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2766B - 可调节通风口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通风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82766B CN110682766B CN201910589993.3A CN201910589993A CN110682766B CN 110682766 B CN110682766 B CN 110682766B CN 201910589993 A CN201910589993 A CN 201910589993A CN 110682766 B CN110682766 B CN 1106827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
- air
- housing
- conditioning actuator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节通风口(3),其适于引导流过通风口的空气流。通风口包括: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细长壳体(7);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7)中的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中的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17);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内、相对于壳体固定地定位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空气引导件(13);可相对于壳体移位以调节空气流的方向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通风口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9,41,43),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5)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17),以用于空气流的竖直方向;以及第二连接件(49),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5)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以用于空气流的水平方向。空气调节致动器围绕空气引导件(13)并且可相对于空气引导件移位,优选地可旋转地移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可调节通风口。通风口可以包括在车辆的仪表板中,例如形成仪表板的整体部分。
背景技术
通风口用于车辆中,以便为乘客舱和/或储藏箱提供来自车辆外部和/或来自HVAC系统的空气。从而,空气流流动通过通风口并进入乘客舱和/或储藏箱。有时希望能够调节空气流的方向。这通常通过调节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和/或水平叶片的倾斜的位置和/或程度来获得。通常借助于空气调节致动器来调节叶片,该空气调节致动器可操作地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竖直叶片和/或水平叶片。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位于通风口本身处或其中,例如,从专利文献US2013/0165034A1已知的。然而,在其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致动器部分地阻挡来自通风口的排气开口的空气流。此外,叶片的调节限于竖直调节和/或水平调节,而没有其间的方向。
作为替代位置,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位于通风口的排气开口旁边的仪表板中,例如专利文献US2006/0172680A1中公开的。然而,在这种解决方案中,空气调节致动器通过相当复杂的机械连杆系统连接到叶片。此外,仪表板上需要有额外的空间以用于空气调节致动器。
文献DE2016116356A1公开了一种用于给机动车辆的乘客舱通风的通风口。该通风口具有壳体,在该壳体中设置有固定的空气分隔器,以将壳体分成通向通风口的空气出口的两个空气管道。为了引导空气流,可枢转的薄片设置在两个空气管道中,并且百叶窗设置在空气分隔器前方,由此,来自空气出口的空气流可以被导向所有方向。然而,文献中没有给出关于如何控制可枢转薄片和百叶窗的调节的细节。
尽管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可调节通风口的许多变型,但仍希望提供一种改进的可调节通风口,其允许离开的空气流被导向所有方向,这避免了空气调节致动器与叶片之间复杂的连杆系统,并且仅最小程度地阻挡来自通风口的排气开口的空气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或改善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或提供有用的替代方案。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的主题实现。实施方式在随附的从属权利要求、以下描述和附图中阐述。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节通风口,其适于引导流过通风口的空气流。通风口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壳体;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中的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内、相对于壳体固定地定位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空气引导件;以及可相对于壳体移位以调节空气流的方向的空气调节致动器。通风口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以用于空气流的竖直方向。通风口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以用于空气流的水平方向。空气调节致动器围绕空气引导件并且可相对于空气引导件移位,优选地可旋转地移位。
通风口可以安装在车辆中,例如轿车。通风口可以例如位于车辆的仪表板中或车厢的侧壁中。壳体或壳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可以形成仪表板/侧壁的整体部分,例如同时成型。作为替代方案,壳体可以与仪表板/侧壁集成,例如安装在仪表板/侧壁的开口或凹槽中。因此,通风口的排气开口可以与仪表板/侧壁的表面齐平。还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用于除了轿车以外的其它车辆中,例如公共汽车、卡车、货车、加工机床(workingmachine)、飞行器或船。
