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6989B - 透镜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96989B
CN110596989B CN201910775336.8A CN201910775336A CN110596989B CN 110596989 B CN110596989 B CN 110596989B CN 201910775336 A CN201910775336 A CN 201910775336A CN 110596989 B CN110596989 B CN 110596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agnet
sensor
optical axi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53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96989A (zh
Inventor
闵相竣
刘庾皓
俞炫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96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6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96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6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23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tilting or inclin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包括:包含第一线圈的线筒;面对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磁体;支撑所述第一磁体的壳体;耦合到所述线筒和所述壳体的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与所述壳体间隔开的基座;第二线圈单元,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面对所述第一磁体并且包括第二线圈;电路板,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多个支撑件,所述多个支撑件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能够在第二方向上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多个支撑件将所述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以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或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位移,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中心被设置为不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

Description

透镜移动装置
本案是分案申请,其母案为于2015年10月19日(优先权日期:2014年10月17日)提交的发明名称为“透镜移动装置”、申请号为201510680459.5的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10月17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40849的优先权益,上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并入到本文中,如同在本文中得到充分地阐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其通过防止不需要的磁力干扰,能够准确地检测移动单元的位移。
背景技术
很难将在常规相机模块中通常使用的音圈电机(VCM)技术用到旨在实现低功率消耗的超微型相机模块中,因此,有关这种技术的研究也在活跃开展。
在诸如智能手机的小型电子产品中安装的相机模块在使用时可能会频繁地遭受振动。另外,在拍照时由于手抖,相机模块也会发生微小地抖动。因此,很需要有一种技术能够将光学图像稳定器(optical image stabilizer)并入到相机模块中。
近来研究了众多手抖校正技术。在这些技术中,有一种通过将光学模块沿用来定义垂直于光学轴的平面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来校正手抖的技术。由于该技术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移动并调节光学系统来进行图像校正,其结构必然复杂,从而不利于微型化。
另外,在手抖校正中需要准确的传感技术。相机模块设置有用于产生磁力的各种器件,并且传感技术会利用这些磁力。由于这些产生磁力的多个设备可能会将磁力施加给不相关的传感器件,所以传感器件的传感准确性受到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其能够通过防止不需要的磁力干扰,准确地检测移动单元的位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包括:线筒(bobbin),所述线筒包括设置在其周围的第一线圈,并且所述线筒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线圈;壳体,所述壳体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磁体;上弹性件与下弹性件,所述上弹性件与所述下弹性件与所述线筒和所述壳体耦合;基座,所述基座被设置为与所述壳体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二线圈单元,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磁体,并且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包括第二线圈;电路板,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被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多个支撑件,所述多个支撑件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能够在第二方向上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多个支撑件将所述上弹性件和所述下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以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和/或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位移,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中心被设置为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不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
附图说明
将参照以下附图对布置和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示意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其示出线筒、第一线圈单元、磁体、第一传感器以及传感器基板;
图5A是示出图4所示线筒和磁体的平面图;
图5B是示出图4所示传感器基板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C是示出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和传感器基板的一个实施例的后部透视图;
图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壳体的顶部透视图;
图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壳体和磁体的底部分解透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第一传感器的准确性随第一传感器位置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线筒、壳体、上弹性件、第一传感器、传感器基板以及多个支撑件,所有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顶部透视图;
图11是线筒、壳体、下弹性件和多个支撑件,所有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底部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上弹性件、下弹性件、第一传感器、传感器基板、基座、支撑件和电路板,所有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透视图;
图13是基座、第二线圈单元和电路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14A是示出第二线圈单元和第二传感器的布置的底视图;
图14B是示出图14A中虚线圆所圈范围的放大图;
图1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磁体和第二线圈单元的布置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磁体的布置和磁力的方向的透视图;
图17A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磁体和第二线圈单元的布置的平面图;
图17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磁体和第二线圈单元的布置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9是第二线圈单元的底视图;
图20A和图20B是示出支撑件的频率响应分析结果的曲线图;以及
图21是示出磁体、第二传感器和第二线圈单元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尽管这些附图标记描绘在不同的附图中。在以下描述中,遇到有可能使本发明主题不清楚的情形时,将省略并入到本文中的熟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为了便于描述,图中的一些特征会被放大,缩小或简化,并且附图以及附图中的元件并非总以恰当比例显示。
为便于参考,在附图中,使用直角座标系(x,y,z)。在附图中,x轴和y轴指的是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为便于描述,光轴(z轴)方向称作第一方向,x轴方向称作第二方向,y轴方向称作第三方向。
被应用到诸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移动设备的紧凑型相机模块(compactcamera modules)的光学图像稳定装置指的是这样一种装置:被配置为防止由于用户的手抖而导致在拍摄静止的图像时捕获的图像的轮廓不能清楚地形成的装置。
此外,自动聚焦装置被配置为对在图像传感器表面上的主观图像(subjectimage)自动聚焦。光学图像稳定装置和自动聚焦装置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配置。根据本发明的透镜移动装置可以以在第一方向上或垂直于第一方向由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定义的平面中移动由多个透镜组成的光学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光学图像稳定和/或自动聚焦的操作。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示意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看图1和图2,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第二透镜移动单元以及盖部件300。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作为上述自动聚焦装置。换言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通过磁体130与第一线圈单元120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线筒110。
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可以作为手抖校正装置。换言之,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可以通过磁体130与第二线圈单元230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在第二方向上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的全部或一部分。
盖部件30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合适的盒形状以将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容纳于其中。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图1所示盖部件300已被去除。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包括线筒110、第一线圈单元120、磁体130、壳体140、上弹性件150、下弹性件160、第一传感器170和传感器基板180。
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其中示出线筒110、第一线圈单元120、磁体130(130-1、130-2、130-3和130-4)、第一传感器170和传感器基板180。图5A是示出图4中所示线筒110和磁体130(130-1、130-2、130-3和130-4)的平面图。图5B是示出图4中所示传感器基板180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5C是示出图4中所示第一传感器170和传感器基板180的一个实施例的后部透视图。
参看上述附图,线筒110可以被设置在壳体140所限定的内部空间中以在第一方向上往复运动。如图4所示,线筒110可以在其周围设置第一线圈单元120,使得第一线圈单元120和磁体130以电磁方式相互作用。为此,磁体130可以被设置成围绕线筒110以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
当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向上和/或向下移动来完成自动聚焦功能时,线筒110可以被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弹性地支撑。为此,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可以耦合到线筒110和壳体140,如下文描述。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该透镜移动装置可以包括透镜镜筒(未示出),该透镜镜筒设置在线筒110的内侧表面(即内表面)上,并且至少一个透镜被安装在该透镜镜筒上。该透镜镜筒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安装在线筒110的内表面上。例如,该透镜镜筒可以直接固定到线筒110的内部,或可以不使用该透镜镜筒而将单个透镜与线筒110一体形成。在该透镜镜筒上安装的透镜可以包括单个透镜,也可以包括构成光学系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透镜。
