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9378B -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9378B
CN110629378B CN201911025498.6A CN201911025498A CN110629378B CN 110629378 B CN110629378 B CN 110629378B CN 201911025498 A CN201911025498 A CN 201911025498A CN 110629378 B CN110629378 B CN 1106293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color
needle
needle bed
rai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54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9378A (zh
Inventor
张伍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0254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293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29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9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一对或多针床的电脑横机,横机上设有多个喂纱嘴,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前后移动,各织针可单针选针进行线圈或浮线的编织;可以实现整体凸起横条编织和分段凸起横条编织。解决了在普通间色横条编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基础组织的编织结构,使之能有间色凸起横条外观的针织物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为增强针织物的花色效果,在纬平针等基础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纱线的颜色而进行间色横条花型的编织是横机编织中的花型变换之一,若再将间色横条的编织安排在双针床电脑横机上进行,考虑到喂纱装置具有自动变换的特点,因此,间色横条的编织还兼有高效编织的优点。但是,此方案以普通间色横条为基础,不能实现凸起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在普通间色横条编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基础组织的编织结构,使之能有间色凸起横条外观的针织物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一对或多针床的电脑横机,横机上设有多个喂纱嘴,在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前后移动,各织针可单针选针进行线圈或浮线的编织;将依据A、B、C颜色间色横条的花型特点,编织横条:
(一)若将B横条的变为整体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1个横列;
工序I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V:将工序III中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二)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编织为整体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一)中对B横条的编织;
(三)若在A横条中插入F、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使用A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2个横列;
工序β: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一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γ: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n3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δ: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ε:将工序δ中在后针床上的织针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四)若在A横条中插入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则G、H颜色分段凸起横条同(三)中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工序;
(五)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插入I、J、K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三)中A横条的编织工序。
优选的,所述工序II的编织n1个横列,所述n1为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6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工序α中编织n2个横列,n2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工序γ中编织n3个横列,n3为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6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A、B、C、F、G、H、I、J、K的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在普通的颜色间色横条中,若需求颜色为纬平针组织,在其纬平针组织内插入其它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而每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采用是一段有线圈编织而一段没有线圈编织(浮线编织),有线圈编织将形成对应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而没有线圈编织的部分将被需求颜色纬平针组织的线圈所覆盖,因此,从横向(水平)上观察,相当于由需求颜色与分段凸起横条颜色组成的两色提花编织。2、从完成一个整体凸起横条和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工序上看,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沿纵向观察)都远小于前针床线圈个数,而前后针床上线圈在形成的针织物时需要在纵向尺寸上相匹配,因此,使得后针床上的线圈相对被拉长,而前针床上的线圈被压缩、从而使针织物表面产生了具有立体感的凸起。3、由于每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采用是一段有线圈编织而一段没有线圈编织(浮线编织)方式来编织,而有线圈编织部分在针织物纵向方向上需要占用一定的尺寸,没有线圈编织部分仅仅编织浮线,不需要占用纵向尺寸,当把这两种类型的插入到纬平针组织的编织横列上时,前者线圈将相互挤压,后者线圈将相互拉长,即形成了所谓的局部变形,正因为这种部分变形的存在,使得整体凸起横条产生了波浪状弯曲的外观状态。
附图说明
图1实施方式一的实物图的效果图。
图2与实施方式一实物图相对应的花型概略图。
图3与图2花型概略图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4与图3 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与图4 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6与图5 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7与实施方式二相对应的花型概略图。
