费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设置斜向卡槽,方便拆装辊筒,且抵消辊筒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向心力,提高本地辊重载运输线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支架的转轴以及绕设在转轴上的传送带;
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平行;
所述转轴包括传动轴与辊筒,所述传动轴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辊筒包括辊筒芯轴与辊轴,所述辊轴套设于所述辊筒芯轴;所述辊筒包括第一辊筒、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分别横置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两端;
所述支架装设有斜向卡槽,所述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
所述支架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绕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卡槽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弯曲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通过所述第一弯曲面连接,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向所述辊筒的转动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辊筒芯轴两端具有第三斜面与第二弯曲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贴合,所述第二弯曲面与所述第一弯曲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辊筒还包括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分别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且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两侧;所述传送带绕设方向依次贴接所述传动轴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辊筒的表面、所述第二辊筒的表面、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传动轴的下表面,围成一个闭环;所述驱动组件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轴位于第一水平面,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为第二水平面,所述第一水平面不高于所述第二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支撑于地面的脚架,所述脚架与地面的接触面为支撑面,传送带的运输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的距离为260毫米~35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卡槽呈矩形状,且所述斜向卡槽的上下表面形成至少一通孔,藉由一螺丝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斜向卡槽固定于所述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卡槽一体注塑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伺服电机、电机架、轴联器,所述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于支架上,通过轴联器与传动轴连接,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在支架设有多个斜向卡槽,辊筒的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卡接于支架上。辊筒直接放置于斜向卡槽内,若需要更换辊筒则可以直接从斜向卡槽内移出,方便辊筒的拆装与检修。另外,卡槽的斜向设置,可以抵消辊筒在转动过程中的部分向心力,提高地辊重载运输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地辊重载运输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地辊重载运输线的侧面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斜向卡槽与辊筒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地辊重载运输线的脚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地辊重载运输线的脚架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片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2、承重板;31、第一辊筒;32、第二辊筒;33、第一张紧辊;34、第二张紧辊;35、传动轴;36、斜向卡槽;361、第一斜面;362、第二斜面;363、第三斜面;364、第一弯曲面;365、第二弯曲面;第4、脚架;41、支撑脚;42、脚架连接件;43、支撑片;44、连接片;45、固定孔;46、调节块;5、驱动组件;6、传送带;61、第一颜色片材;62、第二颜色片材;63、第一通孔;64、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例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电机负载、输送货物的提及大小等因素设计运输线的宽度、长度、数量、排列等参数。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包括支架1、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转轴以及绕设在转轴上的传送带6;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相对平行;所述转轴包括传动轴35与辊筒,所述传动轴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所述辊筒包括辊筒芯轴与辊轴,所述滚轴套设于所述辊筒芯轴;所述辊筒包括第一辊筒31、第二辊筒32,所述第一辊筒31与第二辊筒32分别横置安装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两端;所述支架1装设有斜向卡槽36,所述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36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所述支架1装设有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带动传动轴35驱动所述传送带6绕第一辊筒11与第二辊筒12运动。
本发明所提供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在支架设有多个斜向卡槽36,辊筒的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36卡接于支架上。辊筒直接放置于斜向卡槽36内,若需要更换辊筒则可以直接从斜向卡槽36内移出,方便辊筒的拆装与检修。另外,卡槽的斜向设置,可以抵消辊筒在转动过程中的部分向心力,提高地辊重载运输线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斜向卡槽36与辊筒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斜向卡槽36包括第一斜面361、第二斜面362与第一弯曲面364,所述第一斜面361与第二斜面362通过所述第一弯曲面364连接,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向所述辊筒的转动方向倾斜。所述辊筒芯轴两端具有第三斜面363与第二弯曲面365,在辊筒安装完毕后,所述第三斜面363与所述第一斜面361贴合,所述第二弯曲面365与所述第一弯曲面364贴合。且第一斜面361的长度大于第二斜面362的长度,使得第一弯曲面364与第二弯曲面365能更好的贴合,固定辊筒,提高本运输线的稳定性。
