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6568B -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6568B
CN110446568B CN201880021561.6A CN201880021561A CN110446568B CN 110446568 B CN110446568 B CN 110446568B CN 201880021561 A CN201880021561 A CN 201880021561A CN 110446568 B CN110446568 B CN 110446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axis
shaft
cylindrical
center axis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5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6568A (zh
Inventor
前田康裕
桥村彻
渡边宪一
木村高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16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085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16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6790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46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6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6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tubes in openings, e.g. rolling-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8Tube expanders
    • B21D39/20Tube expanders with mandrels, e.g. expandable
    • B21D39/203Tube expanders with mandrels, e.g. expandable expandable by fluid or elastic material
    • B21D39/206Tube expanders with mandrels, e.g. expandable expandable by fluid or elastic material by axially compressing the elas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 Standing Axle, Rod, Or Tube Structures Coupled By Welding, Adhesion, Or Deposition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包括被固定的筒状装配件(21)、第1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固定的凸缘部(22a)的筒状单元(20)、包括被能够直线运动地插通于筒状装配件(21)内的轴状装配件(31)、第2中心轴(L2)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固定的突出部(32b)的轴状单元(30)、突出部(32b)位于筒状装配件(21)的第1中心轴(L1)的径向外侧而突出部(32b)与凸缘部(22a)在中心轴(L)方向上相向且突出部(32b)与凸缘部(22a)在中心轴(L)方向上相向的轴状单元(30)、被在中心轴(L)方向的突出部(32b)和凸缘部(22a)之间配置于筒状装配件(21)的径向外侧的橡胶部件(10)、使轴状单元(30)相对于筒状单元(20)沿中心轴(L)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M)。

Description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为使汽车轻量化、提高安全性而使用被称作强张力钢的低比重且高强度的金属。强张力钢对于轻量化、提高安全性有效,但比铝合金等比重更低的材料重。此外,若使用强张力钢,则由于高强度而产生成形性的下降、成形负荷的上升、及尺寸精度的下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比钢比重低的铝合金的挤压件、铸造品、及冲压成形品被用于车辆零件。该铝合金比重低,所以对于轻量化有效,但强度低。因此,进行强张力钢等的钢制零件和铝合金零件配合地活用的复合材料化。
复合材料化中作为问题的是钢制零件和铝合金零件那样的异种金属的接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利用弹性体而能够进行复合材料化的异种金属的接合的部件接合方法。详细地说,在专利文献1的部件接合方法中,将铝管向钢制零件的孔部插通,向铝管的内侧插入橡胶部件(弹性体),通过将橡胶部件加压来使其变形,由此使铝管扩大变形,将钢制零件和铝管铆接接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730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接合方法中,未详细讨论有关同时准确地将多个部位铆接接合。若使用专利文献1的接合方法将多个部位同时铆接接合,则有配置于多个部位的橡胶部件的位置偏离而无法分别在准确的位置铆接接合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的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具备筒状单元、轴状单元、第1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移动机构,前述筒状单元包括具有第1中心轴而被固定的筒状装配件、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前述轴状单元包括被能够直线运动地插通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内而具有与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的轴状装配件、前述第2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轴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位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1推部与前述第1承接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且前述第2推部与前述第2承接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前述第1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移动机构使前述轴状单元相对于前述筒状单元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案,根据以下的使用方法,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地准确地铆接接合。首先,将管体向多个壁部的孔部插通。接着,将上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管体的内部。此时,第1弹性部件及第2弹性部件(以后有简称作弹性部件的情况)和各壁部的孔部的第1及第2中心轴(以后有简称作中心轴的情况)方向的位置对位。并且,通过移动机构使轴状单元相对于筒状单元沿中心轴方向移动。上述结构中,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以后有简称作承接部的情况)在中心轴方向上不动,第1推部及第2推部(以后有简称作推部的情况)在中心轴方向上可动。即,通过轴状单元的移动,能够使推部接近承接部,由此能够将弹性部件向中心轴方向压缩。弹性部件随着该压缩而分别向中心轴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被扩管,管体与壁部的孔部铆接接合。这里,中心轴的径向是指考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时的圆柱的半径方向。
特别地,也可以是,上述结构中,借助配置于第1推部和第1承接部之间的第1弹性部件、配置于第2推部和第2承接部之间的第2弹性部件,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铆接接合。应注意的是,接合部位不限于两个部位,也可以是3个部位以上。
此外,根据该方案,第1推部及第2推部为,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固定,所以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该多个部位处的铆接接合能够同时执行。
此外,根据该方案,弹性部件被支承于承接部,所以在铆接接合时弹性部件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能够在准确的位置使多个弹性部件分别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的各部分扩管。因此,能够不将管体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而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所以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也可以是,在前述筒状装配件设置有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延伸的狭缝,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经由前述狭缝将前述筒状装配件贯通而向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被在前述狭缝内能够直线运动地配置。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筒状装配件设置狭缝而能够使第1推部及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从筒状装配件向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沿中心轴方向延伸且第1推部及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在狭缝内被能够直线运动地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轴状装配件在筒状装配件的内侧在中心轴方向上能够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如上所述的由中心轴方向上不动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中心轴方向上可动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构成的结构。
前述部件接合装置也可以具备第1环状部件和第2环状部件的至少一方,前述第1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2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根据该方案,能够分别借助第1环状部件将第1弹性部件及/或借助第2环状部件将第2弹性部件均匀地推压。假如,在未设有第1环状部件及第2环状部件(以后有仅称作环状部件的情况)的情况下,推部将弹性部件直接推压,但由于推部的形状而有引起弹性部件分别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例如,为推部仅将弹性部件的表面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推压的形状的情况下,仅弹性部件的被不均匀地推压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变形,不能将管体均匀地扩管。但是,若像上述结构那样经由环状部件推压弹性部件,则能够相对于弹性部件遍及中心轴的周向地均匀地施加力,所以能够防止弹性部件不按照意图地变形,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也可以是,在与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以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为中心被点对称地形成。
