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4420A -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4420A
CN110754420A CN201911048311.4A CN201911048311A CN110754420A CN 110754420 A CN110754420 A CN 110754420A CN 201911048311 A CN201911048311 A CN 201911048311A CN 110754420 A CN110754420 A CN 110754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giant
salamanders
giant salamander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83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4420B (zh
Inventor
郑荣泉
费潇鸣
张丹丹
谢净倍
孙帆
宋静
李卓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Priority to CN2019110483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4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4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4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4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4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本发明通过养殖环境选择、培育设施设计、培育饲养(包括种鲵选择与培育、产卵、鲵卵孵化、雉鲵培育、幼鲵培育至完成变态、成鲵培育,还包括饲料培育及管理等)、病害防控这四大部分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池、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投喂量,控制一定的孵化条件,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的疾病治疗方式,得到了一套完整的义乌小鲵养殖技术,使义乌小鲵的孵化率、幼鲵成活率、幼鲵上岸率、成鲵成活率均达90%以上。

Description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隶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仅分布于镇海、义乌、温岭等浙江少数地区。义乌小鲵主要生活在海拔100m~300m的丘陵山地内,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枯枝烂叶下,食性以蚯蚓、蜈蚣、马陆等小型节肢动物为主。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雌鲵每次产一对卵胶袋,其怀卵量因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平均怀卵量在85粒/对~96粒/对。
义乌小鲵体背呈黑褐色,繁殖季节变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卵圆形,躯干圆柱状,腹面有明显颈褶,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幼鲵具3对外鳃,背部具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尾肌不发达。完成变态过程需3个月,雄鲵体全长比雌鲵长,前肢粗壮,尾鳍褶更发达。在繁殖期,雄鲵肛两侧的泡状突起尤显,肛裂前缘有一小乳突,而雌鲵无此特征。
由于义乌小鲵栖息地狭窄,且分布区割裂,目前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4)评为“易危”等级。近年来,因其生存环境和繁殖生境受到人为破坏及污染等影响,以外加保护区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义乌小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而对其种群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寻求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对复壮其野外种群,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811153137.5的发明《大鲵养殖技术》告知了一种大鲵的养殖方法,但是义乌小鲵与大鲵存在着栖息环境、水质要求、体型大小、饵料种类、生长温度间、繁殖期上的本质区别,因此,上述大鲵的养殖方法并不适用于义乌小鲵的养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改进:
一、养殖场环境:
通自来水的丘陵山地内;
养殖环境具体为:选在环境安静、阴凉潮湿的丘陵山地内,周围树木茂盛,郁闭度≥50%,环境尽量独立为宜;采用曝气至少24h后的自来水;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
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水陆比为1:(2±0.2);
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
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消毒后的养殖池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一般而言:产卵池、孵化池为长方形框,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为圆盆;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为长方形框;各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小鲵投放前5d),需进行消毒;
