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96C - 图象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象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96C
CN1106596C CN97113293A CN97113293A CN1106596C CN 1106596 C CN1106596 C CN 1106596C CN 97113293 A CN97113293 A CN 97113293A CN 97113293 A CN97113293 A CN 97113293A CN 1106596 C CN1106596 C CN 110659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mentioned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ap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3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547A (zh
Inventor
岩仓良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9Transfer dru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可在其表面形成调色剂图象的图象载体,从其表面侧起依次叠层设置有电感层,在施加有压力时会降低其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以及导电层,通过使电感层的表面与感光鼓上经静电吸附保持的转印纸相接触的方式,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纸上的转印鼓,可向导电层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以及通过转印纸与电感层的表面相接触且接地的接地辊。这样,通过调整转印部与接触充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便可以经常的使注入至转印材料上的电荷量保持为最合适的值。

Description

图象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激光打印机、激光传真机等等装置中使用的图象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到可保持住转印材料进行若干次调色剂图象转印以获得彩色图象的转印鼓等转印组件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已经有了可在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象上附着调色剂并显影,从而将该调色剂图象转印至卷曲附着在转印鼓上的、作为转印材料的转印纸上的图象形成装置。
正如图21所示,这种图象形成装置通常是在具有电感层101a的圆筒101的内部,分别配置有吸附转印纸P用的电晕充电器102,和在转印纸P上形成已形成在感光鼓103表面上的调色剂图象用的电晕充电器104,并通过各个电晕充电器102、104分别进行转印纸P的吸附和转印。
正如图22所示,另一种已有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由外层的半导体层201a和内层的基材201b这两层构造而成的圆筒201,和可将传送过程中的转印纸P传递并保持在上述圆筒201处的夹紧机构202。这种图象形成装置是通过用上述的夹紧机构202将传送过程中的转印纸P的端部夹住并附着在圆筒201的表面上之后,再在圆筒201的外层半导体层201a上施加电压,或是通过设置在圆筒201内部的充电器的放电而使圆筒201的表面充电,从而将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至转印纸P上。
然而,如图21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作为转印辊的圆筒101仅为由电感层101a构成的一层结构,所以在其内部还必需配置上述的电晕充电器102、104。这样,会使圆筒101的尺寸比较大,而出现了难以使装置小型化的问题。
而且,对于如图22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由于作为转印辊用的圆筒201为两层结构,可以进行向转印纸P转印调色剂图象用的圆筒201的充电,从而可以使充电器的数目比较少。然而上述的这种原有的图象形成装置,由于配置了上述的夹紧机构202,所以使图象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复杂。因此,上述原有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装置整体的部件数目比较多,从而使与装置制造有关的费用增加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平5-17343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它可将依次形成在图象载体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象,依次重叠转印至保持在转印材料保持体上的转印材料上,进而在上述的转印材料上形成彩色图象,而转印材料保持体是由框体,卷曲附着在框体上的弹性层,和盖复着弹性层的电感层构成的。
上述的转印装置是利用吸附辊将转印材料吸附至转印材料保持体上的。而且,上述的转印装置为了提高转印材料保持体的吸附能力,还通过用发泡聚氨脂树脂构成上述弹性层的方式,在电感层和弹性层之间形成有10μm以上的空隙层。
然而一般说来,在电感层和弹性层之间的空隙层的厚度越大,为将转印材料静电吸附在电感层上所需要的附加电压就越高。因此上述的转印装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有问题,而且从成本上看也是不利的。
而且,为了能进行稳定的静电吸附,需要将施加至转印材料上的电荷施加量调整为最合适的值。然而,转印材料的静电吸附力是随着转印材料的种类不同而不同的,所以为了能够对各种转印材料进行稳定的静电吸附,就必须要相对于转印材料来改变其电荷施加量。然而在上述的公报中并没有公开这类手段。
而且,上述的转印装置可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在空隙内产生水滴,从而改变空隙层的厚度,进而构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也就是说,上述转印装置的弹性层是用发泡聚氨脂树脂构成的。这样,上述的转印装置可能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在电感层和弹性层之间形成的空隙层的厚度不稳定。而且,上述的转印装置不能够根据纸和OHP(悬挂式投影仪)用合成树脂制纸等等的转印材料的种类,以及湿度等等的环境因素来改变电荷施加量。因此,上述转印装置还存在有不能够进行稳定的转印材料的静电吸附和调色剂图象的转印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对于各种类型的转印材料均可以进行稳定的转印材料的静电吸附的图象形成装置。
为了能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它包括有,可在其表面形成调色剂图象的图象载体(例如感光鼓等),由其表面侧起依次叠层设置有电感层,在施加有压力时会降低其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以及导电层,并通过在电感层的表面电气吸附保持着转印材料并使该转印材料与上述的图象载体相接触的方式,将形成在图象载体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部件(比例如转印鼓等),可向导电层施加电压(第一电压)的电源,以及通过转印材料与电感层的表面相接触的、可使该转印材料充电的接触充电部件,上述压电层由在导电橡胶内分散散布有金属粒子的材料构成。
在上述结构中,在电感层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其体积电阻率在受压力作用时会下降的压电层。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转印部件与接触充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调整压电层的体积电阻率,从而达到调整注入转印材料上的电荷量的目的。因此通过根据转印材料种类的不同调整转印部件与接触充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使相对于转印材料的注入电荷量保持为最合适的值。因此,它对于各种类型的转印材料,均可以进行稳定的转印材料在转印部件上的静电吸附。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最好还具有检测上述转印材料种类用的转印材料检测组件,上述的接触压力调整组件可根据该转印材料检测组件检测到的转印材料的种类,调整上述的接触充电部件与上述的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这样,由于对于各种类型的转印材料,均可以向转印材料施加最合适的充电电位,所以可以进行稳定的转印材料的静电吸附。因此,可以稳定的进行图象形成。
上述接触充电部件可通过转印材料与电感层的表面相接触,在对压电层施加压力时,使转印材料相对于电感层相压接。
