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0932A - 袋型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袋型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0932A
CN110770932A CN201880040740.4A CN201880040740A CN110770932A CN 110770932 A CN110770932 A CN 110770932A CN 201880040740 A CN201880040740 A CN 201880040740A CN 110770932 A CN110770932 A CN 1107709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ead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type secondary
pouch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07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0932B (zh
Inventor
崔龙洙
金橡熏
姜旻亨
庾亨均
黄隨枝
金奈润
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70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0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0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0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12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01M50/129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其中包括正负极的电极与隔膜交替层压;电池壳体,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电极接头,其连接到电极并从电极组件的一侧突出;第一电极引线,其一端连接到电极接头;第二电极引线,其具有连接到第一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的一端以及突出到电池壳体的外部的另一端;连接部,其将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彼此连接;绝缘部,其围绕并熔融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的一部分,并将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粘合到电池壳体;以及防熔融部,其形成在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的特定位置处,以防止第一电极引线和绝缘部之间的熔融。

Description

袋型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11月2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157526的优先权,该申请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型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这样一种袋型二次电池,其中用户容易控制两级电极引线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并且当控制内部压力时,经控制的内部压力保持恒定。
背景技术
当未获得要提供给建筑物的AC电力或者根据各种电子装置所包围的生活环境需要DC电力时,使用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以将所产生的电能供应到外部的电池(电芯)。
在这些电池中,通常使用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它们是使用化学反应的化学电池。一次电池是可消耗电池,统称为干电池。另一方面,二次电池是通过使用电流和材料之间的氧化还原过程能够重复多次的材料制造的可再充电电池。通常,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这样的二次电池正被应用并使用在诸如数码相机、P-DVD、MP3P、移动电话、PDA、便携式游戏装置、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的小型产品、以及诸如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的需要高功率的大型产品、用于存储剩余电力或可再生能源的蓄电装置、以及备用蓄电装置。
锂二次电池通常通过层压正极(即,正极)、隔膜和负极(即,负极)而形成。此外,可以考虑电池寿命、充电/放电容量、温度特性、稳定性等来选择正极、隔板和负极的材料。在锂离子从正极的锂金属氧化物到负极的石墨电极嵌入和脱嵌的同时执行锂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通常,各自具有正极/隔膜/负极的三层结构或正极/隔膜/负极/隔膜/正极或者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负极的五层结构的单元电芯组装以构成一个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容纳在特定壳体中。
根据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的材料,这种二次电池分类为袋型二次电池和罐型二次电池。在袋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容纳在由具有可变形状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袋中。此外,在罐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容纳在由具有预定形状的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的壳体中。
由于诸如因外部冲击导致的内部短路、因过充电和过放电产生的热量、因产生的热量导致的电解液分解以及热失控现象的各种问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可能劣化。特别是,二次电池的爆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例如,因电解液的分解导致二次电池内的气体压力的增加也可以作为一个原因。
特别是,当二次电池反复充放电时,通过电解液和电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这里,产生的气体可以使二次电池内部压力增加,从而引起诸如部件之间的粘合力减弱、二次电池的壳体损坏、保护电路的提早操作、电极变形、内部短路、爆炸等的问题。因此,在罐型二次电池的情况下,提供诸如CID滤波器和安全通风口的保护构件,以在壳体的内部压力增加时物理地中断电连接。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袋型二次电池的情况下,未充分提供保护构件。
近年来,在袋型二次电池中,多个电极引线形成为两级,因此,已经提出了当壳体膨胀时用于通过将多个电极引线彼此分离而物理地中断电连接(诸如,电连接的中断)的技术。然而,根据现有技术,无法控制其中多个电极引线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即,即使相同型号的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同等地增加,电流中断时的内部压力也不恒定,并且难以由用户控制内部压力。因此,存在无法始终确保安全可靠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袋型二次电池,其中两级电极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易于由用户控制,并且当控制内部压力时,受控的内部压力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下面的描述中将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描述的其它目的。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袋型二次电池,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与隔膜在所述电极组件中交替层压;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电极接头,所述电极接头连接到所述电极并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突出;第一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极接头;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突出到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彼此连接;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熔融以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粘合到所述电池壳体;以及防熔融部,所述防熔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的特定位置处,以防止所述第一电极引线被熔融到所述绝缘部。
