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3049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3049B
CN110573049B CN201880028819.5A CN201880028819A CN110573049B CN 110573049 B CN110573049 B CN 110573049B CN 201880028819 A CN201880028819 A CN 201880028819A CN 110573049 B CN110573049 B CN 110573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vacuum cleaner
cleaner
station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88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3049A (zh
Inventor
町田幸雄
田中章义
田中正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73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3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2Dry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过滤器的广范围同时捕获尘埃、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的电动吸尘器。电动吸尘器(3)具备:产生负压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从借助负压被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过滤分离的第二网状过滤器(84);将包含尘埃的空气朝第二网状过滤器(84)引导的粗尘集尘室(71);以及将从第二网状过滤器(84)流出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引导的多个风路(66a、66b),粗尘集尘室(71)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附近具有风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张部(85),多个风路(66a、66b)相比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而偏靠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边缘侧配置,且相互离开。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从包含尘埃的空气过滤尘埃的过滤器的电动吸尘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05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电动吸尘器具备:上游侧风路,具有比过滤器的投影面积小的风路截面积;以及下游侧风路,具有比过滤器的投影面积小的风路截面积。进而,相比过滤器靠上游侧的风路和相比过滤器靠下游侧的风路均是无分支的单一的风路。因此,关于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的过滤器,存在从某一部分朝其周围逐渐捕获尘埃而网眼堵塞的倾向。
即、关于以往的电动吸尘器,无法同时有效地活用过滤器的过滤面积的整个区域,伴随着网眼堵塞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地扩宽捕获尘埃的区域。这样的过滤器的网眼堵塞现象伴随着过滤器的网眼堵塞的进展而使电动吸尘器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在过滤器的广范围同时捕获尘埃、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的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具备:电动送风机,产生负压;过滤分离部,从借助上述负压被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过滤分离;上游侧风路,将包含尘埃的空气朝上述过滤分离部引导;以及多个下游侧风路,将通过上述过滤分离部的空气朝上述电动送风机引导,上述上游侧风路在上述过滤分离部的附近具有风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张部,上述多个下游侧风路相比上述过滤分离部的中央而偏靠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边缘侧配置,且相互离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扩张部也可以形成为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比风路宽度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也可以形成为实质上遍布上述扩张部的风路截面的整个区域。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圆弧形的边缘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扩张部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实质上半圆形的风路截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在过滤器的广范围同时捕获尘埃、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粗尘集尘室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除尘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锁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将主体把手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把手复位部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站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站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框图。
图28是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执行的从电动吸尘器朝站的尘埃的移动所涉及的时序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侧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减速机构的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2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多个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以及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具备固定型的站2、和能够与站2连结以及断开的电动吸尘器3。
另外,在图1中,示出在站2连结有电动吸尘器3的形态。将该形态称为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在图2中示出电动吸尘器3从站2断开的形态。图2是电动吸尘器3被用于进行清扫的形态。
电动吸尘器3是所谓的无线式。电动吸尘器3是所谓的卧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直立式、杆式、或者手持式。能够与站2连结以及断开的电动吸尘器3能够装载于站2,且能够载放于站2。将电动吸尘器3与站2连结以及断开、将电动吸尘器3装载于站2、以及将电动吸尘器3载放于站2的任一个表现均表示将电动吸尘器3收纳于站2。
站2兼具电动吸尘器3的充电功能、回收电动吸尘器3捕集的尘埃的功能、以及蓄积所回收的尘埃的功能。站2配置在房间的合适的场所。并且,站2可以是供收纳形态的电动吸尘器3仅仅进行载置的台状的装置,也可以是具有收纳吸尘器主体3的整体或者一部分的凹部的装置。此外,站2也可以遮挡收纳形态的电动吸尘器3。
使用者将连结于站2的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图1)从站2断开(图2),在房间的被清扫面使电动吸尘器3行走、或者手持电动吸尘器3而使其移动,对被清扫面进行清扫。然后,使用者使吸尘器主体7返回站2(连结)并进行收纳(图1)。关于站2,若连结有吸尘器主体7,则对吸尘器主体7进行充电,另一方面适时地回收电动吸尘器3所蓄积的尘埃。即、电动清扫装置1在使用电动吸尘器3进行清扫后,每当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时,将电动吸尘器3捕集的尘埃回收至站2,使电动吸尘器3变空。
另外,关于从电动吸尘器3朝站2回收尘埃的频度,可以并非在每次将电动吸尘器3连结于站2时都进行。关于尘埃的回收频度,可以在电动吸尘器3与站2每连结多次时、例如在电动吸尘器3以1日使用1次的前提下每1周回收1次尘埃的次数、即每连结7次回收1次。
电动吸尘器3具备能够在被清扫面行走的吸尘器主体7和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装卸自如的管部8。管部8与吸尘器主体7流体连接。管部8是与吸尘器主体7连接而吸入尘埃的风路体。
吸尘器主体7具备主体壳体11、在主体壳体11的左右各个侧部设置的一对车轮1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主体壳体11的一次尘埃容器13、主体把手14、收容于主体壳体11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主要对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进行控制的吸尘器控制部16、蓄积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供给的电力的二次电池17。
吸尘器主体7利用二次电池17蓄积的电力驱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尘器主体7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于管部8。电动吸尘器3通过管部8而从被清扫面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以下称为“含尘空气”)。电动吸尘器3从吸入的含尘空气将尘埃分离。电动吸尘器3捕集、蓄积分离后的尘埃,另一方面排出将尘埃分离后的洁净的空气。
在主体壳体11的正面部分设置有相当于吸尘器主体7的吸入口的主体连接口18。主体连接口18是能够装卸管部8的接头。主体连接口18将管部8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主体连接口18朝主体壳体11的正面开口。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主体7以使主体壳体11的正面朝向行进方向的姿势、换言之为使主体连接口18朝向行进方向的姿势使用。将该姿势称为吸尘器主体7的使用姿势。使用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有时被使用者拿在手中的管部8牵拉而以车轮12为中心俯仰。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主体7以使主体壳体11的正面朝向上方的姿势、换言之为使主体连接口18朝向上方的姿势载置(连结)于站2。将主体连接口18朝向上方的姿势称为吸尘器主体7的收纳姿势。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从上方落下(下降)而载置于站2。将载置于站2的吸尘器主体7的状态称为吸尘器主体7的收纳状态。
车轮12将吸尘器主体7支承为能够行走。
一次尘埃容器13蓄积吸入至电动吸尘器3的尘埃。一次尘埃容器13从流入吸尘器主体7的含尘空气将尘埃分离、捕集、蓄积,另一方面,将尘埃被除去后的洁净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输送。
主体把手14在搬运吸尘器主体7时被使用。主体把手14呈拱状地架设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
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吸入负压)。
吸尘器控制部16具备微处理器(省略图示)、以及存储微处理器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参数等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存储装置存储与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关联的各种设定(自变量)。多个运转模式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出建立关联。在各个运转模式设定有相互不同的输入值(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入值、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流过的电流值)。各个运转模式与管部8所接受的操作输入建立关联。吸尘器控制部16从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择一地选择与针对管部8的操作输入对应的任意的运转模式,从存储部读出所选择的运转模式的设定,并根据读出的运转模式的设定而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运转。
二次电池17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以及吸尘器控制部16供给电力。二次电池17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的一对充电电极19电连接。
管部8借助从吸尘器主体7作用的负压而从被清扫面吸入含尘空气并朝吸尘器主体7引导。管部8具备:作为能够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装卸的接头的连接管21;与连接管21流体连接的集尘软管22;与集尘软管22流体连接的手边操作管23;从手边操作管23突出的把持部25;设置于把持部25的操作部26;与手边操作管2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的延长管27;以及与延长管2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的吸入口体28。
连接管21通过主体连接口18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
集尘软管22是长条状且挠性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软管。集尘软管22的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后方的端部)与连接管21流体连接。集尘软管22通过连接管21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
手边操作管23将集尘软管22与延长管27相连。手边操作管23的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后方的端部)与集尘软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前方的端部)流体连接。手边操作管23通过集尘软管22以及连接管21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换言之,连接管21是将集尘软管22连接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部。
把持部25是使用者为了对电动吸尘器3进行操作而用手把持的部分。把持部25以使用者能够用手容易地进行把持的合适的形状从手边操作管23突出。
操作部26具备与各个运转模式对应的开关。例如,操作部26具备: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停止操作对应的停止开关26a;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开始操作对应的起动开关26b;以及与朝吸入口体28的电源供给对应的刷开关26c。停止开关26a以及起动开关26b与吸尘器控制部16电连接。电动吸尘器3的使用者能够对操作部26进行操作而择一地选择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起动开关26b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中还作为运转模式的选择开关发挥功能。吸尘器控制部16每当从起动开关26b接受操作信号时就将运转模式按照强→中→弱→强→中→弱→………的顺序切换。另外,操作部26也可以代替起动开关26b而相独立地具备强运转开关(省略图示)、中运转开关(省略图示)、以及弱运转开关(省略图示)。
将多个筒体重合的伸缩构造的延长管27能够伸缩。延长管27的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后方的端部)具备能够相对于手边操作管23的另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前方的端部)进行装卸的接头。延长管27通过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以及连接管21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
延长管27具备保持突起27a。保持突起27a用于进行管部8的收纳。保持突起27a可以设置于吸入口体28。
吸入口体28能够在木地板或地毯等被清扫面行走或者滑行,在行走状态或者滑行状态下与被清扫面面对的底面具有吸入口31。并且,吸入口体28具备:配置于吸入口31的能够旋转的旋转清扫体32;以及驱动旋转清扫体32的电动机33。吸入口体28的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后方的端部)具备能够相对于延长管27的另一方的端部(此处为前方的端部)进行装卸的接头。吸入口体28通过延长管27、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以及连接管21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即、吸入口体28、延长管27、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连接管21、以及一次尘埃容器13是从吸入口31直到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吸入风路。电动机33每当从刷开关26c接受操作信号时使运转开始与停止交替反复。