上述接触充电部件可以是接地辊等电极部件(第一电极部件),但最好是与供给至导电层的电压(第一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第二电压)的电源相连接的辊等电极部件(第二电极部件)。这样,可以在保持调色剂图象转印电压的同时,提高转印材料的充电电位。其结果是,可将在调色剂图象的转印电压值最合适时常显不足的转印材料的充电电位调整至最合适值,从而可以进行良好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并可以对转印材料进行可靠的静电吸附。
而且,当上述接触带电部件为若干个时,可使接触带电部件与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比较低以向转印材料施加预定的充电电位,从而可以可靠的防止由于接触压力过高而使转印材料产生沿脱离开转印部件表面方向的卷曲(反向卷曲)。
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由下述的说明给予了充分的说明。而且本发明的特点可通过在下面参考附图给出的说明加以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的概略性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为表示如图2所示的转印鼓处于带电状态时的示意图中的转印纸处于开始向转印鼓的转印位置传递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如图2所示的转印鼓处于带电状态时的示意图中的转印纸处于已在向转印鼓的转印位置传递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如图2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在转印鼓和接地辊(ground roller)之间的密接部分中的帕申(Pascheh′s)放电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如图2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的转印鼓和接地辊之间的电荷注入组件的等价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表示如图2所示的转印鼓的压电层的构成方式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调节如图2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的转印鼓和接地辊之间的接触压力用的接触压力调节部件的概略性斜视图。
图9为表示从接地辊一侧观察如图8所示的接触压力调节部件时的侧面图。
图10为表示在如图2所示转印鼓的压电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8Ω·cm时,在转印纸张P为纸的情况下转印纸张P的带电时间和充电电位之间关系的示意性曲线图。
图11为表示在如图2所示转印鼓的压电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时,在转印纸张P为纸的情况下转印纸张P的带电时间和充电电位之间关系的示意性曲线图。
图12为表示在如图2所示转印鼓的压电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8Ω·cm时,在转印纸张P为OHP薄膜(OHP类合成树脂纸)的情况下转印纸张P的带电时间和充电电位之间关系的示意性曲线图。
图13为表示在如图2所示转印鼓的压电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时,在转印纸张P为OHP薄膜(OHP类合成树脂纸)的情况下转印纸张P的带电时间和充电电位之间关系的示意性曲线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再一种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又一种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再一种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8为表示在本发明的转印鼓的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形成圆形无缝(seamless)薄膜纸的挤压机的剖面图。
图19为说明在本发明的转印鼓中使用的圆形无缝薄膜纸成形方法的示意图。
图20为说明用电感体层密闭住本发明转印鼓的压电层端部的密闭方法的示意图。
图21为表示原有图象形成装置中转印鼓的一个实例的概略性剖面图。
图22为表示原有图象形成装置中转印鼓的另一个实例的概略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式1)
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一种最佳实施形式。
首先参考图1说明本实施形式所涉及到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
正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式所涉及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有,存储并供给作为形成调色剂图象的转印材料的转印纸张P(参见图2)的供纸部1,向转印纸张P上转印调色剂图象的转印部2,形成调色剂图象的显影部3,以及将转印的调色图象熔融定影在转印纸张P上的定影部4。在本实施形式中,转印纸张P可以为记录纸,也可以为OHP合成树脂纸(以下称为OHP薄膜)。
在上述的供纸部1中的主体的最下部位,以可自由装拆方式配置有存储转印纸张P并向转印部2供给转印纸张P的供纸纸盒5,在该主体的正侧面设置有用手动方式从正面一张张的供给转印纸张P的手动供纸部6。而且,在供纸部1处还设置有可由上述供纸纸盒5的最上部一张张的送出转印纸张P的拾起辊7,传递拾起辊7送出的转印纸张P用的预供纸(pre-feed)辊(PF辊)8,传递由手动供纸部6供给的转印纸张P用的手动供纸辊9,以及在转印部2正前方对上述的预供纸辊8和手动供纸辊9传递来的转印纸张P进行卷曲的预卷曲(pre-curl)辊(PS辊)10。
在上述的供纸纸盒5处还配置有用弹簧等等向上方压住的送出部件5a,在该送出部件5a处放有叠置的转印纸张P。这样,供纸纸盒5内的转印纸张P的最上部与上述的拾起辊7相接触,并可通过拾起辊7沿箭头所示方向的转动,一张张地送入至预供纸辊8,并传递至预卷曲辊10。
在另一方面,由手动供纸部6供给的转印纸张P,可通过手动供纸辊9传递到预卷曲辊10。
上述的预卷曲辊10可使转印纸张P容易吸附在具有转印部2的圆筒状转印鼓11的表面,而且正如前所述,传送来的转印纸张P沿转印鼓11的表面被卷曲。
在上述的转印部2处设置有作为上述转印组件的转印鼓11。在该转印鼓11周围,配置有作为接地的第一电极部件(接触带电部件)的接地辊12,引导转印纸张P前进而不从转印鼓11上落下来的导向部件13,可将吸附在转印鼓11上的转印纸张P从转印鼓11上强制剥离下来的剥离爪14等等。
接地辊12是由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电极部件,并由后述的偏心凸轮34(参见图8和图9)通过转印纸P压接在转印鼓11的表面。而且,接地辊12设置在向上述转印纸张P上转印调色剂图象的转印位置传送转印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测。
上述的转印鼓11的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着转印纸张P。因此,在转印鼓11的周围还设置有用于在将转印纸张P剥离后除去残留在转印鼓11表面上的电荷的、作为电荷除去组件的电荷除去装置11a,该电荷除去装置11a被设置在接地辊12的上游侧。
而且,在转印鼓11的周围还配置有用于除去附着在转印鼓11表面上的调色剂等等的、作为清洁组件用的清洁装置11b,后者配置在电荷除去装置11a的上游侧。上述的剥离爪14以可以与转印鼓11的表面自由接离的方式设置。上述转印鼓11的构造将在下面详细的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显影部3处,设置有压接在上述的转印鼓11上作为图象载体的感光鼓15。该感光鼓15由接地的导电性铝管15a构成,且在其表面上形成有有机光导体(OPC)膜。
在感光鼓15的周围,配置着收装有黄色、深红色、氰兰色和黑色等各种调色剂的显影器16、17、18和19,它们呈辐射状配置,而且还配置有对感光鼓15的表面充电用的充电器20,图中未示出的图象间隔消除器(imageapacing eraser),和铲除残留在感光鼓15表面上的调色剂用的、作为调色剂除去组件的清洁叶片21,用上述的每一种调色剂均可以在感光鼓15上形成调色剂图象。
也就是说,上述感光鼓15可对每一种颜色重复进行充电、暴光、显影、转印等操作。因此,在彩色转印的场合,对于吸附在转印鼓11上的转印纸张P,转印鼓11每转动一次,即可将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纸张P上,最多转动四次,即可获得一幅彩色图象。
而且,由图中未示出的光学系统发出的照射光,将照射在上述的充电器20和清洁叶片21之间,使该处的感光鼓15表面被暴光。在本实施形式中,从转印效率和图象质量的角度考虑,使上述的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向转印部位施加2kg的压力并压接在其上。
