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9354A - 一种三层充绒布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层充绒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9354A
CN110629354A CN201910965828.3A CN201910965828A CN110629354A CN 110629354 A CN110629354 A CN 110629354A CN 201910965828 A CN201910965828 A CN 201910965828A CN 110629354 A CN110629354 A CN 110629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yarn
layer
fabric
warp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58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林
郑坚兵
彭永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Niuniu Text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Niuniu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Niuniu Text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Niuniu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658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293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29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3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06Thermally protective, e.g. insulating
    • A41D31/065Thermally protective, e.g. insulating using layered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14Air permeable, i.e. capable of being penetrated by gases
    • A41D31/145Air permeable, i.e. capable of being penetrated by gases using layered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D11/02Fabrics formed with pockets, tubes, loops, folds, tucks or flap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三层充绒布,包括上层织物、中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经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经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与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互相错开。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三层充绒布,与双层充绒布一样,无需涂层轧光就具有防绒性特点,无需绗缝,避免了针孔漏绒的缺点。上充绒空腔与下充绒空腔交错重叠,消除了没有羽绒的区域,使得用该三层充绒布面料制成的羽绒服具有极佳的防风保暖性,又因不需涂层仍具有极佳的透气性。

Description

一种三层充绒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三层充绒布。
背景技术
近年来,纺织品市场上流行一种双层充绒布面料。该面料用双层袋状组织直接织造而成,单层密度在330T以上,可以不用经过涂层、轧光等防绒后整理工序而直接具有良好防绒性,又因是袋状组织可以直接充绒,使服装厂省去了绗缝工序,节约了人工成本,又可以避免绗缝工序所产生的针孔漏绒的缺点。
但是该双层充绒布面料也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在内外层面料的连接处,存在一个没有羽绒的区域。由于该区域的存在,使得身体的热量通过该区域散失到环境中,从而大大降低了用该面料制成的羽绒服的防风保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层充绒布,使得用该三层充绒布面料制成的羽绒服具有极佳的防风保暖性,又因不需涂层仍具有极佳的透气性。因此该面料特别适合适合制作冰雪运动所用的防寒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三层充绒布,包括上层织物、中层织物和下层织物;所述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经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所述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经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所述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所述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所述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所述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之间;两个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的上层织物和中层织物形成上充绒空腔;两个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的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形成下充绒空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三层充绒布的一个组织循环,经向包括10根经纱,纬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第七区域、第八区域、第九区域、第十区域、第十一区域、第十二区域、第十三区域、第十四区域、第十五区域、第十六区域、第十七区域、第十八区域、第十九区域、第二十区域;纬向的每一个区域内的包括若干纬向循环,一个纬向循环为6根纬纱。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纬向每一个区域内包括96个纬向循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上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1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中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2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和下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3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所使用的经纱为经上浆的涤纶50D/144FDTY。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上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1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中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2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和下层织物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03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所使用的纬纱为涤纶50D/144FDTY。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三层充绒布,使用三层袋状组织直接织造而成,与双层充绒布一样,无需涂层、轧光就具有防绒性良好的特点,而且无需绗缝,避免了因为针孔漏绒的缺点。因为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的交联处,与下层织物和中层织物的交联处相互错开,内层绒管与外层绒管交错重叠,消除了没有羽绒的区域,使得用该三层充绒布面料制成的羽绒服具有极佳的防风保暖性,又因不需涂层仍具有极佳的透气性。因此该面料特别适合适合制作冰雪运动所用的防寒服。
附图说明
图1是三层充绒布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第一区域组织图;
图3是第二区域组织图;
图4是第三区域组织图;
图5是第四区域组织图;
图6是第五区域组织图;
图7是第六区域组织图;
图8是第七区域组织图;
图9是第八区域组织图;
图10是第九区域组织图;
图11是第十区域组织图;
图12是第十一区域组织图;
图13是第十二区域组织图;
图14是第十三区域组织图;
图15是第十四区域组织图;
图16是第十五区域组织图;
图17是第十六区域组织图;
图18是第十七区域组织图;
图19是第十八区域组织图;
图20是第十九区域组织图;
图21是第二十区域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结合图21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三层充绒布,包括上层织物01、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上层织物01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中层织物02由中层经纱和中层纬纱交织而成,下层织物03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
在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在织造时,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会发生交换,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具体在图21中表现为A和C,相邻两个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A和C之间。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02形成上充绒空腔04。在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在织造时,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会发生交换,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具体在图21中表面为B和D。相邻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B和D之间,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形成下充绒空腔05。
而且在织造时,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和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错开,即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在上充绒空腔04和下充绒空腔05内填充羽绒时,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下充绒空腔05进行祢补,使得在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具有保暖的效果。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上充绒空腔04进行祢补,使得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处亦具有保暖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三层充绒布,由三层袋状组织直接织造而成,跟双层充绒布一样,无需涂层、轧光就具有防绒性良好的特点,而且无需绗缝,避免了因为针孔漏绒的缺点。因为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的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下层织物和中层织物的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相互错开,上充绒空腔04和下充绒空腔05交错重叠,消除了没有羽绒的区域,使得用该三层充绒布面料制成的羽绒服具有极佳的防风保暖性,又因不需涂层仍具有极佳的透气性。因此该面料特别适合适合制作冰雪运动所用的防寒服。
在对三层充绒布进行织造时,经纱所使用的原料涤纶50D/144FDTY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上浆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所使用的纬纱原料涤纶50D/144FDTY;18#筘10穿,上机门幅168CM,上机纬密165根/CM,织物组织图见图2至图21。上述织物的经纬密织出来的三层充绒布,经测试满足了防钻绒的功能。
按照组织图对整个织造过程进行说明。该三层充绒布的组织图中,一个循环经向包含10根经纱,纬向包含第一区域至第二十区域,共计20个区域,每个区域包含6根纬次,并且具有96个循环,共计576根纬纱。故一个组织循环中总计576*20=11520根纬纱。组织循环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时行确定,本实施例中以96个循环为例进行说明。
在组织图中,记号“○”表示上层组织的经组织点;记号“△”表示中层组织的经组织点;记号“◇”表示下层组织的经组织点;记号“■”表示织制中层、下层纬纱时,上层经纱需要提升的组织点;记号“▲”表示织制下层纬纱时,中层经纱需要提升的组织点。在组织图中,具有上述符合的组织点均为经组织点,在织造时均在织口上层。
