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1954B - 板式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1954B
CN110691954B CN201780091176.4A CN201780091176A CN110691954B CN 110691954 B CN110691954 B CN 110691954B CN 201780091176 A CN201780091176 A CN 201780091176A CN 110691954 B CN110691954 B CN 110691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convex
strips
plate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11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1954A (zh
Inventor
田中信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aka Work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aka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aka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Hisaka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91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1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6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linear, e.g.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8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ribs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or loc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 of the element, e.g. grooves, micro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中,使传热部的第一面(Sa1)与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一面对置,并且使作为第一面(Sa1)的背面的第二面与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二面对置,并在第一面(Sa1)之间形成第一流路,在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流路。传热部的第一面(Sa1)包含多条第一凸条(230)、比第一凸条低且在与第一凸条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阻挡用凸条(231)、以及在相邻的第一凸条之间形成的多条第一凹条(220),传热部的第二面包含与第一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凹条。阻挡用凸条(2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传热部的全长短,相邻的传热板的阻挡用凸条(231)被配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并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一凸条(230)交叉对抵。

Description

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的板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板式热交换器具备多块传热板。多块传热板分别包括传热部。传热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来说,传热部具有:形成有凸条及凹条的第一面;和相对于该第一面朝向相反侧的第二面,该第二面形成有与第一面的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凹条及与第一面的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凸条。
分别在传热部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凸条与传热部的中心线(以下,称作“纵中心线”)交叉,该传热部的中心线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该凸条形成在传热部的第三方向的全长,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
多块传热板在第一方向上重合。即,多块传热板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与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一面对置。另外,多块传热板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与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二面对置。
在该状态下,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凸条彼此交叉对抵,通过传热部的凹条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间形成有空间。即,使第一流体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一流路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之间。另外,使第二流体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二流路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之间。与之相伴,板式热交换器经由分隔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传热部使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因此,这种板式热交换器有时被作为冷凝器使用,该冷凝器是通过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热交换来使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冷凝的装置。另外,这种板式热交换器有时还被作为蒸发器使用,该蒸发器是通过使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热交换来使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蒸发的装置。
但是,在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中,在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根据与作为冷凝或蒸发对象的第二流体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在提高热传导性能方面存在界限。
具体地说明,传热部的凸条横切该传热部的纵中心线,并形成在传热部的第三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因此,传热部的凸条会增大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各自的流通阻力。
一般来说,第一流体采用不会发生相变化的流体(为单相流的流体)。因此,第一流路的流通阻力的增加会使对传热部产生热影响的机会增加。因此,第一流路的流通阻力的增加成为提高热传导性能的主要原因。
而第二流体采用氟利昂等会发生相变化的流体(含有液体和气体的作为二相流的流体)。与之相伴,在划定第二流路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上形成有第二流体的液膜。因此,为了提高热传导性能,需要加快第二流体的流速,扰乱形成在传热部的第二面上的液膜的流动。
但是,由于传热部的凸条横切该传热部的纵中心线,并形成在传热部在第三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因此,传热部的凸条会妨碍第二流体在第二流路内的流动。即,位于传热部的第二面的凸条形成为对第二流体在第二流路内的流动进行横切(交叉),因此,会增大第二流体在第二流路内的流通阻力。
因此,在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中,在提高第二流体在第二流路内的流速时存在界限,无法充分扰乱形成在传热部的第二面上的第二流体的液膜的流动。
因此,在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中,在提高在第二流路内流通的第二流体相对于传热部的热传导性能时存在界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99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板式热交换器,该板式热交换器能够提高第二流体相对于传热部的热传导性能,其中,所述第二流体通过与第一流体的热交换而发生相变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具有多块传热板,该多块传热板包括传热部,且各传热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所述传热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中形成有凸条及凹条,第二面相对于该第一面朝向相反侧、且形成有与第一面的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凹条及与第一面的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凸条,多块传热板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与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一面对置,并且,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与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二面对置,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之间形成有使第一流体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一流路,且