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4461A - 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74461A CN110474461A CN201910343760.5A CN201910343760A CN110474461A CN 110474461 A CN110474461 A CN 110474461A CN 201910343760 A CN201910343760 A CN 201910343760A CN 110474461 A CN110474461 A CN 1104744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line
- stator
- phase
- motor
- wire conn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能缩短马达的定子的轴长,并且还能缩短径向。在马达的定子(10)中,线圈(17)的末端线(17a、17b)分别从线圈边端的供电侧、中性点侧拉出。将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相、第二相、第三相的三个线圈(17)设为一组,并将从中性点侧拉出的三根末端线(17b)中的一根的前端部与中间部分别连接剩余的末端线(17b)。采用将第一相的末端线和第二相的末端线彼此、以及第二相的末端线和第三相的末端线彼此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连接的结构,以使一个接线部的大小紧凑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例如应用于装设于汽车的车用电动机等的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集中卷绕方式的马达主要以小型高输出为目的推进技术开发。在这种马达的定子中,多个分割铁芯呈圆弧状配设,各个分割铁芯包括:由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极齿和铁芯背部;安装于极齿的绝缘体及绝缘板等绝缘构件;以及线圈,该线圈在上述绝缘构件之上进行绕线。而且,极齿和线圈被绝缘构件绝缘。
在卷绕于分割铁芯的线圈中流通有与三相(U,V,W)中任一相对应的电流。而且,从互为相邻的三相所对应的三个分割铁芯分别拉出的线圈的末端线在圆环上的相同部位的马达的外径侧三根汇集成一束,其接线部收纳于设于绝缘体的收纳槽,并成为将相邻的线圈的末端线连接的中性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65207号公报
在这种现有的马达中,以如下的步骤进行成型:将三相的末端线三根汇集,并作为中性点在外径侧进行连接之后朝内侧弯折。由此,与将成束的三根末端线弯曲时所产生的弹簧后效加进去后的接线部的圆角部分相应地,构成为作为中性点的接线部朝外径侧膨出。因此,若接线部朝外径侧突出,对该接线部进行收纳的绝缘体从铁芯的外径突出,且突出量比分割铁芯的外径侧的铁芯背部大,则存在导致产品尺寸扩大的问题。
本申请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作为中性点的接线部不会朝铁芯的外径侧突出,且在接线后无需进行末端线的弯曲成型。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的特征是,包括:多个极齿,多个上述极齿沿以马达的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配置;线圈,上述线圈卷绕于上述极齿,并被供给第一相、第二相、第三相中任一相的电流;以及绝缘体,上述绝缘体使上述极齿与上述线圈绝缘,并且对上述线圈进行保持,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分别具有中性点侧的第一末端线、第二末端线、第三末端线,其中,上述第一线圈、上述第二线圈、上述第三线圈与沿上述圆周方向配置的上述第一相、上述第二相、上述第三相对应,上述第一末端线、上述第二末端线、上述第三末端线从卷绕于上述极齿的卷绕部拉出,上述第一末端线和上述第二末端线在第一接线部处连接,且上述第二末端线和上述第三末端线在与上述第一接线部隔开间隔的第二接线部处连接。
对上述这种马达的定子进行制造的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接线部处通过钎焊对上述第一末端线与上述第二末端线进行连接,或者在上述第二接线部处通过钎焊对上述第二末端线与上述第三末端线进行连接。
此外,在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将以上述第一接线部为中心的上述第一末端线和上述第二末端线或者以上述第二接线部为中心的上述第二末端线和上述第三末端线压入到设于上述绝缘体的槽部的底面部。
根据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并非在一处接线部连接三相的末端线,而是在第一接线部处连接第一末端线和第二末端线,而且,在与第一接线部隔开间隔的第二接线部处对第二末端线和第三末端线进行连接,因此,在一个接线部处连接的末端线为两根,从而能使一个接线部与现有相比更紧凑化,能使产品在径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能通过对第一末端线和第二末端线或者第二末端线和第三末端线的导线部彼此通过钎焊进行连接,以形成第一接线部、第二接线部。
