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9764A - 夹具处置器具 - Google Patents

夹具处置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9764A
CN110769764A CN201880039630.6A CN201880039630A CN110769764A CN 110769764 A CN110769764 A CN 110769764A CN 201880039630 A CN201880039630 A CN 201880039630A CN 110769764 A CN110769764 A CN 110769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ide
distal end
portions
proximal end
coup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96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69764B (zh
Inventor
土屋修二
伊藤宏治
铃木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69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69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a releasable handle; with handle and operating part separ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77Coup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处置器具,该夹具处置器具在一旦应用夹具之后,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状态,并且能够在任意时刻取下留置在生物体内的夹具。夹具处置器具具备:夹具主体,其具有相互对置且可开闭的两个臂部及将两个臂部的基端部连接的翻折部;筒状的压管,其随着夹具主体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闭合两个臂部并将夹具主体容纳于内部;连结部件,其连结夹具主体与操作线;以及施力部件,其相对于压管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对连结部件施力。压管具有被卡止部,连结部件具有卡止部,随着操作线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卡止部卡止于被卡止部,连结部件被锁定于压管。

Description

夹具处置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物体内的伤口的闭合及止血等的内窥镜用的夹具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内窥镜用的夹具处置器具用于通过使夹具的臂部从插入到生物体内的内窥镜的顶端突出,并用夹具的臂部的顶端部对伤口及出血部位等处置部进行结扎,来进行伤口的闭合及止血等。
作为这种夹具处置器具,如专利文献1~5所示,公知有能够自由地开闭夹具的臂部的夹具处置器具。通过利用这些公知的专利文献1~5的技术,例如,能够在患者体内自由地开闭夹具的臂部并重新抓住处置部,因此能够在处置部的准确位置应用夹具进行止血等处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506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21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933927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36725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89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一旦通过夹具对处置部进行结扎,夹具就留置在患者体内。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使在由于操作失误等使夹具的结扎位置与应结扎的位置偏离而留置夹具的情况、以及在充分地解决了止血等之后不需要留置夹具的情况等下,夹具也留在生物体内,必须等患者的生物体组织发生变化使夹具自然脱落,即,不能在任意时刻取下夹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一旦应用夹具之后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状态、并且能够在任意时刻取下留置在生物体内的夹具的夹具处置器具。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处置器具,具备:
夹具主体,其具有相互对置且可开闭的两个臂部及将两个臂部的基端部连接的翻折部;
筒状的压管,其随着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打开两个臂部并使夹具主体露出,而且,随着夹具主体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闭合两个臂部并将夹具主体容纳于内部;
连结部件,其具有与夹具主体的翻折部卡合的顶端部和以可拆装的方式卡止操作线的顶端部的基端部,并且连结夹具主体与操作线;以及
施力部件,其容纳于压管的内部,相对于压管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对连结部件施力,
压管具有设于压管的基端侧的被卡止部,连结部件具有设于连结部件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随着操作线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卡止部卡止于被卡止部,连结部件被锁定于压管。
在此,优选的是,随着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两个臂部被压管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两个臂部从打开状态逐渐闭合并成为闭合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卡止部具有以顶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方式形成的两个顶部和分别从两个顶部向基端侧设置的两个倾斜部,两个顶部及两个倾斜部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延伸,
被卡止部具有形成于压管的基端侧的基端面,在压管的基端面上,形成有具有比两个顶部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小的内径的卡止孔,
随着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两个倾斜部被卡止孔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并通过卡止孔,两个顶部的角部移动至超过被卡止部的卡止孔的位置,两个顶部由于弹性力而相互离开且两个顶部的角部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基端面,连结部件在两个臂部处于闭合状态下被锁定于压管。
另外,优选的是,连结部件具有形成在比两个顶部靠顶端侧的连结部件的内部的容纳部,操作线具有设于操作线的顶端侧、而且容纳于容纳部的线紧固件,
在连结部件被锁定于压管的状态下,随着操作线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两个顶部被线紧固件的基端侧的端部按压扩展而相互离开,线紧固件从容纳部脱落,连结部件与操作线分离。