根据该方案,推部被如上所述地点对称地形成,由此容易相对于弹性部件均匀地施加力。即,能够减少如前所述的引起弹性部件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性。推部的形状在上述截面上例如可以是十字型或其他放射形状等。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具备将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以外的方向作用的力转换成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根据该方案,能够由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能够任意地选择铆接接合的管体的配置。例如,通常施加压缩力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凸轮机构能够将被该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施加的铅垂方向的力转换成例如水平方向的力。因此,也能够使用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且将铆接接合的管体沿水平方向配置。进一步说明,管体为长条的部件时,有与多个壁部铆接接合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能够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有效。但是,这样地为管体是长条的部件时,在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的通常的冲压机等的设备中极限冲程被规定,所以有在尺寸的限制上无法铆接接合的可能。但是,上述结构中,能够由凸轮机构将力的作用方向转换,所以能够不受尺寸的限制地选择不受极限冲程的影响的任意的配置来铆接接合。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是推压前述轴状单元的推压机构。
根据该方案,借助推压机构推压轴状单元使其相对于筒状单元沿中心轴方向移动,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是拉伸前述轴状单元的拉伸机构。
根据该方案,借助拉伸机构拉伸轴状单元来使其相对于筒状单元沿中心轴方向移动,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地,拉伸轴状单元来铆接接合的情况与推压轴状单元来铆接接合的情况相比多能够抑制管体及壁部不按照意图地移动,所以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部件接合方法包括,准备管体、设置有孔部的至少两个壁部、上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将前述管体向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插通,将前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前述管体的内部,借助前述部件接合装置将前述第1弹性部件及前述第2弹性部件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压缩来使其向径向外侧膨胀,由此使前述管体的至少两个部位扩大变形来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铆接接合。
根据该方法,如前所述,铆接接合时弹性部件的位置不会偏离,所以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具备筒状单元、轴状单元、第1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移动机构,前述筒状单元具有第1中心轴,包括能够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直线运动的筒状装配件、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前述轴状单元包括被插通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内而具有与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的被固定的轴状装配件、前述第2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轴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位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1承接部与前述第1推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且前述第2承接部与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相向,前述第1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移动机构使前述筒状单元相对于前述轴状单元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案,通过以下的使用方法,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首先,将管体向多个壁部的孔部插通。接着,将上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管体的内部。此时,使第1弹性部件及第2弹性部件(以后有简称作弹性部件的情况)与各壁部的孔部的第1及第2中心轴(以后有简称作中心轴的情况)方向上的位置对位。并且,借助移动机构使筒状单元相对于轴状单元沿中心轴方向移动。上述结构中,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以后有简称作承接部的情况)在中心轴方向上不动,第1推部及第2推部(以后有简称作推部的情况)在中心轴方向上可动。即,通过筒状单元的移动,能够使推部接近承接部,由此能够将弹性部件在中心轴方向上压缩。弹性部件分别随着该压缩向中心轴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被扩管,管体与壁部的孔部铆接接合。这里,中心轴的径向是指考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时的圆柱的半径方向。
特别地,上述结构中,借助配置于第1推部和第1承接部之间的第1弹性部件、配置于第2推部和第2承接部之间的第2弹性部件,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铆接接合。应注意的是,接合部位不限于两个部位,也可以是3个部位以上。
此外,根据该方案,第1推部及第2推部为,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固定,所以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该多个部位处的铆接接合能够同时执行。
此外,根据该方案,弹性部件被支承于承接部,所以在铆接接合时弹性部件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能够在准确的位置使多个弹性部件分别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的各部扩管。因此,能够不将管体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而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所以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也可以是,在前述筒状装配件设置有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延伸的狭缝,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的至少一方在前述狭缝将前述筒状装配件贯通而向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筒状装配件设置狭缝,能够使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的至少一方从筒状装配件向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沿中心轴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实现筒状装配件在轴状装配件的外侧沿中心轴方向能够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由如上所述的中心轴方向上不动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和中心轴方向上可动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
也可以是,前述部件接合装置还具备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在前述第1承接部和前述第1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的第1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在前述第2承接部和前述第2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的第2环状部件。
根据该方案,能够分别借助第1环状部件将第1弹性部件均匀地支承,借助第2环状部件将第2弹性部件均匀地支承。假如,未设有第1环状部件及第2环状部件(以后有简称作环状部件的情况)的情况下,承接部直接支承弹性部件,但有由于承接部的形状而引起弹性部件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例如,在承接部为仅将弹性部件的表面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支承的形状的情况下,仅弹性部件的被不均匀地支承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变形,无法将管体均匀地扩管。但是,若像上述结构那样经由环状部件支承弹性部件,则能够相对于弹性部件遍及中心轴的周向地均匀地施加力,所以能够防止弹性部件不按照意图地变形,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也可以是,在与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的至少一方被以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为中心点对称地形成。
根据该方案,承接部被如上所述地点对称地形成,由此容易相对于弹性部件均匀地施加力。即,能够减少如前所述的引起弹性部件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性。承接部的形状可以在上述截面上例如为十字型或其他放射形状等。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具备将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以外的方向作用的力转换成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根据该方案,能够借助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能够任意地选择铆接接合的管体的配置。例如,通常施加压缩力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凸轮机构能够将被该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施加的铅垂方向的力例如转换为水平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用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且将铆接接合的管体沿水平方向配置。进一步说明,管体为长条的部件时,有多个壁部被铆接接合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能够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有效。但是,若是这样管体为长条的部件时,在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的通常的冲压机等的设备中极限冲程被规定,所以有在尺寸的限制上不能铆接接合的可能。但是,上述结构中,能够借助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能够在不受尺寸的限制的情况下选择不受极限冲程的影响的任意的配置来铆接接合。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是推压前述筒状单元的推压机构。
根据该方案,借助推压机构推压轴状单元来使其相对于筒状单元在中心轴方向上移动,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前述移动机构也可以是将前述筒状单元拉伸的拉伸机构。
根据该方案,借助拉伸机构拉伸轴状单元使其相对于筒状单元在中心轴方向上移动,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地,拉伸轴状单元来铆接接合的情况与推压轴状单元来铆接接合的情况相比,多能够抑制管体及壁部不按照意图地移动,所以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部件接合方法包括,准备管体、设置有孔部的至少两个壁部、上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将前述管体向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插通,将前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前述管体的内部,借助前述部件接合装置使前述第1弹性部件及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上压缩而向径向外侧膨胀,由此使前述管体的至少两个部位扩大变形来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铆接接合。
