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0762B -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0762B
CN110520762B CN201780088485.6A CN201780088485A CN110520762B CN 110520762 B CN110520762 B CN 110520762B CN 201780088485 A CN201780088485 A CN 201780088485A CN 110520762 B CN110520762 B CN 110520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body
lens array
detector
body detecto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4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0762A (zh
Inventor
松原大介
吉野勇人
伏江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20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0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0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0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8/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optical means
    • G01V8/1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 G01V8/12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using one transmitter and one receiver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18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 G08B13/189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using passive 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 G08B13/19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using passive 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infrared-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 G08B13/193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using passive 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infrared-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focus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0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in response to determined parameters
    • H05B47/11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in response to determined parameters by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r movement of objects or living be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各自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和具有多个透镜(3a、3b、3c)的圆顶形状的透镜阵列(3)。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中心线相互平行。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被配置成绕各自的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的旋转位置相互不同。

Description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广泛使用具备焦热电元件和透镜阵列的人体检测器。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各个透镜使红外线集中到焦热电元件的受光面。下述专利文献1的图3公开的人体检测器所具备的透镜阵列(1)在最外周部有14个透镜,在其内侧有8个透镜,在其更内侧有4个透镜,而合计有26个透镜。根据该透镜阵列(1),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检测波束(5)分布于检测区域(7)。上述括弧内表示该文献中的符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613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人体检测器在其视场中具有:能够检测人体的存在的检测区(detection zone)、以及无法检测人体的存在的盲区(dead zone)。各个检测区相当于透镜阵列的各透镜的光路。盲区相当于相邻的检测区之间的空间。检测区以及盲区随着远离人体检测器而扩大。如果从可能存在人体的检测区域(detection area)至人体检测器为止的距离不远,则盲区的大小小于人体的尺寸,所以不会产生问题。
然而,检测区域至人体检测器的距离有时较远。例如,在人体检测器安装于工厂或者仓库的高的顶棚的情况下,成为检测区域的地面至人体检测器的距离也可能成为10m以上。在检测区域至人体检测器的距离长时,盲区有可能大于人体的尺寸。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检测处于盲区内的人体这样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增加透镜阵列所具有的透镜的数量这样的对策。然而,在增加透镜阵列所具有的透镜的数量时,产生以下那样的其它问题。透镜阵列大型化。透镜阵列的用途特殊化。透镜阵列的通用性降低。透镜阵列的成本变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减少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的人体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人体检测装置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多个人体检测器,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和具有多个透镜的圆顶形状的透镜阵列,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分布于视场的多个检测区,多个检测区的各个检测区与经由多个透镜的各个透镜而到达红外线传感器的光路对应,多个检测区包括位于视场的外周的多个外侧检测区,多个透镜阵列是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的透镜阵列的集合,多个中心线是多个透镜阵列的各个透镜阵列具有的中心线的集合,多个中心线相互平行,多个人体检测器至少包括第一人体检测器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第一人体检测器的多个外侧检测区之间的空间是第一人体检测器的盲区,第二人体检测器的多个外侧检测区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盲区的重叠部分。