根据另一实施例,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是线筒110可以在其内周表面上设置阴螺纹(female threaded portion)部分,并在其外周表面上设置与阴螺纹部分对应的阳螺纹部分(male threaded portion),使得透镜镜筒通过阴螺纹与阳螺纹之间的螺纹耦合到线筒110。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
线筒110可以包括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
第一突起111可以包括引导部分111a和第一止挡器(stopper)111b。引导部分111a可以用以引导上弹性件150的安装位置。例如,引导部分111a可以引导上弹性件150的第一框架连接器153的通过,如图3所示。为此,根据该实施例,多个引导部分111a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突起。引导部分111a可以设置在由x轴和y轴定义的平面中,并相对于线筒110的中心点对称,如图中所示,或者引导部分111a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线筒110的中心点不对称,不存在来自其他部分的干扰,从而与图中所示实施例不同。
第二突起112可以包括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突起的多个第二突起。下文将要描述的上弹性件150的第一内框架151可以安装在第二突起112的上表面112a上。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140的顶部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140和磁体130的底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6,壳体140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凹槽146,第一安装凹槽146形成在与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
当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来进行自动聚焦功能时,第一突起111的第一止挡器111b和第二突起112用以防止线筒110主体的底表面与基座210的上表面和印刷电路板250直接相撞,甚至当线筒110由于外部冲击等原因移动越过预定范围时也能防止上述相撞。为此,第一止挡器111b可以在径向,即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上从线筒110的外周面突起并长于引导部分111a,第二突起112也可以在侧向上突起以大于安装有上弹性件150的上表面。
参看图6,当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的底表面与第一安装凹槽146的底表面接触的状态被设置为初始位置时,该自动聚焦功能可以被控制成传统音圈电机(VCM)的单向控制。具体地,该自动聚焦功能可以按以下方式完成:当电流施加给第一线圈单元120时,线筒110上升;当电流供应被中断时,线筒110下降。
然而,当将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的底表面与第一安装凹槽146的底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被设置成初始位置时,可以根据电流方向控制该自动聚焦功能,类似于传统音圈电机的双向控制。具体地,可以通过将线筒110向上或向下移动来完成该自动聚焦功能。例如,线筒110可以在施加正向电流时向上移动,以及可以在施加反向电流时向下移动。
壳体140可以包括第三突起148,第三突起148设置在对应于被限定在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之间的分别具有第一宽度W1的空间的位置处。第三突起148的面对线筒110的表面具有与线筒110的侧表面相同的形状。此时,图4所示的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之间的第一宽度W1与图6所示的第三突起148相互间的第二宽度W2可以设置成相互间具有预定公差(tolerance)。因此,在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之间的第三突起148的位移可以受到约束。因此,即使线筒110受到趋于使线筒110围绕光轴旋转的力而不是受到趋于使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力,仍然可以通过第三突起148防止线筒110的旋转。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因此可以与线筒110一起移动。第一传感器170可以检测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并且可以将检测结果输出为反馈信号。通过使用反馈信号检测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或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移所获得的检测结果,可以调整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或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移。
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设置,耦合或安装在壳体140上,并且可以根据设置、耦合或安装第一传感器170的方式以各种方式来接收电流。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耦合到壳体140,并且一个面对第一传感器170的额外磁体(图中未示出)可以设置在线筒110上。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图6所示的壳体140的第一安装凹槽146的侧表面或拐角处(例如,第三突起148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该额外传感器磁体施加给磁体130的磁力,在第一方向上,即光轴方向或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线筒110会翘起(tilted),使得反馈信号的准确性受到不良影响。鉴于此,可以在恰当位置处设置、耦合或安装另一额外传感器磁体来使得在前一个额外传感器磁体与磁体130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最小化。
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直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表面电极(图中未示出)可以设置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上,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所述表面电极接收电流。
根据另外一实施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间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如图中所示。例如,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传感器基板180上,并且传感器基板180可以耦合到线筒110。换言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传感器基板180间接地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
当根据另一或另外一实施例第一传感器170直接或间接设置到线筒110上时,传感器磁体可以独立于磁体130来设置,也可以将磁体130用作传感器磁体。
下文中,尽管描述了通过传感器基板180将第一传感器170间接地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以及将磁体130用作传感器磁体的情况,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
参见图4和图5A,线筒110可以在其外侧表面上设置有支撑沟槽114,传感器基板180可以嵌合到支撑沟槽114中以耦合到线筒110。尽管传感器基板180例如可以具有图中所示的环形形状,但是实施例并不限于传感器基板180的这种形状。支撑沟槽114可以限定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与第一和第二突起111、112之间。此时,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具有能够设置、耦合或安装在传感器基板180上的形状。如图4和图5B所示,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设置、耦合或安装到例如传感器基板180的外表面的上部区域A1、中部区域A2和下部区域A3上。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传感器基板180的电路从外部接收电流。例如,安装孔183可以形成在传感器基板180的外表面上,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安装孔183中,如图5B所示。安装孔183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倾斜表面(图中未示出)以允许有效地注入环氧基树脂(epoxy)等来组装第一传感器170。尽管也可以不在安装孔183内注入额外的环氧基树脂等,但可以注入环氧基树脂等来增加第一传感器170的设置的稳定性(disposition stability)、耦合力或安装力。
或者,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借助诸如环氧基树脂或双面胶带等粘合剂附接到传感器基板180的外表面,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传感器基板180的中心上。
线筒110可以具有收纳凹槽116,适宜于收纳设置、耦合或安装到传感器基板180上的第一传感器170,。收纳凹槽116可以形成在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之间。
传感器基板180可以包含主体182、弹性件触点(elastic member contacts)184-1、184-2、184-3和184-4,以及电路图案L1、L2、L3和L4。
当限定在线筒110外表面与第一和第二突起111、112之间的支撑沟槽114具有与线筒110外表面相同的形状时,传感器基板180的主体182可以具有能够稳固地嵌合到支撑沟槽114中的形状。尽管支撑沟槽114和主体182可以具有圆形截面形状,如图3至图5A所示,但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例,支撑沟槽114和主体182可以具有多边形截面形状。
传感器基板180的主体812可以包括:第一区段,在第一区段的外表面上设置、耦合或安装第一传感器170;以及第二区段,第二区段接触第一区段并从第一区段延伸出。尽管传感器基板180可以在面对第一区段的部位具有开口以便容易地嵌合到支撑沟槽114中,但实施例不限于传感器基板180的这种具体形状。
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可以从允许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接触第一框架151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即光轴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突起。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是连接到上弹性件150的第一内框架151的部分,下文将对此详细描述。
电路图案L1、L2、L3和L4可以形成在主体182上,并且可以将第一传感器170和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导电连接。例如,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实现为霍尔传感器,但是也可以替代地实现为任何传感器,只要其能够检测磁力变化即可。
如果第一传感器170被实现为霍尔传感器,那么霍尔传感器170可以具有多个销钉。例如,该多个销钉可以包括第一销钉和第二销钉。参见图5C,第一销钉可以包括例如第一销钉第一元件P11和第一销钉第二元件P12,第一销钉第一元件P11和第一销钉第二元件P12分别连接到电压和接地,并且第二销钉可以包括第二销钉第一元件P21和第二销钉第二元件P22,第二销钉第一元件P21和第二销钉第二元件P22输出检测结果。此时,尽管检测结果即通过第二销钉第一元件P21和第二销钉第二元件P22输出的反馈信号可以是电流类型,但是实施例并不限于这种类型的反馈信号。
第一传感器170的第一销钉第一元件P11、第一销钉第二元件P12、第二销钉第一元件P21和第二销钉第二元件P22可以分别通过电路图案L1、L2、L3和L4导电地连接到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参见图5C,第一销钉第一元件P11、第一销钉第二元件P12、第二销钉第一元件P21和第二销钉第二元件P22可以通过电路图案即第一线L1、第二线L2、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分别连接到第四弹性件触点184-4、第三弹性件触点184-3、第二弹性件触点184-2和第一弹性件触点184-1。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线L1、第二线L2、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可以被肉眼看到。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线L1、第二线L2、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可以形成在主体182中以便不可以被肉眼看到。
图8是沿图3中线I-I’所截取的截面图。
参见图8,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为面对磁体130,使得假想中心水平线172与磁体130的上端131对准,假想中心水平线172延伸穿过第一传感器170在光轴方向的中心并与该光轴相交。
此时,尽管线筒110可以在相对于假想中心水平线172与磁体130上端131重合的参考点的光轴方向,即第一方向上或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9是示出第一传感器170的准确性随第一传感器170的位置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水平轴表示第一传感器170的位置,垂直轴表示第一传感器170的准确性。
参见图8和图9,应了解,当假想中心水平线172与磁体130的上端131重合时,第一传感器170的传感器效率被最大化。
图10是线筒110、壳体140、上弹性件150、第一传感器170、传感器基板180和多个支撑件220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顶部透视图。
图11是线筒110、壳体140、下弹性件160和多个支撑件220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底部透视图。
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由人工或机器缠绕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上,然后,第一线圈单元120的两端即头线(start line)和尾线(end line)可以分别缠绕在一对缠绕突起119上,并固定到这一对缠绕突起119上,这一对缠绕突起119从线筒110的底表面朝第一方向突起。此时,在缠绕突起119上缠绕的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尾线的位置可以由人工来调整。如图11所示,尽管这一对缠绕突起119可以设置在相对于线筒110中心对称的位置处,实施例不限于此。
