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8931A -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8931A
CN110808931A CN201910980303.7A CN201910980303A CN110808931A CN 110808931 A CN110808931 A CN 110808931A CN 201910980303 A CN201910980303 A CN 201910980303A CN 110808931 A CN110808931 A CN 110808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ar
information
sign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03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宇
何明
许刚
王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uzhou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iuzhou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iuzhou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iuzhou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803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089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08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8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8Modification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Modifications for reducing effects due to line faults ; Receiver end 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overcoming line faul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021Auxiliary means for detecting or identifying radar signals or the like, e.g. radar jamm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36Means for anti-jamming, e.g. ECCM, i.e. 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 mea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通信终端以及雷达系统,涉及雷达监测技术领域。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雷达利用自身二次信道通过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并接收通信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实现与通信终端的信息交互和对通信终端的远程定位,无需另增通信设备,并且通过在进行信息交互时对信息进行编码,有效提升了雷达系统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雷达监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通信终端以及雷达系统。
背景技术
国防演练对增强国防力量以及验证国防力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进行国防演练时,通常选择在比较偏僻的地理环境处进行;在进行演练时,控制中心需要及时获取士兵以及远端设备(作战车辆、救援车辆、坦克等)的位置。在控制中心的指挥人员以更好的观察士兵的动向以及战况,若出现士兵需要救援的情况,及时向救援车发送信号;因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军事演练过程中控制中心与士兵和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性。在现有技术中,通过雷达可以获取士兵以及设备的大致位置;但是,当需要向远端设备发送信息时,则需要额外增加通信装置,例如:购买电台,在雷达处安装电台以及在远端设备处均安装电台,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但由于另外购买电台成本较高,且由于电台在发送信号的同时,雷达也在发射电磁波,因此,在信号传输的过程抗干扰能力较弱。
综上,可以看出,现有技术在雷达系统中进行信号的发送时,不仅会增加大量的经济成本,且信号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较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通信终端以及雷达系统,其能够缓解成本过高且传输过程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
为了缓解浪费成本过高且传输过程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雷达,所述系统包括:雷达和至少一个通信终端,所述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用于探测雷达周边环境情况的探测模式和用于与通信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式,当所述雷达处于通信模式时。所述通信方法包括:基于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通信终端中的目标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获得所述目标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所述第一信息与所述第二信息相匹配。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雷达通过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并接收目标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相比于现有技术需要新增通信设备才能实现通信,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无需另增通信设备,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通信成本。同时,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在进行信息交互时对信息进行编码,因此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结合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信息为用于确定位置的信息时,在获得所述目标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发送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第一时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
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幅值,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编码信号为目标通信终端发送至雷达的信号,也即,雷达可以获取具体某一个终端设备的具体位置,而现有技术中,雷达仅能知道存在哪些终端设备,并不能确定某个终端设备的具体位置,本申请通过对待确定位置信息的目标通信终端发送第一编码信号,并获取目标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二编码信号,根据发送第一编码信号的第一时刻和所述获取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以获得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的时间差,而由于雷达发送的是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即可根据时间差确定出目标通信终端距离雷达的方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无法获取标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增加了雷达的实用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中的最大幅值,其中,每个幅值均代表一个方位,而幅值的大小能够表征信号的能量大小;
获取所述最大幅值表征的方位,并确定为目标通信终端所在的方位;
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确定所述目标通信终端距离所述雷达的距离;
基于所述方位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
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二编码信号的幅值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出目标通信终端所在的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包括: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
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相位;
根据相邻两个相位的相位差,确定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解码值;
