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5189A - X射线ct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X射线ct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5189A
CN110575189A CN201910489547.5A CN201910489547A CN110575189A CN 110575189 A CN110575189 A CN 110575189A CN 201910489547 A CN201910489547 A CN 201910489547A CN 110575189 A CN110575189 A CN 110575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y
ray detector
head
imag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95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5189B (zh
Inventor
吉村隆弘
定兼知行
杉原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 Morita Manufa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 Morita Manufa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 Morita Manufa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J Morita Manufatur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75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5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5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5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61B6/51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7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motor-assisted motion of the source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Device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27Device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data acquisition trajectory, e.g. helical or spir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Device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rised tomographs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Device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rised tomographs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5Mechanical aspects of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10Application or adaptation of safety means
    • A61B6/102Protection against mechanical damage, e.g. anti-collision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with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rad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064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with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rad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a particular type of beam
    • A61B6/4085Cone-bea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the apparatus being modul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2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 A61B6/44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the source unit and the detector unit being coupled by a rigid structure
    • A61B6/444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the source unit and the detector unit being coupled by a rigid structure the rigid structure being a C-arm or U-a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2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 A61B6/445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the source unit and the detector unit being able to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e.g.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4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抑制绕被摄体旋转的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与头部体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尽可能接近头部旋转,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32)和距离变更机构(34)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旋转移动,并且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24)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

Description

X射线CT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围绕被摄体旋转而进行X射线拍摄的X射线CT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旋转机构和移动机构的X射线CT拍摄装置。旋转机构使旋转单元绕旋转轴旋转,在所述旋转单元中,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隔着被摄体对置配置。移动机构使旋转轴和/或被摄体在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上移动。在该X射线CT拍摄装置中,通过由旋转单元的旋转与旋转轴和/或被摄体的移动的联动构成的合成运动,始终使旋转单元以被摄体的关注区域的中心作为与所述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不同的拍摄上的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使X射线发生器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或X射线检测器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对地变更,从而能够变更放大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29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使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绕被摄体旋转时,若使X射线检测器比X射线发生器更接近拍摄区域,则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但是,拍摄区域的中心并不一定与被摄体的中心一致。因此,在使X射线检测器比X射线发生器更接近拍摄区域的条件下,以一定的放大率使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旋转时,X射线检测器有可能与被摄体接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抑制绕被摄体旋转的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与头部体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尽可能接近头部旋转,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式为将头部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具备:X射线发生器,其产生X射线;X射线检测器,其检测所述X射线;旋转支承部,其将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以对置状态进行支承;旋转机构,其使所述旋转支承部以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机械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距离变更机构,其在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旋转支承部旋转时,使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来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以及旋转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从而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环行轨道旋转。
第二方式中,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环行轨道是不具有朝向所述拍摄区域凹陷的部分的轨道。
第三方式中,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控制部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所述环行轨道旋转。
第四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拍摄区域为前牙区域,在所述环行轨道中,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正面最接近所述拍摄区域。
第五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环行轨道包括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通过所述头部的靠前侧的期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保持等距离地进行移动的等距离移动轨道,所述环行轨道中的所述等距离移动轨道以外的轨道是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的距离变更移动轨道。
第六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环行轨道为在所述头部的整个周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的轨道。
第七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对第一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所述环行轨道旋转,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包含前牙区域作为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所述一部分,在对包含臼齿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的第二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以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第二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大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的方式,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
第八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X射线CT拍摄装置具备旋转轴移动机构作为所述距离变更机构,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使所述机械旋转轴朝与所述机械旋转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通过所述旋转控制部的控制,与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旋转支承部以所述机械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同步地,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使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从而使所述旋转支承部进行合成运动,由此控制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头部的所述环行轨道。
第九方式中,根据第八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X射线检测器的所述环行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其在所述拍摄区域在所述头部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以及第二轨道,其在所述拍摄区域在所述头部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将所述机械旋转轴在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中的每个轨道上的位置向与所述拍摄区域相对于所述头部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变更,从而形成所述环行轨道。
第十方式中,根据第八或第九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的期间,且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通过所述环行轨道当中的所述头部的靠前侧的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位于拍摄区域的中心,在其他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
第十一方式中,根据第八或第九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的整个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
第十二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保持从所述X射线发生器照射的所述X射线的中心线通过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状态的同时,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
第十三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所述X射线CT拍摄装置具备曲率变更机构作为所述距离变更机构,在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旋转时,所述曲率变更机构调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由此调整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曲率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由此变更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
第十四方式中,根据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将前牙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曲率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头部的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由此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环行轨道旋转,在将所述头部中不同于所述前牙区域的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将所述X射线检测器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的状态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
第十五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十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360°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使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头部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且针对头部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的环行轨道旋转,因此,能够在抑制绕头部旋转的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与头部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检测器尽可能接近头部旋转,从而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二方式,环行轨道为不具有朝向拍摄区域凹陷的部分的轨道,因此X射线检测器的内外方向的变化变少,不易抖动。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使X射线检测器沿着圆形或椭圆形的所述环行轨道旋转,因此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
根据第四方式,X射线检测器在头部的正面最接近拍摄区域,因此能够得到清晰的前牙区域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五方式,X射线检测器在等距离移动轨道中,相对于拍摄区域的中心保持等距离而进行移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相应地,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六方式,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整个周围移动时,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变更距离而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从而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在对包括前牙区域作为拍摄区域的第一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头部的后部与拍摄区域的中心相距较远,因此X射线检测器容易与头部的后部接触。另一方面,在对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的第二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头部的后部或臼齿的相反侧的侧部与拍摄区域的中心相距并不远。因此,在第七方式中,以使X射线发生器与第二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大于X射线发生器与第一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的方式,使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旋转。由此,在对第一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不易与头部接触。另外,在对第二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从而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八方式,与旋转机构使旋转支承部以机械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同步地,旋转轴移动机构使机械旋转轴移动,从而使旋转支承部进行合成运动,由此能够控制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头部的环行轨道。
根据第九方式,将所述机械旋转轴的位置向与拍摄区域相对于所述头部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变更,能够形成在拍摄区域在所述头部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的第一轨道和在所述拍摄区域在头部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第二轨道。
根据第十方式,由于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通过所述头部靠前侧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位于拍摄区域的中心,因此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相应地,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十一方式,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整个周围移动时,在X射线检测器旋转的期间内,机械旋转轴移动,因此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向内周侧及外周侧移动的变化平缓,从而X射线检测器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十二方式,从X射线发生器照射的X射线以其中心线通过拍摄区域的中心的方式,入射到X射线检测器。基于该X射线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能够容易地生成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十三方式,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的曲率,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头部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且针对头部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的环行轨道旋转。
根据第十四方式,在将头部中的不同于前牙区域的区域作为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将X射线检测器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的状态使拍摄区域位于X射线发生器与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在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因此X射线发生器和X射线检测器描出稳定的环行轨道。因此,容易得到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根据第十五方式,通过旋转360°以上,能够进行X射线CT拍摄。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图2为表示由旋转控制部进行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图4为表示旋转轴移动机构的概略仰视图。
图5为表示X射线CT拍摄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6为表示通过拍摄程序实现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操作面板装置中的显示例的图。
图8为表示操作面板装置中的显示例的图。
图9为表示旋转轴的移动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检测器与头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该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轴的移动轨道例及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轴的移动轨道及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轴的移动轨道及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6为表示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轴的移动轨道及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7为表示第六变形例涉及的旋转轴的移动轨道及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18为表示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支承部的概略图。