根据该方法,如前所述,铆接接合时弹性部件的位置不会偏离,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中,能够将管体和壁部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管体、壁部、橡胶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接合后的管体和壁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管体、壁部、橡胶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6B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7A是移动机构的推压前的侧视图。
图7B是移动机构的推压后的侧视图。
图8A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8B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9A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9B是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0A是第3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10B是第3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1A是移动机构的拉伸前的侧视图。
图11B是移动机构的拉伸后的侧视图。
图12A是第3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12B是第3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管体、壁部、橡胶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接合后的管体和壁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管体、壁部、橡胶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第5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第5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18B是第5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9A是移动机构的推压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19B是移动机构的推压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0A是第5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20B是第5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1A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21B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2A是移动机构的拉伸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22B是移动机构的拉伸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3A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23B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4A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24B是第6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铆接接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实施方式(第1~第3实施方式)。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管体100及壁部20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不同的材质,也可以是相同的材质。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4个橡胶部件(弹性部件)10将一根管体100和四个壁部200铆接接合。本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容易的概念上的例示。因此,关于具体的详细结构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说明。
如图1所示,管体100是圆管状的,例如可以是铝管。壁部200是形成有能够供管体100插通的圆形的孔部201的板状体,例如可以是强张力钢制的零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根管体100被插通于四个相同形状的壁部200的孔部201。管体100被橡胶部件10在四个部位扩管,由此,在四个部位与壁部200铆接接合。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4个橡胶部件10、概念性地表示的移动机构M。部件接合装置1在图2为了使图示清楚而表示橡胶部件10被分离的状态,但实际上被以如后所述地组合的状态(参照图2的单点划线箭头)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单元20具备由单一的筒状部件22构成的筒状装配件21、4个凸缘部(承接部)22a。筒状部件22是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筒状部件22的外周面形成有4个凸缘部(承接部)22a。换言之,4个凸缘部22a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而第1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固定。4个凸缘部22a中的一个形成于筒状部件22的端面。4个凸缘部22a的外形从第1中心轴L1方向观察为圆形,为能够将筒状部件22向管体100插入的程度的大小。凸缘部22a具有与第1中心轴L1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22c。此外,在筒状部件22设置有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4个狭缝22b。
本实施方式的轴状单元30具备由单一的轴状部件32构成的轴状装配件31、四个突出部(推部)32b。轴状部件32具有沿第2中心轴L2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轴部32a,在轴部32a形成有向第2中心轴L2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推部)32b。换言之,突出部32b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而第2中心轴L2方向的位置被固定。如图2所示,将轴状单元30和筒状单元20组合时,使第1中心轴L1方向和第2中心轴L2方向一致。因此,以后,在将轴状单元30和筒状单元20组合的状态下,有将第1中心轴L1和第2中心轴L2一并称作中心轴L的情况。各突出部32b从轴部32a向两个方向突出,详细地说,从第2中心轴L2方向观察形成为I字型。轴状部件32的轴部32a在径向上比筒状部件22的内径小,突出部32b比筒状部件22的外径大。轴状部件32能够插入筒状部件22,在被插入的状态下,突出部32b经由筒状部件22的狭缝22b将筒状部件22贯通而向筒状部件22的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轴状部件32能够部分地在筒状部件22的内外沿中心轴L方向直线运动。此外,突出部32b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推面32c。推面32c在中心轴L方向上与凸缘部22a的承接面22c相向。因此,由于上述的直线运动,推面32c和承接面22c之间的间隔变化。
4个橡胶部件10是两端面为平坦面的圆筒状,全都相同。橡胶部件10的材质例如优选为聚氨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CNR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腈橡胶)、或硅橡胶的某一个。此外,橡胶部件10的硬度优选为肖氏硬度A为30以上。
部件接合装置1构成为,筒状单元20被向轴状单元30插入,橡胶部件10在筒状部件22的径向外侧分别配置于凸缘部22a和突出部32b之间。
铆接接合时,如图1所示,首先,将管体100插通于四个壁部200的孔部201。接着,在将图2所示的部件接合装置1组合的状态下向管体100的内部插入。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对位来固定筒状单元20。之后,借助移动机构M使轴状单元30相对于筒状单元20沿中心轴L方向移动(参照图2的箭头)。由此,凸缘部22a的承接面22c和突出部32b的推面32c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推面32c和承接面22c沿中心轴L方向分别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如图3所示,管体100的各部被橡胶部件10扩管,管体100被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本发明如前所述是概念上的例示,实际上,优选为使推面32c的面积较大或使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环状压件40(参照图5等)那样的部件等来铆接接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四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借助配置于凸缘部22a和突出部32b之间的4个橡胶部件10,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四个部位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各突出部32b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被固定,所以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能够在该四个部位同时执行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橡胶部件10在中心轴L方向上被支承于凸缘部22a,所以铆接接合时橡胶部件10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能够在准确的位置使橡胶部件10分别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100的各部分扩管。因此,不会将管体100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能够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所以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筒状部件22设置狭缝22b,能够使突出部32b从筒状部件22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22b向中心轴L方向延伸且突出部32b被在狭缝22b内能够直线运动地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轴状部件32在筒状部件22的内侧能够沿中心轴L方向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如上所述的由在中心轴L方向上不动的凸缘部22a和在中心轴L方向可动的突出部32b构成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4~图7B,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除了详细的结构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因此,有时关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橡胶部件10将一根管体100和两个壁部200铆接接合。特别地,管体100从处理的容易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被沿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橡胶部件10、环状压件(环状部件)40。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单元20具备由第1筒状部件23和第2筒状部件24构成的筒状装配件21、凸缘部24a(承接部)及固定台50的一部分即台部51(承接部)。第1筒状部件23是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1筒状部件23的一端部形成有4个狭缝23a。