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46979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46979A
CN110646979A CN201910936134.7A CN201910936134A CN110646979A CN 110646979 A CN110646979 A CN 110646979A CN 201910936134 A CN201910936134 A CN 201910936134A CN 110646979 A CN110646979 A CN 110646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film
regio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61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46979B (zh
Inventor
王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361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469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46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6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46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6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1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g. against dust or humid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对粘结结构的设置,再结合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表面上的凹槽,且凹槽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第二裸露胶面所在区域,即使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分开,也只是将位于凹槽内的粘结结构拉出来,凹槽的设置为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的分开提供了多余的粘结结构,避免了粘结结构对显示面板造成的拉扯,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并且,通过对粘结结构和凹槽的设置,在二者配合使用时,即使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分开,因粘结结构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依然保持着很好地粘结,通过粘结结构依然可以阻止杂质进入到显示装置的内部,避免杂质对显示装置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一般可以包括: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面板,在将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固定时,可以采用遮光胶带,将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的周边进行固定。然而,在固定过程或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分开的情况,此时:
1、遮光胶带可能会对显示面板造成拉扯,很容易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显示不均的问题出现。
2、因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分开,容易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周边固定的位置处产生空隙,导致外部杂质容易进入液晶显示器的内部,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基于此,如何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面板、以及用于粘结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粘结结构;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所述粘结结构位于所述边框区域;
所述粘结结构包括:柔性基底、第一柔性膜和第二柔性膜,所述柔性基底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胶面,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分别粘结于所述柔性基底的两个胶面,所述柔性基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柔性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柔性膜至少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柔性基底背离所述第一柔性膜的一侧具有第一裸露胶面,所述第一裸露胶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所述柔性基底背离所述第二柔性膜的一侧具有第二裸露胶面,所述第二裸露胶面与所述背光模组粘结;
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表面在所述边框区域内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所述第二裸露胶面所在区域。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对粘结结构的设置,再结合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表面上的凹槽,且凹槽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第二裸露胶面所在区域,即使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分开,也只是将位于凹槽内的粘结结构拉出来,此时粘结结构分别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依然保持着很好地粘结,也即,凹槽的设置为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的分开提供了多余的粘结结构,避免了粘结结构对显示面板造成的拉扯,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并且,通过对粘结结构和凹槽的设置,在二者配合使用时,即使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分开,因粘结结构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依然保持着很好地粘结,通过粘结结构依然可以阻止杂质进入到显示装置的内部,避免杂质对显示装置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着图1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一种立体剖视图;
图3为沿着图1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立体剖视图;
图4为沿着图1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粘结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沿着图3中的X7-X8方向所示的粘结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有凹槽时的示意图;
图8为在背光模组中未设置有凹槽时的示意图;
图9为沿着图1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粘结结构与背光模组的粘结过程的示意图;
图11为沿着图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又一种粘结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沿着图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再一种粘结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A-显示区域,B-边框区域,10-显示面板,20-背光模组,21-凹槽,30-粘结结构,31-柔性基底,32-第一柔性膜,33-第二柔性膜,34、35-胶面,36、37-保护膜,40-杂质,G1-第一裸露胶面,G2-第二裸露胶面,Q1-第一区域,Q2-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中,图1为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沿着图1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一种立体剖视图,图3为沿着图1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立体剖视图,图4为沿着图1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图5为沿着图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粘结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沿着图3中的X7-X8方向所示的粘结结构的剖视图。
