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1380B -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1380B
CN110571380B CN201910840008.1A CN201910840008A CN110571380B CN 110571380 B CN110571380 B CN 110571380B CN 201910840008 A CN201910840008 A CN 201910840008A CN 110571380 B CN110571380 B CN 1105713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baffle
air outlet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00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1380A (zh
Inventor
王宁
孙中豪
刘宽
李文鹏
吕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400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713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71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1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3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涉及散热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风道安装有风门组件、导流板和均风板以控制风道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从而使得风道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一致,继而确保储能散热系统的各个电池簇的温度一致,在提升储能散热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由局部温度过高所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储能散热系统,包括上述风道。

Description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储能散热系统包括多个电池簇、空调和风道。其中,风道设置在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且位于各个电池簇的上方;空调设置在风道的进风口处,为风道提供冷风;风道的出风口沿风道均匀分布,且出风口的开口朝向位于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
然而,由于伯努利现象,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不均。靠近进风口的出风口,由于流速高,出风口的出风量小;而远离进风口的出风口,由于流速低,出风口的出风量大。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不均可能会引发各个电池簇的温度不均,从而影响储能散热系统的整体性能。且在出风口的出风量过小时,容易造成该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热失控,继而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一些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第三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处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垂直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还设有多个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包括滑道,所述滑道上相对设置有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道上,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垂直于所述进风口,且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连接面,通过移动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以调节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风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有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出风口安装有均风板。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设置在所述风门组件的两侧;所述滑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将进风口分隔成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通。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风道位于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方;所述导流板安装有导流板轴,所述导流板随所述导流板轴转动;所述导流板轴垂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面设置;各个所述导流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导流板相对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的最远距离的二分之一时,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所述导流板。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均风板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安装有隔板轴,所述隔板随所述隔板轴转动;各个所述均风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第一挡风板平移的第一平移电机通讯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第二挡风板平移的第二平移电机通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导流板转动的多个第一旋转电机通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导流板一一对应;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均风板转动的多个第二旋转电机通讯连接,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与所述均风板一一对应。
如上所述的风道,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安装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各个所述流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储能散热系统,包括上述风道。
本发明通过在风道上安装风门组件、导流板和均风板来控制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从而使得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一致,继而确保各个电池簇的温度一致,在提升储能散热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由局部温度过高所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储能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均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道;
110-进风口;
120-风门组件;
121-第一挡风板;
122-第二挡风板;
123-滑道;
130-导流板;
131-导流板轴;
140-出风口;
150-均风板;
151-隔板;
160-第一壳体;
161-第一支路;
162-第二支路;
170-第二壳体;
180-第三壳体;
200-冷源;
300-电池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的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本发明的内容。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风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之间通过第三壳体180相连接,第一壳体160与第三壳体180的连接处设有进风口110,进风口110垂直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的表面还设有多个出风口140;其中,进风口110上设置有风门组件120,风门组件120包括滑道123,滑道123上相对设置有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可滑动的设置在滑道123上,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垂直于进风口110,且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垂直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通过移动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以调节进入第一壳体160内的风量;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内还设有多个导流板130,导流板130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内;出风口140安装有均风板150。
现有技术中,储能散热系统的散热系统包括多个电池簇、空调和风道。其中,风道设置在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且位于各个电池簇的上方;空调设置在风道的进风口处,为风道提供冷风;风道的出风口沿风道均匀分布,且出风口的开口朝向位于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
