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8947A -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18947A CN110518947A CN201910920422.3A CN201910920422A CN110518947A CN 110518947 A CN110518947 A CN 110518947A CN 201910920422 A CN201910920422 A CN 201910920422A CN 110518947 A CN110518947 A CN 1105189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llimeter wave
- channel model
- eavesdropping
- channel
- beamfor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32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该方法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以将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基于凸优化理论计算出使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自适应功率分配因子η*;从酉矩阵U的列向量中对应于窃听者独自传播时对应的列向量,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最优功率分配因子η*,生成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并发送信息信号。该方法针对毫米波信道的稀疏特性,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进行分析,采用一种基于人工噪声波束成形的自适应传输方案,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保密速率,降低窃听用户的窃听能力,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中物理层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通信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无线通信网络。然而,无线传播的广播特性意味着传输范围内的所有节点都能接收到信源发出的信号,合法用户的信息容易被窃听用户获取。因此,保证无线通信的安全传输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层方法,物理层安全旨在利用无线通信的物理层特性,如噪声、衰落等,以信息论中的理论为基础保证无线通信的安全性。
1975年Wyner首次定义了含噪的窃听信道模型,并且证明当窃听信道的信噪比比主信道低时可以实现完全的保密通信,并将不依靠密钥仍可以保证主信道信息可靠传输的速率定义为保密速率。进入20世纪末,MIMO技术的出现极大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天线技术为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研究利用多天线技术提高物理层安全的保密速率。对于多天线系统来讲,以保密速率为目标,对发射信号进行空间分布设计是研究热点。在此类设计中,波束成形技术是其中的重要设计参数。波束成形技术通过将信息流引向合法用户来提高通信效率。而现有研究大多针对被动窃听场景,对于主动窃听场景,随着非法节点窃听能力的增强,通信场景中可能存在具有恶意破坏能力的主动窃听节点,这些窃听节点在窃听的同时破坏正常通信,对系统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噪声干扰是指非法节点自己或请求他人协作发射干扰信号,干扰合法接收方正常接收信号,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实现自己增强窃听的目标。
如今,以极高的速率、极大的容量和极低的时延为特点及目标的5G网络业已步入商用化阶段,5G无线技术将通过一个灵活、可靠、安全的无线网络把所有应用、服务、事物联接到一起,进入万物移动互联的时代。5G网络统筹考虑全频段,即考虑利用具有连续大带宽的高频段(一般指6GHz以上的高频段)来满足热点区域极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系统容量需求,同时与中、低频联合组网来解决高频覆盖能力较弱的问题,实现全网覆盖。位于约30~300GHz的毫米波频段以其高可用带宽及可提供几Gbit/s速率的特点成为5G网络极具竞争力的高频候选频段,特别地,适合短距离传输的60GHz已被多个标准组进行了规范。保持通信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一直是无线网络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毫米波通信亦然。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物理层安全的主要特点有:
(1)由于高路损,毫米波传输距离较短。所以只有地理位置与合法用户较近的窃听者才有可能捕获有用信号;
(2)由于高定向波束的使用,窃听者接收到SNR可能会很低,从而无法在偷听到的消息中恢复有用信号;
(3)特别地,若窃听者位于毫米波通信链路上,可能会遮挡信号造成通信链路中断,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防止了信号被窃听。
因此,相对传统微波系统而言,毫米波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通信性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毫米波通信天然具有绝对的安全性。鉴于无线连接的普遍性,大量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如金融数据、电子密码术和私人视频,通过毫米波无线通道进行传输。因此,提供安全服务仍然是毫米波网络设计和实现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之一。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安全速率最大化的毫米波通信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在窃听端采用主动干扰额情况下,通过在合法信号发送端采用MRT(最大比)发送合法信号与向窃听端发送人工噪声信号,采用一种基于最大化安全速率的功率分配方法,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待定稿时再调整)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依据毫米波通信主动窃听信道模型,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该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将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
