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6681A -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6681A
CN110546681A CN201880026859.6A CN201880026859A CN110546681A CN 110546681 A CN110546681 A CN 110546681A CN 201880026859 A CN201880026859 A CN 201880026859A CN 110546681 A CN110546681 A CN 110546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viewpoint
length
divided
sid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68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6681B (zh
Inventor
申东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xon
Original Assignee
D-Rex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xon filed Critical D-Rexon
Publication of CN11054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6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80Geometric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06Topological mapping of higher dimensional structures onto lower dimensional surfaces
    • G06T3/073Transform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to planar images, e.g. cylindrical surfaces to planar ima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04Context-preserving transformations, e.g. by using an importance ma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14Transformations for image registration, e.g. adjusting or mapping for alignment of images
    • G06T3/153Transformations for image registration, e.g. adjusting or mapping for alignment of images using elastic snapp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5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e.g. averaging or subtr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50Depth or shape recovery
    • G06T7/536Depth or shape recovery from perspective effects, e.g. by using vanishing po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21Dividing image into blocks, subimages or window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48Vehicle exterior or interior
    • G06T2207/30252Vehicle exterior; Vicinity of vehicle
    • G06T2207/30256Lane; Road ma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图像校正方法,上述图像校正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图像的步骤;提供观看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的步骤;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的步骤;以及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并由此提供从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

Description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远近法对应的图像校正方法及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装置,具体地,涉及如下的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即,可以改变上述对象图像,以可以对已有的对象图像提供得到提高的可读性(legibility)。
背景技术
图1为以往的路面标志的利用例。
路面标志是指为了车辆的安全行驶及顺畅的疏通而使用油漆、涂料等来在路面上涂敷的标志。其内容如下,如中心线、人行横道等有关车辆行驶规范的标志和如“学校前缓行”、“儿童保护区(어린이 보호구역)”等以叙述形记载的标志。
这种路面标志可以向驾驶人员提供行驶过程中的信息或交通安全所需要的注意内容等的多种信息,当前,上述路面标志广泛用于车辆行驶的道路上。
但是,实质上,在车辆的驾驶人员从车辆内观看道路上的路面标志的情况下,根据驾驶人员的视角或与路面标志的距离等而发生基于远近法的歪曲现象。尤其,观看视点越远,图像的宽度,尤其,纵向宽度逐渐变小并可发生凝聚的视觉歪曲现象。因此,因这种视觉歪曲现象,路面标志的可读性将会降低。
尤其,在韩国路面标志的情况下,与英文字母相比,由于使用收音和元音字符等,文字图像的结构将变得复杂。对此,驾驶人员因基于远近法的视觉歪曲现象而存在无法远距离读取路面标志或者错误读取的情况。这种现象可以在一条线的路面标志发生,但是,在提供由两条线或两条线以上构成的路面标志的情况下将会更加频频发生。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沿着驾驶人员观看的方向简单拉长路面标志的长度来配置,由此确保可读性。
但是,路面标志调节的具体事项或程度等通过施工人员的主观判断基准和施工便利性等确定的情况繁多,从而可读性的改善效果微弱,无法提供一贯的改善效果。
尤其,在现有技术中,仅沿着驾驶人员观看的方向将路面标志的长度按相同的比例整体拉长,当从驾驶人员的视野观看时,依然存在位于视野远方的横向笔画的厚度看似很薄的问题。因此,在快速行驶的汽车内,很难瞬间把握路面标志的含义,结果将有可能导致威胁安全的问题。
这种问题并非仅存在于在丝绸之路上显示的路面标志。这种问题还存在于最近在门户网站等普遍使用的街景等中。图3为截图谷歌街景的画面。在画面中,为了显示道路上的街道名称而通过计算机作业在街景输入“Meadowlands Pkwy”。但是,为了向街景用户提供更现实的感觉而适用远近法,如图所示,越从视点远离,可读性将显著弱化。
参照图2a和b,图示性说明上述内容如下。
图2a示出从地面相隔规定高度的视点观看的状态。图中,用HL表示的线是以相互平行地以等间隔配置的水平线,用VL表示的线也是以相互平行地以等间隔配置的垂直线,各个线VL与个线HL正交。
但是,因远近法,如图所示,若从隔开的距离往下观看地面,则垂直线VL朝向位于无限远处的消失点聚集,越从视点远离,则相邻的垂直线之间的间隔看似变窄。水平线HL越从视点远离,相邻水平线之间的间隔看似逐渐变窄。因此,例如,在图2a的矩形10内按相同大小配置文字或记号的情况下,越从视点远离,可读性将会显著恶化。
并且,在计算机游戏(例如,赛车游戏)或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及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等中也适用远近法来表现文字或记号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可读性恶化的问题。
图2b表示包括上部面、底部面、左右侧面的4个面的空间。如上所路面标志等的例所示,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中,并非仅在底部面存在图形(标志),而是在左右侧面或上部面均可存在图形。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左侧面存在字的情况下,如图2b所示,可发生基于远近法的歪曲现象。
因此,需要如路面标志等,在构成显示在规定表面来提供规定信息的多种图像的过程中,提供一贯且简单的图像校正方法,同时,与周边环境协调并可提供得到改善的可读性的图像生成装置及其动作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韩国专利公报第10-1668802号中揭示了远距离识别图像生成装置的动作方法。
具体地,在上述专利公报中揭示了动作方法,上述动作方法包括:步骤(a),提供包含至少一个文字的第一图像的步骤;(b),反映与上述第一图像有关的视点信息来适用逆远近法,由此,生成上述第一图像的比例变更的第二图像的步骤,上述视点信息包含有关对于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线方向及视野角度中的至少一个的信息;步骤(c),提取上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参考点的坐标及与上述第一参考点相对应的上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参考点的坐标的步骤,上述第一参考点的坐标以上述文字中的至少一个为基础提取;以及步骤(d),比较上述第一参考点的坐标中的至少一个值和与上述第一参考点相对应的上述第二参考点的坐标中的至少一个值,将通过上述第一参考点分割的基准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视线方向放大或缩小,由此改变上述第一图像的步骤,其中,生成上述第二图像的步骤(e)包括:将上述第一图像变为三维图像的步骤;以及反映上述视点信息,使变为上述三维图像的上述第一图像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线朝向上述视线方向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提取平面图像,由此生成上述第二图像的步骤。
