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4657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4657B
CN110634657B CN201910388296.1A CN201910388296A CN110634657B CN 110634657 B CN110634657 B CN 110634657B CN 201910388296 A CN201910388296 A CN 201910388296A CN 110634657 B CN110634657 B CN 1106346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auxiliary
flange portion
coil component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82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34657A (zh
Inventor
桥本良太
宫本昌史
五十岚启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34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4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34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4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01F2017/04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helical coil made of flat wire, e.g. with smaller extension of wire cross s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线圈部件(1)具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在该区域中,第2线材(4)在第1线材(3)的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卷芯部卷绕有线材的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线材的卷绕方式。
背景技术
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例如日本特开平2014-199904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国际公开第2017/061143号(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具备:具有卷芯部、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的鼓状芯;卷绕于卷芯部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设置于第1凸缘部的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以及设置于第2凸缘部的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
对于第1线材而言,其第1端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对于第2线材而言,其第1端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
第1线材和第2线材成为使第1线材为内周侧、使第2线材为外周侧的双层卷绕。第1线材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而卷绕,第2线材卷绕于第1线材的相同序号的匝的外周侧。
在示意性地记载的附图中,存在表现为第2线材卷绕于第1线材的相同序号的匝的正上方的情况,但实际上,此时,对于第2线材而言,因由卷绕形成的张力,使各匝欲在第1线材的外周侧获得最短距离,进而无法停留在第1线材的同匝的正上方,嵌入在第1线材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14-199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061143号
在上述的实际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的卷绕方式中,对于第1线材和第2线材中一者的第n匝,第1线材和第2线材中另一者的第n匝与之接触,并且第1线材和第2线材中另一者的第n-1匝或者第n+1匝内仅任一者与之接触,在这些接触的匝之间,形成有较大的杂散电容。杂散电容对共模扼流线圈的电特性给予影响。此处,在第1线材与第2线材之间,一者始终与1匝前的匝形成较大的杂散电容,另一者始终与1匝后的匝形成较大的杂散电容,因此在杂散电容的产生方向上存在非对称性。这样的非对称性,成为在共模扼流线圈内产生共模噪声与差模信号之间的模转换的原因。
上述的杂散电容的产生方向的非对称性不局限于此共模扼流线圈,例如,同样在具备第1线材和第2线材的变压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等中也可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能够减少杂散电容的产生方向的非对称性的线圈部件。
一方式的线圈部件具备:鼓状芯,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卷芯部和在卷芯部的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在第1凸缘部的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在第2凸缘部的朝向上述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第1线材,其卷绕于卷芯部,并与第1端子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电连接;以及第2线材,其卷绕于卷芯部,并与第3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电连接。
上述线圈部件具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中,第2线材在第1线材的从第1凸缘部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根据上述线圈部件,第1线材和第2线材能够在相同的匝之间整齐排列而确保不同的匝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在第1线材与第2线材的不同的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能够减少杂散电容的产生方向的非对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安装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并省略线材的主要部分的图示。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以及辅助线32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第1线材3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和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辅助线32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和辅助线32的直径r之间的理想关系的剖视图。
图6是与图5对应的图,且是用于说明对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与辅助线32的直径r之间的关系中的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上限值进行求解的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与图5对应的图,且是用于说明对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与辅助线32的直径r之间的关系中的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下限值进行求解的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整齐排列状态的允许范围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用于对图1和图2所示的第1线材3、第2线材4和辅助线32各自的卷绕工序进行说明的图,且是表示从正面方向观察线圈部件1的图。
图10是表示辅助线32的一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用图10所示的辅助线32制造的线圈部件1a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的一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辅助线32的卷绕状态的一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辅助线32的卷绕状态的其他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1中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以及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线圈部件41的仰视图。
图17是与图16对应的图,且是表示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引出方式的一变形例的线圈部件41a的仰视图。