图2所示的第一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一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一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11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和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下层经纱均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一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12时,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和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一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1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一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14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均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一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15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提升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一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1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提升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一区域。
图3是第二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二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二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21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和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下层经纱均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22时,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提升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23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24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2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2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二区域。
在第一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为下层经纱。在第二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故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存在一个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B,使得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在此处相连结。
图4是第三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三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三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31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三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3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三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33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和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的下层。
当织入第三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34时,第三经纱3和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和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其余的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三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3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三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3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和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三区域。
在第二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为中层经纱。在第三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可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A。在此处使得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边结。
图5是第四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四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四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41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四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4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四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43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四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44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四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4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四区域下层第二纬纱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四区域。
在第三区域内,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四区域内,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九经纱9和第十经纱10,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之间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D,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进行边结。
图6是第五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五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在织入第五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51时,第五经纱5和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和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其余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五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5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五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53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和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五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54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其余的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五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55时,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五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5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和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五区域。
在第四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在第五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和第十经纱10,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C,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在此位置进行连结。
由上述可以看出,在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A点与C点之间,上层织物与中层织物形成上充绒空腔04,用于充绒;在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B点和D点之间,中层织物与下层织物形成下充绒空腔05,用于充绒。而且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
图7是第六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六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六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61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六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62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六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63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六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64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六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65时,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六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6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和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六区域。
在第五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六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之间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五区域和第六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使得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在此交织。
图8是第七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七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在织入第七区域上层第一经纱071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七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72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七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73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七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74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和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七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75时,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七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7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七区域。
在第六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在第七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六区域和第七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位置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进行了连结。
图9是第八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八区域中,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
