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7486A -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7486A
CN110487486A CN201910733800.7A CN201910733800A CN110487486A CN 110487486 A CN110487486 A CN 110487486A CN 201910733800 A CN201910733800 A CN 201910733800A CN 110487486 A CN110487486 A CN 110487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ft bag
bag
conveyer belt
detection
p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38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林
周绍辉
杜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HENGZHONG PHARMACEUTIC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ZHENGZHONG PHARMACEUT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ZHENGZHONG PHARMACEUTIC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ZHENGZHONG PHARMACEUT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3380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874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87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74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机架上设置有检测通道装置;检测通道装置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网带,出料端设置有输出网带;输出网带上方设置有剔废装置;检测通道装置包括由并排的多根动力辊筒通过连接皮带相互连接组成波浪形的软袋输送带;软袋输送带的检测工位上设置有袋头检测装置和袋身检测装置;袋身检测装置包括袋身正面检测装置和袋身背面检测装置;袋身检测装置设置在软袋输送带上的斜面位置,斜面由至少两个动力辊筒通过连接皮带相互连接构成;软袋输送带上方设有袋尾夹持装置。本发明能提高检测稳定,采用山脊式输送,提高检测灵敏度;检测电极交叉覆盖布置,降低误检;检测电极能根据袋体轮廓自动调整,提高泄露点捕捉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软袋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医用输液软袋的缺陷检测包括1、色水检漏:塑料软袋在灭菌柜灭菌的同时,施以一定的压力灭菌后 ,再通入染色剂,药液是否有颜色变化,来判断软袋是否泄露;2、真空检漏:塑料软袋置入检测室,通过测量检测舱室内压力的变化来判定是否泄露;3、结晶检漏:利用有些药液与大气接触,发生重组结晶的原理,通过一定的物理条件,观察塑料软袋外表面是否有结晶现象,以此来判断药液是否有泄漏;上述为传统软袋检漏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局限,效率低下等;且目前检测过程中是采用平整的网带传输软袋,同时在网带上设置单个的检测装置对软袋头部和袋身同时检测,由于软袋袋体和头部结构不同,壁厚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检测装置无法准确检测出头部和袋体的缺陷,并且由于软袋平放时,袋体内液体无法确保袋体各个位置都被填充满,因此导致软袋高压检测结果不准确,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应用于软袋的高压检漏上,即将电极布置于软袋表面,施加电压,通过电流变化来判断软袋泄露与否;本发明对双室软袋进行尾部夹持,保证检测稳定,采用山脊式输送,让液体充满袋体检测区域,提高检测灵敏度;检测电极交叉,覆盖式布置,降低误检率,杜绝漏检现象;检测电极根据袋体轮廓,灵活自动调整,提高泄露点捕捉灵敏度;稳定、准确剔废,实现良品、废品区分,保证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检测通道装置;所述检测通道装置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网带,出料端设置有输出网带;所述输出网带上方设置有剔废装置;所述检测通道装置包括由并排的多根动力辊筒通过连接皮带相互连接组成波浪形的软袋输送带;所述软袋输送带的检测工位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袋头检测装置和多组袋身检测装置;所述袋头检测装置和袋身检测装置上与双腔室软袋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探针;所述袋身检测装置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上方的袋身正面检测装置和下方的袋身背面检测装置;所述袋身检测装置设置在软袋输送带上的斜面位置,所述斜面由至少两个动力辊筒通过连接皮带相互连接构成;所述软袋输送带上方设置有袋尾夹持装置;所述袋尾夹持装置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上方的用于压住双腔室软袋尾端的夹紧传送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所述夹紧传送带的上下两面之间设置有长条形的负压腔部件;所述负压腔部件底面设置有沿输送方向分布的条形吸气缝;所述夹紧传送带的带面上分布有与吸气缝相配合的吸气孔;所述负压腔部件通过管道连接负压源。
