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9501A -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9501A
CN110769501A CN201810825221.0A CN201810825221A CN110769501A CN 110769501 A CN110769501 A CN 110769501A CN 201810825221 A CN201810825221 A CN 201810825221A CN 110769501 A CN110769501 A CN 110769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ownlink
target
terminal
c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252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69501B (zh
Inventor
李新彩
赵亚军
徐汉青
杨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8252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69501B/zh
Priority to EP19840564.9A priority patent/EP3829236A4/en
Priority to US17/262,889 priority patent/US2021016878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96022 priority patent/WO2020020006A1/zh
Priority to MX2021000991A priority patent/MX2021000991A/es
Publication of CN110769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69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由于终端针对COT内的时隙有两种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针对COT内的普通时隙,终端可以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而针对COT内的目标时隙,终端则可以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比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更小,也就是检测密度更大,所以基站在目标时隙中拥有较为密集的发送机会,在需要进行下行发送时,不用长时间地等待就能获得发送机会,就可以在对应的时频位置完成下行信息发送。在COT内其他时隙,终端的检测粒度大,检测密度小,因此,终端的检测工作量相对较小,这有利于降低下行检测给终端带来的功耗。

Description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背景技术
在NR(New Radio,新空口)中,基站需要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半静态配置进行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检测的时频位置,即为终端配置PDCCH检测机会策略。基站一旦完成PDCCH检测机会策略的配置,终端就需要按照配置在指定的时域位置以及频域位置进行PDCCH检测。例如基站指示终端以m个时隙作为检测周期,对检测周期内序号为3的倍数的符号进行PDCCH检测,则终端在后续过程中只会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PDCCH检测。如果所配置PDCCH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过小,则终端检测的频率就会比较高,这会增加终端进行PDCCH检测的复杂度和功耗;如果所配置PDCCH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过大,则会减少基站进行下行发送的机会,会导致基站在存在待发送的下行信息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下发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终端只能按照基站配置的统一的检测机会策略进行PDCCH盲检,容易因配置的检测粒度过大而导致基站下行发送时延大,或因配置的检测粒度过小而导致终端检测工作量大,功耗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检测方法,包括:
确定当前时隙为信道占用期COT中的目标时隙;
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COT中除目标时隙外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发送方法,包括:
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
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用于指示终端的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COT中除目标时隙外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
在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检测装置,包括:
时隙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时隙为信道占用期COT中的目标时隙;
信息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COT中除目标时隙外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检测装置,包括:
发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用于指示终端的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COT中除目标时隙外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存储器及第一通信总线;第一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上的下行检测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及第二通信总线;第二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上的下行发送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上的终端以及如上的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至少存储有下行检测程序和下行发送程序中的至少一个,下行检测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的下行检测方法的步骤;下行发送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的下行发送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发送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通过当基站确定需要在COT的目标时隙向终端进行下行传输时,可以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然后在确定出的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对于终端而言,其会在目标时隙中会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因此基站发送的下行信息可以被终端检测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终端针对COT内的时隙有两种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针对COT内的普通时隙,终端可以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而针对COT内的目标时隙,终端则可以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比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更小,也就是检测密度更大,所以基站在目标时隙中拥有较为密集的发送机会,在需要进行下行发送时,不用长时间地等待就能获得发送机会,就可以在对应的时频位置完成下行信息发送。在COT内其他时隙,终端的检测粒度大,检测密度小,因此,终端的检测工作量相对较小,这有利于降低下行检测给终端带来的功耗。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示出的检测周期内总符号数与实际被检符号数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下行检测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下行发送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下行检测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下行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提供的下行检测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提供的下行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提供的通信系统的一种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示例2中提供的一种时域检测图样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示例3中提供的一种频域检测图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随着通信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满足呈指数型趋势增长的需求,需要增加额外的频谱资源。由于授权频谱资源有限,因此通讯提供者需要寻求免执照频谱资源,即非授权频谱资源来解决问题。相较于授权载波,非授权载波具备免费/低费用、准入要求低、资源可共享以及无线接入技术多、站点多等优点,目前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技术已经对非授权载波的传输操作进行了立项研究。
通常,通信设备在使用非授权载波进行传输之前,需要进行会话前侦听(ListenBefore Talk,LBT),LBT也称为先听后说,或者空闲信道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LBT处理是指对拟将用来业务传输的载波进行侦听,确定该载波是否空闲可用的过程。只有LBT处理结果成功后,设备才能开一个信道占用期COT,并在COT内使用该非授权载波发送数据。
对于下行传输,基站在LBT成功后会进行下行信息发送。对于终端而言,其并不能准确确定基站在何时、何种频段上进行下行信息传输,其只能根据基站预先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对于基站而言,由于终端开始进行下行检测的时频位置,即检测起始位置确定,则基站开始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时频位置,也即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也确定。
由于终端侧进行下行检测所依据的检测机会策略是基站预先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完成,例如基站通过CORESET(控制资源集)参数以及search space(搜索空间)参数两个IE(Information Entity,信息实体)向终端指示检测机会策略。其中search space参数可以指示待检测的时域位置,在search space参数中包括monitoring SlotPeriodicity And Offset(检测时隙周期和时隙偏移量)参数和monitoring SymbolsWithin Slot(时隙内待检测符号)参数,通过这两个参数,基站可以向终端指示以多少个时隙为检测周期,在该检测周期内需要对哪一个时隙的哪些符号进行下行检测。CORESET参数可以指示待检测的频域位置,以及下行控制信息的长度。可见这种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是固定的,对应的基站侧进行下行发送的传输机会粒度也固定,基站和终端只能分别按照该固定粒度进行下行发送与下行检测。相关技术中基站所配置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大小与基站是否开启一个COT无关,与COT内各时隙也无关,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基站配置的检测粒度过小,例如基站指示终端在检测周期内每个时隙的每个符号上都进行PDCCH检测,则在LBT执行成功后,基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下行信息,但这对于终端而言,检测复杂度、检测工作量就会很大,功耗也高。但如果基站配置的检测粒度过大,例如指示终端以两个时隙为周期,在这个检测周期内仅对后一个时隙中最后一个符号进行下行检测,这样终端下行检测的负担确实比较小,但这对于基站的下行发送则非常不利,因为如果基站执行LBT成功的时刻正好处于检测周期的起始位置,则基站需要等待差不多两个时隙才能得到一个发送机会,下行传输效率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对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检测方法,该下行检测方法应用于终端侧,由终端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不会再仅仅根据基站半静态配置的与COT内各时隙无关的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终端下行检测的粒度与COT内时隙有关:对于一个COT中的各时隙,可以被分为目标时隙与普通时隙,对于目标时隙,终端可以按照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对于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终端可以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所以终端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检测密度更大,当终端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时,检测密度相对较小。可以理解的是,检测粒度越小,对应的检测密度越大,检测力度也越大,下行检测就越细致;反之检测粒度越大,对应的检测密度就越小,检测力度也就越小,下行检测也就越粗略。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终端针对COT中的目标时隙会进行较大力度、较为细致的检测,而针对普通时隙,终端仅会进行较小力度的检测。对应地,基站侧在COT的目标时隙内拥有较为密集的下行发送机会,而在普通时隙内,下行发送机会就会相对稀疏一些。
例如,上述目标时隙检测机会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对目标时隙中序号为偶数的符号进行检测,或者对目标时隙内序号为奇数的符号进行检测,或者对目标时隙中序号为0,2,4,7的符号进行检测。上述普通时隙检测机会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在每个普通时隙的第一个符号进行检测,或者在每个普通时隙中对序号为0的符号和序号为7的符号进行检测,或者每两个普通时隙进行一次检测。
检测粒度可以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这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也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还可能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均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的粒度。