此外,根据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能将第一接线部或第二接线部压入并保持于绝缘体的槽部的底面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视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沿图8的C-C线的侧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定子;11定子铁芯;12分割铁芯;12a极齿;12b铁芯背部;13轭铁;14,15绝缘体;15c径向槽部;14a,15a线圈卷绕部;14b、15b凸缘部;16锥面部;17,17U,17V,17W线圈;17a,17b,17bU,17bV,17bW末端线;18覆膜剥离部;19,19U,19V,19W槽部;25,26,27母线环;30,31钎焊件;33倾斜面部;33a突出部;35末端线收纳空间;38接合件;41第一接线部;42第二接线部;121分割铁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进行说明。本申请的马达的定子10例如应用于装设于汽车的车用电动机等中,尤其用作分割铁芯(分割铁心)结构的集中卷绕式定子。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10的立体图,其相当于从供电侧观察马达的定子10所得的图。
此外,图2是从中性点侧观察定子10所得的主视图。如上述图1、图2所示,定子10为以轴向的一个端面为供电侧,以轴向的另一端面为中性点侧的配线结构。另外,轴向与马达以及定子10的轴向相同。
上述定子10为以将十八个分割铁芯12排列成环状而成的定子铁芯11为基部的结构。此外,分割铁芯12以相对于马达的轴同心且在与轴垂直的面内位于相同直径的位置的方式等间隔地配置,并收纳于轭铁13内。
在卷绕于各个分割铁芯12的线圈17流通有相当于三相(U相(第一相)、V相(第二相)、W相(第三相))中的任一个的电流,如图2所示,第一组分割铁芯部(由用记号U1、V1、W1表示的分割铁芯12构成)至第六组分割铁芯部(由用记号U6、V6、W6表示的分割铁芯12构成)依次沿周向配设。
被供给U相的电流的线圈17相当于第一线圈,同样,被供给V相、W相的电流的线圈17分别相当于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
另外,相反,也能将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分别设为W相、V相和U相,这一点是自不必言的。
如上所述,分割铁芯12是将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1沿周向十八等分而成的构件,其为将规定块数的电磁钢板层叠一体化而成的结构。
此外,分割铁芯12包括:圆弧状的铁芯背部12b(铁芯背面),该铁芯背部12b的与轴垂直的截面在径向上具有宽度;以及极齿12a,该极齿12a从铁芯背部12b的内周壁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1所示,在各个分割铁芯12包括经由绝缘构件(绝缘体14和未图示的绝缘板等)卷绕于极齿12a的三相、即U相、V相和W相中的任一相的线圈17和母线环25、26、27(汇流条),该母线环25、26、27对从线圈17向供电侧拉出的末端线17a进行接线,该线圈17被供给U相、V相和W相中任一相电流。母线环25、26、27由与U相、V相和W相对应的三个导电体构成,线圈17及该线圈17的末端线17a与对应相的母线环25、26、27连接。
供电侧的绝缘体14由PBT(Poly Butylenetereph 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PPS(Poly Phenylene Sulfide Resin:聚苯硫醚树脂)等树脂材料制作而成,包括线圈卷绕部14a和设于线圈卷绕部14a的外径侧的凸缘部14b。
上述供电侧的绝缘体14配置于定子10的轴向一个端面部,中性点侧的绝缘体15配置于定子10的轴向另一个端面部。这些绝缘体14、15能经由未图示的部分连接而设置为一体。
此时,线圈卷绕部14a配置于极齿12a的轴向一个端面上,凸缘部14b配置于铁芯背部12b的轴向一个端面上。在凸缘部14b呈同心状形成有槽状的母线环保持部,该母线环保持部分别对与U相、V相和W相对应的母线环25、26、27进行收纳。
此外,图2所示的中性点侧的绝缘体15配置成在轴向上隔着分割铁芯12与供电侧的绝缘体14对称,包括:线圈卷绕部15a,该线圈卷绕部15a卷绕有线圈17;以及凸缘部15b,该凸缘部15b位于线圈卷绕部15a的外径侧,该凸缘部15b设有槽部19,该槽部19供线圈17的另一个末端线17b拉出并收纳。
上述中性点侧的绝缘体15与供电侧的绝缘体14相同,由PBT、PPS等树脂材料制作而成。
另外,从线圈17的卷绕容易性的观点出发,绝缘体14、15也可以是固定于分割铁芯12的结构。例如,绝缘体14、15也可以构成为,能通过嵌合固定于分割铁芯12,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分割铁芯12。此外,也可以将绝缘体14和15一体模塑成型于分割铁芯12。
线圈17构成为将由被绝缘覆盖的铜的圆线构成的导体线(导线部)在极齿12a和配置于极齿12a的轴向两个端面的绝缘体14、15的线圈卷绕部14a、15a的周围卷绕规定圈数。
另外,绝缘体14、15还配设于极齿12a的周向的两个侧面部(未图示),以确保线圈17与分割铁芯12之间的绝缘性。
卷绕有线圈17的十八个分割铁芯12使极齿12a朝向径向内侧,并在使铁芯背部12b的周向的侧面彼此对接以排列成圆环状的状态下,通过压入、热压配合等插入到圆筒状的轭铁13内而被固定。
轭铁13是通过对铁等单一的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或拉伸加工制作而成的,但也可以将电磁钢板等钢板层叠一体化制作而成。
卷绕于分割铁芯12并排列成环状的线圈17以U相、V相和W相的顺序沿周向重复排列。各线圈17的一个末端线17a朝供电侧的绝缘体14侧拉出。此外,各线圈17的另一个末端线17b朝中性点侧的绝缘体15侧拉出。
作为U相、V相和W相的电压供给端子的母线环25、26、27分别构成为将无氧铜、脱氧铜、韧性沥青铜等带状平板弯曲成型成局部开放的圆筒状。U相、V相和W相的母线环25、26、27嵌入到配设于轭铁13的内径侧的母线环保持部,并根据需要被粘接剂等固定件固定而被保持。