另外,优选的是,在连结部件与操作线分离的状态下,两个顶部从两外侧被按压,两个顶部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变得比卡止孔的内径小,连结部件被施力部件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随着连结部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两个臂部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回到打开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压管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的内径窄的缩径部,连结部件在顶端侧具有外径比中央部的外径宽的突出部,
施力部件配置在突出部与缩径部之间,卡止部能够在比缩径部靠基端侧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直到通过由夹具主体、压管、连结部件及施力部件构成的夹具单元对处置部进行结扎为止的期间,能够利用两个臂部重新抓住处置部,在通过夹具单元对处置部进行结扎之后,连结部件与压管被锁定,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处置部被夹具单元结扎的状态。另外,在夹具单元留置于处置部之后,能够在任意时刻解除连结部件与压管的锁定并从处置部取下夹具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表示夹具主体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压管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连结部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连结部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施力部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操作线的顶端侧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A是表示夹具主体的两个臂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9B是表示从另一方向观察图9A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10A是表示夹具主体的两个臂部处于闭合状态的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10B是表示从另一方向观察图10A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11A是表示自线圈护套分离的状态的夹具单元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从另一方向观察图11A所示的夹具单元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把持钳的顶端部分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从两外侧按压被锁定于压管的连结部件的卡止部的状态的夹具单元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连结部件与压管的锁定被解除、且连结部件及夹具主体移动到顶端侧的状态的夹具单元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所示的夹具单元中、连结部件及夹具主体进一步向顶端侧移动、且夹具主体的两个臂部打开的状态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圈套器部件的顶端部分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方向设为两个夹具片的臂部对置的方向(垂直于图9B的纸面的方向),将第二方向设为与第一方向及压管的轴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垂直于图9A的纸面的方向)。另外,在夹具处置器具中,将处置部一侧设为顶端侧,将操作者一侧设为基端侧。
此外,在所有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及长度等尺寸根据需要而适当地从实际尺寸变更。
图1及图2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10具备夹具单元12和处置器具主体14。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夹具处置器具10例如从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处置器具插入口插入,从插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面所设置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并利用夹具单元12对处置部进行结扎。
夹具单元12具备夹具主体16、压管18、连结部件20及施力部件22。
图3是表示夹具主体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夹具主体16具有相互对置且可开闭的两个臂部和翻折部26,该两个臂部由第一臂部24A及第二臂部24B构成,该翻折部26连接两个臂部24A、24B的基端部。
两个臂部24A、24B和翻折部26分别在第一臂部24A与翻折部26之间及第二臂部24B与翻折部26之间弯折并一体形成。另外,从第二方向观察翻折部26时的形状是大致C字状。两个臂部24A、24B相互对置,而且,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相互离开的方式延伸。
第一臂部24A具有第一凸部28A和第一爪部30A。
第一凸部28A是限制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的部分,在第一臂部24A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从第一臂部24A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即,第一凸部28A的宽度方向的大小(尺寸)形成为比第一臂部24A的其他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大小大。
第一爪部30A形成在第一臂部24A的顶端部。第一爪部30A通过以一定角度向第二臂部24B的方向弯折第一臂部24A的顶端部而形成。
第二臂部24B的结构与第一臂部24A相同,具有第二凸部28B和第二爪部30B,该第二凸部28B和第二爪部30B形成在分别与第一臂部24A的第一凸部28A和第一爪部30A对应的位置。第一爪部30A及第二爪部30B是夹着处置部进行结扎的部分。
在翻折部26的第一方向的两侧面的各自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与连结部件20卡合的矩形的卡合孔32A、32B。
图4是表示压管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压管18为筒状,具有设于基端侧的被卡止部34(参见图6)。被卡止部34是卡止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的部分,通过使压管18的基端侧缩径而形成。换言之,被卡止部34具有形成于压管18的基端侧的基端面,在压管18的基端面上形成有卡止孔36(参见图6)。
另外,压管18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的内径窄的缩径部38。
压管18随着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打开两个臂部24A、24B并使夹具主体16露出,而且,随着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闭合两个臂部24A、24B并将夹具主体16容纳于其内部。
更详细而言,随着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两个臂部24A、24B被压管18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两个臂部24A、24B从打开状态逐渐闭合并最终成为闭合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两个臂部24A、24B由于弹性力而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最终成为打开状态。