在一种示例中,时域检测粒度指的是总符号数与实际被检符号数的比值,其中总符号数是指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开始PDCCH检测时该检测周期内剩余的所有符号数。如图1所示,在该检测周期T内包括两个时隙,毫无疑义的是,该检测周期中一共包括28个符号,其中待检测的符号包括第一个时隙slot1内序号(假定本实施例中时隙内符号的序号从0开始)为奇数的所有符号以及第二时隙slot2内序号分别为2、4、6、8的符号。所以,实际会被终端执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有18,检测粒度即为28/18,即14/9。可以理解的是,检测周期中所包含的时隙不一定都是完整的时隙,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当终端确定进入目标时隙时,目标时隙已经过去一半,则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周期内的总符号数为7。
与时域检测粒度类似,频域检测粒度为总频段值与实际被检频段值的比值。其中总频段值为进行下行传输的各候选频段的频段总和,以基站为终端配置三个BWP(Bandwidth Parts,部分带宽)为例,由于基站可能采用BWP1、BWP2以及BWP3中的至少一个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所以总频段和为这三个BWP频段的总和,这里假定总频段和为80MHz。可以理解的是,终端不一定会对这三个BWP中的所有频率位置均进行下行检测,假定终端在检测周期内仅针对BWP1中的20MHz以及BWP2内的20MHz进行下行检测,则实际被检频段值为40MHz,所以频域检测粒度为80/40,即2。
下面请参见图2示出的下行检测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S202:终端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终端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可以对对应的目标时隙进行较为细致的检测,这样可以向基站提供较为密集的下行发送机会。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时隙是指COT中基站下行发送需求较为密集的时隙,这些时隙可以是由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在COT中指定某些时隙,例如COT开启后的第一个时隙,又例如,COT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时隙,所以,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目标时隙可以包括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根据自己下行发送的需求通知终端后续时隙是否是目标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下面对终端确定目标时隙的几种方式进行介绍:
第一种,基站和终端预定约定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然后由基站在执行LBT成功之后向终端发送COT起始指示信息,通知终端COT已经开启。通过COT起始指示信息以及预先约定确定的目标时隙在该COT内的相对位置,则终端可以确定当前时刻是否是目标时隙。例如,基站与终端预先确定COT内的第一个时隙为需要进行细致检测的目标时隙,则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COT起始指示信息之后,只要当前时刻距离接收到该COT起始指示信息的时刻不足一个时隙,则终端可以确定当前是处于目标时隙内。
这里所说的COT起始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信号,而预定义序列信号则是由基站和终端预先约定的专门用于通知COT开启的信息。
第二种,终端确定最近检测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中的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映射类型B)。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基站向终端发送的DCI信息中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映射类型A),则在后续过程中,基站只可能会在每个时隙的前三个符号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对应的,终端也只需要针对每个时隙的前三个符号进行下行检测;但是如果基站向终端发送的DCI信息中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则基站在后续过程中可能在一个时隙的任意符号位置上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则终端需要进行下行检测的必定不仅仅是各时隙的前三个符号,因此终端下行检测检测粒度通常会小于第一映射类型所对应的检测粒度,所以,当终端接收到指示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信息时,终端可以确定当前已经进入目标时隙,直到终端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为止。
第三种,终端在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接收到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用于指示终端将下行检测所依据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检测机会策略,例如,如果当前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切换到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相反,如果终端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根据该切换指示切换到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终端在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的时候接收到切换指示,则终端可以确定当前进入了COT的目标时隙。该目标时隙一致会持续到终端再次接收到切换指示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特定的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加扰DCI信令作为切换指示,在该DCI信令中可以设置1bit来指示是否需要从当前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例如以“0”作为切换标识,如果在该DCI信令中携带有切换标识“0”,则表征需要切换下行检测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如果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如果终端当前使用的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
S204:终端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
在终端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后,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对应的检测起始时频位置开始进行下行检测。当然,如果终端确定当前时隙不是目标时隙,则终端可以直接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在对应的检测起始时频位置开始进行下行检测。
通常,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之后,会先向终端发送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因此,终端的下行检测可以是进行PDCCH检测,检测基站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基站也有可能在开启COT之后直接向终端发送数据,也即在不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先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的下行检测就是针对下行数据的盲检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方法,终端通过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然后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考虑到基站在开启一个COT之后,在该COT的某些时隙下行发送的需求较多,而在另一些时隙中,进行下行发送的需求则较少,所以终端和基站可以将COT内的基站进行下行发送概率较大的时隙(例如COT内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作为目标时隙,利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的特点,让终端在进行下行检测时,针对这些目标时隙作为相对更细致的检测,从而给基站侧提供更多的下行发送机会;针对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终端则可以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从而减小终端侧进行下行检测的负担,降低终端功耗。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与实施例一中下行检测方法对应的下行发送方法,该下行发送方法应用于基站侧,可以由基站执行。由于终端的下行检测是盲检测,因此,基站在发送下行信息的时候,不可以随意的确定开始下行发送的时频位置,其需要保证下行信息发送的时频位置是终端进行下行检测的的时频位置中的某一个。所以,基站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时,会依据终端侧进行下行检测的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面结合图3示出的流程图对该下行发送方法进行介绍:
S302:基站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将COT内的各时隙分为目标时隙与普通时隙,当基站确定自己当前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时,基站可以确定自己当前发送下行信息的发送需求是属于目标时隙的下行发送需求,还是属于普通时隙的下行发送需求。所以,基站在确定自己在COT的目标时隙是否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时,首先需要确定哪个或哪些时隙是目标时隙。
目标时隙是指COT中基站下行发送需求较为密集的时隙,这些时隙可以是由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在COT中指定某些时隙,例如COT开启后的第一个时隙,又例如,COT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时隙,所以,一些示例中,目标时隙可以包括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根据自己下行发送的需求通知终端后续时隙是否是目标时隙,由于基站的下行发送需求并不固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对于目标时隙在COT中相对位置确定的情况,基站可以预先通过高层信令的方式告知终端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或者由管理人员预先分别在基站侧和终端侧进行配置,让基站和终端确定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假定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基站和终端预先确定目标时隙是COT内的第一个时隙。在后续过程中,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后,当存在下行发送需求时,基站可以根据当前时刻与COT起始时刻的时间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目标时隙内。为了让终端侧也能确定出目标时隙,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并开启COT之后,可以向终端发送COT起始指示信息,让终端也能获知COT的起始时刻,从而结合COT的起始时刻以及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确定出目标时隙的位置。
这里所说的COT起始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信号,而预定义序列信号则是由基站和终端预先约定的专门用于通知COT开启的信息。
对于目标时隙在COT内相对位置不确定的情况,基站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发送需求是否密集来确定当前是否是目标时隙,例如,在某一时刻,基站判断从当前时刻起的一段时间内,自己需要较为频繁地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则基站可以确定这一段时间内的时隙均属于目标时隙。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基站向终端进行指示,终端才能确定当前所处的时隙属于目标时隙:
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基站与终端预先约定,假定终端在t1时刻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信息,在t2时刻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则在t1~t2之间的所有时隙均属于目标时隙。所以,在这种情况,当基站确定当前已进入目标时隙时,可以向终端发送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
又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当中,基站与终端预先约定,如果终端原本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在某一时刻接收到终端发送的切换指示,则终端可以确定从当前时刻其即进入目标时隙,直到再次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切换指示为止。在该示例中,基站可以通过特定的RNTI加扰DCI信令作为切换指示,在该DCI信令中可以设置1bit来指示是否需要从当前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例如以“0”作为切换标识,如果在该DCI信令中携带有切换标识“0”,则表征需要切换下行检测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如果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如果终端当前使用的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毫无疑义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也可以设置“1”作为切换标识。
S304:基站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