另外,本发明的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多个人体检测器,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和具有多个透镜的圆顶形状的透镜阵列,多个透镜的各个透镜使红外线集中到红外线传感器,透镜阵列的旋转位置是关于绕透镜阵列的中心线的旋转移动的位置,多个透镜阵列是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的透镜阵列的集合,多个中心线是多个透镜阵列的各个透镜阵列具有的中心线的集合,多个中心线相互平行,多个透镜阵列具有相同的形状,多个透镜阵列被配置成旋转位置相互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照明器具和上述人体检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减少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仰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人体检测器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人体检测器的检测区以及盲区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视场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人体检测器的视场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视场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照明装置的部分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照明装置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从图13所示的照明装置去除透光性罩以及密封部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5是将图14中的人体检测装置放大的仰视图。
(符号说明)
1:人体检测装置;2:人体检测器;2A:第一人体检测器;2B:第二人体检测器;3:透镜阵列;3a、3b、3c:透镜;4:保持器;5:电路基板;6:红外线传感器;6a:受光面;7:检测区;71A、71B:外侧检测区;72A、72B:中间检测区;73A、73B:内侧检测区;8、8a:盲区;9A、9B:视场;10:照明装置;11:照明器具;12:光放射部;13:散热器;14:框架;15:顶板部;16:电源部;17:支撑部件;20:框体;21:电气线缆;24:开关元件;25:控制电路;26:照明装置;27:人体检测装置;28:照明器具;30:螺丝;31:透镜;32:圆弧槽;100:地面;200、300: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在各图中对共同或者对应的要素附加同一符号,简化或者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公开能够包括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可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仰视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各自具备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对于电路基板5的第一表面,安装有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中心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中心的距离也可以是例如1cm至10cm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相对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是平行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是关于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的旋转移动的位置。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被配置成旋转位置相互不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相对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相差角度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保持器4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保持器4具有相同的形状。保持器4具有圆筒状的形状。保持器4具有圆形的孔径4a。透镜阵列3被保持器4保持。透镜阵列3塞住孔径4a。保持器4由不使红外线透射的材料制作。在保持器4的外周面,局部地形成有隆起的凸部4b。作为表示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的记号,能够使用凸部4b。
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有相互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以下,在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而言共同的说明中,将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各人体检测器称为“人体检测器2”。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3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3的俯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透镜阵列3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侧视图。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人体检测器2具备红外线传感器6。红外线传感器6具有对红外线进行受光的受光面6a。本实施方式中的红外线传感器6是具有焦热电元件的焦热电类型的红外线传感器。取而代之,例如也可以将利用热电堆(Thermopile)的热电动势类型的红外线传感器、导电类型的红外线传感器、热膨胀类型的红外线传感器中的任意传感器用作红外线传感器6。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经过受光面6a的中心的受光面6a的法线称为人体检测器2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光轴”。
透镜阵列3具有多个透镜3a、3b、3c。透镜3a、3b、3c各自构成为使红外线集中到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在透镜阵列3中,作为整体的外形,具有圆顶形状。透镜3a、3b、3c各自是聚光透镜。透镜3a、3b、3c各自也可以是凸透镜。透镜3a、3b、3c各自也可以是非球面透镜。透镜3a、3b、3c各自也可以是菲涅尔透镜。
透镜阵列3由具有红外线透射性的材料制作。透镜阵列3的材料例如也可以是聚乙烯。透镜阵列3例如也可以通过射出成型法或者压缩成型法来制造。透镜阵列3的材料例如也可以含有如二氧化钛或者氧化锌那样的颜料。
