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8866B -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8866B
CN110538866B CN201910845844.9A CN201910845844A CN110538866B CN 110538866 B CN110538866 B CN 110538866B CN 201910845844 A CN201910845844 A CN 201910845844A CN 110538866 B CN110538866 B CN 110538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wheel
hood
feeding device
horizontal direction
en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58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8866A (zh
Inventor
常辉
王语鉴
李广州
丁毅
师红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nqiao Bimetal Technology Xinjia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Liyang New Mate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Liyang New Mate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Liyang New Mate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458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38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38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8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8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8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00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5/00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additional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9/00Arrangements for mov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controlling its movement,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39/14Guiding, positioning or aligning work
    • B21B39/16Guiding, positioning or aligning work immediately before entering or after leaving the pass
    • B21B39/165Guides or guide rollers for rods, bars, rounds, tubes ; Aligning guid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包括机架、干燥装置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进料装置、推进装置、喷涂装置、第二进料装置和穿管装置;第一进料装置包括第一料斗、位于第一料斗下方的第一兜帽、推动第一兜帽移动的第一推进器、支撑第一兜帽和第一推进器的第一支撑板;推进装置位于第一进料装置的下方;第二进料装置与第一进料装置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该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第二料斗、位于第二料斗下方的第二兜帽、推动第二兜帽移动的第二推进器、支撑第二兜帽和第二推进器的第二支撑板;穿管装置位于第二进料装置的下方,喷涂装置设置在推进装置与穿管装置之间。利用本申请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属于材料加工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跨海大桥、人工岛礁、海上平台等在海洋环境下的不断发展,需要材料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双金属复合材料具有优异耐蚀性而且具有高强度的优点,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双金属复合材料主要为不锈钢/碳钢双金属复合材料,表层的不锈钢提供优异的耐蚀性能,心部的碳钢或低合金钢提供强度。但是国内的双金属复合材料目前大多处于研发与实验阶段,在生产工艺上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双金属复合材料,多采用碳钢或低合金钢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将表面处理后碳钢的外表面添加不锈钢层,之后再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最终制备双金属复合材料。不锈钢/碳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主要工艺:(1)碳钢表面涂覆钎料;(2)涂覆后的碳钢穿入不锈钢管,形成复合胚料;(3)将复合胚料进行干燥;(4)将复合胚料进行预轧制;(5)热处理;(6)轧制。上述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缺少现有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多采用人工进行处理,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提高生产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其包括机架、干燥装置以及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第一进料装置、推进装置、喷涂装置、第二进料装置和穿管装置;
该第一进料装置包括第一料斗、第一兜帽、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推进器;该第一料斗用于盛放圆钢棒料,第一料斗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出口部,该第一出口部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出口,该第一出口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一挡板,一个第一出料活塞缸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一出料活塞缸的活塞杆能够推动该第一挡板朝第一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一出口部的出口;
该第一兜帽位于第一料斗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圆钢棒料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推进器和第一兜帽均位于第一支撑板上,该第一兜帽经第一铰接轴铰接在该第一推进器的第一推进杆上,在该第一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在该第一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一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一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一凹槽内的圆钢棒料向下掉落;
