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92C -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92C
CN1106292C CN99109255A CN99109255A CN1106292C CN 1106292 C CN1106292 C CN 1106292C CN 99109255 A CN99109255 A CN 99109255A CN 99109255 A CN99109255 A CN 99109255A CN 1106292 C CN1106292 C CN 110629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band
strike
ink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9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6709A (zh
Inventor
田中哲夫
小林一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hoku Ricoh Co Ltd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hoku Ricoh Co Ltd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hoku Ricoh Co Ltd,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hoku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36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6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12Stencil printing; Silk-screen printing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即使是薄膜单体那样较软的模也能输送,不需复杂的装版、排版机构,压接在模上的印刷机辊的退避量也少。要构成印刷面的张紧的透墨带上压接着从输出辊输出的、穿孔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并且,在其薄膜侧重叠印刷用纸,配置在与透墨带的薄膜相反侧表面上的、拥有输墨部的印刷油墨的墨辊一边与透墨带接触、旋转一边相对透墨带和薄膜相对移动,从而进行印刷,之后,透墨带及薄膜和输墨部返回到印刷开始状态。

Description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图18示出制版部和印刷部安放在同一机器内的、以往的孔版制版印刷装置示意的模式图。图中,符号70是孔版模,符号71是卷绕并接收未穿孔均孔版模70的模供给部,符号72是具有压印辊72a和热敏头72b的制版部,符号73是切断穿孔后的孔版模70的切断机构,符号74是孔版模70的输送机构,符号75是印刷部,符号76是印版滚筒,符号76a是周壁部,符号77是排版部,符号78是印刷用纸。在该装置中,对模供给部71供给的孔版模70,在制版部72进行热穿孔,热穿孔后的孔版模70用输送机构74输送到印刷部75的印版滚筒76后,由切断机构73切断成一张孔版模,并将其卷绕到印版滚筒76的周壁部76a的外周上,在送到印刷部75处的印刷用纸78上进行孔版印刷。并且,印刷结束后,所用的孔版模被在排版部77排版。
正如图18所示,由于以往要将孔版印刷用模(原纸)制版后一张张切断,切断的孔版模的膜厚较薄的具有在机器内输送和向印版滚筒的安装、排版(主要是薄纸模的处理)困难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缺陷,在日本特开平2-7398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孔版制版印刷装置,其结构为,将孔版模的给排版部和制版部设置在印版滚筒的周壁外周,不切断孔版模,保持原长条状地进行制版、装版、印刷、排版。图19示出这种孔版制版印刷装置的侧断面图。该装置将印版滚筒80d安装在印版滚筒体80的旋转侧板80c上,接近印版滚筒80d给排版体81同样地安装在旋转侧板80c上,该印版滚筒体80相对于内插在印版滚筒80d内的供墨机构87可相对旋转。给排版体81具有卷绕、接收孔版模82的模供给部83,压印辊84,热敏头85,卷取使用后的模的排版卷取部86。另外,印版滚筒体80的周壁部80a的一部分是透墨性结构,由供墨机构87供给的油墨从那里供给印刷用纸(图中未示出)。
但是,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孔版制版印刷装置中,由于连制版部的热敏头也要装到给排版体上,制版部的重量变重,具有印版滚筒体的旋转不能圆滑地进行,给热敏头送信号的布线困难,以及,纸屑等异物附着在热敏头上而产生穿孔故障等缺点。