所述夹紧传送带两侧均匀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两侧对应的导轨槽内;所述负压腔部件底面和导轨槽均为与软袋输送带相配合的波浪形状;所述导轨槽设置在机架或负压腔部件上。
所述袋头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上方的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有回路架和上放电架;所述软袋输送带下方设置有位于上放电架正下方的下放电架;所述上放电架下端和下放电架上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头部的放电针;所述回路架下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袋体的负极片;所述回路架上设置有负极接口二;所述上放电架上设置有上正极接口;所述下放电架上设置有下正极接口。
所述袋身正面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上方的探针架;所述探针架内同一水平轴线位置设置有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一和长安装轴一;所述短安装轴一和长安装轴一上通过轴承均匀设置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一;所述探针座一上设置有探测针;所述短安装轴一一端连接负极接口一;所述长安装轴一一端连接正极接口一。
所述探测针上安装有配重块一;所述探针座一底部设置有绝缘限位板。
所述探针架内竖直设置有与各个探针座一相配合的复位弹簧片;所述复位弹簧片上端固定在探针架内;所述探针座一朝向复位弹簧片的侧面为圆弧面,圆弧面上设置有与复位弹片贴合的平面。
所述袋身背面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下方的电极安装板,所述电极安装板上方同一水平轴线位置的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二和长安装轴二;所述短安装轴二和长安装轴二上通过轴承均匀安装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二;所述探针座二上安装有L形状的探针杆;所述探针杆下端的水平段尾部设置有配重块二,上端的竖直段末端设置有针头;所述针头前端折弯呈°。
所述剔废装置包括横向设置在输出网带上方的剔废传送带;所述剔废传送带上设置有凸起的剔废板。
所述进料网带和检测通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加速网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采用高压检测方式,软袋检测通道的轨道面采用波浪式或山脊式的输送面进行输送,保证液体充满检测区域袋体,检测工位更好捕捉泄露点;袋体上下布置检测装置,同步检测袋体正、背侧,保证检测稳定性及准确性;各检测工位交叉布置电极,实现袋体无死角检测,让探针接近每一泄露点,保证检测灵敏度,降低误检、杜绝漏检。结构稳定、准确剔废,实现良品、废品区分,保证产品质量。
2、双腔室软袋进入检测通道后,其尾部即刻进入夹持机构,通过夹紧传送带和软袋输送带配合实现双腔室软袋的夹持,保证袋体整体同步有序输送;解决了双腔室软袋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打滑致使工位紊乱问题,解决了袋体瞬间滞留,产生叠袋隐患;解决袋体因歪斜造成高压检测不稳定现象。从本质上解决设备因袋体歪斜及打滑造检测过程频繁报警现象,提高检测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检测误检率。
3、袋头检测装置,放射极的正极针采用上、下交叉布置,充分覆盖头部四周区域,提高泄露点捕捉概率及灵敏度;灵活的正、负极间隔距离调整,可大幅提高检测高压,稳定的回路,保证了检测灵敏度,降低误检率,解决漏检现象。
4、袋身正面检测装置中,探针沿袋体轮廓外延轨迹,旋转摆动互不干扰,探针沿着袋体表面随机外形特征,灵活上下起伏自动调节,让探针轨迹覆盖软袋表面,实现泄露点的捕捉;该装置采用放射极、接收极同侧,缩短检测回路距离,同时可实现检测电压提高,提高检测灵敏度;探针同侧排布,能大幅度提升检测高压,提高了捕捉泄露点灵敏度,降低误检率,解决漏检现象。
5、袋身背面检测装置等效替换翻转后单边检测;软袋通过检测装置,探针沿着袋体底部随机外形特征,灵活上、下起伏自动调节,让探针轨迹覆盖袋体表面,实现泄露点的捕捉,可实现软袋背面检测,提高检测效率;该装置采用放射极、接收极同侧,缩短检测回路距离,同时可实现检测电压提高,提高检测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本设备俯视图;