空气引导件相对于壳体固定地定位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内,可选地完全在壳体内,并且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空气引导件用于将空气流分到空气引导件上方的上空气通道中和空气引导件下方的下空气通道中。空气引导件优选地位于壳体的纵向中心线处或附近。空气引导件的这种定位适于其中希望能够在空气引导件的上方和下方引导等量的空气的通风口。
通风口包括多个可调节叶片,即至少一个竖直叶片和至少一个水平叶片。如果设置有多个竖直叶片,例如数量在2至20或4至10的范围内,则它们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优选地等距地间隔开。也可以使用多个水平叶片,例如2、3、4或5个。在这种情况下,水平叶片可以并排定位和/或位于彼此上方/下方。竖直叶片的数量和/或水平叶片的数量可以适应壳体的形状。在宽度大于高度的壳体中,竖直叶片的数量通常大于水平叶片的数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壳体从其长度方向上看是细长的,并且设置有多个竖直叶片和单个水平叶片。
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看,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位于排气开口的中心。然而,将空气调节致动器定位在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看沿空气引导件的任意位置处也是可行的。可以在通风口中设置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致动器,每个空气调节致动器控制可调节叶片的一个子组。
空气通常从车辆的HVAC系统和/或从环境空气进入通风口。空气通常通过排气开口离开,进入车辆的乘客舱。空气调节致动器用于调节离开通风口的空气流的方向。通过使空气调节致动器相对于空气引导件移位并因此也相对于壳体移位来实现方向的调节。优选地,该移位包括旋转移位。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可以以任何方向进行无级调节,即,不仅像从某些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中已知的那样竖直地和/或水平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使得可以使用连续的空气引导件,并且还避免了空气调节致动器与叶片之间复杂的连杆系统。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的空气调节致动器仅最小程度地阻挡来自通风口的排气开口的空气流。
通常,通风口安装在车辆中,使得这里表示为“竖直”和“水平”的通风口的方向与车辆停在平坦地面上时的竖直和水平方向一致,但是,通风口也可以以任何方向安装在车辆中。此外,即使被表示为“竖直”的叶片优选垂直于被表示为“水平”的叶片,叶片也可以反之相差另一个角度而不是90°,例如在30°至90°的范围内。
空气引导件可以在壳体内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优选地,空气引导件可以沿壳体的整个长度或基本上整个长度延伸。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可以使用连续的空气引导件,即它沿壳体的整个长度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引导件形成完整的线,该线可通过排气开口看到。
在通过通风口的流动方向上看,空气引导件可以位于可调节叶片的下游。优选地,空气引导件位于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的下游,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又位于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的下游。竖直叶片可以包括分别在空气引导件和/或水平叶片的上方和下方突出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在流动方向上看,叶片的顺序由它们的枢转调节移位的中心,即旋转轴线给出。这种构型使得可以具有相当紧凑的通风口。
第一连接件可以包括形成空气调节致动器的第一旋转轴线的主轴(spindle)。主轴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相对于空气引导件具有固定位置。主轴可围绕其纵轴旋转。主轴可位于空气引导件内。由此,可以具有相当紧凑的通风口。此外,空气引导件有助于保护主轴。
主轴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水平叶片。直接连接可以经由附接到主轴的第一连接部分和连接到水平叶片的第二连接部分,例如通过嵌齿(cog)与水平叶片的相应嵌齿啮合。空气调节致动器的枢转向上/向下移位经由围绕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被转换成水平叶片的向上向/下倾斜,这影响分别有多少空气在空气引导件上方和下方流动。由此,空气流的竖直方向被调节,即空气流向上还是向下地离开通风口。竖直调节可以无级地进行。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包括形成空气调节致动器的第二旋转轴线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当通风口处于中立位置时,第二旋转轴线在垂直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中立位置是其中空气流被导向从通风口直接向外的位置。第二旋转轴线可绕其纵轴旋转。通过围绕第二旋转轴线的旋转,空气调节致动器的向左或向右的枢转移位被转换成竖直叶片的左/右倾斜,这影响气流的水平方向,即空气流是否向右或向左离开通风口。水平调节可以无级地进行。
通过使空气调节致动器同时向上/向下和向左/向右移位来组合竖直调节和水平调节,可以实现离开的空气流的任何方向。组合移位可以无级地进行。
第二旋转轴线可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因此,在空气调节致动器的上述向上/向下移位期间,经由围绕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从而导致水平叶片的向上/向下倾斜,第二旋转轴线跟随空气调节致动器的移位并因此围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
在通过通风口的流动方向上看,第二旋转轴线可以位于第一旋转轴线的上游,优选地与第一旋转轴线相邻。因此,它们各自的旋转移位的中心彼此靠近。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具有围绕空气引导件的闭合周长,例如是圆形的。原则上,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它能够被用户接触到以进行调节,空气调节致动器围绕空气引导件并且可以在可预定的调节范围内移位而不会干扰壳体。