而且,防熔融部可以从连接部的一侧朝向电池壳体的内部设置。
而且,防熔融部可以通过对特定位置执行磨蚀处理而形成。
而且,防熔融部可以通过不对特定位置执行表面处理来形成。
而且,防熔融部可以通过在第一带附接到特定位置并且对所述第一带执行所述表面处理之后使所述第一带剥离而形成。
而且,绝缘部可以包括经过酸处理的聚烯烃基树脂。
而且,聚烯烃基树脂可以包括聚丙烯。
而且,防熔融部通过将第二带附接到特定位置而形成。
而且,第二带可以包括未经酸处理的普通聚丙烯。
而且,防熔融部可以通过将膜附接到绝缘部的与特定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而形成。
而且,膜可以包括未经酸处理的普通聚丙烯。
而且,第一电极引线的特定位置或绝缘部与防熔融部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或第二电极引线与连接部之间的粘合力。
而且,连接部可以由包含导电材料的导电聚合物制成。
而且,连接部可以具有1μm至500μm的厚度。
而且,绝缘部可以围绕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通过连接部彼此连接的部分。
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定细节包括在详细描述和附图中。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防熔融部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的特定位置处,并且可以调节防熔融部的长度以控制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上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因此,当控制内部压力时,受控的内部压力可以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效果不受前述描述的限制,因此,本说明书中涉及更多变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组装图。
图2是例示了袋型二次电池完全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截面图。
图4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体积膨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多个电极引线的袋型二次电池中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当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多个电极引线的袋型二次电池体积膨胀时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7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袋型二次电池中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当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体积膨胀时沿图2中的A-A'线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7中的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8中的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图7中的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图7中的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将阐明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及其实现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彻底和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
除非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被不同地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而且,除非在说明书中清楚且明显地定义,否则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不理想化地或过度地被解释为具有形式的含义。
在以下描述中,技术术语仅用于解释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本发明构思。在本说明书中,除非特别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包括”和/或“包含”的含义不排除所提及的部件之外的其它部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1的组装图,并且图2是例示了袋型二次电池1完全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通常,在制造锂二次电池的过程中,首先,将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粘结剂(binder)和增塑剂彼此混合的浆料涂到正极集流器和负极集流器以制造正极板和负极板。之后,交替层压负极集流器、正极板和隔膜以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电极组件10,然后,将电极组件插入电池壳体13中,注入电解液,并且执行密封处理。
如图1中所示,电极组件10包括电极接头11。电极接头11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正极和负极中的每一个以突出到电极组件10的外部,从而提供电子在电极组件1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的通路。电极组件10的集流体由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的部分和上面未涂覆电极活性材料的远端(即,未涂覆部分)构成。而且,电极接头111可以通过切割未涂覆部分或通过超声波焊接将单独的导电构件连接到未涂覆部分来形成。如图1中所示,电极接头11可以在相同方向上从电极组件10的一侧突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电极接头11可以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突出。
在电极组件10中,电极引线12通过点焊连接到电极接头11。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2设置有多个。而且,在多个电极引线12中,第一电极引线(参见图5的附图标记1230)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电极接头11,并且第二电极引线(参见图5的附图标记1240)突出到电池壳体13的外部。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而且,电极引线12的一部分被绝缘部14围绕。绝缘部14可以设置为限制在密封部内,上袋131和下袋132在该密封部处热熔融,从而粘合至电池壳体13。而且,可以防止从电极组件10产生的电流通过电极引线12流到电池壳体13,并且可以保持电池壳体13的密封。因此,绝缘部14可以由具有非导电性的非导体制成,该非导体不导电。通常,尽管主要使用容易附接到电极引线12并且具有相对薄的厚度的绝缘带作为绝缘部1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构件作为绝缘部14,只要这些构件能够使电极引线12绝缘即可。