图19为表示该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检测器的环行轨道例的说明图。
图20为表示由X射线限制部进行的X射线锥束形成的控制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X射线CT拍摄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X射线CT拍摄装置10的概略图。
X射线CT拍摄装置10是将头部P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装置。拍摄区域R可以设定为以头部P的上下方向为中心轴的圆柱状或球状。X射线CT拍摄装置10是进行被摄体的头部P的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拍摄的装置,具备X射线发生器22、X射线检测器24、旋转支承部20、旋转机构32、距离变更机构34以及旋转控制部60。
X射线发生器22产生X射线。从X射线发生器22照射的X射线可以由限制部限制照射范围,由此,形成为X射线锥束。
X射线检测器24检测由X射线发生器22产生的X射线。
旋转支承部20将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以对置状态进行支承。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以隔开能够将头部P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间隔的状态相对置。从X射线发生器22照射的X射线通过头部P入射到X射线检测器24。入射到X射线检测器24的X射线按每个单位像素转换为与X射线的强度相应的电信号。基于该各个电信号生成X射线CT图像等。
旋转机构32使旋转支承部20以位于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之间的机械旋转轴X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例如,旋转机构32包括电动机,根据需要,包括齿轮等加减速机构。旋转机构32在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之间的位置,将从旋转支承部20突出的轴部(轴)33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进行支承。该轴部33的中心轴成为机械旋转轴X1。通过旋转机构32的驱动,旋转支承部20以机械旋转轴X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机构32只要是使旋转支承部20以机械旋转轴X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机构,则可以是任何结构。
旋转机构32可以在由旋转控制部60进行的控制下,进行X射线CT拍摄时,使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绕头部P旋转360°以上。旋转轴X1可以更接近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中的X射线检测器24。
距离变更机构34是由旋转机构32使旋转支承部20旋转时,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机构。距离变更机构34也可以是通过变更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来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结构。距离变更机构34也可以是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来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结构。
旋转控制部60控制旋转机构32及距离变更机构34。旋转控制部60包括至少1个处理器。例如,旋转控制部60由具备至少1个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部、输入输出部等的计算机构成。存储部由闪速存储器或硬盘装置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构成,存储有控制旋转机构32及距离变更机构34时的旋转控制程序等。RAM作为至少1个处理器进行给定处理时的作业区域而提供。输入输出部与旋转机构32及距离变更机构34等连接。并且,至少1个处理器按照存储在存储部中的旋转控制程序进行给定的运算处理,控制旋转机构32和距离变更机构34。
图2为表示由旋转控制部60进行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即,在进行X射线CT拍摄时,在步骤S1中,判别是否对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进行X射线CT拍摄。例如,如果操作者通过触摸面板、开关等设定受理部输入了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请求,则在步骤S1中判定为是。在其他情况下,判定为否,在步骤S3中进行现有公知的X射线CT拍摄,结束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维持使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使旋转支承部20绕机械旋转轴X1的轴旋转,从而使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沿着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圆形的环行轨道旋转。另外,也可以将如头部P的存在于靠前侧的一部分那样,在从体轴的轴向观察时,在XY方向的展宽中不是被摄体的整个区域而是局部区域的区域称为局部区域。
在步骤S2中,旋转控制部60对旋转机构32和距离变更机构34进行控制,使X射线检测器24沿着给定的环行轨道Q旋转,由此进行X射线CT拍摄。
这里所说的“给定的环绕轨道Q”是指,X射线检测器24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在步骤1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进行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不远离接近的现有公知的X射线CT拍摄。
这里,假定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仅通过旋转机构32的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描出以机械旋转轴X1为中心的圆形的环行轨道而进行旋转。为了对拍摄区域R进行拍摄,在使机械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使X射线发生器22及X射线检测器24沿着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圆形的环行轨道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当X射线检测器24通过头部P的前侧时,如果使X射线检测器24尽可能接近拍摄区域R,则与相当于接近的量对应地,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另外,也能够减小X射线检测器24的旋转直径。但是,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到头部P的后部的距离比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到头部P的前部的距离大。因此,如果使X射线检测器24过于接近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则在X射线检测器24通过头部P的后侧时,X射线检测器24有可能与头部P接触。
但是,如果使X射线检测器24过于远离拍摄区域R,则难以得到清晰的X射线CT图像。另外,X射线检测器24的旋转直径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变大。
因此,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旋转控制部60通过旋转机构32和距离变更机构34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22与X射线检测器24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此时,通过利用距离变更机构34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DL1、距离DL2,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24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X射线检测器24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是指,与X射线检测器24通过头部P的后侧时相比,更接近拍摄区域R。同样地,X射线检测器24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是指,与X射线检测器24通过头部P的前侧时相比,更远离拍摄区域R。
在图1中,在X射线检测器24位于头部P的前侧的状态下,X射线检测器24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为DL1,X射线检测器24接近拍摄区域R。另外,在X射线检测器24位于头部P的后侧的状态下,X射线检测器24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成为比上述DL1大的DL2,X射线检测器24远离拍摄区域R。在X射线检测器24从头部P的前部向后部移动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中,X射线检测器24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从DL1逐渐增加到DL2。另外,在X射线检测器24从头部P的后部向前部移动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中,X射线检测器24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从DL2逐渐减小到DL1。
根据以此种方式构成的X射线CT拍摄装置10,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24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24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由此,能够在抑制绕头部P旋转的X射线发生器22和X射线检测器24与头部P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检测器24尽量在头部P附近旋转,从而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图像。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拍摄装置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X射线CT拍摄装置110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在此,以X射线CT拍摄装置110构成为不仅能够执行CT拍摄,还能够执行全景拍摄、颅拍摄等的例子进行说明。X射线CT拍摄装置110是将头部P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装置。
<整体结构>
X射线CT拍摄装置110具备拍摄主体部120和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拍摄主体部120是执行X射线CT拍摄等X射线拍摄并收集投影数据的装置。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是对在拍摄主体部120中收集到的投影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各种图像的装置。
拍摄主体部120具备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机构132、作为距离变更机构的旋转轴移动机构134。
旋转支承部124将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隔着作为被摄体的头部P对置的方式进行支承。
旋转机构132是使旋转支承部124以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机械旋转轴X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机构。
旋转轴移动机构134是使机械旋转轴X1朝与该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机构。在由旋转机构132使支承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的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时,通过利用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机械旋转轴X1移动,能够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
更具体而言,支柱121以垂直姿态支承在基座120B上。升降部12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该支柱121。升降部122由升降驱动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作为升降驱动机构,使用包括滚珠丝杠机构及电动机等的移动机构、线性电动机等线性致动器,并组装在支柱121内,对升降部122进行升降驱动。水平臂123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于升降部122。在该水平臂123的前端部组装有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及旋转机构132。后述的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从支柱121向与水平臂123相同的方向延伸。头部固定装置142设置于该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的前端部,头部P保持于头部固定装置142。在图3中,升降部122的基端部在支柱121的背后进行升降。如此,以升降部122的基端部进行升降的一侧为背面,以其背面为正面,在图3中,当从升降部122进行正面观察时,水平臂123向支柱121的右侧延伸。头部P以将图示的右侧作为后方并将左侧作为前方的朝向,保持于头部固定装置142。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而预先规定方向。
XYZ直角坐标系是在设置拍摄主体部120的三维空间中定义的直角坐标系。与机械旋转轴X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与机械旋转轴X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与升降部122的升降方向相一致,作为Z轴方向。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既与Z轴方向正交也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X轴方向。将固定到头部固定装置142的头部P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头部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在本申请中,有时也将Z轴方向称为Z方向,将Y轴方向称为Y方向,将X轴方向称为X方向。
将从头部P朝向基部120B的方向即下侧设为-Z侧,将相反地从头部P远离基部120B的方向即上侧设为+Z侧。将头部P的前方设为+Y侧,将后方设为-Y侧。将头部P的右方设为+X侧,将左方设为-X侧。图3示出了各个轴向和各个+、-。
xyz直角坐标系是在构成绕机械旋转轴X1旋转的进行X射线产生和X射线检测的摄像系统的旋转支承部124中定义的直角坐标系。在此,将机械旋转轴X1的轴向设为z轴方向,z轴方向与XYZ正交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一致。另外,将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对置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旋转支承部124以机械旋转轴X1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由此xyz直角坐标系相对于XYZ直角坐标系绕Z轴(=z轴)旋转。在本申请中,有时也将在z轴方向称为z方向,将y轴方向称为y方向,将x轴方向称为x方向。
在y轴方向上,将X射线检测器128侧设为+y侧,将X射线发生器126侧设为-y侧。另外,在x轴方向上,从-y侧朝向+y侧观察时,将右侧设为+x侧,将左侧设为-x侧。而且,在z轴方向上将铅垂方向上侧设为+z侧,将下侧设为-z侧。
图4为表示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概略仰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旋转轴移动机构134支承于作为一种托架的水平臂123。通过该旋转轴移动机构134,旋转机构13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旋转轴移动机构134是使机械旋转轴X1朝与机械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在此为朝与机械旋转轴X1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机构。在此,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由XY工作台机构构成,通过使与机械旋转轴X1连接的旋转机构132朝与机械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移动,使得机械旋转轴X1朝与机械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移动。更具体而言,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具备固定工作台134B、X方向可动支承部135、X方向驱动部136、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Y方向驱动部138、可动工作台139。
X方向可动支承部135包括以隔开间隔的平行状态支承在固定工作台134B上的沿X方向延伸的一对线性引导件135a。另外,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具备沿Y方向延伸的一对线性引导件137a。一对线性引导件137a以相对于一对线性引导件135a交叉的姿态(在此为正交的姿态),且以隔开间隔的平行状态,以能够沿着作为一对线性引导件135a的延伸方向的X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对线性引导件135a上。可动工作台139以能够沿着作为一对线性引导件137a的延伸方向的Y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对线性引导件137a上。并且,通过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沿着X方向在X方向可动支承部135上移动,使得可动工作台139能够沿X方向移动。另外,通过使可动工作台139沿着Y方向在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上移动,使得可动工作台139能够沿Y方向移动。由此,可动工作台139能够在与机械旋转轴X1正交的平面内自如地移动。
X方向驱动部136是使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沿着X方向往复驱动的机构。作为X方向驱动部136,例如可以使用将固定于Y方向可动支承部137的螺母部136c与由电动机136a向正反两个方向旋转驱动的滚珠丝杠136b螺合而成的滚珠丝杠机构等。
Y方向驱动部138是使可动工作台139沿着Y方向往复驱动的机构。作为Y方向驱动部138,例如可以使用将固定于可动工作台139的螺母部138c与由电动机138a向正反两个方向旋转驱动的滚珠丝杠138b螺合而成的滚珠丝杠机构等。
旋转机构132具备电动机132a,以下垂状支承于上述可动工作台139。从旋转支承部124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向上方突出的轴部(轴)124c由旋转机构132以下垂状态支承。轴部124c不可旋转地支承于旋转支承部124。电动机132a的旋转运动传递到该轴部124c,通过电动机132a的驱动,旋转支承部124以轴部124c为中心进行旋转。该轴部124c的中心轴为机械旋转轴X1。旋转轴X1位于支承于旋转支承部124的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电动机132a的旋转运动根据需要通过齿轮、带轮等传递机构传递到轴部124c。上述轴部124c沿着沿重力方向的铅垂方向配设。因此,机械旋转轴X1也沿着铅垂方向配设。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旋转机构132和电动机132a而绕位于轴部124c的旋转轴X1旋转。
并且,通过X方向驱动部136及Y方向驱动部138的驱动,能够使支承于可动工作台139的旋转机构132沿着与机械旋转轴X1正交的平面移动。机械旋转轴X1的移动可以在机械性约束的范围内在所需的轨道上进行,除了向X方向的直线运动、向Y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外,特别地,通过组合由X方向驱动部136进行的X方向的驱动和由Y方向驱动部138进行的Y方向的驱动,还能够进行向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之和的方向的直线移动、向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之积的方向的直线移动、曲线移动。也能够使旋转机构132以描出圆形的轨道、圆弧形的轨道或将它们组合多个而成的轨道的方式进行旋转移动。另外,例如,以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的旋转角度为参数,控制由X方向驱动部136实现的X方向的移动和由Y方向驱动部138实现的Y方向的移动,由此,也能够与旋转支承部124的旋转角度同步地使旋转机构132移动。
使可动工作台139沿X方向移动的机构和使可动工作台139沿Y方向移动的机构不限于上述例子,可以采用使用了线性电动机等线性致动器的结构。另外,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并非必须为上述结构。旋转轴移动机构也可以是如具有多个关节的机械臂那样,使支承有旋转机构的臂旋转,由此,使旋转机构在与机械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旋转移动的机构。
旋转机构也可以设置于旋转支承部。例如,旋转轴移动机构也可以不通过旋转机构而是直接使机械旋转轴X1移动。作为更具体的例子,将与机械旋转轴X1对应的轴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可动工作台139,并将该轴构成为能够在与机械旋转轴X1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将旋转支承部12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轴。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将旋转机构132设置于旋转支承部124,通过该旋转机构132产生相对于上述轴的旋转力,使得旋转支承部124相对于轴进行旋转。
这样的电动机或上述电动机132a(变形例中的电动机也同样)能定义为是第一电动机(包括是多个电动机的情况)。上述电动机136a、138a能定义为是第二电动机(包括是多个电动机的情况)。
如图3所示,旋转支承部124是将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隔着头部P对置的方式进行支承的部分。在此,旋转支承部124形成为在长条状的臂主体部124a的两端部设置有下垂支承部124b的形状,即向下方开口的U字形状。在臂主体部124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突出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上述轴部124c,该轴部124c由旋转机构132以下垂状态支承。
在一个下垂支承部124b设置有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发生器126产生X射线。例如,X射线生成器126包括X射线管,构成为能够将从该X射线管照射的X射线朝向X射线检测器128出射。
在此,在对X射线检测器128照射X射线的一侧,设置有将从X射线发生器126产生的X射线限制为X射线锥束的X射线限制部129。X射线限制部129是形成有X射线限制孔的部件,根据该X射线限制孔的形状和大小,允许从X射线发生器126产生的X射线的一部分通过,并遮挡该通过范围之外的部分。由此,进入X射线检测器128的X射线束的范围被限制,X射线被限制成X射线锥束。该X射线限制部129设置多种X射线限制孔,通过切换限制X射线的X射线限制孔,或者使形成X射线限制孔的部件移动以调整X射线限制孔的开口宽度等,从而对从X射线发生器126产生的X射线中被遮挡的量、即限制量进行调整。设置X射线发生器126的一侧的下垂支承部124b也是包括X射线发生器126的X射线发生部126a。
在另一个下垂支承部124b设置有X射线检测器128,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X射线发生器126隔着头部P而对置配置。X射线检测器128检测由X射线发生器126产生的X射线。例如,X射线检测器128包括具有面状的检测面的X射线检测器,构成为能够检测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并穿过了头部P的X射线(X射线锥束)。通过该X射线检测器128,能够获得X射线拍摄的投影数据。设置X射线检测器128的一侧的下垂支承部124b也是包括X射线检测器128的X射线检测部128a。
在上述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设置有能够配设头部P的间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安装于呈U字形状的旋转支承部的两端部,但X射线发生器与X射线检测器也可以由环状部件以对置状态支承。关于该环状部件,在其周向的一部分或横穿环状部件的内部的支承部件设置轴部,从而能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能够绕铅垂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但也可以以能够绕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的轴等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还可以以能够绕水平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并且,能够按照头部P的高度,通过升降部122使旋转支承部124进行升降。另外,能够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以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绕头部P旋转。