第二连接件可以包括杆或者由杆构成,该杆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如果具有多于一个竖直叶片,则杆优选地连接到每个待调节的竖直叶片,使得它们可以同步地移位。
当向右或向左移动空气调节致动器时,空气调节致动器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因此,杆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线性移位,并且竖直叶片通过杆而相应地倾斜。因此,当空气流通过排气开口离开通风口时,空气流被导向倾斜地向右或向左。水平移位可以无级地进行。
杆可以包括适于接收空气调节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凹槽,凹槽优选是U形的。凹槽的尺寸和形状适于允许空气调节致动器在凹槽内的自由移动,例如旋转和/或倾斜。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包括形成其外周长的一部分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弯曲,例如具有第一半径的圆形弯曲。凹槽的壁的表面的第二弯曲可以形成凹槽的底部,凹槽的底部可以是U形的,第二弯曲例如是具有第二半径的圆形弯曲。第二弯曲在与壳体的长度方向重合的平面中延伸。
凹槽还可以具有垂直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第三弯曲,例如具有第三半径的圆形弯曲。这有助于促进空气调节致动器在凹槽内的自由移动,例如旋转和/或倾斜。优选地,第三弯曲适应于空气调节致动器的管状结构的第一弯曲,即使第三弯曲也可以独立于第一和/或第二弯曲设置。
因此,凹槽可以具有双弯曲,该弯曲优选地相对于彼此垂直,例如,一个弯曲形成凹槽的U形的底部并且另一个弯曲垂直于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包括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或者由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构成,在通过通风口的流动方向上看,外部部分位于内部部分的下游。外部部分可以包括上柄部和下柄部,上柄部和下柄部之间的最小有效距离大于空气引导件在与壳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延伸。外部部分可以在空气引导件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在其前方延伸,而内部部分可以位于空气引导件的后方。
通过利用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容易地安装到固定的空气引导件已经就位的通风口,这是因为外部部分可以移动到壳体中,其中上柄部在空气引导件上方并且下柄部在空气引导件下方。因此,可以在空气引导件放置就位之后装配空气调节致动器。这对于连续的空气引导件尤其有用。
外部部分可以是弹性的。因此,当装配空气调节致动器时,柄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例如以便在空气引导件周围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柄部之间的最小有效距离,即在安装期间的最小距离大于静止时的最小距离。
上柄部和下柄部可以附接到内部部分,例如通过卡扣配合或粘合剂。这有助于容易且快速地装配空气调节致动器。
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可以附接到空气调节致动器的内部部分、定位在该内部部分中、在该内部部分上操作或由该内部部分构成。如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以用于空气流的竖直方向,并且第二连接件将空气调节致动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以用于空气流的水平方向。
空气调节致动器可以包括指示离开通风口的空气流的方向的指示器,例如在远离壳体的方向上突出的把手。指示器还可以包括标记或凹口,或者由标记或凹口构成。由于指示器包括在空气调节致动器中,因此在调节叶片时它跟随空气调节致动器的移位。此外,指示器可用于使用户容易操纵空气调节致动器,例如用一根手指。这样,使用者可以抓住或推动把手或将手指放入凹口中,以使空气调节致动器以期望的方式移位,从而调节空气流的方向。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通过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可调节通风口的仪表板的示意图;
图2a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透视图;
图2b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透视图,其中侧端被移除;
图3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透视横截面图;
图4示出了通风口的装配;
图5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内部俯视图;
图6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内部透视图;
图7是处于中立位置的通风口的横截面图;
图8是竖直调节之后的通风口的横截面图;
图9是水平调节之后的通风口的内部俯视图;
图10是水平调节之后的通风口的透视图;
图11是组合调节之后的通风口的内部俯视图;
图12是组合调节之后的通风口的内部透视图;以及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中的空气调节致动器的替代构型。
应当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各个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起见,可能夸大了本发明的一些特征的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将通过实施方式在下文中举例说明本发明。然而,应该认识到,包括实施方式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是限制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来自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方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组合。
图1示出了车辆的仪表板1的一部分,本文例示为位于轿车中。根据本发明的可调节通风口3位于仪表板中。可以通过通风口3中包括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来调节离开通风口3的空气流,以便车辆的乘员可以以期望的方向引导排出的空气流。在下面进一步描述包括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通风口3。