关于电动吸尘器3,若起动开关26b被操作则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启动。例如,关于电动吸尘器3,若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停止的状态下起动开关26b被操作,则首先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以强运转模式启动,若再次起动开关26b被操作则将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变更为中运转模式,若第三次起动开关26b被操作则将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变更为弱运转模式,以下以同样方式反复。强运转模式、中运转模式、以及弱运转模式是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针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入值为强运转模式最大、弱运转模式最小。启动后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空气,使一次尘埃容器13内成为负压。
一次尘埃容器13内的负压依次通过主体连接口18、连接管21、集尘软管22、手边操作管23、延长管27、以及吸入口体28而作用于吸入口31。电动吸尘器3借助作用于吸入口31的负压而将被清扫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一次尘埃容器13从吸入的含尘空气将尘埃分离、捕集、蓄积,另一方面,将从含尘空气分离出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输送。一次电动送风机15将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的空气朝吸尘器主体7外排出。
站2设置在被清扫面的任意的场所。站2具备:能够连结吸尘器主体7的基座41;以及一体地设置于基座41的尘埃回收部42。并且,站2具备: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的尘埃移送管43;以及若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朝使用姿势倾倒则使吸尘器主体7以能够前进的方式移动的减速机构44。此外,站2具备检测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多个装载检测器45。
基座41是供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连结以及断开的场所,是装载吸尘器主体7的场所,是载放吸尘器主体7的场所。基座41具有与尘埃回收部42同等程度的宽度尺寸,并朝尘埃回收部42的前侧伸出而呈矩形状地扩展。基座41俯视观察具有能够收纳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的形状和尺寸。基座41具有与处于正面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的背面、换言之为主体壳体11的背面接触而对吸尘器主体7进行支承的放置台面41a。放置台面41a的形状优选为仿照主体壳体11的背面的形状。
基座41具备能够与吸尘器主体7连接的充电端子46。若电动吸尘器3被连结于站2,则充电端子46与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接触而电连接。
基座41具有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以贴近吸尘器主体7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鼓出部47。
尘埃回收部42配置在基座41的后方。尘埃回收部42是与基座41一体且能够放置于被清扫面的合适的形状的箱体。尘埃回收部42相比基座41朝上方延伸。换言之,尘埃回收部42是附设于作为电动吸尘器3的收纳场所的基座41、且相比收纳场所朝上方延伸的突出部。尘埃回收部42具有不与连结于基座41的吸尘器主体7干涉的合适的形状。
尘埃回收部42具备:壳体48;二次尘埃容器49,通过尘埃移送管43回收从一次尘埃容器13废弃的尘埃,并蓄积所回收的尘埃;二次电动送风机50,被收容在尘埃回收部42内,并与二次尘埃容器49流体连接;站控制部51,主要对二次电动送风机50进行控制;以及电源线52,从商用交流电源朝尘埃回收部42引导电力。
并且,尘埃回收部42具备能够装载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的管部安装部53。
壳体48以及基座41的顶板是树脂的一体成型品。
二次尘埃容器49蓄积从电动吸尘器3废弃的尘埃。二次尘埃容器49与尘埃移送管43流体连接。二次尘埃容器49从自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分离、捕集、蓄积,另一方面,将尘埃被除去后的洁净的空气朝二次电动送风机50输送。二次尘埃容器49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载在尘埃回收部42的左侧(从正面观察的右侧),且在站2的外观露出。
二次电动送风机50从二次尘埃容器49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吸入负压),使尘埃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移动。换言之,二次电动送风机50使负压经由二次尘埃容器49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使尘埃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移动。二次电动送风机50被收容在尘埃回收部42的右侧(从正面观察的左侧)。
站控制部51具备微处理器(省略图示)、以及存储微处理器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参数等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站控制部51进行二次电动送风机50的运转性控制、以及电动吸尘器3的二次电池17的充电控制。
尘埃移送管43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与一次尘埃容器13相连。尘埃移送管43是使电动吸尘器3捕集到的尘埃朝二次尘埃容器49移动的风路。若电动吸尘器3连结于站2,则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将一次尘埃容器13与二次尘埃容器49流体连接。
尘埃移送管43连接在二次尘埃容器49的吸入侧。二次电动送风机50产生的负压经由二次尘埃容器49而作用于尘埃移送管43。
尘埃移送管43具有:入口,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以及出口,与二次尘埃容器49连接。尘埃移送管43从配置于基座41的入口朝后方延伸而到达尘埃回收部42内,并在尘埃回收部42内一边弯曲一边朝上方延伸而到达配置在二次尘埃容器49的侧方的出口。
充电端子46与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在基座41上并列设置。
管部安装部53设置于尘埃回收部42的右侧面(从正面观察的左侧面)。管部安装部53具有与延长管27的保持突起27a相匹配的形状,能够勾挂于保持突起27a或嵌入保持突起27a而与保持突起27a连结。管部安装部53经由保持突起27a而将延长管27以立起状态保持。管部8以将保持突起27a连结于管部安装部53的状态被收纳。
另外,管部安装部53也可以设置于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在该情况下,吸尘器主体7经由保持突起27a而将延长管27以立起状态保持。管部8以将保持突起27a连结于管部安装部53的状态被收纳。
多个装载检测器45例如包含:设置于基座41的第一装载检测器45a;以及设置于管部安装部53的第二装载检测器45b。第一装载检测器45a检测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这一情况,换言之为吸尘器主体7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或者吸尘器主体7被置于基座41这一情况。第二装载检测器45b检测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另外,当管部安装部53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的情况下,第二装载检测器45b检测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被装载于吸尘器主体7这一情况。各个装载检测器45是所谓的微动开关。即、关于第一装载检测器45a,若吸尘器主体7与站2连结,则被吸尘器主体7推入而检测这一情况。关于第二装载检测器45b,若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被装载于站2或者吸尘器主体7,则被管部8推入而检测这一情况。
若电动吸尘器3与站2连结(装载、放置),则电动吸尘器3的充电电极19与站2的充电端子46电连接,且站2的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然后,站2开始电动吸尘器3的二次电池17的充电。并且,站2适时地启动二次电动送风机50。启动后的二次电动送风机50从二次尘埃容器49吸入空气,使二次尘埃容器49内成为负压。
二次尘埃容器49内的负压通过尘埃移送管43而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站2借助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负压而将蓄积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二次尘埃容器49从所吸入的空气将尘埃分离、捕集、蓄积,另一方面,将尘埃被分离后的空气朝二次电动送风机50输送。二次电动送风机50将从二次尘埃容器49吸入的洁净的空气朝站2外排出。
另外,电动清扫装置1也可以形成为,对连接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和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以机械方式进行切换而将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连接,并通过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运转而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朝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移送尘埃。在该情况下,将连接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和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切换至连接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的时机优选在用于进行尘埃的移送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的紧前。将连接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切换至连接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的时机优选为在用于进行尘埃的移送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的紧后。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剖视图。
另外,图3所示的吸尘器主体7的俯视截面相当于与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的正面实质上平行的面处的截面。图3中示出管部8的连接管21被从吸尘器主体7卸下后的状态。图4中示出连接管21被安装于吸尘器主体7后的状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的吸尘器主体7具备主体壳体11,该主体壳体11具有: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横卧的筒形的后半部;以及在吸尘器主体7的俯视图中从筒形的后半部朝前方呈弧状地鼓出的前半部。主体壳体11的背面在吸尘器主体7的侧视图中具有圆弧形。
主体连接口18沿着通过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且通过高度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的线(以下称为中心线C)延伸,到达一次尘埃容器13。图3以及图4是通过该中心线C的剖视图。
连接于主体连接口18的连接管21具备把手55。把手55在电动吸尘器3的收纳姿势(图1)下配置在比吸尘器主体7的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把手55在电动吸尘器3的行进方向前侧具备倾斜部55a。另外,电动吸尘器3的行进方向前侧相当于收纳姿势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上侧、且为使用姿势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正面侧。把手55从主体把手14侧观察配置在吸尘器主体7的相反侧(背面侧)。换言之,主体把手14从把手55侧观察配置在吸尘器主体7的相反侧(表面侧)。
各个车轮12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左右各自的端部。并且,各个车轮12在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呈同心状地配置。车轮12的直径比主体壳体1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即主体壳体11的高度(相当于筒形的后半部的直径)大。并且,在吸尘器主体7的侧视图、即从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方向观察,车轮12遮挡主体壳体11的背面。因此,关于吸尘器主体7,无论是在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表背)反转的状态下、还是在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表背)反转的过程中,都能够将车轮12保持在与被清扫面接触的状态。主体壳体11不会使背面与被清扫面干涉,能够以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而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表背)反转。在吸尘器主体7,设置有将使表侧朝向上方的吸尘器主体7与车轮12一起支承的作为行走轮的辅助轮12a。在连接管21,设置有将使背侧朝向上方的吸尘器主体7与车轮12一起支承的作为行走轮的辅助轮12b。
辅助轮12b设置于把手55。在辅助轮12b与把手55之间设置有对冲击进行缓冲的悬架机构56。
另外,吸尘器主体7的上下(表背)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关于电动吸尘器3,无论是使表侧朝向上方、还是使背侧朝向上方,都同样能够在清扫中使用。并且,关于吸尘器主体7,由于能够以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而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表背)反转,因此在使其正面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下实质上难以自立。
此处,将使把手55所处的一侧朝向被清扫面而进行使用的使用姿势称为第一使用姿势,将使从把手55观察的相反侧、即主体把手14朝向被清扫面而进行使用的使用姿势称为第二使用姿势。一对车轮12在第一使用姿势以及第二使用姿势的任一种姿势下均将吸尘器主体7支承于被清扫面。换言之,关于一对车轮12,无论使吸尘器主体7朝绕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的哪个方向倾倒,都将吸尘器主体7支承为能够行走。
二次电池17配置在夹着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而与主体连接口18相反侧、即主体壳体11的后端中央部。二次电池17被收容在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二次电池17仿照主体壳体11的形状配置。二次电池17具有仿照筒形的后半部的内表面配置的圆筒形的多个单电池17a。
二次电池17具有以一对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作为实质上的中心的圆弧形。二次电池17的圆弧形的中心在与一对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正交的面中配置在与主体壳体11的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即主体壳体1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中央部、具体地说实质上配置在一半的位置。
此处,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中心线以及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位于相同的线上。将以该线为中心的、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内侧称为区域A。车轮12避开区域A。即、车轮12呈具有比区域A大的内径的圆环形。并且,一对车轮12将区域A夹在中间。
一次尘埃容器13以及一次电动送风机15配置在区域A内,且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排列。一次尘埃容器13配置在区域A中的从中央部到一方的车轮12(例如在将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的状态下的右侧的车轮12)的区域A1。一次电动送风机15配置在区域A中的偏靠另一方的车轮12(例如在将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的状态下的左侧的车轮12)的区域A2。
二次电池17也配置在区域A内。
主体壳体11具有:将一次尘埃容器1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容的尘埃容器室57;以及收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电动送风机室58。尘埃容器室57占据区域A1。电动送风机室58占据区域A2。
一次电动送风机15被收容于电动送风机室58。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吸入口朝向尘埃容器室57。