为改善这些缺点,在图20所示的日本特开平6-24702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将穿孔机构配置在印版滚筒的旋转系统外侧、固定到机器主体上的提案。此时,易对热敏头布线。另外,在图20中,符号1是印版滚筒体,符号4是轴,符号8是印版滚筒,符号9是透墨性周壁部,符号10是供墨体,符号20是给排版体,符号21是孔版模,符号22是模供给部,符号23是压印辊,符号24是排版卷取部,符号30是热敏头体,符号31是热敏头,符号31′是热敏头前进位置。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滚筒状模或热敏头相对的压印辊、排版用部件等的给排版体20位于印版滚筒8的外侧,且与印版滚筒一同旋转,所以依然很重,而且与图19同样,模使印刷用纸卷绕到印版滚筒上,而与模压接的压辊为了躲开给排版体,印版滚筒每转一转,必须反复地进行大幅度离开印版滚筒的动作。这将产生印刷机大型化、产生噪音、装置复杂化等问题。虽然考虑加大压辊并采用躲开滚筒状模等的切口,但不能回避印刷机大型化、成本上扬的问题。
作为其他手段,提出了将滚筒状模等放置在印版滚筒内侧的方案,但也由于印版滚筒内侧的墨辊在印版滚筒每转一转时必须越过其突起,不能避免噪音和装置复杂化等。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由于不用切断孔版模就能进行印刷,即使是薄膜单体那样较软的孔版模也能输送,不需要繁琐的装版、排版机构,旋转的印版滚筒体的重量也不重,对热敏头的布线易于进行,纸屑不会混入,压辊每次旋转时不用躲避,墨辊每次旋转的回避移动量也很少。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多色印刷的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将印刷机大型化、噪音、装置复杂化等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可同时进行两面印刷的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提供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印刷部,在该印刷部,架设透墨带,并将安装在该透墨带一侧面上的孔版模张紧在输出部和拉伸部之间,将印刷用纸供给到该孔版模上,使供墨机构与透墨带接触并同时使其移动,从而使油墨经该透墨带和该孔版模浸出,以在所述印刷用纸上进行印刷。
第二,提供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2个印刷部,在该印刷部,架设具有相对表面的透墨带,安装在透墨带相对的任一表面上的、不用切断的孔版模是从长条状态输出并在其上实施穿孔的,将印刷用纸导入这些印刷部之间,一对供墨机构一边将透墨带、所述孔版模、所述印刷用纸变狭窄一边移动,从而使油墨经这些透墨带和孔版模浸出,以在该印刷用纸的两面同时进行印刷。
第三,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一或第二的孔版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孔版模实质上是由对热塑性树脂薄膜实施防止与热敏头粘着的加工和/或防静电加工的薄膜单体构成。
第四,提供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形成印刷部,在该印刷部,架设透墨带,并将安装在该透墨带一侧面上的孔版模张紧在输出部和拉伸部之间,在该透墨带的相反侧面上具有供墨机构,并具有对热塑性树脂薄膜实施穿孔,并得到该孔版模的穿孔部,其特征在于,当进行印刷时,该透墨带实质上不动,该供墨机构与透墨带接触并同时移动,从而使油墨经该透墨带和该孔版模浸出。
第五,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四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具有根据墨色数不同的区域,供墨机构也具有对应墨色数的数量。
第六,提供一种按照第四或第五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供墨机构实质上在垂直于被输出的孔版模的输出方向的方向上运动。
第七,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四-六任一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是旋转的环状带。
第八,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四-六任一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是卷绕着的带状带。
第九,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四-八任一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的部分或全部是由金属烧结体构成。
第十,提供一种按照第四-九任一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的至少与孔版模相接的面是由粗度为0.5-20μm的纤维状构造体构成,而且,该透墨带厚度方向的通气度为3.0-250cm3/cm2秒。
第十一,提供一种按照上述第四-九任一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墨带由2层以上层积构造构成,这些层能够相对错移。