图18是与图16对应的图,且是表示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引出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线圈部件41b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应用图18所示的第2辅助线42的引出方式的线圈部件41b的局部的主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固定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固定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41、41a、41b...线圈部件;2...鼓状芯;3...第1线材;3a...第1线材的第1端;3b...第1线材的第2端;4...第2线材;4a...第2线材的第1端;4b...第2线材的第2端;5...卷芯部;6...第1凸缘部;7...第2凸缘部;8...第1凸缘部的底面;9...第2凸缘部的底面;10...第1凸缘部的顶面;11...第2凸缘部的顶面;12、13...第1凸缘部的侧面;14、15...第2凸缘部的侧面;16...第1凸缘部的内侧端面;17...第2凸缘部的内侧端面;18...第1凸缘部的外侧端面;19...第2凸缘部的外侧端面;20...第1端子电极;21...第2端子电极;22...第3端子电极;23...第4端子电极;27...卷芯部的底面;28...卷芯部的顶面;29...中心导体;30...绝缘皮膜;31...(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2...(第1)辅助线;32a...(第1)辅助线的第1端;32b...(第1)辅助线的第2端;35...中心导体;36...绝缘皮膜;37...辅助电极;42...第2辅助线;42a...第2辅助线的第1端;42b...第2辅助线的第2端;43...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5...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在不同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主要参照图1和图2,对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进行说明。图1中,使朝向安装时未图示的安装基板的线圈部件1的安装面成为上方而示出。图示的线圈部件1例如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鼓状芯2具有:沿着中心轴线5A延伸,并供卷绕的两根线材3、4配置的卷芯部5;和在卷芯部5的在沿着中心轴线5A的方向上的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设置第1凸缘部6、第2凸缘部7。鼓状芯2优选由铁素体构成。此外,鼓状芯2也可以是除铁素体以外的非导电性材料,例如由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或者包含铁素体粉或金属磁性粉的树脂等构成。
在鼓状芯2由铁素体构成时,利用模具对铁素体的粉末进行压制成型,对得到的成型体进行烧制,烧制后去除毛刺,由此能够制造鼓状芯2。此外,在鼓状芯2的成型时,也可以在凸缘部6、7的成型和卷芯部5的成型中使用冲模分离的多级冲压方式,或者也可以使用使凸缘部6、7的成型和卷芯部5的成型一体化的一次压制方式。并且,也可以是,为了使鼓状芯2成型,而应用基于注射成型或者3D打印机的成型。
鼓状芯2所具备的卷芯部5以及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例如成为具有四边形的剖面形状的四棱柱形状。另外,优选在四棱柱形状的卷芯部5以及凸缘部6、7各自的棱线部分实施圆弧倒角。此外,卷芯部5以及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的截面形状除了四边形之外,也可以是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也可以它们的组合。
第1凸缘部6具有: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8、朝向与底面8相反方向的顶面10、沿与安装基板和底面8正交的方向分别延伸的内侧端面16、外侧端面18、第1侧面12和第2侧面13。内侧端面16朝向作为卷芯部5侧的内侧,外侧端面18朝向内侧端面16的相反一侧的外侧,第1侧面12和第2侧面13朝向不是内侧和外侧的相互相反的侧方。
与第1凸缘部6的情况相同,针对第2凸缘部7,也具有: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9、朝向与底面9相反方向的顶面11、沿与安装基板或者底面9正交的方向分别延伸的内侧端面17、外侧端面19、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内侧端面17朝向作为卷芯部5侧的内侧,外侧端面19朝向内侧端面17的相反一侧的外侧,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朝向不是内侧和外侧的相互相反的侧方。
在第1凸缘部6中的底面8设置有第1端子电极20和第3端子电极22。在第2凸缘部7中的底面9设置有第2端子电极21和第4端子电极23。在第1凸缘部6的底面8设置有使第1端子电极20和第3端子电极22相互隔开的凹部24,在第2凸缘部7的底面9设置有使第2端子电极21和第4端子电极23相互隔开的凹部25。
端子电极20~23分别从图1所图示的第1端子电极20和第3端子电极22的形态类推而具有:沿着凸缘部6的底面8或者凸缘部7的底面9而存在的底面电极部、沿着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8或者凸缘部7的侧端面19而存在的端面电极部、以及一连串覆盖底面电极部和端面电极部的镀敷膜。
底面电极部例如是烧结厚膜,通过准备包含作为导电成分的Ag粉末并且包含与凸缘部6、7紧贴的作为玻璃成分的Si的导电性糊料、并利用浸渍法将该导电性糊料赋予凸缘部6、7的底面8、9、接下来进行烧结而形成。底面电极部不仅形成在底面8、9上,还从底面8、9分别延伸至分别与底面8、9邻接的面的各自局部。
另一方面,端面电极部例如由包含Ni、Cr和Cu的溅射薄膜构成。更具体而言,端面电极部优选为具备包含Ni和Cr的第1金属层、和在其上形成的包含Ni和Cu的第2金属层。
端子电极20~23的最外表面由镀敷膜构成。镀敷膜形成为一连串覆盖上述底面电极部和端面电极部。镀敷膜例如具备镀Ni层和其上的镀Sn层。也可以在镀Ni层之上或者之下形成有镀Cu层。另外,也可以取代镀Sn层而形成镀Au层或者镀Pd层。
此外,也可以是,在端子电极20~23中,没有沿着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8或者凸缘部7的侧端面19布置的端面电极部。
也可以是,使用粘合剂将加工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板材而得到的金属板部件粘贴于凸缘部6、7来设置端子电极20~23。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金属板部件,例如,使用在Cu板上依次形成有镀Ni层和镀Sn层的结构,并通过对其进行冲裁加工,获得端子电极20~23。
线圈部件1也可以还具备架设于第1凸缘部6的顶面10和第2凸缘部7的顶面11之间的板状芯26。针对板状芯26,与鼓状芯2的情况相同,也优选由铁素体构成。另外,板状芯26也可以由除铁素体以外的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或者含有铁素体粉或金属磁性粉的树脂等构成。
在板状芯26由铁素体构成时,通过利用模具对铁素体的粉末进行压制成型,对得到的成型体进行烧制,并在烧制后去除毛刺,从而能够制造板状芯26。
板状芯26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而与第1凸缘部6的顶面10和第2凸缘部7的顶面11粘合。由此,板状芯26能够与鼓状芯2配合而形成闭磁路。作为粘合剂,例如使用由含有二氧化硅填料的环氧树脂构成的粘合剂。此外,也可以是,为了使板状芯26与凸缘部6、7之间的间隙变窄,而使用不含有填料的粘合剂。
鼓状芯2的外形尺寸例如长度为3.2mm,宽度为2.5mm,高度为1.7mm。卷芯部5的厚度方向T(与安装基板或者底面8、9正交的方向,参照图1)优选为1.0mm以下,例如约为0.6mm。另外,从得到更低的杂散电容方面考虑,从凸缘部6、7的底面8、9至卷芯部5的底面27这段距离优选为0.50mm以上,另一方面,从能够实现低矮化方面考虑,优选为1.50mm以下,例如约为0.70mm。
板状芯26是长方体形状,其外形尺寸例如,长度为3.3mm,宽度为2.6mm,高度为0.7mm。与上述的鼓状芯2的平面尺寸相比,板状芯26的平面尺寸更大,这是因为即便在板状芯26与鼓状芯2的粘合时产生位置偏移也能够减少对闭磁路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尺寸关系在图1中未表现出。为了确保高电阻,板状芯26的高度优选为0.3mm以上,从能够实现低矮化方面考虑,优选为2.0mm以下。
针对在与底面8、9平行的方向上且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参照图2)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测定出的尺寸,即宽度方向尺寸,卷芯部5的尺寸W1(参照图1)优选为1.0mm以下。若使卷芯部5的宽度方向尺寸W1细至1.0mm以下,则卷绕区域相对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线路长的比例减少,在后面详细说明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下,能够使内周侧的第1线材与外周侧的第2线材4之间的线路长之差变小。另外,若卷芯部5变细,则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线路长变短,产生于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的杂散电容的总量减少,因此能够降低模转换特性。
卷芯部5的宽度方向尺寸W1优选为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的宽度方向尺寸W2(参照图1)的40%以下。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卷芯部5变细,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下,能够使内周侧的第1线材与外周侧的第2线材4之间的线路长之差变小,另外,能够降低模转换特性。
