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8252A -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8252A
CN110588252A CN201911023979.3A CN201911023979A CN110588252A CN 110588252 A CN110588252 A CN 110588252A CN 201911023979 A CN201911023979 A CN 201911023979A CN 110588252 A CN110588252 A CN 110588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d
auxiliary
tire
rubber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39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龙
林文龙
兰丽
王雪怡
王龙庆
张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entury Ti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entury Ti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entury Ti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entury Ti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2397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88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5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辅助胶条,包括为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侧上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辅助胶条从第一位置向第四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从第四位置到第三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厚度逐渐减小。该辅助胶条与胎侧胶、子口胶三层复合制成三层复合胎侧,利用该辅助胶条或复合胎侧制成的轮胎,同时兼具优良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轿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轮胎配套厂对轮胎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舒适性不能降低,同时要求操控性能提高。
现有的胎壁结构,全部靠三角胶的高度和硬度来进行侧向支撑,增加三角胶的高度能提高操控性能,但是轮胎的舒适性能会损失严重,同时还要求胎体的反包高度增加,从而增加轮胎的成本,而较低的三角胶高度却无法满足操控性的要求。另外,不同的规格的轮胎需更换不同高度的三角胶,这使得生产时贴合三角胶更换频繁,而降低生产效率,同时也因更换频繁导致无法避免的废料产生,从而增加轮胎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辅助胶条,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大致为平面,所述第二侧上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分别位于所述辅助胶条的两端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设有第三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厚度逐渐增大,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厚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三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设有第四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以第一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以第二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第一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率,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四位置处平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还设有第五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第五位置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五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形成厚度相等的中间段。
优选地,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厚度接近于零,当厚度为零时,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交。
优选地,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四位置的厚度H1为1.0-2.5mm,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三位置的厚度H2为3-6mm,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距离L1为10-20mm,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2为 10-20mm,所述第五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距离L3为5-10m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复合胎侧,可用于包覆钢丝圈,包括所述的辅助胶条,还包括胎侧胶和子口胶,所述胎侧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嵌入所述辅助胶条和所述胎侧胶之间,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侧、所述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所述胎体贴合的贴合部,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所述胎侧胶第二侧形成所述复合胎侧的外侧部。
优选地,所述胎侧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二位置,所述子口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二位置,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4为20-30mm,所述胎侧胶第二位置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5为30-50mm,并且L5大于L4。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所述复合胎侧的轮胎,还包括胎体,所述复合胎侧的贴合部与胎体贴合。