定影部4处,设置有可通过预定的温度、压力熔融调色剂图象并将其定影在转印纸张P上的定影辊23,和在调色剂图象转印后,可将用剥离爪14由转印鼓11上剥离下来的转印纸张P引导至上述的定影辊23的定影导向部件22。
在上述定影部4的转印纸张P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辊24,以将定影后的转印纸张P由装置主体排出至排出托盘25上。
下面参考图2详细说明转印鼓11的构造。
正如图2所示,上述转印鼓11采用的是由作为基材的圆筒状铝材构成的导电层26,在该导电层26的上面,设置有可随施加的压力变化而改变其电阻值的压电层27。在上述的压电层27的上面,设置有由聚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构成的电感层28。上述的电感层28的电感率可为8~12,层厚可为100μm~300μm,这对于转印纸张P的吸附力和转印效率是合适的。
构成导电层26的材料,也可以是除铝以外的任何导电材料。形成电感层28的材料可以是聚乙烯对苯二酸等其它电感体。
在上述的导电层26处连接有作为电压施加组件的电源32,以在导电层26的周围保持有稳定的电压。而且在预卷曲辊10的转印纸张P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还设置有用于检测转印纸张P种类的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转印材料检测组件)33。
转印鼓11和感光鼓15按预定的压接宽度压接在转印位置X上。
下面,参考图3至图6说明上述的转印鼓11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其在转印鼓11的导电层26上,由电源32施加有正电压。
使用了接地辊12的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用的电荷发生机构,主要用作帕申放电和电荷注入。
这就是说,帕申放电在接地辊12与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之间的距离接近时,使电感层28和接地辊12的接触部分附近部位的电场强度增大,导致空气绝缘的破坏,从而在图5所示的区域(I)中,由转印鼓11一侧向接地辊12一侧放电。在开始这一帕申放电时,在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的表面积存负电荷,在转印纸张P的朝向转印鼓11的一侧积蓄正电荷。
在另一方面,帕申放电结束后,在转印鼓11和接地辊12之间的接合区域,即在如图5所示的区域(II)中产生电荷注入,这样,可由接地辊12向转印鼓11一侧积存负电荷。
这样,由于上述的帕申放电和伴随着帕申放电的电荷注入,所以正如图4所示,在转印纸张P的内侧,即在与电感层28的接触面侧积存有正电荷。因此,转印纸张P将会被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上。
而且,如果不改变转印纸P,则向导电层26施加的附加电压是稳定的,转印鼓11对转印纸张P的静电吸附力不会产生偏差。因此,可以稳定的将转印纸张P吸附在转印鼓11上。
上述电荷注入机构的等价电路图如图6所示。上述电荷注入与在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在电容器上积存的电荷相等价。在图6中,E为由电源32(如图3和图4所示)施加至导电层26的附加电压,r1为压电层27的电阻,r2为压电层27和电感层28之间的接触电阻,r3为电感层28的电阻,r4为转印纸张P的电组,r5为转印纸张P与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电阻,C2为压电层27和电感层28之间间隙的静电容量,C3为电感层28的静电容量,C4为转印纸张P的静电容量,C5为转印纸张P和接地辊12之间间隙的静电容量。
在此,为了能求出积存在转印纸张P,即C4处的电荷量(电位),可将由于帕申放电而充电的电荷量(电位)作为初始电位,求出上述的等价电路的C4两侧的电位差V,再附加上帕申放电,电荷注入这两项,求出C4的最终充电电位。采用这种方式求解最终充电电位V用的方程式为:
V=A×(β×eB-γ×eC)…………(1)
在(公式(1)中,A、B、C、β、γ为根据电路而确定的常数)。
这样,积存在转印纸张P上的电荷(电位)显示出与附加在导电层26上的电压相反的极性。因此,在转印纸张P和导电层26之间会形成静电引力,而将转印纸张P吸附在转印鼓11上。也就是说,转印纸张P上的充电电位越高,将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至转印鼓11上的静电引力,即静电吸附力也越大。
静电吸附力F通常可用下述的公式表示: F = q × E = q × V d - - - ( 2 )
因此,静电吸附力F与充电电荷q和最终充电电位V成比例,该比值越高则吸附力越大。在这儿,是用图6所示的电路,即压电层27的电阻值r1越低,便会有越多的电荷流入至转印纸张P。因此,压电层27的电阻值r1越低,施加至转印纸张P的静电吸附力就越高。
上述压电层27,是一个具有其承受压力部分的体积电阻率会降低的性质的物质构成的层。正如图7所示,压电层27可为在导电橡胶27a内成列设置有镀金金属粒子27b的具有各向异性导电性的连接器,它具有承受压力的部分的电阻值会下降的特性。
形成压电层27的压电橡胶的承受压力的部分,会受到压缩,而使体积电阻值变化。而且,在上述的压电层27还可以通过在聚氨脂橡胶等材料的内部分散散布小直径金属粉末的方式,来调节加压时的体积电阻值。
导电橡胶27a可为在橡胶中分散散布有微小粉末状导电性物质的半导电性弹性材料。上述的橡胶可以采用发泡聚氨酯橡胶,合成橡胶(elastomer)等等,但最好是采用发泡聚氨酯橡胶。上述导电性物质可以为碳黑,铁粉等等,但最好是采用碳黑材料。
而且,导电橡胶27a上承受压力的部分,也可以是即使受到压缩也不改变其体积电阻率的材料。而且由于导电橡胶27a的材料(诸如聚氨酯橡胶等等)内部也可以不分散散布有金属粉末,从而使导电橡胶27a的体积电阻率可与材料本身的体积电阻率相等。
导电橡胶27a的硬度最好在アスカ-C(ASKER C)标准的25~50度的范围内。这样,可使转印图象质量良好,并可以使对转印纸张的吸附良好。
アスカ-C是日本橡胶协会的硬度规格标准,它是用前端形状呈球形的硬度测定针,依靠弹簧力压至试样表面,在试样抵抗力和弹簧力达到平衡时,用针插入至试样的深度来表示其硬度。アスカ-C规格是将在向弹簧施加55g的载荷时,针的插入深度与该针的最大位移相等的试样的硬度定为0度,并将在向弹簧施加855g的载荷时,针的插入深度与该针的最大位移相等的试样的硬度定为100度。
加的金属粒子27最好采用铁粉等材料。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为提高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的长期稳定性,还对金属粒子27b进行了镀金,但也可以不对金属粒子27b镀金。
金属粒子27b的平均粒子直径应保持在可保持压电层27的加压导电性的范围内,优选在5μm~20μm的范围内。当金属粒子27b的平均粒子直径不到5μm时,相对于施加在压电层27上的压力的变化,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比较小,所以难以使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在所希望的范围内变化。而当金属粒子27b的平均粒子直径大于20μm时,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会变的相当低。
压电层27中的金属粒子27b的含量最好在5~10重量%的范围内。当金属粒子27b的含量小于5重量%时,相对于施加在压电层27上的压力的变化,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比较小,所以难以使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在所希望的范围内变化。而当金属粒子27b的含量大于10重量%时,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会变的相当低。
对压电层27施加的压力在100g/cm2~1000g/cm″*″姆段*内变化时,采用体积电阻率在1010Ω·cm~107Ω·cm化的压电薄膜较好些。这样,可以防止对转印纸张的静电吸附不良的现象出现,进而可以防止调色剂图象的转印不良的现象出现。此外,压电层27的厚度优选在2-5mm的范围内。
表1示出了转印纸张P(转印材料)的吸附情况相应于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若干试验结果。
【表1】
 体积电阻率(Ω·cm)   105以下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以上
 对转印纸P的吸附    ×   △   ○   ○     ○     △     ×
在表1中,○表示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良好,即转印鼓11在四次转动(四种调色剂的转印)过程中,可以将转印纸张P稳定的吸附在转印鼓上。△表示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程度中等,即转印鼓11在四次转动过程中,虽可以将转印纸张P稳定的吸附在转印鼓上,但在转印纸张P的前端或后端已开始有浮起。X表示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不好,即转印鼓11在四次转动过程中,转印纸张P将由转印鼓11上剥离下来。