如图8所示,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嵌合并耦合在线圈沟槽118中,线圈沟槽118形成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中。如图2所示,尽管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实施为多边形线圈组件,但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直接缠绕在线筒110的外周表面上,或者可以通过线圈环(图中未示出)来缠绕。该线圈环可以以与传感器基板180嵌合到支撑沟槽114中相同的方式耦合到线筒110,并且,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缠绕在线圈环上,而不是缠绕或设置在线筒110上。在任何情况下,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头线和尾线可以分别缠绕在该对缠绕突起119上并固定在该对缠绕突起119上,其他构造相同。
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近似八边形形状。这是因为与第一线圈单元120对应的线筒110的外周面具有八边形形状,如图5A所示。第一线圈单元120的表面中的至少四个表面可以被配置为直线形(linear),在该四个表面之间连接的拐角表面也可以被配置为直线形。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这些表面也可以被配置为圆化的。
第一线圈单元120的直线形表面可以被配置为对应于磁体130。与第一线圈单元120表面对应的磁体130的表面可以具有与第一线圈单元120的表面相同的曲率半径。具体来说,当线圈120的表面是直线形时,磁体130的表面可以是直线形;而当线圈120的表面是圆化的时,磁体130的表面可以是圆化的。但是,即使第一线圈单元120的表面是圆化的,磁体130的表面也可以是直线形的,反之亦然。
第一线圈单元120用于将线筒110在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来完成自动聚焦功能,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在施加电流时通过磁体130与第一线圈单元120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电磁力。所产生的电磁力可以将线筒110在第一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被配置为对应于磁体130。换句话说,如果磁体130通过单个磁体构造,而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外表面的磁体130的整个内表面具有相同极性,与磁体130内表面对应的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外表面也可以具有相同极性。
或者,磁体130可以分成两个或四个磁体,因此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外表面的磁体130的内表面也可以分成两个或四个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圈单元120也可以分成与分出的磁体130的数目对应数目的线圈。
磁体130也可以设置在与第一线圈单元120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参见图8,磁体130可以设置成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以及第一传感器170。在这种情况中,磁体130被用作用于第一传感器170的磁体而没有像在一实施例中那样为第一传感器170提供额外磁体。
在这种情况下,磁体130可以被收纳在壳体140的第一侧部分141中,如图7所示。磁体130可以被配置成具有与壳体140的第一侧部分141的形状对应的大致立方体形状,并且,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的磁体130的表面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与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对应表面的曲率对应的曲率。
磁体130可以由单个磁体构成。参见图5A,在图中所示实施例中,磁体130可以被取向使得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的磁体130的内表面充当S极,而磁体130的外表面充当N极134。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可以倒转过来设置。
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磁体130。根据该实施例,可以设置四个磁体130。如图5A所示,在平面图中看时,磁体13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大致矩形形状。或者,磁体13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三角形或菱形形状。
尽管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的磁体130的表面可以是直线形的,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如果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对应表面是圆化的,那么磁体130可以是圆化的并具有与第一线圈单元120的圆化表面的曲率对应的曲率。通过此配置,可以维持在磁体130与第一线圈单元120之间的恒定距离。在该实施例中,磁体130可以设置成在壳体140的四个第一侧部分141的每一个处均设置一个。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在一些设计中,磁体130的表面和第一线圈单元120的表面中的仅有一个可以是平坦表面,而另一表面可以是弯曲表面。另外,第一线圈单元120和磁体130的匹配的表面都可以是弯曲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圈单元120和磁体130的匹配的表面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
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磁体130具有矩形形状时,在多个磁体130中的一对磁体130可以取向为在第二方向上彼此平行,而另一对磁体130可以取向为在第三方向上彼此平行。通过此配置,可以实现对壳体140的运动控制来进行手抖校正。
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壳体140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尽管壳体140的上端的外轮廓可以具有正方形形状,如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图6所示,壳体140的下端的内轮廓可以具有八边形形状,如图6和图7所示。因此,壳体140可以包括多个侧部分,例如,四个第一侧部分141和四个第二侧部分142。
第一侧部分141可以是安装磁体130的部分,第二侧部分142可以是安装支撑件220的部分。第一侧部分141可以将第二侧部分142彼此连接,并且可以包括具有预定深度的平坦表面。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侧部分141可以被配置为具有等于或大于磁体130表面面积的表面面积。参见图7,磁体130可以被固持在磁体安装部分141a中,磁体安装部分141a形成在第一侧部分141的内表面的下部部分。磁体安装部分141a可以实施为具有与磁体130大小对应大小的凹槽,并且可以设置为面对至少三个表面,即,磁体130的相对的侧表面和上表面。磁体安装部分141a可以具有开口,这些开口设置在磁体安装部分141a的底表面中并且这些开口面对第二线圈单元230,使得磁体130的底表面直接面对第二线圈单元230。
尽管磁体130可以使用粘合剂固定到磁体安装部分141a,也可以使用诸如双面胶带的粘合部件,没有限制。或者,磁体安装部分141a可以实施为磁体安装孔,磁体130部分地嵌合到所述磁体安装孔中,或者磁体130通过所述磁体安装孔部分地暴露,与图7所示的凹槽结构不同。
第一侧部分141可以设置为平行于盖部件300的侧表面。第一侧部分141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大于第二侧部分142的面积。第二侧部分142可以限定供支撑件延伸通过的通道。第二侧部分142的上部部分可以包括第一通孔147。支撑件220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47延伸并且可以连接到上弹性件150。
壳体140可以另外包括第二止挡器144。第二止挡器144可以防止壳体140的上表面与图1所示的盖部件300的内表面直接相撞。
壳体140可以另外包括在第二侧部分142上形成的多个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该多个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可以具有半球形,如图中所示,或者可以具有圆柱形或矩形柱形状。但是,实施例不限于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的这些形状。
参见图6和图7,壳体140可以设置有在侧部分142中形成的第一凹槽142a。第一凹槽142a被设置用来提供供支撑件220延伸通过的路径以及待填充凝胶型硅树脂的空间。换言之,第一凹槽142可以被填充以阻尼硅树脂。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上弹性件150、下弹性件160、第一传感器170、传感器基板180、基座210、支撑件220和电路板250这些元件彼此耦合的透视图。
根据该实施例,上弹性件150可以包括至少四个上弹性件,即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连接至第一传感器170的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可以通过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连接至该多个支撑件220。
第一弹性件150-1和第三弹性件150-3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内框架151和第一框架连接器153,并且第二上弹性件150-2和第四上弹性件150-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内框架151和第一框架连接器153。第一内框架151可以耦合到线筒110和相关的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如图4所示,当第二突起112的上表面112a平坦时,第一内框架151可以布置在上表面112a上,并且可以通过粘合部件固定到上表面112a。根据另一实施例,当支撑突起(图中未示出)形成在上表面112a上而与图4所示实施例不同时,该支撑突起可以插入到在第一内框架151中形成的第二通孔151a的第一孔,并且可以通过热熔合或使用诸如环氧基树脂的粘合剂固定到第二通孔151a的第一孔中。
第一框架连接器153可以弯折至少一次以定义预定图案。线筒110在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上向上和/或向下运动可以通过第一框架连接器153的位置改变和精细变形而得到弹性地支撑。
壳体140的多个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可以将上弹性件150耦合并固定到壳体140,如图12所示。根据该实施例,上弹性件150可以在与上弹性件150的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57的第二孔。上部支撑突起143和第二通孔157的第二孔可以通过热熔合或借助诸如环氧基树脂的粘合剂彼此耦合。为了将该多个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固定,可以设置足够数量的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以及壳体140不可靠地彼此耦合。
在该多个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之间的距离可以经恰当设置使得第一上部支撑突起不会与周围组件相干扰。具体来说,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可以以规则间隔设置在壳体140的拐角处以相对于线筒110的中心对称,或者可以以不规则间隔设置以基于延伸通过线筒110中心的特定假想线对称。
在第一内框架151耦合到线筒110并且上弹性件150耦合到壳体140之后,可以在传感器基板180的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与第一内框架151之间设置诸如焊料的导电连接部件CP11、CP12、CP13和CP14,如图10所示,以使得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能够被施加到在第一传感器170的四个销钉P11、P12、P13和P14中的两个销钉P11和P12,并使得从其他两个销钉P21和P22输出不同的反馈信号。为了能够以上述方式施加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并输出不同的反馈信号,上弹性件150可以分成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
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通过支撑件220连接至电路板250。因此,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支撑件220和上弹性件150接收从电路板250供应的电力,或者可以输出反馈信号并将该等反馈信号提供给电路板250。
下弹性件160可以包括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彼此电隔离。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通过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连接到该多个支撑件220。
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二框架连接器163-1和163-2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可以接收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并且可以将该电力传输给第一线圈单元120。为了能够以上述方式施加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并将该电力传输给第一线圈单元120,下弹性件160可以分成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
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元件163-1和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元件163-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弯折至少一次以定义预定图案。具体来说,线筒110在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中的向上和/或向下运动可以通过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元件163-1的位置改变和精细变化而得到弹性地支撑。
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中弯折的弯折部分,或者,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都不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弯折的该弯折部分。
应了解,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通过连接至该多个支撑件220的第五上弹性件150-5和第六上弹性件150-6从电路板250接收电力,并且将该电力提供给第一线圈单元120。具体来说,第一下弹性件160-1可以通过第六上弹性件160-6和第六支撑件220连接至电路板250,并且,第二下弹性件160-2可以通过第五上弹性件160-5和支撑件220连接至电路板250。
