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0090A -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0090A
CN110550090A CN201810552435.5A CN201810552435A CN110550090A CN 110550090 A CN110550090 A CN 110550090A CN 201810552435 A CN201810552435 A CN 201810552435A CN 110550090 A CN110550090 A CN 110550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angle
steering
nut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24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成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524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00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0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00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所述方法应用于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第二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高度调节电机、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第二柱筒设置在第一柱筒内且与第一柱筒滑动套接,转向轴穿设于第一柱筒和第二柱筒,转向轴的上轴的上端与转向盘相连,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第一柱筒相对于固定支架转动,高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第二柱筒相对于第一柱筒轴向移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根据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根据目标位置控制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Description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转向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转向盘是车辆转向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可以将驾驶员作用在其上的扭矩通过转向管柱转化为车轮转动,实现车辆转向。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前,通常需要将转向盘调节至合适的位置,以此提高驾驶舒适度。现有技术中,转向盘的调节只能依靠驾驶员手动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驾驶员带来不便,影响驾驶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第二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高度调节电机、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所述第二柱筒设置在所述第一柱筒内且与所述第一柱筒滑动套接,所述转向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和所述第二柱筒,所述转向轴包括花键连接的上轴和下轴,所述上轴通过第一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柱筒内,所述下轴通过第二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柱筒内,所述上轴的上端与转向盘相连,所述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柱筒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筒轴向移动;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
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
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驾驶员的座椅的当前位置;
根据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座椅的当前位置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校准;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包括:
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可选地,在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身形信息发送给目的端,以指示所述目的端对所述身形信息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目的端根据身形校准指令发送的携带有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身形校准指令为所述驾驶员根据所述目的端展示的身形信息输入的用于指示校准所述身形信息的指令;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包括:调节控制器、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第二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高度调节电机、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调节控制器,所述第二柱筒设置在所述第一柱筒内且与所述第一柱筒滑动套接,所述转向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和所述第二柱筒,所述转向轴包括花键连接的上轴和下轴,所述上轴通过第一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柱筒内,所述下轴通过第二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柱筒内,所述上轴的上端与转向盘相连,所述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柱筒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筒轴向移动;
所述调节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器用于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可选地,所述调节控制器还用于:
获取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驾驶员的座椅的当前位置;
根据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座椅的当前位置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校准;
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可选地,所述调节控制器还用于:
将所述身形信息发送给目的端,以指示所述目的端对所述身形信息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目的端根据身形校准指令发送的携带有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身形校准指令为所述驾驶员根据所述目的端展示的身形信息所输入的用于指示校准所述身形信息的指令;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确定所述目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和套设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的角度调节螺母,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相连,所述角度调节螺母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相连,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平行。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垂直。