表1表明,为对转印纸张P进行良好而有效的静电吸附,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应在106Ω·cm~1010Ω·cm之间。当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06Ω·cm,特别是小于105Ω·cm时,由于接触压力比较高,转印纸张P将相对转印鼓11产生反向卷曲,从而导致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不良。而当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010Ω·cm,特别是大于1011Ω·cm时,由于随着体积电阻率的升高而充电电位降低,从而导致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不良。而且,表1是考虑了作为转印纸张P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所以纸和OHP薄膜等等的吸附特性均在这一范围内。
图2示出了由感光鼓15向转印纸P上转印的调色剂图象的图象质量相应于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若干试验结果。
 体积电阻率(Ω·cm)    105以下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以上
 图象质量    ×   △   ○   ○   ○    △     ×
在表2中,○表示由感光鼓15向转印纸张P上的转印良好,即形成在转印纸张P上的图象的图象质量良好。△表示由感光鼓15向转印纸张P上的转印程度中等,即形成在转印纸张P上的图象的图象质量中等。X表示由感光鼓15向转印纸张P上的转印不好,即形成在转印纸张P上的图象的图象质量不好。
表2的结果表明,为有效的进行调色剂的转印,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应在107Ω·cm1011Ω·cm之间。当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07Ω·cm,特别是小于106Ω·cm时,由于转印时流经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之间的电流比较多,从而会导致反向转印。而当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011Ω·cm,特别是大于1012Ω·cm时,由于在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之间没有可进行良好转印所需要的量的转印电流流过,从而导致转印不良。而且,表2是考虑了进行调色剂图象转印用的转印纸张(转印材料)P的各种性质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所以用纸或OHP薄膜等等进行调色剂图象转印的特性均在这一范围内。
由这些结果可知,如果要想能进行良好的对转印纸张P的静电吸附或调色剂图象转印中的任何一项,就必须要使用可在107Ω·cm~1010Ω·cm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的压电层27,如果要想同时对转印纸P进行良好的静电吸附和调色剂图象转印操作,则采用在107Ω·cm~1010Ω·cm范围内可变的压电层27即可。
也就是说,如果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在106Ω·cm~1011Ω·cm的范围内,则通过分别调整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及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可以获得对转印纸张P的静电吸附和调色剂图象转印这两方面均为良好的体积电阻率。
由表1和表2可知,从有利于对转印纸P进行良好静电吸附的角度看,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应比较低,而从有利于进行调色剂图象转印的角度看,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应比较高。
因此,将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设定的比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更高一些较好。
上述的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可通过接触压力调整部(接触压力调整组件)进行调整。在本实施形式中,正如图8和图9所示,接触压力调整部设置有位于接地辊12下侧的可将接地辊12挤压至转印鼓11一侧的偏心凸轮34,同时还设置有驱动偏心凸轮34的驱动部(未示出),以改变偏心凸轮34对接地辊12的挤压力。
上述的偏心凸轮34由轴(芯)34a,设置在轴34a两端的、呈相同椭圆形平板状的挤压部件34b,34b构成。该偏心凸轮34的上述挤压部件34b,34b,与从接地辊12纵向两侧侧面的中心沿纵向方向伸延出的接地辊12的转动轴12a相接触。而且,轴34a从挤压部件34b中心的下方位置处支持着挤压部件34b,且轴34a与接地辊12平行的设置。
正如图9中的侧面图所示,由于转印鼓11,接地辊12和偏心凸轮34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轴34a和转动轴12a之间的距离为最远时(在图中,由轴34a至挤压部件34b边缘部的距离为H时),上述的转印鼓11与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压力,为最大;而在轴34a和转动轴12a之间的距离最为接近时(在图中,由轴34a至挤压部件34b边缘部的距离为G时),所述接触压力为最小。
上述驱动部可根据由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检测到的转印纸张的种类(材料,厚度等等)信息,使轴34a转过预定的角度,以调整轴34a和转动轴12a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偏心凸轮34对接地辊12的挤压力。
这样,接触压力调整部可根据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检测到的转印纸的种类(材料,厚度等等)信息,转动偏心凸轮34,从而调整偏心凸轮34对接地辊12的挤压力,进而调整转印鼓11与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压力。而且,上述的挤压部件34b与转动轴12a相接触的部分,即周边部由曲线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特定的形状,它可以呈圆板形,也可以呈球形。
下面对由于转印纸张P的种类不同而使充电电位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使用纸作为转印纸张P时,如果电感层(聚氟乙烯)28的体积电阻率为1012Ω·cm,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为108Ω·cm,则利用前述的公式(1),并加上在充电时间中的电荷注入量,进行理论计算,所得出的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相对于充电时间的变化如图10所示。
在此,充电时间(接合时间)指的是转印纸张P的任意部位通过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合部分(接地辊12与转印鼓11彼此密接的部分)的时间。如果假定转印鼓11的各种物理性质和位置保持一定(实际上,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是变化的),则充电时间(接合时间)可由转动速度和转印鼓11与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压力确定。
在用纸作为转印纸张P时,如果电感层(聚氟乙烯)28的体积电阻率为1012Ω·cm,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则利用前述的公式(1),并加上在充电时间中的电荷注入量,进行理论计算,所得出的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相对于充电时间的变化如图11所示。
而且,在使用OHP薄膜作为转印纸张P时,如果电感层(聚氟乙烯)28的体积电阻率为1012Ω·cm,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为108Ω·cm,则利用前述的公式(1),并加上在充电时间中的电荷注入量,进行理论计算,所得出的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相对于充电时间的变化如图12所示。
而且,在使用OHP薄膜作为转印纸张P时,如果电感层(聚氟乙烯)28的体积电阻率为1012Ω·cm,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则利用前述的公式(1),并加上在充电时间中的电荷注入量,进行理论计算,所得出的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相对于充电时间的变化如图13所示。
在图10至图13中,分别由E=3000,E=2500,E=2000,E=1500标记出的曲线,表示的是向导电层26施加的附加电压E分别为3000V,2500V,2000V,1500V时的情况。