4个狭缝23a被沿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此外,第2筒状部件24也是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2筒状部件24的一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4a。换言之,凸缘部24a为,第1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固定。凸缘部24a的外径从第1中心轴L1方向观察为圆形。凸缘部24a具有与第1中心轴L1方向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24b。此外,在第2筒状部件24的一端面设置有在第1中心轴L1方向上呈凹形状的盲孔24c(参照图6A、6B)。盲孔24c(参照图6A、6B)从第1中心轴L1方向观察呈圆形,是能够将第1筒状部件23的一端部部分地插入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的轴状单元30具备由单一的轴状部件33构成的轴状装配件31、突出部(推部)33b及推件(推部)60。轴状部件33具有沿第2中心轴L2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33a、向第2中心轴L2的径向外侧向4个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3b。换言之,突出部33b为,第2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固定。突出部33b被沿轴部33a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从即第2中心轴L2方向观察形成为十字型。轴部33a为能够插入第2筒状部件24的形状,突出部33b为能够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a的形状。因此,轴状部件33能够部分地在第1筒状部件23的内外沿中心轴L方向直线运动。此外,突出部33b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推面33c。推面33c在中心轴L方向上与固定台50的立孔部52的承接面52a相向。因此,由于上述的直线运动,推面33c和承接面52a之间的间隔变化。
本实施方式的两个橡胶部件10与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均为圆筒状。
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压件40是两端面为平坦面的圆筒状的部件。环状压件40为能够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的形状,即能够将第1筒状部件23向环状压件40插通。环状压件4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不会由于铆接接合时产生的推压力而变形的材质,例如可以是钢铁制的。
固定台50具备圆柱状的台部51、从台部51的中央向第2中心轴L2方向立起的有底圆筒状的立孔部52。台部51借助螺栓固定于未图示的地面或壁面等固定面。立孔部52为能够部分地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大小,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52a。
推件60是有底的圆筒状。推件60具有与中心轴L垂直的平坦面即推面60a。推面60a在中心轴L方向上与凸缘部24a的承接面24b相向。
如图6A所示,组装这些结构要素时,以将固定台50固定的状态将第1筒状部件23插入固定台50,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突出部33b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a,将第2筒状部件24配置于轴状部件33的周围,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2筒状部件24的周围。该状态下,轴状部件33的端部从第2筒状部件24及橡胶部件10突出。并且,以覆盖突出的轴状部件33的方式将推件60配置于轴状部件33之上。组装的部件接合装置1在中心轴L的径向上在内侧配置有轴状部件33,在中间配置有第1筒状部件23及第2筒状部件24,在外侧配置有环状压件40及橡胶部件10。即,部件接合装置1具有3层构造。此外,特别地在中心轴L方向的朝向固定台50的方向上,筒状单元20不动,轴状单元30、环状压件40、及推件60可动。
铆接接合时,首先,将管体100向壁部200的孔部201插通。接着,将部件接合装置1插入管体100的内部。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和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上的位置对位,将固定台50固定,即将筒状单元20固定。
如图6B所示,上述对准后,若借助概念性地表示的移动机构M使推件60在中心轴L方向上向固定台50移动,则轴状部件33被推件60推压而移动,环状压件40被轴状部件33推压而移动。因此,推件60的推面60a和第2筒状部件24的凸缘部24a的承接面24b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向中心轴L方向压缩。同时,环状压件40的端面和固定台50的立孔部52的承接面52a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向中心轴L方向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朝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100被扩管,管体100被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两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借助配置于推件60和第2筒状部件24的凸缘部24a之间的橡胶部件10、配置于环状压件40和固定台50的台部51之间的橡胶部件10,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两个部位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推件60及突出部33b为,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固定,所以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该两个部位处的铆接接合能够同时执行。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橡胶部件10被支承于固定台50的承接面52a,且橡胶部件10被支承于第2筒状部件24的凸缘部24a的承接面24b,所以在铆接接合时,两个橡胶部件10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分别也都不变化。因此,能够在准确的位置使两个橡胶部件10分别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100的各部分扩管。因此,能够不将管体100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而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所以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筒状部件23设置狭缝23a,由此,能够使突出部33b从第1筒状部件23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23a沿中心轴L方向延伸且突出部33b在狭缝23a内被能够直线运动地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轴状部件33在筒状装配件21的内侧在中心轴L方向上能够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由如上所述的在中心轴L方向不动的凸缘部24a及固定台50、在中心轴L方向可动的突出部33b及推件60构成的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分别借助推件60均匀地推压橡胶部件10,及借助环状压件40均匀地推压橡胶部件10。假如在未设置环状压件40的情况下,突出部33b将橡胶部件10直接推压,但突出部33b的形状为十字型,所以导致有橡胶部件10的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具体地,突出部33b为仅将橡胶部件10的表面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推压的形状,所以仅橡胶部件10的被不均匀地推压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变形,有不能将管体100均匀地扩管的可能。但是,若像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那样地经由环状压件40推压橡胶部件10,则能够相对于橡胶部件10遍及中心轴L的周向均匀地施加力,所以防止橡胶部件10不按照意图地变形,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33b在轴状部件33处在与中心轴L垂直的截面处以中心轴L为中心被点对称地形成,更详细地形成为十字型。通过这样地点对称地形成,容易相对于橡胶部件10均匀地施加力。即,能够减少如前所述的引起橡胶部件10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性。
图7A及图7B中表示移动机构M(参照图6A、6B)的一例即推压机构70。推压机构70具备凸轮驱动器71、凸轮滑块72、立壁部73、圆柱状的推出台74。凸轮驱动器71被与固定于地面的铅垂立起的立壁部73相邻地配置,能够沿立壁部73在铅垂方向上移动。凸轮驱动器71在其下部具有用于向凸轮滑块72传递力的倾斜面71a。对于凸轮驱动器71,例如也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冲压加工等的冲压机械等。凸轮滑块72在下表面具有未图示的轨道机构,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除了轨道机构以外例如若为车轮等那样减少移动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机构则也可以采用。此外,凸轮滑块72在其上部具有用于从凸轮驱动器71承接力的倾斜面72a。因此,凸轮驱动器71的倾斜面71a及凸轮滑块72的倾斜面72a形成互相对应的倾斜。推出台74沿水平方向延伸,具有用于将推件60推压的平坦的推压面74a。推出台74被安装于凸轮滑块72,与凸轮滑块72一同沿水平方向移动。
若对凸轮驱动器71施加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的力,则经由倾斜面71a、72a从凸轮驱动器71向凸轮滑块72传递力。由此,凸轮驱动器71向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移动并且凸轮滑块72向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向左)移动。若凸轮滑块72移动,则推出台74也一同移动,推压推件60。另外,凸轮驱动器71及凸轮滑块72是凸轮机构的一例。
立壁部73及凸轮滑块72被螺旋弹簧75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72被向立壁部73施力。
借助该推压机构70,能够由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能够任意地选择铆接接合的管体100的配置。例如,通常施加压缩力的冲压机等加工机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凸轮机构能够将被该通常的冲压机等加工机施加的铅垂方向的力例如转换成水平方向的力。因此,也能够使用通常的冲压机等加工机,并且将铆接接合的管体100配置于水平方向。进一步说明,管体100是长条的部件时,有与多个壁部200铆接接合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能够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有效。但是,管体100为长条的部件时,在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的通常的冲压机等设备中规定有极限冲程,所以有尺寸的限制上不能铆接接合的可能。但是,上述结构中,能够由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不受尺寸的限制,能够选择不受极限冲程的影响的任意的配置来铆接接合。
如图8A及图8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也可以使用将图6A及图6B所示的第1筒状部件23和固定台50一体化的第3筒状部件25。具体地,第3筒状部件25具备具有与固定台50的承接面52a对应的承接面25c的凸缘部25a、与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a对应的狭缝25b。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在不设置固定台50(参照图6A、6B)的情况下进行铆接接合。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能够实现成本下降。另外,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取代固定台50(参照图6A、6B)地固定第3筒状部件25的位置。