但是,在上述方法中,还需要将第一图像变为三维图像并使其以旋转轴为中线进行旋转之后再次提取平面图像的过程和提取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参考点坐标的步骤。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即,在没有旋转图像的过程或提取额外的参考点的过程的情况下,提供一贯且简单的图像校正方法,同时,可以提供得到改善的可读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作为图像校正方法,本发明提供图像生成方法,上述图像生成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图像的步骤;提供观看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的步骤;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来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的步骤;以及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并由此提供从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
在再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以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
在还有一实施例中,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步骤;以及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上述视野长度的步骤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步骤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以及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包括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的步骤,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包括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的步骤,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当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上述指令使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器执行如下动作:提供第一图像的动作;提供观看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的动作;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的动作;以及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并由此提供从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包括: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动作;以及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动作。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上述视野长度的动作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动作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动作,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包括: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以及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包括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的动作,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在又一实施例中,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包括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的动作,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动作,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本发明为图像校正装置,上述图像校正装置包括:输入部,可用于输入观看第一图像及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以及图像变换部,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由此,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校正装置还包括可以输入变换的第二图像的输出部。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以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由此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其中,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其中,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由此可以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可以改善当从远距离观看图像时,因远近法的影响而导致可读性降低的现象。
因此,在本发明适用于道路的路面标志的情况下,驾驶人员可以在更远的距离读取路面标志。这意味着可以减少相应的反应时间,因此,在高速移动的过程中,驾驶人员也可以迅速地进行判断。并且,可以预防在分支点等中错过出口等的现象或者有可能发生延缓读取的无理插入所引起的交通事故。
并且,若适用于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环境,则可读性将得到提高并可以体现能够感受到远近法的图像。因此,可以构建更加适宜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
本发明的其他效果可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内容轻松把握。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以往的路面标志的利用例。
图2a示出从地面相隔规定高度的视点观看的状态。
图2b示出从空间上的视点观看空间的状态。
图3为截图谷歌街景的画面。
图4简要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校正方法。
图5简要示出对图4的实施例变形的实施例。
图6简要示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图像校正方法。
图7简要示出对图6的实施例变形的实施例。
图8简要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图像校正方法。
图9a示出对象图像及根据本发明变形的变形图像。
图9b示出在规定视点观看图9a的对象图像及变形图像的状态。
图10a示出对象图像及根据本发明变形的变形图像。
图10b示出在规定视点观看图10a的对象图像及变形图像的状态。
图11为在规定视点观看存在于空间上的左侧面的对象图像及根据本发明变形的变形图像的状态。
图12示出图3的街景截图画面(上图)及根据本发明将其变换的图像(下图)。
图1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校正装置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图像生成装置及方法。