根据正极接头111和负极接头112的形成位置,电极引线12可以在相同方向上延伸或者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延伸。正极引线121和负极引线122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制造。也就是说,正极引线121可以由与正极集流器相同的材料(即,铝(Al))材料,并且负极引线122可以由与负极集流器相同的材料(即,铜(Cu)材料或涂有镍(Ni)的铜材料)制成。而且,电极引线12的突出到电池壳体13外部的部分可以设置为端子部并且电连接到外部端子。
在袋型二次电池1中,电池壳体13可以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袋。在下文中,将描述电池壳体13是袋的情况。而且,电池壳体13容纳电极组件10,使得电极引线12的一部分(即,端子部)暴露然后被密封。如图1中所示,电池壳体13包括上袋131和下袋132。容纳电极组件10的容纳空间1331可以设置在下袋132中,并且上袋131可以覆盖容纳空间1331的上侧使得电极组件10不与电池壳体13的外部分离。这里,如图1中所示,容纳空间1331也可以设置在上袋131中,以容纳电极组件10。
如图1中所示,上袋131和下袋132可以分开设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袋131和下袋132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制造,即,上袋131的一侧和下袋132的一侧可以彼此连接。
当电极引线12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电极接头11,并且绝缘部14设置在电极引线12的一部分上时,电极组件10可以容纳在设置于下袋132中的容纳空间1331中,并且上袋131可以覆盖容纳空间1331的上侧。此外,当注入电解液时,设置在上袋131和下袋132中的每一个的边缘上的密封部被密封,以制造如图2所示的二次电池1。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13的截面图。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13可以是袋,可以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袋。通常,如图3中所示,容纳电极组件10的电池壳体13包括阻气层21、表面保护层22和密封剂层23。阻气层21阻挡气体的引入和排出并包括金属。因此,铝(Al)箔主要用作阻气层。表面保护层22设置在最外层上,因此经常与外部摩擦和碰撞。因此,具有耐磨性和耐热性的聚合物(诸如,尼龙树脂、PET等)主要用于表面保护层22。此外,密封剂层23设置在最内层上并直接接触电极组件10。因此,诸如聚丙烯(PP)等的聚合物主要用于密封剂层。
袋型电池壳体13可以通过将具有上述层压结构的膜加工成袋子的形式来制造。因此,当电极组件10容纳在袋型电池壳体13中时,注入电解液。此后,当上袋131和下袋132可以彼此接触,并且热压被施加到密封部时,密封剂层可以彼此粘合以密封电池壳体13。这里,由于密封剂层23直接接触电极组件10,因此密封剂层23必须具有绝缘特性。而且,由于密封剂层23接触电解液,因此密封剂层23必须具有耐腐蚀性。而且,由于电池壳体13的内部被完全密封以防止材料在电池壳体13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因此必须实现高密封性。也就是说,密封剂层23彼此粘合的密封部必须具有优异的热粘合强度。通常,诸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的聚烯烃基树脂可用于密封剂层23。特别是,聚丙烯(PP)的机械性能(诸如,拉伸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耐磨性、耐热性)以及化学性质(诸如,耐腐蚀性)优异,因此主要用于制造密封剂层23。
图4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1的体积膨胀的状态的立体图。
通常,在电极组件10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执行充电和放电。因此,当二次电池1反复充电和放电时,通过电解液和电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气体。此外,通过由于电极组件10中的异常反应而引起的过充电或短路可能异常地产生更多气体。然而,由于在袋型电池壳体13中每个层由柔性材料制成,所以二次电池1的内部压力通过产生的气体而增加,使袋型二次电池1体积膨胀,如图4所示。
图5是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多个电极引线的袋型二次电池中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如上所述,当在电池壳体13中产生气体时,二次电池1的内部压力可以增加,从而导致部件之间的粘合力减弱、二次电池1的壳体损坏、保护电路的过早操作、电极变形、内部短路、爆炸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袋型二次电池1中,多个电极引线1230和1240形成为两级,并且当电池壳体13膨胀时,多个电极引线1230和1240可以彼此分离,以物理地中断电连接。这里,分离可以意味着吸附或附接部分彼此分开。
特别地,如图5中所示,二次电池包括多个电极引线12,即,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另外,第一电极引线1230的另一端的一个表面和第二电极引线1230的一端的一个表面电极引线1240可以通过连接部15彼此粘合,从而彼此连接。这里,优选的是,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使得其顶表面和底表面彼此连接。
图6是当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多个电极引线的袋型二次电池的体积膨胀时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当在电池壳体13中产生气体以使二次电池1的体积膨胀时,施加到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的排斥力增加。而且,如图6中所示,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最终彼此分离。因此,可以中断电连接,使得电力不再会流动。
然而,根据现有技术,多个电极引线1230和1240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可能不是恒定的。具体地,如果提供具有相同型号的二次电池,则电池壳体13的所有规格以及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的规格和位置可以相同。然而,当执行密封处理时,围绕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的绝缘部14可以具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膜形状。然而,当第一电极引线1230和第二电极引线1240彼此分离时,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0的绝缘部14也可以被分离。这里,难以保持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0的具有膜形状的绝缘部的长度恒定。即,绝缘部14和第一电极引线1230之间的粘合力不是恒定的。因此,电流中断的内部压力不是恒定的,并且难以由用户控制内部压力。因此,存在不能始终确保安全可靠性的问题。
图7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中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7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1包括多个电极引线12,即,连接到电极组件的电极接头11的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突出到电池壳体13的外部的第二电极引线124。这里,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端连接到电极接头11,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极引线124。另外,第二电极引线124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外端,并且另一端突出到电池壳体13的外部。而且,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另一端的一个表面和第二电极引线124的一端的一个表面可以通过连接部15彼此粘结并且因此彼此连接。