尘埃容器室57划分出以一次尘埃容器13的形状为基准的筒形的尘埃容器配置空间。即、划分尘埃容器室57的主体壳体11的壁面是包围尘埃容器配置空间的壁面。尘埃容器室57朝主体壳体11的侧方敞开。换言之,尘埃容器室57具有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侧面的尘埃容器插拔口57a。尘埃容器插拔口57a的开口直径比环状的车轮12的内径小。尘埃容器插拔口57a在吸尘器主体7的侧视图中配置在环状的车轮12的内侧。
另外,尘埃容器室57可以具有使一次尘埃容器13露出的合适的开口。尘埃容器室57并不限于收容一次尘埃容器13的整体,也可以收容一次尘埃容器13的一部分。即、尘埃容器配置空间可以通过尘埃容器插拔口57a以外的开口而与壳体11的外侧连通。尘埃容器插拔口57a也可以并不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端面连接。
一次尘埃容器13呈具有比车轮12的内径小的外径的筒形的外观。一次尘埃容器13能够收容于尘埃容器室57,且能够插拔。一次尘埃容器13通过尘埃容器插拔口57a而相对于尘埃容器室57进行插拔。即、一次尘埃容器13在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进行插拔。由此,一次尘埃容器13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进行装卸。
把手55具有使用者能够把持的粗细,朝吸尘器主体7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使用者能够把持的长度。把手55实质上与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或者吸尘器主体7的中心线C平行地延伸。
在尘埃容器室57设置有:推出力产生部59,产生将收容于尘埃容器室57的一次尘埃容器13朝尘埃容器室57外推出的力;以及容器辅助滚子60,对收容于尘埃容器室57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移动进行引导。
推出力产生部59产生将配置在尘埃容器室57划分的尘埃容器配置空间的一次尘埃容器13从尘埃容器配置空间推出的力。推出力产生部59是所谓的推杆。推出力产生部59具备:与一次尘埃容器13接触的杆部59a;以及对杆部59a作用将一次尘埃容器13朝尘埃容器室57外推出的力的螺旋弹簧59b。推出力产生部59也可以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
容器辅助滚子60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外表面的适当的部位接触而对相对于主体壳体11进行插拔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移动进行辅助。容器辅助滚子60以将一次尘埃容器13局部夹持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容器辅助滚子60可以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在该情况下,容器辅助滚子60与尘埃容器室57的壁面的适当的部位接触而对相对于主体壳体11进行插拔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移动进行辅助。
容器辅助滚子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主体壳体11的内部、即尘埃容器室57内。多个容器辅助滚子60包含多个在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移动方向、即相对于尘埃容器室57的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着一次尘埃容器13对置的对。一次尘埃容器13由容器辅助滚子60引导而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顺畅地出入,换言之,相对于尘埃容器室57顺畅地插拔。一次尘埃容器13大致呈圆筒形(参照图5、图6)。多个容器辅助滚子60包含在一次尘埃容器13的径向对置的对。因此,关于一次尘埃容器13,能够抑制在从吸尘器主体7取出时一次尘埃容器13相对于插拔方向倾斜而勾挂于尘埃容器室57这一情况。
另外,一次尘埃容器13详细地说具有将圆筒形局部切缺的形状部。容器辅助滚子60可以以夹着该一次尘埃容器13的切缺形状部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辅助滚子60设置在夹着划分风路66a、66b的壁的位置。
电动吸尘器3具备将收容于尘埃容器室57的一次尘埃容器13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的容器锁止机构61。容器锁止机构61具备:能够朝与由推出力产生部59推出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多个爪部62;以及勾挂多个爪部62的各个的多个爪承接部63。
多个爪部62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多个爪承接部63设置于主体壳体11。爪承接部63凹陷。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多个爪部62设置于主体壳体11,多个爪承接部63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换言之,多个爪部62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以及一次尘埃容器13的任一方,多个爪承接部63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以及一次尘埃容器13的任意另一方。
下面,对一次尘埃容器13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剖视图。
在图3以及图4的基础上,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蓄积吸入至电动吸尘器3的尘埃。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分离部64,从借助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负压被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分离;集尘部65,蓄积由分离部64分离后的尘埃;联络风路66,将从集尘部65流出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引导;以及腿67。
分离部64连接于主体连接口18。分离部64具备:第一分离部68,使包含尘埃的空气直行前进而借助作用于尘埃以及空气的惯性力的差从空气将尘埃中的比较重的尘埃分离;以及作为第二分离部的过滤器部69,从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包含比较轻的尘埃的空气将尘埃分离。
集尘部65与分离部64以及联络风路66并列设置。集尘部65具备:粗尘集尘室71,蓄积由分离部64分离的尘埃中的比较重的尘埃;以及过滤器室72,收容过滤器部69。
另外,将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的比较重的尘埃称为粗尘。即、第一分离部68从吸入至电动吸尘器3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粗尘埃分离。粗尘集尘室71是蓄积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出的粗尘埃的第一集尘室。将由过滤器部69分离的比较轻的尘埃称为细尘。即、过滤器部69从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空气将细尘埃分离。过滤器室72是蓄积由过滤器部69分离出的细尘埃的第二集尘室。将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统称为集尘室73。
从主体连接口18流入一次尘埃容器13的含尘空气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成粗尘和除此以外(包含细尘的空气)。分离出的粗尘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出的包含细尘的空气流入过滤器室72。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空气也流入过滤器室72。流入过滤器室72的包含细尘的空气由过滤器部69分离成细尘和空气。分离出的细尘由过滤器部69捕捉并蓄积于过滤器室72。经过过滤器部69后的洁净的空气经联络风路66而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
第一分离部68具备:嘴部75,连接于主体连接口18;圆锥台形的一次过滤器框体76,内包嘴部75;以及第一网状过滤器77。
嘴部75从相当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外壳的容器主体78的吸入口78a延伸至容器主体78内。
一次过滤器框体76设置在容器主体78的内表面。一次过滤器框体76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装载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沿着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即实质上沿着吸尘器主体7的中心线C呈锥状地延伸。大径的底部与容器主体78的内表面接触,小径的底部具有与集尘部65的粗尘集尘室71连接的粗尘排出口79。大径的底部的直径比吸入口78a的开口直径大。粗尘排出口79的中心线实质上沿着吸入口78a的中心线、且实质上沿着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粗尘排出口79相当于集尘室73的入口。
第一网状过滤器77设置在一次过滤器框体76的侧面。在第一网状过滤器77的外侧划分有与过滤器室72连接的中继风路81。
第一分离部68借助通过第一网状过滤器77被吸入至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空气的流动、以及通过粗尘排出口79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空气的流动而成为负压。
粗尘集尘室71蓄积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的比较重的尘埃。粗尘集尘室71是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空气的风路的一部分。粗尘集尘室71与第一分离部68的粗尘排出口79相连。粗尘集尘室71也与过滤器室72相连。粗尘集尘室71配置在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上、即实质上配置在吸尘器主体7的中心线C上。
并且,在粗尘集尘室71与收容过滤器部69的过滤器室72之间设置有具有多个粗尘集尘室出口82的分隔壁83。分隔壁83是集尘室73的壁的一部分。即、分隔壁83将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隔开。在分隔壁83的粗尘集尘室出口82设置有第二网状过滤器84。粗尘集尘室71是将包含尘埃的空气朝第二网状过滤器84引导的上游侧风路。
此外,粗尘集尘室71朝从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远离的方向、换言之为接近过滤器部69的方向扩张。即、粗尘集尘室71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附近具有风路截面积急剧的扩张部85。具有多个粗尘集尘室出口82的分隔壁83设置在扩张部85与过滤器室72之间。
第二网状过滤器84从借助负压而被吸入粗尘集尘室71的、包含粗尘的空气将尘埃过滤分离。第二网状过滤器84防止粗尘从粗尘集尘室71朝过滤器室72流出。第二网状过滤器84借助在该第二网状过滤器84经过的空气的流动而对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进行压缩。第二网状过滤器84具有与第一网状过滤器77实质上相同的网眼。假设未被第一分离部68分离而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细尘经过第二网状过滤器84流入过滤器室72,或者由在粗尘集尘室71内像过滤器那样被压缩的粗尘捕捉。
过滤器部69从借助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负压被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含尘空气)将尘埃、尤其是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细尘过滤分离。过滤器部69具备:相面对的一对过滤器86、87;以及维持一对过滤器86、87的形状并进行支承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
一对过滤器86、87使下游侧的面相面对。各个过滤器86、87从吸入至一次尘埃容器13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过滤分离。过滤器86、87的网的网眼比第一分离部68的第一网状过滤器77、以及粗尘集尘室71的第二网状过滤器84细。过滤器86、87例如为无纺布。由过滤器86、87捕捉的细尘包含能够经过第一网状过滤器77以及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尘埃。
过滤器86、87的一方(过滤器86)直接暴露于流入过滤器室72的空气,过滤器86、87的另一方(过滤器87)暴露于绕过过滤器86、87的一方(过滤器86)的空气。即、一方的过滤器86面对将第一分离部68与过滤器部69相连的中继风路81、且面对将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相连的粗尘集尘室出口82。另一方的过滤器87被过滤器86遮挡,配置在从中继风路81以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无法看到的场所。
一对过滤器86、87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宽度(间隔)、且相同深度的折痕(棱线86a、87a)的褶皱过滤器。
另外,面对中继风路81以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的一方的过滤器86可以具有比另一方的过滤器87宽且浅的折痕。过滤器86面对中继风路81以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因此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尘埃以及从粗尘集尘室71流出的尘埃即细尘首先被吹送至过滤器86。进而,过滤器86捕捉细尘而逐渐产生网眼堵塞。随着过滤器86堵塞,从中继风路81以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吹送至过滤器86的细尘绕过过滤器87。于是,过滤器87也开始产生网眼堵塞。即、与过滤器87相比而过滤器86更容易产生网眼堵塞。换言之,尘埃相比过滤器87而容易附着于过滤器86。因而,通过使过滤器86的折痕比过滤器87宽且浅,能够从尘埃更容易附着的过滤器86容易地将尘埃除去。
关于过滤器86、87,为了使得容易将所附着的尘埃除去,可以在上游侧的面具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谓的特氟龙(注册商标))的膜。并且,也可以仅相比过滤器87而网眼容易堵塞的过滤器86在上游侧的面具有聚四氟乙烯的膜。
过滤器86、87具有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沿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棱线86a、87a(折痕)。换言之,过滤器86、87的棱线86a、87a沿吸尘器主体7的前后方向延伸。过滤器86、87的与折痕交叉的端面敞开。
另外,过滤器86、87的敞开端面可以为沿着过滤器86、87的端面形状而具有峰部和谷部的锯齿形,也可以在相邻的峰部与峰部之间夹设有具有通风孔(省略图示)的板形的框。
二次过滤器框体88使一对过滤器86、87相面对、且使二者离开而进行支承。由二次过滤器框体88以及一对过滤器86、87划分的空间相当于过滤器部69的下游侧的风路。该过滤器部69的内部空间与联络风路66相连。二次过滤器框体88配置在过滤器86的两侧,且具有与联络风路66连接的二次过滤器出口89。二次过滤器出口89使经过过滤器86、87后的空气朝联络风路66流出。
过滤器室72与粗尘集尘室71邻接。过滤器室72作为蓄积通过过滤分离而由过滤器部69捕捉的细尘的细尘集尘室发挥功能。经过第一网状过滤器77以及第二网状过滤器84后的细尘由网眼更细的一对过滤器86、87捕捉,并蓄积在过滤器室72。即、集尘室73(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配置在比过滤器86、87靠上游侧的位置。
过滤器室72是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空气的风路的一部分。过滤器室72与中继风路81相连。过滤器室72也与粗尘集尘室71相连。
联络风路66是将从分离部64以及集尘部65流出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引导的多个风路66a、66b。即、联络风路66分支成多个并到达一次电动送风机15。联络风路66例如被分成2个风路66a、66b。多个、例如2个风路66a、66b将朝分离部64引导空气的吸入口78a夹在中间。2个风路66a、66b的风路截面积S实质上相等。2个风路66a、66b具有关于包含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扇的旋转中心线的面而面对称的形状。换言之,多个风路66a、66b相对第一网状过滤器77、第二网状过滤器84、以及过滤器部69的中央而偏靠第一网状过滤器77、第二网状过滤器84、以及过滤器部69的边缘侧配置,且相互离开。2个风路66a、66b在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连接的联络风路66的端部汇集、汇合。换言之,2个风路66a、66b经由联络风路66的汇集风路66c而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连接。另外,联络风路66可以分支为3个以上。换言之,联络风路66是将通过第一网状过滤器77、第二网状过滤器84、以及过滤器部69的空气朝一次电动送风机15引导的多个下游侧风路。
从嘴部75朝第一分离部68流入的含尘空气中的质量比较大的粗尘从嘴部75朝粗尘排出口79借助惯性力直行前进而被朝粗尘集尘室71输送。从粗尘排出口79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粗尘)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另一方面,从嘴部75朝第一分离部68流入的含尘空气中的质量比较小的细尘以及空气从嘴部75呈放射状地扩散而经过在一次过滤器框体76的侧面设置的第一网状过滤器77,并经中继风路81而流入过滤器室72。与从粗尘排出口79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粗尘)一起,空气的一部分也流入粗尘集尘室71。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空气经过第二网状过滤器84而流入过滤器室72。经过第一网状过滤器77或者第二网状过滤器84而朝过滤器室72流入的空气所包含的细尘由过滤器部69过滤分离,并被一对过滤器86、87的表面捕捉。经过过滤器86、87的洁净的空气经由联络风路66而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此时,洁净的空气暂时被分为多个风路66a、66b,然后再次汇集而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