本发明的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的特征是,当进行印刷时,供墨机构相对透墨带进行相对往复运动,是一种与公知的轮转孔版印刷中、印版滚筒(相当于透墨带)旋转运动的方式从基本上不同的方法。即,印刷第一张,在印刷第二张时,供墨机构相对透墨带相对移动,并返回到第一张的印刷开始位置。
另外,第二张的印刷可以进行第一张印刷的复原。是一种与印刷时供墨机构相对透墨带作相对的单一方向运动的方式从基本上不同的方法。此处的印刷意味着是至少2张印刷用纸以上的连续印刷,此间,供墨机构相对透墨带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相对的往复运动可以是,透墨带不动,而供墨机构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也可以是两者共同动作的同时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A、图3B示出本发明使用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层结构的模式断面图,图3A中热塑性树脂仅仅由薄膜构成,图3B示出热塑性树脂薄膜和多孔材料支承体的层积体构成;
图4示出本发明使用的透墨性片材的层结构1例的模式断面图;
图5示出本发明使用的透墨性片材的层结构另一例的模式断面图;
图6示出本发明使用的透墨性片材的层结构又一例的模式断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8A、图8B、图8C是说明图7中进行4色印刷的各色墨辊动作的视图,图8A是表示载物台结构的视图,图8B是下端有墨辊的腕部上部的视图,图8C是表示腕部滑动的载物台的状态图;
图9示出本发明使用的透墨性片材层结构的另一例的模式断面图;
图10A是差动驱动机构一例的侧视图,图10B是其断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以往的孔版制版印刷装置的模式说明图;
图19是日本特开平2-73987号公报记载的孔版制版印刷装置示意的侧断面图;
图20是日本特开平6-247024号公报记载的孔版制版印刷装置示意的侧断面图。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示出第一实施例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本图及其动作的限制。
(动作例)
图1例为孔版模由后述图3A的结构即实质上由薄膜单体构成的例子。
1.热塑性树脂薄膜的设置
从送出辊42送出的热塑性树脂薄膜43在印刷部40和印刷机体41之间通过移动至图右方,卷绕到排版辊59上。也可以代替卷绕到排版卷取部59的方式,而切断热塑性树脂薄膜的不要的部分,由排版盒(未示出)接收。
2.穿孔与印刷准备
所设置的热塑性树脂薄膜43边移动到图右方边由热敏头57穿孔,并被装载到印刷部40的规定位置。对热塑性树脂薄膜的穿孔并不限于热敏头,也可以由激光进行。
印刷用纸46的送出是由滚子55一张一张地送出,通过导向件54,其前端部分与印刷机输送带45相接。印刷机输送带45设有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连续的通气孔,由于围在印刷机输送带45内的内部60保持着比其外侧小的空气压,所以印刷用纸46被吸附到印刷机输送带45上,同时,随着其移动而移动并停止在规定的位置上。接着,印刷机体41上升,与印刷部40相接。
3.印刷
保持在可在滑动杆52上左右滑动的支承体53上的墨辊48边用适当的压力压接透墨带44边向图的左方或右方运动,实施印刷作业。本实施例中,热塑性树脂薄膜43和透墨带44是静止的,而墨辊48是移动的,但反之,也可以是墨辊48的位置静止,而热塑性树脂薄膜43、透墨带44和印刷用纸是移动的。油墨50经管路(图中未示出)适量地保存在墨辊48与刮墨辊49a,49b之间的墨槽中。
4.排纸、供纸
印刷机体41移动到图的下方,印刷机输送带45沿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印刷后的纸张由棘爪56从印刷机输送带45上揭下,送入排纸盘58′。此时,新的印刷用纸46供给到印刷机输送带45上。印刷反复进行规定的张数。
5.排版、制版
印刷结束后,穿孔的热塑性树脂薄膜43(孔版模43′)与透墨性片材44一同移动,并卷绕到排版辊59上。或者,也可以是不卷取,而是切断、收放。同时,热敏头57在新送出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上进行下一次制版。
下面,说明主要构成体。
作为透墨带,是以羊毛、棉、人造丝、尼龙、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氟树脂等为成分构成的纤维、碳纤维、不锈钢、铜、铝、其他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其他纤维状物质单体和混合的集合体,具体由无纺布、网状织物或烧结体构成。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等通过烧结能够得到较佳特性的所需物。(“多孔材料-性质与应用”.发行所.技报堂出版株式会社.(东京都港区赤坂1-11-41.第一兴和大厦)编集者.近藤连一、“多孔材料手册”.发行所.(株)IPC(アイピ-シ-)(东京都新宿区百人町1-22-27太阳大厦)监修.神尺淳、架谷昌信监修)