三、种鲵选择与培育:
各阶段小鲵(包括卵袋)放入相应培育池前需进行消毒;
3.1、种鲵培育:
选用鲵龄2龄~4龄,雌鲵体长≥80mm,雄鲵体长≥90mm的亲本,按雌、雄比1:1的数量(个数)比例分养于种鲵培育池;
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种鲵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0℃~15℃;
当雄性义乌小鲵出现繁殖期性特征时(泄殖腔孔周围明显肿胀隆起,泄殖腔孔纵裂,其前沿有一圆锥状浅色突起),结束此种鲵培育;
3.2、产卵:
将出现繁殖期性特征的雄性义乌小鲵连同同期培育的雌性义乌小鲵一同放入产卵池内(即,合养于产卵池),放养密度控制在6尾/平方米~12尾/平方米,产卵池水温控制在(10±1)℃;至雌性义乌小鲵产卵,待卵袋产出后4h~5h,从种鲵培育池取出卵袋;
3.3、鲵卵孵化:
将卵袋移至孵化池内的孵化筛中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设置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的孵化条件,孵化水温(15±1)℃,光照强度(1500±200)lx,每天光照12h(7:00-19:00),其余时间均黑暗处理(用黑布遮光);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直至受精卵孵化出膜(胚胎孵化);
3.4、稚鲵培育
将受精卵孵化出膜形成的鲵种投放至稚鲵培育池培育:
养殖密度为(30±3)尾/升水,水温为22℃~25℃,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当培育至第7天(体长约为10mm~12mm),结束此稚鲵培育(转入幼鲵培育池);
3.5、幼鲵培育
在幼鲵培育池内的培育分成以下3个阶段,水温均为22℃~25℃,:
阶段一,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养殖密度为(20±2)尾/升水;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至所得幼鲵的体长为30mm~40mm(为约2月龄~3月龄的幼鲵):养殖密度为(10±1)尾/升水;
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至完成变态(外鳃基本消失,呼吸器官基本转变,为3月龄~4月龄幼鲵):养殖密度4~5尾/升水;
3.6、成鲵培育
成鲵在成鲵池中培育:分成以下2个阶段:
阶段一,从完成变态(变态完的小鲵)~18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45~50尾/平方米;水温在23℃~25℃;
阶段二,从18月龄成鲵~24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水温在20℃~25℃。
作为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四、病害防治包括以下:
①、水霉病
雉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为2.5%~3.5%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
幼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在3%~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
②、气泡病
雉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指蓄水池内曝气大于等于24h的自来水)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2d~3d),控制水中的溶氧10mg/L~12mg/L,水深为50~80mm;
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
幼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1d~2d),控制水深为60~100mm;
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
③、腹水病
雉鲵:先停食1d~2d,且每周对养殖容器(养殖池)进行消毒1次~2次,直至病愈;消毒方式为:使用浓度为13%(质量%)聚维酮碘溶液作为消毒溶液对养殖容器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0min~20min;浸泡结束后先排空消毒溶液,再用水将养殖容器冲洗干净;
作为常识,消毒时需将雉鲵转移,消毒2小时后移入池中;
幼鲵:在相应饵料中投喂氟呱酸,(1.5±0.3)克氟呱酸/千克饵料,投喂含氟呱酸饵料的时间为4~5d;并每天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鲵5~8min,直至病愈;
成鲵:能摄食的病鲵采用在相应饵料中加药的形式,每千克饵料添加恩诺沙星0.5克+双黄连2克+食盐3克,加药饵料投喂时间为4~5天;不能摄食的病鲵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注射总量为5000单位/千克体重;
④烂皮病
成鲵:将ATP(三磷酸腺苷)采用3%(质量%)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3~4毫克ATP/每千克(体重);多黏菌素B采用3%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8毫克多黏菌素B/每千克(体重);病鲵使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8±3)min,一天1~2次,连续3d~5d,且在每千克的相应饵料中拌加2~3克复合维生素,直至病愈;
该复合维生素例如可采用北京帕尔阳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水产用Vc+e复合维生;
上述注射时的稀释属于常规方式,例如,ATP(三磷酸腺苷)与3%葡萄糖溶液按照1g:2~3ml的用量比进行稀释。
上述治疗过程中注射所用的器具(包括针管、针头)均需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注:作为常识,所有的各阶段的患病小鲵均需隔离单独饲养,避免交叉感染;除了上述特别要求外,其余可参照其相应阶段的养育模式,直至痊愈后返回至原饲养环境。