容器主体78划分集尘室73、即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分离部64中的第一分离部68、以及联络风路66配置在过滤器部69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之间,且相互并列设置。换言之,分离部64、联络风路66、以及一次电动送风机15按照该顺序排列。
一对车轮12将一次电动送风机15、分离部64(第一分离部68以及过滤器部69)、集尘部65(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以及联络风路66夹在中间。
第一分离部68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过滤器部69偏靠主体壳体的一方的侧部、例如右侧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偏靠主体壳体11的另一方的侧部、例如左侧部。
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容器主体78,划分出蓄积吸入至电动吸尘器3的尘埃的集尘室73,且具有将蓄积于集尘室73的尘埃废弃的废弃口91;以及废弃盖92,对废弃口91进行开闭。
并且,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吸气口93,借助站2的二次电动送风机50产生的负压而从包含一次尘埃容器13的风路的外侧直接导入空气;以及吸气盖94,对吸气口93进行开闭。
此外,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除尘机构95,对附着于过滤器部69的尘埃、即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尘埃进行除尘;以及动力传递机构96,使除尘机构95的除尘动作和废弃盖92的打开动作联动。
此外,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凹陷部97,该凹陷部97设置在集尘室73内,且与废弃口91相连。
一次尘埃容器13可以具备对蓄积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尘埃进行压缩的尘埃压缩机构98。
容器主体78收容分离部64即第一分离部68以及过滤器部69。容器主体78划分集尘室73即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并且,容器主体78划分收容动力传递机构96的机械室99。容器主体78作为整体呈筒形。容器主体78以使筒形的中心线朝向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装载于区域A1。
废弃口91以及吸气口93设置在容器主体78的侧面。吸气盖94和废弃盖92一并开闭。废弃口91除了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朝站2移动时之外均由废弃盖92封闭。换言之,当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朝站2移动时废弃盖92打开,其他时间废弃盖92将废弃口91封闭。吸气口93除了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朝站2移动时之外均由吸气盖94封闭。换言之,当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朝站2移动时吸气盖94打开,其他时间吸气盖94将吸气口93封闭。
废弃口91将蓄积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尘埃与从吸气口93导入的空气一起废弃。废弃口91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废弃口91配置在站2与吸尘器主体7接触的部位。即、废弃口91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背面。另外,主体壳体11的背面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图2)下位于主体壳体11的最下端。废弃口91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配置在过滤器部69的下方。并且,废弃口91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朝过滤器部69的下方打开。
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设置有比废弃口91大的主体壳体废弃口100。主体壳体废弃口100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使站2的尘埃移送管43经过,使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与废弃口91连接。
废弃口91包含与粗尘集尘室71相连的粗尘废弃口101和与过滤器室72相连的细尘废弃口102。粗尘废弃口101是使粗尘从粗尘集尘室71流出的第一废弃口。细尘废弃口102是使细尘从过滤器室72流出的第二废弃口。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即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方向排列。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在电动吸尘器3连结于站2的状态下朝下方打开。细尘废弃口102的开口面积比粗尘废弃口101的开口面积小。换言之,关于占据废弃口91的开口面积的比率,与粗尘废弃口101相比,细尘废弃口102的比率小。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共有分隔壁83且邻接。
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是容器主体78的侧面的一部分。吸气盖94设置成能够在筒形的容器主体78的周向往复移动。废弃盖92借助铰接机构(省略图示)而被支承于容器主体78。废弃盖92是朝一次尘埃容器13的外侧打开的外开式。废弃盖92将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开闭。若废弃盖92打开,则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与尘埃移送管43一并连接。
关于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的开口宽度,在主体壳体11的周向、即与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实质上相等,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即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方向上粗尘废弃口101的开口宽度大。这样的开口形状有助于对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进行开闭的废弃盖92的形状的简化,也有助于废弃盖92的开闭机构的简化。
另外,在废弃口91适当地设置有密封垫103。密封垫103是一体成型品。密封垫103被夹在废弃盖92与容器主体78之间,将粗尘废弃口101以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密封。
凹陷部97是由容器主体78、分隔壁83、以及废弃盖92划分的凹部。换言之,容器主体78、分隔壁83、以及废弃盖92分别构成凹陷部97的壁的一部分。凹陷部97容纳集尘室73内的尘埃、具体地说为粗尘集尘室71内的尘埃。
吸气口93是从吸尘器主体7外、或者从主体壳体11内且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相连的风路的外侧朝过滤器室72取入空气的入口。吸气口93是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朝站2移动时产生空气的流动的吸入口。
吸气口93配置在从容器主体78的周向观察距废弃口91最远的场所、即离开180度的场所、换言之为以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为对称线的线对称位置。即、吸气口93在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图1)下配置在过滤器部69的上方。换言之,过滤器86、87配置成被夹在吸气口93与废弃口91之间。
并且,吸气口93配置在过滤器86、87的上游侧(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流动的上游侧)的风路。
从吸气口93导入的空气使由过滤器86、87过滤的细尘和蓄积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粗尘一并从废弃口91流出。若从尘埃移送管43通过细尘废弃口102而对过滤器室72作用有负压,则吸气口93对过滤器86、87吹送空气。吹送至过滤器86、87的空气将被捕捉在过滤器86、87的表面的尘埃吹飞并朝细尘废弃口102引导,使细尘从细尘废弃口102流出(废弃)。过滤器86、87具有在除尘时、即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86a、87a,并且与折痕交叉的端面敞开。因此,吹送至过滤器86、87的空气容易沿着折痕流动,并且能够使剥离后的细尘从折痕的端部顺畅地流出。
此时,从尘埃移送管43通过粗尘废弃口101对粗尘集尘室71也作用有负压。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直接相连、或者经由第一分离部68而与过滤器室72间接地相连,因此,从吸气口93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也流入粗尘集尘室71。流入粗尘集尘室71后的空气使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的粗尘从粗尘废弃口101流出(废弃)。
通过细尘废弃口102而从一次尘埃容器13废弃的细尘以及通过粗尘废弃口101而从一次尘埃容器13废弃的粗尘经站2的尘埃移送管43而转移至二次尘埃容器49。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气口93设置在一次尘埃容器13的容器主体78,且配置在相比过滤器86、87靠上游侧的风路,但也可以设置在过滤器86、87的下游侧(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流动的下游侧)的风路(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吸气口93以及吸气盖94)。在该情况下,吸气口93与从过滤器86、87至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例如联络风路66相通。
容器锁止机构61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容在吸尘器主体7的尘埃容器室57的状态下露出至吸尘器主体7的外部的部分具备操作部105。操作部105是锁止机构61的解除操作的输入部。操作部105承受使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力。
腿67设置在从粗尘排出口79朝粗尘集尘室71的扩张部85延伸的容器主体78的尘埃引导面108的外侧的面。腿67在沿着尘埃引导面108的外侧的面的收纳位置和使一次尘埃容器13自立的使用位置之间摆动。腿67也能够作为一次尘埃容器13的把手利用。
腿67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纳在尘埃容器室57的状态下承受推出力产生部59产生的将一次尘埃容器13推出的力。在腿67与一次尘埃容器13之间设置有扭簧(省略图示)。该扭簧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从尘埃容器室57取出、对腿67并未作用有外力的状态下产生使腿67朝使用位置移动的力。
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容在尘埃容器室57的过程中,腿67被尘埃容器室57的内壁面引导而从使用姿势朝收容姿势摆动。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容在尘埃容器室57的状态下,推出力产生部59的杆部59a与收容姿势的腿67的前端接触,对一次尘埃容器13作用推出力。
若在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容在尘埃容器室57的状态下容器锁止机构61的锁止被解除,则借助推出力产生部59的推出力而一次尘埃容器13被从尘埃容器室57推出。此时,腿67借助扭簧的弹力而仿照尘埃容器室57的内壁面从收容姿势朝使用姿势摆动。使用姿势的腿67将被从吸尘器主体7取出后的一次尘埃容器13支承在自立的状态(在图6中从数字的阅读方向观察左端部位于下方的状态)。
二次电池17包围粗尘集尘室71。即、二次电池17所包含的多个单电池17a沿着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内表面配置,且包围粗尘集尘室71的周围。
尘埃压缩机构98设置在粗尘集尘室71。尘埃压缩机构98例如将粗尘夹在该尘埃压缩机构98与粗尘集尘室71的任一个壁面之间而对粗尘进行压缩从而使其体积减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粗尘集尘室71进行说明。
图8是在图6的VIII-VIII线处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粗尘集尘室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分隔壁的立体图。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粗尘集尘室71、即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上游侧风路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附近(即紧前的位置)具有风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张部85。将相比扩张部85靠上游侧、即距第二网状过滤器84远的一侧称为非扩张部106。
非扩张部106的延长方向到达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部。
扩张部85与粗尘集尘室71的一部分、且是第二网状过滤器84邻接。扩张部85的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L比风路宽度W小。换言之,扩张部85具有在流动的方向上扁平的风路。扩张部85分阶段地、例如分两个阶段扩张。扩张部85具有:具有风路宽度W1的第一扩张部85a;以及具有比风路宽度W1大的风路宽度W的第二扩张部85b。第一扩张部85a的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L1比风路宽度W1小。第二扩张部85b的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L2比风路宽度W小。第一扩张部85a的风路宽度W1超过非扩张部106的风路宽度的2倍,第二扩张部85b的风路宽度W超过非扩张部106的风路宽度的3倍。
并且,扩张部85具有实质上半圆形的风路截面。
非扩张部106的延长方向到达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部。
粗尘集尘室出口82实质上遍布扩张部85的流路截面的整个区域。粗尘集尘室出口82具有圆弧形的边缘部82a。因此,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实质上遍布扩张部85的流路截面的整个区域。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具有圆弧形的边缘部84b。
联络风路66即多个下游侧风路相比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偏靠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边缘侧且相互离开。换言之,多个风路66a、66b相比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偏靠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边缘侧且相互离开。多个风路66a、66b在扩张部85的风路宽度W的方向相互离开。非扩张部106在第一分离部68的中心线方向观察配置在多个风路66a、66b之间。
从第一分离部68的粗尘排出口79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包含尘埃的空气若到达扩张部85则以朝扩张部85的宽度方向扩展的方式分支。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是因经过第二网状过滤器84以及过滤器部69的空气经多个风路66a、66b被吸入一次电动送风机15而产生的。进而,粗尘集尘室71内的空气的扩展以及分支、换言之为粗尘集尘室71内的流动场所使空气所包含的粗尘中的质量比较大的粗尘(大质量的粗尘)借助其惯性力直行前进,另一方面,将质量小的粗尘(小质量的粗尘)朝扩张部85的宽度方向推压流动。因此,在粗尘中也为大质量的粗尘全部被捕捉到非扩张部106的延长线上、且为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部,另一方面,在粗尘中为小质量的粗尘全部被捕捉到多个风路66a、66b的延长线上、且为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两侧部。随着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量增加,大质量的粗尘从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部朝外侧蓄积,小质量的粗尘朝从风路66a、66b的延长线离开的方向蓄积。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除尘机构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配置在一对过滤器86、87之间。换言之,除尘机构95配置在过滤器部69的内部空间。除尘机构95将一对过滤器86、87一并除尘。
除尘机构95具备:被动部112,包含连结的多个齿条111;以及齿轮113,一边朝一个方向旋转一边与多个齿条111依次啮合而沿着预先确定的轨道使被动部112移动。
被动部112除了具备齿条111之外还具备:框架115,将多个齿条111连结为一体;规定齿条111的移动方向的机构例如滑动件116;以及与各个过滤器86、87接触的除尘件117。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齿条111是平行配置的一对齿条111。被动部112使齿轮113与一对齿条111交替啮合而往复运动。
框架115将一对齿条111的各自的端部相连。一对齿条111和框架115整体上描绘矩形。