如图2所示,在红外线传感器6的外周面,局部地形成有隆起的凸部6b。凸部6b能够用作表示红外线传感器6的旋转位置的记号。
如图3所示,在从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透镜阵列3的外形是圆形。图示的例子的透镜阵列3具有8个透镜3a、8个透镜3b以及4个透镜3c。透镜3a位于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最远的最外周部。透镜3a沿着圆周方向而均等地配置。即,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45度间隔配置有透镜3a。透镜3b相对于透镜3a而处于内侧。沿着圆周方向,均等地配置有透镜3b。即,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45度间隔配置有透镜3b。透镜3c相对于透镜3b而处于内侧。透镜3c位于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最近的最内周部。沿着圆周方向,均等地配置有透镜3c。即,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90度间隔配置有透镜3c。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阵列3具有在旋转90度时多个透镜3a、3b、3c的配置变得相同的4次对称的旋转对称性。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被配置成多个透镜3a、3b、3c的配置相互不同。本发明中的透镜阵列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本发明中的透镜阵列也可以是在旋转(360/n)度时多个透镜的配置变得相同那样的具有n次对称的旋转对称性的结构。在此,n是2以上的整数。
如图4所示,在人体检测器2中,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与人体检测器2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光轴AX一致。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人体检测器2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在从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包括透镜阵列3的中央的一部分从保持器4的孔径4a向外侧突出。红外线传感器6位于保持器4的内侧。
图6是用于说明人体检测器2的检测区以及盲区的图。图6是从水平方向观察的图。图6是示意性的图。图6中的尺寸比并未反映实际的尺寸比。在图6中,人体检测器2的尺寸被极端夸大地描绘。
在图6中,为便于说明而设为如以下那样。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具备多个透镜31。透镜阵列3被表示为剖面图。人体检测器2被配置成使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即人体检测器2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光轴AX与铅直线平行。地面100至人体检测器2的高度例如也可以是几m至20m程度。从人体检测器2俯视地面100的范围与人体检测器2的视场相当。
人体检测器2具有多个检测区7。检测区7分布于人体检测器2的视场。各个检测区7对应于从地面100经由透镜阵列3的多个透镜31的各个透镜31而到达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的各个光路。盲区8相当于相邻的检测区7之间的空间。检测区7以及盲区8随着从人体检测器2起的距离变长而扩大。人体检测器2能够检测存在于检测区7内的人体200。人体检测器2无法检测存在于盲区8内的人体300。其原因为,来自存在于盲区8内的人体300的红外线无法到达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的图。图7是从水平方向观察的图。图7是示意性的图。图7中的尺寸比并未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图7中的L1是第一人体检测器2A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之间的距离。例如,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中心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中心的距离与距离L1相当。距离L1是例如1cm至10cm程度。从地面100至第一人体检测器2A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高度例如也可以是几m至20m程度。第一人体检测器2A具有视场9A。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有视场9B。
视场9A、9B的形状由透镜阵列3所决定。视场9A、9B各自也可以在空间上具有圆锥状的形状。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是相同的部件。因此,视场9A、9B具有相同的形状。视场9A相对于视场9B,在水平方向上相距距离L1。
图7中的长度L2相当于地面100中的视场9A、9B各自的直径。在地面100至第一人体检测器2A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高度是上述程度的情况下,长度L2例如成为10m至50m程度。这样,在实际的尺寸比中,相对于距离L1,长度L2压倒性地大。因此,在地面100中,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视场9A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视场9B视为实质上相同。即,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在地面100中视为实质上具有共同的视场。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视场9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100中的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视场9实质上是圆形。如上所述,该视场9的直径L2例如可能成为10m至50m程度。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多个检测区7具有多个外侧检测区71A、多个中间检测区72A以及多个内侧检测区73A。外侧检测区71A相当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a所负责的检测区7。外侧检测区71A的数量与透镜3a的个数相同,是8个。外侧检测区71A位于视场9的外周。在图8中表示外侧检测区71A的圆表示外侧检测区71A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中间检测区72A相当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b所负责的检测区7。中间检测区72A的数量与透镜3b的个数相同,是8个。中间检测区72A比外侧检测区71A位于内侧。在图8中表示中间检测区72A的圆表示中间检测区72A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内侧检测区73A相当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c所负责的检测区7。内侧检测区73A的数量与透镜3c的个数相同,是4个。内侧检测区73A比中间检测区72A位于内侧。在图8中表示内侧检测区73A的圆表示内侧检测区73A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