在基站确定自己在目标时隙中有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需求时,基站可以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显然,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中包括信息发送的时域位置以及信息发送的频域位置。如果基站确定自己在普通时隙中有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需求,则其可以根据普通时隙对应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基站无论是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还是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位置,基站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一定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普通检测机会策略所指示的待检测起始时频位置中的。
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所以终端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检测密度更大,当终端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时,检测密度相对较小。可以理解的是,终端的检测粒度越小,对应的检测密度越大,基站侧可以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机会就越多;反之,终端的检测粒度越大,对应的检测密度就越小,则可供基站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机会就越稀疏。
上述检测粒度可以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这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也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还可能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均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的粒度。
在一种示例中,时域检测粒度指的是总符号数与实际被检符号数的比值,其中总符号数是指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开始PDCCH检测时该检测周期内剩余的所有符号数。如果一个检测周期内包括两个时隙,毫无疑义的是,该检测周期中一共包括28个符号,其中待检测的符号包括第一个时隙内序号为奇数的所有符号以及第二时隙内序号分别为1、3、5、9的符号。所以,实际会被终端执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有18,检测粒度即为28/18,即14/9。可以理解的是,检测周期中所包含的时隙不一定都是完整的时隙,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当终端确定进入目标时隙时,目标时隙已经过去一半,则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周期内的总符号数为7。
与时域检测粒度类似,频域检测粒度为总频段值与实际被检频段值的比值。其中总频段值为进行下行传输的各候选频段的频段总和,以基站为终端配置三个BWP为例,由于基站可能采用BWP1、BWP2以及BWP3中的至少一个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所以总频段和为这三个BWP频段的总和,这里假定总频段和为80MHz。可以理解的是,终端不一定会对这三个BWP中的所有频率位置均进行下行检测,假定终端在检测周期内仅针对BWP1中的20MHz以及BWP2内的20MHz进行下行检测,则实际被检频段值为40MHz,所以频域检测粒度为80/40,即2。
S306:基站在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在基站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出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之后,可以在该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通常,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之后,会先向终端发送DCI信息,因此,基站在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的下行信息可以是DCI信息。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基站也有可能在开启COT之后直接向终端发送数据,也即在不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先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在对应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的下行信息就是下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发送方法,基站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后,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然后在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针对一个COT,基站和终端可以分别按照两种检测粒度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来进行下行信息发送与下行检测,从而使得在基站在下行发送需求较多、较频繁的时隙能够较为及时的获取到下行发送的机会,从而快速完成下行信息的发送,保证下行信息的传输效率;而在基站下行发送需求较少的其他时隙,终端可以不必频繁的进行下行检测,从而降低终端的检测负担与检测功耗。本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发送方法,兼顾了基站下行传输的效率以及终端侧的功耗,相对相关技术中的做法,能够有效提升终端侧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将继续对前述实施例中的下行检测方法、下行发送方法进行介绍:
毫无疑义的是,为了保证基站侧下行发送与终端侧下行检测的时频位置匹配,所以,本实施例中终端按照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对COT内目标时隙进行检测,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普通时隙进行下行检测,对应的,基站如果需要在目标时隙内进行下行信息发送,则基站需要基于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而如果基站需在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普通时隙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则基站需要基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发送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所以,终端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终端需要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终端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终端需要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地,在基站基于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发送之前,基站需要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基站基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发送之前,基站需要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这里先对终端和基站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式进行说明:
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以半静态的形式向终端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基站先确定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该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可以指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确定出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之后,基站可以将该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随后,基站和终端均可以依据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在COT中第一个时隙内的第一个符号向终端发送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符号指示和/或频段指示,其中符号指示用于指示目标时隙中的各符号是否需要进行下行检测,频段指示则用于指示在目标时隙中是否需要个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例如,符号指示可以是与目标时隙中各符号对应的符号位图bitmap,例如,在目标时隙中包括n个符号,则符号位图中也会包括n位,每一位唯一对应一个符号。类似地,频段指示也可以是频段位图,每一个候选频段对应该频段bitmap中的一位,用于指示在目标时隙内是否需要对该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中,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CORESET参数和search space参数,不过,在该示例当中,search space参的含义与相关技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给终端search space参数的含义有些不同:在本示例当中,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除了这种通过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的方式让终端和基站确定相同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案以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以让终端和基站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案:
终端和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例如基站可以接收第一与定义配置参数,然后根据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可以由基站管理人员输入给基站。终端也可以通过获取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例如,终端在设计、生产阶段接收程序人员输入的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并进行存储;当然,终端也可以在用户使用阶段,由程序人员将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以网络等形式发送给终端,如在系统升级的时候将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携带在升级文件中发送给终端。
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基站和终端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两种方式,下面对基站与终端分别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过程进行介绍:
和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类似,基站、终端在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候,也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基站确定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然后根据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并将该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终端在接收到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后,可以根据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用于对擦OT内普通时隙进行检测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方式二:基站和终端分别接收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然后根据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和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类似,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也可以包括符号指示和频段指示。例如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同普通时隙内符号对应的符号bitmap,和/或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还包括同个候选频段对应的频段bitmap。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当中,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也可以通过CORESET参数和search space参数来指示普通时隙中待检测的时频位置,同样地,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的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和终端在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候可以存在这种几种情况:
情况一:二者分别通过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和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和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可以由基站同时发送给终端。假定目标时隙为COT中的第一个时隙,普通时隙为COT中除了第一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向终端配置两种检测机会策略,其中检测粒度较小的属于目标时隙,也即COT中的第一时隙,检测粒度较大的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属于普通时隙,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情况二:二者分别通过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和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可以理解的是,当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和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到终端侧和基站侧时,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和第二预定义参数可以一起输入给终端/基站,也可以分别输入给终端/基站。同样假定目标时隙是COT中的第一时隙,则基站和终端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两种检测粒度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其中检测粒度较小的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检测粒度较大的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情况三:二者通过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通过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如果COT的第一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为目标时隙,则终端可以根据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对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进行下行检测,采用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COT中除第一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进行检测。