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之间形成使第二流体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二流路,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第一凸条作为形成在第一面上的凸条,该多条第一凸条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多条第一凸条分别在第二方向或在包含第二方向成分的合成方向上延伸,还包含比形成在该第一面的第一凸条高度低的至少一条阻挡用凸条,该阻挡用凸条在与第一凸条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第一凹条作为形成在第一面上的凹条,该多条第一凹条形成在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条之间,且包含与第一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凹条作为形成在第二面上的凹条,相邻的传热板的各第一凸条位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一凸条之间,相邻的传热板的各阻挡用凸条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传热部的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全长短,相邻的传热板的阻挡用凸条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至少某一方向上被配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一凸条交叉对抵。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还可以构成为,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阻挡用凸条,多条阻挡用凸条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优选地,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的传热部至少具有一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的列,相邻的传热板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的传热部至少具有两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的列,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中的列位于另一侧的传热板的列之间。
该情况下,优选地,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中构成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分别位于相邻的传热板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中构成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构成为,阻挡用凸条在第三方向上笔直地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方式,优选地,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括与第一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凸条作为形成在第二面的凸条,相邻的传热板的各第二凸条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重合,并与该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的顶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是包含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第一面侧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第一传热板)的图。
图4是从第二面侧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第一传热板)的图。
图5是从第一面侧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第二传热板)的图。
图6是从第二面侧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第二传热板)的图。
图7是表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的流通路径及在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的概要图。
图8是从第二方向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是附记了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X-X剖视图,是附记了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XI-XI剖视图,是附记了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中的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的流动的图。
图1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中的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流动的图。
图14是从第二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15是从第二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16是从第二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在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的流通路径及在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的概要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在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的流通路径及在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称作“热交换器”)1具有三块以上的传热板2、3。
三块以上的传热板2、3在第一方向上重合。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在三块以上的传热板2、3中包括两种传热板。两种传热板2、3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与之相伴,在热交换器1中,以传热板2、3为界,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使第一流体A流通的第一流路Ra、和使第二流体B流通的第二流路Rb。
这里,对两种传热板2、3进行具体说明。两种传热板2、3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对两种传热板2、3的相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传热板2、3具有传热部20、30和环状的嵌合部21、31,其中,传热部20、30具有第一面Sa1、Sb1和第二面Sa2、Sb2,该第二面Sa2、Sb2相对于该第一面Sa1、Sb1朝向相反方向,环状的嵌合部21、31从传热部20、30的外周缘全周向与该传热部20、30面交叉的方向延伸。
传热部20、3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厚度。与之相伴,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及第二面Sa2、Sb2在第一方向上并列。传热部20、30的外形(轮廓)由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划定,其中所述一对长边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短边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分别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一对长边。即,从第一方向观察的传热部20、30的外形为在第二方向形成长边的长方形。
传热部20、30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端部和位于该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传热部20、30在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20、30在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两个开口200、203、300、303,在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两个开口201、202、301、302。
位于传热部20、30的第二方向中的一端部的两个开口200、203、300、303在第三方向上并列。另外,位于传热部20、30的第二方向中的另一端部的两个开口201、202、301、302在第三方向上并列。
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0、300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1、301的周围在第一面Sa1、Sb1侧凹陷。与之相伴,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0、300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1、301的周围在第二面Sa2、Sb2侧鼓出。
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0、300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1、301的周围向第二面Sa2、Sb2侧的鼓出量被设定为能够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开口200、201、300、301(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0、300及另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1、301)的周围接触。