图5是表示连结部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连结部件20具有连结部件主体39、设于其顶端侧的卡合部40以及设于基端侧的卡止部42,例如,由具有生物体适应性的各种树脂形成。在两个臂部24A、24B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连结部件20容纳于压管18的内部。
连结部件主体39为圆筒形状,具有比压管18的缩径部38的内径小的外径。
卡合部40是成为与夹具主体16的翻折部26卡合的顶端部的部分,从连结部件主体39朝向顶端侧而设置。连结部件主体39与卡合部40形成为一体。卡合部40具有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以相互对置的方式从连结部件主体39的顶端部朝向顶端侧并列延伸。另外,第一卡合部件44A与第二卡合部件44B在第一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进行配置。第一卡合部件44A与第二卡合部件44B的间隔形成为稍微大于夹具主体16的翻折部26的第一方向的大小。
另外,第一卡合部件44A在与第二卡合部件44B对置的内侧面上具有从第一卡合部件44A向第二卡合部件44B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46A。同样地,第二卡合部件44B在与第一卡合部件44A对置的内侧面上具有从第二卡合部件44B向第一卡合部件44A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部(省略图示)。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突起部46A及第二突起部时的形状是与从第一方向观察夹具主体16的卡合孔32A、32B时的形状相同的矩形,其外尺寸形成为稍微小于卡合孔32A、32B的内尺寸。
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以从第一方向的两外侧夹着夹具主体16的翻折部26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第一突起部46A及第二突起部分别插入翻折部26的卡合孔32A、32B内。由此,翻折部26与卡合部40卡合,夹具主体16与连结部件20卡合。
另外,连结部件20在顶端侧具有突出部48。突出部48的外径比连结部件20的中央部、即连结部件主体39的外径宽,而且,比压管18的内径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出部48设于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各自的顶端侧的外侧面。即,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的突出部48具有基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基端面。
卡止部42从连结部件主体39朝向基端侧而设置,并与连结部件主体39形成为一体。卡止部42能够在比压管18的缩径部38靠基端侧移动。卡止部42具有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以相互对置的方式从连结部件主体39的基端部朝向基端侧并列延伸。另外,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在第一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进行配置。
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分别具有顶部52、倾斜部54及延伸部56。
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的两个顶部52从连结部件主体39朝向基端侧而设置,形成为顶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两个顶部52的外径形成为比连结部件主体39的外径大,而且,比压管18的内径小。即,两个顶部52具有顶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顶端面。压管18的基端面的卡止孔36的内径形成为在未对两个顶部52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稍微小于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
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的两个倾斜部54分别从两个顶部52朝向基端侧而设置,形成为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缩径。
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的两个延伸部56形成为从倾斜部54进一步朝向基端侧呈直线状延伸。即,两个顶部52、两个倾斜部54及两个延伸部56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并列延伸。两个延伸部56的外径与两个倾斜部54的最靠基端侧的端部的外径大致相同,形成为比压管18的基端面的卡止孔36的内径小。
图6是表示连结部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6所示,连结部件主体39具有形成于其内部的容纳部58。容纳部58是以可拆装的方式卡止操作线66的顶端部的部分,形成在比连结部件20的两个顶部52靠顶端侧的连结部件20的内部、即连结部件主体39的内部。容纳部58是半圆筒形状的空间,在和连结部件20的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之间的空间对应的连结部件主体39的内部的位置向第二方向延伸,而且,形成为弯曲面朝向基端侧、即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之间的空间侧。在容纳部58的基端侧,形成有和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之间的空间相连的开口部。容纳部58的开口部的第一方向的大小和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的间隔大致相同。
图7是表示施力部件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施力部件22容纳于压管18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施力部件22具有压缩弹簧。
施力部件22设置为覆盖连结部件20的连结部件主体39的外侧面,并配置在连结部件20的两个突出部48与压管18的缩径部38之间。即,施力部件22的顶端侧的端部抵接于两个突出部48的基端面,施力部件22的基端侧的端部抵接于压管18的缩径部38的顶端侧的端面。
随着连结部件20相对于压管18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逐渐被压缩而弹性变形。另一方面,随着连结部件20相对于压管18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伸长,利用其弹性力相对于压管18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对连结部件20施力,使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相对于压管18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
构成夹具单元12的夹具主体16、压管18及施力部件22例如由不锈钢、钛、钴铬合金等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将夹具单元12留置在患者体内之后,该患者也能够接受MRI(核磁共振成像法)诊断。
接着,处置器具主体14具备插入部60和未图示的操作部。
插入部60具备线圈护套62、管护套64以及操作线66。