一般的地辊重载运输线,传送带6都沿着一个方向运动,因此辊筒的方向是固定的。而斜向卡槽36的开口方向则沿着辊筒的运动方向。在辊筒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地辊重载运输线输送的货物一般为重型货物,因此会对传送带6在保持紧绷的状态下会对辊筒产生较大的力。斜向卡槽36的开口方向沿辊筒的运动方向,使得辊筒芯轴施的第三斜面363与斜向卡槽36的第一斜面361贴合,使得辊筒芯轴施加在第一斜面361上的力分解成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两个力,抵消辊筒旋转产生的向心力,减小传统的竖直卡槽受到压力,保护卡槽。
斜向卡槽36的上下表面形成至少一通孔,藉由一螺丝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斜向卡槽36固定于所述支架1。而为了使斜向卡槽36更耐用,本实施例中斜向卡槽36呈矩形状,且一体成型。斜向卡槽36选用高强度的材料,能承受辊筒与传送带6对其长期较大的压力。
更多的,本发明中,辊筒还包括第一张紧辊33、第二张紧辊34,所述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分别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辊筒31与第二辊筒32之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36卡接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且所述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35两侧;所述传送带6绕设方向依次贴接所述传动轴35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张紧辊3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辊筒31的表面、所述第二辊筒32的表面、所述第二张紧辊34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传动轴35的下表面,围成一个闭环;所述驱动组件5带动传动轴35驱动所述传送带6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在传动轴35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传送带6绕设方向依次贴接所述传动轴35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张紧辊3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辊筒31的表面、所述第二辊筒32的表面、所述第二张紧辊34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传动轴35的下表面,围成一个闭环,使传送带6保持一个较为绷紧的状态,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可双向运输,解决传统的运输设备只能单向运输的问题,适用范围广。
具体的,货物放置于传送带6的上表面,传送带6绕第一辊筒31和第二辊筒32运动,以此将货物从运输线的一侧输送至另一侧。当需要传送带6顺时针运动时,伺服电机通电工作,传动轴35顺时针转动,带动传送带6顺时针运动。位于传动轴35左侧的第一张紧辊33表面的传送带处于紧绷状态,对第一张紧辊33施加压力,而第二张紧辊34表面的传送带处于松弛状态。而斜向卡槽36的开口向左侧倾斜,第一张紧辊33的第三斜面363与斜向卡槽36的第一斜面361贴合,使压力分解成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力,抵消水平方向的向心力,减少斜向卡槽36的受力。反之,当传送带6需要逆时针运动时,传动轴35逆时针转动,带动传送带6逆时运动。位于传动轴35右侧的第二张紧辊34表面的传送带6处于紧绷状态,对第二张紧辊34施加压力,而第一张紧辊33表面的传送带处于松弛状态。而斜向卡槽36的开口向右侧倾斜,第二张紧辊34的第三斜面363与斜向卡槽36的第一斜面361贴合,使压力分解成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力,抵消水平方向的向心力,减少斜向卡槽36的受力。在传动轴35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时,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跟随传送带6的运动而转动,始终保持传送带6处于绷紧状态,防止出现传统的运输设备在马达反转的过程中传送带6一侧出现堆积,另一侧过于绷紧,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实施例中地辊重载运输线的侧面图,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35位于第一水平面,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位于第二水平面,且第一水平面不高于第二水平面。传动轴35可与第一张紧辊33、第二张紧辊34位于同一水平面,传动轴35通过齿轮带动传送轴运动,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使得所述传送带6保持绷紧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面低于第二水平面,即传送带6与第一张紧辊33、第二张紧辊34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如图4所示,第一张紧辊33与第二张紧辊34位于传送带6的外侧,传动轴35位于传送带6的内侧,因此传动轴35与所述第一张紧辊33、第二张紧辊34之间存在一定高度差,传送带6在转换方向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缓冲距离。传动轴35上套设有多个齿轮,齿轮与传动轴35同轴连接,传动轴35转动,通过齿轮带动传送带6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且传动轴35位于传送带6的内侧,则齿轮可以充分地啮合传送带6,带动传送带6运动。
在传送带6与支架1之间还增设呈平板状的承重板2,所述承重板2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支撑所述传送带6。承重板2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设置于传送带6工作下表面,且承重板2与传送带6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若承重板2与传送带6距离过大,则不能达到较好的承重效果。传送带6与承重板2的距离越小,承重效果越好。承重板2上表面呈光滑表面,防止传送带6在运动过程中与承重板2摩擦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下表面可为粗糙表面,以与支架1更好的贴合。为在本实施例中,承重板2选择为木板。传送带6在传输过程中与承重板2容易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因此需保持木板表面光滑,可做打磨、抛光等处理。承重板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的距离,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辊筒31与第二辊筒32之间的距离。
为保证承重板2的稳定,防止货物过重导致承重负荷过大,还设有支撑杆依附在承重板2下表面,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承重板2的下表面紧贴。支撑杆呈“U”字型,通过设于支撑杆两端的固定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固定片垂直于支撑杆杆体,支撑杆的形状、数量及位置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形状可设为“L”字型或倒三角型,达到支撑效果亦可。