对此,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3、303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2、302的周围在第二面Sa2、Sb2侧凹陷。与之相伴,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3、303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2、302的周围在第一面Sa1、Sb1侧鼓出。
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3、303的周围及位于另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2、302的周围向第一面Sa1、Sb1侧的鼓出量被设定为能够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开口202、203、302、303(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2、302及位于另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3、303)的周围(鼓出的部分)接触。此外,在图3乃至图6中,为了明确第一面Sa1、Sb1及第二面Sa2、Sb2各自的凹凸关系,对在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的周围凹陷的区域及后述的凹条22、32的底部分标注点标记。
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与使传热板2、3重叠的状态之间的关系,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0、300与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侧的开口201、301处于对角位置。另外,传热部20、3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3、303与位于另一端部的另一侧的开口202、302处于对角位置。
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及第二面Sa2、Sb2分别形成有凹条22、32及凸条23、33。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及第二面Sa2、Sb2中分别具有多条(多数)凹条22、32及凸条23、33。
更具体地说,传热板2、3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成形的。与之相伴,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的凹条22、32与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的凸条23、33互为表里关系。另外,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的凸条23、33与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的凹条22、32互为表里关系。即,通过伴随冲压成形的金属板的变形,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的凹条22、32被形成在与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的凸条23、33对应的位置上。另外,通过伴随冲压成形的金属板的变形,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的凸条23、33被形成在与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的凹条22、32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3及图5所示,传热部20、30包括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第一凹条220、320作为形成在第一面Sa1、Sb1的凹条22、32。另外,传热部20、30包括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作为形成在第一面Sa1、Sb1的凸条23、33,该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在第三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凹条220、320之间沿第二方向延伸。即,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在第三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而且,传热部20、30包括至少一条阻挡用凸条231、331作为形成在第一面Sa1、Sb1的凸条23、33,该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高度比形成在该第一面Sa1、Sb1的第一凸条230、330低、且沿与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交叉的方向延伸。
多条第一凹条220、320各自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及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各自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相同或大致相同。划定第一凹条220、320的内表面与划定第一凸条230、330的外表面连续。由此,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起伏的波浪状。
以此为前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多条第一凹条220、320中的特定的第一凹条220、320与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中的特定的第一凸条230、330,即与特定的第一凹条220、320相邻的第一凸条230、330之间的边界位于纵中心线CL上。
即,特定的第一凹条220、320或特定的第一凸条230、330被配置成从纵中心线CL向第三方向错开以下距离:隔着一条第一凹条220、320而相邻的第一凸条230、330彼此的间隔的1/4、或隔着一条第一凸条230、330而相邻的第一凹条220、320彼此的间隔的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具有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如上所述,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高度分别比第一凸条230、330低。具体来说,对于从假想面(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展开的假想面)突出的突出量来说,与第一凸条230、330的突出量相比,阻挡用凸条231、331的突出量小,其中,所述假想面为通过形成在第二面Sa2、Sb2上的后述多条第二凸条233、333的顶部的假想面。与之相伴,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顶部与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相比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二面侧。即,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顶部位于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与第一凹条220、320的底部之间。
关于详细内容后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块传热板2、3重合的状态下,在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之间(与第一凹条220、320对应的位置),存在有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
与之相伴,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与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顶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与另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凹条220、320的间隔成为能够确保第一流体A流通的间隔。
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传热板2、3中,多条第一凹条220、320被设定为相同宽度,并且多条第一凸条230、330被设定为相同宽度。另外,在各传热板2、3中,第一凹条220、320与第一凸条230、330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宽度。
与之相伴,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若与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凹条220、320过于接近,则第一凸条230、3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凹条220、3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的间隙消失或与形成在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与第一凹条220、320的底部之间的间隙相比变得极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一凸条230、3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凹条220、3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间隔成为能够确保第一流体A的流通性的间隔的方式来设定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与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顶部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用凸条231、331与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及第一凹条220、320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三方向上延伸。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传热部20、30在第三方向上的全长短。即,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在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范围排列的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及第一凹条220、320的总数相比,与数量少于该总数的第一凸条230、330及第一凹条220、320交叉的长度。