根据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二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通信终端,所述系统包括:雷达和至少一个通信终端,所述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用于探测雷达周边环境情况的探测模式和用于与通信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式,当所述雷达处于通信模式时,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雷达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通信终端中的目标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判断是否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
若是,则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其中,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所述第一信息与所述第二信息相匹配。
结合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值;
利用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信息;
获得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信息;
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并发送所述第二编码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雷达,所述系统包括:雷达和至少一个通信终端,所述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用于探测雷达周边环境情况的探测模式和用于与通信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式,所述切换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存在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所述至少一个通信终端中的目标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若存在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判断所述雷达是否处于所述通信模式;
若所述雷达不处于所述通信模式,将所述雷达切换为所述通信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存在需要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时,雷达会自动切换工作模式,以使雷达及时处于通信模式,从而保证了第一编码信号可以及时发送出去,也即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所述雷达包括:存储器、中央控制器、切换组件、天线阵列;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所述切换组件以及所述天线阵列均连接;
所述切换组件用于根据所述中央控制器的指令控制所述雷达在所述探测模式与所述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当所述雷达处于所述探测模式时,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天线阵列发出电磁波,所述天线阵列还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当所述雷达处于所述通信模式时,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天线阵列发送第一编码信号至所述通信终端,所述天线阵列还用于接收所述通信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对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对应的第二信息,所述中央控制器还用于对第一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全向天线;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全向天线连接;
所述全向天线用于接收雷达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并向所述雷达发送第二编码信号;
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对应的第一信息,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对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如第四方面中所述的雷达和至少一个第五方面中所述的通信终端,当所述雷达处于所述通信模式时,所述雷达与至少一个通信终端中的其中一个通信终端建立信息交互。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述通信方法和/或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利用雷达自身二次信道,增配若干通信终端,实现远程通信指挥和定位功能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雷达通过例如RJ45接口方式与指挥中心进行信息交互,并利用自身二次信道与通信终端进行通信,收发频点隔离,可同时进行信号收发。
2、本申请的通信终端与雷达进行数据收发,再将数据转发至其它终端设备,实现各类设备与指挥中心(雷达所在点)的互联互通。
3、本申请的雷达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有线通信和电台通信方式,无需额外购置通信设备来搭建通信系统,成本较低,架设方便。
4、本申请的雷达系统具有集成度高、使用便捷、抗干扰能力强、不依赖外部环境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野外环境。
5、本申请的雷达系统的通信终端定位功能是通过雷达二次信道通信实现,可以不依赖于卫星信号。
6、本申请的雷达系统可以通过例如USB接口线缆、RJ45网络接口和蓝牙的连接方式支持各类终端设备的通信接入。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申请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雷达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雷达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雷达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终端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雷达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雷达系统的交互示意图。该雷达系统的交互示意图包括中心站雷达和至少一个通信终端;其中,中心站雷达被配置成拥有探测模式和通信模式。当中心站雷达处于探测模式时,中心站雷达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中的雷达工作原理相同;即中心站雷达通过天线阵列发出无线电磁波,并接收发射回来的无线电磁波,进而确定中心站雷达周围的环境情况,为了使探测的距离更远,且每次探测的方向更广,此时中心站雷达的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单元将全部工作,即此时每个天线单元均将发射无线电磁波。
但当中心站雷达处于通信模式时,中心站雷达可以与至少一个通信终端中的其中一个通信终端进行信息的交互,也即,中心站雷达可以向与之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终端发送信息,而通信终端也可以向中心站雷达发送信息。其交互的过程如下:
当中心站雷达需要向其中一个通信终端发送信息时,此时可以选取中心站雷达发送的波段中的一个频点作为发射频点;利用该发射频点将待发送的内容发送至其中一个通信终端。为了保证在信息发送时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将待发送的内容进行编码。当然,在通信终端需要向中心站雷达发送信息时,也可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以提高中心站雷达与通信终端在进行信号交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中心站雷达将接收的信息转发给例如指挥中心,通信终端则将接收的信息转发给其他终端设备。
为了进一步理解雷达与通信终端的交互过程,下面以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叙述:
如图2所示的雷达系统100的交互示意图,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中,雷达系统100可以包括:中央雷达111与10个通信终端120,可以预先对通信终端120进行编号;也即,每一个通信终端120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ID号,在中央雷达111与通信终端120的进行交互时,中央雷达111发送的编码信息中包含有通信终端120的ID信息。如,对10个通信终端120依次进行编号,编号可以为1、2、3……8、9、10(如图2中括号的数字表征度通信终端120进行编号);若中央雷达111需要发送第一编码信号(第一编码信号可以为中央雷达111需要发送的且已经编码完成的信息)至第2号通信终端120;此时,第一编码信号中可以包含有标识信息,标识信息用于验证通信终端120是否为第2号通信终端120,若不是第2号通信终端120则无法获取第一编码信号,若是,则可以获取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标识信息可以与通信终端120的ID信息相匹配;也即,当通信终端120在接收第一编码信号之前,将自身的ID信息与第一编码信号中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失败,则不接收该第一编码信号,若若匹配成功,则接收第一编码信号。