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角度调节电机基座,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固定在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绕第三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平行。
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绕第四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绕第五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所述第四铰接轴线和所述第五铰接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具有与所述角度调节螺母相连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柱筒相连的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的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
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高度调节丝杆和套设在所述高度调节丝杆上的高度调节螺母,所述高度调节丝杆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相连,所述高度调节螺母与所述第二柱筒相连,所述高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柱筒的轴线平行。
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高度调节电机基座,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固定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上,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柱筒上。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根据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并根据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可以自动、快速地将转向盘调整到与驾驶员的身形相匹配的位置,避免了手动调节转向盘位置给驾驶员带来的不变,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此外,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用于将角度调节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成角度调节螺母的直线运动,角度调节螺母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转动。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角度调节的精度和调节过程中的运动可靠性。通过采用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能够提高高度调节的精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转向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以剖视图示出;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螺母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丝杆压紧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丝杆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高度调节电机基座以剖视图示出;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丝杆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模块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第一柱筒以剖视图示出;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套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剖视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一柱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第一柱筒以剖视图示出;
图1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压紧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二柱筒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滑动柱筒以剖视图示出;
图2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二柱筒的爆炸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滑动柱筒以剖视图示出;
图2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溃缩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角度调节电机 20角度调节电机基座
21第二限位台阶 22第三限位台阶
30角度调节丝杆 31第一限位台阶
32第一销孔 40角度调节螺母
41螺母本体 42丝杆压紧块
43压紧弹簧 44压紧螺母
411第一螺纹孔 412第二螺纹孔
421小径部 422大径部
423台阶面 424凹面
425定位凸起 51第一推力轴承
52第二推力轴承 53第一锁紧螺母
54第一开槽螺母 55第一开口销
56第一承载轴承 57第二承载轴承
58第一限位挡圈 60转向轴
61上轴 62下轴
71第一轴承 72第二轴承
80第一柱筒 801滑槽
802安装凸耳 803环形安装槽
804安装孔 90第二柱筒
91滑动柱筒 92溃缩柱筒
93溃缩环 911第二减摩涂层
912连接板 913环形定位槽
931凸起 100滑动套环
101第一减摩涂层 110高度调节电机
120高度调节电机基座 121第五限位台阶
122第六限位台阶 130高度调节丝杆
131第四限位台阶 132第二销孔
140高度调节螺母 151第三推力轴承
152第四推力轴承 153第二锁紧螺母
154第二开槽螺母 155第二开口销
156第三承载轴承 157第四承载轴承
158第二限位挡圈 160固定支架
171第一连杆 172第二连杆
180调节控制器 191第一线束
192第二线束 200压紧机构
201卡簧 202碟簧压紧片
203碟簧 204垫片
205压紧块 211第一紧固件
212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如图1至图4所示,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60、固定支架160、第一柱筒80、第二柱筒90、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
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30和套设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角度调节螺母40。固定支架160用于固定到车身上,第一柱筒80绕第一铰接轴线A-A铰接在固定支架160上,第二柱筒90与第一柱筒80滑动套接,转向轴60穿设于第一柱筒80和第二柱筒90。
如图4和图5所示,转向轴60包括通过花键连接的上轴61和下轴62,上轴61通过第一轴承71支承在第二柱筒90内,下轴62通过第二轴承72支承在第一柱筒80内,上轴61用于连接转向盘,下轴62用于连接传动轴,角度调节电机10用于依次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第一柱筒80相对于固定支架160转动,以调节第一柱筒80与固定支架160之间的夹角,从而实现转向管柱的角度调节功能。
在本公开的转向管柱中,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用于将角度调节电机10的旋转运动转化成角度调节螺母40的直线运动,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第一柱筒80绕第一铰接轴线A-A转动。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角度调节的精度和调节过程中的运动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角度调节电机10安装在第一柱筒80上,角度调节丝杆30与角度调节电机10相连,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连杆机构与固定支架160相连,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第一柱筒80上,第一铰接轴线A-A与第二铰接轴线B-B平行。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转向管柱的整体刚性和可靠性,使得只有在角度调节电机10启动时才能带动第一柱筒80转动,用手或通过其他外力无法晃动第一柱筒80,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转向管柱的一阶固有模态,减小振动。