仅用透墨性片材,则其刚性小,在不能构成印版滚筒情况下,必须在内侧加有1层或1层以上的刚性层。其具体例有冲孔金属(冲裁多个通孔的金属板)等。
前述纤维状物质的、至少与热塑性树脂薄膜43相接的表面附近的纤维粗度(直径)最好为0.5-20μm。直径小于0.5μm的纤维状物质制造困难,成本也高,并且强度低。热塑性树脂薄膜43上由热敏头57形成的穿孔直径为10-60μm,细于该值无实际意义。另外,直径大于20μm的纤维状物质会妨碍透墨,图像上呈现所谓的拔白,使图像品质下降。
采用透墨带44,重要的特性是通气性的值。用Permeameter(通气性试验机;(株)东洋精械制作所制品)测定的通气性的值最好在3.0-250cm3/cm2·秒的范围内。如小于3.0cm3/cm2·秒,则油墨难渗出,会形成字迹模糊不清的图像,如大于250cm3/cm2·秒,则油墨渗出过多,在孔版模与透墨带44之间积蓄过多,会从它们的侧面溢出,或过分附着在印刷用纸上,成为图像变污或背面蹭脏的原因。
透墨带44的厚度因构成的纤维状物质的形状、材质、孔的形状、通气性值、构造等,可以采用各种数值,但通常的厚度范围为30-3000μm。薄于30μm,则强度变低,厚于3000μm,则会残留大量油墨,对长时间中断后的再次印刷等会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透墨带44的金属纤维的例子,可举出直径为3-15μm的不锈钢纤维的多孔质烧结体,且厚度为100-300μm的带状物。
透墨带44也能采取层积的形式。图4是其一例的断面图。标号101为外侧(与热塑性树脂薄膜相接侧),是由0.2-1.5登尼儿的聚酯纤维构成的重量12g/m2的无纺布。标号102是内侧,由尼龙网状物构成,用于补强无纺布101,由粘接剂粘合。
图5是另一例的断面图,网状物103的两侧层积着由0.2-1.5登尼儿的聚酯纤维构成的无纺布101,101′。
透墨带44除了上述纤维状物质的集合体外,还可以采用具有在厚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孔104的多孔质带(图6)。
该多孔质带的、至少与热塑性树脂薄膜43相接侧的表面附近的形成孔的纤维状物质的纤维粗度最好为0.5-20μm。另外,用Permeameter(通气性试验机、(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品)测定的通气性的值最好在3.0-250cm3/cm2·秒的范围内。
多孔质带(图6)的厚度的可取范围为30-3000μm。小于30μm,强度变低,大于3000μm,残留大量油墨,对长时间中断后的再次印刷等会产生不良影响。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变形例。在此,作为透墨带44不是环状带(无端带),而是使用了片状物(带状物)并静止,这一点不同。
印刷机输送带45的作用是,将印刷用纸46放置其上一直输送到规定的位置,支承墨辊48的压印,以在印刷用纸上形成印刷图像,并将完成的印刷用纸输送到规定的位置。
该印刷机输送带45的构造可以具有与图1所示的印刷机输送带45完全相同的构造,最好是,由在整个面上具有厚度方向上连续的多个通孔的带状片材或者是特定部分上具有厚度方向连续的多个通孔的带状片材构成。
由印刷机输送带45围住的空间60可相对大气压减压或加压(机构未示出),减压时,印刷用纸46吸到印刷机输送带上,加压时进行剥离脱落。孔实现其间空气连通的功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孔的有无,例如,将印刷用纸附着在印刷机输送带上有粘着、静电等作用,剥离脱落有剥离爪、来自外部的吸引等方式。
作为此处的印刷机输送带45的材质,可利用公知的塑料。前述所例举的资料中可利用的是可适用的塑料。(“多孔材料-性质与应用”.发行所.技报堂出版株式会社.(东京都港区赤坂1-11-41.第一兴和大厦)编集者.近藤连一、“多孔材料手册”.发行所.(株)IPC(アイピ-シ-)(东京都新宿区百人町1-22-27太阳大厦)监修.神尺淳、架谷昌信)
在印刷机输送带45围住的内部根据需要可具有支承墨辊48压印的支承体47。支承体47的主要部分为板状,局部开口,由塑料板或金属板构成。或者是由可旋转的多个滚子构成。
热塑性树脂薄膜43的厚度为0.5-10μm,最好为1.0-3.0μm。热塑性树脂薄膜43可以进行防静电加工。防静电加工有下述方法,即,将碳等无机粒子或有机防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居多)分散或渗入薄膜材料中的方法,分散或渗入在薄膜表面上兼作薄膜保护、防粘附的涂膜中的方法。表面活性剂是液状的,利用膜形成后涂膜的电阻下降或吸水性使电阻下降。
热塑性树脂薄膜43上由热敏头57形成的穿孔直径在10-60μm范围内是适用的。如此得到的孔版模43′是公知的。热塑性树脂薄膜最好是没有支承体,实质上希望使用厚度为0.5-5μm的拉伸的聚酯薄膜。
热塑性树脂薄膜43除了如图3A所示,只由可穿孔的薄膜构成外,还可以如图3B所示,有通常公知的支承体。另外,除上述层外还可以具有粘接剂层等其他多层。
图7示出第二实施例(多色印刷)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该图及其动作的限制。