参见图11,线筒110的下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以将下弹性件160和线筒110彼此耦合并固定。壳体140的下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以将下弹性件160和壳体140彼此耦合并固定。
此时,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的数量。这是因为下弹性件160的第二框架连接器163-2长于第一框架连接器163-1。
如上所述,由于下弹性件160被分成两个下弹性件,所以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设置成足够的数量,与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的数量相等,因而可以防止在下弹性件160被分离时产生间隙。
在下弹性件160不是由分开的区段而是由单一整体构成的情况下,不需要提供与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的数量相等的大数量的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这是因为下弹性件160可以仅通过小数量的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就可以可靠地耦合到壳体140。
然而,当下弹性件160被分成彼此电隔离的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时,可以设置足够数量的第一支撑突起117和第二支撑突起145来固持分出的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因此,可以防止第一下弹性件160-1和第二下弹性件160-2与壳体140彼此发生不完全的耦合。
仍参看图11,尽管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可以被配置成具有类似于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的半球形状,但是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也可以而被配置成具有圆柱形或矩形柱形状。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类形状。
在该多个第一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17和145相互间的距离可以经恰当设置使得第一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不与周围组件发生干扰。具体来说,第一下部支撑突起117和第二下部支撑突起145可以以不规则间隔设置以相对于线筒110的中心点对称。
尽管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可以实施为弹簧,但是实施例不限于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的这种材料。
线筒110、壳体140和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可以通过热熔合和/或使用粘合剂的接合步骤彼此组装。此处,该组装可以以如下方式执行:根据组装顺序执行热熔合然后使用粘合剂进行接合步骤。
例如,当在第三组装中首先组装上弹性件150的第一内框架151时,传感器基板180的弹性件触点184-1、184-2、184-3和184-4与第一至第四上弹性件150-1、150-2、150-3和150-4的第一内框架151可以通过热熔合彼此耦合。此后,当在第四组装中将壳体140和上弹性件150彼此耦合时,第二通孔157的第二孔可以通过施加诸如环氧基树脂的粘合剂而接合到壳体140的第一上部支撑突起143。然而,可以改变组装顺序。换言之,可以通过热熔合来执行第一至第三组装,并且可以通过接合来执行第四组装。尽管热熔合可能会涉及到诸如扭曲之类的变形,在第四组装中的接合可以对此类变形进行补偿。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将电力通过彼此电隔离的两个上弹性件160供应到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将从第一传感器170输出的反馈信号通过彼此电隔离的其他两个上弹性件150传输到电路板250,可以将电力通过彼此电隔离的两个下弹性件160供应到第一线圈单元120。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
根据另一实施例,多个上弹性件150的角色和多个下弹性件160的角色可以互换。具体来说,可以将电力通过彼此电隔离的两个上弹性件150供应到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将电力通过彼此电隔离的两个下弹性件160供应到第一传感器170,并且可以将从第一传感器170输出的反馈信号通过其他两个下弹性部件160传输给电路板250。尽管未示出,但这些内容可以从图中一目了然。
下文中将简要地描述在上弹性件150的角色和下弹性件160的角色互换的情况下的上弹性件150和下弹性件160。在这种情况下,下弹性件可以分成类似于图10所示上弹性件150的形状,并且,上弹性件可以分成类似于图11所示下弹性件160的形状。另外,传感器基板180可以耦合到线筒110,而传感器基板180的弹性件触点可以朝下弹性件160突起而不是朝上弹性件150突起,并且传感器基板180的弹性件触点可以耦合到相关的下弹性件160。
下弹性件可以包括至少四个下弹性件即第一至第四下弹性件,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第一至第四下弹性件耦合到该多个支撑件220。
第一至第四下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耦合到线筒110的第一内框架、耦合到壳体140并连接到支撑件220的第一外框架的第一框架元件,以及将第一内框架与第一外框架的第一框架元件连接的第一框架连接器。
上弹性件可以包括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第一和第二上弹性件,并且第一线圈单元120可以通过第一和第二弹性件耦合到该多个支撑件220。
第一和第二上部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耦合到线筒110的至少一个第二内框架、耦合到壳体140的至少一个第二外框架,以及将该至少一个第二内框架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外框架连接的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元件。
第二外框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外框架,并且第一和第二上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将该多个第二外框架连接的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元件。
该至少四个下弹性件可以另外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五和第六下弹性件,并且第五和第六下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中并且可以耦合到壳体140。第五和第六下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连接到支撑件220的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
第一上弹性件和第二上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从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朝下弹性件弯折的弯折部分。第五和第六下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将该弯折部分与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连接的连接框架。
或者,第五和第六下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从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在第一方向上向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元件弯折的连接框架。此处,该弯折部分、该连接框架和该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可以一体形成。
或者,第一和第二上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从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元件在第一方向中向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弯折的弯折部分。
或者,该透镜移动装置可以另外包括金属片,该金属片插入或附接到壳体140,并且,第一外框架的第二框架元件和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三连接元件可以通过该金属片彼此连接。
第一和第二上弹性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另外包括:线圈框架,该线圈框架连接至第一线圈单元120的两个尾线中的一个相关尾线;以及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三连接元件,该第二框架连接器的第三连接元件将该线圈框架与至少一个第二内框架连接。
参见图3、图6、图7、图10和图11,壳体140的外侧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三止挡器149。该等第三止挡器149用于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中移动时防止壳体140的主体与盖部件300发生碰撞,即防止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壳体140的侧表面与盖部件300的内表面直接相撞。如图中所示,尽管第三止挡器149被设置成在壳体140的每一个外表面上均设置两个第三止挡器,并且所述第三止挡器相互间间隔恒定,但是实施例并不限于第三止挡器149的位置或数量。
尽管图中未示,但是壳体140可以另外在其下表面设置有四个止挡器。该四个止挡器可以从壳体140的下表面突起。该四个止挡器可以用于防止壳体140的下表面与基座210和/或电路板250碰撞,下文将要详细描述。此外,当处于初始位置或正常运作时,该四个止挡器可以被维持在与基座210和/或电路板250间隔预定距离的状态。由于这样的结构,壳体140可以与基座210朝下间隔开,并且可以与盖部件300朝上间隔开,因此,壳体140可以在光轴方向维持在一个恒定的位置而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因此,壳体140可以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的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通过检测线筒110在光轴方向即在第一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中的位置来精确地控制线筒110的运动。这可以通过将由第一传感器170检测到的位置通过电路板250反馈给外部来实现。
根据一个实施例,为了在光轴方向即第一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中移动线筒110,除了面对第一线圈单元120的磁体130(下文中称为自动聚焦磁体)之外,可以进一步提供面对第一传感器170的磁体(下文中称作检测磁体,图中未示)。在此实施例中,在自动聚焦磁体130与第一线圈单元120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受到该检测磁体的阻碍。这是由于该检测磁体可能会产生磁场。因此,为了防止单独提供的检测磁体与自动聚焦磁体130相互作用或为了防止线筒110翘起但仍允许在检测磁体与自动聚焦磁体130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成面对该检测磁体。在该情况下,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到线筒110上,并且该检测磁体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到壳体140上。或者,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壳体140上,并且该检测磁体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
根据另一实施例,为了在光轴方向即第一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线筒110,代替该检测磁体的额外设置,该自动聚焦磁体可以被用作该检测磁体。例如,为了让自动聚焦磁体130充当该检测磁体,第一传感器170可以不设置在壳体140上而是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线筒110上以与线筒110一起移动。因此,当该自动聚焦磁体和该检测磁体均存在时,由该两个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问题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不需要提供磁场阻挡金属(图中未示)来最小化在该自动聚焦磁体与该检测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些情况中,除第一传感器170以外,该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另外包括用于改善该自动聚焦功能的各种器件。在这种情况下,该等器件的位置或者通过电路板250接收电力以及将反馈信号供应给电路板250的方法或过程可以与第一传感器170所述相同。
再次参见图2,充当手抖校正透镜移动单元的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基座210、多个支撑件220、第二线圈单元230、第二传感器240以及电路板250。
尽管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包括上述组件,但是上述组件也可以由能够完成自动聚焦功能的另一光学系统来替代。具体来说,该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由使用单个透镜移动致动器或可变折射率致动器的光学模块来构成,来代替使用音圈电机的自动聚焦致动器。换言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可以采用任何光学致动器,只要其能够完成自动聚焦功能。但是,仍需要在与第二线圈单元230对应的位置处安装磁体130,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图13是基座210、第二线圈单元230和电路板250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2和图13所示,在平面图中观察时,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的基座210可以具有近似矩形形状。基座210可以设置有台阶部分211,当将盖部件300用粘合剂固定到基座210时将粘合剂涂覆到台阶部分211上,如图13所示。台阶部分211可以引导在基座210上耦合的盖部件300,并且可以使盖部件300以表面接触方式接触基座210。台阶部分211和盖部件300的末端可以用粘合剂彼此固定,并且可以使用粘合剂等来密封封闭。
基座210可以设置成与第一透镜移动单元间隔开预定距离。基座210可以设置有支撑部分255,支撑部分255设置在基座210的形成电路板250的端子251的部分处并且具有与所述基座210的部分对应的大小。支撑部分255也可以被配置成具有恒定的截面积而不存在台阶部分211以支撑具有端子251的端子垫253。
基座210可以具有在其拐角处形成的第二凹槽212。当盖部件300包括在其隅角处形成的突起时,盖部件300的突起可以嵌合到第二凹槽212中。