更具体地说明,阻挡用凸条231、331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2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
这样,伴随阻挡用凸条231、331延伸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在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多个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数列。即,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被配置成矩阵状。
各列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数量及位置对应。与之相伴,不同的列彼此所对应的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三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这里相邻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之间的间隔(第三方向上相邻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间隔)被设定为单个的阻挡用凸条231、331延伸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之间的间隔(第三方向上相邻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间隔)被设定得比单个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
这样,伴随阻挡用凸条231、331延伸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为1/2以下),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上的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中,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连续的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和在第二方向的多处被阻挡用凸条231、331切断的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被切断的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的至少一端与阻挡用凸条231、331相连。
本实施方式中,被切断的第一凹条220、320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与之相伴,被切断的第一凸条230、330也在第二方向上排列。
如图4及图6所示,传热部20、30包含多条第二凹条221、321作为形成在第二面Sa2、Sb2上的凹条22、32,该多条第二凹条221、321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传热部20、30包含多条第二凸条233、333作为形成在第二面Sa2、Sb2的凸条23、33,该多条第二凸条233、333在沿第三方向相邻的第二凹条221、321之间以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即,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中,第二凹条221、321及第二凸条233、333在第三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而且,传热部20、30包含凹条(以下,称作“背面侧凹条”)222、322作为形成在第二面Sa2、Sb2上的凹条22、32,该凹条222、322形成在第一面Sa1、Sb1上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背面侧。
第二凹条221、321是在第一面Sa1、Sb1上的第一凸条230、330的背面侧所形成的凹条22、32。与之相伴,第二凹条221、321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凸条233、333是在第一面Sa1、Sb1上的第一凹条220、320的背面侧所形成的凸条23、33。与之相伴,第二凸条233、333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划定第二凹条221、321的内表面和划定第二凸条233、333的外表面连续。由此,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形成为在第三方向上起伏的波浪状。
背面侧凹条222、322与阻挡用凸条231、331,除了凹凸关系相反以外以相同形态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侧凹条222、322与多条第二凸条233、333及第二凹条221、321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侧凹条222、322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短。即,背面侧凹条222、322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在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范围排列的多条第二凸条233、333及第二凹条221、321的总数相比,与数量少于该总数的第二凸条233、333及第二凹条221、321交叉的长度。
更具体地说明,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2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
这样,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与之相伴,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中,在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多条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列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列。即,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中,多条背面侧凹条222、322被配置成矩阵状。
各列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数量及位置对应。与之相伴,不同的列彼此所对应的背面侧凹条222、322在第三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这里,相邻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列之间的间隔(第三方向上相邻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间隔)被设定为单个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列之间的间隔(第三方向上相邻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间隔)被设定得比单个的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小。
这样,背面侧凹条222、322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的1/3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以下),与之相伴,在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上的第二凹条221、321及第二凸条233、333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连续的和在第二方向的多处被背面侧凹条222、322切断的。被切断的第二凹条221、321及第二凸条233、333的至少一端连接于背面侧凹条222、322。即,被切断的第二凹条221、321向背面侧凹条222、322内开放。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切断的第二凹条221、321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与之相伴,被切断的第二凸条233、333也在第二方向上排列。
两种传热板2、3的共通点如以上所述。接下来,对两种传热板2、3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5所示,两种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以下,称作“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上的第一凸条230与两种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以下,称作“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上的第一凸条330在第三方向上以错位的方式配置。即,在第一传热板2的传热部20的第一面Sa1与第二传热板3的传热部30的第一面Sb1对置的状态下,以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凸条230与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凹条320对应、且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凸条330与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凹条220对应的方式,来设定各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的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中使第一面Sa1、Sb1上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数量及配置不同。即,在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中,使第一面Sa1、Sb1上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数与各列中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配置不同。