推进装置位于第一进料装置的下方,推进装置包括支撑导轮组和推动器,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支撑导轮组位于第一支撑板的外侧,支撑导轮组具有至少三个支撑导轮,该至少三个支撑导轮沿第一水平方向水平布置;
每一支撑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支撑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沿支撑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一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一兜帽上落下的圆钢棒料;
当第一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一兜帽中的圆钢棒料能够向下掉落到支撑导轮组的支撑导轮上;推动器位于支撑导轮组的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用于推动放置在支撑导轮上的圆钢棒料移动;
距离推动器最远的支撑导轮成为输送导轮,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该输送导轮向外超出第一出口部,在输送导轮的正上方设置有一压紧轮,在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压紧轮转动的压紧电机;
第二进料装置与第一进料装置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该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第二料斗、第二兜帽、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推进器;该第二料斗用于盛放不锈钢管,第二料斗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二出口部,该第二出口部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出口,该第二出口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在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二挡板,一个第二出料活塞缸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二出料活塞缸的活塞杆能够推动该第二挡板朝第二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二出口部的出口;
该第二兜帽位于第二料斗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不锈钢管的第二凹槽;该第二推进器和第二兜帽均位于第二支撑板上,该第二兜帽经第二铰接轴铰接在该第二推进器的第二推进杆上,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二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二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二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二凹槽内的不锈钢管向下掉落;
穿管装置位于第二进料装置的下方,穿管装置包括导卫装置、动力导轮组和推动装置,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动力导轮组位于第二支撑板的外侧,动力导轮组具有至少三个动力导轮,该至少三个动力导轮沿第一水平方向布置;
每一动力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动力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沿动力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二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二兜帽上落下的不锈钢管;
当第二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二兜帽中的不锈钢管能够向下掉落到动力导轮组的动力导轮上;导卫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朝向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推动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导卫装置具有一用于将圆钢棒料插入到不锈钢管中的导向通道;在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动力导轮转动的导轮电机;
喷涂装置设置在推进装置与穿管装置之间,该喷涂装置具有一物料通道,
该导向通道与物料通道同轴设置;
干燥装置位于穿管装置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
上述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相垂直。
在本申请工作时,采用如下流程:
(1)第一根圆钢棒料经第一进料装置放入到推进装置的支撑导轮上;推进装置的推进器将第一根圆钢棒料推动穿过输送导轮与压紧轮之间,推进器返回原位;
(2)第一根不锈钢管经第二进料装置放入到穿管装置的动力导轮上,然后推动板在水平推动器的作用下将第一根不锈钢管推至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内,并抵靠在台阶部上;
(3)第一根圆钢棒料在压紧轮的推动下持续朝穿管装置的方向移动,第一根圆钢棒料在穿过喷涂装置时,被在表面均匀地喷涂上一层钎料,然后进入到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内,喷涂有钎料的第一根圆钢棒料被插入到第一根不锈钢管中;
(4)第二根圆钢棒料经进料装置放入到推进装置的支撑导轮上;在推进装置的推动下,第二根圆钢棒料会抵靠到第一圆钢棒料的端面上,利用第二根圆钢棒料将第一根圆钢棒料完全插入到第一根不锈钢管内,得到第一根复合胚料;
(5)水平推动器返回原位,竖直推动器带动推动板向下移动并低于第一根复合胚体的最低点,即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6)启动导轮电机,将第一根复合胚料送入到干燥设备内;从干燥设备内出来的第一根复合胚料依次经过预轧机组、加热炉和轧机组后,形成双金属复合材料;
(7)在第一根复合胚体完全离开动力导轮后,第二根不锈钢管被放置到动力导轮上,第二根圆钢棒料被插入到第二根不锈钢管内,形成第二根复合胚料,同时第三根圆钢棒料被放置到支撑导轮上;如此循环,形成连续操作,在较高的工作效率下生产双金属复合材料。
由于能够实现连续化的供应圆钢棒料和不锈钢管,利用本申请可以连续生产双金属复合材料,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且产品质量稳定。
进一步,该推动装置包括推动板和连接在该推动板上的水平推动器和垂直推动器,其中推动板位于动力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水平推动器用于沿第一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垂直推动器位于推动板的下侧、用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