图7的例子与多色印刷的印刷方法、装置有关。在本发明中,当进行印刷时,卷绕的热塑性树脂薄膜43不用自长条状切断地送出,同时,由热敏头57进行热穿孔以形成孔版模,该孔版模43′装在透墨带44(相当印版滚筒)上。印刷时,透墨带和孔版模不动,通过作为供墨机构的墨辊201边与透墨带44相接边动作以浸出油墨,油墨通过透墨带44、孔版模,转印到印刷用纸上,以实现印刷。在此,透墨带44可以是长条状也可以是环状,就机构而言理想的是环状且有扁平面。热塑性树脂薄膜43除了卷装(滚筒状)外,也可以是折叠状,在热穿孔时将其在伸长状态下送出。另外,供墨部除墨辊以外也可以是不回转的“刮墨刀”样的挤压方式。
印刷用纸46由输送部输送到与孔版模43′对置的、规定位置的刷版部,与孔版模压接,进行印刷。
孔版模与印刷用纸的压接是在供墨机构(墨辊201)与印刷机输送带45之间进行。若为方筒状输送带,则在被支架的扁平面的刷版部进行印刷,若为圆筒输送带,则在圆筒状刷版部由其中的印刷辊往复而印刷。倒转由辊和印刷协动。
若为单色印刷,则一旦印刷结束,印刷后的纸在夹板、吸力等作用下夹紧并密贴到输送部,与孔版模43′分开,同时,由分离爪、滚子等,也与输送机构分开,输送到规定的接收场所(盘58′)。反复进行规定的印刷张数。
根据下一次印刷开始的信号,孔版模在由拉伸部拉伸的、新的热塑性树脂薄膜43送出的同时移动(此时透墨带44可以与孔版模一同移动,也可以不一同移动),印刷结束部分与透墨带分开,切断或长条状原样接收,或者由卷取辊卷取。同时,将制版的、新规格的孔版模装到透墨带上。
图7所示装置对于多色印刷是特别有效的。图中,K、C、M、Y分别是黑色、青绿色、品红色、黄色印刷区域。当然,该装置即可以用于上述的单色,也可以用于2色、3色以上。
现在,将根据K色信号穿孔的模装到透墨带44的K色区域。印刷用纸46与旋转的印刷机输送带45一同移动到规定的位置,印刷机体移动到上方,使印刷用纸与孔版模相接。K色专用的墨辊201边与纸面垂直地与透墨带44相接边从图的左方移动到右方,使K色油墨转移到印刷用纸上。一次印刷后,墨辊201以离开的间隔状态返回原位置。印刷后的用纸在吸力等作用下边密贴到印刷机输送带45上边离开孔版模,通过印刷机输送带45的旋转,移动到规定的盘58′上。当印刷规定张数时,透墨带在托持K色孔版模的状态下沿图中反时针方向旋转,不久,孔版模离开透墨带,切断或卷绕成滚筒状。如果K色印刷结束,K色墨辊201返回左端,离开透墨带。
接着,将进行C色印刷的透墨带(C)移动到规定的位置,使C色专用的墨辊301与该透墨带44相接。
使刚才印刷过K色图像的用纸46′从盘58′沿与方才相反的路径移动到与方才相同的位置上,与C色用孔版模相接。此时,自在接收用纸时就移动角度、位置以适于盘58′用纸的输出。C色专用的墨辊301边与透墨带相接边沿与方才相反方向移动,使C色油墨转移到用纸46′上。
印刷上K色和C色的用纸离开C色用孔版模,移动到规定的盘58′上。在此,用纸的走纸路径K色和C色是相反的,但使用者可以将盘58′(或内装物)更换成盘58。此时常常在同样的印刷、走纸路径上完成。
以下,对于M色、Y色也是同样的。但是M色的墨辊401、Y色的墨辊501可以向与模输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印刷。为此,墨辊401,501必须具有与孔版模移动方向的印刷区域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原因是,4色墨辊全部设置成向模输出方向移动是困难的,这样会使该方向上印刷装置大型化,复杂化,该选择是基于印刷装置设计上的考虑。
由于导向辊99与透墨带44的接触,会使导向辊99脏污,而且透墨带44和各墨辊的颜色会混合。为了防止这些现象,设置清洗装置,或者最好是将导向辊99的表面覆上难以附着油墨的材质(例如氟树脂)膜。
如图8所示,墨辊201的两端由两个腕部202,202′的下端连接,腕部202,202′悬垂于井梁状的载物台601下,同时,能够使该载物台在一个方向前进和后退。
腕部202,202′的上端安装着可移动的滑动部203,203′,滑动部203,203′插入载物台601的齿轨部602中,另外,腕部202,202′的下端设有卡止墨辊201各一端的金属卡(图中未示出)。它们成对支撑墨辊201两端,同时移动。
此外,墨辊201的移动是由安装在腕部202上的电机204,使与载物台601的齿轨部602相接并装在腕部202′上的齿轮205旋转而实现的。图中,符号206是中介轮。不过,悬垂于该载物台601下的滑动部203,203′的移动可以使用公知的机构。
这样的墨辊相对C,M,Y,K各色设有4个。
图7的透墨带44能够直接使用图1-图6说明的透墨带,但最好的一例是直径为3-15μm的不锈钢纤维的多孔质烧结体,厚度为100-800μm的筒状。另外,可以是开有数10-数mm孔的冲裁金属。带也能够采取多层形状。
图9是其一例的断面图。105为外侧(与孔版模相接侧),是直径为3-15μm的不锈钢纤维的多孔质烧结体,厚度为50-700μm。106是内侧(与墨辊相接侧),由直径为20-100μm的不锈钢纤维的多孔质烧结体构成,厚度为50-200μm的筒状。
透墨带若如图9所示为二层结构,则最好是该二层能够相对错动。原因在于减轻重象。即,相当于当前一次的孔版模图像部部分的透墨带比相当于非图像部部分的透墨带通过的油墨要多,从而透墨带内部存留的墨量比非图像部要少,开始下次印刷时,该部分的图像浓度就会变低,作为如残象那样的图像在印刷中呈现。