在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红外线传感器6例如具备在受光面6a具有四个矩形的受光电极的四区类型(quad type)的焦热电元件的情况下,各个检测区7实际上构成为与该受光电极的形状对应的四个矩形的区段70的集合。在图8中的一个外侧检测区71A中,例示附加阴影线的区段70。关于这样的点,在图8以及图9中,为了简化附图,简单地用圆来表示外侧检测区71A、中间检测区72A以及内侧检测区73A的各个检测区。此外,红外线传感器6所具备的焦热电元件不限定于四区类型,当然也可以是单区类型(single type)、双区类型(dualtype)、双区成对类型(dual-twin type)等任意的类型。
在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视场9中,外侧检测区71A、中间检测区72A以及内侧检测区73A以外的区域相当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在相对于视场9的中心而在圆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外侧检测区71A之间,存在最大的盲区8a。如果假设视场9的直径L2是10m至50m程度,则盲区8a大于人体的尺寸。例如,如果从视场9的外部走过来的人不经过外侧检测区71A而进入到视场9内的盲区8a,则第一人体检测器2A有可能无法检测到该人体。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9的俯视图。如上所述,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在地面100中具有实质上共同的视场9。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共同的视场9相当于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9。
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多个检测区7具有多个外侧检测区71B、多个中间检测区72B以及多个内侧检测区73B。在图9中,为了便于容易地理解附图,用素色的圆来表示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外侧检测区71A、中间检测区72A以及内侧检测区73A的各个检测区,用附加阴影线的圆来表示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侧检测区71B、中间检测区72B以及内侧检测区73B的各个检测区。外侧检测区71B相当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a所负责的检测区7。外侧检测区71B的数量与透镜3b的个数相同,是8个。外侧检测区71B位于视场9的外周。在图9中表示外侧检测区71B的圆表示外侧检测区71B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中间检测区72B相当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b所负责的检测区7。中间检测区72B的数量与透镜3b的个数相同,是8个。中间检测区72B比外侧检测区71B位于内侧。在图9中表示中间检测区72B的圆表示中间检测区72B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内侧检测区73B相当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透镜3c所负责的检测区7。内侧检测区73B的数量与透镜3c的个数相同,是4个。内侧检测区73B比中间检测区72B位于内侧。在图9中表示内侧检测区73B的圆表示内侧检测区73B与地面100相交的区域。
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侧检测区71B、中间检测区72B以及内侧检测区73B的位置相当于使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外侧检测区71A、中间检测区72A以及内侧检测区73A的位置绕视场9的中心而整体地旋转移动角度θ后的位置。其原因为,如图1所示,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相差角度θ。
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多个外侧检测区71B各自具有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a的重叠部分。由此,得到以下的效果。第二人体检测器2B能够检测在上述“重叠部分”的空间存在的人体。即,第二人体检测器2B能够检测在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a中存在的人体。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9的外周,依次排列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外侧检测区71A各自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侧检测区71B各自。即,沿着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9的外周,交替地排列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外侧检测区71A各自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侧检测区71B各自。由此,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至少一方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从视场9的外部走过来的人。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离地面100高的位置处配置人体检测装置1那样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加一个透镜阵列3具有的透镜3a、3b、3c的数量,而能够减少人体检测装置1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因此,无需大型的透镜阵列3或者特殊的透镜阵列3,能够使用通用性高且低成本的透镜阵列3来达到上述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场9的全周,依次排列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外侧检测区71A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侧检测区71B。由此,得到以下的效果。在视场9的全周,能够减少盲区。不论从视场9的外部向视场9内走来的人从哪个方向走来,人体检测装置1都能够更可靠地检测该人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检测区71B的整体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a重叠。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人体检测装置1的盲区。