图2a、图2b和图3分别以透视图和透视横截面图示出了通风口3。在图2b中,移除通风口3的侧端以获得更好的可视性。空气调节致动器5在图2a、图2b和图3中被描绘为处于中立位置,即空气流被导向从通风口3直接向外。
通风口3包括壳体7,壳体7包括下部7a和上部7b。壳体具有沿壳体7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大致圆柱形形状,壳体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沿车辆的基本上横向方向延伸。图3的横截面是垂直于壳体7的长度方向L截取的。壳体7可以形成仪表板1的整体部分或与仪表板1成一体。
壳体7具有朝向车辆的乘客舱的排气开口9,以及空气入口11,来自车辆的HVAC系统的空气和/或环境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入口11进入。通常,如图2a、图2b和图3所示,排气开口9与空气入口11相反定位,并且它们都在壳体7的长度方向L上以及与之垂直的高度方向H上延伸。
空气引导件13至少部分地在壳体7内固定地定位,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为完全在壳体7内,并且空气引导件13沿壳体7的长度方向L延伸。在图3所示的横截面图中看到,空气引导件13的一部分定位在壳体7的中心处或其附近。因此,当通过排气开口9观察时,空气引导件13定位在排气开口9的高度的约一半处。空气引导件13的该定位适于其中期望能够在空气引导件13的上方和下方引导等量空气的通风口3。空气引导件13将空气流分到空气引导件13上方的上空气通道45中和空气引导件13下方的下空气通道47中。
通风口3还包括多个可调节叶片,即多个竖直叶片15和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单个水平叶片17。竖直叶片15适于以可选择的水平方向引导空气流,而水平叶片17控制多少空气分别在空气引导件13的上方和下方流动,从而可以选择排出的空气流的竖直方向。叶片一起可以以任何期望的方向引导从通风口3流出的空气流。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水平叶片17最靠近空气入口11定位。竖直叶片15位于空气引导件13和水平叶片17之间。竖直叶片位于空气引导件13的槽19中,参见图3。每个竖直叶片15都包括分别在空气引导件13和水平叶片17的上方和下方突出的上部分21和下部分23。这使得可以具有相当紧凑的通风口3。
与空气调节致动器5相关的把手25形式的指示器使得车辆乘员能够容易地致动空气调节致动器5,这是因为把手25易于抓住并且也可以用单个手指致动。而且,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把手25指示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
空气调节致动器5连接到水平叶片17和竖直叶片15两者,使得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竖直调节(即,使空气调节致动器5以向上或向下的方向旋转)实现水平叶片17的角移位,并且水平调节实现竖直叶片15的角移位。这在下面进一步描述。利用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通风口3,可以在任何方向上进行无级调节,即不仅像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中那样竖直地和/或水平地。
空气调节致动器5完全包围空气引导件13。空气调节致动器5包括外部部分27和内部部分29。外部部分27在空气引导件13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前方延伸,而从排气开口9看到,内部部分29位于空气引导件13的后方。
当装配空气调节致动器5时,参见图4,外部部分27移动到壳体7中,直到外部部分27的上柄部31与内部部分29的顶表面33相遇并且下柄部35与内部部分29的底表面37相遇。上柄部31可附接到顶表面33,例如通过卡扣配合或粘合剂。相应地,下柄部35可附接到底表面37,例如通过卡扣配合或粘合剂。图4示出了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装配,并且图3示出了装配时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口3,可以装配空气调节致动器5,而无需移除空气引导件13或在空气引导件13中必须具有用于接收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槽或分割线(split-line),如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那样。因此,即使空气调节致动器5位于通风口3处而不是单独地位于通风口3的一侧,也可以使用在通风口的长度方向L上看是连续的空气引导件13。这是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在空气调节致动器5与竖直叶片15之间、以及在空气调节致动器5与水平叶片17之间复杂的连杆系统。
在图示的通风口3中,从壳体7的长度方向L看,空气调节致动器5位于排气开口9的中心处。但是,将空气调节致动器5定位在从壳体7的长度方向L上看沿空气引导件13的任意位置处也是可行的。此外,可以在通风口3中设置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致动器5,每个空气调节致动器5控制叶片15、17的一个子组。
空气调节致动器5连接到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的主轴39。这可以从图5和图6最佳地看出,图5和图6示出了通风口3的一些内部部分,其中图5示出了俯视图,图6示出了内部透视图。在图5和图6的图示中移除了空气引导件13以获得更好的可视性。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致动器5具有圆形形状,其中外部部分27形成略大于半环。第一旋转轴线A1位于圆形形状的中心。第一旋转轴线A1相对于通风口3具有固定位置,其中第一旋转轴线A1可绕其纵轴旋转。第一旋转轴线A1的纵轴平行于壳体7的长度方向L。第一旋转轴线A1可以位于空气引导件13内,如下面参考图7描述的实施方式所示。
空气调节致动器5还具有第二旋转轴线A2,从排气开口9看到,第二旋转轴线A2位于第一旋转轴线A1的后方。第二旋转轴线A2由空气调节致动器的内部部分29的部分构成。第二旋转轴线A2可绕其纵轴旋转。在图2a至图6中描绘了通风口3的中立位置,第二旋转轴线A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然而,第二旋转轴线A2可绕第一旋转轴线A1旋转,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