图8与图7花型概略图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9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0普通间色横条到凸起间色横条的演变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S0、S1、S2、…、S35,T1、T2、…、T15为编织的工序编号,SS1、SS2、SS3…SS13为包含S0、S1、S2、…、S35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相应工序的工序编号,具体如附图所示;TT1、TT2、TT3、…、TT5为包含T1、T2、…、T15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相应工序的工序编号,具体如附图所示;FB:前针床;BB:后针床;A、B、…、O 为纱线的颜色。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为增强针织物的花色效果,在纬平针等基础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纱线的颜色而进行间色横条花型的编织是横机编织中的花型变换之一,若再将间色横条的编织安排在双针床电脑横机上进行,考虑到喂纱装置具有自动变换的特点,因此,间色横条的编织还兼有高效编织的优点。若以普通间色横条为基础,进一步对间色横条中的纬平针等基础组织进行一些变换,可能是电脑横机花型变换中另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如图10所示,左图为普通间色横条的花型图,大写字母A、B、C、D与E为使用纱线的颜色代号,依据间色横条组织的特点,也可以让A、D、E或B、C为同一种颜色的纱线,只要保持上下横条的纱线颜色与中间横条的颜色不同即可,顺着上面所述的思路,对普通间色横条中的纬平针等基础组织进行一些变换,例如让B、C横条的基本组织结构改变为整体凸起横条编织结构,再在A、D、E横条的基本组织中插入(嵌入)分段凸起横条,例如,在A横条中插入颜色为F、G、H、I、J、K的分段凸起横条等,这种在普通间色横条编织基础上,通过改变横条为整体凸起横条、或将横条内插入分段凸起横条所编织出的针织物,称之为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前、后一对或多针床的电脑横机,该横机具备多个喂纱嘴,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前后移动,各织针可单针选针进行线圈或浮线的编织。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将依据A、B、C颜色间色横条的花型特点,把某些编织横条,例如将B横条的变为整体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2≤n≤6)个横列。
工序I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V:将工序III中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编织为整体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B横条。
在A横条中插入F、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其中,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使用A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n≥1)个横列。
工序β: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一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γ: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n(2≤n≤6)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δ: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ε:将工序δ中在后针床上的织针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若在A横条中插入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则G、H颜色等分段凸起横条同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工序。
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插入I、J、K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A横条。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普通的两色A、B(编织顺序为A→B)间色横条中,将B颜色横条变换为整体凸起横条,将A颜色纬平针组织横条内插入第一组三条C、B、C(编织顺序为C→B→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与第二组三条C、B、C(编织顺序为C→B→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且第一组三条分段凸起横条与第二组三条分段凸起横条错位排列,完成一个花高的编织工序:1(工序I→工序II→工序III→工序IV)→6(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其中,1表示1次,6表示6次,重复上述花高的编织工序,可完成整个针织物的编织。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普通的两色A、B(编织顺序为A→B)间色横条中,将B颜色横条变换为整体凸起横条,将A颜色纬平针组织横条内插入一组两条B、B颜色分段凸起横条,完成一个花高的编织工序:1(工序I→工序II→工序III→工序IV)→2(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其中,1表示1次,2表示2次,重复上述花高的编织工序,可完成整个针织物的编织。
实施方式一
图1为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图2为对应的花型概略图,为简化、图中仅仅包含两个花宽与两个花高,阴阴部分为凸起横条部分,其中,B颜色包括整体凸起横条与分段凸起横条,C颜仅包括分段凸起横条,A为纬平针组织,本实施方式相当于在普通的两色A、B间色横条中,将B颜色横条变换为整体凸起横条,将A颜色纬平针组织横条内插入第一组三条C、B、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与第二组三条C、B、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且第一组三条分段凸起横条与第二组三条分段凸起横条错位排列。
图3是与图2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4、图5与图6为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在工序图中,中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SS+数字”表示包含一个或多个编织的工序组成的较大的编织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Λ”表示挂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或挂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或挂圈,“↓”表示将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对应织针上,右栏右侧部分的大写字母A、B、C等表示使用纱线颜色的类型。右栏最底层中的小写字母a、b、~、e与f、g、~、j表示包含所处位置的织针组、或织针组上所挂的线圈组。
S0,前针床的织针上存在n个A颜色的旧线圈,从该状态开始,进行整体凸起横条B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中,n=32。
S1,使用B颜色纱线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编织1个横列(工序I)。
S2,使用B颜色纱线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2≤n≤6)个横列(工序II)。当编织横列n小于2个横列时,不会产生凸起的外观,当编织横列数越多,旧线圈对新线圈的牵拉力会越减弱,本实施方式中,n=4。
S3,使用B颜色纱线对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编织1个横列(工序III)。
S4,将S3中在后针床织针上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的织针上(工序Ⅳ)。
SS1,包含了S1~S4编织工序,完成了一个B颜色整体凸起横条的编织。
S5,使用A颜色纱线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n≥1)个横列(工序α)。当编织横列n越多,SS1编织工序形成的B颜色整体凸起横条与A中的插入的第一个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间接就越大,本实施方式中,n=6。
S6,使用C颜色纱线编织一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其它位置在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工序β)。本实施方式中,b、d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a、c、e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也称不编织)。
S7,使用C颜色纱线编织n(2≤n≤6)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其它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工序γ)。本实施方式中,b、d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a、c、e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当编织横列n小于2个横列时,不会产生凸起的外观,当编织横列数越多,旧线圈对新线圈的牵拉力会越减弱,本实施方式中,n=4。