如图9A及图9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也可以将接合部位设为3个部位或其以上。除了上述的第1变形例的结构,通过使由轴状部件33、第3筒状部件25、环状压件40、橡胶部件10构成的组装体连续,由此,能够增加接合部位。此时,第3筒状部件25优选为具备与第2筒状部件24的盲孔24c相同的连结用的盲孔(未图示)。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设为3个部位以上。即,通过增加上述的组装体的连续结构,能够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任意地增加。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0A~11B,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除了详细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实质相同。因此,有时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0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橡胶部件10、环状压件40、具有平坦面的固定板55。
如图10A所示,组装这些结构要素时,以将固定板55与中心轴L垂直地固定的状态使第3筒状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端面与固定板55抵接,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3筒状部件25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3筒状部件25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轴部33a向第3筒状部件25内插通并且将突出部33b向第3筒状部件25的狭缝25b插入。接着,使别的第3筒状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端面与先前的第3筒状部件25抵接,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3筒状部件25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3筒状部件25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轴部33a向第3筒状部件25内插通并且将突出部33b插入第3筒状部件25的狭缝25b。此时,两根轴状部件33通过螺纹紧固连结等的任意的方法被连结,在中心轴L方向上作为一体而移动。被组装的部件接合装置1在中心轴L的径向上在内侧配置有轴状部件33,在中间配置有第3筒状部件25,在外侧配置有环状压件40及橡胶部件10。即,部件接合装置1具有3层构造。此外,特别地,在中心轴L方向的朝向固定台50的方向上,筒状单元20不动,轴状单元30及环状压件40可动。
铆接接合时,首先,将管体100向壁部200的孔部201插通。接着,将部件接合装置1向管体100的内部插入。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和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上的位置对位,将筒状单元20固定。
如图10B所示,上述对准后,若借助概念地表示的拉伸机构(移动机构)80将轴状部件33在中心轴L方向上向固定板55拉伸(参照图中箭头),则环状压件40被轴状部件33推压而移动。因此,环状压件40的端面和凸缘部25a的承接面25c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分别沿中心轴L方向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100被扩管,管体100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
在图11A及图11B中,表示移动机构M(参照图9B)的一例即拉伸机构80。拉伸机构80具备凸轮驱动器81、凸轮滑块82、立壁部83、引导轴部件84。凸轮驱动器81被与固定于地面的铅垂立起的立壁部83相邻地配置,沿立壁部83在铅垂方向上能够移动。凸轮驱动器81在其下部具有用于向凸轮滑块82传递力的倾斜面81a。在凸轮驱动器81例如也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冲压加工等的冲压机械等。凸轮滑块82在下表面具有未图示的轨道机构,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除了轨道机构以外例如为车轮等那样减少移动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机构则也可采用。此外,凸轮滑块82在其上部具有用于从凸轮驱动器81承受力的倾斜面82a。因此,凸轮驱动器81的倾斜面81a及凸轮滑块82的倾斜面82a被以互相对应的倾斜形成。引导轴部件84将凸轮滑块82和立壁部83贯通地沿水平方向延伸。凸轮滑块82及立壁部83分别具有用于插通引导轴部件84的贯通孔82b、83a,引导轴部件84在贯通孔82b、83a内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引导轴部件84的一端借助联接机构84a与轴状部件33机械地连接,另一端在凸轮滑块82的外侧(与立壁部83相反的一侧)与比贯通孔82b大的螺栓等卡止部件84b连接。
立壁部83及凸轮滑块82被螺旋弹簧85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82被向立壁部83施力。
若对凸轮驱动器81施加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的力,则经由倾斜面81a、82a从凸轮驱动器81向凸轮滑块82传递力。由此,凸轮驱动器81向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移动,并且凸轮滑块82向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向右)移动。若凸轮滑块82移动,则经由卡止部件84b与承受力的引导轴部件84一同移动,经由联接机构84a将轴状部件33拉伸。另外,凸轮驱动器81及凸轮滑块82为凸轮机构的一例。
立壁部83及凸轮滑块82被螺旋弹簧85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82被向立壁部83施力。
借助该拉伸机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70(参照图7A、7B)相同地,能够借助凸轮机构将力的作用方向转换,所以能够任意地选择铆接接合的管体100的配置。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将接合部位设为3个部位或其以上。除了本实施方式(图10A、10B)的结构以外,使由轴状部件33、第3筒状部件25、环状压件40、橡胶部件10构成的组装体连续,由此,能够增加接合部位。
根据本变形例,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设为3个部位以上。即,通过增加上述的组装体的连续结构,能够任意地增加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实施方式(第4~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管体100及壁部20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不同材质,也可以是相同材质。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4个橡胶部件(弹性部件)10将一根管体100和四个壁部200铆接接合。本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容易的概念性的例示。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以后说明具体的详细结构。
如图13所示,管体100是圆管状的,例如可以是铝管。壁部200是形成有能够将管体100插通的圆形的孔部201的板状体,例如可以是强张力钢制的零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根管体100被向四个相同形状的壁部200的孔部201插通。管体100被橡胶部件10在四个部位扩管,由此,在四个部位与壁部200铆接接合。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4个橡胶部件10、概念性地表示的移动机构M。部件接合装置1在图14为了使图示清楚而以橡胶部件10分离的状态表示,但实际在如后所述地组合的状态(参照图14的单点划线箭头)下被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单元20具备由单一的筒状部件22构成的筒状装配件21、4个凸缘部(推部)22d。筒状部件22是向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筒状部件22的外周面形成有4个凸缘部(推部)22d。换言之,4个凸缘部22d为,第1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固定。4个凸缘部22d中的一个被形成于筒状部件22的端面。4个凸缘部22d的外形从第1中心轴L1方向观察为圆形,为能够将筒状部件22插入管体100的程度的大小。凸缘部22d具有与第1中心轴L1垂直的平坦面即推面22e。此外,在筒状部件22设置有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4个狭缝22f。
本实施方式的轴状单元30具备由单一的轴状部件32构成的轴状装配件31、四个突出部(承接部)32b。轴状部件32具有向第2中心轴L2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轴部32a,在轴部32a形成有向第2中心轴L2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承接部)32b。换言之,突出部32b为,第2中心轴L2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固定。如图14所示,将轴状单元30和筒状单元20组合时,第1中心轴L1方向和第2中心轴L2方向一致。因此,以后,在将轴状单元30和筒状单元20组合的状态下,有将第1中心轴L1和第2中心轴L2一并称作中心轴L的情况。各突出部32b从轴部32a向两个方向突出,详细地说,从第2中心轴L2方向观察形成为I字型。轴状部件32的轴部32a在径向上比筒状部件22的内径小,突出部32b比筒状部件22的外径大。轴状部件32能够插入筒状部件22,在被插入的状态下突出部32b经由筒状部件22的狭缝22f将筒状部件22贯通而向筒状部件22的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轴状部件32能够部分地在筒状部件22的内外在中心轴L方向上相对于筒状部件22相对地直线运动。此外,突出部32b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32c。承接面32c在中心轴L方向上与凸缘部22d的推面22e相向。因此,由于上述的直线运动,承接面32c与推面22e之间的间隔变化。
4个橡胶部件10是两端面为平坦面的圆筒状,全部相同。橡胶部件10的材质例如优选为聚氨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CNR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腈橡胶)、或硅橡胶的某一个。此外,橡胶部件10的硬度优选为肖氏硬度A为30以上。
部件接合装置1构成为,筒状单元20被向轴状单元30插入,橡胶部件10在筒状部件22的径向外侧,被分别配置于凸缘部22d和突出部32b之间。