水平推动器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且在垂直推动器的带动下,推动板能够向下移动并使推动板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优选地,在推动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卡槽,在推动板的背离动力导轮组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卡槽;水平推动器为活塞杆水平设置的第一活塞缸,竖直推动器为活塞杆竖直设置的第二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该竖直卡槽内,第二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水平卡槽内。
上述设计可以较为方便将放置到动力导轮上不锈钢管推进到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内,并在完成对不锈钢管的推进后,使推动板向下移动以开通复合胚料进入到干燥装置的通道。该推动装置与导卫装置共同对不锈钢管起到固定作用,以便圆钢棒料的顺利穿入。
进一步,为了使圆钢棒料顺利地插入到不锈钢管内,支撑导轮组与动力导轮组分别形成为使圆钢棒料和不锈钢管同轴设置。
具体地,该喷涂装置包括呈环状的环体,在该环体的中心孔形成为物料通道,在该环体上呈辐射状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径向延伸的喷射孔,该喷射孔的外端用于连接钎料装置。采用环状的喷射装置,可以一次性地对圆钢棒料的外周面进行钎料的喷射,而无需采用移动的喷射设备来对圆钢棒料进行钎料的涂覆,可以减化操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该导卫装置包括料棒导向部和钢管导向部;
料棒导向部包括第一本体和贯穿该第一本体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一内腔,该第一内腔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一端部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二端部,且第一端部的内径大于第二端部的内径;相对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距离第一进料装置更近;
钢管导向部包括第二本体和贯穿该第二本体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二内腔,该第二内腔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三端部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四端部,且第三端部的内径大于第四端部的内径;相对于第四端部,第三端部距离第一进料装置更远;
第二端部连接在第四端部上,且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同轴设置;
第二端部的内径小于第四端部的内径,且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的内径差为不锈钢管的壁厚的两倍,使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共同形成为所述导向通道。
优选地,第一内腔呈母线为直线或圆弧线的旋转面;第二内腔呈母线为直线或圆弧线的旋转面。
在将不锈钢管从钢管导向部插入到导卫装置后,不锈钢管的端部会抵靠在该台阶部上,并在推动装置的作用下,将不锈钢管固定住,然后圆钢棒料从导卫装置的料棒导向部插入到导卫装置中,由于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的内径差为不锈钢管的壁厚的两倍,使不锈钢管的内壁与第一内腔的第二端部的内壁之间几乎没有台阶,能够使圆钢棒料顺利地插入到不锈钢管内,有利于提高复合胚料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第一出口部的宽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1.05-1.20倍,第一出口部的高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2-4倍;第二出口部的宽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1.05-1.20倍,第二出口部的高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2-4倍。
在上述限制下,能够使圆钢棒料和不锈钢管顺利地经过第一出口部和第二出口部向下掉落,避免产生架桥现象。
总体而言,本申请具有如下优点:(1)产品生产质量稳定;(2)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3)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进料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3是推动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导卫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
在图1中,第一进料装置10、第二进料装置20仅采用一矩形块来表示其大致位置,具体结构请参阅图2。
在图1和图2中的适当位置所标注的箭头X表示第一水平方向,箭头Y表示第二水平方向,且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相垂直。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其包括机架、干燥装置51以及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第一进料装置10、推进装置30、喷涂装置60、第二进料装置20和穿管装置40。在附图中,为简化附图,没有显示机架。
请同时参阅图2,该第一进料装置10包括第一料斗11、第一兜帽15、第一支撑板17和第一推进器16。该第一料斗11用于盛放圆钢棒料801,第一料斗11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出口部114,该第一出口部114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的出口115,该第一出口部114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第一侧壁111向上延伸直到第一料斗的顶部,第二侧壁112的上部向外折弯形成折弯部113,以扩大第一料斗的容腔。在本实施中,第一出口部的宽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1.1倍,以使圆钢棒料能够顺第一出口部依次向下移动。第一出口部的高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2.5倍。
在第一侧壁111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一挡板117,第一出料活塞缸118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一出料活塞缸118的活塞杆119能够推动该第一挡板朝第一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一出口部的出口。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挡板还可以铰接在第二侧壁的下端,此时,需要将第一出料活塞缸安装在第一出口部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料活塞缸为一液压缸。
该第一兜帽位15于第一料斗11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圆钢棒料的第一凹槽152;该第一推进器16和第一兜帽15均位于第一支撑板17上,该第一支撑板17沿水平方向延伸。