此外,只要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多个外侧检测区71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a的重叠部分,就能得到与上述效果类似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的角度θ优选为22.5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检测区71A的数量与位于透镜阵列3的最外周部的透镜3a的数量相等,是8个。同样地,外侧检测区71B的数量也是8个。绕视场9的中心而以45度间隔配置外侧检测区71A。同样地,绕视场9的中心而以45度间隔配置外侧检测区71B。因此,通过使角度θ成为45度的一半的22.5度,能够绕视场9的中心,更均等地配置合计16个外侧检测区71A以及外侧检测区71B。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且具有共同的视场的二个人体检测器2的人体检测装置1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也可以代替该例子,构成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且具有共同的视场的三个或者其以上的人体检测器2的人体检测装置。根据具备三个或者其以上的人体检测器2的人体检测装置,能够进一步减少盲区。在此,将上述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的人体检测器2的数量设为α个。将透镜阵列3的多个透镜中的、位于离透镜阵列3的中心最远的最外周部的透镜3a的数量设为β个。在该情况下,优选构成为α个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各自的旋转位置各相差360/α/β度。由此,能够沿着人体检测装置的视场9的外周,更均等地配置α个人体检测器2的检测区。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α=2、β=8、360/α/β度=22.5度。
多个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的关系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另外,即使在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并非是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只要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多个外侧检测区71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盲区8a的重叠部分,就能得到与上述效果类似的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4的凸部4b能够用作人体检测器2的旋转位置的记号。由此,在装配时,能够对多个人体检测器2的旋转位置容易地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在收纳红外线传感器6的保持器4中形成的孔径4a配置透镜阵列3,得到以下的效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透镜阵列3以外的干扰光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
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红外线传感器6的旋转位置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红外线传感器6的旋转位置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针对电路基板5,以使旋转位置相等的方式固定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红外线传感器6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红外线传感器6。或者,也可以使得与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相同,而使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红外线传感器6的旋转位置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红外线传感器6的旋转位置相差角度θ,针对电路基板5固定各个红外线传感器6。
图10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照明装置10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照明装置10具备人体检测装置1和照明器具11。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优选能够用作室内或者室外的照明器具。特别是,照明器具11优选能够用作例如工厂、仓库、体育馆、竞技设施等的高顶棚用照明器具。照明器具11安装于顶棚的附近,优选能够使用于通过向下放射光而对顶棚下的空间进行照明的用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使用照明器具11时的姿势为基准,决定上以及下。
照明器具11具备光放射部12、散热器13、框架14、顶板部15、电源部16以及支撑部件17。光放射部12向下放射光。散热器13处于光放射部12的背面侧即上侧。散热器13使由光放射部12发生的热向周围的空气消散。散热器13具备多个翼片。顶板部15将散热器13之上整体地覆盖。在顶板部15与散热器13之间,有空气可通过的空间。
框架14保持光放射部12、散热器13以及顶板部15。针对框架14固定有光放射部12、散热器13以及顶板部15。在顶板部15之上设置有电源部16。电源部16具备将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的电源电路。从电源部16供给到光放射部12的直流电力使光放射部12点亮。
支撑部件17支撑框架14。支撑部件17具有圆弧状地弯曲的长孔17a以及安装面17b。通过将螺栓18经由长孔17a针对框架14的螺丝孔进行拧紧,支撑部件17被固定到框架14。支撑部件17在使安装面17b与顶棚或者梁等的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顶棚或者梁等而被固定。在图10的状态下,安装面17b相对顶板部15平行。在顶棚或者梁等的面是水平的情况下,在图10的状态下针对顶棚或者梁等的面固定照明器具11即可。还能够以安装面17b相对顶板部15倾斜的姿势,将支撑部件17固定到框架14。即,从图10的状态使螺栓18变松,以使螺栓18沿着长孔17a而相对地移动的方式使支撑部件17倾斜之后,再次拧紧螺栓18,从而使安装面17b相对顶板部15倾斜。在顶棚或者梁等的面倾斜的情况下,与该倾斜匹配地改变支撑部件17的角度,从而能够以合适的角度设置照明器具11。
光放射部12具备光源部和透光性罩12a。在图10中,省略了设置于透光性罩12a的内侧的光源部的图示。从光源部发出的光透射透光性罩12a而放射到外部空间。透光性罩12a使从光源部发出的光正常透射或者扩散透射。通过具备透光性罩12a,能够防止污渍附着到光源部。
光放射部12的光源部具备至少一个例如发光二极管(LED)那样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例如既可以是板上芯片(COB)类型的LED封装、表面安装类型LED封装、炮弹型LED封装(bullet LED package),也可以是带配光透镜的LED封装、芯片级封装(chip scalepackage)的LED中的任意发光元件。另外,该发光元件不限于具备LED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半导体激光器等的例子。
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框体20。在框体20内,配置有第一人体检测器2A、第二人体检测器2B以及电路基板5。框体20具有用于使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的表面露出的窗。人体检测装置1的框体20固定于照明器具11的框架14的侧面。人体检测装置1经由电气线缆21而与电源部16连接。
图11是图10所示的照明装置10的部分的仰视图。如图11所示,人体检测装置1的框体20安装于形成框架14的一部分的托架22。托架22通过螺丝23而被固定。