主轴39经由附接到主轴39的第一连接部分41和附接到水平叶片17的第二连接部分43连接到水平叶片17,例如通过嵌齿与水平叶片17的相应嵌齿啮合,由此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向上/向下移位经由围绕第一旋转轴线A1的旋转被转换成水平叶片17的向上/向下倾斜。在该旋转中,第二旋转轴线A2跟随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移位并因此绕第一旋转轴线A1旋转。当比较图7的横截面图所示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中立位置与参见图8的被向下推动(即围绕第一旋转轴线A1向下旋转)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时,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从图8中可以看出,水平叶片17或多或少地阻挡空气引导件13下方的下空气通道47,使得空气流的主要部分(被示为基本上全部空气流)在固定的空气引导件13上方的上空气通道45中流动。因此,当空气流达到排气开口9时,空气流将被导向倾斜向下,如把手25的突出方向所指示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向上/向下移位于可以无级地进行。
手把25优选地是细长的,使得沿着把手25的突出方向的线与第一旋转轴线A1和第二旋转轴线A2在第一旋转轴线A1与第二旋转轴线A2的投影交叉处或附近相交。因此,该线穿过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圆形形状的中心。
回到图5和图6,图5和图6示出了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中立位置,示出了空气调节致动器5通过杆49连接到竖直叶片15,杆49连接到每个竖直叶片15,使得竖直叶片15可以同步地移位。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内部部分29装配在杆49的U形凹槽51中。内部部分29包括形成其周长的一部分的弯曲管状结构53。管状结构53的表面具有第一弯曲,第一弯曲被描绘为具有第一半径R1的圆形弯曲,参见图5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管状结构53的横截面。凹槽51的壁的表面的第二弯曲形成U形的底部,第二弯曲被描绘为具有第二半径R2的圆形弯曲。U形凹槽51被构造成使得内部部分29的弯曲管状结构53可在U形凹槽51内自由移动。因此,凹槽51的第二弯曲适于允许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自由移动,例如旋转和/或倾斜。凹槽51的第二弯曲R2在与壳体7的长度方向L重合的平面中延伸。
当向右移动空气调节致动器5时,例如,通过抓住把手25并将其重定向,空气调节致动器5围绕第二旋转轴线A2旋转,参见图9中的俯视图和图10的透视图。由此,杆49在壳体7的长度方向L上线性地移位,并且竖直叶片15通过杆49相应地倾斜。因此,当空气流通过排气开口9离开通风口3时,空气流被导向倾斜向右。这种水平移位可以无级地进行。空气调节致动器5和竖直叶片15的相应成角度可以向左形成,这未示出。
而且,如上所述,可以通过移动空气调节致动器5在任何方向上进行无级调节,即不仅像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中那样垂直地和/或水平地,而且还在它们之间的任何方向上。因此,上述垂直和水平调节被组合并同时执行,参见图11至图12,其中图11示出俯视图,并且图12示出透视图。
在组合调节中,空气调节致动器5围绕第一旋转轴线A1旋转,同时空气调节致动器5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A2旋转。由于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向下旋转移位,水平叶片17向下倾斜。此外,空气调节致动器5向右倾斜,从而也使竖直叶片15倾斜。
作为组合调节的结果,空气调节致动器5略微倾斜地定位在将空气调节致动器5连接到竖直叶片15的杆49的U形凹槽51中,这在比较图9和图11时最佳显示。为了能够允许空气调节致动器5在U形凹槽51内的这种运移动,凹槽51的壁的表面具有双弯曲。上述第二弯曲R2形成U形的底部。第三弯曲,其被描绘为具有第三半径R3的圆形弯曲,垂直于第二弯曲R2,允许空气调节致动器5倾斜地定位在凹槽51中,参见图7描绘的详细视图。
图13示出了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替代构型,其具有非圆形形状。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线A1'、A2'对应于上述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线。空气调节致动器5'包括外部部分27'和内部部分29',它们可彼此卡扣配合或以任何其它方式连接,例如通过粘合剂。
原则上,空气调节致动器5、5'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用户可以接触到它以进行调节即可,例如通过上述把手25、25',空气调节致动器5、5'围绕空气引导件13、13'并且可以在可预定的调节范围内旋转而不会干扰壳体7。
在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的进一步修改是可行的。因此,不应认为本发明受本文所述的实施方案和附图的限制。相反,本发明的全部范围应该参考说明书和附图由随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25)
1.一种可调节的通风口(3),其适于引导流过所述通风口(3)的空气流,所述通风口(3)包括
-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细长的壳体(7),
-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壳体(7)中的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
-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壳体(7)中的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17),
-空气引导件(13),所述空气引导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壳体(7)内,相对于所述壳体(7)固定地定位并沿所述长度方向(L)延伸,以及
-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7)移位以调节所述空气流的方向的空气调节致动器(5),
所述通风口(3)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将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17),以用于所述空气流的竖直方向,