具体来说,在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中,与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的阻挡用凸条231的列数相比,在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中沿第三方向隔开间隔并列的阻挡用凸条331的列数少一列。另外,与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中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231的数量相比,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中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231的数量少一个。
与之相伴,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的阻挡用凸条231的列的位置与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的阻挡用凸条331的列间的位置对应,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的阻挡用凸条331的列的位置与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的阻挡用凸条231的列间的位置对应。另外,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231与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331之间(第二方向上相邻的阻挡用凸条331的中间位置)对应,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面Sb1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331与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面Sa1的各列的阻挡用凸条231之间(第二方向上相邻的阻挡用凸条231的中间位置)对应。
而且,在第一传热板2中,如图3所示,嵌合部21向传热部20的第一面Sa1侧延伸。而在第二传热板3中,如图6所示,嵌合部31向传热部30的第二面Sb2侧延伸。
多块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分别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多块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分别在第一方向上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热板2与第二传热板3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重合。此时,多块传热板2、3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与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中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对置。另外,多块传热板2、3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与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中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对置。
由此,如图2及图7所示,以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为界交替地形成有使第一流体A在第二方向流通的第一流路Ra和使第二流体B在第二方向流通的第二流路Rb。即,使第一流体A流通的第一流路Ra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之间,且使第二流体B流通的第二流路Rb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之间。
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位于传热部20、30的对应的位置上的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在第一方向上相连。另外,在相互对置的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的周围接触有向对方侧鼓出的部分。由此,形成有向第一流路Ra供给第一流体A的第一流入路Pa1、使第一流体A从第一流路Ra流出的第一流出路Pa2、向第二流路Rb供给第二流体B的第二流入路Pb1、使第二流体B从第二流路Rb流出的第二流出路Pb2。
更具体地说明,在使多块传热板2、3重合时,使一块第一传热板2与一块第二传热板3重合而成为一组。在将多组这样的组进行重合时,每隔一组使其围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旋转180度并重合。在该状态下,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或第二传热板3)的嵌合部21、31被外嵌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或第二传热板3)的嵌合部21、31。
由此,如图8至图11所示,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第一面Sa1、Sb1侧,第一传热板2(传热部20)的第一凸条230与第二传热板(传热部30)的第一凹条320对置,第一传热板2(传热部20)的第一凹条220与第二传热板(传热部30)的第一凸条330对置。
在第一传热板2中,阻挡用凸条231比第一凸条230高度低,在第二传热板3中,阻挡用凸条331比第一凸条330高度低,因此,第一传热板2的阻挡用凸条231与第二传热板3的第一凸条330交叉对抵,第二传热板3的阻挡用凸条331与第一传热板2的第一凸条230交叉对抵。
而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第二面Sa2、Sb2侧,第一传热板2(传热部20)的第二凸条233与第二传热板(传热部30)的第二凸条333对置,第一传热板2(传热部20)的第二凹条221与第二传热板(传热部30)的第二凹条321对置。即,在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的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由于多条第一凹条220、320中的特定的第一凹条220、320与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中的特定的第一凸条230、330的边界位于纵中心线CL上,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旋转180°,相邻的传热板2、3的第二凸条233、333彼此对置,使互相的顶部彼此接触,其中,所述特定的第一凸条230、330为与特定的第一凹条220、320相邻的第一凸条230、330。
由此,图2所示,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之间形成有使第一流体A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一流路Ra。另外,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之间形成有使第二流体B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二流路Rb。
而且,如上所述,多块传热板2、3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由此,位于传热部20、30的对应的位置上的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在第一方向上相连。另外,在相互对置的开口200、201、202、203、300、301、302、303的周围,接触有向相对方鼓出的部分。由此,形成有将第一流体A向第一流路Ra供给的第一流入路Pa1、使第一流体A从第一流路Ra流出的第一流出路Pa2、将第二流体B向第二流路Rb供给的第二流入路Pb1、使第二流体B从第二流路Rb流出的第二流出路Pb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相邻的传热板2、3的相接触的部分彼此被钎焊。由此,多块传热板2、3被一体地(机械地)连接,且相邻的传热板2、3的对置面之间(接触部分)被密封。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如以上所述。如图2、图7、及图12所示,第一流体A从第一流入路Pa1流入多条第一流路Ra。第一流体A分别在多条第一流路Ra中沿第二方向流通,并向第一流出路Pa2流出。而如图2、图7、及图13所示,第二流体B从第二流入路Pb1流入多条第二流路Rb。第二流体B分别在该多条第二流路Rb中沿第二方向流通,并向第二流出路Pb2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Ra中以连结传热部20、30的对角的对角线为中心流通。而如图13所示,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Rb中以连结传热部20、30的对角的对角线即与成为第一流体A的流动中心的对角线不同的其他对角线为中心流通。
此时,在第一流路Ra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及在第二流路Rb中流通的第二流体B介由分隔第一流路Ra与第二流路Rb的传热板2、3(传热部20、30)来进行热交换。由此,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Rb内沿第二方向流通的过程中进行冷凝或蒸发。