基座210可以在上表面中设置有安置第二传感器240的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根据该实施例,设置两个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并且第二传感器240分别设置在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中,由此第二传感器240能够检测壳体140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中移动的长度。为此,两个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可以设置成使得由将两个第二传感器240和基座210中心连接的两条线所形成的角度为90°。
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中的每一个可以在其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倾斜表面(图中未示出)使得用于组装第二传感器240的环氧基树脂等通过倾斜表面能够被更容易地被注入。可以不在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中注入额外的环氧基树脂等,或者可以注入以将第二传感器240固定在适当位置。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可以设置在与第二线圈单元230的中心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根据该实施例,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可以形成为靠近基座210的侧面。
盖部件300可以在与基座210的台阶部分21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沟槽以允许通过该沟槽注入粘合剂等。此时,由于通过该沟槽注入的粘合剂具有低粘度,该粘合剂可以容易地在台阶部分211与盖部件300的末端表面之间渗入。涂覆给该沟槽的粘合剂可以通过该沟槽填充在盖部件300和基座210的匹配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盖部件300可以密封地耦合到基座210。
基座210可以另外在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安装滤光片(filter)的安装座(未示出)。该滤光片可以是红外线滤光片。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基座210可以在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安置滤光片的额外的传感器固持器。基座210可以在其下表面上设置有传感器基板,在该传感器基板上安装有图像传感器以构成相机模块。
多个支撑件220可以设置在壳体140的第二侧部分142处。如上所述,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当壳体140例如具有多边形形状时,壳体140可以具有多个第二侧部分142。如果壳体140的下端的内部具有八边形,该多个支撑件220可以设置在八个侧部分中四个第二侧部分142处。例如,四个第二侧部分142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20,并且因此可以提供总共八个支撑件220。
或者,在壳体140的四个第二侧部分142中,两个第二侧部分142中的每一个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支撑件220,并且其他两个第二侧部分142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20,结果总共可以提供六个支撑件220。
如上所述,支撑件220可以充当用于传输第一传感器170和第一线圈单元120所需要的电力的路径以及用于给电路板250提供从第一传感器170输出的反馈信号的路径。
另外,由于在将相同数量的支撑件220对称地设置在对角方向时,在壳体140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中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中移动之后,支撑件220用于将壳体140返送到正常位置,所以弹性系数可以被平衡。具体来说,当壳体140在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平面中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时,支撑件220可以在壳体140的移动方向或在支撑件220的长度方向中精细地变形。此处,术语“长度方向”可以指代将支撑件220的每根线的上端和下端连接的方向。因此,壳体140可以仅在基本上垂直于光轴的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而在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中几乎没有任何位移,从而改善了手抖校正的准确性。这可以通过支撑件220能够伸缩的特性来获得。
如图12所示,四个支撑件22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一对支撑件,并且四个支撑件220被设置成在八个侧部分中的四个第二侧部分142中的每一个处均设置有两个,从而支撑壳体140处于与基座210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撑件220可以分别设置在壳体140的第二侧部分142处以彼此对称。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换言之,该多个支撑件220的形状和数量可以被设置成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中彼此对称。考虑到上述弹性系数,支撑件220的数量可以是八个。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支撑件220描述为没有预定图案的悬挂线,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例,支撑件200可以实施为具有弹性变形部分(图中未示)的支撑板。
参见图13,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包括第五通孔230a,第五通孔230a可以形成为穿过电路部件231的隅角区域。支撑部件220可以延伸穿过第五通孔230a,并且可以连接至电路板250。
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设置成面对固定到壳体140的磁体130。例如,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设置在磁体130外部。或者,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设置在磁体130下方以与磁体130间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该实施例,尽管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包括如图13所示设置在电路板250四侧上的总共四个第二线圈单元,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以仅提供两个线圈230,即用于第二方向的第二线圈单元和用于第三方向的第二线圈单元,或者还可以提供四个或四个以上第二线圈单元230。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在电路板250上形成电路图案以具有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形状,并且可以在电路板250上设置额外的第二线圈单元230。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在电路板250上仅可以设置第二线圈单元230,并且在电路板250上的具有第二线圈单元230形状的电路图案不发生变形。或者,通过将线缠绕成甜甜圈的形状构造或者通过精细图案化的线圈构造的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导电地连接至电路板250。
包括第二线圈单元230的电路部件231可以安装在设置在基座210上的电路板250上。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贴近地设置在基座上,或者可以与基座210间隔开预定距离。另外,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形成在额外的基板上,并且该基座可以层叠在电路板250上并且可以连接至电路板250。
如上所述,壳体140可以通过被设置成彼此面对的磁体130与第二线圈单元230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壳体140,从而实施手抖校正。为此,第一至第四支撑件220可以相对于基座210支撑壳体140使得壳体140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中移动。
第二传感器240可以检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相对于基座210在垂直于光轴的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的位移。为此,第二传感器24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线圈单元230间隔开预定距离,并在第二传感器240与第二线圈单元230之间设置电路板250以检测壳体140的运动。换言之,第二传感器240没有直接连接到第二线圈单元230,电路板250可以在其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线圈单元230并在其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根据该实施例,第二传感器240、第二线圈单元230和磁体130可以设置在相同轴线上。
第二传感器240可以实施为霍尔传感器,但是也可以替代地实施为任何传感器,只要其能够检测磁力变化即可。如图13所示,两个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在电路板250下设置的基座210的侧面附近,并且可以嵌合到在基座210中形成的第二安装凹槽215-1和215-2中。
电路板250可以包括供支撑件220穿过的第六通孔250a1和250a2。支撑件220可以延伸穿过在电路板250中的第六通孔250a1和250a2,并且可以导电连接到相关的电路图案,该相关的电路图案可以通过焊接设置在电路板250的下表面上。
电路板250可以另外包括第七通孔250b。基座210的第二上部支撑凸起217和第七通孔250b可以耦合如图12所示,并且可以通过热熔合(thermal fushion)或借助诸如环氧树脂等粘合剂来彼此固定。
电路板250可以包括多个端子251。电路板250可以设置有弯折的端子垫253。根据该实施例,电路板250的这个弯折的端子垫253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端子251。
根据该实施例,设置在端子垫253上的多个端子251可以接收外部电力并且可以给第一传感器170和第二传感器240供应电力。另外,该多个端子251可以将从第一传感器170输出的反馈信号输出到外部。根据待控制的组件的种类,设置在端子垫252上的端子251的数量可以增加或减少。
根据该实施例,尽管电路板250可以实施为FPCB,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通过形成表面电极的工艺,电路板250的端子可以直接形成在基座210上。
如上所述,电路板250可以供应第一线圈单元120和第一传感器170所需的电力(或电流),并且可以从第一传感器170接收反馈信号以调整线筒110的位移。
图14A是示出第二线圈单元230和第二传感器240的布置的底视图。图14B是出示图14A中的虚线圆的放大图。
如图14A所示,第二线圈单元23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正方形板,或者可以由精细图案化的线圈构成。第二线圈单元230的第二线圈232可以设置在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各个侧附近处使得每个第二线圈232的长度方向定位在或平行于第二线圈单元230的相关侧。或者,四个额外线圈可以设置在电路板250的上表面上的相关位置处而不提供具有正方形形状的第二线圈单元230。
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成使得在第一方向中观察时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为此,第二传感器240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成在第二线圈232的长度方向上与相关第二线圈232的中心间隔开预定距离。
由于图示第二传感器240外围区域的图14A的虚线圆可以是覆盖第二传感器240中心的壳体140,第二传感器240可以与第二线圈232部分地重叠。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可以是该检测部分的中心或该外围区域的中心。
对于第二传感器240的布置,该多个第二线圈232中的一些可以被部分地切除使得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并且可以被配置成使得这些线圈的末端部分被消除或者使得这些线圈的纵向长度短于剩余的第二线圈231。
如图14A所示,第二线圈232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三线圈232-1和第四线圈232-2。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第三线圈232-1可以被配置成在布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末端处被切除。附近处没有设置第二传感器240的其余的第四线圈232-2在其末端处可以不被切除。
考虑到第二传感器240的结构,第二传感器240可以感测性地检测在其中心处的磁力的变化。因此,当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与第二线圈232重叠时,由于由第二线圈232产生的磁力的噪声,导致由磁体130产生的磁力变化可能不会被精确地检测。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第二传感器240被设置成使得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可以避免由第二线圈232产生的磁力的噪声的影响,因此可以精确地检测由磁体130产生的磁力变化。因此,具有精确地检测壳体相对于基座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的位移的优点。
第二线圈232可以具有线被反复缠绕或多层线圈被反复缠绕的结构。在施加电流时,第二线圈232产生磁力以在第二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的全部或一部分,包括线筒110。
第二线圈232可以通过直接绕线或印制缠绕线圈图案来形成在第二线圈单元230上。第二线圈232在第一方向上可以由多个第二线圈层或在第二线圈单元230上层置的单个第二线圈层来构成。
在从第一方向中观察时,第二线圈232可以设置在第二线圈单元2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一者或两者中。该实施例示出了第二线圈232设置在第二线圈单元2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情况。
第二线圈232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在其末端处包括多个线圈弯曲的圆化部分(rounded portion),以及设置在所述圆化部分之间的直线形部分,在直线形部分中该多个线圈直线延伸。
但是,末端处被切除的第三线圈232-1可以在其被切除的末端处配置成使得在直线形部分中布置的直线形线圈以约90°的角度弯折,并且再次以约90°弯折,最终形成直线形部分。