作为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蓄水池的进水口配有消毒后80目纱网作为过滤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产卵池的底部铺设苔藓,在产卵池设置水草,并固定3~4根树枝于水中;
在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陆地环境铺设水苔(便于小鲵藏匿,维持小鲵体表湿度)。
在本发明中,义乌小鲵对水质要求不高,一般选用曝气24h以上的自来水即可。仅仅在鲵卵孵化、稚鲵培育、病鲵特设照料等时期,水中的溶氧要求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本发明通过养殖环境选择、培育设施设计、培育饲养(包括种鲵选择与培育、产卵、鲵卵孵化、雉鲵培育、幼鲵培育至完成变态、成鲵培育,还包括饲料培育及管理等)、病害防控这四大部分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池、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投喂量,控制一定的孵化条件,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的疾病治疗方式,得到了一套完整的义乌小鲵养殖技术,使义乌小鲵的孵化率、幼鲵成活率、幼鲵上岸率、成鲵成活率均达90%以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优势:本发明通过在繁殖期,模拟义乌小鲵野生繁殖场的环境,实现了义乌小鲵的室内人工控制自然配种,这种配对方式对种鲵的伤害小,且成功率高;在采用分阶段饲养的条件下,通过对养殖设备的改造,利用缓坡(15°~30°)营造水陆环境,大大降低了变态后小鲵溺亡的风险,上岸率可达92.32±0.47%(野生条件下的上岸率仅57.98±12.67%);通过控制孵化光照在(1500±200)lx,孵化水温15±1℃,孵化水深5cm~6cm,孵化密度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的微流水孵化模式,其胚胎孵化率可达99.57±0.75%(野生条件下的孵化率仅90.62±15.79%);通过控制放养密度及根据大小来分类放养,降低了同种相残率,幼鲵的存活率可达90.32±6.82%(野生条件下的幼鲵存活率仅43.95±20.789%)。采用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技术,能达到复壮其野外种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进行如下定义:
稚鲵:受精卵孵化出膜后,前3d以腹部卵黄囊内的营养物质供能,后4d可投喂少量孵化剩余的卵胶膜直至卵黄消失;
幼鲵:卵黄消失后,从其开始主动摄食到外鳃消失阶段的个体;
成鲵: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转变的个体。
种鲵:鲵龄在2龄~4龄,性成熟的个体。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
具体如下:
一、养殖环境选择
养殖场选在环境安静、阴凉潮湿的丘陵山地内,周围树木茂盛,郁闭度≥50%,人类活动少、环境尽量独立为宜,由于义乌小鲵对水质要求不高,因而选用将普通的自来水曝气24h以后即可使用;即,以下养殖过程中对溶氧无特定要求的水均为上述曝气24h以后的自来水。
二、养殖设施(培育设施)设计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各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
蓄水池:位置高于养殖池,蓄水池的进水口配有消毒后80目纱网作为过滤装置。蓄水池的蓄水量至少为养殖所需用水总量的1%~2%。所述消毒后80目纱网是指在浓度为20ppm的高猛酸钾溶液中浸浴20±5min。
义乌小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小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因此,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
具体如下:
2.1、产卵池:采用宽40cm、长120cm、高30cm的长方形塑料灰框,在水底铺一层苔藓,培养少许水草,并固定3~4根树枝于水中,产卵池上加盖黑布,可用自粘式纱网将养殖框与黑布间封口;
苔藓、水草、树枝在使用前均需要在浓度10ppm~20ppm的高锰酸钾浸泡5min;
用自粘式纱网封口是防治小鲵沿侧壁外逃;加盖黑布,营造义乌小鲵喜爱的黑暗环境;培养水草及固定3~4根树枝均是提供卵袋的附着物,助雌鲵顺利产出卵袋;
2.2、孵化池:采用宽40cm、长120cm、高30cm的长方形塑料灰框,利用水泵营造微水流(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孵化环境,从而在达到清洁卫生和实现水流循环的基础上,实现胚胎的健康生长发育;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所述孵化筛的孔径为1.00mm。
2.3、稚鲵池(稚鲵培育池)、幼鲵池(幼鲵培育池):均采用盆养技术,选用直径为30cm,高15cm的圆形塑料盆;
2.4、成鲵池(成鲵培育池)及种鲵池(种鲵培育池):均采用宽40cm、长120cm、高30cm的长方形塑料灰框,通过将成鲵池、种鲵池的一侧垫高,来营造水陆比约为1:2的环境,垫高角度可根据上述水陆比等条件进行调节,一般为15°~30°,一端蓄水,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均为:在陆地环境铺设用浓度为10ppm~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min后洗净的湿润水苔,厚度为2cm,池体加盖黑布,同时用自粘式纱网将养殖框封口(用自粘式纱网封口可防止小鲵沿侧壁外逃);铺设湿润水苔便于小鲵藏匿,维持小鲵体表湿度;
当幼鲵外鳃基本消失时(此时,幼鲵长约为50mm~60mm),在水中容易发生溺亡,但肺部功能还未发育完全,无法完全适应陆生环境,需及时将其转移至成鲵培育池中,成鲵培育池通过垫缓坡的方式,营造水陆环境,可让小鲵在其中自由调节,大大提高了幼鲵的上岸率。