另外,在支柱121中的比水平臂123靠下侧的部分,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水平臂123和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以支柱121侧作为基端部向同一方向延伸。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在水平臂123的下侧延伸,在其前端部设置有头部固定装置142。头部固定装置142位于上述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头部固定装置142包括:能够载置支承作为被摄体的头部P的颌的颌托142a;以及从作为被摄体的头部P的两外侧夹持并保持头部P的保持部142b。并且,头部P的颌被支承在颌托142a上,并且头部P被保持部142b夹入,由此头部P被保持在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固定位置。头部固定装置142也可以至少由颌托142a、保持部142b中的一方构成。另外,在与水平臂123从所述支柱121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颅拍摄用头部固定装置下垂用臂143,在该颅拍摄用头部固定装置下垂用臂143以悬挂状态支承有颅拍摄用头部固定装置144。在颅拍摄用头固定装置144组装有颅拍摄用的X射线检测器128b。
在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的延伸方向中间部,设置有包括操作面板装置158的主体控制部150。另外,在图3中,将主体控制部150的操作面板装置158放大描绘在图例框内。
也可以将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构成为能够进行升降。例如,通过适当的引导部件能够使水平臂141的基端部即水平臂141的支柱121附近的部分沿着支柱121的长度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在支柱121的背后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与升降部122连结。连结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在水平臂141的基端部固定电动机等动力源,在该电动机的旋转轴连结螺纹轴,在升降部122固定螺纹轴的承接部件,将螺纹轴插通于螺纹轴的承接部件。通过以此种方式构成,通过使固定于水平臂141的基端部的电动机旋转驱动,能够使水平臂141的基端部,进一步使水平臂141整体相对于升降部122进行升降。
若以此种方式构成,则通过同时以相同的位移量进行升降部122相对于支柱121的上升和水平臂141相对于升降部122的下降,能够在将固定于头部固定装置142的头部P的高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使水平臂123、旋转支承部124相对于头部P上升。通过同时以相同的位移量进行升降部122相对于支柱121的下降和水平臂141相对于升降部122的上升,能够在使固定于头部固定装置142的头部P的高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使水平臂123、旋转支承部124相对于头部P下降。
在进行X射线拍摄时,在由头部固定装置142固定了作为被摄体的头部P的状态下,根据所需的拍摄模式,在使旋转支承部124停止或旋转的状态下进行X射线拍摄。由此,能够得到生成X射线CT拍摄图像(也简称为X射线CT图像、CT图像)、全景拍摄图像(也简称为全景图像)等所需的X射线投影图像数据。例如,通过在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状态下进行X射线拍摄,能够得到生成X射线CT拍摄图像所需的X射线CT拍摄投影图像数据。X射线CT拍摄投影图像数据是用X射线锥束从多个方向照射拍摄区域R而得到的每个方向的投影图像数据,并能够以帧图像数据的形式进行收集。另外,通过在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一定范围的状态下进行X射线拍摄,从而获得全景拍摄投影图像数据,通过进行重构的图像处理,由此能够得到全景拍摄图像。全景拍摄投影图像数据是在用沿z方向延伸的狭缝X射线束在时刻变更照射位置的同时从多个方向照射包含牙弓的颌区域而得到的每个方向的投影图像数据,能够以帧图像数据的形式收集该一个个投影图像数据。X射线CT拍摄装置110也可以进行用于获得颅拍摄图像、模拟口腔法拍摄图像的X射线拍摄。例如,在使旋转支承部124停止的状态下,将头部P位置固定于由从所述支柱12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颅拍摄用头部固定装置下垂用臂143支承的颅拍摄用头部固定装置144,并从X射线发生器126对头部P进行X射线照射而进行X射线拍摄,由此能够得到颅拍摄图像。另外,有时也省略全景拍摄图像的拍摄功能、颅拍摄图像的拍摄功能等。
主体控制部150构成为能够受理对拍摄主体部120的各指示,并且构成为能够控制拍摄主体部120的各动作。主体控制部150固定于从所述支柱12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头部固定装置用臂141。在该主体控制部150设有操作面板装置158,该操作面板装置158用于显示来自所述主体控制部150的各种信息,并且受理对主体控制部150的各种指令。在此,操作面板装置158具备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部158a和配设在显示部158a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等触摸检测部158b。构成为通过用触摸检测部158b检测使用者对显示画面的触摸操作,能够受理对该X射线CT拍摄装置110的操作。也可以在操作面板装置158的附近等设置按压按钮等。另外,也可以分别设置显示装置和受理使用者的操作的输入装置。
拍摄主体部120的上述各部收容在防X射线室146内。在该防X射线室146的壁的外侧设置有对所述主体控制部150进行X射线照射指示的被称为安全开关的按钮开关。
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具备例如由计算机等构成的信息处理主体部182,通过通信线缆与所述拍摄主体部120之间以能够接收发送各种数据的方式连接。但是,也可以在拍摄主体部120与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之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该信息处理主体部182能够基于从拍摄主体部120发送的数据执行各种图像处理等。
在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连接有由例如液晶监视器等显示器装置构成的显示部188以及由键盘、鼠标等构成的操作部189。操作者能够通过鼠标等在显示于显示单元188的字符或图像上进行指针操作等,对信息处理主体部182提供各种指令。另外,显示部188也可以由触摸面板构成。
本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主体控制部150执行。或者,主体控制部150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执行。
<X射线CT拍摄装置的框图>
图5为表示X射线CT拍摄装置110的电结构的框图。
拍摄主体部120的主体控制部150控制拍摄主体部120的X射线拍摄动作,由至少1个作为处理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51、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52、存储部153、输入输出部154a、154b、操作输入部155、图像输出部156等通过总线157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构成。存储部153由闪速存储器或硬盘装置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构成。在存储部153存储有拍摄程序153a,该拍摄程序153a接收关于X射线拍摄的各种指示,并且根据该指示控制旋转机构132、旋转轴移动机构134、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限制部129等以控制X射线拍摄动作。
另外,在存储部153存储有参照表153b,该参照表153b包括表示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与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情况相匹配,如何对机械旋转轴X1进行位置控制的信息。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信息是对机械旋转轴X1进行位置控制的信息,例如,是与坐标有关的信息,对机械旋转轴X1进行位置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考虑到头部P中的拍摄区域R的位置(前牙的位置等)、标准(例如标准的成人)的头部P的形状、大小、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机械旋转轴X1的各距离等,理论性且实验性地决定上述移动控制信息。例如,考虑到头部P的表面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最大距离,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Q设定成使X射线检测器128不与头部表面接触。
关于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信息的例子,与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的例子一起,作为该旋转轴X1的移动轨道的例子在后面叙述。
RAM152作为CPU151进行给定处理时的作业区域而提供。输入输出部154a与使本拍摄主体部120的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旋转机构132的电动机、使旋转支承部124移动的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电动机、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128b、X射线限制部129等连接,输入输出部154b与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另外,操作输入部155与操作面板装置158的触摸检测部158b连接,图像输出部156与操作面板装置158的显示部158a连接。
在该主体控制部150中,按照在拍摄程序153a中所记述的步骤以及通过触摸检测部158b受理的指示等,CPU151进行运算处理,从而执行作为在X射线CT拍摄等X射线拍摄时控制旋转机构132及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旋转控制部151b的功能。同样,CPU151执行作为受理拍摄区域R(局部拍摄区域R)相对于作为被摄体的头部P的一部分(局部区域)的位置设定的拍摄区域设定部151a的功能。然后,CPU151控制旋转机构132及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绕头部P旋转,同时能够获得通过头部P并由X射线检测器128、128b检测出的X射线的检测结果。
在将本X射线CT拍摄装置110提供给牙科用的情况下,例如将牙弓或包括牙弓的颌区域作为X射线CT拍摄的对象区域。颌区域可以包括颌关节区域。当从Z方向观察时,拍摄区域R可认为是例如以下的区域。例如,设为头部区域整个区域、作为头部的一部分区域的头部局部拍摄区域(也可以称为头部局部区域)。以下,作为头部局部拍摄区域的例子,也可以考虑设为牙弓整个区域、颌区域整个区域、作为牙弓区域的一部分区域的牙弓局部拍摄区域(也可以称为牙弓局部区域)、作为颌区域的一部分区域的颌局部拍摄区域(也可以称为颌局部区域)。
特别是,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旋转控制部151b通过旋转机构132和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关于环行轨道Q的例子以及用于实现该环行轨道Q的旋转机构132和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具体控制例,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上述拍摄程序153a和参照表153b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53中,但也可以以记录于CD-ROM或DVD-ROM、外部的闪速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的形态,或者通过经由网络从外部服务器进行的下载等,提供给已有的X射线CT拍摄装置或进行该X射线CT拍摄装置的控制的信息处理主体部。
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基于来自拍摄主体部120的拍摄数据生成X射线的图像数据185b,信息处理主体部182由至少1个作为处理器的CPU183、RAM184、存储部185、输入输出部186、操作输入部189a及图像输出部188a等通过总线182a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构成。存储部185由闪速存储器或硬盘装置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构成,信息处理主体部182存储有基于来自拍摄主体部120的拍摄数据生成X射线的图像数据185b的图像处理程序185a和X射线的图像数据185b等。存储部185中也可以存储有将X射线的图像数据185b与头部P的特定信息(患者的特定信息)建立对应的管理数据。另外,X射线图像处理装置180也可以从主体控制部150接收与拍摄条件相关的数据等,并将与该拍摄条件相关的数据等与所生成的X射线图像数据185b建立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185。RAM184被提供为CPU183进行给定处理时的作业区域。输入输出部186与拍摄主体部120连接,通过该输入输出部186输入在拍摄主体部120中得到的X射线拍摄数据。另外,操作输入部189a与操作部189连接,图像输出部188b与显示部188连接。
也可以将来自拍摄主体部120的拍摄数据作为重构前的投影图像数据185c保存在存储部185中。投影图像数据185c既可以是完全未加工的原始数据,也可以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工过的用于重构的预处理数据。投影图像数据185c例如是前述的帧图像数据。
也可以将对上述的头部P的特定信息(患者的特定信息)等建立了对应的管理数据等和/或与该拍摄条件相关的数据等与图像数据185b或投影图像数据185c建立对应地存储在存储部185中。
在信息处理主体部182中,按照图像处理程序185a,CPU183进行运算处理,从而执行作为基于在拍摄主体部120中得到的X射线拍摄数据生成所需的X射线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部的处理。即,根据通过主体控制部150受理的指示,生成CT图像、全景拍摄图像、颅拍摄图像等的数据。存储部185存储所生成的X射线的图像数据185b。
另外,在上述各部中实现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功能也可以由专用的逻辑电路等以硬件的方式实现。另外,在上述各部中实现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功能既可以由1个处理器集成处理,也可以由多个处理器适当地分散处理。
<关于拍摄区域R的位置设定及拍摄中的旋转处理>
关于旋转控制部151b基于拍摄程序153a进行的控制,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以拍摄区域R的位置设定及拍摄中的旋转处理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果设定了进行CT拍摄的意愿,则在步骤S11中,受理拍摄区域R的位置的设定操作。
这里,对拍摄区域R的位置的设定操作的受理例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操作面板装置158中的显示例的图。在操作面板装置158的显示部158a,作为用于选择拍摄模式的图像,显示有全景拍摄模式选择用的全景选择图像191a(参照“Pan”这一字符)、颅拍摄模式选择用的颅选择图像191b(参照“Ceph”这一字符)、CT拍摄模式选择用的CT选择图像191c(参照“CT”这一字符)。虽然“Pan”、“Ceph”、“CT”是字符,但是以能够识别为字符的形式被显示,其含义是字符形状的图像。也可以设为不采取文字的形状而是象征性地表示各拍摄的图像,也可以同时使用两者。在图示的状态下,CT拍摄模式通过CT选择图像191c的使用来选择。在显示部158a,作为用于设定拍摄条件的图像,显示有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194。在此,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194显示在显示部158a的右侧。在显示部158a显示有实例图像195。这里,实例图像195显示在显示部158a中的全景选择图像191a、颅选择图像191b和CT选择图像191c的下侧。该实例图像195是用于表示拍摄区域R的图像,在此,牙弓显示为实例图像。
另外,在将拍摄对象设为牙科领域的情况下,可以将拍摄对象区域设为牙弓,也可以设为包含牙弓的颌区域。颌区域可以包括颌关节区域。
此外,拍摄区域R也可以设定为在以立体的方式进行观察时,以沿着头部P的上下方向的轴为中心轴的圆柱状或球状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实例图像中,拍摄区域R表示为圆形区域R。
在上述显示部158a设置有检测对该显示区域的触摸位置的作为二维位置检测部的触摸检测部158b。
当操作者触摸全景选择图像191a、颅选择图像191b和CT选择图像191c中的任一个时,由触摸检测单元158b检测该触摸操作。由此,在主体控制部150中,受理进行全景拍摄、或进行颅拍摄、或者进行X射线CT拍摄。
另外,当操作者触摸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194时,如图8所示,对应于该触摸操作,显示与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194对应的多个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194c、194d、194e。多个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194c、194d、194e表示大小(直径、高度)等彼此不同的区域。通过使用者选择性地触摸多个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194c、194d、194e中的任一个,由此受理拍摄区域的设定操作。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是用于选择直径为40mm的拍摄区域R的图像。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表示拍摄区域R的高度为80mm,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b表示拍摄区域R的高度为40mm。即,在各拍摄区域选择图像中,直径在上段显示,高度在下段显示,数字的值以毫米的单位表示大小。不管拍摄区域R的高度如何,拍摄区域R都为直径40mm的情况表示对牙弓的一部分进行区域指定。因此,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可以说是用于受理以牙弓的一部分作为对象进行X射线CT拍摄的图像。
另外,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c、194d、194e是用于选择直径为80mm的拍摄区域R的图像。另外,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c、194d、194e分别表示拍摄区域R的高度为80mm、50mm、40mm。不管拍摄区域R的高度如何,拍摄区域R都为直径80mm的情况表示对从体轴的轴向观察时的牙弓全体进行区域指定。因此,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b、194c、194d可以说是用于受理以牙弓全体作为对象进行X射线CT拍摄的图像。
在高度为80mm的情况下,例如将上下双方的颌区域作为对象,在高度为50mm的情况下,例如将以使法兰克福平面成为水平的方式定位头部P时的上下一侧的颌区域作为对象,在高度为40mm的情况下,例如将以使甘伯氏平面(camper’s plane)成为水平的方式定位头部P时的上下一侧的颌区域作为对象。
目前,如果选择了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b,则在图7中,如在靠右侧的上下的大致中央所示,表示选择了直径为40mm、高度为40mm的拍摄区域。
另外,无论是在对牙弓的一部分进行区域指定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是直径为40mm的拍摄区域R),还是在对牙弓的整体进行区域指定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是直径为80mm的拍摄区域R),从头部P的整体来看,均是将头部P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的一例。
返回图7,在实例图像195重叠显示有拍摄区域图像195a。(在选择了直径为80mm的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重叠显示拍摄区域图像195b)。作为拍摄区域图像195a、195b,显示与通过上述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194设定的拍摄区域对应的大小的圆。拍摄区域图像195a是在选择了以牙弓的一部分为对象的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所显示的图像,拍摄区域图像195b是在选择了以牙弓整体为对象的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所显示的图像。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选择直径为40mm、高度为40mm的拍摄区域而显示了拍摄区域图像195a的情况下,通过操作者触摸实例图像195的所需的位置,从而使拍摄区域图像195a移动到指定牙弓的任意部分的位置。由此,可以在牙弓的任意位置(例如,前牙区域、右臼齿区域、左臼齿区域)指定拍摄区域R。可以用指针等聚焦拍摄区域图像195a,并以拖放的方式将其移动到所需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区域指定,也可以在用指针等聚焦了拍摄区域图像195a的基础上,另外用移动键进行移动。也可以在画面上使实例图像195相对于静止的拍摄区域图像195a以同样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区域指定。
当受理了拍摄区域R的指定时,通过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驱动,旋转支承部124移动到能够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位置,通过旋转机构132,旋转支承部124绕旋转轴X1的轴的角度向拍摄开始设定。
将作为牙弓的一部分的前牙区域作为对象而选择了拍摄区域R的情况是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位置设定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的一例。在以下的例子中,以将前牙区域作为拍摄对象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
但是,以牙弓整体为对象的拍摄区域R也能够理解为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位置设定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的一例。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下述那样进行使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Q上旋转的控制。
在上述例子中,对利用触摸面板进行拍摄模式的指定、拍摄区域R的指定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物理性地受理操作的开关(按钮)等受理各种设定。移动操作等也不限于触摸操作,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利用键等进行的移动操作来进行。
如此,在步骤S11中,拍摄区域设定部151a通过操作面板装置158受理对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的拍摄区域R的位置的设定操作。在此,拍摄区域设定部151a通过操作面板装置158,受理拍摄区域选择图像194a、194b中的任一个的选择操作以及拍摄区域图像195a相对于实例图像195的位置设定,由此受理拍摄区域R的位置设定。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判定是否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设定为拍摄区域R。在上述例子中,在设定了前牙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判定为是,进入步骤S13。在设定了右臼齿区域或左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判断为否,进入步骤S15。在步骤S15中,通过公知的控制等,进行以臼齿区域等为对象的X射线CT拍摄,结束处理。在设定了右臼齿区域或左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通过后述的变形例对能够应用的X射线检测器128的旋转控制例进行说明。
关于基于所设定的拍摄区域R进行的拍摄区域R是否为前牙区域的判定,例如在对牙弓的一部分进行了区域指定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是直径为40mm的拍摄区域R),能够通过判断所设定的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坐标是否属于预先设定的臼齿区域来进行。
如果进入步骤S13,则参照参照表153b,确定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内容。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内容表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进行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旋转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如何移动。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基于所确定的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内容,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给定的环行轨道Q旋转,进行X射线CT拍摄。即,通过旋转机构132和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此时,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换言之,以在头部P的前侧(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靠前侧,并且X射线发生器126位于头部P的靠后侧的定时),拍摄区域R的放大率变小,在头部P的后侧(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靠后侧,并且X射线发生器126位于头部P的靠前侧的定时),拍摄区域R的放大率变大的方式,变更拍摄区域R的放大率,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绕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
放大率例如可以通过将X射线发生器126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DG,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DD,由(放大率)=(DG+DD)/DG来计算。