当通信终端120接收到第一编码信号之后,会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以获得中央雷达111发送的第一信息,而中央雷达111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为“发送此时位置信息”、“是否存在伤员”、“是否需要救援”等;当终端设备接收到中央雷达111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会自动生成或者接收相对应的第二信息。如:第一信息为“发送此时位置信息”时,此时通信终端120即可自动生成第二信息,并将第二信息进行编码之后得到第二编码信号,将第二编码信号发送至中央雷达111。而由于通信终端120接收第一编码信号以及发送第二编码信号的过程几乎不消耗时间;且第一编码信号与第二编码信号均是加载在电磁波上进行传输的,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因此,中央雷达111可以根据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的第一时刻以及接收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确定通信终端120与中央雷达111的距离。而由于中央雷达111在发送信息时,是具有方向性的,也即天线阵列的指向为中央雷达111发送信息的方向。如:中央雷达111在转动的过程中,当转动到某个方向接收到第二编码信号时,此时,确定该方向为通信终端120所在的方向,因此,结合上述对通信终端120与中央雷达111距离的确定,即可获得通信终端120的具体位置信息。
而当第一信息为“是否存在伤员”、“是否需要救援”等这类需要用户进行输入的信息时,通信终端120可以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二信息,对第二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号。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雷达系统100交互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通过与通信终端120连接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130输入第二信息,也可以是通信终端120上自行带有的诸如“按键”、“显示屏”等输入装置,通过此类输入装置输入第二信号。
进一步地,当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130输入第二信息时,终端设备130与通信终端12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NFC、蓝牙、WIFI、WLAN等通信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当然,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使用有线连接的方式,及通过RJ45网络接口实现终端设备130与通信终端120的互连,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当然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终端设备130与通信终端120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只要通信终端120能传输第一信息至终端设备130,而终端设备130能反馈第二信息至通信终端120即可。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终端120的连接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终端120可以包括:处理器122、天线124和蓄电池126;蓄电池126与处理器122和天线124均连接,天线124和处理器122连接。蓄电池126用于为处理器122以及全向天线124提供电能;处理器122用于解码和编码,天线124用于接收第一编码信号以及发送第二编码信号。通信终端120还可以包括:无线传输模块128,无线传输模块128与蓄电池126以及处理器122连接,无线传输模块128用于与终端设备130建立连接,以使通信终端120与终端设备130进行信息的交互。
其中,处理器12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12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天线124可以是全向天线、定向天线或者其它可以发送信号的天线。
而无线传输模块128可以是:NFC传输模块、蓝牙传输模块、WIFI传输模块、WLAN传输模块等传输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相互组合,以使通信终端120能够接收第二信息和发送第一信息即可。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雷达110的连接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雷达110可以包括:中央控制器112、天线阵列114、切换组件116;中央控制器112与所述天线阵列114以及所述切换组件116均连接;切换组件116可以用于使所述雷达110在所述探测模式与所述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雷达110处于探测模式时,中央控制器112用于控制所述天线阵列114电磁波,天线阵列114还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当雷达110处于通信模式时,中央控制器112用于控制天线阵列114发送第一编码信号至通信终端120,天线阵列114还用于接收通信终端120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中央控制器112用于对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对应的第二信息,中央控制器112还用于对第一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
进一步地,雷达110也可以包括RJ45网络接口118,以实现雷达110与中央指挥中心105(请结合参阅图3)进行信息的交互,也即,第一信息可以由中央指挥中心105传输至雷达110,而雷达110将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发送至通信终端120,并将获得的第二信息发送至中央指挥中心105。
请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下面结合图6所包含的步骤S110-S130进行说明。
步骤S110:基于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通信终端120中的目标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110待发送至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雷达110的发射频段中任选一频点作为发射频点,且为了保证在发送第一信息时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对第一信息进行编码以获得第一编码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信息能准确的发送至目标通信终端,即可在第一编码信号中加入标识信息,仅有目标通信终端能够识别该标识信息,并将接收第一编码信号,而其余通信终端则无法识别该标识信息。
步骤S120:获得所述目标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所述第一信息与所述第二信息相匹配。
目标通信终端可以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第一信息,并根据第一信息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第二信息,并也可以对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第二编码信号,以进一步地提高雷达110与通信终端120在进行信息交互时的抗干扰能力。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第二信息能准确的被雷达110接收,也可设置标识信息,也即,仅有与目标通信终端相匹配的雷达110才能获得第二编码信号,从而可以避免第二信息在发送过程中被截取。
步骤S130: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中对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当然,第一信息进行编码也可在FPGA中完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的编码与第二信息的编码方式并不进行限定,仅需雷达110与通信终端120之间预先建立映射关系,即雷达110可以对通信终端120发送的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而通信终端120亦能对雷达110发送的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并接收通信终端120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进而实现了雷达110与通信终端120之间的信息交互,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雷达110仅能实现探测功能,而在实现通信功能是需要另行购买设备,节约了经济成本。且由于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信息均经过了编码处理,从而可以提高在交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当所述第一信息为用于确定位置的信息时,在步骤S120(获得所述目标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发送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第一时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