线圈护套62及管护套64是具有挠性的管状部件,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氟树脂、或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线圈护套62插通于管护套64内部。线圈护套62的顶端部的内径形成为稍微大于压管18的基端部的外径。压管18的基端部嵌合于线圈护套62的顶端部,压管18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线圈护套62。
接着,操作线66例如由金属制的单线或捻线形成。操作线66以可沿着线圈护套62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线圈护套62内部。
操作线66在线圈护套62内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即,能够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推出操作线66、或者从顶端侧向基端侧拉动操作线66。
图8是表示操作线的顶端侧的外观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操作线66具有设于其顶端侧的线紧固件68。线紧固件68是与连结部件主体39的容纳部58大致相同的半圆筒形状,其外径形成为稍微小于容纳部58的内径。在半圆筒形状的线紧固件68的弯曲面的中央部,固定有操作线66的顶端侧。
如图6所示,线紧固件68容纳在容纳部58内。操作线66的直径比连结部件20的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的间隔小,操作线66插通在第一卡止部件50A与第二卡止部件50B之间。由此,连结部件主体39与线紧固件68卡止,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卡止。
如上所述,连结部件20的顶端部与夹具主体16的翻折部26卡合,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卡止,通过连结部件20连结夹具主体16与操作线66。
接着,处置器具主体14的操作部具有未图示的操作部主体及滑动件等。
操作部主体的顶端部安装在线圈护套62的基端部。
滑动件是使操作线66相对于线圈护套62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的部分,以可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向顶端侧或基端侧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滑动件的顶端部固定有操作线66的基端部。
通过操作者操作夹具处置器具10的操作部,当滑动件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时,操作线66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另外,随着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随着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
接着,对夹具处置器具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通过夹具单元12对处置部进行结扎时的动作。在以下说明中,设为未图示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已插入患者体内。
首先,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入口插入夹具处置器具10的插入部60,夹具处置器具10的插入部60的顶端部、更准确地说夹具单元12的顶端部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
接着,通过操作者操作夹具处置器具10的操作部,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
随着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伸长,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被施力部件22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由此,如图9A及图9B所示,夹具主体16的两个臂部24A、24B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通过操作者的操作,插入部6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打开状态的两个臂部24A、24B的顶端部压接于处置部。
接着,在打开状态的两个臂部24A、24B的顶端部压接于处置部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操作夹具处置器具10的操作部,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
随着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被压缩。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克服施力部件22的作用力,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且,两个臂部24A、24B被压管18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两个臂部24A、24B从打开状态逐渐闭合。
在连结部件20被锁定于压管18之前的状态下,随着连结部件20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两个臂部24A、24B能够开闭。
随着连结部件20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被压缩。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且,两个臂部24A、24B被压管18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从打开状态(完全打开状态)逐渐闭合并最终成为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另外,随着连结部件20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通过压管18的卡止孔36并从压管18的基端面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连结部件2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施力部件22伸长,连结部件20被施力部件22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进一步移动。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且,两个臂部24A、24B由于弹性力而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最终成为打开状态。另外,随着连结部件2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通过压管18的卡止孔36并容纳在压管18内。
这样,在连结部件20被锁定于压管18之前的状态下,能够开闭两个臂部24A、24B并通过两个臂部24A、24B的第一爪部30A及第二爪部30B重新抓住处置部,因此能够准确地抓住目标处置部。
接着,在通过两个臂部24A、24B的第一爪部30A及第二爪部30B抓住处置部的状态下,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
于是,施力部件22进一步被压缩,克服施力部件22的作用力,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两个臂部24A、24B进一步闭合。
随着连结部件20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卡止部42的延伸部56通过压管18的卡止孔36并从压管18的基端面突出。