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具有多块传热板2、3,该传热板2、3包括传热部20、30,各传热部20、30在第一方向上重合,该传热部20、30具有第一面Sa1、Sb1和第二面Sa2、Sb2,其中,第一面Sa1、Sb1形成有凸条23、33及凹条22、32,第二面Sa2、Sb2相对于该第一面Sa1、Sb1朝向相反侧、且形成有与第一面Sa1、Sb1的凸条23、33互为表里关系的凹条22、32及与第一面Sa1、Sb1的凹条22、32互为表里关系的凸条23、33,多块传热板2、3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与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中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对置,并且,使自身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与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2、3中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对置,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之间形成有使第一流体A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一流路Ra,且在相邻的传热板2、3的传热部20、30的第二面Sa2、Sb2之间形成有使第二流体B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二流路Rb,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传热部20、30包含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作为形成在第一面Sa1、Sb1上的凸条23、33,该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多条第一凸条230、330分别在第二方向或在包含第二方向成分的合成方向上延伸,并且,包含至少一条阻挡用凸条231、331,该阻挡用凸条231、331比形成在该第一面Sa1、Sb1的第一凸条230、330高度低,且在与第一凸条230、330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传热部20、30包含多条第一凹条220、320作为形成在第一面Sa1、Sb1上的凹条22、32,该多条第一凹条220、320形成在第一凸条230、230、330、330之间,该第一凸条230、230、330、330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邻,且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传热部20、30包含与第一凸条230、330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凹条221、321作为形成在第二面Sa2、Sb2上的凹条22、32,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各第一凸条230、330位于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之间,且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比传热部20、30的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全长短,相邻的传热板2、3的阻挡用凸条231、331被配置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至少某一方向上相互错位的位置上,与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交叉对抵。
根据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1,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传热部20、30的第三方向的全长短,相邻的传热板2、3的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至少某一方向被配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因此,阻挡用凸条231、331彼此不一致(重合)。由此,第一流路Ra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连通的状态。
而且,如图9及图11所示,在形成于相邻的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之间的第一流路Ra的途中位置,阻挡用凸条231、331以向相对方的传热部20、30突出的状态存在。与之相伴,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一流路Ra内阻碍第一流体A的流通,并使第一流路Ra内的第一流体A的流通阻力增大。
尤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第一凸条230、330位于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之间,且传热板2、3的阻挡用凸条231、331(高度比第一凸条230、330低的阻挡用凸条231、331)与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交叉对抵。
因此,相邻的传热板2、3的第一面Sa1、Sb1的间隔变窄。即,成为划定第一流路Ra的传热板2、3彼此接近的状态,该接近的量为阻挡用凸条231、331的突出量比第一凸条230、330的突出量少的量。与之相伴,第一流路Ra的流路宽度变窄,其结果就是,使第一流路Ra内的第一流体A的流通阻力增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通过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存在和第一流路Ra的流路宽度,来使第一流体A的流通阻力增大,其结果,第一流体A对传热部20、30产生热影响的机会增加,向第二流体B侧的热传导性能提高。
对此,在各传热板2、3的第二面Sa2、Sb2中,形成有与第一凸条230、330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凹条221、321,另外,形成有与第一面Sa1、Sb1的阻挡用凸条231、331互为表里关系的凹条,因此,在形成于相邻的传热板2、3的第二面Sa2、Sb2之间的第二流路Rb内,没有会成为第二流体B的流通阻力的结构。因此,第二流路Rb内的第二流体B的流通阻力变小,能够加快第二流体B的流速。
由此,即使采用会发生相变化的流体(含有液体和气体的二相流的流体)作为第二流体B,通过第二流体B的流速,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表面上的第二流体B的液膜的流动也会被扰乱。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1中,在第二流路Rb中流通的第二流体B相对于传热部20、30(第一流体A侧)的热传导性能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传热部20、30包括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因此,在第一流路Ra内的多处部位(存在阻挡用凸条231、331的位置)能够提高流通阻力。由此,第一流体A对传热部20、30产生热影响的机会增加,向第二流体B侧的热传导性能提高。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的传热部20至少具有一列(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331的列,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3的传热部30至少具有两列(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331的列,由于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中的列位于另一侧的传热板3的列之间,所以,第一流体A会在第一流路Ra整体中进行扩散。因此,传热部20、30中有助于传热的区域增加,第一流路Ra中的第一流体A的热传导性能提高。
尤其,构成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一侧的传热板2中的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分别位于构成相邻的传热板2、3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3中的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331之间,因此,在第一流路Ra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在向下游侧行进的同时会在各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周围分散。因此,第一流体A会在第一流路Ra的整体扩散,传热部20、30中有助于传热的区域增加。由此,第一流路Ra中的第一流体A的热传导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三方向上笔直地延伸,所以,以在与第一流路Ra中的第一流体A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存在。由此,第一流体与阻挡用凸条231、331碰撞的机会增多,不仅流通阻力变大,第一流体A会在第三方向上有效地扩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传热部20、30包含与第一凹条220、320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凸条233、333作为形成在第二面Sa2、Sb2的凸条23、33,相邻的传热板2、3的各第二凸条233、333与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二凸条233、333重合,并与该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二凸条233、333的顶部接触,因此,即使在第一流路Ra内流通的第一流体A的流动压力作用在传热部20、30上,该传热部20、30也不会被压扩张。因此,能够确保构成第二流路Rb的空间,从而确保第二流体B的流通的顺畅性。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任何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适当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的第二凸条233、333的顶部彼此接触甚至连接,但不限于此。例如,相邻的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的第二凸条233、333的顶部彼此还可以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分离。但是,为了得到能够抵抗第一流路Ra内的流动压力上升等的刚性,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优选相邻的传热板2、3(第一传热板2及第二传热板3)的第二凸条233、333的顶部彼此接触甚至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条220、320、第一凸条230、330、第二凹条221、321、及第二凸条233、333在第二方向上笔直地延伸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凹条221、321以与背面侧凹条222、322连续作为前提,还可以在包含第二方向成分的合成方向(相对于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但是,为了提高第二流体B的流速,其条件是以相对于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的倾斜成分(角度)比相对于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的倾斜成分(角度)小的状态进行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传热板2、3中,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两个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在一个传热部20、30设置一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在第二方向隔开间隔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两列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还可以设置一列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的列。