所述通风口(3)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将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以用于所述空气流的水平方向,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围绕所述空气引导件(13)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空气引导件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能够相对于所述空气引导件旋转地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导件(13)在所述壳体(7)内沿所述长度方向(L)连续地延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导件(13)在所述壳体(7)内沿所述壳体(7)的整个长度或基本上整个长度延伸。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从通过所述通风口(3)的流动方向看,所述空气引导件(13)在所述竖直叶片(15)和所述水平叶片(17)的下游。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从通过所述通风口(3)的流动方向看,所述空气引导件(13)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的下游,所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又在所述一个或多个水平叶片(17)的下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形成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第一旋转轴线(A1)的主轴,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7)的所述长度方向(L)上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空气引导件(13)具有固定的位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包括形成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第二旋转轴线(A2)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当所述通风口(3)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2)在垂直于所述壳体(7)的所述长度方向(L)的方向上延伸。
9.根据引用权利要求7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2)能够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旋转。
10.根据引用权利要求7的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通风口(3)的流动方向上看,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2)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的上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2)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相邻。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具有围绕所述空气引导件(13)的闭合周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周长是圆形的。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杆或由所述杆构成,所述杆在所述壳体(7)的所述长度方向(L)上延伸并将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竖直叶片(1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包括适于接收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的一部分的凹槽(5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1)是U形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1)具有双弯曲。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弯曲彼此垂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弯曲R2形成凹槽(51)的所述U形的底部,并且另一个所述弯曲R3垂直于所述壳体(7)的所述长度方向(L)延伸。
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包括外部部分(27)和内部部分或由所述外部部分和所述内部部分构成,在通过所述通风口(3)的流动方向上看,所述外部部分(27)位于所述内部部分的下游,所述外部部分(27)包括上柄部(31)和下柄部(35),所述上柄部(31)和所述下柄部(35)之间的最小有效距离大于所述空气引导件(13)在垂直于所述壳体(7)的所述长度方向(L)的方向上的最大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柄部(31)和所述下柄部(35)能够附接到所述内部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柄部(31)和所述下柄部(35)通过卡扣配合或粘合剂能够附接到所述内部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附接到所述内部部分、定位在所述内部部分中、在所述内部部分上操作或由所述内部部分构成。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致动器(5)包括指示器,所述指示器指示离开所述通风口(3)的所述空气流的方向。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器是在远离所述壳体(7)的方向上突出的把手(2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8182175.2A EP3590744B1 (en) | 2018-07-06 | 2018-07-06 | Adjustable air vent |
EP18182175.2 | 2018-07-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82766A CN110682766A (zh) | 2020-01-14 |
CN110682766B true CN110682766B (zh) | 2023-04-28 |
Family
ID=62874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89993.3A Active CN110682766B (zh) | 2018-07-06 | 2019-07-02 | 可调节通风口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67319B2 (zh) |