情况四:二者通过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通过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在前述示例中,基站和终端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和预定义设置的方式来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不过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和终端可以预先确定一个粒度阈值,然后根据粒度阈值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针对目标时隙,检测粒度小于该粒度阈值,而针对其他普通时隙,则检测粒度大于该粒度阈值。不过在这种方案中,针对基站根据粒度阈值确定出一个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并根据该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出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后,终端可能需要尝试依据多种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后,才能成功检测到基站发送的下行信息,这多种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都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粒度阈值确定出来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方法和下行发送方法,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和/或预定义配置的方式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配置提供了较为灵活的方式。通过该下行检测方法和下行发送方法的配合,既保证了基站侧有足够的机会及时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的传输,也保证终端的检测复杂度不会太高,提升了终端侧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检测装置,请参见图4,该下行检测装置40包括时隙确定模块402、信息检测模块404,其中时隙确定模块402用于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而信息检测模块404则用于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下行检测装置40的信息检测模块404不会再仅仅根据基站半静态配置的与COT内各时隙无关的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信息检测模块404下行检测的粒度与COT内时隙有关:对于一个COT中的各时隙,可以被分为目标时隙与普通时隙,对于目标时隙,信息检测模块404可以按照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对于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信息检测模块404可以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所以信息检测模块404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检测密度更大,当信息检测模块404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时,检测密度相对较小。可以理解的是,检测粒度越小,对应的检测密度越大,检测力度也越大,下行检测就越细致;反之检测粒度越大,对应的检测密度就越小,检测力度也就越小,下行检测也就越粗略。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信息检测模块404针对COT中的目标时隙会进行较大力度、较为细致的检测,而针对普通时隙,信息检测模块404仅会进行较小力度的检测。对应地,基站侧在COT的目标时隙内拥有较为密集的下行发送机会,而在普通时隙内,下行发送机会就会相对稀疏一些。
检测粒度可以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这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也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还可能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均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的粒度。
在一种示例中,时域检测粒度指的是总符号数与实际被检符号数的比值,其中总符号数是指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开始PDCCH检测时该检测周期内剩余的所有符号数。如图1所示,在该检测周期内包括两个时隙,毫无疑义的是,该检测周期中一共包括28个符号,其中待检测的符号包括第一个时隙内序号为奇数的所有符号以及第二时隙内序号分别为1、3、5、9的符号。所以,实际会被信息检测模块404执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有18,检测粒度即为28/18,即14/9。可以理解的是,检测周期中所包含的时隙不一定都是完整的时隙,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当时隙确定模块402确定进入目标时隙时,目标时隙已经过去一半,则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周期内的总符号数为7。
与时域检测粒度类似,频域检测粒度为总频段值与实际被检频段值的比值。其中总频段值为进行下行传输的各候选频段的频段总和,以基站为下行检测装置40配置三个BWP为例,由于基站可能采用BWP1、BWP2以及BWP3中的至少一个向下行检测装置40进行下行信息发送,所以总频段和为这三个BWP频段的总和,这里假定总频段和为80MHz。可以理解的是,信息检测模块404不一定会对这三个BWP中的所有频率位置均进行下行检测,假定信息检测模块404在检测周期内仅针对BWP1中的20MHz以及BWP2内的20MHz进行下行检测,则实际被检频段值为40MHz,所以频域检测粒度为80/40,即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信息检测模块404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可以对对应的目标时隙进行较为细致的检测,这样可以向基站提供较为密集的下行发送机会。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时隙是指COT中基站下行发送需求较为密集的时隙,这些时隙可以是由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在COT中指定某些时隙,例如COT开启后的第一个时隙,又例如,COT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时隙,所以,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目标时隙可以包括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根据自己下行发送的需求通知下行检测装置40后续时隙是否是目标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下面对时隙确定模块402确定目标时隙的几种方式进行介绍:
第一种,基站和下行检测装置40预定约定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然后由基站在执行LBT成功之后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COT起始指示信息,通知时隙确定模块402COT已经开启。通过COT起始指示信息以及预先约定确定的目标时隙在该COT内的相对位置,则终端可以确定当前时刻是否是目标时隙。例如,基站与下行检测装置40预先确定COT内的第一个时隙为需要进行细致检测的目标时隙,则时隙确定模块402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COT起始指示信息之后,只要当前时刻距离接收到该COT起始指示信息的时刻不足一个时隙,则时隙确定模块402可以确定当前是处于目标时隙内。
这里所说的COT起始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信号,而预定义序列信号则是由基站和下行检测装置40预先约定的专门用于通知COT开启的信息。
第二种,时隙确定模块402确定最近检测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中的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映射类型B)。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基站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的DCI信息中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映射类型A),则在后续过程中,基站只可能会在每个时隙的前三个符号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下行信息,对应的,信息检测模块404也只需要针对每个时隙的前三个符号进行下行检测;但是如果基站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的DCI信息中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则基站在后续过程中可能在一个时隙的任意符号位置上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下行信息,则信息检测模块404需要进行下行检测的必定不仅仅是各时隙的前三个符号,因此信息检测模块404下行检测检测粒度通常会小于第一映射类型所对应的检测粒度,所以,当下行检测装置40接收到指示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信息时,时隙确定模块402可以确定当前已经进入目标时隙,直到下行检测装置40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为止。
第三种,下行检测装置40在信息检测模块404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接收到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用于指示信息检测模块404将下行检测所依据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检测机会策略,例如,如果当前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信息检测模块404需要切换到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相反,如果信息检测模块404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信息检测模块404需要根据该切换指示切换到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信息检测模块404在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的时候接收到切换指示,则时隙确定模块402可以确定当前进入了COT的目标时隙。该目标时隙一致会持续到下行检测装置40再次接收到切换指示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特定的RNTI加扰DCI信令作为切换指示,在该DCI信令中可以设置1bit来指示是否需要从当前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例如以“0”作为切换标识,如果在该DCI信令中携带有切换标识“0”,则表征需要切换下行检测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如果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信息检测模块404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如果信息检测模块404当前使用的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
在时隙确定模块402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后,信息检测模块404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对应的时频位置开始进行下行检测。当然,如果时隙确定模块402确定当前时隙不是目标时隙,则信息检测模块404可以直接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在对应的时频位置开始进行目标检测。
通常,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之后,会先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DCI,因此,信息检测模块404的下行检测可以是进行PDCCH检测,检测基站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基站也有可能在开启COT之后直接向下行检测装置40发送数据,也即在不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先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检测模块404的下行检测就是针对下行数据的盲检测。
