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7678B -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97678B CN110797678B CN201911137884.4A CN201911137884A CN110797678B CN 110797678 B CN110797678 B CN 110797678B CN 201911137884 A CN201911137884 A CN 201911137884A CN 110797678 B CN110797678 B CN 1107976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ring
- clamping
- coaxial line
- circuit board
- bas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2—Connections to an additional grounding conducto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9—Non-printed conn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线夹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线夹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及相连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抵接于第一导电环的两侧,第一导电环通过第一抵接部和/或第二抵接部接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于第二导电环的两侧,第二导电环通过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接地。本申请提供的线夹能够固定多根同轴线并解决多根同轴线接地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中常设置多根同轴线用于信号传输,然而,电子设备内的空间有限,多根同轴线的固定和接地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固定同轴线且能够减少占据电子设备内部空间的线夹,是相关技术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固定多根同轴线并实现多根同轴线接地的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夹,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线夹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及相连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环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环上的静电导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于所述第二导电环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环上的静电导出。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所述线夹,所述线夹的第一抵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的地极电连接。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电路板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夹,可以同时夹持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减少了电子设备内线夹的使用,及多根同轴线的整理问题,能够提高电路板及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能够节约成本;此外,线夹在夹持第一同轴线时通过第一抵接部和/或第二抵接部导出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上的静电,线夹在夹持第二同轴线时通过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导出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上的静电,能够较好的解决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接地问题,提高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信号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路板组件中线夹夹持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线夹固定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夹的底部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线夹夹持第一同轴线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夹的侧示图;
图8是图7所示线夹夹持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侧示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夹夹持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侧示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夹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线夹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0所示线夹中设有开口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可以适当的结合。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电脑、电子展示屏等设备。本申请以手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本实施例中,定义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
电子设备100中为了实现多种通信功能,常配备有主天线40、WiFi、蓝牙、GPS、及NFC天线等,使得电子设备100内部存在多种不同频率的信号。电子设备100中常用同轴线20连接天线40和电路板30的射频收发芯片。多个天线40通过同轴线20实现与电路板30的射频收发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同轴线20是指由两根同轴的圆柱导体构成的导行系统,内外导体之间填充空气或高频介质的一种宽频带微波传输线。同轴线20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导体、绝缘介质层、外导体层、护套,其内部的内导体用于传送高电平,外导体层用于传输低电平,一般而言,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需要接地,使得电磁场被限定在内外导体之间,从而减少信号干扰,起到屏蔽的作用。