EP (1) | EP3590744B1 (zh) |
CN (1) | CN1106827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0114181A1 (de) * | 2019-06-26 | 2020-12-31 |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 Belüf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Automobilinnenraum |
DE102019118239A1 (de) * | 2019-07-05 | 2021-01-07 |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 Luftausströmer |
CN111619315B (zh) * | 2020-06-08 | 2022-05-17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出风结构 |
US11280517B1 (en) * | 2020-09-25 | 2022-03-22 | Ult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 Air vent with rotating control elements and a central element defining channels and method of controlloing air flow via same |
DE102020131095A1 (de) * | 2020-11-24 | 2022-05-25 | Novares Löhne GmbH | Lüftungseinrichtung |
US11912108B2 (en) | 2020-12-11 | 2024-02-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air vent system |
US11865896B2 (en) | 2020-12-11 | 2024-01-0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air vent system |
AU2024201324A1 (en) * | 2023-02-24 | 2024-09-12 | Bayhill Roofing Pty Ltd | Vent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9933A (zh) * | 2009-11-12 | 2011-05-18 |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 车辆通风系统 |
CN102200337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空调调风器 |
CN105644302A (zh) * | 2014-12-02 | 2016-06-08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车辆的出风口 |
CN106488854A (zh) * | 2014-11-10 | 2017-03-08 | 中欧车辆技术公司 | 用于车辆的空气喷嘴设备 |
CN207081173U (zh) * | 2016-07-07 | 2018-03-09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通风口调风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56574A (en) * | 1967-10-11 | 1969-07-22 | Keeler Brass Co | Louver assembly and control means |
US6736719B1 (en) * | 2002-11-08 | 2004-05-18 |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 Air duct outlet with joystick louver control |
US6974377B2 (en) * | 2004-02-05 | 2005-12-13 |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 Air duct outlets for inclined surfaces |
US7455581B2 (en) | 2004-09-24 | 2008-11-25 | Johnson Controls, Inc. | Air duct outlets with remotely-located joystick louver controls |
DE102005010666A1 (de) * | 2005-03-08 | 2006-09-14 | Siemens Ag | Anordnung von mehreren Luftdüsen als Luftausströmer |
CN101522450A (zh) * | 2006-07-27 | 2009-09-02 | 国际汽车配件集团北美公司 | 提供扩散的通风口 |
DE102010032231B4 (de) * | 2010-07-26 | 2014-10-30 |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edienelements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Bedienelement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Luftausströmer |
US9278607B2 (en) * | 2011-09-26 | 2016-03-08 | Tesla Motors, Inc. | Air outlet directional flow controller with integrated shut-off door |
KR101316488B1 (ko) | 2011-12-23 | 2013-10-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에어벤트 윙노브 조절장치 |
DE202013012285U1 (de) * | 2013-05-29 | 2016-01-18 |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US20160288624A1 (en) * | 2015-04-01 | 2016-10-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ir vent for a vehicle |
DE102015118549B4 (de) * | 2015-05-11 | 2017-05-04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Ein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s Luftstroms |