如图1所示,U相的线圈17的供电侧的末端线17a从线圈卷绕部14a朝绝缘体14的轴向拉出,并以弯曲成直角的方式朝径向外侧拉出,并且与U相的母线环25的线圈连接部电连接。
同样,V相的线圈17各自的末端线17a沿轴向朝绝缘体14侧拉出,以弯曲成直角的方式朝径向外侧拉出,并且连接于V相的母线环26的线圈连接部。W相的线圈17的末端线17a沿轴向朝绝缘体14侧拉出,并以弯曲成直角的方式朝径向外侧拉出,从而连接于W相的母线环27的线圈连接部。
在此,U相、V相和W相的线圈17的三个末端线17a和母线环25、26、27的线圈连接部通过例如TIG(Tungsten Insert Gas: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焊接、激光焊接、电阻焊接、锡焊、电阻钎焊等方法而电连接。
如图2所示,中性点侧的第一组U相、V相、W相的末端线17b分别从对应的第一组三个线圈17拉出,U相和V相的末端线17b彼此在第一接线部41处连接,V相和W相的末端线17b彼此在与第一接线部41不同的位置即第二接线部42处连接,这些U相、V相、W相的线圈17的三根末端线17b经由第一接线部41和第二接线部42连续连接,以构成中性点。第二组至第六组也同样设有第一接线部41和第二接线部42。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沿周向依次配设有第一组中性点侧的接线部(由用记号Nuv1表示的第一接线部41和用记号Nvw1表示的第二接线部构成)至第六组中性点侧的接线部(由用记号Nuv6表示的第一接线部41和用记号Nvw6表示的第二接线部构成)。
而且,如图3所示,将末端线17b收纳于凸缘部15b的槽部19沿周向且沿轴向下挖形成,在位于槽部19与线圈17之间的绝缘构件(隔板)形成有径向槽部15c,该径向槽部15c供末端线17b插通。
图3是图2的定子10的中心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其是例如由用记号U1、V1、W1表示的三个分割铁芯部构成的第一组分割铁芯121的放大图。
例如,第一接线部41位于槽部19U(与U相对应的槽部19)的周向中央处。由此,末端线17bU(与U相对应的末端线17b)在比槽部19U的中央部靠周向近前的位置(末端线17bU的弯折位置)经由径向槽部15c朝槽部19U侧拉入。
在末端线17bU向槽部19U收纳时,U相的线圈17的中性点侧的末端线17bU从线圈卷绕部15a的外径侧暂时沿轴向拉出,接着向绝缘体15的凸缘部15b弯曲成直角并向径向外侧拉出,并且嵌入到凸缘部15b的径向槽部15c,而且,剩余的末端线17bU沿槽部19U的周向弯折而嵌入。
同样,V相的线圈17的中性点侧的末端线17bV从线圈卷绕部15a沿绝缘体15的轴向拉出,并弯曲成直角而朝径向外侧拉出,并且嵌入到绝缘体15的凸缘部15b的径向槽部15c,并且末端线17bV弯折并嵌入到在上述凸缘部15b上沿周向开口、且沿轴向下挖的槽部19V中,末端线17bV的前端部以沿相邻的分割铁芯12(用记号U1表示)的槽部19U延伸的方式嵌入。
在槽部19U内,由末端线17bU和末端线17bV的前端部构成的两个导线部以彼此接触的同时平行延伸的状态被收纳,并在槽部19U的周向中央处通过钎焊等连接,从而形成第一接线部41。
此外,在第二接线部42中也同样,由末端线17bV和末端线17bW的前端部构成的两个导线部在槽部19V内以彼此接触的同时平行延伸的状态形成并连接,以形成第二接线部42。这些第一接线部41和第二接线部42配置于周向的不同位置且径向的相同位置。
在此,在槽部19W并未设置接线部,且处于仅收纳有末端线17bW的状态。
另外,即使以将三相的连接状态颠倒的方式,在槽部19W中对末端线17bW与末端线17bV的前端部进行连接,在槽部19V中将末端线17bV与末端线17bU的前端部进行连接,也能将两个紧凑化的接线部(41、42)设置成相互隔开间隔,这一点是自不必言的。
此外,向马达周向的一侧歪倒配置的V相的末端线17bV为了通过钎焊件30等连接,在靠近来自线圈17V的拉出部的中间部和靠近终端部的前端部设有覆膜剥离部18,在覆膜剥离部18处,对导线进行覆盖的绝缘覆膜被去除而使导线露出。此外,W相的末端线17bW在至少前端部设有覆膜剥离部18。另外,U相的末端线17bU变成如下状态,与没有向相邻的分割铁芯延伸相应地,末端线自身比V相、W相的短,且没有相当于中间部的部分,在前端部设有覆膜剥离部18。
在W相的绝缘体15的槽部19W内仅配置有W相的末端线17bW的中间部。在V相的绝缘体15的槽部19V内,在马达的外径侧配置有W相的末端线17bW的前端部,在马达的内径侧配置有V相的末端线17bV的中间部。在U相的绝缘体15的槽部19U内,在马达的外径侧配置有V相的末端线17bV的前端部,在马达的内径侧配置有U相的末端线17bU的前端部。
而且,在槽部19U和槽部19V的底面部,W相和V相的导线以及V相和U相的导线分别配置成延伸方向一致,并以使上述两根导线的外周部相互靠近的方式在马达的径向上并排。
由此,能将沿径向并排的中性点的根数从现有的三根削减至两根或一根,并能使产品在径向上小型化。
图4表示图3的A-A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槽部19U的底面部配置有U相的末端线17bU和V相的17bV的覆膜剥离部18。
通过在U相的末端线17bU的覆膜剥离部18与V相的末端线17bV的覆膜剥离部18之间夹入板状的钎焊件30并进行钎焊,能将U相的末端线17bU和V相的末端线17bV电连接,以形成第一接线部41。
此外,通过在V相的末端线17bV的覆膜剥离部18与W相的末端线17bW的覆膜剥离部18之间夹入板状的钎焊件30并进行钎焊,能对V相的末端线17bV和W相的末端线17bW进行连接,以形成第二接线部42。
另外,接线的方法不仅限于图3、图4所示的这种将钎焊件30夹入到两根导线部之间以对导线部进行钎焊的连接方法。例如,还能如作为图2的定子10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的图5、作为图8的B-B剖视图的图6所示的那样,通过将作为钎焊件31的糊蜡或圆柱状的钎焊件等放在两根导线部上并进行钎焊的方法进行连接。