对于制造线圈部件1时准备的线材3、4而言,针对一者的第1线材3,如图3所图示的那样,均为截面圆形,并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29、和覆盖中心导体29的周面的由电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皮膜30。线材3的在截面中的直径例如为40μm。中心导体29的在截面中的直径为15μm以上并且100μm以下,优选为30μm。另外,绝缘皮膜30的在截面中的厚度为8μm以上并且20μm以下,优选为10μm。
中心导体29例如由铜、银、金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构成。绝缘皮膜30由聚氨基甲酸乙酯、聚酰胺酰亚胺等树脂构成。
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以相同方向并以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5。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那样,成为使第1线材3为内周侧、使第2线材4为外周侧的双层卷绕。在图2中,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剖面内所标记的数字表示从第1凸缘部6(参照图1)侧起计数处于第几匝的匝序数。图2中,图示出第1线材3的第1匝至第4匝和第2线材4的第1匝至第4匝,省略线材3、4各自的第5匝以后的图示。此外,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总匝数例如是28匝。
另外,在图2中,为了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附图上的区别更加明确,在第2线材4打上图案。此外,针对第2线材4的图案在其他几个附图中也采用。
参照图2,对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方式的特征点进行说明,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第2线材4的第n匝(n为自然数)位于第1线材3的第n匝的外周侧,并且第2线材4的第n匝和第1线材3的第n匝在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
将如上述那样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相同序号的匝在与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而卷绕的区域称为整齐排列卷绕区域,特别是,第2线材4与第1线材3的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在与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多匝卷绕的区域称为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分别具有连续的多个匝而以螺旋状卷绕。
根据这样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方式,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在相同的匝之间整齐排列而相互最接近,能够确保与不同的匝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不同的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另外,若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不同的匝之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减少,则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的产生方向的非对称性也减少。因此,能够减少共模扼流线圈1内产生的共模噪声与差模信号之间的模转换。
为了使相对于上述的第1线材3使第2线材4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卷绕变容易并且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辅助线32。辅助线32包含电绝缘性树脂。作为电绝缘性树脂,优选使用聚乙烯系、氟类或者聚酰亚胺系树脂那样的比较低的介电常数的树脂。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辅助线32为截面圆形,由电绝缘性树脂构成。辅助线32的在截面中的直径例如为15μm。
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辅助线32以嵌入在第1线材3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向与第1线材3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因此,若第2线材4嵌入在辅助线32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并向与辅助线32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则第2线材4在被辅助线32定位了的状态下卷绕,作为其结果,第2线材4未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因此能够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在相同匝彼此容易整齐排列。另外,辅助线32的存在也有助于稳定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卷绕状态。
若辅助线32如前述那样由比较低的介电常数的树脂构成,则能够更加减少可分别形成于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的杂散电容。因此,例如能够提高共模扼流线圈的Scc21的高频特性。
此外,若不特别期望上述的优点,则辅助线32也可以例如由包含硅、铁素体或者氧化铝的粉末的树脂构成。这样的复合材料为比较高的介电常数,与上述的树脂相反,因此,虽然分别形成于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的杂散电容变大,但这种情况有时能够带来使特性阻抗的调整幅度变大这样的优点。
图5示意性地表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在截面中的直径R与辅助线32的在截面中的直径r之间的理想关系。此外,以下,有时将上述直径R记载为第1线材3的直径、第2线材4的直径,将上述直径r记载为辅助线32的直径。此外,在图5以及后述的图6和图7中,第1线材3在匝之间未形成缝隙地卷绕,但实际上也允许形成少许的缝隙。
如图5所示,辅助线32与位于其周围的第1线材3的相邻的两匝和第2线材4的相邻的两匝分别接触,并且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彼此和第2线材4的相邻的匝彼此接触,并且,对于第1线材3的各匝,在第2线材4的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的匝分别在正上方与之接触,这是最优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勾股定理,(R+r)2=2R2式成立,若根据该式求解r,则r=(√2-1)R≈0.4R。即,辅助线32的直径r最优选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直径R的约0.4倍。
接下来,根据图6,能够求解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与辅助线32的直径r之间的关系中的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上限值。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辅助线32的直径r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直径R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辅助线32与位于其周围的第1线材3的相邻的两匝和第2线材4的相邻的两匝分别接触,并且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彼此和第2线材4的相邻的匝彼此接触,但在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的第2线材4的匝分别不与第1线材3的匝分别接触。
若假设使辅助线32的直径r从上述的状态变得更大,则虽然辅助线32的特定的匝可成为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特定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但辅助线32的上述特定的匝所邻接的匝由于上述特定的匝的存在而被挤出,已经无法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辅助线32不会稳定地卷绕,因此,第2线材4不易在第1线材3的相同匝上整齐排列。因此,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上限值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相等。
另外,根据图7,能够求解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直径R与辅助线32的直径r之间的关系中的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下限值。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辅助线32分别与位于其周围的第1线材3的相邻的两匝和第2线材4的一个匝接触,并且在形成于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的凹部嵌入第2线材4的特定的匝。在该状态下,(R/2)/{(R+r)/2}=cos 30°=√3/2的关系成立。若根据该式求解r,则r=(2√3/3-1)R。