然而,由于伯努利现象,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不均。靠近进风口的出风口,由于流速高,出风口的出风量小;而远离进风口的出风口,由于流速低,出风口的出风量大。各个出风口的出风量不均可能会引发各个电池簇的温度不均,从而影响储能散热系统的整体性能。且在出风口的出风量过小时,容易造成该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温度过高,甚至引发热失控,继而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本实施方式中,风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之间通过第三壳体180相连接,第一壳体160与第三壳体180的连接处设有进风口110。冷风通过进风口110进入风道100。冷风可以通过进风口110直接进入风道100的第一壳体160,也可以通过第三壳体180进入第二壳体170。第三壳体180的作用在于连通进风口110和第二壳体170。如图1所示,电池簇300位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的下方,所以冷风必须流入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才可抵达储能散热系统的电池簇300。
本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0垂直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且如图2所示,进风口110设置在风道100的底面,这是为了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冷源200相适配。如图1所示,冷源200位于风道100第一壳体160的下方。本实施方式中的冷源200可以是顶部出风的空调。
可选地,当冷源200为顶置空调,即,冷源200安装在风道100的上方时,进风口110也可以设置在风道100的顶面。可选地,当冷源200为壁挂式空调时,即,冷源200安装在风道100的一侧时,进风口110也可以设置在风道100的侧面,此时,进风口110可以平行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
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的表面还设有多个出风口140。冷风通过出风口140到达电池簇300,为了冷风可以到达位于储能散热系统不同位置的各电池簇300,所以出风口140的数量为多个。可选地,风道100的出风口140可以与储能散热系统内的各个电池簇300一一对应。
进风口110上设置有风门组件120,如图7所示,风门组件120包括滑道123,滑道123上相对设置有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可滑动的设置在滑道123上,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垂直于进风口110,且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垂直于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通过移动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以调节进入第一壳体160内的风量。风门组件120的作用在于将冷源200通过进风口110提供给风道100的冷风进行第一次分配,使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内的冷风量均等,从而有利于确保分布在第一壳体160或第二壳体170处的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内还设有多个导流板130,导流板130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壳体160和第二壳体170内。导流板130的作用在于对通过风门组件120进入第一壳体160或第二壳体170的冷风进行第二次分配。具体地,当导流板130转动到与冷风流动方向平行时,导流板130对冷风流动方向的干扰极小;而当导流板130转动到与冷风流动方向垂直时,冷风会与导流板130发生碰撞,从而改变冷风的流动方向。导流板130通过改变冷风的流动方向,达到分流的目的。
出风口140安装有均风板150,均风板150是对各出风口140出风量的最后一次调控。均风板150遮蔽出风口140时,出风口140将无法出风。出风口140的开度越大,出风口140的流量也会相应地越大。
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风道100上安装风门组件120、导流板130和均风板150来控制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从而使得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相一致,继而确保各个电池簇300的温度一致,在提升储能散热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由局部温度过高所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可选地,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160包括第一支路161和第二支路162,第一支路161与第二支路162设置在风门组件120的两侧;滑道1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支路161和第二支路162的延伸方向;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将进风口110分隔成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一支路161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支路162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三壳体180连通。
具体地,如图7所示,滑道123架在进风口110的上方。第一挡风板121上开设有通孔且第二挡风板122开设有通孔,滑道123贯穿第一挡风板121上的通孔和第二挡风板122上的通孔,使得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可以沿滑道123滑动。滑道123垂直于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
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一挡风板121背离第二挡风板122滑动时,第一通道的截面逐渐减小,进入第一支路161的冷风量逐渐减小,第三通道的截面逐渐增大,通过第三壳体180进入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逐渐增大。当第一挡风板121朝向第二挡风板122滑动时,第一通道的截面逐渐增大,进入第一支路161的冷风量逐渐增大,第三通道的截面逐渐减小,通过第三壳体180进入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逐渐减小。
类似地,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二挡风板122背离第一挡风板121滑动时,第二通道的截面逐渐减小,进入第二支路162的冷风量逐渐减小,第三通道的截面逐渐增大,通过第三壳体180进入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逐渐增大。当第二挡风板122朝向第一挡风板121滑动时,第二通道的截面逐渐增大,进入第二支路162的冷风量逐渐增大,第三通道的截面逐渐减小,通过第三壳体180进入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逐渐减小。
通过沿滑道123移动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可以控制进入第一支路161、第二支路162和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
风门组件120的作用在于将冷源200通过进风口110提供给风道100的冷风进行第一次分配,使得第一支路161、第二支路162和第二壳体170内的冷风量与其出风口140的数量相适配,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第一壳体160包括第一支路161和第二支路162,第一支路161与第二支路162设置在风门组件120的两侧;滑道1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支路161和第二支路162的延伸方向;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将进风口110分隔成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一支路161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支路162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三壳体180连通的技术手段,通过沿滑道123移动第一挡风板121和第二挡风板122,可以控制进入第一支路161、第二支路162和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使得第一支路161、第二支路162和第二壳体170内的冷风量与其出风口140的数量相适配,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道100位于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出风口140的开口朝向位于出风口140下方的电池簇300,导流板130位于出风口140的上方;如图8所示,导流板130安装有导流板轴131,导流板130随导流板轴131转动;导流板轴131垂直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设置;各个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风道100位于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出风口140的开口朝向位于出风口140下方的电池簇300,有利于出风口140向电池簇300提供冷风。导流板130位于出风口140的上方,有利于导流板130直接调节位于导流板130下方出风口140的出风量。