在本公开中,可以将角度调节丝杆30沿任意适当的方向布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角度调节丝杆30的轴线可以与第一铰接轴线A-A垂直,以便于实现运动的传递。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柱筒80可以位于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固定支架160之间,以使得转向管柱的结构更紧凑。
为了提高角度调节精度以及减小角度调节所需的驱动力,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柱筒80的一个端部铰接在固定支架160上,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铰接在第一柱筒80的另一个端部上。
为了方便将角度调节电机10安装到第一柱筒80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转向管柱还可以包括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角度调节电机10固定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的一端,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安装在第一柱筒80上。如图6和图7所示,角度调节丝杆30穿设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角度调节丝杆30通过第一承载轴承56和第二承载轴承57支承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内,角度调节丝杆30的一端伸出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并与角度调节电机10花键连接,角度调节丝杆30的另一端伸出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并与角度调节螺母40螺纹配合。第一承载轴承56和第二承载轴承57使得角度调节丝杆30在径向上无法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角度调节丝杆30和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之间可能存在轴向间隙,该间隙可能导致以下问题:一、角度调节丝杆30转动时会产生异响;二、角度调节螺母40的预期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存在偏差;三、转向盘晃动。
为了消除角度调节丝杆30和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之间的轴向间隙,使角度调节丝杆30不能沿轴向窜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角度调节丝杆30上布置有第一推力轴承51,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一轴向压紧机构,该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向角度调节丝杆30施力,以使角度调节丝杆30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在轴向上通过第一推力轴承51压紧。具体地,角度调节丝杆30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台阶31,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台阶21,第一推力轴承5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一限位台阶31和第二限位台阶21。
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例如可以包括压紧弹簧,该压紧弹簧设置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和角度调节丝杆30之间,并且向角度调节丝杆30施加沿轴向的弹性力,以使第一推力轴承51被角度调节丝杆30和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夹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包括布置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第二推力轴承52和第一锁紧螺母53,第二推力轴承52位于第一推力轴承51和第一锁紧螺母53之间,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的内壁上还形成有第三限位台阶22,第二推力轴承52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三限位台阶22和第一锁紧螺母53,第一推力轴承51和第二推力轴承52位于第一限位台阶31和第一锁紧螺母53之间。
这里,第一推力轴承51和第二推力轴承52既能承受轴向力又能绕轴线转动。第一锁紧螺母53与角度调节丝杆30之间为螺纹配合。当拧紧第一锁紧螺母53时,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第一限位台阶31与第一锁紧螺母53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减小;继续拧紧第一锁紧螺母53时,第一限位台阶31与第一推力轴承51之间的间隙、第一推力轴承51与第二限位台阶21之间的间隙、第三限位台阶22与第二推力轴承52之间的间隙、第二推力轴承52与第一锁紧螺母53之间的间隙会减小至最小,即无间隙。
为了防止第一锁紧螺母53因角度调节丝杆30的旋转而松动,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轴向压紧机构还包括布置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第一开槽螺母54和第一开口销55,第一锁紧螺母53的背离第二推力轴承52的一侧通过第一开槽螺母54固定,第一开槽螺母54通过第一开口销55固定。当第一锁紧螺母53拧紧后,再拧紧第一开槽螺母54并且将第一开口销55穿过第一开槽螺母54并插入角度调节丝杆30上预留的第一销孔32中。第一开槽螺母54因为有第一开口销55的阻挡而不会产生松动。同样,第一锁紧螺母53因为有第一开槽螺母54的阻挡而不会产生松动。
第一承载轴承56和第二承载轴承57可以布置在任意适当的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承载轴承56位于第一推力轴承51和第二推力轴承52之间,第二推力轴承52、第一锁紧螺母53和第一开槽螺母54位于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之间。第二承载轴承57的朝向第一承载轴承56的一侧可以通过第一限位挡圈58固定,第一限位挡圈58安装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的内壁上,第二承载轴承57的背离第一承载轴承56的一侧可以由角度调节电机10限位。
为了增加角度调节电机10的运动自由度,使运动传递更顺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绕第三铰接轴线C-C铰接在第一柱筒80上,第三铰接轴线C-C与第一铰接轴线A-A平行。
为了便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的安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柱筒80上形成有安装凸耳802,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绕第三铰接轴线C-C铰接在安装凸耳802上,沿所述第一柱筒80的轴向,安装凸耳802位于第一柱筒80的两个端部之间,从而使角度调节电机10和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位于第一柱筒80的两个端部之间,使得转向管柱结构更紧凑。
角度调节螺母40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长时间运动之后会产生一定的磨损,导致角度调节螺母40与角度调节丝杆30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一方面会导致角度调节螺母40产生振动,另一方面会导致驾驶员手握转向盘时有空旷的感觉,引起转向盘晃动。
为了消除或减小角度调节螺母40和角度调节丝杆30之间的间隙,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30和径向压紧机构,螺母本体41与角度调节丝杆30螺纹配合,径向压紧机构向角度调节丝杆30和/或螺母本体41施加沿角度调节丝杆30径向的力,以使螺母本体41压紧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径向压紧机构的一端与螺母本体41相连,另一端作用在角度调节丝杆30上。在这种情况下,径向压紧机构向螺母本体41和角度调节丝杆30施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螺母本体41和角度调节丝杆30在径向上压紧。