滑动件116具有:齿条111的孔111a;以及杆状的导轨118,插通于孔111a,且被固定在过滤器部69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滑动件116例如可以具有:设置于框架115或齿条111的长孔(省略图示);以及插通于长孔、且被固定在二次过滤器框体88的小螺钉或铆钉等销部件(省略图示)。
齿轮113配置在过滤器部69的中央部。换言之,齿轮113被夹在一对过滤器86、87之间,且配置在过滤器86、87的投影面的中央部。
齿轮113的齿113a局部地设置。换言之,齿轮113在局部没有齿113a。齿轮113的齿113a在齿轮113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与多个齿条111依次啮合。齿轮113的齿113a被限定在不会与2个以上的齿条111同时啮合的范围(齿数)。
更详细地说明,齿条111的齿111b比齿轮113的齿113a多1个。即、齿条111的齿111b与齿111b之间的槽和齿轮113的齿113a为相同数量。例如,齿轮113的齿113a为4个,齿条111的齿111b为5个。一对齿条111的从槽的底部到槽的底部的距离比齿轮113的最外径稍大。该差(间隙)实现齿轮113的齿113a与齿条111的齿111b的啮合和脱出的顺畅。
在局部没有齿113a的齿轮113旋转半周的期间,齿113a与任一方的齿条111啮合,使被动部112在去往路移动。若齿轮113进一步旋转(约前进180度),则齿113a从一方的齿条111脱出,与另一方的齿条111啮合,使被动部112在返回路移动。另外,齿轮113可以在被动部112的去往路和返回路之间存在暂时使齿113a不与任一个齿条111啮合的期间。
另外,具有3个以上的齿条111的除尘机构95可以具备:规定齿条111的移动方向的滑动件116以外的机构;以及在整周具有齿的齿轮113。具有3个以上的齿条111的除尘机构95可以形成为每当使被动部112在轨道上巡回一次时使齿轮113旋转1周以上。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进行说明。
图11至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1以及图13中示出利用动力传递机构96关闭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状态。图12以及图14中示出利用动力传递机构96打开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状态。并且,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省略了第二齿轮132的动力传递机构96。
在图3以及图5的基础上,如图11至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从站2承受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驱动力,并朝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各个分配、传递。另外,将经由动力传递机构96从站2获得驱动力的上述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一并称为从动机构120。从动机构120使状态在以下两个状态间变化,即:能够利用来自站2的驱动力而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朝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转移尘埃的状态;以及能够使用电动吸尘器3的状态。
动力传递机构96具备:接头半体121;从接头半体121朝除尘机构9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传递机构126;从接头半体121朝废弃盖92传递驱动力的第二传递机构127;以及从接头半体121朝吸气盖94传递驱动力的第三传递机构128。
动力传递机构96将从站2接收的驱动力也朝尘埃压缩机构98分配。
接头半体121是传递旋转驱动力的轴接头129的一部分。接头半体121能够与站2的接头半体122连结。
第一传递机构126始终将输入至接头半体121的驱动力朝除尘机构95的齿轮113传递。第一传递机构126简单地传递输入至接头半体121的旋转驱动力而使齿轮113旋转。即、关于第一传递机构126,若接头半体121正转则使齿轮113反转,若接头半体121反转则使齿轮113正转。
第一传递机构126具备:与接头半体121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131;以及与第一齿轮131啮合的大径的第二齿轮132。第二齿轮132由贯通过滤器部69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且与除尘机构95的齿轮113一体旋转的轴133支承为能够旋转。即、第二齿轮132与除尘机构95的齿轮113一体旋转。与第一齿轮131相比而第二齿轮132大,因此能够利用输出更小的马达(后述的站2的驱动源169)驱动一边弹拨过滤器86、87或使其变形一边动作的除尘机构95。
第二传递机构127借助输入至接头半体121的驱动力而使废弃盖92开闭。第三传递机构128借助输入至接头半体121的驱动力而使吸气盖94开闭。吸气盖94与废弃盖92一并开闭。换言之,当第二传递机构127打开废弃盖92时,第三传递机构128也打开吸气盖94。并且,第二传递机构127关闭废弃盖92时,第三传递机构128也关闭吸气盖94。
第三传递机构128具备:与第一传递机构126共有的第一齿轮131;具有呈圆弧状地配置且与第一齿轮131啮合的齿134a的杆部134;对杆部134的摆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135;以及规定杆部134的摆动范围的一对止动件136。
杆部134具有与第二齿轮132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摆动中心。即、杆部134由将第二齿轮13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与第二齿轮132一起被支承。杆部134与吸气盖94直接连结。
引导部135具备:设置于容器主体78的槽137;以及配置在槽137的引导板138。槽137根据杆部134的摆动的轨迹而呈圆弧形地延伸。引导板138与杆部134一体化。
止动件136根据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全闭位置以及全开位置而规定(限制)杆部134的摆动范围。
第二传递机构127具备:与第一传递机构126以及第三传递机构128共有的第一齿轮131;与第三传递机构128共有的杆部134、引导部135、以及止动件136;将杆部134的摆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并传递至废弃盖92的滑动件139;以及产生使废弃盖92全闭的弹力的废弃盖闭锁弹簧140。滑动件139克服废弃盖闭锁弹簧140的弹力而将废弃盖92打开。并且,滑动件139利用废弃盖闭锁弹簧140的弹力而将废弃盖92关闭。
此处,动力传递机构96在合适的期间从站2朝除尘机构95传递驱动力,另一方面,在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后,即便除尘机构95处于驱动中途的合适的期间内也切断(断开)从站2朝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的动力传递。
即、关于第二传递机构127,若废弃盖92全开或者全闭则切断从接头半体121朝废弃盖92的驱动力的传递。并且,关于第三传递机构128,若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则切断从接头半体121朝吸气盖94的驱动力的传递。
具体地说,关于第二传递机构127以及第三传递机构128,若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则解除杆部134的齿134a与第一齿轮131的啮合。即、呈圆弧形排列的齿134a设置(被限定)在若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则从第一齿轮131脱出的范围。
关于杆部134的齿134a,若废弃盖92全闭或者全开,则无法抵抗移动被妨碍的废弃盖92,从第一齿轮131脱出而切断驱动力(扭矩)的传递。关于杆部134的齿134a,若吸气盖94全闭或者全开,则从第一齿轮131脱出而切断驱动力(扭矩)的传递。
另外,动力传递机构96具备在使杆部134的齿134a与第一齿轮131的啮合复位时促进两者的顺畅的啮合的驱动源、例如复位弹簧154。关于复位弹簧154,若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则被压溃而积蓄能量。并且,关于复位弹簧154,若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开始打开时或者开始关闭时,则消耗能量而将杆部134推回,帮助杆部134的齿134a与第一齿轮131的啮合的复位。
并且,优选除尘机构95遍及合适的期间工作,在对过滤器86、87进行除尘的中途,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维持全开的状态。若假设切换马达(后述的站2的驱动源169)的正转和反转而使除尘机构95往复运动,则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在马达的正转和反转每次切换时都打开或闭合,并不优选。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尘机构95如图10所示具有能够借助朝一个方向旋转的齿轮113使被动部112往复运动的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容器锁止机构61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锁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除了图3之外,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容器锁止机构61具备:多个爪部62;多个爪承接部63(图3);能够操作的操作部105;若操作部105被操作则使多个爪部62实质上同时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脱离力传递机构141;以及产生使爪部62突出的力以使得爪部62勾挂于爪承接部63的弹性部件142。
多个爪部62包含在勾挂于爪承接部63时和从爪承接部63脱离时相互朝相反方向移动的对143。爪承接部63的对143为多个。各个对143的爪部62优选相对于从推出力产生部59作用推出力的场所均等地配置。并且,多个对143可以共有任意1个爪部62。例如,3个爪部62可以构成2个对143。在该情况下,1个爪部62隶属于2个对143。
操作部105与多个爪部62中的任1个一体化。
脱离力传递机构141从操作部105朝多个爪部62实质上同时传递使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力。脱离力传递机构141具备:分别具有构成对143的爪部62的组合的一对滑动件部145、146;将一对滑动件部145、146连结、且将一方的滑动件部145的动作朝另一方的滑动件部146传递的连杆147。
一对滑动件部145、146实质上在相同线上往复移动。
连杆147有一对,使一方的滑动件部145的动作反转并朝另一方的滑动件部146传递。连杆147具备:连结于一方的滑动件部145的第一接头部147a;连结于另一方的滑动件部146的第二接头部147b;以及设置在连杆147的中央部的销孔147c。销孔147c供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销147d嵌入。连杆147以销147d为中心摆动。销147d设置于确定机械室99的壁面。
多个爪部62以及脱离力传递机构141实质上在相同面上移动。
弹性部件142例如为螺旋弹簧。弹性部件142在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时借助一对滑动件部145、146中的一方或者两方的变位而蓄积能量,另一方面,使一对滑动件部145、146中的一方或者两方朝施加于操作部105的操作力的消失或者爪部62克服操作力而勾挂于爪承接部63的方向移动。
多个爪部62、操作部105、脱离力传递机构141、以及弹性部件142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爪承接部63设置于主体壳体11(图3)。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多个爪部62、操作部105、脱离力传递机构141、以及弹性部件142设置于主体壳体11,多个爪承接部63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换言之,多个爪部62、操作部105、脱离力传递机构141、以及弹性部件142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以及一次尘埃容器13中的任一方,多个爪承接部63设置于主体壳体11以及一次尘埃容器13中的任意另一方即可。
操作部105可以兼作为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容器把手148。在该情况下,操作部105将抓住容器把手148而将一次尘埃容器13从尘埃容器室57取出的力用作使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力。操作部105、即容器把手148将从收纳位置朝使用位置拉起的动作经由连杆机构149朝一对滑动件部145、146中的一方传递,用作使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力。
当一次尘埃容器13被收纳在主体壳体11的尘埃容器室57时,多个爪部62勾挂于爪承接部63,由此,抑制欲从尘埃容器室57将一次尘埃容器13推出的力而将一次尘埃容器13固定于主体壳体11。
若在操作部105作用有使爪部62从爪承接部63脱离的力,则容器锁止机构61经由脱离力传递机构141而使多个爪部62实质上同时从爪承接部63脱离。于是,抑制欲从尘埃容器室57将一次尘埃容器13推出的力而将一次尘埃容器13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力消失。于是,一次尘埃容器13从主体壳体11的尘埃容器室57浮起(所谓的弹出)而能够脱离。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主体7的车轮12以及主体把手14进行说明。
图1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至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以及车轮的剖视图。
如图16至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主体壳体11;支承主体壳体11的车轮12;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主体把手14;以及与主体把手14一体的基部151。
车轮12具备:与被清扫面接地的环形的接地壁12c;以及与接地壁12c连接、且朝车轮12的旋转中心延伸的侧壁12d。
主体把手14呈弧形地架设在左右的车轮12之间。主体把手14在未使用时被收纳在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顶面的前边缘部的把手收纳凹部11b(图2)。主体把手14在使用时被从把手收纳凹部11b拉出并朝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移动。并且,主体把手14的形状与主体壳体11的弧状的前半部的前边缘部的形状相匹配。主体把手14在被最大程度地拉出时到达吸尘器主体7的后端部。主体把手14在将吸尘器主体7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能够实质上超过吸尘器主体7的正上(图16)而朝吸尘器主体7的后方移动。
基部151由主体壳体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车轮12由基部151支承为能够旋转。即、车轮12经由基部151而由主体壳体11支承为能够旋转。基部151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基部151在主体把手14从主体壳体11的把手收纳凹部11b到达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的范围旋转。
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与基部151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配置在相同线上。即、主体把手14以绕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旋转的方式移动而被收纳于主体壳体11的把手收纳凹部11b、或被从把手收纳凹部11b拉出。
车轮12以及基部151呈环形。车轮12以及基部151具有一次尘埃容器13能够通过的内径,以便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尘埃容器室57而将一次尘埃容器13在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进行插拔。另外,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装卸无关的车轮12以及基部1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吸尘器主体7的左侧的车轮12以及基部151也可以并非环形。
在基部151设置有将车轮1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多个第一滚子152a。多个第一滚子152a设置在基部151的外周(图19)。
并且,电动吸尘器3具备被夹在主体壳体11与基部保持体153之间而将基部151以及车轮1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多个第二滚子152b。
多个第二滚子152b包含:设置在基部151的一方的侧面而与基部保持体153接触的第三滚子152c(图20);以及设置在基部151的另一方的侧面而与车轮12的侧壁12d接触的第四滚子152d(图21)。第三滚子152c和第四滚子152d约束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基部151的位置。第三滚子152c以及第四滚子152d在基部151的周向交替配置。
此外,多个第二滚子152b包含设置在基部151的内周且与基部保持体153接触的多个第五滚子152e(图22)。
此外,多个第二滚子152b包含设置于主体壳体11且与车轮12接触的第六滚子152f。第六滚子152f和基部151的第四滚子152d夹持车轮12的侧壁12d。第六滚子152f防止车轮12在旋转中心线方向从基部151脱出。换言之,第四滚子152d和第六滚子152f约束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车轮12的位置。进而,第三滚子152c、第四滚子152d、以及第六滚子152f约束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基部151以及车轮12的位置。
基部保持体153与基部151同样呈环形。基部保持体153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基部保持体153具有进入基部151的内周、且与多个第五滚子152e接触的凸缘部153a。