各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小鲵投放前5d),需进行消毒;养殖池的消毒为: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或浓度为10ppm~20ppm的高猛酸钾溶液对养殖容器(即,相应的养殖池)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0min~20min;浸泡结束后先排空消毒溶液,再用水将养殖容器冲洗干净;使用过程中的消毒,如没有明确指出的,消毒方式也同上所述。
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的养殖容器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三、种鲵选择与培育:
各阶段小鲵(包括卵袋)放入相应培育池前均需进行消毒:3.5%~4.5%(质量%)氯化钠溶浸浴(5±2)分钟。
将孵化后剩余的卵胶膜进行消毒,作为饵料Ⅰ;
将小号活红虫(体长0.5cm~0.9cm)消毒后剪碎(约为0.3cm左右),作为饵料Ⅱ-Ⅰ;
将小号活红虫消毒,作为饵料Ⅱ-Ⅱ;
将大号活红虫(体长在1.0cm~1.5cm)消毒,作为饵料Ⅱ-Ⅲ;
上述针对饵料的消毒是指先将其放于质量浓度为4%~6%的氯化钠溶液浸泡3min~5min,然后漂洗干净(用至少饵料3倍质量的水冲洗)。
饵料投喂1h~2h后需及时清理残饵。
亲本来源:选用野外采回的卵袋,经人工孵化、饲养2年以上,身体无损健康、富有活力的成熟小鲵。
雌雄鉴别:繁殖期雄性义乌小鲵泄殖腔孔周围明显肿胀隆起,泄殖腔孔纵裂,其前沿有一圆锥状浅色突起;雌鲵无此特征。
3.1、种鲵培育:
选用鲵龄2龄~4龄,雌鲵体长≥80mm,雄鲵体长≥90mm的亲本,按雌、雄比1:1的数量(个数)比例分养于种鲵培育池;
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放养前将亲本进行消毒,种鲵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0℃~15℃,每日傍晚投喂饵料Ⅱ-Ⅲ,日投喂量为入池时小鲵体重的5%~8%,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每3d换水一次;
当雄性义乌小鲵出现繁殖期性特征时(泄殖腔孔周围明显肿胀隆起,泄殖腔孔纵裂,其前沿有一圆锥状浅色突起),结束此种鲵培育;此时一般为当年的11月中旬至翌年2月。
上述放养密度中的平方米,是相对于池体的面积而言的;以下同。
3.2、产卵:
采用人工控制下的自然配种,将上述3.1所得的种鲵培育池内的出现繁殖期性特征的雄性义乌小鲵连同同期培育的雌性义乌小鲵一同放入产卵池内(即,合养于产卵池);合池后,保持环境安静;放养密度控制在6尾/平方米~12尾/平方米,放养前将种鲵进行消毒,产卵池水温控制在(10±1)℃,每天傍晚投喂饵料Ⅱ-Ⅲ,日投喂量为入池时小鲵体重的3%~5%,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期间如涉及产卵,则相应推迟清理时间),每5d换水一次(期间如涉及产卵,则相应推迟换水时间)。
待卵袋产出后,2h~3h内不可搅动,产出4h~5h后及时用捞网将卵袋轻轻捞出,移至孵化池内的孵化筛中孵化。
采用人工控制下的自然配种,对义乌小鲵的损伤小,配种成功率高。
3.3、鲵卵孵化:
卵袋转移至孵化池前先进行消毒,孵化密度控制在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在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的孵化条件下,孵化水温(15±1)℃,光照强度1500lx左右,每天光照12h(7:00-19:00),其余时间均黑暗处理(用黑布遮光);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胚胎一般历时7d~10d即可孵化,孵化过程中若有胚胎发白(正常的义乌小鲵胚胎呈灰黑色,发白为死亡胚胎),及时捞出;每隔5d~7d更换总水体的1/3~1/2。
上述3.1~3.3中,种鲵培育池每2次换水时对种鲵培育池消毒一次,产卵池每次换水时对产卵池消毒一次;孵化池需等孵化结束后再进行消毒;消毒时,需要将相应培育容器内的相应阶段的义乌小鲵取出,等消毒完毕后再放回原处,此为常识。
3.4、稚鲵培育
鲵种(受精卵孵化出膜后)投放至稚鲵培育池前先进行消毒,然后在稚鲵池内培育:
孵化出膜后前3d无需喂食(该阶段以腹部卵黄供能),从孵化出膜后第4d开始至第7d,投喂消毒后的饵料Ⅰ(以孵化后剩余的卵胶膜作为饵料Ⅰ);
这一阶段,其个体攻击性不强,养殖密度可稍大,控制在30尾/升水,同时做好相应的残饵打捞及清污工作(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若有稚鲵死亡,及时捞出;水体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水温控制在22℃~25℃,隔日换水一次,
每3次换水时,对培育容器(稚鲵培育池)消毒一次。
在稚鲵池内培育7天后,体长可达10mm~12mm,转入幼鲵培育池。
上述养殖密度中的升,是相对于池体中的水的体积而言的;以下同。
3.5、幼鲵培育
选择体型规整、无畸健壮、充满活力,体表无伤痕及病灶的的健康幼鲵进行培育;
转移至幼鲵培育池前先对幼鲵进行消毒,在幼鲵培育池内的培育分成以下3个阶段:
阶段一,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
此阶段的小鲵开始进食小型生物,兼具一定的攻击性,养殖密度控制在20尾/升,投喂饵料Ⅱ-Ⅰ,投喂频率为隔天一次,投喂量为阶段一起始小鲵体重的2%~4%;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
小鲵满1个月龄时,其体长可达20mm~30mm。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至所得幼鲵的体长为30mm~40mm(为约2月龄~3月龄的幼鲵)此阶段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升,投喂饵料Ⅱ-Ⅱ,该阶段小鲵生长速度较快,投喂频率每日一次,投喂量为阶段一结束时小鲵体重的15%~20%;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
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至完成变态(外鳃基本消失,呼吸器官基本转变,为3月龄~4月龄幼鲵):