若辅助线32的直径r从上述的状态变得变更小,则基于辅助线32的第2线材4的整齐排列效果显著降低,容易成为第2线材4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特定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在上述r=(2√3/3-1)R的式中,(2√3/3-1)=0.154701,但若使0.154701具有裕量而近似为0.16来求解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下限值,则r=0.16R。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辅助线32的直径r的优选的范围能够表达为0.16R≤r≤R。
此外,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规定为,第2线材4的第n匝与第1线材3的第n匝在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但该整齐排列状态具有一定的允许范围。
参照图8,对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整齐排列状态的允许范围进行说明。图8图示出第1线材3的第i-1匝、第i匝和第i+1匝和第2线材4的应该与第1线材3的第i匝整齐排列的第i匝。图8中,沿纵向延伸的两根虚线33、34沿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延伸,是由第1线材3的第i匝的两端位置决定的基准线。更具体而言,虚线33是在第1线材的第i-1匝与第i匝的正中间的位置经过并且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基准线。另外,虚线34是在第1线材的第i匝与第i+1匝的正中间的位置经过并且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基准线。
图8中,(C)、(D)和(E)所示的状态成为整齐排列状态。首先,在(D)中,第2线材4的第i匝在第1线材3的第i匝的正上方整齐排列而存在。接下来,在(C)和(E)中,虽不是第1线材3的第i匝的正上方,但第2线材4的第i匝的超过一半的部分纳入被虚线33、34夹着的区域内。这些状态成为整齐排列状态。
另一方面,在(A)和(G)中,第2线材4的第i匝从由虚线33、34夹着的区域大幅偏离,这些状态不认为是整齐排列状态。
另外,在(B)和(F)中,第2线材4的第i匝的一半进入由虚线33、34夹着的区域,但第2线材4的第i匝的一半从由虚线33、34夹着的区域偏离。针对这些状态也不认为是整齐排列状态。换言之,将第2线材4的第i匝的中心处于由虚线33和虚线34夹着的区域的内部的状态设为整齐排列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1线材3、第2线材4和辅助线32各自的卷绕工序进行说明。
图9的(A)示出第1线材3的卷绕工序。也如图1所图示的那样,首先,第1线材3的第1端3a与处于第1凸缘部6的第1端子电极20电连接。该连接例如使用热压接。第1线材3在第1端3a处将绝缘皮膜30(参照图3)除去,在中心导体29暴露的状态下与第1端子电极20连接。
接下来,第1线材3以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5。而且,第1线材3的与第1端3a相反的第2端3b,与处于第2凸缘部7的第2端子电极21电连接。在该连接中例如也使用热压接。第1线材3在第2端3b处也将绝缘皮膜30除去,在中心导体29暴露的状态下与第2端子电极21连接。
接下来,如图9的(B)所示,实施辅助线32的卷绕工序。首先,通过热压接将辅助线32的第1端32a熔接于第1凸缘部6的侧面12。若利用熔接来固定辅助线32,则能够期待较高的固定力。热压接温度成为构成辅助线32的树脂不挥发的程度的温度。也可以是,辅助线32在表面具有由熔点或者固化温度比其主体部分的树脂低的材料构成的熔接层。若具备这样的熔接层,则能够期待较高的固定力,并且能够减少辅助线32的断线的风险。
接下来,辅助线32以嵌入在第1线材3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向与第1线材3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而且,根据与第1端32a的情况相同的要点,利用热压接将辅助线32的与第1端32a相反的第2端32b熔接于第2凸缘部7的侧面15。辅助线32的第2端32b的固定部如图1所图示那样。
优选为,在将分别连结凸缘部6、7的底面8、9与顶面10、11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上述的辅助线32的第1端32a和第2端32b位于比侧面12、15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靠顶面10、1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辅助线32的固定位置远离安装基板,能够减少安装后与安装基板一起赋予线圈部件1的由涂敷剂等引起的辅助线32的断线风险。另外,能够抑制辅助线32的固定时可产生的残渣在底面8、9侧产生或到达底面8、9侧这种情况,能够减少对安装面的影响。此外,上述高度方向与图1的厚度方向T平行。
接下来,如图9的(C)所示,实施第2线材4的卷绕工序。首先,第2线材4的第1端4a与处于第1凸缘部6的第3端子电极22电连接。在该连接中,例如也应用热压接。第2线材4在第1端4a处将绝缘皮膜30(参照图3)除去,在中心导体29暴露的状态下与第3端子电极22连接。
接下来,第2线材4由辅助线32控制位置,并且以嵌入在辅助线32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向与辅助线32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而且,第2线材4的与第1端4a相反的第2端4b与处于第2凸缘部7的第4端子电极23电连接。在该连接中,例如也应用热压接。第2线材4在第2端4b处,也将绝缘皮膜30除去,在中心导体29暴露的状态下与第4端子电极23连接。
如以上那样,第1线材3、第2线材4和辅助线32各自的卷绕工序结束,线圈部件1完成。
作为辅助线32,也可以使用图10所示的构造。图10所示的辅助线材32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35和覆盖中心导体35的周面的由电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皮膜36。在使用图10所示的辅助线32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1a那样,优选在鼓状芯2的表面设置有辅助电极37。图11中,在第1凸缘部6的侧面12设置有辅助电极37。辅助线32的第1端32a例如通过热压接而与辅助电极37连接。此时,在辅助线32的第1端32a中,将树脂层36除去,金属线35与辅助电极37接合。
图11中虽未图示,但在第2凸缘部7的例如侧面15也设置有辅助电极,在该辅助电极连接有辅助线32的第2端32b。
如上述那样,若使用具有金属线35的辅助线32,则辅助线32的向鼓状芯2的固定较容易,并且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固定。另外,线材3、4之间的杂散电容变大,但这种情况有时也带来使特性阻抗的调整幅度变大这样的优点。
由于使辅助线32的第1端32a和第2端32b位于比侧面12、15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靠顶面10、11侧的位置,所以如从图11可知的那样,辅助电极37优选设置于比侧面12、15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靠顶面10、11侧的位置。
此外,辅助电极37能够避开凸缘部6、7、优选为避开底面8、9地设置于任意的面。通过将辅助电极37设置于凸缘部6、7的除底面8、9以外的面,从而能够使辅助线32的固定位置、即第1端32a和第2端32b远离安装基板。因此,能够减少安装后与安装基板一起赋予线圈部件1的涂敷剂等所引起的辅助线32的断线风险。另外,能够抑制辅助线32的固定时可产生的残渣产生于底面8、9侧或到达至底面8、9侧这种情况,能够减少对安装面的影响。并且,能够减少由辅助电极37引起的对安装基板侧的连接盘图案的影响。
图12是与图2对应的图,且示意性地表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的一变形例。图12中,应该卷绕于第1线材3的外周侧的第2线材4的卷绕开始处和卷绕结束处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总匝数是28,第2线材4的第1匝和第28匝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
图12所示那样的现象也有时可偶然发生。另外,第2线材4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的匝不局限于第1匝和第28匝,也可以是与第1匝、第28匝邻接的匝也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也可以是,在第1匝与第28匝之间隔着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中间匝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
图13是与图2对应的图,且示意性地表示辅助线32的卷绕状态的一变形例。图13中,辅助线32的一部分匝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因此,辅助线32未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所有凹部。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比,这样的情况下的效果也稍差,但能够发挥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在整齐排列状态下的卷绕变容易并且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之类的辅助线32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辅助线32的观点考虑,能够期待辅助线32的卷绕形状稳定这样的优点。