优选地,还包括钢丝圈,所述钢丝圈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第一端部和靠近轮胎子口的第二端部,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之间的距离L6为0-20mm,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所述钢丝圈的第一端部之间的距离L7为0-20m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所述辅助胶条的轮胎,还包括胎侧胶、子口胶和胎体,所述胎侧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嵌入所述辅助胶条和所述胎侧胶之间,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辅助胶条的第一侧、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所述胎体贴合的贴合部。
优选地,还包括钢丝圈,所述钢丝圈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第一端部和靠近轮胎子口的第二端部,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之间的距离L6为0-20mm,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所述钢丝圈的第一端部之间的距离L7为0-20m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将所述辅助胶条及所述复合胎侧应用于轮胎制造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1)辅助胶条厚度从两端逐渐向中间变厚,起到了补强反包端点的作用,一方面为轮胎提供侧向支撑的高度和硬度,提高轮胎的操控性能,同时能够保持轮胎的舒适性能,另一方面不需要增加三角胶的高度就能获得高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能,避免生产时三角胶贴合过程中频繁更换三角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因更换而导致的废料,降低轮胎的制造成本。
(2)辅助胶条保证了三角胶上端点和胎体反包端点附近的橡胶层的厚度和硬度,提升了轮胎的操控性能,保证了轮胎整体舒适性,而且胎体的反包高度无需增加。
(3)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辅助胶条厚度接近于零,可以减小贴合部位的锯齿状,使得胎体表面平滑,减小表面空隙,从而避免气体残留在空隙中,提高轮胎使用的耐久性。
(4)三层复合的复合胎侧节省了分别贴合胎侧胶和子口胶的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5)辅助胶条覆盖子口胶的第一位置,增加胎侧胶第一位置处复合胎侧的总体厚度,以实现各个反包点的补强作用。
(6)辅助胶条设置在轮胎的最大断面宽以下位置,用于提供轮胎侧向支撑的高度和厚度,轮胎最大断面宽以上部位的韧性不受辅助胶条的影响,轮胎整体的屈挠性能得到了保持。
(7)辅助胶条的设置不影响子口胶的胶料厚度,确保了轮胎子口的耐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辅助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辅助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复合胎侧的结构示意图1;
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复合胎侧的结构示意图2;
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辅助胶条,101第一侧,102第二侧,1021第一位置,1022第二位置,1023第三位置,1024第四位置,1025第五位置,1026中间段,2胎侧胶,201胎侧胶第一侧,202胎侧胶第二侧,203胎侧胶第一位置,204胎侧胶第二位置,3子口胶,301子口胶第一侧,302子口胶第二侧,303第一部分, 304第二部分,305子口胶第一位置,306子口胶第二位置,4复合胎侧,401 贴合部,402外侧部,5轮胎,501胎体,502钢丝圈,5021第一端部,5022 第二端部,503断面宽度最大处,504胎边,505轮胎子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实的阐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5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辅助胶条1,为了更好的描述该辅助胶条和其他部件的结构关系,本申请采用的是截面图表示。对于有内胎的轮胎,轮胎的胎边与内胎靠近的部分为胎边内壁,对于无内胎的轮胎,轮胎与胎圈气密层靠近的部分为胎边内壁,轮胎的胎边504暴露在外的部分为胎边外壁。所述辅助胶条1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第一侧102和靠近胎边外壁的第二侧102,所述第一侧102大致为平面,所述第二侧102上包括第一位置1021 和第二位置1022,所述第一位置1021和所述第二位置1022分别位于所述辅助胶条1的两端部,所述第一位置1021和所述第二位置1022之间设有第三位置1023;所述辅助胶条1从所述第一位置1021向所述第三位置1023厚度逐渐增大,所述辅助胶条1从所述第三位置1023向所述第二位置1022厚度逐渐减小。辅助胶条的厚度从两端逐渐向中间部位变厚,中间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用于覆盖胎体反包端点,胎体反包端点是轮胎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位,相比普通轮胎通过子口胶或胎侧胶覆盖胎体反包端点,辅助胶条起到了补强反包端点的作用。增设辅助胶条,一方面为轮胎提供侧向支撑的高度和硬度,提高轮胎的操控性能,同时能够保持轮胎的舒适性能,另一方面不需要增加三角胶的高度就能获得高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能,避免生产时三角胶贴合过程中频繁更换三角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因更换而导致的废料,降低轮胎的制造成本。
所述第三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设有第四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以第一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以第二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第一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率,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四位置处平滑过渡。可选地,以辅助胶条第一侧作为斜率参考,第一斜率大于第二斜率,在轮胎断面上,位于下方靠近轮毂的部分,辅助胶条较厚,主要起支撑作用,位于上方靠近胎冠的部分,胶条厚度变化趋于平缓形成细长条形状,有助于提高轮胎的抗曲挠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位置1023和所述第四位置1024之间还设有第五位置1025,所述辅助胶条1从所述第四位置1024到所述第五位置1025 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五位置1025与第三位置1023之间形成厚度相等的中间段1026。辅助胶条设置中间段,使得补强作用的覆盖面包括了胎体反包端点和三角胶的上端点,保证了三角胶上端点和胎体反包端点附近的橡胶层的厚度和硬度。普通轮胎侧向支撑的来源主要依靠三角胶,增加三角胶的高度能提升操控性能,但是轮胎整体舒适性能会损失严重,同时三角胶高度增加必然需要增加胎体的反包高度。