当电池壳体13正常时,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必须彼此稳定地连接。当二次电池13膨胀时,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必须容易地彼此分离。因此,优选的是,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使得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彼此连接,而不是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其侧表面彼此连接。
将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5可以具有导电性的薄膜形状。具体地,优选的是,连接部15具有1μm至500μm的非常薄的厚度。因此,即使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在它们之间形成台阶部分,台阶部分的尺寸也不会过大,并且从电极组件10产生的电可以容易地放电到外部。为此,连接部15可以由作为导电材料的聚合物制成。
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诸如炭黑、乙炔黑、科琴黑、槽黑、炉黑、灯黑、夏黑的炭黑;诸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的导电纤维;诸如氟化碳、铝、镍、金、银和铜粉的金属粉末;在一种类型的金属上涂覆有不同类型的金属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粉末;诸如氧化锌和钛酸钾的导电晶须(conductive whisker);诸如氧化钛的导电金属氧化物;以及诸如聚亚苯基衍生物的导电材料。
聚合物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乙烯丙烯二烯单体(EPDM)树脂、氯化聚乙烯(CPE)树脂、硅氧烷、聚氨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酯树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亚胺和聚酰胺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最优选地包括丙烯酸树脂。
如上所述,电极引线12的一部分被绝缘部14围绕。而且,电极引线通过绝缘部14粘合到电池壳体。在密封上袋131和下袋132的处理中,可以对接触电极引线12的部分施加相对高的压力以破坏电池壳体13的密封剂层23。由于密封剂层23如上所述地直接接触电极组件10,所以密封剂层23可具有绝缘特性。然而,如果密封剂层23被破坏,则电可通过电极引线12流到电池壳体13。具体地,由于电池壳体13的阻气层21由诸如铝的金属制成,如果密封剂层23被部分地损坏以露出阻气层,则由于与电极引线12接触,电可以容易地流动。
因此,绝缘部14可以由不导电的非导电性的非导体制成。而且,绝缘部14具有高机械强度和耐热性。因此,例如,绝缘部14可以包括诸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的聚烯烃基树脂。具体地,聚丙烯(PP)的机械性能(诸如拉伸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耐磨性,耐热性等)和化学性质(诸如耐腐蚀性等)优异,因此主要用于制造绝缘部14。此外,可以提供经过酸处理的聚丙烯以改善绝缘部14的粘合力。例如,经过酸处理的聚丙烯和普通聚丙烯可以彼此混合,聚丙烯可以进一步混合,或者可以简单地提供仅经过酸处理的聚丙烯。这里,经过酸处理的聚丙烯可以是马来酸酐聚丙烯(MAH PP)。
因此,当上袋131和下袋132热熔融时,即使密封剂层的一部分被破坏,绝缘部14也可以保持形状以防止电极引线12和阻气层21彼此接触。因此,可以防止从电极组件10产生的电通过电极引线12流到电池壳体13。此外,绝缘部14具有高粘合力。因此,绝缘部14可以设置为限制在密封部内,在该密封部处上袋131和下袋132热熔融,使得电极引线12粘合到电池壳体13。通常,绝缘部14可以由作为聚合物树脂的具有电绝缘特性的热塑性、热固性和光固化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制成。通常,尽管主要使用容易附接到电极引线12并且具有相对薄的厚度的绝缘带作为绝缘部1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各种组件作为绝缘部14,只要这些组件能够使电极引线12绝缘即可。
如图7中所示,绝缘部14可以围绕第一电极引线123、连接部15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全部。如果第一电极引线123或连接部15没有被绝缘部14围绕,则即使电池壳体13膨胀,排斥力也无法施加到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排斥力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如图7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1还可包括防熔融部16。防熔融部16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的特定位置处,以防止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绝缘部14之间熔融。下面将详细描述防熔融部16。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当袋型二次电池1体积膨胀时沿图2的A-A'线的局部截面图。
如上所述,当袋型二次电池13的内部压力增加时,袋型二次电池1体积膨胀。因此,如图8中所示,电池壳体13的外壁向外移动。这里,电池壳体13的外壁的上壁和下壁可以具有大于侧壁的面积并且不被密封,从而得到更高的柔性。因此,电池壳体13的上壁可以向上移动,并且电池壳体13的下壁可以向下移动。
当二次电池1体积膨胀时,如图8中所示,电池壳体13的外壁可以向外移动,以通过绝缘部14向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124施加排斥力。因此,随着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逐渐增加,移动电池壳体13的外壁的力可以增加更多,并且施加到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的排斥力增加更大。当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之间的粘合力大于排斥力时,如图8中所示,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可以彼此分离。因此,可以中断电连接,使得电不再流动。然而,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连接部15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另一表面与绝缘部14之间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因此,当排斥力施加到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时,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的另一表面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可以保持,以保持电池壳体13的密封,但是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可以彼此分离。然而,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连接部15之间的粘合力。这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7的第一电极引线123、第二电极引线124和连接部15的放大图,并且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8的第一电极引线123、第二电极引线124和连接部15的放大图。