通过将图10和图11相比较,以及通过将图12和图13相比较可知,即使为同一种转印纸张P,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越低,由其决定的充电时间中的充电电位,比如说充电时间为0.02秒时的充电电位也越高。因此,对转印纸张P的静电吸附,在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较低时更为有效。由这一解析所得到的结果,与前述的试验结果相一致。
通过将图10与图12相比较,或将图11与图13相比较可知,即使采用具有相同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27,如果转印纸张P不同,对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说在将图10与图12相比较时可知,如果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均为108Ω·cm,相对导电层26的附加电压均为3000V,充电时间均为0.02秒时,对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在转印纸张P的材料为纸时大约为-1300V,而在转印纸张P的材料为OHP薄膜时大约为-1700V。
这样,在采用具有相同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27的场合,由于因转印纸张P的材质所产生的对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不同,所以将转印纸张P吸附到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力也会因转印纸P材质的不同而不同。而且目前还知道,转印纸张P的厚度不同,将转印纸张P吸附到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力也会不同。
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可以根据由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检测到的转印纸张P的种类信息,用接触压力调整部调整转印鼓11和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改变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这样,便可以更有效地对转印纸P进行静电吸附。
即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则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测定诸如透射率等参数,来检测出纸和OHP薄膜等材质之间的不同,或检测出转印纸张P的厚度,以获知是厚纸还是薄纸。而且,可根据检测到的转印纸张P的种类(比如说,它的材质是纸还是OHP薄膜,转印纸张P的厚度等),由接触压力调整部调整偏心凸轮34对接地辊12的接触压力(接合压力),进而将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调整为与转印纸张P的种类相适配的充电电位。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可在其表面形成调色剂图象的感光鼓15,且由其表面侧起依次叠层设置有电感层28,在施加有压力时会降低其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27,以及导电层26,并可以通过使电感层28的表面与感光鼓15上静电吸附保持的转印纸张P相接触的方式,将形成在感光鼓15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纸张P上的转印鼓11,可向导电层26施加第一电压的电源32,以及通过转印纸张P与电感层28的表面相接触使转印纸张P充电的接地辊(接触充电部件)12。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通过调整转印鼓11和接地辊1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便可以调整设置在电感层28和导电层26之间的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从而可以调整注入转印纸张P的电荷量。因此,即使改变了转印纸张P的种类,也可以通过调整转印鼓11和接地辊12之间接触压力的方式,使对转印纸张P的注入电荷量经常保持为最合适的值。这样便可以将转印纸张P稳定地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上,而且这一静电吸附与转印纸张P的种类无关。
而且,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还将具有下述的优点。即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中,是通过向导电层26施加电压的方式,在压电层27积存电荷的。而且是利用使电感层28通过转印纸张P与接地辊12相接触的方式,将积存在压电层27上的电荷从电感层28转移至转印纸张P的内侧面上,然后再转移至转印纸张P的表面上。这样便可以将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的表面上。而且通过使转印纸张P产生静电吸附用的电源32向导电层26施加电压的方式,进行调色剂图象的转印。
由上述可知,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不是通过原有的空中放电的方式来注入电荷,进而进行转印纸张吸附和转印的,本实施形式是采用电荷注入方式进行转印纸张P的吸附和转印的。因此,可以降低施加至导电层26的电压,从而可使电压的控制更为容易,并可以抑制臭氧的产生。而且,可以确实而稳定的采用同一个电源32进行调色剂图象的转印和对转印纸P的静电吸附。
而且,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还可具备有用于检测转印纸张P种类的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转印材料检测组件),和可根据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的检测结果调整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压力调整组件。
这样,不论使用哪种类型的转印纸张P,都可以通过调整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来对转印纸P的静电吸附所必需的充电量进行控制。因此,可以可靠地将各种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到转印鼓11上,进而可以进行稳定的图象形成。
而且,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还可将接地辊12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设定得比感光鼓15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高。
这样,可以使感光鼓15和转印鼓11之间的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比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高,进而可以通过控制唯一的一个电源的方式,简单地控制最适合调色剂图象转印的电流,和对转印纸P的静电吸附为最合适的充电电位。
而且,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其构成是可以根据用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检则到的转印纸张P的种类,用接触压力调整部调整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然而,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其构成还可以具有可检测转印鼓11周围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等)的传感器,并根据该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条件,由接触压力调整部调整接地辊1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
(实施形式2)
下面通过附图14,说明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形式。与实施形式1中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已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相应的说明。
正如图14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是用两个接地辊12a、12b取代了实施形式1中的接地辊12,从而可以分别调整接地辊12a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地辊12b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