可选地,所述辅助胶条1在所述第四位置1024的厚度H1为1.0-2.5mm,所述辅助胶条1在所述第三位置1023的厚度H2为3-6mm。例如,H1可为 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4mm等等。例如,H2 可为3.2mm、3.6mm、4.0mm、4.4mm、4.8mm、5.2mm、5.6mm、5.8mm等等。所述第一位置1021与所述第四位置1024之间的距离L1为10-20mm,所述第三位置1023与所述第二位置1022之间的距离L2为10-20mm。例如,L1 可为12mm、14mm、16mm、18mm等等,L2可为12mm、14mm、16mm、 18mm等等。
可选地,所述第五位置1025与所述第三位置1023之间的距离L3为 5-10mm。例如,L3为6mm、7mm、8mm、9mm。
可选地,所述第一位置1021和第二位置1022的辅助胶条1厚度接近于零,当厚度为零时,所述辅助胶条1的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相交。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厚度接近于零可以减小贴合部位的锯齿状,使得胎体表面平滑,减小表面空隙,从而避免气体残留在空隙中,提高轮胎使用的耐久性。
如图3-4所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复合胎侧4,可用于包覆钢丝圈,包括:前文所述的辅助胶条1,还包括胎侧胶2和子口胶3;所述胎侧胶2包括靠近胎边504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201和靠近胎边504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202,所述子口胶3包括靠近胎边504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301和靠近胎边504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302。所述子口胶3分为第一部分303和第二部分304,所述第一部分303嵌入所述辅助胶条1和所述胎侧胶2之间,所述子口胶的第二部分304的第一侧与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侧101、所述胎侧胶第一侧201形成贴合部401,可与胎体贴合,所述子口胶的第二部分304的第二侧与所述胎侧胶第二侧202形成所述复合胎侧4的外侧部402。将胎侧胶、子口胶、辅助胶条通过相互配合的三复合预口型汇合在一起,再从三复合胎侧口型挤出,可制得三层复合的复合胎侧;复合胎侧与胎体贴合,节省了分别贴合胎侧胶和子口胶的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胎侧胶2包括远离轮胎子口505的胎侧胶第一位置203和靠近轮胎子口505的胎侧胶第二位置204,所述子口胶3包括远离轮胎子口505 的子口胶第一位置305和靠近轮胎子口505的子口胶第二位置306,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1022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304之间的距离L4为20-30mm,所述胎侧胶第二位置204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304之间的距离L5为 30-50mm,并且L5大于L4。例如,L4可为22mm、24mm、26mm、28mm、 30mm等等。例如,L5为32mm、34mm、36mm、38mm、40mm、42mm、 44mm、46mm、48mm等等。L4的设置是为了确保复合胎侧包覆胎圈之后,辅助胶条第二位置与钢丝圈间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主要由子口胶包覆钢丝圈。L4和L5的设置将子口胶第一位置包覆在胎侧胶和辅助胶条之间,以增加胎侧胶第二位置处复合胎侧的总体厚度,实现各个反包点的补强作用。设置L5大于L4,将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胎侧胶的第二位置错开,防止轮胎在行驶中不耐曲挠的端点重合,影响整体的耐曲挠性能。
如图5所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轮胎5,包含前文所述的复合胎侧4,还包括胎体501,所述复合胎侧4的贴合部401与胎体501贴合。
可选地,参考图6,所述轮胎5还包括钢丝圈502,所述钢丝圈502包括远离轮胎子口505的第一端部5021和靠近轮胎子口505的第二端部5022,所述辅助胶条1的第一位置1021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503之间的距离L6为 0-20mm,所述辅助胶条1的第二位置1022与所述钢丝圈502的第一端部5021 之间的距离L7为0-20mm。例如,L6可为2mm、6mm、10mm、14mm、18mm 等等,L7可为2mm、6mm、10mm、14mm、18mm等等。轮胎存在一个断面宽度最大处,此处断面宽度为D,如图5所示。辅助胶条设置在轮胎的最大断面宽度以下位置,用于提供轮胎侧向支撑的高度和厚度,轮胎最大断面宽以上部位的韧性不受辅助胶条的影响,轮胎整体的屈挠性能得到了保持。钢丝圈第二端部5022处,子口胶为了包覆胎圈而呈弯曲状,辅助胶条设置在钢丝圈第一端部以上位置,避免辅助胶条延伸至钢丝圈第二端部与子口胶同时弯曲,因为轮胎子口位置的宽度是一定的,辅助胶条与子口胶同时存在势必会减小子口胶的胶料厚度,而降低了轮胎子口的耐磨性。
如图5-6所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轮胎5,包括:前文所述的辅助胶条1,还包括胎侧胶2、子口胶3和胎体501。所述胎侧胶2包括靠近胎边504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201和靠近胎边504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202。所述子口胶3包括靠近胎边504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301和靠近胎边504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302。所述子口胶3分为第一部分303和第二部分304,所述第一部分303嵌入所述辅助胶条1和胎侧胶2之间,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304的第一侧与所述辅助胶条的所述第一侧101、所述胎侧胶第一侧201形成与所述胎体501贴合的贴合部401,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304的第二侧与所述胎侧胶第二侧202形成所述复合胎侧4的外侧部402。
可选地,所述轮胎5还包括钢丝圈502,所述钢丝圈502包括远离轮胎子口505的第一端部5021和靠近轮胎子口505的第二端部5022,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1021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503之间的距离L6为0-20mm,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1022与所述钢丝圈502的第一端部5021之间的距离 L7为0-20mm。例如,L6可为2mm、6mm、10mm、14mm、18mm等等,L7可为2mm、6mm、10mm、14mm、18mm等等。
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辅助胶条和胎侧胶、子口胶形成复合胎侧之后与胎体贴合使用,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辅助胶条和胎侧胶、子口胶可分开成型,再贴合在一起使用。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阐述,值得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的一些实施例,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实施例1