该第一兜帽15经第一铰接轴154铰接在该第一推进器16的第一推进杆161上,在该第一推进器16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15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Y往复移动。在该第一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一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一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一凹槽内的圆钢棒料向下掉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进器16为一液压缸。
推进装置30位于第一进料装置10的下方,推进装置30包括支撑导轮组和推动器31,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支撑导轮组位于第一支撑板17的外侧,支撑导轮组具有四个支撑导轮32,该四个支撑导轮32沿第一水平方向X水平布置;
每一支撑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支撑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一凹槽321,该第一凹槽321沿支撑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一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一兜帽上落下的圆钢棒料。
当第一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一兜帽中的圆钢棒料能够向下掉落到支撑导轮组的支撑导轮32上;推动器31位于支撑导轮组的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推进器31为一液压缸,作为推进器的液压缸的活塞杆311用于推动放在支撑导轮32上的圆钢棒料移动。
在图2中,图中采用虚线表示第一兜帽在向下翻转时,第一第一兜帽中的圆钢棒料向下掉落到支撑导轮32上状态图。
距离推动器31最远的支撑导轮成为输送导轮322,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该输送导轮322向外超出第一出口部,在输送导轮322的正上方设置有一压紧轮33,一压紧电机安装在机架上并用于驱动该压紧轮33转动。在压紧轮3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橡胶圈,且利用压紧电机驱动压紧轮转动,该压紧电机安装在支架上,在附图中,该压紧电机未显示。
第二进料装置20与第一进料装置10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设置。
第二进料装置20与第一进料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现简述如下:
该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第二料斗、第二兜帽、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推进器;该第二料斗用于盛放不锈钢管,第二料斗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二出口部,该第二出口部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出口,该第二出口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在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二挡板,一个第二出料活塞缸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二出料活塞缸的活塞杆能够推动该第二挡板朝第二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二出口部的出口。
该第二兜帽位于第二料斗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不锈钢管的第二凹槽;该第二推进器和第二兜帽均位于第二支撑板上,该第二兜帽经第二铰接轴铰接在该第二推进器的第二推进杆上,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二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二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二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二凹槽内的不锈钢管向下掉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口部的宽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1.1倍,以使不锈钢管能够顺第二出口部依次向下移动。第二出口部的高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2.5倍。第二出料活塞缸与第二推进器均为液压缸。
穿管装置40位于第二进料装置20的下方,穿管装置包括导卫装置70、动力导轮组和推动装置。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动力导轮组位于第二支撑板外侧,动力导轮组具有四个动力导轮42,该四个动力导轮沿第一水平方向X布置。
每一动力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动力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沿动力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二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二兜帽上落下的不锈钢管。该动力导轮的结构与支撑导轮的结构基本相似。
当第二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二兜帽中的不锈钢管802能够向下掉落到动力导轮组的动力导轮上;导卫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朝向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推动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
动力导轮组中的动力导轮采用导轮电机驱动,该导轮电机安装在机架上,在附图中,该导轮电机未显示。
该推动装置包括推动板41和连接在该推动板上的水平推动器44和垂直推动器43,其中推动板位于动力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水平推动器用于沿第一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垂直推动器用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推动器为第一液压活塞缸、并安装在推动板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第一液压活塞缸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竖直推动器为第二液压活塞缸、安装在推动板的下侧,在第二液压活塞缸的活塞杆的带动下,推动板能够向下移动并使推动板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请参阅图3,该推动板包括水平板416和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水平板416远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端的竖直板415,在水平板416的下表面上开设有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的水平卡槽412。第一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该竖直卡槽内,第二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水平卡槽内。