参照图9及图10,更具体地对该旋转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及图10和其以后的各图中所示的环行轨道及移动轨道有时会夸张地描绘。另外,环行轨道以X射线检测器128的检测面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为基准来考虑。
在开始X射线CT拍摄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头部P通过头部固定装置142以固定位置和固定姿态被固定。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会以由头部固定装置142固定的头部P的前后为基准,记为前、后。相对于该头部P,由旋转支承部124支承的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将头部P配设在它们之间的状态配置。在此,设为在初始状态下,机械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相对于头部P在右侧配置有X射线发生器126,相对于头部P在左侧配置有X射线检测器128。设为从该状态起,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朝右向旋转。另外,设为旋转轴X1位于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中的X射线检测器128的位置。将旋转轴X1与X射线发生器126之间的距离设为L1,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设为L2。
作为由将机械旋转轴X1设置在比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的中央位置更接近X射线检测器128的位置的结构实现的效果的例子,可举出能够满足如下要求的效果,即:在尽可能将X射线拍摄过程中的机械旋转轴X1的移动量抑制为较小的同时,尽量减小放大率,并且使X射线检测器128尽量接近拍摄区域R以使投影像清晰的要求。
初始状态下的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X射线检测器128也可以相对于头部P的正左侧位于X射线束的扇形角度近前(在以右旋为前提时,在左旋侧位于近前)。X射线束的扇形角是X射线束的照射的扩展角度(参照图9的角度β)。另外,在初始状态下,X射线检测器128也可以配置在头部P的前侧、右侧、后侧、它们之间的任意一个位置。此外,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也可以朝左向旋转。
为了实现X射线检测器128的上述环行轨道Q,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以旋转轴X1为中心进行旋转同步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移动,从而使旋转支承部进行合成运动,由此控制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头部P的环行轨道Q。
由此,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此时,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被变更。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
上述环行轨道Q是不具有朝向拍摄区域R凹陷的部分的轨道为宜。环行轨道Q也可以是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向外凸出的曲线连续的轨道。
此外,环行轨道Q是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为宜。
在拍摄区域R为前牙区域的情况下,在环行轨道Q中,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正面最接近拍摄区域R为宜。
环行轨道Q包括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移动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1,环行轨道Q中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1以外的轨道Q2是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的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2为宜。在此,环行轨道Q中的前半部分为等距离移动轨道Q1,后半部分为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2。在环行轨道Q中,并不一定要通过等距离移动轨道Q1及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2在前后二等分。等距离移动轨道Q1可以相对于距离变化移动轨道Q2占据更小的部分,或者占据更大的部分。等距离移动轨道Q1优选以头部P的正面为中心在左右以均等范围扩展。
通过旋转轴X1的移动,为了实现X射线检测器128的上述环行轨道Q,使旋转轴X1向与拍摄区域R相对于头部P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变更为宜。
即,设定环行轨道Q包括: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拍摄区域R的第一轨道;以及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第二轨道。如果拍摄区域R为前牙区域,则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相对于头部P为前侧。因此,第一轨道是环行轨道Q中的前侧的轨道(由于与上述等距离移动轨道Q1相同,所以下文中标注相同的符号Q1)。同样地,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相对于头部P为后侧。因此,第二轨道是环行轨道Q中的后侧的轨道(由于与上述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2相同,所以下文中标注相同的符号Q2)。
通过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将机械旋转轴X1在第一轨道Q1及第二轨道Q2中的每个轨道上的位置向与拍摄区域R相对于头部P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即朝向前侧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头部P的前后方向)进行变更,而形成环行轨道Q。另外,所谓将旋转轴X1向与拍摄区域R相对于头部P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即前侧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头部P的前后方向)进行变更,是指向包括该平行的方向(头部P的前后方向)的分量的方向进行变更。因此,环行轨道Q中的旋转轴X1的位置不仅可以向该平行的方向(头部P的前后方向)移动,还可以向与其交叉的方向移动。第一轨道Q1的曲率半径也可以比第二轨道Q2的曲率半径小。
由此,例如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前侧的状态和位于头部P的后侧的状态下,能够将旋转轴X1的位置向头部P的前后方向进行变更。更具体而言,能够将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前侧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配设在与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后侧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相比,在头部P的前后方向上靠前侧的位置。由此,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前侧时,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接近拍摄区域R。另外,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后侧时,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远离拍摄区域R。
更具体而言,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期间,且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机械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在其他期间,机械旋转轴X1移动。
在图9和图10中,示出了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中所包含的旋转轴X1的轴轨道S。在此,轴轨道S是用于在由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时,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轨道。轴轨道S也可以仅记载为轨道S。作为一例,由于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轴X1以及拍摄区域R的中心A配设在1条直线上,所以为了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也变更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因此,轴轨道S也可以理解为在由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时,变更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在此,轴轨道S是使旋转轴X1位移的轨道,所以也可以是轴位移轨道。另外,在此,将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视为轴距离。
在此,轴距离变更轨道S描绘出沿着头部P的前后方向较长的椭圆形状。轴距离变更轨道S不必是数学上严格意义的椭圆。图9及图10所示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呈靠头部P的前后方向前侧的部分比靠头部P的前后方向后侧的部分更细长的形状。轴距离变更轨道S中的靠头部P的前侧的部分被定位在拍摄区域R的中心A,其他部分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后侧扩展。轴距离变更轨道S也可以是曲率变更的轨道。另外,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描绘出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支承部124及轨道Q1,用虚线描绘出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的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支承部124及轨道Q1。在下面的图中,有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描绘。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时,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在此为上述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为前半部分的第一轨道Q的期间,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处于使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在该期间,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进行旋转。此时的X射线检测器128的旋转直径为L2,X射线发生器126的旋转直径为L1。由此,形成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L2(保持拍摄区域R的放大率为恒定)移动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1。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移动时,在其他期间,在此,为在上述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为后半部分的第二轨道Q2的期间,通过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机械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移动。这里,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朝右向旋转。即,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右侧旋转时,通过使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在后方右侧旋转,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远离拍摄区域R。另外,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左侧旋转时,通过使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在后方左侧旋转,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远离拍摄区域R。拍摄区域R的放大率比X射线检测器128在等距离移动轨道Q1移动时的放大率大,特别是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正后方时放大率成为最大。
另外,当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Q移动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到+X侧(参照T1~T5)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1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1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13。
另外,在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到+X侧的期间(T1~T5),机械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在此期间,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变化量为0。若将轴距离变更轨道S视为整体,则能够理解成如下轨道:将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的变化量在T1~T5定时设为零,在其他定时设为大于零的值,并且作为整体,使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变化量变化的轨道。
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到+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或移动路径与有无旋转轴X1的移动无关地设为轴轨道Sα1,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或移动路径与有无旋转轴X1的移动无关地设为轴轨道Sα2。在轴轨道Sα2中,由于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的距离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是轴距离变更轨道Sα2。由轴轨道Sα1和轴轨道Sα2构成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α是图10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关于轴轨道S,也可以将在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拍摄区域R为中心旋转的期间,旋转轴X1停留在同一位置的轴轨道Sα1这样的部分称为轴滞留区域。也可以将轴距离变更轨道S中的除轴滞留区域以外的轴距离发生变化的轴轨道Sα2这样的部分称为轴距离变更区域。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轴轨道S由轴滞留区域和轴距离变更区域构成。
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半圆弧形的轨道Q1移动,其旋转直径DL1与旋转轴X1和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相同。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旋转轴X1以使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变化零以上(在正好位于位置T5、T1时变化量为零,在其他定时,变化量超过零)的变化量沿着轨道S移动。轴距离变更轨道S是在头部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因此,在位置T6~T8,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向-Y方向离开的位置LC11、LC12、LC13上。在此期间,在位置LC12,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最大地离开。在此期间内,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特别是,当旋转轴X1位于位置LC12时,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离开距离DL2,比上述DL1大。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更大地向-Y侧(后侧)离开。
如上所述,当使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时,X射线发生器126与拍摄区域R之间的距离以及X射线检测器128与拍摄区域R之间的距离连续变动。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轨道Q1(从T1朝向T5)中,X射线检测器128保持在最接近拍摄区域R的状态。因此,放大率保持在最小。在第二轨道Q2(从T5朝向T1)中,拍摄区域R从与X射线检测器128最接近的状态变为最远离的状态,其后成为最接近的状态。在X射线检测器128距离拍摄区域R最远的位置T7,放大率变为最大。
如上所述,由于在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拍摄区域R的位置相对变动,因此根据该变动控制应该由X射线限制部129限制的X射线的限制宽度(X射线限制孔的宽度)为宜。限制宽度设定在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并由X射线限制部129限制后的X射线锥束的宽度通过拍摄区域R整体,并且在其周围不会过度照射X射线的范围内为宜。限制宽度可以将旋转机构132的旋转角度作为参数来进行控制,也可以事先存储将限制宽度与旋转机构132的旋转角度建立对应所得的参照表,并根据该参照表来进行控制。
X射线限制部129例如由4张X射线遮蔽部件构成,分别设置在X射线发生器126的X射线照射口的前表面的以该X射线照射口为中心的+z侧、-z侧、+x侧、-x侧。+z侧的遮蔽部件、-z侧的遮蔽部件以分别能够在z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被独立驱动,+x侧的遮蔽部件、-x侧的遮蔽部件以分别能够在x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被独立驱动,该驱动由未图示的X射线限制部驱动控制部控制。这些X射线遮蔽部件围绕而成的空间为X射线能够通过的区域,是X射线限制孔。通过该4张X射线遮蔽部件的位移驱动控制,形成所需形状的X射线限制孔。该X射线能够通过的区域即X射线限制孔换言之是X射线通过允许部。上述限制宽度在受到限制的空间的宽度的意义上,是指该X射线通过允许部的宽度,即X射线限制孔的宽度。因此,为了增大限制量而减小限制宽度,为了减小限制量而增大限制宽度的关系成立。
利用图20对由X射线限制部129进行的X射线锥束CB形成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图20中,为了简化并明确说明,示出了图10中的X射线检测器128的移动定时中的T3和T7时的由X射线限制部129进行的X射线锥束CB形成的控制例。另外,有时会区分为定时T3的X射线锥束CB3、定时T7的X射线锥束CB7。
在对定时T3与定时T7进行比较时,T3的拍摄区域R及其中心A与T7的情况相比,更远离X射线发生器126,并且更接近X射线检测器128。
由于越远离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锥束CB扩展得越大,所以如T3那样,在拍摄区域R远离X射线发生器126的情况下,通过减小X射线限制部129的限制宽度,不会使X射线锥束CB3扩展得较大,从而能够使X射线锥束CB3通过拍摄区域R整体,并且不会在其周围过度照射X射线。
另一方面,如T7那样,在拍摄区域R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的情况下,需要在相对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的位置,将X射线锥束CB7扩展为与拍摄区域R相对应的宽度。即,需要将X射线锥束CB7比X射线锥束CB3扩展得更大。因此,通过使X射线限制部129的限制宽度比T3的情况下的限制宽度大,能够使X射线锥束CB7通过拍摄区域R整体,并且不会在其周围过度地照射X射线。
即,X射线发生器126与拍摄区域R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增大X射线限制部129的限制宽度,相反地,X射线发生器126与拍摄区域R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减小X射线限制部129的限制宽度,由此能够使X射线锥束CB通过拍摄区域R,并且不会在其周围过度地照射X射线。
另外,若着眼于放大率,则在定时T3,与定时T7的情况相比,拍摄区域R更远离X射线发生器126,更接近X射线检测器128。因此,拍摄区域R在以较小的放大率被放大的状态下投影于X射线检测器128。另一方面,在定时T7,与定时T3的情况相比,拍摄区域R相对地更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并且相对地更远离X射线检测器128。因此,与定时T3的情况相比,拍摄区域R在以更大的放大率被放大的状态下投影于X射线检测器128。
即,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拍摄区域R越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相反地越远离X射线检测器128),则放大率越大。相反地,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拍摄区域R越接近X射线发生器126(相反地越远离X射线检测器128),则放大率越小。
上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也能够理解为曲率变更机构,其在由旋转机构132使X射线检测器128进行旋转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设为使旋转轴X1位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使旋转轴X1沿着非圆的椭圆形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移动等,来调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由此调整旋转轨道Q的曲率。另外,也可以认为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旋转控制部151b通过旋转机构132和作为曲率变更机构的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由此变更环行轨道Q的曲率。
并且,当旋转控制部151b通过旋转机构132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360°以上时,X射线CT拍摄结束。由此,得到生成该拍摄区域R的X射线CT图像所需的X射线CT拍摄投影图像数据,并基于该数据生成X射线CT图像。
另外,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并不一定要旋转360°以上。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可以旋转小于360°,例如旋转270°、180°而进行X射线CT拍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部分和靠后侧的部分,上述环行轨道Q的设定就是有效的。
在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移动的结构中,控制旋转机构132和旋转轴移动机构134的旋转控制部151b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根据需要,也同时进行X射线限制部129的控制。另外,当然,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的位置控制通过旋转支承部124的驱动来实现。
即,进行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以将关注区域R夹在彼此之间的方式对置,并保持该对置关系的控制。进行使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轴X1在右旋或左旋这样的旋转方向上向同一方向旋转的控制。另外,进行控制,使得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锥束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进行旋转。优选地,以使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锥束的x方向的展宽的中心线通过拍摄区域R中的中心A的方式进行控制。优选地,进行使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和旋转轴X1同步旋转相同的旋转角度量的控制。另外,优选地,进行控制,使得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轴X1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进行旋转。
<效果等>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X射线CT拍摄装置110,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由此,能够在抑制绕头部P旋转的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与头部P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检测器128尽量在头部P附近旋转,从而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此外,由于环行轨道Q是不具有朝向拍摄区域R凹陷的部分的轨道,所以在X射线检测器128的旋转过程中,环行轨道Q的内外方向的变化变少,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由于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圆形或椭圆形的环行轨道Q旋转,所以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得到尽可能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由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的正面最接近拍摄区域R,因此能够得到清晰的前牙区域的X射线CT图像。