参见图1至图6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背光模组20、位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显示面板10、以及用于粘结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多个粘结结构30;
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域A和围绕显示区域A的边框区域B,粘结结构30位于边框区域B;
粘结结构30包括:柔性基底31、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柔性基底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胶面,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分别粘结于柔性基底31的两个胶面,柔性基底31包括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第一柔性膜32位于第一区域Q1,第二柔性膜33至少位于第二区域Q2,柔性基底31背离第一柔性膜32的一侧具有第一裸露胶面(如图2和图3中的G1所示的表面),第一裸露胶面G1与显示面板10粘结,柔性基底31背离第二柔性膜33的一侧具有第二裸露胶面(如图2和图3中的G2所示的表面),第二裸露胶面G2与背光模组20粘结;
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在边框区域B内设置有凹槽21,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如图4和图6中的G2a)。
说明一点,可选地,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可以仅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G2a,如图4所示。
或者,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中,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另一部分可位于第一裸露胶面G1所在区域,如图6所示,图中的G1a表示第一裸露胶面G1所在区域,G2a表示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凹槽21的位置进行设置,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粘结结构30的设置,再结合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上的凹槽21,且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即使在显示装置受到外力作用时,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背光模组或用于封装显示装置的框胶会发生变形,造成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间距增加,即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分开,也只是将位于凹槽21内的粘结结构30拉出来,如图7所示的在背光模组20中设置有凹槽21的情况,(a)表示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未发生分离时的状态,(b)表示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发生分离时的状态,此时粘结结构30分别与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依然保持着很好地粘结,也即,凹槽21的设置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分开提供了多余的粘结结构30,避免了粘结结构30对显示面板10造成的拉扯,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并且,通过对粘结结构30和凹槽21的设置,在二者配合使用时,即使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分开,因粘结结构30与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依然保持着很好地粘结,通过粘结结构30依然可以阻止杂质进入到显示装置的内部,如图7中的(b)所示,图中的40表示杂质,粘结结构30可以对杂质形成阻挡,避免杂质对显示装置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21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于:
如图8所示的在背光模组20中未设置有凹槽的情况,其中,(a)表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未发生分离时的状态,(b)表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时的状态。
如果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在边框区域B内未设置有凹槽时,若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且分离的距离用H表示时,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在第一方向(用F1表示)上需发生相对偏移,如图8中(b)中的X所示的偏移距离,此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X>(K2+H2)1/2-K;
其中,K表示从背光模组20表面被带起的粘结结构30的长度。
但在实际情况中,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之间在周边均通过粘结结构30粘结,所以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之间无法产生相对偏移,即不会存在偏移距离X,所以若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粘结结构30必然会对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产生拉扯,直至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分开。此时,会对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均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如图7所示,其中,(a)表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未发生分离时的状态,(b)表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时的状态。
如果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在边框区域B内设置有凹槽21时,由于凹槽21的存在,粘结结构30中会有一部分位于凹槽21内,若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使得凹槽21内的粘结结构30被带起,如图7中的(b)所示,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分离提供多余的粘结结构30。同时,即使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也可以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进而避免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因此,通过在背光模组20面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凹槽21,再结合粘结结构30的结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不良影响,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具体地,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因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21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图形的总边长满足以下公式:
B>(L2+H2)1/2
其中,如图7所示,B表示凹槽21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图形的总边长,H表示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之间分离时的最大距离,L表示凹槽21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其中,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且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为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的排列方向。
参见图7所示,在该图中,凹槽21第二方向上的截面图形可以理解为图中标记为M的半椭圆形,对应地,B可以理解为半椭圆形M的弧长。
通过上述对B、L和H之间的关系的设置,可以使得在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分离时,具有充足长度的粘结结构30被带起,以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背光模组20中的凹槽21进行设置时,可以将凹槽21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直线构成的图形,可以设置为:半椭圆形(如图7所示)、矩形(如图6所示)、梯形(未给出图示)、三角形(未给出图示)等其他图像,在此并不鉴定。