图13中,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的辅助线32的匝是卷绕的中途,但也可以是,辅助线32的卷绕的始端和终端的至少一者的匝直接卷绕在卷芯部5上。
此外,图13所示那样的现象也有时可偶然发生。
图14是与图2对应的图,且示意性地表示辅助线32的卷绕状态的其他变形例。图14中,辅助线32未嵌入在第1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所有凹部。与图2所示结构相比,这样的情况下的效果也稍差,但能够发挥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整齐排列状态下的卷绕变容易并且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之类的辅助线32的作用。
此外,作为实现图14的结构的方法,将辅助线32向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相同的方向卷绕,并且使卷绕间距比第1线材3和第2线材宽即可。另外,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将辅助线32向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相反的方向卷绕。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第2实施方式在具有两个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43这点和使用两根辅助线32、42这点不同。
以下,为了将两个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43相互区别,相对于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将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称为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另外,为了将两根辅助线32、42相互区别,针对辅助线材32称为“第1辅助线”,针对辅助线42称为“第2辅助线材”。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1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以及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线圈部件41的仰视图。
在线圈部件41中,沿着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配置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和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此处,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位于卷芯部5的第1凸缘部6侧,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位于比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靠卷芯部5的第2凸缘部7侧。
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如前述那样,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第2线材4的第n匝位于第1线材3的第n匝的外周侧并且第2线材4的第n匝和第1线材3的第n匝在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
另外,第1辅助线32以嵌入在第1线材3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向与第1线材3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而且,第2线材4嵌入在第1辅助线材32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并向与第1辅助线32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作为其结果,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在相同匝之间整齐排列。
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上下关系相反。即,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第1线材3的第m匝(m为比n大的自然数)位于第2线材4的第m匝的外周侧并且第1线材3的第m匝和第2线材4的第m匝在与卷芯部5的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整齐排列。而且,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也分别具有连续的多个匝地以螺旋状卷绕。即,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第1线材3在比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靠第2凸缘部7侧处,在第2线材4的从第1凸缘部6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中心轴线5A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此外,优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的线材3、4的匝数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的线材3、4的匝数相互相等。例如,在第1线材3的总匝数和第2线材4的总匝数均为28时,若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的线材3、4的各匝数为13,则优选为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的线材3、4的各匝数为13,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之间的单层卷绕区域中线材3、4的各匝数为2。
另外,第2辅助线42以嵌入在第2线材4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向与第2线材4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而且,第1线材3嵌入在第2辅助线材42的连续的多个匝之间形成的凹部并向与第2辅助线42相同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作为其结果,第2线材4和第1线材3在相同匝之间整齐排列。
如图16所示那样,第1辅助线32的第1端32a例如固定于第1凸缘部6的侧面13。接下来,第1辅助线32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卷绕之后,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向第2凸缘部7侧引出。而且,第1辅助线材32在从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靠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延伸出来的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经过,并且越过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的外周侧,第1辅助线32的第2端32b例如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侧面15。这样,若引导第1辅助线32,则能够减少第1辅助线32对于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干涉的程度。
另一方面,同样如图16所示那样,第2辅助线42的第2端42b例如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侧面14。接下来,第2辅助线42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卷绕之后,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向第1凸缘部6侧引出。接下来,第2辅助线42在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的靠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延伸出来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外周侧通过,并且越过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外周侧,第2辅助线42的第1端42a固定于例如第1凸缘部6的侧面12。这样,若引导第2辅助线42,则能够减少第2辅助线42的对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和处于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之间的单层卷绕区域的干涉的程度。