铆接接合时,如图13所示,首先,向四个壁部200的孔部201插通管体100。接着,在将图14所示的部件接合装置1组合的状态下向管体100的内部插入。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和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上的位置对位,将轴状单元30固定。之后,借助移动机构M使筒状单元20相对于轴状单元30沿中心轴L方向移动(参照图14的箭头)。由此,凸缘部22d的推面22e和突出部32b的承接面32c之间变窄,借助推面22e和承接面32c,橡胶部件10被分别沿中心轴L方向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如图15所示,由于橡胶部件10,管体100的各部分被扩管,管体100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本发明是如前所述概念性的例示,实际上,优选地使承接面32c的面积变大或使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环状压件40(参照图17等)那样的部件等来铆接接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四个部位同时准确地将管体100和壁部200铆接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借助配置于凸缘部22d和突出部32b之间的4个橡胶部件10,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四个部位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凸缘部22d为,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固定,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能够在该四个部位同时执行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橡胶部件10在中心轴L方向上被支承于突出部32b,所以在铆接接合时,橡胶部件10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能够在准确的位置使橡胶部件10分别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100的各部分扩管。因此,能够不将管体100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而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使用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筒状部件22设置狭缝22f,能够使突出部32b从筒状部件22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22f沿中心轴L方向延伸,且突出部32b在狭缝22f内被能够相对地直线运动地配置。因此,筒状部件22能够实现在轴状部件32的外侧在中心轴L方向上能够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在由如上所述的中心轴L方向上不动的突出部32b、在中心轴L方向上可动的凸缘部22d构成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图19B,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除了详细的结构以外与第4实施方式实质相同。因此,有时关于与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橡胶部件10将一根管体100和两个壁部200铆接接合。特别地,管体100从处理的容易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橡胶部件10、环状压件(环状部件)40。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单元20具备由两个第1筒状部件23构成的筒状装配件21、凸缘部23b(推部)。第1筒状部件23是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1筒状部件23的一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3b。换言之,凸缘部23b为,第1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被固定。凸缘部23b的外径从第1中心轴L1方向观察为圆形。凸缘部23b具有与第1中心轴L1方向垂直的平坦面即推面23c。此外,在第1筒状部件23的另一端部形成有4个狭缝23d。4个狭缝23d被沿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沿第1中心轴L1方向延伸。此外,在第1筒状部件23的一端面设置有在第1中心轴L1方向上呈凹形状的盲孔23e。盲孔23e从第1中心轴L1方向构成为圆形,为能够将别的第1筒状部件23的另一端部部分地插入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的轴状单元30具备由两个轴状部件33构成的轴状装配件31、突出部(承接部)33b。轴状部件33具有沿第2中心轴L2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33a、向第2中心轴L2的径向外侧向4个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3b。换言之,突出部33b为,第2中心轴L1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轴状装配件31固定。突出部33b沿轴部33a的周向被等间隔地形成,即从第2中心轴L2方向观察形成为十字型。轴部33a为能够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形状,突出部33b为能够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d的形状。因此,筒状装配件21沿中心轴L方向直线运动,由此,轴状部件33部分地在第1筒状部件23的内外在中心轴L方向上能够相对地直线运动。此外,突出部33b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33c。承接面33c在中心轴L方向上与推面23c相向。因此,由于上述的直线运动,承接面33c和推面23c之间的间隔变化。
本实施方式的两个橡胶部件10与第4实施方式实质相同,均为圆筒状。
本实施方式的两个环状压件40形状相同,为两端面是平坦面的圆筒状的部件。环状压件40为能够配置于各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的形状,即能够向环状压件40插通第1筒状部件23。环状压件4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不会由于铆接接合时产生的推压力而变形的材质,例如可以是钢铁制的。
如图18A所示,组装这些结构要素时,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轴部33a插入第1筒状部件23内,并且将突出部33b插入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d。接着,使别的第1筒状部件23与先前的第1筒状部件23连结。并且,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轴部33a向第1筒状部件23内插入,并且将突出部33b向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d插入。并且,固定轴状单元30,使得限制中心轴L方向的移动。这样组装的部件接合装置1在中心轴L的径向上在内侧配置有轴状部件33,在中间配置有第1筒状部件23,在外侧配置有环状压件40及橡胶部件10。即,部件接合装置1具有3层构造。此外,在中心轴L方向上,轴状单元30及环状压件40不动,筒状单元20可动。
铆接接合时,首先将管体100插通至壁部200的孔部201。接着,将部件接合装置1插入管体100的内部。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和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对位,将轴状单元30固定。
如图18B所示,上述对准后,借助概念地表示的移动机构M使筒状单元20向中心轴L方向(参照图中的箭头)移动。随着该移动,凸缘部23b的推面23c和轴状部件33的突出部33b的承接面33c(或环状压件40的端面)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分别向中心轴L方向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100被扩管,管体100被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两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借助分别配置于突出部33b和凸缘部23b之间的两个橡胶部件10,能够将管体100和壁部200在两个部位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凸缘部23b为,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筒状装配件21固定,所以互相同步地移动。因此,该两个部位处的铆接接合能够同时执行。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橡胶部件10被支承于轴状部件33的突出部33b的承接面33c,所以铆接接合时两个橡胶部件10的中心轴L方向的位置也分别不变。因此,能够使两个橡胶部件10分别在准确的位置变形,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将管体100的各部扩管。因此,不会将管体100的无需扩管的部分扩管而仅将必要的部分准确地扩管,所以能够准确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筒状部件23设置狭缝23d,由此能够使突出部33b从第1筒状部件23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狭缝23d沿中心轴L方向延伸,且突出部33b在狭缝23d内被能够相对直线运动地配置,所以能够实现筒状装配件21在轴状部件33外侧在中心轴L方向上能够直线运动的结构。即,能够简易地实现由如上所述的在中心轴L方向上不动的突出部33b、在中心轴L方向上可动的凸缘部23b构成的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借助环状压件40将橡胶部件10分别均匀地支承。假如,未设置环状压件40的情况下,突出部33b将橡胶部件10直接支承,但突出部33b的形状为十字型,所以有引起橡胶部件10的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具体地,突出部33b是仅将橡胶部件10的表面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支承的形状,所以仅橡胶部件10的被不均匀地支承的多个部位不均匀地变形,有不能将管体100均匀地扩管的可能。但是,若像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那样经由环状压件40支承橡胶部件10,则能够相对于橡胶部件10遍及中心轴L的周向地均匀地施加力,所以能够防止橡胶部件10的不按照意图地变形,能够稳定地铆接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33b在轴状部件33处在与中心轴L垂直的截面上,被以中心轴L为中心点对称地形成,更详细地被十字型地形成。通过这样点对称地形成,容易相对于橡胶部件10均匀地施加力。即,能够减少引起如前所述的橡胶部件10的不按照意图地变形的可能性。
在图19A及图19B中,表示作为移动机构M(图18A、18B参照)的一例的推压机构70。推压机构70具备凸轮驱动器71、凸轮滑块72、立壁部73、圆柱状的推出台74。凸轮驱动器71被与固定于地面的铅垂地立起的立壁部73相邻地配置,能够沿立壁部73在铅垂方向上移动。凸轮驱动器71在其下部具有用于向凸轮滑块72传递力的倾斜面71a。在凸轮驱动器71,例如也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冲压加工等的冲压机械等。凸轮滑块72在下表面具有未图示的轨道机构,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除了轨道机构以外若是例如车轮等那样地减少移动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机构则也可采用。此外,凸轮滑块72在其上部具有用于从凸轮驱动器71承受力的倾斜面72a。因此,凸轮驱动器71的倾斜面71a及凸轮滑块72的倾斜面72a形成互相对应的倾斜。推出台74沿水平方向延伸,具有用于推压第1筒状部件23的平坦的推压面74a。此外,推出台74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截面圆形的贯通孔74b。贯通孔74b为能够将轴状部件33的轴部33a插通的大小。推出台74被安装于凸轮滑块72,与凸轮滑块72一同沿水平方向移动。
若向凸轮驱动器71施加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的力,则经由倾斜面71a、72a从凸轮驱动器71向凸轮滑块72传递力。由此,凸轮驱动器71向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移动,并且凸轮滑块72向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向左)移动。若凸轮滑块72移动,则与推出台74一同移动,推压第1筒状部件23。此时,轴状部件33被插入贯通孔74b内,所以不会从推出台74承受力。另外,凸轮驱动器71及凸轮滑块72是凸轮机构的一例。
立壁部73及凸轮滑块72被螺旋弹簧75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72被向立壁部73施力。
根据该推压机构70,能够借助凸轮机构将力的作用方向转换,所以能够任意地选择铆接接合的管体100的配置。例如,通常施加压缩力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凸轮机构能够将被该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施加的铅垂方向的力转换成例如水平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用通常的冲压机等的加工机且将铆接接合的管体100在水平方向上配置。进一步说明,则管体100为长条的部件时,能够与多个壁部200铆接接合,所以对于能够在多个部位同时准确地铆接接合特别有效。但是,管体100为长条的部件时,在沿铅垂方向施加压缩力的通常的冲压机等的设备中规定极限冲程,所以有由于尺寸的限制而不能进行铆接接合的可能。但是,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借助凸轮机构转换力的作用方向,所以能够在不受尺寸的限制的情况下选择不受极限冲程的影响的任意的配置来铆接接合。