如图9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型二次电池1还可以包括防熔融部16。如上所述,绝缘部14可以设置为限制在密封部内,在密封部处电池壳体13的上袋131和下袋132热熔融。而且,当密封部被密封时,绝缘部14可以热熔融在一起,从而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这里,防熔融部16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特定位置处,以防止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绝缘部14彼此熔融。因此,当电池壳体13膨胀并且由此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时,如图10中所示,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和绝缘部14可以通过防熔融部16彼此分离。这里,可以调节防熔融部16的长度L以控制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防熔融部16可以不设置为单独组件,而是被定义为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的特定位置。这里,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多个表面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可以是面对连接部15和第二电极引线124的表面。
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包括连接部15所附接到的第一位置1231、从第一位置1231朝向电池壳体13内部设置的第二位置1232、以及从第二位置1232朝向电池壳体13内部设置的第三位置1233。即,如图9中所示,第一位置1231至第三位置1233可以与一个表面平行设置。此外,优选的是,防熔融部16设置在第二位置1232处,并且绝缘部14附接到第三位置123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防熔融部可以设置在第三位置1233处,并且绝缘部14可以附接到第二位置1232。因此,防熔融部16可以设置在与第一电极引线123的连接部15所附接至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上,并且还从连接部15的一侧朝向电池壳体13内部设置。
防熔融部16防止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绝缘部分24彼此熔融。具体地,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或绝缘部14与防熔融部16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这是因为还对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进行了表面处理,并且对绝缘部14进行了酸处理。然而,当电池壳体13膨胀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或绝缘部14与防熔融部16之间的分离以及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分离几乎可以同时发生。
而且,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和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连接部15之间的粘合力。因此,当电池壳体13膨胀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和绝缘部14可以首先彼此分离,然后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和连接部15可以相对晚地彼此分离。
而且,如上所述,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连接部15之间的粘合力可以小于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另一表面与绝缘部14之间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这样,当电池壳体13膨胀时,可以保持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的另一表面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以保持电池壳体13的密封。
也就是说,粘合力可以按照第一电极引线123的另一表面和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第一电极引线123或第二电极引线124与连接部15之间的粘合力、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以及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或绝缘部14与防熔融部16之间的粘合力的顺序逐渐减小。因此,当电池壳体13膨胀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或绝缘部14与防熔融部16之间的分离以及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分离可以几乎同时发生。而且,最后,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可以彼此分离,同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一位置1231和连接部15彼此分离。
这里,可以调节防熔融部16的长度L,以控制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例如,当防熔融部16的长度L相对短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面积可以增加,以使粘合力增加。因此,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可以增加。另一方面,当防熔融部16的长度L相对长时,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三位置1233与绝缘部14之间的面积可以减小,以使粘合力减小。因此,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可以减小。而且,在具有相同规格和型号的二次电池1中,可以始终恒定地控制其中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长度L优选地为1mm至4mm,但不限于此。例如,长度L可以以各种方式变化。
为了形成防熔融部16,必须显著减小或去除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与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然而,为了将电极引线123通常地附接到绝缘部14,必须对形成电极引线123的金属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并且必须对绝缘部14进行酸处理。因此,为了形成防熔融部16,必须去除上述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形成防熔融部16的各种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防熔融部16不作为单独组件提供。为此,当制造第一电极引线123时,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可以使用诸如砂纸的磨料或诸如研磨机的研磨装置来抛光第二位置1232。
具体地,电极引线12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正极引线121可以由与正极集流器相同的材料制成,即,铝(Al)材料,并且负极引线122可以由与负极集流器相同的材料制成,即,铜(Cu)材料或涂覆有镍(Ni)的铜材料。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正极引线121和负极引线122可以分别由与正极集流器和负极集流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此外,电极引线12可以由诸如铜(Cu)、铝(Al)、镍(Ni)、铁(Fe)、碳(C)、铬(Cr)、锰等各种材料制成,只要电极引线12将电极接头11电连接到外部端子即可。
当对金属进行表面处理时,形成表面处理层。由于表面处理层具有亲水性,因此电极引线12和绝缘部14可以容易地附接。也就是说,表面处理层和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是优异的。然而,当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时,粘合力用作抵抗力。因此,电极引线12和绝缘部14之间的粘合力越大,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彼此分离的电池壳体13的内部压力就越大。