孔版模有其自身支承体时,该支承体消弱了所不希望的效果,能够降低重象的出现。但是对于薄膜单体模重象的问题大,从开始起会在数张印刷物上呈现这一影响。然而,在本发明中,印刷时,孔版模由透墨带和印刷用纸夹持着,印刷中,它们基本上不移动,孔版模主要只承受厚度方向的力,因而可以进行多纸张印刷(在公知的轮转油印印刷机中,卷装模的印版滚筒边与纸相接边旋转,模承受与纸旋转方向相反的力,产生破坏、拉伸、折痕、拔版等问题,这是需要支承体的理由之一),不必要有保持强度的支承体。
错开二层带的时期是印刷开始时、结束时、或其中途。其错移的多少能任意决定,但一般为数mm以下。如小则效果小,如大则不能与其他色的制版区域重合。自身有上限。
图10是产生错移的驱动机构一例。驱动部121具有双重轴,外侧轴122与大径齿轮123结合,内侧轴124与小径齿轮125结合。内侧轴124具有接收电机来动力的突出部127。错移双重带时,将固定大径齿轮123和小径齿轮的销126拆下,如果只旋转小径齿轮125,内侧的带106就错移。只单向错移时,会形成混色,故前述的旋转为往复运动。透墨带除了上述的纤维状物质的集合体外,也可以由具有厚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孔的带构成。
图11是4色印刷的另一实施例。印刷部构成4色的扁平面。热塑性树脂薄膜43上分别进行C,M,Y,K4色穿孔后,各个墨辊201,301,401,501同时从图的右方移动到左方,进行各色印刷。印刷后各个墨辊返回右方的位置,印刷用纸被送入1面(1色)。4色印刷结束后的用纸由分离爪与印刷机输送带45分开,并由排纸盘58′接收,结束4色印刷。反复进行上述动作。排版由卷取辊按4色进行,与此同时进行下次印刷用的4色穿孔。
接着,说明第三实施例的两面同时印刷。该例中,进行印刷时,滚筒状或折叠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不用由长条状切断地输出,穿孔的模安装到透墨带(相当于印版滚筒)上,当印刷时,该透墨带实质上不动,作为供墨机构的墨辊通过与该带相接的同时动作,从而浸出油墨,通过油墨转印到印刷用纸、印刷薄膜等上,实现印刷。在此,透墨带即可以是长条状也可以是环状。
图12中透墨带由长条状的一对构成。透墨带44形成44a,44b的双重结构,可以相互错开。热塑性树脂薄膜43由滚筒状态输出,通过热敏头57,首先在一侧的面上穿孔出要印刷的图像,然后在另一面上穿孔出要印刷的图像。孔版模43′在图的上下方向移动,但即使从纸面的表面向里移动或从里向表面方向移动也可以。当孔版模43′安装在透墨带之间,印刷用纸46设置在孔版模43′之间时,透墨带间的间隙变小,带有油墨50的墨辊48,48′互相推挤,同时从双重透墨带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实现用纸46的两面印刷。
图13示出实现该两面印刷的状态。此时,一对透墨带44可以在安装孔版模43′的状态下封闭间隙,在保持间隔的状态下,仅使一对墨辊48,48′的接触部分被墨辊48,48′挤压接触也可以。模导向辊95移动到(图12的)稍微上部。
印刷用纸46例如从纸面里侧移动到表面侧或按相反方向移动。所用纸面的倾斜根据透墨带的倾斜,从垂直即相对水平面90度的角度到0度即水平,没有特别的限制。接近水平时,例如用纸被保持移动,或在高于只保持前端的速度的速度下移动时,如利用来自移动方向的空气流,能够解决用纸接触透墨带发生的油墨污染用纸的问题。另外,所用纸与透墨带的形状如何无关,可以在此滚筒状拉出的透墨带的相对的面之间印刷通过,卷取成原有的滚筒状、或折叠状、或切断成片状。
此时,与用纸输送有关的问题,或者印刷结束后用纸粘着模的问题等与切断成片状的单张纸相比变得容易解决。
一旦印刷结束,双重透墨带的间隔、双重孔版模的间隔变宽,印刷后的用纸从孔版模间排出,热塑性树脂薄膜43一边进行新的制版一边卷取移动。此时,如透墨带44中至少44a或44b相对移动,则会使当前印刷的图像的重象减轻。当然,即使不进行这种移动也无碍。在上述例中,两面印刷由从输出辊输出的一连续的孔版模进行。
在本发明中,两面印刷也可以由各不相同的两个孔版模进行。此时,热敏头也最好是与各模对应有2个。
图14为实施该方法的示意图。由输出辊42,42′输出并穿孔的孔版模由卷取辊卷取。在本图中,印刷用纸46从卷取辊中输出,印刷后,不被切断,而通过导向辊97,97′之间,由切断器73切断,并由排纸盘58′接收。在本图中,印刷用纸46直到印刷结束均是长条状,但最初就是单张纸也可适用。此时,印刷用纸被夹住上端从图上方下降到下方,但为了在印刷前使用纸与两侧的孔版模接触而不会被油墨污染,最好是在所用纸的两侧形成空气流。
图15是用环状透墨带代替图12的透墨带的例子。
图16是将环状透墨带作成U字形的例子。
图17示出在将长条状透墨带作成U字形的同时,其带的滚筒部可以向左右打开移动到3H位置上,孔版模或印刷用纸卡住时易于处理的例子。印刷结束后的孔版模由模切断器98切断,并由模接收箱100接收。
上述图12-图17所示的孔版印刷方法、装置由于不用切断孔版模就能进行印刷,即使是薄膜单体那样的、较软的孔版模也能输送,印刷时相当于印版滚筒的部分、孔版模均不旋转,故重心也不错移,对于孔版模也不会发生机械性不良影响等,能够得到重象少的印刷物,印刷机的大型化、噪音的发生、装置复杂化等可被抑制到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中,印刷时,模由透墨带和印刷用纸夹持,并且它们在印刷中基本不移动,孔版模主要只承受厚度方向的力,因此可进行多纸张的印刷,不一定要有保持强度的支承体。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包含墨辊的供墨机构和透墨带更换成其他颜色用的,能够有效地适用于多色印刷。