所述径向压紧机构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径向压紧机构包括丝杆压紧块42、压紧弹簧43和压紧螺母44,螺母本体41上形成有与角度调节丝杆30配合的第一螺纹孔411和与压紧螺母44配合的第二螺纹孔412,第一螺纹孔411与第二螺纹孔412连通,压紧弹簧43设置在压紧螺母44和丝杆压紧块42之间并向丝杆压紧块42施加弹性力,以使丝杆压紧块42压持在角度调节丝杆30的侧面上。
当压紧螺母44朝着压缩压紧弹簧43的方向旋动时,压紧弹簧43的弹性力会通过丝杆压紧块42传递至角度调节丝杆30,从而使角度调节丝杆30和角度调节螺母40之间的间隙变小或者无间隙配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压紧功能,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丝杆压紧块42具有与角度调节丝杆30的螺纹柱面相适应的凹面424,丝杆压紧块42通过该凹面424压持在角度调节丝杆30的螺纹柱面上。
丝杆压紧块42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丝杆压紧块42具有同轴的小径部421和大径部422,小径部421与大径部422之间形成有台阶面423,压紧弹簧43套设在小径部421上,压紧弹簧43的一端抵接于台阶面423,另一端抵接于压紧螺母44的内侧,凹面424形成在大径部422的远离小径部421的一端。
为了保证丝杆压紧块42装配完成后其凹面424正好与角度调节丝杆30的侧面相配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丝杆压紧块42的侧面上形成有定位凸起425,螺母本体41内形成有与定位凸起425相配合的定位凹槽。在将丝杆压紧块42装入螺母本体41的过程中,丝杆压紧块42侧面的定位凸起425插入到螺母本体41内的定位凹槽,使得丝杆压紧块42无法转动,实现装配防错。
为了使压紧弹簧43的弹性力更有效地传递到角度调节丝杆30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螺纹孔411的轴线与第二螺纹孔412的轴线正交。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螺纹孔411的轴线与第二螺纹孔412的轴线可以相交但不垂直。
连杆机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连杆,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71和第二连杆172,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绕第四铰接轴线D-D铰接在角度调节螺母40上,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绕第六铰接轴线F-F铰接于第二连杆172的第一端,第二连杆172的第二端绕第五铰接轴线E-E铰接在固定支架160上,第一铰接轴线A-A、第四铰接轴线D-D、第五铰接轴线E-E和第六铰接轴线F-F平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171绕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第一柱筒80上,以通过第一连杆171带动第一柱筒80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杆172对第一连杆171形成支撑,保证角度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171具有与角度调节螺母40相连的第一铰接点、与第一柱筒80相连的第二铰接点、与第二连杆172相连的第三铰接点。为了保证连杆机构的运动灵活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连线可以呈三角形。进一步地,第一连杆171可以形成为叉形板,第二铰接点位于该叉形板的中部,第一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位于该叉形板的两端。
为了进一步提高角度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转向管柱包括两个连杆机构,该两个连杆机构分别设置在角度调节螺母40的两侧,第一柱筒80位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两个连杆机构与固定支架160相连。
在本公开中,第一柱筒80和第二柱筒90滑动套接,当第二柱筒90伸出时,转向轴60伸长,从而使转向盘升高;当第二柱筒90缩回时,转向轴60缩短,从而使转向盘下降。
为了便于调节转向盘的高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转向管柱还可以包括高度调节电机110和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高度调节电机110安装在第一柱筒80上,高度调节电机110用于通过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第二柱筒90相对于第一柱筒80轴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高度调节丝杆130和套设在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的高度调节螺母140,高度调节丝杆130与高度调节电机110相连,高度调节螺母140固定于第二柱筒90,高度调节丝杆130的轴线与第二柱筒90的轴线平行。当高度调节电机110启动时,高度调节丝杆130旋转,高度调节螺母140沿高度调节丝杆130轴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柱筒90伸出或缩回。
为了便于将高度调节螺母140固定于第二柱筒9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二柱筒90上设置有连接板912,第一柱筒80上设置有沿第一柱筒80的轴向延伸的滑槽801,连接板912从滑槽801穿出,高度调节螺母140通过第二紧固件212固定在连接板912上。
为了便于将高度调节电机110安装到第一柱筒80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转向管柱还包括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高度调节电机110固定在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上,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通过第一紧固件211固定在第一柱筒80上。为了使转向管柱结构更紧凑,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柱筒80的轴向,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位于第一柱筒80的两个端部之间。
如图10和图11所示,高度调节丝杆130穿设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高度调节丝杆130通过第三承载轴承156和第四承载轴承157支承在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内,高度调节丝杆130的一端伸出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并与高度调节电机110花键连接,高度调节丝杆130的另一端伸出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并与高度调节螺母140配合。第三承载轴承156和第四承载轴承157使得高度调节丝杆130在径向上无法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调节丝杆130和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之间可能存在轴向间隙,该间隙可能导致以下问题:一、高度调节丝杆130转动时会产生异响;二、高度调节螺母140的预期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存在偏差。
为了消除高度调节丝杆130和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之间的轴向间隙,使高度调节丝杆130不能沿轴向窜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高度调节丝杆130上布置有第三推力轴承151,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二轴向压紧机构,该第二轴向压紧机构向高度调节丝杆130施力,以使高度调节丝杆130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在轴向上通过第三推力轴承151压紧。具体地,高度调节丝杆130上形成有第四限位台阶131,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五限位台阶121,第三推力轴承15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四限位台阶131和第五限位台阶121。