本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装置40可以部署在终端上,其中时隙确定模块402和信息检测模块404的功能可以由终端的处理器和终端的通信装置共同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装置,时隙确定模块通过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然后信息检测模块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考虑到基站在开启一个COT之后,在该COT的某些时隙下行发送的需求较多,而在另一些时隙中,进行下行发送的需求则较少,所以下行检测装置和基站可以将COT内的基站进行下行发送概率较大的时隙(例如COT内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作为目标时隙,利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的特点,让信息检测模块在进行下行检测时,针对这些目标时隙作为相对更细致的检测,从而给基站侧提供更多的下行发送机会;针对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信息检测模块则可以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从而减小终端侧进行下行检测的负担,降低下行检测装置功耗。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发送装置,请参见图5:下行发送装置50包括发送确定模块502、位置确定模块504以及信息发送模块506,其中,发送确定模块502用于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位置确定模块504用于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信息发送模块506用于在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将COT内的各时隙分为目标时隙与普通时隙,当发送确定模块502确定自己当前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时,发送确定模块502可以确定自己当前发送下行信息的发送需求是属于目标时隙的下行发送需求,还是属于普通时隙的下行发送需求。所以,发送确定模块502在确定自己在COT的目标时隙是否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时,首先需要确定哪个或哪些时隙是目标时隙。
目标时隙是指COT中下行发送装置50下行发送需求较为密集的时隙,这些时隙可以是由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在COT中指定某些时隙,例如COT开启后的第一个时隙,又例如,COT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时隙,所以,一些示例中,目标时隙可以包括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最后一个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发送确定模块502可以根据自己下行发送的需求通知终端后续时隙是否是目标时隙,由于下行发送装置50的下行发送需求并不固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对于目标时隙在COT中相对位置确定的情况,下行发送装置50可以预先通过高层信令的方式告知终端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或者由管理人员预先分别在下行发送装置50侧和终端侧进行配置,让下行发送装置50和终端确定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假定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下行发送装置50和终端预先确定目标时隙是COT内的第一个时隙。在后续过程中,下行发送装置50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后,当存在下行发送需求时,发送确定模块502可以根据当前时刻与COT起始时刻的时间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目标时隙内。为了让终端侧也能确定出目标时隙,在本实施例中,下行发送装置50在执行LBT成功,并开启COT之后,可以向终端发送COT起始指示信息,让终端也能获知COT的起始时刻,从而结合COT的起始时刻以及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隙在COT内的相对位置确定出目标时隙的位置。
这里所说的COT起始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信号,而预定义序列信号则是由下行发送装置50和终端预先约定的专门用于通知COT开启的信息。
对于目标时隙在COT内相对位置不确定的情况,发送确定模块502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发送需求是否密集来确定当前是否是目标时隙,例如,在某一时刻,发送确定模块502判断从当前时刻起的一段时间内,自己需要较为频繁地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则发送确定模块502可以确定这一段时间内的时隙均属于目标时隙。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发送确定模块502向终端进行指示,终端才能确定当前所处的时隙属于目标时隙:
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下行发送装置50与终端预先约定,假定终端在t1时刻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信息,在t2时刻接收到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则在t1~t2之间的所有时隙均属于目标时隙。所以,在这种情况,当发送确定模块502确定当前已进入目标时隙时,可以向终端发送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的DCI。
又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当中,下行发送装置50与终端预先约定,如果终端原本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在某一时刻接收到终端发送的切换指示,则终端可以确定从当前时刻其即进入目标时隙,直到再次接收到下行发送装置50发送的切换指示为止。在该示例中,下行发送装置50可以通过特定的RNTI加扰DCI信令作为切换指示,在该DCI信令中可以设置1bit来指示是否需要从当前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例如以“0”作为切换标识,如果在该DCI信令中携带有切换标识“0”,则表征需要切换下行检测所使用的检测机会策略:如果当前使用的是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如果终端当前使用的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则终端需要在后续时刻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毫无疑义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也可以设置“1”作为切换标识。
在发送确定模块502确定自己在目标时隙中有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需求时,位置确定模块504可以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显然,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中包括信息发送的时域位置以及信息发送的频域位置。如果下行发送装置50确定自己在普通时隙中有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需求,则其可以根据普通时隙对应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下行发送装置50无论是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还是根据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位置,位置确定模块504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一定是目标检测机会策略/普通检测机会策略所指示的待检测起始时频位置中的。
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中的检测粒度,所以终端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检测密度更大,当终端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时,检测密度相对较小。可以理解的是,终端的检测粒度越小,对应的检测密度越大,信息发送模块506侧可以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机会就越多;反之,终端的检测粒度越大,对应的检测密度就越小,则可供信息发送模块506进行下行信息发送的机会就越稀疏。
上述检测粒度可以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这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也可以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还可能是因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均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的粒度。
在一种示例中,时域检测粒度指的是总符号数与实际被检符号数的比值,其中总符号数是指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开始PDCCH检测时该检测周期内剩余的所有符号数。如果一个检测周期内包括两个时隙,毫无疑义的是,该检测周期中一共包括28个符号,其中待检测的符号包括第一个时隙内序号为奇数的所有符号以及第二时隙内序号分别为1、3、5、9的符号。所以,实际会被终端执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有18,检测粒度即为28/18,即14/9。可以理解的是,检测周期中所包含的时隙不一定都是完整的时隙,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当终端确定进入目标时隙时,目标时隙已经过去一半,则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周期内的总符号数为7。
与时域检测粒度类似,频域检测粒度为总频段值与实际被检频段值的比值。其中总频段值为进行下行传输的各候选频段的频段总和,以下行发送装置50为终端配置三个BWP为例,由于信息发送模块506可能采用BWP1、BWP2以及BWP3中的至少一个向终端进行下行信息发送,所以总频段和为这三个BWP频段的总和,这里假定总频段和为80MHz。可以理解的是,终端不一定会对这三个BWP中的所有频率位置均进行下行检测,假定终端在检测周期内仅针对BWP1中的20MHz以及BWP2内的20MHz进行下行检测,则实际被检频段值为40MHz,所以频域检测粒度为80/40,即2。
在位置确定模块504根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出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之后,信息发送模块506可以在该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通常,下行发送装置50在执行LBT成功,开启一个COT之后,会先向终端发送DCI信息,因此,信息发送模块506在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的下行信息可以是DCI信息。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信息发送模块506也有可能在开启COT之后直接向终端发送数据,也即在不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先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模块506在对应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的下行信息就是下行数据。
本实施例中下行发送装置50可以部署在基站侧,例如部署在基站上,其发送确定模块502、位置确定模块504的功能可以通过基站处理器实现,而信息发送模块506的功能则可以通过基站的通信单元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发送装置,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后,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然后在确定出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针对一个COT,下行发送装置和终端可以分别按照两种检测粒度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来进行下行信息发送与下行检测,从而使得在下行发送装置在下行发送需求较多、较频繁的时隙能够较为及时的获取到下行发送的机会,从而快速完成下行信息的发送,保证下行信息的传输效率;而在下行发送装置下行发送需求较少的其他时隙,终端可以不必频繁的进行下行检测,从而降低终端的检测负担与检测功耗。本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发送方法,兼顾了下行发送装置下行传输的效率以及终端侧的功耗,相对相关技术中的做法,能够有效提升终端侧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将提供一种下行检测装置以及一种下行发送装置,请参见图6示出的下行检测装置60的结构示意图和图7示出的下行发送装置70的结构示意图:
下行检测装置60除了包括用于确定当前时隙为COT中的目标时隙的时隙确定模块602,和用于根据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的信息检测模块604以外,还包括第一配置模块606,第一配置模块606用于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
下行发送装置70中除了包括用于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的发送确定模块702、用于用于基于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的位置确定模块704以及用于在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信息发送模块706以外,还包括第二配置模块708,其中第二配置模块708用于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