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确定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位置。
由于目标通信终端接收到第一编码信号之后,对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过程很快,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当第一信息为用于确定位置的信息时,目标通信终端无需从终端设备130获取第二信息,也即,此时目标通信终端可以立即生成第二信息,对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第二编码信号。而由于雷达110在发送第一编码信号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即,雷达110在进行360°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对360°进行划分,如,划分为12份,即每份30°;当雷达110在进行第一编码信号的发送时,每新进入新的一份均会发送一次第一编码信号。如:第一份为0°-30°,第二份为30°-60°,若此时雷达110的指向为0°,雷达110发送了第一编码信号,当雷达110转动到30°时,依旧没有接收到第二编码信号,雷达110将再次发送第一编码信号。若雷达110的指向在0°-30°期间,雷达110接收到了第二编码信号,即可获取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的第一时刻以及接收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确定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而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之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即可确定出通信终端120与雷达110的距离。
而根据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大小可以表征目标终端所在的方位,而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能量处所表征的方位即目标通信终端相对雷达110的方位,进而根据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确定目标通信终端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编码信号的幅值大小可以表征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大小,通过比幅测角原理可以确定出最大幅值所表征的方向,也即可以通过获取第二编码信号中的幅值以确定目标通信终端的位置。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第二编码信号中的幅值: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
当获取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后,在基于比幅测角原理即可以确定出最大幅值所表征的方向,进而确定出了目标通信终端所在的位置。
当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当所述第一信息还包含有其它信息(如:“是否存在伤员”、“是否需要救援”)或者为其它信息时,此时需要对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以获得第二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相位;根据相邻两个相位的相位差,确定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解码值;根据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二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当第一信息“是否存在伤员”、“是否需要救援”这类信息时,目标通信终端可能需要从终端设备130获取第二信息,进而使得目标终端发送第二编码信息时,雷达110已经转向了其它方位,因此,需要等到雷达110再一次转到这个方位才能接收到第二编码信息。从而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以此为依据合理的对雷达110进行探测模式与通信模式的切换,以雷达110在进行360°旋转的过程中,对360°划分为12份举例说明,可以使雷达110在每份的前15°为通信模式,后15°为探测模式,当然也可以是每份的前15°为探测模式,后15°为通信模式。当然,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并不对雷达110如何分配探测模式以及通信模式进行分配,仅要是在每份中均包含有通信模式即可。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下面将从通信终端120的角度分析通信终端120是如何与雷达110进行信息交互的,下面结合图7所示的通信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S210:获取所述雷达110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通信终端120中的目标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110待发送至所述目标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步骤S220:判断是否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通信终端120获取到雷达110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之后,会根据第一编码信号中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编码信号是否发给自己,若判断出第一编码信号不是发给自己的,并不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或者并不接收第一编码信号。
若判断出第一编码信号是发给自己的,则执行步骤S230: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110;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所述第一信息与所述第二信息相匹配。
也即,当目标通信终端接收到第一编码信号之后,会基于第一编码信号的内容(第一信息),并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雷达110。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通信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110,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值,利用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信息。获得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信息,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并发送所述第二编码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值的获取方式可以与第二编码信号的解码值的获取方式相同,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在对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值的获取方式进行赘述。而目标通信终端获得的第二信息可以是通信终端120自身生成的,也可以是通信终端120从与之相连接的终端设备130处获取的。当获取之后,会对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信号,当然,在目标通信终端发送第二编码信号时,选取的发射频点可以与雷达110发送第一编码信号选取的发射频点不同,从而可以避免雷达110在发送与接收过程中产生串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应用于上述雷达110,以使雷达110在探测模式与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存在第一编码信息;若存在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判断所述雷达110是否处于所述通信模式;若所述雷达110不处于所述通信模式,将所述雷达110切换为所述通信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雷达110处于通信模式时,通信终端120在对第二编码信号进行发送时,第二编码信号发送的能量有限,进而使得雷达110在发送第一编码信号时,也无需很大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可以关闭雷达110天线124阵列中的部分天线124单元,仅保留少量的天线124单元,例如仅保留2个天线124单元处于工作状态,当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保留3个或者4个,在此并不进行限定;仅需保留的天线124单元能够将第一编码信号发送至通信终端120即可。从而可以根据天线124阵列中天线124单元的开启数量判断雷达110当前处于探测模式还是通信模式。