由于X射线检测器128在等距离移动轨道Q1中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移动,所以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从这一点来看,也容易获得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距离变更机构,具备使机械旋转轴X1移动的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并且,通过旋转控制部151b的控制,与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同步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机械旋转轴X1移动,从而使旋转支承部124进行合成运动,由此能够控制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头部P的环行轨道Q。
在这种情况下,设定环行轨道Q包括: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拍摄区域R的第一轨道Q1;以及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第二轨道Q2。通过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将机械旋转轴X1在第一轨道Q1和第二轨道Q2中的每个轨道上的位置向与拍摄区域R相对于头部P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进行变更,从而形成环行轨道Q为宜。由此,能够形成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拍摄区域R的第一轨道Q1和在拍摄区域R在头部P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第二轨道Q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期间,且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机械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在其他期间,机械旋转轴X1移动。由于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的固定位置,所以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相应地,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另外,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以其中心线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方式入射到X射线检测器128。基于该X射线检测器128的检测结果,能够容易地生成X射线CT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控制部151b的控制下使旋转轴X1移动的旋转轴移动机构134可以认为是曲率变更机构,其通过在由旋转机构132使X射线发生器126旋转时调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调整环行轨道Q的曲率。并且,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的曲率,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旋转。通过该控制,由于没有机械性急剧的运动变化,从而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获得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另外,特别是在通过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360°以上而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能够针对从多个方向对拍摄区域R中的全部地点进行的X射线照射中的每一个,获得从1个方向进行的X射线照射的投影数据信号和从其对置方向进行的X射线照射的投影数据信号,从而能够进行更优质的CT图像的重构。
<变形例>
对以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为前提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如“环行轨道QA”那样,在“环行轨道Q”之后附加了某个字符的环行轨道是环行轨道Q的一例,至少是其一部分。同样,如“轴距离变更轨道SA”那样,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之后附加了某个字符的轴距离变更轨道是轴距离变更轨道S的一例,至少是其一部分。
<第一变形例>
在第一变形例1中,以环行轨道QA包括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移动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A1,环行轨道QA中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A1以外的轨道QA2是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的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A2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作为与旋转支承部124相对应的旋转支承部124A的构造,采用旋转轴X1在旋转支承部124A中的位置比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轴X1在旋转支承部124中的位置更接近X射线检测器128侧的构造。在该情况下,由于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较短,所以在使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使旋转支承部124A旋转时,X射线检测器128有可能与头部P接触。
因此,如图12所示,即使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也通过旋转控制部151b的控制,控制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绕拍摄区域R的中心A旋转。
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A包括:在头部P的前侧,描绘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弧形的轨道SA1。在此,轨道SA1描绘半圆形状。
旋转轴X1的轨道SA在头部P的后侧,描绘呈在头部P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即长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椭圆形状的一部分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A2。在此,轴距离变更轨道SA2形成为椭圆的靠前侧的一部分被削除,并且其两端部与轨道SA1的两端部相连的形状。
因此,在将轴距离变更轨道SA视为整体时,呈雪人状的形状。
并且,通过旋转控制部151b,与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以旋转轴X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同步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A移动,从而使旋转支承部124A进行合成运动,由此控制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头部P的环行轨道QA。在旋转过程中,为了使X射线检测器128远离拍摄区域R,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在X射线检测器128侧的位置旋转。
此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A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关于轴轨道S,也可以将在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绕拍摄区域R旋转的期间,轴距离保持为恒定的部分称为轴等距离区域。关于轴轨道SA即轴距离变更轨道SA,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轴距离保持为恒定的轨道SA1那样的部分成为轴等距离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如轴距离变更轨道SA2那样的轴轨道SA中的除轴等距离区域以外的轴距离发生变化的部分称为轴距离变更区域。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轴轨道SA由轴等距离区域和轴距离变更区域构成。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环行轨道QA中的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等距离移动轨道QA1中,描绘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半圆弧形。另外,环行轨道QA中的除等距离移动轨道QA1以外的轨道QA2即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A2描绘局部的椭圆形状。在等距离移动轨道QA1与距离变更移动轨道QA2的连接部分处,向内侧形成凹陷。
另外,上述环行轨道QA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旋转轴X1的移动轨道,从而形成为不具有朝向拍摄区域R的中心A凹陷的部分的轨道。例如,靠头部P的后侧的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A2也可以描绘从靠头部P的前侧的旋转轴X1的轨道SA1的两端部朝向头部P的后方而不向头部P的外侧移动的轨道。另外,也可以使靠头部P的前侧的旋转轴X1的轨道SA1描绘中心角为180°以下的轨道,并从该轨道SA1的两端部描绘靠头部P的后侧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A2。也可以形成为使轨道SA1与轴距离变更轨道SA2的连接部处的轨道SA1和轴距离变更轨道SA2的两端部附近从中心A稍微向外鼓出,形成没有凹部的平滑的闭合曲线的轨道。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1)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2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2)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2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3)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23。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4)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24。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5)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25。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26。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27。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28。
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旋转轴X1在以拍摄区域R为中心的半圆弧形的轨道SA1上移动。结果,X射线检测器128的轨道QA1的直径DL2成为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加上旋转轴X1的旋转直径而得到的直径。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A2移动。轴距离变更轨道SA2是将在头部P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用沿着其短轴方向的线分断所得的局部椭圆形状,并以在朝向头部的后方较大地凸出的同时弯曲的方式延伸。因此,在位置T6~T8,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向-Y方向离开得较远的位置LC26、LC27、LC28。该相对于中心A的分隔距离在位置LC27处最大。在此期间内,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较大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特别是,在位置T7,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DL2大于上述DL1。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更大地向-Y侧(后侧)离开。
根据本变形例,即使在旋转轴X1的位置接近X射线检测器128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X射线检测器128与头部P接触的同时,使X射线检测器128尽可能接近拍摄区域R地绕头部P旋转。
此外,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二变形例>
在第二变形例中,对在图6所示的步骤S11中设定了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的第二拍摄区域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即,也可以考虑如下结构:能够在头部P中,指定某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某个区域为第一拍摄区域R1,其他区域为第二拍摄区域R2,分别对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结构。对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等中所说明的具有上述优越性的X射线CT拍摄。例如,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对包括前牙区域作为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拍摄区域的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环行轨道Q旋转而进行X射线CT拍摄。
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具有其他优越性的X射线CT拍摄。第二拍摄区域R2代表性地是头部P的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包含上述左右任意一个臼齿的区域是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一例。也可以将包括左右任意一个颌关节的区域设为第二拍摄区域R2。本第二变形例是假定了上述内容的例子。
拍摄主体部120使用图9、图10时的主体部,并考虑设定了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的情况。另外,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的设定,如上所述,可以使用图7和图8所示的用户界面等来实现。
如图13所示,在设定了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的情况下,该第二拍摄区域R2在头部P的前后方向上存在于大致中央或中央附近。因此,可以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前侧的情况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后侧的情况之间,不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较大地变更。
因此,应用拍摄区域R1的情况的逻辑,将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前方的情况下的X射线检测器128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考虑为距离的最小值DLa1,将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头部P的后方的情况下的X射线检测器128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考虑为距离的最大值DLa2,在对包括臼齿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使X射线发生器128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a1相对于最大值DLa2的比率大于X射线发生器128与第一拍摄区域R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1相对于最大值DL2的比率的方式(参照图10),通过旋转机构132和距离变更机构(在以第二实施方式为前提时为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拍摄区域R2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即,DLa1/DLa2>DL1/DL2。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通过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向拍摄区域R2的中心A移动之后,使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利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例子(参照步骤S15)。在这种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以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距离L2为旋转直径进行旋转,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的距离保持为恒定,该距离的最大值DLa2、最小值DLa1都为L2。因此,DLa1/DLa2=1。X射线检测器128在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分离度的变化为零的环行轨道U上移动。
关于第二变形例,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X射线检测器128也从-X侧经由+Y侧、+X侧、-Y侧旋转至-X侧,与此对应地,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U上的位置T1~T8移动并返回到T1。
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同样地,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到+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或移动路径与有无旋转轴X1的移动无关地设为轨道SN1,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或移动路径与有无旋转轴X1的移动无关地设为轨道SN2。由轨道SN1和轨道SN2构成轨道SN。轨道SN1与轨道SN2均为轴滞留区域,轨道SN整体为轴滞留区域的轨道。
另一方面,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对包括前牙区域R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正面最接近拍摄区域R2,最小值DL1成为L2。此外,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最远离拍摄区域R2,最大值DL2成为L2加上旋转轴X1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Y侧偏移的距离所得的值,从而DL2>L2。因此,DL1/DL2<1。
因此,可知图13所示的例子为如下的一个例子:DLa1/DLa2>DL1/DL2,在对包括臼齿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使X射线发生器128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a1相对于最大值DLa2的比率大于X射线发生器128与第一拍摄区域R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1相对于最大值DL2的比率的方式,通过旋转机构132和距离变更机构(在以第二实施方式为前提时为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拍摄区域R2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
如果在使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与包括前牙区域的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则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后侧时,X射线检测器128有可能与头部P接触,但图9、图10、图13所示的旋转支承部124、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机械旋转轴X1的配置结构是即使在使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与包括臼齿区域的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无论在哪个角度,X射线检测器128也不可能与X射线检测器接触的配置构造的例子,因此关于包括臼齿区域的拍摄区域R,将距离的最大值DLa2、最小值DLa1如上述那样均设为L2。
从与头部之间的关联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定义这一点。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一拍摄区域R1,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前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前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成为最大的地点)时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YL1(=DL1)、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后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后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成为最小的地点)时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YL2(=DL2)。
在第二变形例中,将头部P的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二拍摄区域R2,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前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前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成为最大的地点)时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YLa1(=DLa1)、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后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后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成为最小的地点)时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设为YLa2(=DLa2)。
然后,在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拍摄时,以使YLa1/YLa2>YL1/YL2的方式,使拍摄区域R2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
该配置条件可以基于标准骨架的头部P来确定,在假定多个标准骨架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较大的骨架的头部P来确定。另外,也可以基于大致认为是头部P的骨架中的最大的骨架的头部P来决定。
另外,也可以基于由头部尺寸的设定器设定的单个头部来确定个体不同的头部。头部尺寸的设定器可以是对如头部保持架那种夹持头部的可动部件的开度进行测量的部件,也可以是对头部的通过X射线拍摄得到的X射线图像上的头部尺寸进行图像识别等来进行测量的部件,或者也可以是受理对所显示的X射线图像进行的尺寸指定操作的部件。
例如,也可以根据个体的头部尺寸的大小改变轴距离变更轨道S的变更量,尺寸越大,使变更量越大。或者,也可以按照个体的头部尺寸的大小变更轴轨道S,以给定的基准尺寸等为基准,在头部尺寸小的情况下,对第一拍摄区域R1和第二拍摄区域R2均应用仅由轴滞留区域或仅由轴等距离区域构成的轴轨道S。
即使在对包括臼齿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旋转轴X1也不一定要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也可以在使旋转轴X1绕拍摄区域R的中心A旋转的同时,进行X射线CT拍摄。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旋转轴X1以椭圆形等旋转。此外,X射线检测器128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DLa2与最小值DLa1也可以不同。