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中,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但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还可以在第三方向上错位地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上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形成为相同形态,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在传热部20、30的第一面Sa1、Sb1上形成不同形态的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的宽度尺寸(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至图16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凹条220、320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凸条230、330的宽度尺寸大。具体来说,如图14所示,以将第一凹条220、320及第一凸条230、330形成为截面圆弧状为前提,还可以将第一凹条220、320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一凸条230、330的曲率半径大。另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凹条220、320的底部形成为平坦状,且将第一凹条220、320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凸条230、330的宽度尺寸大。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凸条230、330形成为截面圆弧状,且如图16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凸条230、330的顶部形成为平坦状。若这样,则即使相对方的传热板2、3的第一凸条230、330与比第一凸条230、330高度低的阻挡用凸条231、331交叉对抵,并由此成为第一凸条230、330相对于第一凹条220、320接近或进入的状态,也不会在第一凹条220、320与第一凸条230、330之间形成间隔极窄的部分,能够确保第一流体A的流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Ra使第一流入路Pa1与第一流出路Pa2直接连通,且第二流路Rb使第二流入路Pb1与第二流出路Pb2直接连通,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及图18所示,还可以通过连接流路PJ使至少两条第二流路Rb彼此连通,所述连接流路PJ在与第二流入路Pb1及第二流出路Pb2不同的位置处沿第一方向延伸,将包含连接流路PJ的、位于第二流体B的流通路径的最上游的第二流路Rb连接于第二流入路Pb1,且将包含连接流路PJ的、位于第二流体B的流通路径的最下游的第二流路Rb连接于第二流出路Pb2。
更详细地说,在传热板2、3的重合方向(第一方向)的途中位置,在相邻的传热板2、3之间形成有分岐基准空间Ds1。以此为前提,还可以为,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分岐基准空间Ds1一侧的第二流路Rb与分岐基准空间Ds1介由连接流路PJ被连接,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分岐基准空间Ds1另一侧的第二流路Rb与分岐基准空间Ds1介由连接流路PJ被连接。若这样构成,则第二流体B的流通路径被分岐成从分岐基准空间Ds1在第一方向的一侧连续的至少一个第一系统S1和从分岐基准空间Ds1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连续的至少一个第二系统S2。
另外,在第二流体B的流通路径包含第一系统S1和第二系统S2的情况下,还可以分别在第一系统S1及第二系统S2中形成分岐基准空间(下游侧的分岐基准空间)Ds2,该分岐基准空间Ds2形成在划定至少一个第二流路Rb的传热板2、3之间,该至少一个第二流路Rb位于第一方向的途中位置且经由连接流路PJ直接或间接地与上游的分岐基准空间Ds1连接。该情况下,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分岐基准空间Ds2一侧的第二流路Rb与下游侧的分岐基准空间Ds2介由连接流路PJ连接,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分岐基准空间Ds2另一侧的第二流路Rb与下游侧的分岐基准空间Ds2介由连接流路PJ连接。由此,第一系统S1及第二系统S2各自的第二流体B的流通路径被进一步分岐成至少两个系统S1a、S1b、S2a、S2b,且位于该系统S1a、S1b、S2a、S2b中的最下游的第二流路Rb被连接于第二流出路Pb2。此外,位于各系统S1a、S1b、S2a、S2b中的最下游的第二流路Rb(连接于第二流出路Pb2的第二流路Rb)不限于一个,还可以为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分别在第三方向上笔直地延伸,但不限于此。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多条阻挡用凸条231、331还可以分别包含弯曲凸条部232、332。
在该情况下,还可以为,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相邻的传热板2、3的阻挡用凸条231、331呈彼此交叉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挡用凸条231、331与多条第一凸条230、330交叉地设置,但不限于此。阻挡用凸条231、331在与第一凸条230、330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即可。即,以阻挡用凸条231、331在与第一凸条230、330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为(阻挡用凸条231、331的顶部(棱线)在与第一凸条230、330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前提,阻挡用凸条231、331被形成得极短,仅与单个第一凸条230、330交叉,还可以存在于相邻的第一凸条230、230、330、330之间(单个第一凹条220、320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板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第一传热板(传热板),3…第二传热板(传热板),20、30…传热部,21、31…嵌合部,22、32…凹条,23、33…凸条,200、201、202、203、300、301、302、303…开口,220、320…第一凹条,221、321…第二凹条,222、322…背面侧凹条,230、330…第一凸条,231、331…阻挡用凸条,233、333…第二凸条,A…第一流体,B…第二流体,CL…纵中心线,Pa1…第一流入路,Pa2…第一流出路,Pb1…第二流入路,Pb2…第二流出路,Ra…第一流路,Rb…第二流路,Sa1、Sb1…第一面,Sa2、Sb2…第二面。

Claims (7)

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具有多块传热板,该多块传热板包括传热部,且各传热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所述传热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中形成有凸条及凹条,第二面相对于该第一面朝向相反侧、且形成有与第一面的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凹条及与第一面的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凸条,
多块传热板分别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与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一面对置,并且,使自身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与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并列的传热板中的传热部的第二面对置,
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一面之间形成有使第一流体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一流路,且在相邻的传热板的传热部的第二面之间形成使第二流体在第二方向上流通的第二流路,
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第一凸条作为形成在第一面上的凸条,该多条第一凸条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多条第一凸条分别在第二方向或在包含第二方向成分的合成方向上延伸,还包含比形成在该第一面的第一凸条高度低的至少一条阻挡用凸条,该阻挡用凸条在与第一凸条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第一凹条作为形成在第一面上的凹条,该多条第一凹条形成在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条之间,且包含与第一凸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凹条作为形成在第二面上的凹条,
相邻的传热板的各第一凸条位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一凸条之间,
相邻的传热板的各阻挡用凸条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传热部的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全长短,