导流板130安装有导流板轴131,导流板130随导流板轴131转动;导流板轴131垂直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设置。通过转动导流板轴131,可以改变导流板130与冷风流动方向间夹角的大小。导流板130可以随导流板轴131转动到与冷风流动方向平行的位置,也可以随导流板轴131转动到与冷风流动方向垂直的位置,从而调节进入导流板130下方出风口140的风量,有利于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各个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也就是,各个导流板130相互独立,每个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都可以进行单独调节。调节一个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不会影响到其它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有利于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风道100位于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出风口140的开口朝向位于出风口140下方的电池簇300,导流板130位于出风口140的上方;导流板130安装有导流板轴131,导流板130随导流板轴131转动;导流板轴131垂直第一壳体160和第三壳体180的连接面设置;各个导流板13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的技术手段,有利于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流板130与出风口140一一对应。具体地,可以先将所有导流板130转动至与冷风流动方向平行的位置。然后,观测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当某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明显小于平均水平时,转动其上方的导流板130,直至该出风口140的出风量达到平均水平。导流板130与出风口140一一对应,通过调节各个导流板130与冷风流动方向间的夹角,有利于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导流板130与出风口140一一对应的技术手段,有利于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流板130相对出风口140间隔设置。可选地,每隔固定数量的出风口140,就可以在出风口140的上方安装一个导流板130。该导流板130可以与各个出风口140的均风板150配合使用。
具体地,可以每隔两个出风口140安装一个导流板130。可以将安装有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和位于其冷风流动方向前方的两个没有安装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作为一个安装单元。当转动导流板130使得导流板130与冷风流动方向间的夹角增大时,安装有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出风量大,而位于其前方的两个没有安装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风量小。为了使三个出风口140出风量均等,可以调节均风板150,即减小安装有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处导流板130的开度,增加未安装导流板130的出风口140处导流板130的开度。
另外,相邻导流板130间的出风口140数量可以根据冷风风速进行调整。若冷风风速高,可以减小相邻导流板130间的出风口140数量;若冷风风速低,可以增加相邻导流板130间的出风口140数量;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因此,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板130与各个出风口140的均风板150配合使用,就可达到各个出风口140出风量均等的目的,相比于各个出风口140都安装导流板130可以节约导流板130的使用,简化风道100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导流板130相对出风口140间隔设置的技术手段,在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导流板130的使用,简化风道100的结构。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当出风口140与进风口110的距离小于出风口140与进风口110的最远距离的二分之一时,在出风口140处设置导流板130。例如,第一支路161有六个出风口140,则选择在邻近进风口110的三个出风口140的上方安装三个导流板130,三个导流板130与三个进风口110一一对应。
在伯努利现象的作用下,靠近进风口110的出风口140,由于流速高,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小;而远离进风口110的出风口140,由于流速低,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大。所以,在邻近进风口110的出风口140的上方安装导流板130,有利于增大邻近进风口110的出风口140的出风量;而远离进风口110的出风口140,由于其本身的出风量就高于平均出风量所以无需在其上方安装可以增大出风口140出风量的导流板130,有利于节约导流板130的使用,简化风道100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当出风口140与进风口110的距离小于出风口140与进风口110的最远距离的二分之一时,在出风口140处设置导流板130的技术手段,在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导流板130的使用,简化风道100的结构。
可选地,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均风板150包括多个隔板151,隔板151安装有隔板轴,隔板151随隔板轴转动;各个均风板15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如图9所示,均风板150包括多个隔板151,隔板151安装有隔板轴,隔板151随隔板轴转动。通过转动隔板轴,可以改变均风板150的开度,从而直接调节出风口140的出风量,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各个均风板15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也就是各个均风板150相互独立。每个均风板150的开度都可以进行单独调节。调节一个均风板150的开度,不会影响其它均风板150的开度,有利于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均风板150包括多个隔板151,隔板151安装有隔板轴,隔板151随隔板轴转动的技术手段,有利于通过改变均风板150的开度,准确调节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又由于采用了各个均风板150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的技术手段,有利于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可选地,本实施方式的风道100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一挡风板121平移的第一平移电机通讯连接,且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二挡风板122平移的第二平移电机通讯连接;控制系统与控制导流板130转动的多个第一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一旋转电机与导流板130一一对应;控制系统与控制均风板150转动的多个第二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二旋转电机与均风板150一一对应。
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一挡风板121平移的第一平移电机通讯连接,且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二挡风板122平移的第二平移电机通讯连接。因此,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第一平移电机控制第一挡风板121的位置,并通过第二平移电机控制第二挡风板122的位置,从而调节进入第一支路161、第二支路162或第二壳体170的冷风量。
控制系统与控制导流板130转动的多个第一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一旋转电机与导流板130一一对应。因此,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第一旋转电机控制导流板130与冷风流动方向间夹角的大小,从而调节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又由于第一旋转电机与导流板130一一对应,当控制系统调节一个导流板130的转动位置时,不会影响到其它导流板130与冷风流动方向间的夹角大小,从而有利于控制系统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控制系统与控制均风板150转动的多个第二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二旋转电机与均风板150一一对应。因此,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第二旋转电机控制均风板150的开度,从而调节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又由于第二旋转电机与均风板150一一对应,当控制系统调节一个均风板150的开度时,不会影响到其它均风板150的开度,从而有利于控制系统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板121、第二挡风板122的移动位置,各个导流板130的转动位置,以及各个均风板150的转动位置也可以手动进行调节,有利于现场维护人员发现某电池簇300温度过高时快速为其降温,不必通过向控制系统下达指令来进行调节,有利于节省时间。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风道100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一挡风板121平移的第一平移电机通讯连接,且控制系统与控制第二挡风板122平移的第二平移电机通讯连接;控制系统与控制导流板130转动的多个第一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一旋转电机与导流板130一一对应;控制系统与控制均风板150转动的多个第二旋转电机通讯连接,第二旋转电机与均风板150一一对应的技术手段,有利于控制系统准确调节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以保证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可选地,本实施方式的出风口140安装有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出风口140一一对应,各个流量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安装在各个出风口140的流量传感器可以实时准确地测量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从而指导控制系统对第一挡风板121、第二挡风板122的移动位置,各个导流板130的转动位置,以及各个均风板150的转动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出风口140安装有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出风口140一一对应,各个流量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系统通讯连接的技术手段,有利于确保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储能散热系统,包括上述风道100。