基部保持体153与基部151的第三滚子152c(图20)以及第五滚子152e(图22)接触,主体壳体11的第六滚子152f与车轮12接触。基部151的第一滚子152a(图19)以及第四滚子152d(图21)与车轮12接触。基部保持体153以及主体壳体11将基部151、主体把手14、车轮12一并支承。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部保持体153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且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1,但也可以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外侧。即、对基部151、主体把手14、以及车轮12进行支承的滚子(第一滚子、第二滚子)的构造也可以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优选基部保持体153承担滚子的构造的盖的作用。
多个第一滚子152a、第二滚子152b中的第三滚子152c、第四滚子152d、以及第五滚子152e分别在环形的基部151的周向上实质上隔开相等间隔地排列。并且,多个第一滚子152a、第二滚子152b中的第三滚子152c、第四滚子152d、以及第五滚子152e相互相对于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以及基部151的旋转中心线的位置(相位)偏移。该偏移有助于降低基部151的内径与外径的尺寸差、以及基部151的在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把手复位部的立体图。
在图17以及图18的基础上,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把手复位部155,若将主体把手14拉起则该把手复位部155积蓄能量,另一方面,消耗所积蓄的能量而产生收纳主体把手14的力。把手复位部155设置在不对一次尘埃容器13的装卸产生影响的吸尘器主体7的左侧。
把手复位部155具备:设置于基部151的第一齿轮157a;由主体壳体11支承为能够旋转,且与第一齿轮157a啮合的第二齿轮157b;由主体壳体11支承为能够旋转,且与第二齿轮157b啮合的第三齿轮157c;以及借助第三齿轮157c的旋转而积蓄能量的复位弹簧158。
第一齿轮157a设置在未设置第一滚子152a以及第二滚子152b的基部151的内周。即、第一齿轮157a是所谓的内齿轮。第一齿轮157a避开与第五滚子152e接触的凸缘部153a设置。换言之,第一齿轮157a以及第五滚子152e在基部151的内周并列设置。
第二齿轮157b的直径比第一齿轮157a以及第三齿轮157c的直径小。
第三齿轮157c配置在环形的基部151的内侧。第三齿轮157c的旋转中心线配置在与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以及基部151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相同的线上。
复位弹簧158是所谓的扭簧。复位弹簧158通过第三齿轮157c的旋转而积蓄能量。
把手复位部155在主体把手14被从主体壳体11的把手收纳凹部11b朝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拉出时,使与基部151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157a、将第一齿轮157a的旋转传递至第三齿轮157c的第二齿轮157b、第三齿轮157c旋转,在复位弹簧158积蓄能量。并且,关于把手复位部155,若主体把手14成为无负荷的状态、即使用者未施加力的状态,则消耗复位弹簧158积蓄的能量而使第三齿轮157c旋转,经由第二齿轮157b以及第一齿轮157a而将主体把手14朝把手收纳凹部11b收纳。
吸尘器主体7在被抬起的中途借助集尘软管22的重量而成为使正面朝下、使背面朝上的前屈姿势。因此,主体把手14以及基部151在使用者抓住这两者而将吸尘器主体7抬起的中途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移动。换言之,吸尘器主体7相对于使用者抓住的主体把手14摆动。该吸尘器主体7的摆动对伴随着管部8的操作的集尘软管22的弯曲传递至使用者这一情况进行缓和。
另外,车轮12和基部151也可以分别相独立地由主体壳体11指示而能够旋转。
并且,车轮12和基部151在一次尘埃容器13与主体壳体11一体化、或者一次尘埃容器13能够从主体壳体11的顶面或底面装卸的情况下,也可以并非环形。在该情况下,车轮12和基部151可以在旋转中心部具有毂(省略图示),也可以是单纯的圆盘形。图17以及图18的主体壳体11是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装卸无关的、吸尘器主体7的左侧面。因此,在图17以及图18的主体壳体11设置有具有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排气流出的扩散器的排气口盖11a。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站2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4以及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站的立体图。
另外,图25是基座41的顶板以及尘埃回收部42的壳体48被卸下后的站2的立体图。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站2的二次尘埃容器49具备将从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从空气离心分离的离心分离部163。离心分离部163为多级型,具备:将从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从空气离心分离的第一离心分离部164;以及将通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64的尘埃从空气离心分离的第二离心分离部165。
第一离心分离部164将流入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中的粗尘埃离心分离。第二离心分离部165将通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64的细尘埃离心分离。另外,粗尘埃是专指线头或绒毛等纤维状的尘埃或砂粒那样的质量大的尘埃,细尘埃是指颗粒状或者粉末状且质量小的尘埃。
二次电动送风机50经由下游风路管166而与二次尘埃容器49连接。二次电动送风机50经由下游风路管166、二次尘埃容器49、以及尘埃移送管43而对一次尘埃容器13作用负压,使蓄积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朝二次尘埃容器49移动。
并且,站2具备:设置于基座41的连结引导部168;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废弃盖92的打开驱动力以及关闭驱动力的驱动源169;以及从驱动源169朝电动吸尘器3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171。
关于连结引导部168,在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时,站2的充电端子46适当地连接于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且尘埃移送管43将吸尘器主体7朝适于连接于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口91的位置引导。
另外,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站2的充电端子46与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适当地连接、且尘埃移送管43与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口91适当地连接的形态是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
连结引导部168与吸尘器主体7的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的形状匹配而凹陷。即、连结引导部168与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匹配,从站2的侧面观察呈圆弧形地凹陷。吸尘器主体7从基座41的上方落下(下降)而连结于站2,因此,与吸尘器主体7的后端部的形状相匹配的连结引导部168使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定位变得可靠。
充电端子46和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配置在连结引导部168。在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设置有对尘埃移送管43与电动吸尘器3的连接部分、即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173。
驱动源169例如是电动机。驱动源169与站控制部51电连接。驱动源169与二次电动送风机50同样由站控制部51控制。
驱动源16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吸气盖94的打开驱动力以及关闭驱动力。驱动源16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的驱动力。即、驱动源169产生废弃盖92、吸气盖94、以及除尘机构95的驱动力。换言之,驱动源169产生从动机构120的驱动力。驱动源169设置在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与尘埃回收部42之间。驱动源16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尘埃压缩机构98的驱动力。
动力传递机构171是从驱动源169即电动机的输出轴朝电动清扫装置1的收纳形态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的中心线上传递驱动源169的动力的合适的机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机构171具备:相互啮合的多个、例如3个齿轮171a、171b、171c;以及将上述齿轮171a、171b、171c支承为能够旋转且进行收容的齿轮箱(省略图示)。动力传递机构171也可以是组合带轮和带而成的机构、或组合链条和链轮而成的机构。
下面,对从站2朝吸尘器主体7传递驱动源169的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立体图。
另外,图26示出动力传递路径175中的仅站2侧、即站2的动力传递机构171。
在图11以及图25的基础上,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具备:从站2的驱动源169朝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盖92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175;以及在站2与电动吸尘器3之间进行动力传递路径175的连结和切断的连结器176。
动力传递路径175包含电动吸尘器3侧的动力传递机构96和站2侧的动力传递机构171。连结器176将电动吸尘器3侧的动力传递机构96和站2侧的动力传递机构171连结而使动力传递路径175发挥功能。动力传递路径175从站2侧的驱动源169朝电动吸尘器3侧的从动机构120即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传递驱动力。
动力传递机构171以及除了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之外的连结器176由基座41的鼓出部47覆盖。连结器176在将电动吸尘器3装载于站2时位于能够避免与电动吸尘器3接触的退避位置,另一方面,在将电动吸尘器3装载于站2后的状态下朝能够将驱动源169的驱动力传递至电动吸尘器3的连结位置移动。鼓出部47将接头半体122以能够出没的方式收容。
连结器176具备:轴接头129;产生使轴接头129分断的力的驱动源例如接头切断弹簧177;以及借助驱动源169产生的驱动力而将轴接头129连接的凸轮机构178。连结器176借助驱动源169的驱动力使轴接头129连接,借助接头切断弹簧177的弹力使轴接头129分断(断开)。
轴接头129是所谓的牙嵌离合器或联轴器。轴接头129具备:设置于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的接头半体121;以及设置于站2的动力传递机构171的接头半体122。
接头半体121具备呈圆形排列的多个弧形槽181。接头半体122具备呈圆形排列的多个轴182。各个轴182具有能够相对于弧形槽181进行出入的径向尺寸。轴182优选形成为尖端细的锥形,以使得容易插入弧形槽181。
接头半体122借助动力传递机构171传递的驱动力而始终旋转。接头半体121通过轴接头129的连结而与接头半体122一起旋转。接头半体122从站2的鼓出部47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21连结。接头半体122从配置在吸尘器主体7的侧方的鼓出部47朝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21连结。换言之,关于连结器176,在将吸尘器主体7从站2断开时以及使吸尘器主体7返回站2时,使接头半体122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移动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从鼓出部47出没而连结轴接头129。即、将电动吸尘器3装载于站2时的电动吸尘器3的移动方向与连结器176在退避位置与连结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交叉。因此,连结器176能够防止例如尘埃从鼓出部47与接头半体122之间的间隙侵入站2内,能够保证动力传递机构171的良好的工作。
另外,接头半体122除了形成为从鼓出部47在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突出而连结于接头半体121之外,也可以形成为:在连结引导部168突出设置,若将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则同时与接头半体121连结(图24中双点划线的接头半体122)。并且,接头半体122也可以配置于尘埃回收部42,并朝站2的前方突出而连结于接头半体121(图24中双点划线的接头半体122)。
接头切断弹簧177朝使轴接头129分断的方向、从即接头半体121拉开的方向牵拉接头半体122。换言之,接头切断弹簧177将接头半体122朝使其没入鼓出部47的方向拉入。
凸轮机构178设置在站2侧。凸轮机构178是所谓的端面凸轮。凸轮机构178将动力传递机构17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接头半体122的直线运动即接头半体122相对于鼓出部47进行出没的运动,且若接头半体122的直线运动适当进展则使接头半体122旋转运动。凸轮机构178具备:借助动力传递机构171而旋转的主动件183;以及设置于接头半体122的从动件184。从动件184具有:距接头半体122的轴182最近、且沿接头半体122的周向即与接头半体122的旋转中心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轮面184a;相对于接头半体122的旋转中心线倾斜而朝接头半体122的轴182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轮面184b;以及与第二凸轮面184b的顶部相连而朝从第一凸轮面184a远离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轮面184c。第三凸轮面184c相对于接头半体122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主动件183具有能够与第一凸轮面184a以及第二凸轮面184b线接触、且能够与第三凸轮面184c面接触的形状。
连结器176在非连结时使主动件183抵靠于凸轮机构178的从动件184的第一凸轮面184a,或者使主动件183最接近第一凸轮面184a。在该状态下,接头半体122最大程度地进入站2的鼓出部47而被遮挡。若驱动源169启动,则主动件183与动力传递机构171的齿轮171c一起旋转。旋转的主动件183在从动件184的第一凸轮面184a上移动而接近第二凸轮面184b,上抬至任一个第二凸轮面184b。于是,接头半体122借助主动件183推压第二凸轮面184b的力而从鼓出部47凸出,与接头半体121连结。若接头半体122进一步旋转则主动件183与第三凸轮面184c面接触,则连结器176整体与主动件183同步旋转。
另外,接头半体122借助接头切断弹簧177的弹力而被拉入鼓出部47。该弹力使主动件183与从动件184之间产生合适的摩擦力,使主动件183可靠地上抬至从动件184的第二凸轮面184b。
凸轮机构178在从站2的接头半体122观察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时的使接头半体122正转(顺时针)以及反转(逆时针)的任一个旋转方向上均具有第二凸轮面184b以及第三凸轮面184c。换言之,凸轮机构178具有将第一凸轮面184a夹在中间的一对第二凸轮面184b以及第三凸轮面184c。
此处,例如,假设动力传递路径175使接头半体122正转而打开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使接头半体122反转而关闭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而进行说明。一方的第二凸轮面184b以及一方的第三凸轮面184c伴随着接头半体122的正转而将连结器176连结,将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打开。另一方的第二凸轮面184b以及另一方的第三凸轮面184c伴随着接头半体122的反转而将连结器176连结,将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关闭。
另外,连结器176也可以具备从站2朝二次电池17供给电力而对二次电池17进行充电的充电端子186。该充电端子186代替设置于基座41的充电端子46而对二次电池17充电。充电端子186设置在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和站2的接头半体122这两方。充电端子186在连结器176连结时、即站2的接头半体122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连结时电连接。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框图。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具备电动吸尘器3侧的控制电路191和站2侧的控制电路192。
电动吸尘器3侧的控制电路191专门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进行控制。电动吸尘器3侧的控制电路191具备:与二次电池17串联连接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对连接二次电池17和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电路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195;对二次电池17的电压进行转换并朝吸尘器控制部16供给电力的控制用电源部196;以及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进行控制的吸尘器控制部16。