以下的实施例为用于理解本发明的详细说明,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执行与本发明相同的功能的等同的发明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并且,在向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赋予附图标记的过程中,即使呈现在不同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在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使本发明的主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结构要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种术语仅用于区分两种结构要素,对应结构要素的本质或顺次或顺序等并不局限于上述术语。当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连接”或“联接”时,可以与其他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联接,在中间也已存在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当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时,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说明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表现,即,“之间”和“之间”或“相邻”和“直接相邻”等也需要相同解释。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只要在文脉上并未明确表示,则单数的表现包括复数的表现。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这些组合的存在,而并非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只要并未明确表示,则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的含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通常使用的词典定义的术语的含义与相关技术的文脉所具有的的含义相同,只要在本说明书中并未明确定义,则不能被解释成异常或过度形式的含义。
在本发明中,对象图像是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变形之前的原来的图像(第一图像)。例如,这种对象图像包含显示在路面的路面标志(儿童保护区域、临时停车及校前缓行等)的记号或文字或如谷歌街景等的在计算机上插入的路面标志、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插入的文字或记号、其他现实或计算机图形上体现的所有图像。
在本发明中,变形图像是指将已知的对象图像根据本发明中揭示的方法变形的图像(第二图像)。
在本发明中,视点侧端部是指在将已知的图像的最上部、最下部、最左侧部、最右侧部分别作为边界的矩形的情况下,在这种矩形的一边(最接近视点的边)中与视点最近的点。在本发明中,视点相反侧端部是指上述矩形的上边中最接近视点的点。例如,图4中,点A为对象图像的(或第一个分割图像)视点侧端部,点E为对象图像的(或第四个分割图像)视点相反侧端部。
在本发明中,横向及纵向是指以上述矩形为基准观看的方向。例如,图2a及图2b中,HL为横向的线,VL为纵向的线。
在本发明中,地面(ground surface)为涂敷对象图像或者通过计算机图形附着的面,并不局限于地面,而是可以为包括地面或天花板在内的所有面。例如,如图2b所示,在左侧面存在图形的情况下,左侧面也与地面相对应。
在本发明中,视线长度是指从视点至对应位置的距离。例如,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线段OA的长度、线段OE的长度等与此相对应。
在本发明中,视野长度是指在视点观测的已知的图像的视点侧端部至视点相反侧端部的横向长度。即,当在视点观看时,因适用远近法而看似比实际长度短的从已知的图像的视点侧端部至视点相反侧端部的纵向长度。例如,在以下实施例中,线段M1M2的长度与hi等相对应。
在本发明中,视野角度是指从地面上的一位置观看视点的角度。例如,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点A中的视野角度为θ0,点C中的视野角度为θ2
在本发明中,视野角度是指在视点中从视点侧端部向视点相反侧端部观看特定图像时所形成的角度。例如,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于分割图像201的视点角度为∠AOB,对于对象图像200整体的视点角度为∠AOE。
在本发明中,视点信息是指将视点的位置对对象图像充分特定的信息。例如,图4中,若视点信息知道视点距离L、端部中的视野角度、至对象图像视点侧端部的视线长度、至对象图像视点相反侧端部的视线长度、对于对象图像的视点角度中的2种以上,则可确定对于对象图像的视点的相对位置。
在本发明中,如第i个、第j个等,当表示顺序时,如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等,从接近视点的侧确定顺次。
在本发明中,在道路等的地面物理涂敷或者在计算机图形等中以感受到远近法的方式虚拟附着对象图像的情况下,以可以解决因远近法而导致对于上述对象图像的可读性恶化的问题的方式提出改变上述对象图像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具体一实施例中,沿着横向将已知的对象图像分割成规定数量,在以此分割的各个分割图像中,接近视点的分割图像的横向长度相对减少,位于与视点远离的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相对边长。通过上述改变,维持原本附着的对象图像的总纵向长度并改善因远近法而导致可读性恶化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另一具体一实施例中,在将已知的对象图像横向分割规定数量之后,求出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之后,对各个分割图像逆向适用这些视野长度之间的比例,求出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纵向长度(以下,称之为变换长度)。即,在将已知的对象图像分割为n个分割图像的情况下,在总变换长度中求出变换长度,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在整体视野长度中,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
如图4为说明上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方法的图。图4的(b)部分为对象图像200所进入的位置的俯视图,图4的(a)部分简要示出沿着图4的(b)部分的线GE切割的剖面。
图4中,附图标记100为地面,O为视点(view point)。例如,视点可以为搭乘汽车的驾驶人员的眼睛相对应,但并不局限于此。G是在视点O位于垂直下方的地面100上的点。视点O的高度(视点高度),即,线段OG的长度为H。视点O在地面投影的位置,即,从点G至对象图像200的视点侧端部,即,点A的距离(视点距离)为L。
附图标记200为分别将在地面100附着的对象图像(例如,路面标志)的最上部、最下部、最左侧部、最右侧部作为边界的矩形。后述的201、202、203、204也相同,表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矩形。但是,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简单通过与对象图像200、分割图像201等相同的方式表示。并且,图中,对象图像200在地面100的下方具有厚度,这仅是为了说明的便利,实际上,在没有实际厚度的情况下,在地面100的延长线上与地面100整齐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对象图像200沿着横向(X轴方向)平行地分割成4个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点A、B、C、D、E为以此分割的分割图像的横线经过点G并与和Y轴平行的线相交的点。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纵向长度(Y轴方向长度)分别为a1、a2、a3、a4
在本实施例及以下的实施例中,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4个,这仅用于说明的便利。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揭示的内容预想到若分割对象图像200的数量越多,则可读性越良好。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焦点(focal point)位于点C上。经过焦点的焦点平面通过附图标记300表示,在点C中与视线(line of sight)OC正交。焦点平面300和视线OA、视线OB、视线OC、视线OD及视线OE相交的点分别为M1、M2、M3、M4、M5。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点C和点M3为相同的点。
其中,在视点O中观看的分割图像201的长度,即,视野长度与线段M1、M2的长度相同。同样,分割图像202、分割图像203及分割图像204的视野长度分别与线段M2M3的长度、线段M3M4的长度及线段M4M5的长度相同。
若将从视点至焦点的距离为S,则与线段OC的长度相同,因此,可以从直角三角形OCG如下求出。
(1)
并且,视野角度θ0、θ1、θ2、θ3、θ4可以如下求出。
(2)
(3)
(4)
(5)
(6)
另一方面,∠AOB、∠BOC、∠COD、∠DOE分别为(θ0-θ1)、(θ1-θ2)、(θ2-θ3)、(θ3-θ4)。
因此,若将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视野长度,即,线段M1M2的长度、线段M2M3的长度、线段M3M4的长度、线段M4M5的长度分别为h1、h2、h3、h4,则可以如下求出。
(7)
(8)
(9)
(10)
并且,若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分别为y1、y2、y3、y4,则可以如下求出。
(11)
(12)
(13)
(14)
其中,T为涂敷在地面100或通过计算机图形作业附着的对象图像200的总纵向长度(例如,在本实施例中,T=a1+a2+a3+a4)。
在图4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4个的情况下,在分割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上述式。
在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n个分割图像的情况下,从视点至焦点的视线长度S、从最接近视点的分割图像(第一个分割图像)开始,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及在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观看的视野角度θi可以如下求出。