一种辅助胶条,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第二侧,第一侧大致为平面,第二侧上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位于辅助胶条的两端部,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依次设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辅助胶条从第一位置向第四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从第四位置到第三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厚度逐渐减小。辅助胶条在第四位置处的厚度H1为2.0mm,辅助胶条在第三位置处的厚度H2为 4.0mm,第一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距离L1为15mm,第三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距离L2为20mm。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胶条厚度接近于零。
实施例2
一种辅助胶条,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第二侧,第一侧大致为平面,第二侧上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位于辅助胶条的两端部,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依次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还设有第五位置;辅助胶条从第一位置向第四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从第四位置到第五位置厚度逐渐增大,辅助胶条第五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厚度相等;辅助胶条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厚度逐渐减小。辅助胶条在第四位置处的厚度H1为2.0mm,辅助胶条在第三位置处的厚度H2 为4.0mm,第一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距离L1为15mm,第三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距离L2为15mm,第五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距离L3为8mm。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胶条厚度接近于零。
实施例3
一种复合胎侧,包括实施例1或2中的辅助胶条,还包括胎侧胶、子口胶,胎侧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子口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嵌入辅助胶条和胎侧胶之间,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辅助胶条的第一侧、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胎体贴合的贴合部,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胎侧胶第二侧形成复合胎侧的外侧部。胎侧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二位置,子口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二位置,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距离L4为25mm,胎侧胶第二位置204与子口胶第二位置304之间距离L5为40mm。
实施例4
一种轮胎包括实施例1或2中的辅助胶条,还包括胎侧胶、子口胶、胎体和钢丝圈,制成的轮胎规格为235/55R17 99H,其中,胎侧胶包括远离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二侧,子口胶包括远离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二侧,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嵌入辅助胶条和胎侧胶之间,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辅助胶条的第一侧、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胎体贴合的贴合部。胎侧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二位置,子口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二位置,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4为25mm,胎侧胶第二位置204与子口胶第二位置304之间的距离L5为40mm,并且L5大于L4。钢丝圈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第一端部和靠近轮胎子口的第二端部,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之间的距离L6为5mm,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第一端部距离L7为 8mm。
实施例5
一种轮胎包括实施例3中的复合胎侧,还包括胎体和钢丝圈,制成的轮胎规格为235/55R17 99H,其中,复合胎侧的贴合部与胎体贴合,钢丝圈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第一端部和靠近轮胎子口的第二端部,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之间的距离L6为5mm,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第一端部距离L7为8mm。
对比例1
选用其他公司生产的普通轮胎,规格为235/55R17 99H,其与实施例4中轮胎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辅助胶条。
性能测试
1、轮胎五刚性能测试
测试实施例4和对比例1的轮胎在不同负荷下的五刚性能数据。五刚测试机型号:
测试条件为:温度:24℃,湿度56%;测试气压:250kpa。
表1为实施例4和对比例1的轮胎在不同载荷下的五刚数据结果。
表1五刚性能测试结果
由以上五刚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径向负荷百分比为80%、100%、120%时,上述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其径向刚性均有提升;在纵向负荷百分比为80%、100%、120%时,上述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其纵向刚性非常接近;在横向负荷百分比为80%、100%、120%时,上述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其横向刚性均有提升;在扭转负荷百分比为80%、100%、120%时,上述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其扭转刚性均有提升;在包络负荷百分比为80%、100%、120%时,上述实施例4 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其包络刚性均有提升。实施例4的轮胎的五刚性能整体得到了提升,辅助胶条很好的发挥补强轮胎胎侧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轮胎整体的刚性。