此外,当形成表面处理层时,表面处理层热熔融到电池壳体13的密封剂层23,以防止由二次电池1的内部和外部刺激而发生诸如腐蚀或剥离的缺陷。此外,由于表面处理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对金属执行表面处理的方法而不同,因此诸如与绝缘部14的粘合强度和耐电解液的性能可以不同。
类似地,为了执行电极引线12的表面处理,通常可以使用铬(Cr)。当通过使用铬在金属表面上形成膜时,与绝缘部14的粘合强度和耐电解液可以是优异的。然而,铬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其使用由于RoHS的限制而受到限制。因此,近年来,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丙烯酰胺代替铬,或已经提出了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其中通过诸如氧气(O2)、氨气(NH3)或氩气(Ar)的气体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只要对电极引线12进行表面处理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对电极引线12执行表面处理以形成表面处理层,然后,可以使用诸砂纸的磨料或诸如研磨机的研磨装置来对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二位置1232进行抛光。如此,当在第二位置1232处抛光并去除表面处理层时,可以形成防熔融部16,并且即使在热熔融中也可以减弱与绝缘部14的粘合力。
除了用于抛光第二位置1232的方法之外,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可以执行用于将第一带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的缠绕处理。然后,当执行上述表面处理时,在除了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之外其余的位置上形成表面处理层。此外,当附接的第一带被剥离以被去除时,可以仅在第二位置1232上不形成表面处理层,因此,可以形成防熔融部16。这里,在执行表面处理的同时,第一带并非必须被腐蚀或变形。因此,优选的是第一带由耐腐蚀性和耐磨性优异的材料制成。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图7的第一电极引线123、第二电极引线124和连接部15的放大图。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可以不被设置为单独组件,而是被定义为第一电极引线123的一个表面的特定位置。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可以设置为如图11中所示的单独组件。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然而,将省略与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的描述重复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处。为此,当制造第一电极引线123时,在执行表面处理之后,可以执行带绕处理,以将第二带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此后,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通过使用连接部15彼此连接,并且围绕第一电极引线123和第二电极引线124的绝缘部14a熔融。然后,如图11中所示,可以提供附接的第二带作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优选的是防熔融部16a具有非常薄的厚度,例如,约20μm至约50μm。
如上所述,绝缘部14a可以包括诸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的聚烯烃基树脂,具体地,可以包括酸处理的聚丙烯。这里,酸处理的聚丙烯可以是马来酸酐聚丙烯(MAH PP)。当执行热熔融时,酸处理的聚丙烯可以提高粘合力并附接到电极引线12。然而,即使通过执行热熔融,未经酸处理的普通聚丙烯也不可能附接到电极引线12。与第一带不同,作为防熔融部16a的第二带可以无法剥离。因此,当绝缘部14a热熔融时,第二带也可以热熔融。因此,优选的是,第二带由未经酸处理的聚烯烃基树脂(尤其是普通聚丙烯)制成,使得即使执行热熔融,第二带也不附接到电极引线12。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图7的第一电极引线123、第二电极引线124和连接部15的放大图。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b可以设置为与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类似的单独组件。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b。然而,将省略与根据本发明的前述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的描述重复的防熔融部16b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上述防熔融部16b可以通过将第二带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而形成。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b可以不附接到第一电极引线123,而是附接到绝缘部14b的特定位置。这里,绝缘部14b的特定位置可以是与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相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特定位置可以表示当防熔融部16b附接到绝缘部14b熔融绝缘部14b时防熔融部16b接触第一电极引线123的第二位置1232的位置。
而且,由于防熔融部16b在附接后没有剥离,所以当绝缘部14b热熔融时,防熔融部16b可以一起熔融。因此,优选的是,防熔融部16b由未经酸处理的聚烯烃基树脂(尤其是普通聚丙烯)制成,使得即使执行热熔融,第二带也不附接到电极引线12。然而,由于防熔融部16b具有膜形状,因此防熔融部16b的厚度可以具有大于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熔融部16a的厚度,例如,厚度为约50μm至约200μm。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防熔融部16b可以不设置为单独组件,并且绝缘部14的未经酸处理的部分可以用作防熔融部16b,只要当酸处理聚丙烯以制造绝缘部14时绝缘部14的一部分未被酸处理即可。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发明能够以其它特定形式实施而不改变技术思想或基本特征。因此,上面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前面的描述和这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来限定。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等同物的含义内以及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变型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袋型二次电池,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与隔膜在所述电极组件中交替层压;
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容纳所述电极组件;
电极接头,所述电极接头连接到所述电极并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突出;
第一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极接头;
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突出到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彼此连接;
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熔融以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粘合到所述电池壳体;以及