(15)
(16)
(17)
因此,当将各个分割图像改变的长度分别为y1、y2、y3、...yn时,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的长度可以如下求出。
(18)
以下表位对T=5m、L=15m、H=1.2m、n=10及a1=a2=…=a10=0.5m的情况下示出θi、hi、yi值的表。
表1
i θ<sub>i</sub>(单位:度) h<sub>i</sub> (单位:m) y<sub>i</sub> (单位:m)
1 4.426971647 0.044993202 0.385100236
2 4.289153329 0.042195515 0.405281269
3 4.159642294 0.039650901 0.427091356
4 4.037710621 0.03732973 0.45071068
5 3.922712891 0.035206586 0.476345042
6 3.814074834 0.033259565 0.504230364
7 3.711283808 0.031469712 0.534638136
8 3.613880752 0.029820553 0.567882051
9 3.521453377 0.02829772 0.60432613
10 3.433630362 0.026888632 0.644394734
如上表所示,第十个分割图像的变形长度(y1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变形长度(y1)的的大致1.7倍。
图9a和b及图10a和b为示出利用对象图像及在表1中获取的yi值获取的变形图像的图。
图9a中,左侧为对象图像“어린이 보호구역(儿童保护区域)”,右侧为利用根据表1获取的yi值变形的图像。在对象图像中,“어린이(儿童)”和“보호구역(保护区域)”的纵向长度相同,在变形的图像中,“어린이”的长度大于“보호구역”的长度。并且,在各个横向笔画中也存在变化。例如,“보호구역”的最下方横向笔画在变形图像中变细,“어린이”的最上方横向笔画在变形图像中变厚。
图9b示出分别在远距离观看独享图像和变形图像的状态。两个图像的总长度T均为5m,均在视点距离为L=15m且视点高度H=1.2m的位置观看。左侧为对象图像,右侧为变形图像。当在远距离观看时,在对象图像中,“어린이”小于“보호구역”,在变形图像中,“어린이”和“보호구역”几乎相同。并且,在对象图像中,越从视点远离,对象图像的横向笔画的厚度变薄,在变形图像中,整体横向笔画的厚度实质上相同。
图10a及图10b分别示出对象图像“PITTS-BURGH”和对于其的变形图像。对于各自的说明与图9a及图9b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如图9a和b及图10a和b所示,图像并非配置于底部面,图11示出在空间上的左侧面附着对象图像及变形图像的状态。上述图像的配置主要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环境下发生,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立在道路的侧面的牌匾或道路标志。
在图11的上方示出的图为对象图像接收远近法的适用的状态,在下方示出的图为变形图像接收远近法的适用的状态。如图所示,在对象图像中,越远离视点,字将变得越模糊,在变形图像中,与视点无关,将变得鲜明。尤其,观看后面的“Pkwy”部分,在变形图像中大约放大2倍。
图12一同示出根据本发明变换图3的街景截图画面(上方图片)及路面标志的画面(下方图片)。如图所示,在变换之前,Pkwy部分的可读性低,在变换之后,可读性得到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图4中,焦点位于对象图像的中心,在焦点位于不同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图5示出与此有关的一实施例。
如图4所示,图5的(b)部分为对象图像200进入位置的俯视图,图5的(a)部分简要示出沿着图5的(b)部分的线GE切割的剖面。
图5中,焦点位于第一个分割图像与第二个分割图像之间。因此,焦点平面300在点B中与视线(line of sight)OB正交。
从视点至焦点的视线长度S与线段OB的长度相同,因此,可以从直角三角形OBG如下求出。
(19)
若将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视野长度分别为h1、h2、h3、h4,则可以分别如下求出。
(20)
(21)
(22)
(23)
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y1、y2、y3、y4可通过上述式(11)至式(14)求出。
同样,在将对象图像分割为n个图像的情况下,如下所示,也可以相同或类似地适用式(15)至式(18)。
(15)
(16')
(17')
(18)
在上述图4的实施例及图5的实施例中,若焦点和视点所形成的视野角度为θf,则式(16)、(16')、(17)、(17')可以如下一般化。
(24)
(25)
(只是,f为0以上且n以下的整数)
结果,焦点位于哪个分割图像无关,若视点条件(例如,θ0、H或L等等)相同,则可获取相同的变换长度。
图6示出本发明另一替代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在焦点平面中求出视野长度,而是在从视点O位于相同距离的位置中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接近方式。
如上所述,图6的(b)部分为对象图像200进入位置的俯视图,图6的(a)部分简要示出沿着图6的(b)部分的线GE切割的剖面。
图6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对象图像被分割为AB、BC、CD、DE的4个区间。点M1为以视点O为中心,半径的长度为从视点至对象图像的视点侧端部的视点长度R的圆(以下,称之为“圆O”)与视线OA相交的点。点M2为从点M1划的切线与视线OB相交的点。点M3为在圆O与视线OB相交的点划的切线与视线OC相交的点。点M5为在圆O与视线OD相交的点划的切线与视线OE相交的点。
当在视点O观看第一个分割图像201时的视野长度可以为线段M1M2的长度。
若在与对第一个分割图像201测定视野长度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进行测定,则当在视点O观看第二个分割图像202时的视野长度可以为线段M2M3的长度。
同样,当在视点O观看第三个分割图像203时的视野长度及观看第四个分割图像204时的视野长度分别为线段M3M4的长度及线段M4M5的长度。
另一方面,半径的长度R可以从直角三角形OAG如下求出。
(26)
视野角度θ0、θ1、θ2、θ3、θ4如式(2)至式(6)所示。同样,∠AOB、∠BOC、∠COD、∠DOE分别为(θ0-θ1)、(θ1-θ2)、(θ2-θ3)、(θ3-θ4)。
因此,若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视野长度,即,线段M1M2的长度、线段M2M3的长度、线段M3M4的长度、线段M4M5的长度分别为h1、h2、h3、h4,则可以如下求出。
(27)
(28)
(29)
(30)
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y1、y2、y3、y4可分别通过上述式(11)至式(14)求出。
图6的实施例为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4个的情况,在分割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上述式。
在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n个分割图像的情况下,从最接近视点的位置的分割图像(第一个分割图像)开始,在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观看的视野角度θi可以利用上述式(15)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可以如下求出。
(31)
如上所述,当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分别为y1、y2、y3...yn时,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的长度可以利用上述式(18)求出。
以下表为对T=5m、L=15m、H=1.2m、n=10且a1=a2=...=a10=0.5m的情况示出θi、hi、yi值的表。
表2
i θ<sub>i</sub>(单位:度) h<sub>i</sub>(单位:m) y<sub>i</sub>(单位:m)
1 4.426971647 0.038594315 0.385090146
2 4.289153329 0.036196096 0.40527958
3 4.159642294 0.034014294 0.427097203
4 4.037710621 0.032023672 0.450722661
5 3.922712891 0.030202563 0.476361038
6 3.814074834 0.028532278 0.504247297
7 3.711283808 0.026996633 0.534651652
8 3.613880752 0.025581555 0.567886102
9 3.521453377 0.02427476 0.604312407
10 3.433630362 0.023065487 0.644351914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获得与上述表1类似的变形长度值。
图7示出图6的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
如上所述,图7的(b)部分为对象图像200进入位置的俯视图,图7的(a)部分简要示出沿着图7的(b)部分的线GE切割的剖面。
图7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对象图像被分割为AB、BC、CD、DE四个区间。点M1为在点A中与视线OA垂直延伸的线与视线OA相交的点,因此,A和M1为相同的点。点M2为在点M1中与视线OA垂直延伸的线与视线OB相交的点。点M3为在点M2中与视线OB垂直延伸的线与视线OC相交的点。点M4为在点M3中与视线OC垂直延伸的线与视线OD相交的点。点M5为在点M4中与视线OD垂直延伸的线与视线OE相交的点。