毫无疑义的是,为了保证下行发送装置70侧下行发送与下行检测装置60侧下行检测的时频位置匹配,所以,本实施例中信息检测模块604按照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对COT内目标时隙进行检测,按照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普通时隙进行下行检测,对应的,如果发送确定模块702确定信息发送模块706需要在目标时隙内进行下行信息发送,则位置确定模块704需要基于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而如果信息发送模块706需在COT内除目标时隙以外的其他普通时隙向下行检测装置60发送下行信息,则位置确定模块704需要基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发送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所以,信息检测模块604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第一配置模块606需要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在信息检测模块604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第一配置模块606需要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应地,在信息发送模块706基于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发送之前,第二配置模块708需要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信息发送模块706基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发送之前,第二配置模块708需要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这里先对第一配置模块606和第二配置模块708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配置模块708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以半静态的形式向下行检测装置60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第二配置模块708先确定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该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可以指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确定出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之后,下行发送装置70可以将该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下行检测装置60,随后,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均可以依据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行发送装置70可以在COT中第一个时隙内的第一个符号向下行检测装置60发送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符号指示和/或频段指示,其中符号指示用于指示目标时隙中的各符号是否需要进行下行检测,频段指示则用于指示在目标时隙中是否需要个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例如,符号指示可以是与目标时隙中各符号对应的符号位图bitmap,例如,在目标时隙中包括n个符号,则符号位图中也会包括n位,每一位唯一对应一个符号。类似地,频段指示也可以是频段位图,每一个候选频段对应该频段bitmap中的一位,用于指示在目标时隙内是否需要对该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中,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CORESET参数和search space参数,不过,在该示例当中,search space参的含义与相关技术中下行发送装置70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给下行检测装置60search space参数的含义有些不同:在本示例当中,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除了这种通过下行发送装置70向下行检测装置60发送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的方式让第一配置模块606和第二配置模块708确定相同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案以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以让第一配置模块606和第二配置模块708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方案:
第一配置模块606和第二配置模块708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例如第二配置模块708可以接收第一与定义配置参数,然后根据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可以由管理人员输入给第二配置模块708。第一配置模块606也可以通过获取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例如,第一配置模块606在下行检测装置60设计、生产阶段接收程序人员输入的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并进行存储;当然,也可以在用户使用阶段,由程序人员将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以网络等形式发送给第一配置模块606,如在系统升级的时候将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携带在升级文件中发送给第一配置模块606。
在前面已经介绍了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两种方式,下面对第二配置模块708与第一配置模块606分别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过程进行介绍:
和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类似,第二配置模块708、第一配置模块606在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候,也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第二配置模块708确定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然后根据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并将该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配置模块606。第一配置模块606在接收到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后,可以根据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用于对擦OT内普通时隙进行检测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方式二: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分别接收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然后根据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和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类似,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也可以包括符号指示和频段指示。例如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同普通时隙内符号对应的符号bitmap,和/或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还包括同个候选频段对应的频段bitmap。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当中,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也可以通过CORESET参数和search space参数来指示普通时隙中待检测的时频位置,同样地,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中的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在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候可以存在这种几种情况:
情况一:二者分别通过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和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和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可以由下行发送装置70同时发送给下行检测装置60。假定目标时隙为COT中的第一个时隙,普通时隙为COT中除了第一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在这种情况下,下行发送装置70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向下行检测装置60配置两种检测机会策略,其中检测粒度较小的属于目标时隙,也即COT中的第一时隙,检测粒度较大的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属于普通时隙,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情况二:二者分别通过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和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可以理解的是,当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和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到下行检测装置60侧和下行发送装置70侧时,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和第二预定义参数可以一起输入给下行检测装置60/下行发送装置70,也可以分别输入给下行检测装置60/下行发送装置70。同样假定目标时隙是COT中的第一时隙,则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两种检测粒度不同的检测机会策略,其中检测粒度较小的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检测粒度较大的为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情况三:二者通过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通过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如果COT的第一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为目标时隙,则第一配置模块606可以根据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出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对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进行下行检测,采用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对COT中除第一时隙和最后一个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进行检测。
情况四:二者通过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通过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在前述示例中,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和预定义设置的方式来配置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不过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第二配置模块708和第一配置模块606可以预先确定一个粒度阈值,然后根据粒度阈值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针对目标时隙,检测粒度小于该粒度阈值,而针对其他普通时隙,则检测粒度大于该粒度阈值。不过在这种方案中,针对下行发送装置70根据粒度阈值确定出一个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并根据该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出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后,下行检测装置60可能需要尝试依据多种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后,才能成功检测到下行发送装置70发送的下行信息,这多种目标检测机会策略都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粒度阈值确定出来的。
本实施例中的下行检测装置60可以被部署在终端上,其中,时隙确定模块602和信息检测模块604的功能可以由终端的处理器与通信单元共同实现;第一配置模块606的功能可以由终端的处理器实现,也可以有终端的处理器和通信单元共同实现。
下行发送装置70可以被部署在基站上,发送确定模块702、位置确定模块704的功能可以通过基站处理器实现,而信息发送模块706的功能则可以通过基站的通信单元实现。第二配置模块708的功能可以由基站的处理器实现,也可以有基站的处理器和通信单元共同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下行检测装置和下行发送装置,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和/或预定义配置的方式来确定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和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配置提供了较为灵活的方式。通过该下行检测方法和下行发送方法的配合,既保证了下行发送装置侧有足够的机会及时向下行检测装置进行下行信息的传输,也保证下行检测装置的检测复杂度不会太高,提升了下行检测装置侧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可以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编译并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本实施例中,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下行检测程序、下行发送程序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下行检测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一或三中介绍的任意一种下行检测方法的步骤。下行发送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二至三中介绍的任意一种下行发送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请参见图8,该通信系统8包括终端90与基站10,下面分别结合图9和图10对终端90的结构和基站10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
终端90包括第一处理器91、第一存储器9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处理器91与第一存储器92的第一通信总线93,其中第一存储器9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下行检测程序的存储介质。第一处理器91可以读取第一存储器92中存储的下行检测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实施例一或三中介绍的任意一种下行检测方法的步骤。终端90实现实施例一或三中下行检测方法的细节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基站10包括第二处理器11、第二存储器12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处理器11与第二存储器12的第二通信总线13,其中第二存储器1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下行发送程序的存储介质。第二处理器11可以读取第二存储器12中存储的下行发送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实施例二或三中介绍的任意一种下行发送方法的步骤。基站10实现实施例二或三中下行发送方法的细节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通信系统、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针对COT内的普通时隙,终端可以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而针对COT内的目标时隙,终端则可以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检测,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比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更小,也就是检测密度更大,所以基站在目标时隙中拥有较为密集的发送机会,在需要进行下行发送时,不用长时间地等待就能获得发送机会,就可以在对应的时频位置完成下行信息发送。在COT内其他时隙,终端的检测粒度大,检测密度小,因此,终端的检测工作量相对较小,这有利于降低下行检测给终端带来的功耗。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将结合几个具体的示例对本发明中提供的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基站侧的下行发送方法、终端侧的下行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假定本实施例中基站向终端发送的下行信息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即终端侧的下行检测实际是下行PDCCH检测。同时假定基站与终端预先约定目标时隙为COT中的第一时隙。