在织入第八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81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八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8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八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83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八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84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在织入第八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85时,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品下层。
在织入第八区域下层第二纬纱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八区域。
在第七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八区域内,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之间互换位置,在第七区域和第八区域之间形成一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相连结。
图10是第九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九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九区域上层第一纬纱091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九区域中层第一纬纱09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九区域下层第一纬纱093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九区域上层第二纬纱094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九区域中层第二纬纱095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九区域下层第二纬纱09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九区域。
在第八区域中,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在第九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九经纱9和第十经纱10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八区域和第九区域之间形成中上织物交织点,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结。
图11是第十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01时,第四经纱4、第九纬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0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0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04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05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0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区域。
在第九区域内,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十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十经纱10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九区域和第十区域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图12是第十一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一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一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11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次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一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12时,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一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1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一区上层第二纬纱114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一区中层第二纬纱115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一区下层第二纬纱11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一区域。
在第十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在第十一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进行位置互换,在第十区域和第十一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结。
图13是第十二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二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二区域上层第一经纱121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二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22时,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二区下层第一纬纱12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二区上层第二纬纱124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二区中层第二纬纱12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3、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二区下层第二纬纱126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二区域。
在第十一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十二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一区域和第十二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图14是第十三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三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31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3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3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34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3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三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36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三区域。
在第十二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在第十三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十二区域和第十三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结。
图15是第十四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四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41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4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4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44时,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45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四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46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四区域。
在第十三区域内,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十四区域内,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三区域和第十四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图16是第十五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五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51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52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5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54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55时,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五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56时,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五区域。
在第十四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在第十五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十经纱10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在第十四区域和第十五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结。
图17是第十六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六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61时,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62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6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64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65时,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六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66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六区域。
在第十五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十六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之间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五区域和第十六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图18是第十七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七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71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72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7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74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75时,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七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76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七区域。
在第十六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作为中层经纱。在第十七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之间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七区域和第十八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结。
图19是第十八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八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81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8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8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84时,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85时,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八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86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八区域。