S2.基于凸优化理论计算出使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自适应功率分配因子η*;
S3.从酉矩阵U的列向量中依据发射角度对应于窃听者独自传播时对应的列向量,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最优功率分配因子η*,生成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并发送信息信号。
优选的,该方法中,发射端包含第一用户、第二用户的估计信道状态信息。
优选的,该方法中,信息发射端配置成数量为N的大规模天线阵,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均配置一根天线,
其中,第二用户尝试窃听从发射端发往第一用户的信息并在尝试窃听的同时向第一用户发送干扰信号。
优选的,该方法中,酉矩阵U的列向量包含:
其中,Nt为发射天线数,β为路径衰减,L为所有解析路径数目, 是信道复增益向量,U矩阵的某一列代表着一条空间可解析路径。
优选的,该S3中,通过maxRs s.t.η∈[0,1]求解使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功率分配因子η*。
优选的,该方法中,发射端联合发送信息信号和干扰信号,发送的信号xA可表示为:
其中,η*为最优功率分配因子,PA为发射端总的发射功率,是合法接收端信息信号MRT(最大比发射)波束赋形向量,LE为窃听信道解析路径数,LC为窃听信道与合法信道地共同路径数, 为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有hADW2=0,为人工噪声信号,且有
优选的,该方法中,在主动窃听环境下第一用户、第二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nB和nE分别表示零均值的独立同分布加性高斯白噪nB、声,且PE为干扰信号发射功率。
有益效果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申请提出的实施方式优点:
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在毫米波主动窃听环境下,考虑到毫米波信道特性,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将可能的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这样简化了在该环境下的量化分析工作。
本申请提出的方法,在主动窃听环境下联合使用最大比传输和人工噪声的波束优化方法,并通过凸优化理论寻找该方法下使得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最优功率分配因子,降低窃听用户的窃听能力,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模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角度域信道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与传统方法安全速率随合法发射端发射功率变化对比。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与传统方法安全速率随窃听端干扰信号发射功率变化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申请中结合毫米波自身传播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该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主动窃听者的环境下,利用毫米波信道的稀疏特性,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基于人工噪声波束成形的自适应传输方式,这样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保密速率,降低窃听用户的窃听能力,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针对的存在主动窃听的毫米波窃听信道模型,其包括一个包含Nt根天线的发射端(发射机)Alice、单天线的合法接收端Bob(第一用户端)、单天线的窃听端Eva(第二用户端)。
本申请提出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较佳的应用在基于安全速率最大化的毫米波通信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该方法包含
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即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将可能的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其中发射端Alice仅有第一用户端(即合法用户Bob或Bobs)、第二用户端(即窃听用户Eve)的估计信道状态信息。
较佳的,信息发射端Alice配置成数量为N的大规模天线阵,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均配置一根天线,第二用户尝试从窃听从发射端发往第一用户的信息并在同时向第一用户端发送干扰信号。基于毫米波的信道特性,发射端从U矩阵中选取对应于第二用户独自传播时对应的列向量,生成MRT和人工噪声联合波束赋形矩阵发送信息信号来达到安全通信的目的。
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射端采用一种自适应功率分配方案来最大化系统安全速率,其包含如下的步骤
S1.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毫米波信道相关衰落的物理特性可以用Cluster-Ray信道模型来表征,其信道矩阵可以表示为:
其中,分别表示有相应数量的簇以及每一簇中相应数量的传输路径,Nt表示发射天线数,β表示发射端到接收端的平均路径损耗,表示第lc簇中第lr条传输路径上的复增益系数,是发射角处的归一化阵列响应向量,在发射端配置均匀线阵,那么阵列响应向量为:
其中,d是相邻的天线间距离,λ是毫米波的波长,通常取d=λ/2。根据现有统计表明,在所有可能有信号传输的簇中,仅有一簇传输信号的概率是最大的,并且绝大部分发射信号的功率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簇中。因此,为了简化分析,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假设信号都经(通过)一簇传输。
聚类射线信道可以很好地表征毫米波信道特征,但是不便于量化分析,可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来分析,用空间解析路径代替每一条传输路径。以发射天线长度M=Ntd/λ为标尺,当传输路径对应的Θ的差值小于1/M时,发射天线不能识别这样的路径,以1/M为恒定的值对角度域进行采样,以便用如下的空间正交基代替物理传输路径:
U=[a(ψ_1),a(ψ_2),…,a(ψ_(N_t))] (3)