S8,使用C颜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其它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b、d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a、c、e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S9,将S8中在后针床织针上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b、d位置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SS2=S5,SS3,包含了S6~S9,完成了一个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2+SS3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10,使用A颜色纱线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n≥1)个横列(工序α)。当编织横列n越多,SS3编织工序形成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与A中的插入的第二个B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间接就越大,为了让第一与第二分段的凸起横条之间A色不显眼,n值的范围应该取:1≤n≤3,本实施方式中,n=2。
S11与S6、S12与S7、S13与S8、S14与S9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S11、S12、S13使用了B颜色纱线进行编织。
SS5,包含了S11~S14,完成了一个B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4=S10,SS4+SS5,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15与S10,S16与S6、S17与S7、S18与S8、S19与S9完全相同。
SS7,包含了S16~S19,完成了一个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6=S15,SS6+SS7,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20与S5完全相同,S21与S6、S22与S7、S23与S8、S24与S9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编织与不编织的织针位置不同,对比各自的工序可以看出,S6~S9与S21~S24的位置相错,为方便表达,两个花宽的织针重新分组,但应该理解为各枚织针的位置不变。现将不同之处列举如下:
S21,f、h、j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g、i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也称不编织)。
S22,f、h、j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g、i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S23,f、h、j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g、i位置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S24,本实施方式中,f、h、j位置后针床上的织针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SS9,包含了S21~S24,完成了一个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8=S20,SS8+SS9,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25与S10完全相同,S26与S21、S27与S22、S28与S23、S29与S24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S26、S27、S28使用了B颜色纱线进行编织。
SS11,包含了S26~S29,完成了一个B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10=S25,SS10+SS11,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30与S10,S31与S21、S32与S22、S33与S23、S34与S24完全相同。
SS13,包含了S31~S34,完成了一个C颜色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
SS12=S30,SS12+SS13,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
S35与S5完全相同。完成一个不完整的工序α。
SS14=S35,SS1+SS2+…+SS13+SS14完成了一个花高的编织。
综合上述编织,完成一个花高的编织工序:1(工序I→工序II→工序III→工序IV)→6(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其中,1表示1次,6表示6次。
SS15重复上述编织工序可完成两个花高的编织。
加大花宽与花高,便可完成出如实施方式一的针织物的编织。
另外,上述整体凸起横条,例如S1~S4,前针床上编织多次线圈,而后针床编织了一个挂圈和一个线圈,其编织工序为:工序I→工序II→工序III→工序IV,也可更改为别的方式,例如:将工序I→n工序II→n工序II→工序IV,n≥2,但总体要求后针床上线圈个数远小于前针床线圈个数。分段凸起横条与整体凸起横条相关特点相同。
将编织工序编号为S5、S10、S15、S20、S25、S30与S35放在一起来看,整个编织实际上是A颜色纬平针组织的横条编织,而每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采用是一段有线圈编织而一段没有线圈编织(浮线编织),有线圈编织将形成对应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而没有线圈编织的部分将被A颜色纬平针组织的线圈所覆盖,因此,从横向(水平)上观察,相当于由A颜色与分段凸起横条颜色组成的两色提花编织。若把整个分段与整体凸起横条编织与A颜色纬平针组织的横条编织放在一起来观察,相当于在A颜色纬平针组织基础上插入(嵌入)了分段与整体凸起横条。
从完成一个整体凸起横条和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工序上看,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沿纵向观察)都远小于前针床线圈个数,而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在形成的针织物时需要在纵向尺寸上相匹配,因此,使得后针床上的线圈相对被拉长,而前针床上的线圈被压缩、从而使针织物表面产生了具有立体感的凸起。
由于每一个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采用是一段有线圈编织而一段没有线圈编织(浮线编织)方式来编织,而有线圈编织部分在针织物纵向方向上需要占用一定的尺寸,没有线圈编织部分仅仅编织浮线,不需要占用纵向尺寸,当把这两种类型的插入到A颜色的纬平针组织的编织横列上时,前者线圈将相互挤压,后者线圈将相互拉长,即形成了所谓的局部变形,正因为这种部分变形的存在,使得整体凸起横条产生了波浪状弯曲的外观状态。
实施方式二
图7为实施方式二的花型概略图,为简化、图中仅仅包含两个花宽与两个花高,阴阴部分为凸起横条部分,其中,B颜色包括整体凸起横条与分段凸起横条,A为纬平针组织,本实施方式相当于在普通的两色A、B间色横条中,将B颜色横条变换为整体凸起横条,将A颜色纬平针组织横条内插入一组两条B、B颜色分段凸起横条,图8为与图7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9为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中各符号的含义同图3。对比图7与图2,图8与图3,可以看出:T0~T5与S0~S5、TT1与SS1、TT2与SS2、T6~T9与S11~S14、TT3与SS5、T10与S5、TT4与S5、T11~T14与S11~S14、TT5与SS5、T15与S5、TT6与S5完全相同。
综合上述编织,完成一个花高的编织的编织工序:1(工序I→工序II→工序III→工序IV)→2(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其中,1表示1次,2表示2次。
TT7重复上述编织工序可完成两个花高的编织。
加大花宽与花高,便可完成出如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编织。
上述的两个实施方式共同的特点是,在普通的A、B两色间色横条中,让A颜色纬平针组织插入分段凸起横列,而把B颜色横条完全变为整体凸起横条,也可以在B颜色纬平针组织横条中插入分段凸起横条,也可以让B颜色的纬平针组织中的部分变为整体凸起横条,当然,也可以在普通的三色、四色的等间色横条上进行变换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多针床的电脑横机,横机上设有多个喂纱嘴,在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前后移动,各织针可单针选针进行线圈或浮线的编织;将依据A、B、C颜色间色横条的花型特点,编织横条:
(一)若将B横条的变为整体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1个横列;
工序III:使用B颜色纱线对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编织1个横列;
工序IV:将工序III中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二)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编织为整体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一)中对B横条的编织;