图12是图10所示的照明装置10的框图。如图12所示,照明装置10具备开关元件24。开关元件24对从电源部16向光放射部12供电的路径进行开闭。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各自在检测到存在人体时,输出人体检测信号。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接受来自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人体检测信号的控制电路25。控制电路25根据来自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人体检测信号来切换开关元件24的接通以及断开,从而控制光放射部12的点亮、熄灭、调光等。例如,控制电路25也可以在从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至少一方接收到人体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光放射部12点亮。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人体检测装置1应用于照明器具11的控制的例子,但利用人体检测装置1来控制的对象不限定于照明器具11。例如,也可以针对空气调节装置、空气清洁装置、换气装置、数字标牌、电视机、安保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应用利用人体检测装置1的控制。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5来说明实施方式2,但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一部分或者相当部分,简化或者省略说明。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6的仰视图。图13所示的照明装置26具备人体检测装置27和照明器具28。人体检测装置27具备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人体检测装置27配置于照明器具28的光放射部12的中央。在光放射部12的透光性罩12a的中央,形成有开口12b。红外线从开口12b入射到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外周部与开口12b的内周部之间的间隙被密封部件29密封。
图14是示出从图13所示的照明装置26去掉透光性罩12a以及密封部件29的状态的仰视图。如图14所示,照明装置26的光放射部12具备4个发光元件12c。这些发光元件12c按照2行×2列进行排列。在人体检测装置27的周围配置有这些发光元件12c。
图15是将图14中的人体检测装置27放大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检测装置27针对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分别具备旋转位置调整机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是能够将透镜阵列3的位置变更为使透镜阵列3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进行旋转移动后的其它位置的机构。也可以代替图示的结构,仅针对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中的某一方,设置旋转位置调整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和针对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代表地说明一方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
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被设置成能够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进行旋转移动。保持器4具有从其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4c。螺丝30安装于突出部4c。螺丝30被插入到圆弧槽32。在光放射部12具备的壁面部12d形成有圆弧槽32。圆弧槽32沿着与透镜阵列3同心的假想的圆周而延伸。如果使螺丝30变松,则螺丝30能够沿着圆弧槽32进行移动。如果使螺丝30沿着圆弧槽32进行移动,则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旋转。通过将螺丝30拧紧,能够固定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的旋转位置。红外线传感器6也可以与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成为一体而能够旋转。或者,也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6不能旋转,仅透镜阵列3以及保持器4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旋转位置调整机构,可得到以下的效果。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那样,和一方的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与另一方的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之差相当的角度θ的优选的值根据透镜阵列3所具备的多个透镜的结构而不同。能够通过旋转位置调整机构来调整透镜阵列3的旋转位置,所以根据透镜阵列3的结构,能够以使角度θ成为更适合的角度的方式容易地调整。

Claims (8)

1.一种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多个人体检测器,
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和具有多个透镜的圆顶形状的透镜阵列,
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分布于视场的多个检测区,
所述多个检测区的各个检测区与经由所述多个透镜的各个透镜而到达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光路对应,
所述多个检测区包括位于所述视场的外周的多个外侧检测区,
多个透镜阵列是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的所述透镜阵列的集合,
多个中心线是所述多个透镜阵列的各个透镜阵列具有的中心线的集合,
所述多个中心线相互平行,
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至少包括第一人体检测器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
所述第一人体检测器的所述多个外侧检测区之间的空间是所述第一人体检测器的盲区,
所述第二人体检测器的所述多个外侧检测区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盲区的重叠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人体检测器的所述多个外侧检测区的各个外侧检测区具有与所述盲区的重叠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人体检测器的所述多个外侧检测区的各个外侧检测区和所述第二人体检测器的所述多个外侧检测区的各个外侧检测区交替地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具备针对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中的至少一个人体检测器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
所述旋转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将所述透镜阵列的位置变更为使所述透镜阵列绕所述中心线进行旋转移动后的其它位置。