第二轴向压紧机构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例如可以包括压紧弹簧,该压紧弹簧设置在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和高度调节丝杆130之间,并且向高度调节丝杆130施加沿轴向的弹性力,以使第三推力轴承151被高度调节丝杆130和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夹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轴向压紧机构包括布置在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的第四推力轴承152和第二锁紧螺母153,第四推力轴承152位于第三推力轴承151和第二锁紧螺母153之间,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的内壁上还形成有第六限位台阶122,第四推力轴承152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六限位台阶122和第二锁紧螺母153,第三推力轴承151和第四推力轴承152位于第四限位台阶131和第二锁紧螺母153之间。
这里,第三推力轴承151和第四推力轴承152既能承受轴向力又能绕轴线转动。第二锁紧螺母153与高度调节丝杆130之间为螺纹配合。当拧紧第二锁紧螺母153时,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的第四限位台阶131与第二锁紧螺母153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减小;继续拧紧第二锁紧螺母153时,第四限位台阶131与第三推力轴承151之间的间隙、第三推力轴承151与第五限位台阶121之间的间隙、第六限位台阶122与第四推力轴承152之间的间隙、第四推力轴承152与第二锁紧螺母153之间的间隙会减小至最小,即无间隙。
为了防止第二锁紧螺母153因高度调节丝杆130的旋转而松动,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轴向压紧机构还包括布置在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的第二开槽螺母154和第二开口销155,第二锁紧螺母153的背离第四推力轴承152的一侧通过第二开槽螺母154固定,第二开槽螺母154通过第二开口销155固定。当第二锁紧螺母153拧紧后,再拧紧第二开槽螺母154并且将第二开口销155穿过第二开槽螺母154并插入高度调节丝杆130上预留的第二销孔132中。第二开槽螺母154因为有第二开口销155的阻挡而不会产生松动。同样,第二锁紧螺母153因为有第二开槽螺母154的阻挡而不会产生松动。
第三承载轴承156和第四承载轴承157可以布置在任意适当的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三承载轴承156位于第三推力轴承151和第四推力轴承152之间,第四推力轴承152、第二锁紧螺母153和第二开槽螺母154位于第三承载轴承156和第四承载轴承157之间。第四承载轴承157的朝向第三承载轴承156的一侧可以通过第二限位挡圈158固定,第二限位挡圈158安装在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的内壁上,第四承载轴承157的背离第三承载轴承156的一侧可以由高度调节电机110限位。
在高度调节过程中,第一柱筒80和第二柱筒90之间会产生相对滑动,又因为零件与零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影响,两者相对滑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声。为了减小高度调节过程中的噪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至图16所示,第一柱筒80和第二柱筒90可以通过滑动套环100滑动套接,滑动套环100安装在第一柱筒80内且套设在第二柱筒90上,滑动套环100与第一柱筒80的相对位置固定,滑动套环100的内壁上涂覆有第一减摩涂层101,第二柱筒90的外壁上涂覆有第二减摩涂层911。当高度调节电机110工作时,高度调节螺母140在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移动,带动第二柱筒90在第一柱筒80内滑动,从而实现了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功能。
通过在滑动套环100的内壁上涂覆第一减摩涂层101,在第二柱筒90的外壁上涂覆第二减摩涂层911,能够减小滑动套环100与第一柱筒80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能够减小两者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噪声。
这里,第一减摩涂层101和第二减摩涂层911可以为任意适当的减摩材料。例如,可以选自由聚酰胺、聚甲醛、聚四氟乙烯、膨胀聚四氟乙烯构成的组中的一者或多者。
为了提高减摩材料的附着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摩涂层101内可以含有铜网。
滑动套环100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柱筒80内,例如与第一柱筒80焊接或铆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柱筒80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安装槽803,滑动套环100嵌设在环形安装槽803内。
为了将第二柱筒90稳定地支撑在第一柱筒80内,防止第二柱筒90在第一柱筒80内产生晃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滑动套环100为两个,两个滑动套环100沿第一柱筒80的轴向间隔分布。
第二柱筒90可以是单个零件,也可以是由多个零件组成的组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为了提高转向管柱的碰撞安全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9至图22所示,第二柱筒90包括相互嵌套的滑动柱筒91和溃缩柱筒92。
在这种情况下,转向轴60的上轴61通过第一轴承71支承在溃缩柱筒92内,转向轴60的下轴62通过第二轴承72支承在第一柱筒80内,高度调节螺母140与滑动柱筒91相连,滑动套环100套设在滑动柱筒91上,连接板912设置在滑动柱筒91上,第一减摩涂层101设置在滑动柱筒91的外壁上。装配时,将溃缩柱筒92从滑动柱筒91的一端压入装配到滑动柱筒91内,在压入装配的过程中同时监控压入力的大小,在装配到位后所监控的压入力即是溃缩时的溃缩力。
正常情况下,溃缩柱筒92与滑动柱筒91固定在一起,二者没有相对移动,高度调节电机110工作时,第二柱筒90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第一柱筒80轴向移动。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滑动柱筒91不动,碰撞力导致溃缩柱筒92在滑动柱筒91内轴向移动,移动过程中溃缩柱筒92产生溃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减小对驾驶员的伤害。
为了便于控制溃缩柱筒92的溃缩变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柱筒90还包括溃缩环93,溃缩环93安装在滑动柱筒91内,溃缩环93套设在溃缩柱筒92上且与溃缩柱筒92压紧配合。装配时,首先将溃缩环93安装到滑动柱筒91内的预定安装位置,安装完成后,溃缩环93无法在滑动柱筒91内移动;然后,将溃缩柱筒92从滑动柱筒91的一端压入装配到滑动柱筒91内,在压入装配的过程中同时监控压入力的大小,在装配到位后所监控的压入力即是溃缩时的溃缩力。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滑动柱筒91不动,碰撞力导致溃缩柱筒92在滑动柱筒91内轴向移动,移动过程中溃缩柱筒92的表面被溃缩环93划伤,产生溃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减小对驾驶员的伤害。
为了增加溃缩效果,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溃缩环93上形成有向内突出的多个凸起931,在溃缩柱筒92相对于滑动柱筒91轴向移动的过程中,溃缩环93上的凸起931在溃缩柱筒92的表面上形成划痕,使得溃缩柱筒92产生溃缩变形。溃缩力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溃缩环93上的凸起个数及凸起高度来改变,直到满足设计要求。由于溃缩环93是对溃缩力产生直接影响的部件,因此当溃缩环93的尺寸及特征定型之后,溃缩力的大小基本就确定了,故而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溃缩力的一致性非常高。
为了保证溃缩环93能够将溃缩柱筒92的表面划伤,溃缩环93的材料硬度可以大于溃缩柱筒92的材料硬度。
溃缩环93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安装在滑动柱筒91内,例如与滑动柱筒91焊接或铆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滑动柱筒91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定位槽913,溃缩环93嵌设在环形定位槽913内。