图3为进料网带和加速网带的主视图;
图4为进料网带和加速网带俯视图;
图5为剔废装置主视图;
图6为剔废装置俯视图;
图7为软袋输送带上的夹紧传送带与负压腔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夹紧传送带的带面及两侧的滚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夹紧传送带与负压腔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检测通道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软袋输送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袋身正面检测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袋身正面检测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15为袋身正面检测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16为袋身背面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为袋身背面检测装置中的探针安装结构侧视图;
图18为图16中局部B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袋头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0为袋头检测装置的发射针侧视示意图;
图21为负极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设备五个工位对软袋完成覆盖检测示意图。
图中:4、袋身正面检测装置;41、正面检测工位一;42、正面检测工位二;43、正面检测工位三;44、正面检测工位四;5、袋头检测装置;8、袋身背面检测装置;81、背面检测工位一;82、背面检测工位二;83、背面检测工位三;84、背面检测工位四;10、双腔室软袋;11、进料网带;12、加速网带;13、机架;14、检测通道装置;15、输出网带;151、输出电机;16、剔废装置;161、剔废传送带;162、剔废板;163、剔废电机;17、袋尾夹持装置;71、软袋输送带;711、动力辊筒;712、驱动皮带;713、连接皮带;714、驱动电机;76、负压腔部件;761、吸气缝;78、夹紧传送带;781、吸气孔;782、滚轮;783、导轨槽;79、墙板;
403、探针架;404、探测针;405、短安装轴一;406、长安装轴一;407、隔套一;408、负极接口一;409、正极接口一;411、复位弹簧片;412、探针座一;415、配重块一;416、绝缘限位板;
502、横杆;503、回路架;504、负极接口二;505、上放电架;506、上正极接口;507、绝缘托架;508、下放电架;509、下正极接口;510、放电针;511、负极片;
801、电极安装板;802、短安装轴二;803、探针杆;804、绝缘隔块;805、负极针;806、长安装轴二;808、探针座二;810、隔套二;811、配重块二;812、正极针。
1101、进料带面;1102、进料托板;1103、挡板;1104、进料电机;1201、加速带面;1202、加速托板;1203、加速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2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包括机架13,所述机架13上设置有检测通道装置14;所述检测通道装置14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网带11,出料端设置有输出网带15;所述输出网带15上方设置有剔废装置16;所述检测通道装置14包括由并排的多根动力辊筒711通过连接皮带713相互连接组成波浪形的软袋输送带71;所述软袋输送带71的检测工位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袋头检测装置5和多组袋身检测装置;所述袋头检测装置5和袋身检测装置上与双腔室软袋10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探针;所述袋身检测装置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袋身正面检测装置4和下方的袋身背面检测装置8;所述袋身检测装置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的斜面位置,所述斜面由至少两个动力辊筒711通过连接皮带713相互连接构成;所述软袋输送带71上方设置有袋尾夹持装置17;所述袋尾夹持装置17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用于压住双腔室软袋10尾端的夹紧传送带78。
软袋输送带71的轨道输送面采用具有高低起伏的波浪形结构的输送面进行输送,输送面上的斜面可以保证液体充满袋体一侧的检测区域,检测工位更好捕捉泄露点;袋体上下布置检测装置,同步检测袋体正、背侧,保证检测稳定性及准确性;各检测工位交叉布置电极,实现袋体无死角检测,让探针接近每一泄露点,保证检测灵敏度,降低误检、杜绝漏检。
动力辊筒711尾端通过驱动皮带712相互连接,然后通过驱动电机714驱动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如图7-9、11所示,所述夹紧传送带78的上下两面之间设置有长条形的负压腔部件76;所述负压腔部件76底面设置有沿输送方向分布的条形吸气缝761;所述夹紧传送带78的带面上分布有与吸气缝761相配合的吸气孔781;所述负压腔部件76通过管道连接负压源。