2、干路面操控性能主观评价
轮胎干路面操控性能测试性能评价为生产出轮胎后由专业测试人员在专业测试道路上进行主观评价,在相同车型、相同场地和环境条件下,分别进行直行、转弯时的操控来评价(主观评价)。测试气压为240kpa。以对标轮胎为标准,各项目的数值设为0,实施例4和对比例1中各项目的数值越高,各项性能越好;“+”表示,接近但高于,“=”表示接近等于。表2为实施例4和对比例1的轮胎干路面操控性能评价结果。
表2干路面操控性能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以对标轮胎作为参照,具有辅助胶条的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无论是直线行驶还是弯道行驶,转弯性能好,有更精确、可控的驾驶感受,舒适性能和操控性能兼顾。
3、湿地操控性能主观评价
轮胎湿地操控性能测试性能评价为生产出轮胎后由专业测试人员在测试道路上进行主观评价,在相同车型、相同场地和环境条件下,分别进行直行、转弯时的操控来评价(主观评价)。测试气压为240kpa。以对标轮胎为标准,各项目的数值设为0,实施例4和对比例1中各项目的数值越高,各项性能越好;“+”表示,接近但高于,“=”表示接近等于。表3为实施例4和对比例1的轮胎湿路面操控性能评价结果。
表3湿地操控性能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以对标轮胎作为参照,具有辅助胶条的实施例4的轮胎相比对比例1的轮胎,两者的抓地性水平接近,但实施例4的轮胎行驶过程中屈服较少,使得转弯性能、整体精确度和可控性更好。
由专业测试人员对实施例4的轮胎进行操控性和舒适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实施例4的轮胎在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能上均优于未设置辅助胶条的普通轮胎,可以在不降低轮胎舒适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轮胎的操控性能2-3 个等级。

Claims (10)

1.一种辅助胶条,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大致为平面,所述第二侧上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分别位于所述辅助胶条的两端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设有第三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厚度逐渐增大,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厚度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设有第四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以第一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以第二斜率逐渐减小厚度,所述第一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率,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四位置处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辅助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还设有第五位置,所述辅助胶条从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第五位置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五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形成厚度相等的中间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辅助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厚度接近于零,当厚度为零时,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辅助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四位置的厚度H1为1.0-2.5mm,所述辅助胶条在所述第三位置的厚度H2为3-6mm,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距离L1为10-20mm,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2为10-20mm,所述第五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距离L3为5-10mm。
6.一种复合胎侧,可用于包覆钢丝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胶条,还包括胎侧胶和子口胶,所述胎侧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嵌入所述辅助胶条和所述胎侧胶之间,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侧、所述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所述胎体贴合的贴合部,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所述胎侧胶第二侧形成所述复合胎侧的外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胎侧胶第二位置,所述子口胶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一位置和靠近轮胎子口的子口胶第二位置,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4为20-30mm,所述胎侧胶第二位置与所述子口胶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L5为30-50mm,并且L5大于L4。
8.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胎侧,还包括胎体,所述复合胎侧的贴合部与胎体贴合。
9.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胶条,还包括胎侧胶、子口胶、胎体和钢丝圈,所述胎侧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胎侧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胎侧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包括靠近胎边内壁的子口胶第一侧和靠近胎边外壁的子口胶第二侧,所述子口胶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嵌入所述辅助胶条和所述胎侧胶之间,所述子口胶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辅助胶条的第一侧、胎侧胶第一侧形成与所述胎体贴合的贴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包括远离轮胎子口的第一端部和靠近轮胎子口的第二端部,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一位置与轮胎的断面宽度最大处之间的距离L6为0-20mm,所述辅助胶条的第二位置与所述钢丝圈的第一端部之间的距离L7为0-20mm。