其中,矩阵U的每一个列向量对应着一个发射角为θ的传输路径的归一化阵列响应,且有θi=arcsin(ψi),U矩阵的列向量近似地将总的发射信号以1/M的分辨率沿着不同的物理方向发送出去。用发射角Θ对应的ψi附近角度1/M范围内所有路径的综合响应表示第i条传输信道的复增益,离散角度域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是信道复增益向量,U矩阵的某一列代表着一条空间可解析路径。L代表所有的解析路径数目。由于毫米波信道具有稀疏特性,因此L是小于Nt的。因此,仅有某一簇内少量路径可以传输信号,如果第i条路径对应的ψi在传输角度范围内,那么信道复增益向量中对应位置的值gi就是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随机变量,gi∈CN(0,1),否则gi=0,因此,第一用户、第二用户的信道可以分别描述为
在一实施方式中,发射端联合发送信息信号和干扰信号,发送的信号xA可表示为:
其中η为功率分配因子,PA为Alice总的发射功率,是信息信号MRT波束赋形向量,LE为窃听信道解析路径数,LC为窃听信道与合法信道地共同路径数,为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有hADW2=0,为人工噪声信号,且有
如图2所示,我们定义 其中代表合法接收端解析路径的索引。定义 其中代表窃听端解析路径的索引。定义为两者重合的路径的索引。定义集合表示在ΩAE中但不在ΩC中的路径的索引,表示在ΩAB中但不在ΩC中的路径的索引。
定义一个选择函数其中B=[b1,b2,…,bN],表示从B中选取对应于Ω中的索引对应的列。定义 此时信道就可以表为:和
在主动窃听环境下,窃听端同时向合法接收端发送干扰信号来干扰合法接收方正常接收信号,所以在主动窃听环境下合法接收者(第一用户)和窃听端(第二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nB和nE分别表示零均值的独立同分布加性高斯白噪nB、 声,且PE为干扰信号发射功率。此时可以得到合法接收端和窃听端的瞬时接收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其中,
系统安全速率为:
Rs=[log2(1+ξB) (9)
-log2(1+ξE)]+
=log2(ξ0)
式中,[·]+表示max(·,0)。
安全速率Rs>0,需满足:
该不等式的物理意义为:不等式左边表示合法信道链路增益与窃听信道链路增益之比,不等式右边表示合法信道接收的干扰信号与窃听信道接收的干扰信号之比,即,只有当目标用户与窃听用户之间的有用信号的功率之比大于两者之间的干扰之比时,正德安全速率才能保证。本发明分析过程中始终保证该不等式成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凸优化理论,求解使得安全速率最大化的最优功率分配因子η*,该问题可描述为:
max Rs s.t.η∈[0,1]
根据凸优化理论,可证明ξ0在区间0<η<1上为凸函数,ξ0关于η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分别表示为:
由上式可知,在0≤η≤1上恒成立,由此可知ξ0在0<η<1上为凸函数,因此在区间[0,1]内存在唯一的η使ξ0达到最大值,该唯一的功率分配因子η*可以通过求解得到。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射机Alice至接收端Bob的角度域信道模型示意图,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换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后,随着窃听端Eva的移动,Eva与Bob交叉的解析路径数目也随之改变。为提高系统安全速率,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令发射机Alice端联合发送合法信号s和人工噪声信号z,在毫米波主动窃听环境下,发射端Alice发送的信号xA可表示为:
其中,η*为所求的最优功率分配因子,PA为发射机Alice总的发射功率,为信息信号MRT波束赋形向量,LAE为窃听信道解析路径数,LC为窃听信道与合法信道地共同路径数, 为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有hADW2=0。为人工噪声信号,且有窃听端同时向合法接收端发送干扰信号来干扰合法接收方正常接收信号,则在主动窃听环境下合法接收者和窃听端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nB和nE分别表示零均值的独立同分布加性高斯白噪nB、声,且PE为干扰信号发射功率。
可以得到合法接收端和窃听端的瞬时接收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系统安全速率为:Rs=[log2(1+ξB)-log2(1+ξE)]+=log2(ξ0)
上述实施方式中,仿真参数:取路径损耗其中r表示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距离。发射端配置100根均匀线阵,天线阵元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合法接收者和窃听者距离发射源100米,每一簇传播的角度为20,合法接收者的发射中心角φb=0°,定义Δφ=φe-φb为发送给窃听者的发射簇中心AoD的角度差Δφ的变化对应着公共路径的数量Lc的变化,噪声功率为:
图3描述了发射天线Nt=100,合法接收端的解析路径等于Lc=20时,在不同的公共路径数下,采用本申请实施方式与采用传统方案的系统安全速率的仿真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合法发射端Alice的发射功率不断增大本申请实施方式所采取的方案使得系统安全速率有大幅提升。
图4描述了发射天线Nt=100,合法接收端的解析路径等于Lc=20时,在不同公共路径数下,系统安全速率随窃听端窃听干扰信号发射功率增大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窃听端干扰信号发射功率的不断增大,系统安全速率均有所下降,但本申请实施方式方案仍然优于传统方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运行上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波束成形优化。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处理器)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如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转化为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该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将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
S2.基于凸优化理论计算出使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自适应功率分配因子η*;