当小鲵体长为30mm~40mm(约为满2~3月龄),放养密度进一步控制在5尾/升,投喂饵料Ⅱ-Ⅲ,投喂频率每日一次,投喂量为阶段二结束时小鲵体重的10%~15%,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
幼鲵三个阶段,按照上述告知的小鲵的体型大小分类饲养,可避免出现大个体吞吃小个体的现象;幼鲵三个阶段均需做好相应的残饵打捞及清污工作,若有小鲵死亡,及时捞出,水温控制在22℃~25℃,隔日换水一次,每3次换水后,对培育容器(幼鲵培育池)消毒一次。
小鲵出膜后20天左右便开始长出后肢,后肢长出一周后开始长前肢,待前后肢长出后,其尾部上下方尾鳍开始消失,外鳃逐渐萎缩,一般,3月孵化的幼体在5~6月基本完成变态。
3.6、成鲵培育
成鲵投放至成鲵培育池前,先消毒;
成鲵在成鲵池中培育:
分成以下2个阶段:
阶段一,从完成变态(变态完的小鲵)~18月龄成鲵:
此阶段放养密度控制在50尾/平方米,小鲵上岸后一般需要7-10天完善发育后才会进食,投放至成鲵培育池的第5天傍晚,可在水苔中投喂饵料Ⅱ-Ⅱ,投喂频率为每日一次,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投喂量为此阶段一起始小鲵体重的3%~5%,水温在23℃~25℃;
阶段二,从18月龄成鲵~24月龄成鲵:
成鲵长至18月龄时,体长基本≥80mm,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投喂饵料Ⅱ-Ⅲ,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日投喂量为阶段一结束时小鲵(18月龄成鲵)体重的5%~8%,水温在20℃~25℃;
成鲵的上述两个阶段,每3天换水一次,每7天更换1/3的水苔,并保持水苔湿润,遮光处理,每2次换水后,对培育容器(成鲵培育池)消毒一次。
上述整个培育过程中做好防病、防逃工作;
3.7、饲料培育及管理(常规技术):
义乌小鲵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主要为红虫、蚯蚓等软体动物,因红虫尺寸符合义乌小鲵口器大小,且可水陆共生,本发明主要以红虫为饵料;
红虫培育及管理:饲养室需透光、通风,温度维持在25℃~30℃,室内相对空气湿度以50%~60%,塑料盆做池,培养基选用富含有机质的污泥、疏松剂和有机肥这三类物质,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2~3千克。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每平方米10~12厘米,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施有机肥,每平方米10千克左右;接入红虫前再在表面敷一层厚度3~5厘米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敷一层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克;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层,将采回的红虫均匀撒在培养基面上即可,当饲料减少时,添加新饲料,每三天投喂一次,做好清污工作。
四、病害防控
①、水霉病
症状:多发于稚鲵、幼鲵期,症状为体表菌丝大量繁殖,呈白色絮状;
治疗方式:
雉鲵:每天使用浓度为2.5%~3.5%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
幼鲵:每天使用浓度在3%~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
②、气泡病
症状:稚鲵、幼鲵腹部肿胀,鳃丝萎缩,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肠内、皮肤的血管内含有气泡;
治疗方式:
雉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指蓄水池内曝气大于等于24h的自来水)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2d~3d),控制水中的溶氧10mg/L~12mg/L,水深为50~80mm;
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
幼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1d~2d),控制水深为60~100mm;
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
清新水质,即,指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
③、腹水病
症状:患病个体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伴有腹部膨胀的现象;
治疗方式:
雉鲵:停食1d~2d,每周对养殖容器(养殖池)进行消毒1次~2次;消毒方式为:使用浓度为13%(质量%)聚维酮碘溶液对养殖容器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0min~20min;浸泡结束后先排空消毒溶液,再用水将养殖容器冲洗干净;
作为常识,消毒时需将雉鲵转移,消毒2小时后移入池中;
幼鲵:在相应饵料中投喂氟呱酸,(1.5±0.3)克氟呱酸/千克饵料,连续投喂含氟呱酸饵料的时间为5d,并每天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鲵5~8min,直至病愈;
成鲵:能摄食的病鲵采用在相应饵料中加药的形式,每千克饵料添加恩诺沙星0.5克+双黄连2克+食盐3克,加药饵料连续投喂时间为5天;不能摄食的病鲵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注射总量为5000单位/千克体重;
④、烂皮病
症状:多发于成鲵,其症状为病鲵头、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斑,随即表皮脱落、腐烂,露出红色肌肉,蔓延较快;
防治措施:
成鲵:将ATP(三磷酸腺苷)采用3%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3~4毫克ATP/每千克(体重);多黏菌素B采用3%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8毫克多黏菌素B/每千克(体重);病鲵使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8±3)min,一天1~2次,连续3d~5d;在每千克的相应饵料中拌加2~3克复合维生素;该复合维生素例如可采用北京帕尔阳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水产用Vc+e复合维生;直至病愈。