如图14A所示,根据该实施例,可以提供多个第二线圈232,并且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成靠近第二线圈232的至少一个线圈的一个末端。但是,在图14A中,去除电路板250,并且为解释清楚仅示出在第二线圈单元230与第二传感器240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四个第二线圈232可以设置成使得一对第二线圈232中的一个面对该对第二线圈232中的另一个。第三线圈232-1和第四线圈232-2可以设置成彼此靠近以使用两个第二传感器240检测壳体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即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的位移。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第二传感器240的配置。
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在两对匹配的第二线圈232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二线圈232处。该两个第二传感器240中的一个用于检测该壳体相对于该基座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移,并且该两个第二传感器240中的另一个用于检测壳体相对于基座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移。
假定假想线在第二和第三方向上从该两个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延伸,这些假想的延伸线可以彼此相交。通过此配置,该两个第二传感器240可以检测第一透镜移动移动单元的全部或一部分在第二和第三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如图14B所示,为了防止第二传感器240受到由第三线圈232-1产生的磁力的影响或者为了大大减少磁力的影响,对于磁力变化最为敏感的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必须与第三线圈232-1的末端间隔开预定距离B1。
具体地,预定距离B1可以被设置成0mm或0mm以上,并且可以优选地设置为0.3mm或0.3mm以上。尽管预定距离B1的最大值不受特别限制,但是可以考虑透镜移动装置的大小以及第二传感器240的大小和配置来恰当设置。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磁体130和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布置的透视图。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磁体130的布置和磁力的方向的透视图。
但是,为便于解释,图15仅示出磁体130和第二线圈单元230,而省略了下弹性件160和其他组件的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四个磁体130使得磁体130中的每一个被定位成靠近且平行于第二线圈单元230的相关侧(associated side)。如上所述,第一传感器170和第二传感器240可以通过由磁体130产生的磁力变化来检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方向上的所有位移。
在该实施例中,附近处没有设置第二传感器240的第四线圈232-2可以具有大于磁体130的表面面积。因此,在第一方向观察时,磁体130可以设置成被第四线圈232-2围绕。磁体130可以设置在第四线圈232-1的相对的圆化部分之间。
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第三线圈232-1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大于磁体130的表面面积,但是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区域除外。因此,在第一方向中观察时,磁体130可以设置成由第四线圈232-2围绕,但是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区域除外。
由磁体130(130-1、130-2、130-3和130-4)的N极134和S极132的布置所产生的磁力可以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近似地表示为如图16所示。
在磁力的分量中,涉及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分量与第一传感器有关。换言之,可以通过使用第一传感器170检测由磁力的第二方向分量和第三方向分量所产生的磁力变化来检测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磁力的第一方向分量与第二传感器240有关。换言之,可以通过使用第二传感器240检测由磁力的第一方向分量产生的磁力变化来检测在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位移。
图17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磁体130和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布置的平面图。图17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磁体130和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布置的侧视图。图18是图17A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7A所示,由箭头指示的包括第一线圈的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驱动可以通过包含第二线圈单元230的第二透镜移动单元来控制,该第二透镜移动单元通过由给第二线圈单元230施加电流产生的磁力来运作。
此时,两个传感器240可以通过检测磁体130的磁力变化来检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位移。
如图17B所示,由箭头指示的包含第一线圈的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driving)可以由施加电流给第一线圈所产生的磁力和由磁体130所产生的磁力来控制。
如上所述,设置在传感器基板180处的第一传感器170可以通过检测磁体130的磁力变化来检测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图18是示出磁体130和第二传感器240的相对布置(relative disposition)的视图。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成使得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没有定位在磁体130的末端之外而是定位在磁体130的内部。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传感器240能够传感性地检测在其中心处的电磁力,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优选地布置在磁体130内部以避免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脱离(escape)磁体130末端。
因此,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和磁体130末端之间的距离B2可以设置为零或零以上,并且可以鉴于第二传感器240的检测传感性、透镜移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等来恰当地选择距离B2。
图19是第二线圈单元230的底视图。在第二或第三方向上测量的第二线圈232的宽度B3可以设计成等于或大于磁体130的较短边的长度。
磁体130的较短边的长度可以是在第二或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在第二或第三方向上测量的第二线圈232的宽度B3优选地设计成使得当考虑到壳体140在第二或第三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时,即当壳体140在第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到完整范围(full extent)时,磁体130与第二线圈232重叠。此处,第二线圈232的宽度B3可以指排除圆化部分的直线形部分的宽度。
但是,由于透镜移动装置的总体结构限制,导致该宽度可能受到限制。因此,第二线圈232的宽度B3可以设置在第一磁体130的较短边的长度的1倍至2倍,或1.2倍至2倍的范围内。
在第二线圈232的情况中,具体地,在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第三线圈232-1的情况中,第三线圈231-1的长度B4可以等于或短于第一磁体130的长度。或者,第一磁体130的一个末端可以延伸超过第三线圈232-1的一个末端。
为了防止如上所述由于第二传感240的中心与第二线圈单元230的重叠而导致第二传感器240受到第二线圈单元230所产生的磁力的影响,附近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40的第四线圈232-2的长度B4优选地设置在磁体130的长度的0.7倍至1倍的范围内。
在附近处没有设置第二传感器240的第四线圈232-2的情况中,第四线圈232-2的长度B5可以设置成等于或长于磁体130的长度。
考虑到由磁体130所产生的磁力的强度、透镜移动单元的总体结构等,第四线圈232-2的长度B5优选地设置在磁体130长度的1倍至1.5倍的范围内。
图20A和图20B是示出支撑件220的频率响应分析的结果的曲线图。
为了执行频率响应分析,支撑件220必须振动。为此,将频率为10Hz至100Hz的电脉冲施加给第二线圈单元230。因此,支撑件220通过由第二线圈单元230产生的磁力来振动。支撑件的振动特性被第二传感器240检测,并且检测结果在曲线图中被表示为振幅。此时,通过测量从第二传感器240输出的电流与给第二线圈单元230输入的电流的比值,即增益,所获得的振动频率,可以找到振幅变化。
图20A是示出第二传感器240定位在第二线圈232中心处,即第二传感器240中心与第二线圈232重叠的情况中的频率响应分析的结果。图20B是示出在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的情况中的频率响应分析的结果。
如图20A所示,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与第二线圈232重叠,在约400Hz至800Hz的频率范围中振幅先下降然后再上升,如虚线箭头所示。
由于可以容易地预期当此类不稳定的频率特性发生时由振动频率所导致的变化,即使第二传感器240和用于控制第二传感器240的装置被校准,第二传感器240也不能准确地检测支撑件220的位移。这些振动特性应归因于第二传感器240受到由第二线圈单元230产生的磁力的影响,因此产生噪声(noise)。
如图20B所示,当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时,如虚线箭头所示,发现在400Hz至800Hz的频率范围中振动幅度稳定地降低。
当出现此类稳定的振动特性时,可以容易地预期由于振动频率导致的变化。因此,第二传感器240可以很精确地检测支撑件220的位移,只要传感器240和用于控制传感器240的装置被校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将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设置成不与第二线圈232重叠来精确地检测支撑件220的位移,可以在控制第二传感器240时容易地控制支撑件220的振动的固有频率,可以避免或容易地解决原本会因为振动所导致的共振现象。
图21是示出磁体130、第二传感器240和第二线圈单元230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具体来说,图21示出了在磁体130与第二传感器240之间的距离和在磁体130与第二线圈单元230之间的距离的实例。
考虑到透镜移动装置的总体结构、检测磁力等的第二传感器240的性能,在第二传感器240的上表面与磁体130的下表面之间的在第一方向上测量的距离可以设置成0.1mm至1mm,优选地0.2mm至0.8mm,更优选地0.3mm至0.6mm的范围内。
考虑到透镜移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第二传感器240的磁力检测性能等,在第二传感器240的上表面与第二线圈单元130的上表面之间的在第一方向上测量的距离B7可以设置成0.05mm至0.9mm,优选地0.15mm至0.7mm,更优选地0.25mm至0.5m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可以并入到各种领域的器件,例如相机模块中。相机模块可以应用到诸如移动电话的移动通话器件中。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相机模块可以包括耦合到线筒110的透镜镜筒、图像传感器(图中未示)、印刷电路板250以及光学系统。
该透镜镜筒可以构建为如上所述,并且从安装图像传感器的区域开始,电路板250可以构成相机模块的底表面。
该光学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将图像传递给图像传感器的至少一个透镜。该光学系统可以设置有能够完成自动聚焦功能和光学图像稳定功能的致动器模块。用于完成自动聚焦功能的致动器模块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构建,并且主要采用音圈电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可以被用作用于完成自动聚焦功能和光学图像稳定功能的致动器模块。
该相机模块可以另外包括红外线筛选滤光片(infrared ray screening filter)(图中未示)。该红外线筛选滤光片用于为图像传感器将红外线范围内的光遮蔽。在这种情况下,图2中所示的基座210可以在与图像传感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红外线筛选滤光片,并且,红外线滤光片可以借助固持部件耦合到基座210。另外,基座210可以支撑固持部件的下部部分。
基座210可以设置有用于与电路板250连接的额外端子部件,并且该端子部件可以使用表面电极来一体形成。基座210可以充当用于保护该图像传感器的传感器固持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基座210可以沿其侧表面设置有向下突起的突起,这些突起并非为必要组件。尽管图中未示,在基座210下方设置的额外传感器固持器可以实现该突起的功能。
通过上述构造,第一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的自动聚焦功能和手抖校正功能的操作可以通过共用磁体130来完成。在根据该等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中,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耦合或安装在壳体140或线筒110上,并且自动聚焦磁体130可以被用作检测磁体,或者可以额外地设置检测磁体。如果自动聚焦磁体130被用作检测磁体,或者检测磁体被定位成不与自动聚焦磁体130交互作用,那么检测磁体不影响自动聚焦磁体130。因此,线筒110的翘起(tilting)不会发生,反馈信号的准确性也得到改善。另外,组件数量不会增加,并且壳体140的重量减少,因此改善了响应能力。当然,自动聚焦磁体和手抖校正磁体也可以彼此独立地构建。
尽管上文参考多个说明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构思落入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来说,在本发明、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的组成部分和主组合布置中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是可以的。除了对于组成部分和/或布置的变化和修改以外,替代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一目了然的。

Claims (21)

1.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包括:
壳体;
线筒,所述线筒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一线圈单元,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线筒上;