在实际情况中,以图1所示的粘结结构30为例,若将该粘结结构30分为四个子结构,且分别为标记为30a、30b、30c和30d时,可以将这个四个子结构中,部分中的第一区域Q1靠近显示区域A一侧设置。
例如,如图9所示的沿着图1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图中示出了子结构30b和子结构30d,其中,子结构30b中的第一区域Q1远离显示区域A设置,而子结构30d中的第一区域Q1靠近显示区域A设置。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
各粘结结构30中柔性基底31的第一区域Q1均靠近显示区域A一侧设置。
例如,如图4所示,子结构30b中的第一区域Q1靠近显示区域A设置,子结构30d中的第一区域Q1同样也靠近显示区域A设置。
如此设置: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粘结结构30分别与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的粘结面积,提高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之间粘结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发生分离时,可以避免在垂直于出光面的平面上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之间发生相对偏移,以提高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之间粘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二柔性膜33进行设置时,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1: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柔性膜33位于第二区域Q2,如图2和图5所示。
以图2所示为例,Q2表示第二区域,第二柔性膜33仅位于第二区域Q2内,由于第一柔性膜32位于第一区域Q1,所以第一柔性膜32与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并不存在交叠。
此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的厚度相同,第一间距大于第一柔性膜32的厚度。
例如,以图5所示为例,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间距用h1表示,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的厚度均用h2表示,其中,h1大于h2。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粘结结构30的表面更加平整,避免因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交叠而导致粘结结构30的局部厚度增加,进而避免在通过粘结结构30粘结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后造成显示显示装置不平整,从而保证显示装置可以具有较好的外形,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一柔性膜32的厚度的2倍。
如此,可以进一步地保证粘结结构30的表面更加平整,进而进一步地保证显示装置可以具有较好的外形,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说明一点,在实际情况中,对于第一间距和第一柔性膜32厚度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在制作粘结结构30时,为了能够对第一裸露胶面G1和第二裸露胶面G2进行保护,避免灰尘对第一裸露胶面G1和第二裸露胶面G2的粘结性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分别在第一裸露胶面G1一侧和第二裸露胶面G2一侧设置保护膜,如图5中标记为36和37的保护膜。
参见图10所示的粘结结构30与背光模组20的粘结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粘结结构30与背光模组20粘结后未施加压力时的状态,(b)表示粘结结构30与背光模组20粘结后施加压力之后的状态,(c)表示粘结结构30分别与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粘结时的状态。
在利用粘结结构30粘结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时,可以先将保护膜36撕开,使得第二裸露胶面G2与背光模组20粘结,如图10中(a)所示的状态;然后,通过向粘结结构30施加压力,将粘结结构30中的一部分按压至凹槽21内,如图10中(b)所示的状态,以便于为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时提供多余的粘结结构30;最后再将保护膜37撕开,使得第一裸露胶面G1与显示面板10粘结,如图10中(c)所示的状态,从而完成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的粘结。
需要注意的是,在粘结过程中,凹槽21在柔性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如图10所示,当然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裸露胶面G1所在区域,部分位于第二裸露胶面G2所在区域,未给出图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还有,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在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分开之后,可能存在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又回到最初粘结时的位置,即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分之间的间距由大变小,即由图7中(b)状态回到(a)状态,此时,为了避免后续再次遇到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分开能够提供多余的粘结结构,粘结结构中的部分需要重新进入到凹槽内。
并且,若将最初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粘结时,进入凹槽内的粘结结构称之为冗余结构(如图4中R所示)时,那么:
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冗余结构R面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粘结而导致冗余结构R无法再次回到凹槽21内,所以冗余结构R面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需要设置有第二柔性膜33,也即,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柔性膜33与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交叠。
如此,通过该第二柔性膜33,可以避免冗余结构R面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粘结,使得在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又回到最初粘结时的位置时,冗余结构R可以顺利进入到凹槽21内,为下次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的分开提供多余的粘结结构,从而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方式2: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柔性膜33位于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如图3和图6所示。
以图3所示为例,Q1表示第一区域,Q2表示第二区域,第二柔性膜33不仅位于第二区域Q2,还位于第一区域Q1,由于第一柔性膜32位于第一区域Q1,所以第一柔性膜32与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可能存在交叠。
当然,第一柔性膜32与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也可能不存在交叠,未给出图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此时,针对第一柔性膜32与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区域,交叠区域落入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内,交叠区域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凹槽21的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
第一方向为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的排列方向。
例如,参见图6所示,第一方向用F1表示,交叠区域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用h3表示,凹槽21的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用h4表示,其中h3小于h4;并且,交叠区域落入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内。