这样,可以根据用转印纸张检测传感器33检测到的转印纸张P的种类,分别调整接地辊12a和12b的接触压力,从而可以向转印纸张P施加可进行有效的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的充电电位。因此,对于各种转印纸张P,均可以稳定的进行将转印纸P吸附到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进而可以进行稳定的图象形成。
而且,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方式,则和仅采用一个接地辊12的情况相比较,即使接地辊12a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接地辊12b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均比较低,也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充电电位。
也就是说,由于接地辊(12a,12b)在两个部位与转印鼓11相接触,所以可使压电层27的体积电阻率下降,而使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升高,因此不再需要采用一个接地辊(12)时那种比较高的接地辊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故可以进一步降低接地辊(12)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这可以防止转印纸张P沿脱离开转印鼓11方向的反向卷曲现象的发生。
而且,在上述说明中,是采用了两个接地辊,但也可以采用三个以上的接地辊。而且,在这儿是通过相应于转印纸张P的种类而分别控制两个接地辊12a、12b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方式,来获得与纸张的种类无关的可进行有效的静电吸附的充电电位的,但也可以采用检测与纸张种类无关的周围环境条件(诸如温度,湿度等)并根据该环境条件来分别控制两个接地辊12a、12b与转印鼓11之间接触压力的方式。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形式1、2的构成中,是用接地辊(12或12a、12b)作为第一电极部件的,但第一电极部件也可以是具有导电性的其他部件,比如说是导电性的辊型刷,或导电性的弓型刷等等。
(实施形式3)
下面通过附图15,说明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形式。与实施形式1中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已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相应的说明。
正如图15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与前述的实施形式1的构成相类似,具有可在其表面形成调色剂图象的感光鼓15,使转印纸张P具有一定曲率的预卷曲辊10,可一边电气吸附保持着具有一定曲率的转印纸张P一边按预定的转动速度转动,同时通过使转印纸张P与感光鼓15相接触的方式,将形成在感光鼓15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纸张P上的转印鼓11,设置在转印鼓11上的向转印纸张P上转印调色剂图象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并通过转印纸张P与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的表面相接触的辊(第二电极部件)42,可向转印鼓11的导电层26施加预定电压的电源32,除去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上的电荷的电荷除去装置11a,和除去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上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11b,且上述的转印鼓11从其与转印纸张P相接触的一侧起依次叠层调置有电感层28,压电层27,以及导电层26。
在前述的实施形式1中是用导电性的接地辊12接地的,而在本实施形式中的辊42是与电源35相连接的。电源35与辊42之间,可按向转印鼓11供给电源的电源32相同的方向进行连接,以向辊42施加与施加在导电层26上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
而且,辊42与接地辊12相类似,也是用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电极部件,且偏心凸轮34亦通过转印纸张P挤压在转印鼓11的表面上。
这样,通过向辊42施加与施加在导电层26上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的方式,可使压电层27积存更多的电荷,并使该电感层通过转印纸P与辊相接触。这样,积存在压电层27上的更多的电荷,可由电感层28转移至转印纸张P的内面上,然后再转移至转印纸张P的表面上。这样便可以将转印纸张P稳定的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的表面上。因此可以稳定的进行图象形成。
也就是说,采用本实施形式,通过向辊42施加电压,可以保持调色剂图象的转印电压,并可以提高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因此与实施形式1和2的构成方式相比,可以提高转印纸张P的充电电位,进而可以更有效的将转印纸张P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上。
而且,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没有使用实施形式1中的接触压力调整部,而是没置了可调整上述的辊4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并可调整供给至辊42的电压的接触压力-电压调整部(接触压力-电压调整组件)。这样便可以根据上述的辊42和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供给至辊42的电压这两方面,控制转印纸张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所以可以更稳定的进行静电吸附。
而且,通过用与电源32不同的另一电源35与辊42相连接的方式,可以用作为不同电源的电源32和电源35,分别进行调色剂图象的转印和转印纸张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转印纸张P和处于哪种周围环境条件,均可以良好的进行调色剂图象的转印和转印纸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所以可以更稳定的进行图象形成。
(实施形式4)
下面通过附图16,说明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形式。与实施形式3中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已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相应的说明。
正如图16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是用两个辊42a、42b取代了实施形式3中的接地辊42,并用电源35向这两个接地辊42a、42b同时供电。而且,可以分别的调整各接地辊42a、42b与转印鼓11之间的接触压力,和供给至各接地辊42a、42b的电压。
而且,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与实施形式3相类似的接触压力-电压调整部,上述的接触压力-电压调整部可以用来调整各第二电极部件与上述的转印组件之间的的接触压力,以及供给至各第二电极部件的第二电压。
这样,它可以获得实施形式2的效果和实施形式3的效果。因此,对于各种类型的转印纸张P,均可以进行更为可靠的调色剂图象的转印和转印纸张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进而可以进行更为稳定的图象形成。
(实施形式5)
下面通过附图17,说明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形式。与实施形式4中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已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相应的说明。
正如图17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是用两个电源35a、35b取代了实施形式4中的电源35,并将两个接地辊42a、42b分别与两个电源35a、35b相连接,用电源35a、35b分别向接地辊42a、42b施加电压。如果采用上述的构成方式,则可以获得与上述的实施形式4相类似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形式3~5的构成中,是用辊42作为第二电极部件的,但第二电极部件也可以是具有导电性的其他部件,比如说是导电性的辊型刷,或导电性的弓型刷等等。