防熔融部,所述防熔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一个表面上的特定位置处,以防止所述第一电极引线被熔融到所述绝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朝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通过对所述特定位置执行磨蚀处理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通过不对所述特定位置执行表面处理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通过在第一带附接到所述特定位置并且对所述第一带执行所述表面处理之后使所述第一带剥离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部包括经过酸处理的聚烯烃基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聚烯烃基树脂包括聚丙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通过将第二带附接到所述特定位置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带包括未经酸处理的普通聚丙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防熔融部通过将膜附接到所述绝缘部的与所述特定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膜包括未经酸处理的普通聚丙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所述特定位置或所述绝缘部与所述防熔融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或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粘合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连接部由包含导电材料的导电聚合物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连接部具有1μm至500μm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部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通过所述连接部彼此连接的部分。
CN201880040740.4A 2017-11-23 2018-11-06 袋型二次电池 Active CN110770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57526 2017-11-23
KR1020170157526A KR102264635B1 (ko) 2017-11-23 2017-11-23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PCT/KR2018/013359 WO2019103357A1 (ko) 2017-11-23 2018-11-06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0932A true CN110770932A (zh) 2020-02-07
CN110770932B CN110770932B (zh) 2022-09-23

Family

ID=66631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0740.4A Active CN110770932B (zh) 2017-11-23 2018-11-06 袋型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27581A4 (zh)
JP (1) JP7045580B2 (zh)
KR (1) KR102264635B1 (zh)
CN (1) CN110770932B (zh)
WO (1) WO201910335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0430A (zh) * 2020-02-10 2022-07-29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借助粘附部分和点焊联接的电极引线联接部分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袋型电池单元
CN115088118A (zh) * 2020-04-07 2022-09-2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引线、用于制造电极引线的方法和袋型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53399A (ko) * 2019-11-01 2021-05-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리드 제조 방법 및 가압기
KR20210062139A (ko) * 2019-11-20 2021-05-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리드 제조 방법 및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KR20210113457A (ko) 2020-03-05 2021-09-1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리드,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KR20210120381A (ko) 2020-03-26 2021-10-0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리드,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WO2024035099A1 (ko) * 2022-08-09 2024-02-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캔의 주액구 실링 구조, 이를 적용한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301976A (en) * 2002-01-09 2003-07-16 Nec Tokin Tochigi Ltd Closed type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032043A (zh) * 2004-09-30 2007-09-0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引线和非水电解质电池
US20080311469A1 (en) * 2007-04-02 2008-12-18 Kwangsup Kim Pouch-type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11082394A (ja) * 2009-10-08 2011-04-21 Tdk Corp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55038A (zh) * 2009-11-02 2011-05-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CN102290536A (zh) * 2010-06-21 2011-12-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二次电池
KR20130042954A (ko) * 2011-10-19 2013-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40139793A (ko) * 2013-05-28 2014-1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서로 탈착 가능한 2개의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5027326A (zh) * 2013-09-26 2015-11-04 株式会社Lg化学 二次电池和应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组件
WO2016171517A1 (ko) * 2015-04-22 2016-10-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CN106601976A (zh) * 2015-10-16 2017-04-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CN10665413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池单元