(三)若在A横条中插入F、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使用A颜色纱线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编织n2个横列;
工序β: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一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γ: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n3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不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δ:使用F颜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分段凸起横条位置对应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线圈编织,即满针罗纹编织,其它位置两个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工序ε:将工序δ中在后针床上的织针形成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四)若在A横条中插入G、H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则G、H颜色分段凸起横条同(三)中F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的编织工序;
(五)若其它颜色间色横条需要插入I、J、K颜色的分段凸起横条,其编织工序同(三)中A横条的编织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II的编织n1个横列,所述n1为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6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α中编织n2个横列,n2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γ中编织n3个横列,n3为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6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B、C、F、G、H、I、J、K的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CN201911025498.6A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06293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5498.6A CN110629378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5498.6A CN110629378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9378A CN110629378A (zh) 2019-12-31
CN110629378B true CN110629378B (zh) 2021-06-15

Family

ID=68977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5498.6A Active CN110629378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293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95448B (zh) * 2020-12-03 2022-12-09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隐形纹路组织的针织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7333B1 (en) * 2014-02-28 2017-03-07 Noble Rider, Llc Roper's glove
EP3276060A1 (en) * 2016-07-28 2018-01-31 Showa Glove Co. Glo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glove
CN108754806A (zh) * 2018-06-15 2018-11-06 赤峰东荣羊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席编菱形块组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7333B1 (en) * 2014-02-28 2017-03-07 Noble Rider, Llc Roper's glove
EP3276060A1 (en) * 2016-07-28 2018-01-31 Showa Glove Co. Glo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glove
CN108754806A (zh) * 2018-06-15 2018-11-06 赤峰东荣羊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席编菱形块组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凹凸效果对毛衫外观风格的影响;郭利芳;《针织工业》;20070831(第8期);12-15 *
新型凹凸效应双面针织面料的开发;周媛;《国际纺织导报》;20160131(第1期);34-37 *
纬编针织组织结构的视觉效应;曾丽;《纺织导报》;20130531(第5期);101-1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9378A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9643B (zh)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US5887451A (en)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 method for forming tubular fabric with jacquard pattern
CN101313096B (zh) 具有边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IT9021148A1 (it) Articoli di maglieria a felpa o a pelo e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er la loro fabbricazione.
CN1263914C (zh)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CN110670218B (zh) 一种浮雕状立体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12831901B (zh) 一种双针床横机编织筒状三层结构两色袋提花的方法
CN100549263C (zh) 具有条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861418A (zh) 具有波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10629378B (zh) 一种间色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029427B (zh) 生产带花纹的针织物的方法
WO2018066463A1 (ja) 経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KR101813857B1 (ko) 편사의 고정방법
EP2180093B1 (en) Cylindrical fabric knitting method
WO2010073494A1 (ja) 内増や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10791865B (zh)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CN10253497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10820148A (zh) 一种正面双色拉网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776686A (zh) 一种鼓波提花花型的小图编织法
EP2653596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10820146B (zh) 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RU2288982C1 (ru) Кулирный трикотаж с отверстиями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IT9019969A1 (it) Macchina circolare da maglieria e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calzetteria sportiva a disegno flottato
CN115522309B (zh) 一种立体结构的镂空提花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