开关元件195具备连接于吸尘器控制部16的栅极。开关元件195根据栅极电流的变化而改变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入。
控制用电源部196是产生吸尘器控制部16的控制电源的电源电路。
站2侧的控制电路192专门对二次电动送风机50的运转进行控制。站2侧的控制电路192具备:与商用交流电源E串联连接的二次电动送风机50;对将商用交流电源E与二次电动送风机50连接的电路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197;对商用交流电源E进行转换并朝站控制部51供给电力的控制用电源部198;检测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多个装载检测器45;对二次电动送风机50的运转进行控制的站控制部51;以及与站控制部51连接的报告部199。另外,站2侧的控制电路192具备电动吸尘器3的二次电池17的充电电路(省略图示)。
开关元件197是双向晶闸管或反向截止三端子晶闸管等元件。开关元件197具备与站控制部51连接的栅极。开关元件197根据栅极电流的变化而改变二次电动送风机50的输入。
控制用电源部198是产生站控制部51的控制电源的电源电路。
装载检测器45优选与控制电路192连接,以便当检测对象处于收纳状态时将电路断开、当检测对象并未处于收纳状态时换言之检测对象处于使用状态时将电路闭合。
即、第一装载检测器45a在电动吸尘器3连结于站2的情况下、换言之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的情况下、或者电动吸尘器3被置于基座41的情况下将电路断开。另一方面,第一装载检测器45a在电动吸尘器3被从站2断开的情况下、换言之电动吸尘器3从站2脱离的情况下、或者电动吸尘器3从基座41离开的情况下将电路闭合。第二装载检测器45b在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被装载于站2的情况下将电路断开。并且,第二装载检测器45b在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从站2脱离的情况下将电路闭合。另外,在管部安装部53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的情况下也同样。在该情况下,第二装载检测器45b开闭的电路包含于电动吸尘器3侧的控制电路191。
站控制部51在多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2个装载检测器45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允许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的移送。进而,站控制部51在从允许尘埃的移送起经过预先确定的延迟时间后、换言之在从多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2个装载检测器45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起经过预先确定的延迟时间后,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启动而开始尘埃的移送。
多个装载检测器45可以包含检测电动吸尘器3的主体把手14位于收纳位置这一情况的第三装载检测器45c。多个装载检测器45也可以除了具备第一装载检测器45a以及第二装载检测器45b外还具备第三装载检测器45c。并且,多个装载检测器45也可以代替第二装载检测器45b而具备第三装载检测器45c。当多个装载检测器45包含第一装载检测器45a、第二装载检测器45b、以及第三装载检测器45c的情况下,站控制部51也可以在全部的3个装载检测器45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允许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的移送。并且,站控制部51也可以在3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2个、即第一装载检测器45a和第二装载检测器45b的组、第一装载检测器45a和第三装载检测器45c的组、或者第二装载检测器45b和第三装载检测器45c的组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允许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的移送。此外,站控制部51也可以在必定包含3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第一装载检测器45a在内的、加上第二装载检测器45b或者第三装载检测器45c的2个装载检测器45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允许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的移送。
主体把手14能够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另外,主体把手14的收纳位置是指主体把手14被收纳在主体壳体11的把手收纳凹部11b的状态下的主体把手14的位置。另一方面,主体把手14的使用位置是指主体把手14被从主体壳体11的把手收纳凹部11b拉出的状态下的主体把手14的位置。
报告部199当在从多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1个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起预先确定的预定的时间以内其他的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1个未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进行报告。即、报告部199当在从多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1个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起预先确定的预定的时间以内其他的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1个未检测到电动吸尘器3被装载于站2这一情况的情况下,报告装载于站2的电动吸尘器3的装载状态不完全这一情况。报告部199例如使用显示文字等信息的显示器、点亮或者闪烁的灯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作用于电动清扫装置1的使用者的视觉的部件、发出电合成的声音或蜂鸣音等的发音器等作用于电动清扫装置1的使用者的听觉的部件、震颤器等作用于电动清扫装置1的使用者的触觉的部件等构成。
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而电动清扫装置1转变为收纳形态。于是,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与站2的充电端子46接触,与充电端子46电连接。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通过吸尘器主体7的主体壳体废弃口100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容器主体78的外表面紧贴。
图28是借助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实施的从电动吸尘器朝站的尘埃的移动所涉及的时序图。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的驱动源169在电动吸尘器3被收纳于站2后、直至从一次尘埃容器13朝二次尘埃容器49的尘埃的移送开始为止,维持停止而将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关闭。
站控制部51基于多个装载检测器45的检测结果检测吸尘器主体7被连结于站2这一情况。关于站控制部51,若多个装载检测器45中的至少2个装载检测器45检测到吸尘器主体7连结于站2这一情况,则在经过预先确定的延迟时间后,使驱动源169启动。若驱动源169启动,则站2的接头半体122从鼓出部47突出,连结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即、连结器176被连结(图28中的时滞α)。站控制部51在连结器176被连结后也继续进行驱动源169的运转。连结器176被连结后的动力传递路径175将驱动源169的驱动力朝废弃盖92、吸气盖94、以及除尘机构95分配并传递。
借助从动力传递路径175传递的驱动力,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即、关于二次尘埃容器49,若电动吸尘器3被收纳于站2,则经由废弃口91以及尘埃移送管43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连接。
并且,借助从动力传递路径175传递的驱动力,除尘机构95将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细尘除去。站控制部51在除尘机构95将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细尘除去的合适的期间例如10秒的期间继续使驱动源169运转,然后使驱动源169暂时停止。
接下来,二次电动送风机50在驱动源169使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开后产生负压。站控制部51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启动。启动后的二次电动送风机50从二次尘埃容器49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即、二次电动送风机50在驱动源169将废弃盖92打开后使负压作用于二次尘埃容器49。二次电动送风机50在驱动源169将吸气盖94打开后使负压作用于二次尘埃容器49。二次电动送风机50在驱动源169驱动除尘机构95后使负压作用于二次尘埃容器49。
另外,在图28所示的例子中,驱动源169在使除尘机构95停止后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起动,但若是在驱动源169将废弃盖92打开、且将吸气盖94打开后,则也可以在除尘机构95的驱动中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起动。
作用于二次尘埃容器49的负压通过尘埃移送管43以及废弃口91而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于是,一次尘埃容器13从吸气口93吸入空气。此时,从主体连接口18也吸入空气。吸入至一次尘埃容器13的空气使粗尘集尘室71内的粗尘从粗尘废弃口101朝尘埃移送管43流出、且使过滤器室72内的细尘从细尘废弃口102朝尘埃移送管43流出。流入尘埃移送管43后的尘埃(粗尘以及细尘混合后的尘埃)通过尘埃移送管43而被吸入二次尘埃容器49。
二次尘埃容器49的第一离心分离部164从自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将粗尘分离、蓄积。第二离心分离部165将通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64的细尘埃分离、蓄积。
站控制部51在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运转合适的持续时间例如10秒的期间而将一次尘埃容器13所蓄积的尘埃的实质上的所有量转移至二次尘埃容器49后,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停止。并且,站控制部51在二次电动送风机50停止而二次尘埃容器49返回正圧(即大气圧、图28中的时滞β)后,使暂时停止的驱动源169反转。若驱动源169开始反转,则站2的接头半体122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离开,被暂时拉入至鼓出部47。即、连结器176的连结被暂时解除。站控制部51继续进行驱动源169的反转。若驱动源169的反转继续进行,则站2的接头半体122从鼓出部47再次突出,连结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图28中的时滞γ)。即、连结器176被连结。站控制部51使驱动源169的运转继续进行。连结器176被连结后的动力传递路径175将驱动源169的驱动力朝废弃盖92、吸气盖94、以及除尘机构95分配并传递。
驱动源169在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为了移送尘埃而产生负压的运转停止后,产生废弃盖92的关闭驱动力而将废弃口91关闭。并且,驱动源169在使二次电动送风机50为了移送尘埃而产生负压的运转停止后,产生吸气盖94的关闭驱动力而将吸气口93关闭。借助从动力传递路径175传递的驱动力,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闭。站控制部51在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闭的合适的期间、例如3秒的期间继续使驱动源169反转。
进而,站控制部51在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全闭后,使驱动源169暂时停止。进而,站控制部51使驱动源169再次正转。若驱动源169开始正转,则站2的接头半体122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21离开,被暂时拉入鼓出部47。即、连结器176的连结再次被解除。站控制部51在站2的接头半体122被拉入鼓出部47后使驱动源169停止。换言之,连结器176在使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以及吸气盖94、即从动机构120动作后朝退避位置移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的把手55、站2的基座41、以及减速机构44进行说明。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侧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减速机构的立体图。
图31以及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剖视图。
另外,图31中示出跳起而接近吸尘器主体7并待机的减速机构44。图32中示出吸尘器主体7被从站2分离时吸尘器主体7以能够前进的方式移动的减速机构44。
在图1以及图2的基础上,如图29至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的把手55在电动吸尘器3被载置于站2的收纳姿势下沿上下方向延伸。把手55在电动吸尘器3被载置于站2的收纳状态下设置在尘埃回收部42的相反侧。换言之,把手55在电动吸尘器3被载置于站2的收纳状态下配置在站2的正面侧。
电动清扫装置1使处于使用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立起而将吸尘器主体7的姿势变更为收纳姿势,通过使该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从站2的上方朝基座41下降而变成收纳形态。此时,若握住把手55而将吸尘器主体7拉起,则电动吸尘器3的姿势因把手55、吸尘器主体7的重心、以及车轮12的位置关系而容易地变化为使吸尘器主体7的正面朝向上方、背面朝向下方的收纳姿势(立起)。即、关于吸尘器主体7,若将把手55拉起,则在使车轮12接地的状态下,绕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立起。使用者通过将手指搭在把手55并拉起的简单的动作就能够使吸尘器主体7立起,并保持该状态而抓住把手55将吸尘器主体7拿起。因此,在将吸尘器主体7载置于站2的基座41时,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便利性优异。
基座41具备:放置台面41a;以及在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的过程中与车轮12接触的接地引导面201。并且,基座41具备在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时支承吸尘器主体7的翻倒支点部202。
电动清扫装置1具备滑动防止部203,该滑动防止部203设置于翻倒支点部202或者吸尘器主体7,阻碍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时吸尘器主体7和翻倒支点部202的滑动。
放置台面41a具有仿照吸尘器主体7的背面的形状、即圆弧形的圆弧形。放置台面41a相对于水平面呈圆弧形地凹陷。
接地引导面201是随着趋向站2的正面而下降的倾斜面,以使得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的吸尘器主体7容易朝站2的正面前进。接地引导面201与收纳被收纳于站2的吸尘器主体7的车轮12的圆弧状的车轮配置凹部205连接。因此,车轮12在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的过程中顺畅地与接地引导面201接地,对吸尘器主体7进行支承。
翻倒支点部202设置在相比放置台面41a的最下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若使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倒下,则吸尘器主体7以翻倒支点部202为中心而像杠杆那样倾倒,顺畅地过渡至使用姿势。
然而,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时翻倒支点部202与吸尘器主体7的接触部位优选不光滑。若翻倒支点部202与吸尘器主体7的接触部位光滑,则吸尘器主体7倒下时的举动、或者倒下的轨道、轨迹变得难以确定。因此,关于翻倒支点部202与吸尘器主体7的接触部位,优选即便允许稍许的光滑但也不会太光滑。因此,设置于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的密封部件173兼作为翻倒支点部202。密封部件173使对尘埃移送管43的正面侧的边部43b进行密封的部位作为翻倒支点部202发挥功能。关于密封部件173,为了对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优选为天然橡胶或硅橡胶等合成橡胶。该密封部件173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难以滑动、且与收纳状态的吸尘器主体7接触,因此适合作为翻倒支点部202,也作为滑动防止部203发挥功能。
另外,翻倒支点部202也可以是密封部件173以外的部件。即、翻倒支点部202也可以是设置于基座41的肋状的突起。并且,滑动防止部203也可以是密封部件173以外的部件。滑动防止部可以由吸尘器主体7与翻倒支点部202夹持、可以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侧、也可以设置于站2侧。