本实施方式的储能散热系统通过在风道100上安装风门组件120、导流板130和均风板150以控制风道100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从而使得风道100各个出风口140的出风量均等,继而确保储能散热系统内的各个电池簇300的温度一致,在提升储能散热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由局部温度过高所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第三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处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垂直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还设有多个出风口;
其中,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包括滑道,所述滑道上相对设置有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道上,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垂直于所述进风口,且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连接面,通过移动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以调节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风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有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出风口安装有均风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设置在所述风门组件的两侧;
所述滑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延伸方向;
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将进风口分隔成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位于储能散热系统的顶部;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的电池簇,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方;
所述导流板安装有导流板轴,所述导流板随所述导流板轴转动;所述导流板轴垂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连接面设置;
各个所述导流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相对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对于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的最远距离的二分之一的出风口,在出风口处设置所述导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均风板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安装有隔板轴,所述隔板随所述隔板轴转动;
各个所述均风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相互独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第一挡风板平移的第一平移电机通讯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第二挡风板平移的第二平移电机通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导流板转动的多个第一旋转电机通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导流板一一对应;所述控制系统与控制所述均风板转动的多个第二旋转电机通讯连接,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与所述均风板一一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安装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各个所述流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10.一种储能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风道。
CN201910840008.1A 2019-09-06 2019-09-06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Active CN1105713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0008.1A CN110571380B (zh) 2019-09-06 2019-09-06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0008.1A CN110571380B (zh) 2019-09-06 2019-09-06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1380A CN110571380A (zh) 2019-12-13
CN110571380B true CN110571380B (zh) 2022-02-22

Family

ID=68778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40008.1A Active CN110571380B (zh) 2019-09-06 2019-09-06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7138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2483A (zh) * 2019-01-15 2019-05-10 重庆三峡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的散热结构
CN208955153U (zh) * 2019-04-30 2019-06-0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与消防功能的储能电池簇
CN209267921U (zh) * 2018-09-14 2019-08-16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储能电站使用的风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53988B1 (ko) * 2016-09-21 2019-12-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및 에너지 저장 장치의 화재 관리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267921U (zh) * 2018-09-14 2019-08-16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储能电站使用的风道系统
CN109742483A (zh) * 2019-01-15 2019-05-10 重庆三峡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的散热结构
CN208955153U (zh) * 2019-04-30 2019-06-0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与消防功能的储能电池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1380A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6353B2 (en) Cabinet for computer devices with air distribution device
CN112968245B (zh) 一种储能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CN106196305B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211480140U (zh) 集装箱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309967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4303007A (en) Ceiling air outlet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0571380B (zh) 风道及储能散热系统
CN107816753B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CN110271379B (zh) 风道总成和仪表板总成
CN110785057A (zh) 一种具有立式风道的集成组机柜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08954506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7426890U (zh) 储能柜和储能装置
EP4317826A1 (en)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110594860A (zh) 风管机
CN210118842U (zh) 空调器
US20160265804A1 (en) Building ventilator
CN115395136A (zh) 散热风道结构和储能设备
CN210118839U (zh) 空调器
CN210801395U (zh) 出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13068369B (zh) 导风组件、导风装置及机柜
CN219510878U (zh) 一种宽风道结构的取暖设备
CN207019179U (zh) 天井式空调器
CN215295175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Unit 1201, unit 3, 12 / F, building 2, yard 9, FengHao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Haibo S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3 208, floor 2, building C, academic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o. 35, Qinghua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