随着卡止部42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连结部件20的两个倾斜部54被卡止孔36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卡止部42的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挠曲。由此,两个倾斜部54、进而两个顶部52以及两个延伸部56缩径并通过卡止孔36。
在卡止部42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的情况下,两个倾斜部54的倾斜面(外侧面)与压管18的卡止孔36的顶端部的内周面接触,两个倾斜部54的倾斜面沿着卡止孔36的顶端部的内周面滑动。两个倾斜部54的倾斜面在卡止部42沿着卡止孔36的顶端部的内周面滑动的情况下起如下作用:减轻卡止部42与卡止孔36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卡止部42相对于卡止孔36容易向顶端侧或基端侧移动。
随着卡止部42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移动至超过卡止孔36的位置,缩径的两个顶部52由于弹性力而相互离开。由此,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变得比卡止孔36的内径大,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卡止于被卡止部34的基端面。即,卡止部42卡止于被卡止部34。
另外,当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移动至超过卡止孔36的位置时,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两个臂部24A、24B成为闭合状态。
由此,连结部件20在两个臂部24A、24B处于闭合状态下被锁定于压管18,通过两个臂部24A、24B的第一爪部30A及第二爪部30B对处置部进行结扎。
接着,在连结部件20被锁定于压管18的状态下,即,在通过两个臂部24A、24B的第一爪部30A及第二爪部30B对处置部进行结扎的状态下,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
于是,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两个臂部24A、24B的第一凸部28A及第二凸部28B的基端侧的端部抵接于压管18的顶端部。由此,限制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
接着,在连结部件20被锁定于压管18、而且连结部件20及夹具主体16被限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的状态下,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移动。
随着操作线6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连结部件20的两个顶部52被线紧固件68的基端侧的端部、即弯曲面向第一方向按压扩展而相互离开,线紧固件68从连结部件20的容纳部58脱落。由此,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分离。
接着,在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分离的状态下,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
随着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线紧固件68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线紧固件68的顶端部与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的基端部抵接。
随着操作线6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进一步移动,通过线紧固件68向顶端侧推出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即夹具主体16,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夹具单元12自线圈护套62分离。由此,在处置部被夹具单元12结扎的状态下,夹具单元12留置在处置部。
然后,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在夹具处置器具10的插入部60插入内窥镜内部的状态下,从患者体内拉拔并取出内窥镜的插入部。此外,在对多个处置部进行结扎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接着,对从处置部取下夹具单元1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使用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而使把持部开闭的把持钳等把持部件取下夹具单元1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把持钳的顶端部分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2所示的把持钳70具备把持部72、插入部74及未图示的操作部。把持部72安装在插入部74的顶端部,未图示的操作部安装在插入部74的基端部。
把持部72具有一对爪部件76A、76B。爪部件76A、76B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而开闭。爪部件76A、76B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延伸,在其把持面处于闭合状态的情况下,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插入部74具备护套78和操作线80。
操作线80以可进退的方式插通在护套78内。把持部72安装在护套78的顶端部,在把持部72的爪部件76A、76B的基端部固定有操作线80的顶端部。
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当操作线80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时,一对爪部件76A、76B从打开状态(非把持状态)逐渐闭合并最终成为闭合状态(把持状态)。另一方面,当操作线8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时,一对爪部件76A、76B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最终成为打开状态。
在取下夹具单元12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入口插入把持钳70的插入部74,把持钳70的插入部74的顶端部、更准确地说把持钳70的顶端部的把持部72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
接着,在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分离的状态下,即,在夹具单元12留置于处置部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操作把持钳70的操作部,把持钳70的把持部72的爪部件76A、76B成为打开状态。接着,打开状态的把持部72的爪部件76A、76B逐渐闭合,如图13的箭头所示,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的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被把持钳70的把持部72的爪部件76A、76B从第一方向、即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对置的方向的两外侧夹住并按压。由此,连结部件20的两个顶部52从两外侧被按压。