此外,在上述中,如图16所示,第1辅助线32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起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通过,但也可以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外周侧通过,据此,能够减少第1辅助线3对于单层卷绕区域的干涉的程度。另外,也可以是,第2辅助线42也同样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起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经过。
上述的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分别和凸缘部6、7各自之间的固定采用参照图9或者图11而说明的方法。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能通过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中第1线材3卷绕于第2线材4的外周侧来减少由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中第2线材4卷绕于第1线材3的外周侧引起而产生的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线路长度和自身电感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加减少对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经过的信号的影响。另外,作为辅助线,使用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这样两根辅助线,由此能够避免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与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之间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与辅助线32或者辅助线42繁琐地干涉。
此外,若不是特别期望这样的优点,则也可以由一根辅助线兼作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1辅助线32在从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引出之后,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卷绕。
接下来,参照图17,对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引出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17所示的线圈部件41a中,第1辅助线32的第1端32a例如固定于第1凸缘部6的侧面12。接下来,第1辅助线32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卷绕之后,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处,返回第1凸缘部6侧,越过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第2端32b固定于第1凸缘部6的例如侧面13。优选为,在第1辅助线32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向第1凸缘部6侧返回时,第1辅助线32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至少一者交错而被定位。
另一方面,第2辅助线42的第1端42a例如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侧面15。接下来,第2辅助线42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卷绕之后,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处返回第2凸缘部7侧,越过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第2端42b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例如侧面14。优选为,在第2辅助线42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向第2凸缘部7侧返回时,第2辅助线42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至少一者交错而被定位。此外,对于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向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交错方法而言,也可以是如图17那样,第1辅助线32与第2辅助线42是不同的交错方法,也可以是相同的交错方法。
根据图17所示的变形例,能够共同避免第1辅助线32的对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的干涉和第2辅助线42的对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干涉。
接下来,参照图18和图19,对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引出方式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8图示出线圈部件41b的上表面,即凸缘部6、7的顶面10、11和卷芯部5的顶面28。图19从正面图示线圈部件41b的局部,出现第2凸缘部7的侧面14的局部。
如图18所示那样,第1辅助线32的第1端32a例如固定于第1凸缘部6的侧面13。接下来,第1辅助线32在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卷绕之后,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处,返回第1凸缘部6侧,越过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第2端32b固定于第1凸缘部6的顶面10。优选为在第1辅助线32从第2凸缘部7侧的卷绕端处向第1凸缘部6侧返回时,第1辅助线32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至少一者交错而被定位。
另一方面,第2辅助线42的第1端42a例如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侧面14。接下来,第2辅助线42在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卷绕之后,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处,返回第2凸缘部7侧,越过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第2端42b固定于第2凸缘部7的顶面11。优选为在第2辅助线42从第1凸缘部6侧的卷绕端处向第2凸缘部7侧返回时,第2辅助线42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至少一者交错而被定位。
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如从图示第2辅助线42的第2端42b的图19可知的那样,第1辅助线32的第2端32b和第2辅助线42的第2端42b分别成为被夹于在凸缘部6、7的顶面10、11与板状芯26之间的状态。此外,此时,也可以是,针对夹有第1辅助线32和第2辅助线42的区域,在顶面10、11、板状芯26形成阶梯差。由此,能够减少第1辅助线材32和第2辅助线42给予顶面10、11与板状芯26之间的间隙的影响。
根据该变形例,不仅与图17所示的变形例的情况相同能够共同避免第1辅助线32对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43的干涉和第2辅助线42对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31的干涉,还能够减少安装后与安装基板一起赋予线圈部件1的由涂敷剂等引起的辅助线32、42的断线风险。
作为上述的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也可以将第1辅助线32的第1端32a和第2端32b以及第2辅助线42的第1端42a和42b全都分配和固定于凸缘部6、7的顶面10、11中的任一者。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针对辅助线的端的固定位置,示出成为凸缘部的侧面的例子和成为凸缘部的顶面的例子,也可以成为其他凸缘部的底面、外侧端面或者内侧端面。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通过辅助线32、42,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的整齐排列状态下的卷绕变容易并且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但也可以是,为了实现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的稳定化,如以下说明那样,采用除了基于辅助线的方法以外的方法。
图20中,通过将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相互熔接而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更详细而言,通过加热、按压将第1线材3的绝缘皮膜30与第2线材4的绝缘皮膜30相互熔接,由此,可实现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卷绕状态的稳定化。第1线材3的绝缘皮膜30与第2线材4的绝缘皮膜30的熔接也可以遍及相互接触的部分的全域实施,也可以仅在局部实施。另外,在图20中,第1线材3与卷芯部5之间也产生熔接,但该部分中的熔接也可以没有。
图21中,通过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之间填充树脂45来实现卷绕状态的稳定化。作为树脂45,例如优选使用聚乙烯系、氟类或者聚酰亚胺系树脂那样的低介电常数的树脂。从提高线圈部件的制造效率并且对电绝缘性的影响小的方面考虑,优选基于树脂45的填充的方法。