示例1:
本示例将从基站侧的角度介绍基站通过高层信令向终端配置检测机会策略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检测机会策略可以包括COT内第一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也可以包括COT内除第一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或者同时包括这两种检测机会策略。
首先,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待终端进行PDCCH检测的时频位置。具体配置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情况一:该配置仅用于COT中的第一时隙;
情况二:该配置包含两种PDCCH检测机会策略,第一检测机会策略(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用于COT中的第一时隙,第二检测机会策略(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用于COT内除第一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
在本示例中,基站可以通过包括CORESET参数和search space参数的高层信令配置待检测的时频域位置。对于频域位置,基站可以以20MHz为单位进行CORESET配置,即每20MHz的带宽上配置一个CORESET。对于时域位置,基站可以配置检测周期为1ms,同时指示检测周期内的每个符号均为待下行检测的符号。当然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也可以配置指示自己仅可能会在检测周期中序号为奇数的符号上进行下行发送,或者指示终端自己仅可能会在检测周期内序号为偶数的符号上进行DCI信息的发送。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基站可以在执行LBT处理成功后的第一个时隙的第一个符号位置向终端发送符号bitmap,从而向终端指示哪些符号为需要进行PDCCH检测的符号。
假定基站会向终端配置针对COT中全部时隙的下行检测机会策略,则基站可以通过专门的高层信令来配置基站在COT内第一时隙上进行下行发送的候选符号位置;针对COT内其他时隙,基站可以通过现有的PDCCH资源的配置参数来进行配置。
在基站向终端配置了检测机会策略之后,其可以在执行LBT成功,并有进行DCI信息发送的时候,从配置的这些候选符号位置中选择最近的一个符号进行DCI信息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目标时隙是指COT中的第一时隙,因此在COT的第一时隙结束后,基站将会切换到采用第二检测机会策略确定DCI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届时,终端也应当切换到根据第二检测机会策略进行PDCCH检测: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基站可以在COT开启的时刻向终端发送收COT起始指示信息,让终端可以根据收COT起始指示信息确定在何时切换到第二检测机会策略。可以理解的是,COT起始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当中,基站还可以COT第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或者第二个时隙的第一个符号向终端发送切换指示,让终端从采用第一检测机会策略切换到采用第二检测机会策略。例如基站通过一种专门的DCI格式,或者专有的RNTI加扰的DCI来通知终端进行检测机会策略的切换,或者在DCI信息中设置1比特来专门指示两种检测机会策略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示例当中,基站还可以向终端发送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来指示终端切换到采用第二检测机会策略进行PDCCH检测。第一映射类型,即映射类型A,由于基站向终端发送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一映射类型的DCI信息后,基站仅可能会在每个时隙的前三个符号进行下行信息发送,所以,在这种示例当中,根据第二检测机会策略终端最多需要对各时隙的前三个符号进行下行检测。
通过本示例的方案,一方面可以保证基站在LBT处理成功后能尽快发送下行控制信息,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另一方面也保证基站可以对COT中其他时隙中候选符号位置进行灵活的调整。
示例2:
本示例将从终端侧的角度介绍终端侧确定监测机会策略并进行下行检测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检测机会策略可以包括COT内第一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也可以包括COT内除第一时隙以外的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或者同时包括这两种检测机会策略。
首先,终端通过高层信令获取待PDCCH检测的起始时频位置。
在一些示例当中,终端通过高层信令获取的是针对COT内第一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例如,基站通过定义专有的参数来向终端配置COT内第一时隙的PDCCH检测起始时频位置。例如高层信令配置起始符号位置参数为10100101001010,则终端就可以将符号第一时隙内序号分别为0,2,5,7,10,12的符号待PDCCH检测的符号位置。又例如,基站通过NR现有授权载波的PDCCH参数来指定针对第一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终端通过接收高层信令配置的search space IE对应的monitoring Slot Periodicity And Offset参数确定检测周期为10ms,时隙偏移量为0,则终端在基站开始发送数据的第一个时隙盲检PDCCH。
在另一些示例中,终端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获取到两种检测机会策略,其中检测粒度小的一种用于COT内的第一时隙,另一种用于COT内的其他时隙。其中,一套参数配置的PDCCH检测的时频粒度小,用于检测基站LBT成功后的第一个时隙,另一套参数配置的PDCCH检测的粒度大,用于基站LBT成功后第二个时隙及以后时隙的PDCCH检测。
例如,基站给某个终端配置两个search space IE,一个search space IE里面的monitoring Slot Periodicity And Offset参数指示检测周期为10ms,时隙偏移量为0,monitoring Symbols Within Slot参数中的bitmap为01010101010101,指示检测的符号为时隙内的序号(假定本实施例中时隙内符号的序号从0开始)奇数符号。另外一个searchspace IE里面的monitoring Slot Periodicity And Offset参数指示检测周期为2ms,时隙偏移量为1,monitoring Symbols Within Slot参数中的bitmap为10000001000000,指示检测的符号为符号0和符号7。前一个配置用于COT内的第一时隙,后一个配置用于COT内的其他时隙,通过上面的配置可以得到如图11所示的检测图样。
不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的是,终端也可以仅通过高层信令获取针对COT内除第一时隙以外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对于终端仅通过高层信令获取一种检测机会策略的情况,终端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获取到另一种检测机会策略。
示例3:
在前述两个示例中,主要介绍了基站与终端确定检测机会策略中待PDCCH检测时域位置的方案,本示例将对确定待PDCCH检测的频域位置进行介绍:
对于COT内第一时隙,为了提高基站发送的概率,基站可以配置多个不同频域位置的CORESET,然后基站根据LBT的结果确定最终用于下行发送的CORESET的数目。对于COT内其他时隙,在相同频域范围内,所配置的CORESET的数目少于第一时隙上CORESET的数目。
例如,在80MHz的带宽内,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四个CORESET。进一步的,这四个CORESET可以属于不同的BWP,即BWP ID不同,但CORESET之间的频域位置不重叠,也就是说,每个CORESET位于不同的20MHz的频域范围内。然后基站在这80MHz带宽上执行LBT处理,每次执行的粒度可以是20MHz,基站根据LBT成功的20MHz带宽的频域位置对应的CORESET,最终确定发送的CORESET的数目及位置。假设第一个和第三个CORESET对应的20MHz带宽基站执行LBT成功了,则基站在这两个CORESET上进行下行发送。
在一个示例中,一个信道占用期前三个时隙的CORESET,即下行控制信道搜索的集合的图样如图12所示: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CORESET1在某一BWP上的第一个20MHz中,CORESET2在该BWP上的第二个20MHz中,CORESET3在该BWP上的第三个20MHz内;在时域上,基站配置search space1对应CORESET1,发送周期为1ms,时隙偏移量为0;配置search space2对应CORESET2,发送周期为5ms,时隙偏移量为0;配置search space3对应CORESET3,发送周期为1ms,时隙偏移量为2。
示例3的方案也能增加基站在执行LBT成功后第一时隙的下行发送机会,减少后续时隙中终端进行PDCCH检测的复杂度,从而降低终端功耗。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提供的下行检测方法、下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终端、存储介质,不仅可以应用于5G通信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未来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中。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下行检测方法,包括:
确定当前时隙为信道占用期COT中的目标时隙;
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所述COT中除所述目标时隙外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
或,
接收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一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时隙中的各符号是否需要进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指示和/或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时隙中是否需要对各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的频段指示;
或,
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控制资源集CORESET参数和搜索空间search space参数,所述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所述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符号指示为同所述目标时隙中各符号对应的符号位图bitmap;所述频段指示为同各候选频段对应的频段bitmap。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或,
接收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包括: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检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粒度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或,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隙包括所述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所述COT中的最后一个时隙。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当前时隙为信道占用期COT中的目标时隙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根据接收COT起始指示信息的时刻以及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隙在所述COT内的相对位置确定当前时刻处于所述COT中的目标时隙;
第二种:确定最近检测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时域资源分配指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
第三种:在使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时接收到指示切换检测机会策略的切换指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OT起始指示信息包括前导信号、解调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预定义序列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下行发送方法,包括:
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
基于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用于指示终端的下行检测,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所述COT中除所述目标时隙外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
在所述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所述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之前,还包括:
确定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并将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时隙中的各符号是否需要进行下行检测的符号指示和/或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时隙中是否需要对各候选频段进行下行检测的频段指示;
或,
所述第一半静态配置信息中包括控制资源集CORESET参数和搜索空间search space参数,所述search space参数所指示的时隙偏移量为相对所述COT起始时刻的时隙偏移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之前,还包括:
确定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并将所述第二半静态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
或,