在上述各实施形式1~5中的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是圆筒状的无缝薄膜,并可以用热缩的方式固定在压电层27上。这样,可使电感层28与压电层27相密接,从而可以防止在电感层28和压电层27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可以稳定地进行调色剂图象转印和转印纸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而在电感层28和压电层27之间的间隙,是在进行调色剂图象转印和转印纸P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附时产生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下面参考图18和图19说明上述的圆筒状无缝薄膜的制造方法。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是针对用聚氟乙烯作为圆筒状无缝薄膜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18示出了常用的将原材料加热并挤压成形的挤压机54。
首先,向挤压机54的料斗55供给原材料。再将原材料由料斗55供给至滚筒56。供给至该滚筒56的原材料用滚筒56内的螺旋杆57传递到具有圆形开口部的冲模部59。这时,原材料在滚筒56内由加热冷却组件58加热,使其具有可塑性。然后使具有可塑性的原材料由冲模部59确定其形状和厚度(精压尺寸确定)。
正如图19所示,该冲模部59可以一边用精压加工部60的冷却部58a进行冷却固化,一边对其形状和尺寸加以限定,并最后用取出组件按预定的尺寸加以截断。由于原材料是由冲模部59的圆形开口部取出的,所以可以形成聚氟乙烯的无缝薄膜。
这种聚氟乙烯的圆筒状无缝薄膜由于其热收缩性而比较容易制造。这种热收缩性,是可根据热熔融性的极性锁状高分子的不规则形状而改变其构造,形成分子的各向异性体,对该分子的各向异性体再次加热固化,并再次打乱其方向性而返回至初始状态的性质。
下面说明聚氟乙烯圆筒状无缝薄膜的固定方法。通过将作为转印鼓11的电感层28的聚氟乙烯圆筒状无缝薄膜在压电层27上热收缩的方式,可使压电层27和电感层28之间形成极为良好的密接性,从而可以在多重转印过程中,成量级的提高转印纸张P与转印鼓11之间的密接性,以及调色剂图象的转印性能。
热收缩电感层28的方法,可以是干法或湿法,但如果从电感层28的电感率和电阻值对转印纸张P的吸附和调色剂图象转印的影响大小的角度考虑,由于用干法进行热收缩时,对电感层28的电阻值和电感率等物理特性的影响比较小,所以是一种在本发明的转印鼓11中固定电感层28的比较好的方法。而且,作为圆筒状的无缝薄膜材料,也可以是除聚氟乙烯以外的其他的具有热熔融性的极性锁状高分子材料。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形式1~5中,在构成转印鼓11的压电层27和电感层28中压电层27在沿转印鼓11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宽度比电感层28的宽度短,而且压电层27的端部被电感层28盖复。由于压电层27的端部由电感层28盖复着,所以即使在高湿度的条件下,各层之间也不会产生水滴,从而具有稳定的静电吸附性,可以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图象的转印。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转印鼓11中,可以用电感层28封住压电层27的端部。即正如图20所示,压电层27在转印鼓11轴向的端部由电感层28盖复着,并用固定部件36以不使外部空气进入电感层28和导电层26之间的方式固定。这样,即使在高湿度的条件下,也不会在各层中产生水滴,从而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图象的转印。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段落中,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形式或称实施例,但它们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不能用这种具体的实施例来限定对本发明的狭义的理解,本发明的主题包含在下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实施。

Claims (24)

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它包括可在其表面形成调色剂图象的图象载体,
从其表面侧起依次叠层设置有电感层,在施加有压力时会降低其体积电阻率的压电层,以及导电层,并通过使电感层的表面与上述图象载体上用静电吸附保持的转印纸相接触的方式,将形成在图象载体上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转印纸上的转印组件,
可向导电层施加第一电压的电压施加组件,
以及通过使转印材料与电感层的表面相接触的方式向转印纸充电的接触充电部件,
上述压电层由在导电橡胶内分散散布有金属粒子的材料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接触充电部件是接地的第一电极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接触充电部件与上述的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设定得比上述图象载体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调整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接触压力的接触压力调整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接触压力调整组件包括有可改变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偏心凸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检测上述转印材料种类用的转印材料检测组件,
上述接触压力调整组件可根据该转印材料检测组件检测到的转印材料的种类,调整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且上述接触压力调整组件可对各个接触充电部件进行调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为与可供给与第一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第二电压的电源相连接的第二电极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于调整上述第二电极组件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向第二电极部件供给第二电压的接触压力-电压调整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二电极部件,且上述接触压力-电压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各个第二电极部件与上述转印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和向各个第二电极部件供给第二电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橡胶是在橡胶中分散散布有碳黑的材料构成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橡胶是在发泡聚氨酯橡胶中分散散布有碳黑的材料构成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粒子是镀金后的铁粉。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子直径为5μm~20μm。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层中的金属粒子的含有量为5~10重量%。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组件的电感层为圆筒状无缝薄膜,并用热收缩方法固定在上述压电层上。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上述转印组件的转动轴方向上,压电层的宽度比电感层的宽度短,而且压电层的端部由电感层盖复着。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触充电部件是通过在施加有电压的导电层与转印材料之间产生电位差的方式使转印材料带电的。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接触充电部件设置在位于向上述转印材料上转印调色剂图象的转印位置处的转印材料传递方向的上游侧。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触充电部件为接地的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组件为按预定的转动速度转动的转印鼓。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使在上述转印组件与接触充电部件之间供给的转印材料沿转印组件表面产生弯曲的预卷曲组件。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除去上述电感层内的电荷用的电荷除去组件。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除去附着在上述电感层上的调色剂用的清洁组件。