采用本发明,第一,由于没有必要象以往那样地将孔版模一张张切断、装版、排版,也能够使用薄的孔版模,并且,由热塑性树脂薄膜单体构成的孔版模也可操作(输送、装版、排版)。而且,也不要复杂的装版、排版机构,回转、摆动的印版滚筒体的重量减轻,对热敏头的布线也易于进行,也不会混入纸屑。并且,压接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印刷机输送带的躲避移动量比以往要小(机械能够小型化)。
第二,提供了一种可多色印刷的印刷方法、装置。
第三,提供了一种印刷机大型化、噪音量、装置复杂化等被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可同时进行两面印刷的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孔版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2个印刷部,在该2个印刷部,架设具有相对表面的透墨带,安装在透墨带相对的任一表面上的、不用切断的孔版模是从长条状态输出并在其上实施穿孔的,将印刷用纸导入这些印刷部之间,通过一对供墨机构将所述透墨带、所述孔版模、所述印刷用纸变狭窄同时使其移动,使油墨经这些透墨带和孔版模浸出,以在该印刷用纸的两面同时进行印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孔版模实质上是由对热塑性树脂薄膜实施防止与热敏头粘着的加工和/或防静电加工的薄膜单体构成。
3.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形成印刷部,在该印刷部,架设透墨带,并将安装在该透墨带一侧面一侧的孔版模张紧在输出部和拉伸部之间,在该透墨带的相反面一侧具有供墨机构,对该热塑性树脂薄膜实施穿孔,具有得到该孔版模的穿孔部,其特征在于,当进行印刷时,该透墨带实质上不动,由于该供墨机构一边与所述透墨带接触一边移动,从而使油墨经该透墨带和该孔版模浸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具有根据墨色数不同的区域,所述供墨机构也有对应墨色数的个数。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机构实质上能够在垂直于孔版模输出方向的方向上运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是回转的环状带。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是卷绕着的带状带。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的部分或全部由金属烧结体构成。
9.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的至少与所述孔版模相接的面由粗度为0.5-20μm的纤维状构造体构成,而且,该透墨带厚度方向的通气度为3.0-250cm3/cm2秒。
10.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墨带由2层以上层积结构构成,这些层能够相对错移。
CN99109255A 1998-03-20 1999-03-20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2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229798 1998-03-20
JP92297/1998 1998-03-20
JP92297/98 1998-03-20
JP19447998 1998-07-09
JP194479/1998 1998-07-09
JP194479/98 1998-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6709A CN1236709A (zh) 1999-12-01
CN1106292C true CN1106292C (zh) 2003-04-23

Family

ID=2643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92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292C (zh) 1998-03-20 1999-03-20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6145434A (zh)
CN (1) CN1106292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8046B (zh) * 2007-07-20 2010-09-0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排版盒、版收纳装置及孔版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11993C2 (nl) * 1999-05-07 2000-11-09 Stork Brabant Bv Zeefdrukinrichting met een in een sjabloon verplaatsbare reinigingseenheid.