上述注射时的稀释属于常规方式,例如,ATP(三磷酸腺苷)与3%葡萄糖溶液按照1g:2~3ml的用量比进行稀释。
上述治疗过程中注射所用的器具(包括针管、针头)均需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注:作为常识,所有的患病小鲵均需隔离单独饲养,避免交叉感染;除了上述特别要求外,其余可参照其相应阶段的养育模式,直至痊愈后返回至原饲养环境。
实验结果:
于2019年1月在室内进行人工控制下的自然配种,在2019年2月1日收集产出的卵袋进行孵化,其孵化率达99.57%;
将刚孵出的小鲵进行稚鲵阶段的培养,至其体长达10mm~12mm(孵化后约7天),存活率可达95.32%;
对存活下来的雉鲵进行幼鲵阶段的培育,至其外鳃萎缩消失(约2019年5月),整个过程历时50天左右,变态率达98.26%,幼鲵存活率可达90.32%,在随后的10天里,幼鲵将由水生向陆生过渡,成为成鲵,其幼鲵上岸率可达92.32%;
上岸率=(变态后的个体数-上岸过程中死亡数)/变态后的个体数×100%。
对存活下来的成鲵进行成鲵阶段的培育,至平均体长达6cm。其存活率可达93.69%。
对比例1、取消实施例1中“将成鲵池的一侧垫高,来营造水陆比为1:2的环境,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即,变为纯陆生养殖,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最终所得的结果为:幼鲵变态后转移至成鲵池,由于肺部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早过渡到陆生阶段,导致其上岸率仅为63%。
对比例2、将实施例1中雉鲵培育密度由“30尾/升水”改为“70尾/升水“,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最终所得的结果为:由于雉鲵养殖密度过大,造成了雉鲵的高死亡率,雉鲵存活率仅为80.03%。
对比例3、将实施例1中幼鲵的放养密度“阶段一,密度控制在20尾/升;阶段二,密度控制在10尾/升;阶段三,密度控制在5尾/升;”改为“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密度控制在40尾/升;从1月龄幼鲵~3月龄幼鲵,密度控制在30尾/升;从3月龄幼鲵~完成变态,密度控制在20尾/升”,即,按照幼鲵的月龄分别饲养、而不是按大小个体分类饲养,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最终结果为:由于幼鲵阶段饲养密度的增加,种内个体间的相互撕咬及吞吃概率上升,导致其死亡率升高,其幼鲵存活率仅为72.81%。
对比例4、将实施例1中成鲵的放养密度“阶段一为50尾/平方米,阶段二为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改为“阶段一为100尾/平方米,阶段二为25尾/平方米~40尾/平方米”,其余等同实施例1。
最终结果为:成鲵的存活率仅为83.21%。
对比例5、按照现有技术(金峰.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及日常疾病的防治[J].黑龙江水产,2011(3):39-40)的告知:烂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饵料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时要严格消毒。
由于饵料均已消毒,因此,取消实施例1中针对烂皮病的治疗;导致成鲵存活率下降,仅仅为83%左右。
对比例6、将实施例1中的“水霉病治疗方式”针对雉鲵浸浴所用的“2.5%~3.5%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改成“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min”,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所得结果为:由于雉鲵较幼小,使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造成个体因药性过大而死亡,从而导致雉鲵存活率仅85.78%。
对比例7、将实施例1中的“水霉病治疗方式”针对幼鲵浸浴所用的“3%~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min”改成“2.5%氯化钠溶液浸浴3min”,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所得结果为:使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浴造成药效不足,无法根治造成最终死亡,幼鲵存活率仅81.25%;
对比例8、将实施例1中“孵化光照为1500lx,孵化水温15±1℃,孵化池水深5cm~6cm,孵化密度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的微流水孵化模式”改为:孵化光照为1000lx,孵化水温10±1℃,孵化水深10cm,孵化密度5000颗/平方米的微流水孵化模式;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所得结果为:由于孵化温度、孵化光强的下降,外加孵化水深的增加,孵化率相比于实施例1大幅下降,仅为91.30%。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养殖场环境:
通自来水的丘陵山地内;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
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水陆比为1:(2±0.2);
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
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消毒后的养殖池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三、种鲵选择与培育:
3.1、种鲵培育:
选用鲵龄2龄~4龄,雌鲵体长≥80mm,雄鲵体长≥90mm,按雌、雄比1:1的数量比例分养于种鲵培育池;