图20和图21中,第1线材3位于内周侧,第2线材4位于外周侧,但该位置关系不是本质上的意思,位置关系也可以相反。
另外,也可以并用图20所示的方法和图21所示的方法。并且,也可以将图20所示的方法和图21所示的方法的至少一者与前述的基于辅助线的方法并用。
此外,通常,为了使卷绕工序顺利,第1线材和第2线材在各自的表面附着有作为滑动材料的石蜡。因此,也可以是,通过将该石蜡在后面工序中局部除去等使石蜡不存在于第1线材与第2线材的接触部分的局部,从而使外周侧的线材的卷绕位置稳定。
以上,与图示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实施方式相关进行了说明,但线圈部件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整齐排列卷绕区域相对于卷芯部提供的线材的卷绕区域整体所占的比例越高,则越是优选,但除整齐排列卷绕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可以存在例如第1线材和第2线材各自未多层卷绕的区域、或者即便多层卷绕也在外周侧处第1线材与第2线材交替卷绕的区域、如以往技术那样卷绕于外周侧的线材的各匝嵌入在卷绕于内周侧的线材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的区域、在内周侧和外周侧处不同的匝序数的匝整齐排列的区域等。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关于构成共模扼流线圈的线圈部件,但也可以构成其他变压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等。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是例示的方式,在不同的实施方式间或者变形例间,能够进行结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

Claims (16)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鼓状芯,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卷芯部和在所述卷芯部的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
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
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朝向所述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
第1线材,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和所述第2端子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2线材,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和所述第4端子电极电连接,
具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中,所述第2线材在所述第1线材的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第1辅助线,在所述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中,所述第1辅助线嵌入在所述第1线材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中,所述第1辅助线在嵌入所述第1线材的所述凹部的状态下以螺旋状卷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辅助线包括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辅助线包括聚乙烯系、氟类或者聚酰亚胺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辅助线的第1端固定于所述鼓状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在与所述底面正交的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内侧端面、外侧端面、第1侧面和第2侧面,
所述内侧端面朝向作为所述卷芯部侧的内侧,
所述外侧端面朝向作为所述内侧端面的相反一侧的外侧,
所述第1侧面、所述第2侧面朝向不是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的相互相反的侧方,
所述第1辅助线的所述第1端在所述第1凸缘部或者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侧面或者所述第2侧面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辅助线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由电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皮膜,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设置于所述鼓状芯的表面的辅助电极,
所述第1辅助线的第1端与所述辅助电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电极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除所述底面以外的面和所述第2凸缘部的除所述底面以外的面中任一者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以及所述第1辅助线均为截面圆形,在将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的在截面中的直径都设为R,将所述第1辅助线的在截面中的直径设为r时,满足0.16R≤r≤R。
10.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鼓状芯,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卷芯部和在所述卷芯部的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
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
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朝向所述安装基板侧的底面设置;
第1线材,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和所述第2端子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2线材,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和所述第4端子电极电连接,
具有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中,所述第2线材在所述第1线材的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有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中,所述第1线材在比所述第1整齐排列卷绕区域靠所述第2凸缘部侧处,在所述第2线材的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起计数的相同序号的匝的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周侧整齐排列并且连续卷绕多匝,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第2辅助线,在所述第2整齐排列卷绕区域中,所述第2辅助线嵌入在所述第2线材的相邻的匝之间形成的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辅助线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的卷绕端向所述第1凸缘部侧引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辅助线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的卷绕端向所述第2凸缘部侧引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辅助线的所述第1凸缘部侧的卷绕端位于与所述底面相反一侧的顶面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底面平行的方向且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卷芯部的尺寸为所述第1凸缘部的尺寸的40%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线材与所述第2线材相互熔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填充于所述第1线材与所述第2线材之间的树脂。
CN201910388296.1A 2018-06-21 2019-05-10 线圈部件 Active CN110634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8246 2018-06-21
JP2018118246A JP6828718B2 (ja) 2018-06-21 2018-06-21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4657A CN110634657A (zh) 2019-12-31
CN110634657B true CN110634657B (zh) 2022-03-08

Family

ID=68806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8296.1A Active CN110634657B (zh) 2018-06-21 2019-05-10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5070B2 (zh)