FR3054491B1 (fr) * | 2016-07-29 | 2018-07-20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Aerat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compacite amelioree. |
DE102016116358A1 (de) * | 2016-09-01 | 2018-03-01 |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 Luftausströmer |
DE102016116356A1 (de) | 2016-09-01 | 2018-03-01 |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 Luftausströmer |
US20180170149A1 (en) * | 2016-12-20 | 2018-06-2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ir register with hybrid door closure |
DE102017106275A1 (de) * | 2017-03-23 | 2018-09-27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DE102017111011A1 (de) * | 2017-05-19 | 2017-07-27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DE102018205881B3 (de) * | 2018-04-18 | 2019-05-09 | Audi Ag |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
-
2018
- 2018-07-06 EP EP18182175.2A patent/EP35907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14 US US16/441,190 patent/US112673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7-02 CN CN201910589993.3A patent/CN1106827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9933A (zh) * | 2009-11-12 | 2011-05-18 |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 车辆通风系统 |
CN102200337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空调调风器 |
CN106488854A (zh) * | 2014-11-10 | 2017-03-08 | 中欧车辆技术公司 | 用于车辆的空气喷嘴设备 |
CN105644302A (zh) * | 2014-12-02 | 2016-06-08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车辆的出风口 |
CN207081173U (zh) * | 2016-07-07 | 2018-03-09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通风口调风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90744A1 (en) | 2020-01-08 |
EP3590744B1 (en) | 2021-01-20 |
US20200009944A1 (en) | 2020-01-09 |
CN110682766A (zh) | 2020-01-14 |
US11267319B2 (en) | 2022-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82766B (zh) | 可调节通风口 | |
CN111114247B (zh) | 用于通气口的调节机构 | |
US10099536B2 (en) | Air vent for a vehicle | |
JP6120464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JP637628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ユニット | |
CN108215722B (zh) | 用于调节机动车辆的细长型通风口的气流方向的装置 | |
US20060052050A1 (en) | Air distribution apparatus | |
CN107053996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暖通空调系统的出气口 | |
CN111231624B (zh) | 空气流出器 | |
CN112590500B (zh) |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 |
JP2019098878A (ja) | レジスタ | |
EP3303031B1 (en) | Auxiliary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use in a vehicle | |
CN113306361A (zh) |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 |
EP3372428B1 (en) | Internal air vent for vehicles | |
JP7105106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JP2011251590A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JP5631096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CN112440678B (zh) | 叶片装置、车辆空调的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 |
JP2008001344A (ja) |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 |
JP5916075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CN109689407B (zh) | 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 | |
KR20110037755A (ko) | 차량용 에어 벤트 | |
JP7261578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及び空調装置 | |
JP7394541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CN114940053A (zh) | 通风口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