这样,末端线17bU和末端线17bV的前端部在第一接线部41(图2的定子10上的记号Nuv1的配置)处连接,且末端线17bV的中间部和末端线17bW在与第一接线部41隔开间隔的第二接线部42(记号Nvw1的配置)处连接。由此,在第一接线部41或第二接线部42处连接的导线为两根,与在一个接线部处将三根导线捆成束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在径向上使接线部小型化。由此,能更紧凑地构成最终获得的产品。
此外,末端线17bU、17bV、17bW分别呈从线圈17U、17V、17W的卷绕部朝圆周的径向外侧(图3的纸面上侧)拉出,并沿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图3的纸面左侧、但沿圆弧的方向)歪倒的形状,并在使导线歪倒之后进行钎焊。由此,与在通过钎焊对多个导线进行连接之后进行弯折的情况相比,能减小对弯折部的损害。
除此之外,使将末端线17bU、17bV、17bW弯折的位置分散,因此,在末端线17bU、17bV、17bW相互接合之前对每根进行弯折加工,并收纳于槽部19U、19V、19W内。
由此,根据本申请的结构,不像现有技术那样构成为在一个接线部处将多根捆扎成束的结构的中性点朝定子10的内径侧弯折,从而能将施加于弯折部的力抑制得较小,并能抑制导线配线的弯折部产生裂缝或破损。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不使用汇流条等连接部件也能对中性点进行连接,因此,能削减马达的部件数。
此外,通过使中性点侧末端线17b向周向歪倒,能将沿轴向配置的中性点侧的末端线17b的高度减少1根的量,从而马达轴长不会变大。
此外,能将沿径向配置于槽部19内的末端线17b抑制为最多两根,因此,能使马达的径向尺寸与现有技术相比缩小,即使应用于铁芯背部较窄的产品,也能抑制中性点的接线部(连接部)从铁芯背部的突出。
此外,通过将末端线17b配置于绝缘体15的槽部19内,能确保分割铁芯12与末端线17b之间的对地绝缘,且通过抑制振动对末端线17b与中性点的第一接线部41、第二接线部42的振幅,能防止这些导电部的断线。
此外,在中性点侧的末端线17b的覆膜剥离部18中,仅在连接所需的部位处去除绝缘覆膜,因此,能将去除绝缘覆膜的部分限定得较小,能缩短覆膜去除时间,提高生产率。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定子10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其是图5的B-B剖视图。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于绝缘体15的槽部19的侧面部沿轴向笔直地延伸,并以恒定的开口幅度沿轴向开口至规定的深度,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槽部19的侧面部形成为开口幅度随着朝向底面而变小的锥面部16(倾斜面部)。
通过形成上述锥面部16,能将两根末端线17b沿槽部19的锥面部16压入到底面部并将其固定。通过将两根末端线17b(有时钎焊件30夹在导线之间)沿锥面部16压入到槽部19的底面部,能容易地固定于槽部19的底面部。通过将两根末端线17b压入并固定于槽部19的底面部,能抑制振动带来的损害,能抑制末端线17b自身以及将它们连接的接线部所产生的断线。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绝缘体15的槽部19以恒定幅度下挖的例子,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该部分的侧面由锥面部16构成,构成为开口幅度随着朝向底面而变小的例子,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包括突出部33a,该突出部33a对保持于槽部19的底面部的两根导线的上浮进行抑制。
图8是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定子的中性点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其是由三相分割铁芯12构成的第一组分割铁芯部121的放大图。此外,图9是沿图8的C-C线的侧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突出部33a的形成部处,在槽部19的底面部设有对两根末端线17b进行收纳的末端线收纳空间35,直到该末端线收纳空间35的上部的槽部19的侧面部即倾斜面部33设置成,末端线收纳空间35的上部(倾斜面部33的下部)的开口幅度比末端线收纳空间35的开口幅度小。
也就是说,变成如下状态:在末端线收纳空间35的上部(比底面高出一根导线的量的高度的位置)处,朝槽部19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33a从两个侧面部突出设置,以使末端线17b不从末端线收纳空间35脱落。设于上述槽部19的突出部33a变成如下结构:对收纳于末端线收纳空间35的末端线17b朝马达的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能抑制振动造成的第一接线部41、第二接线部42以及末端线17b的破损。
在此,如图8所示,例如,倾斜面部33和突出部33a设于槽部19的夹着第一接线部41的周向的两个端部,但作为钎焊对象的覆膜剥离部18不会被突出部33a隐藏,从而不会妨碍钎焊操作。
实施方式4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定子1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是相当于图5的B-B剖视图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示出了末端线17b收纳或压入到槽部19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4中,其特征是,在槽部19的底面部和内侧面部中,通过升温后的末端线17b使构成槽部19的绝缘体15熔化,并使该熔融后的树脂部作为接合件38使其变形,并用于两根末端线17b的固定中。