S3.从酉矩阵U的列向量中依据发射角对应于窃听者独自传播时对应的列向量,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最优功率分配因子η*,生成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并发送信息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毫米波聚类射线信道模型,包含信息发射端、第一用户端、第二用户端,所述发射端发送的信息包含第一用户端、第二用户端的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射端、配置成数量为N的大规模天线阵,第一用户端、第二用户端均配置一根天线,
其中,第二用户端尝试窃听从信息发射端发往第一用户端的信息并在尝试窃听的同时向第一用户端发送干扰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1中,通过离散角度域信道模型将传输簇中的路径映射成归一化阵列响应组成的酉矩阵U的列向量
其中,Nt为发射天线数,β为路径衰减,L为所有解析路径数目,是信道复增益向量,U矩阵的某一列代表着一条空间可解析路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通过maxRs s.t.η∈[0,1]求解使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功率分配因子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发送的信息信号xA包含信息信号和干扰信号,其表示为:
其中,η*为功率分配因子,PA为发射端总的发射功率,是合法接收端信息信号MRT(最大比发射)波束赋形向量,LE为窃听信道解析路径数,LC为窃听信道与合法信道地共同路径数, 为人工噪声波束赋形矩阵,有hADW2=0,为人工噪声信号,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主动窃听环境下,第一用户端、第二用户端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nB和nE分别表示零均值的独立同分布加性高斯白噪声、nB、 且PE为干扰信号发射功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20422.3A CN110518947B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20422.3A CN110518947B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18947A true CN110518947A (zh) | 2019-11-29 |
CN110518947B CN110518947B (zh) | 2021-05-28 |
Family
ID=68632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20422.3A Active CN110518947B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18947B (zh)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77311A (zh) * | 2020-02-10 | 2020-06-12 | 电子科技大学 | 毫米波共生通信系统主被动式联合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
CN111510293A (zh) * | 2020-04-27 | 2020-08-07 |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 一种基于矩阵特征值的主动信道密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
CN111756424A (zh) * | 2020-03-06 | 2020-10-09 | 郑州大学 | 一种基于安全传输的毫米波云无线接入网络波束设计方法 |
CN111835393A (zh) * | 2020-07-15 | 2020-1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白化滤波的最大化接收功率的波束成形方法 |
CN112039563A (zh) * | 2020-09-09 | 2020-12-04 | 东南大学 | 能效最优的大规模mimo安全多播传输功率分配方法 |
CN112350763A (zh) * | 2020-11-03 | 2021-02-09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多频对数频控阵的调制方法 |
CN112929069A (zh) * | 2021-02-07 | 2021-06-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毫米波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13438000A (zh) * | 2021-06-22 | 2021-09-24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应对合作式窃听者的毫米波安全传输方法 |
CN113541757A (zh) * | 2021-07-13 | 2021-10-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毫米波波束赋形的无人机机间安全通信方法 |
CN113596826A (zh) * | 2021-07-14 | 2021-11-0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随机波束切换的毫米波物理层密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
WO2021227482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12468437B (zh) * | 2020-10-22 | 2022-02-25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WO2022111676A1 (zh) * | 2020-11-30 | 2022-06-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信道确定方法及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介质 |
CN116634402A (zh) * | 2023-05-26 | 2023-08-2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毫米波联合中继转发与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25795B1 (ko) * | 2015-04-09 | 2016-05-31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능동적인 도청자를 대비한 인공 잡음 및 보안보호구역을 활용한 보안 향상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9150257A (zh) * | 2018-08-07 | 2019-01-04 | 东南大学 | 一种大规模mimo波束域安全多播无线传输方法 |