当在视点O观看第一个分割图像201时的视野长度可以为线段M1M2的长度。
从视点O至点M2的距离大于从视点O至点M1的距离,其差异可以无视。因此,线段M2M3的长度可以接近在视点O中对于第二个分割图像202的视野长度。
同样,线段M3M4的长度及线段M4M5的长度可以接近当在视点O中观看第三个分割图像203及第四个分割图像204时的视野长度。
并且,∠AOB、∠BOC、∠COD、∠DOE分别为(θ0-θ1)、(θ1-θ2)、(θ2-θ3)、(θ3-θ4)。
其中,若线段OM1、OM2、OM3、OM4的长度分别为S1、S2、S3、S4,则S1、S2、S3、S4的长度可以如下求出。
(32)
(33)
(34)
(35)
视野角度θ0、θ1、θ2、θ3、θ4如式(2)至式(6)。
因此,若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视野长度,即,线段M1M2的长度、线段M2M3的长度、线段M3M4的长度、线段M4M5的长度分别为h1、h2、h3、h4,则可以如下求出。
(36)
(37)
(38)
(39)
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y1、y2、y3、y4可分别通过上述式(11)至式(14)求出。
图7的实施例为将对象图像分割为4个的情况,在分割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上述式。
在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n个分割图像的情况下,从最接近视点的分割图像(第一个分割图像)开始,在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观看的视野角度θi可以利用上述式(15)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可以如下求出。
(40)
其中,Si如下。
(只是,) (41)
如上所述,当各个分割图像变换的长度分别为y1、y2、y3...yn时,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的长度可以利用上述式(18)求出。
以下表为对T=5m、L=15m、H=1.2m、n=10且a1=a2=...=a10=0.5m的情况示出θi、hi、yi值的表。
表3
i θ<sub>i</sub>(单位:度) h<sub>i</sub>(单位:m) y<sub>i</sub>(单位:m)
1 4.426971647 0.038594315 0.385093659
2 4.289153329 0.036196215 0.405282749
3 4.159642294 0.034014504 0.427099926
4 4.037710621 0.032023952 0.45072481
5 3.922712891 0.030202895 0.476362452
6 3.814074834 0.028532649 0.504247778
7 3.711283808 0.026997033 0.534650952
8 3.613880752 0.025581975 0.567883907
9 3.521453377 0.024275193 0.604308324
10 3.433630362 0.023065929 0.644345441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获取上述表1及表2类似的变形长度值。
图8示出本发明另一替代实施例。
如上所述,图8的(b)部分为对象图像200进入位置的俯视图,图8的(a)部分简要示出沿着图8的(b)部分的线GE切割的剖面。
图8中使用如下接的近方式,即,在视点O中对于对象图像200整体的视点角度∠AOE分割为将对象图像200分割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利用以此分割的角度来求出变形的长度。
图8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对象图像200分割为AB、BC、CD、DE四个区间。各个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纵向长度分别为a1、a2、a3、a4(参照图8的(b)部分)。点A、B、C、D、E为以此分割的分割图像201、202、203、204的横线经过点G并与Y轴平行的线相交的点。
按照分割图像的数量,在视点O中观看对象图像200整体的角度(∠AOE)也被分割为4个角度(α1、α2、α3、α4)。在此情况下,各个角度可被分为满足以下式的大小。
(42)
点A、B'、C'、D'、E分别为以此分割角度的线与对象图像200相交的点。
如上所述,对象图像被分为AB'区间、B'C'区间、C'D'区间、D'E区间4个区间。
假设以点O为中心,半径的长度为线段OA的圆O,则(在半径的长度充分大的情况下)圆弧M1M2、圆弧M2M3、圆弧M3M4、圆弧M4M5的长度实质上与在视点O中观测的AB'区间、B'C'区间、C'D'区间、D'E区间的长度相同。因此,线段AB'的长度、线段B'C'的长度、线段C'D'的长度、线段D'E的长度以分别分割的图像变换的长度y1、y2、y3、y4求出。
当对象图像200的总纵向长度为T时(在本实施例中,T=a1+a2+a3+a4),视野角度θ0及θ4如下。
(43)
(44)
另一方面,对于对象图像200的总纵向长度的第一个分割图像201的纵向长度的比例为a1/T。因此,对于分割图像201的视点角度α1考虑到上述式42来如下求出。
(45)
同样,对于第二个分割图像202至第四个分割图像204的视点角度α2、α3、α4可分别如下求出。
(46)
(47)
(48)
接着分别求出分割的图像变换的长度y1、y2、y3、y4如下。
(49)
(50)
(51)
(52)
图8的实施例为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4个的情况,在分割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上述式。
在将对象图像200分割为n个分割图像的情况下,从最接近视点的分割图像(第一个分割图像)开始,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及视点角度αi可以如下求出。
(53)
(54)
其中,θ0、θn可分别通过上述式(2)或式(15)求出。
以下表为对T=5m、L=15m、H=1.2m、n=10且a1=a2=...=a10=0.5m的情况示出θi、yi值的表。
表4
i θ<sub>i</sub>(单位:度) y<sub>i</sub>(单位:m)
1 4.45989217 0.385129017
2 4.34586308 0.405297584
3 4.231833991 0.427096516
4 4.117804901 0.450706402
5 4.003775811 0.47633355
6 3.889746721 0.504214506
7 3.775717632 0.534621535
8 3.661688542 0.567869297
9 3.547659452 0.604323018
10 3.433630362 0.644408573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获取与上述表1至表3类似的变形长度值。
作为本发明的追加实施例,使用校正因素fi来将上述式(18)及式(54)分别如下变形。
(55)
(56)
校正因素fi可根据涂敷或附着图像的情况或条件等采取适当的值。例如,在适用的情况下,越接近视点的分割图像,变换程度越少,越远离视点的分割图像,变换程度越大。fi值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使用人员的必要或地面状态等的周边条件可以采取其他适当的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提供能够体现上述图像校正方法的图像校正装置。
图13为示出上述图像校正装置的一实例的框图。参照图1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校正装置1000包括输入部1010、图像变换部1020及输出部1030。
使用人员可通过输入部1010输入与需要变形的对象图像200有关的信息。对象图像信心可以包含对象图像的图像文件、对象图像附着的宽度和长度(在上述实施例中,长度T)等。
并且,使用人员可以输入将对象图像200分割的数量及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a1、a2、a3…)。优选地,各个分割图像按相同的纵向长度分割(即,a1=a2=a3=…=an)。
并且,使用人员可通过输入部输入视点信息。视点信息是指可以对对象图像200特定视点的位置的信息。例如,可以为视点从对象图像隔开的距离、视点角度等。
更具体地,例如,可以为从上述对象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的视点高度H及从将上述视点在上述对象图像所在的地面100投影的位置至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侧端部的视点距离L及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侧端部的视线长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的视线长度、从上述视点至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的视线长度及上述对象图像的视点角度等。视点信息可以对对象图像200特定视点的位置,因此,并不均需要这些。即,例如,图6的实施例中,若只要知道视点距离L和视点高度H,则可以求出视野角度θ0和视线长度R等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输入部1010输入的对象图像可以在图像变换部1020中经过与上说说明的内容相同的过程变换。例如,根据上述式(18)或式(54)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yi值,根据以此获取的yi值来拉长或缩减对应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由此改变对象图像200。作为一例,在图4的实施例中,分割图像201的纵向长度为1m,若对此计算的y1值为0.7m,则维持分割图像201的横向长度并进行缩小,使得纵向长度为0.7m。