所述夹紧传送带78两侧均匀设置有滚轮782;所述滚轮782设置在两侧对应的导轨槽782内;所述负压腔部件76底面和导轨槽782均为与软袋输送带71相配合的波浪形状;所述导轨槽782设置在机架13或负压腔部件76上。
双腔室软袋10进入检测通道后,其尾部即刻进入夹持机构,通过夹紧传送带78和软袋输送带71配合实现双腔室软袋的夹持,袋体在下托输送带71的动力辊筒上输送过程中,马上被夹紧传送带78吸住,保证输送稳定性,同时不对软袋腔室造成损害。保证袋体整体同步有序输送;解决了双腔室软袋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打滑致使工位紊乱问题,解决了袋体瞬间滞留,产生叠袋隐患;解决袋体因歪斜造成高压检测不稳定现象。从本质上解决设备因袋体歪斜及打滑造检测过程频繁报警现象,提高检测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检测误检率。
如图19-21所示,所述袋头检测装置5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横杆502;所述横杆502上设置有回路架503和上放电架505;所述软袋输送带71下方设置有位于上放电架505正下方的下放电架508;所述上放电架505下端和下放电架508上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头部的放电针510;所述回路架503下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袋体的负极片511;所述回路架503上设置有负极接口二504;所述上放电架505上设置有上正极接口506;所述下放电架508上设置有下正极接口509。
袋头检测装置通过立板固定在墙板79上,立板上设置有竖直的腰型孔,横杆502通过螺栓安装在腰型孔内;横杆502可以在立板501上旋转调节和升降调节;回路架503和上放电架505尾端设置有卡箍状的安装孔,安装孔套在横杆502上,通过螺栓固定住,因此可以通过松开螺栓来调节回路架503和上放电架505的移动位置和旋转角度,来调整检测范围,底部检测电极通过下放电架508固定,下放电架508安装在绝缘托架507上,并可微调位置;袋体通过检测通道,上下位置的放电针沿软袋头部轮廓外延轨迹灵活变动,负极片511贴附袋体,当软袋脱离检测通道,放电针510和负极片511自动回复至原状,为下次检测做准备。
袋头检测装置,放射极的正极针采用上、下交叉布置,充分覆盖头部四周区域,提高泄露点捕捉概率及灵敏度;灵活的正、负极间隔距离调整,可大幅提高检测高压,稳定的回路,保证了检测灵敏度,降低误检率,解决漏检现象。
如图12-15所示,所述袋身正面检测装置4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探针架403;所述探针架403内同一水平轴线位置设置有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一405和长安装轴一406;所述短安装轴一405和长安装轴一406上通过轴承均匀设置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一412;所述探针座一412上设置有探测针404;所述短安装轴一405一端连接负极接口一408;所述长安装轴一406一端连接正极接口一409。
408为负极线接口,409为正极线连接口,探针404通过探针架403支撑且分割开,左侧安装板状负极片、右侧为针状正极杆,同极探针由隔套407隔开,安装轴两端采用限位套固定,用于限位探针轴向偏移;当软袋10移动过来后,探针沿袋体轮廓外延轨迹,旋转摆动互不干扰,探针沿着袋体表面随机外形特征,灵活上下起伏自动调节,让探针轨迹覆盖软袋表面,实现泄露点的捕捉;该装置采用放射极、接收极同侧,缩短检测回路距离,同时可实现检测电压提高,提高检测灵敏度;探针同侧排布,能大幅度提升检测高压,提高了捕捉泄露点灵敏度,采用复位弹簧片实现探针的自动复位,不受重力影响,提高复位速度,降低误检率,解决漏检现象。
如图14所示,所述探测针404上安装有配重块一415;所述探针座一412底部设置有绝缘限位板416。当探针脱离袋体外延,探针404在配重块415重力作用下,自动回复至绝缘定位板416的定位处,为下次检测做准备。
如图15所示,所述所述探针架403内竖直设置有与各个探针座一412相配合的复位弹簧片411;所述复位弹簧片411上端固定在探针架403内;所述探针座一412朝向复位弹簧片411的侧面为圆弧面,圆弧面上设置有与复位弹片411贴合的平面。
当软袋经过探针时,探针座412跟着旋转,探针座412前端的平面与复位弹簧片411失去配合,探针座412的圆弧外壁挤压复位弹簧片411,使之变形,当探针404脱离袋体外延时,探针404失去软袋10的挤压,复位弹簧片411对探针座412产生反向挤压,使得探针座412形成复位旋转,从而带动探针404回复到原始位置,当探针座412的外壁平面与复位弹簧片411贴合后,探针位置被限定,为下次检测做准备。
如图如图16-18所示,所述袋身背面检测装置8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下方的电极安装板801,所述电极安装板801上方同一水平轴线位置的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二802和长安装轴二806;所述短安装轴二802和长安装轴二806上通过轴承均匀安装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二808;所述短安装轴二802连接负极端;所述长安装轴二806连接正极端;所述探针座二808上安装有L形状的探针杆803;所述探针杆803下端的水平段尾部设置有配重块二811,上端的竖直段末端设置有针头;所述针头前端折弯呈90°。