为了增加溃缩效果,同时防止溃缩柱筒92在滑动柱筒91内晃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溃缩环93为两个,两个溃缩环93沿滑动柱筒91的轴向间隔分布。
为了消除滑动柱筒91与滑动套环100之间的间隙,减小晃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一柱筒80上设置有压紧机构200,该压紧机构200向滑动柱筒91的侧面施加径向力,以将所述滑动柱筒91压紧在所述滑动套环100上。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柱筒80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804,压紧机构200设置在安装孔804内,压紧机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卡簧201、碟簧压紧片202、多个碟簧203、垫片204和压紧块205,卡簧201卡接于安装孔804的内壁,多个碟簧203层叠布置且被压紧在所述碟簧压紧片202和垫片204之间,压紧块205抵接于所述滑动柱筒91的侧面。碟簧203的弹性力通过压紧块205传递到滑动柱筒91上,将滑动柱筒91与滑动套环100压紧。
除了以上描述的部件之外,如图2和图4所示,本公开的转向管柱还可以包括调节控制器180,调节控制器180安装在第一柱筒80上,调节控制器180通过第一线束191与角度调节电机10相连,调节控制器180通过第二线束192与高度调节电机110相连。
为了使转向管柱整体结构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沿第一柱筒80的轴向,调节控制器180位于第一柱筒80的两个端部之间,固定支架16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调节控制器180分布在所述第一柱筒80的周围,即,固定支架16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调节控制器180包围第一柱筒80。
基于上述转向管柱,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如图2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身形信息可以包括驾驶员的身高、体重等。其中,对于驾驶员体重,转向管柱的调节控制器180可以通过设置在驾驶员座椅上的重量传感器获取到;对于驾驶员身高,调节控制器180可以通过设置在车辆适当位置(例如车辆前方与驾驶员正对的位置)的图像传感器采集驾驶员图像,并对驾驶员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
在步骤S102中,根据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调节控制器180可以根据身形信息与转向盘位置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与采集到的驾驶员的身形信息对应的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其中,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可以包括转向盘的目标高度和转向盘的目标角度。
在步骤S103中,根据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调节控制器180可以根据转向盘的目标高度驱动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工作以及根据转向盘的目标角度调节驱动转向管柱的角度调节电机,以使转向盘的高度和角度均与驾驶员的身形相匹配。
对于转向盘的角度调节,调节控制器180可以根据转向盘的目标位置驱动内部电路,通过第一线束191将驱动信号发送至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电机10在接收到驱动信号后开始转动。角度调节电机10转动后将自身产生的转矩传递到角度调节丝杆30,使得角度调节丝杆30也跟着转动。角度调节丝杆30与角度调节螺母40之间为丝杆螺母副,当角度调节丝杆30转动时,角度调节螺母40沿着角度调节丝杆30的轴线移动。角度调节螺母40在沿着角度调节丝杆30移动的同时,也带动第一连杆171旋转,第一连杆171的旋转会带动第二连杆172绕第五铰接轴线E-E旋转,同时带动第一柱筒80绕第一铰接轴线A-A旋转,从而实现了转向管柱的角度调节功能。
对于转向盘的高度调节,调节控制器180可以根据转向盘的目标位置驱动内部电路,通过第二线束192将驱动信号发送至高度调节电机110,高度调节电机110在接收到驱动信号后开始转动。高度调节电机110转动后将自身产生的转矩传递到高度调节丝杆130,使得高度调节丝杆130也跟着转动。高度调节丝杆130与高度调节螺母140之间为丝杆螺母副,当高度调节丝杆130转动时,高度调节螺母140沿着高度调节丝杆130的轴线移动。高度调节螺母140与第二柱筒90之间固定连接,当高度调节螺母140移动时,第二柱筒90也随着一起移动,从而实现了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功能。
通过上述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可以自动、快速地将转向盘调整到与驾驶员的身形相匹配的位置,避免了手动调节转向盘位置给驾驶员带来的不变,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调节控制器180还可以获取驾驶员座椅的当前位置,根据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座椅的当前位置对转向盘的目标位置进行校准,并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高度电机和角度电机工作。其中,驾驶员座椅的当前位置和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可以通过设置在车辆适当位置的激光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确定。这样,可以实现与车辆座椅的联动,进而更准确地对转向盘位置进行自动调整,进一步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如图24所示,调节控制器180在根据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之前,还可以将身形信息发送给目的端(如车辆的多媒体显示装置、驾驶员携带的终端设备等),以指示目的端对身形信息进行展示,以便驾驶员对采集到的身形信息进行确认。若驾驶员需要对身形信息进行校准,可以直接在目的端输入指示校准该身心信息的指令(如直接在目的端输入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目的端在接收到身形校准指令后,可以确认校准后的身形信息是否有效,若无效,则输出提示信息以提示驾驶员重新输入;若有效,则向调节控制器180发送携带有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的指示信息,该调节控制器180在接收到该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校准后的身形信息,根据校准后的身形信息对转向盘的目标位置进行校准,并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转向盘已调节至目标位置后,调节控制器180还可以向目的端发送提示信息显示指令,以指示目的端以声音、图像、灯光等形式向用户输出提示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车辆还可以包括用于采集驾驶员体重的重量传感器、用于采集驾驶员身高的图像传感器以及用于采集转向盘当前位置和座椅当前位置的激光传感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60)、固定支架(160)、第一柱筒(80)、第二柱筒(90)、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高度调节电机(110)、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所述第二柱筒(90)设置在所述第一柱筒(80)内且与所述第一柱筒(80)滑动套接,所述转向轴(60)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80)和所述第二柱筒(90),所述转向轴(60)包括花键连接的上轴(61)和下轴(62),所述上轴(61)通过第一轴承(71)支承在所述第二柱筒(90)内,所述下轴(62)通过第二轴承(72)支承在所述第一柱筒(80)内,所述上轴(61)的上端与转向盘相连,所述第一柱筒(80)绕第一铰接轴线(A-A)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80)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60)转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110)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柱筒(90)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筒(80)轴向移动,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