接收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二预定义配置参数确定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所述终端发送下行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起始时频位置通过PDCCH向所述终端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粒度包括时域检测粒度和频域检测粒度;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小于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时域检测粒度,和/或,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小于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频域检测粒度。
17.如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隙包括所述COT中的第一个时隙和/或所述COT中的最后一个时隙。
18.如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COT的起始时刻向所述终端发送COT起始指示信息,所述COT起始指示信息用于终端确定目标时隙;
或,
向所述终端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时域资源分配指示PDSCH对应的资源映射类型为第二映射类型;
或,
向所述终端发送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从采用普通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切换到采用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
19.一种下行检测装置,所述下行检测装置包括:
时隙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时隙为信道占用期COT中的目标时隙;
信息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进行下行检测,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所述普通检测机会策略为所述COT中除所述目标时隙外其他时隙的检测机会策略。
20.一种下行发送装置,包括:
发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在COT的目标时隙存在向终端发送下行信息的需求;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时隙对应的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确定下行信息的发送起始时频位置,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用于指示终端的下行检测,所述目标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小于所述COT中除所述目标时隙外的普通检测机会策略的检测粒度;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起始时频位置向所述终端发送下行信息。
2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存储器及第一通信总线;所述第一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行检测方法的步骤。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及第二通信总线;所述第二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行发送方法的步骤。
23.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以及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
CN201810825221.0A 2018-07-25 2018-07-25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Active CN1107695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5221.0A CN110769501B (zh) 2018-07-25 2018-07-25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EP19840564.9A EP3829236A4 (en) 2018-07-25 2019-07-15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DETECTION AND TRANSFER,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US17/262,889 US20210168780A1 (en) 2018-07-25 2019-07-15 Downlink Monitoring and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Devices,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19/096022 WO2020020006A1 (zh) 2018-07-25 2019-07-15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MX2021000991A MX2021000991A (es) 2018-07-25 2019-07-15 Dispositivos y procedimientos de transmisión y monitorización del enlace descendente,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terminal y estación bas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5221.0A CN110769501B (zh) 2018-07-25 2018-07-25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9501A true CN110769501A (zh) 2020-02-07
CN110769501B CN110769501B (zh) 2023-09-29

Family

ID=69181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25221.0A Active CN110769501B (zh) 2018-07-25 2018-07-25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68780A1 (zh)
EP (1) EP3829236A4 (zh)
CN (1) CN110769501B (zh)
MX (1) MX2021000991A (zh)
WO (1) WO202002000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1935A (zh) * 2020-06-12 2020-09-08 河南工学院 基于低延时技术的轨道交通零件的智能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3038623A (zh) * 2021-03-02 2021-06-2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分布式tdma邻近节点感知与入网机制的改进方法
WO2021244413A1 (en) * 2020-06-02 2021-12-09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in a node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3810994A (zh) * 2020-06-11 2021-12-1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83860B2 (en) * 2020-01-15 2022-10-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deband control signal transmiss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49168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734666A (zh) * 2016-08-11 2018-02-2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控制信道传输指示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WO2018099329A1 (zh) * 2016-11-30 2018-06-0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和资源配置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2643B (zh) * 2017-08-30 2020-12-2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信道检测方法及信道检测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49168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734666A (zh) * 2016-08-11 2018-02-2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控制信道传输指示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WO2018099329A1 (zh) * 2016-11-30 2018-06-0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和资源配置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 "DL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URLLC",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0 R1-1713260》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413A1 (en) * 2020-06-02 2021-12-09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in a node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3810994A (zh) * 2020-06-11 2021-12-1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41935A (zh) * 2020-06-12 2020-09-08 河南工学院 基于低延时技术的轨道交通零件的智能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1641935B (zh) * 2020-06-12 2023-06-20 河南工学院 基于低延时技术的轨道交通零件的智能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3038623A (zh) * 2021-03-02 2021-06-2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分布式tdma邻近节点感知与入网机制的改进方法
CN113038623B (zh) * 2021-03-02 2022-11-0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分布式tdma邻近节点感知与入网机制的改进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0006A1 (zh) 2020-01-30
EP3829236A1 (en) 2021-06-02
CN110769501B (zh) 2023-09-29
US20210168780A1 (en) 2021-06-03
EP3829236A4 (en) 2021-10-13
MX2021000991A (es) 2021-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1661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quasi co-location (QCL) assumptions for beam operations
CN110769501B (zh) 下行检测、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终端、基站
EP3829245A1 (en)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534516B (zh) 用于接收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设备
RU2761375C2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7534637B (zh) 用于在非授权载波上操作的scell中接收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076344A1 (zh) 信道干净评估检测方法和装置
US11546889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200125678A (ko) 제어 시그널링을 전송하고 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들, 및 정보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US11388715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220092950A (ko) 업링크 취소 표시를 위한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US11825492B2 (en) Channel access procedure for UL transmission
US11259277B2 (en) Data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of data transmission in a V2X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9029640A1 (zh) 信息发送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A3115744A1 (en) Contro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par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1991707B2 (en)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938264A (zh) 一种用于发送信号的方法与设备
CN114126057A (zh) 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终端
CN108923899B (zh) 数据占用指示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3016220B (zh) 数字无线通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11435877A (zh) 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1447681B (zh) 一种波束恢复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RU2748221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казания набора ресурсов канала
CN112956261B (zh) 用于免授权频谱上的数据传输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方法及设备
CN112005603A (zh) 用于数据接收和数据传输的资源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