当两个顶部52从两外侧被按压而相互接近时,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变得比卡止孔36的内径小,连结部件20与压管18的锁定被解除。当锁定被解除时,如图14所示,连结部件20被施力部件22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随着连结部件2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如图15所示,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且,两个臂部24A、24B由于弹性力而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最终回到打开状态。由此,从处置部取下夹具单元12。
然后,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在把持钳70的插入部74插入内窥镜内部的状态下,从患者体内拉拔并取出内窥镜的插入部。例如,在通过把持钳70的把持部72的爪部件76A、76B夹持夹具单元12的任意部位的状态下,从患者体内拉拔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处置部取下的夹具单元12也同时被取出到患者体外。此外,在从处置部取下多个夹具单元12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接着,对使用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而使套圈直径缩放的圈套器部件取下夹具单元1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圈套器部件的顶端部分的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6所示的圈套器部件82具备套圈部84、插入部86以及未图示的操作部。套圈部84安装在后述的插通于插入部86内部的操作线90的顶端部,未图示的操作部安装在插入部86的基端部。
套圈部84通过弯折线而形成。线的弯折部朝向顶端侧。套圈部84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而使其套圈直径缩放。
插入部86具备护套88和操作线90。
操作线90以可进退的方式插通在护套内。套圈部84的线的两端部安装在护套88的顶端部,并固定在操作线90的顶端部。
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当操作线90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时,套圈部84容纳在护套88内且套圈部84的套圈直径缩小。另一方面,当操作线9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时,套圈部84从护套88的顶端部突出且套圈部84的套圈直径扩大。
在取下夹具单元12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入口插入圈套器部件82的插入部86,圈套器部件82的插入部86的顶端部、更准确地说圈套器部件82的顶端部的套圈部84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
接着,在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分离的状态下,即,在夹具单元12留置于处置部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操作圈套器部件82的操作部,圈套器部件82的套圈部84的套圈直径扩大。接着,套圈部84的扩大的套圈直径逐渐缩小,如图13的箭头所示,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的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被套圈部84夹紧,并从第一方向、即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对置的方向的两外侧被按压。由此,连结部件20的两个顶部52从两外侧被按压。
当两个顶部52从两外侧被按压而相互接近时,两个顶部52的顶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变得比卡止孔36的内径小,连结部件20与压管18的锁定被解除。当锁定被解除时,如图14所示,连结部件20被施力部件22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随着连结部件20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如图15所示,夹具主体16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且,两个臂部24A、24B由于弹性力而从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最终回到打开状态。由此,从处置部取下夹具单元12。
然后,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在圈套器部件82的插入部86插入内窥镜内部的状态下,从患者体内拉拔并取出内窥镜的插入部。例如,在通过圈套器部件82的套圈部84夹紧夹具单元12的任意部位的状态下,从患者体内拉拔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处置部取下的夹具单元12也同时被取出到患者体外。此外,在从处置部取下多个夹具单元12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在夹具处置器具10中,在直到通过夹具单元12对处置部进行结扎为止的期间,能够利用两个臂部24A、24B重新抓住处置部,在通过夹具单元12对处置部进行结扎之后,连结部件20与压管18被锁定,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处置部被夹具单元12结扎的状态。另外,在夹具单元12留置于处置部之后,能够在任意时刻解除连结部件20与压管18的锁定并从处置部取下夹具单元12。
此外,夹具主体16的第一凸部28A及第二凸部28B不是必需的构成要素。即使在没有第一凸部28A及第二凸部28B的情况下,夹具主体16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也被限制在施力部件22被最大限度压缩的位置。
作为夹具主体16的翻折部26的形状、卡合孔32A、32B以及连结部件20的第一突起部46A及第二突起部的形状,只要能够卡合翻折部26与连结部件20的卡合部40,就可以是任意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管18的被卡止部34的基端面形成为使压管18的基端侧缩径而成为倾斜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从压管18的基端侧的内周面朝向中心轴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20的突出部48设于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各自的顶端侧的外侧面,但不限于此,只要具有与施力部件22的顶端侧的端部抵接的基端面即可。突出部48例如既可以设于第一卡合部件44A及第二卡合部件44B中的一者的顶端侧的外侧面,也可以设于连结部件主体39的顶端侧的外侧面。
作为连结部件20的容纳部58及线紧固件68的形状,只要能够卡止连结部件主体39与线紧固件68并卡止连结部件20与操作线66、而且能够从容纳部58卸下线紧固件68,就可以是任意形状。
在取下夹具单元12的情况下,从两外侧按压连结部件20的卡止部42的第一卡止部件50A及第二卡止部件50B并从两外侧按压两个顶部52,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从两外侧按压两个延伸部56或两个倾斜部54来从两外侧按压两个顶部52,亦可以从两外侧直接按压两个顶部52。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变更。
符号说明
10 夹具处置器具
12 夹具单元
14 处置器具主体
16 夹具主体
18 压管
20 连结部件
22 施力部件
24A 第一臂部
24B 第二臂部
26 翻折部
28A 第一凸部
28B 第二凸部
30A 第一爪部
30B 第二爪部