JP (1) JP6828718B2 (zh)
CN (1) CN110634657B (zh)
DE (1) DE102019208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95384B2 (en) * 2019-04-12 2022-11-08 Tai-Tech Advanced Electronics Co., Ltd. Common mode filter for reducing differential mode signal converting to common mode signal
JP7354959B2 (ja) * 2020-08-13 2023-10-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444012B2 (ja) * 2020-09-30 2024-03-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DE102022111363A1 (de) 2022-05-06 2023-11-09 Tdk Electronics Ag Induktives Filterele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4470A (zh) * 2007-06-14 2009-02-11 Tdk株式会社 变压器部件
CN106340370A (zh) * 2015-07-10 2017-01-18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508298A (ja) * 2014-03-12 2017-03-23 エプ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Epcos Ag インダクタンスデバイス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ンス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17204596A (ja) * 2016-05-13 2017-1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セラミックコア、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コア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40139A (en) * 1929-02-26 1932-01-05 Gen Electric Electrical coil
CH524878A (de) * 1970-12-07 1972-06-30 Bbc Brown Boveri & C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pul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US5636434A (en) * 1995-02-14 1997-06-10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lectrical coil having an inorganic insulation system
TW342506B (en) * 1996-10-11 1998-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ductance device and wireless terminal equipment
JP3777962B2 (ja) * 2000-09-14 2006-05-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装置及び高電圧発生装置
WO2003105165A1 (ja) * 2002-06-11 2003-12-18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空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93603B2 (ja) * 2004-02-25 2009-07-0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34777A (ja) * 2006-07-31 2008-02-14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TW201029028A (en) * 2009-01-17 2010-08-01 Cyntec Co Ltd Chock
JP5765400B2 (ja) 2013-03-15 2015-08-19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6435649B2 (ja) * 2014-06-05 2018-12-1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736423A (zh) 2015-09-11 2017-10-16 三晃股份有限公司 發泡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及其微波成型體
DE112016001049B4 (de) 2015-10-05 2024-03-1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pulenkomponente
JP6443317B2 (ja) * 2015-12-15 2018-12-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6569653B2 (ja) * 2016-12-08 2019-09-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CN108335821B (zh) * 2017-01-20 2020-06-26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元件
JP7139666B2 (ja) * 2018-04-12 2022-09-2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4470A (zh) * 2007-06-14 2009-02-11 Tdk株式会社 变压器部件
JP2017508298A (ja) * 2014-03-12 2017-03-23 エプ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Epcos Ag インダクタンスデバイス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ンス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6340370A (zh) * 2015-07-10 2017-01-18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204596A (ja) * 2016-05-13 2017-1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セラミックコア、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コア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92973A1 (en) 2019-12-26
US11515070B2 (en) 2022-11-29
JP2019220622A (ja) 2019-12-26
CN110634657A (zh) 2019-12-31
JP6828718B2 (ja) 2021-02-10
DE102019208658A1 (de)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4657B (zh) 线圈部件
US10186365B2 (en) Inductor
US20180254139A1 (en) Coil-incorporated component
KR101037288B1 (ko) 적층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9545515B (zh) 线圈部件
CN110970193B (zh) 线圈部件
US11705272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189413B2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1101130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515071B2 (en) Drum core and wire coil component
CN111696759B (zh) 线圈组件
US11527351B2 (en) Surface-mount inductor
US11848138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US20200152367A1 (en) Surface-mount inductor
KR102501904B1 (ko) 권선형 인덕터
US11538624B2 (en) Wire wound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9192897A (ja) インダクタ
KR20230143842A (ko) 코일 부품
KR20150025936A (ko) 적층형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854733B2 (en) Coil component
US20240145158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40258009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20310312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30054091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274875A1 (en) Coil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