通过使绝缘体15的槽部19内壁的树脂熔化并将其用作接合件38,并将末端线17b固定于槽部19,能将W相和V相以及V相和U相的末端线17b固定于绝缘体15,能防止振动造成的第一接线部41、第二接线部42以及末端线17b自身的断线。
本申请记载有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单独或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设想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包含对至少一个结构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另外包含将至少一个结构要素抽出并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组合的情况。
Claims (12)
1.一种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极齿,多个所述极齿沿以马达的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配置;
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极齿,并被供给第一相、第二相、第三相中任一相的电流;以及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使所述极齿与所述线圈绝缘,并且对所述线圈进行保持,
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分别具有从卷绕于所述极齿的卷绕部拉出的中性点侧的第一末端线、第二末端线、第三末端线,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三线圈与沿所述圆周方向配置的所述第一相、所述第二相、所述第三相对应,
所述第一末端线和所述第二末端线在第一接线部处连接,且所述第二末端线和所述第三末端线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隔开间隔的第二接线部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末端线、所述第二末端线、所述第三末端线分别呈下述形状: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三线圈的所述卷绕部朝所述圆周的径向外侧拉出,并沿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歪倒。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线部或所述第二接线部处形成为如下状态:由所述第一末端线和所述第二末端线构成的两个导线部或者由所述第二末端线和所述第三末端线构成的两个导线部相互接触并且平行地延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在位于所述极齿各自的外径侧的部分具有沿所述轴的方向下挖的槽部,在所述槽部内收纳有所述第一末端线及所述第二末端线、所述第二末端线及所述第三末端线、所述第三末端线中的任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第一接线部为中心的所述第一末端线及所述第二末端线或者以所述第二接线部为中心的所述第二末端线及所述第三末端线嵌合到所述槽部的底面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括倾斜面部,所述倾斜面部的开口幅度从所述槽部的开口部的上端向深度方向变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其底面部具有末端线收纳空间,所述末端线收纳空间对所述第一末端线和所述第二末端线或者所述第二末端线和所述第三末端线进行收纳,直到所述末端线收纳空间的上部的所述倾斜面部的下部的开口幅度比所述末端线收纳空间的开口幅度小。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末端线和所述第二末端线或者所述第二末端线和所述第三末端线通过使所述槽部的底面部及内侧面部变形而成的树脂部固定于所述槽部的底面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线部处,所述第一末端线与所述第二末端线的前端部连接,
在所述第二接线部处,所述第三末端线与所述第二末端线的位于从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卷绕部的中间位置的中间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处,去除对所述第一末端线、所述第二末端线、所述第三末端线的导线部进行覆盖的绝缘覆膜。
11.一种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述马达的定子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线部处通过钎焊对所述第一末端线与所述第二末端线进行连接,或者在所述第二接线部处通过钎焊对所述第二末端线与所述第三末端线进行连接。