无论如何,根据本变形例,以使X射线发生器128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a1相对于最大值DLa2的比率大于X射线发生器128与以前牙作为对象的第一拍摄区域R1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DL1相对于最大值DL2的比率的方式,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由此,在对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与头部P接触,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从而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另外,根据本变形例,在将头部P中的不同于前牙区域的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将X射线检测器128与拍摄区域R2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的状态(拍摄区域R2的放大率也恒定),使拍摄区域R2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因此,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描绘出稳定的环行轨道。因此,容易得到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在此,返回第一变形例进行补充。在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考虑将在图12中作为拍摄区域R表示的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作为第一拍摄区域R1,将头部P的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作为第二拍摄区域R2,并考虑通过用于第一变形例的旋转支承部124A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X射线CT拍摄。在该情况下,如果以使机械旋转轴X1位于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的位置的方式使旋转支承部124A旋转,则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有可能与头部P接触,对于这种情况,例如,在使机械旋转轴X1绕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旋转的同时,进行X射线CT拍摄。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拍摄区域R1,旋转轴X1的轨道SA1仅在头部P的前侧,描绘出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为等距离的弧形状,而相对于第二拍摄区域R2,在X射线检测器128的整个环行轨道上,旋转轴X1的轨道描绘出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为等距离的弧形状(例如正圆)。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第一拍摄区域R1和第二拍摄区域R2,也适用DLa1/DLa2>DL1/DL2的关系、YLa1/YLa2>YL1/YL2的关系。
<第三变形例>
在第三变形例中,对环行轨道QB是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X射线检测器128在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的同时进行移动的轨道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三变形例是以将上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作为距离变更机构为前提的,因此第三变形例也是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整个期间,机械旋转轴X1进行移动的一个例子。
在图14中,示出了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中所包含的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B。
轴距离变更轨道SB描绘出心形。轴距离变更轨道SB中的向内侧凹陷的顶点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从该部分主要向头部P侧方及后方扩展。
更具体而言,轴距离变更轨道SB包括轴距离变更轨道SB中的靠头部P的前后方向前侧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B1以及轴距离变更轨道SB中的靠头部P的前后方向后侧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B2。轴距离变更轨道SB1形成为如下形状: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起在左右分别以向头部P的前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并且朝向头部P的两侧方的2个弧形部分相连的形状。轴距离变更轨道SB2形成为从轴距离变更轨道SB1的两端包围头部P的后侧的横长的局部椭圆形状。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整个期间内,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上述轴距离变更轨道SB移动。
另外,当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Q移动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B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的整个期间,通过由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B移动,由此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即,在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B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始终变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也始终变动。
另外,轴距离变更轨道SB2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头部P的后侧突出的量明显比轴距离变更轨道SB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头部P的前侧突出的量大。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B移动。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1)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3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2)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3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3)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的位置LC33。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4)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34。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5)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35。
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36。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37。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38。
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旋转轴X1在2个弧形的轨道相连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B1上移动。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旋转轴X1在椭圆形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B2移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旋转的整个期间,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
在沿着Y轴方向(前后方向)观察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B2中的位置(例如LC36、LC37、LC38)与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B1中的位置(例如LC32、LC33、LC34)相比,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离开得更远。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更大地向-Y侧(后侧)离开。
环行轨道QB也可以形成为长轴与短轴的长度之差较小的椭圆形状。另外,也可以首先设定在定时T3的X射线检测器128和X射线发生器126的位置以及在定时T7的X射线检测器128和X射线发生器126的位置,并设定连结它们之间的椭圆轨道,然后计算旋转轴X1应取的位置,规定轴距离变更轨道SB2。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即,为了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B旋转,需要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发生变化。如果像本变形例那样,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移动时,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则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尤其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移动时,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期间内,机械旋转轴X1移动,从而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侧及外周侧移动的变化平缓,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此外,除了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移动,在其余的轨道,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以及由此派生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四变形例>
在第四变形例中,对环行轨道QC是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的轨道的例子进行说明。第四变形例是以将上述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作为距离变更机构为前提的,因此第四变形例也是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整个期间,机械旋转轴X1进行移动的一个例子。
在图15中,示出了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中所包含的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C。
轴距离变更轨道SC包括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和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
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主要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描绘出局部椭圆形状。在此,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长轴沿X轴方向(头部P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中的前侧的中央部分成为椭圆形状的缺失部分,相当于该缺失部分的中央的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主要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包括闭合曲线区域和从闭合曲线区域的前侧的中央部分突出的延伸曲线区域。
闭合曲线区域是描绘出椭圆形或圆形的闭合的曲线。在此,闭合曲线区域的前侧的中央部位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中的前侧的中央部分的缺失部分的中央。闭合曲线区域的后侧的中央部分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后侧向外方突出。此外,闭合曲线区域的宽度小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宽度,因此,闭合曲线区域的两侧部分收容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两侧内。
延伸曲线区域从闭合曲线区域的前侧的中央部向+X方向和-X方向(头部P的左右方向)分别延伸。一对延长曲线区域到达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中的到达椭圆形状的缺失部分的两端部,由此,成为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与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连接在一起的状态。
旋转轴X1在朝向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途中或远离中心A的途中,能够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移动到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或者从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移动到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整个期间内,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上述轴距离变更轨道SC移动。更具体而言,规定为使旋转轴X1以如下方式移动: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靠头部P的右前侧的位置沿着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向顺指针方向旋转,并在拍摄区域R的中心A附近移动到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接着沿着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朝右向旋转,最后在拍摄区域R的中心A附近返回到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并返回到初始位置。
另外,当X射线检测器128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C移动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C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的整个期间,通过由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C移动,由此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即,在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C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始终变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也始终变动。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1)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4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2)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4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3)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43。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4)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44。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5)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X方向的位置LC45。
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46。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47。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48。
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旋转轴X1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的轨道上移动。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旋转轴X1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上移动。
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中,旋转轴X1相对于关注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移动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从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减去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距离。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中,旋转轴X1相对于关注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移动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无论如何,旋转轴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均是始终变动的。因此,环行轨道QC示出了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的轨道的一例。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上的位置(例如LC46、LC47、LC48)处的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远离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另一方面,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C1上的位置(例如LC42、LC43、LC44)处的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接近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离得更远。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即,为了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C旋转,需要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发生变化。如果像本变形例那样,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移动时,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则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方向及外周方向移动的变化平缓。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尤其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移动时,在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的期间内,机械旋转轴X1移动,从而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内周侧及外周侧移动的变化平缓,由此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抖动,容易生成清晰的X射线CT图像。
另外,由于能够将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QC形成为以尽量不从头部P的周围分隔的方式沿着头部P的外周的椭圆形状的轨道,因此能够避免X射线检测器128与头部P接触的可能性,并且保持X射线检测器128接近拍摄区域R的状态,从而能够使X射线CT图像的画质更为良好。
此外,除了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保持等距离地进行移动,在其余的轨道,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以及由此派生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五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一~第四变形例中,以变更X射线发生器126及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的曲率,特别是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的曲率的结构为中心进行了说明。
在第五变形例中,对在不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的曲率的前提下,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由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旋转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第五变形例中,如图16所示,环行轨道QD描绘出圆形。由于环绕轨道QD的中心AD存在于比拍摄区域R的中心A靠后方,所以在旋转支承部124的旋转过程中,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
为了实现上述结构,在图16中,示出了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中所包含的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D。
轴距离变更轨道SD包括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和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
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描绘出圆形或椭圆形。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中的前侧的中央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并从该部分向头部P侧方及后方扩展。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描绘出比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的前侧的中央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在该部分,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与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相连。旋转轴X1能够在拍摄区域R的中心A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向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移动。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整个期间内,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上述轴距离变更轨道SD移动。更具体而言,规定为使旋转轴X1以如下方式移动:沿着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朝右向旋转,并在拍摄区域R的中心A移动到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接着沿着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朝右向旋转。
另外,当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QD移动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D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的整个期间,通过由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D移动,由此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即,在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D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始终变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也始终变动。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1)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的位置LC5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2)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5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3)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53。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4)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54。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5)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上的位置LC55。