输出部1030可以按需要的格式输出在图像变换部1020中变换的图像。例如,输出部1030可以按jpg、TIFF、XML等的文件形式输出变换的图像,但这仅是例,根据需要,可以按公知的任何形态或格式输出,尤其,在本发明的图像校正装置为了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等的体现而使用的情况下,可按符合在增强现实装置闳虚拟现实装置中需要的形式来提供。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可体现为包含如通过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模块的可通过计算机执行的指令的记录介质,即,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形态。这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记录用于执行上述说明的图像的变换方法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为通过计算机访问的人员可用介质,均包括易失性及非易失性介质、分离型及非分离型介质。并且,计算机可读介质均可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介质。
计算机存储介质均包括通过用于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信息的存储的任意方法或技术体现的易失性及非易失性及分离型及非分离型介质。作为这种介质的例,包括硬盘、软盘及磁带的磁介质、如CD及DVD的光记录介质、如软盘(floptical disk)、磁光介质、ROM、RAM、闪存等的存储并执行程序指令的硬盘装置等。
典型地,通信介质包括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载波的调制的数据信号的其他数据或其他传送机理,包括任意的信息传递介质。
作为计算机可读指令的例,包含如通过编辑器形成的机械代码和使用解释器等来通过计算机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
以上的说明仅是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因此,本发明所揭示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通过以下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解释,与此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矩形
100:地面
200:对象图像
201、202、203、204:分割图像
300、400:焦点平面
1000:图像校正装置
1010:输入部
1020:图像变换部
1030:输出部

Claims (37)

1.一种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提供第一图像的步骤;
提供观看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的步骤;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来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的步骤;以及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并由此提供从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以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
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H);
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点距离(L);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中的视野角度(θ0);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中的视野角度(θ4);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线长度;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
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AOE)。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步骤;以及
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
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
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求出上述视野长度的步骤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步骤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以及
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包括:
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的步骤,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步骤包括:
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的步骤,
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步骤包括:
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
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其特征在于,当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上述指令使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器执行如下动作:
提供第一图像的动作;
提供观看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的动作;
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的动作;以及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并由此提供从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
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H);
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点距离(L);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中的视野角度(θ0);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中的视野角度(θ4);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线长度;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
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AOE)。
16.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包括: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动作;以及
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
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
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
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动作,
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求出上述视野长度的动作包括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步骤,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的动作包括:
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的动作,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21.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提供从上述第一图像变换的第二图像的动作包括:
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以及
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包括:
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的动作,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求出对于上述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的动作包括:
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的动作,
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的动作包括:
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动作,