第一磁体单元,所述第一磁体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面对所述第一线圈单元;
上弹性件,所述上弹性件耦接到所述线筒以及所述壳体的上表面;
电路板;
第二线圈单元,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壳体之间;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电连接所述上弹性件和所述电路板;以及
两个第二传感器,所述两个第二传感器耦接到所述电路板,
其中,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包括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相对设置的第二线圈、第三线圈以及与所述第三线圈相对设置的第四线圈,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所述第三线圈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线圈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单元包括: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在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线圈;第三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三线圈;以及第四磁体,所述第四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四线圈,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的一个末端部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并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一个第二传感器重叠,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一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磁体重叠,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的另一个末端部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磁体的两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磁体的一个末端部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三线圈重叠,并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另一个第二传感器重叠,
其中,所述第三线圈的一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三磁体重叠,
其中,所述第三磁体的另一个末端部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三线圈重叠,
其中,所述第四磁体的两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四线圈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聚焦功能和手抖校正功能被配置为通过共用所述第一磁体单元来执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一个第二传感器的中心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一个末端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线筒的位移的第一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上弹性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上弹性件至第四上弹性件,
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支撑件至第四支撑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经由所述第一上弹性件至所述第四上弹性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件至所述第四支撑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下弹性件,所述下弹性件耦接到所述线筒的下部部分和所述壳体的下部部分,
其中,所述下弹性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下弹性件和第二下弹性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下弹性件和所述第二下弹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上弹性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五上弹性件和第六上弹性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五上弹性件和所述第六上弹性件中的每一个耦接到所述壳体且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传感器磁体,所述传感器磁体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传感器基板,所述传感器基板耦接到所述第一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的一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的另一个末端被设置为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的中心被设置为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在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等于或短于所述第一磁体的长度,并且在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等于或长于第二磁体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的所述一个末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磁体的两个末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重叠,并且其中,所述第三线圈的另一个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二传感器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一个第二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外部,并且
其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二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线圈的外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所述第二传感器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二传感器的所述一个末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磁体的两个末端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移动之后,将所述壳体返送到正常位置。
19.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包括
电路板;
第二线圈单元,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上方;
线筒,所述线筒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一线圈单元,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线筒上;
第一磁体单元,所述第一磁体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面对所述第一线圈单元;
上弹性件,所述上弹性件耦接到所述线筒以及所述壳体的上表面;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电连接所述上弹性件和所述电路板;以及
传感器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耦接到所述电路板,
其中,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包括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相对设置的第二线圈、第三线圈以及与所述第三线圈相对设置的第四线圈,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所述第三线圈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线圈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单元包括: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在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线圈;第三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三线圈;以及第四磁体,所述第四磁体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面对所述第四线圈,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被设置为更靠近所述第一线圈而不是所述第二线圈,并且更靠近所述第四线圈而不是所述第三线圈,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包括:
第一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
第二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以及
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一中间部连接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并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
其中,所述第二磁体包括:
第三末端,所述第三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
第四末端,所述第四末端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以及
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连接所述第三末端和所述第四末端,并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重叠。
20.一种相机,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
透镜;以及
图像传感器。
21.一种移动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相机。
CN201910775336.8A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Active CN110596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40849 2014-10-17
KR1020140140849A KR20160045385A (ko) 2014-10-17 2014-10-17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01510680459.5A CN10552777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0459.5A Division CN10552777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6989A CN110596989A (zh) 2019-12-20
CN110596989B true CN110596989B (zh) 2022-05-24

Family

ID=5429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1497.8A Active CN114839823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1910775338.7A Pending CN110531561A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188.7A Active CN11353456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310015961.9A Pending CN115903336A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326.1A Active CN113467035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1910775336.8A Active CN110596989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1510680459.5A Active CN10552777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198.0A Active CN113467034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336.5A Active CN113433768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1497.8A Active CN114839823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1910775338.7A Pending CN110531561A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188.7A Active CN11353456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310015961.9A Pending CN115903336A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326.1A Active CN113467035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0459.5A Active CN105527777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198.0A Active CN113467034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N202110805336.5A Active CN113433768B (zh) 2014-10-17 2015-10-19 透镜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095047B2 (zh)
EP (2) EP3009876B1 (zh)
KR (3) KR20160045385A (zh)