电子设备100中常设置多根同轴线20用于信号传输,然而,电子设备100内的空间有限,当两条以上同轴线20并排布置时,每条同轴线20均需用线夹10限位起来,多根同轴线20的固定和接地需要使用大量的线夹10,如此,占据电子设备100内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组件110。电路板组件110包括电路板30和线夹10,线夹10设于电路板30上,并与电路板30的地极301电连接。
进一步的,电路板组件110还包括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线夹10夹持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且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经线夹10电连接于电路板30的地极301。其中,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是指第一根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是指第二根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夹10,可以同时夹持多根同轴线20,减少电子设备100内线夹10的数量,及有效地解决多根同轴线20的整理不变问题,同时,线夹10在夹持多根同轴线20时,还能够将多根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上的静电导出,从而提高同轴线20信号传输效率。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夹10,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
本实施例中,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是指第一根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露出护套的部分,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是指第二根同轴线20的外导体层露出护套的部分。
具体的,如图3及图4所示,线夹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1、第二抵接部2和相连接的第一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4。
其中,如图4及图5所示,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1和第二抵接部2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线201。第一抵接部1与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接触,并在第一同轴线201上作用有第一抵接力a。第二抵接部2同样接触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且与第一抵接部1的接触点或位置不相同,并经该点或该位置处向第一同轴线201作用第二抵接力b。通过在第一同轴线201上作用第一抵接力a和第二抵接力b,第一抵接力a对第一同轴线201具有向上的作用力,而第二抵接力b对第一同轴线201具有向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同轴线201能够在第一抵接力a和第二抵接力b的作用下平衡,或在第一抵接力a与第二抵接力b的作用下在线夹10的法线Z方向上得到平衡,从而,使得第一同轴线201在线夹10内不会发生相对位移。可选的,第一抵接部1与第二抵接部2分别抵接于第一同轴线201的相对位置,以使第一同轴线201的上下两侧被第一抵接力a与第二抵接力b束缚而被线夹10固定。可选的,第一抵接力a与第二抵接力b在第一同轴线201上的作用方向及大小均不相同,而在线夹10的法线Z方向上第一抵接力a与第二抵接力b的分力相同,第一同轴线201在第一抵接力a与第二抵接力b的作用下固定于线夹10内,不会产生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抵接部1和第二抵接部2将第一同轴线201夹持。
其中,第一导电环2011通过第一抵接部1和/或第二抵接部2接地。可选的,第一导电环2011通过第一抵接部1接地,此时,第一导电环2011与第一抵接部1接触,第一抵接部1为金属导体或其他能够传导电流的材质,第一抵接部1连接于地极301。从而,第一导电环2011、第一抵接部1及地极301之间形成接地路径。可选的,第一导电环2011通过第二抵接部2接地,此时,第一导电环2011与第二抵接部2接触,第二抵接部2为金属导体或其他能够传导电流的材质,第二抵接部2连接于地极301。从而,第一导电环2011、第二抵接部2及地极301之间形成接地路径。可选的,第一导电环2011通过第一抵接部1和第二抵接部2接地,此时,第一导电环2011与第一抵接部1和第二抵接部2均接触,第一抵接部1与第二抵接部2均与地极301相连接。从而第一导电环2011、第一抵接部1及地极301之间形成第一接地路径,第一导电环2011、第二抵接部2及地极301之间形成第二接地路径。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环2011既能通过第一抵接部1接地,也可以通过第二抵接部2接地,因此,线夹10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振动时,第一导电环2011也能够连接接地路径接地,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同轴线201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4和图5所示,相连接的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用于夹持第二同轴线202。具体的,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接触,并在第二同轴线202上作用有第一夹持力c。第二夹持部4同样接触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且与第一夹持部3的接触点或位置不相同,并经该点或该位置处向第二同轴线202作用第二夹持力d。通过在第二同轴线202上作用第一夹持力c和第二夹持力d,第一夹持力c对第二同轴线202具有向上的作用力,而第二夹持力d对第二同轴线202具有向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二同轴线202能够在第一夹持力c和第二夹持力d的作用下平衡,或在第一夹持力c与第二夹持力d的作用下在Z方向上的得到平衡,从而,使得第二同轴线202在线夹10内不会发生相对位移。可选的,第一夹持力c与第二夹持力d在第二同轴线202上的作用方向及大小均不相同,而在线夹10的Z方向上第一夹持力c与第二夹持力d在Z方向上的分力相同,从而,第二同轴线202在第一夹持力c与第二夹持力d的作用下固定于线夹10内。从而,通过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将第二同轴线202夹持。