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25. 一种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部,可用于输入观看第一图像及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信息;以及
图像变换部,沿着上述第一图像的横向,将上述第一图像分割为2个以上的分割图像,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变换2个以上的上述分割图像,由此,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校正装置还包括可以输入变换的第二图像的输出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可以对第一图像特定上述视点的位置的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视点信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2种以上:
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高度(H);
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上投影上述视点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点距离(L);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中的视野角度(θ0);
在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中的视野角度(θ4);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A)为止的视线长度;
从上述视点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E)为止的视线长度;以及
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角度(∠AOE)。
29.根据权利要求2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从上述视野长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由此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使得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所占据的比例与第n-i+1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所占据的比例相同,其中,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的步骤,其中,h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T为第一图像的总长度。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其中,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S为从视点至焦点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f为焦点中的视野角度。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通过视野长度计算式求出视野长度,其中,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个视野长度(hi)计算式为
其中,R为从视点至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线长度,θ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34.根据权利要求2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以上述视点信息及上述分割图像各自的纵向长度为基础来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从上述视点角度求出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由此可以将上述第一图像变换为第二图像。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对各个分割图像求出视点角度,使得对于各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之间的比例与各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之间的比例相同。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利用以下的变换式求出对于第i个分割图像的视点角度(αi),
其中,T为第一图像的总纵向长度,n为分割图像的总数量,ai为第i个分割图像的纵向长度,θ0为第一个分割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θn为第n个分割图像的视点相反侧端部中的视野角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图像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变换部可利用以下变换式来求出第i个分割图像的变换长度(yi),
其中,H为从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至视点为止的视点高度,L为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所在的平面投影的位置至上述第一图像的视点侧端部为止的视点距离。
CN201880026859.6A 2017-04-26 2018-04-26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546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53983A KR20170061640A (ko) 2017-04-26 2017-04-26 원근법 대응 이미지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17-0053983 2017-04-26
PCT/KR2018/004876 WO2018199663A1 (ko) 2017-04-26 2018-04-26 원근법 대응 이미지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6681A true CN110546681A (zh) 2019-12-06
CN110546681B CN110546681B (zh) 2023-10-20

Family

ID=59222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6859.6A Active CN110546681B (zh) 2017-04-26 2018-04-26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0826B2 (zh)
EP (1) EP3617989A4 (zh)
JP (1) JP7360379B2 (zh)
KR (1) KR20170061640A (zh)
CN (1) CN110546681B (zh)
AU (1) AU2018257146B2 (zh)
WO (1) WO20181996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1173A (zh) * 2019-12-18 2020-05-15 北京城市网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的校正信息获取、模型构建方法和装置、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26853A1 (en) * 2020-10-26 2022-04-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tiching of images into a virtual imag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08744A1 (ja) * 2002-07-12 2004-01-22 Iwane Laboratories, Ltd. 道路面等の平面対象物映像の平面展開画像処理方法、同逆展開画像変換処理方法及びその平面展開画像処理装置、逆展開画像変換処理装置
JP2004078121A (ja) * 2002-08-22 2004-03-11 Sharp Corp 表示補正装置、表示補正方法、表示補正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補正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20040223219A1 (en) * 2002-11-12 2004-11-11 Nam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and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WO2015178542A1 (ko) * 2014-05-23 2015-11-26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카메라 파라미터 측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160126939A (ko) * 2016-10-17 2016-11-02 신동윤 원거리 식별 이미지 생성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S146502A0 (en) * 2002-03-28 2002-05-09 Traynor, Neil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ing to improved visual recognition and safety