CN109451492A (zh) * | 2018-11-13 | 2019-03-0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下行全双工中继网络中基于人工噪声和波束成形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09547135A (zh) * | 2019-01-08 | 2019-03-29 | 南京邮电大学 | 毫米波系统中基于保密概率的功率分配方法 |
CN109743729A (zh) * | 2019-02-23 | 2019-05-10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无线携能协作系统的保密传输方法 |
CN109861783A (zh) * | 2019-03-26 | 2019-06-0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人工噪声功率分配的物理层安全方法 |
CN110048751A (zh) * | 2019-04-03 | 2019-07-23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多播频控阵方向调制的优化方法 |
CN110113752A (zh) * | 2019-04-18 | 2019-08-09 | 东南大学 | 基于信道稀疏性测量的毫米波安全通信方法 |
-
2019
- 2019-09-27 CN CN201910920422.3A patent/CN1105189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25795B1 (ko) * | 2015-04-09 | 2016-05-31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능동적인 도청자를 대비한 인공 잡음 및 보안보호구역을 활용한 보안 향상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9150257A (zh) * | 2018-08-07 | 2019-01-04 | 东南大学 | 一种大规模mimo波束域安全多播无线传输方法 |
CN109451492A (zh) * | 2018-11-13 | 2019-03-0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下行全双工中继网络中基于人工噪声和波束成形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09547135A (zh) * | 2019-01-08 | 2019-03-29 | 南京邮电大学 | 毫米波系统中基于保密概率的功率分配方法 |
CN109743729A (zh) * | 2019-02-23 | 2019-05-10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无线携能协作系统的保密传输方法 |
CN109861783A (zh) * | 2019-03-26 | 2019-06-0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人工噪声功率分配的物理层安全方法 |
CN110048751A (zh) * | 2019-04-03 | 2019-07-23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多播频控阵方向调制的优化方法 |
CN110113752A (zh) * | 2019-04-18 | 2019-08-09 | 东南大学 | 基于信道稀疏性测量的毫米波安全通信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伟,芮贤义: "窃听环境下AF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的研究", 《信号处理》 * |
Cited B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77311A (zh) * | 2020-02-10 | 2020-06-12 | 电子科技大学 | 毫米波共生通信系统主被动式联合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
CN111277311B (zh) * | 2020-02-10 | 2022-03-25 | 电子科技大学 | 毫米波共生通信系统主被动式联合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
CN111756424A (zh) * | 2020-03-06 | 2020-10-09 | 郑州大学 | 一种基于安全传输的毫米波云无线接入网络波束设计方法 |
CN111510293A (zh) * | 2020-04-27 | 2020-08-07 |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 一种基于矩阵特征值的主动信道密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
CN111510293B (zh) * | 2020-04-27 | 2022-11-18 |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 一种基于矩阵特征值的主动信道密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
WO2021227482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11835393A (zh) * | 2020-07-15 | 2020-1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白化滤波的最大化接收功率的波束成形方法 |
CN112039563A (zh) * | 2020-09-09 | 2020-12-04 | 东南大学 | 能效最优的大规模mimo安全多播传输功率分配方法 |
CN112039563B (zh) * | 2020-09-09 | 2021-06-11 | 东南大学 | 能效最优的大规模mimo安全多播传输功率分配方法 |
CN112468437B (zh) * | 2020-10-22 | 2022-02-25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CN112350763A (zh) * | 2020-11-03 | 2021-02-09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多频对数频控阵的调制方法 |
WO2022111676A1 (zh) * | 2020-11-30 | 2022-06-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信道确定方法及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介质 |
CN114640378A (zh) * | 2020-11-30 | 2022-06-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信道确定方法及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介质 |