而仅有当雷达110接收到中央指挥中心105下发的第一信息之后,雷达110对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即可获得第一编码信号,而由于编码过程几乎是不消耗时间的,因此,判断是否存在第一编码信号即可为判断是否接收中央指挥中心105下发的第一信息。也就是,当中央指挥中心105下发的第一信息之后,雷达110会对雷达110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监控,若雷达110当前处于通信模式时,则直接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若雷达110当前处于探测模式时,切换组件116立刻工作以使雷达110从探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并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运行上述实施方式中图5所示方法中的步骤。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与工作模式切换的方法、雷达与通信终端及雷达系统;在通信方法中,通过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并接收目标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而现有技术需要新增通信设备才能实现通信,本申请提供的方案由于无需另增通信设备,从而减少了成本。同时,由于在进行信息交互时,会对信息进行编码,从而提高了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雷达,所述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探测模式和通信模式,当所述雷达处于通信模式时,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基于预设的发射频点对第一编码信号进行发送;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雷达系统中与所述雷达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所述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获得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的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信息为用于确定位置的信息时,在获得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反馈的第二编码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发送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第一时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第二时刻;
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确定所述通信终端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能量,确定所述通信终端的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中的最大幅值;
获取所述最大幅值表征的方位,并确定为所述通信终端所在的方位;
基于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确定所述通信终端与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
基于所述方位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通信终端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
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最大幅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二信息,包括:
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得到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
基于CORDIC算法对两路相互正交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相位;
根据相邻两个相位的相位差,确定所述第二编码信号的解码值;
根据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二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二信息。
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与雷达通信的通信终端,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雷达发送的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中包含有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指示雷达系统中与所述雷达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终端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所述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判断是否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
若是,则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其中,所述第二编码信号为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的第二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发送第二编码信号至所述雷达,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编码信号的解码值;
利用所述解码值对所述第一编码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信息;
获得与所述第一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信息;
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编码获得所述第二编码信号,并发送所述第二编码信号。
8.一种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中的雷达,所述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探测模式和通信模式,所述切换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存在第一编码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编码信号为所述雷达待发送至雷达系统中的通信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编码后获得;
若存在所述第一编码信号,判断所述雷达是否处于所述通信模式;
若所述雷达不处于所述通信模式,将所述雷达由所述探测模式切换为所述通信模式。
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通信方法中的步骤,和/或如权利要求8所述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10.一种雷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中央控制器、切换组件和天线矩阵,其中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所述中央控制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通信方法中的步骤,和/或如权利要求8所述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11.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通信方法中的步骤。
12.一种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通信方法中的步骤。
13.一种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雷达和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终端。
CN201910980303.7A 2019-10-15 2019-10-15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Pending CN1108089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0303.7A CN110808931A (zh) 2019-10-15 2019-10-15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0303.7A CN110808931A (zh) 2019-10-15 2019-10-15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8931A true CN110808931A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88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0303.7A Pending CN110808931A (zh) 2019-10-15 2019-10-15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0893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4411A (zh) * 2020-11-10 2020-12-18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面向低轨卫星通信的接入卫星选择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4896A1 (en) * 2005-11-10 2007-07-19 Hitachi, Ltd. In-vehicle rada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401661A (zh) * 2013-08-08 2013-11-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imo雷达通信的一体化编解码方法