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
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驾驶员的座椅的当前位置;
根据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座椅的当前位置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校准;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转向管柱的高度调节电机和角度调节电机工作,包括:
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身形信息发送给目的端,以指示所述目的端对所述身形信息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目的端根据身形校准指令发送的携带有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身形校准指令为所述驾驶员根据所述目的端展示的身形信息所输入的用于指示校准所述身形信息的指令;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
4.一种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60)、固定支架(160)、第一柱筒(80)、第二柱筒(90)、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高度调节电机(110)、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调节控制器(180),所述第二柱筒(90)设置在所述第一柱筒(80)内且与所述第一柱筒(80)滑动套接,所述转向轴(60)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80)和所述第二柱筒(90),所述转向轴(60)包括花键连接的上轴(61)和下轴(62),所述上轴(61)通过第一轴承(71)支承在所述第二柱筒(90)内,所述下轴(62)通过第二轴承(72)支承在所述第一柱筒(80)内,所述上轴(61)的上端与转向盘相连,所述第一柱筒(80)绕第一铰接轴线(A-A)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80)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60)转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110)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柱筒(90)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筒(80)轴向移动;
所述调节控制器(180)分别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器(180)用于获取驾驶员的身形信息,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所述转向盘的目标位置,根据所述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控制器(180)还用于:
获取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驾驶员的座椅的当前位置;
根据所述转向盘的当前位置和所述座椅的当前位置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校准;
根据校准后的目标位置控制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和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控制器(180)还用于:
将所述身形信息发送给目的端,以指示所述目的端对所述身形信息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目的端根据身形校准指令发送的携带有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身形校准指令为所述驾驶员根据所述目的端展示的身形信息所输入的用于指示校准所述身形信息的指令;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身形信息确定转向盘的目标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校准后的身形信息确定所述目标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30)和套设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角度调节螺母(40),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相连,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160)相连,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B-B)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固定在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绕第三铰接轴线(C-C)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上,所述第三铰接轴线(C-C)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71)和第二连杆(172),所述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绕第四铰接轴线(D-D)铰接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上,所述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7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72)的第二端绕第五铰接轴线(E-E)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所述第四铰接轴线(D-D)和所述第五铰接轴线(E-E)平行,所述第一连杆(171)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71)具有与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相连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柱筒(80)相连的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72)相连的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高度调节丝杆(130)和套设在所述高度调节丝杆(130)上的高度调节螺母(140),所述高度调节丝杆(130)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110)相连,所述高度调节螺母(140)与所述第二柱筒(90)相连,所述高度调节丝杆(130)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柱筒(90)的轴线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所述高度调节电机(110)固定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上,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120)固定在所述第一柱筒(80)上。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4~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
CN201810552435.5A 2018-05-31 2018-05-31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Pending CN1105500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2435.5A CN110550090A (zh) 2018-05-31 2018-05-31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2435.5A CN110550090A (zh) 2018-05-31 2018-05-31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0090A true CN110550090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4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2435.5A Pending CN110550090A (zh) 2018-05-31 2018-05-31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0090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84251A1 (en) * 2004-06-25 2005-12-2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device