CN (9) CN1148398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199B (zh) * 2013-05-29 2019-04-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US9791713B2 (en) 2014-07-24 2017-10-1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KR20160045385A (ko) 2014-10-17 2016-04-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10983303B2 (en) * 2016-05-10 2021-04-20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device
EP3489749B1 (en) 2016-07-21 2021-12-2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which include same
US10935752B2 (en) * 2016-07-21 2021-03-0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which include same
JP6787054B2 (ja) * 2016-11-04 2020-11-18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294172B2 (en) * 2017-01-03 2022-04-05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07488597U (zh) * 2017-01-03 2018-06-1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0690880B2 (en) 2017-03-29 2020-06-23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07882548U (zh) * 2017-03-29 2018-09-18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驱动机构
US10638031B1 (en) 2017-03-29 2020-04-28 Apple Inc. Additive coil structure for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KR102322155B1 (ko) * 2017-03-30 2021-11-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모듈
CN117826509A (zh) 2017-03-30 2024-04-0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US11223752B2 (en) * 2017-04-06 2022-01-11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having extended support members for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KR102389388B1 (ko) * 2017-05-19 2022-04-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09240022B (zh) * 2017-07-11 2021-09-28 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16165762A (zh) * 2018-01-10 2023-05-2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CN110086981B (zh) * 2018-01-25 2021-08-3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543887B (zh) * 2018-05-23 2022-08-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JP7321686B2 (ja) 2018-09-04 2023-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123703B2 (ja) * 2018-09-04 2022-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114412B2 (ja) 2018-09-04 202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システム
US11048147B2 (en) * 2018-09-28 2021-06-29 Apple Inc. Camera focus and stabilization system
CN110007543A (zh) * 2019-03-22 2019-07-12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及可靠的微型防抖云台
US11245827B2 (en) 2019-06-14 2022-02-0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with rotatable reflection module
KR102230647B1 (ko) 2019-06-18 2021-03-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7218254B2 (ja) * 2019-07-19 2023-02-06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
CN114157800B (zh) * 2020-09-07 2024-02-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驱动模组、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57710B (zh) * 2020-09-23 2024-02-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头模组、终端设备
TWI812244B (zh) * 2022-04-13 2023-08-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CN10390170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模块以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式终端
CN104081272A (zh) * 2012-06-07 2014-10-01 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61275B2 (ja) * 1997-12-25 2003-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メラ
JP3524408B2 (ja) * 1998-01-06 2004-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観察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H11261857A (ja) * 1998-03-11 1999-09-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
US6339681B1 (en) * 1998-10-22 2002-0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TWI323125B (en) * 2004-04-16 2010-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n method for auto-adjusting the focus of the digital camera
KR100770846B1 (ko) * 2005-05-13 2007-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의 자동 초점 조절 장치
JP4862303B2 (ja) * 2005-07-11 2012-0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322712A (ja) * 2006-05-31 2007-12-13 Sony Corp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52196A (ja) * 2006-08-28 2008-03-06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8170838A (ja) * 2007-01-15 2008-07-24 Casio Comput Co Ltd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CN101324741B (zh) * 2007-06-13 2011-09-28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马达
KR100880672B1 (ko) * 2007-07-18 2009-02-02 자화전자 주식회사 자동초점 기능을 구비한 카메라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4457320B2 (ja) * 2008-03-05 2010-04-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0918816B1 (ko) 2008-05-14 2009-09-25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손떨림 보정기능이 구비된 영상촬영 장치
CN101604063B (zh) * 2008-06-13 2011-11-0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结构
JP5202202B2 (ja) * 2008-09-16 201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11039481A (ja) * 2009-03-26 2011-0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074034B1 (ko) 2009-10-26 2011-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장치
JP5079049B2 (ja) * 2009-11-17 2012-11-21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7881598B1 (en) 2009-12-03 2011-02-01 Tdk Taiwan Corporation Anti-shake auto-focus modular structure
US8638510B2 (en) * 2010-07-06 2014-01-28 Lg Innotek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coil block for voice coil moto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coil block, and voice coil motor having the coil block
TWI456253B (zh) * 2010-10-15 2014-10-11 Tdk Taiwan Corp 自動對焦模組之防手震傾斜補正結構
JP5821356B2 (ja) * 2011-07-15 2015-11-2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8749645B2 (en) * 2011-08-23 2014-06-10 Tdk Taiwa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suppressing resonance in an anti-shake lens focusing module
JP2013044924A (ja)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001621B1 (ko) * 2011-11-30 2019-07-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101343197B1 (ko) * 2012-09-07 2013-1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1389375B1 (ko) 2013-03-29 2014-04-28 자화전자(주)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구동 장치
TWI490630B (zh) 2013-07-22 2015-07-01 Tdk Taiwan Corp 鏡頭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20160045385A (ko) 2014-10-17 2016-04-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CN104081272A (zh) * 2012-06-07 2014-10-01 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装置
CN10390170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模块以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式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7034A (zh) 2021-10-01
CN105527777A (zh) 2016-04-27
CN115903336A (zh) 2023-04-04
CN105527777B (zh) 2019-09-13
CN113467035A (zh) 2021-10-01
CN113534567B (zh) 2023-01-24
US20190004329A1 (en) 2019-01-03
KR20230061322A (ko) 2023-05-08
CN113467034B (zh) 2024-04-26
US10095047B2 (en) 2018-10-09
KR20220006492A (ko) 2022-01-17
CN114839823B (zh) 2024-04-16
EP3009876A1 (en) 2016-04-20
CN113433768B (zh) 2023-01-31
US11762216B2 (en) 2023-09-19
KR102528498B1 (ko) 2023-05-03
US10649227B2 (en) 2020-05-12
US20200233229A1 (en) 2020-07-23
CN110531561A (zh) 2019-12-03
CN113534567A (zh) 2021-10-22
CN113433768A (zh) 2021-09-24
EP3009876B1 (en) 2018-03-28
US20160109721A1 (en) 2016-04-21
EP3352000A1 (en) 2018-07-25
CN110596989A (zh) 2019-12-20
CN114839823A (zh) 2022-08-02
KR20160045385A (ko) 2016-04-27
CN113467035B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96989B (zh) 透镜移动装置
CN105607213B (zh) 透镜移动装置
JP725807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170029986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115576070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系统
US11982820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