请参阅图4,该导卫装置70包括料棒导向部和钢管导向部;料棒导向部包括第一本体71和贯穿该第一本体71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一内腔711,该第一内腔711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一端部712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二端部713,且第一端部712的内径大于第二端部713的内径;相对于第二端部713,第一端部距离第一进料装置10更近。
钢管导向部包括第二本体72和贯穿该第二本体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二内腔721,该第二内腔721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三端部722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四端部723,且第三端部722的内径大于第四端部723的内径;相对于第四端部723,第三端部722距离第一进料装置10更远。
第二端部713连接在第四端部723上,且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同轴设置。
第二端部713的内径小于第四端部723的内径,且第二端部713与第四端部723的内径差为不锈钢管802的壁厚的两倍,使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之间形成一台阶部73。
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共同形成为该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该导向通道用于使圆钢棒料插入到不锈钢管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均呈母线为圆弧线的旋转面。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还可以为母线为直线的旋转面。
喷涂装置60设置在推进装置30与穿管装置40之间。该喷涂装置60包括呈环状的环体61,在该环体的中心孔63形成为物料通道,在该环体61上呈辐射状设置有四个沿径向延伸的喷射孔62,该喷射孔的外端用于连接钎料装置,在附图中,没有显示钎料装置,钎料装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钎料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通道与物料通道同轴设置。
支撑导轮组与动力导轮组分别形成为使圆钢棒料和不锈钢管同轴设置,以上支撑于支撑导轮组上的圆钢棒料和支撑与动力导轮组上的不锈钢钢管能够顺利地插设在一起。
干燥装置51位于穿管装置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干燥装置52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隧道式干燥机。在干燥装置51背离第一进料的一侧,沿第一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预轧机组52、加热炉和轧机组。预轧机组、加热炉和轧机组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成熟设备,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工作时的流程如下:
(1)第一根圆钢棒料经进料装置放入到推进装置30的支撑导轮32上;推进装置30的推进器将第一根圆钢棒料推动穿过输送导轮与压紧轮之间,作为推进器的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
(2)第一根不锈钢管进料至动力导轮上,然后推动板在水平推动器的作用下将第一根不锈钢管推至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内,并抵靠在台阶部上。
(3)第一根圆钢棒料在压紧轮33的推动下持续朝穿管装置的方向移动,第一根圆钢棒料在穿过喷涂装置时,被在表面均匀地喷涂上一层钎料,然后进入到导卫装置的导向通道内,喷涂有钎料的第一根圆钢棒料被插入到第一根不锈钢管中。
(4)第二根圆钢棒料经进料装置放入到推进装置30的支撑导轮32上;在推进装置的推动下,第二根圆钢棒料会抵靠到第一圆钢棒料的端面上,利用第二根圆钢棒料将第一根圆钢棒料完全插入到第一根不锈钢管内,得到第一根复合胚料。
(5)作为水平推动器的第一液压活塞缸的活塞杆缩回,作为竖直推动器的第二液压活塞缸的活塞杆向下缩回,带动推动板向下移动并低于第一根复合胚体的最低点,即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6)启动导轮电机,将第一根复合胚料送入到干燥设备内。从干燥设备内出来的第一根复合胚料依次经过预轧机组、加热炉和轧机组后,形成双金属复合材料。
(7)在第一根复合胚体完全离开动力导轮后,第二根不锈钢管被放置到动力导轮上,第二根圆钢棒料被插入到第二根不锈钢管内,形成第二根复合胚料,同时第三根圆钢棒料被放置到支撑导轮上。如此持续,形成连续操作,在较高的工作效率下生产双金属复合材料。

Claims (8)

1.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干燥装置以及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第一进料装置、推进装置、喷涂装置、第二进料装置和穿管装置;
该第一进料装置包括第一料斗、第一兜帽、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推进器;该第一料斗用于盛放圆钢棒料,第一料斗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出口部,该第一出口部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出口,该第一出口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一挡板,一个第一出料活塞缸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一出料活塞缸的活塞杆能够推动该第一挡板朝第一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一出口部的出口;
该第一兜帽位于第一料斗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圆钢棒料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推进器和第一兜帽均位于第一支撑板上,该第一兜帽经第一铰接轴铰接在该第一推进器的第一推进杆上,在该第一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在该第一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一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一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一凹槽内的圆钢棒料向下掉落;
推进装置位于第一进料装置的下方,推进装置包括支撑导轮组和推动器,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支撑导轮组位于第一支撑板的外侧,支撑导轮组具有至少三个支撑导轮,该至少三个支撑导轮沿第一水平方向水平布置;
每一支撑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支撑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沿支撑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一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一兜帽上落下的圆钢棒料;
当第一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一兜帽中的圆钢棒料能够向下掉落到支撑导轮组的支撑导轮上;推动器位于支撑导轮组的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用于推动放置在支撑导轮上的圆钢棒料移动;