32A、32B 卡合孔
34 被卡止部
36 卡止孔
38 缩径部
39 连结部件主体
40 卡合部
42 卡止部
44A 第一卡合部件
44B 第二卡合部件
46A 第一突起部
48 突出部
50A 第一卡止部件
50B 第二卡止部件
52 顶部
54 倾斜部
56 延伸部
58 容纳部
60、74、86 插入部
62 线圈护套
64 管护套
66、80、90 操作线
68 线紧固件
70 把持钳
72 把持部
76A、76B 爪部件
78、88 护套
82 圈套器部件
84 套圈部

Claims (6)

1.一种夹具处置器具,具备:
夹具主体,其具有相互对置且可开闭的两个臂部及将所述两个臂部的基端部连接的翻折部;
筒状的压管,其随着所述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而打开所述两个臂部并使所述夹具主体露出,而且,随着所述夹具主体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闭合所述两个臂部并将所述夹具主体容纳于内部;
连结部件,其具有与所述夹具主体的所述翻折部卡合的顶端部和以可拆装的方式卡止操作线的顶端部的基端部,并且连结所述夹具主体与所述操作线;以及
施力部件,其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压管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对所述连结部件施力,
所述压管具有设于所述压管的基端侧的被卡止部,所述连结部件具有设于所述连结部件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随着所述操作线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所述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所述连结部件被锁定于所述压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随着所述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所述两个臂部被所述压管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所述两个臂部从打开状态逐渐闭合并成为闭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卡止部具有以顶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方式形成的两个顶部和分别从所述两个顶部向基端侧设置的两个倾斜部,所述两个顶部及所述两个倾斜部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延伸,
所述被卡止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压管的基端侧的基端面,在所述压管的所述基端面上,形成有具有比所述两个顶部的顶端侧的所述角部的外径小的内径的卡止孔,
随着所述连结部件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所述两个倾斜部被所述卡止孔的顶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并通过所述卡止孔,所述两个顶部的所述角部移动至超过所述被卡止部的所述卡止孔的位置,所述两个顶部由于弹性力而相互离开且所述两个顶部的所述角部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的基端面,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两个臂部处于所述闭合状态下被锁定于所述压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形成在比所述两个顶部靠顶端侧的所述连结部件的内部的容纳部,所述操作线具有设于所述操作线的顶端侧、而且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线紧固件,
在所述连结部件被锁定于所述压管的状态下,随着所述操作线从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所述两个顶部被所述线紧固件的基端侧的端部按压扩展而相互离开,所述线紧固件从所述容纳部脱落,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操作线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操作线分离的状态下,所述两个顶部从两外侧被按压,所述两个顶部的顶端侧的所述角部的外径变得比所述卡止孔的内径小,所述连结部件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而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随着所述连结部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所述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所述两个臂部从所述闭合状态逐渐打开并回到所述打开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压管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的内径窄的缩径部,所述连结部件在顶端侧具有外径比中央部的外径宽的突出部,
所述施力部件配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缩径部之间,所述卡止部能够在比所述缩径部靠基端侧移动。
CN201880039630.6A 2017-06-21 2018-04-11 夹具处置器具 Active CN110769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1530 2017-06-21
JP2017121530 2017-06-21
PCT/JP2018/015150 WO2018235401A1 (ja) 2017-06-21 2018-04-11 クリップ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9764A true CN110769764A (zh) 2020-02-07
CN110769764B CN110769764B (zh) 2022-09-16

Family

ID=64737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9630.6A Active CN110769764B (zh) 2017-06-21 2018-04-11 夹具处置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1167B2 (zh)
EP (1) EP3643254B1 (zh)
JP (1) JP6896855B2 (zh)
CN (1) CN110769764B (zh)
WO (1) WO20182354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1177A (zh) * 2020-04-14 2021-07-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装置、以及夹具和动力传递部件的连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35401A1 (ja) * 2017-06-21 2018-1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7201826B2 (ja) * 2019-01-03 2023-01-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装置
CA3129902C (en) * 2019-05-28 2024-02-1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sis clip deploy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7861A1 (en) * 2001-05-23 2002-11-2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lip device of endoscope