其中,第二导电环2021通过第一夹持部3和/或第二夹持部4接地。可选的,第二导电环2021通过第一夹持部3接地,此时,第二导电环2021与第一夹持部3接触,第一夹持部3为金属导体或其他能够传导电流的材质,第一夹持部3与地极301连接,从而,第二导电环2021、第一夹持部3及电路板30的地极301之间形成接地路径。可选的,第二导电环2021通过第二夹持部4接地,此时,第二导电环2021与第二夹持部4接触,第二夹持部4为金属导体或其他能够传导电流的材质,第二夹持部4与地极301连接,从而,第二导电环2021、第二夹持部4及地极301之间形成接地路径。可选的,第二导电环2021通过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接地,此时,第二导电环2021与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均接触,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4均与地极301连接。从而第二导电环2021、第一夹持部3及地极301之间形成第三接地路径。第二导电环2021、第二夹持部4及地极301之间形成第四接地路径。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环2021既能通过第一夹持部3接地,也可以通过第二夹持部4接地,因此,线夹10受到外力发生振动时,第二导电环2021也能够连接接地路径接地,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同轴线202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5所示,线夹10具有第一抵接部1和第二抵接部2,可以产生第一抵接力a和第二抵接力b将第一同轴线201固定,又具有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可以产生第一夹持力c和第二夹持力d将第二同轴线202夹持,即该线夹10可以同时夹持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能够减少线夹10的使用;此外,线夹10在夹持第一同轴线201时通过第一抵接部1和/或第二抵接部2导出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上的静电,线夹10在夹持第二同轴线202时通过第一夹持部3和/或第二夹持部4导出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上的静电,能够较好的解决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接地问题,提高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信号传输效率。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第一抵接部1、第二抵接部2、第一夹持部3及第二夹持部4依次沿电路板30的法线方向Z排列。电路板30的法线方向为图4中Z的方向。其中,沿法线方向Z排列是指第一抵接部1、第二抵接部2、第一夹持部3及第二夹持部4具有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排列关系。通过将第一抵接部1、第二抵接部2、第一夹持部3及第二夹持部4依次沿电路板30的法线方向Z排列,使得线夹10在垂直电路板30的方向Z上夹持同轴线20,从而线夹10位于电路板30或固定于电路板30上的空间减少,进而提高了电路板30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4及图6所示,线夹10包括底板5。底板5可以固定于电路板30,并电连接于电路板30的地极301。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7所示,底板5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51和第二端面52,底板5的第一端面51固定于电路板30上。请参照图8所示,第一同轴线201设置于底板5的第二端面52,底板5作为第一抵接部1,对第一同轴线201产生第一抵接力a(请参阅图5),即底板5对第一同轴线201产生沿底板5法线方向Z的支撑力。具体的,底板5具有前部53、中部54和后部55,沿Y方向依次排列。前部53大致为长方形。中部54位于前部53和后部55之间,大致为长方形,且Y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前部53。后部55大致为长方形,其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前部53和中部54。线夹10固定第一同轴线201时,第一同轴线201穿设底板5的前部53、中部54和后部55。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位于底板5的中部54,与底板5的第二端面52接触。
通过在底板5设置前部53和后部55,使得在Y方向上增加了对同轴线20的支撑作用,其前部53设置较长,使得多根同轴线20经前部53后更容易分散;或多根分散的同轴线20经前部53后更容易在中部54被夹持。后部55设置较短,在满足了支撑同轴线20时,使得多根同轴线20经后部55后仍然聚集在一起,从而方便与电路板30上的芯片连接。其中部54与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接触,因此将中部54设置较长,能够增大与第一导电环201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同轴线201的接地可靠性。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4和图5所示,线夹10还包括经所述底板5两侧成型而出且分别位于底板5相对两侧的一对弹性臂6。本实施例中,一对弹性臂6分别记为第一弹性臂61和第二弹性臂62,第一弹性臂61和第二弹性臂62对称设置。第一弹性臂61经底板5的中部54(请参阅图7)一侧向背离底板5的方向成型而出,第二弹性臂62在底板5中部54(请参阅图7)相对的另一侧向背离底板5的方向成型而出。
以下实施方式对第一弹性臂61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弹性臂6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弹性臂6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弹性臂61大致为设于底板5的中部54的弯曲形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弓形部611、弧形段613及第一延伸部612。
具体的,请参阅图4及图6,第一弓形部611位于第一弹性臂61上靠近底板5的一端。第一弓形部611的一端连接于底板5的中部54(请参阅图7),另一端沿逐渐远离底板5及先远离底板5的中轴线再靠近底板5的中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一弓形部611的另一端形成抵接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二抵接部2,并在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上形成斜向下的第二抵接力b。其中,底板5的中轴线为底板5沿Y轴方向的中线。第一弓形部611与第二弹性臂62相对的位置形成开口,且该开口的口径小于第一同轴线201的直径,使得第二抵接部2抵接于第一同轴线201上靠近第一弹性臂61的圆周面上。从而,第二抵接力b在底板5法线方向Z上与底板5上的第一抵接力a相平衡,在X方向上与第二弹性臂62产生的水平抵接力相平衡,从而使得第一同轴线201被夹持于底板5与第一弹性臂61的第一弓形部611之间。换言之,第一弹性臂61与第二弹性臂62在底板5上形成了第一收容腔601,第一同轴线201收容于该第一收容腔601内。可选的,第一弓形部611可以为朝向第二弹性臂62的内拱形也可以为开口背离第二弹性臂62的外拱形。当第一弓形部611为朝向第二弹性臂62的内拱形时,弓形部较小,从而使得线夹10的体积较小。当第一弓形部611为开口背离第二弹性臂62的外拱形时,第一弓形部611抵接于第一同轴线201上的第二抵接部2,从而第二抵接部2在Z方向上的抵接分力增大。