如图20A及图20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将接合部位设为3个部位或其以上。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使由轴状部件33、第1筒状部件23、环状压件40、橡胶部件10构成的组装体连续,由此,能够增加接合部位。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设为3个部位以上。即,能够通过增加上述的组装体的连续结构而能够任意地增加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21A~22B,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除了详细的结构,与第5实施方式实质相同。因此,有时关于与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2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接合装置1具备筒状单元20、轴状单元30、橡胶部件10、环状压件40。
本实施方式的轴状单元30具备由单一的轴状部件33构成的轴状装配件31、突出部(承接部)33b及支承压件(承接部)56。轴状部件33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支承压件56为圆筒状的部件,具有与第2中心轴L2垂直的平坦面即承接面56a。支承压件56具有能够固定于地面等固定物的结构,在如后所述地被组装的状态下被固定而被使用。
如图21A所示,组装这些结构要素,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接着将环状压件4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并且,将轴状部件33的突出部33b向第1筒状部件23的狭缝23d插入。接着,使别的第1筒状部件23与先前的第1筒状部件23连结。该连结为通过螺纹紧固连结等任意的方法在中心轴L方向上能够使两个第1筒状部件23一体地移动的连结。并且,将橡胶部件10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接着将支承压件56配置于第1筒状部件23的周围。此时,轴状部件33及第1筒状部件23将支承压件56贯通。并且,固定轴状单元30,使得限制中心轴L方向的移动。被组装的部件接合装置1在中心轴L的径向上在内侧配置有轴状部件33,在中间配置有第1筒状部件23,在外侧配置有环状压件40及橡胶部件10。即,部件接合装置1具有3层构造。此外,在中心轴L方向上,轴状单元30、环状压件40、及支承压件56不动,筒状单元20可动。
铆接接合时,首先,将管体100向壁部200的孔部201插通。接着,将部件接合装置1插入管体100的内部。此时,将各橡胶部件10、各壁部200的孔部201的中心轴L方向上的位置对位,将轴状单元30固定。
如图21B所示,上述对准后,借助概念性地表示的移动机构M将筒状单元20沿中心轴L方向(参照图的箭头)拉伸。这样,环状压件40的端面和凸缘部23b的推面23c之间变窄,橡胶部件10被分别沿中心轴L方向压缩。随着该压缩,橡胶部件10分别向中心轴L的径向外侧膨胀,由此,管体100被扩管,管体100与壁部200的孔部201铆接接合。
在图22A及图22B中表示作为移动机构M(参照图21A、21B)的一例的拉伸机构80。拉伸机构80具备凸轮驱动器81、凸轮滑块82、立壁部83、引导轴部件84、固定件85。凸轮驱动器81被与固定于地面的铅垂地立起的立壁部83相邻地配置,能够沿立壁部83在铅垂方向上移动。凸轮驱动器81在其下部具有用于向凸轮滑块82传递力的倾斜面81a。在凸轮驱动器81上例如也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冲压加工等的冲压机械等。凸轮滑块82在下表面具有未图示的轨道机构,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除了轨道机构以外,例如若为车轮等那样的减少移动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机构则也可采用。此外,凸轮滑块82在其上部具有用于从凸轮驱动器81承受力的倾斜面82a。因此,凸轮驱动器81的倾斜面81a及凸轮滑块82的倾斜面82a形成互相对应的倾斜。引导轴部件84将凸轮滑块82和立壁部83贯通而沿水平方向延伸。凸轮滑块82及立壁部83分别具有用于将引导轴部件84插通的贯通孔82b、83a,引导轴部件84在贯通孔82b、83a内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引导轴部件84的一端被联接机构84a与第1筒状部件23机械地连接,另一端在凸轮滑块82的外侧(与立壁部83相反的一侧)被比贯通孔82b大的螺栓等卡止部件84b连接。此外,固定件85将支承压件56固定于地面。
立壁部83及凸轮滑块82由于螺旋弹簧86而被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82被向立壁部83施力。
若向凸轮驱动器81施加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的力,则经由倾斜面81a、82a从凸轮驱动器81向凸轮滑块82传递力。由此,凸轮驱动器81向铅垂方向(在图中为向下)移动,并且凸轮滑块82向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向右)移动。若凸轮滑块82移动,则经由卡止部件84b承受力的引导轴部件84也一同移动,经由联接机构84a将第1筒状部件23拉伸。另外,凸轮驱动器81及凸轮滑块82是凸轮机构的一例。
立壁部83及凸轮滑块82被螺旋弹簧86弹性地连接。因此,凸轮滑块82被向立壁部83施力。
根据该拉伸机构,与第5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70(参照图19A、19B)相同地,能够借助凸轮机构将力的作用方向转换,所以能够将铆接接合的管体100的配置任意地选择。
如图23A及图23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也可以从图21A及图21B所示的第1筒状部件23将凸缘部23b分离。即,也可以将第1筒状部件23从第2筒状部件24和推压台61分离。
第2筒状部件24是大致圆筒状的,在一端部形成有第1筒状部件23和相同的狭缝24d。推压台61是大致圆柱状的,具备能够将第1筒状部件23插入及载置的凹状的座部61a。此外,推压台61具备与中心轴L且与轴状部件33的承接面33c相向的推面61b。此外,第2筒状部件24及推压台61通过螺纹紧固连结等的任意的方法被连结,能够在中心轴L方向上一体地移动。
根据本变形例,将第1筒状部件23与第2筒状部件24和推压台61分离,由此能够提高将部件接合装置1组装时的自由度。
如图24A及图24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将接合部位设为3个部位或其以上。除了本实施方式(图22A、22B)的结构,也能够通过使由轴状部件33、第1筒状部件23、环状压件40、橡胶部件10构成的组装体连续,来增加接合部位。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设为3个部位以上。即,通过增加上述的组装体的连续结构,能够将能够一次接合的部位任意地增加。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式,能够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例如,也可以将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容适当组合来作为该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接合装置
10橡胶部件(弹性部件)
20筒状单元
21筒状装配件
22筒状部件
22a凸缘部(承接部)
22b狭缝
22c承接面
22d凸缘部(推部)
22e推面
22f狭缝
23第1筒状部件
23a狭缝
23b凸缘部(推部)
23c推面
23d狭缝
23e盲孔
24第2筒状部件
24a凸缘部(承接部)
24b承接面
24c盲孔
24d狭缝
25第3筒状部件
25a凸缘部(承接部)
25b狭缝
25c承接面
30轴状单元
31轴状装配件
32轴状部件
32a轴部
32b突出部(推部)(承接部)
32c推面(承接面)
33轴状部件
33a轴部
33b突出部(推部)(承接部)
33c推面(承接面)
40环状压件(环状部件)
50固定台
51台部
51a承接面
52立孔部(承接部)
52a承接面
55固定板
56支承压件
56a承接面
60推件(推部)
60a推面
61推压台
61a座部
61b推面
70推压机构(移动机构)
71凸轮驱动器
71a倾斜面
72凸轮滑块
72a倾斜面
73立壁部
74推出台
74a推压面
74b贯通孔
75螺旋弹簧
80拉伸机构(移动机构)
81凸轮驱动器
81a倾斜面
82凸轮滑块
82a倾斜面
82b贯通孔
83立壁部
83a贯通孔
84引导轴部件
84a联接机构
84b卡止部件
85螺旋弹簧
100管体
200壁部
201孔部。

Claims (16)

1.一种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部件接合装置具备筒状单元、轴状单元、第1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移动机构,
前述筒状单元包括具有第1中心轴的被固定的筒状装配件、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
前述轴状单元包括被能够直线运动地插通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内而具有与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同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的轴状装配件、前述第2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轴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位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1推部与前述第1承接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且前述第2推部与前述第2承接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
前述第1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移动机构使前述轴状单元相对于前述筒状单元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筒状装配件设置有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延伸的狭缝,
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经由前述狭缝将前述筒状装配件贯通而向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在前述狭缝内被能够直线运动地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环状部件和第2环状部件的至少一方,
前述第1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第2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前述第1推部及前述第2推部的至少一方被以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为中心点对称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具备将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以外的方向作用的力转换成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是将前述轴状单元推压的推压机构。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是将前述轴状单元拉伸的拉伸机构。
8.一种部件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管体、设置有孔部的至少两个壁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
将前述管体插通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
将前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前述管体的内部,
借助前述部件接合装置将前述第1弹性部件及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上压缩来使其向径向外侧膨胀,由此使前述管体的至少两个部位扩大变形,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铆接接合。
9.一种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部件接合装置具备筒状单元、轴状单元、第1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移动机构,
前述筒状单元包括具有第1中心轴而能够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直线运动的筒状装配件、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推部及第2推部,