当软袋通过软袋输送带输送过来后,软袋底面与探针前端滑过,探针紧贴软袋底面,使得探针受压旋转摆动,前端下压进行检测;当探针脱离软袋外延时,探针在配重块二811的重力作用下,自动回复至初始位置,为下次检测做准备。
如图5-6所示,所述剔废装置16包括横向设置在输出网带15上方的剔废传送带161;所述剔废传送带161上设置有凸起的剔废板162。当不合格的双腔室软袋10经输出传送带15输送出来时,剔废电机163启动,带动剔废传送带161旋转,剔废传送带161上的剔废板162将不合格的双腔室软袋10拨离输出传送带15。
所述进料网带11和检测通道装置14之间设置有加速网带12。进料网带11缓慢输送
如图22所示,所述袋身检测装置设置有四组。图中斜线覆盖部位为正极探针检测部位,网格覆盖部位为负极探针检测部位。图22为对应的正面检测工位一41,正面检测工位二42,正面检测工位三,43,正面检测工位四44,背面检测工位一81,背面检测工位二82,背面检测工位三83,背面检测工位四84,的检测面示意图。
通过四组袋身检测装置交叉覆盖软袋所有检测区域,重复性检测,提高检测全面性和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包括机架(1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3)上设置有检测通道装置(14);所述检测通道装置(14)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网带(11),出料端设置有输出网带(15);所述输出网带(15)上方设置有剔废装置(16);所述检测通道装置(14)包括由并排的多根动力辊筒(711)通过连接皮带(713)相互连接组成波浪形的软袋输送带(71);所述软袋输送带(71)的检测工位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袋头检测装置(5)和多组袋身检测装置;所述袋头检测装置(5)和袋身检测装置上与双腔室软袋(10)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探针;所述袋身检测装置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袋身正面检测装置(4)和下方的袋身背面检测装置(8);所述袋身检测装置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的斜面位置,所述斜面由至少两个动力辊筒(711)通过连接皮带(713)相互连接构成;所述软袋输送带(71)上方设置有袋尾夹持装置(17);所述袋尾夹持装置(17)包括位于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用于压住双腔室软袋(10)尾端的夹紧传送带(7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传送带(78)的上下两面之间设置有长条形的负压腔部件(76);所述负压腔部件(76)底面设置有沿输送方向分布的条形吸气缝(761);所述夹紧传送带(78)的带面上分布有与吸气缝(761)相配合的吸气孔(781);所述负压腔部件(76)通过管道连接负压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传送带(78)两侧均匀设置有滚轮(782);所述滚轮(782)设置在两侧对应的导轨槽(782)内;所述负压腔部件(76)底面和导轨槽(782)均为与软袋输送带(71)相配合的波浪形状;所述导轨槽(782)设置在机架(13)或负压腔部件(7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袋头检测装置(5)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横杆(502);所述横杆(502)上设置有回路架(503)和上放电架(505);所述软袋输送带(71)下方设置有位于上放电架(505)正下方的下放电架(508);所述上放电架(505)下端和下放电架(508)上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头部的放电针(510);所述回路架(503)下端设置有用于接触软袋袋体的负极片(511);所述回路架(503)上设置有负极接口二(504);所述上放电架(505)上设置有上正极接口(506);所述下放电架(508)上设置有下正极接口(5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袋身正面检测装置(4)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上方的探针架(403);所述探针架(403)内同一水平轴线位置设置有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一(405)和长安装轴一(406);所述短安装轴一(405)和长安装轴一(406)上通过轴承均匀设置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一(412);所述探针座一(412)上设置有探测针(404);所述短安装轴一(405)一端连接负极接口一(408);所述长安装轴一(406)一端连接正极接口一(40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