JP2008227906A (ja) * 2007-03-13 2008-09-25 Aisin Seiki Co Ltd 撮影範囲調節装置、撮影範囲調節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2673632A (zh) * 2011-01-17 2012-09-19 万都株式会社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动倾斜转向装置
CN202987258U (zh) * 2011-10-20 2013-06-1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3448785A (zh) * 2012-06-04 2013-12-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调节方向盘倾斜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KR20140120682A (ko) * 2013-04-04 2014-10-14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외력 감응형 전동식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픽 장치
CN203958267U (zh) * 2014-05-19 2014-11-26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方向盘使用位置自动调节系统和汽车
DE102014101995A1 (de) * 2014-02-18 2015-01-29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Spindelmutter
CN104827987A (zh) * 2014-10-22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驾驶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CN205010305U (zh) * 2015-09-29 2016-02-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电动调节机构
CN106379402A (zh) * 2015-06-24 2017-02-08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可收缩转向柱系统、具有该可收缩转向柱系统的车辆和方法
CN107933680A (zh) * 2017-12-08 2018-04-20 芜湖世特瑞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四向可调转向管柱的控制方法
CN108025758A (zh) * 2015-08-26 2018-05-1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马达调节的转向柱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84251A1 (en) * 2004-06-25 2005-12-2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device
JP2008227906A (ja) * 2007-03-13 2008-09-25 Aisin Seiki Co Ltd 撮影範囲調節装置、撮影範囲調節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2673632A (zh) * 2011-01-17 2012-09-19 万都株式会社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动倾斜转向装置
CN202987258U (zh) * 2011-10-20 2013-06-1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3448785A (zh) * 2012-06-04 2013-12-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调节方向盘倾斜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KR20140120682A (ko) * 2013-04-04 2014-10-14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외력 감응형 전동식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픽 장치
DE102014101995A1 (de) * 2014-02-18 2015-01-29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Spindelmutter
CN203958267U (zh) * 2014-05-19 2014-11-26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方向盘使用位置自动调节系统和汽车
CN104827987A (zh) * 2014-10-22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驾驶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CN106379402A (zh) * 2015-06-24 2017-02-08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可收缩转向柱系统、具有该可收缩转向柱系统的车辆和方法
CN108025758A (zh) * 2015-08-26 2018-05-1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马达调节的转向柱
CN205010305U (zh) * 2015-09-29 2016-02-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电动调节机构
CN107933680A (zh) * 2017-12-08 2018-04-20 芜湖世特瑞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四向可调转向管柱的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孟宪源: "《现代机构手册》", 30 June 1994, 机械工业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01075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1939020B1 (en) Telescopic actuator
EP3798092B1 (en) Steering column and vehicle
JP4310347B2 (ja) 送りねじ機構
JPH08276882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10775148A (zh) 转向装置
EP2572961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180093707A1 (e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CN104125910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轴
US9465402B2 (en) Pedal travel transducer and pedal unit
EP1967441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5227203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220006A1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ement device
CN101285521B (zh) 用于转向装置的支撑轭的自动间距补偿器
EP2433847A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3512237A (ja) 車両のワイパー装置のためのワイパー支承部及びワイパー支承部の組立のための方法
CN110550100A (zh) 转向系统及车辆
CN107428363B (zh) 一件式的输入轴
CN110550090A (zh) 转向盘位置调节方法、转向管柱及车辆
CN208376864U (zh) 转向管柱和车辆
EP2508958A1 (en) Pivot-arm type manipulator device
KR101325072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
CN111433060A (zh) 用于车辆悬架的设有用于调节弹簧的垂直位置的机电调节装置的阻尼器和弹簧单元
CN110869265A (zh) 用于机动车的底盘的调节装置以及后桥转向机构
CN112771278B (zh) 轴承设备、调节设备、可调节转向柱、调节设备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