承重板2还设置有限位块,固定于承重板2的外边缘且紧贴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的内侧。传送带6位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内,防止传送带6在工作过程中与承重板2产生摩擦,产生相互作用力,导致传送带6偏离预设位置。具体的,在承重板2四角处,即承重板2的首端与末端,分别设有四块限位块。为更好的固定限位块,限位块设有固定孔,通过固定孔固定于承重板2。而限位块两端设有倒圆角,支架1两端,即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防止操作者在搬动货物的过程中被限位块割伤。
重型货物在传送运输的过程中,重心越低越能提高其稳定性、安全性。但传送带6在运载过程需要驱动组件5提供动力,因此传送带6的运输面并不能设置过低,否则驱动组件5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传输带的运输面距脚架4支撑面的距离为260~350毫米,具体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用户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传送带6运输面距离脚架4的支撑面距离为300毫米,既可以满足驱动组件5的高度要求,同时配合传统叉车的高度。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可以传送带6与离脚架4运输面之间的距离为260毫米,最大限度的提高传送重型货物的稳定性。
如图5、6所示,本运输线的支架1还包括设于底部的脚架4,位于支架1的两侧,通过脚架调节地辊重载运输线的高度。脚架4包括支撑脚41与脚架连接件42,所述脚架连接件42连接所述支撑脚41与支架1,支撑脚41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片43与连接片44,支撑片43用于支撑地面,所述连接片44与所述固定孔45位于所述支撑片43的中间线相对两侧。所述脚架连接件42与所述连接片44活动连接。操作者通过该固定孔45固定于地面。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片43设置一个固定孔45,位于支撑脚41中间线的外侧,即靠近调节块46一侧,方便用户安装固定螺丝,且防止多个固定孔45在固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个螺丝对位,过于繁琐。具体的数量可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支撑脚41的连接片44连接脚架连接件42,使得支撑脚41连接地辊重载运输线的支架1,脚架连接件42与连接件连接,均设置于所述支撑脚41中间线远离固定孔45一侧,防止支撑脚41在受力过中造成压力过大,造成支撑脚41的外翻。脚架连接件42一侧还设置有调节脚架4高度的调节块46,一调节螺钉穿过所述调节块46抵持所述支撑片43,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螺钉调节所述脚架连接件42沿所述连接片44上下位移。所述调节块46固定于脚架连接件42靠近固定孔45一侧,且调节螺钉的头部位于所述调节块46与支撑脚41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固定脚架4的高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节螺钉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高度调节脚架4的高度。
调节块46的厚度大于支撑片43的厚度,防止支撑片43受力强度过大,容易开裂,同时减少脚架4对地面的压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脚架连接件42与调节块46通过模具铸造一体成型,避免在使用过程中调节块46容易从脚架连接件42上脱落。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块46焊接于脚架连接件42,防止调节块46在使用过程中开裂。为防止脚架4表面过于锋利,容易对经过的用户造成损伤,因此支撑脚41、脚架连接件42及调节块46均作对应的钝化处理。
如图2、7所示,传送带6由若干片材拼接而成,分别为第一颜色片材61与第二颜色片材62。第一颜色片材61构成第一颜色传送模块,第二颜色片材62构成第二颜色传送模块,两者交替拼接,操作者可直观根据第一颜色传送模块与第二颜色传送模块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传送带6的状态,避免传统的深色传送带6不易确认工作状态的缺陷,防止操作者在传送带6工作的过程中不小心踩踏或直接将对传送带6进行操作。
且第一颜色传送模块的长度小于第二颜色传送模块的长度。第一颜色传送模块为黄色,起警示作用。而第二颜色传送模块为蓝色,将传送带6的多数区域设置为蓝色,耐脏,可以保证传送带6在车间或仓库等多尘的空间内无需过多清洗,同时与黄色的传送模块形成对比,帮助操作者辨认传送带6的工作状态。整条传送带6是由若干片材相互拼接形成的,片材的数量较大,在安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缺漏或者拼接位置不适配的情况。通过第一颜色模块与第二颜色模块的拼接,将整条传送带6划分为多个区域,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确定片材的安装位置是否准确,与已安装的片材是否较好的配合。另外,将第一颜色传送模块与第二颜色传送模块交替设置,帮助工作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更好的确定故障的位置、标记、修复。
为了更好地看清楚传送带6的边界,即沿支架1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内侧,均由第一颜色片材61拼接构成,提醒操作者注意传送带6的位置,可以准确地将货物放置于传送带6的中心位置。
片材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63与第二通孔64,相邻片材之间通过第一通孔63与另一片材的第二通孔64连接。具体的,各个所述片材之间设有铰接轴,铰接轴的方向与传送带6工作的方向垂直。铰接轴通过所述第一通孔63与另一片材的第二通孔64所形成的通孔,使得相邻片材相互铰接。片材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运输线还设有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包括伺服电机、电机支架与轴联器,电机支架一段固定在支架1侧板的中间位置,伺服电机固定于电机支架上,这样保证整个运输线的重心居中,结构更加稳定,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保障运输工作的正常运行。伺服电机的转轴通过轴联器与传动轴35连接,伺服电机输出端通过轴联器带动转轴转动,带动传送带6工作。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支架的转轴以及绕设在转轴上的传送带;
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平行;
所述转轴包括传动轴与辊筒,所述传动轴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辊筒包括辊筒芯轴与辊轴,所述辊轴套设于所述辊筒芯轴;所述辊筒包括第一辊筒、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分别横置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两端;
所述支架装设有斜向卡槽,所述辊筒芯轴通过所述斜向卡槽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