具体的,请参阅图4及图6,第一弹性臂61上的弧形段613为开口背离第二弹性臂62的外拱形弧段,通过该弧形段613将第一弓形部611与第一延伸部612过渡连接,能够减少第一弹性臂61上应力集中。此外,外拱形弧段可以减小线夹10的体积。进一步的,弧形段613的弦长小于或等于弦长阈值,其中,弦长阈值是第一同轴线201半径与第二同轴线202半径之和。通过将弧形段613设置为预设弦长,能够使得第一同轴线201与第二同轴线202夹设于线夹10内时,第一同轴线201的第一导电环2011与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导电环2021能够互相接触并电连接,从而在线夹10部分位置夹持不牢靠时,第一导电环2011可以通过第二导电环2021接地,或第二导电环2021通过第一导电环2011进行接地。
具体的,请参阅图4及图6,第一延伸部612位于第一弹性臂61上远离底板5的一端。第一延伸部612的一端连接于弧形段613,且第一延伸部612经该连接处向背离底板5且背离第二弹性臂62的方向(沿X正向)延伸。第一延伸部612在靠近弧形段613的一端形成第一夹持部3,第一夹持部3对第二同轴线202提供了斜向上的第一夹持力c(请参阅图5),在第一弹性臂61和第二弹性臂62的作用下,第二同轴线202在X向上受到的力相平衡,且受到第一弹性臂61和第二弹性臂62沿Z向上的力,从而该力对第二同轴线202具有向上顶的作用。换言之,第一弹性臂61与第二弹性臂62远离底板5的一端形成第二收容腔602,该收容腔的腔壁倾斜,并具有两端开口,使得第二同轴线202收容于第二收容腔602内,且在倾斜腔壁的压力下,第二同轴线202无法经开口伸出于第二收容腔602外部。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延伸部612在向背离底板5且背离第二弹性臂62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子延伸部6121后,又向背离底板5且靠近第二弹性臂62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子延伸部6122,从而,第一子延伸部6121和第二子延伸部6122形成的第一延伸部612也大致为内拱形,在第一子延伸部6121上形成第一夹持部3,在第二子延伸部6122上形成第二夹持部4。其中,第一夹持部3向第二同轴线202作用斜向上的作用力,第二夹持部4向第二同轴线202作用斜向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二同轴线202在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的作用力下平衡,从而固定于线夹10内。换言之,第一弹性臂61与第二弹性臂62之间形成第三收容腔603,第三收容腔603的腔壁为内拱弧形,下端的腔壁向上顶第二同轴线202,上端的腔壁向下压第二同轴线202,第二同轴线202收容于第三收容腔603内,且第二同轴线202部分抵接于第三收容腔603的腔壁上。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抵接部2、第一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4均设置在线夹10的弹性臂6上,从而减少了线夹10在Y方向上占据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且该线夹10的结构简单有利于加工。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线夹10还包括经所述底板5两侧成形而出且位于所述底板5的中轴线两侧的多对弹片,本实施例中,多对弹片分别记为第一弹片71和第二弹片72,第三弹片73和第四弹片74,其中,第一弹片71和第二弹片72为经底板5同侧不同端成型而出的一对弹片,第三弹片73和第四弹片74为经底板5相对的另一侧不同端成型而出的另一对弹片。以下仅对第一弹片71和第二弹片72的特征作出说明,可以理解的,针对第一弹片71和第二弹片72所说明的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第三弹片73和第四弹片74。
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弹片71、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片72沿Y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弹片71、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片72相间隔。换言之,第一弹片71与第二弹片72相对设置于底板5的中部54的同一侧。其中,第一弹片71靠近底板5的前部53,第二弹片72靠近底板5的后部55。第一弹片71与第二弹片7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臂61,且在第一弹性臂61与第一弹片71和第二弹片72之间具有空隙。以下仅对第一弹片71的特征作出说明,可以理解的,针对第一弹片71所说明的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第二弹片72。
如图11所示,第一弹片71具有互连为一体的第一弧形部711、第二弧形部712和第三弧形部713。
具体的,请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弧形部711位于第一弹片71上靠近底板5的一端,第一弧形部711与所述第一导电环2011的外周面相对应。第一弧形部711的一端连接于底板5上,且第一弧形部711经该连接处向背离底板5及逐渐靠近底板5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外拱形。该外拱形的弧度值小于第一弹性臂61上第一弓形部611的弧度值。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部711使得第一同轴线201夹设于线夹10上时,第一弧形部711上远离底板5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同轴线201接触,从而增加第一同轴线201的接地可靠性。
具体的,第二弧形部712连接第一弧形部711和第三弧形部713,第二弧形部712为内拱形的过渡弧段,通过设置该内拱形的过渡弧段有利于减少第一弹片71上应力集中以及减小第一弹片71的体积。
具体的,第三弧形部713位于第一弹片71上远离底板5的一端,第三弧形部713与第二导电环2021的外周面向对应,形成外拱形。在第三弧形部713的末端(即远离底板5的一端)形成第二夹持部4,该第二夹持部4向第二同轴线202提供斜向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二同轴线202被夹持。换言之,线夹10上多对弹片的第三弧形部713形成了第四收容腔604,使得,第二同轴线202收容于第四收容腔604内,且该第四收容腔604的腔壁对第二同轴线202具有斜向下的压合力,使得第二同轴线202不能经第三弧形部713的开口处伸出于线夹10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持部4位于多对弹片上,多对弹片沿Y方向设置于第一弹性臂61或第二弹性臂62的两侧,从而增加了线夹10在Y方向上收容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空间,提高了线夹10的可靠性,此外设置多对弹片,与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第二夹持部4增加,使得同轴线20能够通过多个第二夹持部4接地。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0和图12所示,第一弹片71远离底板5的一端与第二弹片72远离底板5的一端互连为一体,形成第一子开口部81,第三弹片73远离底板5的一端与第四弹片74远离底板5的一端互连为一体,形成第二子开口部82,第一子开口部81向远离底板5并沿X正向延伸;第二子开口部82向远离底板5并沿X反向延伸。第一子开口部81和第二子开口部82相间隔并共同形成开口部8。开口部8用于形成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安装路径。通过在线夹10远离底板5的一端设置开口部8,形成安装路径,能够使得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安装时沿着开口部8的端面安装,从而使得安装方便,且不易出现装配失误。第一子开口部81和第二子开口部82相互远离能够增加开口大小,减少对第一同轴线201和第二同轴线202的磨损。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包括电路板组件110。其中,电路板组件110的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组合或拆分。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线夹,其特征在于,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与所述第二导电环沿所述第一导电环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排列;所述线夹包括:
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环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环上的静电导出;
相连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于所述第二导电环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环上的静电导出,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上下错位排列,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环接触且在所述第二导电环上作用第一夹持力,所述第二夹持部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环且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接触点不相同,并经所述接触点向所述第二导电环作用第二夹持力,所述第一夹持力与所述第二夹持力在所述第二导电环上的作用方向及大小不相同,而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力与所述第二夹持力在的分力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用于固定于电路板并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地极,所述底板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依次沿所述电路板的法线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还包括经所述底板两侧成形而出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中轴线两侧的一对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互连为一体的第一弓形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弓形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弓形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向背离所述底板且远离所述底板的中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上靠近所述第一弓形部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还包括经所述底板两侧成形而出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中轴线两侧的多对弹片,所述弹片与所述弹性臂相间隔,所述弹片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向所述底板的中轴线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弓形部的一端向所述底板的中轴线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及第三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底板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环的外周面相对应,所述第三弧形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环的外周面向对应,所述第二弧形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环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导电环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所述弹性臂及所述第二弹片沿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弹片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片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互连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板的中轴线两侧的一对弹片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形成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同轴线和所述第二同轴线的安装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弓形部和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弦长小于或等于弦长阈值,以使所述第一导电环与所述第二导电环相互接触并电连接,所述弦长阈值为所述第一导电环内设置的第一同轴线半径与所述第二导电环内设置的第二同轴线半径之和。
10.一种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夹,所述线夹的第一抵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的地极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所述线夹夹持所述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和所述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的第一导电环和所述第二同轴线的第二导电环经所述线夹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地极。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37884.4A CN110797678B (zh) | 2019-11-18 | 2019-11-18 |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37884.4A CN110797678B (zh) | 2019-11-18 | 2019-11-18 |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97678A CN110797678A (zh) | 2020-02-14 |