12.一种马达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述马达的定子是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以所述第一接线部为中心的所述第一末端线及所述第二末端线或者以所述第二接线部为中心的所述第二末端线及所述第三末端线压入到所述槽部的底面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0315A JP6598923B1 (ja) | 2018-05-09 | 2018-05-09 |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8-090315 | 2018-05-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74461A true CN110474461A (zh) | 2019-11-19 |
CN110474461B CN110474461B (zh) | 2021-07-16 |
Family
ID=68383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43760.5A Active CN110474461B (zh) | 2018-05-09 | 2019-04-26 | 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38256B2 (zh) |
JP (1) | JP6598923B1 (zh) |
CN (1) | CN11047446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9824B (zh) * | 2022-03-29 | 2024-07-21 |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鐵芯、定子之製造方法及旋轉電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95102B2 (ja) * | 2019-11-01 | 2022-01-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JP6949088B2 (ja) * | 2019-11-01 | 2021-10-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7241921B2 (ja) * | 2019-12-25 | 2023-03-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圧縮機用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および圧縮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95861C (zh) * | 2004-02-06 | 2009-06-0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的定子 |
JP2011250513A (ja) * | 2010-05-24 | 2011-12-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圧縮機 |
CN104170215A (zh) * | 2012-03-13 | 2014-11-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及其定子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7494A (ja) * | 1995-07-21 | 1997-02-07 | Fanuc Ltd | 三相交流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構造 |
JP3923871B2 (ja) * | 2002-08-29 | 2007-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モールド電動機及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US7763998B2 (en) * | 2006-02-03 | 2010-07-27 | Asmo Co., Ltd. | Stator |
JP4916730B2 (ja) * | 2006-02-07 | 2012-04-1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
JP4806656B2 (ja) * | 2007-05-30 | 2011-11-02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機子及び直流モータ |
JP5290612B2 (ja) * | 2008-04-15 | 2013-09-1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US8072112B2 (en) | 2008-06-16 | 2011-12-06 | Asmo Co., Ltd. | Motor,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
JP5237025B2 (ja) * | 2008-09-16 | 2013-07-17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5768323B2 (ja) * | 2010-03-26 | 2015-08-2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JP5762765B2 (ja) * | 2011-02-09 | 2015-08-12 | アイチエレック株式会社 | 回転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機 |
JP5965207B2 (ja) | 2012-05-11 | 2016-08-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