5.一种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多个人体检测器,
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和具有多个透镜的圆顶形状的透镜阵列,
所述多个透镜的各个透镜使红外线集中到所述红外线传感器,
所述透镜阵列的旋转位置是关于绕所述透镜阵列的中心线的旋转移动的位置,
多个透镜阵列是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各个人体检测器具有的所述透镜阵列的集合,
多个中心线是所述多个透镜阵列的各个透镜阵列具有的所述中心线的集合,
所述多个中心线相互平行,
所述多个透镜阵列具有相同的形状,
所述多个透镜阵列被配置成所述旋转位置相互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的数量是α个,
所述透镜阵列的所述多个透镜中的位于离所述中心线最远的最外周部的透镜的数量是β个,
所述多个透镜阵列各自的所述旋转位置各相差360/α/β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其中,
具备针对所述多个人体检测器中的至少一个人体检测器的旋转位置调整机构,
所述旋转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将所述透镜阵列的位置变更为使所述透镜阵列绕所述中心线进行旋转移动后的其它位置。
8.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照明器具;以及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人体检测装置。
CN201780088485.6A 2017-04-28 2017-04-28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110520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7015 WO2018198338A1 (ja) 2017-04-28 2017-04-28 人体検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0762A CN110520762A (zh) 2019-11-29
CN110520762B true CN110520762B (zh) 2021-07-27

Family

ID=63919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485.6A Active CN110520762B (zh) 2017-04-28 2017-04-28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08303B2 (zh)
CN (1) CN110520762B (zh)
WO (1) WO201819833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8123B2 (ja) * 1994-11-25 2002-01-2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赤外線式移動体検知装置
JPH11242185A (ja) * 1998-02-25 1999-09-07 Seiko Epson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151337B2 (ja) * 2002-07-30 2008-09-1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焦電型センサ及び焦電型センサ付照明装置
FR2895123B1 (fr) * 2005-12-19 2008-02-15 Hymatom Sa Procede et systeme pour la detection d'un individu au moyen de capteurs infrarouges passifs
JP2010169872A (ja) * 2009-01-22 2010-08-05 Nippon Ceramic Co Ltd 樹脂成型光学レンズ
CN102478675A (zh) * 2010-11-30 2012-05-30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棱锥形微透镜阵列及带有该透镜阵列的背投屏幕
CN102200595B (zh) * 2011-05-25 2013-02-13 深圳市豪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菲涅尔透镜、被动红外探测器及安防系统
CN102819053A (zh) * 2012-07-12 2012-12-12 南京迈得特光学有限公司 采用圆顶光锥的大视场仿生复眼视觉系统
CN102944934B (zh) * 2012-12-12 2016-01-20 南京迈得特光学有限公司 多层曲面复眼式180°大视场成像系统
CN103616758B (zh) * 2013-11-15 2015-10-28 天津大学 180°大视场自由曲面复眼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0762A (zh) 2019-11-29
JPWO2018198338A1 (ja) 2019-12-12
JP6708303B2 (ja) 2020-06-10
WO2018198338A1 (ja)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67376B1 (en) Infrared sensing lighting device
JP4975145B2 (ja) 照明装置
US20190059142A1 (en) Led security light with integrated motion sensor and motion sensing lighting system
US5662411A (en) Motion activated light fixture with fixed sensor
US20120121244A1 (en) Variable focus illuminator
US20100270470A1 (en) Infrared ray detector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US20160195252A1 (en) Flat trim ring lens for occupancy sensors
US20200072452A1 (en) A sensor light and a system for preventing false triggering of a sensor
EP2268106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JP2009218243A (ja) 光学レンズと、この光学レンズを使用した照明装置及び受光装置
WO2012008280A1 (ja) 照明装置
US9395248B2 (en) Radiation sensing device and control circuit
KR101380232B1 (ko) 감시 카메라에 적용 가능한 투광기
CN110520762B (zh)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11095031B (zh)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KR20160111132A (ko) 조명 장치
WO2019016032A1 (en) LIGHTING MODULE
KR101369894B1 (ko) 감지각 조절이 가능한 센서등
JP2011090896A (ja) 照明器具
KR101441611B1 (ko) 감지각 조절이 가능한 센서등
JP2781900B2 (ja) 赤外線検知装置
JP2863194B2 (ja) 感熱スイッチ
JPH02298887A (ja) 感熱センサ
JP2022020486A (ja) 照明装置
JP2000065951A (ja) 人体センサー及び人体センサー付照明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