JP4958005B2 (ja) * 2007-09-20 2012-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表示装置
KR101060152B1 (ko) 2011-01-22 2011-08-29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재구성형 하드웨어를 이용한 실시간 노면 상태 감시 방법
DE102011115739A1 (de) * 2011-10-11 2013-04-11 Daimler Ag Verfahren zur Integration von virtuellen Objekten in Fahrzeuganzeigen
KR101261409B1 (ko) 2012-04-24 2013-05-10 이엔지정보기술 주식회사 영상 내 노면표시 인식시스템
KR101668802B1 (ko) 2014-09-03 2016-11-09 신동윤 원거리 식별 이미지 생성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101645717B1 (ko) 2015-01-28 2016-08-12 (주)한양정보통신 첨단 운전자 보조 시스템의 적응적 보정 장치 및 방법
JP6775188B2 (ja) * 2016-08-05 2020-10-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表示制御方法
US10318826B2 (en) * 2016-10-07 2019-06-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obstacle detection and distance estim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08744A1 (ja) * 2002-07-12 2004-01-22 Iwane Laboratories, Ltd. 道路面等の平面対象物映像の平面展開画像処理方法、同逆展開画像変換処理方法及びその平面展開画像処理装置、逆展開画像変換処理装置
JP2004078121A (ja) * 2002-08-22 2004-03-11 Sharp Corp 表示補正装置、表示補正方法、表示補正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補正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20040223219A1 (en) * 2002-11-12 2004-11-11 Nam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and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WO2015178542A1 (ko) * 2014-05-23 2015-11-26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카메라 파라미터 측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160126939A (ko) * 2016-10-17 2016-11-02 신동윤 원거리 식별 이미지 생성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OANNA BARBARA RAPP: ""A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viewpoint perspective in the workof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anapplication of geometric restitutionof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
JOANNA BARBARA RAPP: ""A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viewpoint perspective in the workof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anapplication of geometric restitutionof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vol. 13, no. 6, 5 December 2008 (2008-12-05), pages 17 - 22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1173A (zh) * 2019-12-18 2020-05-15 北京城市网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的校正信息获取、模型构建方法和装置、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17989A4 (en) 2021-01-06
JP7360379B2 (ja) 2023-10-12
WO2018199663A1 (ko) 2018-11-01
EP3617989A1 (en) 2020-03-04
KR20170061640A (ko) 2017-06-05
US20210012471A1 (en) 2021-01-14
AU2018257146B2 (en) 2023-02-02
CN110546681B (zh) 2023-10-20
AU2018257146A1 (en) 2019-12-19
JP2020518931A (ja) 2020-06-25
US10970826B2 (en)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0971B1 (ko) 가속된 라이트 필드 디스플레이
EP2053360B1 (en) Display route creation method, display route cre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route creation program
CN111373223B (zh) 用于显示增强现实导航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848415A (zh)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02750871A (zh) 数字地图中的弧形标注
EP233815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ndering of labels
EP1126245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map information
WO2019174841A1 (de)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computerlesbares speichermedium mit instruktionen zur steuerung einer anzeige einer augmented-reality-display-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652988B2 (en)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1507983B (zh) 利用周边汽车的图像自动标注基础汽车的图像的方法及装置
CN110546681A (zh) 远近法对应图像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6796719B (zh) 远距离识别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其动作方法
JP2019100924A (ja) 車両軌跡補正装置
JP2001307121A (ja) 地図情報修正装置および地図情報修正方法
Karami et al. An innovative 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 for visibility assessment of highway signs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of traffic flow
CN106931988A (zh) 显示路牌的真三维导航方法和系统
US9846819B2 (en) Map image display device, navigation device, and map image display method
KR101978271B1 (ko) 원근법 대응 이미지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1857469A (zh) 一种道路环境信息的重构方法、装置及设备
Maass et al. Embedded labels for line features in interactive 3d virtual environments
CN114655010A (zh) 车辆驾驶环境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0621757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2D image of a 3D surface
KR101086443B1 (ko) 3차원 도로 패턴 자동 생성 방법
Wang et al. Enhancing Perception of Risk Objects for Car Drivers Through 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
EP4357734A1 (en)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road image by using two-dimensional map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