CN101112327A (zh) * 2006-07-25 2008-01-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生物体组织结扎用夹具装置
EP1993452A2 (en) * 2006-03-10 2008-11-26 Wilson-Cook Medical Inc. A clip device and a protective cap for drawing the target tissue into it before the clip is deployed
US20150230799A1 (en) * 2013-05-07 2015-08-2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lip unit
CN104869917A (zh) * 2013-05-07 2015-08-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1173B1 (zh) 1970-01-29 1974-05-30
FR2381594A1 (fr) 1977-02-24 1978-09-22 Centre Techn Ind Mecanique Procede d'usinage electrochimique d'alliages polyphasiques
JPS53135292A (en) 1977-04-28 1978-11-25 Sharp Corp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of variable stripe width semiconductor laser element
JPH026011A (ja) 1988-06-24 1990-01-10 Kobe Steel Ltd 線引用ダイス
JPH0426091Y2 (zh) * 1988-06-24 1992-06-23
JP3776529B2 (ja) * 1996-02-29 2006-05-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装置
US7727247B2 (en) * 2002-08-21 2010-06-01 Olympus Corporation Living tissue ligation device
EP3878381A3 (en) 2003-09-30 2021-11-10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Through the scope tension member release clip
JP4910879B2 (ja) 2007-05-22 2012-04-04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用クリップ装置、その弾性クリップユニット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ユニット
EP2627268B8 (en) 2010-10-11 2017-07-26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Medical devices with detachable pivotable jaws
KR101201083B1 (ko) * 2011-06-15 2012-11-13 국립암센터 의료용 다연발 클립과 이를 적용하는 클립 건 및 이들을 이용하는 클리핑 방법
WO2013067662A1 (zh) * 2011-11-11 2013-05-16 Zhu Jian 一种夹持或结扎装置
CN103989500B (zh) 2014-05-23 2015-11-18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止血夹
EP3603541A4 (en) * 2017-03-22 2020-03-25 FUJIFILM Corporation SURGICAL STAPLING TOOL
WO2018235401A1 (ja) * 2017-06-21 2018-1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処置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7861A1 (en) * 2001-05-23 2002-11-2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lip device of endoscope
EP1993452A2 (en) * 2006-03-10 2008-11-26 Wilson-Cook Medical Inc. A clip device and a protective cap for drawing the target tissue into it before the clip is deployed
CN101112327A (zh) * 2006-07-25 2008-01-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生物体组织结扎用夹具装置
US20150230799A1 (en) * 2013-05-07 2015-08-2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lip unit
CN104869917A (zh) * 2013-05-07 2015-08-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1177A (zh) * 2020-04-14 2021-07-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装置、以及夹具和动力传递部件的连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3254A1 (en) 2020-04-29
JPWO2018235401A1 (ja) 2020-03-19
WO2018235401A1 (ja) 2018-12-27
JP6896855B2 (ja) 2021-06-30
EP3643254B1 (en) 2022-06-22
US11141167B2 (en) 2021-10-12
US20200113572A1 (en) 2020-04-16
CN110769764B (zh) 2022-09-16
EP3643254A4 (en) 2020-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69764B (zh) 夹具处置器具
US5382253A (en) Clip applier tool
US11284904B2 (en) Clip treatment tool
CN110461254B (zh) 夹具处置器具
US10842351B2 (en) Endoscope treatment tool
US11992223B2 (en) Clip device
JP2014531250A (ja) 手動外科用結紮クリップアプライヤ
JP6084347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US11013517B2 (en) Clip treatment tool
CN112969418A (zh)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JP2007136128A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CN209751134U (zh) 腔镜下软组织缝合器及其末端执行机构
JP2015192724A (ja) 体内組織保持部材の保持解除装置
CN114533179A (zh) 供给器和结扎装置
US20210290244A1 (en) Cartridge, clip system, and method of mounting clip
CN113164176A (zh) 医疗设备
CN113164174A (zh) 供给器、医疗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CN112236091B (zh) 处置器具
JPH012639A (ja) 外科手術用クリップの取付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