相邻的传热板的阻挡用凸条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至少某一方向上被配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一凸条交叉对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含多条阻挡用凸条,多条阻挡用凸条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的传热部至少具有一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的列,
相邻的传热板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的传热部至少具有两列包含有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条阻挡用凸条的列,
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中的列位于另一侧的传热板的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相邻的传热板中的一侧的传热板中构成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分别位于相邻的传热板中的另一侧的传热板中构成列的多条阻挡用凸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阻挡用凸条在第三方向上笔直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括与第一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凸条作为形成在第二面的凸条,
相邻的传热板的各第二凸条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重合,并与该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的顶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相邻的传热板的各传热部包括与第一凹条互为表里关系的多条第二凸条作为形成在第二面的凸条,
相邻的传热板的各第二凸条与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重合,并与该相对方的传热板的第二凸条的顶部接触。
CN201780091176.4A 2017-05-25 2017-05-25 板式热交换器 Active CN110691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9549 WO2018216165A1 (ja) 2017-05-25 2017-05-25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1954A CN110691954A (zh) 2020-01-14
CN110691954B true CN110691954B (zh) 2021-05-11

Family

ID=64396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1176.4A Active CN110691954B (zh) 2017-05-25 2017-05-25 板式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47710B1 (zh)
JP (1) JP6799680B2 (zh)
CN (1) CN110691954B (zh)
WO (1) WO20182161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33251T3 (es) * 2018-12-21 2023-02-03 Innoheat Sweden Ab Placa intercambiadora de calor e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JP7181241B2 (ja) * 2020-02-05 2022-11-30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102667381B1 (ko) * 2023-03-31 2024-05-20 이상준 유체 흐름을 개선한 판형 열교환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2411A (en) * 1975-12-19 1980-01-08 Hisaka Works Ltd. Plate type condenser
JPS5664292A (en) * 1979-10-30 1981-06-01 Hisaka Works Ltd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JPS6176889A (ja) * 1984-09-19 1986-04-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プレ−ト型熱交換器
JPH07260386A (ja) * 1994-03-28 1995-10-13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270666A (zh) * 1997-09-15 2000-10-18 Abb空气预热器有限公司 空气预热器传热表面
CN102239378A (zh) * 2008-11-12 2011-11-09 阿尔法拉瓦尔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6440890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80368A (en) * 1944-01-01 1946-09-05 Separator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late heat exchangers
JPS5710353B2 (zh) * 1972-12-21 1982-02-25
JPS55107898A (en) * 1979-02-12 1980-08-19 Union Carbide Corp Heat exchanger wall member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JPS5699293U (zh) * 1979-12-22 1981-08-05
JP3212350B2 (ja) * 1992-03-30 2001-09-25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3976418B2 (ja) * 1998-10-13 2007-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式熱交換器
JP2001099588A (ja) 1999-09-29 2001-04-13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DK2508831T3 (en) * 2011-04-07 2016-03-07 Alfa Laval Corp Ab PLATE HEAT EXCHANG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2411A (en) * 1975-12-19 1980-01-08 Hisaka Works Ltd. Plate type condenser
JPS5664292A (en) * 1979-10-30 1981-06-01 Hisaka Works Ltd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JPS6176889A (ja) * 1984-09-19 1986-04-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プレ−ト型熱交換器
JPH07260386A (ja) * 1994-03-28 1995-10-13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270666A (zh) * 1997-09-15 2000-10-18 Abb空气预热器有限公司 空气预热器传热表面
CN102239378A (zh) * 2008-11-12 2011-11-09 阿尔法拉瓦尔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6440890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7710B1 (en) 2024-04-10
CN110691954A (zh) 2020-01-14
JP6799680B2 (ja) 2020-12-16
EP3647710A1 (en) 2020-05-06
EP3647710A4 (en) 2021-01-06
WO2018216165A1 (ja) 2018-11-29
JPWO2018216165A1 (ja)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1954B (zh) 板式热交换器
EP3404350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5793662B (zh) 具有改进的流动的热交换器
EP3436759B1 (en)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ch heat transfer plates
US6823934B2 (en)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plate pack for use i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US20120325434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JP7108056B2 (ja) 伝熱板およびガスケット
KR20190107074A (ko) 열교환 판 및 열교환기
CN110662937B (zh) 板式热交换器
WO2014132959A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A2484856A1 (en) Cross-over rib plate pair for heat exchanger
UA126841C2 (uk) Пластина для теплопередачі
KR20070061448A (ko) 열교환 플레이트
JP710007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102514787B1 (ko) 열 전달 플레이트
JP2012127541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15003979A (zh) 板式热交换器
JP719476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102638063B1 (ko) 열전달 플레이트
KR102637998B1 (ko) 열전달 플레이트
JP5244162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6322750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6235645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20050073424A (ko) 열교환용 플레이트 및 열교환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