CN106941148A (zh) * 2015-10-16 2017-07-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WO2017171353A1 (ko) * 2016-03-30 2017-10-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이차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4028B2 (ja) 1998-08-20 2009-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安全弁付き電池ケース
JP5704645B2 (ja) 2011-03-30 2015-04-22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KR101472168B1 (ko) * 2011-07-29 2014-12-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중대형 전지팩
US8758931B2 (en) * 2011-12-02 2014-06-24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Electrochemical cell package
KR101769106B1 (ko) * 2014-10-31 2017-08-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전극 리드 어셈블리
KR101984265B1 (ko) * 2015-07-03 2019-05-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55853B1 (ko) 2015-08-31 2019-12-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개선된 파우치형 리튬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301976A (en) * 2002-01-09 2003-07-16 Nec Tokin Tochigi Ltd Closed type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032043A (zh) * 2004-09-30 2007-09-0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引线和非水电解质电池
US20080311469A1 (en) * 2007-04-02 2008-12-18 Kwangsup Kim Pouch-type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11082394A (ja) * 2009-10-08 2011-04-21 Tdk Corp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55038A (zh) * 2009-11-02 2011-05-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CN102290536A (zh) * 2010-06-21 2011-12-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二次电池
KR20130042954A (ko) * 2011-10-19 2013-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40139793A (ko) * 2013-05-28 2014-1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서로 탈착 가능한 2개의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5027326A (zh) * 2013-09-26 2015-11-04 株式会社Lg化学 二次电池和应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组件
WO2016171517A1 (ko) * 2015-04-22 2016-10-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CN106601976A (zh) * 2015-10-16 2017-04-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CN106941148A (zh) * 2015-10-16 2017-07-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CN10665413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池单元
WO2017171353A1 (ko) * 2016-03-30 2017-10-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이차전지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建清: "《包装材料学》", 31 January 2009,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0430A (zh) * 2020-02-10 2022-07-29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借助粘附部分和点焊联接的电极引线联接部分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袋型电池单元
CN114830430B (zh) * 2020-02-10 2024-02-06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借助粘附部分和点焊联接的电极引线联接部分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袋型电池单元
CN115088118A (zh) * 2020-04-07 2022-09-2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引线、用于制造电极引线的方法和袋型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64635B1 (ko) 2021-06-15
JP7045580B2 (ja) 2022-04-01
EP3627581A1 (en) 2020-03-25
US20200127246A1 (en) 2020-04-23
WO2019103357A1 (ko) 2019-05-31
EP3627581A4 (en) 2020-07-15
CN110770932B (zh) 2022-09-23
JP2020524376A (ja) 2020-08-13
KR20190059677A (ko) 2019-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0932B (zh) 袋型二次电池
CN110024179B (zh) 袋型二次电池
JP5186529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EP3544089B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5281836B2 (ja) 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EP356505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pouch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0088944B (zh) 包括使用导电聚合物的电极引线的袋形二次电池
US10340503B2 (en) Pouch-shape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electrode lead having notch formed therein
US12002974B2 (en)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2022554115A (ja) 電極リードの製造方法及び加圧機
CN114651350A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3502614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シールブロック
EP4094928A1 (en) Side fol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4556686A (zh) 用于制造电极引线以及袋型二次电池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3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