CN201911023979.3A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Withdrawn CN1105882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3979.3A CN110588252A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3979.3A CN110588252A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252A true CN110588252A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50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3979.3A Withdrawn CN110588252A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88252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6863A (en) * 1994-04-18 1996-06-18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with reduced bead mass
FR2940187A1 (fr) * 2008-12-22 2010-06-25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ayant des bourrelets perfectionnes
US20120267028A1 (en) * 2009-11-13 2012-10-25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bead for light heavy-weight vehicle
FR2989032A1 (fr) * 2012-04-05 2013-10-11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et ensemble pneumatique-roue a mobilite etendue
JP2016052840A (ja) * 2014-09-04 2016-04-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68671A (ja) * 2014-09-29 2016-05-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64712A (zh) * 2013-11-18 2016-07-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30620A (ja) * 2015-08-04 2017-0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1891A (ja) * 2017-12-22 2019-07-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001308A (zh) * 2017-12-22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11364172U (zh) * 2019-10-25 2020-08-28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6863A (en) * 1994-04-18 1996-06-18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with reduced bead mass
FR2940187A1 (fr) * 2008-12-22 2010-06-25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ayant des bourrelets perfectionnes
US20120267028A1 (en) * 2009-11-13 2012-10-25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bead for light heavy-weight vehicle
FR2989032A1 (fr) * 2012-04-05 2013-10-11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et ensemble pneumatique-roue a mobilite etendue
CN105764712A (zh) * 2013-11-18 2016-07-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052840A (ja) * 2014-09-04 2016-04-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68671A (ja) * 2014-09-29 2016-05-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30620A (ja) * 2015-08-04 2017-0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1891A (ja) * 2017-12-22 2019-07-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001308A (zh) * 2017-12-22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11364172U (zh) * 2019-10-25 2020-08-28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64172U (zh)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EP1630003B1 (en) Heavy-duty pneumatic tire
CN102632770B (zh) 零压轮胎
JP5216077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WO200906391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386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74431A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EP2826643B1 (en) Tire
JP20021277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048607A1 (en) Pneumatic tire
EP2130689B1 (en) Pneumatic tire
EP2792507B1 (en) Run-flat tire
CN109501530B (zh) 一种改善耐久性能的缺气保用胎
KR101914816B1 (ko) 런플랫 타이어
CN110588252A (zh)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JP201300120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20234450A1 (en) Runflat tire with thermoplastic sidewall insert
JP5098089B2 (ja) 二輪車用タイヤ
JP43830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303827A (zh) 一种全钢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JP3733056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3384760B2 (ja)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
CN210191042U (zh) 一种全钢缺气保用轮胎
CN112440630A (zh) 一种有内胎全钢子午线轮胎趾口结构
JP201307550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