所述支架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绕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卡槽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弯曲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通过所述第一弯曲面连接,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向所述辊筒的转动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芯轴两端具有第三斜面与第二弯曲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贴合,所述第二弯曲面与所述第一弯曲面贴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还包括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分别横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且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两侧;所述传送带绕设方向依次贴接所述传动轴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辊筒的表面、所述第二辊筒的表面、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传动轴的下表面,围成一个闭环;所述驱动组件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位于第一水平面,所述第一张紧辊与第二张紧辊为第二水平面,所述第一水平面不高于所述第二水平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支撑于地面的脚架,所述脚架与地面的接触面为支撑面,传送带的运输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的距离为260毫米~350毫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卡槽呈矩形状,且所述斜向卡槽的上下表面形成至少一通孔,藉由一螺丝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斜向卡槽固定于所述支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卡槽一体注塑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辊重载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伺服电机、电机架、轴联器,所述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于支架上,通过轴联器与传动轴连接,带动传动轴驱动所述传送带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CN201910996122.3A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Pending CN1108172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96122.3A CN110817278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96122.3A CN110817278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17278A true CN110817278A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49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96122.3A Pending CN110817278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1727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8061482A (en) * 1981-02-20 1982-08-26 Brockway Engineering Co. Ltd. Supporting idler rollers in conveyors
US20070267271A1 (en) * 2003-06-17 2007-11-22 Roller Track Australia Pty Ltd. Conveyor Roller Assembly
CN205169672U (zh) * 2015-12-03 2016-04-20 贵州贵航输送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输送带成型卷取架上的定位装置
CN106586456A (zh) * 2017-03-01 2017-04-26 李广连 一种煤矿皮带输送机的自锁式承压辊座
CN207267677U (zh) * 2017-09-05 2018-04-24 昆山真行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张紧式传送装置
CN207631958U (zh) * 2017-11-30 2018-07-20 张家口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可调节输送设备
CN211569147U (zh) * 2019-10-18 2020-09-25 深圳市华南新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8061482A (en) * 1981-02-20 1982-08-26 Brockway Engineering Co. Ltd. Supporting idler rollers in conveyors
US20070267271A1 (en) * 2003-06-17 2007-11-22 Roller Track Australia Pty Ltd. Conveyor Roller Assembly
CN205169672U (zh) * 2015-12-03 2016-04-20 贵州贵航输送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输送带成型卷取架上的定位装置
CN106586456A (zh) * 2017-03-01 2017-04-26 李广连 一种煤矿皮带输送机的自锁式承压辊座
CN207267677U (zh) * 2017-09-05 2018-04-24 昆山真行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张紧式传送装置
CN207631958U (zh) * 2017-11-30 2018-07-20 张家口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可调节输送设备
CN211569147U (zh) * 2019-10-18 2020-09-25 深圳市华南新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07596A1 (zh) 一种蓄电池自动化包装生产线
CN211569147U (zh)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CA3048930C (en) Belt winding and unwinding device for belt conveyor
JPH09104516A (ja) コンベアベルト組立体
KR101960558B1 (ko) 웨브-취급 기계 프레임
CN211593959U (zh) 一种双向转运的地辊重载运输线
CN110817278A (zh)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KR100833732B1 (ko) 재단장치
CN211593957U (zh)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CN211593945U (zh) 一种具有倒角的地辊重载运输线
CN110817280A (zh) 一种双向转运的地辊重载运输线
CN212049278U (zh) 一种低高度的地辊重载运输线
CN110817277A (zh)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CN211593958U (zh) 一种地辊重载运输线
CN217417968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提梁机
KR102377074B1 (ko) 가역 기능을 갖는 롤러 체인
KR101856092B1 (ko) 포장박스용 골판지 원단 유입간격 조절장치
EP0700854A2 (de) Papierrollen-Transport- und Ausricht-Einrichtung für eine Papierverarbeitungs-Abrolleinrichtung
KR20130053074A (ko) 결속장치
CN110817267A (zh) 一种具有倒角的地辊重载运输线
CN112268722B (zh) 一种起重机吊钩检验用挂架
CN211593967U (zh) 一种输送机的皮带张紧装置
CN211366066U (zh) 物料运输通道
JP7305147B2 (ja) 運搬装置及び運搬方法
KR102039186B1 (ko) 빌렛 자동 적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