距离推动器最远的支撑导轮成为输送导轮,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该输送导轮向外超出第一出口部,在输送导轮的正上方设置有一压紧轮,在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压紧轮转动的压紧电机;
第二进料装置与第一进料装置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该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第二料斗、第二兜帽、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推进器;该第二料斗用于盛放不锈钢管,第二料斗具有一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二出口部,该第二出口部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出口,该第二出口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在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的下端铰接有一个第二挡板,一个第二出料活塞缸安装在该机架上,该第二出料活塞缸的活塞杆能够推动该第二挡板朝第二出口部的内侧方向转动,以至少部分封闭该第二出口部的出口;
该第二兜帽位于第二料斗的下方,且具有一用于承接不锈钢管的第二凹槽;该第二推进器和第二兜帽均位于第二支撑板上,该第二兜帽经第二铰接轴铰接在该第二推进器的第二推进杆上,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在该第二推进器的带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沿第二水平方向朝第二支撑板的外侧移动,并向外超出第二支撑板的边缘,在重力的作用下,该第二兜帽能够绕所述第二铰接轴向下翻转,使第二凹槽内的不锈钢管向下掉落;
穿管装置位于第二进料装置的下方,穿管装置包括导卫装置、动力导轮组和推动装置,沿竖直方向观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动力导轮组位于第二支撑板的外侧,动力导轮组具有至少三个动力导轮,该至少三个动力导轮沿第一水平方向布置;
每一动力导轮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动力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下凹而形成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沿动力导轮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第二凹槽用于承接从第二兜帽上落下的不锈钢管;
当第二兜帽向下翻转时,第二兜帽中的不锈钢管能够向下掉落到动力导轮组的动力导轮上;导卫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朝向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推动装置位于支撑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导卫装置具有一用于将圆钢棒料插入到不锈钢管中的导向通道;在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动力导轮转动的导轮电机;
喷涂装置设置在推进装置与穿管装置之间,该喷涂装置具有一物料通道,
该导向通道与物料通道同轴设置;
干燥装置位于穿管装置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
上述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推动装置包括推动板和连接在该推动板上的水平推动器和垂直推动器,其中推动板位于动力导轮组的背离第一进料装置的一侧,水平推动器用于沿第一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垂直推动器位于推动板的下侧、用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推动板;
水平推动器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且在垂直推动器的带动下,推动板能够向下移动并使推动板的最高点低于放在动力导轮上的不锈钢管的最低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推动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卡槽,在推动板的背离动力导轮组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卡槽;水平推动器为活塞杆水平设置的第一活塞缸,竖直推动器为活塞杆竖直设置的第二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该竖直卡槽内,第二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动地卡持在水平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撑导轮组与动力导轮组分别形成为使圆钢棒料和不锈钢管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喷涂装置包括呈环状的环体,在该环体的中心孔形成为物料通道,在该环体上呈辐射状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径向延伸的喷射孔,该喷射孔的外端用于连接钎料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导卫装置包括料棒导向部和钢管导向部;
料棒导向部包括第一本体和贯穿该第一本体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一内腔,该第一内腔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一端部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二端部,且第一端部的内径大于第二端部的内径;相对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距离第一进料装置更近;
钢管导向部包括第二本体和贯穿该第二本体的具有光滑内壁的第二内腔,该第二内腔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具有圆形内壁的第三端部和具有圆形内壁的第四端部,且第三端部的内径大于第四端部的内径;相对于第四端部,第三端部距离第一进料装置更远;
第二端部连接在第四端部上,且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同轴设置;
第二端部的内径小于第四端部的内径,且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的内径差为不锈钢管的壁厚的两倍,使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共同形成为所述导向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内腔呈母线为直线或圆弧线的旋转面;
第二内腔呈母线为直线或圆弧线的旋转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出口部的宽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1.05-1.20倍,第一出口部的高度为圆钢棒料的外径的2-4倍;
第二出口部的宽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1.05-1.20倍,第二出口部的高度为不锈钢管的外径的2-4倍。