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56。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57。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58。
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旋转轴X1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上移动。当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旋转轴X1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上移动。
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中,旋转轴X1相对于关注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移动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从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减去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距离。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中,旋转轴X1相对于关注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移动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无论如何,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均是始终变动的。因此,环行轨道QD示出了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移动的轨道的一例。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D2上的位置(例如LC56、LC57、LC58)处的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远离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另一方面,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D1上的位置(例如LC52、LC53、LC54)处的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接近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离得更远。
即使在如该第五变形例那样,不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的曲率,例如将环行轨道QD设为圆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旋转。
<第六变形例>
在第六变形例中,示出了使X射线发生器126以圆形旋转的情况。严格地说,X射线发生器126的焦点在圆形的X射线发生轨道ED上移动。为了实现该结构,在图17中,示出了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中所包含的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E。
轴距离变更轨道SE包括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和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
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主要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描绘出圆形或椭圆形。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中的前侧的中央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附近,并从该部分向头部P侧方及后方扩展。由于还包括旋转轴X1位于后述的位置LC61的定时和位于位置LC65的定时,所以包括从拍摄区域R的中心A附近向-X侧、+X侧,分别从闭合曲线突出的曲线区域。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示出了X射线检测器128主要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的期间内的旋转轴X1的移动轨迹。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描绘出局部椭圆形状。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的前侧的中央部分为椭圆形状的缺失部分,位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附近。在到达该缺失部分的两端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与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相连。旋转轴X1在接近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途中,能够从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向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移动。
作为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内容,规定为在旋转机构132使旋转支承部124旋转的整个期间内,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上述轴距离变更轨道SE移动。更具体而言,规定旋转轴X1以如下方式移动:沿着第一轴距离变化轨道SE1的一部分朝右向旋转,在接近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途中移动到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并沿着该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朝右向旋转,然后,返回到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并部分地沿着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
另外,当X射线检测器128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E上移动时,控制旋转轴X1在轴距离变更轨道SE中的移动速度(位置),以在保持从X射线发生器126照射的X射线的中心线XM通过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状态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132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的整个期间,通过由旋转轴移动机构134使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E移动,由此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即,在旋转轴X1沿着轴距离变更轨道SE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始终变动。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也始终变动。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1)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X方向侧的位置LC61。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2)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62。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3)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63。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4)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64。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X方向侧(参照T5)的定时,旋转轴X1位于偏向+X方向侧的位置LC65。
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6)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66。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Y方向侧(参照T7)的定时,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Y方向的位置LC67。在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参照T8)的定时,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位于偏向将-X方向的分量与-Y方向的分量合成所得的方向的位置LC68。
X射线发生轨道ED由第一X射线发生轨道ED1和第二X射线发生轨道ED2构成。在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1经由T2、T3、T4移动到T5时,X射线发生器126在第一X射线发生轨道ED1上移动。在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T5经由T6、T7、T8移动到T1时,X射线发生器126在第二X射线发生轨道ED2上移动。
在X射线发生器126在第一X射线发生轨道ED1移动的大部分期间,旋转轴X1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移动的大部分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从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减去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距离。在X射线发生器126在第二X射线发生轨道ED2移动的期间,旋转轴X1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在旋转轴X1在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C2移动的期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分离将旋转轴X1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距离L2和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无论如何,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之间的距离是始终变动的。因此,环行轨道QE示出了在头部P的整个周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的轨道的一例。
第二轴距离变更轨道SE2上的位置(例如LC66、LC67、LC68)处的旋转轴X1大体上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远离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另一方面,第一轴距离变更轨道SE1上的位置(例如LC62、LC63、LC64)处的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向X射线发生器126侧偏移,因此,使X射线检测器128向接近拍摄区域R的一侧偏移。因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头部P的靠后侧时,与通过头部P的靠前侧时相比,相对于拍摄区域R离得更远。
即使在如该第六变形例那样,使X射线发生器126以圆形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从而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旋转。
通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2所示的控制、第三~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的情况下,从Z方向观察时的X射线发生器126、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它们之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对准、机械旋转轴X1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位置的控制如下所述。
在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前方,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X射线检测器后方通过定时),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前方,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X射线检测器前方通过定时)相比,使机械旋转轴X1向从X射线发生器126朝向X射线检测器128的方向移动。相反地,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前方,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X射线检测器前方通过定时),与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前方,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X射线检测器后方通过定时)相比,使机械旋转轴X1向从X射线检测器128朝向X射线发生器126的方向移动。
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环行轨道Q移动的期间,将机械旋转轴X1向+y方向的最大位移位置设为+Py,将向-y方向的最大位移位置设为-Py,优选控制为:在X射线检测器前方通过定时,机械旋转轴X1来到-Py,在X射线检测器后方通过定时,机械旋转轴X1来到+Py。
在X射线检测器前方通过定时与X射线检测器后方通过定时之间,优选使机械旋转轴X1在-Py与+Py之间位移。
设为使用相同的X射线CT拍摄装置110,对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3所示的控制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及第三~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进行比较,优选设定为: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中的X射线检测器后方通过定时的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分离度大于图13所示的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分离度。
<第七变形例>
另外,如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8所示,旋转支承部224也可以具备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X射线的照射方向移动的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由包括滚珠丝杠机构及电动机等的移动机构、线性电动机等线性致动器构成,并组装于旋转支承部224。该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旋转支承部224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使该X射线检测器128在位置DT1与位置DT2之间位移。位于位置DT2的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发生器126之间的距离比位于位置DT1的X射线检测器128与X射线发生器126之间的距离大。例如,在形成为将整个牙弓区域或整个颌区域设为拍摄区域R的装置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旋转轴移动机构134。
通过利用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使X射线检测器128移动,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的距离,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在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在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F旋转。
图19示出了本变形例中的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QF的一例。
在使旋转轴X1与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一致的状态下,并且在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旋转轴X1位于固定位置(例如,位于位置DT1的状态)的状态下,使X射线发生器126和X射线检测器128旋转。
拍摄区域R为牙弓局部拍摄区域R或颌局部拍摄区域R,设为位于前牙区域,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前方旋转时,保持使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位置DT1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在相对于拍摄区域R保持固定距离的状态下,在圆弧形的轨道QF1(参照位置T1~T8)旋转。
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旋转时,保持使X射线检测器128位于位置DT1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在相对于拍摄区域R保持固定距离的状态下,在圆弧形的轨道QF1旋转。于是,X射线检测器128有可能与头部P的后部接触(参照图19中用单点划线所示的X射线检测器128)。
因此,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旋转时,使X射线检测器128从位置DT1朝向位置DT2移动,从而与X射线发生器126分离较远。例如,从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正侧方的时刻趋向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正后方的时刻,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逐渐增大,在X射线发生器126通过头部P的正后方的时刻,X射线检测器128距离拍摄区域R的中心A最远。即,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正后方位于位置DT2。于是,X射线检测器128描绘出朝向头部P的后部较大地突出的半椭圆状的轨道QF2而移动,从而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与头部P接触。如此,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前方旋转时,在圆弧形的轨道QF1的半圆弧形的部分移动,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后方旋转时,在半椭圆形的轨道QF2移动,通过在由轨道QF1、QF2构成的环行轨道QF移动,使得X射线检测器128不易与头部P接触。
另外,X射线发生器126沿着以拍摄区域R的中心A为中心的圆形轨道旋转。
如此,作为距离变更机构,使用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X射线发生器126离开移动的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而不是使旋转轴X1移动的机构,从而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R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机构132和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226使拍摄区域R位于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同时,使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在头部P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中心A的距离,能够使X射线检测器128沿着针对头部P的前侧接近拍摄区域R且针对头部P的后侧远离拍摄区域R的环行轨道QF旋转。
在当前图示的状况下,特别是采用在将哪个区域作为拍摄区域R的观点时,也可以将图13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SN)称为侧头区域用轨道SSR,将图10、图12、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Sα、SA、SB、SC、SD、SE)称为前头区域用轴距离变更轨道SFR。
在着眼于有无机械旋转轴X1的移动时,也可以将如图13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N那样将旋转轴X1固定的轨道称为轴固定轨道SFX,将机械旋转轴X1的大于零的位移量的位移轨道称为位移轨道STR。
也可以将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与X射线检测器128的旋转范围建立对应,以如下方式进行称呼。关于图10、图12、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也可以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α1、SA1、SB1、SC1、SD1、SE1)称为前方环行期轨道SFH,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α2、SA2、SB2、SC2、SD2、SE2)称为后方环行期轨道SRH,可认为由前方环行期轨道SFH和后方环行期轨道SRH构成了前头区域用轴距离变更轨道SFR。
关于图13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N,也可以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N1)称为前方环行期轨道SFH,将X射线检测器128从+X侧经由-Y侧旋转至-X侧的期间的机械旋转轴X1的轨道(SN2)称为后方环行期轨道SRH,由前方环行期轨道SRH和后方环行期轨道SRH构成了侧头区域用轨道SSR。
虽然关于针对第一拍摄区域R1的X射线CT拍摄和针对第二拍摄区域R2的X射线CT拍摄,与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中心A的距离相关的YLa1/YLa2>YL1/YL2的关系的设定例,进行了前文的叙述,但从其他观点来看,也可以将轴移动的控制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
将第一拍摄区域R1的中心A的位置PR1的XY坐标设为坐标(Xr1,Yr1),将第二拍摄区域R2的中心A的位置PR2的XY坐标设为坐标(Xr2,Yr2)。
关于第一拍摄区域R1的拍摄,将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后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后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为最小的地点)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Pxr1的XY坐标设为坐标(Xxr1,Yxr1),将Yxr1相对于Yr1的偏移量,即X射线检测器128向某个方向(从X射线发生器126朝向X射线检测器的方向)的偏移量(在向X射线检测器128侧偏移时为正,在向X射线检测器128的相反侧偏移时为负)设定为DVxr1。
关于第二拍摄区域R2的拍摄,将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后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后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为最小的地点)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Pxr2的XY坐标设为坐标(Xxr2,Yxr2),将Yxr2相对于Yr2的偏移量,即X射线检测器128向某个方向的偏移量设为DVxr2。
以成为DVxr1>DVxr2的方式进行旋转轴X1的移动控制。由此,与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拍摄的情况相比,在对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以拍摄中心A为基准向后方离开更远的位置。
为了容易理解,列举数值的例子。
在PR1的XY坐标(Xr1,Yr1)为(0,0),PR2的XY坐标(Xr2,Yr2)为(-50,-50),位置Pxr1的XY坐标(Xxr1,Yxr1)为(0,-60),位置Pxr2的XY坐标(Xxr2,Yxr2)为(-50,-50)的情况下,DVxr1=60,DVxr2=0。
列举其他的数值的例子。
在PR1的XY坐标(Xr1,Yr1)为(0,0),PR2的XY坐标(Xr2,Yr2)为(-50,-50),位置Pxr1的XY坐标(Xxr1,Yxr1)为(0,0),位置Pxr2的XY坐标(Xxr2,Yxr2)为(-50,0)的情况下,DVxr1=0,DVxr2=-50。
在将机械旋转轴X1设置在比X射线发生器126与X射线检测器128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X射线检测器128的位置的结构条件下,优选地,DVxr2≥0。即,对于第二拍摄区域,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使旋转轴X1滞留在拍摄区域R2的中心A的位置,或从中心A向后方偏移。另外,由于DVxr1>DVxr2,结果,对于第一拍摄区域,在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头部P的后方时,使旋转轴X1从拍摄区域R1的中心A向后方偏移。