CN97113293A 1996-05-29 1997-05-08 图象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5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4849/1996 1996-05-29
JP8134849A JPH09319234A (ja) 1996-05-29 1996-05-29 画像形成装置
JP134849/96 1996-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47A CN1169547A (zh) 1998-01-07
CN1106596C true CN1106596C (zh) 2003-04-23

Family

ID=15137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3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596C (zh) 1996-05-29 1997-05-08 图象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758244A (zh)
EP (1) EP0811891B1 (zh)
JP (1) JPH09319234A (zh)
CN (1) CN1106596C (zh)
DE (1) DE69717912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6559A (en) * 1997-09-23 1999-10-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and accomodating different thickness paper stocks in an electrostatographic machine
US7096784B2 (en) * 2000-05-08 2006-08-29 Kba-Giori S.A. Installation for treating sheets of printed paper
US6370354B1 (en) 2000-08-08 2002-04-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edia-to-image registration of a single-pass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based printing apparatus
JP5707787B2 (ja) * 2010-06-10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94900A (zh) * 2010-06-28 2011-12-2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6816462B2 (ja) * 2016-11-15 2021-01-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942B2 (ja) * 2019-03-08 2023-02-2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7580A (en) * 1980-04-30 1983-10-04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device
US4739361A (en) * 1986-12-09 1988-04-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Roller transfer apparatus
JPH03158874A (ja) * 1989-11-17 1991-07-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装置
JPH05107935A (ja) * 1991-10-18 1993-04-30 Mita Ind Co Ltd 転写分離装置
US5250994A (en) * 1991-10-30 1993-10-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member supporting member
DE69219091T2 (de) * 1991-12-25 1997-10-16 Canon Kk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mit Transferelement für Übertragungsmaterial
JP2902192B2 (ja) * 1991-12-25 1999-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989081B2 (ja) * 1992-11-27 1999-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517290A (en) * 1993-08-23 1996-05-1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Adjustable transfer belt unit in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US5623329A (en) * 1994-02-04 1997-04-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99225A (en) * 1994-10-19 1998-08-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transfer and attraction voltage
EP0737901B1 (en) * 1995-04-14 2008-12-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9212002A (ja) * 1996-02-02 1997-08-15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758244A (en) 1998-05-26
DE69717912D1 (de) 2003-01-30
JPH09319234A (ja) 1997-12-12
CN1169547A (zh) 1998-01-07
EP0811891A3 (en) 1998-01-28
EP0811891A2 (en) 1997-12-10
EP0811891B1 (en) 2002-12-18
DE69717912T2 (de) 200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59559A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CN1010384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600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半导体层的制造方法
CN111971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64717A (zh) 成像设备
CN101080679A (zh) 分离板、具有分离板的固定装置、用于生产分离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设备
CN1658081A (zh)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210628C (zh) 成象设备
CN1607472A (zh)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N1271476C (zh) 成像设备
CN1932680A (zh) 成像设备
CN101046647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剂盒
CN101055458A (zh) 成像装置
CN1106596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189796C (zh) 导电橡胶辊
CN1276314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645263A (zh) 能够有效执行均匀充电操作的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和装置
CN1094210C (zh) 充电部件、应用该部件的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63764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91283C (zh) 转印部件及采用这种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
CN1097753C (zh) 图像成形设备
CN1940746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338667A (zh) 涂覆干性润滑剂的方法和装置
CN1455303A (zh) 成像装置
CN101046649A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