如此设置,通过将交叠区域设置为落入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内,可以避免因交叠区域对应的粘结结构30的厚度较大引起在通过粘结结构30粘结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后造成显示装置不平整,从而保证显示装置可以具有较好的外形,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叠区域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凹槽21的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如此,可以使得交叠区域完成落入凹槽21在柔性基底31上的正投影内,有效避免因交叠区域对应的粘结结构30的厚度较大而导致显示装置不平整,从而进一步地保证显示装置可以具有较好的外形,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说明一点,在实际情况中,对于图6中的h3和h4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在实际制作时,在利用图6所示的粘结结构粘结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时,同样可以采用前述方式1中提及的方式,具体过程可参见上述内容,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在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发生分离时,为了能够将位于凹槽内的粘结结构30带起,以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表面的光滑度大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中平面的光滑度。其中,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表面中的平面,可以理解为图7中的标记P所示的平面。
如此,通过增加凹槽表面的光滑度,可以使得凹槽表面与粘结结构30之间的粘结强度小于平面与粘结结构30之间的粘结强度,使得在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发生分离时,凹槽内的粘结结构30可以很容易地被带起,同时还可以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保证显示面板10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粘结结构30在粘结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时不够伏贴的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1: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基底具有沿第一方向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位于第一区域背离第二区域的一侧,第二侧边位于第二区域背离第一区域的一侧,第一方向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排列方向;
第一柔性膜靠近第一侧边的一侧与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柔性膜靠近第二侧边的一侧与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均为1毫米至2毫米。
例如,参见图11所示的又一种粘结结构30的示意图,第一方向用F1表示,第一侧边用c1表示,第二侧边用c2表示,第一柔性膜32靠近第一侧边c1的一侧与第一侧边c1之间的第一距离用h6表示,第二柔性膜33靠近第二侧边c2的一侧与第二侧边c2之间第二距离用h7表示,所以可以将h1和h2设置为1毫米至2毫米。
也就是说,柔性基底31的相对两侧(即第一侧边c1和第二侧边c2所在的两侧)可以分别超出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的边缘。
由于在粘结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20的过程中,粘结结构首先需粘结在背光模组20之上,如此设置粘结结构,可以使得柔性基底31中超出的部分均可以粘在背光模组20之上(如图11所示),使得粘结结构与背光模组20之间粘结的更加伏贴,从而便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20的组装。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还可以设置为:第一距离设置为0,第二距离设置为1毫米至2毫米;或第二距离设置为0,第一距离设置为1毫米至2毫米;只要能够便于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的组装即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方式2: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背离柔性基底31的一侧表面均具有胶面,第一柔性膜32和第二柔性膜33的胶面的粘结性均小于柔性基底31的胶面的粘结性。
例如,如图12所示的再一种粘结结构30的示意图,第一柔性膜32背离柔性基底31的一侧表面的胶面用34表示,第二柔性膜33背离柔性基底31的一侧表面的胶面用35表示。
此时,在将该粘结结构首先粘结在背光模组20的表面时,使得第二裸露胶面G2和胶面34均与背光模组20粘结,使得粘结结构可以更加伏贴地粘结在背光模组20的表面(如图12所示),进而便于将显示面板与粘结结构的第一裸露胶面G1和胶面35粘结,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20的组装效率。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将粘结结构30粘结在背光模组20的表面之后,在对粘结结构30施加压力使得部分粘结结构30位于凹槽21时,使得粘结结构30落入到凹槽21内即可,粘结结构30的第二裸露胶面G2可以无需贴附在凹槽21的底面之上。
如此,使得在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发生分离时,凹槽21内的粘结结构30可以很容易地被拉出来,从而有效避免对显示面板10造成拉扯,保证显示装置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方式3:
可选地,可以将前述方式1和方式2相结合使用,未给出图示,以尽可能地使得粘结结构30与背光模组20之间粘结的更加伏贴,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的组装效率。
在具体实施时,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当然,该显示装置还可以为车载显示器,即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应用于车载,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面板、以及用于粘结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粘结结构;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所述粘结结构位于所述边框区域;
所述粘结结构包括:柔性基底、第一柔性膜和第二柔性膜,所述柔性基底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胶面,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分别粘结于所述柔性基底的两个胶面,所述柔性基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柔性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柔性膜至少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柔性基底背离所述第一柔性膜的一侧具有第一裸露胶面,所述第一裸露胶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所述柔性基底背离所述第二柔性膜的一侧具有第二裸露胶面,所述第二裸露胶面与所述背光模组粘结;
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表面在所述边框区域内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所述第二裸露胶面所在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粘结结构中所述柔性基底的所述第一区域均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一柔性膜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膜与所述凹槽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一柔性膜的厚度的2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落入所述凹槽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交叠区域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排列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叠区域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图形的总边长满足以下公式:
B>(L2+H2)1/2