WO2014125959A1 (ja) * 2013-02-12 2014-08-21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101620218B1 (ko) * 2014-11-10 2016-05-12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레이더 기능을 수행하는 사용자 단말
CN205562788U (zh) * 2016-04-21 2016-09-07 李进 用于s模式二次雷达测试的雷达应答机和雷达应答系统
CN106230516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微波光子的雷达通信对抗一体化系统
CN106911605A (zh) * 2017-03-01 2017-06-3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fmcw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生成方法
CN107219521A (zh) * 2017-05-03 2017-09-29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雷达组网通信方法,雷达及终端设备
US20180128898A1 (en) * 2016-11-09 2018-05-10 Nxp B.V.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8768446A (zh) * 2018-05-30 2018-11-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低截获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信号波形设计方法
CN109856603A (zh) * 2019-03-26 2019-06-07 森思泰克河北科技有限公司 雷达抗干扰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32691A (zh) * 2019-03-27 2019-06-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波光子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4896A1 (en) * 2005-11-10 2007-07-19 Hitachi, Ltd. In-vehicle rada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4125959A1 (ja) * 2013-02-12 2014-08-21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3401661A (zh) * 2013-08-08 2013-11-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imo雷达通信的一体化编解码方法
KR101620218B1 (ko) * 2014-11-10 2016-05-12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레이더 기능을 수행하는 사용자 단말
CN205562788U (zh) * 2016-04-21 2016-09-07 李进 用于s模式二次雷达测试的雷达应答机和雷达应答系统
CN106230516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微波光子的雷达通信对抗一体化系统
US20180128898A1 (en) * 2016-11-09 2018-05-10 Nxp B.V.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6911605A (zh) * 2017-03-01 2017-06-3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fmcw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生成方法
CN107219521A (zh) * 2017-05-03 2017-09-29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雷达组网通信方法,雷达及终端设备
CN108768446A (zh) * 2018-05-30 2018-11-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低截获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信号波形设计方法
CN109856603A (zh) * 2019-03-26 2019-06-07 森思泰克河北科技有限公司 雷达抗干扰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32691A (zh) * 2019-03-27 2019-06-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波光子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肖志斌;顾村锋;高帆;王学成;: "基于多载波的无人机探测与通信技术研究", 上海航天, no. 01, 25 February 2016 (2016-02-25)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4411A (zh) * 2020-11-10 2020-12-18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面向低轨卫星通信的接入卫星选择装置及方法
CN112104411B (zh) * 2020-11-10 2021-04-06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面向低轨卫星通信的接入卫星选择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4843B (zh) 定位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690043B (zh) 操作通信设备以共享空中链路资源的方法、无线终端和无线通信装置
US10827560B2 (en) Dual-mode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chip,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terminal
US9084215B2 (en) Transmitting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vi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210034270A (ko) LoS 경로를 확인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US11490375B2 (en)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625232A (zh) 在装置定位中可用的附加数据
CN102111902A (zh) 利用所配置的传输定向性进行通信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5553538A (zh) Mimo卫星服务终端
CN101689911A (zh) 用于在对等(p2p)网络中选择并广播接收机波束成形向量的技术
WO202013482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EP2944103A1 (en) Handling calibration data
US2023010720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801253B (zh) 设备配对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507160A (zh) 无线网络定位方法、接入点及定位服务器
EP3190718B1 (en) Antenna function exten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unction extension of antenna
CN110808931A (zh) 通信方法、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雷达、雷达系统
US2020037478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ecifying receiver enable times in uwb communication and ranging systems
KR20200046466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탐색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210867766U (zh) 一种雷达系统
CN10481128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10038164A (ko) 빔을 선택하는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GB2514548A (en) Method of configuring a high-frequency radio module, associated multib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ystem
EP431803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ging operation
CN111095974B (zh) 用于分析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服务可用性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