针(404)上安装有配重块一(415);所述探针座一(412)底部设置有绝缘限位板(41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架(403)内竖直设置有与各个探针座一(412)相配合的复位弹簧片(411);所述复位弹簧片(411)上端固定在探针架(403)内;所述探针座一(412)朝向复位弹簧片(411)的侧面为圆弧面,圆弧面上设置有与复位弹片(411)贴合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袋身背面检测装置(8)包括设置在软袋输送带(71)下方的电极安装板(801),所述电极安装板(801)上方同一水平轴线位置的相互独立隔开的短安装轴二(802)和长安装轴二(806);所述短安装轴二(802)和长安装轴二(806)上通过轴承均匀安装有可旋转的探针座二(808);所述探针座二(808)上安装有L形状的探针杆(803);所述探针杆(803)下端的水平段尾部设置有配重块二(811),上端的竖直段末端设置有针头;所述针头前端折弯呈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剔废装置(16)包括横向设置在输出网带(15)上方的剔废传送带(161);所述剔废传送带(161)上设置有凸起的剔废板(16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网带(11)和检测通道装置(14)之间设置有加速网带(12)。
CN201910733800.7A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Pending CN1104874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3800.7A CN110487486A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3800.7A CN110487486A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7486A true CN110487486A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50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3800.7A Pending CN110487486A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874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9226A (zh) * 2023-06-30 2023-08-01 青岛朗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袋渗漏性能充气检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9226A (zh) * 2023-06-30 2023-08-01 青岛朗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袋渗漏性能充气检测装置
CN116519226B (zh) * 2023-06-30 2023-09-15 青岛朗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袋渗漏性能充气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87486A (zh)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CN107380566A (zh) 一种id线圈的测试包装机及其测试包装工艺
CN204912114U (zh) 一种检测弱光型太阳能电池的测试装置
CN110976320A (zh) 一种瓶盖缺陷检测机构
CN102288373A (zh) 全自动输液瓶电子微孔检漏机
CN211527728U (zh) 一种双室软袋高压检测设备
CN210322199U (zh) 一种软袋高压检测通道
CN204732491U (zh) 电池贴胶点焊机
CN211545020U (zh) 一种贴片机供料器校正装置
CN110474020A (zh) 一种电池电极贴绝缘纸机
CN210981672U (zh) 一种弹簧复位式软袋正侧高压检测装置
CN213425042U (zh) 一种锂电池生产传输用传送装置
CN211937928U (zh) 一种瓶盖缺陷检测机构
CN211569263U (zh) 一种针灸针自动上料装置
CN208795120U (zh) 电芯高度偏差自动检测机构
CN104980106A (zh) 一种检测弱光型太阳能电池的测试设备
CN110155714B (zh) 一种药用管制玻璃瓶智能化检测装置
CN207810588U (zh) 一种平板电视背板角码自动供料机
CN213303924U (zh) 一种电容针脚传输装置
CN208119500U (zh) 医疗用塑料管状人体样本采集器的布料设备
CN106546599B (zh) 一种二氧化铀芯块表面检测装置
CN106864903A (zh) 一种带有标签漏贴报警装置的自动贴标机
CN209189281U (zh) 一种塑料扁瓶电子检漏机构
CN218257017U (zh) 一种纸杯成型机用上料机构
CN111707676A (zh) 一种el自动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