其中,B表示所述凹槽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图形的总边长,H表示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分离时的最大距离,L表示所述凹槽在沿着第一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排列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表面的光滑度大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表面中平面的光滑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具有沿第一方向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二区域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排列方向;
所述第一柔性膜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柔性膜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均为1毫米至2毫米。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背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表面均具有胶面,所述第一柔性膜和所述第二柔性膜的胶面的粘结性均小于所述柔性基底的胶面的粘结性。
CN201910936134.7A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6469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6134.7A CN110646979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6134.7A CN110646979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46979A true CN110646979A (zh) 2020-01-03
CN110646979B CN110646979B (zh) 2022-02-11

Family

ID=69011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6134.7A Active CN110646979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469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2695A (zh) * 2020-06-08 2020-08-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8188A (zh) * 2012-05-08 2012-12-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3018946A (zh) * 2011-09-22 2013-04-0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3037039A (zh) * 2011-10-07 2013-04-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外壳、双面粘合带以及电子设备
CN103383500A (zh) * 2012-05-01 2013-11-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4331228U (zh) * 2014-12-31 2015-05-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KR20160038934A (ko) * 2014-09-30 2016-04-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20170090111A1 (en) * 2014-06-23 2017-03-30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170077903A (ko) * 2015-12-28 2017-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7463021A (zh) * 2017-07-07 2017-12-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
CN108363230A (zh) * 2018-03-01 2018-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装置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946A (zh) * 2011-09-22 2013-04-0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3037039A (zh) * 2011-10-07 2013-04-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外壳、双面粘合带以及电子设备
CN103383500A (zh) * 2012-05-01 2013-11-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18188A (zh) * 2012-05-08 2012-12-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US20170090111A1 (en) * 2014-06-23 2017-03-30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160038934A (ko) * 2014-09-30 2016-04-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204331228U (zh) * 2014-12-31 2015-05-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KR20170077903A (ko) * 2015-12-28 2017-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7463021A (zh) * 2017-07-07 2017-12-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
CN108363230A (zh) * 2018-03-01 2018-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装置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2695A (zh) * 2020-06-08 2020-08-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2695B (zh) * 2020-06-08 2022-09-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46979B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412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181758B (zh) 遮光双面胶带及显示装置
KR20190085208A (ko) 표시 장치용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51173B (zh) 顯示裝置及其顯示面板的固定方法
US20110235160A1 (en) Package structure of a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O2016101530A1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886219B2 (en) Flexible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201616469A (zh) 顯示裝置
AU202032619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7016133A1 (zh)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902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563058B (zh) 显示装置
CN110646979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2346322A (zh) 触控式显示装置
CN110275355B (zh) 曲面显示面板和曲面显示装置
US2011023951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170255043A1 (en)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liquid crystal panels and gate cofs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s
WO201921066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82780B (zh) 胶带结构及使用其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202043861A (zh) 拼接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EP331879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321156B (zh) 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制作和使用方法
CN114446184A (zh) 拼接显示装置
TWI666487B (zh) 顯示裝置
WO2020199333A1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