JP6480797B2 (ja) | 2014-07-08 | 2019-03-13 | Kyb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を備える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2017118671A (ja) * | 2015-12-24 | 2017-06-2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
2018
- 2018-05-09 JP JP2018090315A patent/JP6598923B1/ja active Active
- 2018-10-15 US US16/159,964 patent/US1093825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4-26 CN CN201910343760.5A patent/CN1104744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95861C (zh) * | 2004-02-06 | 2009-06-0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的定子 |
JP2011250513A (ja) * | 2010-05-24 | 2011-12-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圧縮機 |
CN104170215A (zh) * | 2012-03-13 | 2014-11-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及其定子的制造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9824B (zh) * | 2022-03-29 | 2024-07-21 |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鐵芯、定子之製造方法及旋轉電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348873A1 (en) | 2019-11-14 |
US10938256B2 (en) | 2021-03-02 |
CN110474461B (zh) | 2021-07-16 |
JP2019198163A (ja) | 2019-11-14 |
JP6598923B1 (ja) | 2019-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74461A (zh) | 马达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JP5704394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US10658897B2 (e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5768323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
US20060043806A1 (en) | Stator and motor | |
JP2007174869A (ja) |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セグメント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 |
JP2006211810A (ja) | セグメント連接型回転電機 | |
CN104541437A (zh) |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 |
JP5989496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用のバスリング | |
EP3422536B1 (en) |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wire connecting method of three-phase motor, and three-phase motor | |
JP6235504B2 (ja) | 分布巻の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巻線配置方法 | |
JP2005312182A (ja) |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 |
JP4986974B2 (ja) | ステータ | |
CN110504780A (zh) | 旋转电机 | |
JP2006191733A (ja) | 回転電機の巻線接続構造 | |
CN107786022B (zh) | 一种方线定子及其跨线绝缘支架 | |
JP6080964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2006180678A (ja) | 回転子とその巻線方法 | |
JP2006174547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5972154B2 (ja) | 回転電機 | |
JPWO2019082827A1 (ja) | 固定子、固定子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
CN112332576B (zh) | 定子及具有其的电机 | |
CN112366848B (zh) | 定子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机 | |
JP2973266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CN111478481A (zh) |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