关于第一拍摄区域R1的拍摄,将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相对于头部P最靠前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前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为最大的地点)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Pxf1的XY坐标设为坐标(Xxf1,Yxf1),将Yxr1相对于Yr1的偏移量,即X射线检测器128向某个方向的偏移量设为DVxf1。
关于第二拍摄区域R2的拍摄,将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头部P最靠前侧的地点(在头部P的前方,环行轨道上Y方向的坐标为最大的地点)时的旋转轴X1的位置Pxf2的XY坐标设为坐标(Xxf2,Yxf2),将Yxf2相对于Yr2的偏移量,即X射线检测器128向某个方向的偏移量设为DVxf2。
DVxr1>DVxf1。由此,在对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射线检测器128在通过后方的情况下,与通过前方的情况相比,通过距离拍摄中心A更远的位置。
优选地,DVxf1≤DVxf2。由此,在对第一拍摄区域R1进行拍摄的情况下,与对第二拍摄区域R2进行拍摄的情况相比,X射线检测器128通过以拍摄中心A为基准,在前方接近度为同等的位置或比同等更近的位置。
<共同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作为对头部P的靠前侧进行拍摄的例子,说明了对前牙进行拍摄的情况,但作为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设为拍摄区域的情况,也可以存在将鼻、眼、鼻窦区域等作为对象的情况。
另外,在对头部进行拍摄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头部以朝向斜上方的姿态进行X射线CT拍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与旋转轴X1正交的方向上的朝向斜上方的姿态的头部的前方或颌所朝的方向设为前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后侧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所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冲突便能够适当组合。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相同的X射线CT拍摄装置110,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3所示的控制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根据拍摄区域R的指定位置而分开使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3所示的控制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及第三~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中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拍摄区域R的指定位置而分开使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以及第三~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中的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以能够选择的方式分开使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至少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3所示的控制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控制根据拍摄区域R的指定位置而分开使用,而且还能够选择第三~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图14~图17所示的控制中的至少一部分。
优选构成为:至少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作为第一拍摄区域R1时和将头部P的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作为第二拍摄区域R2时,能够如上述那样变更X射线检测器128的环行轨道Q。
在拍摄区域R位于前牙区域与臼齿区域之间时,也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控制。例如,在拍摄区域R为牙弓上的从前牙区域稍微偏向左右任意一侧的臼齿侧的区域的情况下,虽然对机械旋转轴X1的位移应用图10所示的轴距离变更轨道S的控制,但以使定时T7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LC12的位置稍微向+y方向偏移,使X射线检测器128相对于拍摄区域R的分离度稍微减小的方式进行调整等。在拍摄区域R为从左右任一侧的臼齿区域稍微偏向前牙侧的区域的情况下,虽然对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应用图13所示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控制,但也考虑使定时T7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比定时T3的机械旋转轴X1的位置稍微向-y方向偏移。该调整既可以根据拍摄区域R的指定位置阶段性地进行,也可以通过坐标运算等无级地进行调整。
在将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一拍摄区域R1,将头部P的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二拍摄区域R2,将位于它们之间,例如牙弓上的位于从前牙区域到左右任一个臼齿区域之间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三拍摄区域R3时,关于第三拍摄区域R3,也可以与前述的最小值DL1、最大值DL2、最小值DLa1、最大值DLa2同样地,考虑X射线检测器128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最小值DLb1、最大值DLb2,设定为DLa1/DLa2>DLb1/DLb2>DL1/DL2,也可以与前述的YL1、YL2、YLa1、YLa2同样地,考虑X射线检测器128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YLb1、YLb2,设定为YLa1/YLa2>YLb1/YLb2>YL1/YL2。
另外,也可以针对沿着牙弓的区域,在头部P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与位于靠左右任一侧的一部分区域之间设置边界,从而将应用前头区域用轴距离变更轨道SFR的区域和应用侧头区域用轨道SSR的区域分开。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将第一拍摄区域R1作为头部P的靠前侧的一部分区域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头部P的靠后侧的一部分区域设为第一拍摄区域R1。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控制的图案在头部P的前后线对称地设定即可。这样,能够有助于例如头部的靠后侧的一部分有无脑肿瘤的诊断等。
本说明书包含以下公开。
一种X射线CT拍摄装置,将头部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具备:X射线发生器,其产生X射线;X射线检测器,其检测所述X射线;旋转支承部,其将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以对置状态进行支承;轴,其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第一电动机,其使所述旋转支承部绕所述轴旋转;第二电动机,其在所述第一电动机使所述旋转支承部旋转时,使所述轴移动来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以及处理器,其对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进行控制,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从而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环行轨道旋转。
虽然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全部方式中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应该理解,可假定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未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符号说明
10 X射线CT拍摄装置
20 旋转支承部
22 X射线发生器
24 X射线检测器
32 旋转机构
33 轴部
34 距离变更机构
60 旋转控制部
110 X射线CT拍摄装置
124、124A 旋转支承部
124c 轴部
126 X射线发生器
128 X射线检测器
132 旋转机构
134 旋转轴移动机构
142 头部固定装置
150 主体控制部
151 CPU
151a 拍摄区域设定部
151b 旋转控制部
153a 拍摄程序
155 操作输入部
158 操作面板装置
191c CT选择图像
194 拍摄区域设定用图像
195a 拍摄区域图像
195b 拍摄区域图像
224 旋转支承部
226 X射线检测器移动机构
A 中心
DL1 最小值
DL2 最大值
DLa1 最小值
DLa2 最大值
ED1 第一轨道
ED2 第二轨道
Q 环行轨道
Q1 等距离移动轨道(第一轨道)
Q2 距离变更移动轨道(第二轨道)
QA 环行轨道
QA1 等距离移动轨道
QA2 距离变更移动轨道
QB、QC、QD、QE 环行轨道
R 拍摄区域
R1 第一拍摄区域
R2 第二拍摄区域
X1 旋转轴

Claims (15)

1.一种X射线CT拍摄装置,将头部的一部分作为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具备:
X射线发生器,其产生X射线;
X射线检测器,其检测所述X射线;
旋转支承部,其将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以对置状态进行支承;
旋转机构,其使所述旋转支承部以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机械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距离变更机构,其在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旋转支承部旋转时,使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来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以及
旋转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
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从而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环行轨道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环行轨道是不具有朝向所述拍摄区域凹陷的部分的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控制部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所述环行轨道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拍摄区域为前牙区域,
在所述环行轨道中,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正面最接近所述拍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环行轨道包括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通过所述头部的靠前侧的期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保持等距离地进行移动的等距离移动轨道,
所述环行轨道中的所述等距离移动轨道以外的轨道是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的距离变更移动轨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环行轨道为在所述头部的整个周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变更距离地进行移动的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对第一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所述环行轨道旋转,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包含前牙区域作为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所述一部分,
在对包含臼齿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的第二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以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与所述第二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大于所述X射线检测器与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比率的方式,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距离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X射线CT拍摄装置具备旋转轴移动机构作为所述距离变更机构,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使所述机械旋转轴朝与所述机械旋转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通过所述旋转控制部的控制,与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旋转支承部以所述机械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同步地,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使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从而使所述旋转支承部进行合成运动,由此控制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头部的所述环行轨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X射线检测器的所述环行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其在所述拍摄区域在所述头部中偏置的一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以及第二轨道,其在所述拍摄区域在所述头部中偏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
所述旋转轴移动机构将所述机械旋转轴在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中的每个轨道上的位置向与所述拍摄区域相对于所述头部的中心偏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变更,从而形成所述环行轨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的期间,且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通过所述环行轨道当中的所述头部的靠前侧的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位于拍摄区域的中心,在其他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的整个期间,所述机械旋转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保持从所述X射线发生器照射的所述X射线的中心线通过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状态的同时,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所述X射线CT拍摄装置具备曲率变更机构作为所述距离变更机构,在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旋转时,所述曲率变更机构调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由此调整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
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曲率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距离,由此变更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将前牙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曲率变更机构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并且变更所述X射线检测器相对于所述头部的所述环行轨道的曲率,由此使所述X射线检测器沿着针对所述头部的前侧接近所述拍摄区域且针对所述头部的后侧远离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环行轨道旋转,
在将所述头部中不同于所述前牙区域的区域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以将所述X射线检测器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的状态使所述拍摄区域位于所述X射线发生器与所述X射线检测器之间的同时,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在所述头部的周围旋转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拍摄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头部的位于靠前侧的一部分作为所述拍摄区域进行X射线CT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控制部通过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X射线检测器旋转360°以上。
CN201910489547.5A 2018-06-08 2019-06-06 X射线ct拍摄装置 Active CN110575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346 2018-06-08
JP2018110346A JP6894870B2 (ja) 2018-06-08 2018-06-08 X線ct撮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5189A true CN110575189A (zh) 2019-12-17
CN110575189B CN110575189B (zh) 2022-10-04

Family

ID=6679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9547.5A Active CN110575189B (zh) 2018-06-08 2019-06-06 X射线ct拍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1508B2 (zh)
EP (1) EP3578105B1 (zh)
JP (1) JP6894870B2 (zh)
CN (1) CN1105751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79539S (zh) * 2020-06-09 2021-02-22
USD963170S1 (en) 2020-06-09 2022-09-06 J. Morita Mfg. Corp. Root canal meter
WO2024042901A1 (ja) * 2022-08-26 2024-02-29 勝弘 市川 X線撮像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41491A1 (en) * 2005-07-22 2007-02-22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CT scanner and scan method
JP2007136163A (ja) * 2005-10-21 2007-06-07 Axion Japan:Kk パノラマ画像撮影装置及びパノラマ撮影における画像処理方法
CN101111192A (zh) * 2005-01-31 2008-01-23 塞隆纳牙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变的图像几何形状的层析x射线摄影仪
US20110058723A1 (en) * 2008-05-09 2011-03-10 Uwe Jandt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 image of moving object
US20110064188A1 (en) * 2009-08-19 2011-03-17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Medical X-ray apparatus
US20120039435A1 (en) * 2010-08-11 2012-02-16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imaging apparatus
US20140126687A1 (en) * 2012-11-08 2014-05-08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Photography Apparatus
WO2016111432A1 (ko) * 2015-01-08 2016-07-14 오스템임플란트 주식회사 영상 촬영 방법 및 장치
CN107847202A (zh) * 2015-07-17 2018-03-27 奥齿泰因普兰特株式会社 X射线拍摄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4032A (ja) 2010-03-19 2011-10-06 Nihon Univ X線ct撮影装置
JP5863454B2 (ja) * 2011-12-28 2016-02-16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X線ct撮影装置、及びx線ct撮影方法
JP5746990B2 (ja) 2012-02-21 2015-07-08 株式会社吉田製作所 X線撮影装置
JP6125200B2 (ja) 2012-11-05 2017-05-10 株式会社吉田製作所 X線撮影装置
KR101620331B1 (ko) * 2014-05-09 2016-05-13 오스템임플란트 주식회사 X선 촬영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1192A (zh) * 2005-01-31 2008-01-23 塞隆纳牙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变的图像几何形状的层析x射线摄影仪
US20070041491A1 (en) * 2005-07-22 2007-02-22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CT scanner and scan method
JP2007136163A (ja) * 2005-10-21 2007-06-07 Axion Japan:Kk パノラマ画像撮影装置及びパノラマ撮影における画像処理方法
US20110058723A1 (en) * 2008-05-09 2011-03-10 Uwe Jandt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 image of moving object
US20110064188A1 (en) * 2009-08-19 2011-03-17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Medical X-ray apparatus
US20120039435A1 (en) * 2010-08-11 2012-02-16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imaging apparatus
US20140126687A1 (en) * 2012-11-08 2014-05-08 J. Morit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X-ray Photography Apparatus
WO2016111432A1 (ko) * 2015-01-08 2016-07-14 오스템임플란트 주식회사 영상 촬영 방법 및 장치
CN107847202A (zh) * 2015-07-17 2018-03-27 奥齿泰因普兰特株式会社 X射线拍摄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8105A1 (en) 2019-12-11
CN110575189B (zh) 2022-10-04
JP2019209046A (ja) 2019-12-12
EP3578105B1 (en) 2021-03-17
JP6894870B2 (ja) 2021-06-30
US20190374181A1 (en) 2019-12-12
US11071508B2 (en) 202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9375B2 (ja) 医療画像診断のためのx線撮影装置
CN110575189B (zh) X射线ct拍摄装置
US9339252B2 (en) X-ray CT imaging device and X-ray CT imaging method
JP6801962B2 (ja) 医療画像診断のためのx線撮影装置
JP7013484B2 (ja) X線ct撮影装置
CN111936053A (zh) 使用法兰克福平面对准x射线医学成像设备
EP2774544B1 (en) Medical x-ray ct photography apparatus
JP2022174736A (ja) パノラマx線撮影装置
CN112055562B (zh) X射线ct拍摄装置以及x射线ct拍摄装置的控制方法
JP6903608B2 (ja) X線ct撮影装置
JP7458613B2 (ja) パノラマx線撮影装置
JP2021159514A (ja) X線撮影装置およびx線撮影方法
JP2008142387A (ja) X線ct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