CN112929069B (zh) * | 2021-02-07 | 2022-03-29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毫米波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12929069A (zh) * | 2021-02-07 | 2021-06-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毫米波的安全传输方法 |
CN113438000A (zh) * | 2021-06-22 | 2021-09-24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应对合作式窃听者的毫米波安全传输方法 |
CN113541757A (zh) * | 2021-07-13 | 2021-10-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毫米波波束赋形的无人机机间安全通信方法 |
CN113541757B (zh) * | 2021-07-13 | 2023-05-1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毫米波波束赋形的无人机机间安全通信方法 |
CN113596826A (zh) * | 2021-07-14 | 2021-11-0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随机波束切换的毫米波物理层密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
CN116634402A (zh) * | 2023-05-26 | 2023-08-2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毫米波联合中继转发与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18947B (zh) | 2021-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18947B (zh) | 一种基于毫米波通信的主动窃听环境下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
CN110381503B (zh) | 毫米波蜂窝网络上行安全传输的干扰阻塞方案切换方法 | |
CN108712199B (zh) | 基于中断概率约束的miso窃听信道下二维鲁棒波束成形方法 | |
CN109547135A (zh) | 毫米波系统中基于保密概率的功率分配方法 | |
CN111224702B (zh) | 基于拉格朗日乘子的最小正则化发射功率波束成形方法 | |
Zhou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pportunistic beam splitting NOMA in millimeter wave networks | |
CN110071748B (zh) | 一种多发单收系统的人工噪声功率分配方法 | |
WO2022111676A1 (zh) | 传输信道确定方法及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介质 | |
Ngo et al. |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IRS-assisted cache-enable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Shi et al. |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iqu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for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 | |
Liu et al. | Exploiting STAR-RIS for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Zheng et al. | Secure content delivery in two-tier cache-enabled mmWave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
Zhang et al. | Opportunistic Wiretapping/jamming: A new attack model in millimeter-wave wireless networks | |
CN117240333A (zh) | 一种基于速率分割多址接入技术的毫米波系统安全传输方法 | |
CN110933716A (zh) | 一种基于边缘缓存的安全低时延毫米波传输方法 | |
Ngo et al. |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IRS-assisted cache-enabled hybrid satellite-terrestrial networks | |
Nawaz et al. | Auxiliary beam pair enabled initial access for mmWave D2D networks | |
CN112929069B (zh) | 一种毫米波的安全传输方法 | |
Lei et al. | Robust Secure Beamforming Design for GEO-Base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Shu et al. | Secure directional modulation to enhance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IoT networks | |
Gao et al. | Artificial‐Noise‐Aided Energy‐Efficient Secure Multibea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chemes Based on Frequency Diverse Array | |
Lv et al. | Establishing secrecy region for directional modulation scheme with random frequency diverse array | |
Zhao et al. | On the efficiency of multi-beam medium access for millimeter-wave networks | |
Kaur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RS-Assis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Pres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Eavesdroppers | |
Darwesh et al. | Achievable secrecy rate analysis in mmWave ad hoc networks with multi‐array antenna transmission and artificial nois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