在第十七区域内,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作为下层经纱。在第十八区域内,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八区域和第十九区域之间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图20是第十九区域的组织图。在第十九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上层第一纬纱191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中层第一纬纱19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下层第一纬纱19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上层第二纬纱194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中层第二纬纱195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十九区域下层第二纬纱196时,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十九区域。
在第十八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五经纱5、第七经纱7、第十经纱10作为上层经纱,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作为中层经纱。在第十九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可见,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八区域和第十九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续。
图21是第二十区域的组织图。在第二十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上层第一纬纱201时,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中层第一纬纱202时,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下层第一纬纱203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八经纱8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上层第二纬纱204时,第四经纱4、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中层第二纬纱205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当织入第二十区域下层第二纬纱206时,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第八经纱8、第九经纱9位于织口上层,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位于织口下层。
依次顺序重复96次,结束第二十区域。
在第十九区域内,第五经纱5、第十经纱10作为中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三经纱3、第六经纱6、第八经纱8作为下层经纱。在第二十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第三经纱3、第五经纱5、第八经纱8、第十经纱10作为下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第十经纱10在中层经纱和下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十九区域和第二十区域形成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在此处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相连结。
至此一个循环完成。第二十区域和第一区域也具有位置互换的经纱,使得第二十区域和第一区域之间形成交织点。
在第二十区域内,第二经纱2、第四经纱4、第七经纱7、第九经纱9作为上层经纱,第一经纱1、第六经纱6作为中层经纱。在第一区域内,第一经纱1、第四经纱4、第六经纱6、第九经纱9为上层经纱,第二经纱2、第七经纱7为中层经纱。可见第一经纱1、第二经纱2、第六经纱6、第七经纱7在上层经纱和中层经纱进行了位置互换,在第二十区域和第一区域之间形成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在经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相连织。
对本实施例中所制备的三层充绒面料进行防钻绒性,测试标准为GB/T 12705.1-2009摩擦法(实验用羽绒为含绒量90%的白鸭绒),测试结果为4根。如果测试结果大于50根表示防钻绒性较差,20-50根表示具有防钻绒性,小于20根表示具有良好的防钻绒性。三层充绒布呈被连接的三层袋状,连接线平等纬向纱线,第一层袋状宽度12.0cm,为两个充绒腔,充绒20.0克。第二层袋状为6.0cm,为一个充绒腔,充绒量为10.0克。在充绒后,将充绒腔两端缝合进行测试。测试单位为苏州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三层充绒布,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织物(01)、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所述上层织物(01)与中层织物(02)经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所述中层织物(02)与下层织物(03)经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相连结;所述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上层织物(01)与中层织物(02)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所述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由中层织物(02)与下层织物(03)的经纱位置互换交织所形成;所述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两个相邻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所述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于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位之间;两个上中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的上层织物(01)和中层织物(02)形成上充绒空腔(04);两个中下织物交织连接处之间的中层织物(02)与下层织物(03)形成下充绒空腔(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充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层充绒布的一个组织循环,经向包括10根经纱,纬向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第七区域、第八区域、第九区域、第十区域、第十一区域、第十二区域、第十三区域、第十四区域、第十五区域、第十六区域、第十七区域、第十八区域、第十九区域、第二十区域;纬向的每一个区域内的包括若干纬向循环,一个纬向循环为6根纬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层充绒布,其特征在于,纬向每一个区域内包括96个纬向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充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物(01)、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所使用的经纱为经上浆的涤纶50D/144FDTY。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充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物(01)、中层织物(02)和下层织物(03)所使用的纬纱为涤纶50D/144FDTY。
CN201910965828.3A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三层充绒布 Pending CN1106293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5828.3A CN110629354A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三层充绒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5828.3A CN110629354A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三层充绒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9354A true CN110629354A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76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5828.3A Pending CN110629354A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三层充绒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2935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6840A (zh) * 2015-09-28 2016-04-20 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免缝纫防钻绒织物的打纬工艺及织造方法
CN105734764A (zh) * 2016-05-06 2016-07-06 辽宁采逸野蚕丝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基布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8642641A (zh) * 2018-05-11 2018-10-12 吴江市天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防绒面料及其生产设备
CN109371531A (zh) * 2018-12-25 2019-02-22 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立体无缝羽绒面料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84237A (zh) * 2019-07-07 2019-09-27 徐州荣盛达纤维制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纫线防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1446059U (zh) * 2019-10-12 2020-09-08 嘉兴市牛牛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充绒布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6840A (zh) * 2015-09-28 2016-04-20 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免缝纫防钻绒织物的打纬工艺及织造方法
CN107090639A (zh) * 2015-09-28 2017-08-25 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免缝纫防钻绒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05734764A (zh) * 2016-05-06 2016-07-06 辽宁采逸野蚕丝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基布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8642641A (zh) * 2018-05-11 2018-10-12 吴江市天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防绒面料及其生产设备
CN109371531A (zh) * 2018-12-25 2019-02-22 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立体无缝羽绒面料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84237A (zh) * 2019-07-07 2019-09-27 徐州荣盛达纤维制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纫线防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1446059U (zh) * 2019-10-12 2020-09-08 嘉兴市牛牛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充绒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4608A (zh) 一种立体织物
CN211446059U (zh) 一种三层充绒布
CN109983095B (zh) 无绗缝用胶带和使用该胶带的衣物
CN110629354A (zh) 一种三层充绒布
CN110629355A (zh) 一种三层充绒布的生产方法
CN207362413U (zh) 一种包芯型低熔点热熔纱线及管状织物
CN214563457U (zh) 透气性好的复合纺织面料
CN212659227U (zh) 一种耐洗的服饰织唛布标
CN214774564U (zh) 一种阻燃耐磨的涤纶梭织面料
CN211199873U (zh) 一种高韧性抗拉针织布
CN211416509U (zh) 一种防水型保暖面料
CN210561451U (zh) 一种三维交织复合底网及造纸毛毯
CN115125739B (zh) 一种智能管道保温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6268034U (zh) 一种新型保暖涤纶布
CN207236608U (zh) 一种高密度防水地毯
CN207143422U (zh) 一种仿麻面料
CN212199588U (zh) 一种乔其多层复合织造透气纱
CN212911743U (zh) 一种牛仔拼羽绒面料
CN212124415U (zh) 一种超薄高分子保暖面料
CN212611131U (zh) 一种羽绒服通道布
CN210911423U (zh) 一种设内外层连接结构的双层面料
CN220700563U (zh) 一种透气涤纶梭织物
CN215713764U (zh) 一种疏水型纤维针织布
CN215904047U (zh) 内衣用抗静电面料
CN218257187U (zh) 一种弹力极好的牛仔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