减速机构44设置在站2的基座41的前端部。减速机构44在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移动(改变姿势)、即倒下的过程中使吸尘器主体7的移动速度降低。减速机构44具备:铰接件211;由铰接件211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支承板部212;以及弹性部件213,在吸尘器主体7以能够前进的方式移动时积蓄能量,并消耗所积蓄的能量而使减速机构44朝待机位置复位。
铰接件211具备:支承于站2的基座41的轴215;以及供支承板部212固定的板部216。板部216具有配置轴215的孔217。板部216以轴215为中心摆动。即、减速机构44借助铰接件211而以在接近吸尘器主体7的待机位置与使得吸尘器主体7能够前进的展开位置之间倒下的方式移动。轴215沿收纳状态的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延伸。换言之,轴215与载置于基座41的吸尘器主体7的车轮12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平行配置。因此,若减速机构44倒下,则吸尘器主体7成为使用姿势。
支承板部212与从收纳状态朝使用状态移动、即倒下的主体壳体11接触而对吸尘器主体7进行支承。支承板部212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扩展,以便能够稳定地支承移动的吸尘器主体7。支承板部212优选在与吸尘器主体7接触的面具有保护材料、例如起绒。
并且,支承板部212形成为从连结引导部168趋向被清扫面的下降倾斜面,以使得若吸尘器主体7以能够前进的方式移动、换言之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则吸尘器主体7容易从基座41脱离。
另外,减速机构44也可以由所谓的制动机构218限制移动速度。减速机构44可以具备收容工作油的液压缓冲器(省略图示)。
关于弹性部件213,若使用者拉拽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的任意部位、优选为手边操作管23或者把持部25,则无法抵抗使用者的操作力和吸尘器主体7的翻倒转矩,使减速机构44移动(倒下)。通过该移动,弹性部件213积蓄用于将减速机构44拉起的能量。
并且,弹性部件213例如是扭簧。弹性部件213不妨碍以收纳姿势载置于基座41的吸尘器主体7因被施加外力而倒下,且在吸尘器主体7从站2离开后将减速机构44拉起到待机位置。
站2的充电端子46能够与收纳状态的吸尘器主体7连接,且在吸尘器主体7朝使用姿势倒下时与吸尘器主体7的连接被解除。因此,充电端子46的端子罩219具有:朝向站2的上方的狭缝219a;以及朝向使电动吸尘器3从站2脱离的方向、即站2的正面方向的狭缝219b(图25)。充电端子46与插入至这些狭缝219a、219b的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连接。
然而,通过将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从基座41朝站2的上方抬起、并在被清扫面(地面)朝使用姿势倒下,电动吸尘器3能够进行使用。然而,关于在使用电动吸尘器3时将吸尘器主体7拿起并使其移动这一情况,便利性差。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清扫装置1能够使收纳姿势的吸尘器主体7倾倒而开始电动吸尘器3的使用。例如,若使用者抓住电动吸尘器3的管部8的任意部位、优选为手边操作管23或者把持部25而将集尘软管22朝站2的正面方向拉拽,则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倒下。翻倒支点部202作为吸尘器主体7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过渡时的支点发挥功能。即、若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在吸尘器主体7施加有越过翻倒支点部202的程度的力,则吸尘器主体7一边以翻倒支点部202为支点改变方向一边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过渡。此时,减速机构44使倒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移动速度减小,降低对吸尘器主体7的冲击。并且,在电动吸尘器3的辅助轮12b接地时,设置在辅助轮12b与把手55之间的悬架机构56(图4)对吸尘器主体7的接地进行缓冲。
若使用者进一步拉拽管部8,则吸尘器主体7从站2离开。即、使用者仅通过拉拽管部8就能够使电动吸尘器3迅速且顺畅地开始清扫。
并且,关于电动清扫装置1,通过将管部8朝站2的正面拉拽而使电动吸尘器3朝站2的正面倒下,通过将管部8进一步朝站2的正面拉拽而使电动吸尘器3从站2脱离。因此,关于电动清扫装置1,仅通过将管部8朝站2的正面拉拽的动作,就能够一连串地进行吸尘器主体7的姿势变更(从收纳姿势朝使用姿势的姿势变更)和使用的开始。
另外,减速机构44除了能够应用于具有充电功能以及尘埃回收功能的站2之外,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上述功能的、单纯的收纳台。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具备:粗尘集尘室71,具有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附近、即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上游侧风路中即将到达第二网状过滤器84之前的位置风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张部85;以及多个风路66a、66b,相比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中央而偏靠边缘侧配置,且相互离开。因此,电动吸尘器3使流入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在其室内广泛扩散,广范围地活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而捕捉尘埃。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L比风路宽度W小的扩张部85。因此,电动吸尘器3能够同时实现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小型化和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的更广范围的活用。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第二网状过滤器84,该第二网状过滤器84具有实质上遍布扩张部85的流路截面的整个区域的过滤面84a。因此,电动吸尘器3使尘埃在粗尘集尘室71的整个区域扩散,更广范围地活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而捕捉尘埃。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具有实质上圆弧形的边缘部84b的第二网状过滤器84。因此,关于电动吸尘器3,难以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边缘部84b形成聚集部,能够活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的整体而捕捉尘埃。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具备具有实质上半圆形的风路截面的扩张部85。因此,电动吸尘器3容易使尘埃扩散至扩张部85的整个区域,能够活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过滤面84a的整体而捕捉尘埃。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3,能够在第二网状过滤器84的广范围同时捕捉尘埃,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例子加以提示,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清扫装置、2…站、3…电动吸尘器、7…吸尘器主体、8…管部、11…主体壳体、11a…排气口盖、11b…把手收纳凹部、12…车轮、12a…辅助轮、12b…辅助轮、12c…接地壁、12d…侧壁、13…一次尘埃容器、13a…第一半体、13b…第二半体、14…主体把手、15…一次电动送风机、16…吸尘器控制部、17…二次电池、17a…单电池、18…主体连接口、19…充电电极、21…连接管、22…集尘软管、23…手边操作管、25…把持部、26…操作部、26a…停止开关、26b…起动开关、26c…刷开关、27…延长管、27a…保持突起、28…吸入口体、31…吸入口、32…旋转清扫体、33…电动机、41…基座、41a…放置台面、42…尘埃回收部、43…尘埃移送管、43b…边部、44…减速机构、45…装载检测器、45a…第一装载检测器、45b…第二装载检测器、45c…第三装载检测器、46…充电端子、47…鼓出部、48…壳体、49…二次尘埃容器、50…二次电动送风机、51…站控制部、52…电源线、53…管部安装部、55…把手、55a…倾斜部、56…悬架机构、57…尘埃容器室、57a…尘埃容器插拔口、58…电动送风机室、59…推出力产生部、59a…杆部、59b…螺旋弹簧、60…容器辅助滚子、61…容器锁止机构、62…爪部、63…爪承接部、64…分离部、65…集尘部、66…联络风路、66a、66b…风路、66c…汇集风路、67…腿、68…第一分离部、69…过滤器部、71…粗尘集尘室、72…过滤器室、73…集尘室、75…嘴部、76…一次过滤器框体、77…第一网状过滤器、78…容器主体、78a…吸入口、79…粗尘排出口、81…中继风路、82…粗尘集尘室出口、82a…边缘部、83…分隔壁、84…第二网状过滤器、84a…过滤面、84b…边缘部、85…扩张部、85a…第一扩张部、85b…第二扩张部、86、87…过滤器、86a、87a…过滤器的棱线、88…二次过滤器框体、89…二次过滤器出口、91…废弃口、92…废弃盖、93…吸气口、94…吸气盖、95…除尘机构、96…动力传递机构、97…凹陷部、98…尘埃压缩机构、99…机械室、100…主体壳体废弃口、101…粗尘废弃口、102…细尘废弃口、103…密封垫、105…操作部、106…非扩张部、107…锁止机构、108…尘埃引导面、111…齿条、111a…孔、111b…齿、112…被动部、113…齿轮、113a…齿、115…框架、116…滑动件、117…除尘件、118…导轨、120…从动机构、121…接头半体、122…接头半体、126…第一传递机构、127…第二传递机构、128…第三传递机构、129…轴接头、131…第一齿轮、132…第二齿轮、133…轴、134…杆部、134a…齿、135…引导部、136…止动件、137…槽、138…引导板、139…滑动件、140…废弃盖闭锁弹簧、141…脱离力传递机构、142…弹性部件、143…对、145…滑动件部、146…滑动件部、147…连杆、147a…第一接头部、147b…第二接头部、147c…销孔、147d…销、148…容器把手、149…连杆机构、151…基部、152a…第一滚子、152b…第二滚子、152c…第三滚子、152d…第四滚子、152e…第五滚子、152f…第六滚子、153…基部保持体、153a…凸缘部、154…复位弹簧、155…把手复位部、157a…第一齿轮、157b…第二齿轮、157c…第三齿轮、158…复位弹簧、163…离心分离部、164…第一离心分离部、165…第二离心分离部、166…下游风路管、168…连结引导部、169…驱动源、171…动力传递机构、171a、171b、171c…齿轮、173…密封部件、175…动力传递路径、176…连结器、177…接头切断弹簧、178…凸轮机构、181…弧形槽、182…轴、183…主动件、184…从动件、184a…第一凸轮面、184b…第二凸轮面、184c…第三凸轮面、186…充电端子、191…控制电路、192…控制电路、195…开关元件、196…控制用电源部、197…开关元件、198…控制用电源部、199…报告部、201…接地引导面、202…翻倒支点部、203…滑动防止部、205…车轮配置凹部、211…铰接件、212…支承板部、213…弹性部件、215…轴、216…板部、217…孔、218…制动机构、219…端子罩、219a、219b…狭缝。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具备:
电动送风机,产生负压;
上游侧风路,将包含尘埃的空气进行引导;
过滤分离部,从借助上述负压被吸入上述上游侧风路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将尘埃过滤分离;以及
多个下游侧风路,将通过上述过滤分离部的空气朝上述电动送风机引导,
上述上游侧风路具有延长方向到达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的中央的非扩张部以及连接在上述非扩张部的下游侧且对在上述过滤分离部的附近风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风路进行划分的扩张部,
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实质上遍布上述扩张部的风路截面的整个区域而呈平面状扩展,
上述多个下游侧风路相比上述过滤分离部的中央而偏靠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边缘侧配置,且包括相互离开、向远离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的方向延伸并与上述上游侧风路并列设置的一对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中,
上述扩张部的沿着流动的方向的风路长度比风路宽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中,
上述过滤分离部的过滤面具有圆弧形的边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中,
上述扩张部具有实质上半圆形的风路截面。
CN201880028819.5A 2017-06-23 2018-06-22 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110573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3254A JP2019005150A (ja) 2017-06-23 2017-06-23 電気掃除機
JP2017-123254 2017-06-23
PCT/JP2018/023745 WO2018235927A1 (ja) 2017-06-23 2018-06-22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3049A CN110573049A (zh) 2019-12-13
CN110573049B true CN110573049B (zh) 2022-02-11

Family

ID=64736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8819.5A Active CN110573049B (zh) 2017-06-23 2018-06-22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05150A (zh)
CN (1) CN110573049B (zh)
WO (1) WO20182359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9137A (ja) * 2021-03-11 2022-09-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2761U (zh) * 1971-12-29 1973-10-08
JPS55136026A (en) * 1979-04-12 1980-10-23 Brother Ind Ltd Vacuum cleaner
CN2889145Y (zh) * 2005-12-31 2007-04-18 苏州金莱克清洁器具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CN206261556U (zh) * 2016-10-13 2017-06-20 傅丹 一种智能扫地机、智能吸尘器及其垃圾收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9232A1 (ja) * 2002-10-31 2004-05-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電気掃除機
US20130220426A1 (en) * 2012-02-28 2013-08-29 Emerson Electric Co.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Exhaust of a Vacuum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2761U (zh) * 1971-12-29 1973-10-08
JPS55136026A (en) * 1979-04-12 1980-10-23 Brother Ind Ltd Vacuum cleaner
CN2889145Y (zh) * 2005-12-31 2007-04-18 苏州金莱克清洁器具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CN206261556U (zh) * 2016-10-13 2017-06-20 傅丹 一种智能扫地机、智能吸尘器及其垃圾收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35927A1 (ja) 2018-12-27
CN110573049A (zh) 2019-12-13
JP2019005150A (ja)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2742B (zh) 电动吸尘装置
JP7348970B2 (ja) 電気掃除装置
CN110573048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113977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662471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650666B (zh) 电动清扫装置
CN110049704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0573052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719745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573049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0022743B (zh)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099598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0035682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0022746B (zh) 电动吸尘器
JP7007823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8088958A (ja) 電気掃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