CN110797678B true CN110797678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9445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37884.4A Active CN110797678B (zh) | 2019-11-18 | 2019-11-18 |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9767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50420A1 (ko) * | 2021-05-24 | 2022-12-0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기판 고정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39228A (zh) * | 2020-06-08 | 2021-12-24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连接部件、同轴电缆组件、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3891590B (zh) * | 2020-07-01 | 2023-12-05 |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中框和移动终端 |
CN113891552B (zh) * | 2020-07-01 | 2023-05-23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2350081B (zh) * | 2020-10-12 | 2022-04-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接地线夹、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2702454B (zh) * | 2020-12-23 | 2023-02-24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夹持器和移动终端 |
KR20230049966A (ko) * | 2021-10-07 | 2023-04-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도전성 고정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08277B2 (ja) * | 2000-04-06 | 2006-08-0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クランプ |
CN202084861U (zh) * | 2011-04-28 | 2011-12-21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扎带卡固装置 |
CN102829249B (zh) * | 2011-06-14 | 2015-08-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夹装置 |
CN104103887B (zh) * | 2013-04-15 | 2017-04-05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天线夹及具有该天线夹的电子装置 |
CN205335516U (zh) * | 2016-01-22 | 2016-06-22 | 万和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讯号缆线的夹掣固定器 |
CN206340913U (zh) * | 2016-11-21 | 2017-07-18 |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线径线夹 |
US10464505B2 (en) * | 2017-10-20 | 2019-11-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able retention member |
CN110518506B (zh) * | 2019-08-30 | 2021-03-16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线夹及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11-18 CN CN201911137884.4A patent/CN110797678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50420A1 (ko) * | 2021-05-24 | 2022-12-0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기판 고정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97678A (zh) | 2020-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97678B (zh) | 线夹、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
US935636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90044258A1 (en) | Cable connector block assemblies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s | |
KR20170020465A (ko) | 테스트 소켓 조립체 및 관련 방법 | |
JP2017103223A (ja) | リジッド−フレックス回路コネクタ | |
CN208157699U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20176750A1 (en) |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 |
JP6235164B2 (ja) | ケーブル終端部 | |
CN108092037B (zh) | 能兼顾夹持力及降低阻抗不连续影响的电缆连接器 | |
CN208782167U (zh) | 背板连接器 | |
TW201140618A (en) | Coaxial cable harness | |
CN112909659B (zh) | 线束、连接物和连接器 | |
CN113259510B (zh) | 电子设备、接地弹片和测试座组件 | |
US20080068276A1 (en) | Antenna device | |
WO2009105222A2 (en) | Test system with high frequency interposer | |
CN208955335U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05636339A (zh) | 柔性电路板及移动终端 | |
CN208508998U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电路板组件 | |
JP2003197294A (ja) | 圧着コネクタを有するケーブル構造体モジュール | |
CN205960360U (zh) | 射频连接器 | |
US11664618B2 (en) | Connector terminal | |
CN201689983U (zh) | 微小化天线结构 | |
CN113709971A (zh) | 一种电路板及通讯设备 | |
CN210202167U (zh) | 一种柔性线路板接地结构 | |
CN109067952B (zh) |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受话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