前述轴状单元包括被插通于前述筒状装配件内而具有与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同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的被固定的轴状装配件、前述第2中心轴方向的位置被相对于前述轴状装配件固定的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位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前述第1承接部与前述第1推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且前述第2承接部与前述第2推部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上相向,
前述第1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推部和前述第1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推部和前述第2承接部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移动机构使前述筒状单元相对于前述轴状单元沿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筒状装配件设置有沿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延伸的狭缝,
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的至少一方在前述狭缝将前述筒状装配件贯通而向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环状部件和第2环状部件,
前述第1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1承接部和前述第1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前述第2环状部件在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前述第2承接部和前述第2弹性部件之间,被配置于前述筒状装配件的前述第1中心轴的径向外侧。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前述第1承接部及前述第2承接部的至少一方以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为中心被点对称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具备将作用于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力转换为前述第1及第2中心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14.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是将前述筒状单元推压的推压机构。
15.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机构是将前述筒状单元拉伸的拉伸机构。
16.一种部件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管体、设置有孔部的至少两个壁部、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部件接合装置,
将前述管体插通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
将前述部件接合装置插入前述管体的内部,
借助前述部件接合装置将前述第1弹性部件及前述第2弹性部件在前述第1中心轴方向上压缩来使其向径向外侧膨胀,由此使前述管体的至少两个部位扩大变形,与前述至少两个壁部的前述孔部铆接接合。
CN201880021561.6A 2017-03-27 2018-03-14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Active CN110446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667A JP6708579B2 (ja) 2017-03-27 2017-03-27 部材接合装置および部材接合方法
JP2017061664A JP6767908B2 (ja) 2017-03-27 2017-03-27 部材接合装置および部材接合方法
JP2017-061664 2017-03-27
JP2017-061667 2017-03-27
PCT/JP2018/009926 WO2018180489A1 (ja) 2017-03-27 2018-03-14 部材接合装置および部材接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568A CN110446568A (zh) 2019-11-12
CN110446568B true CN110446568B (zh) 2020-12-08

Family

ID=63677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1561.6A Active CN110446568B (zh) 2017-03-27 2018-03-14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2448B2 (zh)
EP (1) EP3603843A4 (zh)
CN (1) CN110446568B (zh)
WO (1) WO20181804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03843A4 (en) * 2017-03-27 2020-12-30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ELEMENT ASSEMBLY DEVICE AND ELEMENT ASSEMBLY METHOD
JP2020078823A (ja) * 2018-11-14 2020-05-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ビード形成方法および構造部材
JP6799878B1 (ja) * 2020-06-16 2020-12-16 松本工業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6420C3 (de) * 1970-05-29 1978-09-28 Herbert Haenchen Kg, 7304 Ruit Verfahren zum festen und abgedichteten Verbinden wenigstens eines Endes eines Hohlzylinders mit einem dessen Umfang umschließenden Außenteil
DE2200874A1 (de) * 1971-07-19 1973-08-30 Aristovoulos George Petzetakis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bringen von innenkalibrierten einsteckmuffen mit dichtungsmittelsicke an rohren aus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JPS522720B2 (zh) 1973-08-31 1977-01-24
DE2403009A1 (de) * 1974-01-23 1975-07-24 Volkswagenwerk Ag Verfahren und werkzeug zur fluessigkeitsdichten befestigung eines rohres in einer trennwand und nach diesem verfahren hergestellter waermetauscher
JPS51133170A (en) 1975-05-16 1976-11-18 Nikkei Aluminium Sales Method of connecting pipe body and wall surface body with through hole
US4006619A (en) * 1975-08-07 1977-02-08 James Hilbert Anderson Tube expander utilizing hydraulically actuated pistons
JPS5477272A (en) * 1977-12-02 1979-06-20 Hitachi Ltd Coaxial multipoint tube expansion apparatus
US5379496A (en) * 1993-07-27 1995-01-10 American Cord & Webbing Co., Inc. Cord release buckle
JP2002282972A (ja) * 2001-03-28 2002-10-02 Showa Denko Kk 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JP4995665B2 (ja) * 2007-08-24 2012-08-0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パイプと複数個の被接合部材との接合方法
JP2011000620A (ja) * 2009-06-19 2011-01-06 Showa Denko Kk パイプと被接合部材との接合方法
JP6454233B2 (ja) * 2015-02-06 2019-01-1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部材の接合方法
JP2017074601A (ja) * 2015-10-14 2017-04-2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自動車に取り付けられるフレーム構造体を構成する部材同士の接合方法、および自動車に取り付けられるフレーム構造体
EP3603843A4 (en) * 2017-03-27 2020-12-30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ELEMENT ASSEMBLY DEVICE AND ELEMENT ASSEMBLY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0489A1 (ja) 2018-10-04
CN110446568A (zh) 2019-11-12
EP3603843A1 (en) 2020-02-05
EP3603843A4 (en) 2020-12-30
US20200238365A1 (en) 2020-07-30
US11052448B2 (en)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6568B (zh) 部件接合装置及部件接合方法
WO2017056782A1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及び装置
US20160003322A1 (en) Axially damped hydraulic mount assembly
US20150014906A1 (en) Anti-vibration device
US9353861B2 (en) Coupling structure for piston used in fluid-pressure cylinder, and coupling method therefor
CA2820000C (en) Axially damped hydraulic mount assembly
KR20100115792A (ko) 축방향 댐핑형 유압 마운트 조립체
EP0499996A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apparatus
JP2019005807A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体
TWI651483B (zh) 流體壓力裝置及活塞組立體的製造方法
WO2018131512A1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体
JP6767908B2 (ja) 部材接合装置および部材接合方法
WO2018180488A1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及び装置
JP6708579B2 (ja) 部材接合装置および部材接合方法
WO2013157543A1 (ja) 波形保持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81814B2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体
CN113226588B (zh) 元件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224729A (ja) 防振装置
WO2023276419A1 (ja) 部材の接合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使用される複合弾性体
JP2019123011A (ja) 接合体及びその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US11946580B2 (en) Joined bod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0771964A1 (en) Differential-yield elastic connecting member
WO2024084689A1 (ja) 固着された構造体、固着方法及び固着装置
CN107537940B (zh) 金属制板状体与柱状体的铆接组装品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JP2020066033A (ja) 異材接合方法、異材接合継手、異材接合用補助部材付き管状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