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种鲵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0℃~15℃;
当雄性义乌小鲵出现繁殖期性特征时,结束此种鲵培育;
3.2、产卵:
将出现繁殖期性特征的雄性义乌小鲵连同同期培育的雌性义乌小鲵一同放入产卵池内,放养密度控制在6尾/平方米~12尾/平方米,产卵池水温控制在(10±1)℃;至雌性义乌小鲵产卵,待卵袋产出后4h~5h,从种鲵培育池取出卵袋;
3.3、鲵卵孵化:
将卵袋移至孵化池内的孵化筛中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设置微流水的孵化条件,孵化水温(15±1)℃,光照强度(1500±200)lx,每天光照12h,其余时间均黑暗处理;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直至受精卵孵化出膜;
3.4、稚鲵培育
将受精卵孵化出膜形成的鲵种投放至稚鲵培育池培育:
养殖密度为(30±3)尾/升水,水温为22℃~25℃,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当培育至第7天,结束此稚鲵培育;
3.5、幼鲵培育
在幼鲵培育池内的培育分成以下3个阶段,水温均为22℃~25℃,:
阶段一,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养殖密度为(20±2)尾/升水;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至所得幼鲵的体长为30mm~40mm:养殖密度为(10±1)尾/升水;
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至完成变态:养殖密度4~5尾/升水;
3.6、成鲵培育
成鲵在成鲵池中培育:分成以下2个阶段:
阶段一,从完成变态~18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45~50尾/平方米;水温在23℃~25℃;
阶段二,从18月龄成鲵~24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水温在20℃~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四、病害防治包括以下:
①、水霉病
雉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为2.5%~3.5%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
幼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在3%~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
②、气泡病
雉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控制水中的溶氧10mg/L~12mg/L,水深为50~80mm;
幼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控制水深为60~100mm;
③、腹水病
雉鲵:先停食1d~2d,且每周对养殖容器进行消毒1次~2次,直至病愈;消毒方式为:使用浓度为13%聚维酮碘溶液作为消毒溶液对养殖容器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0min~20min;浸泡结束后先排空消毒溶液,再用水将养殖容器冲洗干净;
幼鲵:在相应饵料中投喂氟呱酸,(1.5±0.3)克氟呱酸/千克饵料,投喂含氟呱酸饵料的时间为4~5d;并每天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鲵5~8min,直至病愈;
成鲵:能摄食的病鲵采用在相应饵料中加药的形式,每千克饵料添加恩诺沙星0.5克+双黄连2克+食盐3克,加药饵料投喂时间为4~5天;不能摄食的病鲵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注射总量为5000单位/千克体重;
④烂皮病
成鲵:将ATP采用3%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3~4毫克ATP/每千克;多黏菌素B采用3%葡萄糖溶液稀释后注射,注射总量为8毫克多黏菌素B/每千克;病鲵使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8±3)min,一天1~2次,连续3d~5d,且在每千克的相应饵料中拌加2~3克复合维生素,直至病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蓄水池的进水口配有消毒后80目纱网作为过滤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产卵池的底部铺设苔藓,在产卵池设置水草,并固定3~4根树枝于水中;
在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陆地环境铺设水苔。
CN201911048311.4A 2019-10-30 2019-10-30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Active CN110754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8311.4A CN110754420B (zh) 2019-10-30 2019-10-30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8311.4A CN110754420B (zh) 2019-10-30 2019-10-30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4420A true CN110754420A (zh) 2020-02-07
CN110754420B CN110754420B (zh) 2021-12-24

Family