CN201910845844.9A 2019-09-09 2019-09-09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Active CN110538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5844.9A CN110538866B (zh) 2019-09-09 2019-09-09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5844.9A CN110538866B (zh) 2019-09-09 2019-09-09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8866A CN110538866A (zh) 2019-12-06
CN110538866B true CN110538866B (zh) 2020-08-28

Family

ID=6871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45844.9A Active CN110538866B (zh) 2019-09-09 2019-09-09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3886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3218A (en) * 1974-05-27 1978-04-11 Schloemann Siemag Aktiengesellschaft Arrangement for the further treatment of sectional steel
US5815908A (en) * 1995-09-25 1998-10-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metal tube containing a light waveguide with an excess length
CN2635239Y (zh) * 2003-08-15 2004-08-25 亓登利 一种金属复合棒材
CN201120395Y (zh) * 2007-09-30 2008-09-24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轧管机芯棒插入装置
CN103042069A (zh) * 2012-12-28 2013-04-17 江苏金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管材的制备方法
CN105081130A (zh) * 2015-09-18 2015-11-25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翅片蒸发器拉胀排片自动穿管机
CN105135071A (zh) * 2015-08-25 2015-12-09 江苏众信绿色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3218A (en) * 1974-05-27 1978-04-11 Schloemann Siemag Aktiengesellschaft Arrangement for the further treatment of sectional steel
US5815908A (en) * 1995-09-25 1998-10-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metal tube containing a light waveguide with an excess length
CN2635239Y (zh) * 2003-08-15 2004-08-25 亓登利 一种金属复合棒材
CN201120395Y (zh) * 2007-09-30 2008-09-24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轧管机芯棒插入装置
CN103042069A (zh) * 2012-12-28 2013-04-17 江苏金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管材的制备方法
CN105135071A (zh) * 2015-08-25 2015-12-09 江苏众信绿色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制造方法
CN105081130A (zh) * 2015-09-18 2015-11-25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翅片蒸发器拉胀排片自动穿管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8866A (zh) 2019-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1238B (zh) 用于管的内部的除垢设备以及除垢工艺
CN1473663A (zh) 用于喷射清洗流体的喷嘴
CN102268523B (zh) 直径100-800mm的大直径管棒材连续淬火线
CN114345671B (zh) 一种防腐蚀不锈钢管加工方法
CN110682529A (zh) 一种管状工件包膜机
CN110538866B (zh) 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CN108214769A (zh) 一种竹条生产线
CN113798936B (zh) 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与排列方法
CN110723335A (zh) 一种自动包膜机
CN218869318U (zh) 一种茶叶杀青机滚筒
CN202181318U (zh) 大直径管棒材连续淬火线
CN217223278U (zh) 用于圆筒形钢件套加热扩孔后的冷却装置
CN114672629B (zh) 一种轴承滚道表面淬火装置及其方法
CN109889001A (zh) 一种浇浸设备
CN112111775B (zh) 一种导线快速氧化处理系统
CN110497321B (zh) 一种挤制白铜管棒材内外表面氧化皮处理方法
CN211660342U (zh) 一种金属展示架加工用喷涂装置
CN220591470U (zh) 一种热法再生砂高能热交换滚筒
CN113976650A (zh) 一种高光洁度不锈钢管的冷拔工艺
CN101372040A (zh) 无缝钢管内孔切削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CN205482002U (zh) 一种用于多孔微通道扁管在线生产的水冷装置
KR100988259B1 (ko) 핀튜브 녹슬음 방지액 도포장치
CN218424789U (zh) 一种无缝钢管芯棒冷却装置
CN112193774B (zh) 一种饲料添加剂生产用挤出装置
CN201257516Y (zh) 无缝钢管内孔切削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8

Address after: 6-1013, Building A, Dongjiang Road, Baguazhou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after: Nanjing Xinzhic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363 Floor 2, Office Building, No. 9, Yongxing Avenue, Shangxing Town, Liyang City,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LIYANG NEW MATE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Address after: 830000, 1999 Jinhui East Road, Midong District, Urumq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Runqiao Bimetal Technology Xinji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13, Building A, Dongjiang Road, Baguazhou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Xinzhic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