US7088459B1 (en) * 1999-05-25 2006-08-08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opy of a printed page
AU2002347619A1 (en) * 2002-09-30 2004-04-19 Ronflette S.A. An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powders on a support in a predetermined pattern
PT2029336E (pt) * 2006-06-08 2010-12-17 R P Srl Dispositivo para decoração a seco
CN110039911A (zh) * 2019-05-22 2019-07-23 宁波禾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码系统
CN116288947B (zh) * 2023-03-21 2024-01-19 无锡爱勒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丝网印刷用复合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1698A (en) * 1960-03-04 1963-03-19 Electrostatic Printing Corp Electrostatic printing system
JPS6247024A (ja) * 1985-08-24 1987-02-28 Hideo Kiyounai 至霊法器化身弘法大師龍宮建立
US4729305A (en) * 1986-01-10 1988-03-08 Alliance Rubb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printed elastic bands
US5048416A (en) * 1989-07-24 1991-09-17 Duplo Corporation Multi-color printing apparatus
EP0568219A1 (en) * 1992-04-20 1993-11-03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method and master plate making prin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375A (en) * 1933-12-23 1935-10-29 Wheelwright John Sylvester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US3487775A (en) * 1966-10-03 1970-01-06 Xerox Corp Imaging system
US3772054A (en) * 1970-07-07 1973-11-13 Stork Amsterdam Method for stiffening a web-shaped fleece of fibrous 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1698A (en) * 1960-03-04 1963-03-19 Electrostatic Printing Corp Electrostatic printing system
JPS6247024A (ja) * 1985-08-24 1987-02-28 Hideo Kiyounai 至霊法器化身弘法大師龍宮建立
US4729305A (en) * 1986-01-10 1988-03-08 Alliance Rubb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printed elastic bands
US5048416A (en) * 1989-07-24 1991-09-17 Duplo Corporation Multi-color printing apparatus
EP0568219A1 (en) * 1992-04-20 1993-11-03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method and master plate making printing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8046B (zh) * 2007-07-20 2010-09-0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排版盒、版收纳装置及孔版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6709A (zh) 1999-12-01
US6145434A (en) 2000-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22482B1 (en) Image carrying laminated material
CN1106292C (zh) 孔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
CN1524693A (zh) 单张纸胶印双面印刷机中压印滚筒包衬的清洗装置和方法
CN1990119A (zh) 不锈钢板表面处理、图案热转印方法及其制得的板
AU2001285590A1 (en) Image carrying laminated material
US20100034995A1 (en) One way vision film for ink jet printing, printing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m
KR20060053121A (ko) 인쇄 유닛 및 잉크 장치
JP200914903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EP0710552A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82975C (zh) 模板印刷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355099A (zh) 管状平版印刷胶板
CN100351099C (zh) 模版印刷机
JP3431700B2 (ja) 孔版印刷用原紙の製版方法及び製版装置
CN1452669A (zh) 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CN1186191C (zh) 压印设备
CN1223936A (zh) 用于预测模板印刷中印刷密度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77688C (zh) 印刷控制装置,印刷控制程序产品和印刷系统
CN211138474U (zh) 一种圆网印花机
CN215041348U (zh) 一种带有限位装置的数字印刷覆膜机
CN212147983U (zh) 一种印刷品胶面印刷剥离复合装置
CN205439518U (zh) 一种印刷覆合一体柔版印刷机
CN1680113A (zh) 模版印刷机
EP1470916A3 (en) Printing process with on press plate development
JP2000079748A (ja) 孔版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CN1611369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