ID=69333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8311.4A Active CN110754420B (zh) 2019-10-30 2019-10-30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442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91503A1 (en) * 2002-08-12 2004-02-25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Stiftung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A method of cell re-programming by cytoplasmic transfer
CN101720720A (zh) * 2010-01-04 2010-06-09 岳西县野山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 大鲵人工催产繁殖与仿生态繁殖方法
CN103503833A (zh) * 2013-10-24 2014-01-15 贵州苗岭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CN105145482A (zh) * 2015-09-23 2015-12-16 贵州省东方大鲵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CN105981682A (zh) * 2015-02-11 2016-10-05 重庆市万州区钟溪河大鲵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养殖技术
CN107079873A (zh) * 2017-04-20 2017-08-22 迪庆藏族自治州高原生物研究所 一种山溪鲵的人工促繁方法
CN109169422A (zh) * 2018-09-30 2019-01-11 浙江师范大学 大鲵养殖技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91503A1 (en) * 2002-08-12 2004-02-25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Stiftung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A method of cell re-programming by cytoplasmic transfer
CN101720720A (zh) * 2010-01-04 2010-06-09 岳西县野山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 大鲵人工催产繁殖与仿生态繁殖方法
CN103503833A (zh) * 2013-10-24 2014-01-15 贵州苗岭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CN105981682A (zh) * 2015-02-11 2016-10-05 重庆市万州区钟溪河大鲵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养殖技术
CN105145482A (zh) * 2015-09-23 2015-12-16 贵州省东方大鲵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CN107079873A (zh) * 2017-04-20 2017-08-22 迪庆藏族自治州高原生物研究所 一种山溪鲵的人工促繁方法
CN109169422A (zh) * 2018-09-30 2019-01-11 浙江师范大学 大鲵养殖技术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盼等: "义务小鲵微卫星位点的跨种扩增", 《安徽农业科学》 *
李骏珉等: "《大鲵人工驯养和繁殖实用技术》", 31 August 2007, 台海出版社 *
邓春华等: "《娃娃鱼养殖技术》", 31 August 1987,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
陈雯等: "两栖类动物抗菌肽对病原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4420B (zh) 2021-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9206B (zh) 一种糙海参人工苗种的繁育方法
CN103392658A (zh) 一种胭脂鱼养殖方法
CN101675729B (zh) 高原盐碱水域白斑狗鱼养殖及人工繁育方法
CN104855310A (zh) 一种光唇鱼仿生态工厂规模化繁育驯养方法
CN109122443B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03563800A (zh) 一种黄鳝、泥鳅网箱立体养殖方法
CN105794722A (zh) 一种黄缘闭壳龟的苗种工厂化繁育方法
CN104396829A (zh) 一种鱼苗的培育方法
CN102669013A (zh) 中华乌鳖生态养殖的方法
CN104604796A (zh) 一种鳖仿生态养殖方法
CN106688970A (zh) 一种狐篮子鱼室内人工育苗的方法
CN112602639A (zh) 一种高密度小龙虾养殖方法
CN106942096A (zh) 一种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培育方法
CN106342722A (zh) 一种甲鱼的仿野生有机生态养殖方法
CN110050732A (zh) 一种实验鱼类的水族箱养殖方法
CN1195405C (zh) 鳢科鱼类的人工育种与养殖方法
CN113349126A (zh) 一种罗氏沼虾稻田养殖及野杂鱼物理清除方法
CN106614141B (zh) 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的方法
CN110839569A (zh) 一种黄鳝春季野生苗的培育方法
CN111066705A (zh) 一种改进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
CN110754420B (zh)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CN104642089A (zh) 一种江蓠与石斑鱼的混养技术
CN105875443A (zh) 一种长江刀鲚土池半流水养殖方法
CN107646766A (zh) 一种青虾的工厂化高效育苗方法
CN106386601A (zh) 一种大龙虾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